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dpi设置多少合适:农广天地 张小泉剪刀传统锻制技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8:59

 

农广天地 张小泉剪刀传统锻制技艺

http://www.56.com/u74/v_NjU5NDQ2MjM.html

 

 

 

 

  张小泉剪刀以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的盛名被誉为剪刀之冠。张小泉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本期节目介绍张小泉剪刀传统锻制工艺。

 

引子

提起剪刀,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虽然貌不惊人却用途广泛,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贴心小帮手。不论裁缝裁布,花匠剪枝,还是牧民剪牛羊毛,都需要用到不同的剪刀,就连我们孩童时期玩过的游戏剪刀、石头、布也生动地将剪刀的形象搬进了娱乐世界的舞台。然而,尽管生活中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剪刀出现,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和了解过它的历史。

剪刀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剪刀是由古埃及人爱德华发明的,直到今天,西方人还尊称他为剪刀手爱德华

剪刀在我国的起源尚不可考,1934年陕西宝鸡西汉墓中出土的一把交股式铁剪能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中国人使用剪刀了。这把剪刀没有铁钉支轴,使用时需要凭借手掌的握力及剪刀本身的弹力,非常费力。

随着历史的发展,支轴式剪刀在公元八世纪的五代时期出现了,这种剪刀的特点是两片剪体中间安有支轴。直到今天,人们也依然使用着这种剪刀。

有趣的是,我国元代以后出土的剪刀数量反而少了,究其原因:剪刀从那时起已经普及,因此人们不再将其当成珍惜之物用于陪葬了。

张小泉剪刀

文物见证了剪刀的历史,而老字号则传承着剪刀的文化。北京的王麻子剪刀和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分别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剪刀制作工艺的代表,是见证了中国剪刀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北王南张,而这其中,张小泉剪刀则以其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的盛名被誉为剪刀之冠

说起张小泉剪刀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及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他曾在剪刀、菜刀、剃 (tì) 三刀闻名的江苏芜湖学得了一手打造剪刀的好手艺,并到杭州开了一间名为张大隆的剪刀铺。

张思家去世后,张小泉子承父业,他打破了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研发出了嵌钢又名镶钢的制作工艺。

(采访)(张小泉首创了剪刀嵌钢锻打工艺,发明了嵌钢锻打工艺之后,张小泉就一跃成名,他的这个工艺把钢的硬和铁的软有机得结合在一起了。)

为了防止他人盗用张大隆的字号,张小泉将招牌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至此,张小泉剪刀的字号才正式诞生,历经三百四十多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其独到的生产工艺。机缘巧合,在探寻张小泉剪刀生产技术的奥秘时,我们有幸结识了两位经验老道的剪刀师傅,他们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一民族工艺最初的起源。

仿佛回到了340时间年前,在张大隆剪刀作坊里,张思家父子苦心研究的独门剪刀制作工艺终于开花结果,,,,,,

 

剪刀结构

在解密这一工艺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剪刀的结构。

每一把剪刀体本身都是由12部分构成的,从剪刀的刃尖到握柄,依次为:交点、箭头尖部、外口、侧背、外背、眼位、壶瓶、口线、里口、核桃肉、里口尾部、下脚。

这其中,刃口包括外口与里口,剪背则包括侧背与外背。看似平常的剪刀,结构却如此复杂,远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粗糙。

张小泉在剪刀设计的最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不同人的需要。他按照手掌的大小将剪刀分为了6种型号,其中5种型号为普通的民用剪,剩下的一种被称为蟹剪,常用于剪鱼。从外观上看,这6把剪刀除了大小规格不同外,并没有什么其它差别,手工锻制技艺基本流程也是一样的。

 

原材料

要制作一把质量上乘的剪刀,原料是第一保障。因此与以往完全使用生铁锻打剪刀的方法不同,张小泉制剪法将钢与铁同时作为锻制剪刀的原料。这是由于同铁相比,钢有着更加坚硬的质地,是制作剪刀刃口的最佳选择,同时却也很脆,不宜拿来锻造。而铁相对比较柔韧,用于锻造剪体更加合适,当然也更便宜。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为了保证刃口的质量,张小泉挑选了当时浙江最好的龙泉钢作为刃口的材料。

那么如何分辨铁与钢呢?很简单,一下就行:将材料放进火中烧红,再放在水里淬(cuì)一下,用榔头敲打瓜子大小的一片,断了的就是钢,折弯却未断的就是铁。这就是行话所说的试钢试铁。由此也可以证明,钢很硬却也很脆,铁虽软却很有韧性,钢铁合用,刚柔并济,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因此张小泉以铁为剪体、钢为剪刃的做法,是十分符合科学道理的。

光有上好的材料远远不够。如何将钢料嵌进铁中,将其制作成刀刃,这是一个难题。剪刀师傅领我们来到炉前,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神奇的手法。

拔坯与开槽

首先需要做的是拔坯。在长铁棍的一端确定好规定长度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以上的部分放入炉灶内烧到红透,然后立刻拿出来放在墩头上,在烧红处用凿子凿一下,留一点相连,接着再用榔头将铁勾过来,两段铁并在一起。这样,剪刀的两段大小相同的坯料就制作出来了。

铁坯取好后还要开槽。在烧红的条铁上截下两段坯料后,先用榔头敲一下,再按照剪刀规格对应的尺寸,用钢凿在一片坯料的一端开一条纵向槽,另一片也如法炮制,一把剪刀的两片剪坯就基本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开槽时坯料加温的程度,坯料红说明温度高,凿时就要用力小一点,坯料黑则表示温度低,凿时用力大一点。

打钢

与铁坯相比,钢的处理则比较简单。只需将钢料加热后锻打成符合规格尺寸的长条扁形,然后根据剪体铁坯槽的长度,将打制好的钢料,裁切成长度稍长于剪坯槽的刃口钢料就可以了。

不过由于钢的导热散热性能很好,工件的温度下降得比较快,锻打的工作必须两个人配合完成,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保持钢料温度足够的前提下,确保打制出的刃口钢料薄(báo)厚均匀,便于进一步加工。

师傅告诉我们,在整个锻制剪刀的过程里,电炉的温度需要一直控制在850度左右,这个温度既利于手工锻打钢铁,又能保证坯料不熔化。自然,在300多年前的剪刀铺里,电炉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炼炉的温度只能靠踩风箱和加减木炭来控制,这让我们不禁对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巧啧啧称奇。

嵌钢

原料初步的处理完成,接下来就到了张小泉剪刀制作工艺里独有的一步——嵌钢。先在常温下,将刃口钢料镶嵌于剪体铁坯的槽中,并注意严格控制钢料顶端与槽口的距离,以免出现钢头过长或不够的现象。

将钢料嵌入铁坯后,用电炉加热坯料,使刃口钢发红,冒出火花,这时坯料的温度已接近钢的熔点1515度,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钢与铁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加热出炉后,将坯料在铁墩上敲一下,然后再将竖着的钢块儿轻敲几下,两名工匠再配合快速锤击,使钢铁最终粘合,并使钢料处于剪刀刃口的位置。至此,嵌钢的处理就完成了,也就是这样一道工序,决定了张小泉剪刀具有不同于一般剪刀的上乘质量。

搁弯与蹬里口尾部

打好剪刀头部毛坯后,就将坯料刃口下部敲成九十度的直角弯。这步工序叫做搁弯。搁弯的处理使坯料出现了剪刀里口尾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宋朝出现有销钉的剪刀以来,里口尾部就是剪刀的借力点,因此它的形状是十分关键的。

里口尾部的形状是可以出来的:将烧红的坯料平放在铁墩上,用铁锤垂直敲击直角部分,这一动作被称为,会使剪刀头整体向下运动,最终使里口尾部呈现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形状。

至于里口尾部要蹬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师傅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剪刀头的长度大多以肉眼判断,只要在墩头上某个地方划一条线,大致一比划就可以了,但两片剪刀头尺寸需要保证大致相同。

蹬里口尾部时还要注意:不要蹬得太多,露出半颗毛豆大小就可以了。

圆壶瓶与装壶瓶

蹬里口尾部的同时,壶瓶部位的铁会被砸扁,所以需要先把壶瓶位置的棱角打掉,使之接近八角形,然后用锤子逐渐敲圆,用师傅的话来说,这就叫圆壶瓶

更有趣的还在后面。说话间,师傅用钳子把剪坯翻了个身,钳住剪头背部分,在坯料根部的位置敲了一下锤,剪体部分也出现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直角弯,这叫做装壶瓶,是为下一步理头做准备的。

理头

所谓理头就是把剪刀的刀头部分打造成需要的形状。只要将装好壶瓶后的剪头部位放进电炉加热,出炉后锻打成需要的形状,注意把握好剪刀头儿的长短、宽窄、厚薄,理头就算完成了。不用说,炉温和力度仍然是关键。

挖里口尾部

理头完毕,就得着手精加工先前蹬出的里口尾部了,行话叫。用铁锤轻轻敲击,使剪背从尖头到剪根基本达成一条线,里口尾部就好了,形状基本近似于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大小是有讲究的:如果太大,两片剪刀相配时往往这个位置就会向外鼓出来,影响了剪刀的美观;如果太小,剪刀的借力点无法借力,用起来就会很费力,剪切效果也不理想。

里口尾部挖好以后,再用榔头角在眼位的地方敲一锤,使装销钉的位置变薄,有利于下一步冲眼工序的操作。这一锤也需要功力,看得准,敲得准,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抡壶瓶与拎口线

为了使每片剪刀规格统一,口线平直,工匠会将剪刀口朝上,把壶瓶的位子搁在铁墩上用锤子敲一下,并把剪刀刃口朝下搁在墩头上,再用锤子在剪刀背上拍一下。用行话来说,敲一下的动作叫抡壶瓶,拍一下的动作叫拎口线。抡壶瓶的关键就是敲,拎口线的关键则在于拍。

这一敲一拍看似稀松平常,却是十分考验技巧的,两下的力度太重或太轻都不行,只有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把握好。

整理与装配

经过这么多道工序,一把剪刀已现雏形,但是因为还没有形成锋利的刀刃,两片剪刀还不能连接在一起,所以还需要许多琐碎的细节加工。师傅说这些工序虽比不上前面的复杂,但同样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老道的功力。

首先要做的是改里口。将剪刀头夹在锉(cuò)凳上,用中方锉(cuò)把整个里口锉平,并将坯料表面的黑疤锉白,里口就改好了。业内俗称这一步为改清,要求是把剪刀表面黑疤锉白,使剪刀表面没有大的瑕疵,达到清一色的效果。

里口改好了还需要锉里口尾部。锉的方法与改里口一样,将剪刀头穿进去,固定住,在锉凳前装一只铁环,以控制锉刀运行方向,人可以坐着操作,一手固定剪刀,一手拿锉刀,将剪刀里口尾部锉平整。

里口改好了就该打下脚,说白了,就是将握剪刀的把手打出来。把坯料放进电炉加热后取出,将剪头下部的坯料锻成方形,再把棱角打掉使之相对圆润,上粗下细呈鼠尾状的剪股,即下脚就形成了。脚的长度和粗细取决于师傅的每一次锤击,当中的过渡要平缓,以免下脚出现竹节状。同时还要保证两片剪坯的下脚长度基本一致,如果下脚过长,就要用凿子将剪刀坯下脚多余的部分凿去,如长度不够,则要加热拔长。

打完下脚后,要在剪刀里口尾部按规格尺寸,先用冲(chòng)头冲(chòng)出一点眼印,再按眼印点,用冲头凿出装剪刀销钉的通孔。要注意通孔的位置,一定要处于中心,且上下要垂直,冲头边缘要光滑,美观。

讲到这,师傅告诉我们,从改里口到冲(chòng)孔,都不会直接影响剪刀最基本的功能——剪切。而直接影响这一功能十分重要的一个结构就是鹅毛缝

这要从剪刀剪切的原理说起了。剪刀在剪切时,两片之间刃口相交的交点不断向前移动,从而切断物体。交点向前移动时不能有间断,同时也不能使剪刃里口任何部位与刃口接触,这就给剪刀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好的剪刀,两个剪头剪合在一起时就会在中间形成一条非常细的缝,行话叫做鹅毛缝

(采访)(就拿剪刀,这一条细细的缝来说,大不一定能剪的下,小了就更剪不下了)

这条缝无论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影响剪刀的剪切性能。所以为了保证剪刀的质量,两条刃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弧度。这一弧度必须依靠手工敲打,敲打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剪刀刃口线是直的,而且两片剪子的弧度也必须一样,这又是对工匠手艺的一个大考验。

敲好缝道后,再将剪刀片反复敲打,使剪体钢的结构组织更进一步达到细密,这样能增加钢的韧性,使剪切效果更佳。这一工序是不需要加热的,只要在常温下进行就可以了。但经过这样的处理,销钉眼位有可能变形缩小,所以还需要用冲头对眼位重新冲孔。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工艺要求,另一方面是方便下一道工序——冲外口的操作。冲外口就是将剪刀固定在锉凳上用大锉刀锉出剪刀外口的初步形状,接着对外口的初步形状用锉刀再进行第二次加工,锉后使外口薄báo厚均匀,刃口线平直。

剪刀外口锉好后,接着用锉刀对剪刀坯核桃肉部位进行加工,方法跟冲外口一样,都是用锉刀锉,让剪刀根部达到平整状态。再通过钳手师傅的操作,使剪刀外背与侧背平整。

师傅向我们介绍了三种锉的方法,根据锉方向的不同分为硙wèi头、倒角,一个由里往外挫,一个由外往里挫,他们的作用就是让剪刀侧背与外背相交线变钝,不易割破皮肤的同时,保证剪头轮廓清晰;而掸dǎn芝麻头,是把剪头尖部突出的部分,用锉刀一下子就锉掉的锉法。

通过以上几步细加工,剪刀的外形基本上就确定了下来。接下来就要把打制好的剪刀按眼位高低,头片大小、长短、壶瓶高低相配,把最接近的两片组合在一起,配成成品剪刀的两把剪体。

粗细磨与淬火

一把剪刀是否好用,最终还要看刀口是否锋利。刀要锋利就得靠磨,而张小泉制剪法中磨剪的方法又是另一个亮点。磨剪时先用粗山石对剪刀里外口面儿进行粗磨,将锉刀锉过后在剪体表面留下的痕迹磨干净,并保持刃口线平直。磨剪刀时,工匠们的手必须保持平稳,还要用木块按住剪刀,以防止手被刀刃割伤。

粗磨完成后需要进行细磨,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淬火。

淬火同嵌钢工艺一样,是决定剪刀韧性强度的关键,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剪坯头部放入红炉加热,使剪坯头呈杨梅红色,剪背在下,刃口在上,置入水中冷却,这样剪刀刃口钢就有了一定的硬度。淬火时,要先将剪背入水,剪背厚不易变形,然后再把整个剪刀浸入水中,水温要控制在5060度以下,如果水温过高时就要换一盆凉水。淬火完成之后,一把剪刀的剪切能力就在此被定格了。

接着才能继续细磨。细磨里外口时,首先要将粗山石换成细山石,它的作用不仅是将剪刀磨得更加锋利,同时也会把淬(cuì)火时形成的黑疤磨干净。细磨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剪刀刃口线挺括一致,使剪刀钢铁分明,这样刃口看起来比较美观。说到这细磨时用到的细山石,张小泉当年还特地选取了产自镇江质地极细的泥砖作为磨石,磨出来的剪刀不仅锋利,更是光可鉴人,实实在在做到了中看又中用。

收尾

到了这一步,剪刀基本就制作完成了,但师傅告诉我们,最后还需要进行一些收尾工作。将剪坯的大小长短进行比较后,用榔头敲去较长的剪坯下脚,用粗金刚砂轮将断面打磨光滑,再将磨光的剪坯围成半圆形,用钳子进行适当修整,以保持两片剪刀下脚形状的一致,同时还要使剪刀刀柄更加圆润,便于拿取使用。

最后将长短、宽窄、下脚粗细、壶瓶高低相同的两片剪刀挑选出来,用销钉通过剪孔,配以眼钱,铆(mǎo)接成一把剪刀。再经过反复检查整理,剪刀就可以使用了。

为了证明张小泉剪刀的锋利,师傅拿出了四根铁丝和100层棉布来试验了一把新出炉的剪刀。试验的结果没有让我们失望:四根铁丝被齐齐剪断,100层棉布也轻松剪开,没有一条挂丝。而刃口仍然齐整锋利,毫无缺口和卷刃,仿佛从未用过。

张小泉剪刀,果然名不虚传!

(采访)我们的这个钢啊,成品剪刀是看得出来的,这个钢的硬度我们用专业仪器测量的话,最高要达到58——60度,这个硬度差不多相当于现在模具钢的硬度,外面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话,到这个硬度是绝对不可能的。

师傅告诉我们,张小泉剪刀的大部分工序其实与传统锻造手法并无二致,只有嵌钢这一步是独创的。但就是这一步,使张小泉剪刀具有了其他剪刀无法匹敌的锋利与耐用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剪
(采访)张小泉剪刀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了,颜色发亮的这细细的一条,从根部到头部就是钢,下面发黑的就是铁。就是这条细细的发亮的钢,那么它在磨的时候是不容易磨损的。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张小泉制剪法历久弥新,许多现代的科技已经被采用,但嵌钢入铁使为刃仍然是,也将永远是它的核心。

听着师傅眉飞色舞的介绍,看着工匠们的卖力工作,我们好像隐约看见了张氏父子在炼炉边打造新式剪刀的身影。三百四十年前,正是他们富有新意的想法和功力深厚的手艺,让剪刀的制作工艺有了新的飞跃。

刻花

值得称道的是,张小泉剪刀的创新之处,不光体现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了艺术方面。张小泉制剪法中,两项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继承了下来,其一为嵌钢锻造法,其二则是刻花。1921年,张小泉的后代张祖盈率先将剪刀刻花添加到了剪刀的制作工艺中。该工艺以凿子、铁锤和铁墩为工具,由工匠在剪刀表面刻字留画,在刻上了花鸟鱼虫、山水田园的同时,也会刻上商号名以便识别生产单位。

可以说,刻花是一项技术难度非常高的手工活,它使剪刀变成了艺术品,满足了一部分使用者对美的需求。尽管到了当代,大部分的剪刀刻花已经由机器利用机械震荡的原理代为加工了,但手工刻花的手艺仍然没有失传,这实在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结语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三百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百年间产生了无数的发明创造,其中的一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甚至整个世界发展的方向。与这些耀眼的发明创造相比,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工艺显得是那么的朴实无华。但他至今还在为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着便利,默默无闻地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