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4电视剧张子健:《最佳楹联结构》(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27:18
                                                        《最佳楹联结构》 陆震纶/著
                                                                                             序

  中华瑰宝,历千载而弥珍;国学明珠,分两行以媲美。汉字一音一义,天然对偶成双;法书多彩多姿,常伴楹联传世。刘勰《文心雕龙》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骈文俪句,源远流长;翰藻沉思,珠联璧合。对仗脱颖而出,联家应运自生。余庆长春,孟蜀桃符之吉语;衔春挹月,宋儒哲学之玄机。明月春风,孟頫挥毫泼墨。是非生死,元璋投笔御书。递代入清,于斯为盛。登峰造极,布衣孙髯之长联;汇总集成,硕儒梁公之丛话。远超唐宋,名列庙堂;近继元明,情同里巷。采诗词曲赋之精华,形神兼美;含平仄虚实之变化,韵味俱佳。昔人篆刻雕虫,实非小技;今日荧屏击鼠,应有大观。惟所用之,不难学也。二元成序,选结构之最佳;四句为模,循文章之所适。称文本为解构,岂敢狂言;标风格于凝思,乃为精品。弄潮网络,跻身于数字生存;换笔休闲,着眼在斯文享受。

  时逢盛世,百废俱兴;情寄佳联,三生有幸。抛砖引玉,无非一得之愚;点铁成金,尚待诸君之力。

  庚辰小雪后两日太仓陆震纶识于北京西郊绿萝窗下。癸未春日,甲申腊月,丙戌初秋,丁亥大雪四次修订,戊子暮春定稿于北极寺。

第1章 楹联文学

  楹联之为文学,早有定论。惟应用既广,制作易滥,鱼目混珠,在所难免。本章略述楹联文学的范例、定义、历史与价值,作为研究最佳楹联结构的基础。

§1.1 汉字与楹联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难以想象。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与楹联比较接近的是两行诗(couplet)。两行诗是每节(stanza)两行的诗体,通常须押韵,而楹联只有两行,不须押韵。把楹联译为couplet,西方人容易理解,当然需要作进一步解释。

  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Chineseasa Symbolic System)一文中说:“论优美,大多数观察和使用汉语的人都同意汉语是美的。有时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汉语有了字的声调,怎么还能有富于表达力的语调?回答是: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结果形成的模式是两种音高运动的代数和。汉语的文字系统,即使把简化字考虑在内,当然是很不简单的,可是它在优美性尺度上的等级是高的”。(《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1985年,社科版,第75-76页)。

  所谓“汉语符号系统”就是汉字系统。汉字兼有象形、表音、表义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可以用最少文字,传递最大信息。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试举例说明:

  泰山雨花道院联(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此联句首分别嵌“雨”、“花”两字,由此落笔,随手拈来,自然贴切。非泰山无此博大包容;非道院无此清净悠闲。

  《毛诗·鄘风·蝃蝀》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崇朝,即终朝。“雨不崇朝遍天下”是说:虽然下雨的时间不长,普天之下都受到润泽,泰山之博大不言自明。“花随流水到人间”句,似曾相识,但有新意。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说的是“世外桃源”,而此联写的是人间福地。

  仔细玩味此联,享受其中的诗意和哲理,更觉汉字之美,楹联之美。

  北京旧大宅门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冰心《春节忆春联》一文写道:“我最记得的是从南剪子巷南口到大佛寺的转折处,有一家有门洞的房子,大门两边挂著一对木版刻的对联:学士青莲 尚书红杏/中郎绿绮 太史黄庭。……这所房子在三十年代中我也曾进去过。因为那时曾是任叔永和陈衡哲先生的住宅。”一副好的楹联,带来美好回忆,终生难忘。

  此联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代大诗人,翰林院学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代尚书宋祁,因为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代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代书法家,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经》。

  凭这副门联,一望而知是书香官宦之家。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郭沫若题丽江黑龙潭得月楼(《古今联话》)

  龙潭倒影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云南丽江城内黑龙潭,倒映玉龙山十三峰,如此美景,令人神往。

  郭沫若(1892-1978)在1963年为新落成的黑龙潭得月楼撰写此联。

  在结构上,此联充分发挥了逆序倒接魅力:较长的七言句在前,较短的两个四言句式在后,形成自对。前面七言句,山是虚写,水是实写,上下纵横,山光水色,似乎已经道尽了丽江风景之美。后面四言自对,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主题“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论郭氏楹联,此联堪称第一。

  林则徐题书楼(《楹联续话》卷二)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10月受诬害,被革职。

  此联是林则徐在卸任后所作,时年55岁。

  “散材”,即散木。《庄子·人间世》“是散木也。……是不才之木也,无所可用”。“炳烛老犹明”:刘向《说苑·建本》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林则徐在受信用、负重任时,能写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大气磅礴、严以律己的楹联。在受诬害、被革职时,也能写出心境如此开阔,自谦自励的楹联,在近代史上独一无二。

  此联自然流畅,处处有对比:一楼(空间)小,千载(时间)长;得闲不休,过时不晚;休闲和读书;自称散才,实为全才;所谓天恕,实为自勉等等,可谓深得楹联三昧。

§1.2 楹联定义

  通过以上范例,应该可以认同:楹联属于文学,而且是格律文学。为了便于讨论,本书给楹联下一个简明定义: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学。

  下面对此定义涉及的术语稍加说明,然后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一深入探讨。

  两行 一副楹联由两行汉字组成,分别称为上边和下边,合称两边。

  对仗 两行汉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两边字数、句数相等,可以不言而喻。

  成文 联文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格律文学 楹联对平仄、对仗有一定要求,故属于格律文学。

  由以上特性决定,楹联是独立文体,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

  §1.2.1 联与对

  楹联,又称对联。但是,“对”与“联”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指两种情况:

  一是唯巧是求,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俪,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为楹联。楹联句式需要一定长度才能有节奏感,韵律感。如果短到每边只有一字、二字,三字,就不称楹联。通常,一字用于书“斗方”,大多是吉祥字,如“福”字、“寿”字、“喜”字等等,可单独张贴,不须成对。二字用于题“匾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两侧都有题额:外侧“涵虚”,内侧“罨秀”,虽然成对,不称楹联。三字可以作门对,例如:“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如今已罕见。楹联每边至少四字。

  楹联基本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且有一定的平仄格律。不讲平仄的巧对,只能算文字游戏。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文字游戏也讲究格律。

  清况周颐《眉庐丛话》云:林文忠(则徐)抚苏时,有续立人者,官同知兼厕幕僚,颇见信从。或忌之,黏联语于其门曰:

  尊姓本来貂不足
  大名倒转豕而啼

  续恚愤,白文忠请究。文忠笑曰:“苏州设同知久矣。官此者,宁无胜流佳士?顾姓名孰传焉!君托此联,庶几不朽。且系一工对,不失为雅谑,有道理存焉。”

  此联暗嵌续立人姓名。上边用《晋书·赵王伦传》“貂不足,狗尾续”句,隐去“狗尾续”三字;下边用左传“豕人立而啼”句,隐去“人立”两字。就嵌名联而言,暗嵌比明嵌要高明得多。此联暗嵌而用典,谑而雅,自然一流水平。更妙的是,一场严重的人事纠纷,在林公评联的谈笑声中终于化解了。

  《晋书·赵王伦传》:“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貂蝉,汉代皇帝侍从官员冠上之文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喻达官显贵。

  《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返。

  §1.2.2 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古代诗文中早已出现。讲究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诗词曲赋骈文中到处可见。把对偶和对仗区别开来,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非常重要。一切对仗都是对偶,但并非任何对偶都是对仗。只有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才能称为对仗。

  这样区分有何根据?语言学家王力对此曾有精辟的解释:

  “在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自从节奏成为骈体文的要素之后,对偶就变成了对仗。对仗的特点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要相反,两句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不能雷同。(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只算对偶,不算对仗)。律诗在这一点上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因为律诗中的中两联一般是用对仗的。骈体文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稍有不同;骈体文在对仗的两句中,虚词是可以雷同的。字的雷同意味着平仄的雷同。由于虚词不算在骈体文的节奏之内,所以这种雷同是可以允许的。”(《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版,1982年,第469页)。

  后来,他又简要地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由于把对偶和对仗混为一谈,在楹联历史和楹联理论研究上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楹联是在骈文和律诗的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楹联。这一点,对研究对联史,考证楹联产生于何时,特别重要。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这一点,对研究楹联理论,研究联律,特别重要。这些将在第二章详细讨论。

§1.3 楹联史话

  楹联始于唐末孟蜀。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梁章钜转述纪昀的这段话,可以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找到原文。纪晓岚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

  按《杨文公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契长春。明年蜀亡。吕余庆以参知政事知益州,长春乃太祖诞节圣节名。寅逊归朝,为太子中允,上疏谏猎,诏褒之。”(《类苑》卷四十七)

  纪晓岚典校秘籍廿余年,当然熟知张唐英《蜀梼杌》,李攸《宋朝事实》,脱脱《宋史》之说,一脉相承:称该联由孟昶亲自命笔;但他仍推崇杨亿之说,认为该联由辛寅逊所题。事实上,杨亿之说比张唐英《蜀梼杌》之说更早,因此可能更可信。

  李攸《宋朝事实》云: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以其非工,昶自命笔题云:新年钠余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孟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离“前一年岁除日”仅十一天。按阳历计算,题“余庆,长春”与孟昶降宋在同一年,即公元965年。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楹联问世,目前有多种说法,尚无定论,不妨以纪晓岚说为准。

  入宋以后,按朝廷定则,每逢年节,翰林例须进春帖子,多用五言或七言绝句诗。可能因为孟蜀桃符为亡国之兆,朝廷有所禁忌。但文人学士都喜爱对联。例如:

  理学家张载(1020-1077)为宋一代名儒,曾于著《正蒙书》时,自书楹联云: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苏轼(1037-1101)在黄州,一日逼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戏书一联于其上云: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到了南宋,楹帖盛行。朱熹(1130-1200)撰有明伦堂联、书舍联、读书处联、格言联、赠联,因附载于《朱子全集》,得以流传。

  朱熹对楹联发展有三大贡献:

  (1)以骈文句式同边自对撰联。这是短联发展为长联的契机。例如,题建宁府学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2)将骈文句式与律诗句式结合,创四七格。例如: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3)最早创作用韵联。例如,赠漳州士子: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元之间,汉族遭异族入侵,楹联因战乱,流落民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遗逸奉诏出仕。以书联兼美,闻名朝野:

  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书殿上春联(用杜牧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题扬州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但是,真正把楹联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腌豕苗者,尚未请人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于是,除夕书春联,成为民俗,流传至今。

  明代联家有李东阳(1447-1516)、杨慎(1488-1559)、李开先(1501-1568)、徐渭(1521-1593)、陈继儒(1558-1639)等。例如:

  杨慎题昆明华亭寺(《楹联丛话》卷七)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嘉靖(1522-1566)帝好长生术,内殿设斋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袁炜为“青词宰相“。《楹联续话》卷一引钮玉樵《觚賸》云:时世宗斋居西宫,建醮坛,敕大臣制青词一联悬于坛门。李春芳使昆仑山人为之。山人走笔题曰:

  洛水灵龟初献寿,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歧山威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嘉靖迷信神仙,将词臣引入歧途。上述青词是楹联特例,不足为训。明代联家自有反映民间生活之作。例如

  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是较早的个人楹联专集。试举其中一联,以见风格:

  数口业农,数口经商,糊口何多术也
  一心务本,一心逐末,是心孰使然哉

  清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六十寿诞(1713)和乾隆八十寿诞(1790)两次庆祝活动,以及乾隆敕儒臣撰写的紫禁城宫廷春联,形成了精品楹联创作高潮。这些应制联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虽多“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辞,而其风格“典丽矞皇”,堪称一流。例如:

  康熙六十寿灯棚牌楼(《楹联丛话》卷二)

  辇道风清,葭管万年调玉露
  瑶池春暖,华灯午夜彻琼霄

  紫禁城养心殿(《楹联丛话》卷二)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暖
  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清代联家辈出,高官名士无不擅长撰联。如李渔(1611-1680)、孙髯(1666-1750)、曹雪芹(1715-1763)、梁同书(1723-1815)、纪昀(1724-1805)、李调元(1734-1802)、阮元(1764-1849)、梁章钜(1775-1849)、林则徐(1785-1850)、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彭玉麟(1816-1890)、薛时雨(1818-1885)、俞樾(1821-1906)、张之洞(1833-1909)、王闿运(1833-1916)等。其中李渔《笠翁对韵》,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楹联丛话》,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文体,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媲美争妍。从此,春联、寿联、挽联、赠联;门联、厅联、斋联、桥联、亭联;名胜联、商业联、格言联、讽刺联、游戏联,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流风之盛,不因战乱革命而衰落。

  民国初期著名联家有吴恭亨(1857-1937)、易顺鼎(1858-1920)、方尔谦(1872-1936)、梁启超(1873-1929)、杨度(1875-1932)等。1918-1922年,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以及吴恭亨《对联话》相继问世。1931年刘大白(1880-1932)在《世界杂志》上发表《白屋联话》,文言白话,不拘一格。1932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1890-1969)在入学考试卷中出题“孙行者”求对,至今传为美谈。1933年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一书探讨了楹联起源。这一切说明:楹联文学受到知识界的普遍重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春联在民间继续流行,革命领袖和知识分子亦多爱好楹联,但未能形成风气。在十年浩劫中,一切旧文化都在破除之列,楹联几乎濒临失传,但亦有例外。1972年1月21日在陈毅元帅追悼会上,张伯驹用鸟篆写的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引起毛泽东主席对文史专家张伯驹先生处境的关心。十一天后,张伯驹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楹联文学进入复兴时期。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征联活动连绵不断,楹联网站丰富多彩,出现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高潮。尤为可喜的是:书法与楹联的结合,网络与楹联的结合,为楹联发展增添了强大的两翼。

§1.4 楹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期以来,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地位的。或称为“骈文的支流余裔”,或视为“律诗中之一联”,或纳入“民间文学”,或归属“应用文”。总之,使人感到楹联不过“雕虫小技”,无所归属。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不足为奇。

  一种新文体得到公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首先,新文体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也有一个认识过程,认识往往滞后于发展。以“词”为例,词兴于唐,最初被称为“诗余”,仅用于配乐。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直到南宋,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文体。楹联虽有千年的历史,但鼎盛时代在清代中叶,距今不过二百多年。第二,就格律文学而言,一种新文体要有区别与其他文体的格律。但长期以来,有些联家习惯于套用律诗或骈文的格律来创作,有些联家甚至否认格律的实际存在。试想,如果撰联没有必须遵守的格律,怎么能称为格律文学?如果滥用律诗格律或骈文格律撰联,怎么能成为独立文体?第三,新文体要有大量无愧于时代的作家和公认的精品之作。

  根据上面三条来衡量,楹联在清代中叶事实上已经成为独立文体,仅仅没有获得整个文学界,包括楹联界在内的共识。中国楹联学会于2007年6月公布了《联律通则(试行)》,说明这种滞后的共识,现在已趋成熟。

  与此相连的问题是: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的关系。一般而论,既然都是格律文学中各自独立的文体,就是姐妹关系(按照希腊神话,司文艺科学之神是女性)。不必因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而自夸,其实出生最晚;也不必因楹联托胎于律诗和骈文的对仗而自卑,其实起点最高。只要大家承认这些历史事实,就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诗词曲赋骈文和楹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借鉴,不能取代。此外,楹联源远流长,是古典文学的精华,而且为群众喜见乐闻,雅俗共赏,也是事实。

§1.5 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王力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

  对偶具有对比美、对称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讲究对仗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例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对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脍炙人口,而且先有此二句,然后有此词。

  据说: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暝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杨慎称:“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会忘掉这首词,但忘不了这二句。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用语言上的工丽对比,显示情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仗的魅力。

  这二句也见于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诗:“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壳多风味,默惜青钱万选才。”由对仗发展为诗、词,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

  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风格。公开性是楹联的基本属性。用两行文字标志主题风格,既简练,又得体;堂而皇之,公诸于众,其影响力使其他文体望尘莫及。

  对联是风格的标志。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精彩叙述,最有说服力:

  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皆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

  两副对联,两种风格。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对联标志风格”的经典论据。

第2章 对联溯源

  本章是§1.3“楹联史话”的扩展和深入。对联溯源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多远?怎样从对仗过渡到对联?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充分认识对联历史的源远流长,对联文体的优美成熟,从而为研究对联结构和对联艺术打下良好基础。

§2.1 四声的发现

  发现四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四声的发现,开创了齐梁骈俪的一代时尚,奠定了盛唐律诗的坚实基础,正如钱基博所说:“立骈文之鸿轨,启律诗之先路”(《中国文学发展史》1996年中华版,第189页)。如果承认对联属于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那么显而易见,对联不可能产生在发现四声以前。更准确地说,发现四声是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

  四声是梁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发现的。沈约(441-513),字休文,武康人。笃志好学,博览群籍,善属文。仕宋及齐,累官司徒左长史。梁武帝受禅,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撰《四声谱》,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帝雅非所好,竟不遵用。

  沈约《四声谱》已亡于唐僖宗以前,于是,纪晓岚根据沈约的诗文,对其四声作了精密考证,撰写了《沈氏四声考》一书。下面是从《沈氏四声考》(1985年中华版)摘录的有关文献以及纪晓岚按语。

  《南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纪昀按:“此为四声即五音之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四字疑有讹脱)。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所,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非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谬,如曰不然,请俟来哲。”

  纪昀按:“休文声病之学尽于此论。此后来律体之椎轮也。但律体以二四回,换字有定程。此则随字均配,法较后人为疏。故《答陆厥书》有巧历不尽之语。律体但分平仄,此则并仄声亦各不相通,法较后人为密。故杼山《诗式》称其碎用四声。钟嵘亦曰:平上去入,仆病未能。盖苦其难于措词,故不乐用也。然浮声切响之说,究阅今千载不能易。”

  又按:“高下低昂,音求相配,回环宛转,则无定程。偶举一端,故以若字例之。非谓浮声必在前,切响必在后也。”

  沈约《答陆厥书》云:“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烦,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灵均以来,未经用之于怀抱,固无从得其仿佛矣。若斯之妙而圣人不尚,何也?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于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是以子雄譬之雕虫篆刻,云壮夫不为。自古词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也。以此而推,则知前世文士,便未晤次处。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譬喻子野操曲,安得忽有啴缓失调之声?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天机岂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士衡虽云炳若缛锦,宁有濯色江波,其中复有一片是卫文之附。此则陆生之言,即复不尽者矣。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辨此。”

  纪昀按:“此书则赋亦用四声,不但诗也。篇末韵与不韵,指换韵而言,同一韵则相叶,换一韵则不相为韵矣。此无定法可执,故曰:轮扁不能言。”

  从以上文献和纪晓岚按语可知:(1)四声是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发现的;(2)四声(平、上、去、入)即五音(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3)虽有浮声(指平声)切响(指仄声)之说,尚未简化为平仄;(4)四声不仅用于诗,也用于赋;(5)从此以后诗赋才讲究平仄。

§2.2 声律结构与文字的关系

  沈约《答陆厥书》有一段话值得重视:“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烦,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

  在这段话中,沈约提出了声律结构与文字关系的数学问题:设汉字字集含一万个各不相同的汉字,从其中任选取十个字按一定要求排列,使其声调高下低昂,其数量是难以穷尽的。

  当时流行五言古诗,所谓“十字之文”应指五言二句,特别是对偶句。在四声尚未简化为平仄,句式尚未规范之时,变量太多,问题极其复杂。即使把四声简化为平仄,按五言律诗句式计算,也很难穷尽其变化,因为在海量的可能组合中,仅仅五个字很难确定是否成文。令人感兴趣的是:沈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可能已经认识到:五言律诗的句式,为数有限;由文字组成的五言诗句,变化无穷。明此道理,只要掌握有限的句式结构,就可以创作变化无穷的联语来。在文字上有大量选择余地,相比之下,格律的“束缚”是微不足道的。

  沈约的四声理论,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例如,《早发定山》全诗由对偶句组成,其中律句成分大大超过他提到的前辈“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

  沈约《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流海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曹植《又赠丁仪王粲一首》(子建《函京》之作)

从军度函关,驱马过西京。
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
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
员阙出浮云,承露槩泰清。
皇祖扬天惠,四海无交兵。
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
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
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
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

  王粲《七哀诗》(仲宣《灞岸》之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孙楚《征西官属送于涉阳候作诗一首》(子荆《零雨》之章)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
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
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
莫大于殇子,彭聃犹为夭。
达人垂大观,诫此苦不早。
乖离即长衢,惆怅盈怀抱。
孰能察其心,鉴之以苍昊。
齐契在今朝,守之与偕老。

  王讃《杂诗一首》(正长《朔风》之句)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鶬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2.3 对偶:对联的史前时代

  在传统诗文中,所谓“句”,相当于“词组”(phrase),不是意义完整的“句子”(sentence)。所谓“对偶”(parallelism)是指两个平行、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尤指句。讲究平仄的对偶句称为“对仗句”;独立的对仗句称为“对联”。

  把发现四声,讲究平仄对仗作为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并不否认对联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汉字四声是客观存在。诗文中使用对偶、重视韵律的传统,与生俱来。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尔对耳。”

  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对偶句,类似民谣,朗朗上口,自然成对,符合韵律,并非刻意经营。例如:《周易·乾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商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毛诗·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下面将齐梁以前诗文中使用对偶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诗经》《老子》对偶形式已相当完备

  刘麟生云:古今作对之方法,《诗经》殆无不毕具。唐上官仪云:“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对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正名对 夏之日,冬之夜。(《葛生》)

  同类对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采蘋》)

  连珠对 喓喓草虫,跃跃阜螽。(《草虫》)

  双声对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信南山》)

  叠韵对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

  双拟对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北风》)

  以上言字骈而未及句骈,《毛诗》中偶句之法,可分为本句对,顺句对,隔句对,错综对,整章对五种。

  本句对 是刈是濩,为絺为絡。(《葛覃》)

  顺句对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扶苏》)

  隔句对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咏之游之。(《谷风》)

  错综对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斯干》)

  整章对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躋。(《斯干》)

  整章对中,往往包括顺句对,隔句对,或错综对,又兼重言双声叠韵之妙用。彦和所谓“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不意《毛诗》中偶句,实能包举囊括之而有余,岂非文章妙到秋毫颠欤?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1998年商务版,第16-17页)

  按:上面所说“连珠对”又称“叠字对”;“字骈”指“当句对”,即句中自对;“句骈”指“整句对”;“本句对”又称“当句对”;“顺句对”又称“单对”,每边一句;“隔句对”又称“偶对”,每边两句。

  刘麟生又云:《老子》“全书五千言,超妙浑融,大半皆系属对,且大半皆为有韵之文,直如朝阳绚采,蔚为奇观。今不论其用韵之方,且观其裁对之法,已觉鱼龙曼衍,变化多方”。

  复字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指重字自对)

  连环对 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参差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兮字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按:乃“复字对”特例)

  定义对 视之不见名曰几,听之不闻名曰希。

  叠字对 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反正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中国骈文史》第22-23页)

  《楚辞》对偶以“兮”字分隔

  《楚辞》中句的长短不同。一句中,以“兮”分隔,前一词与后一词作对者,相当于“当句对”;两句间,以“兮”分隔,前句与后句作对者,相当于“顺句对”。举例如下:

  屈原《九歌》当句对

  蕙肴蒸兮兰藉(肴蒸/兰藉)

  奠桂酒兮兰浆(桂酒/兰浆)

  荪桡兮兰旌(荪桡/兰旌)

  桂棹兮兰枻(桂棹/兰枻)

  斵冰兮积雪(斵冰/积雪)

  沅有茝兮醴有兰(沅有茝/醴有兰)

  荪壁兮紫坛(荪壁/紫坛)

  桂栋兮兰橑(桂栋/兰橑)

  屈原《离骚》顺句对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于洧盘。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粮。

  《汉赋》杨马语皆单行,班张间有俪句

  李调元《赋话》云:“杨马之赋,语皆单行,班张则间有俪句。”按:杨,杨雄;马,司马相如;班,班固;张,张衡。班张俪句,举例如下:

  班固《西都赋》对偶句:

  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屋不呈材,墙不露形。

  窈窕繁华,更盛迭贵。(错综对)

  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元元本本,殚见洽闻。(本句对)

  凿井干而未半,目眩而意迷;舍櫺栏而却倚,若颠坠而复稽。(流水对)

  魏晋赋家陆机开六朝骈俪之先声

  魏晋赋家之杰作,可以举曹植(192-232)《洛神赋》,陆机(201-303)《文赋》为例。

  曹植《洛神赋》摘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人。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少有异才,年二十而吴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文章誉满京洛,与潘岳齐名。张华见之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赋》为早期作品,主张“诗缘情而绮靡”,开六朝骈俪之先声。

  陆机《文赋》摘句: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六极,心游万仞。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磁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

  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被管弦而日新。

  纵观自周秦汉魏以至两晋,诗文中的对偶句形式已大备,只是不知声韵之奥秘而已。对仗与对偶的主要区别在于讲不讲平仄。沈约发现四声,使对偶进化为对仗,为骈文的规范,律诗的兴起,甚至对联的问世,准备了条件。那末,是否可以说:对偶已经过时,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非也!因为对仗来源于并且属于广义的对偶范畴,对偶的各种形式也包含了对仗的变化形式,值得研究。同时,随着从短联发展为长联,两边相对延伸为同边自对,对偶在同边自对中可以继续存在,而且成为富有特色、不可替代的因素。对偶时代是蕴育楹联文学的史前时代。

§2.4 从对仗到对联的过渡

  纪昀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按此处称“唐末”实指五代孟蜀。

  清代似乎没有人异议,也许因为纪昀是《四库全书》总纂官,读的书要比任何人多得多,别人拿不出新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对联成为时尚,不断有人声称发现公元965年以前的对联,甚至唐代的对联。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至少在沈约去世(513年)以后,到孟蜀题桃符(965年)以前,这452年中,具备产生更早对联的条件。但至今还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推翻纪昀的说法。虽然如此,这些新的发现和研究和讨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当然,明显道听途说,张冠李戴者除外)。因为对联的产生是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预见对联即将脱颖而出。

  对联脱胎于律诗和骈文的对仗句。骈文在唐为律赋,在宋为四六。唐以诗盛,宋以词盛。故唐代骈文对仗过渡到联的可能性较小。现将对联书刊经常提到的所谓“最早对联”分析于后:

  (1)晋陆云、荀隐自我介绍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刘义庆《世说新语》云: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世说新语校笺》,中华版,1994年,第424页)

  按:晋代尚不知平仄为何物。陆云、荀隐在张华家初次见面,自我介绍,脱口成对,显示文人才智而已。偶合平仄,并非有意识的对联创作。但吟诗属对确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功。

  (2)梁刘孝绰(481-539)刘令娴题诗于门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刘孝绰)
  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刘令娴)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刘孝绰(应为梁朝人)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令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俱诗而语皆骈丽,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但不见于正传)。”(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文化艺术1982年版第3页)

  按:谭称“联语之权舆”的理由:一是“语皆骈丽”,二是“题于门”。但这两条都不能确定其为“联语”。究竟是诗是联,可以根据这四句的平仄结构来证明。

  以上四句的平仄结构,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五言古诗句式。而且第二句句脚“卿”字与第四句句脚“生”字押“庚”韵。可以证明是一首趋于律化的五言古诗。反之,若把刘孝绰两句作上联,刘令娴两句作下联,则上下联句脚“卿”字和“生”字都是平声。这又是对联之大忌,因此否定其为对联。“题诗于门”,当然可以发展为“题联于门”。因此,该文献是有价值的。

  (3)唐张说(667-730)题王湾诗句于政事堂

  海日生残夜(11001)
  江春入旧年(00110)

  宋尤袤《全唐诗话》云:王湾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马怀素欲校正群籍,湾在选中,各部撰次。后为洛阳尉。殷璠云: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江南意》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无闻此句。张公居相府,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版,第76页)

  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名句。唐宰相张说将王湾名句手题于政事堂,是诗的对仗句脱离传统文本的倾向。该诗在《全唐诗话》中题为《游吴中江南意》。故此对仗句来源有两个版本:

  王湾《游吴中江南意》(《历代诗话》,第76页)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11001,00110)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00011,1110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1001,00110)
  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00011,11100)

  王湾《次北固山下》(《全唐诗》第271页)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11001,0011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00011,1110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1001,00110)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1001,00110)

  比较《游吴中江南意》与《次北固山下》两首诗:题目不同,首联尾联不同。虽然都在船上,一首在吴中,描写“江南意”,游兴正浓。另一首在北固山下,描写“游子情”,思家心切。应该算两首诗。也许因为对仗句写得特别好,在不同场合,竟然重用了一次。也可以说明对仗句的相对独立性。

  (4)唐颜真卿(709-785)《蔡州帖》后附对仗句

  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终(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

  人心无路见
  时事只天知。

(《颜鲁公集》,上海古籍版,1992年)

  按:《颜真卿集》“终”作“缘”。《蔡州帖》题注:“题驿舍壁”。在《蔡州帖》附加语“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对仗工整,有相对独立性,且题于壁,是对仗句相对独立的明显表现。虽非对联,值得重视。

  (5)唐颜真卿等《竹山联句题潘氏书堂》

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颜真卿)。
万卷皆成袠,千竿不作行(陆羽)。
练容飡沆瀣,濯足咏沧浪(李萼)。
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裴修)。
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康造)。
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汤清河)。
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条桑(清昼)。
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陆士修)。
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房夔)。
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颜粲)。
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颜颛)。
鱼乐怜清浅,禽闲憙頡頏(颜须)。
空园种桃李,远墅下牛羊(韦介)。
读易三时罢,围碁百事忘(李观)。
境幽神自主,道在器犹藏(房益)。
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柳淡)。
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缃(颜岘)。
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潘述)。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上册,中华版,第283页)

  此诗共36句,由18人(每人2句)联句而成。联句,对每个人来说,对仗句是相对独立的,但仍然是全诗的一部分,尚未成为楹联。可能有人见到颜真卿“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一联墨迹,但没有见到该诗(《全唐诗》未载)误以为唐联。

  (6)唐张祜题壁联

  小洞穿斜竹
  重街夹细莎

  此联见张祜五律《题惠山寺》(《全唐诗》第1292页)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中和。

  “惠山寺”,一作“常州无锡县惠山寺”。“山”,一作“月”。“生”一作“穿”。“细”一作“瘦”。“望”一作“入”。故知“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莎”系唐张祜五言律诗的颈联,并非原创性的对联。但此两句为题壁联,也说明对仗句脱离律诗的倾向。

  (7)《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背面文字: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曰: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潭婵雪《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1991年《对联》7卷4号)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潭婵雪称:联句写在斯0610卷的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是《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此尾题为楹联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时为公元723年,较孟昶的题辞早240年,但这只是楹联的上限年代,至于下限时间我们只能从联句本身的内容去作出推论。

  按:《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背面文字是押韵的四言诗或五言诗。类似宋代的“春帖子”,其对仗句尚未成为独立文本,似难定为对联。但准备在岁日或立春日“书门左右”,确是从诗过渡到春联和门联的重要证据。

  (8)日本《史馆茗话》一联

  闭门唯闻朝暮鼓
  登楼遥望往来船

  白居易《春江》(《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099页)

  炎凉昏晓苦推迁,不觉忠州已二年。闭阁只听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
  莺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勾留坐水边。唯有春江看未厌,萦砂绕石潺澶湲。

  此联源自白居易七律《春江》。虽有5个字不同(门/阁,唯闻/不听,登/上,遥/空),但意义相近,可以判定为摘录的诗句,并非唐联。

  (9)五代后周范质扇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云:初周祖自邺起师向阙,京国罹乱。鲁公(范质)遁迹民间。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起揖云:“相公相公,无虑无虑”。时署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在上。陋状者夺其扇曰:“今之典刑,轻重无准,吏得以侮,何啻大暑耶!公当深究狱弊。”持扇急去……未几,周祖果以物色聘之,得于民间,遂用焉。

  按:此联常误作范质所撰,实为唐杜牧《早秋》五律颔联。

  杜牧《早秋》(《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327页)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尊酒酌未酌,晚花嚬不嚬。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10)唐温庭筠应对李商隐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四云:温庭筠(812-870),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日救数人。而士行玷缺,瑾缙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此联李商隐出句,温庭筠应对。口头应对是骈文基本功,非有意创作楹联。召公:周朝辅政大臣。郭令:唐郭子仪,官中书令,任期中主持官吏考绩24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律诗和骈文中的对仗句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将对仗句题于壁,题于堂,写于扇;两首诗中用同一对仗句;先有对仗句后有诗文;联句诗每人只需作一联。特别是题于门的现象,更说明产生春联、门联的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最早的门联,孟蜀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水到渠成,并非偶然。

  该联脱胎于五言律诗对仗句,也十分明显。上句平仄(00101)是(00011)的变体。此种用法,在唐诗中不乏先例。举孟浩然、李白、杜甫五言律诗为例:

  孟浩然《过故人庄》(《全唐诗》第376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第5句00101)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全唐诗》第421页)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第3句00101)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闲随白鹤去,沙上自为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全唐诗》第544页)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3句00101)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第3章 最佳楹联结构

  楹联有自己格律,简称联律。楹联如果没有格律,就不成其为格律文学;如果没有自己的格律,就不成其为独立文体。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联律寓于最佳结构之中。任何楹联都有结构,但并非任何结构都是最佳结构。一种楹联结构,被大量重复使用,历久不衰,就成为最佳楹联结构,就有格律化倾向。因此,本章致力于研究最佳楹联结构。

§3.1 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楹联结构,包括句内平仄关系和联内句脚安排。句内平仄关系由句式决定;联内句脚安排源于同边自对的需要。

  楹联的语法结构与诗词曲赋骈文的语法结构没有多大区别。楹联讲究平仄对仗,律诗和骈文也讲究平仄对仗。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两行对仗的声律结构,因此,我们定义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学。

  任何格律文学,当语法结构与声律结构不一致时,总是语法服从声律。例如,唐佚名《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句,按语法节奏读是:近-寒食-雨-草萋萋,但按声律节奏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将“垂泪”(平仄)颠倒成“泪垂”(仄平),也是声律的需要。在通常情况下,语法结构与声律结构是自然融合的,一旦出现矛盾,语法结构就得服从声律结构。楹联也是如此。楹联断句时必须考虑楹联声律结构。楹联声律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无法按通常声律结构断句,说明存在个别结构性变异,或骈中有散,但并不影响整体结构。

  为了描述楹联结构,我们引进了二元序列表示法。在数学上,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域;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称为二元序列。我们以“0”代表“平”,以“1”代表“仄”,以“-”表示可以不计入句式之内的虚字或领衬字,以“,”断句,以“/”区分上下两行。用二元序列表示句式结构的优点是:(1)便于键盘操作和电脑处理,节省时间,节省空间;(2)分辨率高,不易混淆;(3)符合习惯,便于记忆。诗词平仄标记,习惯上以“○”为“平”,以“●”为“仄”;或以“═”为“平”,以“║”为“仄”。这两种表示法都不适合键盘操作。现在只要记住“0”为“平”,“1”为“仄”就行。

§3.2 二元序列与楹联结构

  给定一副对联用二元序列表示如下:

  ●麓山樵客题莫愁湖胜棋楼(吴恭亨《对联话》卷三)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1100,1100011)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0011,0011100)

  上边紧扣“胜棋楼”,感叹世事如棋,国家兴亡,系于决策;下边紧扣“莫愁湖”,歌颂柔情如水,人间春色,永不消逝。此联对仗工丽,结构严谨。四言句“世事如棋/柔情似水”的论断,由七言句“一着争来千古业/几时流尽六朝春”来阐述,解读。衔接得非常好。“世事如棋”,“柔情似水”都是习惯用法,用在此联更合适。

  莫愁湖在南京水西门外,明代为中山王徐达林园。湖上有胜棋楼,相传朱元璋与徐达赌棋于此,将莫愁湖赐予徐达。胜棋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事。同治三年(1864)修复,仍祀中山王,下供卢莫愁。

  莫愁,女子名。历史上有两个莫愁。一是南朝宋臧质《石城乐》中的莫愁,湖北竟陵石城人,善歌谣。另一个是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的莫愁,河南洛阳人,嫁给卢家。

  唐人咏莫愁诗,都和“石城”联系在一起。宋周邦彦将“石城”误作“石头城”,写了一阕咏金陵的《西河》词,从而衍生出洛阳女子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的故事,因此称莫愁湖。

  此联每边两句,47格。第一句四言,句式为(1100/0011);第二句七言,句式为(1100011/0011100)。其结构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0,1100011/0011,0011100),称为结构序列。结构序列用“,”断句,用“/”区分上下。每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平仄,称为句脚。此联句脚,上边为“0”,“1”,下边为“1”,“0”,我们用(0,1/1,0)表示。句式和句脚一旦确定,对联结构也随之唯一确定。

  请注意:在表示对联句式或对联结构时,必须采用规范句式。也就是说,要把各句的实际平仄,还原为规范句式的平仄。按实际平仄标明的二元序列,称原始序列,按规范句式还原后才成为结构序列。楹联结构是按规范化句式组成的二元序列。关于句式规范化问题,在“§3.5 楹联句式”中讨论。

  楹联结构有两大特性:一是复用性,一是开放性。

  复用性 格律文学的结构,一般都具有复用性,例如,五言、七言律诗,规定了句数、句式和押韵的句脚。词谱,每一词牌规定了句数、句式和韵脚的变化。格律必须遵守,结构必然重复使用。四言到十言的楹联,因为结构变化数量有限,其常用结构相对固定,经常重复使用。许多名联广为流传,竞相仿效,仿效的不是文字,而是结构。这就说明楹联结构的复用性。上面所举的楹联结构(1100,1100011/0011,0011100)实际上从宋代朱熹开始,不知重复使用过多少次,早已定型,如同格律。随便举一些例子:

  元赵孟頫题杭州灵隐寺山门(《楹联丛话》卷六)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此联气势磅礴,景象庄严,富有禅意。构思合乎逻辑,由风回云敛引出松涛桂月,由松涛桂月引出海气湖光,使灵隐寺与西子湖、杭州湾自然联系起来。

  明朱元璋赐徐达(《楹联丛话》卷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程文炳题莫愁湖胜棋楼(《楹联新话》卷四)

  六代莺花,并作王侯清净地
  一湖烟水,荡开儿女古今愁

  开放性 开放性结构与封闭性结构相对而言。开放性结构,字数、句数不限,但对句式有一定限制。例如,宋四六,文章可长可短,但句式只有很少几种。律赋也是如此,但可以夹少量散句。楹联结构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字数、句数不限,而且还能择优兼容其他格律文体的句式,为楹联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长联结构,随着字数、句数的增加,变化无穷。

  复用性 是封闭性结构的主要特性,但对联结构的主要特性是开放性。例如,在上述47结构基础上可作如下变化:

  (1)重复

  将上述47格(1100,1100011/0011,0011100)的四言句式(1100/0011)重复一次,或二次。

  重复一次,成为447格。例如,俞樾寿沈兰舫五十(《名联谈趣》728)

  共学东湖,同客西湖,坐对腊灯怀旧友(1100,1100,1100011)
  五年迟我,一日先我,互斟春酒祝长生(1001,1001,0011100)

  重复二次,成为4447格。例如:梁同书自挽联(窦镇《师竹庐联话》)

读书十年,作宦十年,归田十年,生有涯如斯而已(1100,1100,1100,1100011)
儒林无传,循吏无传,隐逸无传,死之日尚何言哉(0011,0011,0011,0011100)

  此联前三句,在文字上是三次自对自重,在结构上是四言句式(1100/0011)的三次重复。因为“十年”与“无传”,已经满足了平仄相对(10/01)的需要,前两字以自对为主。最后一句是七言句,以相对为主。

  (2)置换

  将447格(1100,1100,1100011/0011,0011,0011100)中的一个四言句用五言句置换成547格(11100,1100,1100011/00011,0011,0011100)或457格(1100,11100,1100011/0011,00011,0011100)。

  例如:贺长龄题苏州白公祠(《楹联丛话》卷四)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11100,1100,1100011)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00011,0011,0011100)

  又如:河北保定古莲花池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1100,-1100,1100011)
  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0011,-0011,0011100)

  (3)反相

  将(1100,1100,1100,1100011/0011,0011,0011,0011100)的第一个四言句反相,成为(0011,1100,1100,1100011/0011,0011,0011,0011100),仍为4447格。但第一第二句形成四言自对。

  例如:徐潮题鄂藩二堂联

饮建业水,食武昌鱼,千里驰驱,到处聚观香案吏(0011,1100,1100,1100011)
对紫薇花,撤金莲炬,九霄瞻仰,何年却向帝城飞(1100,0011,0011,0011100)

  (4)添加

  一般指添加领、衬字而言,不影响句式的性质。例如:在544格(11100,1100,0011/00011,0011,1100)基础上添加三字领,成为574格。

  ●李鹤章题惠山昭忠祠(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二)

  死事念诸君,尚落得一席名山,千秋俎豆(11100,---1100,0011)
  封侯嗤我辈,倒不如杖游南岳,钓隐西湖(00011,---0011,1100)

  此联“尚落得/倒不如”(111/110)是添加的三字领,最后一字“得/如”(1/0)平仄相对。领衬字平仄一般不作要求。当然能讲究平仄更好。

  为了深刻理解楹联同律诗与骈文的区别和联系,有必要先谈律诗结构与骈文结构。

§3.3 律诗结构

  康熙《全唐诗》序云:“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殼率,治器之就规矩焉。”虽然古体近体,五言七言,众美必陈,竞相艳发。其中五律七律尤为光彩夺目,因其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为后世所遵循。

  值得重视的一个文学现象是:诗体臻于尽善尽美之时,也是开始解构创新之日。故诗盛于唐而非始于唐,衰于唐而非终于唐。唐代是诗体从“建构”完成,开始“解构”的重要时代。正如宋周弼云:“言诗而本于唐,非固于唐也。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于唐也。”(《历代诗话续编》第416页)。钱基博也说:“律绝莫盛于唐,然律绝盛而词兴。而词者则律绝之解散辞题”(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309页)。应该补充一句:不仅是词,对联也是律诗的解构文本。关于这一点,将在第五章《古典文学的解构》中论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四类诗体。排律是在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基础上,将对仗句重复一次(增加四句)或n次(增加4n句)而成,在结构上与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相同,因此不再另述。

  律诗共八句,由四种句式(可以组成两联),按粘对规律连接。第一句的句式一旦确定,其他七句的句式和连接方式也随之确定。第一句第二字为平(0),称平起;为仄(1),称仄起。第一句最后一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第七字)为平(0),称平收;为仄(1),称仄收。因此,律诗按平起平收(00),平起仄收(01),仄起平收(10),仄起仄收(11)可分为四种结构。

  五言律诗结构举例:

  王维《酬张少府》(《全唐诗》第292页)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00110,11100)平起平收(00)(第一句第二字平第五字平)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11001,00110)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00011,11100)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11001,00110)

  杜甫《登岳阳楼》(《全唐诗》第579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00011,11100)平起仄收(01)(第一句第二字平第五字仄)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11001,00110)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00011,11100)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1001,00110)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全唐诗》第373页)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11100,00110)仄起平收(10)(第一句第二字仄第五字平)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00011,11100)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11001,00110)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00011,11100)坐观一作徒怜,空一作徒。

  按:第一句八月湖水平(11010)是(11100)的变体。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全唐诗》第434页)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11001,00110)仄起仄收(11)第一句第二字仄第五字仄)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00011,11100)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11001,00110)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00011,11100)北一作不,对一作有。

  以上五言律诗的四种结构,用二元序列表示如下;

  平起平收(00)00110/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

  平起仄收(01)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

  仄起平收(10)11100/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

  仄起仄收(11)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

  五言律诗四种结构关系密切,只要记住(01)一种结构就行:

  将(01)顺序循环移两句,使第三句成第一句,就是(11);

  将(0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00);

  将(1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10)。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00011/11100),即五言联的B型句式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11001/00110),即五言联的A型句式

  七言律诗结构举例:

  白居易《湖上春行》(《全唐诗》第1106页)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0011100,1100110)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100011,0011100)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0011001,1100110)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00011,0011100)

  杜甫《客至》(《全唐诗》第553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0011001,1100110)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1100011,0011100)
  盘飧市远无兼味,撙酒家贫只旧醅。(0011001,1100110)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100011,0011100)

  李商隐《锦瑟》(《全唐诗》第1360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100110,0011100)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0011001,1100110)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100011,001110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0011001,1100110)

  张说《幽州新岁作》(《全唐诗》第226页)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1100011,0011100)
  共知人事何尝定,且喜年华去复来。(0011001,1100110)
  边镇戌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1100011,0011100)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0011001,1100110)

  以上七言律诗的四种结构,用二元序列表示如下:

  平起平收(00)
  0011100/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

  平起仄收(01)
  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

  仄起平收(10)
  1100110/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

  仄起仄收(11)
  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0011001/1100110

  七言律诗四种结构关系密切,只要记住(01)一种结构就行:

  将(01)顺序循环移两句,使第三句成第一句,就是(11);

  将(0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00);

  将(1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10)。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0011001/1100110),即七言联的A型句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100011/0011100),即七言联的B型句式

  从上面的律诗结构可以看到:七言(00)包含五言(10),七言(01)包含五言(11),七言(10)包含五言(00),七言(11)包含五言(01)。确定五言或七言后,句数固定不变(8句),总字数固定不变(五言40字;七言56字),四种句式(或两组对仗句)固定不变,四种结构固定不变。只要给定第一句,其他七句的句式和连接方式随之确定。由于律诗结构已经十分完美,任何改变都会损害其诗体。因此,律诗是典型的封闭结构。

§3.4 骈文结构

  骈体源远流长,上古不分骈散,时有偶句。楚辞汉赋,魏晋文章多有骈语俪词。故清李兆洛《骈体文钞》所选,上自秦汉,下至齐梁。但骈文所以能在齐梁盛极一时而余绪不断,应归功于平仄之讲究和四六格律之形成。

  “骈文”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中有单句,散文中有骈句。骈文在梁代称“今文”或“丽辞”。柳宗元始称“骈四俪六”,李商隐始称“四六”。

  蒋伯潜云: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废。”他所谓的“今体”,当然指骈体文而言的;《文心雕龙》讨论骈偶的文章,有《丽辞》一篇,他的所谓“丽辞”,即是专指骈体文的,显见那时候“骈文”的名称尚没有确定。至于现在所用以来与散文对称的骈文,乃起于柳宗元的《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版,1998年)

  骈文不押韵,所以不是韵文,但讲究对仗和声律,因此与楹联更为接近。骈散之区别在于是否讲究对仗和声律。散文多单句,不讲声律;骈文用偶句,讲究声律。齐梁骈俪,以徐陵庾信为圭臬,世称徐庾体。自唐代韩愈提倡古文之后,骈体渐趋衰落,但并未销声匿迹。唐以诗赋取进士。宋代有博学宏词科,所试多为四六,蔚为风尚。名家如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亦擅长四六。明成化以后,骈体已让位于八股,而八股亦为骈文之变体。清代骈文有复兴之势,并能推陈出新。下面举南北朝、搪、宋、清四个时期的骈文为例,说明骈文结构已经格律化。

  南北朝骈文

  ●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

  昔仙人导引,尚刻三秋;神女将梳,犹气九日。(-0011,1100,1100,0011)
  未有龙飞剑匣,鹤别琴台,莫不衔怨而心悲,闻猿而下涕。(--0011,1100,--11-00,00-11)
  人非新市,何处寻家?别异邯郸,那应知路?(0011,1100,1100,0011)
  想镜中看影,当不含啼;栏外将花,居然俱笑。(-0011,1100,1100,0011)
  分杯帐里,却扇堂前,故是不思,何时能忆!(0011,1100,1100,0011)
  当学海神,逐潮风而来往;勿如织女,待填河而相见。(1100,-00-11,0011,-00-11)

(《庾子山集注》2000年中华版,第589页)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文藻艳丽,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仕梁为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元帝使聘于周,被留不遣。明帝武帝并好文学,皆恩礼之。累迁鳔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据倪璠注:梁上黄侯萧晔之子萧悫,“本梁朝宗室,疑江陵陷后,随例入关,若非隔绝,即是俘虏。”庾信为悫代传别恨,燕婉之情,溢于言表。

  全文24句,分为6组,每组4句。前5五组是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的重复使用。第6组,除最后一句外,是四言模式的反相(1100,0011,0011,0011)。第2第5组由两个单对合成一组外,其他各组都是偶对。

  ●徐陵《玉台新咏序》最后一段

  但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洪都,不籍篇章,无由披览。(-1100,0011,0011,1100,1100,0011)
  由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0011,1100,1100,0011)
  曾无忝于雅颂,亦靡滥于风人。泾渭之间,若斯而已。(-00-11,-11-00,1100,0011)
  于是丽以金箱,装之宝轴。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1100,0011,0011,001100,1100,-110011)
  高楼红粉,仍定鱼鲁之文;辟恶生香,聊防羽陵之蠹。(0011,001100,1100,110011)
  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0011,1100,1100,0011)
  至如青牛帐里,余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0011,1100,1100,0011)
  方当开兹缥帙,散此韬绳。永对玩于书帷,长循环于纤手。(--0011,1100,1100,0011)
  岂如邓学春秋,儒者之功难习;窦专黄老,金丹之术不成。(--1100,110011,0011,001100)
  因胜西蜀豪家,托情穷于鲁殿;东储甲观,流咏止于洞箫。(--1100,00—11;0011,11—00)
  娈彼诸姬,聊同弃日;猗欤彤管,无或讥焉。(1100,0011,0011,1100)

(《玉台新咏》成都古籍版)

  徐陵(507-583),字孝穆,仕梁为通直散骑常侍。入陈官至尚书,当时诏策诰命,多出其手。钱基博称“徐陵《玉台新咏序》,旖语闲情,极尽声偶而中有跌宕。五色相宣,八音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四杰之津梁。”

  《玉台新咏序》最后一段阐明撰录之缘由,抒发编成之欣喜。可分为11组,除第一、第四组由6句组成外,其他9组每组都是4句。句式规范,连接紧凑,明显属于四言模式。

  唐代骈文

  唐代骈文继六朝骈俪之余绪,措辞绮丽,属对工整。初唐以王勃为四杰之首,中唐以义山为工。《滕王阁序》雍容华贵,千古传诵。然“宋初骈文奉李义山为圭臬”(刘麟生)。

  ●王勃《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0011,0011,0011,1100)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00--00,-11--11)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0011,00-1100,1100,11-0011)
  雄州雾立,俊彩星驰。(0011,1100)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00-1100,11-0011)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1100-11,1100,1100-11,0011)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0011,1100,1100,0011)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0011,111-00,1100,000-11)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0011,1100,1100,001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0011,1100)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111-000,000-101)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000-11,111-00)
  临帝子之长州,得仙人之旧馆。(011-00,100-11)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0011,1100,1100,0011)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0011,011-00,1100,100-11)
  披绣闼,俯雕甍。(011,100)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00—11,11—11)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黄龙之轴。(0011,001100,1100,110011)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0011,110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00-1100,11-0011)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011,001100,1100,110011)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001,1100)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111-000,000-101)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0011,001100,1100,110011)
  四美具,二难并。(111,101)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011-00,100-11)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0011,-11-00,1100,-00-11)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00-11。-11-00)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111-000,010-101)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0011,001100,1100,110011)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010-11,101-00)
  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0111,1001,0011,1100)
  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11-00,0011,-00-11,1100)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1100,0011)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0011,001100,1100,110011)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00-11,-11-00)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1100,0011,0011,0001)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0011,001100,1100,110011)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0101,1100)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慤之长风。(1100,-00-11,0011,011-00)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11-00,-00-11,)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豕之芳邻。(-00-11,-11-00)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1100,0011,0011,1100)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1100,-00-11,0011,-11-00)
  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1100,0011,0011,1100)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1100,-00-11,0011,-11-00)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1100,0011,0011,1100)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648-675),字子安,六岁善文辞。曾为沛王府修撰,以为沛王作檄鸡文,为高宗所闻,削职。父福畤,因此降职为交阯令。勃赴交阯省父,道出南昌。九月九日都督阎伯屿宴宾僚于滕王阁,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阎先请众宾作序,至王勃不辞。阎恚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两句,叹曰“此天才也”。

  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实脱胎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可谓一脉相承,青出于蓝。

  此文代表初唐雄伟瑰丽风格,结构规范而有变化。除两个“呜呼”和一个“勃”为单句外,其余均为偶句。偶句又分单对和偶对。凡是偶对,其结构就是一个四言模式,凡是单对,其结构是四言模式的前一半或后一半。

  ●李商隐《上河东公启》

  两日前,于张评事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以备纫补。

  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1*00,0011,0011,1100,1*00,0011)
  眷言息胤,不暇提携:或小于叔夜之南,或幼于伯喈之女。(0011,1100,---1100。---0011)
  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逋子之诗,每嗟漂泊。(---0011,1100,---1100,0011)
  所赖因依德宇,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0011,1100,001100,110011)
  锦茵象榻,石馆金台,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0011,1100,--1100,--0011)
  兼之早岁,志在玄门;及到此都,更敦宿契。自安衰薄,微得端倪。(0011,1100,1100,0011,0011,1100)
  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伎。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1100,0011,-0*-11,-11-00)
  况张懿仙本是无双,曾来独立。既从上将,又托英寮。(----1100,0011,0011,1100)
  汲县勒铭,方依崔瑗;汉庭曳履,犹忆郑崇。(1100,0011,0011,1100)
  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含之王昌。(--1100,0011,-00-11,-1*-00)
  诚出恩私,非所宜称,伏维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院籍。(1100,0*11,--0011,1100,-001100,110011)
  则恩优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严,伏用惶灼。(-0011,1100,1100,0*11)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85页)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唐开成二年进士,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李。此文婉拒河合东公赐乐伎为继室之议。刘麟生云:“大率李义山之文,言之清切,切而能清,所以可贵。”其结构亦趋完善,为宋四六之滥觞。

  宋代骈文

  宋代朝廷命令诏册,缙绅笺书祝疏,多用四六,以其工整而便于宣读也。四六文章,一句话分两句说,还得添加虚字,似乎多余。其实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来,在文字或语言中,保留一定冗余度(redundancy),可以提高分辨率,增强纠错能力。繁体字笔划虽多,但分辨率高。骈文用于颁布诏令,铭勒金石,利于保存,流传久远。

  吴子良《林下偶谈》云:本朝四六,以欧公为第一,苏王次之。然欧公本工时文,早年所为四六,见别集,皆排比而绮靡。自为古文后,方一洗去,遂与初作迥然不同。他日见二苏四六,亦谓其不减古文,盖四六与古文同一关键也。然二苏四六尚议论,有气焰,而荆公则以辞趣典雅为文。能兼之者,欧公耳。(《中国骈文史》第100页)

  ●欧阳修《蔡州乞致仕第二表》

  睿训丁宁,曲加尉谕;愚衷恳迫,尚敢黩烦。(1100,1100,0011,1100)
  将再干于冕旒,宜先伏于砧鑕。(11--00,00--11)
  伏念臣世惟寒陋,少苦奇屯,识不达于古今,学仅知于章句。(---0011,1100,-11-00,-00-11)
  名浮于实,用之始见于无能;器小易盈,过则不胜于几覆。(0011,0011-00,1100,1100-11)
  徒以早际千龄之亨会,误蒙三圣之奖知。宠荣既溢其涯,忧患亦随而至。(--1100-11,0011-00,001100,110011)
  禀生素弱,顾身未老而先衰;大道甚夷,嗟力不前而难强。(0011,0011-00;1100,1100-11)
  每念恩私之莫报,兼之疾病之交攻,爰于守亳之初,遂决窜漳之计。(1100-11,0011-00,001100,110011)
  逮此三迁于岁律,又更两易于州符,(1100-11,0011-00)
  而犬马已疲,理无复壮;田庐甚迩,今也其时。(-1100,0011;0011,1100)
  是敢更殚蝼蚁之诚,仰冀乾坤之造。况今时不乏士,物咸遂生。(--001100,110011)(--0*11,1*00)
  凫雁去来,固不为于多少;鸢鱼上下,皆自适于飞潜。(1100,110011;0011,0*1*00)
  苟遂出于残骸,庶少偿其夙志。(001100,110011)
  伏望皇帝陛下
  哀怜旧物,隐恻至仁,(0011,1100)
  察其有素非伪之诚,成其识分知止之节。(0011,1100,1100,0*11)
  曲从其欲,赐报曰俞,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0011,1100,--1100,0011)
  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0011,001100;1100,110011)
  其为荣幸,曷可胜陈。(0011,1100)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人,晚号六一居士。举进士甲科,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知谏院。出知滁州,徙扬州、颖州。还为翰林学士。神宗即位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乞致仕(辞官归居)。这是欧阳修在蔡州向神宗第二次申请退休的报告,恳切得体。符合骈文规范句式。

  ●苏轼《醮上帝青词三首》之一

  臣闻报应如响,天无妄降之灾;恐惧自修,人有可延之寿。敢倾微悃,仰渎大钧。(--0011,001100,1100,110011,0011,1100)
  臣两遇祸灾,皆由满盈。早窃人间之美仕,多收天下之虚名。溢取三科,叨临八郡。(-1100,001*,1100-11,0011-00,1100,0011)
  少年多欲,沉湎以自残;偏性不容,刚愎而好胜。积为无咎,遘此艰屯。(0011,11-00,1100,1*-11,0011,1100)
  臣今稽首投诚,洗心归命。誓除骄慢,永断贪嗔。
  幸不死于岭南,得退归于林下。少驻桑榆之暮景,庶几松柏之后凋。(-11-00,-00-11,1100-11,0011-00)

(《苏轼文集》1996年中华版,第1901页)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宋嘉蝣祐二年进士。英宗时召直史馆。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遂请外出,为杭州通判,继知密、徐、湖三州。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移汝州,知登州。哲宗时召还,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召为翰林承旨,出知颖州、扬州。入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寻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出知定州,贬惠州、琼州。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轴。

  苏轼才学过人,屡官屡贬,始终保持乐观心态。此文向上帝忏悔,应视为幽默妙文。在结构上单对、偶对相杂,对仗工整,行文自由。

  ●王安石《谢中使传宣抚问表》

  晚由朴学,上误圣知。智曾昧于保身,忠每怀于许国。(0011,1100,-11-00,-00-11),
  谗诬甚巧,窃忧解免之难;危拙更安,特荷眷怜之至。(0011,001100,1100,1*0011)
  况远迹久孤之地,实迩言易间之时。而离明昭皙于隐微,解泽频繁于疏逖。(-110011,-001*00,-0011-00,1100-11)

(王铚《四六话》第12页,1985年中华版《丛书集成》2615)

  清代骈文的复兴与对联的繁荣,不是偶然巧合。因为对联发展到长联以后,无论句式还是句脚安排,都必须借鉴骈文,才能有所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短联缘于律诗;长联源于骈文。

  ●纪昀《绛云别志序》第一段

  生生世界,转若飚轮;种种因缘,幻如泡影。(0011,1100;1100,0011)
  莺飞草长,人间多早谢之花;桂老蝉寒,天上无常圆之月。(0011,00-1100;1100,11-0011)
  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0011,-11-00;1100,-00-11)
  去来一瞬,瞿昙借譬于芭蕉;梦觉两忘,庄叟委心于蝴蝶。(0011,0011-00;1100,1100-11)
  良有以也;岂不然乎?然而才士情多,佳人命薄:(0011,1100。--1100,0011)
  吟连秋蟀,恒哀厉而弥长;丝引春蚕,辄缠绵而不尽。(0011,-11-00;1100,-00-11)
  彼雄蜂与雌蝶,会合参差;或孤凤与离鸾,幽忧阻隔。(-00-11,1100;-11-00,0011)
  疏桐缺月,忆惊起之回头;画角斜阳,感重来之照影。(0011,-11-00;1100,-00-11)
  情难自己,悲不待言。至成连理之枝,复拆同心之蒂。(0011,1100。001100,110011)
  鸳鸯待阙,欢娱之日无多;鹦鹉呼名,离别之期遽及。(0011,001100;1100,110011)
  绿珠吹笛,讶哀韵之先闻;紫玉成烟,怅离魂之不返。(0011,-00-11;1100。-00-11)
  百年长命,伊人遽隔幽明;万世无期,此别遂终天地。(0011,001100;1100,110011)
  绣帏却扇,忆当时宛若游仙;锦瑟惊弦,怅一霎真如梦破。(0011,-001100;1100,-110011)
  萦回一念,难凭萱草以消忧;缴绕千重,谁向丁香而解结。(0011,0011-00;1100,1100-11)
  是尤非忘情太上,所能断其夤缘;说法空王,所可劖其愁绪者矣。(---0011,001100,1100,110011--)

(《纪晓岚诗文集》第179-180页)

  《绛云别志序》为简亭先生侍妾绛云悼亡。唯其为“缘情”之作,方能极尽文字声律之美。全部四句一组,除第四组和第九组由两个“单对”组成外,都是“偶对”。就骈文结构而言,已臻尽善尽美。

  由是观之,骈文虽然没有固定的字数和句数,但有相对固定的句式和句式连接方式。其对仗句既有单对(前后两句对仗),也有偶对(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仗)。

  骈文的最佳结构是“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或1100,0011,0011,1100)。四言模式的循环反复就构成“马蹄韵”句脚(1,0,0,1,1,0,0,1,……或0,1,1,0,0,1,1,0,……)

  骈文句式以四言(0011/1100)六言(110011/001100)为主。句中允许虚字相重相对。使用虚字有两种方式:

  (1)虚字“覆盖”句式,句式平仄不变,但被相重的虚字覆盖。例如:“至成连理之枝,复拆同心之蒂”(001100,110011),其中,“之”(0)字相重相对。上句“之”字符合句式;下句“之”字覆盖句式(平仄不拘)。

  (2)虚字“添加”在句式中,句式平仄不变,但虚字不计入句式(用“-”标出)。例如:“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0011,-11-00;1100,-00-11)

  第二句“几”字、“而”字,第四句“终”字、“而”字,不计在句式内。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云:“骈体文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稍有不同;骈体文在对仗的两句中,虚词是可以雷同的。字的雷同意味着平仄的雷同。由于虚词不算在骈体文的节奏之内,所以这种雷同是可以允许的。”(《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9页)

§3.5 楹联句式

  楹联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句式。楹联句式(包括一言到七言),来源于诗词曲赋骈文,经过优选和规范,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体系。

  为何句式仅限于七言以内?因为句式不是按语义或语法的完整性,而是按声律节奏的规范化来划分的。传统诗句通常到七言为止。八言或八言以上的句子,总可以分解为七言以内两个句式。在必要时,可以添加领、衬字,或重字、散字,而不影响原有句式的性质。

  §3.5.1 楹联句式体系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按每句的言数分类,讨论了诗体从二言到七言的发展,为后来各种句式的形成提供了根据。句式的优选和规范,早在唐代就进行过科学的探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唐元稹咏茶《一言至七言诗》(上海古籍版《全唐诗》第1033页)

  茶(0)
  香叶,嫩芽(11/00)
  慕诗客,爱僧家(001/110)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0011/1100)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00011/11100)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110011/001100)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1100011/0011100)

  此诗由二言至七言对句,加“茶”一字为题组成。对仗句全部采用规范化句式,而且从二言到七言一应俱全,完全可以视为楹联句式的规范。试列表分析这套句式体系的特点:

言数仄脚平脚奇数仄脚奇数平脚偶数仄脚偶数平脚一言1010  二言1100  1100三言001110001110  四言00111100  00111100五言00011111000001111100  六言110011001100  110011001100七言1100011001110011000110011100  

  这套句式体系共有14种句式(包括原诗没有“1”),可按言数和句脚(1/0)配成7对,即1/0,11/00,001/110,0011/1100,00011/11100,110011/001100,1100011/0011100。每对句式的二元序列是互反关系。

  如果按序列长度(即言数)的奇偶分类,则

  奇数有4对:1/0,001/110,00011/11100,1100011/0011100。

  偶数有3对:11/00,0011/1100,110011,001100。

  长度为偶数的序列,结构非常简单;都由双平(00)双仄(11)交替连接而成。因此,六言句(110011/001100)中包含四言句(0011/1100),四言句(0011/1100)中包含二言句(11/00)。换句话说,只要平平仄仄交替,六言句可以由四言和二言组成,两个二言句可以视为一个四言句。从序列上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递增或递减00或11而已。

  长度为奇数的序列,结构有所不同:一言和三言的句脚是单平(0)单仄(1),五言和七的句脚是双平(00)双仄(11),而且句中出现了三连平(000)三连仄(111)现象。因此,三言句(001/110)中包含一言句(1/0);七言句(1100011/0011100)中包含五言句(00011/11100)。可见,一言和三言是同一类型(A型),五言和七言是另一类型(B型)。

  我们知道,律诗句式五言、七言都有A,B两型:五言A型(11001/00110),五言B型(00011/11100);七言A型(0011001/1100110),七言B型(1100011/0011100)。而在上面这套句式体系中,缺少五言A型(11001/00110)和七言A型(0011001/1100110)。其中奥妙将在“§3.5.3 五、七言B型的优越性”中论述。

  古人采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规范化句式,我们已无法知道。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出现多言句,汉代盛行五古,齐梁从五古过渡到五律,唐代定型为五律七律。从这一历史事实看来,句式规范应是在漫长的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步优化的结果。

  下面通过模拟句式生成,在理论上说明元稹句式体系的科学性,说明元稹句式体系就是楹联句式体系。

  §3.5.2楹联句式的生成

  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生成一套符合传统的句式体系,从而证明元稹句式体系就是楹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王力和启功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研究: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5页)

  (2)律诗的句式可以从“平仄长竿”截取。

  “我们知道,五、七言律诗以及一些词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都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自相重叠,排列一行如下:

  12345678901234……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好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22页)

  有了上述原理和方法,用“0”和“1”表示平仄,用周期为4的循环序列(1100)代替“平仄长竿”,就能证明:全部传统句式可由周期为4的循环序列生成。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设{S}=1100110011001100……是一个周期为4的循环序列。

  (a)在{S}序列上,分别从第一位开始,按长度1,2,3,4,5,6,7截取,可获得(1),(11),(110),(1100),(11001),(110011),(1100110)七种序列。

  (b)将截得的序列反相,又可获得(0),(00),(001),(0011),(00110),(001100)。(0011001)七种反相序列。

  (c)把正反两种互反序列配对,按句脚上仄下平调整,可以获得七对句式:(1/0),(11/00),(001/110),(0011/1100),(11001/00110),(110011/001100),(0011001/1100110)。我们把这些直接从{S}序列上截得的句式,称为A型句式。

  获取A型句式过程:

  {S}=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

截取反相配对101/0110011/00110001001/110110000110011/1100110010011011001/0011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0110010011001/1100110

  (d)把三种奇数A型句式001/110,11001/00110,0011001/1100110的末尾三码,分别循环右移一位,使001/110变成100/011,11001/00110变成11100/00011,0011001/1100110变成0011100/1100011。

  (e)按句脚上仄下平调整,可获得三对新句式:011/100,00011/11100,1100011/0011100。我们把这些从A型句式经过移位后得到的句式,称为B型句式。

  获取B型句式过程:

  奇数A型句式(移位)→奇数B型句式(调整句脚)→奇数B型句式
  001/110       100/011         011/100
  11001/00110     11100/00011       00011/11100
  0011001/1100110   0011100/1100011     1100011/0011100

  (f)将7种A型句式和3种B型句式合并,按顺序排列成全部10对句式:(1/0),(11/00),(001/110),(011/100),(00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1/00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

  这10对句式是诗词曲赋骈文对联通用的句式体系。

  §3.5.3 五、七言B型句式的优越性

  在五言、七言律诗中,A型和B型两种句式缺一不可。但是在楹联句式体系中,只需要五言、七言B型句式。五言、七言A型句式还继续应用于短联,是楹联从律诗发展而来的遗迹,但不属楹联句式体系。现将五、七言B型句式的优越性列举如下:

  (1)在结构上,五言、七言A型句式同B型句式有质的区别。A型句式结尾是单平或单仄;B型句式结尾是双平或双仄。在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句式0011/1100和110011/001100,五言和七言句式以采用B型为佳。因为五言和七言A型句式,结构与四言和六言基本相同,仅仅增加了一个单平或单仄的句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采用B型句式,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末,五言B型00011/11100与四言0011/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1),而五言A型11001/00110的变换数是2;七言B型1100011/0011100与六言110011/00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2),而七言A型0011001/1100110的变换数是3。在长联中需要快读时,五言B型近似四言,七言B型近似六言,而A型则无此特性。

  (3)律诗中的“拗救”,集中在A型句式。“拗救”会造成上下联平仄错位现象。废弃五言、七言A型句式,也就否定了“拗救”在楹联中的应用。

  (4)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优点是:五言、七言B型句式,同四言、六言句式一样,是结尾双平或双仄,这种结构上的一致与统一,易于互相连接,互相置换,互相转化。例如,五言B型句式“00011/11100”可转化为四言句式加一字领“-0011/-1100”。七言B型句式“1100011/0011100”可转化为四言句式加三字领“---0011/---1100”。由此可知,采用五言和七言B型句式,就可以消灭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的差异,形成统一的楹联句式。承认不承认只有五言七言B型才是楹联句式,是区别联家与诗家的试金石。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七对楹联句式:一言(1/0),二言(11/00),三言(001/110),四言(0011/1100),五言(00011/11100),六言(110011/001100),七言(110011/001100),构成统一的楹联句式体系。

  顺便说明一下:每对句式由两个互反序列组成,因此,句脚有上仄下平(1/0)和上平下仄(0/1)两种可能。为了简化叙述,本书一般用(1/0)表示。

  四言(0011/1100)、五言(00011/11100)、六言(110011/001100)、七言(110011/001100)四种句式是基本句式。五言一不论,四言、七言一三不论,六言一三五不论。

  一言(1/0)二言(11/00)三言(001/110)作句式时,只要求末位讲平仄。合成基本句式时,按基本句式要求讲平仄。

  律诗五言A型句式(1100!/00110)和七言A型句式(0011001/1100110),可用于五言联和七言联。律诗五言B型句式(00011/11100)的变格(00101/11100)和七言B型句式(1100011/0011100)的变格(1100101/0011100)在楹联中亦为合律。这已经成为联界共识。楹联既要保持文体的独立性,又有继承历史传统的兼容性,这样才有利于格律文学的共同发展。

  §3.5.4 楹联句式分析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能独立成联,因此是基本句式。一言、二言、三言一般不能独立成联,因此不是基本句式。但句式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言,二言、三言除少数作为相对独立句式外,多数已经融合在基本句式中(其标准是符合规范句式平仄)不再分析。此外,一言,二言、三言常作领、衬字用。放在基本句式前的是“领”字,放在基本句式之间的是“衬”字。领、衬字一般与自对句相连接。因为是“逗”,不是“句”,不算在基本句式之内,也不同于相对独立的句式。领、衬字一般不拘平仄,但末字最好平仄相对。

  一言句(1/0)

  一言句作为相对独立句式,十分罕见。例如:

  ●杭州岳坟讽刺秦桧夫妇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此联以秦桧夫妇吵嘴口吻讽刺。上下联第一字“咳/啐”(0/1)是独立的一言句。“咳”是感叹,“啐”是蔑视。放在联首,形象十分生动。

  《桐阴清话》:阮文达元平蔡牵得其兵器,更铸秦桧夫妇像跪岳王祠外。好事者制一联,作夫妇问答口吻,以木书之,其一系桧项云:“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又一系王氏项云:“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阮一日谒庙见之,为狂笑。(张伯驹《素月楼联语》第373页)

  一言常以叠字形式出现,可合并为二言句或三言句。

  一言领字以动词居多,如:问,看,望,想,忆,趁等等。例如:

  ●裘行恕题晴川阁(《楹联续话》卷二,晴川阁误作滕王阁)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11100,-0011,1100,110011)
  绕阑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秸阁收来(00011,-1100,0011,001100)

  此联第二句“问/看”(1/0)是“楼头黄鹤,天际白云/树外烟波洲边芳草”四言自对句的领字,既不是独立句式,也不算在所领句式之内。

  晴川阁位于武汉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取唐人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两字命名。

  崔颢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联作者是从晴川阁遥望黄鹤楼时抒发怀古寻胜之情的。所以有“隔岸眺仙踪”。“白云黄鹤”是在对岸,所以问“可被大江留住”。而崔颢是在黄鹤楼望见“晴川历历汉阳树”。不知为什么梁章钜《楹联续话》,吴恭亨《对联话》都把这副对联说成是“滕王阁”对联?

  二言句(11/00)

  二言句不是基本句式,不能单独成联,一般成对出现,成为四言句或六言句的相对独立部分。例如:

  ●徐阮邻(保宇)题甘肃盐茶同知署(《楹联四话》卷一)

  回民汉民,多是子民,我最爱民无异视(1100,1100,1100011)
  礼法刑法,无非国法,尔须畏法莫重来(0011,0011,0011100)

  回民、汉民是相对独立的二言句,但已组成四言句,其中重字复盖句式,不拘平仄。

  二言常作领衬字。多数由副词和动词组成,如:试看,试问,长随,长教,敢教,且教,漫道,何愁,何须,何来,且来,只须,应怜,不因,也留,莫向,曾记,犹存,犹抱。难期,足令,唯求,方知,无非,等等。例如:

  ●王文勤公(凯泰)题都门江安会馆(《楹联新话》卷三)

  联襼集群贤,都看五色云中,恩迎日下(11100,001100,0011)
  停骖逢盛会,犹忆百花洲上,春到江南(00011,110011,1100)

  此联都看/犹忆(00/11)二言与紧接的四言已经融合成六言句。后面两个四言未能形成自对,作领字有点勉强。

  三言句(001/110)

  三言句总是成对出现。也就是说,两个三言句可以合成一个六言句。三言句有短小精悍,节奏轻快的特点。例如:

  ●梁章钜题藤花吟馆(《楹联丛话》卷十二)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此联作于58岁。是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休闲生活和自我评价,淡泊高雅。

  ●梁章钜题草堂(《楹联续话》卷二)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作于68岁。是藤花吟馆联的修改,结构不同,风格依旧。

  ●茶亭联(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二)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

  此联以谚语入联,别有风味,自是上乘之作。可见用白话文撰联更需功力。

  三言句常作领衬字,使语气更婉转,情调更缠绵。如:又何妨,更何堪,最难忘,到如今,记当年,当此际,都付与,莫辜负,且安排,且领略,尽流传等,例如:

  ●纪昀挽龚匏伯(《楹联丛话》卷十)

  地接西清,最难忘枢密院旁,公余茶话(1100,---1100,0011)
  恩深南檄,惜空留昆明池畔,去后棠阴(0011,---0011,1100)

  此联最难望/惜空留为三字领,可接四言自对。但此联为非自对。

  四言句(0011/1100)

  四言句式是最基本的句式。五、六、七句式都可以由四言句式生成。四言句式是便于自对的句式,因此,也是长联用得最多且的句式。四言联例如:

  ●汤阴岳王家庙龛上联(《楹联四话》卷二)

  凛凛生气(0011)
  悠悠苍天(1100)

  梁恭辰评曰:“此八字可以包扫一切”。盖岳飞之忠之怨尽在其中矣。

  四言句式结构,既适合相对,更适合自对。相对者例如:

  ●洪稚存(亮吉)题九江庾楼(《楹联续话》卷二)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1100,0011)
  一楼风月,几辈传人(0011,1100)

  此联半壁江山/一楼风月,六朝雄镇/几辈传人。同边不自对。

  五言句(00011/11100)

  五言句最适合做对联的起句,特别是三仄一平(11100)做起句很得体,而且与四言句结构相近,便于连接。例如:

  ●徐星北题西湖茶舍

  千载许勾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11100,-0*10,0011)
  千秋同俯仰,惟青山不老,如见故人(00011,-0011,1100)

  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二云:西湖茶舍,徐星北鹾令(福辰)题联句(如上)。

  此联结构比较特殊,第一个五言句是真正的五言句,第二个五言句是一言与四言合成的。虽然两个四言没有形成自对,并不因此减色。惟西湖与青山相对,似欠妥。但“西湖”两字不能改动,只好如此。

  六言句(110011/001100)

  六言句式节奏鲜明。朗诵时平稳、舒展。六言联不如五言联七言联常用,偶一为之,别有风味。例如:

  ●董其昌题杭州飞来峰下冷泉亭(《楹联丛话》卷六)

  泉自几时冷起(110011)
  峰从何处飞来(001100)

  六言句可与四言、五言相接。例如:

  ●严问樵代人祝蔡仰斋夫妇五十双寿(《楹联续话》卷三)

  屈指三秋,天上又逢七夕(1100,110011)
  齐眉百岁,人间自有双星(0011,001100)

  此联四言句平仄与六言句前四位平仄相同,声律平稳,比较单调。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钧成、成纲《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

  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11100,110011)
  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00011,001100)

  此联声律比上面一联要活泼些。

  七言句(1100011/0011100)

  楹联的七言句式是律诗七言B型句式。节奏鲜明而舒展,提供的空间有回旋余地,因此七言联是短联的主体,同时也适合做长联的尾句。例如:

  ●张英题华山陈希夷庙(《楹联丛话》卷三)

  天下太平无一事(1100011)
  山中高卧有千秋(0011100)

  一副七言联把由乱到治的时代背景和陈抟的隐士风形象概括无遗。,

  《宋史·陈抟传》:陈抟,字图南,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移居华山,每寝处,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宋太平兴国中来朝。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太宗待之甚厚,赐号希夷先生。

§3.6 四言模式与最佳楹联结构

  成为最佳楹联结构,有两个条件:一是采用规范句式,二是按最佳方式连接。规范句式已经讲过。下面讲四言模式是最佳连接方式。

  §3.6.1 满足同边自对需要

  楹联句式体系的科学性,决定了这些句式本身就是最佳结构。每边一句的对联,不存在句式连接问题,句脚就是(1/0)。每边二句或二句以上对联,就存在句式连接方式问题。显然,并非任何连接方式都是最佳的。

  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才能生成最佳对联结构?能满足同边自对需要的连接方式才能生成最佳对联结构。也就是说,最佳对联结构的句脚安排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同边自对决定的。

  按照这一原则,在末句句脚固定为“1/0”的情况下,每边两句的对联,句脚(0,1/1,0)可以唯一确定。例如,

  ●颐和园谐趣园澄爽斋

  芝砌春光,兰池夏气(1100,0011)
  菊含秋馥,桂暎冬荣(0011,1100)

  因为只有这种连接方式,才能满足同边自对的需要。因此称为最佳对联结构。另一种句脚(1,1/0,0)就不能构成同边自对。

  每边三句的对联句脚,可以在每边两句的句脚“0,1/1,0”之前添加句脚“0/1”或“1/0”。因此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0,0,1/1,1,0”,能满足后两句自对(也满足一、三句自对,但罕见应用)。例如:

  ●清王子实题金陵棋胜搂联:

  恨我晚来游,只落得万柄枯荷,一湖秋水(11100,---1100,0011)
  问谁能不朽,除非是六朝儿女,千古英雄(00011,---0011,1100)

  另一种选择是“1,0,1/0,1,0”,能满足前两句自对或后两句自对,例如:

  ●梁山舟挽钱载(《楹联丛话》卷十)

  青宫授几,骆社图形,官府神仙皆慧业(0011,1100,1100011)
  达尊备三,绝艺擅四,儒林文苑并传人(1100,0011,0011100)

  这两种选择都能满足自对需要。但后者句脚平仄交替,非最佳选择。

  每边四句的对联句脚,可以在每边三句的句脚“0,0,1/1,1,0”之前添加句脚“1/0”或“0/1”。因此也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1,0,0,1/0,1,1,0”。例如;

  ●张锡戊挽陆元錞(《楹联丛话》卷四)

  名成鲤对,诰赐銮封,最愜心镜水辞官,霞城就养(0011,1100,---1100,0011)
  闲即种花,病还作草,忍撇手金英正放,墨渖犹浓(0011,1100,---1100,0011)

  另一种选择是“0,0,0,1/1,1,1,0”。例如:

  ●7654 柯玉栋题福州冶山吕仙祠(《楹联新话》卷二)

  四围紫气捧心香,结成胜地蓬壶,正屏麓云开,剑池月上(0011100,001100,-1100,0011)
  万丈白毫悬肘篆,分与神山药石,早葫头日驻,枕底春回(1100011,110011,-0011,1100)

  这两种选择都能满足自对需要。就结构而论,前者优于后者;就风格而论,两者各有千秋。从清代楹联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初期和中期,满足自对需要是形成格律的主流。在后期又出现了不受自对束服潮流。

  §3.6.2 四言模式与句脚安排

  对联句脚平仄格式来源于骈文。“唐代骈文,至李商隐始集大成。商隐与温庭筠段成式三人,号三十六体,盖三人皆行三十六也。四六之名,实始于商隐。”(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宋有博学宏词科,所试多为四六,形成一代文风,影响至巨。

  四六多以四字六字为句。例如:

  ●范成大《上梁文》

  吴波万顷,偶维风雨之舟;越戌千年,因筑湖山之观。(0011,001100,1100,110011)

  彭元瑞《宋四六话》卷十一云:“文穆范公成大,晚岁卜筑于吴江盘门外十里。盖因阖闾所筑越来溪故城之基,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所植多名花,而梅花尤多。别筑农圃堂,对楞严山,临石湖,概太湖之一派,范蠡从入五湖折也。所谓姑苏前后台,相距亦止半里耳。寿皇尝御书“石湖”二大字以赐之。公作上梁文。”(引自《齐东野语》)

  也有在六言句中加一虚字成七言句的,例如:

  ●范仲淹《归宗启》

  志在逃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1100,1100-11,0011,0011-00)

  洪迈《容斋四六丛谈》云:“范文正公微时,尝冒姓朱,及后归本宗,作启曰:志在逃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用范睢、范蠡,皆当家故事。”

  也有只用两个四言句作偶对的,例如:

  ●吕东莱《月泉疏》:

  断崖吐月,才出半规;古甃涵星,尚怀金壁。(0011,1100,1100,0011)

  彭元瑞《宋四六话》卷十一云:“月泉在德清县燕相寺,出石罅间,形如半月。”

  以上所举之例,都是偶对,其结构序列自然符合自对需要:

  这种由骈文偶对造成的句脚平仄规律,能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此,常作为对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由于偶对句脚规律与句式长短无关,我们就把表示四言句偶对结构的正反两种二元序列称为四言模式。其句脚规律如下(“/”区分上下):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每边一句            1/           0
  每边二句         0   1/        1   0
  每边三句      0   0   1/     1   1   0
  每边四句   1   0   0   1/  0   1   1   0

  于是,每边一句到四句的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用四言模式的句脚来表示:

  每边一句的句脚       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句脚
  每边二句的句脚     0,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两句句脚
  每边三句的句脚    0,0,1/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三句句脚
  每边四句的句脚  1,0,0,1/0,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全部句脚

  这种源于偶对的句脚平仄格式,一旦公认为对联格律,就会推广到非偶对的情况。因为这种格式,既适用于自对,也适用于非自对。

  由于句脚格式与句式长短无关,四言模式中的四言句式,可以用五言B型、六言、七言B型句式替代,且可在任何位置上添加领衬字,而不影响最佳对联结构性质。这些基本句式虽然节奏不一定相同,但在结构上有共同点,因此组合规则与四言句式相同。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的对联,“四言模式”的句脚安排是最佳选择。四言模式能充分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而成为最佳对联结构的基础,一切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由四言模式生成。

  每边四句以上对联的句脚安排,当然可以参照四言模式酌情处理。四言模式的句脚格式来源于骈文偶对的句脚规律。但对联毕竟不同于骈文:骈文句式以四六为主,对仗以偶对为主,因此句脚规律非常明显;对联句式包括一言至七言,而且偶句(包括自重句和自对句)的有无、多少,都会影响句脚平仄。对联同骈文的这些区别,要求在句脚安排上比骈文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孙髯昆明大观楼联,在句脚安排上完全符合四言模式,但并非循环反复,一成不变。

  §3.6.3 昆明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

  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衬字的方法,构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

  全联共180字,36句;每边90字,18句(领、衬字与所在句合为一句)。其结构可按“起、承、转、合”分为4组。每组4句或6句,相当于一组或一组半四言模式。我们把(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四言模式;把四言模式的反向(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称为反向四言模式,把每组最后一句句脚称为“组脚”。现分述如下:

  第一组“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11100 0011 0011 -001100
  00011 1100 1100 -110011

  上联描绘滇池景色,一望无际;下联追忆云南历史,百感交集。

  此组第一句用五言句式。五言句式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并与第三、第四两个四言句式自然相接。第四句一字领接六言句式。六言句式也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如果将扩展部分忽略不计,其结构就是一组反向四言模式:

  (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
  句脚(0,1,1,0/1,0,0,1),组脚(0/1)

  第二组“承”: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0011 1100 1100 0011 0011 001100
  -1100 0011 0011 1100 1100 110011

  上联眺望四周远山,浮想联翩,乘兴将视线转向下面要重点描绘的滇池风光。下联借四个朝代的典故作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的议论,为下面艺术渲染定下基调。

  此组前四句是加一字领接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句脚(1,0,0,1/0,1,1,0)

  后两句是四六句式,由于六言句是四言句的扩展,应视为半组反相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
  句脚(1,0/0,1)

  这两句不仅在文意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声律上改变了“组脚”的平仄,使原来组脚(1/0),增加两句后,组脚成为(0/1)。

  第三组“转”: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1100 ---0011 -0011 ---1100
  -0011 ---1100 -1100 ---0011

  上联将滇池无限风光简约化,蟹屿螺洲,苹天苇地,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理艺术化,珠帘画栋,断碣残碑,对比强烈。

  如果将领、衬字忽略不计,此组在结构上仍然是一组反相四言模式

  (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
  句脚(0,1,1,0/1,0,0,1)组脚(0/1)

  第四组“合”: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0011 1100 1100 0011
  ---1100 0011 0011 1100

  上联从稻香触发,联想滇池四时美景,艳若骄阳。下联从疏钟惊醒,返回现实人生,净如秋水。

  此组是加三字领的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句脚(1,0,0,1/0,1,1,0)组脚(1/0)

  全联结构如下:

  11100 0011 0011 -001100
  00011 1100 1100 -110011

  -0011 1100 1100 0011 0011 001100
  -1100 0011 0011 1100 1100 110011

  -1100 ---0011 -0011 ---1100
  -0011 ---1100 -1100 ---0011

  ---0011 1100 1100 0011
  ---1100 0011 0011 1100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使自然景色,历史沧桑,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历久弥新,叹为观止。

  大观楼长联为最佳楹联结构提供了经典模式。因为四言模式包含“句式生成基础”和“句式连接方式”这两个互相联系的结构因素。就句式生成基础而言,四言句式逐字向前扩展,可生成五字至七字楹联句式。就句式连接方式而言,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开始,逐句向前增长,其句脚是每边四句和四句以下一切对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但是,当四言模式成为长联分组的基本单位时,“组脚”(即每组最后一句的句脚)又成为全联声律关键。大观楼长联的组脚是0,0,0,1/1,1,1,0。由此推论,每边五句以上(包含五句)的楹联,在确定句脚时,还应考虑全联是否需要按单句或偶句,甚至按三句或四句分组,并以此确定组脚。例如,可以将平仄序列相反的自对句,或平仄序列相同的自重句,视为一组。但是这种分组,应该是客观的,全联统一的。

§3.7 长短联的划分

  长短联的划分,目前议论纷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不要打破传统概念?因此,首先要了解传统的长短联概念是什么?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鄂文瑞公(鄂尔泰)亦有菜圃长联云: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

  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云: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两边有一副长联写道: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由此可见,清代楹联大师曹雪芹和梁章钜都把11言联(22字)作为长联的下限。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当时的约定俗成,不能等闲视之。

  为什么清人把11言和11言以上的对联,称为长联?这需要从对联结构上来分析。

  对联由律诗和骈文的对仗句脱颖而出,成为独立文体。律诗对仗句以5言、7言为典型,可以直接构成5言联或7言联。骈文对仗句以4言、6言为典型,单对可构成4言联、6言联,偶对可构成8言联、10言联,尤以四六结构的10言联为典型。因此,一般地说,10言和10言以下的对联,在结构上与律诗或骈文的对仗句没有多大区别。只有当4言骈文句式与7言律诗句式结合为11言联时,对联才有了不同于律诗和骈文的结构。这种新的对联结构,宋代朱熹已经熟练运用。正如“§1,3 对联史话”中提到的: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一联创造了不同于律诗和骈文的对联结构。

  既然11言与10言的区别,在典型情况下反映了对联结构与律诗、骈文结构的区别,把它作为长联的下限是合理的。这里说“在典型情况下”,是指例如上述鄂尔泰菜圃联的对联结构。而贾氏宗祠联,虽然也是11言长联,仍保留了浓厚的骈文色彩

  当然,曹雪芹和梁章钜并不是从结构上,而是从习惯上区分长短联的。对联与其他文体的最大区别是作为文化装饰公诸于众。悬挂于厅堂斋室的对联,其长度(即字数)要受空间环境与视觉效果的制约。对联的长度,字的大小,应与建筑空间相适应;要尽量写成一行,能看清每个字,以便观赏。这些基本要求,对今人、古人并无差别。

  因此,大量斋室联是5言(10字)、6言(12字)、7言(14字)8言(16字)。

  北京故宫太和殿雄伟庄严,也只用14言联(28字)

  乾隆题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与楹联: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咏言保之,遹求厥宁

  帝命式于九围:见《毛诗·商颂·长发》。式,用。九围,九州。兹惟艰哉:见《尚书·商书·伊训》。咏言保之:见《毛诗·周颂·载见》。咏同永。遹求厥宁:见《毛诗·大雅·文王有声》。遹,发语词。厥,其。

  可见,一般场合的对联多数在15言(30字)以内。寿联挽联,咏史咏事,可以写得长些,有20言(40字),充其量40言(80字),也足以尽情发挥了。总之,对联虽不限长度,但并非越长越好。因此,清人称11言和11言以上为长联,是有道理的,符合科学,并未过时。

  如上所述,如果把长联下限界定为11言(22字)。4言(8字)到10言(20字)就属于短联,不必再考虑何种结构,不必再考虑一句还是两句,以利操作。至于一言至三言,称对,不称联的理由,在“§1.2.1 联与对”中早已说明。

  余下的问题是:长联的上限如何界定?鉴于昆明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公认地位,仍称长联为宜,并以此为界,把22字至180字称长联,180字以上称超长联。这样界定的好处是,使昆明大观楼长联是“天下第一长联”的地位,不可超越。同时也给超长联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证明,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结构的典范:全联180字,36句;每边90字18句;平均每句5字。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在实际应用时不全是四言句,而且有领衬字。所以平均每句5字有普遍意义。如果每边4句按20字计算,长联结构以四言模式为基础,成倍增长,也就是字数从20字,增长为40字等等。于是,楹联分为短联、长联、超长联三类。短联每边4-10字,长联每边11-90字,超长联每边91字(含)以上。长联还可以细粉为三类:每边11-20字,每边21-40字,每边41-90字。这样的界定和分类,既兼容了传统称呼习惯,也照顾了当前研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