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负债,负债的特征:主问题教学的设计思路浅探(压缩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59:22

主问题教学的设计思路浅探

     为提高教学效率,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了实行课堂主问题教学的理念。所谓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教学的好处是: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避免肢解课文;利于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利于凸显教学重点,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利于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彻底根除“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积弊。

 笔者研究了余老师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究,我以为主问题设计思路主要有:抓纲控网,面里寻点,更上层楼,展翅飞翔,语言学习,活用巧练,人文熏陶。

抓纲控网    教师经过反复钻研课文,抓住一条或几条从不同角度带动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理解的“纲”,设计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钱梦龙老师曾说: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这个“纲”,可以是总领全篇的一个词语,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理解文本的几种思路。课文题目或内容中的原词、原话,“纲”可以是教师自己对课文的咀嚼提炼。还可以是学生的疑问或发现。      

 如《勇气》的题目就明示了学习的“纲”。有的老师上《故乡》抓住“变”做文章:故乡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作者希望故乡将来变成什么样? 朱则光执教《家》曾获全国一等奖,在小组讨论时,他设计的“纲”是:①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②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③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寻找时传祥》的人文背景较宽泛,学生受知识视野的局限,读课文时会有许多疑问:怎样理解“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刘少奇和时传祥握手与去世?课文题目有什么含义?……我们可以在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疑问的交叉处找到教学的“纲”

面里寻点      叶圣陶曾说,语老师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淑湘也说,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击中要害 。特级教师蔡澄清提出了“点拨教学法”,“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点方法,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一篇课文包罗万象,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善于在课文的各个“面”中去寻找有用的“点”,并善于利用这个“点”来做“以点带面”或“选点突破”的工作。

“以点带面”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一个点带动整篇文章的面,或用一个点带动一个知识和能力系统的面。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例子(选点),做样子(示范),授法子(学法),给场子(实践),挂牌子(反馈)。《一厘米》这篇小说,可以选两个点: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而形象的比喻。 设计主问题:①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想想如果去掉这些内容,会有什么变化?在课文中再选一处细节,发挥想象,添进你的心理描写,比较你的描写与课文有什么不同?②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它的妙处是什么?你能试着仿写几句吗? 

“选点突破”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巧妙处、典型处,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学《济南的冬天》,可以选取“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从修辞,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感情抒发,选词炼句等方面设计导读问题。

 更上层楼    教师设计几个有思维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解读文本和训练能力。特级教师钱梦龙创造的导读法五步骤:初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实际就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阅读和思维训练过程。 笔者在教学《乡愁》时, 这样设计:听读说内容——诵读划节奏重音——想读描意境——比读析语言——背诵说感想——仿写显身手。

展翅飞翔    从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角度,去设计课堂主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想和创新思维的翅膀,在思想的王国里自由飞翔。常用的方式有:倾情朗读,课文补白,故事续写,课文改编,情景营造,角色体验,挑战权威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有益。所谓课文补白是指把文章中略写或省略的内容通过想象补充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道:“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主人家又不敢问他。”在此,我们可以设问:鲁提辖在睡觉之前会想些什么?学习 《蟋蟀在时报广场》可以让学生续写:蟋蟀回到乡下后,它会有什么奇遇?学习《愚公移山》,可以假想让愚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身边,写《愚公新传》。所谓情景营造是指在课堂上创造出某种活泼生动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问题。王锦起老师上《桃花源记》时,自己扮作电视台“时空连线”的主持人,学生就成了桃花源里的居民,主持人来到世外桃源(课堂)作现场采访报道。名师郑美玲教学《给巴特勒的信》时,在与“名家对话 ”部分,老师让前三排同学当记者,后三排当雨果,一问一答,现场直播。这就是角色体验。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专家。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这种挑战权威的品质,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与能力。如学习《马说》,有学生就质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提出千里马应该是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的,从乞丐到皇帝的朱元璋和被老师撵出教室的爱迪生,很少听说他们的成功有伯乐栽培的功劳。

语言学习    有人认为:语文学习包括语言的学习和人文的熏陶两个内容,语言的学习就是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余映潮老师说:“不论哪一套教材,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两千个左右的常用雅词,五十个左右的常用句式,五十个左右的常用段式,还有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这些都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宝贝。”我们必须对课文做披沙拣金的工作。从中找出这些语言金子,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记忆、仿写、运用。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可以用洪镇涛老师总结的“加、减、换、调、联、改、读”的方法对语言进行进行分析和品悟。学习《周庄水韵》这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就可以从语言学用的角度去设计主问题:①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弄清每个字的音形义。②整理新词,并造句或联词写话。③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仿写几句。④选择喜欢的段落,分析其特点,背诵并仿写。

活用巧练    新课改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多样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现活用教材、巧练能力的特色。广东名师杨旦萍教《伟大的悲剧》这样设计:一、复习导入,酝酿情感(用“这是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说感受。)二、直奔中心,把握基调(问:作者对文中的人物寄予怎样的感情?)三、品读细节,激情碰撞(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①给细节加个恰当的小标题。②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体现在哪里?四、质疑讨论,明确认识(问:斯科特一行没有实现第一的目标,也没能成功返回祖国,有人认为他们是无谓的牺牲,你怎样看待?)五、能力提升,巩固热情(假如英国皇家科学院准备为斯科特这个英雄集体颁发“感动人类的科学探索奖”,请你为他们写一则颁奖词。)这个设计,既把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结合起来;又灵活巧妙地训练了读写听说思的能力,既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揣摩语言领悟内涵;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联接生活,独立思考;既有语言思维的训练;又有人文价值的引领。可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人文熏陶   新课改纠正了以往走向极端的机械训练、剥离人文的现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主问题时,不能忽略从人文熏陶的角度去提炼问题。《背影》、《包拯》的思想教育意义显而易见,《我有一个梦想》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较为隐含,《巴东三峡》的自然美,《公输》中墨子的智慧美,《第一千个球》中贝利的人格美,《致空气》诗句中的哲理美,也要充分挖掘出来。例如《爱莲说》可以从人文的角度设问:①观察生活中(或课件)上的莲花,说出你的独特感受。②搜集并讲解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事迹。

以上几种设计思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应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