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规划局:从民族文化中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25:42
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闪耀着它的光辉。中国动画片的发展经历了70多年时间,其间,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经过70多年的探索,中国动画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外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世纪使中国动画片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占国内市场并走向世界,是动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目前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国动画片的本土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并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去开拓中国自己的动画市场。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结合中国动画创作的现状和本土文化特征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
第一章 追溯中国动画历史
一、中国动画的创始期及起源
中国动画始于1926年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到1936年,他们撰文高度赞扬美、苏、德等国的动画作品,并提出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以此为始,万氏兄弟开创了中国动画理论的先河,并使中国动画从40年代起即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举在亚洲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从业人员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就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由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形成了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中国动画一直就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的借鉴和探索,并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风格的《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开始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可以说,中国动画人在立足传统、注重本土、开发文化资源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动画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56年,当美影的首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外首次获奖,可有的评委竟认为它不是中国作品,这令全厂上下意识到:动画这种舶来品只有输入本民族的血液,才能彻底摆脱西方的影响,标新立异地发展自己的风格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于是,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在“探民族风格之路”引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收获。木偶片《神笔》和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在人物性格特征、动作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体现出本民族特征,在人物和背景设计、表演、音乐中充分吸取传统戏曲和造型艺术的表演手法并加以创造发挥。找到了如何发挥民族独特风格的道路。既符合民众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又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神笔》先后在国外重大影展中五次获奖,为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树立了典范。
60年代,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更使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高潮,从而开创了世界动画新的里程碑,以它鲜明的中国风格震动了国际动画界。法国《世界报》的评论这样写道:“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牧笛》也是一部水墨动画的代表作,它把民族风格推向新的高峰。其精湛艺术令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一次令人神往的美的享受”。它的成功再次证明:愈有民族性,便愈有群众性,也就愈有国际性。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巧妙地融入其中,演绎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并运用综合手段“挖掘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鲜明性在《哪吒闹海》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动画片《三个和尚》是既继承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从而导致动画从业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滞后。国内动漫行业目前面临着很多关键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动画从业者积极性的提高等;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在模仿美国、日本的动画,缺乏团队精神和对动画艺术的献身精神;缺乏高层次导演;发行无法上规模,不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
中国动画曾有过辉煌,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创作道路。
第二章    中国动画产业现状
一、当前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的问题
中国动画产业虽然从计划经济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但不仅未出现应有的繁荣,相反却走入了低谷。从客观上看,体制、政策、市场,与中国动画发展缓慢密切相关。
体制问题:我国动画产业长期受体制问题的困扰,制定规章、实施管理的部门与受管理的企业没有脱钩,造成不充分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如果管理方与企业不真正脱钩,制播分离不能真正实现,不能面向全国以真正合理的价位择优购买动画片,则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就无法胜出,生产力也得不到解放。
政策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动画业百废待兴,急需依靠政策来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但哪怕是阶段性的扶持都没有及时到位。我国一直没有针对动画产业的发展制定整体或远景发展规划,动画业发展十五规划至今还未出台,没有设立专门的动画监管部门,没有整套适当保护、扶持的举措,对进口动画片的播放管理不到位等。
市场问题:中国的动画创作有较强的艺术性,可市场意识都十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
二、分析问题
这里虽然有体制、政策和市场等诸多因素,但从根本上看,仍是动画的艺术表现和动画造型方面存在着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相关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相继红火起来,但目前投放市场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尤其是原创性较强、艺术生命力感人的动画作品非常少。中国动画与美国、日本相比有着漫长的历史,但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动画发展迅速,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文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国民族化的动画产业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观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以及品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努比、凯蒂猫、圣斗士、青春美少女等等,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
三、中国动画中传统文化的丢失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压力之下,我们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自己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是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源是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内容有直接关系,教训是深刻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甚至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便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虽然我们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选用蕴涵丰富、本土文化的题材,塑造新时代的艺术形象。为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美国动画业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试题。《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这足以引起中国动画业界人士的反思!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的文化资源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内涵,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种现象,根本上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信心。其实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资源让我们来挖掘,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更能使我们的动画作品具有原创性。如果我们不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战略,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挖掘
一、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动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在文化方面,中国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将成为动画题材的最大滋生土壤。然而剧本的创作和改编是制约我们动漫发展的一大弱项,这一点日本和美国的漫画先行的做法应当给我们很好的成功启示。事实上,无论日美还是欧洲,很多动画作品都是由漫画改编过来的。特别是日本动画,几乎无一例外以连环漫画作为开路先锋和试金石。由于漫画的制作和发行成本很低,这样非常有利于自由原创创作,而漫画的人气基础又是动画成功的试金石。反观我们由于动漫脱节,多数动画作品从历史故事直接进入动画市场甚至是迎合领导的意识盲目投资,市场风险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无论是技术,还是手法,在真正的创作当中,充当的依然是工具的角色,在肯定技术优越性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本末倒置,一味的追求形式或者技术的新奇而背弃创作规律。这一点,美国的动画创作已经给我们很多深刻的教训,是《恐龙》,还是《最终幻想》,技术上的成功却没有真正成全影片。每一个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是国外的米老鼠、唐老鸭、加菲猫,还是国内的黑猫警长、葫芦娃……从人物角色来说,着重刻画的是角色鲜明的个性和活跃的生命力,动画形象活在观众心中的是生动的角色本身,而不是某种先进的贴图、或者是某种复杂的技术。更何况,技术不是恒久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日渐更替,暂时的“先进”能够有多持久?谁也不能保证;相反,艺术创作凭借着其真实的情感感染力却可以跨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现代的动画创作理念应该是最大程度地利用现代技术来刻画鲜活的角色和演绎精彩的故事,关键依然在于动画故事和人物所具备的感染力。无论是《海底总动员》,还是《千冰河世纪》,都说明了动画形象的形成凭借的是创作理念的准确定位。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思路也是从研究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艺术作为创作符号导入我们创作及创新的作品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和造型语言塑造的动画形象曾产生过大量优秀的动画片,但近年来未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提倡中国动画应该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转化为动画造型形象,将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创造为倍受当代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很多,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充分,有着浑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很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现成形象,将无法脱离它已形成的造型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
动画是一个形象化很强的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其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的重要因素,也是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益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生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在我们近期的动画创作中,国产动画也证明了一条如何在众多国外动画中脱颖而出,塑造有中国特色新型动画形象的范例,也正说明了运用传统方式和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哪吒传奇》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传统与民间的宝贵资源有着无穷的开发前景。中国动画的发展不能依赖某种技术,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一套,而是应该从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用时代的眼光来挖掘其中的生命力,由此塑造的动画角色必然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及国际上的公认。我们在哪吒的造型设计(哪吒梳着小髻,穿着肚兜,乾坤圈斜挂在身上,一手挥舞着混天绫,形象古典却透出调皮可爱的样子)中可以看到我们身边孩子的性格特征,既有今天许多孩子身上都有的不足,也拥有许多孩子身上都有的优点。因此,哪吒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性格特征、又有时代感的卡通小英雄,同时还兼具现代意识极强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团队精神等等。在《哪吒传奇》中也借鉴了国外动画的一些长处,所以在强化原有人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人物形象,如小龙女和小猪熊等。
国内现阶段的不少青春漫画作品,或多或少都摆脱不掉日本动、漫画的影子。在我们开创自己的青春漫画、动画新形式的阶段,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探索和发展中国风格的本土青春动画片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创作者已经具有了这种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相信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会因模仿与借鉴而丢失。我们要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