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暖心的话作文:懂医,更健康 (《健康话题》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44:23
懂医,更健康 (《健康话题》序)2010-07-04 1:21

 

——关心健康、预防疾病并不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上年纪的人们也许还朦胧地记 得,当年投身到“打鸡血”时候的热情。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当时就有成百上千万人响应。尽管积极参与者中,多数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周围认识的人 都这么做”、“连医院工作的人都信”、“某某用了之后气色好多了”之类听起来显得十分朴实的理由、就成了说服自己加盟最有力的根据。据说打鸡血那阵子,每 天一大早就有人抱着鸡到医院门口排队。虽然抱什么鸡的人都有,但若能抱上羽毛雪白的“来航鸡”才最让人感觉骄傲。因为这种鸡的血按“理”说疗效最好,打到 人的肌肉里能直接获得精品鸡的抵抗力。整个过程大致是由专业的白衣天使把从鸡身上抽出来的血注射到人身上。当时流传,打鸡血的可治之症不下二十几种。因为 没有人站出来说哪种病不能治,所以有人干脆说能“包治百病”,听起来似乎也不过分。一时间全国鸡贵。会抽血打针的人也从“孩子见了就哭”,抖身变成了街道 里人见人追的大红人。许多年以后人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假若打鸡血能取代艰辛漫长的医学实验、排解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深切忧虑,那么起早排队的热情怎么能会 随着冬季的来临、匆匆降温呢?

——医院门口排队的人和鸡消声匿迹之后,相对比较温和的保健偏 方一个接着一个、先后被发掘出来。其中流行比较广泛的养生抗病之道包括“养红茶菌”、“泡橘子皮”、“甩手疗法”、“饮水疗法”等等。经历过打鸡血考验的 人们,对这些不痛、不痒、不杀生的办法当然连眼睛都不用眨,就成了积极的追随者。时至今日,人们寻求健康捷径的积极性依然不减当年。然而,时过境迁。很多 传播保健偏方者心里想的已经从当年“狠斗私字一闪念”,飞跃到今天“一夜暴富做老板”。在重彩渲染的商业大背景下,新一茬的保健偏方往往要付出大价钱才能 搞定。以各种形式出台的有意误导或无辜谎言也常常一齐打包,让人真假难辨。最近十几年的经验告诉人们:想要健康,最好懂点儿医学知识。

——回忆起来,不懂医、随大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超出一个人、甚至任何人的支付能力。并不是每一个看上去善良、无辜的健康指 导都能以预期的结果告终。曾几何时,有些献血的人因为相信把处理后的血液成份回输到体内可以减少失血损失,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输血也会带来传染疾病的风险。 当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被其他献血者携带的艾滋病毒感染的时候,已经无法用钱买到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 现实生活中,虽然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选择,然而和当年决定是不是加入到“打鸡血”行列当中时需要下的决心相比,今天的决定所意味着的、 早已远远超出了一只来航鸡的价值。不久前,正当一位老先生为妻子的肺癌焦虑不堪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有关癌症治疗的免费讲座。专家讲解中提到的抗癌药好像正 是为救妻子的病发明的!尤其是这种药专治晚期肺癌,不仅抑制转移,还能化解原位肿瘤。老先生为了凑钱买药动用所有积蓄、抵押全部财产、由近而远地向亲友筹 借……,想尽一切办法给妻子凑齐了几个疗程的药。最后,还是没能救妻子的命。

——如果多懂点医学常识,就知 道医药市场上同样有真有假,知道遇事该问什么问题,知道怎样了解新药的疗效,知道如何区分医学科普和商业广告。

——比如说,懂医的人知道一种药的疗效不是一两个人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不是个别专家经过推理可以包办,也不是狮子大开口 喊出的天价可以诱导,更不是宣传媒介的来头所能暗示的。只要衡量药物疗效的临床指标是实验室化验、仪器诊断能够查出来的具体数据,那么证明真假的唯一标准 就是临床实验。临床实验的结果一定会发表在经过同行审阅的科学期刊或学术年会上。懂医的人也知道,读医学科普读物不仅仅要留心专家是怎么建议的,还要知道 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所有专家都同意这种做法;假如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争执不下,争论的焦点又在哪里;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哪种方法更为恰当。医学发展 的历史证明,仅仅强调一种理论的长处,闭口不提这种理论的短处,只能加快它被人遗忘的速度。懂医的人还知道,懂医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医生对诊断、治疗的解 释。理解透彻了,才能和医生一起做出合理的选择。

——在人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中,读懂医生的诊断不容易,会 提问题更困难。很少有病人听了医生的陈述后、真能把其中的含意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相反,多数病人虽然表面上不住地点头,脑子里对医生说的话还是 一头雾水。其实,病人对医生的解释感到摸不着头脑是很正常的事。有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就能把不理解的地方转化成一句邀请医生做进一步解释的问题。有时候 多问一句话,也能省不少钱。

——曾经有一位关节炎病人。或许因为她的痛苦唤起了医生的同情。医生决定给她开 最好的止痛药。好是好,就是贵了点。事实上,比普通止痛药贵10倍。其中一多半费用都要她来买单。幸好这位病人从前的职业是护士。记得在她给病人发药的年 代里,这种好药还处在研究阶段。出于好奇,她麻烦医生给她解释这种好药究竟好在哪里,具体说来有什么独特的有效成分。医生当然也很乐意展示一下自己对药理 学的透彻理解。原来,这种好药是在原来有效成分的表面涂了一层膜,让这种药躲过胃酸的消化,等移动到肠道后再被溶解吸收。这样一来,原本对胃刺激性强的化 学成分,就不会因为它的副作用而影响治疗作用了。然而,所谓“好药”是不是对谁都适合呢?这位病人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决定用相同有效成 分的“老药”,也能起到同样的治疗作用。只要记住每天吃药之前先吃点东西,就能降低老药成分的副作用。

—— 除了降低副作用,现代制药业为方便病人治疗,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当然,也为了维护专利保护下的市场优势,在制剂方面动了许多脑筋。虽然有效成分 相似,与它搭配的附加成分却经常变化。标签上的价格自然也随着向上浮动。仅仅一个简单的“好药”,其中的含意也许和人们脑子里所期待的大不一样。

——从来航鸡招摇过市到医药广告满天飞,经过三、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从前盲目的消费者正朝着将来有见识的消费者飞跃。同 样是消费者,区别就在会不会看成色。既然谁都难免跟医药市场打交道,懂一些医药知识想必早晚都能用得上。相信每一个关心《健康话题》的读者都会惊奇地发 现,懂医的过程并不像从前想像的那样艰辛乏味,医学知识本身也并非一定是苦涩难嚼。经常翻一翻,想一想,也许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赞成这样的说 法:懂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