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盈信投资集团:《打眼》揭古玩界黑底作者提醒别把古玩当股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8:30:26

《打眼》揭古玩界黑底作者提醒别把古玩当股票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07-03-20 10:38:25

 
    新华报业网讯  收藏界里的玩家们,常奚落别人,却又最怕落在自己头上的两个字儿,就是——“打眼”!“打眼”是古玩收藏界的一句行话,意思是将假货看成了真货,或将真品看成赝品。按旧时古玩的习惯做法,打眼后往床下一塞,眼不见为净,羞于见人。近日,一本由华艺出版社推出的《打眼——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首发,作者白明首开先河,以29个打眼故事,讲述古玩收藏圈如何设局下套、造假做旧的黑幕。昨日,作者白明和责编刘方向本报记者一一道来。

  马季也曾收到赝品

  白明告诉记者,历史上收藏热自北宋、晚明、康乾、民国时期,至今已是第五次。此次收藏热度之高,幅度之广超过历次。稍有不同的是作伪的质量,做套的手段因科技发展而花样翻新,可谓前无古人。白明谈自己“打眼”经历说,曾经花3万元买下一个自以为是明代的、80厘米高的影子木香柜,但经行家指点才知道其实柜子是新东西,上面的“旧”是人为做上去的,整个是用火碱烧出来的。而且,材料也是影子木中最低廉的那种桦木影子,值不了多少钱。再比如,演员李嘉存喜收藏瓷器,曾把自己最好的收藏品送给马季。但马季去世后的一个偶然机会,他才得知,那件藏品其实是赝品,这让他感觉很对不住马季先生。没辙!把咬碎了的牙往肚子里咽吧。

  “拣漏”暴富易“打眼”

  责编刘方说,审稿中他看了这些故事后感叹道,可以说“打眼”都是因为梦想“拣漏”发大财的心态。古往今来,古玩市场上常常会涌现出一夜暴富的故事,像著名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就曾缔造出无数暴富的神话,但是,这些暴富的藏家在藏市中毕竟还是极少数,若藏家一味想“拣漏”暴富,往往会适得其反。谈到“拣漏”,白明说,拣漏”的心态谁都有,一旦“打眼”,可就“傻眼”了。所以,从古至今人们把古玩又叫“骨董”。我想,牙是骨头生的,一摊上“打眼”的倒霉事儿,就得把这些小骨头儿嚼碎了愣往肚子里咽。因此,即使你是“火眼金睛”、“独具慧眼”、“目光如炬”,也难免会走眼。一流的鉴赏家也都曾打眼过,更何况是普通的收藏者。

  看鉴宝汗流浃背

  时下从电视节目到文学作品,渲染古玩收藏的题材挺多。当下兴起的收藏节目中,是否也有赝品被当作真品的情况呢?对这个问题,白明谨慎地说,他只是对节目中有的藏品有疑问。白明在书中举例了一则真实的故事,2005年某月某日,当今的古玩泰斗做客电视台的某节目,那个戴眼镜的主持人“端得无礼”追问老先生,“您是否也打过眼?”老先生很是睿智,总能够绕过他的话题。无奈,主持人退而求其次,说:“那就请您谈谈对当今古玩造假的看法。”老爷子便轻搔着满头银丝,感慨抑或是无奈地借用了一句伟人的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白明说,他当时为之吃惊,这节目可是面向海内外播出的,有着亿万观众,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这儿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别把古玩当股票

  白明的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收藏家,只有大玩家,最大的收藏家应当是乾隆。现在生活好了,太平盛世,玩收藏的人会越来越多。如今收藏应分为“不怨不乐”和“珍品己有”两类,第一类应是大众类,占到90%;第二类绝对是小众,只能是10%。他希望大家千万别把古玩当股票。他说,当大众被收藏热“忽悠”得全民兴起时、就蛊惑得老百姓将那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古玩市场上去“拣漏”了,那么“打眼”的故事还会有更多。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