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情歌词试听:2009年国务院九大区域政策大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18:26

2009年国务院九大区域政策大盘点

从2009年1月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9个规划。
  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以搞活经济,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将成为明年的“重头戏”。
  从整体层面上来说,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主角。从《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再加上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区域,以及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国沿海地区将连成一条流畅的“金边”。
  其中,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扩大了长三角的经济辐射能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效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横琴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后,将为珠三角的发展再增助力。
      5月14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会议决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
      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会议指出,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要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保护环境、开放合作。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为此,一要优化城镇、农村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二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四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五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和南北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六要加强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围填海域滩涂要依法科学进行,并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七要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八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会议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指导。江苏省及有关地区要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6月2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该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将成为西部经济新增长极。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表示,关中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力争到2020年把关中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表示,按照《规划》,天水经济区将力争2020年实现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1855亿元,年均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年均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72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610元,年均增长13.2%。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宝鸡、商洛部分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2842万。按照《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2020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翻一番,占到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08年翻两番以上。关中—天水经济区被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与此同时,甘肃将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甘肃号称世界风库,太阳能能源也很丰富,清洁能源的建设工作正有序开展,到2020年,甘肃的风电基地开发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成为“陆地三峡”。
  按当前经济版图的划分习惯,重庆、成都和西安均位于中国西部,三座城市刚好围成一个指向东北的等腰三角形,故名为“西三角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获批后,使之前陕西、四川、重庆共推“西三角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设想有望成为现实。其倡导者称,“西三角经济区”以渝、川、陕三省份为腹地,便于将域内城市连接成为城市群,从而便于实现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提升。该经济圈还将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区,第一层为甘肃、贵州和湖北,第二层为云南、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西部大开发从我国的布局来讲,有三大重点区域,一个是泛北部湾,一个是关中天水,一个是成渝地区,“西三角”这个概念将西南和西北两个板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板块,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效应和辐射作用,对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悉,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都已获得国务院批准,成渝经济区的规划正在编制中。从人口、经济活动密集程度来看,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并不具备成为经济区的条件,但把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使之在某种程度上“联成一体”后,充分利用人口、空间相对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优势,能够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条件相同、地理相近地区之间基于经济联系,设立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系共同对抗来自国内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7月1日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至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推动力。我国区域开发的重心正在逐渐北移。
   


  《规划》从区域合作、服务、产业结构、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方面部署了辽宁沿海经济带2020年前的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振兴被国家赋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沿海经济布局的期待。沿海经济带起源于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五点”是指辽宁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5个重点发展区域,“一线”是指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市所辖的21个县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的沿海地带。4年后,作为《规划》重点的“五点一线”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次注入新动力。“五点一线”临港、临海的优越位置被认为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原因。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开发重心正在逐渐北移,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的必然结果。
  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资源和交通上的优势。该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当地专家指出,辽宁的开放优势在于土地资源。辽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适宜港口建设的土地资源丰富。
  以区域经济促发展的战略布局并不鲜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包括珠三角、海西、江苏沿海、天津滨海、北部湾、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中、东、西、东北”四大板块构成了国家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肖金成认为,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对不同的地区进行指导,给予不同的定位。
      8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对口岸设置和通关制度实行分线管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会议指出,珠海市横琴岛地处珠江口西岸,毗邻港澳,与澳门隔河相望。推进横琴开发,有利于推动粤港澳紧密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和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会议决定,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对口岸设置和通关制度实行分线管理。要通过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金融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等,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会议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加强指导和协调,明确分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共同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工作。
      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国务院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此举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目的只有一个——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促进我国与东北亚国家资源互补合作,挖掘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增长区域,必将极大提高这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东中西联动发展,在全国形成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们江区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与中国政府批复的其他区域发展规划不同,新的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赋予了规划区域以沿边开放的先行先试权,鼓励其在对图们江区域的沿边开放中进行探索。
      11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是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统称,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的重视,近年来,中部6省发展速度加快。  
   


  历经5年等待,中部崛起规划终于出炉,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明确,2015年前,国家将集中政策、资源、资金从8个方面力促“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4大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二是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中部地区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区。
      12月2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1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推进。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还是山东省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并做出重要批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黄河三角洲开发就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更是连续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 
      值得注意的是,黄三角也是目前进入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首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突出功能定位的区域板块。这将意味着,山东要探索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方式,以实现国家对黄三角“率先建成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冀望。黄三角的规划范围包括东营、滨州两市,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以及烟台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面积为2.65万平方公里。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将黄三角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
      与高效生态经济的功能定位相适应,黄三角在集约开发区内,构建起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按照国家规划,在产业布局上,黄三角将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四点,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西起德州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聚集带。
      在黄河三角洲开发潜力巨大的背后,是脆弱的生态。这里许多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淡水资源匮乏。这要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只能走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新路,要在这片中国最年轻的大河三角洲上探索开发新模式。从此次批复的规划来看,国家赋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山东,对接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而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将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加上之前出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已形成东、中、西部并行、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新区域经济版图。按照《规划》,黄河三角洲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相比,黄河三角洲面临发展与转型的巨大压力,要在生态和发展两方面协调发展,找出一条发展和保护双赢的道路。国务院批复《规划》,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湖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是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其结果往往并不利于保护;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其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环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从区位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托长江,上连湘楚、下通皖江,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既与沿海发达地区山水相连,又与中西部地区直接相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该区域以占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结起来讲,就是“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江西今后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要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应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以长江、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为依托,以沿江、沿线城市为支撑,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注重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力促进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公共资源、自由流动生产要素,注重带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着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革命老区发展能力。
      大湖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是当今世界重大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着力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这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实践证明,只讲保护,不讲发展,结果往往并不利于保护;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的就是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统一。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
      规划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规划设定了13个定量指标,主要有: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公里,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比2008年下降20%、2020年比2015年下降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45000元、2020年达到8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