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先锋同人本子视频:国学访谈:经典诠释与国学新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14:45:59
国学访谈:经典诠释与国学新视野  http://www.gmw.cn/ 2011-12-27 04:45: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时  间: 2011年10月21日下午

    地  点: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A座会议室

    特邀嘉宾:成中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座教授)

    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潘德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特邀主持人: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当前中国经典诠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上世纪研究反思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立足于经学讲哲学”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而从经典诠释的视角,梳理、讨论,乃至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已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之多元格局中的重要势力之一。而在9年前,也就是2002年,《光明日报》曾经做过一期有关诠释学的访谈,题目叫《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梁》,当时还没有国学热,《光明日报》也还没有开辟国学版。9年过去了,这一研究有什么新进展?在当前国学热背景下,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当然,经典诠释,需要建立在文献学基础上的文本把握,需要西方哲学方法、理念的借鉴,还需要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特色的认识。所以今天特别邀请四位学有所长的专家,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以嘉惠于学林。

    潘德荣:经典诠释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与社会实践的直接需要有关。换句话说,诠释的兴起,与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分不开的。遇到困境,要来解决这个困境的时候,诠释的任务才凸显出来。拿西方来讲,至少有两个例子值得关注:一个是在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期,那个时候由于翻译、重新编订荷马史诗、神曲,希伯来语的圣经的需要,诠释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为什么,因为希腊神话的信仰逐渐转向希伯来文化的信仰,于是需要诠释。另一个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场改革首先涉及到的用德文来翻译具有绝对权威的拉丁语《圣经》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表达系统不仅仅是描述某个东西,实际上还包含着一整套的观念性的东西。所以当《圣经》的文本从拉丁语转向德语的时候,德国人自身对《圣经》、对信仰的理解和反思就会全部融入到《圣经》表达的体系里面。这种理解和反思对不对?是不是在挑战拉丁文圣经的权威?有没有合理性?等等,都需要做出阐释。所以包括马丁路德在内的当时不少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讨论到了被后来的诠释学视为原则的一些问题。透过这样的历史考察,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现在面临的国学热,我想国学之所以热,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碰到了一种诠释的困境,这种困境迫使我们从我们的先贤那里去寻找出路,从中国古代的典籍里面去寻找智慧。那么所谓的机遇与挑战,我想大概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责任编辑: 包彦哲 ]

[上一篇] 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 让文化队伍扎根农村
[下一篇] 国学漫谈:孔子论“志”

0发送给好友 [ 复制链接 ] [ 打印本页 ] [ 关闭页面 ] [ 返回频道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