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机关枪:中国民间传说之仙妖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41:34
中国冥界神话中六案功曹、四大判官、十大阴帅、七十五司
异兽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搜罗
中国神仙表
《山海经》解读:青丘、九尾狐
民间传说:天梯
《太平廣記》說虎/李業成
《太平廣記》說虎/李業成
《太平廣記》說虎/李業成
====================================================================================
中国十大民间传说-之仙妖篇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 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 ,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
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 ,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刑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之一。《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东晋诗人陶除陶渊读到此,深受感动,做诗感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中国冥界神话中六案功曹、四大判官、十大阴帅、七十五司
六案功曹
功曹原为封建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
而中国冥府神话传说里面的六案功曹则是阴间官名:秦广王,专管长寿夭折、出生死亡的册籍;统一管理鬼魂的受刑及来生吉凶。他手下有“六部功曹”,左班的三名,分管天曹、地曹、冥曹;右班的三名,分管神曹、人曹、鬼曹。六曹的职责是把阴间的公文、秉报,及时呈送给阴天子,并把阴天子的诏令迅速下达到各处。 民间传说中认为:凡是人间需要“上达天庭”的表文、报告焚烧后即由功曹“呈送”,那么阎罗王旁边的功曹神则把公文、报告呈送给阎罗王。
四大判官
阎王身边的四大判官
判官是古代传说中的阴间官名,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长的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之辈。职责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
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
赏善司:执掌善薄,身着绿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根据生前行善程度大小、多少予以奖赏。在六道轮回中,或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只须在梦婆处喝一碗迷魂茶,忘却生前恩怨,即可重食人间烟火。
戏曲中的判官形象
罚恶司:身着紫袍,怒目圆睁。双唇紧闭,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凡来报到的鬼魂,先经孽镜台前映照,显明善恶、区分好坏。生前作恶的坏鬼全部由他处置,他根据阎罗王的“四不四无”原则量刑,四不——不忠、不孝、不悌、不信;四无——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轻罪轻罚,重罪重罚,再交阴差送到罚恶刑台上,送往十八层地狱,直到刑满,再交轮回殿,拉去变牛变马,变虫变狗等等,重返阳世。
察查司:双目如电,刚直不阿,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其职责是让善者得到善报,好事得到弘扬,使恶者受到应得的惩处,并为冤者平反昭雪。
崔判官(右),左边为察查司(大义凛然)
崔判官:是驰名阴曹地府的头号人物,身着红袍,左手执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笔,专门执行为善者添寿,让恶者归阴的任务。《两游记》载,此公姓崔名钰,在唐太宗李世民驾下为臣,官拜兹州县令,后升至礼部侍郎,与丞相魏征过从甚密结为至交。生前为官清正,死后当了阎罗王最亲信的查案判官,主管查案司,赏善罚恶,管人生死,权冠古今,你们看他手握“生死薄”和勾魂笔,只需一勾~点,谁该死谁该活便只在须臾之间。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当年唐太宗因牵涉泾河老龙一案,猝然驾崩,前往阴司三曹对质。于是魏征修书重托,崔珏不但保护唐太宗平安返阳,还私下给他添了二十年阳寿。在还阳途中,太宗又遇到被他扫荡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草寇中惨死的成千上万的冤魂前来索命,崔珏又出面排解纠纷,帮助李世民代借一库金银安抚众鬼,太宗方得脱身。崔珏也因此名声大震,并从中发了一笔横财。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十大阴帅
一、十大阴帅是:
鬼王、日游、夜游、无常、牛头、马面、豹尾、鸟嘴、鱼鳃、黄蜂——中国中国冥界神话中的十大冥帅,他们能各尽其长、各带其兵、各惩其恶、各报其功,无论造孽作恶的鬼魂有多大本领,即使能上天、能入地,都难逃过他们的手掌。
按顺序依次是:
1、鬼王
丰都鬼域--鬼王
“鬼王大帅”中的“王”字并不代表至高无上的身份,鬼王的塑像上身裸露,红发獠牙,手拿镇妖铃,狰狞凶恶,整个一副夜叉鬼模样。他与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为伍,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但因其挂了个“王”字,地位应该高于一般鬼卒,大约是个像山大王那样的头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考弊司》介绍了一为主管考弊司的鬼王。他的衙署堂下立两块大石碑,上面分别刻着“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位鬼王叫做“虚肚鬼王”,他长得“卷发鲐背,若数百年人,而鼻孔撩天,唇外倾,不承其齿。从一主簿吏,虎首人身。又十余入列侍,半狞恶若山精”。这个鬼王虽标榜“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实际则是个贪得无厌、残忍暴虐的家伙。他规定下属拜见他,都要割一块髀肉(大腿上的肉)为“成例”,不管有罪无罪。但“丰于贿者,可赎也”——只要银子送得多,就可免割肉之苦。这里的鬼王完全是一副贪官嘴脸。鬼王的名目也不少。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载:仅地狱和阎浮提(南赡部洲即人类居住的世界)中的大鬼王即有:无量鬼王、恶毒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雷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
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等,小鬼王则数以千计。
2、日游
右边日游
日游神,又称日游巡。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负责在白天四处巡游,监察人间善恶的神只,又称日游巡。一开始,日游神被认为是四处游荡的凶神,如果冲犯了日游神将会招来不幸。元朝王晔《桃花女》杂剧第三折:“今日伊出门之时,正与日游神相遇,便不至死,也要带伤上阵。” 《玉历至宝钞》中,日游神作“日游巡”,作狱吏打扮,披散着头发,手持木牌,上写“日巡”二字。
3、夜游
左边夜游
在南方荒野,有十六个神灵,一个个都是小脸颊、红肩膀,手挽手的连成一起,给黄帝守夜.他们白天隐去,夜晚出现,因而叫做"夜游神[3]"(<<山海经·海外南经>>)。现在"夜游神"用来比喻深夜到外游荡的人。与日游神相反,夜游神是在夜间四处游荡巡行的凶神,他们与日游神们日夜轮流值班,专门找人的麻烦,还经常向上司打小报告,活像一帮专门祸害百姓的“阴间小特务”。早在上古时代,我国民间即传说有夜游神,《山海经·海外南经》载:“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 “二八”神,就是夜游神,郭璞注条曰:“昼隐夜见(现)。” 杨慎补注:“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
4、无常
丰都鬼域无常殿内有黑白
黑白无常鬼,亦称无常[4]。在旧时迷信中,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拘提亡魂、打击恶人的死亡信使,是来接阴阳间死去之人的阴差。分为黑白无常,民间传说遇黑者为凶,遇白者则喜。《北平风俗类征》:“元旦黎明,携帕友走喜神方,谓遇得喜神,则能一岁康宁 ,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必财源大辟。”
5、牛头
牛头[5]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古今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佛教传入中国后,牛头马面之说便在民间流传,被道教吸收,并充当了阎罗王及判官的爪牙。现在很少在佛寺见到牛头马面,反而常见於城隍庙、东岳庙、阎王庙等。
6、马面
马面[6]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
7、豹尾
左边为豹尾大帅
在民间传说中,豹尾[7]是管理兽类动物亡灵的冥帅,和鸟嘴、鱼鳃、黄蜂并称“四大阴帅”,(“四大阴帅”分别管理路上兽类、天上鸟类、水中鱼类以及地上昆虫等各处动物的亡灵)。这只是民间巧立名目、杜撰的说法。豹尾本是我国古代方术中虚拟的岁神名,为一凶神是所谓虎贲之象、先锋之将,常与岁神黄幡相对。《协纪辨方书》引《乾坤宝典》称:“豹尾者,……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豹尾与凶神吊客、丧门等相同,其所在之地均应避忌。
8、鸟嘴
左边为鸟嘴大帅
在民间传说中,鸟嘴[8]是管理天上鸟类动物亡灵的冥帅,和鸟嘴、鱼鳃、黄蜂并称“四大阴帅”,(“四大阴帅”分别管理路上兽类、天上鸟类、 水中鱼类以及地上昆虫等各处动物的亡灵)。
9、鱼鳃
在民间传说中,鱼鳃[9]是管理水中鱼类动物亡灵的冥帅,和鸟嘴、鱼鳃、黄蜂并称“四大阴帅”,(“四大阴帅”分别管理路上兽类、天上鸟类、 水中鱼类以及地上昆虫等各处动物的亡灵)。
10、黄蜂
在民间传说中,黄蜂[10]是管理地上昆虫动物亡灵的冥帅,和鸟嘴、鱼鳃、黄蜂并称“四大阴帅”,(“四大阴帅”分别管理路上兽类、天上鸟类、 水中鱼类以及地上昆虫等各处动物的亡灵)。
二、十大阴帅的来历:
佛门提出了[11]理论,认为众生(人类及一切生物)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六道(天、人、阿修罗[恶鬼]、地狱、饿鬼、畜生)的生死世界里循环不已,如车轮回旋不停。六道众生有四种形态:
1.卵生:如鸡、孔雀、鸟等。
2.胎生:如人、牲畜等。
3.湿生(又名因缘生):各种虫子等。
4.化生: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饿鬼及地狱中的受苦者。
所以,今生是人,来世可能转生为马、牛、羊等动物,因此佛祖、菩萨要度尽六道众生。人们刻意构画的十大阴帅,显示了鬼府阴曹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虚弱与可悲。
恶鬼行刑
七十五司
主掌人间善恶福,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冥府之神[1]——‘地府判‘据说有七十六司(民间还有称七十二司、七十五司的,都是大致的说法),在民间传说中,七十五司的阴间官吏都是在阴曹地府里行刑服满的鬼魂,专门带恶魂下地狱的。《三教搜神大全》[2]里说:“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3]生死之期。宋元时在泰山岱宗坊东建有酆都庙,主祀酆都大帝,配以十殿阎罗王。又建有嵩里山祠,塑置阴曹地府七十五司。
相传各司神皆有姓名,最有名的是速报司[4]神岳飞,七十六司神大部分是《封神演义》中的诸神;还有一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速报司神和忠孝司神是岳飞,催行司神是明崇祯皇帝;此外还有道教神仙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如黄病司神是许真君,毒药司神是牛郎。其中一些人物虽在《封神演义》中出现,但已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将历史人物的年代也弄混淆了。
依次为:
1、掌教签押司
2、掌生死司
3、掌生死勾押推勘司
4、掌斋僧道司
5、掌修功德司
6、掌看经司
7、掌注生贵贱司
8、掌三月长斋司
9、掌勾生死司
10、掌取人司
11、掌掠剩财物司
12、掌增福延寿司
13、掌职司
14、掌追取罪人照证司
15、掌词状司
16、掌曹吏司
17、掌行瘟疫司
18、掌飞禽司
19、掌山林鬼神
20、掌宿业疾病司
21、掌畜生司
22、掌水府司
23、掌地狱司
24、掌十五种善生司
25、掌十五种恶死司
26、掌无主孤魂司
27、掌行雨地分司
28、掌风伯司
29、掌较量司
30、掌堕胎落子司
31、掌阴谋司
32、掌欺昧司
33、掌僧道司
34、掌城隍司
35、掌贼盗司
36、掌山神司
37、掌土地司
38、掌精怪司
39、掌魍魉司
40、掌门神司
41、掌枉死司
42、掌索命司
43、掌推勘司
44、掌行污司
45、掌放生司
46、掌杀生司
47、掌施药司
48、掌善报司
49、掌恶报司
50、掌忠孝司
51、掌忤逆司
52、掌所生贵贱
53、掌注福司
54、掌胎生司
55、掌卵生司
56、掌湿生司
57、掌化生司
58、掌水族司
59、掌长寿司
60、掌促寿司
61、掌催行司
62、掌黄病司
63、掌毒药司
64、掌积财司
65、掌还魂司
66、掌见报司
67、掌正直司
68、掌子孙司
69、掌引路司
70、掌磨勘司
71、掌都察司
72、掌苦楚司
73、掌举意司
74、掌悯众司
75、掌速报司
76、真土地司
===================================================================================

异兽:
白泽
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玩笑)。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封神榜?)。绝对神兽中的No.1。
《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人头飞马?),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蜇人,有毒,能杀人。
《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
《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精炼?提纯?),可作兵器。
《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
山神,人脸猴身,(一手)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
《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估计只是能预见天气)
《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利用价值很高,呵呵)
《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
《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蜇兽兽死,蜇树树枯。(玄蜂升级版?)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
《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鸽子的异种?)
《洞冥记》有载。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高级宠物?)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哮天犬
《封神传》第四十七回:赵公明被三人裹住了。雷震子是上三路,黄天化是中三路,杨戬暗将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怎见得好犬: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铜头铁颈难招架,遭遇凶锋骨亦消。《董永沉香合集•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云:“妖精回身往外跑,二郎一见着了忙,回手撒开哮天犬,咬在妖精左膀上;咬的妖精把原形现,原来便是斧一张”。此所写之二郎 ,乃“斧劈桃山”之“杨二郎 ”,哮天犬乃助其收伏“斧子大王”之神犬。旧时灌县二王庙二郎神塑像之旁,亦有蹲犬之铜铸像,云即哮天犬。参见“二郎”、“杨戬”、“二郎沟”。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中国古代传说的幻兽和魔神(4)】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语?)
《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
Ps:述荡则是左右有头。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可惜无人饲养)
《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藐视?挑衅?)。因叫声得名。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
《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
《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
《搜神记》有载。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应可喷火吐水,为九头蛇之类)
《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可和西方的九头蛇比比?很类似吧。
或和小日本的八歧大蛇比比?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
《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
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澳洲土著亦有用其法捕猎)
《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
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神话气息不浓,但可算是比较标准的怪兽,而且还是蛮强的)
《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鼠王的说)
《神异经》有载。
傲因(字打不出来啊,痛苦中)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有相当智能,懂伪装。可能感觉敏锐,尤其是舌头(痛死的?)。可推见其反应甚快,为搏斗型。)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罔象
精怪名。即“无伤”。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尸穸》:“《周礼》方相氏欧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墓上树柏,路口致石虎,为此也。”参见“方相氏”。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强酸?)。(不过还是比犼弱太多了啊)
《偃曝馀谈》有载。

《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傒囊
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应该不是动物,而是一种鬼怪吧。吸人魂气?)
《搜神记》有载。
风狸
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此兽灭绝多半就是因为那个‘寿五百’上了,人类真是恐怖啊)
《抱朴子(仙药)》有载。
【中国古代传说的幻兽和魔神(5)】
角圭(角虎)
又名任法兽。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见有人相斗就触理亏的一方。皋陶(人名)曾用其断案。(疑可识人心,故能断对错。生物测谎仪?)
《诉异记》、《神异经》有载。
委蛇
又名延维。人首呱恚辛酵罚弦轮旃冢统翟ざ认嗟薄Q岫窭咨胖蚺跏锥ⅰ<蚰馨蕴煜隆?br>《山海经(海内经)》有载,《庄子(达生)》则说齐桓公曾见之。
Ps:闻一多《伏羲考》中则说此为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象。(搞笑吧?)

《山海经•中次十二经》:“瑶碧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郭璞注:“蜚,负盘也;音翡。”又注:“此更一种鸟,非食蛇之鸩也。”又郭亚注《尔雅•释虫》云:负盘,臭虫。
契俞(不好意思,用了别字)
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人则隐藏,遇无道之人则食之。(惩恶扬善?不过依此之言,无法理解其捕食方式?如此大的体形,速度要多快才能......)
《尔雅(释兽)》有载。
魍魉
木石之怪,亦有说为山川之精。状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用以迷惑人。
《国语(鲁语下)》、《说文》有载。
鲛人
谓人鱼之灵异者。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说《博物志》、《述异记》并载之而文小异。《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邪字缢 摺薄S帧短接馈肪戆?三引《博物志》(今本无)亦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鼠勺)犬
类狗,能飞,食虎豹。
《周书(王会)》有载。
率然
五彩蛇,亦有说为两头。人物触之,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登它主要是因为《孙子兵法》中‘三军势如率然’即为此蛇)
《神异经(西荒经)》、《博物志(异闻)》有载。
剑光射人
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朵珠九华玉以为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
今天介绍的角色就是有着“显赫身世”的一个邪恶神兽-穷奇。
穷奇作为怪兽的形象有两种:《山海经.西次四经》上言“状如牛,音如狗”;《山海经.海内北经》上言“状如虎,有翼”。但不管是哪种形象,它都是一种食人怪兽,而且有着固定的原则,大致引《神异经.西北荒经》上的说法,它“知人语言,逢忠信之人,啮而食之,食人自首始;逢*邪则擒兽而伺之”。也就是说,好人遇到它会变成食物,而且先被咬掉脑袋,而坏人遇到它反而会得到它送来的野兽之类做食物。这样“是非分明”且付诸行动的怪兽的确少见。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附:狍(号鸟):《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号鸟),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貔貅
大熊猫专浓家张和民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熊猫人工饲养可能开始于4000多年前。
张和民说,在古籍中, 大熊猫被称为称为貔貅(pixiu)。《史记•.五帝本纪》中,叙述了中国“五帝”之首的黄帝,他的国号为“有熊氏”,不仅尊重熊这种野生动物,而且
【中国古代传说的幻兽和魔神(6)】
影木
一种植物。白天看它,一叶百影;花会发光,夜晚就如星星一般。万年才结果,果如瓜大,青皮黑子,食之则身轻。
《拾遗记》有载。
偓佺
古仙人名。常在槐山上采药。喜欢吃松子,身上有毛,有七寸长。能在空中飞,能追上奔马。据说曾经把松子给尧吃,但尧没空。当时服用松子的人,都活了三百岁。(那是什么松子啊!开过光的不成?不过用这个佚事作零食广告不错。)
《搜神记》有载。
乖龙
这个家伙厌烦了行雨,到行雨之时便四处逃逸,藏在人身上,或古木大柱,或楼台厅阁;逃避雷神的追捕。如果在旷野,无处逃避,往往钻入牛角,牧童往往因为受此牵累,被雷震死。
《 亭夜话》有载。
这是标准的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范例。
牛鱼
形如小牛,毛色青黄,喜欢睡卧,受惊动声如大牛,可传一里。把它的皮悬起,潮涨则毛起,潮退则毛伏。
《博物志》、《太平御览》有载。
云阳
山中有会说话的大树,并非树的缘故,而是因为树精云阳。正确叫出它的名字就无事了。
《抱朴子(登涉)》有载。
龙生九子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慑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124;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洞冥草
一种植物。会发光,折下枝条可以用来当火把。可以照见鬼物。可服食,常食之身体亦会发光。
《洞冥记》有载。
酸与
鸟类。形状象蛇,四翼六眼三足。自呼其名。现之则该地有恐慌。
《山海经(北次三经)》有载。

《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郭璞注:“攻谓槎伐其林木”。又注:言山有精灵,复变生此木于赤石之上。又注:“言树花实皆为神药”。按经文及注中,当隐括一段神话故事,然其详已不可知。又《海内南经》所记*建木, “其实如栾”,“栾”即此木。
龙的分类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璃龙。
《广雅》有载。

(这东西解释很多,我选其一列之)
甲类,生于山溪中。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所中之出发疮,不及时医治则死。
《博物志(异虫)》有载。
如何
大树。三百年一开花,三百年一结果。花色朱,果实正黄色。高五十丈,叶长一丈,宽二尺多。果实有核,形状象枣子,长五尺,宽也差不多。用金刀切则味酸,用芦刀切则味苦。食之则有地仙之能,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前段感觉有点象王母娘娘的蟠桃 )
《神异经(南荒经)》有载。
【中国古代传说的幻兽和魔神(7)】
毕方
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见则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
《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俱有载。
彭侯
吴朝建安太守派人砍大樟树,没砍几斧,突然有血出。树断,有一人面狗身(有说无尾)的东西跳出。太守说此为彭侯,杀了烹食,味道象狗。(和同是木精的青牛比运气差多了。)
《搜神记》有载。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白鹿
瑞兽,常与仙人为伍。
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
《太平御览》有载。
龙刍
草名。马食之,一日千里。古语云’一株龙刍,化为龙驹。’穆天子尝以此养八骏。有说为龙的口水所化。《诉异记》有载。
重明鸟:尧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能捕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拾遗记》
独角羊:觟至①都,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都(有嫌疑的人),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论衡》
①因为那个字打不出,所以有同音字代替
(虫为)
川水之精。一头两身,类蛇,长八尺,呼其名,可取鱼鳖。
《管子(水地)》有载。
药兽
神农时,白民进药兽。人有患病就用白民所传的不明语言告之。兽就到野外衔草回,以此草服之,病就痊愈。有说黄帝叫风后整理其资料,传后世。(神农呢?)
《芸窗私志》有载。
计蒙
人身而龙首,经常出现在有水之处,伴随其必有狂风暴雨。(与后世传说中的龙王很像,应为其原型)
《山海经(中次八经)》有载。
神农
有说即炎帝。人身牛首。其贡献之一就是开发农耕。尝有丹雀衔九穗禾,其拾落地者植,食者老而不死。另其为医药之祖。《搜神记》言其用赤色神鞭鞭百草,了解百草习性,从而利用它们。《淮南子》则说他天生玲珑玉体,可看见自己的五脏六腑,见毒解毒。传说是用茶,但一次尝断肠草,还没来得及喝茶解毒已毒发致死。
一般以后者流传较广。
海蜘蛛
生于海岛中。如车轮般大,身具五色,吐丝亦粗,虎豹触之亦不得脱,其毙而食之。(应该就是巨型蜘蛛,但其能毙虎豹亦为奇事,且生于海岛?)《香祖笔记》有载。
麒麟
麒为公,麟为母。麋身牛尾一角。不履生虫,不折生草。虽然很强却不为害,谓之仁兽。祥瑞之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说文》、《礼记(礼运)》有载。
白鵺
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X战记中,桃生小鸟的母亲"纱鵺"成被误译为“纱夜”,就是塔罗牌中的"Fool"
虎鹰
飞鸟。身大如牛,翼广二丈余,能捉捕虎豹。
《墨客挥犀》有载。
照海镜
圆形,围长二尺余,外圈绀色,似玉非玉;中间为一白石突起,透底空明,似晶非晶。可在百里之外照见怪鱼及一切礁石,以利回避。
《续子不语》有载。
龟宝
希世之灵物。尝有海客得一如婴儿拳大小之琉璃瓶,内有一寸长之小龟,在不停转动,但瓶口极小,不知如何进去的(这个可以作到,并不稀奇)。但立刻为众龟所围,不得脱,只得弃之,龟群方散。有识者称其名龟宝,福薄之人遇而不可得;如得而藏于家,则必得宝藏。(估计如同聚宝盆之类,或可令龟衔宝来聚之类)
《虚谷闲抄》有载。
东海夔(KUI)牛
东海中有座山,名叫流波山。此山距离海岸约七千里。山上有一种兽,形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鼓槌,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震慑敌兵,威服天下。
蛮蛮
鸟。形状象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它一出现天下就发大水。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强良
嘴里衔蛇,手中握蛇。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就样子来言应可称之为人头虎(比西方的人头马强?),可能喜欢以蛇为食)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
玉桃
光明洞彻而坚荧,须以玉井水洗方可变软食之。服之可长生不死。(后世生出许多变化,如‘王母桃’、‘仙桃’、‘蟠桃’等。)
《诉异记》、《神农经》有载。
谢豹
为杜鹃之别名。但有一虫亦名之。此虫圆如球,类虾蟆。见人就以前足遮头,象害羞一样。能钻地,速度很快。但有时在地上听到杜鹃的叫声就脑裂而死。(可能以此得名)
《虫经》有载。
酒泉
西北荒中有酒泉,其水若酒,酒味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杯,喝一杯又有一杯出。该泉和天地同,永无干涸之时。有说饮此酒者,与天地同寿。
《神异经》有载。
九尾狐
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人。吃之不蛊。但其后被赋予象征子孙繁息之意,成为瑞兽,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立与西王母座旁。可惜最终受小说及民间传说所累,又变回了高等妖兽。(妲己......)
浮游
共工的臣子。据说战败后自己投水而亡(应该是死后为神)。其状如赤熊,经常带来不祥。在厅堂上见到则称霸天下的人死,厅堂之下见到则平民受到惊骇;在门附近见到则近臣有忧,在庭园里见到则没什么大碍。
晋平公尝夜梦其窥屏,乃病。子产言其窥屏只病而无伤。因其为颛顼所败,又为共工之臣,故祭颛顼共工可愈。
《古文琐语》有载。
蔓金苔
晋朝时,有邻国向宫中敬献一种叫做蔓金苔的苔类植物。其色如金,宛若无数只荧火虫聚在一起,体态有如鸡蛋一般。若将它投入水中,则蔓延于水波之上,所发出的光亮闪烁夺目。因此,也有人称“夜明苔”。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国古代传说的幻兽和魔神(8)】
藤花
形似菱菜。朝紫,中绿,午黄,暮青,夜赤,五色变幻。
《异苑》有载。
肥遗
如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山海经》有载。

三足鳖,尾有分支。食之无蛊疾。(传说为鳐死后所化。)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有载。
风狸杖
这个东东本应该和风生兽一块发的。有得之者,禽兽随指而毙;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岭南异物志》有载。
华盖
黄帝与蚩尤战时,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停在其头上。因其有花卉之象,故称为华盖。(后世之帝以己为天之子,故......)
《古今注》有载。
玱(其实是" 王仓")琅
好像是山海经里说得,除凤凰之外的又一个神鸟, 叫声如犬吠,飞起有火光,衔灵芝为巢,下蛋四方(是指形状哦, 真是的,这鸟下蛋的时候也不怕割屁股).
蛇衔
昔有百姓耕地,看到一只伤蛇在边上。另一只蛇衔一草覆于伤处,隔日伤蛇愈。后用其草治疮,皆灵。此草本无名,以其事而妹?br>《异苑》有载。
天鸡(有多解,取其一)
北海大鸟,其高千里,左足在海北边,右足在海南边。其毛苍,其嘴赤,其脚黑,以鲸鱼(这是神话中的鲸鱼,和现实中相类,但更夸张)为食。震动翅膀飞翔时,声音如雷如风,震动天地。(中国神话中这种巨兽超多,亦是一大特色)
《神异经》有载。
九尾狐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奇兽。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幸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九尾狐是极稀罕的种族,很少过群居生活,喜好隐蔽于山谷。盛传九尾狐具绝世之容姿,盖世之智能,只出没于高山严寒地带,一般小狐诞下一百年后既可化为人形,无一不是绝貌倾城。九尾狐的皮毛为淡若无色的淡白,眼瞳为血的深红。九尾狐每一百年就会有一个尾巴出现。当九条尾巴齐全的时候,再过 100 年,也就是说九尾狐活了1000 年之后,这个九尾狐就可以变成人。九尾狐出,乃世将大乱之象。
=============================================================================================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搜罗
盘古
汉族创世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巨人。但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的地位无法与上古初代神的女娲伏羲等退位神相比较,因为盘古开天地的说法是在汉以后才出现的,可以确定这是一位接受外族创世神话影响产生的上古神。三国吴徐整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盘古鸡蛋说和垂死化生说,描述了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与天地一同生长,并最终化生万物的故事。明人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则补充了非常华丽壮烈的盘古用工具开天辟地累死化生的剧情,形成了目前流行于世的盘古开天辟地说。根据《述异记》的说法,盘古氏墓在南海,被认为是后世追葬盘古之魂的地方。天之痕中所遭遇沉睡中的盘古大神,是否就是归葬南海的盘古之魂呢?
太白金星
太白即金星,又称“白帝子”,是天边启明星的神格化人物。为道教神,据《七曜禳灾法》描述最初的形象是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性神,明以后形象变化为老迈年长的白须老者,手中持一柄光净柔软的拂尘,入道修远神格清高,时常出现在一些有影响的古典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西游记》,但多不被尊敬重视,最近的八流电视剧更有侮辱其存在的不良情节。同为太白星神的还有《唐逸史》中提到与孙思邈交游亲近的太白酒星,他们是四位游历在蜀地豪饮而健谈的奇仙。《广异记》中也提到了一位同样在四川出没,自称“太白山神”的能召唤神虎的老人。
九天玄女
又称“玄女”、“元女”,根据《诗经·商颂·玄鸟》的记载,它最先的形象是商人的始祖玄鸟,之后的《史记·殷本纪》中提到殷商的祖先是由其母吞食玄鸟蛋而出生,更理性的解释了商人崇拜玄鸟图腾的原因。宋《云笈七签·九天玄女传》完善女神传说,称她于黄帝与蚩尤大战受困时,受老师圣母元君派遣,下降黄帝之侧以行帮助,终于使黄帝击败蚩尤,玄女有功于社稷,便被尊奉为女神。后世因玄女辖制“中天、羡天、从天、昊天、苍天、廓天、咸天、上天、成天”九天,故称她“九天玄女”,女神在得到道教吸收接受专奉后崇拜甚广,宋以后多次出现在古典神怪小说中,著名的有《水浒传》,《大宋宣和遗事》,《女仙外史》,《薛仁贵征东》等等。但目前民间供奉九天玄女最专注的原因不是因为女神本身拥有的兵法智慧,而多是祈求送子护生。
北斗星君
原本是将天空中被称为“大熊星座”的星群神格化的复合式神祗团体。根据《河图帝览嬉》的说法只是掌握爵禄富贵收成丰歉的星斗,但是被早期道教吸收后,形成了“北斗注死,南斗注生”的说法。北斗星君受命听取天下人功劳过失,并因之决定其人寿数际遇,对于民间来说是行使莫大权力地位非常重要的神灵,因此自古以来泰山上供奉北斗星君的香火长盛不衰,是别的神灵难以比拟的,想来是类同人间高官显爵般的存在吧?而与人间权贵官职浮动类似的是,在众多文献中,北斗星君的具体身份始终没有确定,《河图始开图》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云笈七签》则说北斗君是江夏人,叫伯大万,又说北斗君是江夏人陈奉常字百万。《真灵位业图》则说北斗君是周武王。目前华丽连载接近尾声的《封神演义》的原著中则安排黄飞虎的第三子黄天祥被封为北斗星君!
风伯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中提到羿将狂暴伤害人民的风伯捆绑在青邱之泽为民除害的故事,倒是不免令人想起赛特寻找神器救助被困雷神的细节。
雨师
在传说常常和风伯一起出现。曾是黄帝的属臣,《韩非子·十过》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但之后则随同蚩尤与黄帝作战,《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蚩尤败退之后,雨师是司雨之神,但不能确认其究竟为谁。《楚辞》中称雨师名“玄冥”、“萍翳”、“屏翳”,《抱朴子》则说“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而《搜神记》说“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世间流传种种说法繁多,甚至有称卫公李靖为雨师者,虽然显得荒谬,但足以看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民间对于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降水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地支之中“丑”之神为雨师,所以民间往往在己丑日祭祀雨师。
上元夫人
介绍典籍缺乏,实际是好道狂热神怪变异的汉武帝创作的遇仙故事人物之一,根据《汉武内传》记载:在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上元夫人受西王母邀请降临在汉宫,传授武帝修仙成道的方法,夫人是一位年纪在三十岁上下高贵端庄优雅的女仙,她指出武帝胎性(先天秉性?)暴、淫、奢、酷、贼是成仙的大碍,必须首先破除五性才能成道。汉宣帝地节四年,上元夫人又和王母一起降临在勾曲山金坛之陵华阳天宫,这次她将四部仙书传授给二茅君,二茅君因此成仙。根据武帝的说法,上元夫人是道君弟子,三天真皇的母亲,统领十万玉女之笈,在女仙中的地位仅次于西王母。不过得到承认的道教典籍中并没有这位夫人的位置。可以想象如果后世有好事的君主追随武帝的变怪,吹嘘武帝的死后成仙,那么上元夫人得到承认也绝不仅仅是在一个典籍渺没的范围内啊。
梼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
饕餮
既是凶恶魔兽也是吉祥魔神的神秘生物,甚至被近代学者认为就是战败后被皇帝封印转为和平利用的蚩尤。一般人了解的是它代表贪婪的本性,如同梼杌一样,这又是一个生前作恶令人憎恨,死后遭到极度丑化扭曲的人物。《左传》文王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可以看出饕餮除了贪婪之外还有卑鄙的性格,但却没有完全失去人型,并且没有什么特别可怕的力量。这一点颇令人感到意外,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用全力都封它不住?近代学者从装饰实用的角度考究,提出全新观点,认为饕餮原本是吉祥神,证据就是商周鼎彝好以“餮纹”为装饰,是取用饕餮正面宛如羚羊,而羚羊可以疗毒辟邪的美德其义同汉代铸器以“大吉羊”为铭。
混沌
混沌或称浑沌,是指不开通的样子。最为著名的说法是《庄子·应帝王》中世界未生成之前的中央天帝混沌,它被善心的朋友攸忽强行开凿七窍,在得到七窍之后死亡。这样的悲剧人物并不符合实力超强上古魔兽的原型。《史记·五帝本纪》中承《左传·文公十八年》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匿,天下谓之浑沌。”这应该才是魔兽的本来出身。至于“一个没有头尾的长着四对翅膀的肉猪”的形貌,大致如同《山海经·西次三经》所描述的“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江读作鸿)也。”
刑天
传说中炎帝的属臣,根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在与黄帝交战失败后,遭受斩首之刑,埋葬在常羊山。他怨愤而不肯屈服,精神不灭以残缺的身体复活,由于没有头颅,他以乳头为眼睛,肚脐为嘴巴,依然手持盾牌和板斧挥舞追逐。后世有清袁枚《续子不语》中描述王谦光海上漂流遭遇刑天氏之国的故事。近代学者则有认为刑天是炎帝的军神,更指其断首而言犹如关羽断首后同周通言。
白泽
能够通晓天下鬼神万物状貌,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韦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
延维
延维就是委蛇,形貌怪异,但却是被野心者期待看到的鬼怪。根据《庄子·达生》中记载齐桓公游猎时就曾因见到人首蛇身的延维而郁闷病倒,后得知这是自己将称霸诸侯的征兆,于是豁然痊愈。而《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则较真实亲切,苗民崇拜人首蛇身的神,这个神尾巴很长,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左右都有戴着毡帽的头,人们叫神“延维”,据说如果能够吃它的肉将称霸天下。郭璞因此注解齐桓公仅仅是看到所以只能称霸诸侯。近代学者有认为延维就是伏羲和女娲交尾合体形象的称呼,虽然证据还显单薄,但是看山海经中描述,的确有又见女娲神(赵灵儿)的恍惚。
黑白无常
阴间鬼卒中地位较高者,通常结伴出现前往拘拿生者魂魄。白无常白衣白帽,手持芭蕉扇,神态高慢,它负责给死者下拘捕令(命票?)宣告死者生命已尽。黑无常黑衣黑帽,手拿淬铁索,神情躲闪,它负责拘拿死者的灵魂。它们虽然都面色僵白,口舌鲜红,并常将舌头拖在嘴外,披散头发,但因为它们有了解生者福禄的能力,所以通常被认为会对富贵者低头,并回避福禄高贵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它们的相貌被太多人熟知,明清以来文学作品中更习惯安排类似凡人的无常鬼卒进行拘拿活动。
氐人族
传说是炎帝后裔,所有记载都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南经》称“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不过很明显,天之痕里面氐人族是在建木的东北,这个令人有一大滴冷汗。《大荒西经》则说炎帝的孙子灵恝生了互人,互人就是氐人,他们可以上下于天。始终难以理解他们是如何能做到上下于天,而且所谓人面鱼身,外貌更可能是人面鱼而不是人鱼。
娥皇女英
湘水女神,被认为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最早的传说始于汉代,《史记·五帝本纪》称:“尧以二女妻舜。”确定两位夫人名字是在刘向《列女传》中,完善了娥皇女英帮助丈夫舜确定王位,并在舜巡游天下病死苍梧时,双双投身湘江以死殉夫,成为湘水之神的故事。后世一般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娥皇女英如此的美丽忠贞,又留下了浪漫凄婉的血泪斑斑湘妃竹以为纪念,因此虽然只是地域性神灵,在文学的世界却有不输其他任何女神的声名和出现率。
嫦娥
传说中永远的月宫仙子,又称姮娥,虚上夫人,月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塑造出的一位无可替代的集美丽、孤独、高贵、清雅、神秘、哀怨等气质于一身的女神。实际却是由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的帝俊之妃常仪(常羲)演变而来,仪、娥古可同声通用,所以常仪被认为就是常娥。由于嫦娥抛弃丈夫逃离家庭的行为并不被旧时代道德所容忍,汉以来常将这位美人诬蔑为丑陋的蟾蜍,《淮南子》更断言嫦娥就是因为偷窃了神药飞升月宫,才变成了蟾蜍。但是想来道德宽松是一种必然的潮流,后世对这位舍弃丈夫的女神更多的是在羡慕中充满了关爱的遐想,不仅为安慰她居住的清冷安排了陪伴的玉兔,还增添了一个学仙有过的吴刚,甚至还反复编造她谪降人间续写姻缘的浪漫华丽冒险故事。其事迹参看《西游记》、《女仙外史》、《聊斋志异》等,剧情绝不亚于国产RPG。
天仙
道教专有名词,一般指居于天界能举形飞升的神仙。根据《仙术秘库》和《抱朴子》对仙的划分,天仙都位列第一等。可以确认这是道术高深修行深厚拥有崇高神格的仙人阶级,原本没有特别的性别区分,但是汉以后受《汉武帝内传》描述的影响,一般人习惯将天仙看作侍奉在西王母身边美丽超凡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天仙由于本身神格高贵,直接插手过问凡人琐事的情况很少发生。并且由于凡人能够坚持修行得证这一品格者甚少,因此后世往往以东王公和西王母之血族后裔看作天生天仙。具体情况参照《封神演义》中仙界第一美人龙吉公主。
地仙
根据葛洪《抱朴子》划分,地仙位列第二等,这是一个能够畅游名山大川的仙人阶级。《正统道藏》中记载葛洪的弟子黄野人(荒野人?)因为得到师父的一粒仙丹成为地仙,此后就生活在罗浮山中,常做月下高歌。地仙通常被任命管理道教遍布神州各地共一百处的洞天福地,他们有机会通过长期艰苦修行成为天仙,但是限于最重要的资质,很少听说有地仙成为天仙。《西游记》中的镇元大仙作为地仙之祖,具有强大的实力,但是性格不好。
雪女
中原文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雪女,可能是由于地域区间并不常遭遇雪害的缘故。俗称雪山女的女仙是广德祠山神张大帝的女儿,根据《清嘉录》的记载,每年二月初八是张大帝的生日,此前后数日,地方上必然遭遇风雨,引起气温下降,这被认为是张大帝女儿风山女、雪山女归省所致。所以当地有“张大帝吃冻狗肉”的俗谚。另有一位著名的雪山女神,被称为“喜玛拉雅山女儿”的帕尔瓦蒂,她和丈夫湿婆神居住在吉罗娑山上,是一位神力高强美艳绝伦的女神。至于日本神话中数目众多的山中雪女,最近常常现身在漫画和游戏中,想来已经被大家所了解,因此就不费篇目了。
蚕女
据传大本营在四川的蚕神,被称为“马头娘”,雏形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在欧丝之野树上欧丝的女子,因为《荀子》中提出蚕的头部类似马头,后世便借此附会了蚕马的传说,《搜神记》中写上古时有女子牵挂外出远征没有消息的父亲,便对家里的马戏言如果马能迎回父亲她便下嫁,结果有灵性的马果然接回了女子的父亲,并因女子不能兑现承诺而愤怒跳跃,女子的父亲便杀死马,将马皮放在庭中。马仍英灵不灭,一日突然卷起女子而去,父亲久寻不着,终于只能在大树枝上看到化身为蚕的女儿。故事题材冷辟大胆(人兽恋)剧情悲惨哀怨,但在《搜神记》一片冷静清晰克制的笔调中无丝毫洒狗血的感觉,偏偏后来有人继续附会,给故事安置上蚕女骑此马飞降拜别父母,并称自己以孝义被太上授九宫仙嫔的结局(事见《原化传拾遗》),令人颇感无趣,尤其所谓旧有蚕姑庙香火鼎盛,冠绝德阳,实在更是无从可考的说法了。
开明兽
昆仑山守护神(天兽),感觉是天界守门的某种动物,总之是神格低下的精兽。《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巨大的昆仑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它们身体象巨大的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但是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不让任何异常生物进入昆仑,保护了昆仑的和平安宁。《竹书纪年》则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甚至亲自为主人驱动花车,因此得到了西王母的喜爱。
獬豸xie zhi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陆吾
昆仑山神。《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指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神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气候魔法了吧?),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
半人马Centaurs
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魔怪,粗暴野蛮凶残并且大多贪恋女色,唯一不同者是基戎和福洛斯。肯陶罗伊多为拉皮特人之王伊克西翁冒渎化为天后赫拉形貌之云后产生,自认是伊克西翁纯正后裔,常常冒犯继任之拉皮特王皮里托奥斯,终于因聚众骚扰拉皮特女性被愤怒的拉皮特人逐出色萨利。它们躲避在阿卡迪亚,偶遇伟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海格力斯),福洛斯设宴款待并因此打开酒神狄奥尼索斯遗留的美酒,结果引发众人争执,赫拉克勒斯不得已用涂有许德拉剧毒的毒箭平息骚乱,基戎中箭毒发,它本可永生不死,此刻却哀求宙斯将永生让于受难之普罗米修斯。福洛斯亦因好奇观看毒箭误伤而死。剩余的肯陶罗伊得到海神波塞冬的庇护藏匿在阿提卡的埃莱夫西斯。有时它们也被认为是冥府的差役。古希腊罗马后期,随着基戎温厚忠诚的形象被重视,肯陶罗斯被认为是天空中半人马座的化身。
奢比
或称“奢比尸”,半人半兽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蛇,名字叫奢比尸。《山海经·海外东经》肯定了这种描述,并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
相柳
又称相繇,上古凶神,特长是放毒水污染环境。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相柳蛇身九头,巨大得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不断呕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涩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甚至能杀死路过的飞禽走兽。它随同共工发洪水伤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战胜禹惨遭流放监禁。相柳继承共工遗志继续作怪,禹便杀死相柳,但是相柳的血液腥臭,流淌过的土地五谷不生,弥留时流出的口水更形成了巨大毒液沼泽,禹三次填平沼泽却三次塌陷,只好开辟整理为干净的大水池并为众天帝在池边建造宫殿楼阁,称为众帝之台。鳐和柳一声之转,在山海经中出现的相柳和相繇事迹又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认同郭璞的说法,相柳就是相繇。
穷奇
结合天神、怪兽、恶人三位一体,真实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解它称之为北方天神,身体好像老虎骑着两条龙。《山海经·西次四经》则说它长得象牛,叫起来象野狗,长着粗硬而不光滑的毛,还要吃人。但《海内北经》又说穷奇象虎,长着翅膀,吃人总是从头开始吃,吃的人总是披头散发。《左传》则将之类同饕餮和梼杌,说它是少皥氏不才子,因为总是诋毁忠直的人被人们称为穷奇。《神异经》总结了它的种种特质,描述它是一种生活在西北,长得像虎有翅膀,喜欢吃人的怪物。它能听懂人说话,听到人争吵就去吃有理的一方,听说有人忠诚有信义就去咬人的鼻子,但听说有人凶恶不讲道理反而会赠送自己咬死的动物。相比饕餮等怪兽,穷奇显得更具个性和智慧,但是这种喜欢接近人的习惯大大影响了它作为怪兽的神秘魅力和实力评价。
九尾狐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青丘之国,有狐而九尾。”九尾狐被认为是在西王母身边服侍的灵兽,因此它的出现被认为是吉瑞,《吴越春秋》云:大禹年至三十,尚未娶妻,行至涂山,见九尾白狐,为瑞兆乃娶涂山女,成就伟业,故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至此之后,九尾狐就被看作聪慧机智的灵兽,但是因为涂山女不幸的结局,后世对九尾狐的看法有所改变。另有说法认为九尾狐是涂山氏的图腾,而大熊是禹的图腾,所以记录中为大禹和涂山女做媒的时而是熊时而是狐。最为著名的九尾狐是出现在殷商末代君王纣身边的妃子妲己,根据六朝李逻《千字文》注中说她就是九尾狐,这个说法得到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肯定并取用编撰了一条千年修炼得道的九尾狐狸精扰乱朝纲的故事。
尸解仙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下等的修道者先死而后变,被称为尸解仙。”因为这种仙人的神格较低。
==========================================================================================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称为 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
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 | 顺风耳 | 金童 | 玉女 | 雷公 | 电母(金光圣母) |
风伯 | 雨师 | 游奕灵官 | 翊圣真君 | 大力鬼王 | 七仙女 | 太白金星 |
赤脚大仙 |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 玉兔 | 玉蟾 | 吴刚 | 天蓬元帅 |
天佑元帅 | 九天玄女 | 十二金钗 | 九曜星 | 日游神 | 夜游神 | 太阴星君 |
太阳星君 | 武德星君 | 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 金吒 | 木吒(行者惠岸) | 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 巨灵神 |
月老 | 左辅右弼 | 二郎神杨戬 |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 萨真人 |
紫阳真人(张伯端) | 文昌帝君 | 天聋 | 地哑
三官大帝:天官 | 地官 | 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 值月神黄承乙 | 值日神周登 | 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 | 长江 | 淮河 | 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 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 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 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 关羽。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 南方荧惑火德真君 |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 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
儿子。) 及 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玉女 | 丁卯神司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
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 | 丁丑神赵子玉 |
六甲为阳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长 |
甲午神卫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
、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
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
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 | 木星 | 水星 | 火星 | 土星 |
罗睺(蚀星) | 计都星 | 紫炁星 | 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
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
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
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角木蛟。
三十六天将
蒋光 | 钟英 | 金游 | 殷郊 | 庞煜 | 刘吉 | 关羽 |
马胜 | 温琼 | 王善 | 康应 | 朱彦 | 吕魁 |
方角 | 耿通 | 邓伯温 | 辛汉臣 | 张元伯 | 陶元信 |
荀雷吉 | 毕宗远 | 赵公明 | 吴明远 | 李青天 | 梅天顺 |
熊光显 | 石远信 | 孔雷结 | 陈元远 | 林大华 | 周青远 |
纪雷刚 | 崔志旭 | 江飞捷 | 贺天祥 | 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老母、镇元子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 | 南海龙王敖钦 | 西海龙王敖闰 | 北海龙王敖顺 | 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
(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
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天蓬元帅(猪八戒) 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
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 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阴曹地府
北阴酆都大帝
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地藏菩萨
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
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其这将、臣:
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
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
而生。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黄帝时代的诸神
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
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
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
大庭氏、五龙氏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
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颛顼的后代
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
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
帝俊
天上妻子:羲和、常羲
人间妻子(省略)
女丑、羿
鲧 妻:女喜。
尧 又名:放勋, 妻女皇;
舜 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
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五帝:
通常指 黄帝 | 颛顼 | 帝俊 | 尧 | 舜
其它——后天著名仙真表
房中之祖——彭祖 | 纵横始祖——鬼谷子 | 文始真人——尹喜 | 南华真人——庄子
求仙使者——徐福 | 茅山仙祖——三茅真君 | 万古丹王——魏伯阳 | 太极真人——刘安
诙谐岁星——东方朔 | 太平教主——于吉 | 役使鬼神——费长房 | 竹林狂士——嵇康
水府仙伯——郭璞 | 净明教主——许逊 | 蓬莱(都)水监——陶弘景 | 天师——寇谦之
情仙——裴航 | 扶摇子——陈抟 | 显化真人——张三丰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
清净散人孙不二、长生子刘处玄、长真子谭处端、丹阳子马钰)
其它——民间神灵不完全列表
天妃娘娘 | 城隍 | 土地神 | 门神 秦叔宝、尉迟敬德
床神(又分床公床母,前者又称"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后者又称"九天卫房圣母天君")
喜神 | 厕神紫姑 | 石敢当 | 小儿神项橐 | 朱天大帝崇帧 | 茶神陆羽 |
花神 | 染织二圣梅、葛 | 酒神杜康 | 土工祖师神鲁班 | 纺织神黄道婆 |
蚕神马头娘(山海经载为西陵氏,嫘祖) | 狱神皋陶 | 梨园神唐明皇
马神 | 青蛙神白玉蟾 | 驱蝗神刘猛(取猛将军之意) | 蛇王施相公(施全) |
痘神张帅 | 农神后稷
瘟神:又称五鬼或五方力士,人间又有称五瘟,其中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
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窑神太上老君 | 贼神时迁 | 穷神 | **神管仲 | 武穆王岳飞 | 周公、桃花女 |
欢喜神和合二仙寒山、拾得
纯本书虚构主要仙魔表
太古猿君 | 魔佛老人 | 千面天妖 | 地心古龙 | 圣手仙王 | 圣手文王 |
天罗王(道教中为三清的一种化身)
乾坤大仙 | 颠倒老祖 | 穹天老祖 | 先天老祖 | 无极老祖 | 无为老祖 |
霹雳老祖 | 藤祖 | 幻仙子 | 清弥天诸神 | 阴阳法王
毒龙山千毒沼沼底——-蟒神(有双翼)| 南海深处一千里以下的——-海皇(章鱼怪);
兽帝(九蛇头加龟背)(九婴与相柳借天地交合之气所造怪物)
霸王(长白山天池的箭恐龙) | 天子梼杌(颛顼之子,住在北方玄冰宫)|
不坏林王狻猊(住在南方热带密林中,身坚胜铁,刀枪不入)
平天大圣牛魔王 | 覆海大圣蛟魔王 | 移山大圣狮驼王 | 驱神大圣野象王 |
浑天大圣鹏魔王 | 通风大圣弥猴王 | 齐天大圣美猴王
西天灵山仙佛表
三世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 注:通常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
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
世的弥勒佛
横三世佛: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因都有如来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这个名词.西游原著里,提
及了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佛,本书中称之为三世佛。)
四大金刚: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
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
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
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五方佛:
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八菩萨: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
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连神通第一 | 阿难陀多闻第一 | 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叶头陀第一 | 富楼那说法第一 | 迦旃延论议第一
罗睺罗密行第一 | 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
托塔罗汉 | 探手罗汉 | 过江罗汉 | 芭蕉罗汉 | 静座罗汉 |
骑象罗汉 | 看门罗汉 | 降龙罗汉 | 举钵罗汉 | 布袋罗汉 |
长眉罗汉 | 开心罗汉 | 喜庆罗汉 | 挖耳罗汉 | 笑狮罗汉 |
伏虎罗汉 | 沉思罗汉 | 骑鹿罗汉 |
十八伽蓝
美音 | 梵音 | 天鼓 | 叹妙 | 叹美 | 摩妙 | 雷音 | 师子 | 妙叹
梵响 | 人音 | 佛奴 | 颂德 | 广目 | 妙眼 | 彻听 | 彻视 | 遍视
二十诸天:
日天(又名日宫天子)| 大梵天 | 多闻天 | 金刚密迹 | 鬼子母神;
月天 (又名月宫天子) | 帝释天 | 持国天 | 大自在天 | 摩利支天;
(大)辩才天 | (大)功德天 | 增长天 | 散脂大将 | 婆竭龙王;
韦驮天(战神塞犍陀) | 坚牢地神 | 广目天 | 菩提树神 | 阎摩罗王。
其它:
金顶大仙、阿傩、伽叶。
婆罗门教诸神
佛祖摩诃婆罗佛与婆罗三世佛(此四佛全部为虚构、以下人名为与如来有关的仙、人)
频婆娑、阿罗蓝、郁陀、提婆达多
主要大神:大梵天、湿婆楼陀罗、雪山女神杜尔迦、群主
婆罗八部(婆罗门天龙八部)-(婆罗八部为虚构,以下诸神为印度创世诸神)
水神伐楼那 | 土神陀湿多 | 风神伐由 | 日神苏里耶 | 天帝因陀罗
道神普善 | 保护神毗湿奴 | 阿修罗:底提耶与檀那婆 | 火神婆由。
参考书目:
《西游记》 ———— 作者:吴承恩
《神仙传》 ———— 作者:干春松
《中国道教诸神》 ———— 作者:马书田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 ———— 书名记不清了,该书已遗失
《造神史话》 ———— 作者:王德恒、张宝树
《神宵雷法》 ———— 作者:李远国
《印度神话故事》 ———— 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少年读物)
《释迦牟尼佛传》 ———— 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山海经》
《封神演义》
《历代神仙通鉴》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推荐。但亦是一家之言。
《老子》《庄了》等 ————- 这些书用于衍生思想与道法。
《上古神话演义》 ————- 推荐阅读。
====================================
中国神话诸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四凶(同时也指是指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也就是四大魔兽,分别是:饕餮,浑沌,穷奇和梼杌。下面我就简单的说说这四大魔兽。
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轩二中的一个矿坑内,有一只怪鸟叫匏鸮,会不会就是狍鸮呢?)。《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对比一下DOMO绘制的饕餮,看看是不是和古书上记载的一样。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穷奇: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brvbar;狗,是食人。”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身上有五色石南叶哦)。
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很可惜,我只查到上面这一点关于穷奇的资料,这可能也是穷奇没有成为天之痕中上古魔兽之一的原因:背景资料太少。
梼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
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浑沌
浑沌,即浑敦。其状如犬,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无五脏,行走而足不开。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章炳麟在《新方言·释言》中说,“浑沌”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混蛋。(这个酷!)
DOMO的说法是浑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穷奇是共工死后的怨气所化,梼杌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饕餮是三苗死后的怨气所化。
汉族创世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巨人。但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的地位无法与上古初代神的女娲伏羲等退位神相比较,因为盘古开天地的说法是在汉以后才出现的,可以确定这是一位接受外族创世神话影响产生的上古神。三国吴徐整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盘古鸡蛋说和垂死化生说,描述了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与天地一同生长,并最终化生万物的故事。明人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中则补充了非常华丽壮烈的盘古用工具开天辟地累死化生的剧情,形成了目前流行于世的盘古开天辟地说。根据《述异记》的说法,盘古氏墓在南海,被认为是后世追葬盘古之魂的地方。天之痕中所遭遇沉睡中的盘古大神,是否就是归葬南海的盘古之魂呢?
太白金星
太白即金星,又称“白帝子”,是天边启明星的神格化人物。为道教神,据《七曜禳灾法》描述最初的形象是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性神,明以后形象变化为老迈年长的白须老者,手中持一柄光净柔软的拂尘,入道修远神格清高,时常出现在一些有影响的古典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西游记》,但多不被尊敬重视,最近的八流电视剧更有侮辱其存在的不良情节。同为太白星神的还有《唐逸史》中提到与孙思邈交游亲近的太白酒星,他们是四位游历在蜀地豪饮而健谈的奇仙。《广异记》中也提到了一位同样在四川出没,自称“太白山神”的能召唤神虎的老人。
九天玄女
又称“玄女”、“元女”,根据《诗经·商颂·玄鸟》的记载,它最先的形象是商人的始祖玄鸟,之后的《史记·殷本纪》中提到殷商的祖先是由其母吞食玄鸟蛋而出生,更理性的解释了商人崇拜玄鸟图腾的原因。宋《云笈七签·九天玄女传》完善女神传说,称她于黄帝与蚩尤大战受困时,受老师圣母元君派遣,下降黄帝之侧以行帮助,终于使黄帝击败蚩尤,玄女有功于社稷,便被尊奉为女神。后世因玄女辖制“中天、羡天、从天、昊天、苍天、廓天、咸天、上天、成天”九天,故称她“九天玄女”,女神在得到道教吸收接受专奉后崇拜甚广,宋以后多次出现在古典神怪小说中,著名的有《水浒传》,《大宋宣和遗事》,《女仙外史》,《薛仁贵征东》等等。但目前民间供奉九天玄女最专注的原因不是因为女神本身拥有的兵法智慧,而多是祈求送子护生。
北斗星君
原本是将天空中被称为“大熊星座”的星群神格化的复合式神祗团体。根据《河图帝览嬉》的说法只是掌握爵禄富贵收成丰歉的星斗,但是被早期道教吸收后,形成了“北斗注死,南斗注生”的说法。北斗星君受命听取天下人功劳过失,并因之决定其人寿数际遇,对于民间来说是行使莫大权力地位非常重要的神灵,因此自古以来泰山上供奉北斗星君的香火长盛不衰,是别的神灵难以比拟的,想来是类同人间高官显爵般的存在吧?而与人间权贵官职浮动类似的是,在众多文献中,北斗星君的具体身份始终没有确定,《河图始开图》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云笈七签》则说北斗君是江夏人,叫伯大万,又说北斗君是江夏人陈奉常字百万。《真灵位业图》则说北斗君是周武王。目前华丽连载接近尾声的《封神演义》的原著中则安排黄飞虎的第三子黄天祥被封为北斗星君!
风伯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中提到羿将狂暴伤害人民的风伯捆绑在青邱之泽为民除害的故事,倒是不免令人想起赛特寻找神器救助被困雷神的细节。
雨师
在传说常常和风伯一起出现。曾是黄帝的属臣,《韩非子·十过》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但之后则随同蚩尤与黄帝作战,《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蚩尤败退之后,雨师是司雨之神,但不能确认其究竟为谁。《楚辞》中称雨师名“玄冥”、“萍翳”、“屏翳”,《抱朴子》则说“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而《搜神记》说“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世间流传种种说法繁多,甚至有称卫公李靖为雨师者,虽然显得荒谬,但足以看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民间对于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降水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地支之中“丑”之神为雨师,所以民间往往在己丑日祭祀雨师。
上元夫人
介绍典籍缺乏,实际是好道狂热神怪变异的汉武帝创作的遇仙故事人物之一,根据《汉武内传》记载:在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上元夫人受西王母邀请降临在汉宫,传授武帝修仙成道的方法,夫人是一位年纪在三十岁上下高贵端庄优雅的女仙,她指出武帝胎性(先天秉性?)暴、淫、奢、酷、贼是成仙的大碍,必须首先破除五性才能成道。汉宣帝地节四年,上元夫人又和王母一起降临在勾曲山金坛之陵华阳天宫,这次她将四部仙书传授给二茅君,二茅君因此成仙。根据武帝的说法,上元夫人是道君弟子,三天真皇的母亲,统领十万玉女之笈,在女仙中的地位仅次于西王母。不过得到承认的道教典籍中并没有这位夫人的位置。可以想象如果后世有好事的君主追随武帝的变怪,吹嘘武帝的死后成仙,那么上元夫人得到承认也绝不仅仅是在一个典籍渺没的范围内啊。
刑天
传说中炎帝的属臣,根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在与黄帝交战失败后,遭受斩首之刑,埋葬在常羊山。他怨愤而不肯屈服,精神不灭以残缺的身体复活,由于没有头颅,他以乳头为眼睛,肚脐为嘴巴,依然手持盾牌和板斧挥舞追逐。后世有清袁枚《续子不语》中描述王谦光海上漂流遭遇刑天氏之国的故事。近代学者则有认为刑天是炎帝的军神,更指其断首而言犹如关羽断首后同周通言。
亚坦
波斯文为Adzar,帕拉维文为Atur,原意为“火”,一般音译为“阿扎尔”或“阿塔尔”,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尊奉的圣火之神,被认为是光明力量第一大神阿胡拉·马兹达之子,具有非常强悍的实力,曾代表善神与善于变化的三头蛇妖阿日达哈克(意为“狰狞的巨龙”)争夺具有自己意志,能够自主行动变化为其他形象,能分辨并选择主人的灵光,被称为“凯扬灵光(王者之灵光)”产生于最高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神圣光芒,得到它的人将得到成功和幸福。凭借高贵血统拥有强大力量的阿扎尔最终将灵光送回其安居的法拉赫·卡尔特河。(华夏神州之外的灵感神器?冷汗……)
白泽
能够通晓天下鬼神万物状貌,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后世因为白泽能够趋吉避凶,常将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通典》记帝王之旗就绘有白泽的形貌,被称为白泽旗。《唐书·五行志》记载中宗韦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
延维
延维就是委蛇,形貌怪异,但却是被野心者期待看到的鬼怪。根据《庄子·达生》中记载齐桓公游猎时就曾因见到人首蛇身的延维而郁闷病倒,后得知这是自己将称霸诸侯的征兆,于是豁然痊愈。而《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则较真实亲切,苗民崇拜人首蛇身的神,这个神尾巴很长,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左右都有戴着毡帽的头,人们叫神“延维”,据说如果能够吃它的肉将称霸天下。郭璞因此注解齐桓公仅仅是看到所以只能称霸诸侯。近代学者有认为延维就是伏羲和女娲交尾合体形象的称呼,虽然证据还显单薄,但是看山海经中描述,的确有又见女娲神的恍惚。
黑白无常
阴间鬼卒中地位较高者,通常结伴出现前往拘拿生者魂魄。白无常白衣白帽,手持芭蕉扇,神态高慢,它负责给死者下拘捕令(命票?)宣告死者生命已尽。黑无常黑衣黑帽,手拿淬铁索,神情躲闪,它负责拘拿死者的灵魂。它们虽然都面色僵白,口舌鲜红,并常将舌头拖在嘴外,披散头发,但因为它们有了解生者福禄的能力,所以通常被认为会对富贵者低头,并回避福禄高贵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它们的相貌被太多人熟知,明清以来文学作品中更习惯安排类似凡人的无常鬼卒进行拘拿活动。
氐人族
传说是炎帝后裔,所有记载都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南经》称“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不过很明显,天之痕里面氐人族是在建木的东北,这个令人有一大滴冷汗。《大荒西经》则说炎帝的孙子灵恝生了互人,互人就是氐人,他们可以上下于天。始终难以理解他们是如何能做到上下于天,而且所谓人面鱼身,外貌更可能是人面鱼而不是人鱼。
娥皇女英
湘水女神,被认为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最早的传说始于汉代,《史记·五帝本纪》称:“尧以二女妻舜。”确定两位夫人名字是在刘向《列女传》中,完善了娥皇女英帮助丈夫舜确定王位,并在舜巡游天下病死苍梧时,双双投身湘江以死殉夫,成为湘水之神的故事。后世一般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娥皇女英如此的美丽忠贞,又留下了浪漫凄婉的血泪斑斑湘妃竹以为纪念,因此虽然只是地域性神灵,在文学的世界却有不输其他任何女神的声名和出现率。
嫦娥
传说中永远的月宫仙子,又称姮娥,虚上夫人,月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塑造出的一位无可替代的集美丽、孤独、高贵、清雅、神秘、哀怨等气质于一身的女神。实际却是由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的帝俊之妃常仪(常羲)演变而来,仪、娥古可同声通用,所以常仪被认为就是常娥。由于嫦娥抛弃丈夫逃离家庭的行为并不被旧时代道德所容忍,汉以来常将这位美人诬蔑为丑陋的蟾蜍,《淮南子》更断言嫦娥就是因为偷窃了神药飞升月宫,才变成了蟾蜍。但是想来道德忭松是一种必然的潮流,后世对这位舍弃丈夫的女神更多的是在羡慕中充满了关爱的遐想,不仅为安慰她居住的清冷安排了陪伴的玉兔,还增添了一个学仙有过的吴刚,甚至还反复编造她谪降人间续写姻缘的浪漫华丽冒险故事。其事迹参看《西游记》、《女仙外史》、《聊斋志异》等,剧情绝不亚于国产RPG。
天仙
道教专有名词,一般指居于天界能举形飞升的神仙。根据《仙术秘库》和《抱朴子》对仙的划分,天仙都位列第一等。可以确认这是道术高深修行深厚拥有崇高神格的仙人阶级,原本没有特别的性别区分,但是汉以后受《汉武帝内传》描述的影响,一般人习惯将天仙看作侍奉在西王母身边美丽超凡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天仙由于本身神格高贵,直接插手过问凡人琐事的情况很少发生。并且由于凡人能够坚持修行得证这一品格者甚少,因此后世往往以东王公和西王母之血族后裔看作天生天仙。具体情况参照《封神演义》中仙界第一美人龙吉公主。
地仙
根据葛洪《抱朴子》划分,地仙位列第二等,这是一个能够畅游名山大川的仙人阶级。《正统道藏》中记载葛洪的弟子黄野人(荒野人?)因为得到师父的一粒仙丹成为地仙,此后就生活在罗浮山中,常做月下高歌。地仙通常被任命管理道教遍布神州各地共一百处的洞天福地,他们有机会通过长期艰苦修行成为天仙,但是限于最重要的资质,很少听说有地仙成为天仙。《西游记》中的镇元大仙作为地仙之祖,具有强大的实力,但是性格不好。
雪女
中原文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雪女,可能是由于地域区间并不常遭遇雪害的缘故。俗称雪山女的女仙是广德祠山神张大帝的女儿,根据《清嘉录》的记载,每年二月初八是张大帝的生日,此前后数日,地方上必然遭遇风雨,引起气温下降,这被认为是张大帝女儿风山女、雪山女归省所致。所以当地有“张大帝吃冻狗肉”的俗谚。另有一位著名的雪山女神,被称为“喜玛拉雅山女儿”的帕尔瓦蒂,她和丈夫湿婆神居住在吉罗娑山上,是一位神力高强美艳绝伦的女神。至于日本神话中数目众多的山中雪女,最近常常现身在漫画和游戏中,想来已经被大家所了解,因此就不费篇目了。
蚕女
据传大本营在四川的蚕神,被称为“马头娘”,雏形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在欧丝之野树上欧丝的女子,因为《荀子》中提出蚕的头部类似马头,后世便借此附会了蚕马的传说,《搜神记》中写上古时有女子牵挂外出远征没有消息的父亲,便对家里的马戏言如果马能迎回父亲她便下嫁,结果有灵性的马果然接回了女子的父亲,并因女子不能兑现承诺而愤怒跳跃,女子的父亲便杀死马,将马皮放在庭中。马仍英灵不灭,一日突然卷起女子而去,父亲久寻不着,终于只能在大树枝上看到化身为蚕的女儿。故事题材冷辟大胆(人兽恋)剧情悲惨哀怨,但在《搜神记》一片冷静清晰克制的笔调中无丝毫洒狗血的感觉,偏偏后来有人继续附会,给故事安置上蚕女骑此马飞降拜别父母,并称自己以孝义被太上授九宫仙嫔的结局(事见《原化传拾遗》),令人颇感无趣,尤其所谓旧有蚕姑庙香火鼎盛,冠绝德阳,实在更是无从可考的说法了。
开明兽
昆仑山守护神(天兽),感觉是天界守门的某种动物,总之是神格低下的精兽。《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巨大的昆仑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它们身体象巨大的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但是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不让任何异常生物进入昆仑,保护了昆仑的和平安宁。《竹书纪年》则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开明兽就在前引导,甚至亲自为主人驱动花车,因此得到了西王母的喜爱。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陆吾
昆仑山神。《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指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神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气候魔法了吧?),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
奢比
或称“奢比尸”,半人半兽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蛇,名字叫奢比尸。《山海经·海外东经》肯定了这种描述,并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
相柳
又称相繇,上古凶神,特长是放毒水污染环境。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相柳蛇身九头,巨大得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不断呕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涩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甚至能杀死路过的飞禽走兽。它随同共工发洪水伤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战胜禹惨遭流放监禁。相柳继承共工遗志继续作怪,禹便杀死相柳,但是相柳的血液腥臭,流淌过的土地五谷不生,弥留时流出的口水更形成了巨大毒液沼泽,禹三次填平沼泽却三次塌陷,只好开辟整理为干净的大水池并为众天帝在池边建造宫殿楼阁,称为众帝之台。鰩和柳一声之转,在山海经中出现的相柳和相繇事迹又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认同郭璞的说法,相柳就是相繇。
九尾狐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青丘之国,有狐而九尾。”九尾狐被认为是在西王母身边服侍的灵兽,因此它的出现被认为是吉瑞,《吴越春秋》云:大禹年至三十,尚未娶妻,行至涂山,见九尾白狐,为瑞兆乃娶涂山女,成就伟业,故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至此之后,九尾狐就被看作聪慧机智的灵兽,但是因为涂山女不幸的结局,后世对九尾狐的看法有所改变。另有说法认为九尾狐是涂山氏的图腾,而大熊是禹的图腾,所以记录中为大禹和涂山女做媒的时而是熊时而是狐。最为著名的九尾狐是出现在殷商末代君王纣身边的妃子妲己,根据六朝李逻《千字文》注中说她就是九尾狐,这个说法得到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肯定并取用编撰了一条千年修炼得道的九尾狐狸精扰乱朝纲的故事。
尸解仙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下等的修道者先死而后变,被称为尸解仙。”因为这种仙人的神格较低。
=============================================================================================
《山海经》解读:青丘、九尾狐
丘、九尾狐、被遗忘的大地测量
我们祖先的记忆,原本丰富而多彩,但是流传到今天,这些来自远古文明的记忆,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了、忽视了、误解了,其中就包括青丘、九尾狐和帝禹时代的大地测量。
一 、有关青丘、九尾狐和帝禹时代大地测量的主要文献
唐代学者徐坚等人编辑的《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商代文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有:“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郭璞注谓:“太平则出而为瑞。”
帝禹时代文献《山海经·五藏山经·南次一经》记有:“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镬。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夏代文献《山海经·海外东经》记有:“青丘国在其(朝阳之谷)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二 、九尾狐的文化内涵
1 、九尾狐是婚姻神和图腾神
汉代学者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有:“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其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白虎通》云:“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九者,子孙繁息也,于尾者,后当盛也。”
据此可知,九尾狐是东方九夷族的婚姻神(同时也是图腾神),其“九尾”乃是王者的标志和子孙繁盛的象征,或许还代表东夷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我的短篇小说《青丘山秘踪》里,描述当地部落长老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九尾狐的样子,即头戴狐狸帽,身穿狐狸皮,还拖着九条狐狸尾巴。
在古代多尾异兽中,除了九尾狐之外,还有九尾鸟,孔子曾见到过。九尾龟,其尾之两旁,各有四个小尾。九尾虎,即神陆吾,《山海经·西山经》记有:“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对此,我在《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中解读为:“黄帝的都城建立在昆仑丘上,管理和守卫帝都的长官名叫陆吾,他身穿虎皮衣,还装饰着九条虎尾,同时兼管天文星象观测和颁布历法、预告季节时令。”
2 、九尾狐是吉祥神
我在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对《南山经》青丘山的解读为:“镬是彩色之石,有青色者,有赤色者。青丘山的九尾狐‘能食人,食者不蛊’,通常都理解为九尾狐能吃人,人吃了九尾狐的肉不患蛊病(避开妖邪之气)。但是《五藏山经》记述其它食人兽时都说‘是食人’,唯独这里用‘能食人’;或许可以理解为九尾狐能够给人送来珍异的食物,人吃了这种食物就能够不中邪。事实上,在古代文化中,九尾狐是一种祯祥之物,它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子孙昌盛;在汉代石刻画像砖上,九尾狐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座旁,属于四瑞之一。”
3 、九尾狐是德政的标志性瑞兽
《白虎通德论·封禅篇》云:“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竹书纪年》云:“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云:“天命文王以九尾狐。”《文选》卷51注引王褒《四子讲德论》云:“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言妲己为九尾狐。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即出于此。这或许事出有因,即妲己原为东夷族女子,她反对商纣王对东夷族的残酷统治和血腥镇压。事实上,武王伐纣之所以一战而胜,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纣王军队中的东夷将士临阵反戈一击,从而导致全线崩溃、一败涂地。
4 、九尾狐是文化传承者
晋代学者郭璞《山海经图赞》云:“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作瑞周文,以缥灵符。” 所谓九尾狐“出则衔书”,表明九尾狐(青丘国的图腾神,其代表即部落首领)也有进行文化传承的职责,他可能参与了帝禹时代的大地测量活动。
5 、九尾狐与四方神兽
《中国神话大词典》(袁珂):“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之,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由此看来,除了我们今天熟悉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个四方神兽体系之外,汉代还有一种东方九尾狐、西方白兔、南方三足乌、北方蟾蜍的四方神兽体系。上述两组四方神兽体系,可能存在着对应或转变关系:白兔变白虎(兔与虎音近),三足乌变朱雀(均为太阳鸟),蟾蜍变玄武(形近,或与月亮有关),九尾狐变青龙(原因不详)。
6 、狐狸与狐狸精
狐狸即狐,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部非洲;有赤狐、草狐、北极狐等,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狐性狡猾而多疑,栖息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主食鼠类,兼食其他小兽、小鸟和野果,傍晚出外觅食,天明始归;冬季发情,春季产仔,每胎3到6仔,多者可达12仔。
《说文》谓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所谓“死则首丘”,是说狐狸死去时,要来到高丘上,头望着自己居住的地方,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狐狸变成的狐狸精多数都善良,而在民间传闻里狐狸精亦有为恶者。蒲松龄是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或许由于当地多狐狸并盛传狐狸精的故事,他才撰写出《聊斋志异》。有趣得是,狐狸精多为女色,其缘由仍然出自九尾狐为婚姻之神。
三 、帝禹时代的大地测量
令笔者特别感到兴趣的是《山海经·海外东经》的记载:“青丘国在其(朝阳之谷)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袁珂《山海经校注》注谓原文尚有“其人食五谷,衣丝帛”。我在《经典图读山海经》中指出,青丘国即南次一经的青丘山,其民已进入男耕女织的文明社会。狐本四足,经文仍称“其狐四足”似有误,疑原文当作“白足”。
郝懿行注引刘昭注《郡国志》云:“《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郭璞注:“《诗含神雾》曰:‘天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一亿五万里。’”《五藏山经》篇末记有: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上述记载表明,帝禹时代曾进行过大地测绘工作,并计算出地球东西赤道直径、南北两极直径的长度。上述测绘工作的执行人是大章和竖亥,古代有用职务命名人的习惯,大章即绘大图者,竖亥即竖立标杆测量者。
算,古代的计算器。巫字,其形像是两人持绳测量,又像两人上下于天。相传禹因腿疾而走路的步伐特殊,被称为禹步,巫者多学禹步。其实,步乃丈量用具,一步长六尺,其形若弓,即将两根直杆一端衔连住,另一端连接一条六尺绳,用者撑开两根直杆即得六尺,然后一杆支地并转身将另一杆移到下一点又得六尺,这种测量步伐才是禹步的本意。
根据《海外东经》的记载,青丘这个地方,乃是帝禹时代实施地球大地测量工程的地理方位标志点(相当于今日地理勘测的大地原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记载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这项伟大的划时代的大地测量工程,却长期被人们遗忘。时逢今日科教兴国之际,国人不可不察也。
四 、大地测量标志点的青丘在哪里
那么,作为大地测量标志点的青丘究竟在哪里?青丘国又在哪里?青丘山又在哪里?它们是在同一个地方,还是各有其地?我们有理由认为,青丘、青丘国、青丘山当指一处,而且位于中原地区的东方。
“青”的本义是指颜色(黑、绿、深蓝)。《说文》:“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进一步说,“青”字里的“丹”,乃是一种具有神奇变化的东西;有趣得是,我国古代掌握炼丹术的方士,大多在东部沿海地区。青出于蓝胜于蓝,揭示的是一种变化和提炼过程;“精”字有变化、提炼之意,二者均是取自“青”字符的变化内涵。
《海外东经》记述东方的人文地理,青丘位于朝阳谷之北(包括东北、西北方位),黑齿国之南(包括东南、西南方位)。
《大荒东经》记述东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
《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蚩尤为东方九黎族首领。空桑为古代相当显赫的地名,亦位于东方;《东山经·东次二经》记述的第一座山即空桑山,根据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五藏山经地理复原图),空桑山位于今日山东省淄博一带。
《禹贡》九州之一的青州,其地望位于今日山东丘陵;而青州之名的“青”字,当亦源自古老的地名青丘。
综上所述,青丘为地名,青丘国指居住在青丘的人们建立的方国,其地理方位均位于中原地区的东部。由此可知,现存版本《南山经·南次一经》记述的青丘山,当系错简,其原本应编排在《东山经》内,相对来说比较可能是在东次四经内。这是因为,《东山经》其他三条山脉均自北向南排列(经文为“又南”,偶有“又西南”),其中东次三经有一处山为“又东水行”方向,表明其是海岛;唯独东次四经的排列方向既包括自北向南,也包括又东南、又东北、又东等方向。由于青丘山属于“又东”方向,因此符合东次四经诸山排列之中。
青海湖的“湖”为重叠字,乃后人所加;同理青丘山的“山”也是重叠字,亦为后人所加。事实上,《五藏山经·西山经》有昆仑丘,据此可知青丘山原本亦应为青丘。我们知道,居住在昆仑丘的黄帝族的保护神陆吾为九尾虎;依理推之,居住在青丘的九黎族、东夷族的保护神为九尾狐。
值得注意的是,《五藏山经·东次二经》的凫丽山记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龙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可见帝禹时代的东部地区居民,确实有供奉类似九尾狐的图腾动物的风俗。
接下来的问题是,“青丘”之名又是如何来的呢?笔直相信,其名取自客观存在的一处特殊地形地貌的地方。“青”,指该地形的颜色黑色(深蓝色)而多变;“丘”,指该地形为四方高而中央低。查地图可知,山东省潍坊市的西面有青州市,淄博市北面有地名高青,胶州湾有青岛市,日照市的南面有赣榆(又名青口,现属江苏省)。
其中,青州市原为益都县,1986年撤县设市,现有人口月100万,当地有北辛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存,表明这里远在4000年~7000年就有先民生息。青岛市所在地古为渔村,宋元开始有船舶停港;鸦片战争后,为防列强侵扰,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建置设防,如今已发展成拥有人口700万的大城市(包括7个市区、5个县级市)。不知上述区域是否有类似青丘的地貌。
如果我们有条件深入考察山东丘陵(包括周边地区),或许能够找到这处神秘的地方“青丘”,它应该是当年九黎族和东夷族的圣山,正如昆仑丘是黄帝族的圣山,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圣山一样。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
天梯
天梯,顾名思义就是地上之人通往天国的阶梯。那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呢?传说,在颛顼帝之前,天和地相距并不遥远,还有道路可以从地面到达天庭或者从天庭来到地面,这就是最初的“天梯”。清代龚自珍的《定庵续集·癸壬之际胎观》中说:“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可见,当时人、神曾经有过共存时期。神给人留下了上天之路。但是人间什么人可以登上这部天梯呢?大概除了那些仙人、具有大德之人外,就是象黄帝这样的修行之人吧。传说黄帝修成之后,天忽然开了,降下一条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
而自黄帝之后开始有“绝天地通”的传说,即人神分隔。传说随后的颛顼帝派遣重、黎两位臣子隔断了通天之路。人从此登天变的更为困难了。
那么,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呢?一种是山,一种是特定的大树。
作为山的天梯,第一当属昆仑山。《淮南子·地形篇》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上乃神,是谓太帝(天帝)之居。”这一段把从昆仑山登天的过程,讲述的非常详细。
其次,通天之山是肇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肇山。有人名日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再次是登葆山,《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它是“群巫所从上下也”。这些巫人上下天庭,大概主要是向民众传达神意吧。
除了上述作为天梯的山之外,还有树作为天梯的,目前确知的是建木。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箧,其木曰建木。在寞窳弱水上。” 《山海经·海内经》又载:“ 有九丘,以水络之……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日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榍,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地形篇》也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也就是说,这种称为“建木”的树乃是通天之树。他生长在都广之野,据说是天地的中心。到了中午,太阳照在树顶上,连一点影子也看不见;站在这里大吼一声,声音很快回消失在虚空中。从古籍的描述中,可知这种树形状也生的奇怪:细长的树干笔直的伸入云霄,两旁不生枝条,只在树的顶端,生了一些弯弯曲曲的树枝,盘绕起来象伞盖。拉它的树干,就会有扯不断的树皮掉下来,象缨带,又象黄蛇。
这座位于天地中心的天梯,传说是黄帝造的,成为上天或下地的天梯。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也可以寻找到天梯的痕迹。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就有这样的说辞:“董郎,你看这两块顽石,一块高来一块低,好似为妻上天梯。”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不同的天梯神话。比如壮族《卜伯的故事》说,过去天地是可以上下的,后来雷王为了防范卜伯,把天升高起来,只留巴赤山上的日月树作为天梯沟通天上地下。布依族古歌《辟地撑天》说,地上人用大楠竹把天地连接起来,顺着它可以登天。这里的日月树、大楠竹都起天梯的作用。水族《月亮山》故事说,水族山乡有座高高的月亮山,顺着这座山可以爬到天上,引得天女到人间。
当远古的天梯已然消失后,今天的人们将以何种方式回归天国呢?也许上天早已安下了新的天梯,就看我们是否愿意攀登了。
=========================================================================================
《太平廣記》說虎/李業成
2010-2-17
《太平廣記》第二十八卷,專門說虎。從古書和唐人筆記裡擷其虎的記載。處於蠻荒時代,狼蟲虎豹成災,凡人類敬畏的東西,都會演繹出許多傳奇和神話。 虎本是一個旺族,並非珍稀動物。《太平廣記》裡人與虎的關係很近,有的虎脫下皮就變成人,有的人披上虎皮就變成虎。虎在廢棄的佛庵裡做窩。人把虎崽子撿回家。虎把人揹到山洞裡。虎上門求人拔扎在掌上的刺,虎往人院子裡扔禮物。一戶人家晚間在自家園子裡剛散了家宴,外面躥進一隻虎把待嫁的小姐叼走了,叼到一個江邊,被迎娶她的夫君救了。一個戍邊十年的壯士回到家,妻子被娘家硬逼改嫁,壯士拿著刀上門要人,結果路上遇到暴雨,在一個樹洞裡避雨,一隻老虎叼了一個人來,正是他的妻子,原來,他的妻子不想改嫁,上吊不成,被老虎打劫,因此夫妻團圓。這樣的巧合,說明虎出沒無常,與人虎關係密切。 有這麼一個故事,唐開元年間,有一隻老虎娶了一戶人家的女兒為妻,於深山結室而住。過了兩年,女子沒發現丈夫是虎。有一天,丈夫帶著酒肉和妻子一同回娘家,到娘家不遠的村外,有一條深水,妻子先過去了,丈夫脫衣服的時候,妻子戲道:「你身後怎麼有一條虎尾巴伸出來了?」虎羞得扭頭奔入山林,再沒回來。有一篇《斑子》,說嶺南有一種動物叫山魈。雄的稱「山公」,雌的稱「山姑」。山姑特愛脂粉。有一個北方人在山中行走,夜裡怕虎,想爬到樹上去睡,忽然遇到了雌山魈,這人便拜稱「山姑」,送給它脂粉。雌山魈特高興,對這人說:「你就放心地睡吧,什麼也不用擔心。」這人就睡在樹下,到了半夜,有兩隻老虎走來,山魈下樹,用手撫摸著老虎的頭說:「斑子,我的客人在這裡,你應該馬上離開。」兩隻老虎就走了。唐天寶年間,有個嶺南判官叫劉薦,一次走山路,忽然遇到了山魈,喊它是鬼。山魈很生氣,於是喊「斑子」,過了一會兒虎來了,劉判官打馬就跑,虎追上劉薦把他按在腳下。山魈笑曰:「劉判官,還罵我不?」劉薦的左右急忙求它饒命。山魈才慢慢地說:「可以走啦。」虎這才把劉薦放開,劉薦嚇得差點死過去。 《太平廣記》裡說虎值得回味的是諷刺。漢中有一隻老虎生了角,道家說,老虎活到一千歲就生角。漢宣城郡守封邵,有一天忽然變化成一隻老虎,吃郡中百姓。百姓叫他「封使君」,於是他一去不再回來。所以當時的人說:「不要作封使君,活著的時候不治理百姓,死了的時候吃百姓。」長沙的一個百姓做了一個捉野獸的籠子捕虎,有一天去一看,籠子裡有一位亭長,紅頭巾大高帽。於是就問亭長是怎麼回事,亭長怒曰:「昨天縣太爺召我,不知怎麼到了這裡來了。」那人把亭長放出來,亭長卻變成一隻老虎跑掉了。 人類越來越走向現代文明,回過頭看看,不無遺憾。因為我們同時失掉了很多。《水滸傳》拍成電視,鏡頭裡古木相抱,蓊鬱蓋天,都是假的,不是電腦製作便是布景之類,當年武松打虎,現在山東境內還有虎藏身的地方嗎?躍澗跳崖,風聲樹動,據地一吼,山石震裂,那才是虎!後來虎被人類折騰得不像虎了,先是要它的皮、要它的骨,虎遁得無蹤無影了,人類又把它當寵物養在籠子裡,虎本來不是籠子裡養的東西,養得一點精神都沒有了,全成了病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