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长酒奖品投诉电话:NO.1没用的读书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20:00:56

似乎有一个多星期没有见到太阳了,这个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智慧、神、最高本体、Logos的隐喻,这段时间看《立春》《孔雀》以及学术哥哥的《浪漫爱在人世间》又回想起看过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包法利夫人》,试图噎死自己:看,这很可能就是你的下场。

外加学习上生活上的一些不顺遂。

这个破天气,这个破日子,再继续下去有得抑郁症的危险。所以以下文字要释放情绪,不管学术也不管艺术了。

 

1

对于我的专业、我所希望的职业——干脆说我选择的生活,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理解它是什么样子、它的价值和它的意义。而大多数人不能,包括那些暂时被我说服的人,那些声称理解的人,那些甚至还没等我说就表示赞赏的人,其实你们都没办法真正地理解。或许我也不理解你们的生活,所以我才坚持着一个可能错误的、危险的判断来维护我的信仰:工作——具体来说是以谋生为第一目的,每天耗时8小时的工作——是一种极为糟糕和不正确的生活方式。 

当“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固执地认为自己正确而大多数是错误的时候,很显然,不再沉默的大多数齐声说你是疯子。我是不是也有这个危险?

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我甚至奇怪,这么简单的事实为何很多人看不出来?还是看出来却没有反抗的力量?还是多数人实际上就是这个糟糕生活的合谋者?我不用马克思的什么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这些社会批判的大道理,就说一个最简单的、统计学意义上的事实:

8小时工作制,占用我们进入社会之后的生命的1/3。在这1/3的生命中,你是不是尽情挥洒着你的才华和创造力?你是不是感到工作充实着你的精神和肉体?你是不是总能体验着成就感或沉浸在类似审美的愉悦中?你是不是每天兴高采烈地去工作然后疲惫却志得意满的回来?如果是,恭喜你。如果不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是——那就是以谋生为第一目的的工作,无须其他的理由——年轻人所谓对工作的热情和热爱无非是一种新鲜感,有人说他不觉得工作痛苦那可能是不喜欢也不讨厌的麻木状态,都是假象。好了,除去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吃饭发呆上厕所闲聊天在路上这些无所谓享受还是忍受的时间——就算4小时吧,还剩下比较充裕的、完整的、属于自己的4小时。你或运动,或欣赏,或学习,或创造,度过一段属人的、属于灵魂的时光。计算一下:消耗了1/3的生命,去滋养另外1/6,难道不可怜?更何况很多人在这1/6的时间里不过是娱乐消遣,区别在于:欣赏一个真正的艺术品让你感到充实,就像上文描述的理想的工作状态,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里安迪靠着记忆里的一曲莫扎特轻松度过了一周的禁闭;而泡吧或看肥皂剧这种消费社会制造出的娱乐毒品,娱乐之后不过是乏味和无聊又不可自拔地继续下去,人就像《黑客帝国》里的人肉电池,幻想着世纪末的盛世,吃着管子里灌进来的垃圾。要是连这1/6都失去,不是可怜而是可悲了。

可能我只想享受不想吃苦,只知道自己滋润不知道时世艰难。是啊,异化的工作也是必要的,消耗一部分维持另一部分,只是这比例对么?记得我看《苏东坡传》时,吃惊的发现他老人家辗转于四川、河北、湖北、杭州、广州、海南岛……在那个“出行基本靠走”的年代,我想我自己要是去这么多地方,一辈子除了走路估计剩不下别的了,可是人家还读书,还做官,还写诗画画,生活无比丰富。现在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的科学发明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生产力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时间、身心的压力以及谋生的艰难反倒同比上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个师兄昨天问我最想成为哪个学者,我说康德。不,今天我想当亚里士多德了,因为古希腊有光吃饭不干活的贵族。而马克思说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就有足够的闲暇,然后人人都是艺术家——看他多天真啊!

其实生活本可以不这样,即使在现在的环境下,也并非没有选择。我曾经是个传统价值观的维护者,觉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孩子,没有比这再正确的了,除此之外都是不切实际——就像很多人说我现在不切实际。可是我渐渐认识了很多人,看到了生活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有的人按8小时工作制换算只要每周工作一两天;有人终身未婚自由自在;有人当了自由职业者昏天黑地投入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有人背着把破吉他四处流浪……他们不是怪人。他们生活能够自理,精神健康正常。最重要的是他们活生生地展现着生活的各种可能,你还能说这“不切实际”么?

说“不切实际”的人,未尝不向往这种“不切实际”,说再稳定些就如何如何,再多攒些钱就如何如何,再等些年就如何如何,然后用“不切实际”把自己的幻想否定掉,抱怨生活的艰辛。“革命”真的有那么难么?(见羊不不师兄关于《革命之路》的评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a30fd0100c95c.html)可能有些事情不能说做就做,我们都有太多的羁绊。但是我知道,如果在你革命念头最最冲动的时候都不能迈出那一步,那你这辈子都革命不了了。

 

2

直到今天我发现,我的专业害人不浅,我本来可以继续幸福地做一个有用的人肉电池,但是现在却想做一个没用的读书人。不能怪别人,是自己往火坑里跳的。

当然有那么几个引导者,比如袋鼠同学说胖子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集天使与魔鬼、可爱与变态、人气与气人于一身,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每一年都会往道儿上领几个人。但终归还是自己的选择。一旦上道了,不用别人,你自己就朝着毁灭的方向狂奔。我的朋友们,有些还是从第一天来就想走的人,哪怕用心地投入了一点点,扒着门缝往里瞧了瞧,完了,这辈子基本上被套牢。这就是本专业的危险性所在。

袋鼠说:一旦嗅到了精神的美好,有良心的是不会放弃的。我加了一句:然后变成没有用的读书人。不然还能怎么办呢?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心、灵魂或者精神(不管是什么吧),你就不能不给它滋养,让它有所安顿。一旦你窥见理念世界的光,起码就不能那么心安理得地享受泥淖。我完全没办法承认8小时的异化劳动是合理的生活,我不能接受1/3换1/6的这样悬殊的比率。作为一个人,拥有的时间就那么短短几十年,要尽量去过人的生活。加缪说:不要活的最好,要活的最多。也有另一种说法: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就要扩展生命的宽度。怎么能活的最多?一头扎进精神这个属人的、无限的世界里,吸取所有人类创造的精华,如果力所能及,再添上一些自己的创造;或者在现实世界革命,做个拜伦式的唐璜。可是一个更大的声音说生命的价值不是这样的,是要工作,要打拼,要做职场精英,要做成功人士。然后你就看到大批大批着装统一、面目模糊的人,兴高采烈地投入自我社会化的进程。

哪怕做个清教徒或者纵欲者,都比这规规矩矩的生活强。

当然我也知道生活不是那么完美的,有些“嗅到了精神的美好”的人,迫不得已接受了1/3,那么剩下1/6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我想没人能够放弃,因为掐死自己的灵魂比结束自己生命更艰难。对于这些挣扎在异化劳动中又不放弃精神的人,我怀着更高的敬意。

我又想到我的朋友,那些比我小的小朋友。虫虫说受了我的影响。我突然怀疑以前做的那些宣传啊交流啊,是不是一场错误?我更怀疑我所向往的那个职业,究竟给人幸福还是不幸?“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句鬼话,没人有能力和权力去塑造别人的灵魂,充其量做一个影响者和引导者。可是影响完引导完就不管了,让别人再去独自面对相似的痛苦,是不是也不太好?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人不是上帝,谁也救不了谁,谁也怪不得谁。

 

3

我想我已经暴露的很明显了,我就是个精英主义者,这也是最近才敢确定的,可能会挨骂。

曾经很困惑“读书人”或者说“学者”跟世俗的关系。我觉得它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之一,不应该当了学者就一副得道升天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但我又怎能把它看得和其他职业一样?这毕竟是我凭理性和自由意志做出的选择啊!既然选择就要有理由,这个理由就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我本可以当职员、做买卖、考公务员,为什么要读书,一定是因为我把它看得高于其他一切。不坚持这个价值判断、不坚持这份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我又怎么能热爱这个职业,又怎么能看得起自己,怎么能知道自己不是在混日子?这真是个矛盾。

不过后来我发现世俗对学者的看法也是有矛盾的。一方面出于“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残余和知识霸权,人们对读书人多少还抱有一些尊敬;另一方面出于务实,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孩子用功读书的同时,恐怕也不希望孩子真的一读到底。嘲弄权威(尤其是谁都可以说两句的人文学科)更是这一矛盾的充分体现。无知暴民对权威的反叛、嘲讽甚至疯狂攻击,无不隐含着一个前提,即他必须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否则暴民踩暴民还有什么意思?权威必须是权威,听起来像句废话,其实正是暴民的矛盾:他必须先把权威看得很高,踩起来才很爽;他必须先把自己置于一个卑贱的、仰视的位置,然后从颠覆的革命中得到快感。所以非理性的反权威绝不是平等精神,而恰恰是强烈的不平等引发的报复行为。

既然双方都矛盾,谁也不用指责谁。我也终于确定我是个精英主义者。

不用发愁如果大家都不劳动世界怎么办,不用发愁如果大家都走“革命之路”那主流价值怎么办。因为不管怎么启蒙怎么引导,被启蒙被引导的总是少数。这个世界注定有大多数人要把生命浪费在1/3的异化劳动上,注定有大多数人乐意去做这个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注定有大多数人看不破意识形态的假象(如果都看破那就进入另一种意识形态)。哦,也许并没有那么“乐意”,比如我的同龄人在把自己社会化的时候,也是有一丝感伤的。但这种感伤不过是“回头看”告别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的感伤,而不是“向前看”发现了一种更值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却不得不与现实冲突的创痛。尼采对精英和贱民、超人和末人的划分是有道理的。

只不过我不鄙视末人,更不要消灭末人。我知道大批的末人是存在的,我自己也不高明多少,但是每一个生命不到终结,就总有改变和提升的可能,得靠自己。我或许只有一些怜悯吧,可我又不想、也不能普渡众生。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我骨子里是个很骄傲很自我的人。

 

4

读书人面临的最大诱惑可能是不朽。ChL小朋友说的好:“不朽的只能是文字,而不是名字”。还篡改了贝娄的书名:“更多的人死于追求不朽”。当我读昆德拉的《不朽》时,觉得那个把歌德和自己绑在一起的女人真是疯狂,不求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她难道不知道,就算她的名字不朽了(且不说美名还是恶名),那也只是个符号而已,并不是当下存在论意义上的“她”了。就像我们今天纪念的伟人,又有哪一个不是文本化的历史呢?真正的不朽是不存在的,不朽的信念跟形而上学一样,都是人追求安全感和同一性的幻觉。其实没有谁不朽,因为他不朽只是符号而不是他自己了。人们也在制造这个符号,并非真正需要某个不朽的人。就算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毛泽西毛泽北。渴望自己不朽和制造别人不朽都是不自觉的合谋,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有个不变的东西。

我到底想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毫无疑问早晚得工作,至少不能拖累别人。那么争取找到理想的工作,过一个好的、更值得过的生活。什么是好的、更值得过的呢?我想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滋养,有所安顿吧;如果可能,再来一点有意义的小创造(不敢奢望),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死于追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