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内衣百度贴吧:不是电脑的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58:00
刘育新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29日   10 版)

    简化汉字,在大陆使用了半个世纪了。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出于不同目的(或谄媚迎合,或自作高深,甚至是自作多情),故意抛弃简化字而使用繁体字,结果十分尴尬。

    最近,在一个很文化的城市的一个很文化的单位,偶然看到晚清一件文物的说明文字,大意是:“当年慈禧太后西行避难路过此地,遗留下这件宝物”之类的话语,短文用的全是繁体字,竟然将“慈禧太后”打成了“慈禧太後”。因为“后”是“後”的简化字,大概以为用“後”替“后”是理所当然的,于是闹出上述笑话,这是一个繁简转换出现失误的典型例子。

    相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去年夏天,我曾经住在江南一个城市的宾馆,宾馆大厅悬挂着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是一件印刷品,字是从电脑里调出来的,字迹死板而干枯,了无生气。其中竟然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弄成了“千裏冰封,万裏雪飘”。将作为量词的“里”,换成了“裏外”的“裏”,只因为“里”是“裏”的简化字,于是大大歪曲了领袖诗作的含义,让人看了反胃。

    这两件出丑的事都在屋子里,其实大街上也有。

    在东北一个小城的闹市区,我竟然看到了这样的大招牌:“老幹妈饺子馆”。在西北一个县城的家具店里看到茶几上的标签:此“茶幾定价四百元”。

    这些情况毕竟是局部的,当今最“霸道”的大众传媒——电视,竟然在一个戏曲节目的字幕中,出现了“麪目全非”的话语。“麪”字本意是麦子磨成的面粉,在这里竟然代替了“人面桃花”的“面”,电视字幕文字是帮助观众理解剧中台词的,这是多大的误导呀。

    如果说电视是娱乐节目,不必认真。而书籍应该是严肃的吧。近年国学大盛,人们首先会想到先师孔老夫子,子曰诗云,中国人用了两千多年。令人头疼的是,我们不止一次在书籍中、报刊上看到“子曰诗雲”。在孔子纪念馆覆盖全球的时代,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让人由衷地感到悲哀。

    人们会说:是电脑转换时出现的问题。但是,我们肯定地说:电脑是死的,人是活的。出现类似问题不怪电脑,应该怪人。如果摆弄电脑的人稍微有一点文化知识,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如果自己拿不准,可以找一个有学问的人把把关。

    从“翰林院就是国务院”说起

    我平时不大爱看电视节目,原因很简单,穿插在广告中间的一些节目确实让人失望。

    这天,家人打开一个全国影响最大的电视台,正在播放鉴宝节目,是在西北一个很大的文化古城,人气十足,十分热闹。我瞥了一眼,看到一个所谓的专家,在明晃晃的镜头之下,对着一个白釉的小罐进行鉴定。“专家”只看了一眼那个小罐便发表高论:“这是唐代的邢窑制品,非常珍贵。”真是一锤定音,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专家”受到鼓舞,兴之所致当即将小罐翻转过来,看小罐的底部。大家看到那罐的底部有窑粘,且有浅刻的“翰林”二字。“专家”出语惊人:“翰林院就是国务院,这是官窑。”

    这个“专家”关于白釉小罐的鉴定结论准确与否,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我们专门说说这个“翰林院就是国务院”。

    翰林者,文翰之林也。翰林院意犹文苑。翰林院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那里集中了一批文学水平极高的翰林学士,因而是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唐宋明清各朝的翰林院职能略有不同,在唐代,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甚至可以为皇帝起草诏书。宋代有些宰相是从翰林学士中选拔的。但是翰林院绝对不是国务院,历朝的翰林院也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这位“专家”因为缺乏历史知识和学术作风草率,所以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无独有偶,前几天在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什么什么讲坛,看到一位大学教授,大讲和绅与纪晓岚。说到和绅出场,教授形容了和绅的豪华穿戴之外,说了一句话,令我震惊。教授说:“和绅手里拿了好几个珍珠做的鼻烟壶。”真不知道这位教授的这点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在这一句话里,他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其一,鼻烟壶是装鼻烟用的,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古玩店换钱,用的人只能拿一个,没有必要拿两个,更不可能一手拿了好几个。其二,鼻烟壶没有用珍珠做的。

    鼻烟壶有金银制品,金属珐琅制品,有用翡翠、白玉、水晶、玛瑙、碧玺、犀角、象牙、松石、蜜蜡、虬角、琥珀、玳瑁、珊瑚、文竹、陶瓷、玻璃、牛角、核桃、黄花梨、紫檀木、木变石、青金石等材质制成,惟独没有用珍珠做的。因为珍珠的个头实在是太小了,最大的珍珠也装不了多少鼻烟。有在金银、牙角上镶嵌珍珠的鼻烟壶,但和珍珠制作的是两个概念,这点常识,作为大学教授应该知道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待学问还是老实点好,不要明明无知,却冒充有知。更不要以为自己暂时拥有了话语权,就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知道,越是影响大的地方,如果说错了,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所以更应该谨慎。

    (作者为作家、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