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mkv下载:中考物质主题复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10:59
物质主题中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细目表中考物质主题复习
 
知识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要求
 
了解
 
认识
 
理解
 
独立操作
 
一.物               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3.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4.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5.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6.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7.会测量温度
 
 
 
 

 
8.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9.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物质的属性
 
10.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1.尝试将物质的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1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13.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1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16.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7.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8.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9.了解原子核式模型
 

 
 
 
 
20.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22.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新材料及其应用
 
23.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24.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5.初步了解超导的一些特点
 

 
 
 
 
26.了解超导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27.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这部分内容中,了解要求的有16个、认识1个、理解8个、独立操作2个。这27个三级主题的水平要求是明确的,
对于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这两类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我们在此介绍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的行为动词:
(1)了解:了解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了解”、“知道”、“描述”、“说出”,这部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做到:①再认或回忆;②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③举出例子;④描述对象的基本特点.
(2)认识:认识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3)理解:理解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和计算,部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做到:①把握内在逻辑联系;②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③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④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重要知识或重点知识.
(4)独立操作:独立操作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测量”、“会”、“学会”,这部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过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经历:经历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这部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做到: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2)反应:反应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关心”、“关注”、“乐于”、“敢于”、“勇于”、“善于”,这部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3)领悟:领悟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形成”、“养成”,具有这部分要求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具有稳定态度、意志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课标》指出“物质这部分科学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身边的物质的初步认识,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的尺寸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由于尺寸太小和太大,人类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科学方法的应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新材料科学相联系的,学习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那么中考题如何一一对应,我们来看一些各地区中考试题中的实际范例。下面就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四部分,依次简述如下:
一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一、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能用语言、文字或图描述常见的物理特征,对应的层次“了解”,即能口头描述物质的物理特征,或者能写出物质的物理特征,或者能用图表表示出物质的物理特征,物质的物理特征至少含有物质的“形态、弹性、颜色”.物理特征还含有味道、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比热等等.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1、 (09杭州)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
点拨:对于物质的属性与生活生产的应用要能理解,玻璃被击碎时会产生电信号,应与导电性有关。
答案:B
例2、(2008·滨州市)小明按照物理属性的不同将六种物品分成了a、b两组。其中a组有铜条、铅笔芯、水银;b组有玻璃丝、塑料棒、陶瓷片。小明这样分类依据的物理属性是(  )
A.密度     B.硬度    C.导电性    D.磁性
点拨:要求熟悉一些基本的分类方法,如按物质的不同特征、性质或作用等等进行分类.这类试题也可以条件开放,让学生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答案:C
例3、实验探究回顾:(09广州)用图22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22,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_______
(5)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从图23可知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的判断。请写出做出此判断的依据

答案:(1)—8℃  (2)0℃  (3)固液混合  (4) t 3     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5)答: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0~t1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1=20℃ 在t5~t6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2 =10℃,  故△T1 > △T2     由 Q=Cm△t   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C就越小。所以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例4、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一瓶是饱和氯化钠溶液,一瓶是蒸馏水。为了把它们区分开,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方法:①蒸发 ②测密度 ③测导电性 ④测pH ⑤加入氯化钠 ⑥加入食醋。你认为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A
点拨:物质的鉴别类考题可以用物理方法区分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区分,因此是综合试题考查的热点。本题要注意蒸馏水是绝缘体,而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故方法③可行;而两者均为中性故④不可以区分。
二、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表达自己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对应的层次“领悟”.
例5、公路建设中使用的橡胶沥青是把废旧轮胎制成橡胶粉,再加入不同的化学制剂,与沥青混合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橡胶和沥青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橡胶沥青使“废物”得到了充分利用
C.橡胶沥青路面弹性好,且可增大摩擦    D.橡胶沥青路面的空隙较大,能降低交通噪声
答案:A
点拨:本题作为新情景考查同学们对现象本质的把握。例如题中提到“橡胶沥青是把废旧轮胎制成橡胶粉”因此该措施为“废物利用”,B正确;由其性质不难想到C、D也正确。所谓“合成材料”即指人工合成。沥青不是合成材料,而是石油产物中的一部分,所以是天然的。故答案为A
三、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能区别物质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对应的层次“理解”,还能描述物质这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能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态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对应的层次“了解”.
例6、我们学过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后,对物质的存在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及其特征
 
名称
 
形态特征
 
举例
 
固态
 
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液态
 
 

 
气态
 
没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答案:冰等 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水蒸气等
例7、为什么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答案: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
四、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说出生活环境常见温度值,能说出冰、人体、沸腾、通电灯丝、太阳表面等的温度,属于“了解”层次,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常见温度计是根据汞、煤油或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等等,会测量温度,会正确操作温度计,能判断那些是错误的操作,能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并能尝试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8、(09江西)今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11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图11
 
(1)                                                              ;
(2)                                                              ;
(3)                                                              .
点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是我们常见的液体温度计,也是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应会的。答案:(1)量程不同 ;(2)分度值不同;(3)体温计上有缩口等。
例9:(09福州)26.(4分)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16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17所示,为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图18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图16
 
图17
 
图18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98   <   (3)保持不变
例10、(08江西)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是39℃
B.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C.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D.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70℃
答案:B
五、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能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例如冰的熔化过程,或水的汽化过程,或碘的升华过程等等。能用物质的沸点和熔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例11、(09河南)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点拨:本题取材于生活情景,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习兴趣。
答案:D
例12、(09山东潍坊).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        ℃,这表明当时的大气压强要比1标准大气压强         ;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两种可行的办法:
①                                           ;
②                                           。
答案:98℃    低(小)      ①减少水量     ②烧杯加盖   (或增强酒精灯的火焰、提高水的初温等)
例13、(09江苏)30.(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  ▲  较大.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
 
A.30%        B.40%        C.60%       D.90%
 
(4)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
答案:(1)比热容    (2)D  (3)B  (4)描点作图   120
(5)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二    物质的属性
一、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物质属性的涉及面很广,对于同学们来讲,只要能够体现物质的特性我们就可以作为物质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是“弹性”、“硬度”、“磁性”、“导电性”等.
例1、(09河北).食品包装中经常用到铝箔。铝材能制成铝箔是由于铝具有(     )
A.良好的导热性                     B.良好的延展性
C.较强的抗腐蚀性                   D.较小的密度
点拨:铝材轻巧是由于密度较小,坚固是由于具有较大的硬度,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不生锈使其看起来很美观。又有良好的导热性。但易于加工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才是能制成铝箔的原因。
答案:B
例2、(09贵阳).如图所示的建筑,是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旁.高新科学技术和时代美感完美结合的国家大剧院。该建筑的穹顶表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使如此大面积的建筑外壳不至过重而又坚固,设计者选择了钛金属板作主材,这主要是因为钛的密度        ,硬度        。(两空均选填:“大”或“小”)
答案:小      大
例3、(09福州市)6.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射箭运动员张娟娟获得女子个人金牌,打破了韩国运动员对该项目的垄断。她射箭用的弓上的弦,选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
A.弹性         B.导热性          C.磁性          D.导电性
答案:A
2、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联系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或者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例4、(09贵阳).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所选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如:用
密度较小的铝合金作为飞机外壳的主要材料等。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
A.用塑料做电源插座的外壳        B.用塑料泡沫做成表演场景中滚落的“石头”
C.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D.用橡胶做汽车轮胎
答案:B
例5、(09贵阳)2008年9月27日北京时间16:43翟志刚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如图7所示,这是国人为之骄傲和值得永久纪念的一刻。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人,此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他与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km,则他的飞行速度为        km/s。他身着的舱外航天服几乎就是一个小型飞船,请根据他所处环境,谈谈该航天服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写出一条即可)
点拨:这道题的第二空是发散思维的,这类试题是以生产、生活和高科技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航天服在太空中的作用,再结合学过的物理属性,从而得出制造航天服材料上的要求。
答案:7.8        供氧、抗撞击、抗辐射、保温、维持压强(或保压)等
二、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质的最基本属性之一,要求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物体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对质量的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能估测出常见物质的质量。
例6、一个同学为了验证“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他先测出了冰的质量,然后把冰放入一个开口的烧瓶中加热,直到水沸腾了去测量水的质量,测出的结果表明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小,几位同学对此实验做了如下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水加热后的温度升高了,因此质量变小了
B.由于冰化成了水,物体的状态改变了,因此质量变小了
C.冰熔化成水后,质量应该发生变化
D. 冰化成水时质量不会改变,但由于水加热到沸腾,一部分水变成了水蒸气,因此质量变小了
点拔: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地点、状态变化和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冰化成水后质量是不会改变的,由于有部分水汽化因此质量才改变。
答案:D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要求会测量物质的质量,置于采用什么测量工具并未限制,但是对于测量的基本仪器必须熟练掌握,该点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例7、(09福建晋江)小丽同学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发现天平的指针指在甲图所示位置,若要使天平平衡,应将        向_______(填“左”或“右”)旋动.图16乙是一次正确测量的情景(天平下方为游码标尺的放大图),则物体的质量是  _______g.用这架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时,估计金属块的质量在150g左右.试加砝码时,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左偏.小丽同学接下去应进行的操作是:                                     。
点拨:此题要求学生熟知天平的使用。
答案: 平衡螺母  左   63.4   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三、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这里有两层要求,一是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实验数据,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同种物质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二是理解密度的概念,所谓的理解就是通过对实验感性材料的分析,体会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
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用密度的知识鉴别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物质的纯度,利用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和利用变形公式求物质的质量或体积,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的密度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如解释为什么农民用盐水选种,冰为什么能浮的水面,人在死海里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悠闲读书等.
例 8、(09河北).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水=1.0g/cm3)
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
时,进行了下列操作: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
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
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再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
根据图15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3)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点拨:本题考查密度的测量,本实验方法多样,导致密度的相关考题灵活多变。托盘天平在使用规则中提到“潮湿物品不能直接放入托盘称量”;当然也要考生掌握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如何使用排水法测其体积;及密度的相关计算。(3)的设问提现了对实验交流评估的考查。
答案:(1)将潮湿的软木塞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2)400   16   0.15
(3)将吸水性物质放入水中,吸足水后,再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出体积
四、了解物质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了解物质属性对科技进步影响,途径可以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交流讨论进行.
例9、LED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光源,它的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二极管由下列哪种材料制成(   )
A.纳米材料     B.半导体材料   C.隐性材料  D.超导材料
点拨:本题考察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LED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光源,它的大量使用将会节约大量电能,对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答案:B
 
图1
 
电子
三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例1、(07江西)图1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    和    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    组成.
答案:原子核    核外电子
二、了解原子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1、了解原子核式模型,说出原子核式模型.
2、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说出几种原子核式模型的发现过程以及这几种核式模型的大致内容.
例2、(09芜湖)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       。1909年,著名科学家       在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以氢原子为例,图12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     。
点拔:建立物理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实事基础上,经过想象和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检验.正是这样,科学家经过实验的检验,得出目前较为公认的原子核式结构。
答案:(1)分子   卢瑟福   (2) C
例3、(09成都).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核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答案:C
例4、(09广州)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图1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   )
A.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
B.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与质子数相等
C.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D.所有原子都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
答案:C
三、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着重了解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史,人类探索宇宙最常见的方法,例如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火星探测器等等.
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斥力
B.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胀
C.  在房间吸烟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中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平常物体不带电
点拨:本题要求对宇宙的形成有所了解
答案:B
四、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将物体的尺度的大小进行排列或者绘制图表.
例6、(08徐州)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微观世界领域不懈地探索着,下列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分子 夸克 质子 电子       B.分子 原子核 质子 夸克
C.原子核 电子 质子 分子      D.分子 原子 电子 原子核
答案:B
四   新材料及其应用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如:半导体的导电性,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所具有的一些独特功能.
2、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利用半导体材料研制了太阳能电池,以及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交通等领域的条形扫描仪等.
3、了解超导的一些特点,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以及磁悬浮特点等
4、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利用超导进行远距离输送电,“无摩擦”磁悬浮列车的研究等.
5、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例1、(09绍兴)铝镁合金是新型建筑装璜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窗框、卷帘门、防护栏等,下列性质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是(  )
A.不易生锈     B.导电性好     C.密度小     D.强度高
答案:B
例2、(09湛江)下列关于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代计算机中(CPU元器件)不需要用到半导体材料
B.当前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聚变来获得核能的
C.纳米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具有某些特殊性能
D.超导体主要应用在电饭煲、热水器和高压输电线上
点拨:对于新材料不需要记住有什么作用,而是了解物质的属性对发展新材料有影响,进而知道物质和属性对科技的进步的影响.课本以外新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有贮氧合金、超塑性合金、高分子材料、敏感陶瓷、液晶等等.C
我对中考复习的思路和建议
1、学透课标:要细读、研读课标。它是命题的原始依据,从我省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都是紧扣课标不超要求。再结合省中考研讨会的信息,把握好考试范围、深度和难度。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突出重点,保证覆盖面。不练偏题、怪题和计算繁杂的题目,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狠抓“双基”:复习时要重视“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放到首位。不要贪多求难。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会用物理语术语提问、解释现象和叙述操作步骤。
3、重视实验:从近年的中考的实验题中可以看到,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没有仔细观察和归纳,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的考查并不是要把探究的七个环节都拿来考查,但是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试卷考察重点。其中,处理信息、运用图表的能力的考查会多些。在复习中应加以重视。要对基本实验仪器进行归纳和总结,要特别注意对原理、探究过程的要素和方法的复习,抓住重点实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些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4、精选习题:复习题要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注意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科技最新进展相联系,特别是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的前沿,人们生活中的新鲜事,中考难题常出现在这些联系实际的综合题中。我们要多了解、关注和学习,最好能根据这些问题自编复习新题。在形式、情景、素材等方面创新,但涉及的物理知识不能超出课标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结合近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和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的一些创新题尽可能多练。许多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概念、规律不会分析,要多帮助学生学会建立模型,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