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松鼠全部作品:庄子·外篇·刻意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10:57
 修改
 如何标记批注?
《刻意》是实现理想。“意”意为心志、愿景,“刻”意为磨砺、追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有不同的修养宿求。《刻意》修全篇列举了七种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修养态度:众人、愤青、学者、建功者、避世者、导引者、圣人。圣人,无不忘,无不有,“虚无恬淡”,合于“天德”,因而是修养的最高境域。   “众人重利”。食是人的必须,求利无可厚非。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凌弱,大鱼吃小鱼,这是天演物择、生物进化的必由之路。   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无智无识也就罢了。可惜人有知识,这就是最大的不幸。西方《圣经·创世纪·伊甸园第三》写出蛇教唆亚当夏娃吃智慧果的寓言。它把人类求知识当做原罪。老庄则明确提出治国的方略,他们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逐利是人的劣根性,孔子说,小人喻于利。明君是不会提倡逐利的,只有昏君才会倡导人们逐利。我们有人,违背祖宗教导,提倡逐利,结果人人向钱看,所有角色全部错位,造成贫富严重不均,迅速向两极分化,社会极为不公,连“廉士重名,贤士尚志”也不多了,许多人只好皈依宗教,作为精神上的安慰。实在令人担忧。
在人的物资生活丰富之后,人们必然追求健康长寿,追求精神的富有。许多富人,并不健康,很难长寿,精神并不愉快,他们可能是什么都有了,但没有快乐。   《刻意》提倡的是全人类可以共同分享的精神富有。精神与物资不同。一个苹果,被甲吃了,别人谁都无法再吃了。但精神不同,精神是越分享,越富有。   《刻意》认为,“澹然无极”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刻意》认为,精神富有的核心是“无为”,即所谓“贵精”。“贵精”则是不丧“纯”、“素”,这就是“真人”。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1501刻意尚行(音性),离世异俗,高论怨诽,清高而已矣。此山谷之士,愤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建功兼并者之所好也。就湖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xǜ)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无不有。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1502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准,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然宽容而平易。平易则恬淡。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然运行,其死也物化。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去巧,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游,其死若休息。不思虑,不预谋。光而不耀,信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疲。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德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1503 夫有干越之剑者,匮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