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女演员课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菏泽市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26:18
',1)">
网站首页教育概况领导讲话政策法规基础教育规划财务师资师训职成教育教学教研招生/自考教育信息化


  理论研究
  教学管理
  学科教研

--中国教育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中国教育报
--省市教育网站--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山东省招生信息网 山东自考信息网 山东基础教育资源网 山东教师远程教育网 山东学前教育网
--各市教育网站-- 济南市教育局 青岛市教育局 淄博市教育局 枣庄市教育局 东营市教育局 烟台市教育局 潍坊市教育局 济宁市教育局 泰安市教育局 威海市教育局 日照市教育局 莱芜市教育局 临沂市教育局 德州市教育局 滨州市教育局 聊城市教育局 菏泽市教育局 牡丹区教育局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菏泽市教育信息网   2008-7-21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部分     前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对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针对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等现实的人生发展问题,为指导学生搞好现阶段生涯发展规划,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特制定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九年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活奠定基础的一门人生指导类必修地方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思想性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把九年级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和职业准备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和职业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职业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综合性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等现实问题,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未来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认知、职业领域探索、职业权益保障、职业生涯准备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三)探究性
本课程紧密结合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以观察、访谈、讨论、分享、体验等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实践性
本课程以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扮演、亲身体验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人生和职业理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促进学生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是本课程的任务
随着身心发展、生活领域扩展、思维能力增强,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但是,他们对社会和自我缺乏足够的了解。本课程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身的素质和潜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职业价值观的需要,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当代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帮助九年级学生在升学与就业等方面做好心理、能力准备,是九年级学生进行人生第一次选择前的必修课。
(三)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主动探索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本课程把正确的价值导向蕴涵于学生对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进行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指导意见》根据课程的设计目标,从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初中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整合社会人才需求、未来就业形势、生涯发展认知、社会职业探索、人生权益保障、生涯发展规划等内容。指导意见的设计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志向,了解各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和职业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职业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进行初步的生涯发展规划,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
2.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
3.热爱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热爱劳动,尊重平凡劳动者。
5.热爱科学,乐于创造性劳动。
6.热爱岗位,遵从职业道德。
7.热爱集体,培养团队精神。
8.尊重规则,重视权利与义务。
(二)能力
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2.培养观察、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培养适应未来职业生活的竞争与合作能力。
4.训练搜集、分析升学、就业相关信息的能力。
5.训练“自我推荐”和求职的基本技能。
6.训练运用法律法规,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知识
1.了解不同人生阶段面临的发展课题。
2.了解各行各业的平凡劳动对于维系人类文明的意义。
3.了解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4.了解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5.知道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及未来的就业形势。
6.知道我国的劳动法规及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政策。
7.理解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8.理解学业、就业、职业选择与生命价值实现的关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一、生涯发展认知
(一)个人与社会
目标:
了解人生不能“无群”,理解个人与社会互相依存的关系。
了解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对他人与社会的依赖,知道自己的成长包含了许多社会成员的劳动与奉献。
2.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摆正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
3.知道感恩,懂得回报。
◆寻找成长过程中所有爱过、关心过、帮助过、服务过自己的人,讨论“谁给了我们生命,谁呵护我们成长”。
◆探讨成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的关系。
(二)生涯与职业
目标:
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理解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好适应角色变化的心理准备。
了解职业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理解学业与职业的关系,找准职业生涯的起点。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人的生命周期,迎接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2.理解职业生涯与实现生命价值的关系,确立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志向。
3.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找准职业生涯的起点,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拟订采访提纲,访问一位熟悉的长辈,描绘他的职业经历,并分享访问过程的收获。
◆运用已知的生涯发展知识,探索现阶段生涯发展的任务。
◆讨论“未来10年,我们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了解今天努力的方向。
(三)劳动与职业
目标:
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理解职业生涯的本质是有价值的社会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职业活动的共同特征,理解不同的职业活动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关系。
2.知道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劳动和作为人生幸福之源的劳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劳动的价值。
3.理解劳动与回报的关系,树立以劳动奉献为荣的价值观。
◆观察不同的职业活动,找出职业活动的本质特征。
◆进行职业调查,并对不同职业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状况进行归纳。
◆“体验普通劳动者的一天”,通过“寻找生活中最受尊敬的人”,理解劳动奉献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四)个性与职业
目标:
了解职业的特性和自己的“个性”,做好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尝试进行职业与个性的最佳匹配。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不同职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了解我国现有的职业标准。
2.知道自身的兴趣和志向、客观评价自身能力。
3.理解个性与职业的关系,尝试进行职业与个性的最佳匹配。
4.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选择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
◆讨论“什么样的职业是好职业”,进行观点碰撞。
◆调查父母对自身的职业满意度,了解其原因。
◆通过职业角色扮演,分享对不同职业角色的理解。
◆运用已知的职业分类和个性分类的知识,尝试进行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二、社会职业探究
(一)职业类别与就业现状
目标:
了解现代社会主要的职业类别,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分工。
了解我国劳动就业现状,做好参与职业竞争的心理准备。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我国目前的职业类别。
2.了解当前就业状况。
3.了解不同行业优秀人才成长经历,总结成功人士职业生涯的经验。
4.理解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对待职业分工。
◆进行现代职业大搜索,制作就业人员职业分布图,分享搜寻结果。
◆收集、交流劳动模范的事迹,领悟他们成功的经验。
(二)新兴行业与热门职业
目标:
知道新兴行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乐观看待新的职业发展趋势。
理解新兴行业与热门职业的关系,学会辩证地看待热门职业。。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社会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社会新兴行业的特点。
2.理解新兴行业与热门职业间的关系,辨证地看待热门职业,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调查当前出现的新兴行业,讨论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
◆访问有关专业人士,讨论交流对热门职业的认识。
三、人生权益保障
(一)劳动者的权益与劳动法规
目标:
了解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了解我国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规定,学会依法维权。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规定,掌握相关基本知识。
2.理解公民的劳动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3.了解劳动保障机构的维权职能,知道依法维权的一般程序。
◆组织“劳动法规知识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评选优胜小组。
◆利用网络和社会调查手段,了解相关维权机构的社会职能。
◆搜集有关维权案例并进行讨论,了解维权的途径与方法。
(二)就业权利与就业促进法规
目标:
了解我国的就业政策与法规、学会维护就业权利。
了解现有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的渠道,掌握寻求就业帮助的方法与途径。
理解创业的内涵,培养创业意识。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就业政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正确理解公平就业原则,学会保护就业权利。
2.理解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就业方针,培养自主择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3.了解就业服务、就业援助机构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并知道如何寻求必要的帮助。
4.理解创业的意义与价值,知道政府的扶持性政策,为将来走创业道路做必要的心理准备。
◆课堂讨论:“就业促进法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法律保障?”
◆社会调查,列出主要就业服务机构与服务项目,在班级分享。
◆访问成功创业者,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创业者的特点,讨论创业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四、生涯发展规划
(一)知识准备与技能培养
目标:
了解职业生活需要具备的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知道职业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自觉提升职业能力。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了解不同职业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分析自身的知识缺陷,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明确拓展知识的努力方向。
2.知道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的基本技能,端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提高学习职业技能的自觉性。
◆课堂讨论:为什么说知识就是力量?
◆采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探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二)心理准备与道德修养
目标:
了解职业生涯必备的心理素质,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理解职业道德对于职业生涯成功的意义,培养良好品德。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知道职业生涯不是一帆风顺的,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2.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提高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分享成功者战胜挫折的故事,讨论成功者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讨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三)求职准备与求职技巧
目标:
了解获得就业信息的多种渠道,学会筛选有用的就业信息。
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能够对自己进行初步的职业资格评估。
知道参加招聘的基本要求,掌握应聘技巧。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知道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并能初步运用。
2.理解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并能对自己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是否需要岗前培训做出初步评估。
3.了解招聘的一般程序,学会准备应聘材料,掌握基本的应聘技巧。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就业信息大搜寻”,并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就业岗位。
◆参观访问,了解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了解相关内容,优化备选方案。
◆尝试设计制作个人求职应聘材料,并进行交流展示。
◆模拟求职面试,训练求职礼仪。
(四)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践
目标:
知道九年级学生生涯发展包括的三个基本方向,并锁定自己的阶段发展目标。
了解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与体例,尝试制定自己现阶段的生涯发展规划。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明确升入普通高中,进而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
2.明确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升学方向,知道社会对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领域。
3.明确进入劳动队伍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选择合适的就业渠道。
4.知道生涯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能够制定出可操作的现阶段生涯发展规划。
◆调查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学习环境、教学特色,讨论两种不同的升学方向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分享探索结果。
◆举办“我的生涯发展规划”大赛,分享“我的选择”,互相理解、支持、祝福。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本课程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劳动奉献为荣的职业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保证课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学生生涯发展课题
本课程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九年级学生特殊的生涯发展课题,指导学生学会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结合点上寻找人生坐标,规划发展道路,寻求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为适应社会生活、在劳动奉献中创造生命价值做好知识、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准备。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围绕升学、就业、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训练等发展课题,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本课程教学中,要格外关注调查、访问、体验、讨论、分享、规划与设计等环节,它们既是基本的教学手段,也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人生阅历、提升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实践过程。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有关地方课程建设的文件精神,以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为依据,所呈现的内容、案例、引用数据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倾向,发挥人生指导类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方式,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知、情、意、行发展的规律。
教材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呈现的材料既要包括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生涯发展、职业选择相关的数据资料,也要通俗化表达生涯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还要精选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经典案例。材料的呈现方式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教材原则上不提供“标准答案”,所有的答案都要通过独立思考、调查访谈、讨论分享、实践体验等方式,由学生自己“找到”。
教材编写要充分兼顾城乡九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涯发展方向及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一)导向正确,内容科学
教材编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符合生涯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劳动奉献为荣的职业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本课程对九年级学生人生规划探索的指导作用。
(二)选材要求精、准、实、新
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必须精练,避免冗长的空洞说教;选用的概念、数据必须准确,防止产生误导;提供的案例、故事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教材内容尽可能新颖,与社会发展和九年级学生关心的问题保持同步。
(三)符合学生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客观规律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九年级学生的人生规划发展目标由模糊的空想到现实选择的客观过程,以学生感兴趣和乐于参与的方式表达呈现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课程内容,内化本课程的价值导向,使教材内容较好地满足学生实现生涯发展目标的需要。
(四)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要通过提出学生普遍关心、必须面对的问题,呈现经典案例,设计课堂内外探索活动,鼓励独立思考与共同分享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体现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教材中既要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描述,也要有配合内容情境的配图,如漫画、图片等,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教材应当把生涯发展认知、职业领域探究、职业权益保障、职业生涯准备等内容作为主题模块,形成教材基本架构。
三、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的水平和学生职业生涯认知、职业能力变化或提高的程度,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指导水平,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学习的收获,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完善现阶段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是“三个是否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职业价值观;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并学会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生涯发展规划;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发展的关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知识、能力、心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准备。
本课程的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总结—自我评价—效果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师生分别对课程学习过程的主要收获进行小结;对教学过程中各自的提高和变化做出自我评价;对课程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则应当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呈现阶段生涯发展规划,家长对孩子课程学习以后发生的变化填写调查反馈表,教师结合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全部表现为每一名学生写出描述性课程学习评语。
(二)对学生的评价
本课程为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项目评价、发展规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五个环节。
自评,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小结做出自我评价。
互评,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参考家长反馈意见,互相评价,互相激励。
项目评价,将每一阶段活动课程评选的优胜小组、优胜个人纳入评价体系。
生涯发展规划评价,以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志趣、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制定的“未来10年,我的生涯发展规划”为评价文本,通过恰当方式做出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凡全程参与课程学习、并在生涯认知、知识、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都应该给予及格成绩。
教师综合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部表现、进步幅度和上述评价结果,写出描述性、激励性评语,给予综合成绩等级评定,不搞“一卷定成绩”的单纯知识考试。
(三)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评价,应从导向是否正确,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是否到位、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为实现发展目标而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等方面,考察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课程目标。对教师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科组综合评价三个环节。
自我评价,引导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成败得失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学生评价,通过课程满意程度反馈表,广泛征求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集中学生对改进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学科组综合评价,由学校分管领导主持,学科组全体教师参加,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组织观摩课等各种方式,搞好专业分享与教师互评;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分析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最后形成对教师的描述性教学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建议,使评价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鉴于人生指导类课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家长的目标选择可能发生的冲突,对教师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家长意见的合理成分,督促教师改进教学,又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票否决”教学活动的惟一依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本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用教学资源既包括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校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应科学整合、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本身的人文教育功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主要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本课程学习指导书、教师用书,相关图书资料。
音像资源:相关的电影、电视节目录像,歌曲光盘、磁带。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田间地头、一切有社会劳动的场所。
人力资源: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选择课程资源。
2.针对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功能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资源利用的盲目性或喧宾夺主。
3.实效性原则——一切资源的利用均应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站长信箱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菏泽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