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西大使被杀事件:莫把百姓做“刁民” 不然百姓“老不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2:53
 

再则,“老不信”也源于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相较政府部门说什么就是什么,权威就是真理的年代,网民能够大声质疑,坚决地说“不信”,实际上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反对的声音”、“质疑的声音”。所以,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并不全是坏事。正如网民“晏扬”说,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何尝不是体现了可贵的怀疑精神、求真精神?眼下的信任危机虽然令人担忧,但这并不比以前的情况更糟糕。”当然,不可否认,有些网民一味地把“不信”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学者徐贲就评价这种“消极的不信”、“恶性的怀疑主义是一种病毒”。

政府如何率先重建诚信社会?

如何重新建立一个以真实、公开为基础的诚信社会?这首先需要政府带头做出表率。仅就网络舆情的应对上,就不能像佛山人大代表一样,把质疑之声当作刁难,把“质疑的百姓”当作刁民、屁民。只有认真审视群众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回应作为政府的基本义务,公众的基本权益,社会信任才有重建的基础。

此外,不要老慨叹“为什么谣言跑得那么快”,而应反思“为什么真相总迟到”,改变“粗暴式”和“沉默式”网络舆情应对习惯,及时解开网络事件的疑窦,让真相原原本本的展现在公众面前。不然,越是遮掩,网民越是怀疑。

再则,多些真诚与从容,回应网民质疑和舆论监督,少一些“信不信由你”的雷言雷语或以“临时工”做挡箭牌之类的低级做法。可以邀请网民、第三方参与调查,直接化解网民的质疑。

当然,在政府做好表率之外,对媒体来说,需要坚守新闻真实性为第一的原则,更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事件。网民也需要提升自身素质,以更理性的姿态参与公共事件的发声之中。

信任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老百姓成为“老不信”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加大了社会沟通交流的成本。因此,尽管社会信任重建非一日一时之功,也需迎难而上,而努力的方向正如网民“浦江潮”所建议的那样——社会需要以民主、法治为依托,公权运行需要以尊重民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为准绳,只有这样,社会信任才能hold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