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 one ufc3中文吗:阿含讲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18:30

领导好!各位同学好!

根据学校领导的意见,我和大家讲一讲楹联和古体诗词。我感觉到,网上很多朋友对诗词联的格律十分感兴趣,那好,今晚我就专门来讲一讲格律。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多做准备,匆忙上阵,对诗词联格律的理论知识十分贫乏,也讲不出什么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只能说说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我在发言的时候,热烈的欢迎朋友随时指正、驳斥、问难,真理只有越辩越明,如果有哪位朋友指出我的错误,使我得以改正,得到提高,我非常感谢。学术争论,讲究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唯我独尊,老虎屁股摸不得,如果能成为朋友们批判、抨击的靶子,这是我的荣幸,求之不得。

如果有的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不懂,无法回答,请朋友们谅解,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包住自己去吓唬别人。如果能告诉我答案,我就更加感谢。

如果有的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一时说不清楚,也请朋友们给我一点时间,我去查阅资料,尽可能的把问题说透,一知半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是正确的态度。

渔家傲

我本诗词门外汉,未登堂奥空嗟叹。率性疏狂兼懒散,醋瓶半,岂能信口谈高见。

寻访名师来学院,为求扩大知识面。接受功能惭有限,真笨蛋,何时得了平生愿。

七律

弄斧班门笑我狂,汗颜无地太仓皇。群中雅客如云立,网上高才似溟沧。

珠玉前头抛瓦砾,明灯影下泛萤光。可怜腹里无知识,信口开河说宋唐。

我认为,学写诗词联,不能不讲格律,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一味的只讲格律,舍本逐末,把文章的内容、立意、境界等等本质性的东西弃之不顾,那就叫买椟还珠了。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人们热爱她,传诵她,更不断地摹写她。这种文学体裁的最大长处就是含蓄典雅,能怡情逸致;深刻浑厚,能阐明道理;犀利锋锐,能制敌要害;婉约缠绵,能明心见性。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家长教小孩子学说话,开口也就是李白杜甫,什么“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鹂鸣翠柳”,你们谁见过哪家大人教牙牙学语的婴儿“挥挥手,不带走一点云彩”的?还有,不少革命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诗歌,其中绝大多数是旧体诗。所以我认为,古体诗词在世界华人中的普及面,要远远大于现代诗词。

但是我们要学习这种文体,就要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进而才能熟练的运用。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遵循古诗词的格律。但是我主张格律应当活用,不可过于拘泥而造成以词害意,毕竟主题内容意境才是学写古诗词的灵魂。对此我有以下的一些体会:

有律方能叫律诗,更凭意境辩妍媸。铿锵语调缘平仄,蕴秀情怀寓字词。

李杜文章传后世,风骚雅韵是先师。而今寄语行吟者,悟出真情语自奇。

我认为学习创作诗词联,一般来说大体上要经过四步,也可以说要经历四种境界:

首先,初学诗词,不必对格律过分讲究,这样会束缚自己的思路。只要句数、字数、韵脚基本不错,就行了。关键在于要把话说清楚,说的什么内容,要能使别人看懂,首先自己要懂,别人也要懂,你写的东西别人读不懂,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肯定不行,格律再精严也没有用。这是第一步。这就叫看山不知山,看水不知水。

学诗的第二步,就是尽力去追求字词句的诗化、美化,让别人不仅要看懂,还要看的舒服。追求字词句的诗化,美化,进一步去探索钻研,那就是追求语调的铿锵,抑扬顿挫,这时就要讲究格律平仄了. 为什么要讲究格律平仄?就是为了语调的铿锵,抑扬顿挫,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美感有韵律感节奏感。这一步,就要认真的按格律去衡量自己的每一句诗词联作品,精雕细琢,把格律要求弄懂学透。这一步,可以叫做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第三步,到了更高一层的境界,又可以甩开格律平仄,多在立意境界上下功夫,追求诗词的灵性。何谓诗词联的灵性?我借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来界定:雄浑、冲淡、纤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这二十四个方面,可以说是衡量诗词联的标杆,每一首诗词,都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侧重某一方面。这时,当灵性与格律二者不能得兼的时候,应该坚决的舍格律而取灵性。这一步,就叫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最后,再高一层,不仅立意境界上严整无缺,出言用语,自然与格律吻合,格律不遵而自遵,不守而自守。甚至可以根据音律变化的要求,自创格律,别开蹊径。到这一步,也就可以说,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了。

诗词联格律的概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韵、四声、平仄、对仗(包括相粘)。其中韵是最重要的,所谓无韵不成诗。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包括民歌、戏曲、快板、现代诗、顺口溜,等等,无不如此。诗词语言的回环美,主要也就是体现在韵上。对于诗来说,包括古诗、近体诗(五七律、五七绝,古风除外)大多是两句一韵;对于词来说,得按词谱要求,该在什么地方用韵就必须在什么地方用韵;对于对联来说,一副对联就是上下两句(段),那就无所谓用韵了。

对于四声和平仄的概念,古人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为时较晚,至少在南北朝时,大多数人还不懂得四声和平仄,唐以后,才逐渐对四声和平仄认识清楚了,所以才有了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对于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就是在近体格律诗时行的时候,很多不怎么在意四声和平仄的古体诗仍然大行其道,就是在格律诗中,违规出律的也比比皆是。后来律诗进入科考,成为搏取功名的敲门砖,很多应制诗、试帖诗在官场上大肆流行,四声和平仄才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以致成为诗词创作的金科玉律。近代以来,很多人反对古体诗词,大多也是因为这一点,认为它束缚人的思想,和八股文一样臭名昭著。这种认识,也不免失之偏颇。我认为,注意到四声和平仄,可以使诗词朗诵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大大的增强了诗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至于对仗,是诗词联的基本格律之一,也是写好诗词联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在诗中,主要是律诗,包括排律,对仗必不可少,而对于绝句和其它诗体,对仗就可用可不用了。对于对联,讲究的就是对仗,对仗对于对联的重要性那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下面,我将根据韵、四声、平仄、对仗(包括相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谈谈我学诗词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 韵

古人的诗词歌曲,没有不押韵的。可是古人学“韵”,费力费时,远远不如现在容易。古时,要说明什么是“韵”,这个问题就不简单。如今,有了通用的汉语拼音字母,连小学生都学得透熟,这个问题就容易解释,怎么押韵,也容易掌握了。

汉语拼音字母有声母、韵母。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和韵母,声母在前,韵母在后。诗词中的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字母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就是“用韵”。一般用韵都在句的末尾一字,叫“韵脚”,在某些句的韵脚上用同韵的字,就叫“押韵”。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间,声母j加韵母ian)
千里江陵一日还(还,声母h加韵母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一句不能押韵)
轻舟已过万重山(山,声母sh加韵母an)
  这首诗一二四句每句末一个字的韵母,排列起来是ian、uan、an,一、二、四句末字的韵母相同,第三句不同。以李白这首诗一、二、四句的韵脚都是韵母an,所以是押韵的,押的是an韵。第三句韵脚不同,所以第三句不押韵。绝句规定第三句不能押韵,所以这首诗就叫是押韵的。

古体诗或近体诗押韵的规则,一般是隔句押韵,即每隔一句,所用的句尾字的韵母必须相同,也就是逢双押韵。不论多少句,逢双要押韵。至于第一句是单句,它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同时,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篇幅长的古风,中间允许换韵。比方说古风有长到几十韵、一百韵的,中间不换韵,这诗就不好作了。律诗只用四韵或五韵、绝句只用二韵或三韵,就不能换韵。

在当前诗词创作研究领域内,有所谓古韵、今韵之争。其实古韵、今韵差别并不大,主要是古韵中有入声字而今韵没有;另外有一些字古今读音不同。今韵读音以新华字典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而古韵读音就无可稽考了,只有从古代韵书包括平水韵和古人诗词的韵脚中分析判断。有的人主张,既然是写古体诗词,就必须严格依照古韵进行,将平水韵奉为圭臬,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不成其为古体诗格律诗;也有的人主张,时代在发展,音韵在变化,特别是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今人写诗读诗就应该因应时代发展,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一律使用今韵。这两种主张,各有道理,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写诗读诗为什么要讲究押韵?其目的就是要使读诗的人在语调上能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让读的人和听的人都能享受到一种艺术的美感。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字音怎么读?中华大国,地域辽阔,人文繁盛,历史悠久,读字的语音随着地域的不同,年代的变迁,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变异,正所谓百里不同音,百年不同韵。秦始皇时期就提出车同轨书同文,我看还要加一条语同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谓古韵,也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官方颁发的对字音读法的统一规定。近代以来,从晚清、民国到今天,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简化字、汉语拼音方案是文字语言改革的重点,尽管繁体字、方言并不明令禁止,但是在很多场合国家还是强调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所以我认为,现在人写诗,最好还是尽量采用今韵。写诗是给人读给人听的,用标准的普通话读诗听诗,是不是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