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爱在何方完整版:时代在“抛弃”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39:48

时代在“抛弃”鲁迅?

         很多人都是背着鲁迅的文章长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祝福》……这些恐怕每个人多少都会记得一些。不管是被迫还是喜欢,鲁迅已经成为了国人心中的一个符号,根深蒂固,无法撼动,对我们的影响亦并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近日里,“语文教材大换血,鲁迅文章被删”被炒得沸沸扬扬。刻意炒作也好,真心讨论也罢。可见,时值今时今日,鲁迅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窥。 

   早在07年就有鲁迅文章被“踢”出课本的争议出现。几年过去了,争执依然不断。到底是我们不需要鲁迅了还是鲁迅不需要我们了?是我们在数典忘祖还是时代需要与时俱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成为了众人心目中鲁迅的一个形象,作为一句格言伴随于人们心中。而如今,要把其推倒了、不要了。是重塑一个新的还是彻底弃之,有没有调查过民众的意见呢?

    众说纷纭 只为经典

    针对此次语文教材的变动,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附和者有之,愤慨者有之,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七成多的网友表示反对,同意删除的只占不到三成。

    很多网友认为此举实在是删除经典,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永远值得后辈学习。还有人认为去掉一些政治性的文章,取代一些人文气质的文章也是不错的。更有少部分人表示不关心删不删除,更关心取而代之的是什么作品,如果是更好的作品就无所谓,如果不是,那很可惜。

    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反对者认为鲁迅的文章很经典,对学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会了学生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社会,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世界观。学生从教材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支持者则认为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教材内容改动很正常,且从学生角度出发,为教材增加有趣新鲜的血液,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改更尊重教学和学生需要,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经典二字。那么,在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哪些是经典的文章,哪些是孩子们需要学的文章。恐怕每个人对此的界定都很模糊。

    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历史的大浪淘沙,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挑剔眼光,经得起反复咀嚼、逐字逐句去敲打去品味。经典是具有代表性的不朽之作,她能给人们以警醒、启示或者带给人心灵震撼的作品。

    鲁迅的文章是可以被冠以经典二字的。他的作品在当时的年代给予人们以希望、警钟、鞭笞着人们的灵魂。毛泽东说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叶圣陶则评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当然,鲁迅也是人,有着人的缺点,但无可否认的是鲁迅确确实实用手中的笔给国人以心灵上的触动,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杂文,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对于学习那个时代都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学礼 次见闻

    三字经有云: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又说首孝悌,次见闻。人从小就应该不断学习,这样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但同时还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其实延伸开来就是做人的重要性,做人永远排在做学问的前面。

    古人观念如此,现代人也应如此。

    道德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人立于世间不败的砝码。那么,现在说回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材的目的又是什么。这里不得不说,现在很多的教学已经偏离了教育本身,学生教师一味关注成绩却忽略了人文素养。应试教育体制下滋生的畸形成长是很多学生家长老师无奈和无法改变的现状。

    那么,哪些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他们朝一种更健康更向上的道路上前行呢。答案当然绝不是鲁迅作品一种。但如果要课改,诚如前文所提,人们是否应该想一下,删掉鲁迅的文章,用哪些文章代替呢,而这些文章是否在其思想上影响上教育上文学地位上超过之前鲁迅的文章,哪怕是达到相同的作用;是否对于学生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起到一个推动的效果;是否在精神上学习到以前所没有接触到的领域?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很多人会心服口服,而如果是达不到甚至是谬以千里,恐怕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鲁迅的文章不是不能删,关键是删的对不对,值不值。
    鲁迅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挑战,唤醒数以万计的国人,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为了使民族之崛起,中华之富强。

    学习鲁迅,不仅学他的文章,学的更是他的那种傲气,那种不屈,那种硬骨头,那种战斗到最后一息还坚持的身姿。

    同样,教材不是不能改,但不能改掉民族精神的骨骼和血液,不能改掉国家的根基和筋脉。 

    怕的是剑走偏锋


    叶圣陶先生在他和夏丏尊先生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的序言里说: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也许是不利的。预先把甜、酸、苦、辣都叫他们尝尝,也是合乎教育的事。

    语文教材的改革也是如此。不怕“换血”,关键是看你换怎样的血,是血浆还是新鲜的血液,是慎而又慎之后相匹配的还是随手而拿无所谓的。

    是的,替换后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但究竟能否达到之前之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没有检验之前是无法去定性的。但我们得承认,任何一届课改的学生负面效果往往高于正面效果。因为是第一个,因为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因为不知道中间会出怎样的差错。课改失败了可以重来,但这届学生是不可以回过头重来一遍的。

    所以,任何时候,对教育事业,每个人都应负起高度的责任感,都应把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而不是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与时俱进”而课改。

    而现在大规模的删除鲁迅作品,会不会“偷鸡不成蚀把米”?会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会不会“书到用时方恨错”?

    一定要考虑清楚。

    教材要改革,但谨防剑走偏锋。

    大浪淘沙炼金子


    网友姬学涛说“大师之所为大师者,在于能够给读者以精神上的鼓励,能够正确地引导读者的思想世界,能够在为人处事思考问题等各方面正确地指导读者,使独立思考的精神得以传承,使怀疑一切的态度得以继续,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能够引导后世。独立思考,此为鲁迅;怀疑一切,此为鲁迅;实事求是,此亦为鲁迅。投枪依旧精准,匕首依然锋利,但想不到鲁迅大作竟然要下课了,难道时代不需要鲁迅了?”

    在此引用是为了提醒人们是时候该思考一下了。

    历尽千帆过后而依然微笑的是慧者,大浪淘沙尽处而依旧发光的是金子。鲁迅、鲁迅的作品今天依旧影响着大众,依然被大众所熟知就不得不承认他的影响力。

    但愿以后,时代还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精神。 

    作者:茳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