依恋法语版在线播放:十四经发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04:19

元?滑寿撰?十四经发挥

                               建档: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  张永贤副院长

             目   录
新刊十四经络发挥序
十四经发挥序(宋濂序)
十四经发挥序(吕复序)
自序
十四经发挥凡例
十四经发挥
仰人尺寸之图
伏人尺寸之图
(一)卷上  手足阴阳流注篇
(二)卷上  十四经脉气所发篇
手太阴肺经之图
手太阴肺经之歌
手阳明大肠经之图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足阳明胃经之图
足阳明胃经穴歌
足太阴脾经之图
足太阴脾经穴歌
手少阴心经之图
手少阴心经穴歌
手太阳小肠经之图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足太阳膀胱经之图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少阴肾经之图
足少阴肾经穴歌
手厥阴心包经之图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
手少阳三焦经之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足少阳胆经之图
足少阳胆经穴歌
足厥阴肝经之图
足厥阴肝经穴歌
督脉之图
督脉经穴歌
任脉之图
任脉经穴歌
(三)卷下  奇经八脉篇
督脉
任脉
阳  脉
阴  脉
冲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带脉

 

 

 

 

 


             新刊十四经络发挥序
十四经发挥者,发挥十四经络也。经络在人身: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凡十有二,而云十四者,并任,督二脉言也。任,督二脉何以并言?任脉直行於腹,
督脉直行於背,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也。手太阴肺经,左右各十一穴;足太阴脾经,
左右各二十一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二十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四十五穴;
手少阴心经,左右各九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二十七穴;手太阳小肠经,
左右各十九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六十三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九穴;
足厥阴肝经,左右各十三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二十三穴;足少阳胆经,
左右各四十三穴;兼以任脉中行二十四穴,督脉中行二十七穴,而人身周矣。

医者明此,可以  ,可以灸,可以汤液投之,所向无不取验。後世医道,
不明古先圣王救世之术,多废不讲,  ,灸,汤液之法;或歧为二,或叁为三,
其又最下则  行者百一,灸行者什二,汤液行者什九而千万。抑何多寡之相悬耶!
或者以  误立效,灸次之,而汤液犹可稍缓乎?是故业彼者多,业此者寡也。噫!
果若是,亦浅矣 哉,其用心也!

夫医之治病,犹人之治水,水行於天地,犹血气行於人身也,沟渠亩浍,河泖川渎,
皆其流注交际之处,或壅焉,或塞焉,或溢焉,皆足以害治而成病,苟不明其向道,
而欲治之,其不至於泛滥妄行者,否也;医之治病,一迎一随,一补一泻,一汗一下,
一宣一导,凡所以取其和平者,亦若是耳,而可置经络於不讲乎?

滑伯仁氏有忧之,故为之图,为之注,为之歌,以发挥之;周悉详尽,曲畅旁通,
後之医者,可披卷而得焉,伯仁氏之用心亦深矣哉!後伯仁氏而兴者,有薛良武氏焉,
良武氏潜心讲究,其所自得,亦已多矣。乃复校正是书而刊诸梓,欲以广其传焉,
推是心也,即伯仁氏之心也。良武名铠,为吴之长洲人,有子曰己者,
今以医判南京太医事,尤以外科名,而外科者,特其一也,君子谓其能振家业云。

嘉靖戊子冬闰十月望日,前进士姑苏西阊盛应阳斯显书于金陵官寓


             十四经发挥序
人具九脏之形,而气血之运,必有以疏载之,其流注则曰历,曰循,曰经,曰至,
曰抵;其交际则曰会,曰过,曰行,曰达者;盖有所谓十二经焉。十二经者,
左右手足各备,阴阳者三,阴右而阳左也,阳顺布而阴逆施也。以三阳言之,则太阳,
少阳,阳明;阳既有太少矣,而又有阳明者何?取两阳合明之义也。以三阴言之,
则太阴,少阴,厥阴;阴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阴者何?取两阴交尽之义也。
非徒经之有十二也,而又有所谓孙络者焉;孙络之数,三百六十有五,所以附经而行,
周流而不息也。

至若阴阳维  ,冲,带六脉,固皆有所系属,而唯督,任二经,则包乎腹背而有专穴;
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初不可谓非常经而忽略焉,法宜与诸经并论,
通考其隧穴六百五十有七者,而施治功,则医之神秘尽矣。盖古之圣人契乎至灵,
洞视无隐,故能审系脉之真,原虚实之变,建名立号,使人识而治之。
虽後世屡至抉膜导窍,验幽索隐,卒不能越其范围,圣功之不再,壹至是乎?
由此而观,学医道者,不可 不明乎经络,经络不明,而欲治夫  疾,
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濂之友滑君,深有所见於此,以内经骨空诸论,及灵枢本输篇,所述经脉辞旨简严,
读者未易即解,於是训其字义,释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读,厘为三卷,
名曰十四经发挥。复虑隧穴之名,难於记忆,联成韵语,附於各经之後,
其有功於斯世也,不亦远哉!世之着医书者,日新月盛,非不繁且多也,汉之时,
仅七家耳,唐则增为六十四,至宋遂至一百七十又九,其发明方药,岂无其人;
纯以内经为本,而弗之杂者,抑何其鲜也!

若金之张元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四家,其立言垂范,殆或庶几者乎?
今吾友滑君起而继之,凡四家微辞秘旨,靡不贯通,发挥之作,
必将与其书并传无疑也。呜呼!橐  一身之气机,以补以泻,以成十全之功者,
其唯针砭之法乎。若不明於诸经而误施之,则不假锋刃而戕贼人矣。可不惧哉!

纵诿曰:九针之法,传之者盖鲜,苟以汤液言之,亦必明於何经中邪,
然後法何剂而治之;奈何粗工绝弗之讲也。滑君此书,岂非医涂之舆梁也欤!
濂故特为序之以传,非深知滑君者,未必不以其言为过情也。滑君名寿,字伯仁,
许昌人,自号撄宁生,博通经史诸家言,为文辞温雅有法,而尤深於医。江南诸医,
未能或之先也。所着又有素问钞,难经本义,行於世。难经本义,
云林危先生素尝为之序云。

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金华宋濂谨序

 

 

 

 

 

 

 

 

 

 

 

             十四经发挥序
观文於天者,非宿度无以稽七政之行。察理於地者,非经水无以别九围之域。
矧夫人身而不明经脉,又乌知营卫之所统哉。此内经灵枢之所由作也。窃尝考之,
人为天地之心,三材盖一气也。经脉十二,以应经水,孙络三百六十有五,
以应周天之度,气穴称是,以应周期之日。宜乎营气之营於人身,昼夜环周,
轶天旋之度,四十有九。或谓卫气不循其经,殆以昼行诸阳,夜行诸阴之异,
未始相从,而亦未尝相离也。

夫日星虽殊,所以丽乎天者,皆阳辉之昭者也。河海虽殊,所以行乎地中者,
实一水之流衍也。经络虽交相贯属,所以周於人身者,一营气也。噫!
七政失度则灾眚见焉。经水失道,则洚潦作焉。经脉失常,则所生是动之疾,
繇是而成焉。以故用  石者,必明俞穴,审开阖,因以虚实,以补泻之。
此经脉本输之旨,尤当究心,灵枢世无注本,学者病焉;许昌滑君伯仁甫,
尝着十四经发挥,专疏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也。观其图章训释,纲举目张,
足以为学者出入向方,实医门之司南也。既成将锓锌以传,徵余叙其所作之意,
余不敏,辄书三材一气之说以以归之。若别经络骨度之属,则此不暇备论也。
至正甲辰中秋日,四明吕复养生主书於票骑山之樵舍。

 

 

 

 

 

 

             自    序
人为血气之属,饮食起居,节宜微爽,不能无疾。疾之感人;或内或外,或小或大,
为是动,为所生病,咸不出五脏六腑,手足阴阳。圣智者兴,思有以治之,
於是而入者,於是而出之也。上古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其有疾,
率取夫空穴经隧之所统系。视夫邪之所中,为阴,为阳,而灸刺之,以驱去其所苦,
观内经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为灸者四三,其他则明  刺,无虑十八九。  之功,
其大矣。

厥後方药之说肆行,  道遂寝不讲,灸法亦仅而获存。  道微而经络为之不明;
经络不明,则不知邪之所在。求法之动中机会,必捷如响,亦难矣。
若昔轩辕氏岐伯氏斤斤问答,明经络之始末,相孔穴之分寸,探幽摘邃。布在方册。
亦欲使天下之为治者。视天下之疾,有以究其七情六淫之所自,
及有以察夫某为某经之陷下也。某为某经之虚若实,可补泻也。某为某经之表  ,
可汗可下也。  之,灸之,药之,饵之,无施不可,俾免夫  蹙呻吟,抑已备矣。
远古之书,渊乎深哉!

於初学或未易也,及以灵枢经本输篇,素问骨空等论,裒而集之。得经十二,
任督脉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考其阴阳之所以往来。
推其骨之所以驻会,图章训释,缀以韵语,厘为三卷;目之曰十四经发挥。
庶几乎发前人之万一,且以示初学者,於是而出入之向方也。乌乎!考图以穷其源,
因文以求其义,尚不戾前人之心。後之君子,察其勤而正其不逮,是所望也。
至正初元闰月六日,许昌滑寿自序。

 

 

 


             十四经发挥凡例
一、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後,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
总之为十四经云。
一、注者,所以释经也。其训释之义,凡有三焉;训字一义也,
释身体府藏名物一义也,解经一义也。其载穴法分寸,则圈以别之。
一、各经既於本经详注处所,其有他经交会处,但云见某经,不必复赘。
一、经脉流注,本经曰历,曰循,曰至,曰抵;其交会者曰会,曰过,曰行。
其或经行之处,既非本穴,又非交会,则不以右例统之。
一、奇经八脉,虽不若十二经之有常道,亦非若诸络脉之微妙也。任督二脉之直行者,
既已列之十四经,其阴阳维,  ,冲,带六脉,则别具辑编,以叁考。

             十四经发挥卷上  手足阴阳流注篇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三阴:谓太阴,少阴,厥阴。
三阳:谓阳明,太阳,少阳也。
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相合为十二经也。
手三阴:谓太阴肺经,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谓阳明大肠经,太阳小肠经,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谓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
足三阳:谓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
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
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言也。


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
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
手三阴从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阴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
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谓手阳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挟鼻孔。手太阳起小指之端,
至目内眦。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眦。
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谓足阳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眦,
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眦,至入小指次指间。
足三阴从足走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
至属肾络膀胱。
足厥阴起大指聚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
散舌下;少阴乃复从肾上,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侸,上抵腋下。
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而厥阴则又上出於巅,盖厥阴阴之尽也,
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亦犹易之硕果不食,示阴无可尽之义也。
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身之阴阳以藏象言,气则无形,而藏象有质,气阳而质阴也。
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欤?

络脉传注,周流不息。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於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
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
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於他经,犹沱潜之旁导於他水也;
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阳明。
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於足阳明。
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阴。
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阴。
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於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
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於足太阳。
足太阳之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於足少阴。
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阴。
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阳。
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後出,至目锐眦而交於足少阳。
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阴。
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於身者也。
通结上文,以起下文之义。经脉之流行不息者;所以运行血气,流通阴阳,
以荣养於人身者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始於中焦,注手太阴,终於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
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之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
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气行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
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运行也;
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度周於身;
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
而复会於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
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刻虽有短长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
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右本篇正文,与金兰循经同。

 

 

 

 

 


             十四经发挥卷中  十四经脉气所发篇
                  太阴太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太阴,肺之经。凡十一穴、左右二十二穴。○是经多气少血。
肺之为藏: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着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
行列分布诸藏清浊之气,为五藏华盖云。

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起,发也。络,绕也,还复也。循,巡也,又依也治也。属,会也。中焦者,
在胃中  ,当脐上四寸之分。大肠,注见本经。胃口,胃上下口也。胃上口,
在脐上五寸上  穴。下口,在脐上二寸下  穴之分也。膈者,隔也;
凡人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所以遮膈浊气,不使上薰於心肺也。
手太阴起於中焦:受足厥阴之交也,由是循任脉之外,足少阴经脉之  ,以次下行,
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绕络大肠;手太阴阳明相为表  也。乃复行本经之外,
循胃上口,逦迤上膈而属会於肺,荣气有所归於本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於肺。肩下侸上际曰腋。膊下对腋处为  ,
肩肘之间也。  尽处为肘,臂节也。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
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  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手心主之前,
下入肘中,抵尺泽穴也。盖手少阴循  臂,出小指之 o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
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
云门:在巨骨下,侠气户傍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天府:在腋下三寸  内廉动脉中。
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
尺泽:在肘中约文上动脉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後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鱼,
曰鱼际云者:谓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後,其肥肉隆起处,统谓之鱼。鱼际,
则其间之穴名也。既下肘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
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
○孔最穴:去腕上七寸。
列缺: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头指{当作食指}末,筋骨罅中络穴也。
经渠:在寸口陷中。
太渊:在掌後陷中。
鱼际:在大指本节後内侧前脉中。
少商: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白肉内宛宛中。

其支者,从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本经终於出大指之端矣;
此则从腕後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而交於手阳明也。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  ,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馀:
则肩背痛,风寒,寒字,疑衍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
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矢无度。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虚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侫迎五里。臂  肩侳巨骨当。天鼎扶突禾侫接。终以迎香二十穴。手阳明,
大肠之经。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o是经气血俱多。
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当脐右回十六曲。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大指次指: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
手阳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  ,阳脉行手足之表,
此经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受手太阴之交,行於阳之分也。由是循指上廉,
历二间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溪两筋之中。
o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後,内侧陷中。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前廉,上肩。
自阳溪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
循  外前廉,历肘侫,五里,臂  ,络  会,上肩,至肩侳穴也。
o偏历:在腕中後三寸。
温溜: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
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肘侫: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肘上二寸,行向  ,大脉中央。
臂  :在肘上七寸。
  会:见手少阳经,手阳明之络也。
肩侳: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有空。
肩端两骨间,为侳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

出侳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会上,会於大椎。
o巨骨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
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於大肠。
o缺盆,天枢:见足阳明经。

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
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於颈,
循天鼎扶突上贯於颊,入下齿缝中。
o天鼎:在颈,缺盆直扶突後一寸。
扶突:在气舍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又云、人迎後一寸五分。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口唇上,鼻柱下,为入中。既入齿缝,复出挟两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脉之右,
右脉之左,上挟鼻孔,循禾侫迎香,而终以交於足阳明也。
o人中穴:见督脉,为手阳明督脉之会。
禾侫:在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
迎香:在禾侫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鼽衄,喉  ,肩前  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馀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侫经。地仓大迎颊车峙。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起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乃继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厉兑经穴终。足阳明、胃之经。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o是经气血俱多。
胃大一尺五寸,纡屈曲伸,长二尺六寸。
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
下文承浆。
  ,鼻茎也,鼻出根为  。足阳明起於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  中,
过晴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承泣,四白,巨侫,入上齿中,复出循地仓,
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浆之分也。
o迎香:手阳明经穴。
晴明:足太阳经穴,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
巨侫:在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地仓:挟口吻旁四分。
承浆:见任脉,足阳明任脉之会。

却循颐後下廉,出大迎,循颊前,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腮下为颔。颔中为颐。俿前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自承浆却循颐後下廉,出大迎,
循颊车,上耳前,历下关,过客主人,循发际,行悬厘、颔厌之分,经头维,
会於额颅之神庭。
o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中。
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
客主人:接悬厌三穴,并足少阳经,皆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
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
神庭穴:见督脉,足太阳阳明督脉之会。

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胸两旁高处为膺。膺上横骨为巨骨。巨骨上陷中。为缺盆。其支别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
当上  中  之分,属胃络脾。
o人迎:在颈大脉动应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
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气舍:在颈直人迎下,挟天突陷中。
缺盆:在肩下横胁陷中。
俞府:见足少阴经。
上  :见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中  :见任脉,手太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

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
直行者:从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
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下挟脐,历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
而入气冲中也。
o气户:在巨骨下,俞府旁二寸陷中。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
乳中穴:当乳是。
乳根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不容:在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
关门:在梁门下一寸。
太乙:在关门下一寸。
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下挟脐。
天枢:在挟脐二寸。
外陵:在天枢下一寸。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归来:在水道下二寸。
气冲: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
自气户至乳根  去中行各四寸。
自不容至滑肉门  去中行各二寸。
自天枢至归来  去中行各二寸。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  ,下至气冲中而合。
胃下口,下  之分。难经云:太仓下口为幽门者是也,自属胃处。起胃下口,循腹  ,
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  ,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冲者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侴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抵,至也。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後交文为髀关。挟膝解中为膑。
胫骨为侴。跗,足面也。既相合气冲中,乃下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
下膝膑中,经犊鼻,下循侴外廉之三里,巨虚上廉,条口,巨虚下廉,丰隆,解溪,
下足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内间之内庭,至厉兑而终也。
o髀关: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  一作交分。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
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
梁丘: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犊鼻:在膝膑下,侴骨上,骨解大筋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侴骨外大筋内宛宛中,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
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举足取之。
条口:在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
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举足取之。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侴外廉陷中,别走太阴。
解溪:在冲阳後一寸五分,跗上陷中。
冲阳: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後陷中。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之内庭厉兑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
以交於足太阴。

是动:则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  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  ,
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侴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馀於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则胀满。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太阴脾。隐白大都太白抵。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坳。
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足太阴,脾之经。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o是经多气少血。
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着於脊之第十一椎。

足太阴之脉: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後,上内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两旁起骨为踝骨。
足太阴起大指之端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也。由是循大指内侧白肉际大都穴,
过核骨後,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也。
o隐白: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後陷中。
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在足大指本节後一寸,别走阳明。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上侶内,循  骨後,交出厥阴之前。
侶、腓肠也。由三阴交上侶内,循侴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
至地机阴陵泉。
o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机:在膝下五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
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下  ,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
循本经之  ,下至中  下  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o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
箕门: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中。
冲门: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约中动脉。
府舍:在腹结下三寸。
中极,关元:并见任脉,皆足三阴任脉之会。
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
大横: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
下  :见任脉下,足太阴任脉之会。
腹哀:在日月一寸五分。
日月:见足少阳经,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
期门:见足厥阴经,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也。
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
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由周荣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
曲折向上,会中府上行,行人迎之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而终焉。
o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
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胸乡:在周荣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大包:在渊腋下三寸,渊腋见足少阳。
中府:见手太阴经,足太阴之会也。
人迎:见足阳明经。

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  穴之外上膈,注於  中之  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阴
o中  ,  中,并任脉穴。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  痛,腹胀,善噫,得後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
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 倍於人迎。
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俕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少阴,心之经。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o是经多气少血。
心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着於脊之第五椎。
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膈,膈小肠。
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後,并脊膂,
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脏系也。
手少阴经起於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
直者,复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
动脉入胸。

下循  内後廉,行太阴心主之後,下肘内廉。
自极泉下循  内後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後,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o青灵:在肘上三寸,举臂取之。
少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循臂内後廉,抵掌後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後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後锐骨之端,经阴,
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终,以交於手太阳也。心为君主之官,
示尊於他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於支别云。
o灵道:在掌後一寸五分。
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
阴:在掌後脉中,去腕五分。
神门:在掌後锐骨之端陷者中。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後陷中,直劳宫。
少冲: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

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後廉痛,厥,当中热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後溪遇。腕骨阳谷可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走。
  俞天宗及秉风。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天容上颧侫。却入耳中循听宫。手太阳,
小肠之经。凡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o是经多气少血。小肠长三丈二尺,
左回叠积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於是入焉。脐上一寸,
为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手太阳之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
後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
o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後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後陷中。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养老: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脊两旁为膂。膂上两骨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一名  自养老穴直上,
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小海穴,上循  外後廉,
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  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
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於两肩之上。
o支正:在腕後五寸。
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後陷中。
  俞:在挟肩胶手少阳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在秉风後大骨下陷中。
秉风:在天胶外肩小上  後,举臂有空。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肩中俞: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
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  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  ,中  ,
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中,上  ,中  ,并见任脉会穴也。

其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目外角为锐眦。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侫,上至目锐眦,
过瞳子侫,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o天窗: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後,动脉应手陷中。
天容:在耳曲颊後。
颧侫:在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
瞳子侫:足少阳经穴。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其支者:别挟上俢,抵鼻,至目内眦。
目下为俢。目大角为内眦。其支者:别循挟上俢,抵鼻至目内眦睛明穴,
以交於足太阳也。睛明,足太阳经穴。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拨,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
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穴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叁。五处承光上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崭。
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俞鬲俞注。肝俞胆俞脾俞同。胃俞三焦肾俞中。
大肠小肠膀胱俞。中膂白环两俞输。自从大杼至白环。相去脊中三寸间。
上侫次中复下侫。会阳承扶 殷门亚。浮俕委阳委中罅。  内挟脊附分当。
太阳行背第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俫嘻鬲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
肓门志室胞之肓。二十椎下秩边藏。合  以下 合阳是。承筋承山居其次。
飞阳附阳泊昆仑。仆叁申脉连金门。京骨束骨交通谷。小指外侧至阴续。
足太阳,膀胱之经。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o是经多血少气。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处,
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也。水液由是渗入焉。
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眦,上额,交巅上。
目大角为内眦。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起目内眦睛明穴,上额,
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
左右相交於巅上之百会也。
o睛明:在目内眦。
攒竹:在眉头陷中。
神庭:见督脉,足太阳督脉之会也。
曲差:在神庭傍一寸五分,入发际。
五处:挟上星傍一寸五分。
承光:在五处後一寸五分。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五分。
百会:见督脉,足太阳督脉之交会也。
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
支别者,从巅之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於经脉也。率谷,
浮白,窍阴三穴,见足少阳经,足太阳少阳之会也。
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後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络却,玉枕,入络脑。
复出下项,抵天柱也。
o络却:在通天後一寸五分。
玉枕:在络却後一寸五分,挟脑户傍一寸三分,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脑户:督脉穴,足太阳督脉之会。
天柱:在颈大筋外廉,挟项,发际陷中。

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肩後之下为肩  。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
却循肩  内,挟脊两旁下行,历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
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也。
o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陶道:见督脉,足太阳督脉之会。
大杼:在项後第一椎下。
风门:在第二椎下。
肺俞:在第三椎下。
厥阴俞:在第四椎下。
心俞:在第五椎下。
膈俞:在第七椎下。
肝俞:在第九椎下。
胆俞:在第十椎下,正坐取之。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与脐平。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挟脊起肉。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自大杼至白环俞诸穴,并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
臀,尻也。挟腰  骨两旁为机。机後为臀。腓肠上,膝後曲处为  。其支者:
从腰中循腰髁,下挟脊,历上侫,次侫,中侫,下侫。按腰髁即腰监骨,
人脊椎骨有二十一节,自十六椎节而下为腰监骨,挟脊附着之处,
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为腰监骨所  附,而八侫穴则挟脊第一二空云云也,
会阳在尾侱骨两旁,则二十一椎乃复见而终焉,又按:督脉当脊中起於长强,
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为阳关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无穴,
乃知为腰监骨所  明矣。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俕,委阳,
入  中之委中穴也。
o上侫: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挟脊陷中。
次侫:在第二空挟脊陷中。
中侫:在第三空挟脊陷中。
下侫:在第四空挟脊陷中。
会阳:在尾侱骨两旁。
承扶:在尻臀下,股阴上,纹中。
殷门:在肉俕下六寸。
浮俕: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
委阳:在承扶下六寸,屈膝取之,在足太阳之後,出於  中外廉两筋间。
委中: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

其支别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肉,过髀枢。
膂肉曰胛,夹脊肉也。其支者:为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
从  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俫嘻,膈关,魂门,
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肾,过髀枢也。股外为髀。
楗骨之下为髀枢。
o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
魄户:在第三椎下。
膏肓:在第四椎下,近五椎上,取穴时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
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臂动摇。
神堂:在第五椎下。
噫嘻:在肩  内廉,挟第六椎下。
膈关:在第七椎下,正坐开肩取之。
魂门:在第九椎下。
阳纲:在第十椎下。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
胃仓:在第十二椎下。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叉肋间。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并坐正取之。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
秩边:在第二十椎下,并伏而取之。

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贯侶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侶,腓肠也。循髀外後廉,髀枢之  ,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
与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穴,下贯侶内,历承筋,承山,飞阳,跗阳,
出外踝後之昆仑,仆叁,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
以交於足少阴也。
o合阳: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
承筋:在侶肠中央陷中。
承山:在侶肠下分肉间。
飞阳:在外踝上七寸。
跗阳:在外踝上三寸。
昆仑: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仆叁: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
申脉: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
金门:在足外踝下。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後陷中。
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至阳: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拨,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侶如裂,
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俿项痛,目黄,泪出,鼽衄,
项背,腰尻,  侶,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
人迎足小於寸口也。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二十七穴。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锺照海通水泉。复溜交信筑宾连。
阴谷横骨至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莅。肓俞商曲石关循。阴都通谷幽门辟。
步廊神封灵墟位。神藏  中俞府既。
足少阴,肾之经。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o是经多气少血。
肾有两枚,状如石卵,色黑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後与脐平直。
足少阴之脉:起於小指之端,斜趋足心。
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向足心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上侶内,出  内廉。
跟,足跟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上循内踝後太溪穴,别入跟中之大锺,照海,
水泉,乃折自大锺之外,上循内踝,行厥阴太阴之後,经复溜,交信,过三阴交,
上侶内,循筑宾,出  内廉,抵阴谷也。
o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太溪: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动脉陷中。
大锺:在足跟後踵中。
照海:在足内踝下。
水泉:在太溪下一寸内踝下。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
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後。
三阴交:见足太阴,足三阴之交会也。
筑宾:在足内踝上侶分中。
阴谷:在膝内辅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

上股内後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由阴谷上股内後廉,贯脊会於脊之长强穴。还出於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
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下,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o长强:见督脉,足少阴少阳所结会,督脉别络也。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千金云,在阴上横骨中,宛曲如却月中央是。
大赫:在气穴下一寸。
气穴:在四满下一寸。
四满:在中注下一寸,气海旁一寸。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去脐旁五分。自横骨至肓俞,考之资生经,去中行各一寸半,
关元,中极,并任脉穴,足三阴任脉之会。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嘴,挟舌本。
其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
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咙,
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
o商曲:在石关下一寸。
石关:在阴都下一寸。
阴都:在通谷下一寸。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
幽门:挟巨阙旁各五分。
商曲至通谷,去腹中行各五分。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
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
灵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
神藏: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
自步廊至  中,去胸中行各二寸,并仰面而取之。
人迎:见足阳明经。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两乳间为胸中。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  中,以交於手厥阴也。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  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目俁俁如是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
脊臀股内後廉痛,痿,厥,嗜卧,足心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俕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备。
手厥阴,心包之经。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o是经多血少气。
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
而黄脂漫  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
或问手厥阴经,曰心主,又曰心包络,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
实相火也。

手厥阴之脉:起於胸,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膈,历络於三焦之上  ,中  ,
乃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侸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侸,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
下循  内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o天池: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着侸直腋橛肋间。
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
曲泽: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俕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
出其端之中冲云。
o俕门:在掌後,去腕五寸。
间使:在掌後三寸,两筋间陷中。
内关:在掌後,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後,两筋间陷中。
劳宫: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资生经云,屈中指。以今观之,
莫若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妥。
中冲: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逆数之,则为次指云。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阳也。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侸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寸口大十倍於人迎。
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傍。阳池外关支沟会。会宗三阳四渎配。
天井合去清冷渊。消泺  会肩侫偏。天侫天牖仝翳风。  脉颅息角孙通。
耳门禾侫丝竹空。手少阳,三焦之经。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o是经多气少血。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当胃上口。其治在  中,
直两乳间陷者中。中焦在胃中  ,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脐旁。
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

手少阳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臂骨尽处为腕。  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
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循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
乃上贯肘,抵天井穴也。
o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液门: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後间陷中。
阳池:在手表腕上陷中。
外关:在腕後二寸陷中,别走手心主。
支沟:在腕後三寸,两骨间陷中。
会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曲肘後一寸,
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

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後,入缺盆,交  中,散络心包,下膈,偱? T焦。
肩肘之间,膊下对腋处为  。从天井上行,循臂  之外,历清冷渊,消泺,
行手太 阳之  ,阳明之外,上肩,循  会,肩侫,天侫,交出足少阳之後,过秉风,
肩井,下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於  中,散布络绕於心包,乃下膈,
当胃上口以属上焦,於中  以属中焦,於阴交以属下焦也。
o清冷渊: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
消泺:在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行。
  会: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
肩侫:在肩端  上举臂取之。
天侫: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
秉风:见手太阳经,手足少阳,手太阳,阳明之会。
肩井:见足少阳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缺盆:足阳明经穴。
  中:见任脉,心包相火用事之分也。
中  ,阴交:见任脉,三焦之募,任脉所发也。
其支者:从  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俢。
脑户後为项。目下为俢。其支者:从  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
挟耳後,经翳风,  脉,颅息,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
睛明,屈曲下颊至俢,会颧侸之分也。
o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天牖:在颈大筋外,缺盆上,天窗後,天窗後资生经作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
发际上。
悬厘,颔厌:见足少阳经,手足阳明,少阳之交会也。
翳风: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脉:在耳本後,鸡足青脉中。
颅息:在耳後青脉中。
角孙: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
阳白:见足少阳经,手足阳明,少阳之会。
睛明:见足太阳经。
颧侸:见手太阳经,手少阳,太阳之会也。
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却出,至目锐眦。
此支从耳後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侫,却出至目锐眦,会瞳子侫,
循丝竹空,而交於足少阳也。
o听宫:见手太阳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中。
和侫: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
瞳子侫:见足少阳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丝竹空:在眉後陷中。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
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足经瞳子侫。四十三穴行迢迢。听会客主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企。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及脑空。
风池肩井渊液长,辄筋日月京门当。带脉五枢维道续。居侫环跳下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锺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毕。
此经:头部,自瞳子侫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侫,
至完骨 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阳白,会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临泣,
风池是一折。缘其穴曲折外,多难为科牵,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该之。
一瞳子侫,二听会,三客主人,四颔厌,五悬颅,六悬厘,七曲鬓,八率谷,九天冲,
十浮白,十一窍阴,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阳白,十五临泣,十六目窗,
十七正营,十八承灵,十九脑空,二十风池。
足少阳,胆之经。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o是经多气少血。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足少阳之脉:起於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後。
足少阳经:起目锐眦之瞳子侫,於是循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
悬厘,曲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冲,浮白,
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过角孙,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
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云。
o瞳子侫:在目外眦五分。
听会: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张口得之。
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
颔厌:在曲周下,颞俻一名脑空上廉。
悬颅:在曲周上颞俻中。
悬厘:在曲周上颞俻下廉。
曲鬓: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孔。
率谷:在耳上如前三分,入发际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
天冲:在耳後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
浮白:在耳後入发际一寸。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有空。
完骨:在耳後入发际四分。
角孙:见手少阳经,手足少阳之会。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发际四分。
曲差:见足太阳经。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睛明:见足太阳经,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
目窗:在临泣後一寸。正营在目窗後一寸。
承灵:在正营後一寸五分。
脑空:在承灵後一寸五分,挟玉枕骨下陷中。
风池:在颞俻後发际陷中。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之後,入缺盆。
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脉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相交,
出手少阳之後。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
o天牖:见手少阳经。
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者是。
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大杼:见足太阳经,足太阳少阳之会。
秉风:见手太阳经,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
缺盆:见足阳明经。
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後。
其支者:从耳後颞俻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
复自听会至目锐眦,瞳子侫之分也。
o翳风:见手少阳经,手足少阳之会。
听宫:见手太阳经,手足少阳太阳、三脉之会。
听会:瞳子侫见前。
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俢,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
络肝,属胆。
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侫而下大迎。合手少阳於俢,当颧侸穴之分,下临颊车,下颈,
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
下至日月之分属於胆也。
o大迎:见足阳明经。
颧侸,颊车:手太阳穴。
天池:手心主穴,手厥阴,足少阳之会。
期门:足厥阴穴。
日月:见下文,胆之募也。

循胁  ,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胁,  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捷骨之下为髀厌。
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侸内章门之  ,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
o章门:足厥阴穴,足少阳,厥阴之会。
气冲:足阳明穴。
环跳:在髀枢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侸,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
侸骨之下为季侸。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穴,过季侸,
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侫,由居侫入上侫,中侫、长强,
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
出膝外廉,抵阳陵 泉也。
o渊腋:在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侸陷中。
日月:在期门下五分。
京门:在监骨下,腰中挟脊季肋本。
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
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居侫: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
上侫,中侫:并见足太阳经,上侫为足少阳,太阳之络。中侫则足少阴,
少阳所结之会也。
长强:见督脉,足少阴,少阳所结之会。
中渎:在侫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
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侴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
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锺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
地五会,侠溪,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
o阳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
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
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
悬锺: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临泣三寸。
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後间陷中,去侠溪一寸半。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後陷中。
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
窍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节後为歧骨。大指爪甲後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指,
循歧骨内出大指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阴也。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侸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马刀,挟瘿,
汗出,振寒,疟,胸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广韵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谓也,江西席横家  炙书中,诸侫字皆作  ,
岂侫  声相近而然,今悉拟改定,虽然,所改有不尽者,亦不必苦求之也。

                  足厥阴肝经穴歌
足厥阴。十三穴。起大敦。行间接。太冲中封注蠡沟。中都膝关曲泉收。阴包走五里。
阴廉章门期门启。
足厥阴,肝之经。凡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o是经多血少气。
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藏在右侸右肾之前,
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足厥阴之脉:起於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足大指爪甲後为三毛。三毛後横文为聚毛。去,相去也。
足厥阴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一寸之中封也。
o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动脉陷中。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後,上  内廉。
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後,上  内廉,
至膝关曲泉。
o三阴交:见足太阴经,足少阴、太阴、厥阴之交会也。
蠡沟:在内踝上五寸。
中都:在内踝上七寸,侴骨中。
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中。
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横文头是。
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髀内为股。脐下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
府舍之分,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曲骨,中极,关元,
复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於胆也。
o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五里: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
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
冲门,府舍:见足太阴。
曲骨:见任脉,足厥阴任脉之会。
中极,关元:见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也。
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期门:直两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
日月:见足少阳经。
上贯膈,布侸肋,循喉咙之後,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
目内连深处为目系。颃颡,咽颡也。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  ,
散布侸肋;上云门,渊液之间,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後,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
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  ,与督脉相会於巅顶之百会也。
o食窦,大包:足太阴经穴。
云门:手太阴经穴。
渊液:足少阳经穴。
人迎,大迎,地仓,四白:见足阳明。
阳白,临泣:见足少阳。
百会:见督脉。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  ,环唇内。
前此连目系上出额。此支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  ,下颊  ,交环於口唇之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此交经之支,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行食窦之外,本经之  ,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
挟中  之分,以交於手太阴也。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  仰,丈夫俉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虚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o凡此十二经之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
盛不虚以经取之。

                  督脉经穴歌
督脉背中行。二十七穴始长强。腰腧阳关命门当。悬枢脊中走筋缩。至阳灵台神道长。
身柱陶道大椎俞。係门风府连脑户。强间後顶百会前。前顶俿会上星圆。
神庭素侫水沟  ,兑端龈交斯已矣。
督脉凡二十七穴
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奇经八脉之一也。
督脉者,起於下极之腧。
下极之腧,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屏翳两筋间为篡,篡内深处为下极;督脉之所始也。

并於脊  ,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
脊之为骨,凡二十一椎,通项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历长强穴,
并脊  而上行,循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灵台,神道,
身柱,过风门。循陶道,大椎,係门,至风府入脑。循脑户,强间,後顶,上巅,
至百会,前顶,俿会,上星,神庭,循额至鼻柱,经素侫,水沟,兑端,
至龈交而终焉。云阳脉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於诸阳之分;譬犹水也,
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
o屏翳:见任脉,任脉别络,挟督脉冲脉之会。
长强:在脊侱端。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阳关:在第十六椎节下间。
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间。
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
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
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
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
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
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
风门:见足太阳,乃督脉足太阳之会。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陷中。自阳关至此诸穴,并  而取之。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係门:在风府後,入发际五分。
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
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後一寸五分。
强间:在後顶一寸五分。
後顶:在百会後一寸五分。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後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直两耳尖,可容豆。
前顶:在俿会後一寸五分陷中。
俿会:在上星後一寸陷中。
上星:在神庭後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
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
素侫:在鼻柱上端。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在唇上端。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中。

                  任脉经穴歌
任脉分三八。起於会阴上曲骨。中极关元到石门。气海阴交神阙立。水分下  循建里。
中  上  巨阙起。鸠尾中庭  中萃。玉堂紫宫华盖树。璇玑天突廉泉清。
上颐还以承浆承。
任脉{凡二十四穴}
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也。
任脉者: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  ,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
任与督,一源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
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
可以合者也;分之於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於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行腹  ,上循关元,
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  ,建里,中  ,上  ,巨阙,鸠尾,中庭,
  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龈交 分行,
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也。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於诸 阴之分;
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任焉,故曰阴脉之海。
o会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
曲骨:在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
中极:在关元以下一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石门:在脐下二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阴交:在脐下一寸。
神阙:当脐中。
水分:在下  下一寸,上脐一寸。
下  :在建里下一寸。
建里:在中  下一寸。
中  :在上  下一寸,灵枢经云,侭  {即歧骨也}
以下至天枢{天枢足阳明经穴挟脐二寸盖与脐平直也}长八寸,而中  居中是也。
然人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侭  至脐中,以八寸为度,各依部分取之。
上  :在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巨阙:在鸠尾下一寸。
鸠尾: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以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也,人无蔽骨者,
从歧骨际下行一寸。
中庭:在  中下一寸六分。
  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
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华盖:在璇玑下二寸。资生经云一寸。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天突:在颈结喉下一寸宛宛中。
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阴维任脉之会,仰而取之。
承浆:在唇下陷中,任脉足阳明之会。
龈交:见督脉,任督二脉之会。
承泣:见足阳明,  脉,任脉,足阳明之会也。
按:任督二脉之直行者,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今特取之,以附十二经之後,
如骨空论所载者,兹不与焉,其馀如冲带维  所经之穴,实则寄会於诸经之间尔,
诚难与督任二脉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故此得以略之。虽然,因略以致详,
亦不害兼取也,故其八脉全篇,仍别出於左方云。
右十四经正文,并与金兰循经同。

 

 

             十四经发挥卷下  奇经八脉篇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於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
常行於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於後,任脉於前,
冲脉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自相维持,则诸经常调;
维脉之外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於两足  脉,有阴有阳,阳  行诸太阳之别,
阴  本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
亦若是也。今总集奇经八脉所发者,气穴处所。共成一篇,附之发挥之後,
以备通考云。

                  督脉
督脉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後,
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後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眦,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
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後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乾,治在督脉。
o督脉之别,名曰长强,侠膂,上项而散,上头,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故难经曰:督脉者,起於下极之腧。并於脊  ,
上至风府,入属於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此为病,令人脊强反折。
o督脉,从头循脊骨入侱,长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
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阳会,
故止载二十七穴。穴已见前

                  任脉
任脉者,与冲脉皆起於胞中,循脊  ,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
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
妇人有馀於气,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
不营其口唇,故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难经曰,
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  ,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属阴脉之海。
o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穴见前
按内经云,任脉所发者二十八穴,经阙一穴,实有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
承注二穴属足阳明  脉,故止载二十四穴。穴己见前

                  阳  脉
阳  脉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  脉,
本太阳之别,合於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
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  脉长八尺。
所发之穴:生於申脉(外踝下关足太阴经),以辅阳为俕(外踝上),
本於仆叁(跟骨下),与足少阴会於居侫(章门下),
又与手阳明会於肩侳及巨骨(并在肩端),
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在肩侫後胛骨上廉),
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口吻两旁),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侫(鼻两旁),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目下七分),以上为阳  脉之所发,凡二十穴,
阳  脉病者宜刺之。

                  阴  脉
阴  脉者:亦起於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
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  脉者,少阴之别,别於然谷之後,上内踝之上,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眦,合於太阳。
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为络。两足  脉,长八尺,而阴  之俕在交信内踝上二寸,
阴  脉病者取此。

                  冲脉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脊  ,为经络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
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於气冲,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此为病:令人逆气  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
足阳明挟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挟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针经所载,
冲脉与督脉,同起於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
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
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阳维脉
阳维,维於阳,其脉起於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
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在足外踝下太阳之俕),以阳交为俕(在外踝上七寸),
与手足太阳及  脉会于  俞(肩後胛上廉),与手足少阳会于天侸(在缺盆上),
又会于肩井(肩上),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在肩上),上于本神及临泣,
上至正营,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係门。难经云,阳维为病,
苦寒热。
o此阳维脉气所发,凡二十四穴。

                  阴维脉
阴维,维於阴,其脉起於诸阴之交,阴若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者,
阴维之,名曰筑宾见足少阴,与足太阴会於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
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
o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带脉
带脉者,起於季侸,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
在季侸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
此带脉所发,凡四穴。

以上杂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中,叁合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