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大镖客免费观看:琉璃老珠诱惑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10:24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被人们视作贴身之物。各式各样的老珠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饰品,而且被珍藏于收藏家和博物馆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老珠材质多样,既有润泽通透的蜜蜡、色彩缤纷的琉璃,也有温润如玉的琥珀。透过层层细腻的手工技艺,递达着深邃的文化传承,充分发挥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质。老珠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且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正在兴起的一个收藏门类。
博观拍卖于6月24日在北京华侨大厦举办“流光溢彩”琉璃、蜜蜡老珠专场拍卖会,此次拍卖征集了近六百件各式各样的老珠,将全面展示老珠的魅力。
特转载老珠收藏家鲁济之先生发表于《中国收藏》的两篇文章(http://www.boguanpaimai.com),以飨读者。
琉璃的美,流光溢彩。如今,各色的琉璃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饰品,而那些琉璃老珠则被珍藏于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尤其是这些16世纪至19世纪精美绝伦的琉璃老珠,真美得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对于玻璃的称谓有许多:玻璃、五色玉、硝子、水玉、烧料、琉璃、料器等。而延至今日,我们将高档玻璃器物及珍宝饰品以“琉璃”称之。
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间,埃及、西亚、中东地区已拥有很好的琉璃制作工艺。而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琉璃珠已经十分精美且样式繁多。其后通过各地的交流互动,琉璃珠在世界多个区域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这其中就包括了公元前500年前后的中国“战国蜻蜓眼珠”。而琉璃珠也因具有工艺性、价值性和商业性而遍及全球。
到公元1500年前后,琉璃珠的制作工艺在欧洲开始进入成熟期。而后三四百年间,各种缤纷艳丽的琉璃珠饰融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及贸易体系。尤其是公元1760年以后,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欧洲社会将大量精美的琉璃珠运往非洲、北美洲、印度等地,换取黄金、奴隶、象牙、棕榈油、皮毛和其他商品。因此这  些16世纪的老琉璃珠在今日的国际市场上被称作“贸易珠(Trade Bead)。

贸易珠的形状有:直管、弯管、蛋、鼓(长、扁)、枣、枣核、碟、爪、片、角面、扁方、双凸锥、柿饼等。颜色则包括金色在内的各种艳丽色调,惟有灰暗色调的珠子极少制作。因此,这些贸易珠数百年来总给人以鲜活、跃动的感受,备受人们的喜爱。
贸易珠的纹饰多为眼形纹。这是因为数千年前,西方社会就有恶魔邪眼之说,而人们深信眼形图案可以规避魔邪。所以,从公元前13世纪起即可见到单眼纹的各式琉璃珠。这一眼纹图案的老珠在三四千年中,不但随着工艺技法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样,且影响也遍及全球。
贸易珠的颜色又以蓝色为主,这也是因为蓝色在早期文明中也被认为有辟邪作用。所以在公元前13世纪的原始老珠中,中国战国珠的眼纹都以蓝色为主,蓝色也一直是正直、庄重、儒雅和俭朴的象征。
随后,在多元艺术、美学观念的推动下,各式各样的眼纹琉璃珠变得更加多彩多姿。
雪佛蓝珠
这类于公元150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始制作的珠子,可称为最独特的贸易珠。雪佛蓝珠(Chevron Bead)运用卷绕法、夹压法、磨修法制作。珠子主要以蓝、白、红色构成多层次、多角星纹的特殊图案,而英文chevron的原意即为折角形“V”。500年来,没有其他珠种能像雪佛蓝珠这样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一些特殊年代、尺寸、颜色、形状、层数、角数的珠子也成了珍罕的收藏品。而多角星状纹更发展成为贸易珠众多眼形纹饰中丰富而多变的图形的根源。

上图为形式各异的雪佛蓝珠,最大直径为6.1厘米。

上图最下排为16世纪老珠,其余为17世纪至19世纪制作的多款形式的雪佛蓝珠,最大直径为4.5厘米。

上图这些珠子均以土黄色为基底,以拉丝工法为主,辅以简单的拖曳法。这一系列的贸易珠品位出众,当时也多为换取黄金所用。这类珠子纹饰仍有眼形构图。
线纹及点纹珠
下图五排珠子均是以拉丝法制作的各式彩纹形珠;最下端一排则是以拉丝法配合简单拖曳法制作的草花纹珠,这类贸易珠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定为高档品;最右端那颗珠子有7星复眼形纹居中,更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珠子的圈形拉丝纹加点纹,仍脱不了眼形构图。


上图第一排是以拖曳式技法制作而形成特殊波纹的珠类,具有强烈的流动感;第二排则为具有特殊羽状饰纹的珠类,这一纹饰近似叶形,又有些像眼睛的变形。其成形既有单色,也有多层色,既成独立纹饰,也组合了其他纹饰;第三、四、五排均为具有双凸锥形体的特别珠子,这一类珠子在国际市场上常被称为“帝王珠”(King Bead)。在贸易珠历史上,这些都是用来换取黄金的珠类,即使在今日的珠界也仍属高档品。这类珠子也仍然脱不了眼形构图。

上图四排均为拉丝线纹的聚核形珠,其中部分因工艺技法同于雪佛蓝珠,所以被归于雪佛蓝珠家族,这些线形珠常常被称为“瓜纹珠”(Melon Bead)。
捷克制作的珠子
有一些捷克制作的珠子独具特色。
下图第一排蓝色珠为多面角形珠体,有趣的是,这种珠种在国际珠界被称为“俄罗斯珠”(Russian Bead),其原因不详。
第二排各色片状及波形片珠,均是16世纪至19世纪经磨制而成的珠类。
下面这些不同大小、形、色、纹的珠类为捷克自15世纪起制作的磨制珠类(国际上不同专家评鉴的时间略有出入)。不论是水滴形或片状三角形珠均为垂吊式珠。

眼纹珠
下图上端三排为同心圆眼形珠,眼有不同颜色及层数;其余为太阳光眼形珠,因其圆眼外放射状纹似太阳光而得名。这些珠子均以“米丽费欧瑞”贴附技法制作。

上图外侧三列为星角纹(角尖锐)及花形纹(角圆钝)眼形珠,从这类珠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变化了的雪佛蓝珠纹饰;第四列在同一颗珠中集合了同心圆及太阳光纹眼形图;第五列下端两颗珠子呈现出似烟花、烟火般的点状放射纹,甚为细致精美;右上角3颗为藕孔状多眼纹珠,这种“复眼纹”最早见于西亚腓尼基人制造的珠饰,中国“战国珠”也多为此类珠。这些珠子均以“米丽费欧瑞”贴附技法制作。

国内首家专业珠宝玉石拍卖机构博观拍卖公司将于6月24日举行首场世界老珠拍卖会——“古拙老珠——蜜蜡、玛瑙珠、古董琉璃珠”专场拍卖
一、独创性:
设计者绝不是全世界唯一的古董老珠设计创作者,但绝对是第一次有如此广泛的全面性,将长期积累的创作珠串,作为多元而丰富的展示,这些古董老珠,经由创作组合,让中国大众接触到多层面的世界文化。
二、唯一性:
每一粒古董珠子都先经过清洗、消毒、筛选、淘汰,再进行构图、选配、修正,组串而成。数十万颗的珠源,成就了每串珠饰在风味、式样上都具有绝对的唯一性。
三、珍罕性:
这些珠串积累了设计者二十多年的藏品,不少珠品已日益消逝而更加珍罕。而且每串设计品除追求品位神韵以外,在选配珠品时均严格要求对称性、渐进性、协调性、对比性等,百不得一,益见难得。因此,所以作品,不只是唯一,且是远远超过原珠,成为具有新生命的珍罕珠饰。
四、历史性及文化性:
中国著名的战国珠,是早于公元前四百年由西亚眼形珠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国文化风俗而成就的知名珠品。因此,在今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开放过程中,不但拥抱世界,亦被世界拥抱世界拥抱的同时,希望引进推介这些颇具韵味的世界文化遗产,透过珠品本身外观的形、色之美,而更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五、艺术性:
各类古董老珠,尤其是琉璃珠,在世界艺术市场上,早已是公认的重要文化艺术品。因此,除欧洲、美洲、非洲等各大博物馆,有专业专区的收藏、展示、研究外,并有很多专业的珠饰博物馆,以崭新的角度将古董老珠展示、呈现于世界大众面前。古董老珠材质多样,色彩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地域特征,其特异的文化艺术性,是非常迷人的。
六、价值性:
即使在千百年间各类珠品制造累积了很大的数量,但由于时空转移、天灾、战乱破坏、生活耗损等原因,老珠的品种、数量不但日益减少,而价格也一直持续攀升、增值,部分珠品甚至有行无市而十分难觅。
七、实用性:
此次展拍的设计作品,除大众接触这些世界性的珍品外,更希望让世界古董老珠透过设计以新时代的面目融入现代生活,让这些新生命的珠串,成为独特而又创新的珍品装饰,不再只是藏柜、宝盒中的样本。



琉璃珠基本制作技法
琉璃珠是以熔融琉璃在金属轴上依设计而施作,技法有七种:
一、卷绕法:以熔融的琉璃棒或琉璃片在轴上转绕,并在高温下以平板压拍,使外部圆滑成形。此为珠子基底或成珠。
二、堆叠法:在珠子基底上,以各色琉璃棒熔融后,多次点制堆叠成层,处理圆滑后成纹。
三、贴附法:此技法被称为“米丽费欧瑞”(Millefiori),原意是“千朵花”。按照此技法制作的珠子被称为“马赛克珠”(Mosaic Bead),原意是多彩镶嵌珠。
这种技法在施作时先以不同色调的玻璃棒或玻璃片,排序成束或卷绕成层,再加温熔融,形成特殊断面纹理的条状玻璃;继续加热拉伸延至需要的断面大小;而后切成小粒或小片,依序将其贴附在熔融的基底上,继续加温使其平整即可。
四、拉丝法:各类细琉璃棒熔融时在基底上着点、拉丝、圈绕,形成直纹、波纹、圈纹、云纹、扭丝纹等花色纹理。
五、拖曳法:已贴附或拉丝的珠在熔融状态下,以尖利器插入珠表拖曳,形成特殊弧波纹及断接点。
六、夹压法:在熔融的珠子表面以工具夹出或压入凹凸形状,达到特殊设计效果。雪佛蓝珠的角凸纹即以此相关技法制成。
七、磨修法:珠子冷却后再经打磨以显露纹理或成异形,然后再次加温熔融,将珠表处理平整光滑。
流光溢彩的老珠
05月22日 14:13 编辑:张晓燕 来源:中国宝藏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被人们珍视为贴身之物。如今,多元化的制作工艺使“珠”绽放着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饰品,而且被珍藏于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珠”所涵盖、界定的领域饰十分宽广而多元的。它包括各种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珠体,如西亚象形式的人头琉璃珠。它们展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的生活历史,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信仰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艺术趣向。“珠”的世界是如此宽广而深远,其蕴涵的特有的意境与风格又是如此迷人。
全球有许多著名博物馆都设有老珠的专门展览,也有很多专业性的珠饰博物馆常年展示各类老珠。五彩缤纷的老珠向人们述说着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老珠的身影。而欧美一些研究老珠的专业人士与组织也常常独立出版有关老珠的专刊。
材质多样
现今发现的老珠,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3万多年。它们都是自然界的贝壳或动物的牙、爪、骨及石灰岩等物件,也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渐渐的,人类开始以皮、筋等装饰珠子。其后,由于冰河期气候的变化,原始人类逐猎而迁徙的生活方式也因环境而改变,并逐渐形成了聚落生活。此时,珠子也变得更加精彩且多元化。在人类早期的发展中,珠子一直采用各类天然材质。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演变,人类制造、创新的能力不断赠强,从而制作出各种新材质的珠子,例如陶及金属珠等。直到西元前2000年,琉璃工艺进入人类生活,随之,一个极为灿烂而丰富的珠子世界诞生。
古往今来,老珠的材质主要有:石质矿物,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绿松石、玛瑙、水晶、软玉类等;自然生物的牙,象、鲸鱼、鲨、狮、虎、狼、河马、熊、海豹、海象、海狮等;骨,包括各种动物骨、人骨;爪,如狮、虎、熊、鹰爪;贝,有各类贝、蛤、蚬(以穿孔、磨制等方式作为配饰);角,如牛、羊、鹿、犀角、珊瑚及鸵鸟蛋壳;木,有红木、檀木等硬木,还有檀香木、木化石(以白色之邦提克珠最为著名)、竹材、黑煤精等;金属,如金、银、铜、锑、锡、珐琅;陶瓷,有素陶、单色釉、彩釉等;果核,多种坚果、硬果核(如菩提子、核桃、榄核);琉璃,包括炼制品原料、粉玻璃(回收琉璃磨粉再加工而成);琥珀蜜蜡。遗憾的是,如今珍贵的钻、翠、红蓝宝石等均不列在其中。
不同角色
珠子在人类世界中扮演着哪些不同的重要角色呢?
置换货物的钱币
早期人类社会中,不同地方的不容族裔都曾经使用“海贝”作为货币——贝币。中国虽自秦朝废贝币,而施以“钱”为币,但至清初时仍有以贝交易者。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同质料的珠子在货币功能上也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7世纪至19世纪时,珠子作为“货币”在贸易上的用途达到了历史顶峰。当时,欧洲以成熟的工艺技能,设计制造出大量各类精彩多变的琉璃珠。工艺革命时期,它们被以货币的形态输入非洲以换取黄金、象牙、棕榈油,甚至奴隶。现今国际上称这一时期的琉璃珠为“贸易珠”。而英国的哈德森海湾公司自17世纪时就在北美洲以珠子核日用品向原住民换取海狸、海豹皮毛等。而如今我们却要用大量的各种钱币购买那些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老珠。
身份地位的象征
远古至今,珠子在使用者身上常借由材质、式样、精致度等差异代表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而以逐猎为生的人们需以狩猎战果,如牙、爪、角、骨为装饰,凸显其英武。至今,我们在非洲、南美、南亚各聚落社群中仍可见人们以不同珠饰代表部族特色与身份尊卑。
在我国,清代帝、妃以及各品官臣佩带的“朝珠”,其材质、色调、规格上均有严格的规定,须按规佩之。
宗教信仰的作用
人类发展由逐猎发展到狩猎群居聚落,从求生存及延续生命的企求中自然衍生出不同的崇拜信仰与寄托,而各类珠饰也往往被寄寓了生命的意义。
如从爪、牙、角中获得猛兽“能量”,使佩带珠子的人们具有更强壮的生命力;乳房形的珠寓意为生命世代延续;而动物形象的珠饰,则代表与人们共生的动物,如马、羊、犬、虎、牙等;眼形珠,被称为“邪眼珠”或“魔眼珠”,有辟邪、驱魔而利生机之意。无论在西方或东方,由很多不同材质所制成的配珠,都有一些“气、磁场”等说法。而不同材质的珠所具有的气与磁场,则能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祛病、驱魔、解灾,甚至升官发财。而在今天,大多数宗教的史料及考古纪实上也都有使用珠串的记载。英文珠“bead”即是由“bid”祈祷之意而来,祈祷珠在西元前500多年始用于佛教之佛祖。全世界各地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无论是祭祀朝拜、降魔解灾、祛病疗伤、节庆活动,各类珠饰仍是极为重要而神圣的器物。
装饰用的艺术品
人类因天性喜爱美好事物,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所以他们会从自然界中选取那些特殊的物件用作配饰,珠子也是这样才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多元文明的发展,珠饰在天然材质上的选取、创意与制作上,其质、形、纹、色都被创造出更丰富且精致的款式。其后,因陶釉的发展,以及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和琉璃产品进入人类社会,这也给珠的制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与创作的空间。
艺术本质就是呈现美与真的表征,在老珠的世界里,在不同的时间、年代、地域、文化、种族中,珠文化在工艺性、文化性与价值性方面都是最优异而普及的装饰物,更是历久弥新的艺术品。
分布广阔
老珠分布十分广阔,有些老珠能远播异地,并演变成新的品种。如我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珠饰,既有西亚“眼形珠”,也有战国仿制而后闻名于世的“战国珠”。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珠饰,也因本源于大洋州文化之流布,含有原产于欧洲、印度、印尼等地的珠群。笔者也曾在非洲购得19世纪的日本江户珠,真可谓“珠迹滚动遍全球。”
以古文物的记录,珠子涉及的主要地域及朝代包括:埃及(北非)、西亚、地中海区域、希腊、罗马、腓尼基(今以色列人)、欧洲及南亚(以印尼为主),印度(含古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及现今尼泊尔),日本。
为何战国珠能在世界珠史中占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太多的艺术品文物,而且均有极精致的工艺水平,因此“珠”自然也成为必须受重视的工艺品。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珠”,它是不是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工艺发展中而呈现另一风貌呢?
珠不仅仅史颗粒饰品。远古以来,兽牙即为人类随身佩带的原始珠类,至今我们在南美、非洲、南亚等地仍常见人们用兽牙当作配用的珠饰,而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即已使用穿孔的兽牙。后来我们在半坡遗址发现了骨质角形器,良渚文化的玉质身形器,殷墟妇好墓的玉质身形器。而至骤、汉。则有各类玉雕牙形器。这些珠在材质上,由牙、角、骨发展至玉;功能上的演变,由剔物、解结至装饰及礼器作用的组佩件;艺术上由弧曲尖角的简单形状发展到融入了极丰富的民族风格的图案;工艺水平上则演变为极细致精湛的雕品。
此外,产生出变异珠形的还有南美洲的玛雅文化。玛雅人也用不同玉石雕琢出造型各异的珠饰,虽然雕工不是太细致,但也将玛雅独特的文化融入珠子的创作中。
市场价值
各式老珠,价值不一。现以时间区段阐述老珠的价值。
首先看看那些“无价”的珠文物。距今4000年至4万年前取材天然质料的古珠被列入“无价”的珠品。因为除了其具有珍罕的文化历史内涵外,也只有博物馆或极少数专业藏家才能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保护和研究它们。而一般藏家及玩家,纵使有机会以巨款购入,也都可能会磨灭这些世界文化财产的重要性与可贵性。由此可见,这类珠子多半不合宜于赏玩、佩带。
其次,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世纪,因冶金工艺的日益成熟,珠的家族中也加入了金属珠成员。这段时间琉璃制造生产的发展,使琉璃珠不但趋于多样精美,而且也开始成为珠类的主流。其间,不同的文化特色,主导社会思维的宗教力量等均呈现于各色老珠中。
而这一期间老珠在国际市场中,无论通过拍卖或古珠交易,都是属于变价的珠宝。如腓尼基的人头珠、罗马的人面珠和马赛克珠、中国的战国珠等,一般藏家或资深玩家若有缘遇见,是不会放过机会而以合理的价格购藏的。因为它们不仅增加了藏家收藏水平的深度,而且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的老珠是如今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对象。因为这段时间里,老珠除了延续天然材质制造外,还具备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社会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再加上海上贸易的畅通,从而形成了全球商机,这也促使了珠饰市场的扩大。尤其在欧洲,那些为了换取非洲产及奴隶的“贸易珠”被大量制造(当然它们仍是手工艺品)而输往非洲,且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中而成为了当地人们的重要配饰。
19世纪后,当非洲也开始融入整个世界贸易后,那些在非洲“尚存残余”的贸易珠也渐渐“回流”到全球市场。如此,藏家们也才有幸购藏。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消化,那些品相完整,造型特殊的贸易珠的价格也步步高升。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如印尼、泰国、缅甸等南亚一带及日本)、不同材质(珊瑚、玛瑙、琉璃蜜蜡、金、银等)老珠是不容藏家错失的。这些老珠,我们可通过古珠宝店、展览会、专业经销商、拍卖会、各地集市等途径购买、珍藏。
十多年来,老珠市场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除了纯商家以外,不论是精选细挑的藏家或玩家,还是不计好坏以大量购入为乐的纯买家,其购入后就很少再将藏品卖出。
而另有很多珠种的原产货地(不一定是原产地)的商家,因见其充足货源而无不急于购入。只是数年间稀有老珠实在难觅其踪。有时候为寻觅珠迹,商家所付出的开销远大于珠品的价格。
东西方的古琉璃珠纹饰及文化

最早的人造珠子是由美索不达米亚( 西亚)与埃及人制作而成,因为他的花纹比天然宝石更丰富,所以当时人珍视的宝石即是以玻璃制成。制作的方法很秘密,大都以家传纪录留存至今。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巴比伦帝国(即纪元前十六世纪始),以及埃及新帝国(即十八王朝之前四、五世纪)之时,玻璃珠子非常盛行,花纹大多是绳纹,经由英国考古学家从埃及古坟中所挖掘出土,是为世界最古老的珠子。
距今3500前所做之珠子如今价值并不低于天然珠宝,它的花纹繁复,并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依其花纹可分为同心圆珠子及人面花纹珠子,甚至有象嵌珠子及羽纹的几何纹珠子,色彩非常丰富。纪元前三百年到罗马时代初期是珠子的全盛时期,设计意象千变万化,直径约一公分左右,虽是小小的珠子,却充满了诱惑及神秘色彩,予人有慑人魂魄之感,几乎把人的灵魂吸引走。它的花纹一直在演变,从未间断,至今约有几十万种。
古时商人为了交换金、银以及皮毛,将珠子带到偏远蛮荒之地作为交易或买卖之用,而且土着也对琉璃珠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因为贸易的关系,琉璃珠渗透至世界各处偏远角落,而且也针对原住民不同的喜好而专门制造出不同变化的珠子,经由商人贸易的关系所流通至今的珠子究竟在何时何处、由何人制造,现今已很难加以判断,必须经由珠窑遗址,然后对珠子特殊制法、技巧以及化学组成成分加以分析和印证,才能确定其原产地。根据化学分析:珠子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氧化纳和石灰,其中若干还含有铁及氧化铅。

在古代,数字常代表吉凶。奇数中,三、五、七象征吉祥,七星纹也由此生成。而且在犹太教里祭祀用的蜡烛台也都用七根,所以「七」是西亚古代最神圣的数字,并具有宗教信仰的意义。
西亚琉璃珠的特色是七星同心圆纹以及多重圈纹,而黑海周边出土的则是人头型壁状物、人面型的琉璃珠和埃及的两眼连续型琉璃珠、象嵌琉璃珠。
在许多琉璃珠的造型中,首推卡鲁他克(叙利亚),菲尼基人的人面型琉璃珠最有趣,体积最大为直径2公分,高3、4公分人头型,以男性为主,从未发现女性面孔,主要目的为护符之用。因为他们是航海民族,这些护符即在祈求神明能保佑其航海安全。此种贸易珠子当前在大英博物馆及挪威美术馆都有收藏一部分。
我们可从珠子的分布范围对古代交通有更多的了解。罗马时代地中海沿岸各地所做的琉璃珠,散播范围北到北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西到英国,东则达南俄罗斯、印度、印尼、越南、中国、朝鲜及日本,几乎遍及欧洲及亚洲大陆,由此可知贸易商人的活跃程度。亦有商人将琉璃珠作为货币使用,其在商品交易获利程度也可想见一斑。
在已发现的数百处西元前六世纪到西元后四世纪的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琉璃珠中,可以了解埃及人以珠子做为护符用,出土数量占大多数,菲尼基人及美索不达米亚人则是大型人面及人头琉璃珠和七星纹琉璃珠。

依图解分类可分为:一、单纯纹样琉璃珠:二、复合纹样琉璃珠:三、雕嵌纹琉璃珠。
西元1998年意大利举办一次大规模的菲尼基琉璃珠展览会。印度于西元前七世纪开始制作琉璃珠作为贸易珠,尤其是输往非洲的一项重要交易品。在西元前三世纪印度所制琉璃珠大部份以玛瑙制成,且都是单色而带有天然条纹,但有些是人工制造的素面珠子,颜色以淡绿色、蓝色最多,且带有白色条纹。一般先将琉璃珠作为一条管状物,再将之一段段切下来,然后再研磨成圆形或鼓状的琉璃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琉璃珠的历史开始,是古代出土琉璃珠中最漂亮、最具特殊设计意匠的表现。中国琉璃珠形状及纹样可能都是从西亚传进中国,中国同心圆纹样琉璃珠中间有一小白点,并与七星纹并用,七星纹与重圈纹纹样的意象在中国很新颖,所以在很多青铜器、陶器、漆器、生活器物上作为装饰纹样,许多意象都是左右相称的几何纹意象变化。
琉璃珠不仅象征东西文化交流,更在纹样技术及人际关系的交流上有更大规模的发展。
細述流光溢彩的老珠文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被人们珍视为贴身之物。如今,多元化的制作工艺使“珠”绽放着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饰品,而且被珍藏于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珠”所涵盖、界定的领域饰十分宽广而多元的。它包括各种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珠体,如西亚象形式的人头琉璃珠。它们展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的生活历史,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信仰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艺术趣向。“珠”的世界是如此宽广而深远,其蕴涵的特有的意境与风格又是如此迷人。
全球有许多著名博物馆都设有老珠的专门展览,也有很多专业性的珠饰博物馆常年展示各类老珠。五彩缤纷的老珠向人们述说着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老珠的身影。而欧美一些研究老珠的专业人士与组织也常常独立出版有关老珠的专刊。
材质多样
现今发现的老珠,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3万多年。它们都是自然界的贝壳或动物的牙、爪、骨及石灰岩等物件,也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渐渐的,人类开始以皮、筋等装饰珠子。其后,由于冰河期气候的变化,原始人类逐猎而迁徙的生活方式也因环境而改变,并逐渐形成了聚落生活。此时,珠子也变得更加精彩且多元化。在人类早期的发展中,珠子一直采用各类天然材质。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演变,人类制造、创新的能力不断赠强,从而制作出各种新材质的珠子,例如陶及金属珠等。直到西元前2000年,琉璃工艺进入人类生活,随之,一个极为灿烂而丰富的珠子世界诞生。
古往今来,老珠的材质主要有:石质矿物,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绿松石、玛瑙、水晶、软玉类等;自然生物的牙,象、鲸鱼、鲨、狮、虎、狼、河马、熊、海豹、海象、海狮等;骨,包括各种动物骨、人骨;爪,如狮、虎、熊、鹰爪;贝,有各类贝、蛤、蚬(以穿孔、磨制等方式作为配饰);角,如牛、羊、鹿、犀角、珊瑚及鸵鸟蛋壳;木,有红木、檀木等硬木,还有檀香木、木化石(以白色之邦提克珠最为著名)、竹材、黑煤精等;金属,如金、银、铜、锑、锡、珐琅;陶瓷,有素陶、单色釉、彩釉等;果核,多种坚果、硬果核(如菩提子、核桃、榄核);琉璃,包括炼制品原料、粉玻璃(回收琉璃磨粉再加工而成);琥珀蜜蜡。遗憾的是,如今珍贵的钻、翠、红蓝宝石等均不列在其中。
不同角色
珠子在人类世界中扮演着哪些不同的重要角色呢?
置换货物的钱币
早期人类社会中,不同地方的不容族裔都曾经使用“海贝”作为货币——贝币。中国虽自秦朝废贝币,而施以“钱”为币,但至清初时仍有以贝交易者。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同质料的珠子在货币功能上也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7世纪至19世纪时,珠子作为“货币”在贸易上的用途达到了历史顶峰。当时,欧洲以成熟的工艺技能,设计制造出大量各类精彩多变的琉璃珠。工艺革命时期,它们被以货币的形态输入非洲以换取黄金、象牙、棕榈油,甚至奴隶。现今国际上称这一时期的琉璃珠为“贸易珠”。而英国的哈德森海湾公司自17世纪时就在北美洲以珠子核日用品向原住民换取海狸、海豹皮毛等。而如今我们却要用大量的各种钱币购买那些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老珠。
身份地位的象征
远古至今,珠子在使用者身上常借由材质、式样、精致度等差异代表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而以逐猎为生的人们需以狩猎战果,如牙、爪、角、骨为装饰,凸显其英武。至今,我们在非洲、南美、南亚各聚落社群中仍可见人们以不同珠饰代表部族特色与身份尊卑。
在我国,清代帝、妃以及各品官臣佩带的“朝珠”,其材质、色调、规格上均有严格的规定,须按规佩之。
宗教信仰的作用
人类发展由逐猎发展到狩猎群居聚落,从求生存及延续生命的企求中自然衍生出不同的崇拜信仰与寄托,而各类珠饰也往往被寄寓了生命的意义。
如从爪、牙、角中获得猛兽“能量”,使佩带珠子的人们具有更强壮的生命力;乳房形的珠寓意为生命世代延续;而动物形象的珠饰,则代表与人们共生的动物,如马、羊、犬、虎、牙等;眼形珠,被称为“邪眼珠”或“魔眼珠”,有辟邪、驱魔而利生机之意。无论在西方或东方,由很多不同材质所制成的配珠,都有一些“气、磁场”等说法。而不同材质的珠所具有的气与磁场,则能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祛病、驱魔、解灾,甚至升官发财。而在今天,大多数宗教的史料及考古纪实上也都有使用珠串的记载。英文珠“bead”即是由“bid”祈祷之意而来,祈祷珠在西元前500多年始用于佛教之佛祖。全世界各地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无论是祭祀朝拜、降魔解灾、祛病疗伤、节庆活动,各类珠饰仍是极为重要而神圣的器物。
装饰用的艺术品
人类因天性喜爱美好事物,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所以他们会从自然界中选取那些特殊的物件用作配饰,珠子也是这样才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多元文明的发展,珠饰在天然材质上的选取、创意与制作上,其质、形、纹、色都被创造出更丰富且精致的款式。其后,因陶釉的发展,以及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和琉璃产品进入人类社会,这也给珠的制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与创作的空间。
艺术本质就是呈现美与真的表征,在老珠的世界里,在不同的时间、年代、地域、文化、种族中,珠文化在工艺性、文化性与价值性方面都是最优异而普及的装饰物,更是历久弥新的艺术品。
分布广阔
老珠分布十分广阔,有些老珠能远播异地,并演变成新的品种。如我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珠饰,既有西亚“眼形珠”,也有战国仿制而后闻名于世的“战国珠”。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珠饰,也因本源于大洋州文化之流布,含有原产于欧洲、印度、印尼等地的珠群。笔者也曾在非洲购得19世纪的日本江户珠,真可谓“珠迹滚动遍全球。”
以古文物的记录,珠子涉及的主要地域及朝代包括:埃及(北非)、西亚、地中海区域、希腊、罗马、腓尼基(今以色列人)、欧洲及南亚(以印尼为主),印度(含古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及现今尼泊尔),日本。
为何战国珠能在世界珠史中占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太多的艺术品文物,而且均有极精致的工艺水平,因此“珠”自然也成为必须受重视的工艺品。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珠”,它是不是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工艺发展中而呈现另一风貌呢?
珠不仅仅史颗粒饰品。远古以来,兽牙即为人类随身佩带的原始珠类,至今我们在南美、非洲、南亚等地仍常见人们用兽牙当作配用的珠饰,而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即已使用穿孔的兽牙。后来我们在半坡遗址发现了骨质角形器,良渚文化的玉质身形器,殷墟妇好墓的玉质身形器。而至骤、汉。则有各类玉雕牙形器。这些珠在材质上,由牙、角、骨发展至玉;功能上的演变,由剔物、解结至装饰及礼器作用的组佩件;艺术上由弧曲尖角的简单形状发展到融入了极丰富的民族风格的图案;工艺水平上则演变为极细致精湛的雕品。
此外,产生出变异珠形的还有南美洲的玛雅文化。玛雅人也用不同玉石雕琢出造型各异的珠饰,虽然雕工不是太细致,但也将玛雅独特的文化融入珠子的创作中。
市场价值
各式老珠,价值不一。现以时间区段阐述老珠的价值。
首先看看那些“无价”的珠文物。距今4000年至4万年前取材天然质料的古珠被列入“无价”的珠品。因为除了其具有珍罕的文化历史内涵外,也只有博物馆或极少数专业藏家才能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保护和研究它们。而一般藏家及玩家,纵使有机会以巨款购入,也都可能会磨灭这些世界文化财产的重要性与可贵性。由此可见,这类珠子多半不合宜于赏玩、佩带。
其次,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世纪,因冶金工艺的日益成熟,珠的家族中也加入了金属珠成员。这段时间琉璃制造生产的发展,使琉璃珠不但趋于多样精美,而且也开始成为珠类的主流。其间,不同的文化特色,主导社会思维的宗教力量等均呈现于各色老珠中。
而这一期间老珠在国际市场中,无论通过拍卖或古珠交易,都是属于变价的珠宝。如腓尼基的人头珠、罗马的人面珠和马赛克珠、中国的战国珠等,一般藏家或资深玩家若有缘遇见,是不会放过机会而以合理的价格购藏的。因为它们不仅增加了藏家收藏水平的深度,而且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的老珠是如今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对象。因为这段时间里,老珠除了延续天然材质制造外,还具备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社会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再加上海上贸易的畅通,从而形成了全球商机,这也促使了珠饰市场的扩大。尤其在欧洲,那些为了换取非洲产及奴隶的“贸易珠”被大量制造(当然它们仍是手工艺品)而输往非洲,且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中而成为了当地人们的重要配饰。
19世纪后,当非洲也开始融入整个世界贸易后,那些在非洲“尚存残余”的贸易珠也渐渐“回流”到全球市场。如此,藏家们也才有幸购藏。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消化,那些品相完整,造型特殊的贸易珠的价格也步步高升。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如印尼、泰国、缅甸等南亚一带及日本)、不同材质(珊瑚、玛瑙、琉璃蜜蜡、金、银等)老珠是不容藏家错失的。这些老珠,我们可通过古珠宝店、展览会、专业经销商、拍卖会、各地集市等途径购买、珍藏。
十多年来,老珠市场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除了纯商家以外,不论是精选细挑的藏家或玩家,还是不计好坏以大量购入为乐的纯买家,其购入后就很少再将藏品卖出。
而另有很多珠种的原产货地(不一定是原产地)的商家,因见其充足货源而无不急于购入。只是数年间稀有老珠实在难觅其踪。有时候为寻觅珠迹,商家所付出的开销远大于珠品的价格。 流光溢彩的老珠
05月22日 14:13 编辑:张晓燕 来源:中国宝藏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被人们珍视为贴身之物。如今,多元化的制作工艺使“珠”绽放着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饰品,而且被珍藏于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珠”所涵盖、界定的领域饰十分宽广而多元的。它包括各种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珠体,如西亚象形式的人头琉璃珠。它们展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的生活历史,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信仰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艺术趣向。“珠”的世界是如此宽广而深远,其蕴涵的特有的意境与风格又是如此迷人。
全球有许多著名博物馆都设有老珠的专门展览,也有很多专业性的珠饰博物馆常年展示各类老珠。五彩缤纷的老珠向人们述说着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老珠的身影。而欧美一些研究老珠的专业人士与组织也常常独立出版有关老珠的专刊。
材质多样
现今发现的老珠,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3万多年。它们都是自然界的贝壳或动物的牙、爪、骨及石灰岩等物件,也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渐渐的,人类开始以皮、筋等装饰珠子。其后,由于冰河期气候的变化,原始人类逐猎而迁徙的生活方式也因环境而改变,并逐渐形成了聚落生活。此时,珠子也变得更加精彩且多元化。在人类早期的发展中,珠子一直采用各类天然材质。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与演变,人类制造、创新的能力不断赠强,从而制作出各种新材质的珠子,例如陶及金属珠等。直到西元前2000年,琉璃工艺进入人类生活,随之,一个极为灿烂而丰富的珠子世界诞生。
古往今来,老珠的材质主要有:石质矿物,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绿松石、玛瑙、水晶、软玉类等;自然生物的牙,象、鲸鱼、鲨、狮、虎、狼、河马、熊、海豹、海象、海狮等;骨,包括各种动物骨、人骨;爪,如狮、虎、熊、鹰爪;贝,有各类贝、蛤、蚬(以穿孔、磨制等方式作为配饰);角,如牛、羊、鹿、犀角、珊瑚及鸵鸟蛋壳;木,有红木、檀木等硬木,还有檀香木、木化石(以白色之邦提克珠最为著名)、竹材、黑煤精等;金属,如金、银、铜、锑、锡、珐琅;陶瓷,有素陶、单色釉、彩釉等;果核,多种坚果、硬果核(如菩提子、核桃、榄核);琉璃,包括炼制品原料、粉玻璃(回收琉璃磨粉再加工而成);琥珀蜜蜡。遗憾的是,如今珍贵的钻、翠、红蓝宝石等均不列在其中。
不同角色
珠子在人类世界中扮演着哪些不同的重要角色呢?
置换货物的钱币
早期人类社会中,不同地方的不容族裔都曾经使用“海贝”作为货币——贝币。中国虽自秦朝废贝币,而施以“钱”为币,但至清初时仍有以贝交易者。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同质料的珠子在货币功能上也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7世纪至19世纪时,珠子作为“货币”在贸易上的用途达到了历史顶峰。当时,欧洲以成熟的工艺技能,设计制造出大量各类精彩多变的琉璃珠。工艺革命时期,它们被以货币的形态输入非洲以换取黄金、象牙、棕榈油,甚至奴隶。现今国际上称这一时期的琉璃珠为“贸易珠”。而英国的哈德森海湾公司自17世纪时就在北美洲以珠子核日用品向原住民换取海狸、海豹皮毛等。而如今我们却要用大量的各种钱币购买那些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老珠。
身份地位的象征
远古至今,珠子在使用者身上常借由材质、式样、精致度等差异代表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而以逐猎为生的人们需以狩猎战果,如牙、爪、角、骨为装饰,凸显其英武。至今,我们在非洲、南美、南亚各聚落社群中仍可见人们以不同珠饰代表部族特色与身份尊卑。
在我国,清代帝、妃以及各品官臣佩带的“朝珠”,其材质、色调、规格上均有严格的规定,须按规佩之。
宗教信仰的作用
人类发展由逐猎发展到狩猎群居聚落,从求生存及延续生命的企求中自然衍生出不同的崇拜信仰与寄托,而各类珠饰也往往被寄寓了生命的意义。
如从爪、牙、角中获得猛兽“能量”,使佩带珠子的人们具有更强壮的生命力;乳房形的珠寓意为生命世代延续;而动物形象的珠饰,则代表与人们共生的动物,如马、羊、犬、虎、牙等;眼形珠,被称为“邪眼珠”或“魔眼珠”,有辟邪、驱魔而利生机之意。无论在西方或东方,由很多不同材质所制成的配珠,都有一些“气、磁场”等说法。而不同材质的珠所具有的气与磁场,则能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祛病、驱魔、解灾,甚至升官发财。而在今天,大多数宗教的史料及考古纪实上也都有使用珠串的记载。英文珠“bead”即是由“bid”祈祷之意而来,祈祷珠在西元前500多年始用于佛教之佛祖。全世界各地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无论是祭祀朝拜、降魔解灾、祛病疗伤、节庆活动,各类珠饰仍是极为重要而神圣的器物。
装饰用的艺术品
人类因天性喜爱美好事物,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所以他们会从自然界中选取那些特殊的物件用作配饰,珠子也是这样才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多元文明的发展,珠饰在天然材质上的选取、创意与制作上,其质、形、纹、色都被创造出更丰富且精致的款式。其后,因陶釉的发展,以及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和琉璃产品进入人类社会,这也给珠的制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与创作的空间。
艺术本质就是呈现美与真的表征,在老珠的世界里,在不同的时间、年代、地域、文化、种族中,珠文化在工艺性、文化性与价值性方面都是最优异而普及的装饰物,更是历久弥新的艺术品。
分布广阔
老珠分布十分广阔,有些老珠能远播异地,并演变成新的品种。如我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珠饰,既有西亚“眼形珠”,也有战国仿制而后闻名于世的“战国珠”。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珠饰,也因本源于大洋州文化之流布,含有原产于欧洲、印度、印尼等地的珠群。笔者也曾在非洲购得19世纪的日本江户珠,真可谓“珠迹滚动遍全球。”
以古文物的记录,珠子涉及的主要地域及朝代包括:埃及(北非)、西亚、地中海区域、希腊、罗马、腓尼基(今以色列人)、欧洲及南亚(以印尼为主),印度(含古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及现今尼泊尔),日本。
为何战国珠能在世界珠史中占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太多的艺术品文物,而且均有极精致的工艺水平,因此“珠”自然也成为必须受重视的工艺品。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珠”,它是不是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工艺发展中而呈现另一风貌呢?
珠不仅仅史颗粒饰品。远古以来,兽牙即为人类随身佩带的原始珠类,至今我们在南美、非洲、南亚等地仍常见人们用兽牙当作配用的珠饰,而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即已使用穿孔的兽牙。后来我们在半坡遗址发现了骨质角形器,良渚文化的玉质身形器,殷墟妇好墓的玉质身形器。而至骤、汉。则有各类玉雕牙形器。这些珠在材质上,由牙、角、骨发展至玉;功能上的演变,由剔物、解结至装饰及礼器作用的组佩件;艺术上由弧曲尖角的简单形状发展到融入了极丰富的民族风格的图案;工艺水平上则演变为极细致精湛的雕品。
此外,产生出变异珠形的还有南美洲的玛雅文化。玛雅人也用不同玉石雕琢出造型各异的珠饰,虽然雕工不是太细致,但也将玛雅独特的文化融入珠子的创作中。
市场价值
各式老珠,价值不一。现以时间区段阐述老珠的价值。
首先看看那些“无价”的珠文物。距今4000年至4万年前取材天然质料的古珠被列入“无价”的珠品。因为除了其具有珍罕的文化历史内涵外,也只有博物馆或极少数专业藏家才能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保护和研究它们。而一般藏家及玩家,纵使有机会以巨款购入,也都可能会磨灭这些世界文化财产的重要性与可贵性。由此可见,这类珠子多半不合宜于赏玩、佩带。
其次,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世纪,因冶金工艺的日益成熟,珠的家族中也加入了金属珠成员。这段时间琉璃制造生产的发展,使琉璃珠不但趋于多样精美,而且也开始成为珠类的主流。其间,不同的文化特色,主导社会思维的宗教力量等均呈现于各色老珠中。
而这一期间老珠在国际市场中,无论通过拍卖或古珠交易,都是属于变价的珠宝。如腓尼基的人头珠、罗马的人面珠和马赛克珠、中国的战国珠等,一般藏家或资深玩家若有缘遇见,是不会放过机会而以合理的价格购藏的。因为它们不仅增加了藏家收藏水平的深度,而且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的老珠是如今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对象。因为这段时间里,老珠除了延续天然材质制造外,还具备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社会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再加上海上贸易的畅通,从而形成了全球商机,这也促使了珠饰市场的扩大。尤其在欧洲,那些为了换取非洲产及奴隶的“贸易珠”被大量制造(当然它们仍是手工艺品)而输往非洲,且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中而成为了当地人们的重要配饰。
19世纪后,当非洲也开始融入整个世界贸易后,那些在非洲“尚存残余”的贸易珠也渐渐“回流”到全球市场。如此,藏家们也才有幸购藏。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消化,那些品相完整,造型特殊的贸易珠的价格也步步高升。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如印尼、泰国、缅甸等南亚一带及日本)、不同材质(珊瑚、玛瑙、琉璃蜜蜡、金、银等)老珠是不容藏家错失的。这些老珠,我们可通过古珠宝店、展览会、专业经销商、拍卖会、各地集市等途径购买、珍藏。
十多年来,老珠市场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除了纯商家以外,不论是精选细挑的藏家或玩家,还是不计好坏以大量购入为乐的纯买家,其购入后就很少再将藏品卖出。
而另有很多珠种的原产货地(不一定是原产地)的商家,因见其充足货源而无不急于购入。只是数年间稀有老珠实在难觅其踪。有时候为寻觅珠迹,商家所付出的开销远大于珠品的价格。
流光溢彩的老珠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被人们珍视为贴身之物。如今,多元化的制作工艺使“珠”绽放着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饰品,而且被珍藏于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成为一种收藏文化的象征。
“珠”所涵盖、界定的领域饰十分宽广而多元的。它包括各种不同材质、造型各异的珠体,如西亚象形式的人头琉璃珠。它们展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的生活历史,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信仰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艺术趣向。“珠”的世界是如此宽广而深远,其蕴涵的特有的意境与风格又是如此迷人。
全球有许多著名博物馆都设有老珠的专门展览,也有很多专业性的珠饰博物馆常年展示各类老珠。五彩缤纷的老珠向人们述说着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老珠的身影。而欧美一些研究老珠的专业人士与组织也常常独立出版有关老珠的专刊。[全文]
材质多样
  古往今来,老珠的材质主要有:石质矿物,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绿松石、玛瑙、水晶、软玉类等;自然生物的牙,象、鲸鱼、鲨、狮、虎、狼、河马、熊、海豹、海象、海狮等;骨,包括各种动物骨、人骨;爪,如狮、虎、熊、鹰爪;贝,有各类贝、蛤、蚬(以穿孔、磨制等方式作为配饰);角,如牛、羊、鹿、犀角、珊瑚及鸵鸟蛋壳;木,有红木、檀木等硬木,还有檀香木、木化石(以白色之邦提克珠最为著名)、竹材、黑煤精等;金属,如金、银、铜、锑、锡、珐琅;陶瓷,有素陶、单色釉、彩釉等;果核,多种坚果、硬果核(如菩提子、核桃、榄核);琉璃,包括炼制品原料、粉玻璃(回收琉璃磨粉再加工而成);琥珀蜜蜡。遗憾的是,如今珍贵的钻、翠、红蓝宝石等均不列在其中。
珠子在人类世界中扮演着哪些不同的重要角色呢?
置换货物的钱币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同质料的珠子在货币功能上也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7世纪至19世纪时,珠子作为“货币”在贸易上的用途达到了历史顶峰。当时,欧洲以成熟的工艺技能,设计制造出大量各类精彩多变的琉璃珠。工艺革命时期,它们被以货币的形态输入非洲以换取黄金、象牙、棕榈油,甚至奴隶。现今国际上称这一时期的琉璃珠为“贸易珠”。而英国的哈德森海湾公司自17世纪时就在北美洲以珠子核日用品向原住民换取海狸、海豹皮毛等。而如今我们却要用大量的各种钱币购买那些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老珠。
身份地位的象征

远古至今,珠子在使用者身上常借由材质、式样、精致度等差异代表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而以逐猎为生的人们需以狩猎战果,如牙、爪、角、骨为装饰,凸显其英武。至今,我们在非洲、南美、南亚各聚落社群中仍可见人们以不同珠饰代表部族特色与身份尊卑。
在我国,清代帝、妃以及各品官臣佩带的“朝珠”,其材质、色调、规格上均有严格的规定,须按规佩之。
宗教信仰的作用

人类发展由逐猎发展到狩猎群居聚落,从求生存及延续生命的企求中自然衍生出不同的崇拜信仰与寄托,而各类珠饰也往往被寄寓了生命的意义。
如从爪、牙、角中获得猛兽“能量”,使佩带珠子的人们具有更强壮的生命力;乳房形的珠寓意为生命世代延续;而动物形象的珠饰,则代表与人们共生的动物,如马、羊、犬、虎、牙等;眼形珠,被称为“邪眼珠”或“魔眼珠”,有辟邪、驱魔而利生机之意。无论在西方或东方,由很多不同材质所制成的配珠,都有一些“气、磁场”等说法。祈祷珠在西元前500多年始用于佛教之佛祖。全世界各地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无论是祭祀朝拜、降魔解灾、祛病疗伤、节庆活动,各类珠饰仍是极为重要而神圣的器物。
装饰用的艺术品

人类因天性喜爱美好事物,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所以他们会从自然界中选取那些特殊的物件用作配饰,珠子也是这样才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多元文明的发展,珠饰在天然材质上的选取、创意与制作上,其质、形、纹、色都被创造出更丰富且精致的款式。其后,因陶釉的发展,以及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和琉璃产品进入人类社会,这也给珠的制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与创作的空间。
艺术本质就是呈现美与真的表征,在老珠的世界里,在不同的时间、年代、地域、文化、种族中,珠文化在工艺性、文化性与价值性方面都是最优异而普及的装饰物,更是历久弥新的艺术品。
分布广阔
  老珠分布十分广阔,有些老珠能远播异地,并演变成新的品种。如我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珠饰,既有西亚“眼形珠”,也有战国仿制而后闻名于世的“战国珠”。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珠饰,也因本源于大洋州文化之流布,含有原产于欧洲、印度、印尼等地的珠群。笔者也曾在非洲购得19世纪的日本江户珠,真可谓“珠迹滚动遍全球”。以古文物的记录,珠子涉及的主要地域及朝代包括:埃及(北非)、西亚、地中海区域、希腊、罗马、腓尼基(今以色列人)、欧洲及南亚(以印尼为主),印度(含古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及现今尼泊尔),日本。为何战国珠能在世界珠史中占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太多的艺术品文物,而且均有极精致的工艺水平,因此“珠”自然也成为必须受重视的工艺品。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珠”,它是不是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工艺发展中而呈现另一风貌呢?
各式老珠,价值不一,现以时间区段阐述老珠的价值
  首先看看那些“无价”的珠文物。距今4000年至4万年前取材天然质料的古珠被列入“无价”的珠品。因为除了其具有珍罕的文化历史内涵外,也只有博物馆或极少数专业藏家才能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保护和研究它们。而一般藏家及玩家,纵使有机会以巨款购入,也都可能会磨灭这些世界文化财产的重要性与可贵性。由此可见,这类珠子多半不合宜于赏玩、佩带。
其次,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世纪,因冶金工艺的日益成熟,珠的家族中也加入了金属珠成员。这段时间琉璃制造生产的发展,使琉璃珠不但趋于多样精美,而且也开始成为珠类的主流。其间,不同的文化特色,主导社会思维的宗教力量等均呈现于各色老珠中。
而这一期间老珠在国际市场中,无论通过拍卖或古珠交易,都是属于变价的珠宝。如腓尼基的人头珠、罗马的人面珠和马赛克珠、中国的战国珠等,一般藏家或资深玩家若有缘遇见,是不会放过机会而以合理的价格购藏的。因为它们不仅增加了藏家收藏水平的深度,而且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的老珠是如今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对象。因为这段时间里,老珠除了延续天然材质制造外,还具备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社会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再加上海上贸易的畅通,从而形成了全球商机,这也促使了珠饰市场的扩大。尤其在欧洲,那些为了换取非洲产及奴隶的“贸易珠”被大量制造(当然它们仍是手工艺品)而输往非洲,且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中而成为了当地人们的重要配饰。
19世纪后,当非洲也开始融入整个世界贸易后,那些在非洲“尚存残余”的贸易珠也渐渐“回流”到全球市场。如此,藏家们也才有幸购藏。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消化,那些品相完整,造型特殊的贸易珠的价格也步步高升。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如印尼、泰国、缅甸等南亚一带及日本)、不同材质(珊瑚、玛瑙、琉璃蜜蜡、金、银等)老珠是不容藏家错失的。这些老珠,我们可通过古珠宝店、展览会、专业经销商、拍卖会、各地集市等途径购买、珍藏。
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影响


考古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能生产玻璃。从春秋晚期开始,外国玻璃制品和技术陆续传入中国并带动了本土玻璃的发展。当时,东西方是由一条名为“西徐亚小道”的商路联结起来的。这条商路作为丝绸之路的最早萌芽穿越了游牧蛮族所占据的大草原,使文明得以交流传递。或许正是这条“小道”为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带来了最早的一块“他山之石”。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在蜻蜓眼玻璃珠之后,开始了漫长的仿玉器时代。
公元1世纪,古希腊商人在《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中也记述了沿红海、波斯湾、印度半岛沿海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位置、物产以及地中海沿岸玻璃制品东运的情况。希腊-罗马在人类玻璃发展史上占据着中心地位,它比其它任何一种文明更为玻璃所浸淫,并赋予玻璃艺术一个黄金时代。自公元前3世纪直至19世纪,罗马领地的玻璃制造在很多方面一直占据着领导地位,不仅是工艺与技术,更关键的是认识与观念。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水陆两条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地区交流对当时尚处于起步期的中国玻璃艺术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中华文化对于玉石的特殊偏爱,以及根深蒂固的陶瓷文化不断蓬勃发展,中国古代的玻璃艺术始终生长在玉器与陶瓷的浓重阴影里。在造型、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模仿玉器成为玻璃材料的主要用途。从早期的璧、环、剑饰、、带钩到后来的带板、佩饰、首饰、摆件,玻璃都是作为玉石的代用品使用的。一些玻璃制品对天然玉石在色泽、纹理、质感上的模仿甚至达到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的程度。对玉器的模仿使得中国古代玻璃艺术就材料语言与艺术表现力方面呈现出很大的缺憾,并且妨碍了中国玻璃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虽然玻璃的产生最初难以摆脱天然宝石人造代用品的地位,但在西亚、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中,玻璃作为特殊材料很快找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材料语言的逐步掌握又建立在对材料性质的了解与技术开发的基础之上。如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创造的金箔夹层玻璃技术,是将镂刻图案的金箔夹在两层透明的平板玻璃间进行软化(Slumping),很好地把握了玻璃在热状态下与贵金属材料的结合状况及软化成型技术。同时期流行的玻璃棒熔合技术(又称马赛克融合技术)则利用玻璃棒截面的花纹拼合成不同的图案熔合成平板,切割后再进行软化。这些尝试使玻璃从早先的核制成型、铸造成型逐步发展出软化、熔合、吹制、灯工等技术,从而使玻璃拥有了自身的艺术语言、地位和价值。而玻璃在古代中国则几乎长期被定位在玉石的廉价代用品上,玉色的不透明或半透明质感似乎无法摒弃,铸造后进行与玉器加工一样的精细打磨成为主要的技术程序。(图1、2)
丝绸之路为中国程式化的玻璃艺术输入了新鲜空气,尽管当时的西域文化无法像今天这样从某些思想领域上影响中国,但光鲜透亮、轻巧别致、五彩斑斓的西方玻璃制品却让人爱不释手、无法拒绝。中国玻璃制品的进口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即中国本土玻璃工艺发展的萌芽期,可谓由来已久。“由于春秋战国初的镶嵌玻璃珠都可以在西亚找到相似的对照物,玻璃的化学成分也与西亚玻璃相似,都是钠钙玻璃,因此可以推断早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镶嵌玻璃珠就是大部分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1] 随着商品、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以及社会需求的增长,自汉代开始,西方的先进玻璃工艺技术自然也随之传来。
二、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主要影响
1. 玻璃化学成分的改变
根据铅同位素测定等科学方法,中国古代玻璃从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⑴ 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玻璃成分的化学组成属高二氧化硅,并含有大量晶态石英的烧结物,是中国古代玻璃的雏形。
⑵ 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至公元6世纪的隋代。这时的中国古代玻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前期以PbO-BaO-SiO2系统玻璃为主,后期以PbO-SiO2系统玻璃为主,也有少量K2O-SiO2为主要化学成分的玻璃。
⑶ 7世纪的唐朝至13世纪的元朝。出土玻璃仍以PbO-SiO2系统玻璃为主,同时还有K2O-CaO-SiO2,Na2O-CaO -SiO2,Na2O-CaO-PbO-SiO2等系统的玻璃。
⑷ 14世纪的明代至19世纪的清代。玻璃成分有K2O-PbO-SiO2,K2O-CaO-SiO2,Na2O-CaO-SiO2,Na2O-CaO-PbO-SiO2等系统。
从以上中国古代玻璃化学组成的演变可以看出 :中国本土玻璃的体系为PbO-BaO-SiO2和PbO-SiO2系统。这类玻璃较为脆弱易碎,对较大冷热变化的耐受力差,因而无法作为日常器用的材料。也正是部分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古代玻璃无法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而得不到陶瓷那样的繁荣发展。自唐代开始,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钠钙玻璃配方使得玻璃相对结实耐用,日用推广成为可能。(图3)
此外,丝绸之路也为中国玻璃的化学着色带来新配方。中国本土玻璃自西周到战国、西汉时,颜色以蓝、绿和涅白为主。在西晋鱼豢《魏略》中有记载 :“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淡青色)、绀(天青色)、红、紫十种流离”[2]。在舶来技术的启迪下,从魏晋开始,中国玻璃的色彩日益丰富起来,其中被西方考古界称为“中国蓝”和“中国紫”的色彩,就是中国自行发展出的以氧化钴、氧化铜着色的蓝色与氧化锰、氧化镍着色的紫色。
2. 技术的传入
(1) 吹制技术
玻璃的吹制成形技术是利用玻璃材料特性创造出的一种特殊成形方法,它充分利用了玻璃高温液态下的可塑性与温度下降时的逐渐凝固特性。吹制技术最早出现于公元前后的地中海东岸地区,是罗马对世界玻璃发展史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它使得玻璃器皿快速批量规范化的生产成为可能。在同时代的中国,尽管在西汉已经发展出了碗、盘、盆、耳杯、平底钵等玻璃日用器具,但铸造及随后复杂漫长的打磨抛光工作使得制作周期不容乐观。这样精雕细琢的器具只能是极少数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无法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状况自然严重影响了玻璃作为日用器具材料的可能性。1987年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缠丝玻璃瓶,平底长颈,圆锥形绿色透明瓶身外缠白色装饰丝,是一件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1世纪至2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典型的罗马造型的玻璃器皿。但精美的进口吹制玻璃器皿在魏晋时期仍是珍贵的“宝器”,在《洛阳伽蓝记》、《琉璃碗赋》中皆有对进口玻璃器流光溢彩的描述,精致的罗马吹制玻璃成为当时豪富们“斗富”的重要法宝。北魏时期玻璃吹制技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成为此后中国玻璃产品成型的主要方法之一。据《北史·大月氏传》记载:“(魏)太武时,其国(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召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这段文字记述了北魏太武帝(424年-451年)时西域月氏商人将西方玻璃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玻璃吹制工厂的历史,其产品质量“光色映彻”,应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并且价格品质明显优于当时的进口货,由此改写了玻璃器皿在中国曾经作为珍贵“宝器”的历史。
(2) 抛光工艺及表面装饰工艺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表明,罗马玻璃最远曾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罗马玻璃是广州横枝岗西汉墓出土的三只平底直口玻璃碗,这三只模制成形的半透明深蓝紫色玻璃碗外壁均经过手工打磨,口沿下刻有一道阴弦纹。内壁光滑无痕,可能运用了火抛光技术。经X荧光定性分析确定,该材料是不含铅钡的罗马玻璃。另外,在广西汉墓出土的本土钾玻璃容器虽然在材料化学成分上与罗马玻璃不同,器形也具有地方特色,但其抛光工艺,特别是固定车床抛光工艺与罗马技术如出一辙,绝非巧合。(图4)
   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各种玻璃表面装饰工艺开始影响中国玻璃的发展,罗马玻璃的缠丝、贴塑,萨珊玻璃的表面乳钉装饰,伊斯兰玻璃的刻花与描金装饰都开始在中国玻璃发展中流行起来,随着本土工匠对技术的掌握,一些运用西方技术但具有有本土风格特征的装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玻璃器皿上。(图5、6、7)
  3. 材料观念的改变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玻璃作为玉器的仿制品在艺术风格上与同时代的玉器如出一辙,制品也多模仿玉器不透明的材质特点。随着透明亮丽的罗马玻璃的输入,及线条流畅、表面光洁的吹制器皿的传播,当时的中国人对于玻璃材质的认识也逐步发生了变化。1964年,河北定县北魏塔基石函(公元481年)出土了七件天青色玻璃瓶与钵。这些圈足圆唇的自由吹制器皿器形简单,器壁极薄,气泡密集,手法并不成熟,被确定是中国吹制玻璃的早期作品。吹制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玻璃制造效率,使得加工玻璃器皿造型的周期大大缩短,同时也为日用玻璃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玻璃器与汉代的仿玉玻璃不仅工艺不同,更多的是外观审美上的差异。北魏塔基的玻璃器开始摒弃仿玉的混浊效果,追求玻璃材质的晶莹剔透之美。玻璃终于摆脱了玉石替代品的桎梏,回归到展现自身材质魅力的轨道上来。到了唐代,中国玻璃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吹制成为玻璃器皿的主要成型方法,透明成为玻璃的重要追求品质之一。如陕西扶风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茶碗和托碟,器形规整,透明度极好,应是唐代宫廷作坊的作品。中国玻璃在制作技术与材质审美上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看成丝绸之路将罗马、萨珊等地区的玻璃文化向东传播的一大成果,丝绸之路不但带来了新技术,更为中国本土玻璃艺术带来了新的材料观念。(图8、9)
 
此外,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风情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玻璃的艺术风格。贯穿东亚、中亚、西亚与欧洲的丝绸之路将沿线各种风格贯穿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罗马、萨珊艺术风格开始影响中国玻璃的造型与色彩。与传统的沉稳厚重不同,器物开始轻薄透明起来,色彩也日趋亮丽。隋唐时期的中国玻璃充满浓厚的波斯风格,装饰手法在磨花、刻花、贴塑等基础上发展出更为精细的工艺。如陕西临潼1985年出土的唐代玻璃网纹瓶,所饰凸起的网格纹就是二次贴塑的工艺。这些西域因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玻璃艺术风格,为本土玻璃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启迪。(图10、11、12)
近几年,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考古研究开始沿着丝绸之路逐步展开。正如玻璃考古专家Robert H. Brill博士所说 :这一研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有助于增进理解东亚(中国、韩国、日本)与西方世界的联系,同时这对世界玻璃史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考古研究的推进,一些学者开始主张将丝绸之路的概念由传统的中国-中亚-西亚-欧洲陆上丝绸之路扩展到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中国向东及东南延伸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地区。

丝绸之路的概念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20世纪60年代,玻璃在西方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材料,玻璃工作室运动在四十年后开始影响中国。这条传播玻璃工艺技术、流通玻璃艺术思想的新丝绸之路,不但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也能让世界了解我们。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城、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Keith Cummings: Techniques of Kiln-formed Glass, London, Philadelphia, A & C Black,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8。
[3](英)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玻璃的世界》,管可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
[4] An Jiayao:The Art of Glass Along the Silk Road, China Dawn of a Golden Age, 200-750AD, The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4,P.57.
[5] Robert H. Brill & John H. Martin:Scientific Research in Early Chinese Glass,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1991。
[6] 周嘉华:《文物与化学》,东方出版社,上海,2000。
[7] 杨伯达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金银玻璃珐琅器》,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
[8] 安家瑶:《玻璃器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0。
[9] 干福熹主编:《中国南方古玻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 Chloe Zerwic k:A Short History Of Glass,Harry N. Abrams, Inc., Publishers, New York, 1990。
|注释|
[1]安家瑶:《玻璃器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0,第21页。
[2]流离,亦作琉璃,“流离”是历史文献中对玻璃的最早称谓。西汉杨雄的《校猎赋》中有“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句。《南州异物志》中记有“流离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作者注
珠的历史与价值



各式老珠,价值不一,以时间区段阐述老珠的价值:
首先看看那些“无价”的珠文物。距今4000年至4万年前取材天然质料的古珠被列入“无价”的珠品。因为除了其具有珍罕的文化历史内涵外,也只有博物馆或极少数专业藏家才能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保护和研究它们。而一般藏家及玩家,纵使有机会以巨款购入,也都可能会磨灭这些世界文化财产的重要性与可贵性。由此可见,这类珠子多半不合宜于赏玩、佩带。

其次,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世纪,因冶金工艺的日益成熟,珠的家族中也加入了金属珠成员。这段时间琉璃制造生产的发展,使琉璃珠不但趋于多样精美,而且也开始成为珠类的主流。其间,不同的文化特色,主导社会思维的宗教力量等均呈现于各色老珠中。
而这一期间老珠在国际市场中,无论通过拍卖或古珠交易,都是属于变价的珠宝。如腓尼基的人头珠、罗马的人面珠和马赛克珠、中国的战国珠等,一般藏家或资深玩家若有缘遇见,是不会放过机会而以合理的价格购藏的。因为它们不仅增加了藏家收藏水平的深度,而且还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的老珠是如今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对象。因为这段时间里,老珠除了延续天然材质制造外,还具备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此外,社会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再加上海上贸易的畅通,从而形成了全球商机,这也促使了珠饰市场的扩大。尤其在欧洲,那些为了换取非洲产及奴隶的“贸易珠”被大量制造(当然它们仍是手工艺品)而输往非洲,且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中而成为了当地人们的重要配饰。
19世纪后,当非洲也开始融入整个世界贸易后,那些在非洲“尚存残余”的贸易珠也渐渐“回流”到全球市场。如此,藏家们也才有幸购藏。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消化,那些品相完整,造型特殊的贸易珠的价格也步步高升。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不同地区(如印尼、泰国、缅甸等南亚一带及日本)、不同材质(珊瑚、玛瑙、琉璃蜜蜡、金、银等)老珠是不容藏家错失的。这些老珠,我们可通过古珠宝店、展览会、专业经销商、拍卖会、各地集市等途径购买、珍藏。
老珠分布十分广阔,有些老珠能远播异地,并演变成新的品种。如我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珠饰,既有西亚“眼形珠”,也有战国仿制而后闻名于世的“战国珠”。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珠饰,也因本源于大洋州文化之流布,含有原产于欧洲、印度、印尼等地的珠群。笔者也曾在非洲购得19世纪的日本江户珠,真可谓“珠迹滚动遍全球”。以古文物的记录,珠子涉及的主要地域及朝代包括:埃及(北非)、西亚、地中海区域、希腊、罗马、腓尼基(今以色列人)、欧洲及南亚(以印尼为主),印度(含古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及现今尼泊尔),日本。为何战国珠能在世界珠史中占一席之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太多的艺术品文物,而且均有极精致的工艺水平,因此“珠”自然也成为必须受重视的工艺品。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珠”,它是不是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工艺发展中而呈现另一风貌呢?

蜜蜡即是琥珀(Amber),在中国又有顿牟、育沛、虎魄等不同名称。其化学成分以碳、氢、氧、硫为主,间或有方解石等其他少量物质。它是松柏等为主的树脂经过地质变化,于数千万年前埋入地层中经地层压力与地热作用石化而成的非晶质的天然有机宝石。
何谓“风化”?风化是物质经过不同时间而通过自然环境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影响,使其在质与形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即如中国的玉,其原石阶段的自然风化我们称之为“皮”,琢制后受到的自然风化,我们称之为“沁”。而那些提油、煅烧、染色的人工方法均不能称之为“风化”。
我们结合图片,老蜜蜡珠在时间与环境影响下,有哪些包括风化痕迹在内的常见变化。
一、风化纹
  这类于公元150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始制作的珠子,可称为最独特的贸易珠。雪佛蓝珠(Chevron Bead)运用卷绕法、夹压法、磨修法制作。珠子主要以蓝、白、红色构成多层次、多角星纹的特殊图案,而英文chevron的原意即为折角形“V”。500年来,没有其他珠种能像雪佛蓝珠这样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一些特殊年代、尺寸、颜色、形状、层数、角数的珠子也成了珍罕的收藏品。而多角星状纹更发展成为贸易珠众多眼形纹饰中丰富而多变的图形的根源。
二、穿孔部分的老痕
  滩到老蜜蜡珠,不能不看看另外一个重要的时间记录,即孔道部分。蜜蜡珠因质地不购坚硬且性脆,打钻中因温度及压力变化,易产生平行于孔道的细微裂纹。而经时日久,细裂纹中渐渗入物质而成深色。这些细微也因风化作用而出现类似蜈蚣脚或松枝般增生的纹理,更见在这些纹理间因风化而形成的细密网纹,合为多层风化现象,详见图二右下孔道内的风化纹。
  老珠的孔口因穿佩紧绳长久磨损,以致逐渐形成喇叭口状或轮齿孔状。老珠中仅有极少部分是初始制作刻意形成异样孔口的。透过图二孔口及孔道的放大图,可见各孔口有不同的磨损形状,且孔道内显见多边的老风化纹理。在图三所见的各形各色“老晶蜡珠”,因透明度较高,可以清楚看见孔道内的风化痕迹,在近洞口部分则因佩线磨蚀较少纹理,并呈喇叭口状。

三、鼠噬痕
很多老蜜蜡珠两端常见平行状刮痕,多半被误解为磨损痕,其时,那是老鼠啃噬造成的痕迹。因蜜蜡珠形似坚果,味有香气,老鼠若得时机,即以双前爪抱定而啃咬,数口后知道并不能可食而弃置。往往一株在不同时间数次遭鼠啃噬,形成多次啃噬痕迹。在老珠的啃噬凹痕处可见非常细密的风化纹,图四第二列五颗老珠,可见不同痕迹。 四、烧灼痕
图四最下列的蜜蜡珠,经火烧后先产生颜色变红现象,继而爆裂出多层次浅弧形纹,部分崩失。若继续烧灼,蜜腊珠则变黑并燃烧。爆裂或因高温或受击打的破口像玻璃口一样,呈贝壳纹,见图四最下列。
图五最下列的蜜蜡珠,均有不同的火烧纹,其主要是由于宗教礼仪用物。自西方至中国西藏都可以见到,它是用高温金属烙炙而成。在小炙痕周边可以见到因爆花而形成的反光现象。国际市场上有人专收此类老珠,有时价格还高于普通老蜜蜡珠。
五、爆纹及金沙纹
关于爆纹及金砂纹,一般称之为爆星、爆花之老蜜蜡珠,成因均由温度及压力变化,导致内部爆出片状、弧状的多层裂痕,造成光线在裂片面上产生反射效果。图五左侧上、中两颗有不同的爆星、爆花纹,上方铢爆片较大,下方珠薄片较碎细,孔道内也均见老风化纹。
图五第二列右方三颗均为一般称之为金沙种蜜蜡,那些反射金光沙点的原因是全珠由表层而深入肌理,布满极细密的微小爆片,光线反射造成荧光般炫亮的效果。其表面的小爆片常有断崩现象,形成一些细微的新月状风化纹。三颗重最左侧那颗金沙非常细密,金光特强,又有不同风化纹,形制也很特殊,是非常罕见的老蜜蜡珠。
此外,我们偶见一些老珠整体布满绵密小气泡,极似金沙小爆片,但是反光则没有金沙种蜜蜡亮丽。
图五最上列右方是三颗不同形制、种类的老蜜蜡,右二那颗则是非常罕见而又珍贵的深红色金沙蜜蜡。
六、老坚珀
图六上方两颗老珠在正常光线下呈黑色,在通过特别光束后即见其呈现润红色及爆花纹(图六下右),非常动人。老坚珀不仅是众珀之长,在国际上也是最高档的老珀珠。此类老珀珠部分颜色稍淡,部分偏棕色,并非每珠都是浓黑深红的。
老蜜蜡珠除了传世品以外,也多有出土者。不论何种来源,常累积了很重的污垢,必须经过清洁与消毒,切忌不可伤及本质及老风化纹,而后再耐心手盘,组串佩饰,一段时间后蜜蜡珠表面则呈现出润泽宝光,即为“人气”饱满,令人珍爱。
一、风化纹
  这类于公元150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始制作的珠子,可称为最独特的贸易珠。雪佛蓝珠(Chevron Bead)运用卷绕法、夹压法、磨修法制作。珠子主要以蓝、白、红色构成多层次、多角星纹的特殊图案,而英文chevron的原意即为折角形“V”。500年来,没有其他珠种能像雪佛蓝珠这样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一些特殊年代、尺寸、颜色、形状、层数、角数的珠子也成了珍罕的收藏品。而多角星状纹更发展成为贸易珠众多眼形纹饰中丰富而多变的图形的根源。
图八是世界各地不同地域的老玛瑙珠,最老超过千年。这些老珠色泽、纹饰丰富而多变,美艳绝伦。 玛瑙比较容易染色,现代工艺品市场上的各类玛瑙饰品,人工多染色为红、蓝、粉、绿等色,其色泽过于统一僵硬,并不自然。不像老珠,古拙异趣而有深度。
*******************古珠新编*********************
夏家店的煤精,配高古西来白玛瑙,加18K金珠(新),高雅个性.
大坠的那条上面红珠子是高古西亚玛瑙,小坠上的是配清时期红珊瑚小米珠.
 
回贴1:
部分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