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小调傻子大全: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20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0:59


 

导语:从1804年中美第一次贸易开始,两国往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年里,两国关系或明或暗,或合作或冷战,跌宕起伏,曲折发展。到今天,虽然中美两国在交往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7月23日,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荆州纵论中美关系对中国走向的影响,敬请关注。  
                                  第一阶段:两国官方外交初步开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尼克松和毛主席会谈(图片来源:资料图)

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 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作为当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参与了有关“上海公报”的谈判,成为这段珍贵历史的重要见证人。黑格在2002年初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书面采访时说,尼克松1972年2月的中国之行是他总统任内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是200世纪最重大的外交行动之一。这一历史性事件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开创了新关系,对30年来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格说,尼克松总统和中国领导人找到了一个需要美中两国合作和友谊的战略利益交汇点。尼克松认识到,建立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持久性的美中关系很有必要。黑格强调,在当前发展持久、长远的美中关系要比过去数十年更加重要,“9·11”事件证实了这一事实。“9·11”事件表明,美中利益的交汇点是加强双边关系的催化剂。在谈到“上海公报”的重要性时,黑格说,这份公报的关键内容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至今,这一点仍然必须是美中两国关系的试金石。这一得到美国6位继任总统确认的原则,使两个伟大国家的关系克服了那些难以避免的分歧。这一原则也为两国后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决定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到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时隔6年之久。原因关键还是美国政府的态度,只有苏联的威胁一日甚似一日,让美国人有危机感、紧迫感了,中美关系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与空间。此外,还有一个棘手的台湾问题。1979年1月1日,中美外交。1979年1月29日——2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美,这是新中国政府官员对美国的首次访问。期间,美国热情款待了邓小平,并支持中国即将发动的针对越南的边境自卫反击战,狠狠地打击了越南防华排华反华扰华的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1979年4月,美国总统签署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许诺:美国有权力也有义务保障台湾的民主制度和安全。公然违背中美两个外交公报的原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对。但美国为了保持台湾“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的地位,对中国的抗议和反对置若罔闻。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企图用军备竞赛拖跨苏联。同时,为了增加抗衡苏联的威胁与扩张,美国也极需要中国进一步的帮助。因此,发展、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成为美国战略上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根本战略利益,美国总统里根及其政府同中国有关方面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出售给台湾武器问题举行多次会谈,并最终因美国的妥协、答成一致,1982年8月17日,中美为此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答应:在1983年售台武器价值8亿美元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金额递减20%,即2000万美元,直至完全停止出售。但由于美国人玩了花招,出售给台湾的武器价值总额少了,而性能与质量即技术等级却不断提高。同时,美国还以台海两岸军力失衡为由,屡次超过规定向台出售大量先进武器,致使“八-一七公报"名存实亡。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1989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华。1985年,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美国。这个时期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把双方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美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展开并向深层次、高级别发展,这不仅表现为双方在体育、文化、艺术、经贸、外交、高校、民间等交往方面,还表现在科技、投资、军事、互派留学生方面,更表现在双方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采取一致行动诸方面。在这个时期,美国的一些重要军事、科技设施不仅向一般的中国记者开放,而且就是中国的军事专家、科技权威也能很轻易地进入其中仔细端详。在这个时期,虽然中美之间在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分歧没有减少,更没有消除,但美国并没有因此在日内瓦人权国际会议上提过一次针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提案。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处于最融洽的阶段。

1989年春,以胡耀邦去世为契机,中国各地特别是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要求“自由”、“民主”、“平等”,强烈反对腐败之风蔓延,并在多个城市酿成暴乱,直至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绝食示威,最终导致震惊中外的“六-四”事件。在“六-四”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到处煽风点火,四面造谣生事,惟恐中国不乱,急盼中共一夕之间分崩离析、作鸟兽散,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六-四”事件被平息后,美国联合西方六国对中国实施全面制裁,断绝经贸、人员往来,中断军事交流与军备销售,并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孤立、打击和遏制,中美关系跌至建交后的谷底。

                      

                                                       第三阶段:积极与消极因素同步增长 在未来的近一段时间内或者是整个战略机遇期中间,两国应该更加重视下面四个方面的因素:一、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不应被台湾所操纵。二、建立相互战略信任。如果中美之间存在战略信任,双方就不需要穿上不舒服的“战略紧身衣”。美国应当准备与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共存,中国不会挑战美国在全球的统治地位和上升进程中的核心国家利益。三、发展双边军事交流,这是中美之间建立相互战略信任的重要标志。四、完善危机处理机制。在中美之间不存在相互战略信任的时候,危机处理机制必不可少。                                                              建国初期 中国奉行“一边倒”

自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而在成立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发动了对中国的压制,想把中国扼杀在成长的摇篮中。在建国的初期,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敌对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后,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干扰,出兵帮助蒋介石夺取中国政权,当行动失败后,又帮助蒋介石出逃到台湾,企图分立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时候,又企图轰炸天安门,以阻止新中国的成立。面对美国的种种阻扰,新中国的政府,也就是以共产党为首的政党必须阻止这一系列的以阻扰新中国成立的反叛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胜了日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存在着两种治国思想,两个团体的军队。每一个政党都有着自己的治国方案,但是,这两种方案是绝对对立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是不可相融的。国民党要实行资本主义的形式,而共产党要实行社会主义方案,两者必然会发生冲突。而在这种冲突的背后,是美国与苏联的支持,也就是说,这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并控制了联合国组织,对苏联开展“冷战”,企图孤立和分离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新中国,作为一个领土广阔的人口大国,投向了社会主义的阵营,奉行“一边倒”政策,加深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的恐惧,必然会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实行压制。进行经济上的封锁,政治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包围。首先在国民党战争失败后,帮助蒋介石部队逃离大陆,登录台湾,占据台湾岛,留下分离中国的种子;继而派舰队出使到台湾海峡,阻止中方军队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剿。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里,一度企图轰炸北京天安门,破坏建国仪式,最后以中国的严密保护而失败告终。种种迹象表示,美国对我国实行破坏,企图分割我国领土,对我国实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是不可能对我们友好的,是敌视我们的,企图扼杀我们的成长。

在新中国之初,中美两国的关系牌一种隔绝的状态。客观原因是国际上的冷战格局和中国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主宰世界的格局使美国不可能接纳站在苏联阵营中的中国,而新中国也不可能愿意靠近在内战期间站在自己对立阵营中的美国。主观原因是两国决策者基本上是从意识形态着眼来看问题。在美国人眼里,共产主义如同洪水猛兽,向资本主义发起冲击,西方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而在中国人眼里,资本主义是腐朽的,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从客观到主观上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对峙势所难免。

 

                                                         中美关系敌对时期的两场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韩国、南越等政权,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来源:资料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从1950年10月19日——1953年夏,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美军伤亡39万人,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中的其他国家军人死亡逾70万人,美国经济损失830亿美元,而中国军队牺牲也超过10万人。即使如此,中美两国也没有全面宣战。同时,也没有把战争的区域扩大并升级为对彼此国内目标攻击的全面战争。中美在第三国交手,只管埋头打,谁也不出声,打了三年,结果是中国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尊严与地位,其成果便是《朝鲜停战协定》。为什么说中国赢了?因为中国是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弱国、穷国,而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第一军事强国,又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共同侵略朝鲜,所以,双方又回到了战争的起始点,便是中国的胜利,便是中朝人民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朝鲜战场的失利,美国并不甘心。1964——1973年,美国又出兵越南,企图从西南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被迫进行抗美援越,美国出兵55万,中国出兵32万,双方又打了10年。不过与朝鲜战争不同的是,中国军队一般没有直接参与对美军的打击,而是做一些后勤物资保障、培训越南军官或者是工兵等方面的工作,使中国成为越南人民可靠的大后方。经过一次又一次交手,美国在损失数千亿美元、死亡58209人、受伤30余万人之后,于1973年仓皇逃离越南。而越南也于1976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又一片土地成了赤旗的天下。

                                                        “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

197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毛泽东果断决策,邀请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访华。毛泽东的“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中美两国间的坚冰被打破。

 

中美乒乓外交时期照片(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美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是基于双方战略利益上的共同需要,是防范苏联威胁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之间开始出现摩擦,直至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组、停建援华的大型项目、中止核领域的合作,同盟关系名存实亡。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不时挑起边界争端,以武力对中国相威胁。美国此时也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苦不堪言,想赢赢不了,想撤没面子。同时,面对苏联人在全球重要地区的步步紧逼,美国人是步步防守,处于劣势。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此瞒天过海秘密访华两次,敲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的大门。终于,打不败的中国人成为美国战略意义上的朋友。

而对于中美“乒乓外交”的达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是中国体育队员——庄则栋。

经典一刻 科恩误打误撞上中国队班车

据庄则栋回忆,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在1971年3月30日开幕,4月4日上午,二十多名中国队员一起坐上班车准备到体育馆去比赛。车子正准备起动时,一个长头发、穿着紫色的印花喇叭裤、运动服带有“USA”字样的男子匆匆忙忙跨上汽车。“可能是看到一车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他大吃一惊,站在车门口不知咋办”,庄则栋说,事后才知道科恩在练球馆误了自己球队的班车,看到中国队坐的车有锦标赛标志,于是就冲上来了。

当时满车的中国人也吓了一跳,“由于当时中美关系的状况,大家也不敢主动去答理他”。全车安静了好大一会儿,性格外向的庄则栋从班车的后排走过来,通过翻译对科恩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你来到我们车上,我们都很高兴,我代表同行的中国运动员欢迎你。为表达这种感情,我送你一件礼物吧……”。正好他的挎包有一条近1米长的杭州织锦,上面有一幅黄山风景画。

历史突破 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本来十分尴尬的科恩这时乐坏了。两人就这样站在车门口聊天,直到体育馆。守在体育馆门口的各国记者震惊了,他们发现,拿着杭州织锦的美国队员科恩与中国队员庄则栋竟有说有笑从中国队的班车下来,“顿时,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我俩,第二天,以‘中美接近’为题的报道就上了日本《读卖新闻》等几大报纸的头条”。 

由于历史原因,29、30两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没有参加,31届世锦赛是受日本方面的邀请去的。出国前周恩来总理召集有关人士开会,要求参赛的中国乒乓球队要广交朋友。因此中国乒乓球队在日本特意邀请英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国家乒乓球队访华。 

就在科恩误上中国队班车的第二天,“美国领队哈里森就主动来找我们的领队,提出也想访问中国”,庄则栋说,“这件事非同小可,领队当即将整个事件向国内作了汇报”。4月7日凌晨,乒乓球队接到国内指示,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中美之间的不平等外交

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但清朝时的皇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没有必要和西方这些国家往来密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了,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很难达到贸易顺差。但中国的地大物博深深的吸引着他们,西方列强们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图片来源:资料图)

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伺机获得清军情报,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1899年 ,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是不平等的,美国伙同西方列强不断地掏空中国,中国在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弱,在短短200年的时间里,超级大国就像一个泡沫般迅速破碎了。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美国在华利益受到了日本的威胁、损害,尤其是日本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之后,日美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美国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国的抗日力量削弱日本;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抗日力量发展壮大。因此,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美关系也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始终从自身利益出发,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对华政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在这个阶段,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面对日本的侵略,美、英等国标榜“中立”,执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在1937年11月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上,美国伙同英、法拒绝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而且美国照样同日本扩大贸易交往,向日本不断提供战争物资,捞取经济上的好处。这实际上是纵容日本的侵略。例如,1937年美国对日本出El贸易额达2.9亿美元,其中战争物资占58 ;1938年为2.4亿美元,其中战争物资上升至66 ;1939年为2.3亿美元,其中战争物资上升至81 。1939年,日本进El的石油9O%来自美国Ll Jl拍。当时毛泽东明确指出:“美帝国主义想在中立的名义之下,暂时不参加战争的任何一方,以便在将来出台活动,争取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不干涉,政策乃是‘坐山观虎斗’的政策,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帝国主义的政策”,“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纵容侵略战争,自己从中取利”,“在执行这个反动政策的过程当中,曾经牺牲了半个中国给日本,深刻揭露了其表现和危害。美国在这个阶段的对华政策,毫无反对和制止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表面上坚持“中立”,实际在纵容日本侵略。然而,这种政策并不美妙,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告终。

蒋介石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图片来源:资料图)

第二阶段,从1941年12月至1944年9月。

在这个阶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41年12月初,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一举成功,使美国的损失惨重。日本和美国直接军事冲突,迫使美国从“中立”梦中醒来,结束对日本的侵略姑息政策,中美关系随之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因而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救援中国抗战的政策,支持、协调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正式站在中国一边。同时,美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提高国际地位。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属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和美、英、苏同处于中心地位。1943年l1月,美、英、中在开罗召开三国首脑会议,确定了中国与美、英、苏同列于世界大国的地位,由此成为后来联合国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这个阶段,美国的对华政策可以概括为“援华抗日”,虽然主观上美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但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从1944年9月到1945年9月。

这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转入盟国取得胜利的时期,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美国认为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时机已到,而要实现占领中国的目标,保住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必须在中国找一个能够维护美国利益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定为蒋介石。经过二战期间美国同蒋介石的合作和对他的了解,罗斯福认为,只有蒋介石才能领导中国。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很高,认为蒋介石不仅是战时的中国领袖,而且也是能在战后把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唯一领袖。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继任总统杜鲁门承袭了罗斯福的遗愿。杜鲁门上任后的第一个对华政策,就声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表示要以一切“合理方式”帮助蒋介石。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为了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其特点是多变性、反动性、虚伪性。

                                   结语

如今,中美在众多领域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固然需要美国,美国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如果双方都能认真对待和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两国关系可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