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赛德战记wiki攻略:单一个“悠”能否用作诗歌的韵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9:10:31

单一个“悠”能否用作诗歌的韵脚

——与“江南雨”先生商榷

邓旺林 

 “江南雨”先生在其《古典诗词讲义》http://bbs.zhsc.net/read.php?tid=1002639中提出:“有的字,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使用,尤其不能单独使用在句尾、韵脚。比如悠、茫等字。可以是悠悠,可以是悠然,可以是苍茫、可以是茫然,还可以是茫茫,就是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尾。比如有人写'风轻云亦悠’,就不对了。不能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凑韵。”其中“悠”“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尾”一说,似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在汉语中,单音词一般都是字词同体(讲汉字时它是“字”,讲词语时它是“词”),也因此往往造成字词不分(说某个字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某个词)。这样的“字”(严格来说是“词”)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在诗词中用它作为韵脚并无问题。而在多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体)中,一般而言,一个字只能作为一个词的部分构件,所代表的只是这个多音词中的一个音节而不是一个词,在遣词在遣词造句时不能单独自由运用。比如说,作为连绵词的“葡萄”中的“葡”、“萄”便是(在“中葡外交”这一词语中的“葡”那是作为“葡萄牙”的简称,与“葡萄”的“葡”并不是一回事)。“江南雨”先生所说的“不能单独使用,尤其不能单独使用在句尾、韵脚”的正是这一类“字”,它并不是“词”。

“悠”是单音节词。它不但活跃在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也不算生僻。因此,它是可以“单独出现在句尾”,并非“不能单独使用在句尾、韵脚”的。

古诗词中以单个的“悠”作为韵脚的例子虽然不很多,但也不是绝无仅有。例如:明代周歧编辑的《滕王阁全集》中李有麒《七律》:“作镇江皋不记秋,风前犹有佩声悠”;清代叶绍本《白鹤山房词钞》中更是多次以单个的“悠”作为韵脚。例如:“檀板声悠”(《罗敷媚?忆建溪旧事》)、“欸乃声悠”(《罗敷媚?潞川即事》)、“潭底云悠” (《罗敷媚?偶成》)等。而现代人所写的诗联中,“悠”“单独使用在句尾、韵脚”的,更是屡见不鲜。 在诗词写作中,由于字数上的限制等原因,单音节词用得比较多。不要说像“悠”这类还存在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单音词会加以利用,就是一些比较生僻的、主要是在古汉语词汇中存在的一些单音节词也往往加以利用。

“茫”的情况我不太清楚,这里就不说了。

                                      ——2011-3-15 20:45:54发表于中华诗词论坛\05.探索实验\交流和鉴赏

 

说明:“交流和鉴赏”栏目原名“百家讲坛”

附记:

本文发表后,在论坛上引起了一些反响。特摘录部分如下(不含只是一般地表示赞同的)

一、与可轩先生(栏目首席版主   音画绝美首席版主)的对话

可轩:

如先生所述,“悠”可作韵脚字,今后在下写作亦可借鉴。 有位版主的律诗,“茫”字作韵脚独用,是否可行?请书阁先生及众版主诗友发表见解:《日本地震引发海啸》 海潮横壁立,裂堑撼扶桑。错落樱花谢,低回雪国殇。烟生浮世绘,血沃修罗场。万物陈刍狗,俳歌此夜茫。

——发表于 2011-3-16 00:01:03

芙蓉书阁:

关于"'能否用作韵脚,下面谈谈我的浅见。“茫”本是一单音词,本义是“水浩大的样子”。基本意义有二:1 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茫然”、“茫昧”)2、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沿(“茫茫”、“茫漠”、“渺茫”)义。《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将“茫”这个词单独使用并用于句末的例子:“人之生也,固若是茫乎?其我独茫,而人亦有不茫者乎?”(按:“茫”在这里均写作“芒”。此“芒”通作“茫”,迷昧无知。整句大意是: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茫然”、“茫昧”、“茫茫”、“茫漠”、“渺茫”等词应该是后来衍生的。因此,我以为,“茫”字作韵脚独用,应该是可以的(最好能对其适当注释一下)

——发表于 2011-3-17 13:40:38

可轩:

谢谢书阁先生回复: 有关“茫”字之义,我先前就查过《汉典》,大致与先生观点相同。在某些句子中,“茫”确可独用。 问题是,所举律诗中结句“夜茫”,明显是“夜茫茫”意。 因五言字数所限,作者不得已省去一个“茫”。 亦未查到古人诗词中有“夜茫”句子,所以仍对此用法是否恰当存疑。

——发表于 2011-3-17 14:08:41

芙蓉书阁:

首版说的是。我也没找到用“夜茫”代““夜茫茫”的例子;作为单音词的“茫”用作韵脚的例子也没见着(不算所引的《日本地震引发海啸》一诗)。“俳歌此夜茫”如果只是因为平仄方面的问题不能写作“俳歌夜茫茫”的话,那不妨写作“俳歌夜混茫”。“混芒”(hùn máng )一词,【汉语大詞典】的解释是:亦作“混茫”(1) 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2) 指混沌未分状。 (3) 指广大无边的境界。(4) 混杂不清;模糊。“俳歌此夜茫”不知可否改为“俳歌夜混茫”?供参考。

——发表于 2011-3-17 20:05:41

 

可轩:

改为“俳歌夜混茫”-----遣词造句无疑义,未知是否贴近作者原意。待我转告他。

发表于 2011-3-17 20:14:23

(之乎者也于 2011-3-17 21:34:38说:“应该可以”。)

芙蓉书阁:

“茫”在诗中单用的例子虽不多,但也还是有一些。就唐宋时的来说,

,用于句中的:张说的“万化茫无在,孤坟独岿然。”(《登九里台是樊姬墓》),李白的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江夏赠韦南陵冰》)、“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鲁儒》),王安石的“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泊舟姑苏》), 陆游的“烟水茫无际,空阶滴不休。”(《苦雨》)、“塞垣西戍茫如梦,省户东归病至今。”(《书嬾)》)、“十年世事茫如海,输与闲人静处看。”(《躬耕》)

二、用于句末(作韵脚)的:柳宗元的“泾水黄,陇野茫。”(《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汝阴之茫,悬瓠之峨。”(《奉平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蔡得其大丑以平淮右》),蒋捷的“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解连环?“妒花风恶” 》)、“正雨渺烟茫,翠阴如梦。”(《洞仙歌?“枝枝叶叶”》)、“鹦鹉阑空,鸳鸯壶破,烟渺云茫。” (《柳梢青歌?“小饮微吟”》)

——发表于 2011-4-19 07:28:00

(按:“汝阴之茫,悬瓠之峨。”,“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正雨渺烟茫,翠阴如梦。”等句中的“茫” 可说是用于句(分句)之末,但不属韵脚)

二、与无患子先生(时任百家讲坛的版主)的争议:

无患子:

我觉得叠字词、连绵词一般不应该拆开来单独用,但有些字具有独立意义时可以独用。比如“悠”字有“思”、“长”的意思,所以有独用的例子。比如:苏轼诗:“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李齐贤《巫山一段云》:“城郭遗基壮,干戈往事悠。”这里的“悠”即“长”之义,并非“悠悠”之略。前人偶有人误用,似不能引以为训。比如“潭底云悠”,“悠”字显然是“悠悠”之略,实际上是语病。另外如“匆匆”,释义是“急遽也”,就不能略作“匆”,古人也有省略的(我曾见过一例),但古人作“匆匆”的不可胜计,我们何必学那种有毛病的用法呢? 有些连绵词在使用过程中有缩略的形式,比如“梧桐”可以缩略成“梧”或者“桐”,“骆驼”可以简称“驼”,“芭蕉”也可以说“蕉”。这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自造。

——发表于 2011-3-16 15:04:18

芙蓉书阁:

一、“悠”可表达多个意义。其本义为忧思(《说文》:“悠,忧也。”《尔雅》:“悠,思也。”是一个动词。后来还可作为形容词。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很多。主要有:1. 久,远,长;2. 在空中摆动;3. 稳住,控制(“悠着点劲”)4. 闲适,闲散等意义。可见 “长远”、“长久”这类意义不过是作为单音词的“悠”所能表达的意义之一。

二、在古汉语词汇系统中,单音节词占的比例很大,占有绝对优势。仅就词语的理解方面来说,单音节词多必然造成大量同音词和同形词的存在,这对语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势必造成较大压力。因此,词由单音节向多音节(主要是双音节)发展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需要,也就成为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悠”这个词来说,因为其表达的义项很多,为了有利区别、理解,后来便出现了“悠久”、“悠忽”、 “悠闲”、“悠扬”、“悠然”、“悠悠”等。这些双音词,有的意义比较单一,如:“悠久”表示长久、久远,“悠忽”表示闲散放荡,“悠闲”表示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持续和谐;而有的则仍有多个义项,如:“悠然”、 “悠悠”等。就拿“悠悠”来说,就可分别用来表示或形容(1 长久、遥远(“悠悠长夜”),(2)从容不迫,(3)众多,(4)荒谬(“悠悠之谈”),(5)飘动(范仲淹《渔家傲》:“羌笛悠悠雪满地”),(6)忧伤(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心悠悠”),(7)悠闲自在(崔颢《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等。 另外,从汉字的产生、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历史来看,应是先有单音节的词“悠”,而后才有双音节的词“悠然”、“悠悠”等。像“潭底云悠”、“风前犹有佩声悠”、“檀板声悠”、“欸乃声悠”等诗句,应该说都是用了作为单音词的“悠”(“潭底云悠”的“悠”与“风前犹有佩声悠”等的“悠”含义有所不同),而说不上是不恰当地将双音词“悠悠”省略了一个音节。

三、“潭底云悠”的“悠”可作“悠闲自在”理解。而“悠”本有“闲适”这一义项。我以为应该不属语病,谈不上“'悠’字显然是'悠悠’之略”。再说,为什么表示“久,长”的“悠”可以“独用”,不算“'悠悠’之略”,而表示“悠闲自在”一义的“悠”就不可以“独用”,否则就有“'悠悠’之略”的“语病”呢?

四、“有些连绵词在使用过程中有缩略的形式,比如'梧桐’可以缩略成'梧’或者'桐’,'骆驼’可以简称'驼’,'芭蕉’也可以说'蕉’。这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自造。”这一说法似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梧桐”与“桐”孰先孰后我不清楚。《诗经》中, “梧桐”一词仅出现1次(《大雅?生民之什?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文中以“梧”代梧桐的似较少见(看到的一例是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的成语“梧凤之鸣”的“梧”。这一成语就是源于《诗经》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而以“桐”指梧桐的出现2(《国风?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中的“桐”也是指梧桐。“骆驼”、“驼”、“芭蕉”、“芭”、“蕉”这几个词在《诗经》中均未出现。“驼”“形声。从马,它声。从马,表示与马相类的动物”,其本义就是指骆驼。《诗经》中“骆”虽出现几次,都是指马(“黑鬃的白马”)而不是指骆驼。作为表示同一概念的词来说,很可能“驼”要早于“骆驼”,而不是产生于将“骆驼”一词“缩略”之后。“芭”、“蕉”在古代是意义有所不同的两个词。仅就与芭蕉相关的意义而言,“芭”指芭蕉,而“蕉”(jiāo)则是“芭蕉、香蕉、美人蕉等芭蕉科植物的简称”。可见“蕉”的意义范围以大于“芭”。用“芭”来指“芭蕉”的例子古已有之。如晚唐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赠诸上人》诗:“乘兴书芭叶,闲来入豆房”(“芭叶”就是芭蕉的叶片)。不过现在似乎是很少见到用“芭”而多是用“蕉”来指芭蕉(当然,“蕉”也并不是仅能指称芭蕉)。看来也很有可能“芭蕉”这个双音词也是晚出于单一词“芭”和“蕉”,也不是由于将“芭蕉”一词“缩略”之后才出现“芭”和“蕉”这两个代表芭蕉的单音词。

感谢“小茜工作室”将《诗经》全文发至网上!

——发表于 2011-3-17 12:13:05

无患子:

“悠”字本身并无悠闲自在的意义,现代词典中这一义项系从“悠闲”得义,“闲”字因“悠”字修饰而得义“从容闲适”。“潭底云悠”之“悠”,我以为是“悠悠”之省,而君则以为是“悠闲”之省,这正好证明这里“悠”字义指不明,属于病句。 连绵字或可省字,是从形式上说的,不是从历史演变说的。“梧”字《说文》释为“梧桐木”。可知梧桐乃全称,梧为省称。桐有六种,梧桐为其一,而“桐”字单用却指梧桐。再如,琵琶,连绵词,但有单用“琶”字者,广州珠江内有洲因形似琵琶而名琶洲,词语有“铁板铜琶”,俱为单用例。这些都是习惯,不能一概而论。

词的用法,主要是依从习惯。像“悠悠”、“茫茫”、“匆匆”、“迢迢”一类词,古人作品中俯拾即是,而独用者几乎没有。像“悠”字独用为韵脚的,全唐诗、全宋词中一例都无,足可证明这种用法是误用。 找寻一两个例子,不能证明规律可破,只能说那是例外。如果以例外而证规律不存在,这种思路是不对头的。正如有些人找出几个不合规则的律诗来证明格律的不存在一样, 是不能成立的。 顺便说一下,词典中对“悠”、“茫”等字的释义,是就其作为“词素”的语义而言,它们总是与别的词(或其自身)构成合成词而存在。因此,词典的释义不能成为这些字可以独用的依据。

 ——发表于 2011-3-18 14:10:16

(忍有可忍于2011-3-20 11:51:09说:“有道理”。)

(学堂窝人于 2011-3-20 12:30:22说:“词语的运用,既要以工具书为依据,但更应尊重用语习惯。习惯成自然,为人如此,为文也如此。习惯了的,才令人感觉自然。有时为了新颖,故意打破习惯用法,但还是要给人以自然的感觉。”)

三、与叶天龙先生的对话

叶天龙:

抄升庵诗话的,也不自报家门?

——发表于 2011-3-17 12:45:33

芙蓉书阁:

问好诗友!“抄升庵诗话的,也不自报家门?”——不知指的是什么?还请明示。我写的帖子并未用到《升庵诗话》的内容。

——发表于 2011-3-17 13:42:40

因叶天龙诗友有“抄升庵诗话的,也不自报家门?”一说,特上网查询,从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九(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见http://www.guoxue.com/jibu/sihua/sysh/sy_010.htm)中得以下材料,特录如下:

○悠字单用 《诗》“悠悠苍天”,注:“眇邈无期貌。”後人押韵,罕有单用者,惟《庄子》有“荒唐谬悠”,《後汉书》“任重道悠”,张平子《西京赋》“建辰旅之太常,纷焱悠以空裔”,佛经“道性天悠”,可以单押。

○悠字押韵 《说文》“攸,行水也。”字本从水,省作攸,借为所字。《古文苑西岳碑》:“灵则有攸。”秦嘉《迷婚》诗:“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文选》:”纷焱悠以容裔。”注:“旌旗摇动貌。”悠字,《诗》中除“悠悠”之外,只有“焱悠”与《庄子》“谬悠”、《内典》“道性天悠”可押。“攸”,所也。韩文:“壶仪之攸。”《左传》:“湫乎攸乎。”注:“乘危貌。”又“郁攸”,火气也。《五行传》“卸於怵攸”,言人君遇灾,以忧为所,则可免也。“怵攸”,犹言敬作所也。《前汉书叙传》:“攸攸外寓。”《支遁传》:“尝游外国,岁数囊悠。”按此条与前条小异,故两存之。

——发表于 2011-3-17 14:49:38

——http://bbs.zhsc.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