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古装电视剧:印度与中国包容性增长比较研究[原创][经济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16:58

印度与中国包容性增长比较研究

周阳敏,高友才
(阳民管理咨询机构,上海 200120;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本文通过印度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发现,印度“藏富于民”,而中国“藏富于国”,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远远大于中国,而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既源于印度的包容性增长措施,又促进了印度的包容性增长,笔者给出了印度包容性增长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改善收入分配比例,调整投资结构,降低通货膨胀,以及改善产品的出口结构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结构调整;印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1.2;文献表示码:A;文章编号:1003-4919(2012)01-0011-07
【说明】: 本文作于2011年1月30日于郑州,第一次修改于2011年3月13日于郑州,本文发表于《企业活力》2012年第1期,版权属于《企业活力》杂志社,但发表时有细微删节,转载或引用以本文为准,谢谢,并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管理网:www.jjgl.org。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2011年3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文章大篇幅地报道了“别了,GDP崇拜”的重头文章,文章说告别唯GDP论已成全国共识,幸福指数成为政治导向,这是衡量人民基本福祉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评价、引导各级政府围绕改进人民福祉开展工作的科学指标体系。贾庆林于2011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要促进充分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包容性”措施。
另一方面,2011年2月7日香港凤凰台报道,印度政府将本财政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率从8.5%小幅上调至8.6%,本财年农业产值增幅将从上年同期的0.4%提高至5.4%。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调研显示,亚洲在2010年领导了全球的经济复苏,决策者的管理有效地应对了全球危机。2011年亚洲地区将仍保持强劲增长,预计全年增长为7%,中国和印度将继续领导亚洲的经济增长 。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2013年甚至之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赶上中国。在未来25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任何一个大国(包括中国等)都要快。毫不夸张,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既充满挑战又富有传奇,也被人们喻为“印度经济奇迹”。
2011年2月16日,IMF的Masood Ahmed(2011)指出,近期的中东危机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政府必须关注包容性增长,必须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 ,他认为,当前流行的抗议活动能够解除经济增长的长期束缚,采用更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性政策(More transparency,competition)能够帮助埃及、突尼斯等国家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地方财政预算消除不平等以应对当前的社会动乱(unrest),包括提高粮食和燃料补贴、提高社会转移支付,对失业人士的救助,减免大宗商品的税收,提高私人住房的资金(higher funding for private housing),以及增加对公务员的聘用或薪俸扩张等。
新加坡总理于2011年2月16日也发表声明强调近期工作重点要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增强工人技能、抑制通货膨胀、降低食品价格等手段实现惠及低收入人群、无技能工人甚至中间阶级的包容性增长 。事实上,在过去的4年里(2007-2010),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例如再分配、退税以及工人收入补贴计划,使得338000名新加坡工人得到了年均34600万美元的帮助,在2000年-2010年期间,Gini系数从0.489降到了0.444,大大减少了收入差距,同时还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强劲的(robust and unprecedented)14.5%的GDP增长(Tan Khee Glap、Aw Ee Ling,2011)。
Elena Ianchovichina(2009)以赞比亚为例分析了包容性增长的步伐和模式(pace and pattern),研究发现,赞比亚收入增长受到了国内与国际市场、投入、扩展服务以及信息等的限制,更高的间接成本,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成本,如能源消耗成本、运输成本、电信成本、水成本、保险成本、市场营销成本以及专业化服务的成本等降低了赞比亚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同时,政府缺乏效率也是赞比亚包容性增长的主要障碍。为此,作者建议要加强教育,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政府管理效率等以实现赞比亚的包容性增长。
Godfrey Bahiigwa(2009)以乌干达的“消除贫穷行动计划”(Poverty Eradication Action Plan)和“农业现代化计划”(Plan for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为例,分析了乌干达政府转变观念,将“减少贫穷”变为“增加财富”,探索了一条包容性增长的路径,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道路建设)、能源(尤其是发电厂建设)、农业、人力资本(主要是教育和医疗)等。Magnus Hatlebakk(2008)研究了尼泊尔支撑包容性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教育和培训项目提高了人力资本,健康医疗保险确保人们抵御主要的疾病风险,这样反过来使得人们放心大胆地投资于赚钱的项目——有形资产投资,包括输电线路、道路、灌溉系统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尼泊尔采取了土地银行(Land bank) 、无地者的土地重新分配以及雇员保证计划等包容性增长措施,改善了尼泊尔穷人的生活条件。
Johannes Hahn(2010)指出,2020年的欧洲应该实施包容性增长战略,走向漂亮的、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的高水平经济发展模式,拥有较高的就业率、生产效率和社会凝聚力。为此,“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全世界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社会学家等共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努力采取的政策措施。事实上,“包容性增长”使得印度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演员(major players),而在劳动规制、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包容性增长的改善也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目光,几乎占了世界人口一半的这两个国家在能源需求、制造产品、自然资源、资本流动、商业服务等方面影响了世界经济。很显然,印度和中国的包容性增长步伐应该加快,包括教育、动力、医疗和水资源等基础服务的质量应该提高等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的阶层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要共享式发展(第一层次),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层次)。为此,本文以及笔者的后续系列论文将着重介绍、分析、总结印度包容性增长的经验,并提出中国包容性政策措施的具体方略。本文则主要研究印度与中国的包容性增长的差异,并为此得到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启示。
 


 
二、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物价的比较
近年来,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极其相似,如图1所示 ,尤其是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几乎完全相等,2004年印度GDP增长率为17.6%,中国为17.7%;2008年由于中国泡沫膨胀速度超过了印度,2009年又由于中国实施了4万亿救市计划而超过了印度,但是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却低于印度(其中,印度为11.781%,而中国为11.535%)。值得重视的是,图1右边是季度数据,可以明显看出2010年1季度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又低于了印度;同时,还可以看出印度季度增长率的波动性明显大大地低于中国,这表明印度经济增长比中国平稳。

近两年困扰印度和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但从图2右边的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尽管印度和中国两国通货膨胀都比较高,但是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却大大高于印度,特别是2009年12月份以来的月度数据非常明显地出现了中国消费价格指数普遍高于印度,这表明印度政府在2009年所实施的降低通货膨胀的努力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连连攀升,给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包容性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无论是月度数据还是季度数据还是年度数据,都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工业品价格指数远远高于印度,这表明,中国工业品价格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水平几年来一直都高居不下,而且出现了越来越攀升的态势。温家宝在中国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2011年首要工作任务确定为控制通货膨胀,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现行的降低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甚至会影响长期发展。
为了佐证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观察印度与中国的货币量,而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货币量分析使用货币和类货币之总和(Money plus Quasi-Money),同时,将货币量与GDP之比值(货币率)作为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如图3的左图所示),可以得到:第一,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远远大于印度,无论与发展中国家还是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相比,中国的货币率都远远高于这些国家;第二,从季度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率甚至高达近8倍(2009年第1季度),而印度却只有3倍,美国甚至更小,更重要的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货币率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从图3右图的月度数据可以发现,2010年以来印度和中国的货币量都出现了增大的势头,尤其是2010年8月,中国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中国的货币量还在不断高涨,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将越来越大。

三、印度与中国的财富及潜力的比较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与中国税率的年度数据比较发现:第一,中国的税率远远高于印度的税率,而且中国的税率从2007年之后甚至高达20%之多,这大大地增加了中国民众负担,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第二,从趋势线可以看出,中国的税率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印度的税率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之后,印度的税率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持续性下降态势。众所周知,2006年是印度正式提出要实施包容性增长的年份,而且从2007年伊始,印度开始全面实施包容性增长计划,这也是印度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第三,印度在2009年经济增长实现了飞速发展,而税率却只占5.9%,但是,中国2009年实施了4万亿救市计划,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国2009年的税率却达到了历史之巅峰,高达20.43%,这与包容性增长严重背离。
事实上,笔者研究发现,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小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远远低于人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1994年之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比人均中央财政收入高,而且增长速度也快;但是到了1994年之后,人均中央财政收入就超过了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而且增长速度也快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笔者研究还发现,农村、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财政收入以及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尤其是1990年之后,出现了较大的分离,而且这种分离出现的严重失衡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现象。这充分说明,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没有很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没有很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还小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几乎停顿了,这说明农村补贴城镇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尽管“反哺农村”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周阳敏,2011a)。


比较印度与中国的国民账户可以清楚地发现四个问题:第一,印度的家庭消费支出呈现U形状,即先降低后升高,但都远远地高于中国的家庭消费支出,印度家庭消费支出占印度GDP的约2/3,但中国家庭消费支出却仅占中国GDP的1/3左右,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消费支出还出现了持续下滑现象;第二,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虽然占了40%左右(超过了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但近几年却出现了下降趋势,而印度的固定资本形成虽然只有30%左右,但近些年却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势头,而季度上显示出微小变动状况(如图5的右图所示);第三,中国的政府支出高于印度的政府支出,尤其是中国的政府支出占了GDP的15%左右 ;第四,存货变动所占份额都很小,但明显可以看到的是,印度的存货变化出现了凸形变动,而中国的存货变化却出现了持续增加的现象。


为此,比较印度与中国可以得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而不是家庭消费,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而不是投资,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是小政府,中国政府却是大政府,这就再一次说明印度是“藏富于民”,而中国却是“藏富于国”,这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将会小于印度。
为了清楚地分析和比较印度和中国在出口方面的能力和进口现状,笔者特地采纳了两个口径的数据,一是基于国民账户口径(National Accounts),一个是国际交易头寸口径(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 Positions),后者主要基于海关,而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之间的距离。比较印度和中国的出口可以发现(如图6所示):第一,印度的有形贸易出口的比重远远小于无形贸易出口的比重,而中国的无形贸易出口的比重很小,这说明,印度在技术出口(尤其是软件技术等)、服务贸易、劳动力输出等方面都远远高于中国,特别是在本轮美国次贷危机下,中国虽然仍有出口,但几乎全部是实物出口,而没有任何无形贸易出口(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两个出口数据点几乎重合);第二,中国出口大于进口,且有形贸易的贸易顺差大于无形贸易的顺差,而且其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中国的资源流失较快,而技术竞争乏力;第三,印度进口远大于出口,而且贸易逆差还出现了加剧增大的势头,这说明印度的物资引进和资源引进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这进一步说明两点:第一,印度“藏富于民”,而中国“藏富于国”;第二,印度的经济增长潜力远远高于中国。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比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障碍与困境。笔者研究发现,印度所实施的包容性增长措施使得印度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实现了印度的包容性增长,并使得印度“藏富于民”而不是中国的“藏富于国”。笔者发现,印度的增长潜力大大超过中国,而且印度经济活力也大大超过中国,而这些都是印度包容性增长的必然结果。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分配比例,特别是调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和调整税率,特别是加大中小型企业免税力度,推进中小型企业全面免税步伐。事实上,中小型企业税收份额极少,而占据了极多的税收人员,可以通过中小型企业全面免税措施从而大幅度压缩税收机构,调整国税和地税比例,将两大机构调整为具有竞争力的征税机构,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幅度压缩征税成本,减轻社会负担。
第二,缓解投资占GDP比重,特别是大幅度减少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占 GDP的比重,增加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笔者认为,至少以印度为目标,将中国居民消费比重从目前的1/3升至2/3以上,确保包容性增长的驱动力为居民消费而不是投资,更不是出口。
第三,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尤其是缩小资源型产品出口,加大技术性贸易和知识型产品出口,特别是改变将实物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做法。
第四,严格控制通货膨胀,既要控制货币发行量,又要改革中国外汇兑换方式,调整兑换措施,避免中国人民币被迫式通货膨胀,必要时,中国可以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大大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被动式通货膨胀压力。
第五,加大内需拉动,但更要注意调整拉动内需的消费结构,在扩大内需消费时,必须明确区分人们的生活必需消费与非必需消费,可以少量地扩大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避免生活必需品的非必要消费造成的奢侈与浪费,而应当将扩大消费以扩大非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如休闲、娱乐、旅游和文化等等。
第六,改变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参与现状,满足民众改善福利的基本要求,改善使老百姓受益的基础设施(抛弃“政绩工程”),建立公共财政型的政府,扩大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保障房等)和教育投资,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等。
第七,改变应急思维,改良应急方略,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当前越来越紧张的土地纠纷与非法野蛮拆迁问题、城市市容与野蛮粗暴城管问题等构成了当前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巨大阻力,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既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又是进一步包容性增长的巨大动力。
第八,扩大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提升农村金融自我管理和扩张能力,尤其是商业银行与农村本地建立农村银行,例如2011年3月3日广州农商行发起并联合辉县优秀企业共同组建的辉县珠江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发挥支农传统优势,以立足当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开拓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缓解辉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辉县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有效改善辉县农村金融环境 。笔者认为,这是包容性金融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
第九,杂志、报纸、网站等应开设印度包容性增长专栏,加大对印度包容性增长的介绍,国家基金、部委基金等应加大力度支持对印度包容性增长研究课题,国内机构如社团、高校、杂志社、报社、网站等在国内或国际积极召开印度包容性增长的高规格的国际学术性会议等。
总之,通过借鉴印度成功的包容性增长经验,改革和调整我国的法律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保障制度等,以期实现对包容性增长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从而推动中国的包容性增长,实现中国的效率与公平的完美统一,保障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系列研究论文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研究包容性增长这个宏大主题。

参考文献:
Elena Ianchovichina.2009. Inclusive Growth Analytics: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851,2009-3-1
Godfrey Bahiigwa.2009.Policy Instruments to Enable Inclusive Growth:Questions, Challenges and Lessons from Uganda[J] . Presentation made at ODI Conference on “Enabling Growth and Promoting Equity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2009-2-12
Johannes Hahn.2010.Cities delivering smart, sustainable and socially inclusive growth[J] .Informal ministerial meeting on urban development,Toledo,2010-6-22
Magnus Hatlebakk.2008.Inclusive Growth in Nepal[J] .Working Paper,2008-6-20
Masood Ahmed.2011.Mideast Needs More Focus on Inclusive Growth[J] .IMF Survey online,2011-2-16
周阳敏.2011a. “十二五”期间我国收入调整机制变革研究: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觉[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114~122,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民经济学”,2011年第5期:99~108.
周阳敏.2011b.基于包容性社会治理的保障房建设与管理研究:国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1年第19期.

Comparative study on Inclusive Growth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Fairtown Zhou Ayoungman,Gao Youcai
(Ayoungman Management Planning & Operating Company ltd., Shanghai 200120, China; School of Busines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Some differences of growth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have been studied, which most prominent divergence is that India’s wealth lies in people but China’s wealth only attributes to government. So, India growth capacity and potential is larger than China’s. More importantly, the engine of India economy growth is Inclusive Growth, and vice versa to promote the India Inclusive Growth.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clusive Growth and Strategy have been given out by India’s experience of Inclusive Growth.
Key Words: Inclusive Growth;Structure Adjustment;India;China
Document code:  A    JEL number: O5;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