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不懂就问的是谁:读抄背写——作文捷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42:27

  时下所谓“为文秘诀”、“写作箴言”、“作文宝典”之类的书籍充斥于市,吸引了无数学生的目光,消耗了家长的大量的钱币。然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未有明显提高。依笔者浅陋之见,让孩子坚持每天读一点,抄一点,背一点,写一点,才是学会作文之门径。
  每天读一点。伟大领袖毛泽东可谓诗文俱佳,这与他一生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他曾说过,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而书不可一日不读。他的生活秘书张玉凤对毛泽东的评价是“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在他的故居中每个房间都装满了书,光丰泽园的图书室里就有9万多册藏书,就连晚年会见外宾也都是在自己的书房里。
  
  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写到:“故读经史古文,则学充识广,文必精佳;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如果读书肯于付出极大的辛劳,作文时就会感到轻松省力。因为读书不仅会给人带来视野的拓展,心灵的震颤,情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而且是发现语言规律,掌握表现技巧,丰富词汇,规范语言的必经之路。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天抄一点。曾国藩在谈及作文方法时说:“尔作文时,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抄撮体面的话头。近世文人如袁简斋、赵瓯北、关谷人,皆有手抄词藻小本。”人类的语言,都是后天习得的。没有认真地阅读、抄录、模仿、使用这个过程,是很难通过语言这一关的。
  
  有一位中学生拜一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为师,向他学习作文。结果每次登门教授总是拿出一些书来,指定一些文章让他抄录。中学生十分不理解,但又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抄。半年之后,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须知,读和抄效果是不同的。只有抄才能细嚼慢咽,字斟句酌,仔细品味,认真体会。而很多孩子读书时往往只会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来不及细细揣摩,结果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另外,抄录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而他抄录的笔记竟达25000多本,可见抄录对写作是何等的重要。
  
  每天背一点。背诵是指要熟记文章的全文或精彩片断,然后正确、流利地口述出来。这不仅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学习文章的语言和思想,而且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记忆、分析、联想等诸多思维能力。
  
  毛泽东同志一生不仅读书范围广,数量多,而且对有些文章达到了“精深了解”、“滚瓜烂熟”的程度。他读过的散文和诗词常常可以脱口而出,就连有的著名小说的重要段落也能一字不错地一口气背出。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全是毛泽东凭记忆默写出来的,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木兰诗》、严遂成的《三垂冈》以及《牡丹亭》中的“惊梦句”。由此可见,要写出精彩的作文,必须具有良好的“背功”才成。
  
  每天写一点。作为孩子,要提高作文水平,一定要坚持写两样东西。一是写读书笔记,就是要把读书、学习、思考、记忆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别人的东西和自己创造的东西记录下来。二是天天写日记,这是一种最简便又实用的写作实践。周国平先生指出,“当一个少年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进入了写作的实质。这表明,第一,他意识到了并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第二,他有了与自己灵魂交谈,过内心生活的需要。”他还提出,“写日记一要坚持(基本上每天写),二要认真(不敷衍自己,对真正触动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三要秘密(基本上不给人看,为了真实)。这样持之以恒,不成为作家才怪呢。”
  
  诚然,把一件事有头有尾地记下来,就是一篇记叙文;对看到的事或听到的言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即兴议论生发,阐述己见,就是一篇议论文;对某一事物颇有感怀,不禁产生许多联想和感受,随笔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散文……这样,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定会产生良好的正迁移,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作文是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是对人生的体验与沉思,是对阅读与见闻的提炼,是对经历与情感的升华,是对知识积淀与才情见解的外化……因而,需要作者持之以恒,广为积蓄,坚持读、抄、背、写而不辍。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做到“四个一点”,才能有理想的作文问世,才会夺取写作之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