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靖茹 视频:论应用型本科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11:14

论应用型本科教育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 朱高峰

    一、概念与方向

(一)面向。

要谈应用型教育,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面向什么需求。人类社会中的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活动是基础,而文化从广义上来讲包括科学研究。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交换,其中生产是物质基础,而生产中又包括操作、管理和技术等各个方面。

    所谓应用型,就是面向整个经济活动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所面向的当然不止于经济领域,但主要是经济领域。与应用型相对应的是研究型或学术型,因此除了纯科学研究(即不以直接应用为目的,而是为了探索事物规律的研究)以外的人才,包括搞技术研究的在内,都应属于应用型,因为技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应该说,离开了应用的技术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应用型人才包括了人才中的绝大部分。

(二)层次和类型。

1、层次。层次有两种意义,首先是教育的阶段层次。高等教育范围内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其次在教育机构的层次上有所谓一流与非一流(应分为几个等级并不清楚),研究型与非研究型等等。

    2、类型。类型也有两种意义,首先是领域的不同,如理、工、农、医、文、史、经、法等。其次是按面向分的类型,如研究型、应用型等。

    3、层次和类型是不同的概念,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研究型层次的教育机构,应该从事研究型类型的教育。但对应并不是绝对的,不能说研究型学校就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非研究型学校不能培养研究型人才,但大体上有这样一个趋向。

(三)人才类型与就业的关系。

现在有一种提法说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当然是对的,但不能反过来说非职业教育(由于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因此本科及以上都是非职业教育)就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上学以后都要就业,并且绝大部分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就业机会。就业对办学的导向越来越强。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的人只是就业的领域和岗位不同,也有就业面宽窄的区别(宽窄不能决定好坏,有的虽然就业面窄,但需求强烈),但却没有不就业的问题。

(四)人的区别。

由于先天的区别和后天不同环境的影响,人的爱好、特长等都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心灵,有的人手巧,有的人沉湎于阅读,也有的善长于文艺。因此抹煞人的专长,把所有的年轻人都压到一个模子里去是错误的。应该允许,以至鼓励人的多样性发展,使每个人各得其所,都有用武之地。

    二、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概括来说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这三者总括起来构成一个人的素质。

(一)知识。

知识内容非常广阔,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膨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知识来教和学,这就不仅有个内容问题,更有一个结构问题。考虑知识结构,有三个角度:

    1、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于理科教育,由于其目的是掌握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以进一步寻求学科发展的机遇,因此在本学科范围内,必须要讲求体系的完整性。

    2、实际需要的现实性。对于工科等教育来说,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要从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知识结构。

    3、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近年来大大加快了,因此教育中的知识内容要不断更新。对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如信息领域、生物领域尤其如此,对新出现的交叉学科要纳入到相应的教育中去。

应该从以上三点出发,对课程、教材体系进行改革,并且动态地跟踪调整,在理工以外其它各科教育如农、医等内部都可以分为理论和实用的两部分。

(二)能力。

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包括:

1、思维能力——基础是逻辑思维,包括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收敛和发散。在此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灵感,当然后者很难有规范化的培养方式,只能在相当积累的基础上自然形成。

    2、沟通能力——这是中外各国对高校毕业生能力调查中普遍处于弱项前列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条件,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

3、技艺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动手能力。这不但对应用型人才重要,即使是科学研究人才也就具备,譬如,做实验的技巧对于退坡研究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

    4、学习能力——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只占了一小段时间,在就业以后还要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因此在学校中应使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包括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和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的能力。

(三)品德

品德包括不同层面的内容,体现在个人对待别人、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认识、态度、行为举止上。

首先是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很难用语言来准确全面表达,但是一般来说可以从其行为举止上被识别的。其次是基础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些对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应该具备的。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来说,还应该使学生具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的内容。

(四)知识、能力、品德的关系

对我们称之为人才的个人来说:知识、能力、品德三者缺一不可。但作为人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方面,三者是不等价的。也可以说,三者是不同的三个维度,互相之间不能替代。在总体评价时也不能把三者简单相加。三者与其说是相加的关系,不如说是相乘的关系更为恰当,即对一个人来说:

素质=知识×能力×品德

式中知识和能力都是正数,最小为零,而品德则可有正负,一个人品德为负时,其知识和能力越大,整个素质越负。

    三者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一般来说:

    1、知识靠传授。传授包括教师直接讲授,也包括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自己从书本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更广义一些,学生可以独立获得或者离开学校后自学获得知识,但书本是前人写的。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也是一种传授,是间接传授。

    2、能力靠训练。能力靠听课、读书是得不到的,而要靠实际动脑、动手。做实验是训练,参加实习是训练,解题也是训练,训练是获得能力的主要途径。

    3、品德靠养成。当然也可以讲一些基本道理,但主要通过日常的一举一动来养成,这里榜样、示范和环境氛围都很重要。当然利用各种机会,如纪念日等,组织一些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现在存在的问题在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一些快速发展的领域和新出现的交叉学科更是如此,但知识问题上大家认识还是比较容易统一,只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但能力和品德的问题就更大了。能力训练中主客观条件均很欠缺,缺乏投入和环境氛围,也缺乏师资,使能力缺失成为普遍性的问题。至于品德,一是社会大环境中诚信缺失,道德败坏的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甚为严重,二是教育中把品德教育知识化、教条化,又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教师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责任已经很少了。

    (五)在具体教育方法上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灌输与启发。两者都需要,并且随着年级升高,启发的比重应逐步加大。

    2、动脑与动手。同样两者都需要,在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教育中的情况下,应注意两者的结合。不少事情光靠虚拟方式是难以真正掌握的,还必须有真正的实际操作。

3、知识和能力。两都所占的比重可以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而不同,在应用性教育中能力训练必须占相当大比重,同时要注重两者的融合。

4、品德、知识与能力。品德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时空。品德教育不是去和知识、能力争课时,而是要渗透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中。

    三、实践教育

    在应用性教育中,实践教育占有突出的位置。目前对于教育中实践环节缺失普遍感到优虑,对恢复、加强实践环节的呼声很多,但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进行系统的有理论高度的研究还是很少。这里只想粗浅的提出几个基本想法:

   (一)基础。

实践教育的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实践教育既不是理论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如果只理解为单纯的实际操作,那么完全可以在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进行,没有必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可以从课堂上得到理论知识,得到对事物的初步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通过不断重复取得实际经验,但这两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使人掌握完整深刻的认识,具有扎实的、牢固的经验。因此实践教育(而不是单纯实践活动)是必须的教育方式。

    实践教育中的实践是为教育目标组织的,有明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它或者是为了验证某一具体理论原理(如单项实验),或者为了体验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如综合或专业实习),或让学生主动用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如课程和毕业设计)。每项活动都有明确要求,过程中有人指导、有人帮助,结果都有考核评价,这与工作中单纯的实践活动是有原则区别的。

(二)方式。

实践教育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实验、实习、设计等,还可以有其他方式如制作、调查、体验等等,应该对每种方式的特点、效果、在教育中的作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从更高角度来理解掌握实践教育,并做出科学的组织安排。

(三)实践教育可以分校内和校外两类。

3. 类别。

实践教育可以分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外实践要与社会结合, 对工科和经济等科目来说, 就是校企结合或产学结合。目前由于产学结合的大环境较差, 一些学校倾向于在校内自建实习基地,这当然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它不能完全代替到社会、到企业的实践。另一方面, 产学双方如果结合得好,也可以延伸到校内。产学结合可以有不同方式,但归根结底总是要达到双赢,如订单式培训,学校应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安排教学计划。即使是非订单式,学校也要调查多数企业的实践需求来调整改革自己的教学活动。到企业、去公司同样应使双方受益,学校应做好相应的组织和思想工作,使学生到企业去真正能帮助企业产生价值, 而不是去“添乱”;反之亦然,企业在接纳安排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应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应有的职业意识。

四、目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应用型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应占最大的比重。实际上,高校毕业生的绝大部分也都在从事应用性工作,但目前应用型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大部分高校不愿意承认本科的任务主要是应用型教育,而都在争取成为研究型大学,现在承认自己是应用型教育的主要是专科新升格为本科的学校,而且勇于承认这一点也并不是全部。对于专科和职业教育,普遍认为是低人一等,整个社会导向都是趋向于拔高层次,贬低和鄙视应用性工作和应用型人才,这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问题。

首先是对历史发展阶段的看法,认为中国要搞现代化,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因此大量需要的是研究型人才。而实际上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也还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其次是传统问题。传统上中国文人就重学轻术,重理论而轻实践,把实际动手解决问题或制造人工产品贬为雕虫小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沦肌浃髓,这里的仕,是官僚和知识分子的结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当官,即使当不了官,也要当不从事实际劳动的知识分子。

再次,对发达国家的教育了解片面, 把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没有看到,即使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只占很小的比重,而绝大多数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二)体制政策问题。

首先是官本位,高校领导都有行政官员的级别。专科校长是副厅级,本科校长是正厅级, 其中进了某些名单的学校还可以升到副省级,这种行政等级对学校领导有很大的诱惑力。

其次,在投入和收费政策上不平等。投入有三个问题,一是投入总体上不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不根据实际需要,而是按层次划分, 如专科学校实践环节比重大,需要更多的经费,但因为层次低,生均经费就少于本科; 三是马太效应,越是条件好的名校经费越多,条件差的学校经费越少。收费也有类似情况,如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属于弱势群体,但收费反而比普通院校高,实际上是双重剥夺。最近提出的助学金办法对此能起到缓解作用,但并不是从收费制度这一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用人政策问题。一方面,由于高学历人才数膨胀过快,很多单位人事部门不了解实际岗位对人的真正需要,盲目招收高学历人才,用于不需要的岗位,造成新的学用脱节,给人以人才需求增多的假象。另一方面,在很多企业,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过大, 对基层劳动者的待遇压得过低, 也引导社会上单纯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进一步畸形发展。

(三)社会环境氛围问题。

从社会意识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年人只有走高学历一条路,这已成为社会共识。过去讲独木桥,现在的扩招只是把桥拓宽了,但还是只有一座桥,既不是条条大路,也不是立交桥。尽管已经出现技能型人才紧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等现象,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要改变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从社会责任上看,社会上习惯于把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认为是学校的责任,而缺乏全社会都对教育负有责任的认识。广义地说,社会风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的道德状态、社会的具体环境等都对青年学生有多方面的影响,狭义地说,对于实践教育,社会各方面,首先是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目前这种企业责任恰恰是最为缺乏的。

从中小学教育( 国外称为K- 12 教育) 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越来越强,使学生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品德的养成。

(四)师资和其他条件问题。一方面,由于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缺乏,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人事制度的限制,学校与企业人员互相兼职实际上不可能, 导致高校毕业生成为教师的主要来源,这种局面的持续,使教师队伍中有实践经验者的比重越来越小, 与教育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物质条件方面,投入不足前已述及。实际上,这几年学校经费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主要用于盖房子、搞校园建设。有的学校在教学设备上有较大改善,有的学校则变化不大, 加之学生多了,平均条件反而更差了。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经费的来源大量依靠贷款, 因此部分学校每年偿还利息的钱就占用了相当部分的正常经费,这样用于教学的经费就更少了。

五、主要建议

以上种种问题,牵扯面很广,且存在已久,解决起来显非朝夕之功。目前政府也已看到了一些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不再大规模扩招,出台受惠面较宽的奖、助学金制度等。学校层面该怎么做,笔者建议:

(一)明确面向。

绝大部分学校应该面向经济社会第一线,面向应用。我们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SU) 去访问时,校领导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是UC( 加州大学) ,我们是面向应用的”。香港理工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应用。这些学校都与产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向应用是教育的主流,是光荣的历史使命,绝非低人一等。

(二)清晰定位。

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只能是少数,如果都是一流大学,也就无所谓一流大学了,绝大部分学校应该是普通的应用型大学。

(三)加强沟通。

应加强与政府、与社会、与企业、与家长的沟通;在校内,也应与教师、学生有更多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共识,沟通的基础是学校自己要坚定,如果自己觉得挺不直腰杆, 那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四)力争优异。

在明确面向和定位的前提下,在自己所处的类型和层次中要力争做好工作、处于前列, 要看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广阔天地,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无论是校内和校外,无论是教材和设施,无论是管理和引导,都有大量工作要做、可做。只要真正去做了,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来。只有靠自己的实绩,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取得应有的位置。这里不应有争议、有动摇, 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做好。

( 本文根据2009 年5 月份在上海召开的/ 全国应用性本科教育0 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擅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