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宁:《我不是教你诈》刘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19:36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


--------------------------------------------------------------------------------

  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
  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

 

好个知心朋友

  “可是我菜都买好了……好吧!谢谢……再……”小英的“再见”还没说完,对方挂了
电话。许久,许久,她呆坐着,电话还在手里,发出呜、呜的声响,在这个已经空了的办公
室里,显得有点刺耳。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双手伸过来,帮她挂上了电话,抬头,是新来的唐小姐。
  “没什么事。”她扯了扯嘴角:“你怎么还没走?”
  “急什么?有什么事等我回家办?家又不像个家。还不如在办公室,觉得充实些。”
  小英抬抬眼角,看了看这位已近中年的女人,大家都说她不好惹,可是,她却看到一种
落寞感,一种和自己相似的落寞。看到别人也有的落寞,倒使小英放松了,甩甩头发,一
笑:
  “要不要一块儿出去吃晚饭,我请客!”
  没人知道今天是小英的生日,除了“他”。当然!现在又多了个她——唐小姐。
  一直到喝咖啡,她才说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没想到,唐小姐一点也没惊讶,只是淡谈一笑:“我的生日,也常是这样过的。他,总
有事,总是突然打个电话说抱歉,害我对着一桌做好的菜,和插好的蜡烛,掉眼泪……。
唉!有什么办法?跟别人分……”
  小英愣了。赫然发现,眼前这位唐小姐,竟像是一面镜子,立在眼前,让她看到自己。
  忍不住的泪水,突然一串串地滚下来。赶紧拿餐巾去挡,还是被唐小姐看见,焦急又关
心地问:
  “你怎么了?什么事让你伤心。难道……”
  小英的心防崩溃了,多少年来,从不曾对人倾吐的秘密,如同滚下的泪水般,全涌了出
来。
  说完了,已是深夜,唐小姐开车,送她到家门口,这也是小英从没经验过的,不管多熟
的同事,她都不曾把人带回家,这是她和“他”的秘密,不能让人知道。
  但是,今天,不!今夜,她觉得好轻松,觉得终于遇到一个跟她有着同样痛苦、同样煎
熬的人。发觉自己不再孤独。
  唐小姐一夕之间,成为她最要好的朋友。只是,她不了解,为什么其他同事,渐渐对她
露出奇怪的眼光。有时候,桌上的电话才响,她感觉得到,几十双眼睛都在看她,听她。
  终于有一天,马小姐偷偷对她说:
  “你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其实,你不该讲,大家同事六、七年,你都没说,为什么唐
小姐才来,你就告诉她了呢?那又是个大嘴巴,到处吹牛,说她知道你的私事。”
  “可是她,她也一样……”
  “她也一样什么?跟你一样爱上了有妇之夫?那才是笑话呢!她今年初才结的婚!”
  小英忍不住地冲到唐小姐面前,低声狠狠地问:“你为什么把我的事跟别人说?你明明
才结婚,又为什么要骗我?”
  唐小姐缓缓地偏过头来:
  “哎呀!交朋友嘛!我看你好伤心,八成是那么回事,编个故事让你舒服点。”又是淡
淡一笑,“何况,我不编那个故事,你也不会告诉我你的故事啊!”
  (想一想)
  某日,有个学生到我工作室来,一进门就问我的生日,然后兴匆匆地掏出个掌上形的小
电脑,把我的名字和生日打进去,接着电脑的液晶荧幕上,就显示了一大堆“天格、地格、
人格”之类的数字,以及我的“命盘”。
  学生一行行念着,念一段,就问我准不准?
  我笑着骂她,什么不学,学算命。她居然一白眼,
  “老师!你知道吗?我用这个小电脑,不知交了多少朋友,办成了多少别人办不到的
事。碰到陌生人,我只要拿出小电脑,问他要不要算算,就立刻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日。接着,管它准不准,准的他点头,不准的他摇头。没两下,我把他祖宗三代,一家人
口,全弄清楚了。而且,”她神秘兮兮他说:“老师!你要晓得,当一个人把他的秘密告诉
你之后,他就会对你特别好,这就是我的高招哇!”
  从我这位学生的活,和前面的那个故事,我们知道,要跟一个人建立特别亲密的关系,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分享他的秘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使用各种手段,他们可以为
你算命,为你填表,为你做心理测验的游戏,也可以用他们的秘密来交换你的秘密:甚至用
“假秘密”换你的“真秘密”。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每个人在对你
说出他的秘密之后,都可能不心安。因为他不敢确定,你是不是会把他的秘密说出去。
  于是,最简单的方法,他也要求你说出你的秘密。这就好比黑社会。对新加入的分子,
为了证明忠诚,要他去执行一个任务,或在械斗杀人时,把枪交给新手,叫他“补”那是要
命的一枪。
  照做了,就是共犯,从此便脱不了身。
  同样的,如果别人对你说出秘密,也交换了你的秘密,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你说出他
的,他就会说出你的。
  如果事情真这么单纯倒好了,问题是,如果你不过去“补”一枪,又如果你不愿说出自
己的秘密,或者你真是没什么秘密好说,只怕你也要倒楣,那一枪可能就落在你的头上,就
算对方没有枪,能立刻对付你,在他心底,总会对你怀一份戒心,觉得你抓住了他的小辫
子。有一天,发生战乱,他手上真有了一把枪,遇到你,那把枪很可能举了起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不论对别人说自己的秘密,或去听别人的秘密,那没什么好处,你
可能有“短利”,也可能有“长害”,何况在秘密传递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请接着看下面的故事。)


方太太的秘密

  “方大太最近情绪好像不怎么好。”
  几位平常一块买菜聊天的太大,私下议论纷纷,会不会是方先生出了轨?可是,大家每
天晚上七点钟,还是准时听见方先生关车门的声音。
  再不然,是方太太的小女儿生了病。可是,三岁多的孩子,长得又白又胖,天天在门口
跑来跑去。
  也许是方太太得了病?不!李太太最近才跟她一起去检查过身体,据说心脏功能的“跑
步机”.方太太不但跑满分,而且跑了一百三十分。医生说她十年都不会得心脏病呢!
  可是,方太太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
  “唉!李太太,你跟她比较好。你去打听打听好不好?”大家偷偷推李太太出马。
  从那天开始,李太太就有事没事往方家串。只是,不论李太太直着问,或旁敲侧击,方
太太都说没事。
  这一天,两人正聊天,方太太的小女儿,光着上身从里屋跑出来,一转身,李太太吓一
跳:
  “怎么?她好象背上流血了。”
  小丫头没听见,一溜,又进了里屋。方太太他好象没看见,继续钩她桌巾。
  “不对呀!”李太太推推方太太:“我刚才看见,你女儿背上好象有一大片红。”
  “没什么!没什么!”
  才说着,小丫头又跑了出来,李太太再定睛看,真是流血了,站起身要过去抓孩子,却
被方太太一把拦了下来:
  “告诉你好了!既然你看到了。我女儿背上,从出生就有一大块原砂红的胎记。医生原
来说,过两年就会自己消失。可是,现在过三年了,一点都没退。最近医生改了口,说那是
永久的胎记,要跟我女儿一辈子了。”叹口气:“我最近就为这事不开心。想想,一个女
子,背上长那么大的胎记,远看,真以为流血了。以后怎么穿露背装?搞不好,丈夫还会
嫌,我是为她操心……”话说一半,抓了抓李太太的手:“这事可只有你晓得,别人是不知
道的,你可不准出去乱说,否则就不够朋友了!”
  “你把我想成什么多嘴婆了?”李太太脸一整:“我半个字都不会说。”
  快说!快说厂众家太太围着李太太,非叫她吐出实情不可。
  “我是知道了!也不是她先说的,是我自己知道的。”李太太倒够义气:“但是,我答
应她,不说。”
  “说一点嘛!说一点嘛!”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你推一把,我推一把。“我们都是她
朋友,让我们也关心一下好不好?”
  “不能说就是不能说!好吧!我说一点点,是她孩子的事。”李太太双手一挥:“到此
为止,以下,我誓死也不奉告!”
  没过两天,大家买菜时又碰上了,正巧方太太也牵着她的小女儿。
  大家一起走回巷子。可是,这次跟往常不一样,嘴上聊的虽然是菜价,几个太太的眼睛
却在方小妹妹的身上打转。
  “你们为什么一直盯着我女儿看?”方太太把女儿拉到身边,满脸孤疑地问:“李太太
说了什么?”
  “没什么!没什么!不信明天你碰到她,可以问,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说你女儿……”
  “说我女儿怎么样?”方太太突然火冒三丈:“这个混蛋!我女儿身上长块胎记,干她
屁事?我非找她算帐不可!”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请问:
  方太太的秘密,是谁说出去的?
  是李太太说?还是方太大自己说的?
  在方太太心中,又认为是谁说的?
  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我们要知道,这世界上是无所谓“一部分秘密”的。人们似乎有个天性。只要知道一部
分秘密,就想要挖出全部。
  所以,当你泄漏自己或别人的一部分秘密时,也等于泄漏了全部。
  更糟糕的一件事,是当一个人把他的秘密告诉你的时候,只要他听说“你讲了秘密的一
小部分”,就会假设你透露了全部。
  而人们又有个特性,是喜欢把他听到的一小部分,在众人面前炫耀,吹嘘自己知道得更
多。
  正因此,在西方社会,许多公司主管和一般职员的餐厅是分开的,这绝对不是有阶级观
念、而是为了避免在用餐时,主管之间的对话,被职员听到,再断章取义地去传播。
  即使在一起用餐,主管也尽量不跟下属同桌,即使同桌也绝不谈公事。道理很简单,想
想,如果你是个小职员,今天中午居然跟老板同桌吃饭,你回办公室能不说吗?你说的,如
果涉及公事,即使知道的只是片段,只要讲的确有其事,别人会不猜想你知道得更多,而催
你多讲一点吗?你为了炫耀,又能不加油添醋吗?
  许多耳语或不必要的纷争,就因此产生了。
  从另一个度来想前面的故事:
  如果方太太不那么急性子,只因为别人说“李太太提到孩子”,就以为李太太“全说
了”,而且自己全盘托出。单凭李太太讲的那一句,大家又能知道多少?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如果你不幸听到别人的秘密,对方在这世上只告诉了你,又叮嘱你不能说,你就要真正
做到“一字不说”!
  如果你发现别人知道了你的秘密,千万要忍;因为别人很可能只是猜测,或只知道极小
的一部分。你自己可千万别成为“真正说出来的那个人。”


王老虎上任

  记住,这世界上许多人会问你对第三者的看法。他的目的,可以是调查,也可能是“套
你的话”。当你发现别人来套话的时候,一个字也不能说。
  至于在一般闲谈间,如果你发现对方要批评与你相关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把话
题带开,或暗示对方,你的“关系”。
  否则,对方的批评一出,如故事中的,那许许多多的副作用,就会产生了。
  总之,能不传话,最好不要传话;能不套话,最好不要套话。能不涉入“背后的批
评”,最好不要涉入。让自己像沙滩,多大的浪来了,也是轻抚着沙滩,一波波地退去。而
不要像岩石,使小小的浪,也激起高高的水花。


丢脸有理

  秀英今天一进门,脸色就不好,皮包往沙发上一摔,坐在那儿,闷不吭气。
  “怎么了?”小王轻声细气地靠近。
  “怎么了?”秀英别过脸去:“问你自己!”这一开口,气是更大了,一下子满脸胀得
通红。
  “你今天真是让我丢够了脸,当着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
  “我跟我们处长,到你公司参观,怎么会丢你的脸呢?”小王一头雾水:“正因为我是
处长面前的红人,他才会带我去,他怎么不带别人呢?而且,你要想想,处长不去别的厂参
观,为什么专找你们工厂,还不是我介绍的?”小王也愈说愈有气:“你们工厂,从上到
下,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感谢我,也就是感谢你才对,怎么反而说让你丢脸呢?”
  “当然丢脸!”秀英转过脸来:“你还没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说了,说你是我同系的
学长、高材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你说的没错啊!”
  “错大了!”秀英一瞪眼,突然低下头,掩着脸哭了起来:你跟在你们处长旁边,一副
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明明你最懂的机器,根本可以由你来介绍,你为什么不说话,还不断问
你处长。他懂个屁!”
  “他懂个屁?”小王停一下,居然笑了起来:“他也是学这个的,就算过时了,他总是
处长啊!”
  (想一想)
  以上这两个故事,我故意只讲一半,留下结尾让读者猜。
  何助教确实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他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用,问题是,“聪明”包括的不
仅是知识、反应,更应该包含处世的智慧。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
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相反地,那个以幕僚姿态,站在长官身后,默默耕耘,不显示自己的小王,则懂得了做
人的三昧。故事中,小王说得很明白:“他(处长)也是学这个的。”
  如果处长完全是外行,由小王这个内行代力解说,绝对是当然的事。但是,当自己的主
管也是内行人的时候,小王抢在前面说话,不但是抢风头,而且表现了“我比你内行”的气
势。
  推销员都懂得一种说话技巧;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懂,却说。
  “相信您一定是内行,知道……”然后,把自己要推销的观念说出来。这样做,要比说
“你要知道……”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表现的是同意,是同一立场,也是尊重;后者表
现的,是假设对方不懂,需要人指点。
  人人爱戴高帽子,当然前者的说法最讨好。
  此外,人都喜欢表现,每个懂一点的人,都自以为是半个专家;而每个专家,都希望自
己是专家中的专家。有什么情况,会比在一个专家面前,表现得更专家,造成场面更尴尬
呢?
  我曾亲眼看见,一位“大师”带着徒弟参观书法展,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突然,有个字写得太草了,连大师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的时
候,徒弟却笑道:
  “不过是个“头’发的‘头’罢了!”
  当场,大师就变了脸,怒斥道:
  “轮得到你说话吗?”
  那徒弟犯的错,就是“在老师面前,表现老师”,问题是,那毕竟是他老师啊。
  谈到这儿,我们也常在学术界,听见研究生抱怨:“某教授发表的论文,根本多半是我
写的。他只是定个题目,全是我做的研究,偏偏到后来挂他的名。”
  这种实情是不少,但我们也要想想,当那个教授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帮他
的教授作研究呢?
  有一些“伦理”是长期发展出来的,看似不合理,其中却有一定的道理。
  “一将功成万骨枯”,小兵可以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仗是我们在打,为什么成名
的都是将军?”
  当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想想:
  第一,哪个将军不是从下层升上去的?
  第二,当仗打败了,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绞刑台的,是那些将军战犯,为什么不是
杀人的小兵?
  我曾经看过一个博士论文口试之后,指导教授对通过口试的学生,很客气他说:
  “讲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这么多年,你才是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在指导你,
也是在向你请教。”
  学生则再三鞠躬说:
  “是老师指导我方向,也给我机会,没有这个机会,我又怎么表现呢?”
  在这儿,我特别要对初入社会的年轻朋友强调,这个社会好象许多果园,当你进去,果
园的主人可能说:“好!那片地,交给你种!”
  当你种出最丰硕,甚至远超过果园主人以前种出的果实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是谁让
你进来,又是谁给你这块地。
  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忘本。
  当然,人际之间的进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于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为技巧。
  譬如,当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
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
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
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公禄?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
吗?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甚至错得可能有一天莫明其妙地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你要想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里面难道不存有“好大喜功”吗?他会不会根本知
道敌人已经马上要投降,才御驾亲征。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
  拿功给谁看?
  给天下人看!给万民看!
  看!皇上一出马,顽敌就俯首称臣了。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
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这样说,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你的将军衔,是皇帝给的。你的大军也是皇上派的。饮水恩源,还是皇
恩浩荡。
  说了这许多,有些事真令人疑惑、教人心寒,但这是真实的社会,真正的“人性”与
“人情”,我不能不说,你不能不懂。
  对了!前面两个故事的结尾——
  何助教后来考自己系里的研究所,居然没考上。主任常冷嘲热讽,何助教最后出了国。
  秀英的工厂,果然拿到了订单,小王后来还当了处长。


疫苗丑闻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
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
  送礼,就是表示敬意、表示礼貌、表示尊重。
  对方是怎样的身份,你再送怎样的礼。怎样的礼,也正可以表示受礼者在送礼者心中的
份量。
  相对地,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礼。如果你没有那个份量,那心胸,就不要勉强自己。因
为,如果送礼显示了你的“优越感”或让对方感到“自卑”,都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记住:送礼是大学问,不但要送得“对”,而且要送得巧”。
  “实用”不等于“情意”;“价值”不等于“重量”。
  你即使送东西帮助人,也一定要把对方的面子作足。


举起来,扔下去

  在人生的战场上,永远要记得:
  鱼不能离开水,如果你靠群众起家,就不能离开群众。如果你靠某样专业起家,最好不
要被“调离”你的专业。即使被调开,也要保持联系,不能落伍。
  当然,你也可能是了不得的大才,能从九死一生的战役中凯旋。那时候打倒奸小.而获
“黄袍加身”的,自然是你。


众“妄”所归

  记住!我们不必去假设人人都是坏人。但要知道,这世上不合理的好处,是不能拿的。
不合理地去信任别人,是危险的。即使你因此得到好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

 

  跟主子穿一条裤子打出天下的臣子,常第一个被杀掉。

 

小石变法

  自从小石成为董事长的特别助理,各单位的主管都紧张了起来。因为随时一通电话,就
可能忙得鸡飞狗跳,稍稍反应慢一点,小石自己便冲了下来。
  毕竟是留美的企管博士,虽然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办事效率可了不得,进公司没多久,
把每个单位全搞清楚了。
  当然搞清楚也就有了麻烦,不见那张经理、王经理,分别卷了铺盖吗?前一天小石才在
他们的单位转一圈,翻了翻本子,第二天居然就发现了免职通知。
  从小石进来,原来已够精明的董事长,更是如虎添翼,事事能洞察机关了。
  当然董事长也真了不起,虽然受的教育不多,但是知人善任,所以公司能由当年一个厂
长,加上管会计的华小姐,和几个工人,发展到今天上百人的大规模。人人都说厂长没有华
小姐,不可能财务抓得这么稳,华小姐若不是把命卖给了公司,也不可能拖到今天仍然未
婚。
  小石跟董事长非亲非故,还不是一次面谈,就得到那么大的权力!董事长的道理很简
单:
  “时代不同了!需要用现代方法与观念来管理,才能经得起考验,聘个外来的年轻人,
没有旧的瓜葛,做事放得开手,也显得客观。”
  几乎每次主管会议,董事长都要当着大家夸小石,说要由小石帮他,为公司做一次全面
的整顿,改善公司的体质,冲得更高更远。
  小石的评估计划终于出炉了,所有的主管都屏息以待,看看要怎样“变天”……。
  “在了解每个部门的作业之后,我觉得公司需要全面电脑化、透明化,把所有的资料全
部输入电脑。要查那批货,那笔帐乃至估价的细节,一按键就清清楚楚地出来,既增加了效
率,减少了人情干扰,又可以防止舞弊!”
  小石把一份厚厚的计划书,交给了董事长:
  “上面写得很详细,连电脑的容量、机型,都做了评估,花不了多少钱。您只要交给采
购部门,找人估价就成了,到时候我会协助安装,并教大家使用………”
  “好!好!好!我来看看!”董事长频频点头,又转过身:“华小姐,你也研究研
究!”
  一个月就能办妥的事,居然拖了近半年。难道董事长和华小姐要研究这么久吗?不过每
次开会;他必定竖起大拇指,大声说:
  “石博士这个计划真是太伟大,太伟大了。哈!哈!哈!我愈看愈佩服,一定要做!一
定要做!”
  大家都猜到小石很快会升到一级主管,果然董事长在会议上宣布了这个消息:
  “石博士留美多年,我们公司应该积极借重他的才能,以开拓海外市场,所以我决定设
立美国办事处,请石博士担任驻美代表。同时为了使他能无后顾之忧,公司要为他在美国买
一栋房子,全家的机票。搬家和子女的教育费,全由公司负担。”
  多么优厚的待遇啊!人人都露出羡慕的眼光。
  只是公司的全面电脑化,要由谁来负责呢?
  “我正在研究”每次有人问,董事长都这么说:“一定要做!一定要做!”
  (想一想)
  许多人读这个故事,都会说小石功高震主,董事长为了让他远离权力中心,所以把他外
放。
  实际故事中的功高震主,并不合于功高震主的“狭义”解释。狭义的功高震主,是当臣
子的功劳太高、权力太大时,有将“主”推翻,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使“主”为之震动,而
不得不将这个强臣除去。
  至于功高震主的“广义”解释,就复杂多了,最少我们可以归纳成以下两种:
  一、对主的了解大深,或因为与主太熟,恃宠而骄,造成“功高震主”。譬如历史上许
多帮助草莽出身的皇帝,打天下的臣子,后来没有好下场。不见得因为他们可能夺权,而是
因为当“主”成为了所谓“真命天子”时,在万民眼中,他是龙;在当年穿同一条裤子的老
伙伴眼中,仍然是普通人。
  做了龙的主,是无法忍受被看为凡人的,所以那些不知道跪在地上高呼“吾皇万岁万岁
万万岁”的老朋友,便要被一一除去。
  而且为了避免世人责怪他不念旧情地杀功臣,往往要罗织大的罪名,以便堂而皇之地下
手。又因为这些老臣,有许多班底,凡不归顺,甚至敢挺身说话的,也可能被一井除去。
  这种情况也常发生在夫妻之间,许多由贫苦环境中奋斗出头的夫妻,不能白头偕老,是
因为当昔日的贫贱小子,成为众人偶像时,在他老婆的眼中,却仍然是个平凡人。当世人都
认为他的学问浩如烟海的时候,在妻子的眼中,却一清二楚,知道他不过读了那几本书。当
他在餐桌上高谈阔论时,坐在旁边的妻子却心中暗笑,丈夫谈话的内容,她已经听了几百
次。
  于是当有一天那成功的男人,遇到崇拜他的女子,再与常冷言冷语,伤他自尊心的妻子
相比时,极可能放弃糟糠之妻。
  二、因为做事的方法太直,可能对主造成伤害,以致震主。譬如一个草莽英雄革命成
功,为了建立秩序,他需要良好的司法制度;也为了表现兴利除弊,去除旧社会的腐败,他
必须整肃贪污。
  这时候,他要面对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帮他革命的老朋友,这些老朋友很可能正是贪污
者,他们自然成为阻力。为了表现大公无私,做“主”的,常不得不对老朋友开刀。
  接着的问题,是“主”本人,或他的家族,也可能有不法的事,当司法和监察制度真正
建立时,他自己也难逃被调查的命运,这时做主的,便不得不放缓原有的步子,甚至到头来
成为改革的阻力。
  又譬如某广大违建户,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集中力量支持某民意代表当选,但是当
那个代表真正进入议会,为了政治良好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可能渐渐改变原来反对拆除违建
的立场。于是在下次选举,违建户们大力掣肘,使他落选。此处的“主”是违建户,那功高
而不听使唤的,则是他们原先选出的民意代表。
  小石的功高震主,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改革。起初虽然对董事长有利,但到后来,却可能
因为使公司太“透明化”,造成对董事长有害,而遭到“外放架空”的命运。
  整个归纳起来,我们要知道:
  一、当共事的老伙伴,突然之间发达得近乎神化的时候,他会由于总听见别人赞美,而
有些腾云驾雾。这时如果你发现他不再是原来能“察纳雅言”的老朋友,再不然早早拆伙、
离开他。再不然,恐怕你就也得跟着众人拍马屁。
  相反地,如果过速成功的是你,便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犯了“自以为神”的毛病,
因为这常是造成人“富不过三年”或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做一个“主子”,如果没有主子
的格局,在今天,是很难长久的。
  二、在主子的眼中,臣子是他的工具,法律也是他的工具,除非他有天下为公,或以
“法治”而非“人治”的观念和心胸,那工具对他有利时,他会重用;无利时,他就要除
去。
  中国有句成语——“芳兰当户,不得不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那芳兰不是长在门
前,而是生在窗前,不但不会被锄。反倒可能被“供养”。
  所以如果你自认是芳兰,却不能为上司重视,甚至被视为眼中钉时,先要想想自己是不
是“当了户”,是不是挡了路!”


牛马逃亡记

  这个世界上,很难说有永久的朋友,和永久的敌人。
  当原来的“互利”变成“互害”,在利益上有了冲突,则原来的朋友可以变成敌人。
  当原来的“敌对”,变成“共荣”在利益上可以结合,则原先的敌人可以成为朋友。
  你在批评任何人之前,都应该想想,是他这个“人”与你对立,还是因为他今天的职位
和立场,使他不得不与你对立。进一步想,如果有一天,他卸下这个工作,是不是问题就解
决了。
  这就是所谓”对事不对人”!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也都有眼睛会看、耳朵会听。一个人似乎没有良知,
也似乎不看不听,很可能不是“他”的原因,而是因为他处的“位置”。
  一个成熟的人一定要知道——在看别人立场的时候不可忽略那个“人”。绝对不要用立
场否定“人”,或否定“人性”。
  因为有一天,你也可能换成对方的立场。如同前面故事中的小牛和小草,你原来的朋
友,一下成了敌人;你原来的敌人,又一下子成为了朋友。


等到这么一天

  你绝不要以为站在今天职位上,所获得的推崇,当你换了职位,依然能够保有。当你在
大公司工作顺意,似乎外面厂商、客户都对你奉承有加、形同兄弟的时候,你千万不可乐昏
了头。甚至想,如果我跟老板闹翻了,自己出去另立门户,大家都会跟着我走。
  据统计,客户跟业务跳槽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因为:
  “第一,原来的厂,已经合作很久,既然没出问题,何必自找麻烦换地方。
  第二,原厂的老板也是老交情,甚至交情远在那跳槽的业务之上,何必为个部属得罪老
朋友。
  第三,许多人认厂不认人。如同猫常常认屋子不认主人一般。这是一种人性。
  第四,做老板的常向着做老板的。他下意识也不会愿意跟着对方老板的叛徒跑。何况这
样做,会给自己手下,留下坏榜样。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必呢?
  第五,当有人跳槽另起炉灶时,原厂为了留住老客户,并打击新对方,常会加强服务、
降低价钱。既然已经在这“矛盾之间”获利,也就不必换厂了。
  由此可知,除非你自立门户之后,条件远优于原来的东主,你是很难在短期获胜的,即
使获胜,也常会两败俱伤。所以,不论跳槽或自立门户,都得好好策划,而不能因为自己
“狐假虎威”地得到些掌声,而错估真正的形势。否则,你会败得很惨,甚至惨到在原来的
圈子呆不下去。

 

  用非常的手段,应付非常的对手,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高人出手挡不住

  “这小子最近有笔大生意过我手上,我不打算放水,所以今儿准没好事,你讲话小心,
什么都不能答应,就算帮忙也办不到,更绝对别占他便宜,他给什么都不能拿!”临下计程
车,他还叮嘱老婆:“三请、四请,面子上不能不去,我可是真不愿意,所以他要开车来
接,我都回了,我说‘你要是来这一套,我就不去!’咱们这包礼也不轻,只得他一顿饭,
两不欠嘛!好聚好散,老同学一场。”又转身捅了捅儿子:
  “你也听着,别拿人家东西,事关老子的操守,不是开玩笑的!”
  有钱人就是有钱人,院子大得像个小公园,还带荷花池呢!池边木莲树,正开着一朵碗
大的白花。
  “在台北,这已经是稀有的植物。”他感慨地说:“小时候,我家院里有一棵,公家改
建挖掉,十几年不见了。”
  “挖起来送你,如何?”
  “笑话!我哪儿有院子种?”心里一惊,他马上把脸挂了下来,回头看老婆,正在那儿
赞赏女主人的衣服:
  “这名家款式的衣服,只有你这高个儿穿起来漂亮!”
  “这哪儿叫款式?没腰没身的,谁穿都一样,不信换给你穿穿看!”说着就把他老婆往
屋拉,却被他及时吼住了。
  红木大圆桌,薄胎米瓷,外加银托银盖,菜更不用说了。
  “桑岛的海鲜,寻香园的排翅,福寿齐的小点心……”主人一样样地介绍:“你坚持不
上馆子,我只好出去打点了,要是再来个你老家的名产汾酒。就更妙了!对不对?哈哈
哈………”
  他支吾地点头,心里却在计算一桌菜的价钱。
  拍!主人一击掌:“您老哥这一点头,我还真想起,多年前有位高人送过这么一瓶酒,
没舍得喝。”说着打开酒柜。
  他赶紧冲过去阻止:“已经开了一瓶XO,不要拿别的了。”
  “哈哈!你慢了一步。”砰地一声,主人已经打开了瓶盖。
  “不成!不成!放回去。”他胀红着脸坚持。
  “已经开了嘛!老同学,不要这样嘛!你不喝,我喝行了吧!”
  正巧那边儿子打翻了果汁,太太急着拿餐巾擦桌子。
  “桌子没关系,应该先照顾小孩儿嘛!”倒是女主人掏出白手帕,跪在地上为孩子擦
拭,跟着自己进去换了衣服,想必身上也被弄脏了。
  “都十六岁,明年考大学了,还跟小孩子一样冒冒失失的。”他皱着眉对孩子说:”快
点吃完;自己坐车去补习。”
  “我们送他。”
  “不用!他认得路,每次到附近打电玩,都自己坐公车。”
  “打电玩?”
  “可不是吗?非要玩那种叫什么‘火鸟’的进口机器,动不动就是几十块钱!”老婆拍
着儿子,还笑呢!
  餐后四个大人坐在荷花池边聊天,木莲的香,让他有些陶然,却又不得不随时提高警
觉,所幸男主人居然没再提那笔生意。
  告辞已是近黄昏了,女主人提个小袋子出来,拉着他的老婆的手:
  “你老公说什么礼也不准送,我们女人例外,而且是旧的,我原来穿的那件,刚才已经
叫佣人送出去改过,下襟剪短,一定正合适!”
  他老婆吓了一跳,近乎尖叫地喊:“不行!不行!声音直发抖。“唉!剪都剪了,我也
不能穿了,又不是新衣服,你怎么这样呢?”
  老婆回头看他,两眼惶恐。他点了头。
  “这才对嘛!”男主人拍拍老同学的肩膀:“你不准我送东西,一根小树枝总成吧!”
举手便折下那朵木莲花,递到他手上:“童年!童年!回忆一下。”
  他的脸又胀红了,倒退着往大门移动,竖直食指:
  “君于一诺啊!不推开车送。”
  “当然!当然!”男主人举起双手作成投降的样子:“而且车子送令郎去上课了,等在
补习班门口,说不定正送令郎回家呢!”
  七天之后,他的孩子再不用老远到天母打“火鸟”了,因为有人运了一台到门口。他一
生不曾见过孩子那副兴奋的样子,东西又没处退,只好留了下来。
  十天之后,他又看到那个案子。犹豫了一整天,临下班,批了“可”。
  “想一想”
  “他”为什么会签原本不打算批准的公文?
  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盛情的款待,并收了礼物!
  但是让我们回想一下,“他”得到了什么?
  不过是一餐丰盛的午饭、两瓶酒、一件衣服、一朵花、孩子上下补习班的一趟私家车接
送,和一个电玩。全部加起来,也值不了什么钱!
  “他”不是原先坚持不接受对方的馈赠吗?为什么还会接受?
  这就是故事的重点了——
  因为那都是无法拒绝的东西,当他要拒绝时,已经来不及了!
  那不是一百万块钱,一辆车,一只都彭打火机或一只劳力士金表,那些具有有形价值,
又可以退还、拒收的东西!
  菜是由各大餐馆叫的,你能退吗?
  酒已经“砰”地一声打开了,你能再密封得跟以前一样吗?
  白手帕为孩子擦身体,你能让手帕不脏吗?
  衣服已经剪短了,你能再把布接回去吗?
  唯一一朵木莲花已经折了下来,你能使它长回去吗?
  孩子已经送了,你能叫时光倒流,车子退回吗?
  电玩已经放在你的门前,你能运回给不知名的发货人吗?(虽然你猜到是谁送的,但无
法证明)
  送礼人的高明,就在这儿了!他知道你不会接受,所以送出你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有一种人敬酒,你非喝不可,因为他说:
  “如果您看得起小弟,就一定喝了这杯,我先干为敬!”
  一仰头干了杯,你能不喝吗?不喝就是看不起他。
  更狠的人,是当他把酒倒人口中,酒杯先不离嘴,两眼圆瞪瞪地盯着你,看你喝不喝,
如果你还是不喝,他一低头,原来”含”在口里的酒,又吐回了杯子!
  真脏!也真狠!
  问题是,世上多少英雄、豪杰,坚守原则的人,就这样不得不妥协了下来!
  日本帮会的人犯了大错,常自己切下一截小指,呈给帮会的长老或被亏欠的人、对方如
果接受那用白布包着的血淋淋的手指,就表示原谅犯错的人。
  有几个人看到这种场面,会不接受呢?
  手指已经切下,再也接不回去,你忍心不接受吗?
  当禅宗大师慧可,拜达摩为师的时候,达摩本来不想收,但是后来为什么收了呢!
  因为慧可砍下自己的手臂呈上去!
  连达摩祖师这样“定”的人,都不得不改变初衷啊!
  再往前想吧!
  公元前二二七年,燕太子丹用什么方法?使荆轲愿意赴那“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死亡约
会——刺秦王!
  很简单,也很简单!
  当荆轲跟太子丹出游,捡地上瓦片丢着玩的时候,太子立刻捧上金块,来替代瓦片。
  当他们一起骑千里马出去,荆柯无意中说了一句“千里马肝美”,太子立刻杀了千里
马,把马肝奉上。
  当荆柯看到弹琴的美女,赞赏一句“好巧的一双手”时,太子立刻把美女的双手剁下,
用玉盘盛来送给荆柯……
  好狠的燕太子丹!又是多么懂得“送礼之道”的燕太子丹哪!因为他知道,最毒的
礼.是当对方想拒绝时,已经来不及的东西。尽管“千里马的肝”和“美女的双手”,都是
那么不合情理地被牺牲,却如同“慧可的手臂”一般,叫你无法“不领这份情”!
  怪不得荆柯要感叹他说:“太子对我大厚了!”
  总而言之,这世上送“有形礼物”给你的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以一种莫明
其妙、毫不合理的方式,捧上礼物,又使你不得不接。即使不接,也不得不百分之百领情的
人!
  如果真碰上这种人怎么办?
  一、你要保持高度警戒,在他开酒、折花,掏手帕之前,先一步挡住他!
  二、你用苦肉计对苦肉计。将那电玩放在门口,任它日照雨淋,或捐给公益团体。
  把那名贵的衣服捐去慈善义卖,再送一个大红包,给带孩子上下课的司机!
  用非常的手段,应付非常的对手!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情归情,理归理,好话丑话最好都说在前面。

 

谁教你不早说

  从乡下的老屋,搬进台北的高搂,小李真是兴奋极了。楼高十八层,小李十七楼,站在
阳台上,正好远眺市中心的十里红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李那十几盆花。阳台朝北,不
适合种。适合种的东恻,却只有窗,没阳台。
  “何不钉个花架呢?什么都解决了”有朋友建议,并介绍了专做花架的张老板给小李。
  只是,自从订了花架,虽然还没钉上去,小李却一直作恶梦。梦见花架钉得不牢花盆又
重,突然垮了下去,直落十六层楼,正好掉到路人的头上。当场脑浆四溅……
  小李满身冷汗地惊醒,走到窗前,把头伸出去往下看,深夜两点了,居然还人来人往,
热闹非常,想想!这时候花架掉下去,都得砸死人。要是大白天出了事,还能不死一堆?
  想到这儿,小李打了个寒颤,可是,花架已经订了,花盆又没处放,看样是非钉不可
了。
  钉了花架的那天,小李特别请假,在家监工。
  张老板果然是老手,十七层的高楼,他一脚就伸出窗外,四平八稳地骑在窗口,再叫徒
弟把花架伸出去,从嘴里吐出钢钉往墙上钉。
  张老板活像个变魔术的,不知道事先在嘴里含了多少钉了,只要一伸手就是一支,也不
知钉了多少。突然跳进窗内:
  “成了!你可以放花盆了。”
  “这么快!够结实吗?花盆很重的!”小李不放心地问。
  “笑话!我们三个大人站上去跳,都撑得住,保证二十年不成问题,出了问题找我。”
张老板豪爽地拍拍胸口。
  “这可是你说的,”小李马上找了张纸,又递了支笔给张老伯:“麻烦您写下来,签个
名。”
  “什么?还要……”张老板好象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看小李满脸严肃的样子,又
不好不写,正犹豫,小李说话了:
  “如果你不敢写,就表示不结实。这要掉下去,可是人命关大,不结实的东西,我是不
敢收的。”
  “好!我写我写。”张老板勉强写了保证书,搁下笔,对徒弟一瞪眼:“把家伙拿出
来,出去!再多钉几根长钉子,出了事,咱可就吃不完兜着走了。”
  说完,师徒二人,又足足忙了半个多钟,检查再检查,才气喘吁吁地离去。
  (想一想)
  这是个发生在台北的真实故事,只是后来,故事的主角小李对我说,
  他还是放心不下,而一直想,会不会张老板起先只是马马虎虎地钉,直到发
  现他要签保证书,才出去补救。
  “我怕他先钉的钉子根本不够长,可是能钉的地方已经钉满了,后来虽
然要补大钉子,却没什么地方能补下去,因此,用了那么多时间。”小李对我说:“如
果我在他钉之前,先讲明要他写保证书,事情恐怕就好得多了!”
  他的这句话,可以说“正中要害”,也是我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重心。
  记得我有一次叫工人送印好的新书来,书很多,堆了一落又一落。因为堆得不整齐,我
特别请工人别堆太高,免得地震时倒下来伤人。
  几千本书总算堆完了,我看工人忙得汗流侠背,除了运费,还额外给了他不少小费。
  看到小费,他怔了一下,很不好意思他说。
  “哎呀!早知道你要给我小费,应该特别给你堆整齐一点。”说着,居然就跑到书堆
前,东推一下,西推一下,已经堆完了,再推也没用。
  这件事,让我得到个教训——
  在国内,因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所以给小费或任何好处,最好先讲明。有处罚和原
则,也应该事先说好。前者是“好话说在先”,后者是“丑话说在先”。
  人性是很妙的,基本上,对于负面的事我们会假设:“即使我做得不够好,对方也可能
看不见;就算看见了,也可能放一马。”
  对于正面的事,我们也会假设:“即使我做得好,对方也可能看不见;就算看见了,也
八成不会给额外的奖赏,而认为这是当然。”
  在这个基础上,一般人做事,是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的。如果你希望非常好,或不至
于“有一点点坏”,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摆明了”。
  举两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
  如果你带了不少怕摔、又笨重的行李到旅馆。明明小费是要最后给的,但是你可以在到
旅馆,才下车的时间,就对运行李的人说:
  “麻烦你小心一点运,等下我会好好谢你。”
  我曾经参加个旅行团,团里有对老夫妇,每次住旅馆,都被分配到“窗外景观最好”的
房间。当十几天的旅行结束时,我开玩笑地问:“你们一定是事先就告诉领队,会给他很多
小费吧?所以运气总能那么好。”
  岂知老先生一笑:
  “我们没说,否则是‘期约行贿’。但是,我们让他感觉到了!”
  “感觉到?”
  “对!”老先生神秘他说:
  “教你一招,你可以在旅行才开始,就当着领队和导游的面,给餐馆服务生或司机小
费。那些人明明是不必给小费的,你却给,而且给得大方,看在心里,就受用了!”
  可不是吗?当一个人预期,甚至确定你会给予额外的奖励时,当然会努力地表现。这对
老夫妇的暗示法,诚然是极高的艺术。
  说到这儿,我也要举个相反的例子,就是当对方根本不预期你的奖赏,甚至报酬时,所
产生的问题。
  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们往往发现,请亲戚帮忙做的事,不但不见得最好,还可能最差。
同样的,我们帮亲戚做事,也常并不把事情摆在最优先。
  第一,是亲戚,就算做坏了,也还是亲戚。
  第二,是亲戚,不好拿报酬,就算给,也不好意思收。
  问题是,人性基本上是相互的,当你有了以上的两点假设,怎么可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能及时交件,表现平平,已经不错了。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事:
  某人请亲戚帮忙做事,拖拖拉拉、马马虎虎完成之后。某人很客气地照样付钱,亲戚先
推,某人硬给,说“哪儿能白做?一定要收。”
  最后,亲戚收下了,某人则在背后大骂:
  “什么亲戚嘛!又贵又差。”
  他岂知,说不定那亲戚也正后悔呢:
  “早知道会硬给我钱,而且一文不少,当初应该好好帮他做!”
  这种情况,中国人的社会最常发生。我们要好好检讨:原则、酬劳、赏罚,是不是应该
跟人情分开来?所谓“情归情、理归理”,好话丑话都说在前面。
  这不再是个能猜来猜去的社会,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社会。该讲明的事,如果都能
早早讲明,事情会完满得多!


只管向我报告

  经营者和领导者,不要认为都用自己人是最好的。自己的人可以用,但他们必须是对你
效忠的自己人。而不能让下面人之间徇私,超过对你效忠的程度。如同故事中,江经理和王
经理(小王),都是总经理的自己人。一个是亲表弟,一个是亲自提拔出来的好部属。江与
王都对总经理效忠,却彼此是客观地各尽本职。
  相反地,如果王与江的私情有可能超过“公事公办”的程度,则不是好现象。
  不论在政治、军事、商业界,聪明的领导者,都知道怎样安排部属之间的“权力均
衡”,使领导者能不被蒙蔽,也减少部属联合叛变的可能。
  从部属的角度看。如果你是个没有背景的人,绝对不要因此认为争不过那些“有关系”
的。要知道,”没背景”正可能是你的优点,你可能因此而“找到背景”。
  此外,如果你喜欢拉小圈圈,也必须小心。在主管者的眼中,小圈圈不但最容易惹闲
话、造是非,而且最容易作弊。你尤其不可跟业务上应该“客观对立”的人拉小圈圈。譬如
你是会计、他是出纳,你们走得比谁都近,似乎形形不离。据你想,这两个部门本来就该合
作无间。但是你也要知道,商业界的一句老话:“会计兼出纳,弊端丛生。”所以,私交是
私交,公事仍然要公办,如果有公私不分的现象,绝对是大忌。
  当然,如果领导者采取“直接领导”的方式,也可能造成两个缺点。
  第一,是“马屁精”型的部属,巨细靡遗地向你报告,造成累死领导者、不能分层负责
的情况。
  第二,是你经常会听到闲话,不是这边告一状,就是那边参一本。
  面对两个缺点,你必须一方面做到充分授权,要求部属分层负责,一方面对于各种“小
道消息”,要有过滤的能力。你尤其要多听少讲,免得部属拿你无心的一句话,“鸡毛当令
箭”地下去传递,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记住,一个开车时闪躲每个路上小坑沿的人,常有较高的出事率。中国更有句谷话: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一个对于部属告的每个状,都作立即反应的人,绝对不是最佳
的领导者。
  领导者怎样使属下各尽本职,客观地树立,而不是主观地敌对,以避免徇私、腐化,是
一门很大的学问。


落入谁口袋

  图省事,而把东西完全包出去的做法,经常是最不智的。因为又贵、又危险。
  但是,如果你说:“我是新手,不懂怎么做,当然交给一家最方便。”
  那么,我建议你试着抽出中间一个步骤,由你另外找一家来作。


毛病大家说

  接过书,小青真是兴奋极了!这是她主编的第一本校刊,翻开来第二页,就有她的文
章。
  她翻过来,翻过去,看了又看,觉得好亲切。每一篇东西,都是由同学投稿中选出来
的。最前面是作文比赛得奖作品,然后有优美的散文,再下来是跳跃的新诗,最后则是厚重
的小说和论文。
  “这是照指导老师讲的,看一本杂志,不必细看,只要翻过去,就能感觉轻重和疏密的
节奏。”小青心想。只是当她快速翻阅的时候,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为什么版面一下高,一下低,跳来跳去,不在同一个位置呢?
  为什么文字一下浓,一下淡,会变来变去呢?
  小青找几位编辑开会之后,决定请装订和印刷厂的老板来谈谈。
  “哎呀!这本书装坏了嘛!摺纸就没摺准,钉子又钉歪了!”印刷厂老板拿起书叹气,
接着把毛病指给大家看:“太槽了!你们可以扣他钱!”
  印刷厂老板才走,装订厂老板也气喘吁吁地赶来。小青马上把毛病指给他看。
  老板直抓头,把校刊翻了又翻,还拿起几页,对着灯光看,突然大声叫道:“你们看!
你们看!我装得有毛病,实在也因为印得不好,不信你们还透光看看。”举起一页:“前一
页和后一页的数字页码,都不在同一个位置。
  装订厂老板一边鞠躬,一边神秘兮兮地笑道:“我们下次要改进。但是我也要愉偷跟你
们说,我看这本书不是那家厂印的。油墨一下深、一下淡。八成是太忙,外包给别家小厂印
的,你们可以扣他钱。”又把手指放在唇边:“千万别说我讲的!”
  小青立刻又打电话给印刷厂。
  老厂在那头怔了半天,没话说。最后终于开口了:
  “老实告诉你,最近我们实在太忙,你们又要赶在青年节,实在印不出来,可是外包的
那家厂也不错啊!版位虽然没印准,油墨不匀全是因为纸不好。你们订的是什么纸啊?又粗
又掉纸毛!”
  “是最好的道林纸!”小青说。
  印刷厂老板笑了起来,炸得小青耳朵直疼:“不要笑死人好不好?连模造纸都不够
格!”
  学期结束,校刊社开了个检讨会,把这次学到的经验一一写下来,以便交给下一年编校
刊的同学。大家相信,明年的校刊不但会比今年印得更好、更厚,而且可以印得更讲究。
  为什么?
  因为今天足足扣了厂商三分之一的纸张、印刷和装订费,省下不少钱,可以明年用。
  (想一想)
  这个故事谈的是另一种对立。
  在小青分别谈的印刷厂、装订厂和纸厂老板之后,由于他们彼此的推卸责任和批评,不
但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学到不少专业知识,而且省下许多钱。
  相反地,如果小青不是分别交给三家厂,而是由“一家包到底”,她就很难听到真话
了。
  想想,如果是你一人承揽这笔生意,无论纸张、印刷或装订出问题,都是扣你的钱,你
会不掩饰吗?
  此外,如果三个老板同时出现,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大家都是同业,谁好当面说对方
的不是呢?要说,也是偷偷说啊!
  无可否认地,这运用了人性,但是如果这样得到的是真相,这样能不被欺骗,又有什么
错?我们只是将对方各个击破罢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处处利用这种智慧,让外行的自己退到另一个角度,冷眼旁观地
听那些对立的人说话。然后加以组合、分析,成为我们的结论。
  记住!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冲动地去争吵,要冷眼看人生,在那许多人际利害的矛盾
中,积累自己的知识。


姜是老的辣

  接到古先生的电话,小宋心跳到了一百二十下。
  “这么大牌的制作主持人,居然会找到我。”小宋放下电话,兴奋地对老婆说:“还约
我明天碰面,说要谈节目的事。”
  小宋一夜没睡好,小宋的老婆也没睡好,一大早就起来为小宋烫衬衫,一边烫,一边
问:
  “你猜,古先生是找你做什么节目呢?”
  “不知道!可以确定是不会找我主持他的‘四海心声’。”
  “四海心声”是古先生的成名节目,自己的制作班底,加上自己主持。起初大家看他一
定弄不成,没想到一炮而红,愈红愈有大人物愿意上,收视率也愈高,使古先生不仅在电视
界,连在政治界、学术界,也成了一号人物。靠着关系作生意,更愈作愈大。
  想想,有谁会把自己的“成名之作”,交给别人呢?尤其是交给小宋。
  当然了!小宋也是新秀,留美的硕士,又仪表堂堂、辩才无疑。大家都说他是“学者从
秀”,前途无量的明白之星。
  “如果古先生能提我一把,就棒了!”小宋出门时,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又要老婆亲了
一下:
  “希望你的吻,能带给我好运。”
  小宋果然交了好运,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好运——
  古先生居然真的要把“四海心声”的主持棒,交给小宋。
  “我的事情多,常在世界各地跑,偏偏节目每个礼拜都得录影。”古先生两只热手握着
小宋冰凉的手,很诚恳他说:“想来想去,只有你这位青年才俊,够格来接,你考虑考
虑。”
  “哪里还要考虑?”小宋高声叫着,对电话那头的老婆喊:“我当场就接了。”
  小宋接手主持“四海心声”,真像是一声雷,震动了电视界,更震动了观众。大家议论
纷纷:
  “小宋这么嫩,怎能接古先生的东西?”
  “老古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交给小宋,太冒险了!”
  “不是小宋这样的旷世才子,又有谁接得了?放眼今天,能主持,又有学校背景的,能
有几人?”
  节目播出了,小宋果然主持得可圈可点。虽然有些看惯古先生的人,一时不能习惯,隔
些时也就成了。
  问题是,隔了好些时,节目不但收视率没提高,反而下降了,小宋四处请求,广告商就
是不跟。
  “老弟!这可是我的‘老招牌’,你要加油啊!”古先生常鼓励小宋,只是,说归说,
连古先生的制作班底,也愈来愈没劲。而且听说都去搞另一个新节目了。
  “四海心声”在古先生打响招牌十年之后,终于因为收视率太差,广告又太少,而宣告
结束。
  小宋伤心极了,觉得愧对古先生重托。
  “没关系!没关系!”古先生拍着小宋:“连你这样的人才,都做不下去,也就没话说
了。不怪你!不怪你!”
  隔不久,又传出了雷声。
  古先生再度出马,开辟一个比“四海心声”更精彩的节目,而且亲自主持。
  退出的广告,一下子全回来了。
  古先生的班底,居然在短短两个星期当中,已经制作了好几集,还存了许多精彩的“点
子”!
  新节目又一炮而红。
  还是古先生的魁力惊人。只是年轻的才子小宋,砸了“四海心声”那么有名的节目,成
为票房毒药,短时间很难再爬起来了。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古先生是很不简单,居然把他的成名节目,交给小宋。小宋也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
节目作垮了。
  只是很奇怪,古先生的老招牌砸了,似乎没伤害到古先生,反证明古先生的魅力,使他
更红了。
  再想想,那个做了十年的“四海心声”,似乎也真是太老,该换新东西了。
  说到这儿,相信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古先生的成名作、老招牌,怎么能在他自己的手下砸掉,那是多明显的失败啊!可是节
目又该更新了,怎么办”
  于是“卡位”的计谋产生。把这个已经没救的位子让给小宋吧!他做成功了,那是我古
先生的节目,在我铺路下,做成功的。
  做失败了,只怪他能力不足。这么老的招牌,居然到他手上就垮了,可见还是我古先生
行,还是换我来吧!
  年轻人!记住!
  这世界上处处有古先生,看来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你,令你感激涕零。但是,你也要想
想,凭什么他要给你?你是真年轻干练,足当重任吗?抑或你只是个替死鬼?
  不要忘了!尤其在你最得意的时候,切记: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笨蜻蜒抱着自己的尾巴啃,还以为抓到了一只大肥虫。

 

等不到的便宜

  看看表,还有三个钟头,小强冲出机场,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为菲菲买架最好的照
相机。
  这个念头已经在小强心里盘旋很久了。菲菲学生时代就爱摄影,总是背着相机。好几次
小强骑车载着她。菲菲会突然大叫“停车!停车!”吓得小强猛煞车,两个人差点同时翻
倒。
  然后,就见菲菲举起相机猛拍。妙的是,什么猫打架、牛拉车,到了菲菲的镜头里,都
变得那么美。连台北的空气污染,也能拍成一片迷迷蒙蒙的梦境。
  “菲菲要是有了新相机,就更棒了!”小强终于看到一家摄影器材行,赶快停住步子。
  对照相机,小强虽不内行,也不算外行了,尤其是这半年来,除了常问菲菲,只要看见
有人照相,他总会钉着看,看那机器的样子、品牌。他早打定主意,要为菲菲买一架全自动
的美达相机。
  “而且要是可以改变焦距的,这样菲菲就不用带好几个镜头了。”小强一边想,一面问
价钱。
  尽管在香港,这个免税的购物天堂,美达相机还是不便宜的。尤其广角二点八的镜头,
更贵。
  不过小强很精明,在两岸做生意,跑了四年,他早练就了货问三家不吃亏的本事。
  “给我一张名片!”小强一边把问好的型号和价钱写在名片上,一边对店员说:“这可
是你们最低的价钱”我是要比价的哟!”
  走出这家店,进入那家店。小强一家家比,而且愈问愈内行。
  “那些店员单单听我说出型号和特性,就知道我是行家。”小强得意地想:“价钱也自
然会压到最低。”
  只是连走了好几条街,价钱居然都差不多。小强正想就此停住,挑一家稍便宜的下手。
所幸,最后的这家,终于走对了!
  当对方说出价钱,小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确定是美达G5,那种最新的机器
吗?”小强慎重地再问一次,心想怎么可能比别家便宜四分之一。
  “当然!我们是直接由工厂进货,保证比别家便宜得多。”老板笑道:
  “你买不买?还是要再比几家?要就快讲,我还得派人去拿货。”
  “拿货?”
  “因为我们价钱低,卖得快,刚卖完。现在要去拿,很近,五分钟就拿回来了。”
  小强看看表,离回台北班机的起飞时间,只有一个多钟头了。
  “好吧!我买。”说着掏出旅行支票。
  问题是旅行支票早签好了,派出去拿货的小弟,却过了十多分钟,还没回来。
  小强猛看表。店老板也着急,一直拨电话找,却又拨不通。好不容易通了,原来因为仓
库没货,小弟又去了别的仓库。
  放下电话,老板走到小强身边,低声问:“老弟!有一件事,我不太懂。你为什么非要
这种美达?”沉吟了一下,老板缓缓打开橱窗,拿出一架康尼的机器:“看你老弟也是内行
人,你为什么不买这种机器呢?你拿拿镜头看,多重!这是金属的。哪里像美达,是塑胶
的。这种价钱不过贵一点点,可是好啊!”
  接过机器,果然比在别家看的美达重得多。“多少钱?”小强问:”你可不能算贵
了!”
  “笑话!”老板拍拍小强:“你问过几百家了吧?为什么挑上我?就因为我比别人便
宜,对不对?”又拍了拍小强:“这只是建议,如果你坚持,我们就等美达。”
  小强看看表,又数了数身上现款,连剩下的人民币都凑上,还差那么一点。
  “那点钱算了!看你老弟这么诚意,就卖给你吧!”老板豪爽地笑着:“以后别忘了多
介绍客户给我们。”
  一直到坐进飞机,小强的心都猛跳。他知道,那是兴奋。他也知道,当菲菲拿到这康尼
相机,会更兴奋。
  “如果在台湾,只怕六万块钱都不止,谁想到,让我歪打正着地碰上了!还买得这么便
宜。”小强的心跳更快了。
  “天哪!一架康尼!我同事才买一架,我好羡慕,居然自己就有了。”菲菲把小强紧紧
抱住亲吻。
  “是啊!才花了我一个多月的薪水呢!”小强说:“没想到吧!”
  抱着相机,菲菲突然抬起头来,瞪着小强。
  “你说多少钱买的?”
  “合台币四万块。”
  “笑话!我朋友在台湾买,才花了三万。”
  “想一想”
  看完这个故事,你或许要问:“如果小强非买美达不可,他是不是就赚到了?”

 

  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只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
  现在我还落后大多,我永远不会死。

 

永远不该死

  读“二十世纪文坛灵魂人物“海明威的传记。作者用数十万言写海明威的一生,居然以
简单的几句话作了结束:
  “他(海明威)将两颗子弹上膛,把枪托小心的放在地上,身子凑向前,用枪口抵住眉
毛上方前额的位置,然后扣下扳机。”
  多么可怕的一幕啊!那双管猎枪强大的爆炸力,必定轰掉了海明威的半个头颅。
  使我想起大画家梵高,他的自杀也很惨,不但一枪进了肚子,而且死前已经割下了自己
的耳朵。
  还有日本文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居然嘴含着瓦斯管自杀。至于更惨的则
是切腹而死的三岛由纪夫;凡切腹的人,都要请“介错人”把自己的头砍掉,所以三岛的死
是“身首异处”。
  为什么寻死?
  他们都是有成就的人,何必去寻死呢?难道他们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创作和生命”已经
到尽头,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活着不再有意义,所以自己结束生命?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还有儿分谅解。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年纪轻轻的孩子,居然也自
杀了呢?
  他们也觉得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吗?他们的贡献在哪里?我只知道他们是父母呵护大
的,花了不少父母师长的金钱和血汗,又留给大家无限的哀伤。他们的贡献在哪里?
  难道正因为他们太被呵护了?他们不用赚钱养家,不必担心失业,甚至不用洗碗扫地。
他们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着:“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好好念书,考个好学校就成
了。”
  这下我懂了!他们自杀的道理与海明威一样,却又相反。海明威可能觉得不能再贡献
了,所以活着没意义,他们则不知道有什么好贡献,所以活着没意义。


人是到这个世界来奉献

  人到这个世界,不是来消耗,是来贡献的啊!你看那孩子多的父母,一辈子操劳;临
老,还要东奔西跑,到各孩子家帮忙照顾孙子,他们不是活得很快乐吗?就算他们嘴里有时
抱怨,你只要看他们在忙,忙得充实而健康,健康而长寿,就是幸福。
  相反地,那些家财万贯,却没生育的人。为什么会去领养孩子,再不然专注干事业,即
使退休之后,还要四处当义工。他们何不图个清闲,吃吃喝喝睡睡,好好地“混吃等死”
呢?
  “混吃等死”这个词用得真妙,当一个人不再贡献力量,不再付出爱心,只是混日子的
时候,就是在“等死”了。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则常说“人无近忧,必有远
虑”。你会发现那些衣食无虑,又不为子孙操劳的人,就好象站在人生的大道上,前面一片
平坦,没山岗也无树林的阻挡,他一眼望去,大道的那头正有个可怕的东西在等他——死
亡。
  常常想到死亡在等着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要有责任,活着才有意义!
  我以前教过一个洋学生,高中没毕业,已经一头乱发,满脸于思,看来活像五、六十岁
的人。他学国画是想透过国画的水墨,去得“道”;他想“得道”,是因为觉得生命太空
了。
  他一天到晚觉得活着没意思,常常坐在我对面,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隔半天,说:
  “教授,我昨天差点死掉。”然后用两根手指比个手势:“差那么一点,就完了。可是
你知道吗?我想到你的画稿我还没还。我今天不还,别的同学就借不到。所似,我没扣下扳
机。”
  天哪!我的画稿(就是借给学生临摹用的画)居然救了他一命。可是,从他的话去想,
人为什么活下去,人是为责任活下去,不是没有责任活下去。
  后来,他去印度呆了一阵。现在不但大学毕业,而且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过得充实
极了。
  每次谈到以前他要自杀的事,他就手一挥:“哎呀!你为什么老辏我呢?我那时候懂什
么?”
  问题是,他那一晚,如果真扣下扳机,他现在在哪里?
  谁救了他?不但是还画稿的责任救了他,更是印度苦难的人民救了他。当他从印度回来
时,满脸痛苦,又满脸欣喜,痛苦他说“为什么?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可怜的人,真是生
不如死!”
  “可是他们在努力地活着!”我说。
  他又欣喜他说:“是啊!看了他们,才觉得自己幸福,他们都那么认真地活着,我又怎
么能死?”


死念常在一瞬间

  也记得有位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要自杀。她在电话里有气无力地对我说:“我要跟你说再
见了!因为我马上就要自杀了!”
  “你能死了吗?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完了吗?”我问她。
  “就因为我不能做什么!”
  “笑话!”我吼了回去:“我送你去残障育幼院看看,有多少人需要你帮助?然后想
想,你有没有资格,在对这个世界没尽一份力之前,就去死。”
  然后我立即联络了台南的瑞复益智中心,对方也欢迎她去工作。
  我再打电话给她,叫她到松山机场碰面,由我送上飞机。她没有接受。但是就这么十几
分钟,她已经打消了死念。
  死念岂只是十几分钟,真正“致死的死念”,常只是几分钟。就那几分钟想不通,就死
了!


勇敢地面对生命

  你看那要跳楼的人,坐在阳台边,一边是几十公尺的高楼,下去就告别人世;一边是走
回屋子,重新面对人生。这是多么大的抉择啊!那自杀的人,居然成为半个上帝,由他决定
一个人的生与死。
  这个人是他父亲亿万个精子里,终于能受孕,又在受孕之后,由他母亲怀胎十月,再平
安产下的。这个人会说话,会唱歌,会走、会跳、会思想。居然用他莫明其妙的思想,判他
自己死亡。
  如果他有一生最笨的决定,必是跳下去。如果他能有大的智慧与勇气,就是回头。回头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为自己、为社会,好好做点事;这样才不负上天给予他生命,才不
负他得到宝贵的生命。
  我太太的秘书,在墙上挂了一段幽默的话。大家都借去“拷贝”,于是挂满了办公室。
现在,则挂到了我的家里。
  那幽默的句子是:
  “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是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现在,我还落后大多,我永远都
不会死!”
  各位朋友!如果你居然要自杀,请想想这句话。

 

  你要为自己纯净的心版上,多记录些美好的事务和前人的智慧。
  你要打造一把钥匙,去开启人生的每一道门。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

  小时候,每次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都叫我去洗手。她知道我懒得洗,所以每次洗完,
还要把我的手抓过去闻闻。
  顽皮的我,于是想出个办法,打开水龙头,让母亲听到水声,然后根本不洗,就把龙头
关上,只是用手摸摸肥皂,伸去给妈妈闻。
  她吸口气,嗅到肥皂的味道,点点头,我就又蹦又跳地跑开。我好得意啊!心想:
“看!我多聪明,妈妈又被我骗了!”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很好笑?洗手,是为我好,不是为妈妈洗,我明明骗了自己,
却觉得很得意,不是太笨了吗?
  不过,你也别笑我。因为我处处看见年轻朋友,在做这样的傻事。


别埋没自己的才华

  有一天,收到一位中学生的来信,还没打开,已经被那封信的厚度吓到。打开之后,又
是一惊,只见工工整整十几张信纸上,排列着密密麻麻,却又工整无比的小字。
  那字像是印刷的“仿宋体”,娟秀而一笔不苟。当我展读之后,更是讶异了!真难相信
一位高中生,能写那么深入的文章。
  我立刻邀请那位女同学到办公室聊天,还请她和陪她来的同学午餐。
  在餐桌上,我问她:“相信你在学校的作文成绩一定很好。”
  未料,她淡淡一笑:“很烂!”
  “你的文笔这么好、字这么漂亮,怎么可能呢?”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我从来不好好写”。她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师很烂,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写给
她看?”
  然后,她形容了老师的“烂”,又很羡慕地说某名校的国文老师多好。问题是,她可曾
想过,文章是她自己的,学问是她自己作的,不是给她老师作的。
  由这位同学的表现,使我想:这世界上会不会有许多具有才华的年轻朋友,只因为不满
意学校,不满意老师,而放弃自己、埋没了才华?


学校的菜单

  常听见不好好念书的学生,很但然他说:“读书,谁不会读?哪里不能读?又何必在学
校读?以后哪一天我想念书,都可以!”
  活是没错,但我也要说,学校教育有它的优点,那也是其他环境不能取代的。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那年,曾应邀到某大学的国文系演讲。当时我已经得了“优秀青年诗
人奖”,也在不少报章上发表作品而小有名气。
  但是,在接受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却出了丑,一个连国文系新生部知道的东西;我居
然说错了。
  事后,我痈定思痛,开始苦读古诗,甚至编《唐诗句典》,但我始终忘不了出丑的那一
幕,我常想:我为什么连这个基本国学都不知道?是因为有关中国文学的书看得太少?还是
因为看得没有组织?
  答案应该是后者。你会发现学校教育虽然有不少僵化而值得批评的地方,但无可否认,
它也像是营养专家,将各种食物拼成食谱。虽然口味变化不大,也不够刺激,却有你必需的
营养。当你按部就班地读下来,自然得到了完整的学问。而不会像你自修时,可能随兴所
至;东抓一本,西抓一本,看来渊博,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


快快打造一把钥匙

  这基础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学的工具”。
  “治学的的工具”像是一把钥匙,可以用来开启更多知识的宝库。你会发现求学像登
高,不由山脚一步步往上走,是攀不上巅峰的。而很多你在学校里学到的“看来不像学问的
学问”,正是那山脚的阶梯。
  前些时、我在电视里,看到有关图书馆里修补古书的报道,一位八十岁的老先生,数十
年不分寒暑,为图书馆里的破书换上新装。他把虫蛀的、水渍的、朽烂的书页,小心地拼
凑、裱糊,不知保存了多少珍贵的善本书。
  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位老人居然不识字。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遇到脱散的书籍,再加上页码已经朽烂,那位老先生该怎么分辨前
后次序?又如果他能识字,在这数十年修补的过程中,他该能亲炙多少伟大的篇章?
  他为什么没能“回头”花几年时间识字?难道要像是一个用“很钝的斧头”砍树的人
说:“我砍树都来不及了,哪还有时间磨斧头?”
  抑或因为一年年老去,记忆力一天天衰退,想学,也力不从心了?


刻在心版上

  说到这儿,我们又触及另一个重点——你必须把握青春,善用你记忆力最强的年岁,好
好学点东西、背点东西。
  让我们做个实验吧!去问问四、五十岁的人,他们记不记得小学时候读的《武训兴学》
和中学时念的《木兰诗》。你会发现,他们可能连昨天看过的新闻都忘了,却记得“莫叹
苦,莫愁贫,有志竞成语非假,铁杵磨成绣花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抒
声,唯闻女叹息……”
  即使他们背不了全部,总会想起几句。想想!那是多久远以前的事了,他们为什么还记
得?
  因为,那是在他们记忆力最强,心灵也最纯净的年岁,被一笔笔刻在心版上的。
  于是,你摸摸自己的心,你自己不正在这个人生的黄金时代?你能不好好把握吗?
  让我为你说两个真实而好笑的故事。
  我中学时候,有位同学很会作“板书”。每次要考国文默写。他就早早到校,用钢笔,
一丝不苟地把整篇课文写在桌子上。
  然后,他会站到桌子上踩,踩上一片灰上,再用袖子轻轻拂一遍。使那些“板书”被掩
在一层薄薄的灰土。
  考试时,可精彩极了!考哪一段,他就对准那一段呵气。呵气之后桌面潮湿了,原来钢
笔的笔迹浮现出来,他就照抄。
  有一次他呵气呵得太厉害,老师还以为他犯了气喘,引得全班大笑(只有老师不知道原
因)。
  我还有位同学,专精干制作“袖珍小抄”。大学联考前,他花了许久的工夫,写了一本
数十褶的小抄应战。我感动于那小抄之精致,特别预订,请他在考试之后送给我收藏。
  他考完了,没把小抄送我,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我问他为什么
  “我走出考场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个小纸条,拿起来一看,居然是本更精致的‘珍
本’,比我的棒太多了。”他说:“原以为我的最精,没想到人上有人,一气,就扔了!”
  前面两位同学都名落孙山,后一位还对着我哭,说他原本会的,但是心里一直想着小
抄,监考盯得紧,小抄不容易翻,反而会写的都没写。
  我则想:要是他们能用那写板书和作小抄的时间,好好读书,成果应该好得多。最起
码,那不是写在桌子和纸上,而是刻在心上啊!


有没有加分?

  话说回来,读书又何必为考试、为成绩?那是为自己读,不是为数字读。记得我以前在
美国教书的时候,学生的表现都不错。我就试着教点深的东西,并提出很难的问题考他们。
  有一次,一个学生答对了。我高兴极了,说:“Extracredit(加分奖励!)”
  从此,每次问问题:学生们总先问:“有没有加分?”
  渐渐,我发现他们对“加分”的兴趣,超过了“作答”。没有“加分”的题目,他们甚
至懒得答。我发现自己错了,以为加分的奖励能促进学习,却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使他们
把“学习的快乐”,转为“加分的快乐”。
  当学习只为分数,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与乐趣。失去乐趣的学习,则是最痛苦的工作。


当生活与书本产生共鸣

  学习应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几千年前,老祖宗写在竹简上的字,我居然看懂了,知道那驻防边塞的军人,有着怎样
的思乡情怀。
  浩瀚的英文典籍,只因为学了英文,就一下子对我有了生命。虽然还不能全懂,但我会
翻字典,我也会猜;愈猜愈懂,愈懂愈会猜了。
  到寒山寺,令我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去灵隐寺,让我想起《济公传》里的癫僧。
登岳阳楼,使我想起范仲淹;上黄鹤楼,让我想起崔灏。
  到角板山,使我想到地理课本里说的“河阶地形”;到横贯公路,令我想起河川准点下
移造成的“回春作用”。连站到挪威的山头,都让我眼睛一亮:
  “那不是‘冰斗’?那不是‘羊背石”吗?”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初中二年级,物理老师说“热的地方气压低,冷的地方气压高,高
气压往低气压移动”时,我大叫:“对!对!”
  因为当我家失火时,我就感觉到“那阵风”。


把握人生最美好的时段

  学问真是可爱啊!它像是印章,盖在你人生的支票上,到时候,就可以提领。人生的支
票愈多,愈能左右逢源,愈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即使在人生的困境,都能因为
你被学问充实的心灵,而得到舒缓。甚至让你转化,把那痛苦化作篇章,变成力量。
  年轻人!把握你人生最美好的时段,为自己做点学问吧!不为父母、不为老师,不为成
绩,甚至不为联考。
  只因为,你要为自己纯净的心版上,多记录些美好的事务和前人的智慧。
  只因为,你要打造一把钥匙,去开启人生的每一道门!

 

  当一个人偏狭地对你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偏狭地
  对他好。
  施者总有不甘,受者总有不安。

 

假好人与真乡愿

  当我十六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曾应邀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小城举行画展。
  画展揭幕那天,市长也来了。他拉着我到旁边,以一种很特殊的表情,说了一段很特殊
的话,使我至今难忘。
  “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城市和台湾的某城结为了姐妹市。”他对我说:“可是,我愈来
愈不知道,该怎么跟那个城市交流了。”
  “为什么?”我问。
  “因为当我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叫几千个学生列队欢迎,献花,用一长队礼车迎接,
还加上警车开道,把我们都吓着了,不知道他们来我们这儿访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安
排。”市长摊摊手:“我们只是个小城,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结果,我们反而不敢邀请
了。”


人情味的副作用

  不久之后,我到达纽约,除了在学校教课,也在家里收学生。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洋学生用的毛笔很差,建议他买好一点的。
  “这已经是店里最好的了。”学生说:“老师,能不能托你帮我买一支?”
  我马上就去找了一支,交给他:“这支笔就送你!”
  “真的啊!”学生兴奋极了。
  隔不久,他又要买笔,我就又找了一支送他。说实在那笔没多少钱,学生又用功,我等
于给他当奖品。
  只是从此,即使他的笔已经旧了,而偷偷托同班的中国学生买,都再也不曾向我开口。
  有一天我问他为什么。他很严肃他说:“你总不收钱,我怎么还能托你买?”
  把过去的两件事对照,我突然有种感触:
  “难道中国的人情味,拿到洋邦,反而有了反面的副作用?”


请你照单会钱

  没到美国之前,常听人说:许多中国人到了美国,别的没学会,先学会对亲友的无情。
连打电话,都计时收钱。
  到美国之后,有段时间,由博物馆安排,在各地旅游,并接受当地人士的接待。果然,
他们也会把我打电话的帐单寄来,勾出我打的长途电话。
  “他们真是无情。”每次我寄钱过去,都想:“要是在我们中国,就算你抢着付钱,主
人也不会收。”
  只是,一天天过去。听多了,看多了,我发觉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对。
  当朋友来住在家里,我不收任何电话费的时候,他明明需要讲二十分钟的长途电话,可
能不到五分钟就草草结束。问题是,二十分钟的事,用五分钟怎能说得清?如果有要紧的事
得讨论,又怕多花主人的电话费,而不能多谈,岂不误了大事?
  于是,我改为对来访的朋友说:
  “你尽量打电话,要是怕我付电话费,以后帐单来了,我会告诉你,千万别因为客气,
而该讲的没讲。”
  我发现,对方反而泰然了。正如一位朋友说的:
  “你这么做,真好!因为我到别人家作客,他们客气,绝不收电话费。害得我打电话的
时候,都觉得主人在偷愉看表,结果,出来做生意,反而没做好。”
  我真高兴听他这么说。只是,我心里还是多少有些不安:从国内来的朋友,是不是全能
谅解呢?他们能谅解我这样做,是为大家好吗,


该拿的就要拿

  有一天,读到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其中说到两个有关孔子的故事,终于让我
释怀。故事说: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赎回被邻国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颁奖金。孔子的
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奖金。孩子知道就骂他说:“你错了!怎么可以只为自己高
兴,博取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大都是穷人,你开了恶例,使大家觉得赎人受赏是
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赎人的风气,只怕要渐渐消失了!”
  书里又说:
  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则大加赞赏。
  了凡先生写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
  “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
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
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我发觉,其实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视了“合理化”,只是后来许多人故意表现“私
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样子,或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假好人与真乡愿

  读中国绘画史,有一段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书里说,沈周的邻居掉
了东西,误以为沈周家一个相似的东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直
到邻居掉的那个找回来,把沈周的东西归还,沈周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
  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
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
  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
  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
  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
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
  虽然法官后来把孩子判给了母亲,那英国人的每个批评,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曾几何
时,我们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却成了最没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里?
  答案应该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


褊狭的人情味

  总记得以前看过的两个电视笑剧——
  二人在公车上抢一个座位,突然发觉是熟人,于是不抢了,你让我,我让你。
  一桌不认识的人吃酒菜,菜一上来,就抢着下箸。旁边一桌熟朋友,则正好相反。菜端
上来,你让我、我让你,最好吃的鸡腿,反而在一桌人的注视下,留到最后,被端了下去。
  这种谦让是真谦让吗?还是一种“褊狭的人情”?
  糟糕的是,当一个人褊狭地对人好的时候,他自然期盼你能褊狭地对他好,施者总有不
甘,受者总有不安。
  于是,当你做大厨的时候,一定要给熟客人多加两勺。
  当你做公务员的时候,一定要给熟人办事,多一些方便。
  当你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给朋友较便宜的价钱。
  而你给这人多一勺的时候,那人就少一勺。你给我方便的时候,就比较给别人不方便。
你算我便宜的时候,别人就要比我多付钱。
  请问,这造成的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不平则鸣!鸣则不宁!它对社会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
  是光荣还是尴尬?
  最后,让我说两个故事:
  二十年前,当我太太在中山女高做训育组长的时候,一个老朋友听说,立刻兴奋他说:
“太好了!这样我女儿就可以进中山女高了。”
  五十年前,在上海。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登台,戏院里座元虚席。突然进来一位“人
物”,那名演员老远在台上看到,居然停下来打了个招呼。
  我常常想到这两年事。心想,那位朋友难道以为靠关系,可以不参加联考?或是可以在
考试中作手脚?他那样说,真是侮辱了联考。又想,那位“名角”,真能称为名角吗?一个
敬业的演员,怎能在演出一半,不顾整场观众,而停下来打私人招呼?
  我更想,如果我是那位“人物”,会觉得这是光荣,还是尴尬?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公平地,真心地,以合理合法的态度,去关怀每一个人,而不是
只对自己人好。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不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而能冷静地看每一件事。
  我梦想,有一天,孔子“合理化”的中庸之道,能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落实。

 

  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
  那真是精彩极引
  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
  批青面獠牙的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
  恶人”。

 

看吧!我终于办到了!

  常听人说“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或是讲“我这个人,就是受不得压力。”
  岂知道,我们每个人从没出生,就已经受到压力,而这压力一直到死,都无法脱离。
  如果我们装满一杯水,在杯口盖上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会发现,那张纸和杯里的
水,能不倾泻下来。
  这是因为大气的压力。
  如果把一个空心的铁球,切成两半,再合起来,并抽掉其中的空气。会发现那铁球的两
半,紧紧吸在一起,即使用十六匹马,都可能拉不开。
  这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的压力。谁能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由
地面向上延伸六十到三百公里,也把它的重量狠狠加在我们身上。
  可是,我们不是活得很轻松吗?
  那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相对地产生压力。两个压力抵消,就毫无感觉了。


在高压下出头的人

  记得一位政治家,回忆在监狱做政治犯的时候,常自己孵豆芽。一大把豆子,泡在杯
里,居然愈被压在下面的豆子,长得愈肥。
  我自己也有经验——
  每年秋天,我会在地上挖一个个深达六寸的坑,把郁金香的花球放到坑底,再盖上厚厚
的泥土。
  每次一边盖上,我一边想:“这些娇嫩的郁金香,为什么非种这么深呢?它们又怎么有
能力,向上冲破这么厚的泥上?”
  只是,一年又一年,它们都及时探出叶片,抽出蓓蕾,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若不是种过郁金香的人,谁会想到,它们是从六寸深的地方钻出来?
  大家只见灿烂的花,有谁会想到它艰苦的过去?


在高压下退缩的人

  当然,我也偶尔发现有些因为力量不足,没能钻出泥上而死亡的。看到它们终于萎缩的
球根,我有着许多感慨:
  它们不就像人吗?有些人很有才气,很有能力,甚至很有健康的身体。却因为受不了压
力,而在人生的战场退缩下去。
  他很可能是参加竞选的政治家,实在受不了精神压力,而中途退选。
  他很可能是花十几年时间,准备参加世界运动大赛的国手,却因为承担不了大多人的瞩
望。唯恐失败之后,难以面对全国同胞,而临场失常,败下阵来。
  他还可能是每天把联考挂在心上的好学生。当那些功课不如他的人,都准备上场一搏的
时候,他却宣布:”我痛恨考试,为了向这考试表示抗议,我要做拒绝联考的小子。”
  他确实可能是特立独行的人物,敢于向他认为不理想的制度挑战。但是,我们是不是也
可以这么想:
  他是因为太怕失败、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了不应战。


城隍爷抓来的罪人

  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
  那真是精彩极了!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批青面潦牙的
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那游行队伍中,被边走边打的恶人,会愈来愈多。因为一路走,一
路有人化装成罪人加入。
  据说这样可以作为一种仟悔的方法,也可以消灭一些罪恶。但是据心理学家研究,他们
实在是怕自己死了之后下地狱,所以先主动“下地狱”。就好比原始人类怕狮子老虎,反而
把狮子老虎画成壁画。
  也可以说,面对恐惧时,他们不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反而俯首下来,任凭宰割。
  同样道理。许多人有惧高症,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心惊肉跳。你问他有什么恐惧。他会
说“害怕”。你再问“你不是站在很稳的地方吗,有什么好怕?”
  他可能说:“我觉得自己随时会跳下去。”


逃避与对抗

  不敢面对压力,或实在无法忍受压力的时候,就采取消极的逃避。甚至向那压力去靠
拢、屈服。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
  连小孩子,都会用装病,或弄伤自己,来博取大人的同情。
  连成人都会因为不敢面对工作压力,而装病不上班。
  他们岂知道,如同我们面对大气压力,最好的方法,是由体内产生相对的压力,使它两
相抵消,让我们突然间,觉得轻松无比。


不信自己办不到

  最近读到两个人的报道,都谈到压力。
  一位是在一九八五年,以十七岁的年纪,勇夺温布顿网球大赛冠军的德国网球好手——
贝克。
  他居然:“如果时光倒流,我真希望输掉那场温布顿赛。”
  因为自从他拿了冠军,大家对他的要求愈来愈高。只要一场失利,就嘘声四起。贝克感
慨万千他悦:
  “大家好象只记得我是温布顿的冠军,却忘了我还是个青少年。”
  另外一位,是伟大的音乐家伯恩斯但,他曾对一群年轻的音乐家说:
  “你们要想成为伟大的演奏家,不仅在于你多么勤苦的练习,更要看你走上台,面对观
众的强大压力时,是不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恐惧与犹豫,全摔到一边。由内心产生一种特
殊的力量,一种不信你办不到的力量。那力量,使你成为大师!”
  我更永远记得,代表美国参加世界溜冰大赛的克莉丝蒂·山口小姐,当她做完一连串最
难的动作时,没等表演结束,就握紧拳头,向空中狠狠一挥。
  后来记者问她,那一挥是什么意思,
  山口一笑,说:
  “是‘看吧!我终于办到了!(Gosh! I made it!)’”

 

  别让配料杀了你的味觉,别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
  精,更别不合时宜地一味倾吐,让读者喝了一大壶冷茶。

 

做一桌文章的好菜

  常有读者写信来,赞美我的文章写得好,并请教我写作的方法。
  对于这一点,我真是愧不敢当,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笔好,也没什么特别的写作方法,
更不是文学科系的“学院派”出身,我只是随兴写作,我笔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有时候,
我甚至开玩笑地对朋友说:
  “我笔写我口,因为我的许多写作技巧,都是从‘吃’学来的。”
  朋友不信,我则说:
  “你想想,要做一桌莱,就先得买材料,回家切切洗洗,把那不必要的扔掉。再按部就
班地想好,哪样先得爆香,哪样应该切花,哪样先得慢火炖烂,哪样又得大火快炒。结果看
来简简单单几道菜,很可能先花了一段时间里,用了不少时间买,费了许多时间摘,真正听
见刀铲齐飞,看见火光冲天的时间,不过上桌前短短十几分钟。等到端上桌,又一会儿就吃
完了。只是菜做得好,真是余味无穷,让人吃完了许久,还有得想。”
  朋友都鼓掌。尤其写作的人,更是心有共鸣。


写文章如同做菜,先得办货

  写文章不就如此吗?哪个写文章的人能不早早就想“材料”?你只要定下题目,就得想
那做法,好好收集材料。而且写作比“办桌”更麻烦,一篇文章的材料,常得收集一年半
载。写小说的要到文章中的地点体验,写散文的要为写作的主题找素材。你可以读一大堆东
西,到最后全不用,却不能不读。“书到用时方恨少”,你很可能发现才读过的东西,因为
当时没弄清楚,而不敢引用;也可能惊喜到小学念的故事,居然派上用场。


写文章要有生活的经验才主动

  我最近看了一本美国黛安艾克曼(DianeBckeman)写的《感官之旅》(Bnaiural
History of the Senss)真是吓一跳。这位小姐写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居然洋
洋洒洒几十万字。句句有出处,不知下了多少考证的功夫。隔不久,又在美国的公共电视,
看到她连续四集的报导,把文字的感官之旅变成影像,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题材不只是从
书本里得来,更有许多“生活”的经验,怪不得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会发
觉,一个亲身感受过的人,写出的东西,绝不同于纸上谈兵的作品。他谈的不只是知识、是
道理,还会给你一种主动的影像,从文句中跳出来,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


生动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

  我写文章很讲究这种影像,妙的是,我最早却是受到《诗经》的启发。
  (诗经)里有所谓“兴”的写作技巧,先谈别的事,引起你的兴趣,再转入主题。它写
男女约会,先说“东门之外的白杨树”;它写男女偷情,先说“野地里有只死樟,用白茅草
包起来”。让你正不知怎么回事,突然话题一转,跳出一对生动的男女。它也用“蝉”的头
来形容宽宽的额角,用飞蛾的“触须”形容弯弯的眉毛,用幼嫩的小草形容纤纤十指,甚至
以蛀木头的小虫形容女孩白皙的脖子。
  但是,因为那些都是诗人亲身接触的东西,所以写来不但不俗,而且生动,优雅。


文章的素材要平时收集

  我常想,写文章的人如果等见到题目,才出去找题材,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一个人真要
左右逢源,顺手拈来都“妙造自然”,就得平时多读书、多游历、多感触,好象一位大师
傅,把各种五香,干货、酒品、罐头,早早存着。只要捉到“生鲜”,立刻就能下锅。
  什么是“生鲜”?生鲜是刚捕来的鱼虾,活杀的鸡鸭,也是写作时突然出现的灵感。你
可以在翻报纸,看电视的时候,突然触动灵感,然后冲去书桌,摊开纸,就把灵感发挥出
来。那灵感是生鲜,你平日贮存的知识是配料,少一样都不成。


写文章可以快笔单刀直入。

 

也可以慢慢导入

  当然,也不是每道菜都能“快锅大火”地立刻上桌。有些菜就非“温火”不成。碰到这
类文章,你得慢慢地“煨”,把灵感和配料,在脑海里慢慢调和,让它们互相作用。好比高
汤煨排翅,那滋味是高汤,精华是排翅;排翅无高汤只是“空质”,高汤无排翅只是“空
鲜”,只在两者相合,才能成第一等的美味。
  我不论写散文或小说,都爱这高汤排翅的作法。把平常生活中的杂感,慢慢煨煨人生哲
理。那哲理因为有生活作背景,所以能感人。至于小说,我则喜欢慢慢的烘焙,把气氛整个
酝酿起来,再把排翅放下去,使高潮能引起读者更大的共鸣。这慢火的功夫,我是经过几十
年,才稍稍抓到的。


文章要求精简

  年轻时写文章,我喜欢大火炒,而且买到什么材料,都要下锅。道理很简单——我好不
容易收集这么多材料,显示我功夫深,学问博,怎么不用?可是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吃“腊
八粥”,她只用了糯米、红枣和桂圆,再洒点米酒,却比我家放了八种材料的好吃得多。
  我突然发觉,凑足了八样材料的“八宝粥”,不见得好过四种材料,而吃东西,重要的
是味道,不是虚名,不论做菜,写文章,存心“掉书袋”、卖才学的,往往作不出最好的东
西。那是堆砌,不是丰富;那是虚夸,不是真实。


文章要平实自然

  说到真实,我认为和我们愈接近的愈真实,而愈接近的应该愈生活,也愈平凡。用生活
中最平凡语言写出的东西,最让人感动。
  所以我写文章,尽量用白话,白得小学生都懂。这有什么错呢?我们平常说话,不是孩
子也听得懂吗?如果你能把高深的道理,说得小孩也懂,不是更好吗?
  我常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哪个中国人不会背这首诗?哪个会这首诗的人到异乡,能不在心头浮上这些诗句?
  只是,我也想,会不会惟有在大唐,那个万邦来朝、文风鼎盛的时代,人们才能由奇
丽、诡橘、险怪,回归到最接近心灵的“平淡人妙”?如果把《静夜思》放到今天的“诗
社”里评选,恐怕会被当作“打油诗”,不但得不了奖,连入选都办不到。


文章要浅白易解,直指人心

  最近看英美大思想家罗素(BetrtrandRussell)的《罗素回忆集》,其中一段话,很引
起我的共鸣。他说:
  “我总是使用平易近人的英文写作,虽然如大家所知,我也能用晦涩难解的数学逻辑。
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写出老妪能解的文章,它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
  罗素还建议写作的人:“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字就能表达出来,千万别用复杂的字。”
  他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作家老舍的《骆驼样子》时,看到老舍形容雪天、雪
地,简简单单几句活,好象把那雪景活生生的搬到眼前,比我用一大堆“晶莹”、“剔
透”、“白皑皑”、“粉饰银装”所形容的更直接、更生动。
  也使我想起《史记》里描述荆柯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
其室。时惶恐,剑坚,故不可立拔。”那一段都用短句,但是正可以描绘千钧一发的画面。


辞藻不可喧宾夺主

  我开始领悟,味道好,不但作料不能放得太多,而且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早放、不能
久搁。最重要的是把“主味”烘托出来,而不能喧宾夺主。所以作鸡,要有鸡味;作牛,要
有牛味。如果只知作料味,却失去鸡和牛本身的鲜味,就好比用一大堆形容词,写“刺秦
王”的一瞬,和描述“一眼看到的雪景”,那瞬间最真实的感受,反而全不见了。


文章不可偏离主题

  想起有一次和林玉山老师吃“生鱼片”,他看我在酱油里放了许多“芥未”,笑道:
“你是吃生鱼片,还是芥未?放太多、太辣,反吃不出生鱼片的好滋味了。”
  想起大学时代在师大旁边的龙泉街,吃辣牛肉面,一群人对着碗掉眼泪,一边哭,一边
吃。有人问:“好吃吗”吃者答:“过瘾,辣极了!”只是后来想想,到底吃到牛肉味道了
吗?


文章不可不合时宜

  也想起有一次跟黄君壁老师吃饭,他的茶杯一空、我就为他倒满。老师居然把手掩着杯
子说:“咱们是自己人,我就直说,为了我好,不要随时为我添茶,免得我没立刻喝,反而
后来喝的全是冷茶。”
  多有道理啊!别让配料杀了你的味觉。别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别不合时宜地
一味倾吐,让读者喝了一大壶冷茶。


综合结论

  说了这许多,你可许真以为我在教烹饪了。那么讲实在一点,我的结论是——要想文章
写得好,你必须平时收集材料,不但看万卷书、也行万里路,使自己下笔能真实而生动。
  写作时,你可以单刀直人地“破题”写来,也可以用生动的材料将“主题引入”。然后
适时、适量地加入自己的论点和经验。那必须是你深恩之后豁然贯通的想法,而非生吞活剥
的堆砌。那最好是平实自然的描述,而非艰深辞语的卖弄。
  最重要的是,你无论怎么写,总不能偏离本题。而且只有出于真诚的文章能够感人,只
有感人的文章可以流传。

 

  在冰寒的天气,一群人端正地坐着,稍不用心,就被戒尺
  狠狠地抽在背上……
  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不管人们奇
  异的眼光,大声呼喊……

 

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以前看过几次成人在街头打架,印象最深刻的是——
  两个人刚动手,就听见有东西在地上滚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是两只断了表带的手
表。
  也碰过人们在餐馆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妙的是,这个狠狠给那个一拳,那人倒在椅子
上,椅子卡嚓一声,就断成了三截。
  后来我常盯着自己的手表和椅子想:
  看起来这表带挺结实,我丢球、作体操,它都不会掉。还有这椅子,两百磅的大胖子坐
上去,也不会垮,为什么打架的时候,那么不经用呢?
  我想出的答案是:
  它们都是为理性的人做的。理性时再结实的东西,碰到不理性的动作,都变得脆弱无
比。


无伤害的发怒

  问题是,人毕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有情绪就可能发怒。
  去年秋天,我到挪威首都的“维格兰雕刻公园”去。数百尊雄伟壮观的雕塑,仁立在中
央走道的两侧。公园的中心点,则是耸入天际的名作——“生命之柱”。
  奇怪的是,居然有一大群旅客,围在一个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前。
  那是一个跺脚捶胸、嚎陶大哭的娃娃,公园里最著名的“怒婴像”。
  高举着双手,提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虽然只是个铜像,却生动得好象能听
到他的声音、感觉他的颤抖。
  他是在发怒啊!为什么还这么可爱呢?
  大概因为他是个小娃娃吧!被激动了本能;点燃了人类最原始的怒火。
  谁能说自己绝不会发怒?只是谁在发怒的时候,能像这个娃娃,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又不造成伤害?


有原则的发怒

  最近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两部电影都好极了,
但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都是发怒的情节。
  在《霸王别姬》里,两个不成名的徒弟去看师父,师父很客气地招呼。但是当二人请师
父教诲的时候,那原来笑容满面的老先生,居然立刻发怒,拿出“家法”,好好修理了两个
听话的徒弟。
  “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当葛优饰演的败家子,把家产输光,债主找上门,要葛优的
老父签字,把房子让出来抵债时。
  老先生很冷静地看着借据说“本来嘛!欠债还钱。”然后冷静地签了字,把偌大的产业
让给了债主。事情办完,一转身,脸色突然变了,浑身颤抖地:追打自己的不肖子。
  两部电影里表现的老人,都发了怒。但都是在该发怒的时候动怒,也没有对外人发怒。
那种克制与冷静;让人感觉到“剧力万钧”。
  只是,这世上有几人,能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呢?


有理性的发怒

  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在联合国会议里,苏俄的赫鲁晓夫,会用皮鞋敲桌子。
  后来,我跟精干外交的一位朋友谈到。他一笑,说:“有没有脱鞋,我是不知道。只知
道作外交虽然可以发怒,但一定是先想好,决定发怒,再发怒。也可以发表愤怒的文告,但
是哪一篇文告不是在冷静的情况下写成的呢?所以办外交,正如古人所说,君子有所为,有
所不为;君子有所怒,有所不怒。”
  这倒使我想起,一篇有关本世纪最伟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报道。
  托斯卡尼尼脾气非常大,经常为一点点小毛病,而暴跳咆哮,甚至把乐谱丢进垃圾桶。
  但是,报道中说,有一次他指挥乐团演奏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新作,乐队表现不好。托
斯卡尼尼气得暴跳如雷,脸孔胀成猪肝色,举起乐谱要扔出去。
  只是,手举起,又放下了。他知道那是全美国唯一的一份“总谱”,如果毁损,麻烦就
大了。托斯卡尼尼居然把乐谱好好地放回谱架,再继续咆哮。
  请问,托斯卡尼尼真在发怒吗?还是以“理性的怒”作了“表示”?


学习发怒与不发怒

  想起一位刚自军中退伍的学生,对我说的笑话。
  一位团长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营长发脾气;营长回去,又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
连长冒火;连长回到连上,再满脸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排长训话……
  说到这儿,学生一笑:“我不知道他们的怒火,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也是假的;当怒则怒,当服则服。”我说。
  每次想到他说的画面,也让我想起电视上对日本企业的报道:
  职员们进入公司之后,不论才气多高,都由基层做起,也先学习服从上面的领导。当公
司出了大庇漏,一层层训下来,正像是军中一样。
  报导中,也有企业界人士冬天去“打禅七”,和“在街头呼喊”的画面。在冰寒的天
气,一群人端正的坐着,稍不用心,就被戒尺狠狠抽在背上。
  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不管人们奇异的眼光,大声呼喊各种“老
师”规定的句子。
  他们在学习忍耐,忍耐清苦与干扰,把个性磨平,将脸皮磨厚,然后——
  他们在可发怒的时候,以严厉的声音训部属,也以不断鞠躬的方式听训话。怪不得美国
人常说:
  “在谈判桌上,你无法激怒他们,所以很难占日本人的便宜。”
  既会发怒,又难以被激怒。适时发怒,又适可而止。这发怒的学问有多大!最重要的
是,在学习用发怒表示立场之前,先应该学会,在人人都认为我们会发怒的时候,能稳住自
己,不发怒。

 

  台湾的联考,就像个非常著名。却座位有限的餐馆。
  当你挤进去,能吃到最营养,最健康,最好吃的东西。
  如果挤不进去呢?
  你可以……

 

联考大餐馆

  大学联考距离我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但是一直到今天,我仍然难以忘怀当时发生的两件
事:
  考场上有两名枪手被抓了,一个是某著名大学的学生,另一名早已毕业。他们都有超人
的功力,连着几年为别人代考,每次都考取名校。


枪手考大学,外国拿博士

  被抓之后,他们的学籍被开除了,曾由他们代考的学生,也失去学籍,问题是,其中有
两位不但已经在台湾念完大学,而且出洋留学,在外国拿到了研究所的学位。
  看到这个新闻,我想,那请“枪手”代考的人,功课一定不怎么样,既然功课不好,进
入名校一定跟不上,就算台湾的名校是“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出洋也必然要出丑。可
是,为什么他们不但拿到硕士,甚至有的马上可以拿博士了呢?
  另一件使我难忘的,是进入师大美术系的那天,系主任致欢迎辞时说。
  “你们真幸运,今年有近两千人来考,我们只取二十五位,想必你们在进来之前,已经
找很好的老师,磨练了许多年,所以,你们已经都很棒了!”
  第一堂素描课下来,我环顾同学的作品,果然,大家都画得好极了。诚如素描教授当天
的评语——“看得出你们都受过学院派老师的指导。”笑了一下,他歪歪头:“说实在的,
没受过学院派的训练,也考不进我们美术系。…
  我问了几位同学,也想想自己:
  “可不是吗?我们的老师都是学院派的,甚至可以说,都是名师!”
  只是,从那以后,我常想:“如果一个有才气,也立志做艺术家的人,因为找不到学院
派的老师,或请不起名师指导,是不是就永远跟我们美术系绝缘了呢?如果这样,未免太不
公平了!”
  哈佛大学:不看过去,看未来!
  我总记得,美国的安克志的儿子对我说,他高中的成绩不是多么好,但是哈佛大学在口
试之后收了他,原因是:
  “哈佛大学不只问你过去学到多少,更重视你的潜力,看你未来能学多少。”
  问题是,我们的联考制度,怎么发掘那些有潜力,有热情的年轻人?在僵化的考试方法
下,会不会有太多张大千、黄君壁和林玉山,在第一关就被打了回票?
  只是,想到这儿,我又自问,前面那几位,又有哪个曾是考场的战胜者?靠着一纸金榜
而伟大呢?
  中国是那么重视科举,由科举出来的人才多得不可胜数,只是,如果我们好好算算,只
怕不是科举出身的人,远比前者对中国历史有决定性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早在从事革命之前,就曾经上书李鸿章,还亲自送去天津。幸亏李鸿章没理
睬,相反的,如果李重用了孙,只怕孙中山就当不了国父。也只怕我们一直到今天,还跟英
国或日本一样,有个高高在上的皇室。
  也使我想起在师大时,听说系里想聘江兆申先生执教,后来因为江先生学历不合而未达
成,使系里同学失望了好一阵子。后来则知道江先生去了文化大学执教,又做到故宫博物院
的副院长,而今则成为一代宗师。
  当年师大僵化的用人方法,不但没伤到江先生丝毫,只怕还促使他更上层楼,更伟大了
起来。


一时成败不重要

  这又让我想到已故的名音乐家邓昌国先生,有一次对我说:“你可以试着去角逐几个大
奖。得个奖,对你一定有帮助。”隔一阵,看我毫无角逐的意思,他又说:“有些人才,不
屑于跟人竞争。只是,不屑于竞争,是好的!不敢去竞争,就糟了!前者自己朝认定的方
向,不断努力,总会出头。后者,一逃再逃,虽然有才气,到头来,也要落在人后。”
  又隔了两年,再遇到,他拍拍我:
  “何必去争那几个大奖呢?去争着做那几个大奖的评审委员吧!”
  邓昌国先生逝世好多年了,他的话还如在耳边。我觉得他是个很会鼓励人的人。他指出
一条路,激励我走上去。又找出第二条路,给我再一次的鼓励。最重要的是,他强调,一个
人不论去不去跟人竞争,也不论竞争的一时成败,总要认定自己的方向,默默地奋斗。
  非常侥幸,我在联考时过关了。许多当年失败的同学,隔了一年再考,还有服完兵役之
后又考上的。那些落榜的,则早早进入了社会。
  我开画展时,好几位当年落榜的同学,收藏了我的作品。他们起步早,在社会上也成功
得早,好几位成了大老板,下面有一堆博士、硕士为他们工作。


你不可能被考试打败

  我发现,自己当年想错了!
  一个人不可能被考试打倒,只可能被考试打得自暴自弃,如果他因为没考取,而在未来
的人生失败了,绝不是被考试淘汰,而是被他自己“沮丧的心”所淘汰。
  我们可以不跟别人争,但不能不跟自己争。只有“超越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成功。
  三十年后,回顾大学联考,我发现一个巧妙的比喻:
  台湾的联考,就像个非常著名、却座位有限的餐馆,当你挤进去,能吃到最营养、最健
康、最好吃的东西。
  如果挤不进去呢?
  你可以改天再去,也可以不再光顾,毕竟这世界太大了,处处有餐馆、处处有美食。
  只有那死心眼的人,才会说:
  “我挤不进联考大餐馆,我要一辈子挨饿了!”

 

  你可以不准我写、不准我说、甚至不准我哭、不准我笑,
  只是你没办法不准我想。
  于是,我在心里想我的音乐,还是活得很美。

 

多好啊!活得很美!

  “我最近好为难。”有个条件不错的男学生对我说“我有两个女朋友,都很爱我,我也
很喜欢她们,不知该选哪一个。”
  “表示两个条件差不多。”我说。
  “不!条件差满多的。”学生瞪着我说,“一个很有钱,家里放了史坦威的大演奏。另
一个很穷,我常给她打电话,打一半,就没法说了。因为她的卧室正靠着铁道,火车过,整
个房子都震动,什么也听不见,只好拿着电话发呆。”
  隔了半年,遇到那学生,他已经结婚了。
  “娶了有史坦威钢琴的?”我笑道。
  “娶了铁道旁边贫民区的。”
  “噢!”我点了点头:“不简单哪!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有一天,我到她家去,坐在她卧室聊天,突然火车过,好响!带起一阵风,把窗帘都
吹起来了,那是一块很便宜的薄棉布的窗帘,她自己用手缝的。这时候,阳光射进来,我看
见窗台上放了一个宝特瓶切一半作成的花盆,里面开着一丛不知名的小黄花。我问她那是什
么花。她很不好意思,挡在前面说,是不值钱的花。我又问,很漂亮啊!是什么花嘛?她吞
吞吐吐半天,才说,是野地里挖出来的小草花,不值钱!”学生脸上露出一种好特殊的光
彩:“你知道吗?我那时候突然产生一种感动,冲上去抱住她,叫她不要那么说,不要说不
值钱,美的感觉是不能用钱衡量的!就在那一刻,我发觉,我深深爱上了她。”


触动心灵的美,不见得华丽

  学生的话,常浮过我的脑海,我常想象那个浴着午后阳光,被风拂起的窗帘,和窗台上
逆光看去的那丛野草花。多么平凡,多么美!
  记得有一年情人节,去花店订花,花店老板随后拿了一支玫瑰送我。
  回家,我把那支玫瑰插在细细的小瓶子里。隔两天,情人节的花也送到了,是二十四朵
玫瑰。我又找了一个大大的水晶花瓶,放进去。
  奇怪的是,那二十四朵端丽馥郁的玫瑰,和旁边孤零的一小枝比起来,我却对那一技,
有种特别的感动。觉得好精巧,好细致,好有慧心。
  也想到有一次到前历史博物馆馆长何浩天先生家去。布置很清简,案上没花,只有一盆
番薯冒出的青苗。淡红色的番薯皮,翠绿弯转的藤叶,却给人一种特特别的雅致。让我回到
童年,记忆中父亲用小水皿养的蒜苗,在冬天的窗前,盎出一片新绿。
  真正会心的美,常像是简简单单的禅宗不墨画,不必华丽的色彩,也无需复杂的构图,
却能在那“空灵”处引人遐想,给人美。


美,帮我们度过人生的苦难

  自从女儿上幼稚园,也常常给我这种美。
  她有个放劳作的篮子,乍看好象垃圾桶。里面有用超级市场牛皮纸袋作的帽子。用衣服
夹子和纽扣组成的小人。用纸盘作的面具,和用黄豆组成的图画。
  学校动不动就发通知,要家长给孩子准备空的鲜奶盒子,或卫生纸用完剩下的“纸
轴”。跟着就让孩子从学校带回,用那些废物组成的玩具。
  问题是,在大人眼中的废物,却成为孩子的宝贝。他们不在乎世俗的价值,只在乎自己
有没有感动,有没有想象。
  于是,常看见小丫头举着她的劳作炫耀。先觉得她傻。想想,才发觉是自己俗。她让我
又想起那个学生的女朋友,窗台上放的宝特瓶花盆,和里面的小草花。更让我想起以前哥伦
比亚大学教授的一段话:
  “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
民。让他们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使他们对生
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   


人,就是一种美

  记得初到纽约的时候,去苏活区看一位艺术界的老朋友。进入他的工作室,我差点窒
息。
  只见一片烟尘飞扬,四处弥漫着浓浓的油漆味,他正埋头修理古董。
  他把顾客送来的瓷器碎片,慢慢拼起来。先用胶水粘合,再用瓷粉填补、打光。然后把
断缺的花纹,照原来的样子画好。再用喷飞机的罐装油漆,将表面喷成釉彩的光亮。
  朋友摘下口罩,陪我走出工作室。小心跨过残雪的泥泞,步上曼哈顿昏暗的街头。
  “多美啊!”他一面呵着手,吐着白烟,一面抬着头,看那四周围过来的高楼,近乎咏
叹他说:“纽约!一个真正看到人的城市。”指指高楼,又指指蹲在街角的浪人:“都是人
创造的,各式各样的人,多美!”
  我看着他的脸,看那脸上的感动。也从心底产生一种感动——他,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在那么不如意的时候,他依然快乐,依然生活得很美。心里有美,眼里就有美。也让我想起
东京现代美术馆收藏,川端龙子画的《金阁炎上》,和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三条殿之
火》。熊熊的火苗向上腾升,带起浓浓的黑烟,日本的国宝建筑“金阁寺”正在燃烧,举着
刀的武士正在杀人。却能在艺术家的笔下,成为一种美。
  火可以烧死人,但它红得很美。冰雪可以冻死人,但它自得真美。战争很残酷,但能写
成人类的史诗。古迹已经颓记,但能发思古之幽情。
  一位民族音乐采集创作者的画面突然袭上心头。被关进监狱十多年之后,有人问他的感
想,他一笑:
  “那时嘛,就好象照相,当他的镜头往右,你就偏左了;当他的镜头往左移动,你又变
得偏右了。不过没关系,你可以不准我写、不准我说,甚至不准我哭。不准我笑,只是你没
办法不准我想。于是,我在心里想我的音乐,还是活得很美。”
  不必如意,不必富有、不必有如诗的画境当前。只要我们心里有美。眼里就有美。所有
的离合悲欢,都能被咀嚼出一种美。即或是凄美,也很美。
  多好啊!活得很美!

 

  跟这种长不大的“男生”或“女生”谈恋爱,你能放心吗?
  你能确定他说出的话代表他自己,他作的允诺必然会实
  现吗?

 

你的头在哪里?

  每次回台湾,我都会为女儿买几件衣服。但是最近这次,我经过童装店时,想了又想,
没买。
  到家,女儿找我要新衣服。
  我手一摊,对她说:“老爸没买,因为不知道你会喜欢什么衣服。你已经六岁,有了自
己的看法,所以不如改天,我带你去服装店,由你自己挑!”不对也是对。
  隔日,我就带她去买了衣服。她先不敢挑,非要我帮忙,经过再三鼓励,才终于下手。
  她居然挑了几件我平常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衣服。问题是,她自己挑的,她特别爱穿,穿
在身上怎么看都不对,却也怎样看都对。
  我发觉,真正的“创意”和“突破”,往往是这样来的。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能比上一
代强,就要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让他们作主。


你的风格在哪里

  记我以前在美国大学的国画班上,有个美术系的学生,起初上课非常认真,一板一眼照
我规定的去做。但是当他学会了国画的基本笔法,就不再临摹,而东一笔,西一笔地乱涂。
  我当时很为他惋惜,觉得他如果照传统方法苦练,一定能成很好的国画家。
  几年之后,我接到他画展的请贴,走进会场,才发觉自己错了。
  他对了!因为他把中国画的技巧,融人了他的绘画当中。那确实不再是国画,却是
“他”的画!
  就艺术创作而言,什么都比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更重要呢?


你的感觉在哪里

  从那天开始,我常想:“中国式的教育,在严格的管束下,是不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
觉?尤其是今天,孩子都少,都宠得像宝。
  “你该喝水了!免得流汗太多,上火。”
  “你该吃水果了,免得便秘!”
  “你该吃这个菜,少吃那个菜,因为这菜比较营养!”
  “你该脱一件衣服了!天热了!”
  “你应该换盖厚被了,天凉了!”
  “你该念书了,是不是后天要考试?”
  想想看!有多少父母不是这样叮嘱孩子?问题是,孩子也是人,他难道不知冷、不知
饿?不晓得穿衣、吃饭?十几年这样“伺候”下来,那天生的本能,只怕反而变得迟钝了!
  我们一方面用无微不至,不必孩子操心的方法去带他,一方面又希望他能成为独立思
考、有为有守的人。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


你敢跟他谈恋爱吗

  更严重的问题是,被这样带大的孩子,已经失去“作主”的能力;遇到问题,他不自己
面对、解决,却退到父母的身后,等“大人”帮忙。
  连上大学,都可以看到许多“大孩子”,在比他矮一个头的老妈的带领下注册。
  跟这样的“男生”或“女生”谈恋爱,你能放心吗?你能确定他说出的话代表他自己,
他作的“允诺”必然会实现吗?
  基于这个原因,我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制造机会,要他作主。
  他要买电脑,我教他自己看资料,打电话,讨价还价。碰到问题,我要他自己打免费咨
询专线,一项项跟人讨论。
  有时候,他来问我,我甚至故意装傻:“对不起!老爸不懂!你自己看着办,自己决定
吧!”
  我也早早为他开了信用卡和银行户头了,存了一笔不算少的钱进去,然后对他说:“如
果我发现你乱花,以后就别指望我给你更多钱。相反的,如果我发现你很懂理财,则可能以
后把大笔的钱交给你管!”
  我发现,他愈获得尊重,愈会自重。尤其要紧的,是他学会了自负盈亏,也学会了负
责。


你的头在哪里

  当我念研究所时,有位教授说得好:
  “研究所教你作学问的方法,但不教你思考。思考,是你自己的事。”
  我觉得这何必等研究所?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已经应该教他。至少我们可以教他怎么
思考,而不直接帮他作答。
  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独立的个人,凭什么要求人人的答案一样呢?只要他思考
的方法正确,看法不偏激,叉经过他自己的反复辩证,就应该被尊重。
  自己的决定,自己负责,是天经地义的事!就算他错了,失败了!也是他自己的失败,
必须由他自己汲取教训。他有他的世界,要面对他的战斗,再强的父母,也不可能保护子女
一辈子啊!你愈希望他经得起打击,愈要教他早早用自己的脚去站立。
  一直到今天,我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我还常对他说那句老话:“这是你的事,老爸不
懂。我也有我要忙的,你的头在哪里?还是你自己决定吧!”

 

  当两人宝剑接触的刹那,当的一声,持名剑的人倒下了,
  鲜血泪泊地由胸口淌出……

 

推翻古老的神话

  十几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一位中国教授邀宴,并请了四对洋人夫妇作陪。
  教授夫人好手艺,佳肴一道道端上来,宾客们赞不绝口。
  “别吃大多!”教授笑道:“好菜还在后面。”
  说着端进一盘卤味,咸淡适中、肥瘦合度,更有说不出的一股香味,果然让洋人吃得人
仰马翻。
  “太好了!太好了!”在座的男士纷纷怂恿自己的老婆,学学这道中国菜。只是教授摇
头一笑:
  “想当年,大概三十年前吧!我妈带着一家逃难,跑了几十里路,钻进一大片芦苇,子
弹在头顶上哗哗地飞,我们跳上一条小船,总算捡回几条命。到了安全地带上岸,看见我奶
奶什么都没带,只随身抱了一个小瓦罐,你们猜是什么?”
  有人猜黄金,有人猜珠宝。
  “不对!”教授一挥手:“是一罐卤汁。”他故作神秘,小声他说:“我们家传了好几
代的卤肉汤!后来传给了我,我又带来美国,刚才各位吃的这卤味,就是用那卤汤烧的。这
汤汁愈陈愈香,每次只能往里加新材料,旧汤绝不能倒。所以算来总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在座的人全愣了,有人把夹了肉的筷子停在半空中。隔一下,又哄堂笑了起来:“教授
真幽默!”
  直到如今,当天的场面都在我脑海浮现。我常想:那天教授到底是说真的呢?还是如大
家所想,只是编故事,开玩笑?


老教授的神话

  有一天跟儿子谈到这件事。
  “其实美国人也常‘卖老!’连番茄肉酱,罐头都可能印上‘1896年老字号
(since1896)’;我们附近修水管的公司,不也在宣传单上说他们已经在这个地区四十年
了吗?”,儿子说:“不过中国人说老,常表现玄、表示很老很老,老得让你摸不透。洋人
说老,意思是告诉你‘他已经成立这么久,经过了许多考验,而且跑不掉!”
  听他的话,还真有点道理。
  这使我想起念研究所时,一位教美术史的中国教授,说他见过著名的古代“澄心堂
纸”。老教授瞪大了眼睛,好象在说神话:
  “澄心堂纸”,真是白净啊!用手模过去,不滑不腻;吹口气上去,还会发出一哗哗的
响声……”
  当时真是向往极了,心中勾画出一张美得不能再美,似乎不用写,不用画,就已经是艺
术极品的纸。只是,后来真见到澄心堂纸,觉得也不过是张不算细的纸罢了。
  莫不是中国人爱把东西说得玄而又玄,以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结果以化传讹,愈传愈
玄?说实在话,哪一张薄而质地紧密的纸,吹上去不会哗哗想呢?


墨不是刀

  过不久,读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文章,其中评论著名的李廷“墨”,真
是辛辣过瘾极了。
  李格非说:“人人都讲李迁墨一条值多少黄金、多么了不得,我却不义为然。譬如有人
讲那墨的边缘质地又细,又坚硬,利得能削东西。但我要削东西可以用刀,何必用墨?
  “又有人说那墨如果掉在水里,隔几天捞起来,也不会腐烂溶化。但好好的墨,何必拿
去泡水?
  “还有人说,一般墨不超过二十年就坏了,李廷墨可以存上百年。我则认为这根本不算
什么,用墨不过两三年,何必用百年?
  “那人又说他的墨特别黑,我则笑道?天下本来就没有白色的墨。何况当我把他的墨和
普通墨混在一起,请他分辨时,他也分不出来。”(《墨癣说》语译)
  李格非这几句话真是实在,一巴掌把腐儒术士们的歪理全打翻了。本来嘛!墨就是墨,
那只是个写字的工具,何必卖得玄而又玄?


不堪一击的名剑

  也听过画家自称用的颜料如何珍贵,或说他的笔法如何高妙,可以一笔画几尺,直得像
用尺画的一般。
  乍听似乎他的画太高明了。只是深入想想,我们欣赏的是画,不是颜料!我们看的是刨
意、是境界,而不是特技表演。画家要努力在意境上下工夫,何必标榜材料和技术呢?
  看过一部武侠小说,描写某侠客寻到一把数百年前的名剑,自认可以削断接触的刹那,
当地一声,持名剑的人倒下了,鲜血沮沮由胸口淌出——
  名剑断了!他一心迷信古代的名剑,却没想到经过几百年,炼钢的技术更进步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我常想:当人们说“百年老方”的时候,往好处想,那是用了百年
的方子;往坏处想,则是百年都没改进的东西。这百年来,科学有了多大的进步?世界有了
多大的改变?我们凭什么信古人不信自己?
  当威权的时代过去,伟人的神话不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的验证祖先传下来的道
理?
  对的!我们留下发扬光大!错的!即使千百年来都被认为对,即使是圣人说的,我们也
把它抛弃!这才是独立思考,才是不因循,才是实事求是,中国人也才有前途!

 

  抬头看看,天多么大!
  低头看看,地多么实在!
  在心里画个地球,想象你站在上面,飘浮在无边的宇宙
  之中……

 

迎向开阔的人生

  写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我带着六岁的女儿,去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
  还没到,就发现博物馆有特别的节目,门口高高挂了两道大布条,写着好大好大的英文
字——“远征(Expedition)”。
  一进门,就有人走过来,送给我小女儿一个本子;
  “小妹妹!要不要参加远征?这小本子里介绍了我们的博物馆,从古到今,从美洲到非
洲、亚洲都有。你只要把每个部门都看了,而且请每个部门的人为你在小本里曾盖个章,拿
回我们这里,你就可以得到远征成功的奖赏——一本填色书。”
  于是,我们开始一关一关跑。我已经走得很快,小丫头还嫌慢,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地找
“盖章的地方”。
  终于,在跑完四层楼,几十个展示厅之后,五个章盖满了,远征成功!她得到了填色
书。
  然后,我们回家。
  坐在车子里,小丫头已经迫不及待地翻阅她的奖品,连我叫她回头看曼哈顿美丽的夜
景,她都没反应,只是,我再想想,今天一下午,她对博物馆哪样东西有反应呢?包括我和
妻在内,我们都好象不曾细细看过任何一样展品,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快找到盖章的地
方。
  我相信博物馆安排这样的节目,一定有他们的美意。可是,他们的美意会不会产生了反
效果?过去每次带女儿到那儿,我们慢慢逛、慢慢看,可以在中美洲一个陶制的玩具前面,
读博物馆的说明,知道那轮子或许传自中国。也可以在亚洲人馆,细细看中国人的族谱,一
面教小丫头认中文,一边分析给她听。
  可是,今天,我们除了腰酸腿痛,和得到那本填色本,真是连博物馆的橱窗都不曾好好
看过。
  为什么?因为我们失去求知的欲望,只想到“现实”的目标。
  使我想起有一次返台,朋友开车带我去阿里山,匆匆忙忙地,在高速公路上一路超车。
冲上山顶,住进旅馆,第二天天不亮就动身,跑到观日出的地方。偏偏当天下雨,又有雾,
非但没见到日出,连远山都看不清。于是,“他又带我冲回台北。
  “上阿里山,就是为着日出。”他说:“没见到,真扫兴!”
  我真不了解,他心里为什么只有那一个目标。其实一路的风景,甚至山上凉凉的空气,
和路边的小草、山头的早樱,不都很美吗?
  这也使我想起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批评传统文化的一段话。他说中国人常讲“娶妻生
子”,“养儿防老”、“行善福报”、“升官发财”,似乎娶妻就为生子,行善就为福报,
升官就为发财。
  我则要继续探讨他说:“升官发财”前面是什么?是“读书”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
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话,我们从小就说,父母师长也总拿“它”来训诲我们、安慰我们。告诉我们:
“好好读,拼命念,今天少睡、少玩,少想,牺牲一点没关系!只要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就
随你玩、随你想、随你睡了!”
  我们似乎从来不曾怀疑这句话。但是今天,我要说:
  这句话害了中国!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生机勃发的力量,就是因为年轻人最具创意的那
十年,都被元人间的寒窗埋藏了。当你终于“一举成名”。你可能背熟了圣人诗书,也可能
下笔万言,你所有的技巧都成熟了,却永远失去那段青春的创意。
  我常盯着我十六岁画的“少女像”,心想:“太好了、大感人了!我今天技巧虽然好,
却再也画不出来。因为,我失去了那份激情。”
  谁能说年轻人的创作青涩,不足取?青涩有青涩的价值!有青涩的美呀!
  记得有一天,我去看红木家具展,试着坐坐大师椅,觉得好舒服,因为那椅子虽然硬,
却正适合我这患“坐骨神经痛”的人。
  我买了两把回家,常坐在上面看书。可是,有儿子跟我聊天,我叫他坐,他宁愿坐在地
毯上,也不坐太师椅。
  “那是老人家的东西,大硬、太难受!”他说。
  我突然一惊。想到旧时代的厅堂里,全用这种老人家的东西,难道那时的年轻人跟现在
不同?小小年岁就爱坐太师椅?还是因为整个中国旧社会,都以中老年人为主角,一方面忽
视了年轻人,一方面强迫下一代,接受“中老年的文化”,用中老年人的价值观,看这个世
界。
  我们的文化真是太老大了。即使到今天,这个天涯咫尺、资讯爆炸的时代,仍然摔不掉
古老的包袱。
  明明可以电脑自动驾驶的,我们要用手操作,甚至跟电脑冲突。明明可以一板一眼;依
法执行的,我们要讲人情。明明眼前有无数条路,可以让我们走,我们偏偏告诉自己:“只
有一条路,考不上,一生就完了!”
  我们把科举的遗毒带到今天!
  更可怕的,是我们把读书作官、升官发财这“思想的单行道”,也带到今天的社会。
  人们常说社会病了!病在哪里?
  我要说:“病在文化!”
  当我们让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心里就只有一条单行道可走。他们长大之后,怎能不功
利?怎能听得进新观念?又怎能敞开心胸接纳不同的人种与文化,成为一个“世界人”?
  多年来,我很不自量力地,出了一系列书。由《萤窗小语》,《点一盏心灯》、《超越
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到这本《我不是
教你诈》。我要很坦白他说,我实在是设计了一串东西,希望在无形,也就是在读者不知不
觉中,把“另一种观念”带给大家。
  在这本书里,我很少下独断的结论,只提出一些建议,说出几种可能。我宁愿留下较多
的空间,让读者自己思想。
  本来嘛!这是个“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的世界。稍做准备,你就可以到地球的另一
边去。这也是个人人能自由思考的时代,它不再只有对与错,而有不对不错。我们不必尊重
“威权”,要尊重“真理,”。而所有真理,都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验证。
  记得少年时,有一次去爬山。夜里,住在山头。大家躺着,看天上的星星。
  没了空气污染和灯火的干扰,星星好亮、好干净,好象从四面拥来,把我围在其中。有
人感叹地说:“多宽广的天地啊!好象拥有了整个宇宙,上面是无边的天空,下面是一整个
地球。”
  三十年来,我常想起那一夜,好怀念那种感觉。可是,有一天、我改了。走在街上,我
会抬起头,看看天,那虽然可能是高楼夹起的小小一块。但我知道,在楼后面有更大更大的
天。然后,我踏踏脚下的地,好实在!那是什么?那不仅是路,更是地球!一整个圆圆的地
球,都在我的脚下。
  我常对年轻朋友说:
  为什么一条路不通,你就觉得走投无路?
  抬头看看,天多么大!低头看看,地多么实在!在心里画个地球,想象你正站在上面,
飘浮在无边的宇宙之中。
  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好亲近,大家都是这地球上的入。你会觉得这世界好大,只要你愿
意,你可以到各处去。
  愿每个人都能脱离心灵的囚笼。
  愿每个人都能走出心中的单行道。
  愿每位年轻朋友,年轻时就发光、发热!
  愿大家都能迎向开阔的人生!


书呆子的反思

  当我念大学的时候,常到附近的一个摊子买水果。去多了,处熟了,也就跟老板成为朋
友。听我喉咙沙哑,他问我为什么不喝点椰子汁。
  我说好啊!可是没买过,不知怎么挑,他笑道:“我帮你挑,摆得愈久的椰子,愈甜,
也愈好!”
  从那以后,我常去买椰子、还带朋友去,主动告诉朋友,摆得愈久的椰子愈好。
  有一次,我跟女朋友一起去买了个椰子,特别请老板帮忙挑。可是拿回家,才把椰子靠
柄的地方削掉,就觉得软软的不对劲,等插进吸管尝一口,差点呕了出来。
  那椰子壳里的果肉,已经烂在椰子汁中,散发出一股酸臭的味道。
  我突然发现自己上当了。长久以来,我把那人当朋友,他却只想把快坏掉的东西卖给我
这个笨蛋。
  我后来常想,当我介绍同学去向他买“烂椰子”的时候,他的笑容后面,是怎么想?他
八成在笑我们都是一群书呆子。
  进入社会的第二年,我出版了《萤窗小》,没想到非常畅销,又一连写了六本。奇怪的
是,几年下来,物价不断上涨,我印书的成本不但没涨,还下降了。
  有一天,我对装订厂老板抱怨:“我发现你以前要的价钱不合理,害我多花了不少
钱。”
  他居然若无其事地一笑:
  “那当然了!以前你是新手,现在是老手了嘛!从新手到老手,总是要缴学费的啊!”
  最近,有个学生对我说,她简直要发疯了。因为她打工的店里,常有顾客请她推荐最好
产品。
  “我起初实实在在,把我所知道的告诉顾客,可是有一天被老板听到了,居然把我叫进
去骂一顿,说‘什么叫最好的?你去仓库看看!积压最多的,就是最好的!’”说到这儿,
学生哭了:“我觉得好有罪恶感,我怎么能这样骗人呢”
  她离开之后,我想了许久想到自己第一次发觉被出卖时的愤慨,也想到从小至大上过的
许多当,相信如果现在把我再放回年轻时代,我一定能看到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我
也一定能少吃些亏。
  当然,回想以前初入社会时的处事方法,也发觉有许多不对的,那时候的我,不懂工作
伦理,常常率性从事。每次想到这些,都令我惭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这句话说得真好,问题是等到“世事洞
明”、“人情练达”,我们的生命恐怕已剩下不到一半了。为什么在学校里有那么多老师教
我们作学问,却少有人指导我们处世的学问?就算有些治世格言,也常是“等片时风平浪
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暖暖内含光”、“守愚圣所藏”,或“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之
类。
  那真是最对的吗?就算对,对的道理在哪里?
  为什么没人教我们“工作伦理”、“人际关系”、“说话技巧”、“行为语言”?为什
么让我们这些读破万卷书的,进入社会之后,处处碰钉子?而且真正做到“被人卖了,不在
帮他数钞票”?
  近几年,常有朋友找我聊天,征询我的意见。令我不解的是,当他们把身处的情况说出
来时,已经一清二楚,可以见到横在眼前的陷饼,他们竟然毫无感觉,直到我“点破”,才
大吃一惊。
  是因为我聪明吗?不!是因为我上过许多当,久病成良医,终于对人生与人世,有些了
解。
  人生真像一局棋,一局只能下一盘的棋。可惜多数人,可能一直下到结束,还摸不清自
己在下什么棋,局棋又该怎么下。
  为此,我写了这本《我不是教你诈》。它只是我系列“处世学”作品的一部分,因为那
学问太大了,故事也太多了。为了不过度刺激学生读者,这本书中的题材,还是经过了调
配,有尖锐也有柔和。我尽量为每个人生处境,提出解决方法。希望读者们看完书,就能
用。
  在《冷眼看人生》的一开头,我曾印著“这是一本专为成年读者写的书。未满十八岁的
读者,请在成年人的辅导下阅读。”但是经过再三斟酌,我认为这本书不必这么印。虽然它
是为社会人写的,我却建议高中学生也不妨一读。因为它在学问之外,或许能提供些处世的
智慧,使你更圆融、更成熟,并在见到人生的各种怪现象时,更能冷静地面对。我要再一次
强调: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是教你更技巧地坚守原则;是教你保护自己,且在风
雨狂澜中,作个中流砥柱。
  对于这本书的推出,我既兴奋且惶恐,这是大胆的试探,敬待读者的指正!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续集


卖瓜瓜不甜

  我对工作伦理的结论是:
  无论你是主管或部属,永远要记得——
  第一,要遵守职业道德,维护顾客的权益。
  第二,要严守职位的分际,在什么职位,做什么主、说什么话。
  第三,要尽忠职守,维护工作岗位和工作伙伴的权益,千万别吃里扒外、通奸资敌。
  唯有人人遵守工作的伦理,人际才能有共信,事业才能有共荣,社会才能有进步。


当蜜月过去的时候

  想想,如果你在朋友欠你小钱的时候,就趁他领年节奖金,暗示他还,甚至故意作个低
姿势,说自己出了点事,急需。
  钱的数目少,拿出来轻松愉快,他当然会还。
  如此,有借有还,朋友之间既有“通财之义”,也有“还钱之信”,永远是好朋友,怎
会沦落到避不见面的地步呢?
  俗话说得好——“债多人不愁”。
  债多而不愁的人,不是有能力还债,而是“一翻两瞪眼”——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他
由拉下脸来借钱,到拉下门来躲债,最后则是拉下自尊赖皮。
  失败到绝望的时候,就自暴自弃,这是人的天性。不论做生意、带部属、交朋友,希望
能有群子之交,就要时时注意“怎么维护对方的自尊”。
  这世上无论进化或腐化,都是慢慢发生的。唯有建立制度、情理分明的人,能够像设有
红绿灯和安全岛的道路,不但走得快,而且少出事。
  记住!农业时代,那种“一诺千金”的时代过去了,要做长久的朋友、长久的生意,你
要有维护对方尊严的技巧,与绝不妥协的原则。


万里寻画记

  见猎心喜,却又因为心喜过度,而丧失了原有的判断力。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毛病。
  我们总是想别人没自己聪明,而在下棋时,希望对方不要看出我们的弱点。如果对方真
没看出来,而走了另一步时,我们则暗自心喜。
  岂知,如果对方是高手,他也可能正设下这个陷饼,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而忽略
自己另一个更大的弱点。


五折大采购

  我们更要了解一件事,就是人性。
  既然有“以为小角落就比较安全的蚊子”,也就有“专在小角落下网的蜘蛛”。凭什么
只能你聪明,别人就不能对准你心理的弱点呢?
  如果他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好不容易有你这条肥虫上网,就更会好好
“吃”你了。
  所以,你可以放心自己家门边的小店,认定他比较便宜。(因为他今天骗了你,明天你
再也不上门,甚至可以到四邻去告他。)却绝不可相信旅游区,尤其是异国的商家,免得被
他们“连肉带骨”地吃掉。


后来居上的小董

  人们失败,常因为不能替对方想。
  许多人写信,不但龙飞凤舞地签名,而且龙飞凤舞地写地址,他以为自己滚瓜烂熟的地
址,也应该是别人熟悉的东西,岂知可能因此,而接不到回信。
  许多人在投稿时,也字迹潦草。当他写一般文句的时候,上下文串起来,主编还能
“猜”到,但是当他写地名、人名或专有名词的时候,难道还要忙碌的主编去翻百科全书
吗?…
  他常因此被退稿。


好个豪爽的大汉

  我必须强调,这世界上有些人是开“合理标”,有些人是开“最低标”。
  开“合理标”的人,先算好大约应该需要的工本费和利润,来投标的人,要价过高,他
固然不取。如果报价太低,他也不取。道理是——那么低的价钱,不可能做得好。
  至于开“最低标”的,则是只要东西看起来差不多,推算得便宜,就买谁的。岂知生意
人,往往看准这一点,先以最低价,抢下这笔生意,再一步步要你追加预算。
  “对不起!物价上涨了。”
  “对不起!碰到流沙层了!”
  “对不起,我这样做,一定自己先倒,我做不下去了。”
  碰到这种状况,你是要拿“约”修理他,还是跟他妥协?何况许多民间的交易,像小郭
的屋顶,根本没有什么“约”。
  除了交易,人事也一样。


包在我身上

  从政的人常说,先不要考虑开出去的政见支票能不能兑现,而要知道,如果得不到政
权,就连半个政见也无法兑现。
  在人生的战场上,无可否认的:
  当两个人战斗,只有一把枪,谁先抢到枪,就可以用枪把对方撂倒。
  既然对方倒了,就不再有人和你争;既然没人跟你争,就连指责你当初不择手段“抢枪
的声音”,也不再会出现。


半个也跑不掉

  当你不会用人的时候,不但是用错了人,而且会失去人。失去的那人,更可能成为你的
敌人。
  当你让下面人抢位于的时候,他不但抢到自己的位于,而且可能抢到你身边的位于。
  进一步,他可以抢你的位子;退一步,他可能挡住你的视线,使你看不清周遭的情况。
  看不清周遭是最危险的,当你总是跟某人合作,而不随时出去了解市场和比价时,你很
可能有一大发现,这老朋友算你的价钱,比别人都贵。
  不是他涨了,是别人跌了。他却因为你总是“照以前的方式”,而没有主动通知你降
价。
  要糟的是,当你不去要求他,他也会在伺侯你的时候,因为缺乏跟外界的接触,少了比
较的机会,“你们”很可能一起老化、一起落伍。
  此外,商人多半知道在老板那种“吃不下,含在嘴里也好”的道理。当你不够灵活,不
去监督的时候,他们就吃定你,绑定你,甚至在必要时——
  牺牲你!
  而且使你明明被牺牲了,还觉得他够朋友。


全靠老同学

  情与法的关系非常微妙。法看来是硬的,情看来是软的。但法是人定的,也由人执行。
执行的人有情,这法就有了弹性。
  更进一步说,当法愈严苛,愈不合人情的时候,那执行的人,就可能变得愈重要。
  法,一定要合理,不合理的法要修,而不能用“人情的执行从宽”来补偿。
  因为在这执法从宽中,不但不能真正地“执法”,而且造成许多弊端。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发现别人要你签不合理或你办不到的约,你必须知道,从签约的那
一刻起,除非你够大、够硬,否则每一个搅局的小鬼,都可能处理你。
  情与法的不够分明,是我们社会的通病。
  许多人在这当中得了好处,许多人被这样吃死。
  记住!
  你可以要求修法,不可以故意违法。只有当“法”能公正、合理的时候;执法才可能严
明、弊端才可能减少。


当法律放假的时候

  许多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只因缺少这分机智,为保住“身外之物”而抵抗,结
果造成悲剧。
  不错!东西是你的,他凭什么要抢?你当然可以反抗。但你也要知道,当东西是你的,
群众是他的,而你势单力孤的时候,东西也可以变成他的。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无道,危行言孙”,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不小心进入“危邦”或“乱邦”,就必须认清情势,明哲保身地想办法“全身而
退”。再在全身而退之后,想办法“平反”。
  记住!不要在必输的情况下逞英雄,也不必在无理的环境中讲理。
  否则,你就永远没有讲理的机会了。


扒手请上钩

  我们要知道,贼也是人,也有自尊。他可以失手被捕,只怪自己“手艺”差。但是,当
他发现上了你的钩时,是他斗智输给你,他的面子就挂不住了。
  你愈是弱小,赢了他,他愈觉得丢人,他愈可能对你不利。
  所以,聪明人,除非有万全的准备,即使发现了贼,也要按兵不动,甚至故意咳嗽两
声,留上条路给贼出去,再看准了他,以后动手。
  孙子兵法上说“围师必阙”就是这个道理。把敌人围住的时候,与其让他作“困兽之
斗”,跟你正面拼命,不如留个缺口,让他由那里逃跑,在他落荒而逃的时候,从后面追
击。
  想想!是正面与你拼命的敌人容易对付,还是正在逃跑的“背面露出来”的敌人容易对
付?
  当然是后者!
  于是,你忍一时,仿佛为他留条生路,反而能自己不伤一卒,把他歼灭。
  相反地,你也要知道——
  如果有一天,你与别人争斗,人家故意闪开,可能正是等你把弱点露得更大些,好将你
彻底摧毁。
  那看来像“一念之仁’的,其实是“百谋之毒”。
  所以,即使你在逃的时候,也应该有组织,有戒备地,以面对敌人的姿势离开。


何必逼人太甚

  我们常批评人“不识相”。
  “不识相”就是不懂得看面子,别人给脸的时候不要脸;别人给台阶的时候,又不顺着
台阶下。
  同样地,当别人要脸、要台阶的时候,你不给他,也是“不识相”,因为你造成彼此的
尴尬。
  要知道,每个“吹牛”都是一种谎言;每个魔术都是一种谎术;每个托词,都是一种谎
话。
  这些“谎”,多半没有恶意,而是为了表现,为了面子,你何必去戳穿呢?
  他知道你有数,却不去戳穿,一定心存感激。相反地,他希望找个借口开脱,你硬是挡
着不让,他也一定加倍恨你。
  成长,使人能看透谎言,看穿骗局。
  成熟,也使人能知道什么时候不戳穿谎言,什么时候不戳穿骗局。
  如同用兵,你只是留个缺口。
  你可以追杀他,使他全部落网;也可以放他走,让他感激你,成为未来的朋友。
  避免正面的冲突,是处世的重要技巧。


第五纵队成军记

  世上的情形就这么妙。你会发现人们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第六感,把那些蛛丝马迹设法联
想在一起,开始猜、开始问,并且由对方的反应中归纳,最后得到结论。
  多残酷啊!只是没办法,为了减少阻力和“对彼此的伤害”他不得不这么做。换成你,
你难道不会这么做吗?
  现在,你就更可以了解,为什么无论人事、政策、成交、邦交的消息,都不能提早走
漏。而明明第二天就会发生的事、当事人还故作惊讶他说:
  “不要胡说,完全不可能!”
  你也必须由前面的故事和论述中,得到教训——
  即使你百分之百确定,也不能在言谈或任何行动上表现出来,即使那“掩不住的喜
色”,都不可有。否则,你就可能空欢喜一场。
  相对地,如果你是得到消息的那个“关键人物”,你也最好别说。因为当你“爱现”的
时候,也可能给自己找大了麻烦。


通神的小尤

  因此,如果你是小民,要知道那些自吹“有内线”的人,常是假的。你托他,不但可能
吃亏,还可能把事情弄得更槽。
  如果你是当权的长官,更要知道,每个在你身边打听消息的人,一转身,就可以把小消
息扩大,然后成为“买办”,获得利益,甚至使你背上黑锅。
  当然,在这世界上,哪个角落都有真通天的人。愈是“人治”的国家,这种人愈多;愈
是“法治”的国家,这种人愈少。但即使在最法治的国家,消息的提早走漏,还是可能造成
意想不到的结果。


临门被他踢一脚

  人都有这个毛病——心里藏不住话,尤其当自己对别人有恩的时候,更巴不得对方早早
知道。许多人事、生意的消息,都是这样提早曝光,结果坏了大事,或被人抢了功劳。
  应该知道,如果发现你的公司或长官,已经主动考虑你希望却没说出的事,你千万不可
躁进,当你以为“开个口”,可能使事情发展得更快时,很可能反而失去将到手的东西。


走下山头的时候

  如果你不希望看到下面人见风转舵、一一离开的场面,就绝对不能早早让下面的人,感
觉到“风向变了”。
  他们跟着你,你变了,是你对不起他们,是你令他们失望,在你已经失势的时候,千万
不要给他们太多反弹的机会。
  尤其是,当你在“想继续”与“不想继续”的时候,更不可以露出一点“倦勤”的样
子。否则,你不但不能光荣地“主动走下台”.反而会变成难堪地“被逼下台”。
  这当中,有多大的差距啊!
  我觉得有必要。我认为每个人,无论你是长官或部属,政客或小民,都应该了解“不成
熟的事不可说”的道理,许多人都由于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但坏了别人的好事,也坏了自己
的好事。


老赵的镇馆之宝

  在收藏界,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当然的道理——
  由于你是新手,你理当缴学费,从“学习”中避免“上当”,也从“上当”之中“学
习”。新手吃一次亏、学一次乖,渐渐变成老油条;又用老油条的本事把新手唬得一愣一
愣。
  大家为什么都这样作呢?道理很简单。
  你既然废寝忘食沉迷其中,成为收藏家,成为“痴”.成为“癖”。
  你当然爱那样东西,爱得要死。
  这世上最大的问题,往往出在爱上。
  当你看上一块王、一个瓷器、一张画,举世只有那一件,你爱得要死,还会让给别人
吗?
  一个人可以非常廉洁,绝不贪非分之财。但是当他爱物成痴的时候,看到那个物,就另
当别论了。你绝不能用他“对钱”的态度,来推想他“对收藏”的态度。
  因为钱随时可以赚到,那稀世的收藏品,却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你问我收藏东西最稳当的方法,我要建议:
  一,你可以请行家介绍,或直接向他购买“虽是上等货色,却非他看得上限的精品”。
既然他看不上限,就心中“无争”,也就能客观地为你着想。
  二、如果你真打算收藏好东西,自己又不内行,你有两条路可走。
  去国际知名的拍卖场,买“见诸图录”,也就是知道以前由谁收藏过,而且印在收藏目
录的东西。
  或先去宝石或古董鉴定班,好好学,学会之后,再自己出去,冷冷静静地买。
  记住!这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人性,最可能信任的是自己。


导游有礼

  我说这许多,是告诉你什么是人性,我也建议你:
  如果介绍朋友到熟店去买东西(尤其是贵重的),应该当着朋友面,对店老板说:“这
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要任何好处,你把他当成我,尽量算便宜!”
  而当你后来居然像前面故事中小英一样,还是拿到回扣的时候,则应该还给朋友。
  如果你是老板,要常注意来往厂商与你职员的关系。公是公、私是私,逢年过节厂商送
点小礼,是人之常情。你理当让员工分享。
  假使“他们”愈走愈近,你就要防止弊端。
  如果你是职员。
  我盼望你在这个浊世,作一济清流。当来往的商家要给你“不合理”的优待时,你要知
道,那是不当得的好处。
  郑重地告诉他,甚至在一开始为公家采购时,就对他说:“我不拿任何好处,既然我自
己向你买东西,也不会要求特别的折扣。请你给我公司最便宜的价钱。”
  你必因此获得他的尊重,传到你老板的耳里,你更能获得重用。最要紧的是,由于你对
道德的不妥协,使你能不遭受更大的诱惑。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每个人,包括你自己的“人性”。


拳王与小女生的对决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在男女争斗的情况下,同情女性,也是人的天性。
  人们会想,弱者明知打不过强者,为什么会反扑?当然是被逼急了!被逼迫的人,理当
获得同情!
  这就好比,当一只小猫扑向大狗时,无论小猫是不是在撤野,总能得到喝彩。
  同样的道理,当比你弱小的人决定拼命,即使你的实力强得多,又有一百二十个道理支
持你,也最好不要跟他正面冲突。
  不错!你很强,你是可以一刀砍下他的头,而他顶多只能砍你一条腿。到头来,你一定
赢,他一定死。
  问题是,你非但赢得不光荣,而且当你断了一条腿之后,还能称得上英雄吗?


悲悯的悲哀

  “别跟不要命的人斗!”
  当你发现对手,不惜牺牲他自己的生命、亲人的生命,或”第二生命”,而与你周旋到
底的时候,就算你有理,也最好避一避。
  当你发现一个人爱你,超过爱他自己,甚至为你不惜牺牲自己亲人的时候,也要好好想
想,他会不会有一天牺牲你。
  你愈是成功、强大、有钱、有名,愈要小心这些!


不好也不坏的人

  想来想去,我发现,其实世上许多人,都是这种不好不坏的人。当你不小心的时候,他
们会占你的便宜;当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对你付出。
  我也发觉,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成了旅客,当你有一点陌生、有一点外
行,或不懂得工作伦理的时候,人们在指导你之前,可能先欺负你。
  本书的目的,正为提供这种教训——
  当你工作时,哪些立场必须站稳?
  当你有了人事的安排,为什么不能提早透漏?
  当你买东西比价时,为什么应该要求合理价,而非最低价?
  当你发现不利于自己的小征象时,为什么要早早反应?
  当你有倦勤之意时,为什么不能表现在外?
  当你做了法官、医生、老师、秘书、接待……你又有哪些工作上的禁忌?
  虽然表面看,都是令人挫折的故事,或透漏了一些人间的诈术,但背面所要探讨的,都
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我要再一次强调,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着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温情,如同前面谈的
那位司机和艺品店的老板。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的良善,而忘记他也有人性的弱点。
更不可由于他一时的卑劣,而否定他可爱的一面。
  《我不是教你诈》,比起前一集,诚然是较深也较辣地。我衷心盼望每位读者,能了解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
恶,忘了他们的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