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住宿:台湾:高一歷史第五~八章歷屆試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2:39:53

高一歷史第1~19章歷屆試題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起源

歷屆考題

1、( D )  目前發現的中國新石器農業遺址,時間較早者,聚落內除了某個大型房舍外,鮮少其他類型的建築遺址。但是,時間愈晚的遺址,除了該類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著數量不等的小型建築;而且越到後來,這種小型建築的數量越多。關於此一變化,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族長權威的萎縮 (B)族長權威的擴張 (C)財產公有制強化 (D)私有財產制萌芽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的形態,多是以一大型房舍為主體,其他小屋則以此大屋為中心分布,而且數量不多,說明當時公共事務的重要性,為公有制的社會。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中的小型建築越來越多,代表公共事務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公有制已逐漸轉型為私有財產制。

 

2、( A )   學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遺址有數量不多、用轉輪製成的陶器;乙遺址只發現數量可觀的骨製器具,如骨針等;丙遺址有少量穀子和大量的各種動物骨骸。這三個遺址的先後順序是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乙—甲 (D)乙—甲—丙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甲遺址有數量不多的輪轉陶器出現,故可知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乙遺址有大量骨製器具,更有骨針的出現,可推知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丙遺址出現少量穀子,可推測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故此三個遺址的先後順序應為乙-丙-甲。

 

3、( B )   今人研究中國古史,多有「傳說時代」的觀念,某學者說:「從現在的歷史來看,只有到殷墟時代,才能算作進入了狹義的歷史時代。」此處所謂「狹義的歷史」是指「信史」。這位學者的意見反映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家的史學方法,請問這位學者以殷墟時代為「傳說時代」與「信史」間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為中國文獻中沒有關於殷墟時代以前的記載,故只有憑藉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們才能得知商以前的歷史 (B)雖然中國文獻中有許多關於殷墟時代以前的記載,但學者認為必須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證明為信史 (C)中國的考古發現中最早文物出自殷墟,且歷史研究的唯一根據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國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國文化淵源於殷商文化,在殷墟時代以前的歷史多非中國文化,故不是中國史的一部分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這一題屬於史料解析題,題幹給了兩項資料。第一項是「傳說時代」與「信史」的區分觀念。第二項是引述某位學者的意見,認為商晚期(殷墟時代)以後才進入信史。測驗的重點是現代學者解釋古史的方法,以及學生知不知道晚商以前有什麼文獻和考古文物。這題只能用排除法選答;(A)文獻中保留了古代文化英雄的傳說,可以早到有巢、燧人氏,所以這一選項是錯的;(B)學者認為必須配合地下文物出土才能被證明為信史,這一點即所謂「二重證據法」,這是適當的選項;(C)有兩項錯誤,第一,考古發現最早文物不是在殷墟,舊石器開始即有了許多考古文物。第二,歷史研究的根據有實物與文獻資料兩項,不光是出土文物;(D)中國文化是多元起源,本選項一方面只以單一起源看中國文化;同時殷商文化根源於更早的新石器文化,也不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源頭,所以本選項亦非適當的選項。

 

4、( A )   殷墟遺址中出土了一些象、貘、水牛等遺骨;甲骨文中有不少如「今月其雨,獲象」之類關於象的記載;呂氏春秋有「商人服象」的話,說明商人能夠馴服象。此外,考古學者也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碳化的竹竿。這些資枓最能說明什麼﹖ (A)西元前3000年至1000年的華北氣候較今日暖和 (B)象在商人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食物來源,也是交通工具 (C)商代以象作為圖騰,說明商人起源於南方 (D)古代中原地區物產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且延續至今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今日的華北為溫帶氣候,象與竹子均不是溫帶地區的產物。故可說明古代的華北較今日暖和;(B)象並不在商人的生活中佔重要地位;(C)商人的圖騰為鳥;(D)現今中國並不出產象。

 

5、( C )  有位學者說:「中國古史的建構,孔子時始於唐虞,司馬遷作史記則始於黃帝,但刪掉一些不可信的事蹟。」根據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傳說時期的古史具有那一特色? (A)時代愈早,傳聞愈繁多 (B)時代愈晚,傳聞愈少 (C)時代愈晚,傳聞愈繁多 (D)朝代傳說,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少            【90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傳說古史是層累造成,時間愈晚,傳說愈多。

 

6、( A )   墨子說:「古之民,就陵阜而居」。孟子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這兩句話應如何理解? (A)古人多居於臺地或丘陵,說明文化起源於大河支流的高地 (B)中國古人居住在高山上,說明中國文化起源於華北的山區 (C)多數古人居於臺地或丘陵,這是中外文明起源的共同現象 (D)因平原多已開墾,古人才居於高地,所以文明起源平原                                           【88日大(社)】                       

解析:古人都居於近水的高地,水則或為支流或為湖泊;地則或是臺地或是丘陵。因為近水,故利於取水;而地勢較高,則不受水患。

 

7、(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具有下列那些特徵? (A)牛耕普遍使用 (B)青銅器花紋繁富 (C)製陶技術發達 (D)家畜尚未飼養 (E)已經出現文字 【86日大(社)】

 

解析:(A)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牛耕取代人力 (B)商朝已進入銅錫合金的青銅階段,紋飾圖案精美(E)半坡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已具有標識或計數的意義,有人認為「陶文」是中國文字的先驅。

 

8、( B )   歷史課堂上幾位同學討論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甲生:「夏朝應該是存在的,因為我讀的資料中說司馬遷的史記已經對夏代作了相當有系統的記載,只要找到實物證據就可以證明了。」乙生:「對的。夏朝的確是有的。大禹治水、嫦娥奔月都是夏代的事,這些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就表示這些事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丙生:「我讀過一本書,稱夏朝是『傳說中的夏代』,意思是夏代歷史是周人根據神話傳說編造出來的。我相信這種說法,夏代是不存在的。」丁生:「我讀的資料中說,三十多年前,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的二里頭發現了一些陶器和青銅器,它們的存在早於商代早期,晚於龍山文化,可以證明夏代的存在。」戊生:「我也讀過二里頭文化的資料,印象之中,青銅器很精美,還有一座鉅大的宮殿復原圖,看來夏代非但存在,而且文化很高,不輸給商代呢!」老師總結同學的討論,說:「我們對於古代的認識,先要借助於歷史家的研究,而歷史家的工作需要豐富的知識與嚴謹的態度。」他並指出這幾位參與討論的同學中,有人所知有限,也有人推論不夠嚴謹,因此意見不能成立。他所指的是那些人? (A)甲生、乙生、丙生 (B)乙生、丙生、戊生 (C)乙生、丙生、丁生 (D)甲生、丁生、戊生                    【85推甄】

解析:乙生的錯誤是嫦娥奔月並未發生過。丙生的錯誤是夏代的歷史雖有傳說的部分,但這朝代是存在的。戊生的錯誤是夏代文化還是不如商代。

 

9、(  )  考古學家說:「在西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山東和江蘇北部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內蒙古東北地區的新樂文化;浙江北部的河姆渡文化;臺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我們根據這個資料,可以了解中國文化最初的的情況是 (A)這五個地方有農業,有陶器,種植同樣的作物,飼養同樣的牲畜 (B)仰韶是中心,向東發展至北辛-大汶口,再向南至河姆渡、大坌坑;另一向北發展而成新樂文化 (C)不同文化各自發展,呈現多元面貌 (D)各文化因地區的不同,文化內容如作物、牲畜等也有不同 (E)仰韶、新樂在西,北辛-大汶口、河姆渡及大坌坑在東,反映出上古東西對立的態勢 【84日大(社)】                 

解析:(C)(D)我國早期文化呈分區發展狀態,且各具備特色。

 

10、( BCD )     一般歷史書上均記載,禹是上古時代的偉大人物,其平生功業之中,以平治洪水最為著名。下列關於「大禹治水」的解釋,請選出正確者 (A)「大禹治水」之事,並無直接史料可以證明,此事不可相信,亦即歷史上並無大禹其人 (B)禹能平治洪水,表示許多部族都已聽從他的指揮,配合他的決策,故大水平定後,國家組織也更趨嚴密 (C)鯀治水失敗而禹成功,主要是治水方法不同 (D)大禹治水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永為後人所景仰 (E)上古時期,洪水為人們最大的禍患。禹能平治洪水,乃是因為他具有天神的地位,所以人們絕對服從他的領導                            【79日大(社)】                            

解析:(E)禹並沒有被推尊為天神。

 

11、( ABCE )     以下有關文化起源的說法,那些已經被現代一般學者所放棄? (A)西來說:中國文化源於西南亞 (B)東西二元對立說 (C)由中原文化核心區向四周擴散說 (D)分區發展說:除中原地區、長江下游以外,各地都具備富於地方特色的文化發展 (E)南來說:中國文化源於印度、緬甸             【76夜大(社)】

解析:現代學者大致都同意中國早期文化是呈分區發展的狀態。

 

 

 

第二章古代的封建社會

歷屆考題

1、( C )  史載周公制禮作樂,以宗法維繫封建制度的運作。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於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封建與宗法關係的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周天子為魯國大宗,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也以周天子為大宗 (B)魯國國君是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周天子則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魯國的大宗,魯國國君則是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 (D)周天子為一族,魯伯禽另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並無關係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周代的宗法制度中,除了周天子是絕對的大宗外,其他大宗、小宗的稱呼都是相對的。周天子分封諸侯,周天子即為大宗,各諸侯國為小宗,諸侯國內若再分封,則諸侯為大宗,分封的小國為小宗,因此題幹中周封伯禽於魯國,則周天子為大宗,伯禽為小宗,魯國內部又再分封若干小國,則魯國國君為大宗,再分封的小國為小宗,故答案為(C)。

 

2、(  )  資料一:尚書酒誥是周初的告誡文書,指出:殷紂王好酒,因此上帝不再庇佑殷人,以致亡國。

資料二:考古學者指出陪葬品距屍體越近,越具重要性。殷商各個時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銅食器多置於棺、槨之間,而青銅酒器多置於棺內。

請根據上述資料,指出下列何者是較合理的解釋?

(A)  酒誥之說是周人藉以自省,並不足以證明殷人好酒而亡國 (B)酒誥反映春秋時代的天道觀,顯然是後人偽造,故不可信 (C)考古證據顯示殷人確實好飲酒,證明酒誥的說法是正確的 (D)考古證據顯示殷人好飲酒,但無法證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國 (E)考古證據顯示殷人不好酒,酒誥只是周人宣示伐殷的合理性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資料一指出周人認為殷人因為好酒,不再得到上帝的眷顧而亡國,這代表周人以殷人的好酒為鑑誡,藉以自省,殷人因好酒而亡國是周人的解釋,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殷人的確因好酒而亡國,故(A)可選,而酒誥反映出的「敬天」觀念確為周人所有,並非後人偽造,故(B)不選;資料二指出殷人確實重視飲酒,但仍無法證明殷人因酒而亡國,故選(D)而不選(C)(E)。

 

3、( B )   在首都舉行了冊封儀式後,受封者率領軍隊、人民前往東方的封地,結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軍隊攻擊,好不容易才將土著征服。接下來的首要工作是築城,以作為未來統治這個封地的基地。請問這是那一個時期的政治情勢? (A)商朝初年 (B)周朝初年 (C)唐朝初年 (D)清朝初年                 【91學科能力測驗】                          

 

4、( ACDE )  學者得出以下三個研究成果:一、河南龍山文化是二里頭類型文化的前身,而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二、殷商文化的基礎是山東龍山文化,而殷商文化中可能有河南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若干成分。三、周代文明的來源,一般相信是陝西龍山文化。下列推論何者正確? (A)三代的文化進展是平行並進式的 (B)三代的發展是孤島式的,形成一條長的文明史 (C)三代的文化在時間上可能相互重疊 (D)三代的活動地區都在歷史上所謂的黃土區 (E)三代的文化有共同的基礎,但也有地區差異性                                 【90學科能力測驗】                                        

 

5、( C )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不只有實用價值,而且被視為禮器,說是「器以藏禮」其主因為何? (A)使用者在行禮前要先沐浴淨身,以示潔淨虔誠 (B)器內刻有銘文,宣揚王室功德 (C)使用者多是貴族,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D)器物造型凝重,飾以神秘紋飾、塑造使用時莊嚴肅穆氣氛 【90學科能力測驗】                      

 

6、( D )  歷史課中,幾位學生討論到商代與周代的一些問題。甲生說:「商與周在王位繼承上很不相同,商是哥哥死了,由弟弟繼位;周是嫡長子不在,則由庶長子繼位。」乙生說:「商代屢次遷都,表示他們還是游牧社會:周代貿易發達,已進入商業社會。」丙生說:「甲骨文提供我們對商代的認識,詩經提供我們對周人生活的認識。」丁生說:「商人迷信鬼神,又喜歡喝酒;周人則勤勞樸實,遵守禮法。」上述那些學生的意見比較妥當? (A)甲生、乙生 (B)乙生、丙生 (C)甲生、丙生 (D)丙生、丁生

【89推甄】                           

               

解析:甲生→周是嫡長子不在,是由嫡次子繼位。乙生→商在盤庚遷殷後就不再遷都;周雖貿易發達,但仍是農業社會。丙生和丁生所說是正確的。

 

7、( C )  故宮博物院舉辦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裡,最受矚目的是過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銅鑄造面具與人頭像,提供我們對古代青銅文明的深入認識。以下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敘述,何者適當? (A)先秦諸文明普遍使用青銅器,可以推斷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是單一文明中心向外擴張的過程 (B)孔子說:「在禮,不在鼎。」說明青銅器是實用的工具,而且是不分階層、普遍使用的器具 (C)由於華北未曾出現青銅面具與人像,可以推論三星堆文明與黃河古文明間,屬於多元發展關係 (D)殷商時期,青銅器已經取代木製、石製器具,大量使用在農業的生產上【89日大(社)】                      

解析:(A)中國早期文化呈分區發展狀態;(B)早期用在禮器為多,是階層分化的表徵;(D)殷商時期仍使用在禮器為多。

 

8、( ACD )西周的封建社會有那些重要特徵? (A)貴族的身分可以世襲 (B)民間流行自由講學的風氣 (C)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 (D)自由工商業者尚未普遍興起 (E)社會秩序的維持主要依據法律                            【87日大(社)】

解析:(B)到東周才有;(E)依據禮樂。

 

9、( BCD )博物館的解說員對一群參觀商朝文物的遊客說:「這些是殷墟出土的龜甲,我們可自其中獲得許多有關商代歷史的知識。」他指的知識包括那些? (A)商人當時使用的文字已經發展成熟 (B)史書中有關商代世系記載大體可信 (C)鬼神在商人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D)商人交通的範圍不侷限於中原一隅 (E)商業運輸已是當時的主要經濟活動                           【87推甄】

解析:(A)甲骨文並非成熟的文字。

 

10、( D ) 中國文化發展到殷商時代已經燦然可觀,我國許多習俗如祭祖等都可上溯到這個時代。但歷史學家如何去了解商代文化呢?對於資料取材方面,四位同學有如下的不同意見。請問:其中何者較為妥當?甲說:「對為數頗為可觀的甲骨文加以研究,就可以對商代的社會及文化有相當完整深入的認識。」乙說:「甲骨文都是關於占卜的記載,數量雖然不少,能提供的資料卻有限,還要利用其他資料。」丙說:「除甲骨文之外,還需要利用金文,也就是銅器上所刻的文字,這樣就可以有完整的了解。」丁說:「除甲骨文、金文等地下資料之外,其他後人所撰述的文獻資料也必須參考,不可以忽視。」 (A)甲 (B)丙 (C)乙、丙 (D)乙、丁     【85日大(社)】                         

解析:出土的甲骨文只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可辨識的約有一千三百多字,故無法經由甲骨文,完全了解商代。商代雖有金文,但數量不多,也無法完整的了解商。

 

11、( ABDE )     西周立國,以封建制度為支柱,政治秩序仰賴封建制度來維持。我們對於周代封建的認識是 (A)封建是周人擴張勢力到東方的一種方式 (B)宗法關係是封建制度的基礎 (C)與周王室無血緣關係者,被排除出封建對象之外 (D)諸侯受封以後,經由巡狩與朝覲,維持與周王室的關係 (E)統治權力與土地依貴族階級高下而逐層分割                                        【84日大(社)】                                                                                                        

解析:(C)封建對象還包括功臣、先聖後裔和殷人後裔。

 

12、( D ) 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國維的「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這句話充分說明。此處他所謂的「天」是指什麼? (A)確定繼統人選的天子 (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D)決定嫡庶身分的天命【84推甄】                                           

 

13、( C ) 商代是三千多年前的時代,歷史學者從商代遺物的研究中,可以知道那時的文化發展處於怎樣的情況? (A)已有文字與銅器,但都屬初創,相當簡單;農業生產仍以刀耕火種為主 (B)文字的圖畫意味頗濃,銅器形制簡單厚重;城市、宮殿規模很小,國家組織鬆懈 (C)文字並未完全成熟,銅器多用於祭祀;城市、宮殿規模可觀 (D)文字的方向、筆畫已固定,銅器多用於日常生活;工商發達,城市繁榮【80夜大(社)】                                

 

14、( A ) 周代封建制度下的農民 (A)其職業是固定的 (B)不准自由遷徙的 (C)不准私蓄財物的 (D)其職業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E)其職業是三世必遷的【70日大(社)】

解析:可自由遷徙和私蓄財物,職業是世襲不變的。

 

 

第三章  先秦的劇變

歷屆考題

1、( B )戰國初期,傳統社會組織解體。魏國李悝(或李克)首倡「盡地力之教」,實施平抑米價的平糴法,以免穀賤傷農;同時制定法經六篇,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以盜法為法經首篇。關於上述記載,下列各項解釋何者較適當? (A)盜賊現象的普遍出現,反映出戰國時期國家權力的衰弱 (B)農民失去氏族保護,當生產失調、生計無著,成為盜賊 (C)李悝努力地維護封建秩序,因而誇大盜賊問題的嚴重性 (D)李悝盡地力之教,強迫農民生產,引起農民反對而為盜賊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西周時期,土地屬於氏族擁有,氏族再將土地佃租給農民耕種,農民一方面替氏族耕種土地,一方面接受氏族的保護。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封建秩序瓦解,社會一片混亂,氏族陵夷,也失去了他們的土地,連帶使農民受到影響,農民衣食無著,漸淪為盜賊,從李悝制定法經,重視盜賊問題,以盜法為法經首篇,可反映出戰國時盜賊問題嚴重,於是李悝實施平糴法,豐年時國家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時則以平價售出糧食,以改善農民生活,解決盜賊問題。

 

2、( A )   有位史家評論戰國時期的學說:「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風行一時。各家中有順勢而活動的,想要因勢利導,借助權力來改造社會;也有逆勢而動的,知其不可而為,想依據理想來改造社會。」請問「逆勢而動的,知其不可而為,想依據理想來改造社會」的,最可能是那一家的想法? (A)墨家 (B)縱橫家 (C)法家 (D)農家

【92學科能力測驗】                                   

 

3、( B )   明太祖曾經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廟。孟子一書中那一句話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對孟子的不滿?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B)「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D)「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明太祖自廢相後,直領六部,集大權於一身,中國的君主獨裁制度至此完成。君臣的關係不再是相對的,而是一種絕對的尊卑關係,皇帝的地位超脫以往,甚至動輒廷杖折辱臣子,掌握其生死榮辱。如此君尊臣卑的關係與孟子所提出君臣互敬互重,彼此相對的態度迥然不同。

 

4、( A )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有車戰、步兵戰、騎兵戰等等。下面那一個時代以車戰為主? (A)春秋時代 (B)戰國時代 (C)漢代 (D)唐代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B)步卒騎兵取代車戰,軍事成為專門之學。

 

5、( A )   社會階層是指社會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階層,如貴族、奴隸等;社會流動是指不同階層出身者可以因為後天因素而轉換成另一個階層,如平民可以因為努力而變成官員。社會流動變大的意思是不同階層出身的人轉換另一個階層的可能性變大。若用這二個概念分析春秋、戰國的歷史變動,何者為是﹖ (A)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少,社會流動則大 (B)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多,社會流動也變大 (C)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少,社會流動也變小 (D)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多,社會流動則變小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瓦解,帶來政治與社會的劇變,貴族淪落為平民的情形愈來愈多。平民百姓經由受教育或是戰功的方式,晉升成為統治階層的情形也愈來愈多,不再受限於血緣等先天因素來決定身分。所以社會階層的分級是變少,社會的流動則變大。

 

6、( D )四位學生討論到穿衣服的問題,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穿衣,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分與地位,什麼身分及何種地位,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就穿什麼樣的衣服。」丙生說:「講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種浪費,穿得簡單,甚至破爛的衣服也未嘗不好。」丁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老師說:「你們四個人的說法,剛好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請問下列那一項與四種思想吻合﹖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這一題是用穿衣服的態度表示各家的思想所在。道家認為天地萬物有一個自然的規律,主張順其自然,故穿衣服只要依照四季變化來穿即可。儒家強調「禮」,主張「正名」,每個人都必須依照自己的身分地位來穿著,才是合乎「禮」的規範。墨家的基本立場是由反禮樂出發的,所有的禮儀排場都是浪費的,故衣服只要可以穿就好,不用要求講究衣服。法家講求的是如何駕馭臣民,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控制臣民,故以穿衣服而言,是上面規定怎麼穿就是怎麼穿。

 

7、( A )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禮論一篇,說明「禮」的起源是因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爭奪,結果發生亂事,於是統治者才制定「禮義」,以確立每個人應遵行的分際。請問這本著作是 (A)荀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莊子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荀子對人性,側重在趨利避害的一面,所以說人性是惡的,因此要用外在規範去抑制人性,並導正其向善。抑制、導正的工具,就是聖人制定的「禮」。荀子講「禮」,重點在規範行為一面,從這個觀點推下去,禮就成了統治的工具;尊重制禮的聖人,結果成為尊君。因而荀子的性惡說與禮治論,成為法家的理論根據。

 

8、( B )   有一種學說,認為人類不但沒有深厚的情感,更缺乏遠大的見識,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只能感化七十二人,但魯哀公一般的庸君卻能號令一國。所以,尊君專制是唯一治民的方法。這一說法應怎樣解讀? (A)其理論的根據在於反對人性本善,主張人性本惡,應屬於荀子所倡學說 (B)其重點在於認為國君統治臣民不能依賴仁義,而是要用威勢,屬韓非所倡學說 (C)其論點在於絕聖棄智,反璞歸真,回到小國寡民狀態,屬老子所倡學說 (D)其要點在辨別聖人與國君的不同,屬於名實同異的問題,是惠施、公孫龍的學說                             【89推甄】                                      

 

9、( B )「周鄭交質」、齊桓公「尊王攘夷」、魯國「三桓」、晉國「三家分晉」,這些都是春秋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反映何種歷史變化? (A)諸侯的權力上升,權力凌駕周天子,並在國內鎮壓卿大夫等貴族 (B)諸侯的權力上升,權力凌駕周天子,在國內卻受制於某些強大貴族 (C)諸侯的權力下降,諸侯受制於周天子,在國內也受制於強大的貴族 (D)周天子權力上升,諸侯必須依賴周天子,且各國貴族也支持周天子                                             【88推甄】                               

解析:周鄭交質、齊桓公「尊王攘夷」是代表著諸侯權力在周天子之上。魯之「三桓」、晉國「三家分晉」代表著卿大夫權力在諸侯之上,因為「三桓」和「三家」都是卿大夫。

 

10、( BCD )歷史知識中,「事實」和「解釋」並不相同。學習歷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兩者的區別。以下關於春秋戰國的敘述中,請將屬於「解釋」者選出來 (A)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大會中原諸侯,相約尊王 (B)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C)春秋時代,各國大體仍屬封建國家;戰國時代,才各自為獨立的國家 (D)戰國時代,各國多以富國強兵為務,紛紛走上軍國主義之路 (E)商鞅提倡軍功,規定爵位為二十級,有軍功者,依等級授爵             【88推甄】

解析:(B)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C)封建國家、獨立國家是後世對當時的解釋;(D)「軍國主義」這名詞,在春秋戰國時代並沒有,是近代才有的名詞,故知是後世對它的解釋。

 

11、( C ) 東周桓王與鄭莊公戰於繻葛,結果王師戰敗。此役影響東周王室最重大的是下列那一項? (A)引起犬戎入侵,鎬京殘破 (B)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 (C)天子威嚴重挫,「親親」精神瓦解 (D)晉文公營救周王返國,實現「尊王」及其霸

【87進修教育學士】                                         

解析:(C)周桓王即位,以虢公為卿士,鄭莊公憤而不朝覲,這是以下犯上的行為,桓公乃親征鄭國,所以宗法「親親」蕩然無存。

 

12、( D ) 戰國時代秦國有一位政治家主張:「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實行的結果,「主以尊安,國以富強」。這位政治家是 (A)李克 (B)吳起 (C)韓非 (D)商鞅 【82日大(社)】

解析:(D)是商鞅變法內容中的「組織保甲,行連坐法」、「提倡軍功,禁止私鬥」、「鼓勵耕織,獎勵生產」。

 

13、( D ) 有一個小孩犯了偷竊父母金錢的過錯,如果他的父母相信荀子的理論,他們會對小孩的行為採取怎樣的態度? (A)認為小孩的行為源自本性之惡,即使教育他也無法改變他的本性,必須嚴厲的處罰他,使他害怕,他才不敢再犯 (B)認為小孩本性是善良的,他會犯錯,只是一時糊塗 (C)認為小孩犯錯並非不好,而是由於氣質有所偏差,必須以教育來變化他的氣質 (D)認為小孩的行為源自本性之惡,但只要好好教育他,告訴他應該遵守的規矩,他的行為會趨而向善 【81日大(社)】                                        

解析:荀子重視教育,認為經由教育的薰陶可以導人性於善。

 

14、( D ) 弭兵之盟的歷史意義是 (A)各國協議共同尊崇周天子,結束了周天子與鄭莊公之間的戰爭 (B)各國協議共同對山戎、狄人施加壓力,迫使其不再侵擾諸夏 (C)結束了齊、楚之間的戰爭,造成了齊桓公的稱霸 (D)結束了晉、楚之間的長期戰爭,並且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80夜大(社)】

 

15、( C )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國迭興,更為伯主。」由這段文字可知春秋時代這四大強國的興起,有什麼共同的因素? (A)四國毗鄰山海、河川,這些自然環境是他們能夠成為霸主的重要原因 (B)四國都離周王畿較遠,不受王室的控制 (C)四國在當時都位於邊陲,有較寬闊的發展空間 (D)四國都有河山之固,可以憑險而守                           【79日大(社)】                        

解析:(C)由地圖可以看出這些國家是位在邊陲。

 

16、( ACD )下列各項,那些是春秋戰國變局中的現象? (A)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B)政教合一,官師結合 (C)君子陵夷,小人上升 (D)牛耕與鐵製農具出現 (E)貴族與平民皆受禮制規範                                   【79日大(社)】                

解析:(B)是西周的現象;(C)就是貴族降為平民,平民升為社會上層階級;(E)禮樂已經崩壞。

 

17、( BCE )關於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我們可以從下列的那幾本書中讀到? (A)尚書 (B)左傳 (C)司馬遷史記 (D)司馬光資治通鑑 (E)錢穆國史大綱 【78夜大(社)】

解析:(A)上起堯典下至秦誓(B)解釋春秋經(C)上至黃帝下至漢武帝(D)其內容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戰國時代的開始。齊桓、晉文的霸業是在春秋時代(E)三代至民國。

 

18、( C ) 戰國時代,有一位君主說:「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這位君主是 (A)梁惠王 (B)齊桓公 (C)趙武靈王 (D)楚莊王 (E)宋襄公                                    【76夜大(社)】                                         

解析:關鍵字是「……變服騎射……」。

 

 

第四章  大帝國的規制與運作

歷屆考題

1、( D )  某地洪水為患,消息上報朝廷後,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儘速搶修潰決的堤防,勿使水患繼續擴大;另一方面責成戶部儘速調度糧食,運往災區,賑濟災民。幕僚根據皇帝之意,寫成詔書,經皇帝確認無誤後,直接送至工部、戶部等單位執行。這是那個時期的制度? (A)秦漢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93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在明代,臣子所上的奏章先經內閣大學士看過後,再將其所擬的意見貼在奏章上,一起進呈給皇帝過目,待皇帝同意後,再頒布至各單位執行。由題幹中「幕僚根據皇帝之意,寫成詔書」可知,此時期的皇帝並不親自寫詔書,而是由幕僚代擬之後,交由皇帝確認,然後才頒布執行,故可知答案為(D)。

 

2、( D )  皇帝是中國傳統政治體系的核心角色,其命令被視為最高權力,其權柄卻也因此常被親近者侵奪。在侵奪皇帝權柄者當中,那一類是通貫兩漢時期最重要的政治角色? (A)蕃帥 (B)宦官 (C)權臣 (D)外戚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兩漢時期,有多位皇帝幼年即位,西漢如昭帝、宣帝,此時武帝遺詔下令由外戚霍光輔政,東漢和帝之後,更大多是幼主嗣位。由於皇帝年幼,政事均由太后決定,太后亦常將政事委任父兄,因而形成外戚掌權的現象,西漢更是亡於外戚王莽之手,故答案為(D)。

 

3、( B )   漢武帝獨尊儒術,可能原因之一是當時儒學的某些觀點,與漢武帝的政治意圖相契合。以下那一種論點最可能符合漢武帝當時的政治意圖? (A)孟子強調民貴君輕,有助於漢武帝強化其統治的合理性 (B)春秋公羊傳強調大一統觀念,可作為削弱諸侯王的依據 (C)天人感應說強調帝國萬世一系,符合漢帝國的統治利益 (D)強調禮制的儒學有助於維護貴族世家之利益,鞏固政權      【93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漢初因甫經亂世,故曾大封功臣及同姓諸侯,作為中央之屏蔽,雖異姓諸侯先後被滅,但同姓諸侯的坐大,成為漢初郡國並行制的危機,甚至演成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諸侯的勢力正是漢武帝所面對的問題,而 (B)春秋公羊傳因戰國時代背景之故,強調大一統觀念,與漢武帝當時欲集權中央、削弱諸侯國的需求相同,故此為正確答案。

 

4、( C )  史書記載:漢景帝時,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宮晉見,皇帝相當親熱,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兒子,便賜給他們五人侯爵之位,並賞賜許多物品。梁孝王死後,景帝將梁孝王所遺之國分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們的爵位通通提昇為王。歷史學者讀到這段故事, 最恰當的解釋是 (A)皇帝友愛兄弟,也疼愛子姪,所以要提昇他們爵位 (B)皇帝擔心外患,所以要加強位在邊境的梁國屏障功能 (C)皇帝擔心梁國成為帝國心腹之患,所以實施「眾建」 (D)皇帝推行開發邊疆政策,所以要邊境國梁國多發展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漢代封國與中央的衝突在漢初即已出現。賈誼曾上治安策指出諸侯王的問題,並提出「眾建諸侯少其力」的方法削弱諸侯國的實力,漢景帝仍繼續採用「眾建」的方法。題幹中提到梁孝王死後,景帝將梁孝王所遺之國分為五份,分給梁孝王的五位兒子,並將他們的爵位全部提昇為王,這就是「眾建」的辦法。

 

5、( B )   一部宗教經典指出:「人之為善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善;人之為惡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惡,乃其氣上通也。」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段話反映的觀念可能出現在那部經典中? (A)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二元論,應為基督教早期經典的觀點 (B)這個說法反映出天人感應論,應為東漢末道教經典的觀點 (C)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報應的觀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經典 (D)這個說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觀念,可能出自伊斯蘭教經典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題幹可以解釋為大自然所顯現的一切災異或祥瑞之象,均是上天對於君主(人)作為的感應,此即漢儒的「天人感應」之說。而後為道教草創時所吸收,成為其中心思想的一部分。

 

6、( C )  某位學者描述中國史上的一種制度是「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他指的制度應該是下列何者﹖ (A)漢代的內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內閣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明太祖自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後即廢中書省不再設相,君主獨裁,下設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後因為皇帝顧問而漸掌實權,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成為明清時的一種特殊制度。

 

7、( A )   「海瑞罷官」為一有名的歷史故事,其主角海瑞在明嘉靖年間身為戶部官員,上書給嘉靖皇帝,公開指責皇帝的施政與人格。請問海瑞是基於何種理念而指責皇帝? (A)傳統儒學中的士大夫精神 (B)當時西方傳入的民主思想 (C)皇帝制度的分權與制衡原理 (D)皇帝制度中的監察制度原理              【91學科能力測驗】

 

8、( C )  某一本歷史著作有如下的敘述:「在萬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學士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對其中的一人諮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他和另外的幾位大學士仍處於平等的地位。這以後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張居正名為首輔或稱元輔,其他大學士的任命則出於他的推薦,……」請問其所指的制度為何? (A)漢代內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內閣制 (D)清代八旗制度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明太祖廢中書省,不再設相,皇帝直領六部。但皇帝面對各項政務,力有未逮,於是設內閣大學士若干人,協助皇帝處理文書。大學士因為身為天子顧問而漸掌實權,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

 

9、( D )  秦的地方行政單位是郡縣,東漢的地方行政單位是州、郡與縣。從秦的二級制發展到漢的三級制,其主要原因為何? (A)版圖不斷擴大,邊地亦需設置行政單位 (B)經濟發展快速,人口多,事務繁,需增設一級 (C)提倡儒學,重視吏治,加強地方建設 (D)朝廷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89日大(社)】

解析:郡縣制的出現代表著中央集權政體的建立。

 

14、( C ) 西漢元帝時,有一年發生強烈地震,山崩地裂,人民死傷無數。元帝因此下詔,承認他的統治出現嚴重問題,應為此事負責。漢元帝主要是基於何種政治思想而下詔認錯? (A)黃老治術 (B)經世致用 (C)陰陽五行 (D)循名責實  【88推甄】

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有濃厚的陰陽五行思想。

 

10、( C ) 某本書上說:「天地的五行如果沒有變,(君主)應當以德行來彌補,廣施於天下。那麼問題就可以消除。如果不以德行彌補,不出三年,天會下石雨。……補救的辦法是省傜役、少收稅、開倉庫,賑濟百姓」。這應該是那本書的說法? (A)論衡 (B)潛夫論 (C)春秋繁露 (D)養生論                【88日大(社)】

解析:(A) 西漢末年,王充憤世嫉俗,乃作此書,語多偏激;然大抵訂偽貶俗,亦保存了若干神話的原始資料,如堯射十日、雷公連鼓等,均具研究價值 (B)東漢王符撰,內容為評論當時政治得失,反對讖緯迷信 (C)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講陰陽災異、天人相應 (D)三國嵇康著,為較早的養生論著。

 

11、( ABD )     中國歷史上,皇帝往往將土地封給宗室或子弟,賜與王號,實施局部的封建制度。各封王在其國內可以享有稅收、建軍的特權,形成對中央政府的挑戰。這種措施有時也可能挑起衝突,引發亂事。下列那些亂事與上述情形有關? (A)七國之亂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靖難之變 (E)三藩之亂 【86推甄】                                             

解析:(E)三藩非清廷的宗室或子弟。

 

12、( ACE )    漢武帝採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但儒家以外的學說並未消失。西漢一代,儒學以外,統治者採行的學說還有那幾家? (A)黃老 (B)墨家 (C)法家 (D)名家 (E)陰陽家   【86推甄】

解析:漢初實行黃老治術,漢武帝雖獨尊儒術,但心裡真正喜歡的是法家,法家是站在君王的立場來設計一套統治天下的辦法,故中國歷代的君王心中都很喜歡法家。

 

13、( ACE )    某班歷史課時,同學們決定以劉邦為主題,演一齣歷史劇。在安排劇情時,各人絞盡腦汁,但仍有些錯誤。請你指出那些地方與歷史事實不符? (A)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安排一名武士,準備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B)因實力尚不足與項羽抗衡,鴻門宴時,劉邦聽從建議,表現謙卑 (C)劉邦定都長安之後,總覺得不甚安全,乃下令將首都遷到洛陽去 (D)劉邦出身草莽,與群臣並不拘禮,登基之後定朝儀,情況改變 (E)自呂后逝世後,劉邦終日悶悶不樂,許多老臣紛紛前來安慰致意                                       【86推甄】

解析:(A)是張良個人行為,與劉邦無關;(E)劉邦死在呂后之前。

 

14、( B ) 古人討論政治運作時,曾經表示:「五帝官(公)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春、夏、秋、冬)之運(轉),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則不居其位」。又認為:「夫去惡奪弱(換掉惡弱的國君),遷命聖賢(改立有德的人為國君),天地之常經,百王之所同也」。這兩段文字,代表那個時代的何種想法? (A)西漢初年;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來源 (B)西漢後期;為王莽篡漢而自立,提供最好的理論基礎 (C)東漢初年;是光武帝偃武修文、表彰氣節的學說根據 (D)東漢末年;是儒生批評朝局、裁量時政的清議內容      【85推甄】                                 

解析:題幹內容即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此思想為篡位者提供了合法的理論。

 

15、( ACE )    史記記載:「諸呂作亂,日蝕,晝晦。吳楚七國叛逆,慧星數丈,天狗過梁野。」關於這一段文字敘述,我們應有怎樣的理解? (A)反映漢代的觀念,認為天象與人事相互關聯,彼此相應 (B)這是司馬遷寫史時特有的筆法,與時代觀念無關聯 (C)古書中有關天象的記載可供現代天文學家研究之用 (D)古書中有關天象的記載大多荒誕不經,缺乏研究價值 (E)這段文字的淵源可以向上追溯到陰陽五行的學說                                     【84日大(社)】

解析:(A)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使儒學走上迂怪的災異說,使漢人重視天象人事的比附。

 

16、(  )    西漢時代的「七國之亂」與西晉時代的「八王之亂」,都是歷史上的關鍵性事件。試就二者的背景、經過與因果加以比較,選出正確者 (A)兩者都在同姓宗室受封於地方,並擁有實權的背景下發生 (B)漢初與晉初都以黃老治術作為治國的原則,導致宗室諸王的日益跋扈 (C)兩者都因中央政府企圖削減宗室諸王的權益而引發 (D)前者歷時較短,後者歷時頗長 (E)前者結束後導致中央權力的擴大,後者結束後導致諸王實力的擴張                【83日大(社)】

解析:(B)晉初不是;(C)晉初是因賈后亂政;(D)前者僅三個多月,後者有十六年;(E)後者是導致西晉的亡國。

 

17、( A )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這段文字是在歌頌那一位皇帝?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81夜大(社)】

解析:(A)秦始皇統一法令和文字。

 

18、漢室宰相權重而位亦崇。自東漢以後,其權乃移於尚書。魏晉以後,又移於中書。劉宋以後,又移於門下。此一現象因係反映相權之擴大,還是皇權之擴大?為什麼?                                               【81日大(社)】

答案:(1)皇權擴大。
(2)他們原是皇帝的親信私屬,演變而為中央政務的實際執掌者,奪去宰相的職權。

 

19、改錯題:
中國歷代的地方行政,在西漢時代,統縣,全國共十三州,各州置刺史一人,為地方最高之行政官。隋文帝時,實行州縣二級制。唐代實行府兵制,在州縣之上,又設,成為三級制。宋代則採、州、縣三級制。明代地方行政長官為都指揮使,負責地方行政及財政。
以上的敘述中,有五項重要的史實錯誤,請改正之。  【79日大(社)】

答案:(1)州統縣®郡統縣。 (2)行政官®監察官。 (3)府®道。 (4)道®路。 (5)都指揮使®布政使。

 

 

 

第五章  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

歷屆試題

1、( D )  以下記載是中國正史對外族的描述:史記:「(匈奴)逆天理,……以盜竊為務,……茍利所在,不知禮義。」漢書:「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新唐書:「(回紇)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關於史料中所謂「盜竊」或「寇抄」的討論,以下選項何者適當? (A)因為游牧民族生活貧困,嚮往農業民族的生活方式,常以劫掠的手段取得經濟利益,故外族入侵的確是盜賊的行為 (B)外族有盜賊的天性,道德有嚴重缺陷,在這種民族性的驅使下,不斷入侵農業民族,故外族入侵的確是盜賊的行為 (C)這些記載都出自中國統治階層,是農業民族對於游牧民族的刻板印象,並非實情,游牧民族根本不需要入侵農業民族 (D)外族的確不斷入侵,正史的記載反映了農業民族的憤怒,只是傳統正史不考慮游牧民族的立場及游牧社會的經濟特性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A)過去的中國歷史,大多由農業文化的漢民族寫作,因此充斥著農業文化本位的眼光和立場。對游牧民族以及他們的文化,也應該加以了解,並進而從雙方的觀點和立場,來看中國歷史問題,如此才是正確的態度。(B)游牧民族對土地的概念和農業民族不太一樣,游牧民族沒有清楚的土地所有權觀念,重視的是地上資源的使用權。因此游牧民族部落爭的是草場和游牧路線,「越界入侵」農業民族的領域,並不認為是錯的。(C)游牧不是一種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的經濟手段,另一方面游牧經濟所依賴的牲畜,經常遭受草原多變的氣候等自然災害而有大量的損失,所以不容易有固定的剩餘財富可以和農業民族貿易,因而只有出於掠奪一途了。

 

2、( D )  漢文帝時賈誼曾評論漢與匈奴的關係說:「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千石大縣,以天下之大,而困於一縣之小,甚竊為執事羞之」。賈誼深以為羞恥的事是什麼??戰爭曠日持久以致國力虛耗?消極的對匈奴和親及歲贈政策?李陵、李廣利兵敗投降匈奴?匈奴入寇與高祖的平城之圍?呂后對匈奴國書的卑辭回應 (A)??? (B)??? (C)??? (D)??? (E)???                        【84推甄】

解析:?文帝時是實行和親政策,沒有戰爭;?是漢武帝時代。

 

第六章   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

歷屆試題

1、( C )  某學者指出:「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所謂「後世」及這位學者的時代可能是: (A)所謂「後世」是指秦漢,這位學者是六朝時人 (B)所謂「後世」是指魏晉,這位學者是隋唐時人 (C)所謂「後世」是指六朝,這位學者是兩宋時人 (D)所謂「後世」是指兩宋,這位學者是明清時人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這句話為宋代理學家張載所言。自唐中葉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戰禍頻仍,經過長時期、大規模的戰亂,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士族和地主莊園幾乎不復存在,造成宗子法廢及豪門世族譜牒的散失。到了宋代,理學家力圖恢復宗法制度,提倡效法六朝南渡世族重視譜牒的編寫,以重建家庭制度。

 

2、( B )   一群住在冀州(河北)的人們,為了躲避戰禍,移居到了南方揚州境內。政府特別在揚州境內設置一個也名為「冀州」的地方政府,這群人的戶籍不屬於揚州地方政府管轄,而屬於這個增置的冀州地方政府。請問這種現象最可能出現在那一個時代? (A)漢魏 (B)南朝 (C)隋唐 (D)宋明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魏晉南北朝時代,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禍,大舉南渡。這些南渡的人口並沒有納入南方當地的戶籍,而是另設地方政府管轄,也因而造成東晉到南朝政府統治與稅收的問題。

 

3、( B )   某論文引用如下的一段史料:「江南上層士大夫之才幹者被拔擢為令僕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之高級官員。而其餘尚文學之士人,大多荒誕浮華,不涉世務,自以為清高。至於臺閣令史、主書等官員,皆熟習政務,辦事能力強。這些人即使在當時被認為是小人,仍多被委任政務,因為他們的確有辦事的才能。」請問此論文的題目應為何﹖ (A)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 (B)南朝寒人的興起 (C)北宋文人與黨爭 (D)東林黨禍考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題幹中提到拔擢江南上層士大夫,尚文之士不涉世務,可推知此約為東晉南朝之事,南朝帝室皆出身寒微,以軍功起家,因此不得不需要江南士族的支持,給予士族一些優遇,但另一方面又對門第勢力心存顧忌,所以大力提拔寒門,甚至改變教育制度和取才辦法,為寒人打開入仕之門,寒門由此進入官僚體系,成為一股新勢力。

 

4、( B )   一篇研究中國史的論文中,有以下敘述:「北人南來避難約略可分為二路線,一至長江上游,一至長江下游。避難人群中,其上層階級是皇室及洛陽之公卿士大夫,中層階級亦為北方士族,下層階級為長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般庶族。」請問北人南來避難是肇因於何事件? (A)黃巾之亂 (B)永嘉之亂 (C)靖康之難 (D)太平天國   【91學科能力測驗】

 

5、( ABD )   清代學者朱彝尊說:「孔穎達有言:『傳者更相祖述,惟魏晉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漢儒言流入陰陽災異之說,弼始暢以義理。」這段話應作怎樣的理解? (A)孔穎達撰五經正義,對經學著作的評論,具有參考價值 (B)孔穎達很推崇王弼的周易注,朱彝尊也同意他的看法 (C)朱彝尊認為王弼的周易注,是繼承漢代經學而加以發揮 (D)從文義上看,王輔嗣與王弼應為同一人 (E)朱彝尊是清代學者,重實學反虛玄,暗指王弼誤國

                                                                                                                                         【89日大(社)】

解析:(C)「……弼『始』暢以義理」文中的「始」字,表示王弼與漢儒不同;(D)王弼字輔嗣;(E)本段文字是褒獎王弼的。

 

6、( B )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政治鬥爭十分激烈,獲勝者取得政權就大力提倡傳統的倫理道德,目的是要壓制政敵;政爭失敗者則從思想上強調個性的自由,反對外在的束縛,兩者形成明顯的對立。試問:這是思想史上的什麼之爭? (A)古文與今文之爭 (B)名教與自然之爭 (C)程朱與陸王之爭 (D)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之爭             【88日大(社)】

解析:關鍵字:強調個性自由,反對外在束縛,這是玄學家所追求的。當權派主張名教,政爭失敗者主張自由、解放。

 

7、( ABD )   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人接受這種源自印度的精深教理,過程有些轉折。下列說明,那些適當? (A)佛教傳到中國的確切時間已無法得知。只能確定東漢初年時,上層社會已有人信奉佛教 (B)佛教在東漢末年廣為人們接受,這與當時社會動亂,生活艱困,人們普遍希望心安有關 (C)東漢經學很盛,各家說經多出新義,有人援引佛教教理加以闡發,也促成了佛教的興盛 (D)西晉時,學者認為佛經中「空」與道家所說的「無」接近,有人便以道家概念釋解佛經 (E)用儒家概念解釋佛教義理,稱「格義」,是譯經的重要方法,有助於佛教深入中國社會                               【88日大(社)】

解析:(C)東漢沒有人援引佛教義理;(E)是道家不是儒家。

 

8、(  )   葛洪說:「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令人不老不死」。又說:「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嫌金銀不可以異物作乎」?這兩句話顯示什麼意義? (A)葛洪相信金丹可以使人長生不死,反映了當時人的普遍想法 (B)不死金丹是道教的信念,煉丹過程中則得到物質變化的知識 (C)不老不死是養生,葛洪的神農本草經集注開發這種概念 (D)葛洪相信金丹,是因為他分析基本元素,並掌握了科學實驗 (E)葛洪燒煉金丹,發現煉製金銀之法,對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                                                【88日大(社)】

解析:(C)該書是陶弘景所編著,非葛洪;(D)當時還沒有科學實驗;(E)是對科學發展有影響。

 

9、( B )    五胡十六國當中,建國最多的是那一族? (A)匈奴 (B)鮮卑 (C)羌 (D)羯

                                                                                                                                          【87日大(社)】

 

10、( B ) 要了解歷史上某一種制度,可以查相關時期的正史或討論典章制度的書籍。如果我們要研究均田制,可以查看下列那些書籍? (A)晉書 (B)魏書 (C)唐書 (D)史通 (E)文獻通考

                                                                                                                                                【86推甄】

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創行的制度,魏書是北齊魏收所著,內容是記北魏一朝之事。

 

11、(  )  教育文化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下列有關魏晉南北朝的教育文化的敘述,那些是正確的? (A)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君主缺乏文化修養,不重視學校教育 (B)戰亂不斷,官學沒落,私人講學盛行 (C)門第取得政治、社會特權,學術文化主要在家族內傳遞 (D)玄學興盛,儒學在教育中的地位已無足輕重 (E)佛教發達,佛寺成為教育場所之一

                                                                                                                                         【84日大(社)】

解析:(A)(B)胡人政權一樣重視學校教育;(D)當時學校仍在傳授儒學,儒學只是不再獨尊而已。

 

12、( ABDE ) 北魏實施均田制時規定除桑田外,「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依此規定看來,北魏均田制的特點是 (A)依生產力的多寡分配土地使用權,不以絕對的均平為分配原則 (B)人民至少可分配到一定限額的土地使用權 (C)婦女所受露田只有丁男之半,明顯的壓抑婦女地位 (D)若因努力生產而增加牛或奴婢之數,可分配更多露田,有鼓勵生產之意 (E)開墾荒田是實施這項制度的重要政策目標                                            【82夜大(社)】

 

13、(  ) 寇謙之是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史書上說他曾「清整道教」,並受到北魏太武帝的崇信,下列對於他的生平事跡的敘述,那些是正確的? (A)他生活的時代約相當於十六國後期到北魏初期,正是戰爭頻仍,紛亂不已的時代 (B)他生活的時代約相當於北魏統一中原,與南朝形成對峙,尚稱平靜的時代 (C)他的「清整道教」是指革除積弊,改善風氣,制定道教的規模、儀式與經典 (D)他的「清整道教」是指將混入道教中的佛教儀式與經典清除出去,以保持純粹性 (E)由於北魏皇帝對他的信任,道教被立為國教,北齊、北周繼續尊奉,佛教只在南方流行,形成北道南佛的對峙局面         【81日大(社)】

解析:(E)佛教亦在北方流行。

 

14、( B )  一位歷史家總結某位歷史人物的功業,說:「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北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這位歷史人物是 (A)孫權 (B)王導 (C)謝安 (D)劉裕                  【80日大(社)】

解析:參見課本,頁103。

 

15、( BCD ) 自劉淵稱帝以來,北方及長江上游先後出現許多國家,有人稱之「五胡十六國」。下列有關「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敘述,那些是正確的? (A)有五個胡族,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 (B)大部分國家的國號都是前此朝代的舊名 (C)「五胡十六國」的名稱,是沿襲崔鴻的十六國春秋而來 (D)此時期也有漢族建立的國家,並且有的國家不計算在十六國之內 (E)這些國家存在的年代長達二五○年                        【80夜大(社)】

解析:(A)五胡建立的國家不只十六國;(E)是一百三十餘年。

 

16、( C ) 由於降胡日眾,與漢人雜居,有識之士引以為憂,而主張:「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或徙胡人「各附本種,返其舊土」;如此則胡人與漢人不雜,「並得其所」,胡人「遠絕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矣」。但朝廷限於時勢,未能採行。這是那一個時代的事? (A)西漢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E)北魏                        【78夜大(社)】

解析:是西晉提倡的「徙戎論」。

 

17、( C ) 「有個讀書人,一面看周易,一面搧著扇子。朋友來了,大家便在榻上跪坐,一邊喝著酒,一邊談論理想的聖人人格,品評古今人物,或討論人生哲理,逍遙的境界。出外時,他常攜帶著麈尾,狀極飄逸灑脫」。以上敘說的生活情況,應該是那一個時代? (A)商代 (B)漢代 (C)魏晉南北朝時代 (D)隋唐五代 (E)明代                     【77夜大(社)】

解析:關鍵字是麈尾,玄學家的攜帶物。

 

18、( B ) 有一批知識分子,目睹宦官亂政,朝政日壞;於是聯合京師太學生和郡國學校的生徒,奮起反抗。宦官指控他們交結生徒,「共為部黨」,「誹乩朝廷,疑亂風俗」;皇帝因此下令逮捕他們,後來雖赦免他們還鄉,但終身不許任官。這個事件是 (A)秦代的「阬儒」 (B)東漢的「黨錮之禍」 (C)唐代的「牛李黨爭」 (D)北宋「新舊黨爭」 (E)明代的「東林黨禍」

                                                                                                                                          【76夜大(社)】

19、(  ) 寇謙之對道教的發展有那些重要的貢獻? (A)建江西龍虎山為道教聖地 (B)使道教成為北魏的國教 (C)制定道教的規模儀式 (D)著抱朴子一書發揮道教理論 (E)講求煉丹與長生不死有助道教傳播                                       【76日大(社)】

解析:(A)是張盛;(D)是葛洪;(E)是葛洪。

 

20、( BCD ) 從十六國崛起,到隋的統一,約三百年,盛極一時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突然不見,是因為 (A)完全被消滅 (B)溶入中華民族的大洪爐 (C)胡人沾染漢人文化,為中華民族注入新血液 (D)漢人亦沾胡人武風 (E)西遷到中亞和西亞          【73夜大(社)】

 

21、( A ) 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的出現,對中華民族的最大影響是 (A)文化的交流與民族的融合 (B)北方的分裂和再統一 (C)形成了士族的特權 (D)促使佛教的盛行 (E)吳姓、僑姓和郡姓、國姓的區別                                                   【69夜大(社)】

 

22、( D ) 西漢時的「七國之亂」與西晉時的「八王之亂」,其發生的主要原因都在於 (A)宦官攬權 (B)君主過分專制 (C)后妃干政 (D)實行封建 (E)外戚跋扈              【66夜大(社)】

 

 

第七章  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歷屆試題

1、( B )   一位正擔任中央大臣者,回憶其早年入仕過程,雖順利通過禮部考試,因未能通過吏部測試,不得派任官職,只好暫時接受地方政府首長聘任,擔任僚佐。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個官僚可能身處那個時期? (A)漢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唐代科舉採用資格考試與任官考試分途的方法,考生於州、縣試合格後,再到禮部按科別參加考試,及格後僅能取得任官資格,考生還要再通過吏部考試,才能分配任官。

 

2、( B )   在一份與戶籍登錄有關的古文書記載:「戶主余善意,年二十二歲,……擁有二十畝永業田,二十八畝已受,七畝口分田,總計應受田一頃六十一畝,一畝居住園宅,一頃三十三畝未受……」請問這份文書反映的制度為何? (A)王莽的王田制度 (B)唐代的均田制 (C)北宋的青苗法 (D)明代的一條鞭法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依唐制規定:丁男受口分田(露田)八十畝,永業田(桑田)二十畝;口分田身死還官,永業田可傳於子孫。婦女不給田。

 

3、( A )   在十六世紀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將其在廣州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出版了中國見聞錄,其中有一段記載說:「皇帝在省城裡成立了一所學校,由政府負擔經費,負責審核的官員命令所有成績優異的學生集合到省城,詳細詢問每一位學生有關法律等的相關問題。」請問:這段文字最可能是作者對下列那一種制度的描述﹖ (A)科舉考試 (B)官僚體系 (C)社會組織 (D)律令刑獄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十六世紀正值明代,明代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階段,應試者集試於各省,錄取者稱舉人,可再參加會試、殿試,錄取者即可由此管道進入官僚體系。由題幹可知,國家在省城集合優秀人才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測驗,應為明法科的鄉試。

 

4、請閱讀以下資料:「兩漢鄉舉里選必先查明其生平,若違犯鄉里的清議,將終身無法任官。魏晉設立九品中正,雖多失選才之旨,但鄉里清議的遺意未亡,只要被清議糾彈,就終身不能任官。今日選士,違背了選才的宗旨,士人不再受清議約束,不重視品行,為了求中第,往往拜求主考官的賞識和恩澤。」請問:
(A)這段資料的作者應是屬於那個時代?根據什麼判斷?
(B)在九品中正制度中,中正官的任用條件是什麼?
(C)九品中正「多失選才之旨」,是指什麼現象?                          【89日大(社)】

答案:(A)(1)唐代。

(2)當時知識分子常以其詩文呈獻顯要以博取虛名,這種風氣彌漫於知識圈內,士風為之敗壞。

(B)以在中央任官的本處人兼充。

(C)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弊病。

 

5、( D )  上歷史課時,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下邊這個簡圖。請問:這位老師要講的是那一段歷史? (A)漢武帝開疆拓土 (B)東漢的對外關係 (C)隋文帝的統一 (D)唐代的對外經略
                                                              【87日大(社)】

 

6、( B )   隋唐時代是中國的盛世,其立國的規模和制度,主要係繼承下列那一組政權的基礎? (A)西漢、東漢 (B)西魏、北周 (C)東魏、北齊 (D)宋齊梁陳             【86日大(社)】

 

7、(  )   對於安史之亂的發生,歷來有許多解釋,以下是三段有關的文字:

(一)、資治通鑑:「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宰相。李林甫欲杜(杜絕、阻斷)邊帥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書,乃奏言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畯(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上悅其言,始用安祿山,至是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天下之勢偏重,卒使祿山傾覆天下,皆出於林甫專寵固位之謀也。」

(二)、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國政俗,皆尚和平,承平之時,武備不得不弛,初無關於法制。自五胡亂華以來,以漢人任耕,而以降附之外族任戰,其策亦未嘗變,故唐初雖有府兵,出征實多用蕃兵、蕃將,此實非玄宗一人之咎,歸罪林甫,尤近深文(苛刻)。惟天寶之時,偏重之勢太甚,君相不早為之計,而徒荒淫縱恣,耽寵怙權,則神州陸沈(國土沈淪),固不得不任其責耳。」

(三)、「玄宗晚期,寵幸楊貴妃,沈迷於晏樂,而將國政委交於李林甫、楊國忠等小人,造成宰相個人的專權,植黨營私,淫侈貪賄,唐代政治因而日益腐敗,加以府兵敗壞,募兵代興,武力為藩鎮私人所宰制,以及任用跋扈不馴的胡人為邊帥,終致釀成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

以上三種解釋各有重點,請加以比較,選出正確的敘述 (A)三種解釋都強調制度的不良引起動亂,個人因素並不重要 (B)三種解釋都對唐初胡人握有兵權提出說明,並認為是安祿山起兵的重要背景 (C)三種解釋都認為李林甫為貪戀權勢所制定的政策是導致安祿山起兵的主要原因 (D)三種解釋都說明安祿山是以唐玄宗與李林甫君臣荒晏、不理朝政作為起兵叛亂的藉口 (E)除資治通鑑外,另兩種解釋都認為唐玄宗的作為也是導致動亂的原因之一                                                             【85推甄】

解析:(A)第一、第二種解釋是強調「人」的不良引起動亂;(B)都有討論到安祿山;(C)第二種不是;(D)李林甫不是荒晏,不理朝政。

 

8、( D )  歷史記載:西元849年時「河隴老幼千餘人詣闕(宮門),上(皇帝)御延喜門樓見之,歡呼舞躍,解胡服,襲冠帶,觀者呼萬歲」。請問河隴民眾得以恢復故國衣冠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A)匈奴戰敗遠徙 (B)突厥戰敗遠徙 (C)回紇國勢衰弱 (D)吐番國勢衰弱

                                                                                                                                          【84日大(社)】

解析:(D)吐番在勢盛時曾占領四川和河西(河隴)之地,西元九世紀始衰,才由河隴退兵,當地百姓歡天喜地。

 

9、( C )  「自古帝王雖平中夏,而不能服夷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人。朕所以能及此者?」根據這位君主自己的分析,是由於「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請問這位君主是誰?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清高宗

                                                                                                                                                【84推甄】

解析:(C)唐太宗在位四夷來歸,平突厥後,西北君長又上「天可汗」的尊號。

 

10、(  )   元代一位歷史學家認為:隋唐時代,朝野有名氣的人物中,鮮卑族的子孫幾乎十占六七,這時候還要辨別氏族出身,已經是沒有什麼用的事了。他的看法說明了隋唐時代那些民族融合的史實? (A)胡漢之間經過長期對立,不斷接觸,而到了融合的階段 (B)鮮卑族仍被視為尊貴的血統,受人敬重,所以其子孫多能名揚於時 (C)雖然可以從姓氏上看出鮮卑人的後裔,但已無意義 (D)自秦漢至北朝的許多邊塞舊族,基本上已成了漢族人 (E)胡人與漢人的融化過程中,鮮卑最能接受中原文化                     【83推甄】

 

11、( ABCE ) 突厥的興盛、衰微與遷徙,對於歷史曾有那些影響? (A)對突厥的外交或戰爭,構成隋及盛唐對外關係史的重要部分 (B)隋、唐之際,逐鹿中原的群雄競相爭取東突厥的支持,甚至向其臣服 (C)西突厥一度是西域各國的盟主,其衰微使唐與大食在中亞展開霸權競爭 (D)吐番因東突厥的衰微而獲得主宰塞北草原的機會,並繼東突厥之後成為唐的大患 (E)突厥人的後裔曾遷至小亞細亞建立伊斯蘭教國教,並曾擴張為一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權                                                 【82日大(社)】

解析:(D)是回紇,不是吐番;(E)信仰伊斯蘭教後的突厥人,就稱為土耳其人,建立雄跨歐、亞、非三洲帝國的是鄂圖曼土耳其人。

 

12、( ABDE ) 北魏孝文帝實施均田制時規定除桑田外,「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依此規定看來,北魏均田制的特點是 (A)依生產力的多寡分配土地使用權,不以絕對的均平為分配原則 (B)人民至少可分配到一定限額的土地使用權,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 (C)婦女所受露田只有丁男之半,明顯的抑壓婦女地位 (D)若因努力生產而增加牛或奴婢之數,可分配更多露田,有鼓勵生產之意 (E)開墾荒田是實施這項制度的重要政策目標                  【82夜大(社)】

 

13、( A ) 史書記載:「初,回紇風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及有功於唐,唐賜遺(贈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築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中國為之虛耗,而虜俗亦壞。」這段話最能說明怎樣的交往與影響 (A)唐代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 (B)大唐帝國及其藩屬之間 (C)大唐帝國與回教民族之間 (D)唐代中原與今天新疆地區之間

                                                                                                                                          【81日大(社)】

解析:回紇是塞外游牧民族,且是一獨立國家,不是唐的藩屬。

 

14、( ACD ) 下列的敘述中,那幾項可以說是隋能夠滅陳的原因? (A)隋勵精圖治,陳政事廢弛 (B)北朝行募兵制,戰鬥力遠比南朝的徵兵強 (C)北方世族在異族統治下,力爭上游;南方世族則生活安逸,社會腐化 (D)北方注重經學,講究經國濟民之道;南方崇尚玄學,有消極頹靡之象 (E)北方經濟繁榮,工商發達;南方則經濟長期衰退,物質短少

                                                                                                                                         【80夜大(社)】

解析:(B)北朝行府兵制是區域徵兵,南朝的北府兵是募兵;(E)南方的經濟很發達。

 

15、( BDE ) 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是由那些因素造成的? (A)北方匈奴的入侵迫使漢人向南方移居 (B)西晉滅亡後,晉室率領一批文化及政治的精英分子南渡 (C)三國時代魏蜀吳的南方開發 (D)安史之亂造成北方的殘破,相對的使南北經濟文化重心的易位加速發展 (E)北宋的覆亡,再度使南方成為重要的政經地區                          【80夜大(社)】

解析:(C)只有吳在南方發展。

 

16、( B ) 丁某要去當兵,他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同時也買了一些衣服,又準備行糧等必需物品。請問這是那一時代的情形? (A)漢武帝的募兵制 (B)唐代的府兵制 (C)宋王安石的保甲法 (D)明代的衛所制               【79日大(社)】

解析:(B)府兵是自費當兵,故自己要買配備和行糧。

17、( D ) 隋唐時代住在杭州的人,如果經運河到京師長安,其正確的順序路線應是 (A)廣通渠→邗溝→通濟渠→永濟渠 (B)邗溝→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 (C)江南河→通濟渠→邗溝→廣通渠 (D)江南河→邗溝→通濟渠→廣通渠 (E)廣通渠→邗溝→通濟渠→江南河

                                                                                                                                          【76日大(社)】

解析:參見課本,頁125,圖7-1-1可知。

 

18、( B ) 秦始皇與隋煬帝的行事頗多類似之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 (A)兩人都曾焚書坑儒 (B)兩人都曾修長城、築道路、建宮殿 (C)兩人都清簡為政 (D)兩人都曾攻擊朝鮮和通使西域 (E)兩人都曾在位數十年之久                                       【70日大(社)】

 

19、( B ) 唐高宗時,今之俄屬中亞東部全入唐的版圖是那國平定以後? (A)東突厥 (B)西突厥 (C)大食 (D)波斯 (E)天竺                                          【69夜大(社)】

 

20、( A ) 隋代的府兵雖承自北周,但兩代的府兵制並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的差異在 (A)北周的府兵由軍人自相統率,不編戶籍,隋的府兵則悉屬州縣、兵民合一 (B)北周府兵皆為胡人,隋的府兵皆為漢人 (C)北周的府兵只管戍邊,隋的府兵只戍衛京師 (D)北周的府兵將卒皆世襲,隋的府兵則皆不世襲 (E)北周的府兵仍從事農耕,隋的府兵則否   【69日大(社)】

解析:(A)府兵的管理在北周是兵籍和民籍分開,家中有人抽調去當兵,這家就屬兵籍,否則就是民籍。北周是兵籍由郎將(軍人)來管轄,民籍由文人來管轄,是兵民分籍,而到唐是兵民合籍,就是兵籍和民籍皆由文人管,叫隸屬州縣。

 

21、( C ) 唐代中國文化及佛教傳入現今之西藏,當時稱西藏為 (A)吐谷渾 (B)吐魯番 (C)吐番 (D)吐火羅                                                         【69三專】

 

42、( C ) 在唐時,依照漢字創造本國字的國家有 (A)新羅與百濟 (B)百濟與日本 (C)新羅與日本 (D)新羅與高昌 (E)日本與高麗                                       【64日大(社)】

 

22、( C ) 唐朝是佛教的全盛時代,將佛教教義分析理解,而使佛法中國化,中國思想佛教化的大師是 (A)法顯 (B)道安 (C)玄奘 (D)義淨 (E)不空                      【64三專】

 

 

第八章  從中古到近世的變革

歷屆試題

1、( A )   一位大臣向皇帝建議降低賦稅,指出這項稅法實施之初,一匹絹合四千錢,所以,稅額萬錢的人家只要繳納絹二匹半;現在一匹絹合八百錢,這戶人家竟要繳納十二匹絹。根據該大臣的說法,這是關於那個稅法的討論? (A)唐代兩稅法 (B)唐租庸調法 (C)明一條鞭法 (D)宋代青苗法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唐代由於實行兩稅法,人民所繳納的稅由實物轉換為錢,為了取得納稅所需的錢,人民將所生產的物品拿到市場上販賣,購買的商人便藉此壓低產品價格,造成物賤錢貴的現象。由題幹中得知,絹的價錢由四千錢下跌至八百錢,相對的人民必須以更多的絹換取納稅所需的錢,這正是兩稅法實施之後所造成的現象。

 

2、( C )  某人觀察他周邊事物的變化:過去北方人習慣吃麵食,南方人則偏好米食,但近幾年來,江浙地區的城市街坊上出現不少販賣麵食的店家,農民也普遍將小麥作為主要作物,與水稻連作,以牟取利潤。這種變化最早可能發生在那個時期? (A)東晉 (B)中唐 (C)南宋 (D)明代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在唐宋時期,北方的小麥種植區便不斷擴大,大量取代了以往小麥與雜糧的生產,並出現了稻麥連作。而宋室南渡後,也將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帶到南方,因此江浙地區開始出現了販賣麵食的店家。

 

3、( C )  唐代曾有「錢荒」現象,即銅錢欠缺,民間在進行商業交易時沒有銅幣可以使用。歷史老師說成因之一是人民將銅幣熔化後變成銅金屬。對於這個現象,我們應如何理解較為恰當? (A)銀幣已取代銅幣,成為唐代的法定貨幣,故人民將銅幣熔鑄成其他器物以牟利 (B)紙鈔已取代銅幣,成為民間通行的貨幣,故人民將銅幣熔鑄成其他器物以牟利 (C)唐代發生銅幣面額低於其金屬價值的現象,故人民將銅幣熔鑄成其他器物以牟利 (D)「錢荒」的原因不可能是人民將銅幣熔鑄成他物,其原因如同現代人不可能將鈔票變成紙漿,是歷史學家誤信史料                                              【91學科能力測驗】

 

4、( B )   有一項法令規定: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當今政治上顯赫的家族之間彼此通婚。請問該法令頒布的時代可能是 (A)漢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唐高宗時,李義府為了向舊族求婚被拒,至奏請舊族間並不得自為婚姻。顯慶四十年十月詔曰:「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選、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為婚姻。」隋唐時期一再打壓士族,加以唐末五代的戰亂,士族到北宋已凋零殆盡。因此,打壓士族的法令頒布時代應為唐代。

 

5、( B )   有一位學者評論所處朝代政治,認為當時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政刑一切收了」的緣故,這個學者是誰? (A)韓愈 (B)朱熹 (C)王守仁 (D)顧炎武                                       【89日大(社)】

解析:題幹是指宋推行的強幹弱枝政策,選項中只有朱熹是宋代人。

 

6、( C )  中國歷史上有種賦稅制度,農民繳納的賦稅與他擁有的財產沒有必然關係,而是有一定的數額。原先,農民是分到多少田,繳多少賦稅,後來他們已經分不到田,或分田很少,但仍要繳同樣的賦稅。如此一來,這個制度就很難再實施下去,而必須改變。請你想一想,當時的政府進行了什麼樣的改革? (A)恢復封建體制,實施井田制度 (B)鼓勵開墾荒地,實施均田制度 (C)改變徵稅方法,依據資產計算 (D)簡化農民賦役,併為一條徵收

                                                                                                                                                【89推甄】

解析:題目是均田制度下的租庸調法,後均田壞,改行兩稅法,則依資產徵稅。

 

7、( B )   有一座城市,大街兩旁盡是高聳的圍牆,看不到任何店家。在熙來攘往的路人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高鼻深顎的外國人,有些地方還可看到外國教堂或寺廟。到了黃昏,遠方傳來有節奏而持續的鼓聲;當鼓聲停止時,大街上已不見行人,只有金吾將軍率領軍隊在大街上來回巡邏。根據這些敘述,我們可以推斷 (A)這是西漢長安城,外國人指來自西域的回教徒 (B)這是唐代長安城,外國人主要是經由絲路而來 (C)這是元代泉州城,外國人是指經由海路而來的回教商人 (D)這是明末清初的北京城,外國人是指當時來華的傳教士

                                                                                                                                          【89日大(社)】

解析:唐的城市還有里坊,天黑前坊內要關閉,所以大家急速回坊,里坊到宋才廢除。
(A)西漢的長安也有里坊,但此時回教還未創立,這外國人不會是回教徒。

 

8、(  )  下列是唐人論及同一事的三段資料。

資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資料二:「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

資料三:「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

請根據這些資料,選出正確的敘述 (A)此河指黃河。黃河時常決口、改道,淹沒田宅,隋文帝整治之後,有利航運 (B)此河指運河。隋煬帝修運河,耗費民力,卻有助於此後經濟的繁榮 (C)三段資料含義相同,都指出前代人民的辛勞痛苦,後代人民卻可以享受成果 (D)資料二、三的含義是「有害於一時,而利於千百載」,但資料一無此含義 (E)有人認為此河千里通波,方便統治者搜刮各地貨物,造成人民的負擔。這三段資料也可以說明這點          【88推甄】

解析:(A)指隋之運河;(E)第二段資料沒有。

 

9、( ABD )  魏晉以來,士族把持政權,社會重視門第,唐朝中葉以後,這種現象漸趨沒落,其重要原因為何? (A)戰亂的破壞,使士族衰落 (B)皇帝倚重宦官,使士族權勢動搖 (C)胡風盛行,改變社會觀念 (D)科舉考試,使社會階級漸趨消融 (E)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階級制度                                                     【87日大(社)】

解析:(B)唐玄宗起用私寵,肅宗重用宦官後,士族地位減低。

 

10、( D ) 有一篇描述社會風氣的作品提到:「那段時間,人們無分貴賤,都愛穿胡人的服裝,婦女化妝也效法胡人,衣服的樣式一改傳統,襟袖窄小,有識之士對戎俗的流行深不以為然。」請問作者是在那一個時期描述那一個時代社會風氣? (A)在北魏遷都洛陽後描述遷都前的風氣 (B)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後描寫當時的風氣 (C)在唐代安史之亂以前描述當時的風氣 (D)在安史之亂以後追溯安史亂前的風氣                          【87推甄】

解析:(D)唐代胡風盛行,由題目:「那段時間……」,可知是事後追溯事前的描述。

 

11、( D )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政治很不安定,政權經常更迭,戰爭也是常有的事,各大勢力之間經常兵戎相向。戰禍連綿使人民負擔沈重,生活困苦。這個時代幾乎沒有特殊的表現,政治上看不到偉大人物,學術文化也無甚成就,一片沈寂。但是,繼之而起的時代,結束了動亂,開啟了安定和平的局面,經濟上立即出現繁榮景象,人口大為增加。也就是說,這個時代政治的動亂對經濟與人口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請問這是那一個時代? (A)戰國 (B)三國 (C)南北朝 (D)五代                                          【85推甄】

解析:(D)政治動亂對經濟、人口沒有造成影響的亂世只有五代。

 

12、關於讀書與求學的問題,中國學術史上有一位學者認為:只要心地正直,作為善良,雖不識字,也有讀書的功效;反之,心地不正直,作為不善良,讀書雖多,用得不好,卻會增加罪惡。另一位同一學派的學者也認為: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沒有攙雜人欲,並不是因他無所不知。所以,只是從知識與才能上學聖人,只知道鑽研書本,考索名物,比擬形跡,結果是知識愈廣,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請問:(1)這是那一學派學者的觀點?(請寫出學派名稱) (2)這派學者的這種觀點是反對那一學派的主張?(只要寫出學派名稱) (3)從學術思想本身的發展來看,這兩派的長期爭論後來出現了怎樣的歸趨?導致了怎樣的新學風?

                                                                                                                                         【84日大(社)】

答案:(1)陸王學派。(2)程朱學派。(3)直接去探索經典原義。造成考據學的興起。

解析:陸王學派主張「心即理」,是「尊德性」,對於「人性論」,主張德性的重要,認為「吾心俱備眾理」,天下的「理」既然在我心中,因此只要往自我的「內心」進求,即可達到理(也就是「聖」)的境界,因此陸王學派又稱為「心學」。程朱學派強調要達到「理」的境界,必須要讀聖賢書,故主張多讀書,即「道問學」。

 

13、「關東老農陳生,受田百畝,躬耕而食,家道殷實,所育三子均已成年。長子伯文忠厚樸實,勤於農事;次子仲武身心武健,徵為府兵;三子叔斌聰明俊秀,得意貢舉。」根據文中的內容敘述,請回答下列二題:

(1)(   ) 勤於農事的伯文,必須為國家盡那些義務??持銀兩繳納賦稅?以實物繳納田租?用實物繳納戶調?輸錢以供政府雇役?隨時負擔額外課賦  (A)??  (B)??  (C)??  (D)??  (E)??

(2)(   ) 仲武應徵從戎,其軍旅生活有那些特色??糧食衣裝均須自備?平時農閒兼習戰陣?定期應調入京宿衛?子女必須世襲軍職?每歲定時負擔徭役 (A)??? (B)??? (C)??? (D)??? (E)???                                            【84推甄】

答案:(1)C (2)A

解析:(1)題中:次子徵為府兵,三子得意貢舉,故可推知是隋唐時代,隋唐行府兵的同時,也行「租庸調法」,故知??是對的。

(2)?唐代的府兵要按時調入京宿衛,叫做「番上」,北周沒有;?唐的府兵免租庸調。

 

14、( B ) 某位歷史學者為寫研究報告引用下表有關唐、五代、宋三個時期官員出身的統計資料,試問,他最可能在研究那一主題?
 (A)唐宋官學教育的發展 (B)唐宋社會門第的消融 (C)唐宋官制的比較 (D)唐宋人口分布的變遷                                                           【83推甄】

 

15、( D ) 隋唐以降,南北經濟的轉變,對唐宋的政治、文化都有重大的影響,而促成南北經濟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平原面積廣,農業發展的條件優於北方 (B)南方良港多且水運發達,貿易條件優於北方 (C)南方教育普及,人力素質好,產業條件優於北方 (D)南方安定,動亂較少,北方戰亂多,經濟殘破                                  【83推甄】

 

16、( C ) 圖書館的書架上有一本歷史著作,名為從平城到洛陽,從這本書的書名試想,這可能是一本談什麼內容的書? (A)水運交通 (B)清談玄學 (C)文化融合 (D)北伐匈奴 【83推甄】

解析:(C)平城是北魏原來的都城,北魏孝文帝遷都到洛陽,其遷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收漢文化,來進行文化融合。

 

17、( C ) 下表是政府歲收的統計,從表中可知自唐至宋,中國經濟發展之主要趨勢是
 (A)貸幣經濟與自然經濟(以物易物為主)均大有進步 (B)貨幣經濟與自然經濟的進展均嫌遲緩 (C)貨幣經濟有長足的進步,自然經濟日漸衰微 (D)貨幣經濟日漸衰微,自然經濟有長足的進步                                                     【83推甄】

 

18、( D ) 唐武宗時,佛教各宗派都受到打擊,為何禪宗所受打擊較小? (A)禪宗中國化成分較深 (B)皇帝中多人信仰禪宗 (C)一般士大夫極力維護 (D)禪宗較不注重有形的儀式

                                                                                                                                          【82夜大(社)】

 

19、魏晉南北朝的門閥與明清的士紳,同為當時社會的上層階級,但是他們形成的原因不同,請說出主要不同之所在

                                                                                                                                         【80日大(社)】

答案:(1)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其形成原因是由於九品中正制度。
(2)明清的士紳,其形成原因是由於科舉制度。

 

20、(  ) 下列有關魏晉南北朝制度對後世的影響,那幾項是正確的? (A)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淵源,都不能早過魏晉南北朝 (B)北周依據周禮一書,設置六官,是隋唐以後六部的由來 (C)西魏創立府兵制度,兵民分籍,這一形態為隋唐府兵制所繼承 (D)自曹魏以來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度,仍為隋唐所沿用 (E)始行於北魏的均田法,沿用唐代安史之亂以後才成為具文                                         【79夜大(社)】

解析:(A)尚書省早在東漢即設立;(C)隋唐的府兵是兵民合籍;(D)隋文帝時廢掉。

 

21、(  )    佛教之所以能夠被中國人所接受,其原因有 (A)漢末戰亂在政治和社會各方面所造成的動盪,使得人心惶惶;因而尋求精神上的寄託 (B)早期佛教人士能利用中國固有的哲學思辯的方式和語言來解釋佛教的教義 (C)佛教提倡孝道,能夠與中國傳統道德相融 (D)佛教僧侶能夠與政權妥協,而得到傳教的方便 (E)漢末,儒、道兩家思想的沒落,造成思想上的真空,佛教乘隙而入                                    【78夜大(社)】

解析:(C)佛教沒有提倡孝道;(D)沒有妥協;(E)道家沒有沒落。

 

 

第九章  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歷屆試題

1、( CDE )  請先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見於北宋的筆記小說:「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資料二:見於南宋的詩集:「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山河不暇為渠惜,聽到虞姬直是愁。」

請問這兩條資料可以說明怎樣的情況﹖ (A)宋代士人重視歷史,史學很盛,資料描述了宋代書院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情形 (B)北宋理學興盛,理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褒貶,成為人們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 (C)宋代庶民生活之中,說書受到人們喜愛,而講史又是說書中的重要部分 (D)宋人喜歡三國歷史,對於三國人物的看法,並不以成敗論英雄 (E)宋人聽說書時,對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的相關故事也十分有興趣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這兩份資料所形容的是宋人聽說書的情形,與書院、理學家無關,宋人聽聞劉備和曹操失敗時的反應不同,對三國人物不以成敗論英雄。

 

2、(  )   東晉與南宋都偏安江南,兩者的情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請比較兩個朝代的異同,選出正確的敘述 (A)兩個朝廷都是由於中原人士大量南來,得到南方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來的 (B)兩次中原人口的南移,對南方生產事業的發展,都很有幫助 (C)江南建立的朝廷,面對的都是強悍的外族政權,東晉時是北魏,南宋時是金 (D)東晉為光復故土,一再北伐;南宋人們安於逸樂,未有北伐之舉 (E)兩個朝廷的結局不同,東晉為權臣所篡,南宋為外族所滅                                        【89推甄】

解析:(A)南宋無士族;(C)東晉是五胡十六國,非北魏;(D)南宋也有北伐,岳飛即是有名的一個;(E)東晉為劉裕篡,南宋為蒙古所滅。

 

3、( BDE )  現代歷史學者了解的元代,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並非一味的腐敗殘暴,一無可取。下列有關元代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元代始終以蒙古傳統治理漢地,影響到漢蒙間的調和 (B)漢人當官不能擔任正職,科舉也較難錄取,法律上又受到歧視 (C)在戶計制度上,元代將人民分為「蒙古戶」、「色目戶」、「漢人戶」、「南人戶」,待遇懸殊 (D)元代郵驛制度完善,為商賈、教士和旅行者提供良好的保障與服務 (E)阿拉伯文化如天文、數學、曆學、醫學等傳入中國,中國的藝術也對回教文化產生影響 【89推甄】

解析:(A)元曾用漢法治理漢地;(C)「戶計」是依職業分類所定的戶口,分為匠戶、軍戶、佃戶;(E)蒙古人欽慕阿拉伯文化,元代傳入的外來文化,以阿拉伯文化為主。

 

4、(  )  宋代的主要外患是遼、西夏、金與蒙古,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關係? (A)北宋末年同時受到遼、西夏與金的侵擾,宋廷無法應付,以致覆亡 (B)遼為宋與金聯手所滅 (C)西夏為遼所併吞,故未能與金有所接觸 (D)金為宋與蒙古聯手所滅 (E)宋曾出兵助金抗蒙古,但仍為蒙古所敗                                          【89推甄】

解析:(A)宋真宗時,宋遼訂澶淵之盟,從此宋遼一百多年不再有軍事衝突,故宋末無遼的侵擾;(C)西夏是蒙古所滅,它位在西北,金在東北,故無接觸;(E)是宋曾出兵助蒙古抗金。

 

5、( D )  有一個時期,許多地方志都提及「民務農賈」、「民務耕商」、「民多商賈」、「富者皆棄本(農)逐末(商)」之類的記述。當時的學者在著作中也有「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和「新都勤儉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之類的文字。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資料? (A)由於經濟繁榮,人們的觀念改變,棄農從商,又因受到理學影響,致富之後仍生活勤儉。這應是對宋代的描述 (B)棄本逐末的觀念,古已有之,富室稱雄者之中,已有江南商人,表示南方繁榮富庶。這應是對宋代的描述 (C)人民從事商業活動是由於居住沿海地區,地狹人稠,只有向海外發展,並出現一些新的都市。這是關於明代的敘述 (D)商業興盛,人們觀念改變,從商致富的人很多,某些地方的商人聞名全國。這是關於明代的描述                                                         【89推甄】

解析:重農抑商是中國皇帝的治國政策,但自明代起,民卻不賤商,且商人不但可以捐官,其子弟也可以應科舉,地位大為提高。

 

6、( C )  以下四句文字討論到中國五代至宋初軍事武力發展的狀況:甲、國君整頓禁軍,汰弱留強,消除驕氣,打敗北方士族;乙、招募全國精壯充任禁兵,駐守京師,並輪戍地方;丙、原來是一個節度使的武力,控有開封,取得魏博,建立朝廷;丁、朝廷收掌禁軍兵權,利用酒宴機會,讓禁軍將領自請解職。請依照文內所述史實發生的先後,選出其正確的排列順序 (A)甲丁乙丙 (B)甲乙丙丁 (C)丙甲丁乙 (D)丙乙甲丁               【89推甄】

解析:甲:是五代的後周世宗;乙:宋太祖改革兵制是在「杯酒釋兵權」後;丙:是五代的後梁;丁:宋太祖即位後的「杯酒釋兵權」。

 

7、( ACD )  某個時期,有一些人以說故事為業,居住在城市中。他們說故事的技巧高明,講述事情的經過曲折生動,描述人物的感情感人肺腑,受到聽眾的喜愛。他們說故事用的腳本稱為「話本」,對後來的文學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下列有關敘述,何者正確? (A)說書的出現,應與生產發達、城市繁榮、市民需要娛樂活動等有關 (B)說書的行業,以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兩大城市最為興盛 (C)說書至緊要關頭,會說「且聽下回分解」,成了章回小說的源頭 (D)明代的三言二拍就是從話本採輯整理而成的 (E)清代的紅樓夢聊齋志異也是從話本整理而成                                        【89推甄】

解析:(A)「說書」即庶民文學,又稱俗文學;(B)說書至宋才盛行;(E)紅樓夢是文人小說,不是從話本來的。

 

8、( D )  自隋代行科舉以來,考試成為中國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下列是四段有關科舉制度的資料:甲、在考試的內容方面,朱子的四書集注開始受到重視。乙、一位皇帝說:「有不少參加考試的人,對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起來感到害怕,但是真正有才學的人會喜歡這種公平的做法。」丙、考生作文章應分成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及大結。丁、一位出身士族的宰相以進士浮薄,請求罷進士科,皇帝不答應,說:「用進士科選取人才已有二百年,不可廢。」請排出它們的先後次序 (A)丙丁甲乙 (B)丙甲乙丁 (C)丁丙甲乙 (D)丁乙甲丙                                           【88推甄】

解析:甲:元代;乙:宋代;丙:明代之八股文;丁:唐享國二百九十年,科舉創立於隋代,故此時是唐末。

 

9、( B )   范仲淹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在宋代那一種背景下出現的? (A)中央集權的措施 (B)文人政治的推行 (C)古文運動的影響 (D)科舉以策論取士

                                                                                                                                          【87日大(社)】

 

10、( A ) 明代的科舉制度有何重要改變? (A)商人子弟可以應考 (B)取消殿試 (C)考試內容不限四書、五經 (D)創設彌封、謄錄之法                              【87日大(社)】

 

11、( A ) 唐宋之間,商業的活動有何重要變遷? (A)唐代城市有市坊分離的限制,宋以後這種限制消除 (B)唐代出口以陶器為大宗,宋朝則開始大量外銷漆器 (C)唐代發明飛錢以利商旅,宋朝則以交子為主要貨幣 (D)唐代已重貿易之利,宋朝更創設市舶司以管理抽稅

                                                                                                                                          【87日大(社)】

解析:(C)宋代的交子是發行於四川,此外還有北邊國家行商用的「關子」,故交子並不是主要貨幣;(D)市舶司是創始於唐代。

 

12、( ABD )    魏晉以來,士族把持政權,社會重視門第。唐朝中葉以後,這種現象漸趨沒落,其重要原因為何? (A)戰亂的破壞,使士族衰落 (B)皇帝倚重宦官,使士族權勢動搖 (C)胡風盛行,改變社會觀念 (D)科舉考試,使社會階級漸趨消融 (E)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階級制度                                                   【87日大(社)】

 

13、( B ) 有一本傳記這樣評論某位政治人物:「他為求國家轉弱為強,推動很多項新政策,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重要目標,而裁抑富豪兼併是手段之一。但他忽略了人事因素,使新政的實施與原意有很大的距離,並且引起持續數十年的黨爭,朝政因而敗壞。」請問這位人物是誰? (A)張居正 (B)王安石 (C)范仲淹 (D)王莽                   【87推甄】

解析:王安石變法重立法輕人事,重開源輕節流。

 

14、( C ) 這座城市曾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街上開了多家南食店、川飯店,市場裡可以買到從東南運來的土產。來自南方的士大夫因此不用擔心無法適應北方的飲食,還可以飽嚐南方各地的美味。這個城市是 (A)西晉的洛陽 (B)唐代的長安 (C)宋代的開封 (D)元代的大都

                                                                                                                                          【84日大(社)】

解析:開封即汴京,五代的梁、晉、漢、周和北宋都以它為都城。

 

15、(  )     歷史的發展,有延續也有變遷,唐宋之間,有那些延續和那些變遷呢?請選出正確的敘述 (A)就中央政治言,宋代延續五代,與大唐帝國之規制頗有不同,是一大變遷 (B)就經濟生產言,唐末五代以前,以北方為主;宋代承自十國,則以南方為主 (C)就社會結構言,隋代實施科舉,門第大族已消融,唐宋皆為平等社會,是明顯的延續 (D)就都城佈局言,唐代都城設置里坊,以維持治安;宋代都城保留坊制,乃延續而來 (E)就觀念作風言,唐人較為開放,胡風較盛;宋人特重氣節,申夷夏之防,亦是一大變遷

                                                                                                                                         【83日大(社)】

解析:(B)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已南移;五代是正統,故宋代是承自五代;(C)門第(士族)階級消融始自宋代;(D)宋已不設里坊。

 

16、( B ) 有一位文人,在一部有關他的家鄉蘇州的著作裡,記載當地連沼澤都已開闢作農田,成為全國的穀倉;他奉命到廣西任職,將沿途見聞寫成一部遊記,記載了他看到江西西部的山地,開墾成層級而上的稻田;他到了廣西,又將在當地的見聞寫成一部書,書裡記載了鄰國大理、安南的一些特產。他生活在那一個時代? (A)唐 (B)宋 (C)元 (D)明

                                                                                                                                          【82日大(社)】

解析:題幹是宋的寫景。

 

17、(  )    士(知識分子)為中國四民之首,下列有關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考察,有那些是正確的? (A)早在先秦時期,知識分子的群體意識與個體自覺就已經形成了 (B)知識分子懷抱經世之志,因此常批判宦官、外戚與權奸,但不批評國君 (C)科舉制度使知識分子獲得參與政權的正式管道,但同時也促使士風敗壞 (D)唐朝時,有許多知識分子先在山林寺院苦讀,而後中舉出仕 (E)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國,知識分子都退隱山林不仕,以明志守節

                                                                                                                                         【82日大(社)】

解析:(A)個體自覺要到魏晉南北朝才形成;(B)國君也批評;(E)有些人有出仕任官。

 

18、有一位北宋史家這麼說:「五代為國,興亡以兵,而其軍制後世無稱焉。惟侍衛親軍之號。今猶因之而甚重,此五代之遺志也。今方鎮名存而實亡,六軍諸衛又益以廢,朝廷無大將之職,而舉天下內外之兵皆屬侍衛司矣。」請問(1)所謂「五代為國,興亡以兵」指的是五代的那一種政治風氣?(2)宋初這種兵制改變的目的何在?                     【82日大(社)】

答案:(1)藩鎮擅易主帥風氣
(2)為了推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

解析:(1)安史之亂後藩鎮已漸跋扈。

 

19、( C ) 有一位大臣對皇帝說:「臣少從師業儒時,經具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這種變化應該發生在下列那一個時代? (A)三國 (B)唐初 (C)北宋 (D)晚清                                   【81日大(社)】

解析:北宋仁宗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書籍變得便宜,加上國家重文輕武,致士庶家庭多讀書。

 

20、( CDE )    一位南宋時代的商人可能過著怎樣的生活? (A)他從四川運棉布到嶺南去販賣 (B)由於實施海禁,他必須以走私的方式,才能運銷陶瓷到南洋各國 (C)他在城市的大街上開店,店的左邊是住家,右邊是佛寺,他清晨就開業,到深夜才打烊 (D)他談成了一筆交易,對方用會子支付價錢 (E)他喜歡觀賞南戲,端午節時,他和同業聚資請了一個戲班來表演                                                     【81日大(社)】

解析:(A)棉布到明代才普及,南宋只有閩粵地區種植棉花;(B)南宋無海禁;(D)會子是南宋發行的紙幣。

 

21、( D ) 幾個朋友結伴到市區閒逛,走過一處路邊的空地,擠進人群看著人表演雜耍;隨後他們走進一家茶肆,一邊喝茶一邊聽歌女唱歌;喝完茶後,他們又去逛瓦子,在一處勾欄前聽說話人講文士和僧人彼此嘲謔的故事,請問這一城市可能是 (A)東漢的洛陽 (B)東晉的建康 (C)唐代的長安 (D)南宋的臨安                                   【81夜大(社)】

解析:瓦子、勾欄宋代才有。

22、( B ) 請依下列之「唐宋歲鑄錢幣數量表」,選出正確的說明
 (A)比較唐宋兩代:唐代既富且強,宋代又貧又弱 (B)北宋生產大增,商業發達;中期以後,經濟繁榮,超過唐代 (C)北宋鑄錢多,正由於冗兵、冗官致使支出浮濫,國勢愈衰,不如唐代政治健全 (D)唐代貨幣數量受到控制,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宋代則有通貨膨脹現象,人民生活愈為困苦                                        【80夜大(社)】

解析:(C)唐之政治亦不很健全;(D)宋無通貨膨脹。

 

23、( B ) 有兩個人來到城東曲江遊樂區,看到遊客大都衣著鮮麗,神情愉悅,還有身著窄袖緊腰服裝的婦女,也騎著駿馬,結隊而來。二人走累了,走進一家飲食店,喝葡萄酒,吃胡麻餅。看到一位凹眼高鼻的外族女子在招呼客人,覺得十分有趣。他們所到的地方應是 (A)漢代長安 (B)唐代長安 (C)元代大都 (D)清代北京                      【79日大(社)】

解析:唐代胡風盛,外國人來長安的很多。

 

24、( D ) 下列有關一個盛唐時期士大夫及其家人日常生活的敘述,那一項是正確的? (A)他住在城市裡,他家裡消費的物品,可以清晨直到深夜,在城市所有的地段,向商店或小販買到 (B)他到祠堂,和族人會聚,共同祭拜祖先 (C)他家中的婦女,都纏了小腳 (D)他和朋友一面品茶,一面談詩論文 (E)他在官府工作六天之後,便有一天的休息    【79夜大(社)】

解析:(A)唐的商業活動有一定的區域和時限;(B)宋元才有;(C)宋才盛行;(E)工作十天休息一天。

 

25、( E ) 有一段記載這樣說:「七浙二閩與江之西東,冠帶詩書,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於天下。」這段記載所描述的是那一個時代的現象? (A)秦代 (B)漢代 (C)隋代 (D)唐代 (E)宋代                                                          【79夜大(社)】

解析:宋代江南的繁榮已超過江北。

 

26、請根據下圖回答以下二題:

(1)(   ) 下述事件中,那一項發生在「甲」地?  (A)宋太宗親率大軍北伐,於該地為遼軍所敗  (B)宋真宋時,遼軍南征,到達該地,與宋議和締盟  (C)南宋初年,岳飛率軍大敗金兀朮於該地,兩河豪傑望風響應  (D)明英宗時,親征瓦剌,敗於該地,英宗被俘  (E)太平天國北伐之師於該地為清軍所敗,全軍覆沒

(2)(   ) 「乙」地是魏晉南北朝時代重要城市,請在下列敘述中選出正確的一項  (A)三國時代諸葛亮在此平定南蠻  (B)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國都  (C)陶侃治理此地,政績優著  (D)謝玄在此地訓練北府兵,遂成勁旅  (E)慧遠在此地弘揚佛法,傳揚佛學思想

                                                                                                                                         【79夜大(社)】

答案:(1)B (2)C

解析:(1)甲地是澶淵。

(2)乙地是江陵,位在荊州,陶侃是荊州刺史。

 

 

 

第十章  明清之際中國與西方的直接交通

歷屆試題

1、( D )  學者指出:宋元以來,閩浙沿海出現一些經濟繁榮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大城巿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然而同一時期的沿海地區卻出現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巿。關於這個現象,那一個解釋較為合理? (A)受到日本崛起的影響,沿海城巿的商業機能被日本吸收 (B)受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影響,海上貿易機能萎縮的結果 (C)受到阿拉伯人壟斷南洋貿易的影響,商業功能被其取代 (D)受到朝廷對外政策的影響,正式通商被走私貿易所取代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明代建國之後,為了防堵北元勢力,及沿海地區倭寇的侵擾,因而採行海禁政策,結束了自唐以來對外開放的貿易型態,整個東亞海域陷入停擺的狀態,許多以往倚靠海外貿易興盛的城市,無法繼續發展。在合法通商受阻之下,走私貿易遂興,以官方注意力及管制較弱的沿海小港為據點,形成另類的「營運中心」,如雙嶼港和月港,在不引起官方關切下,一定程度地繁榮起來。

 

2、( D )  有一本書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職業結構,如表一,這種職業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漢代江南地區 (B)唐代關中地區 (C)宋代關中地區 (D)明代江南地區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由表中可以得知此時從事農業的人口占總人口60%,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占40%,可知此時此地的工商業發展已十分發達。明清時代由於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商業經濟規模大增,專業化的商品生產使江南地區出現許多新興的專業市鎮。在漢代江南地區尚未大規模發展,而關中地區則是以經營農業為主。

 

3、( D )  一個人如此批評某國:他們有一種錯誤看法,以為各種信仰可合併為一,他們相信談論宗教的方式越多,對公眾越有利。儘管他們犯了這種錯誤,幸好他們仍讓我們自由傳道。這個人最可能屬於那種宗教,而他批評的是那個國家? (A)猶太教徒,阿拉伯 (B)伊斯蘭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國 (D)基督教徒,中國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本題文字敘述中有兩個重點:首先是「各種信仰可以合併為一」;第二個重點是「自由傳道」。由第一個提示可以看出此宗教(傳道者)應是一神信仰體系,而這個國家(的人民)則為多神信仰,故在選擇答案時可先將(C)排除;其次再考慮對宗教傳播的控制及針對此國人民非一神信仰來看,故答案為(D)。

 

4、( D )  一位前往洛陽經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陽城中一處專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築物裡,接洽商務、匯兌、裝卸貨物,均極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這棟建築物裡唱戲酬神。這位商人最可能身處那個時代? (A)漢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明清時期的會館具有濃厚的同鄉性質,商人到外地做生意,多居住在由同鄉商人共同集資成立的會館中,這些會館除了提供歇宿外,也具備貯貨、為成員提供議定商業契約、商議工資爭議等功能,而在會館中也會舉辦各種祀神與慈善活動,以答謝神明保佑生意興隆。

 

5、( A )   清康熙時期,許多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原本並未受到限制,皇帝也任命教士在欽天監工作,並翻譯西方書籍。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以後,卻將教廷派來的專使逐出國境,並禁止基督教在中國傳布。導致此一改變的可能原因是﹕ (A)教宗禁止中國信徒敬天祭祖,又主張教權高於皇權,使皇帝不滿 (B)為避免西方文化大舉入侵,所以中國學習日本,也實施鎖國政策 (C)當時許多民間叛亂組織與基督教士勾結,皇帝才禁止基督教活動 (D)三藩之亂平定後,皇帝開始重視滿洲文化,希望建立滿洲的信仰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清初西方傳教士在傳教時,仍沿用明代利瑪竇的方法,並不禁止中國人祭拜祖先,並用中國「上帝」的觀念來解釋天主,但到了康熙時,一些教派的傳教士反對這些折衷的作法,認為這是對上帝的褻瀆,乃去信報告教宗,於是教宗下令不許中國教友祭祖、祭孔,也不許用「上帝」來稱呼天主,表現出教權對皇權的挑戰,此舉使康熙大為不滿,下令從此不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境內傳教,於是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至此中斷,直到《天津條約》簽訂才再度開放傳教士至中國內地傳教。

 

6、( BCD )  資料一:歷史學者估計,明初(1400年)中國約有6500 萬人,到明末(1600年)人口增加為1億5千萬人。康熙年間(1700年),人口為1億5千萬人。

資料二:1550年時,中國大量栽種玉米、甘藷、馬鈴薯、花生等多種新作物。針對兩段資料,許多同學有不同的意見,請問何人的說法較正確? (A)玉米等新作物的產量大,取代原有糧食作物的種植空間,才能養活較多人口 (B)玉米等新作物未取代原有作物,但可生長在較貧瘠的土地,增加糧食的供應 (C)從明初至明末未發生大規模社會動亂,人口的劇增可能與糧食供應增加有關 (D)明末至清初糧食生產條件改變不大,人口亦未見增加,應與其間的動亂有關 (E)因清初人口大量移往臺灣及東南亞,所以人口雖有成長,人口總數卻未增加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資料一、資料二所指的是明中葉時,美洲的玉米、甘藷,馬鈴薯、花生等作物隨海上貿易傳入中國,解決了當時中國的糧食問題,這些糧食作物可生長在較貧瘠的土地上,且容易種植、產量高,可以在原有的作物之外,提供更多的糧食,而糧食供應增加得以養活更多人口,因此也使人口成長快速。明末至清初生產條件並無改變,但人口成長卻呈現停滯的狀態,這反映出明末清初時因戰亂的關係,導致人口成長遲緩的現象。

 

7、( C )  近幾世紀以來,長江從一條溫馴的河川變成一條「暴河」,每到夏天雨季來臨,動輒洪水為患,損傷人命,毀壞財物。對於此種現象的解釋,何者較為恰當? (A)宋代在長江沿岸開發梯田,導致長江流域的水土保持遭受破壞 (B)蒙古人修築大運河,對長江水系破壞甚鉅,導致洪水無法排除 (C)明代中後期甘薯等新作物的引進,導致長江中游山地過度開發 (D)明清兩代開發雲南、貴州,導致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92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由於中國氣候的改變,明清時有暴雨,又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洪水之患。(A)因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平坦,非梯田的山坡地;(C)明代中後期甘薯、花生與玉米的傳入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但是由於要開發新的耕地種植的結果,破壞了原有的生態,也使得山地水土保持的功能降低。

 

8、( C )  從十七世紀中葉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中國人口從一億五千萬增加到四億以上,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沒有發生導致人口大量減少的戰亂 (B)人民生育能力提高 (C)農作物種類與產量增加 (D)領土大規模擴張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十七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1644-1911年)。明代的海上交通與商業往來,對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美洲的蕃薯、玉米、落花生等繁殖力強的作物,由幾條不同路線傳到中國,紓解當時人口激增下的糧食問題。

 

9、( A )   有位學者說:「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在當時(十五至十九世紀中期)名副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邊的納貢貿易網。同時中國還從這個貿易網以外獲得大量的商品。」請問這位學者所說的商品指的是 (A)白銀 (B)黃金 (C)銅錢 (D)紙幣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這題所講的是「海上絲路」,西班牙人在呂宋以墨西哥運來的白銀換取從漳州來的絲,所謂的「多邊」包含中國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而貿易網以外的地區是指墨西哥。

 

10、( B ) 明萬曆年間,中國曾為朝鮮事,與日本發生七年的戰爭,史稱:「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麋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軍。」下列資料中,何者與此事有關? (A)「倭寇中國,擄掠男女,劫奪財貨,糜費刑傷不可勝計。」 (B)「是時倭已入五京,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庫,八道畿盡沒,且旦暮渡鴨綠江。」 (C)「金華、義烏俗稱標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選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 (D)熊廷弼「趕抵瀋陽,復乘雪赴撫順,所至招流移,繕守具,分置士馬,由是人心復固。」  【89日大(社)】

解析:題幹是中日朝鮮之役,其起因是日本入侵朝鮮,朝鮮是明之屬國,因此發兵去救助,時間是明神宗萬曆年間,此時倭寇之亂已平定(世宗嘉靖末年被戚繼光平定)。(A)這是倭寇之亂的情形,與題幹不合;(B)「是時倭已入五京……」,「倭」是指日本人,非倭寇之亂的「倭」,這是指日本入侵朝鮮的情形,非倭寇之亂時「倭人」入侵中國的情形;(C)這是倭寇之亂時,戚繼光練兵的情形;(D)是熊廷弼與清兵作戰的情形。

 

11、( BDE )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生快速變遷。關於這個變動,下列敘述何者適當? (A)由於市場交換規模擴大,白銀逐漸取代銅幣,成為市場交換的單一貨幣 (B)傳統「士為首,農次之,工商其下」的觀點,逐漸轉變為「工商皆本業」,甚至「重商」的觀點 (C)由於商業的需要,傳統的珠算工具已不能滿足需求,導致明末傳教士傳入的數學大為盛行 (D)棉紡織業是明清經濟繁榮的重要關鍵,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E)通過東南沿海與國外商人的貿易,促進經濟與商業的繁榮                【89日大(社)】

解析:(A)白銀並沒有取代銅幣,而是白銀與銅錢並用,成銀銅雙本位制;(B)明之商人地位大大提昇;(C)明代珠算才大流行;(E)主要是到呂宋與西班牙人貿易。

 

12、( A ) 清康熙年間,陜西有位地方官王穆,在任內遇見一位西洋人,這位西洋人向他講述了一些他聞所未聞之事。王穆因而寫了一首「贈大西洋進士」的長詩。就其時代背景而論,這位「大西洋進士」很可能是一位 (A)傳教士 (B)大學教授 (C)商人 (D)外交官 【89推甄】

解析:康熙年間未禁教,西洋教士仍介紹西學。

 

13、( B ) 下列兩段資料,一段已用白話改寫,一段由外文譯成中文。

資料一:絲縷布帛這些,我們生產得不少,販賣到路途頗遠,又有點危險的呂宋,就是為了換取佛郎銀、佛郎錢。呂宋一帶地方,與我們的商民往來貿易,彼此頗為熟悉,相處融洽。

資料二:中國有的是過剩的貨物,他們從不向我們購買任何物品,只把物品賣給我們,並專門索取錢幣為代價。為獲得銀幣,他們的貨物價格非常便宜,故我們向他們買的東西特別多。

這兩段資料描述的情景,應該屬於何時? (A)南宋時期 (B)明朝後期 (C)五口通商之時 (D)天津條約簽訂後                                         【89推甄】

解析:資料一是中國漳州商人講的話,他是以絲易銀;資料二是西班牙人講的話。

 

14、( C ) 太湖流域的南潯鎮以絲織業聞名,鎮上有專業的絲織工廠,稱作「車坊」,紡織機稱作「繅車」。附近農民將生產的繭送到鎮上的車坊,由繅車加工成絲織品。這一類工商業市鎮在何時最普遍? (A)三國時代 (B)唐代 (C)明代 (D)清末民初             【88推甄】

解析:(C)明時江浙是紡織中心;而且機織業與原料生產分離。

 

15、( ABD )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迅速增加,十八世紀末時已達三億左右。原因是 (A)戰亂減少,也沒有大規模瘟疫,所以人口穩定成長 (B)重新開墾荒地,擴大耕種面積,糧食生產因而增加 (C)醫學進步克服許多疾病,平均壽命增長,人口大增 (D)自美洲引進新的作物品種,增加許多新的糧食來源 (E)政府設立義倉,賑老卹貧,使許多人因而可以存活

                                                                                                                                                【86推甄】

 

16、( C ) 歐洲許多博物館裡,收藏了不少中國古代的瓷器。這些瓷器有些是青花瓷,有些是彩瓷;上面除了有中國的圖像,也有不少當時歐洲的景象。試判斷這些瓷器西傳與下列那一事件發生在同一時期? (A)景教東傳 (B)馬可波羅東來 (C)耶穌會士東來 (D)基督新教東傳

                                                                                                                                          【83日大(社)】

解析:瓷器西傳歐洲,以明末清初為盛。

 

17、( A ) 宋代是一個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階段,明代中期以至清初,也是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階段,但兩個階段之間似乎並不相連,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A)受到戰爭破壞與元朝統治的影響 (B)受到理學思想與科舉制度的影響 (C)欠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與科學家 (D)欠缺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刺激                              【83推甄】

解析:(A)宋與明之間還隔著元代。

 

18、( CDE )    鄭和下西洋,非但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也是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們學習這一段史事,應該把下列何者做為學習重點? (A)鄭和搜尋逃匿海外的明惠帝之經過及最後結果 (B)鄭和在靖難事件中幫助燕王,建立大功,深得明成祖寵信的經過 (C)明初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及其在歷史上的意義 (D)鄭和遠航對國內經濟發展與移民活動的影響 (E)鄭和遠航對南洋地區發展的影響                              【83推甄】

解析:(A)非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B)明成祖會派鄭和下西洋這非主因。

 

19、( C ) 有學者指出,由於晚明西班牙人在菲律賓與中國進行絲貨貿易,而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西班牙人用以貿易的大量白銀,主要來自何處? (A)西班牙人開採自本國 (B)西班牙人開採自菲律賓 (C)西班牙人開採自中南美 (D)西班牙人與東印度群島貿易而取得

                                                                                                                                          【82夜大(社)】

 

20、( C )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成為中國沿海大患的最主要原因是 (A)倭寇的背後有日本足利幕府以全國之力在支持 (B)當時明朝政府正全力追剿西北的流寇、防禦東北的滿州人,無暇顧及東南的海防 (C)倭寇與中國的海盜勾結,對東南沿海的情況至為熟悉 (D)倭寇取得了荷蘭人的合作,以臺灣作為巢穴,進入東南沿海十分便利               【81日大(社)】

 

21、( BCD )     自明至清,人口急增而耕地有限,糧食供應漸生困難。一個明清之際住在福建的貧農,他可能以什麼方法來解決生活問題? (A)地主運用當地特殊地形,開闢大量湖田,他承佃耕種 (B)他東渡臺灣,拓墾謀生 (C)他遠走南洋,受雇於人以糊口 (D)蕃薯、馬鈴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已經傳入福建,他遷入山地,種植這些耐旱而多產的作物作為主食 (E)耶穌會士傳入水轉翻車的製法與用法,他採用這種前所未見的省力灌溉工具來助耕

                                                                                                                                         【81夜大(社)】

解析:(A)湖田闢在洞庭湖地區,不要福建;(E)水轉翻車在宋已有。

 

22、( B ) 報紙上經常說菲律賓某政要具有華人的血統,顯示以前有不少華人移居菲律賓。請問華人首次大規模移居菲律賓是在何時? (A)十四世紀 (B)十六世紀 (C)十八世紀 (D)十九世紀

                                                                                                                                          【81夜大(社)】

解析:(B)十六世紀時,明廷開放漳州海禁,很多漳州人到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就在此時移民的。

 

23、( B ) 下列關於東西交通之歷史事件  ?鄭和下西洋?葡萄牙人到達廣州?馬可波羅抵達中國?利瑪竇到中國傳教?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依時間先後次序排列,下列那一項是正確的排列? (A)????? (B)????? (C)????? (D)?????            【80日大(社)】

解析:?明成祖時;?明武宗時;?元世祖;?明神宗;?明孝宗。

 

24、( E ) 有一處市區,外地的富商大賈攜帶重資而來,多的達到白銀數十萬兩,其次有數萬兩,少的也有一萬兩,他們在這裡買大批的棉布,還運到全國各地去銷售,這處市區是 (A)北朝的一處城市 (B)盛唐華北的一處城市 (C)南宋的一處市鎮 (D)元代江南的一處市鎮 (E)晚明江南的一處市鎮                                             【79夜大(社)】

解析:(E)棉在宋元之後取代絲麻成為最重要的衣料。又中國本身不產銀,故文中提到「白銀數十萬兩」,應是十六世紀之後與西班牙人貿易,自美洲輸入大量白銀的結果,故答案為(E)。

 

 

第十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歷屆試題

1、( B )   一封外交文書中有下列的內容:「與我國為敵者,明朝、蒙古、貴國三國也,去歲秋,蒙古歸服,明朝沿邊三衛,盡來賓服,王若欲助明而輕我,我將往征貴國。」這樣的文書,最可能是在何種外交活動中產生的? (A)日本人要求朝鮮投降 (B)滿州人要求朝鮮國王保持和平 (C)朝鮮國王要求滿州人保持和平 (D)朝鮮要求日本人保持中立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中日朝鮮之役後,朝鮮對明朝很感激,與明的關係甚為密切,故明、清的戰爭中,始終助明抗清,與滿州人是處在敵對狀態。到皇太極時,西滅蒙古,東降明軍孔有德,此即是文中所說的:「去歲秋,蒙古歸服,明朝沿邊三衛,盡來賓服,……」於是勸朝鮮國王不要助明,否則將攻打之。

 

2、( B )   下邊兩圖是1820~1840年間,中國海關一項進口物品的統計圖,根據你的歷史知識,該項物品指的是什麼? (A)樟腦 (B)鴉片 (C)蔗糖 (D)茶葉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B)1840年是道光二十年,是鴉片戰爭開始爆發的一年,又該項物品的進口總數一直攀升,進口單價一直下跌,正說明鴉片戰前的二十年間,鴉片進口的情形。

 

3、( D )  儒家思想曾提倡「華夷之辨」,但滿清入主中原,終能得到士大夫接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舜是東夷人,滿洲人也是東夷人;舜能治理中原,滿洲人也能治理中原 (B)滿清以禪讓得國,所以獲得士大夫等的支持 (C)滿人全面漢化,以示滿漢無別,因此得到士大夫的支持 (D)滿清以科舉懷柔士大夫,以高壓鎮服反抗        【91學科能力測驗】

 

4、( D )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或走險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餬口之計;其遊手無賴,更無所事事。」根據這段話,這位學者認為海禁將造成 (A)人民的國家認同混淆 (B)政府無法掌握國際變化 (C)科技的發展停滯 (D)人民就業機會縮減                                      【91學科能力測驗】

5、( B )   鴉片戰爭並非中英第一次外交衝突。歷史學家記載英國商人在明朝末年來華貿易的經過:「威得爾上尉率領四大船二小船來華,直向虎門駛進,對中國官吏的反對,置之不理,雙方於是備戰。」戰爭結果是:「兵丁盡逃,英兵上岸,占了砲臺。」但是英兵忽然不再前來,根據這位史家的說法,是因為其國內發生重大事件。直到二十多年以後(清朝康熙初年),英國商船才又來華,並與臺灣的鄭經訂了通商協定。英國當時發生什麼事件,使其中斷來華的活動? (A)通過權利法案,禁止國王與民爭利 (B)國內爆發了內戰,國王被判處死刑 (C)英國與蘇格蘭合併,暫停對外戰爭 (D)改往南太平洋發展,並占領殖民地

                                                                    【88推甄】

解析:(A)(B)明末到康熙初年正值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的英國爆發清教徒革命和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1688年,鄭氏降清是1683年,故不是光榮革命,而是清教徒革命;(C)(D)都是十八世紀發生的。

 

6、自古以來,我國東南海上貿易即很發達,政府為此特別設立機關以便管理或收稅。但是,清初以後,沿海貿易反趨衰落,後來還為了貿易問題與外國發生戰爭。請問:

(1)唐代曾設立什麼機關來管理海上貿易?

(2)清初有何不利沿海貿易的措施?

(3)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外國與中國通商只限那一港口?外人對此深感不滿,終致引發近代史上那一重大事件?                                       【86日大(社)】

答案:(1)市舶司。
(2)有海禁政策、遷界令和朝貢貿易制度。
(3)廣州、鴉片戰爭。

 

7、( BCE )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承自明代,但有一些改變,從這些改變中亦呈現了地方權勢消長的趨勢。下列那些是正確的敘述? (A)明代為統一地方事權,或設總督,或設巡撫。清代則於各省並設督、撫,皆為長官,互相箝制,地方權力被分化,顯示中央對地方控制更加強 (B)明代地方機構多互相牽制,相對而言,清代地方行政長官多集行政、財政、司法權於一身,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C)明代地方行政機構受到監察機構的監督,清代的監察機構為省級僚屬單位,監察權力有所降低 (D)明代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改稱布政使司,長官是布政使,多由巡撫或總督兼任,表示地方權勢的減弱 (E)清末由於國事的紛擾,地方事務多由督撫處理,其權勢較前代有所增強,「東南自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85日大(社)】

解析:(A)總督和巡撫在明代並非常設;(D)清代省的長官是總督或巡撫,布政使只是三級官吏,其地位在總督、巡撫之下。

 

8、( A )   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往往受到他國的影響,我國近代史上,不乏這一類的例子。英國從十八世紀末起,便積極尋求與中國通商。1793年,第一個使節團在馬戛爾尼的率領下抵達中國,無功而返,到二十多年後,才有第二個使節團由阿美士德率領來華。造成這種延宕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捲入歐洲事務 (B)英國國會刪除預算 (C)英國來華交通不便 (D)英國使節團拒行跪拜之禮

                                                                                                                                          【84日大(社)】

解析:(A)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被處死,歐洲結成聯軍攻打法國,英國也參加,從此歐洲進入戰爭狀態,直到1814年拿破崙失敗為止,這時期正是英國捲入歐洲事務的時候。

 

9、( BCE )  清朝嘉慶年間,川、楚地區曾經發生民變,對於這次民變的時代背景、前因後果,我們有怎樣的認識? (A)這次民變由天地會所發動,以反清復明為號召 (B)這時中國人口已經超過三億,農民生活頗成問題 (C)當時有識之士檢討事變的起因,對於州縣吏治極感痛心 (D)變亂盛於川、楚,蔓延陝、甘,引發西北地區的回亂 (E)事變歷時多年才平定,顯示官軍作戰能力已呈衰退

                                                                                                                                         【82日大(社)】

解析:(A)是與白蓮教有關;(D)僅在川、楚而已。

 

10、(  ) 自清世宗禁教至鴉片戰爭,我國閉關自守時期,西方世界發生了那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A)文藝復興 (B)法國大革命 (C)地理大發現 (D)宗教改革 (E)美國獨立革命

                                                                                                                                         【76日大(社)】

解析:清世宗禁教是1724年,鴉片戰爭是1840年,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美國獨立革命是1776年爆發,宗教改革是1517年開始,文藝復興是起於十四世紀。

 

11、( B ) 清朝道光初年,我國銀荒日甚,銀價日昂,其原因之一為 (A)對外戰爭多所失利,賠款銀兩過多所致 (B)鴉片進口太多,外人易我銀兩攜帶出口所致 (C)地方官吏貪污過甚所致 (D)其時適逢美國發行銀幣,需銀日多,致中國銀兩大量輸出美國所致 (E)清朝軍隊太多,充餉之銀不足,至銀價日貴

                                                                                                                                          【69日大(社)】

 

12、( BCE )     下列有關鴉片戰爭以前中西貿易的敘述中,何者是正確的? (A)外國商人可以與中國一般商人直接貿易 (B)外國商人不得與中國官府直接來往 (C)通商口岸限定廣州一處 (D)外國商人行動居住均可得享自由 (E)外國商人僅准與特設的行商交易

                                                                                                                                         【68日大(社)】

 

13、( A ) 在近代中俄關係史上,能夠暫挫俄國侵略凶燄,使我東北的完整大致保全的是 (A)尼布楚條約 (B)恰克圖條約 (C)璦琿條約 (D)天津條約 (E)北京條約   【67日大(社)】

 

14、(  )     近代中國的禍患,主要來自 (A)東南海疆 (B)西南邊陲 (C)西域一帶 (D)朝鮮半島 (E)西北陸上                                             【66夜大(社)】

 

 

第十二章  臺灣的開發與經營

歷屆試題

1、( B )   一部小說中有這樣的情節:「(外國)公使認為現任的山東巡撫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臺,老是同我們敝國人作對。自從現任接手之後,我們的鐵路已經放長了好幾百里,還肯把濰縣城外一塊地方借給我們的軍隊做操場。」這部小說可能是以下列那個事件做為背景? (A)1845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幾年之後 (B)1900年,中德簽訂膠州灣租借條約幾年之後 (C)1905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幾年之後 (D)1910年,日俄戰爭結束幾年之後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根據清季列強在中國發展情形,1876年各國在華始設公使,隨著列強爭相在華劃分勢力範圍、修築鐵路以取得經濟資源,中國面臨瓜分危機,幸而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才得以保持領土之完整,然而1900年的八國聯軍,導致列強可派兵駐守使館區及交通要道,使中國主權受損,門戶大開。由題幹提及該國在山東具有特殊權利,如修築鐵路、駐兵操練等可知,此應為1898年德國租借膠州灣後之事,故答案為(B)。

 

2、( D )   清末自強運動時,恭親王有一段話,頗能反映其主張與做法,茲錄於下:「中國所當學者,固不止輪船、槍砲,即以輪船槍砲而論,雇買以應其用,計雖便而法終在人……。一則權宜之計,一則久遠之謀。」請問:恭親王的「法」及「久遠之謀」各指何而言﹖ (A)法指輪船、槍砲,久遠之謀指建立造船廠與兵工廠 (B)法指典章、規則,久遠之謀指建立國會,實施憲政 (C)法指國際公法,久遠之謀指設立總理事務衙門,推展外交 (D)法指知識、學問,久遠之謀指設立學校,學習西學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這一句話是指自強運動不應只有買洋人的輪船、槍砲,因為重要的是如何製造這些輪船、槍砲的學問,所以必須設立西式學校,學習洋人的學問才是長久之計。因此當時除設立機械局、西式學校外,還派留學生出國。

 

3、請閱讀以下的會議紀錄,甲、乙分別是兩國談判代表。
甲: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
乙: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兩國自然和好。

甲:牽債多狼,雖和不誠(白話是:你們要債要得太狠,雖然和好了,也不真誠)……我說話甚直,臺灣實不易取,法國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湧大,臺民強悍。

乙:我水師兵不論何苦,皆願承受。去歲北地奇冷,人皆以我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來我兵未見吃虧,處處得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 甲、乙分別代表的是那一個國家? (A)俄國、日本  (B)中國、日本  (C)朝鮮、日本  (D)中國、俄國。

(2)(   ) 這一場會議中,雙方簽訂了那一個條約? (A)樸茨茅斯和約  (B)璦琿條約  (C)尼布楚條約  (D)馬關條約

                                                                                                                                【91學科能力測驗】

答案:(1)B (2)D

 

4、( B )   一位西方人觀察中國的內戰,有如下的紀錄:「如果基督教國家參與鎮壓這場運動將是很悲哀的,因為起義者抱著一種爭取進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而中國政府方面則從沒有顯出這種意向。起義者自稱的基督教形式雖然大有疑問,但卻比迄今為止中國人……愚蠢的偶像崇拜要好得多。目前顯得較為可取的唯一政策,是……避免與內戰雙方發生任何政府層面的瓜葛。」這是中國的那一場內戰? (A)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戰爭 (B)太平天國之役 (C)義和團事件 (D)國共內戰                  【91學科能力測驗】

 

5、( A )   近代以來「民主」的內容可包含:(甲)制定憲法(乙)民選國家元首(丙)政黨政治(丁)民意代表制度(戊)基本人權等五項基本內容。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決定「變法」,著手採行若干民主政治的原理,請問此民主政治的原理主要是指上述那兩項? (A)甲丁 (B)乙丙 (C)甲戊 (D)丁戊                  【91學科能力測驗】

 

6、( D )  清末原本主張立憲的士紳,在武昌起義後,他們對革命採取的態度及其後他們權勢的演變,以下敘述何者適當? (A)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抗革命勢力,民國成立後,他們喪失了政治權力 (B)他們普遍支持清朝政府以對抗革命勢力,民國成立後,他們仍擁有政治權力 (C)南方主張立憲的士紳,多支持革命以對抗清朝政府,民國成立後,政權歸革命黨人控制,他們喪失了政治權力 (D)南方主張立憲的士紳,多持觀望態度,其後轉而支持革命,民國成立後,他們仍擁有政治權力           【91學科能力測驗】

 

7、( B )   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清革命,曾持續受到海外華僑的捐輸義助,請問下列那兩種解釋較為正確?  (甲)華僑習得民主自由風氣,不受清廷功名利祿所惑 (乙)華僑在海外多曾遭受歧視,企盼祖國富強可為庇蔭 (丙)清政府視海外僑民為「自棄王化」,不重視保僑、護僑 (丁)保皇派在海外形象與人緣不佳,僑心自然歸附中山先生 (戊)英、法民主政府同情革命,僑社贊助革命的捐款可扣抵稅賦 (A)甲丁 (B)乙丙 (C)丙丁 (D)乙戊

                                                                                                                                【91學科能力測驗】

 

8、(  )   以下是討論湘軍與太平軍爭奪安慶的三段資料:

資料一:長江就像一條蛇,湖北是頭部,安慶是中段,江南是尾巴。今天沒能攻下湖北,若再失去安徽,蛇的中間就斷了,就是長出尾巴,也維持不了多久。

資料二:自古平定江南,必須先有控制上游的優勢,才能成功。想要收復金陵,則北岸要先攻下安慶、和州,南岸需先攻下池州、蕪湖,這樣才能取得控制下游的優勢。

資料三:這座城實際上是天京的鎖鑰,且有保障東南安全的作用,一旦落入妖人之手,就會成為進攻我們的基地。

請仔細閱讀,然後判斷下列何者正確? (A)當時安慶在湘軍控制下,遭到太平軍攻擊 (B)當時安慶在太平軍控制下,遭到湘軍攻擊 (C)資料一、二為湘軍將領之語,資料三為太平軍將領的想法 (D)資料一、三為太平軍將領之語,資料二為湘軍將領的想法 (E)資料一、二為太平軍將領之語,資料三為湘軍將領的想法

                                                                                                                            【89推甄】

解析:資料一是太平軍認為安慶很重要,不可失去。資料二是說到金陵的重要性,但要收復金陵,必先攻下安慶。資料三中的「天京」是太平軍對金陵的稱呼,故知是太平軍講的話。

 

9、下圖是清代幾個省份的人口密度圖,請問:
(1)十九世紀中葉後,江蘇與浙江的人口密度呈怎樣的趨勢?
(2)原因何在?
(3)明末清初,四川省人口密度低的原因何在?
(4)後來呈怎樣的趨勢?
(5)原因何在?
 

                                                                  【88日大(社)】

答案:(1)下降。
(2)太平天國之亂。
(3)流寇張獻忠的屠殺。
(4)成長。
(5)移民。

 

10、( B ) 黃巾之亂、黃巢之亂、太平天國分別影響到東漢、唐朝、清朝的衰亡。比較三者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到何種認識? (A)皆以宗教迷信組織黨眾,故難免失敗 (B)皆引起軍閥割據或形成外重內輕之局 (C)其領袖皆建號稱王,致引發內訌而敗 (D)皆因政治黑暗而起,與經濟因素無關                                             【87日大(社)】

解析:(A)黃巢之亂非宗教之亂。

 

11、( BCD )  清末以來,俄國侵吞了不少中國領土。這些領土中,目前仍由其統治的是 (A)伊犁河下游 (B)唐努烏梁海 (C)黑龍江以北 (D)烏蘇里江以東 (E)齋桑泊以南、塔城以西

                                                                        【87日大(社)】

 

12、( D ) 「這一段盛世長達一百三十多年,在平定封建諸侯的叛亂後,內部的統治愈見鞏固;對西北諸部多次用兵,將今日的蒙古、新疆、西藏納入版圖。君主的權力達於極盛。但在輝煌的表象下,有一股嚴厲的政風。政府雖然表面上大力支持學術事業,不少讀書人卻因文字觸犯忌諱慘遭迫害,許多書籍也因為同樣的原因遭到刪改或焚毀。」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何時的景況? (A)漢代 (B)唐代 (C)明代 (D)清代             【87推甄】

 

13、( B )  資料一:「許開互市,英、美、法、德相繼而來,派領事,劃租界,設商行,建棧房,輪船出入,次第漸興,而交涉愈繁,……設通商總局於道署,由道辦之。」

資料二:「洋商貿易,照例征稅,設釐金局,以阿(鴉)片為大宗。」
以上資料顯示的情況是那個時期的事? (A)鴉片戰爭之前 (B)英法聯軍以後 (C)八國聯軍之際 (D)二次大戰前夕                  【86推甄】

解析:(B)英法聯軍之後開了十一處口岸,而且鴉片成為合法的商品,可合法進口。75、( B )        清季大規模的民變與亂事自何時漸多? (A)乾隆末期 (B)嘉慶時期 (C)道光末期 (D)咸豐初期

 

14、( A ) 下列四個敘述,均是我國近代涉外條約中的文句,何者是我們慣稱的領事裁判權? (A)「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 (B)「將來佛蘭西(法國)人在五口地方為中國人陷害、凌辱、騷擾,地方官隨在彈壓,設法防護」 (C)「(人民)被地方官廳逮捕或拘留時,應立即通知其在該管領事區內之本國領事官,該領事官於其轄區範圍以內,有探視其本國任何被拘候審人民之權」 (D)「締約一方之領事官在他方領土之中,應享有國際慣例所給予之權利、特權與豁免」

                                                                         【85推甄】

15、( C ) 晚清時期,中國唯一能以武力收回失地的實例是 (A)李鴻章──東三省 (B)曾國藩──蒙古 (C)左宗棠──新疆 (D)袁世凱──山東                        【84推甄】

 

16、( A )  圖一及圖二是清末兩個時期的對外通商港埠圖,請問由圖一演變至圖二的關鍵是什麼? (A)英法聯軍 (B)中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圖一                     圖二

                                                                       【84推甄】

解析:圖一是中英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圖二是第一、二次英法聯軍後所開放的。

 

17、( B ) 下列那一個趨勢圖,最足以顯示清朝自乾隆年間至太平天國起事前,人地關係的變化? (A) (B) (C) (D)

                                                                     【83日大(社)】

解析:(B)太平天國之所以會爆發,原因之一是人口太多,每人能耕種的田地越來越少。

 

18、( B ) 二十世紀初,有人到湖北、湖南地區旅行,正巧遇到重大政治事件發生,武昌城門上的龍旗被拉下,換上義旗。假設他以隨身攜帶的電影攝影器材錄製了當時的情形,他所拍攝的紀錄片應與那一事件有關? (A)華興會成立 (B)辛亥革命爆發 (C)粵漢鐵路保路風潮高漲 (D)清帝遜位,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                     【83推甄】

解析:(B)武昌城門龍旗換義旗,是指武昌起義。

 

19、( C ) 1960年,有位八十歲的老人追述他在十多歲時山東家鄉的情形:「大刀會曾在火神廟唱戲,蓋了許多神柵,兩旁排的大刀,插的是紅纓槍,可真威武。神柵兩旁寫了一副對聯,口氣可真大,上面寫的是:『一口寶劍震乾坤,替天行道安天下』」。試問這些大刀會的成員和下列那一團體組織有關? (A)與三合會、哥老會一樣,都是洪門的別名分支 (B)與太平軍合流的捻匪 (C)是義和團的前身,習拳弄棒,宣稱殺洋滅教 (D)是籌安會的主要成員,鼓吹袁世凱進行帝制                                 【83推甄】

 

20、( A )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這是對於我國近現代歷史中那一運動的批評? (A)清代同光時期的自強運動 (B)清代光緒末年的維新運動 (C)清末民初的革命運動 (D)抗戰前夕的新生活運動

                                                                       【83推甄】

21、( D ) 一個近代中國城市,其繁榮應該歸功外國人的工商活動,外國資本是該城經濟結構的基礎,外國商人和資本家因而成為該城的貴族階級,住在該城的人都得向洋人低頭。這些洋人有他們的生活圈子,他們住在富麗幽邃的花園洋房裡,有恭順的中國僕人侍候著,生活得有如王公貴族。這座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廣州 (D)上海 【83推甄】

解析:上海被開為通商口岸後,上海就發展成為「十里洋場」。9、( A )     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因鴉片戰爭失敗與英國訂立南京條約,被迫開闢的通商口岸,主要包含的地區為 (A)長江口以南沿海 (B)長江口以北沿海 (C)長江流域沿岸 (D)長江口南北諸省沿海

                                                                                                                                                                    

22、( ABE ) 講到變法或改革,我們往往會想到宋代王安石、明代張居正、清末康有為,比較這三人為主的變法或改革,我們可以說 (A)三人都得到最高權位者的大力支持,成功與否主要與執行過程及反對力量有關 (B)三人均重視有關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方面的改革,並擬有實施的方案 (C)王安石與張居正均重視軍事與國防上的革新;康有為則以廢八股、興實業為主,未注意到有關軍事的革新 (D)王安石離職引退;張居正死後被奪官職,籍沒家產;康有為逃亡海外;三次變法或改革都失敗告終 (E)王安石之規制雖稱宏遠,但有考慮欠周之處;康有為更是倉卒策劃,驟然變制;皆不如張居正之就事論事,成效也就不同                                                【83推甄】

解析:(C)康有為有注意軍事革新;(D)張居正的改革有成功。

 

23、( C ) 下列有關甲午戰爭前後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甲午戰爭前,朝鮮政府分為兩派,國王之父大院君為新派首領,主親華 (B)光緒二十年六月,日軍悍然占領平壤,中日宣戰 (C)平壤陸戰與黃海海戰,中國均敗,和議開始醞釀 (D)甲午戰爭爆發之初,日艦即出現於澎湖

                                                                     【83夜大(社)】

24、( D ) 中國和美國簽訂的第一個通商章程,又稱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虎門條約 (D)望廈條約                                               【82夜大(社)】

 

25、( C ) 清末,聘德人訓練自強軍的是誰?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張之洞 (D)袁世凱

                                                                     【82夜大(社)】

26、( CDE ) 清末民初有許多新政或措施,下列敘述中,那些是不待民國成立,在清季就已實施的? (A)將人民的權利義務明訂於國家根本大法中 (B)頒布施行陽曆 (C)設立民選議政機構 (D)將一些寺廟改為學校 (E)開辦公費出國留學           【81日大(社)】

 

27、( A ) 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年),因鴉片戰爭失敗與英國訂立南京條約,被迫開闢的通商口岸,主要包含的地區為 (A)長江口以南沿海 (B)長江口以北沿海 (C)長江流域沿岸 (D)長江口南北諸省沿海                                   【80日大】

 

28、(  ) 請將清季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加以比較,選出正確的敘述 (A)自強運動與明治維新均為外力侵迫下從事的改革運動 (B)自強運動與明治維新均由國君親自主導,國君之賢否關係改革成敗 (C)自強運動時曾有立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之議,但未實行;明治維新則公布憲法、設立國會、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D)自強運動中修鐵路、開煤礦、發展煉鐵、紡織工業等均有成績;明治維新亦以工業建設為重要工作,而且成效卓著 (E)中日甲午一役證明自強運動徹底失敗,毫無貢獻可言;而明治維新則是完全成功,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80日大(社)】

解析:(B)自強運動無;(C)自強運動無立憲、開國會、君民合治之議;(E)自強運動仍有些貢獻。

 

29、(  ) 論者經常將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我國的「自強運動」相提並論。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所致。下列各項敘述中,那些是兩者共同的特徵? (A)兩者所從事的諸項改革,均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劃,並付諸實行 (B)兩者改革的重要目標,都是在追求富國強兵 (C)兩者均企圖改革政制,以便建立近代國家的立憲政體 (D)兩者均是面對西方勢力威脅時所進行的改革 (E)兩者改革的結果,均使國家形成了中央集權體制

                                                                      【80夜大(社)】

解析:(A)自強運動無;(C)自強運動無;(E)只有日本是。

 

30、( D ) 下列有關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態度的敘述,那一項是正確的? (A)虛心檢討缺失,從事內政改革 (B)學習西方科技,師夷長技以制夷 (C)打入國際社會,積極從事外交活動,以求挽回喪失的利權 (D)對外國拒斥的心理沒有改變,反而加深了朝野對外的憤恨

【80夜大(社)】

 

31、( B ) 比較帝俄對中國的侵略與英、美、法等國對中國的侵略,在下列有關的敘述中,那一項是正確的? (A)俄國的侵略目標只限於控制東北;英、美、法的侵華目標限於東南沿海 (B)中俄兩國在十七世紀末即已建立條約關係;英、美、法等國直到十九世紀才與中國發生條約關係 (C)俄、英、美、法等國侵華都是為其工業產品找市場,為其工廠找原料,故都缺乏領土野心 (D)俄皇為在東方找出海口而侵華;英、美、法等國則為傳佈基督教而來華 (E)帝俄侵華較英、美、法等國為緩和仁慈                   【72日大(社)】

解析:(B)中俄尼布楚條約是在1689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是在1842年簽訂。

 

 

第十三章  外力衝擊與晚清變局

歷屆試題

1、( D )  課堂上同學們正在討論台灣的史前文化遺址,其中甲遺址發現紅褐色的陶器和煉鐵作坊。乙遺址的特色是已知用火、使用打製的石器,過著採集、狩獵和漁的生活。丙遺址的陶器腹部有粗繩紋、石器有磨製的石斧、石鏃和以芋薯為主的農作。這三個遺址按照時間先後排列應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2、( B )   一份文契上說:「郭土火因與妻玉娘不和,願將玉娘退還娘家,由玉娘之父交付身價銀二百圓正,此後男婚女嫁各不相干。」關於這件文書,我們應有何認識? (A)婚姻可以買與贖,顯見這是一種買賣婚姻,普遍存在於父權社會中 (B)這種情形常見於男多女少的華人移民社會,如清代臺灣與南洋地區 (C)從文書中得知女性可以改嫁,顯示女性意識抬頭與社會對女性的尊重 (D)這份文書顯示明確的交易觀念,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四個選項中,(A)雖以金錢贖身,但二人之婚姻非買賣性質,僅是為彌補家庭勞力減少的賠償;(B)則因女方僅因夫妻不和,其娘家便願為之贖身,且有再嫁的打算,可知女性在當時環境十分搶手,可不拘泥宋代以來守貞的傳統觀念,享有較大的自由,由此可研判應為男多女少的移民社會,因男女比例的失衡,所以社會對於女性改嫁的態度也較為開放;(C)婦女雖可改嫁,但是女性仍未受應有的尊重,在父權社會下,仍無法有婚姻自主的權力;(D)婚姻關係可以金錢開始或終結,非資本社會的特色,傳統農業社會亦有此情形。

 

3、( A )   清代臺灣某地方志記錄南部平埔族社會,將「某個現象」的出現視為平埔族公有制社會解體的迹象。此處「某個現象」最可能是以下何者 (A)乞丐的出現 (B)保甲的設置 (C)頭目的選舉 (D)各社間的衝突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平埔族的公有制社會是由部落首領或長老分配族人所得,包括農作物、漁獲或狩獵所得等;自從漢人大量移民後,生存空間大幅縮減,使其資源不夠使族人皆能有所養,導致公有制便難以維持,造成族人必須以其他的方式謀生。(A)乞丐的出現便是「公有制」解體的跡象;(B)的保甲制是漢人移民鄉村聚落中的組織系統,負責管理鄉里戶籍登記等事宜,與平埔族公有制無關;(C)和(D)的現象為平埔族社會原有的,故答案以(A)較為合適。

 

4、( B )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知識,這類居民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以下何時何地(注:地名為今地名)? (A)明鄭時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義 (C)雍正時期的臺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由題幹可知,此為一種男女比例極為懸殊之人口結構,以壯年男子為主要人口。清康熙二十三年起長期禁止移民攜眷來臺,直至雍正晚期才放寬限制,造成清朝早期的漢人移民男女比例失調、娶妻不易的情形,就時間而言,(B)、(C)皆於此一時期,但臺南為府城所在,多舊住之本地人,因此多有妻室眷口,而嘉義為新住之民,多半無妻,故答案為(B)。

 

5、1728年,一位清廷官員向朝廷報告:

資料一:「統計臺灣一府,只有中間臺灣府所屬的地區有夫妻、子女等社會關係,其他諸羅、彰化以上,一直到淡水、雞籠,統共婦女不及數百人。」

資料二:這位官員因此認為「數十萬無父母、妻子之人,並無相維繫之情,欲其無事也難矣。」因此,他建議政府應當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請問:

(1)造成第一段資料所述的情況,主要原因為何﹖
(2)第二段資料中「欲其無事也難矣」中的「事」是指什麼﹖
(3)清廷當時對這位官員的建議有何反應﹖                    【91指定科目考試】

答案:(1)清廷禁止渡臺者攜眷。
(2)械鬥、民變。
(3)雍正皇帝開放攜眷渡臺。

解析:由於渡臺者皆為單身,造成當時臺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無父母、妻子又無正當職業的人稱為「羅漢腳」,容易生事。所以清廷開放攜眷渡臺,以減少社會問題。

 

6、( C )  有一座海港城市,1774年的文獻中記載:「煙火數千家,帆墻麇集,牙儈居奇,竟成通津矣。」1831年編的地方志則記曰:「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湊,百貨充盈。」到了二十世紀初年,這座城市已告衰落,盛況不再。這是指下列那一個城市﹖ (A)福州 (B)泉州 (C)鹿港 (D)艋舺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從這兩個年代的文獻記載來看,可能的港口為鹿港,艋舺,因為當時福建最興盛的港口為漳州。二十世紀時,艋舺已發展成為臺北的一部分,而鹿港則盛況不再。

 

7、( D )  臺灣原住民至少有十族,卻被視為一個族群,其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共同語言: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多屬「南島語系」,其各族人民可以彼此溝通 (B)共同血緣:臺灣原住民的各族皆可追溯自共同的祖先,因為各族都是從東南亞某地同時渡海來臺 (C)認同:在近代以前,臺灣原住民雖分為多族,但彼此認同,自認為是同一個民族 (D)歷史因素:臺灣原住民是近代漢人大量移民前的居民,漢人移民造成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原住民漸被視為一個群體                                         【91學科能力測驗】

 

8、( ABDE )  幾位同學在討論一些地名起源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下列那些說法正確? (A)移民喜歡用故鄉地名為新居所命名,淡水的興化莊就源於福建興化,美國的劍橋也與英國的劍橋同名 (B)美國有紐約、紐澤西,紐就是新的意思,說明兩地移民與英國約克及澤西有關,紐西蘭的情況也類似 (C)臺灣的「新店」、「新營」或「新莊」等,也應是紀念大陸某些地方的「店」、「營」或「莊」而來 (D)新店、新莊的「店」或「莊」是指新的人民聚集之地,新營的「營」與軍隊有關,與大陸地名應無關聯 (E)地名的另一個來源是原住民的語言,「噶瑪蘭」或「凱達格蘭」都是源自臺灣原住民部落的語言

                                                                     【89推甄】

 

9、( D )  有一座廟的對聯是:「英雄應阨運而生,赤手擎天,存故國四十年正朔;開闢在神州以外,紅毛避地,啟遐荒百萬眾提封。」根據我們對歷史的了解,這座廟應當是奉祀 (A)班超 (B)文天祥 (C)鄭和 (D)鄭成功                           【85推甄】

 

10、福建南安人何斌曾指一地是「沃野千里,足資根據,又橫絕大海,四通外國,耕種可以足食,興販可以足用」。又因為此地「番民受紅夷凌辱,每欲反噬久矣」,於是向某人獻計攻打此地,以求「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請問:
(1)該地是指何地?
(2)「紅夷」是指那一國人?
(3)何斌說話的對象是誰?                                 【84日大(社)】

答案:(1)臺灣。
(2)荷蘭人。
(3)鄭成功。

 

11、( C ) 下列有關清初臺灣的敘述,何者正確? (A)清乾隆年間,在今宜蘭添設噶瑪蘭廳 (B)清嘉慶年間,在今臺灣中部添設彰化縣 (C)清初對臺灣的政策,禁止內地人民攜眷渡臺 (D)康熙二十二年,清平臺灣,置臺灣、臺北兩府,隸屬於福建省 【83夜大(社)】

解析:(A)是嘉慶年間;(B)是雍正年間;(D)只有臺灣府。

 

12、( D ) 清雍正元年,臺灣的開發大有進展,除添設彰化縣外,又設置淡水廳。當時淡水廳廳治設於今何地? (A)淡水 (B)臺北 (C)桃園 (D)新竹          【82夜大(社)】

 

13、(  ) 鄭經曾出兵助三藩抗清,何以又退回臺灣? (A)謀主陳永華反對 (B)清遣施琅攻臺,只得退兵防禦 (C)政治立場和吳三桂不合 (D)兵力薄弱,所戰皆敗 (E)與耿精忠、尚之信發生利害衝突                                    【82夜大(社)】

 

 

第十四章  臺灣建省與乙未割讓

歷屆試題

1、( A )   下圖是某地區1905年至1960年的統計,圖中甲、乙兩條曲線,最可能是以下何者? (A)甲為臺灣人口出生率,乙為人口死亡率 (B)甲為泰國稻米出口量,乙為蔗糖出口量 (C)甲是日本工業生產總值,乙是出口總計 (D)甲為德國鋼鐵的產量,乙為煤礦的產量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圖中的甲曲線長期居高不下而乙曲線逐年下降的趨勢,符合(A)日治時代以來臺灣人口長期維持高出生率,並大幅降低死亡率的現象,這是因為總督府能有效防治傳染病、加強衛生工作等。(B)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列強積極擴張,亞非地區多淪帝國之殖民地,泰國雖因處於英法勢力的折衝地位而沒有成為殖民地,但仍為英法等列強勢力所籠罩,並供應初級產品給歐洲國家,特別在十九世紀後期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歐亞航路大幅縮減,運輸成本降低,稻米和蔗糖的出口量均應成長,故兩曲線應該上揚,故與圖不合;(C)不符合乃因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大力發展工商業,脫胎換骨進而成為工業化強國,且韓戰爆發後,日本在美、蘇兩強對峙中憑藉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而取得經濟成長,兩曲線皆應上揚;至於(D)中的乙曲線應該一直維持較低的位置,因為德國缺煤。

 

2、參看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圖一:1856-1895年臺灣三項重要物產出口價值統計    圖二:左圖丙產品在1864-1896年間出口重量統計
 

資料一:學者指出:日本在臺殖民以後,由於種種原因,臺灣曾出現糖業衰退,產額減少,蔗園荒廢,蔗農窮困等現象。

資料二:史書記載:商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販賣鴉片、樟腦,自安溪精選優良茶種來臺,勸農分植,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

資料三:樟腦條約規定:「道臺宣佈廢止〈官有樟腦專賣法〉,內外商人得自由營業;外國商人可領取通行證,入內地收買樟腦,運至開港商埠;入內地之外國商人若私入蕃地而受損害或損失時,中國政府不負其責。」

試問:(1)圖一的甲、丙兩項產品,分別是指什麼?

(2)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在20個字之內說明圖二丙產品產量較少且不穩定的可能原因?

                                             【93指定科目考試】

答案:(1)甲:茶。丙:樟腦。(2)進入原住民的領域開採易與其發生衝突。

解析:(1)根據文字資料可知甲、乙、丙代表茶、糖、樟腦,開港後,這些臺灣特產出口量大增,其中茶葉的出口值便佔總出口值的五成上下,圖一中甲產品的曲線明顯高過乙、丙,且起伏較大,因此可以推知甲代表茶葉。而十九世紀後期,樟腦因為可以用來製作賽璐珞,因此需求大增,丙產品的曲線在出口量值上均從十九世紀後起開始明顯上揚,符合樟腦出口的變化。

(2)本子題可以從資料三看提示,外國商人若私入番地而受損害或損失時,中國政府不負其責,意味著開採樟腦因需入山砍伐,會有侵犯原住民生活領域而發生衝突的風險。

 

3、( D )  臺灣許多人名為「太郎」、「次郎」或是「敏郎」等,這些人如此命名之背景為何? (A)唐代對人多以「郎」稱之,臺灣沿襲此傳統,亦稱人曰「郎」 (B)繼承清代閩南地區的習俗,年輕男子稱「郎」,女子稱「娘」 (C)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暫時現象,有人積極日化便以「郎」自稱 (D)應該是皇民化時期受到日本政府鼓勵,以日本方式爲子女命名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太郎」、「次郎」或是「敏郎」等屬於日式姓名,應出現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時代,(A)(B)可先淘汰;又日治初期,臺日的差別待遇甚為明顯,直到1930年代後期至1940年代初期,為因應戰爭需要,日本政府才推行皇民化運動,希望改造臺灣人成為「真正」日本人,進而效忠日本並願意為日本作戰犧牲,鼓勵改日本姓名便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故選項(D)為正確答案。

 

4、( B )   因為某次事件,政府開始加強臺南的防務、擴建打狗砲台、設置鵝鑾鼻燈塔等。這是因為 (A)荷蘭總督為了防止鄭氏水師的進攻 (B)牡丹社事件後為了防範外國的侵襲 (C)中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軍再次入侵 (D)1895年以後劉永福為阻止日登陸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5、( A )   臺灣總督府曾經投資拍攝一部電影,描述宜蘭大南澳的一位泰雅族少女,為了歡送「蕃童教育所」的老師到前線出征,不幸於途中掉落溪流中致死的故事。這部電影賺人熱淚,主題曲更在臺灣和南洋戰場傳唱,並造成臺灣一股熱烈從軍的浪潮。這部電影的拍攝與那一個政策有關? (A)皇民化運動 (B)內地延長主義 (C)語言同化政策 (D)警察保甲制度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6、( C )  下表是某地某時期某族裔的職業結構統計表,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個族裔可能是指 (A)1800年代北美的新英格蘭移民 (B)1850年代澳大利亞的英裔移民 (C)1920年代住在臺灣的日本人 (D)1950年代新加坡的印度裔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由表中可知,該族裔職業近九成以公職和工商業為主,此一情形與日治時期在臺灣的日人相符。日本對臺殖民統治,故有大量任公職之官僚人員,而日人在臺除有行政上的特權,經濟上也有極大的優勢,總督府為日本財閥在臺灣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協助,利用政治的力量壟斷重要產業,以便進行殖民統治的剝削。

 

7、( C )  老師在上課時指出:「1935年時臺灣地區電力總產能是1931年的三倍,產量也增加一倍」,並要同學討論其原因。請問,下列那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理﹖ (A)當時日本總督府因為要發展鐵路電氣化,所以需要大量用電 (B)這與普遍裝設電燈有關,因為臺灣鐵路電氣化在1970年代才開始 (C)電燈耗電量小,日本要發展煉鋁及軍火工業,才需要發展電力 (D)為了因應世界經濟不景氣,所以日本推動電力工程,增加就業機會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臺灣的鐵路電氣化是在國民政府時期才建設的。1930年代正是日本積極建設臺灣成為南進基地的時期,所以是為了臺灣的工業化才發展電力的。

 

8、( D )  表一資料顯示臺灣人理解日語的人口比率。由該表可知,臺灣人口中理解日語的比率漸增。1930年起的大幅增加,是因為日本政府設立「國語講習所」,而自1937年起,理解日語的比率再次大幅增加。請問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A)日本政府普設學校,使臺灣人可以接受小學教育 (B)日本政府鼓勵臺灣人接受高等教育,增加臺灣人學習日語的意願 (C)1935年起日本在臺灣實施有限度的地方自治選舉,增加臺灣人學習日語的意願 (D)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日本政府為了使臺人不再眷戀祖國中國,1930年代後期在臺灣展開皇民化運動,1941年成立皇民奉公會,命令其為日本的聖戰宣傳,推行改日本姓、說日語、拜神社,採用日本的生活禮儀。

 

9、( B )   一部小說中有以下一段情節:「太明開始對教育有了懷疑了。最少是對教育方法有所懷疑。想起來有很多不能了解的。比如小學校不用體罰,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為什麼公學校不能那樣?小學校按照學則辦理,為什麼公學校把重點放在農業教育?」請問這部小說所說的是什麼時代、什麼地方的事? (A)滿清時代,福建 (B)日據時代,臺灣 (C)1945年以後,臺灣 (D)二十世紀初,香港。                       【91學科能力測驗】

 

10、資料一:「1933年有129所書房(私塾)教授漢文,1937年只剩33所,1940年只剩17所,合計996名學生。」

資料二:「擔任總督期間,我認為給予本島人與內地人相同教育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修改教育令,完全除去教育上的差別待遇,常用國語的兒童在小學校受教育,其他兒童就讀公學校。」

資料三:「本島人就讀小學校和內地人就讀公學校的案例時有所聞,這種事件證實學校疏於監督,教師也沒有負起責任,牴觸既有法令,也違背教育政策。」

請根據以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資料中所說的「內地人」是指什麼人?
(2)這三段資料,依其出現時間先後,應如何排列?
(3)這三段資料顯示的日本治臺政策趨勢為何?         【89日大(社)】

答案:(1)是日本人。
(2)資料三→資料二→資料一。
(3)由非同化政策到同化政策,再到皇民化政策。

解析:資料一,是皇民化政策時期,因為教授漢文的學校越來越少;資料二,是內地延長主義時期(同化政策時期),標榜日臺融合,一視同仁;資料三是治臺初期的非同化政策時期,此時的日本人還有征服者的心態,視臺灣人為殖民地的次等國民,故認為臺灣人絕對不可以讀小學校,日本人不可以讀公學校。

 

11、( D ) 下表是1905到1940年間臺灣的某項統計資料,請詳細閱讀,然後選出正確的選項。 (A)這是臺灣男女性別比例分布圖,加起來不到100%,是因為2歲以下的嬰兒不納入統計 (B)這是日據時期臺灣地區高級文官的日本籍與臺灣籍的比例,P為日本籍,Q為臺灣籍 (C)這是臺灣工業與農業占全臺生產總額的百分比,P是工業總產額,Q是農業總產額 (D)這是臺灣工業與農業占全臺生產總額的百分比,P是農業總產額,Q是工業總產額
                                                   【89日大(社)】

解析:(D)1941年後,臺灣工業生產總值就超過農業了。

 

12、( C ) 「愛國女子團」是某個時期臺灣常見的地方組織,其活動包括:籌辦有關皇后生日、陸海軍節等慶典,清掃神社,慰問戰爭遺族及傷殘軍人,參加愛國婦人會活動等。根據歷史知識判斷,這個組織活躍的時間應在何時? (A)劉銘傳來臺建省初期 (B)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初 (C)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 (D)臺灣光復後二十年間       【89推甄】

解析:題幹是皇民化運動所推行的現象,此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13、(  )    西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施琅上疏說:「賊眾散處,耕鑿自給,失於操練,終屬參差不齊,而中無家眷者十有五六,豈甘作一世鰥獨,寧無故土之思?」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段資料? (A)文中所稱「賊眾」,是指臺灣社會中經常滋事之人,且大多是沒有成家的「羅漢腳」 (B)許多人沒有家眷,是因為臺灣入清版圖之後,雖已撤除海禁,但仍禁止攜眷渡臺所致 (C)這一段資料是施琅交給清廷的奏摺,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明鄭時期」臺灣的社會情況 (D)這一段資料說明鄭成功領軍隊入臺之後,許多將士未將家眷遷臺,有眷者仍屬少數 (E)這段資料說明施琅對臺灣的情況頗為了解,但不認為臺灣是一美麗寶島,勸康熙放棄                             【88日大(社)】

解析:(A)是指明鄭的軍民;(B)康熙二十三年臺灣才納入中國版圖;(E)是勸康熙不要放棄臺灣。

 

14、( D ) 幾位同學討論英、法等國要求開放「臺灣」及淡水兩口岸的原因,各持不同看法。請指出什麼人的理由最可信? (A)兩地分處臺灣島南北,軍事位置重要,英、法兩國均希望建鐵路貫穿 (B)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曾經在這兩地殖民,基礎穩固,英、法統治較易 (C)兩個地方的人口密集,有許多教友活動,開放通商對傳教較為便利 (D)「臺灣」在嘉南平原糖產區,而淡水為樟腦集散地,有重大商業利益              【86推甄】

 

15、有位在福州任職的官員,奉派來臺處理某件重大危機的善後工作。他認為臺灣急需開墾,先「疏請弛舊禁以廣招徠」,又「奏設臺北府,隸縣三」,更因臺北產煤,「請購外洋開煤機器,以興長利」。他還為鄭成功請諡、建祠,以「(振)作臺民忠義之氣」。請據上文回答以下二題:

(1)(   ) 試問這位官員是誰? (A)沈葆楨  (B)林則徐  (C)丁日昌  (D)劉銘傳。

(2)(   ) 文中所指「重大危機」是指 (A)英法聯軍  (B)日軍侵臺  (C)法軍攻臺  (D)甲午戰爭。

                                                                     【86推甄】

答案:(1)A (2)B

解析:(2)臺北府是沈葆楨治臺期間設的,他會來臺是因為日軍侵臺(牡丹社事件)。

 

16、(  )    學習歷史時,應當對古人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假設你是生活在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的臺灣,請問:在你身邊可能發生那些事? (A)有許多外國貿易商人已經在淡水設貿易公司,向臺灣購買米、茶葉、樟腦及蔗糖等商品 (B)日軍剛離開屏東地區,並為死於戰爭者立碑紀念。但因沒有報紙,大部分民眾對這件事並不清楚 (C)新建的鐵路已經通車,許多臺北人為感受新事物,搭火車到基隆,也順便到開漳聖王廟去進香 (D)盛傳政府將要開放海禁,許多人寫信回到閩粵老家,準備向當地政府申請家眷來臺,以便團聚 (E)政府已經決定,明年起將巡撫衙門由臺南移往臺北,以便加強防務及推行各種自強新政                                      【85日大(社)】

解析:(A)臺灣開港在咸豐八年;(B)這是牡丹社事件,發生在同治十三年;(C)基隆──臺北的鐵路在光緒十七年才完工;(D)同治十三年已廢除渡臺禁令;(E)臺灣建省是在光緒十一年。

 

17、( B ) 明末清初時,我國人口大幅增加。當人口到了一定程度時,必須向外發展。臺灣是當時漢人移民的一個重要目的地。清政府原對閩粵地區移民臺灣抱著禁止的態度,但是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源源不斷,於是出現如下的政策與報告:(甲)政府公布:「臺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乙)地方官報告:「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丙)地方官報告:「流移開墾之眾,漸過半線、大肚溪以北矣。」請問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應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甲丙乙 (D)丙乙甲                             【85推甄】

解析:臺灣的開發是由南而北,由西而東;故(乙)過斗六門以北再(丙)漸過半線(彰化)以北,最後(甲),「後山」即東部。

 

18、( D ) 以下是臺灣三個城鎮的市街人口數字,請依據臺灣發展的大勢,選出正確的組合。 (A)甲:淡水、乙:鹿港、丙:基隆 (B)甲:淡水、乙:基隆、丙:鹿港 (C)甲:鹿港、乙:基隆、丙:淡水 (D)甲:鹿港、乙:淡水、丙:基隆
                                                 【84日大(社)】

解析:(D)1900年鹿港比淡水、基隆發達,故人口最多,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1960年(民國四十九年)基隆是個「市」,淡水和鹿港只是個「鎮」,故基隆的人口比其他兩個都多。

 

19、(  )    近年來,臺灣的報刊雜誌常常登載「舊照片」、「某位老藝人的自述」、「某位老鐵道工人的回憶錄」、「老歌謠」及「幾十年前的文學作品」。這些材料可以通稱為集體記憶或人民記憶,如果利用這些材料了解臺灣的歷史,應持有怎樣的態度? (A)值得肯定,因失去了歷史與文化,一個民族就會瓦解 (B)值得肯定,因我們應儘可能以少數的事件,串成有意義的故事 (C)值得肯定,因為根據這些資料可以編寫一部完整的臺灣史 (D)非常懷疑,因這些資料都屬於野史,沒有權威性,難以採信 (E)非常懷疑,這些材料不以政治或文化精英為對象,沒有多大價值              【83日大(社)】

 

20、( B ) 晚清時期,積極推動臺灣建設,完成臺灣府城至安平及旗后間電線的大員是 (A)沈葆楨 (B)丁日昌 (C)劉銘傳 (D)唐景崧                       【83夜大(社)】

 

21、(  )    閩、粵地區的人民,如果在光緒初年到臺灣來,會有怎樣的經歷與見聞? (A)他可以合法攜帶家眷,全家赴臺 (B)當時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只有帆船 (C)這時西部平原已經墾闢,東部尚未有漢人前往開墾 (D)政府提供資本與工具,鼓勵他們開墾近山的土地 (E)他們若要從新竹到基隆,可以乘坐火車          【82日大(社)】

解析:(A)(D)此時已廢除渡臺禁令;(B)已有輪船了;(C)吳沙已進入宜蘭開墾;(E)這段鐵路到光緒十九年才完工。

 

22、( D ) 臺北府城郊的大稻埕地區,有大陸和本地商人開設了近百家茶行,其中規模大者,在營運上與外國商人從事臺灣茶葉貿易的洋行不相上下。這可能是那一個時期的事? (A)清道光年間 (B)清咸豐年間 (C)清同治年間 (D)清光緒年間      【82夜大(社)】

解析:臺北府設置的時間是光緒元年。

 

23、(  )    清代閩粵移民來臺墾殖,最初以臺南地區為重心,因此臺南是臺灣當時的最重要城市。但1885年臺灣建省時,卻將省會設於臺北,其背景是 (A)1860年代以後,臺灣開港,重要輸出品的茶、樟腦都生產於中北部,而且由北部的淡水港出口 (B)1870年代以後,沈葆楨、劉銘傳等人所推動的自強運動,開山撫番事業,其重點多在北部 (C)南部地區已大致墾殖殆盡,北部反而較有發展空間 (D)南部地區自朱一貴事變以來,民風強悍,而且多有抗清意識,地方士紳不歡迎政府在當地設省會 (E)南部多平原,北部地形較為複雜,便於做軍事布置                             【81日大(社)】

 

24、( ABE )    下列有關劉銘傳的敘述,何者正確? (A)劉銘傳出身行伍,原屬淮軍系統 (B)臺灣改為行省之後,劉銘傳成為第一任巡撫 (C)劉銘傳主張積極開發臺灣,來臺後即撤廢內地人民渡臺禁令,清初以來之海禁遂解 (D)劉銘傳在臺灣巡撫任上,興築完成了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 (E)劉銘傳主持下的洋務建設,較諸內地諸省都要成功【80日大(社)】

解析:(C)渡臺禁令是沈葆楨廢除的;(D)只有基隆到臺北。

 

25、改錯題:
清光緒八年,臺南的青年為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到(A)臺北參加鄉試,考上後便可獲得(B)舉人資格,可以到京師參加(C)會試,及格後可獲得進士資格。最後,天子將親自主持考試,稱為(D)殿試。                                               【80日大(社)】

答案:(A)福建省的福州。

解析:光緒八年臺灣還未建省,隸屬於福建省,故參加鄉試(舉人考試)是在福州。

 

 

第十五章  民國初年的政治演變與內憂外患

歷屆試題

1、( D )  有關1924~1927年間的國(民黨)共(產黨)關係,甲書把這段時期的國共關係稱為「聯俄容共時期」,認為:「國民黨之容共,乃係接受共產黨所提出之加入國民黨之請求。」乙書則把這段時期的國共關係稱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認為:「國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後,大多數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加入了國民黨。」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乙兩書的立場相同,都認為是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B)甲書是站在共產黨的立場,認為是共產黨員主動加入國民黨 (C)乙書是站在國民黨的立場,認為是國共兩黨共同致力於民革命 (D)甲、乙兩書的立場不同,甲書認為並非對等合作,乙書則反之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2、( C )  一位政治人物接受報社訪問時表示:「日本與中國皆遠處亞洲,參戰程度遠非英法之比,則發言權之差異自所不免,青島問題當屬議題之一。列國因戰爭影響,中止在東亞活動,今戰事既終,則戰後活動必倍於昔日,東亞安全,責在貴我兩國。」請問這政戰事是指那一場戰爭﹖ (A)中日甲午戰爭 (B)日俄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八年抗戰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題目中所示參戰國包括中、日、英、法。則甲午戰爭(中、日)、日俄戰爭(日、俄)、八年抗戰(中、日)等答案皆不成立,另青島原為德國租借地,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日本所占領。

 

3、( C )  寧漢分裂後,中共在各處發動暴動,民國十八及十九年時,紅軍的發展迅速,在江西井岡山建立了根據地,民國二十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請問民國十八、九年間,紅軍發展迅速的原因為何? (A)江西井岡山形勢險要,而且物產富庶,交通便捷 (B)得到國際共黨在人員、物資及訓練等方面的協助 (C)當時內戰方殷,國民政府無暇顧及共黨叛亂活動 (D)毛澤東運用「統一戰線」的策略,吸納各派力量 【88日大(社)】

 

4、( C )  曾任江西督軍的李烈鈞發一電報,指責某人說:「父仇未報,更釀內亂,何以為子?以怨報德,威劫主帥,何以為將?」這封電報的收件人是 (A)袁世凱 (B)馮玉祥 (C)張學良 (D)毛澤東                                                  【88推甄】

 

5、( C )  民初二次革命與反洪憲帝制戰爭的陳述,何者正確? (A)二次革命在武昌發動;反洪憲帝制在雲南發動 (B)二次革命的策動者是黃興;反洪憲帝制則由唐繼堯所策動 (C)二次革命列強採「助袁」的立場;反洪憲帝制時,列強並不支持帝制 (D)二次革命的影響,是促成袁世凱獨裁;反洪憲帝制的影響卻形成南北分裂            【87日大(社)】

 

6、(  )  民國以來,議會政治的發展屢遭頓挫,但仍有進展。下列機構中,那幾個是選舉產生的? (A)民國初年的參眾兩院 (B)訓政時期的國民政府立法院 (C)抗戰時期的國民參政會 (D)抗戰勝利後的政治協商會議 (E)民國三十七年的國民大會 【87日大(社)】

 

7、(  )   軍閥恆以軍隊做為私人的工具,下列何者屬於軍閥的武力? (A)唐代的 騎 (B)五代的牙軍 (C)宋代的禁軍 (D)清代的綠營 (E)民國的國民軍     【87日大(社)】

 

8、( B )   國家動亂時,軍隊往往擴張。戰事結束後,政府必須裁軍,使青年投入生產及建設,並節省國防開支。有一份政府公報提到:「縮編全國現有陸軍,至多不得超過六十五師,兵額約八十萬人」;「縮減軍費至國家總收入百分之四十為止」;「復員之士兵則要輔導就學或就業,以免造成社會問題」。這樣的辦法應是在何時提出的? (A)辛亥革命成功時 (B)北伐大業完成時 (C)對日戰爭結束時 (D)政府宣布解嚴時        【87推甄】

 

9、( A )   在我國歷史上,首次將人民的權利義務列入其中的國家根本大法是 (A)臨時約法 (B)憲法大綱 (C)五五憲草 (D)中華民國憲法                      【86日大(社)】

 

10、( D ) 1936年12月22日,天津的英文泰晤士報發表社論,對一個「土匪式的政變」加以批評,認為:「這種破例的土匪式的政變,不是日人俄人乃是中國人自己所幹的。」而「國家的統一與紀律,是絕對不可動搖的。」這篇社論所指的是那一歷史事件? (A)中共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B)溥儀在長春成立滿洲國 (C)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D)楊虎城與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                                 【85推甄】

 

11、( B ) 「袁世凱暗殺元勳,弁髦(輕忽漠視之意)約法,擅借巨款……近復盛暑興師,蹂躪贛省,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讎,實屬有負國民之委託。我國民宜亟起自衛,與天下共擊之。」上述文字的內容,是在呼籲國民從事那一項行動? (A)反對洪憲帝制 (B)二次革命 (C)護法戰爭 (D)討伐復辟                                     【84推甄】

 

12、( ABDE )    自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至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其間發生了那些重要的內憂與外患? (A)偽「滿洲國」成立 (B)「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C)南京「維新政府」成立 (D)日本發動「一二八」淞滬之戰 (E)西安事變   【83日大(社)】

解析:(C)七七事變後才出現。

 

13、( ABE )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這件事除了與日本一向有意侵略中國東北各省有關之外,也與下列那些因素有關? (A)世界經濟大恐慌,當時列強都自顧不暇,日本認為時機難得 (B)日本也受經濟大恐慌波及,想藉著對外侵略來解決國內的種種問題 (C)日本與俄國私下決定,分別控制中東鐵路及其腹地 (D)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辭職下野,中國頓失領導中心 (E)張學良主政東北地區,有意振作,擺脫日本的控制,促成日本人的緊張                                                 【83推甄】

解析:(A)(B)世界經濟大恐慌於1929年爆發。

 

14、( A ) 北伐完成之後不久,華北又爆發了一場時間雖不長、規模卻頗大的內戰。引發這場內戰的直接原因是 (A)國民政府實施軍隊整編,引發擁兵軍人的反抗 (B)國民政府實施訓政,引起非國民黨勢力的反對 (C)國民政府召開國民會議,導致國民黨內派系的衝突 (D)國民黨實施分共,中共在陝西成立政權                          【82夜大(社)】

 

15、(  ) 下列有關民初政局的敘述,何者正確? (A)民國初年,與國民黨相抗的主要有民主、共和、統一三黨,後併為進步黨,其理事長為梁啟超 (B)二次革命,袁世凱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兵符在握、列強支持、先發制人 (C)籌安會是由楊度等人所發起,鼓吹民主立憲 (D)袁世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掌握實權 (E)蔡鍔、唐繼堯等人組護國軍,堅決反對洪憲帝制                                    【82夜大(社)】

解析:(A)是黎元洪;(C)鼓吹帝制;(D)是段祺瑞。

 

16、( B ) 某個政黨的成立宣言說:「現在全歐戰雲密布,各國自顧不暇,無力及我。且世界金融機構已經紊亂,袁賊財源既竭,餉糈自空。英雄有用武之地,正吾黨努力建功之時。」這個政黨是 (A)同盟會 (B)中華革命黨 (C)進步黨 (D)中國國民黨 【81日大(社)】

 

 

第十六章  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歷屆試題

1、( D )  某作家寫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兩個字:『吃人』!」這位作家的主張跟下列那一種論述相近? (A)「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B)「立國之道當以禮義人心為本,未有專恃術敗而能起衰振弱者」 (C)「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 (D)「我們不是為君主而生,不是為聖賢而生,也不是為綱常禮教而生的」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2、( B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宣統三年(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從歷史上看,這兩件事反映了什麼共同的時代意義﹖ (A)南船北馬運輸時代的結束 (B)大運河運輸歷史的結束 (C)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開始 (D)旅遊觀光現代化的開始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津浦鐵路的起點與終點是天津與南京的浦口,若是對照大運河的路線,可以發現幾乎是一樣的。輪船招商局的成立已分擔部分大運河的漕運,再加上津浦鐵路的通車,可以說是大運河運輸歷史的結束。

 

3、( D )  老師介紹下面這幅古意盎然的書法藝術,內容以詞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並要同學討論其可能的時代。請問何人的說法較為正確﹖ (A)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後不用,這應當是商代的作品 (B)這是漢代的隸書,商代也沒有紙張,這應當是漢代的作品 (C)這是漢代的隸書,但漢代沒有發展出詞的文學形式,這應當是宋代的作品 (D)這是甲骨文,但宋代對甲骨文並沒有認識,這應當是民國初年的作品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題目中提到詞的形式,代表這是唐以後的作品。而圖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在民國初年時才被發現。故答案選(D)。

 

4、1918年以後的數年間,中國社會出現大規模的爭議及討論,有人稱之為「新文化運動」,但也有學者認為稱做「啟蒙運動」更為恰當。當時的重要學者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哲學之唯心論與唯物論;文學之崇實論與理想派;經濟學之干涉論與放任論並列其中,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請問:
(1)此處所說的「啟蒙運動」,除了又稱為「新文化運動」以外,通常又稱為什麼運動﹖

(2)蔡元培說「大學之所以為大」的主要意義是什麼﹖(本小題請用10個字以內的文字說明,且不可抄寫題幹,否則皆不予計分。)                【91指定科目考試】

答案:(1)五四運動。
(2)開放的自由學風。

解析:蔡元培時任北大校長,延聘不同思想背景的學者在北大任教。

 

5、( B )   一位歷史學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論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新青年發行以後,啟蒙的中心思想凝聚在強調青年人的重要性上……」請問此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盧溝橋事變 (D)文化大革命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新文化運動指民國四年開始,以新青年雜誌為中心,鼓吹反傳統,學習西方「科學」與「民主」的思潮。五四運動則是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各大學學生為反對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利權轉讓給日本,發起愛國示威遊行。五四運動深受新文化運動影響,題幹中提及此事件深受新青年雜誌影響,是要爭回中國在青島主權的愛國主義運動,由此可知該事件為五四運動。

 

6、( B )   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徵求一位女子結婚,開出下列條件:必須不纏足;必須識字;如相處不睦,可以離婚。條件提出後,引起時人討論,有人認為傷風敗俗,也有人認為開風氣之先。根據你對歷史的了解,這個事件最可能發生在什麼時候? (A)1870年代,清政府受到外力壓迫提倡自強運動之時 (B)1900年代,清末推行新政,希望進行全面改革之際 (C)1930年代,平民教育運動興起,女子開始識字之後 (D)1970年代,大陸文革破舊立新,推動家庭革命之際                                        【89推甄】

解析:(B)民初,南京臨時政府就明令禁止蓄奴養婢,女子不許纏足。

 

7、( D )  抗日戰爭前數年間,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成果顯著,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消費品的進口比率上升,顯示工業發展迅速 (B)政府獎助措施收效,機器原料進口比率下降 (C)許多工廠遷設內陸,顯示工業發展趨向均衡 (D)對外貿易入超漸減,顯示經濟結構已獲改善

                                                                   【86日大(社)】

 

8、( B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獨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為對象的刊物,發刊辭裡有這樣兩句話:「篤古不變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族,方興未已。」請問當時作者所要求的變,基本上針對何者而言? (A)軍事技術 (B)社會價值 (C)經濟組織 (D)學校制度

                                                                   【85日大(社)】

9、( A )   一個外國軍事顧問團來到中國,他們建議興辦兵工業,以求自給。他們也建議精簡陸軍,訓練空軍,並暫緩海軍。請問這些外國顧問來自:?德國?美國?他們來華的時間和地點是:?抗戰前十年的南京?韓戰爆發後的臺北?正確的組合是 (A)?? (B)?? (C)?? (D)??                                             【84日大(社)】

 

10、( A ) 1929年,有人領導「平教總會」在河北定縣實驗改造鄉村。這項創舉具有多種特質,即:革命的、教育的、科學的、民主的和佈道的。此人應是指誰? (A)晏陽初 (B)蔡元培 (C)陳獨秀 (D)胡適                                     【83推甄】

 

11、( A ) 某先賢曾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又說:「欲興女學,振女權,又必自放足始」,因而創立「天足會」,提倡放足運動。此種開風氣之先的女權運動,最早是發生在什麼時期? (A)維新變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北伐 【84推甄】

 

12、( B ) 「廢兩改元」是將銀兩廢除,交易改用新鑄銀元計算,又統一幣制,並統一貨幣。外匯買賣不受限制,打破外國銀行的獨占。這些財政上的改革對農工生產以及商業發展,影響極大。試問這些改革是在那一時期實施的? (A)民國初年 (B)北伐以後,抗戰之前 (C)抗戰勝利之後,大陸淪陷之前 (D)政府遷臺之後               【83推甄】

解析:「廢兩改元」是在民國二十二年。

 

13、( BCE )     以下關於「釐金」的敘述,何者正確? (A)「釐金」是一種評量貴金屬黃金的制度 (B)「釐金」是對貨物課稅的一種國內通行稅 (C)創制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彌補因太平天國之亂而造成的政府財政困境 (D)此清朝舊制在民國成立後即被廢除 (E)此制度在北伐統一後,政府從事財政改革時被廢除                     【81夜大(社)】

解析:(D)民國二十年廢除。

 

 

第十七章  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

歷屆試題

1、( C )  一篇文告指出:賊人焚燒學宮,破壞孔子神主牌,所到之處,佛寺、道觀、城隍廟、社稷壇,均遭焚毀。所以號召有識之士起來討伐。這篇文告提到的「賊」,最可能是指 (A)元末的白蓮教徒 (B)明朝末年的流寇 (C)清末的太平天國 (D)二十世紀初的中共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由題幹可知,此「賊」破壞儒家、佛教、道教等傳統,因而引起士人反感,(A)白蓮教雜揉佛、道思想,不可能毀壞佛、道建築;(B)為農民起事,與此無關;(C)清末太平天國擷取部分基督教教義,抨擊傳統儒家,對於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亦都毀壞,故如曾國藩等漢人知識分子為捍衛傳統文化,反而協助滿清政府對抗同為漢人但破壞傳統的太平天國;(D)二十世紀初的中共關注的重點在土地改革等社會問題,至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化大革命時,佛教、道教等宗教及傳統文化才成為破壞目標;故答案為(C)。

 

2、( D )  有人主張中日兩國應以生命合作為口號,因為:「日本既得南洋,所得物資已富,不必復取之中國,戰期則勢必延長,戰局且勢必擴大……中國非舉生命與日本合作,則不足以表示中國之友誼。」這種說法的時代背景是 (A)清末李鴻章主持國家大政時所提倡的「聯日制俄」 (B)八國聯軍之後,國人保皇派主張聯合日本對抗歐美 (C)民國初年,青年學子希望效法日本明治維新的想法 (D)二次大戰時期,社會上一部分親日人士的對日態度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題幹可以判斷時間的關鍵字為「日本既得南洋」,顯示這是二次大戰期間的事情,故(D)為正確答案,其餘選項的時間都不符合題幹所述。

 

3、( D )  某大學的學生開始進行接管大學的工作。學生們指出:接管後可以一掃受教育然後往上爬的價值觀,徹底粉碎保守派的奴才教育基礎。這最可能是在什麼時空下發生的事? (A)五四運動中,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 (B)滿洲國滅亡後,中國學生接管東北大學 (C)二二八事件中,臺北學生接管臺灣大學 (D)中共建國後,南京學生接管中央大學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由題幹學生的談話中可得知,他們訴求的重點在於對傳統中國士人讀書致士觀念的挑戰。而(A)五四運動時,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起因於列強處理山東問題,及校方處置學生運動失當的不滿;(B)滿洲國滅亡後,中國學生接管東北大學,是基於抗戰勝利,對代表日本殖民統治、教育機構的終結;(C)在二二八事件中,臺灣學生接管臺灣大學,則肇因於國府治臺的無能,因而藉此事件接管學校,試圖自治。以上均非題幹所問,故答案為(D)。

 

4、( C )  某一個新成立的國家,雖有元首,國務由總理主持,但大小政事必須根據該國與「帝國」的協議而行,外交也必須配合「帝國」的政策;這個國家雖有警察與軍隊,卻同時需要負擔「帝國」在該國駐軍的費用。這種情況是 (A)北美洲獨立後的狀況 (B)日本侵略朝鮮後的狀況 (C)滿洲國成立後的狀況 (D)印度在獨立之前的狀況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透過題幹中內政外交均不得自主、且「帝國」在當地尚有駐軍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此一新成立國家為一由外國勢力所扶持的政權。(A)北美十三洲獨立之後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擁有獨立主權,英國軍隊必須完全退出,與題幹敘述不符,因此不選。(B)日侵朝鮮與(D)印度獨立前,均屬殖民地,英日兩國在該地均設有總督府加以治理,沒有另外成立魁儡政府,因此亦非所問。滿洲國雖名為國,以溥儀為元首,並設有國務院等政府組織,但實際上是日本所控制的政權,符合題目所問,故答案為(C)。

 

5、( B )   在一次學生運動中,學生們高唱著一首歌,歌詞是:「這年頭這麼得了,五塊錢的鈔票滿地拋,街頭茅房到處有,拉圾堆裡也找得到。……柴米油鹽天天漲喲?漲得比天還高,窮人吃不飽,富人哈哈笑,這樣的日子怎樣過喲?快把世界來改造,來改造。」這次學生運動最可能發生在那一個時期? (A)1919年的五四運動 (B)1945年的國共內戰 (C)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D)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6、( C )  二十世紀某史家撰文考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向突厥借兵並且稱臣,才得以迅速進入長安,建立政權。這位史家指稱李淵「初雖從之,終將反之」。後來,有人認為這位史家描述的情節,頗有影射「時事」的意味。這裡所謂的「時事」,最可能是指那一個歷史事件 (A)中國接受了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 (B)「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南京政府的態度 (C)中共1949年建國之後宣布對蘇聯一面倒 (D)1949年在臺灣的國民政府接受美國保護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中共在建國之初,為了維繫政權的穩定,並取得蘇聯的支持與幫助,宣布對蘇聯採取一面倒的政策,唯蘇聯馬首是瞻,但到了後來,中共勢力逐漸穩固,對蘇聯的政策不再唯命是從,反而互相抨擊,這種情形與唐及突厥之間的關係十分相似,均是「初雖從之,終將反之」。

 

7、( ABC )  1944年,汪偽政權駐東京的大使館召開一次領事會議,請該使館轄下所有領事館派員參加。當時有那些地方應當派員出席? (A)漢城 (B)臺北 (C)橫濱 (D)長春 (E)重慶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汪偽政權駐東京(日本)大使館召開其館轄下的領事會議,位於日本領土管轄下的領事館才需派員參加,當時漢城臺北及橫濱皆屬於日本領土,故(A)(B)(C)皆為正確答案;(D)長春名義上仍屬於滿洲國領土,(E)重慶則屬於中華民國。

 

8、( C )  有一項條約規定﹕「中日兩國應當互相尊重,確保東亞地區和平,日本願意放棄在華享有的治外法權,交還租界,雙方在經濟事務上緊密合作。中國政府應補償日本臣民自『事變』發生以來在中國所遭受的經濟損失。」此處所說的「事變」是指什麼? (A)清末的庚子義和團事變 (B)五四運動中的反日行動 (C)民國二十六年的盧溝橋事變 (D)民國三十一年的珍珠港事變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此為1940年11月汪兆銘與日本政府簽訂的條約內容,其中提到東亞地區的和平,以及主張中日在經濟上的緊密合作,此即延續抗日戰爭日本政府「近衛聲明」的主張,欲有效控制占領區及進行經濟榨取,因此與親日的中國人合作,扶植傀儡政權,簽訂條約,釋放「善意」,故由此可知題幹中之「事變」應為盧溝橋事變。

 

9、( C )  「他們將好端端的鐵絲網拿來,不計工本地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投進爐子,燒成一塊塊的鐵疙瘩,然後紮上紅布條,畢恭畢敬地捧到領導那裡去『報喜』」。請問這件事發生在何時何地? (A)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發生的事 (B)柏林圍牆倒塌時,德國愛好自由的人民做的事 (C)毛澤東時代中國全民大煉鋼運動中的事 (D)蘇聯史達林時代第一次五年計畫中發生的事                                   【91學科能力測驗】

 

10、( B ) 中國共產黨在其革命階段,以「土地改革」為號召。但其政權成立後,土地政策卻有很大的變化,以下關於中共政權成立之後的農業土地政策何者的敘述為是﹖ (A)先實施「人民公社」型的集體農場制,其後改行小農體制,鄧小平改革後又回到集體農場制 (B)先實施小農體制,「人民公社」實施後改為集體農場制,鄧小平改革後重回小農體制 (C)先承認大地主,「人民公社」實施後改為集體農場制,鄧小平改革後則發展小農體制 (D)先實施集體農場制,實行「人民公社」制時改行大土地所有制,鄧小平改革後回復集體農場制

                                                         【91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中共於1949年後重新分配土地,使農民獲得土地,是為小農體制。文革時實施人民公社,農民編組為生產隊,以配給制、集體生活、吃大鍋飯的方式從事生產,是為集體農場制。1980年代以後,實施責任承包制,部分的農產品能自由買賣,又回到小農體制。

 

11、( ACE )     對日抗戰初期,有位重要人物說:「抵抗侵略與不拒和平,並非矛盾,和平條件如無害於中國獨立生存,何必拒絕。」又說:「侵略國家破壞和平,被侵略國家保障和平。」這些話語出自何人之口?反映怎樣的情勢? (A)出自汪兆銘之口,顯示他對抗戰無信心,廣州、武漢淪陷,認為非和不可 (B)出自毛澤東之口,反映共產黨一再向政府輸誠,表面服從,暗中擴張實力 (C)這些話與日本「繼續作戰,最終目的在建設能保東亞久安長治的新秩序」的聲明相呼應 (D)這些話代表的觀念受到普遍歡迎,反映人們厭棄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理 (E)這些話代表的觀念,遭到大部分國人的唾棄

                                                                        【88推甄】

 

12、( D ) 長期的社會政治動亂往往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下表是民國時期某城市連續十年的零售物價指數表。依民國史事與社會經濟的關係判斷,此表應是何時何地的物價變動? (A)軍閥割據時期的北京 (B)北伐統一後的南京 (C)十年建國時期的上海 (D)抗戰時期的重慶
                                               【87日大(社)】

解析:(D)只有戰亂才會造成物價飛漲。

 

13、( D ) 某份國際條約規定:「一、中華民國及日本國為永久維持兩國間善鄰友好之關係,應互相尊重其主權及領土,並於各方面講求互相敦睦之方法。二、中華民國及日本國為建設大東亞,並確保其安定起見,應互相緊密協力,盡量援助。三、中華民國及日本國應以互惠為基調,實行兩國間緊密之經濟提攜。」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份文件應是何人簽署的? (A)袁世凱 (B)段祺瑞 (C)蔣介石 (D)汪精衛            【87推甄】

解析:題幹可清楚看出中、日間友好的關係,但沒有言及借款之事,故非(A)(B)。文中又出現「大東亞」,故知是(D)。

 

14、( ADE )   在中國近代史上,儒家思想曾被指為是異端邪說或妨礙進步的學說。這種情況發生在何時? (A)太平天國 (B)自強運動 (C)戊戌變法 (D)新文化運動 (E)文化大革命

                                                                【86日大(社)】

 

15、( D ) 我國曾與美國訂立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我國政府表示:願接受大西洋憲章中所包含之宗旨及原則,美國政府也同意給予我國援助,以抵抗侵略。這裡所指的侵略是 (A)1914年日本利用世界大戰爆發出兵山東 (B)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C)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 (D)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85推甄】

解析:(D)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變)發生的當天(十二月八日)美國即對日本宣戰,中國在隔日(十二月九日)也對日本宣戰,從此兩國成為盟友的關係。

 

16、( D ) 有一個人寫了下面一段自述,有一天大雨驟冷,忽然有不知何處闖來造反的紅衛兵,把「揪出來」的人都召到大蓆棚裡,押上臺去示眾,還給我們都戴上報紙做成的尖頂高帽。在群眾憤怒的喝罵聲中,我方知我們這一大群示眾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同夥帽子上都標著名目,如「黑幫」、「國民黨特務」、「蘇修特務」、「反動學術權威」、「資產階級學術權威」等等。我一直在猜測自己是個什麼東西。散會後,我給推趕下臺,可是我早已脫下自己的高帽子看了一眼,我原來是個「資產階級學者」。試問這段自述發生於何時? (A)中共在江西瑞金時的政治運動 (B)中共在陝北的政治運動 (C)中共在占據大陸初期實施的勞動改造 (D)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          【83推甄】

解析:「紅衛兵」在文化大革命中才有。

 

8、(  )  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件至二十七年武漢失陷,可視為抗日戰爭的前期。在這一時期中,出現了怎樣的情勢?有那些重大事件?請選出正確的敘述 (A)日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無不勝;我軍明顯居於劣勢,每戰皆敗 (B)日本採速戰速決策略,我方以空間換取時間應付 (C)日軍攻入南京,殘殺平民,死者達三十多萬 (D)日軍攻陷南京後不久,就成立以汪兆銘為首的「國民政府」 (E)中國未在三個月內被日本征服,是因為得到英美在物質上的大力援助                   【83日大(社)】

解析:(A)有「臺兒莊大捷」大敗日軍;(D)日軍陷南京是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汪兆銘成立偽政府是民國二十九年三月;(E)抗戰末期才有。

 

9、(  )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受戰火破壞嚴重,但在國民政府控制的大後方地區,仍有足以稱道的施政成績。自下列敘述中選出正確者 (A)推廣邊疆的教育,促進民族融合 (B)實施計畫經濟,維持物價穩定 (C)公布兵役法,開始依法徵兵 (D)設立國民參政會,繼續推行民主 (E)設立中央研究院,領導全國學術研究    【81日大(社)】

解析:(B)沒有實施計畫經濟;(C)民國二十五年就公布了;(E)是民國十七年設立。

 

10、( D ) 下列有關抗戰期間及其前後,國民政府與中共關係的敘述,那一項是正確的? (A)西安事變的發生,沒有中共影響的因素在內 (B)抗戰爆發後,中共宣言共赴國難,共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完全服從國民政府的指揮 (C)政治協商會議只有國民政府和中共兩方面參加 (D)政治協商會議進行的前後,也就是共軍循陸海兩路源源湧入東北的時候

                                                               【80夜大(社)】

 

11、( CDE )     抗戰期間,日本在我淪陷區設置那些偽組織? (A)偽滿洲國 (B)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C)偽北平臨時政府 (D)偽南京維新政府 (E)偽南京汪逆政府

                                                                【74夜大(社)】

解析:(A)(B)在抗戰前即已設立。

 

12、( ACD )    抗戰期間,我國參與發表的宣言有 (A)開羅宣言 (B)雅爾達宣言 (C)聯合國組織案 (D)波茨坦宣言 (E)卡薩布蘭加宣言                【74夜大(社)】

 

13、( C ) 在下列有關我國行憲史實的各項敘述中,請將錯誤的一項選出來 (A)原已定期召開的國民大會,因抗戰軍興而無法舉行 (B)自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五月間,國民大會一再延期召開是因為共黨的橫加阻撓 (C)民國三十五年五月,政府自重慶還都南京,七月間即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草案 (D)民國三十六年元旦頒布中華民國憲法 (E)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先生為第一任總統                 【69日大(社)】

解析:(C)是十一月十五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十二月二十五日完成憲法的制定。

 

14、( B ) 民國三十五年初,為了促進憲法實施,政府曾召開 (A)國民大會 (B)政治協商會議 (C)制憲國民大會 (D)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65夜大(社)】

 

15、( ACE )    自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為達到其侵略中國的目的,先後在中國境內成立的偽組織有 (A)偽滿洲國 (B)偽熱河自治區 (C)冀東偽組織 (D)偽蒙古自治區 (E)汪偽南京政府

                                                               【64日大(社)】

 

16、( C ) 中華民國憲法於何年元旦正式施行? (A)三十四年 (B)三十五年 (C)三十六年 (D)三十七年                                           【62日大(社)】

 

 

第十八章  臺灣經驗的建立

歷屆試題

1、( B )   一部三說描述:載滿美軍到臺灣休假的美國軍停泊在基隆,許多人開始學習洋涇濱的英語,熱誠招待美軍,以賺取外匯。這個現象最可以是那一個時期? (A)太平洋戰爭後期 (B)韓戰時期 (C)越戰時期 (D)八二三砲戰時期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2、( B )   有人回憶當時米價由十幾元漲至三十幾元,不但發漲駭人,而且無處可以購到,千百萬的人民都受到饑餓的威脅,人心浮動已影響社會賽寧,不象就發生了大規模的社會動亂,這是何時的社會現象? (A)日據時代後期 (B)臺灣光復初期 (C)政府遷臺初期 (D)八二三砲戰後                                       【93指定科目考試預試】

 

3、( C )  某年美國總統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是否同意中華民國政府派兵參戰的要求。這是在那一場戰爭中發生的事? (A)對日抗戰 (B)印巴之戰 (C)韓戰 (D)波灣戰爭

                                                           【93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A)對日抗戰,中華民國本身就是參戰國,無所謂美國同不同意的問題,故可先淘汰。另外三個選項可以用中華民國在國際地位的轉變來作推斷:二次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以世界五強的資格,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對國際爭端尚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參與空間;然而自從中華民國1971年在聯合國的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外交上陷入嚴重的困境,此後已難用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與國際事務,遑論介入國際爭端,往往只能透過民間機構來參與人道或經濟的救援,這種局面一直延續至今日。從此研判三個選項中只有(C)韓戰爆發的時間是在1971年之前,而(B)印巴之戰和(D)波斯灣戰爭均發生在1971年之後,故選(C)。

 

4、( A )   幾位同學討論一張有關1940年到1990年間臺灣的統計圖,那一位的說法最正確? (A)這是臺灣人口職業結構統計圖,顯示臺灣工業人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 (B)這是臺灣人口結構改變統計圖,顯示臺灣城市人口增加,鄉村人口減少 (C)這是臺灣對日本進出口的統計圖,顯示臺灣對日本輸出減少,輸入增加 (D)這是臺灣對美國進出口的統計圖,顯示臺灣對美國輸出增加,輸入減少

                                                                【92指定科目考試】

解析:由統計圖可知,下降的曲線呈持續下降的趨勢,上升的曲線於1960年代大幅增長,至1970年代以後趨於平穩,此種情形與臺灣農、工業人口結構變化相符。政府致力發展工業,使得農業人口流向工業,1970年代以後,工業人口超越農業人口,成為臺灣職業結構的主要成分,而之後產業結構再度改變,以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主,工業也朝向高科技為發展主力,不再以高勞動力的產業為主,造成之後工業呈平穩的發展。

 

5、( C )  臺灣光復後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奠定其後經濟發展的基礎。下列敘述何者適當? (A)政府強制地主將土地以公告地價現值賣給實際耕作的佃農,若農民沒有足夠的資金,可向政府貸款 (B)政府沒收地主土地,強制發放給實際耕作的佃農,且政府不補償地主的損失 (C)政府強制徵收地主多餘的土地,發給地主公營企業的股票與實物債券作為補償 (D)凡是欲從事農業經營之人,若無土地,可以向政府申請開發國有土地,若經營有成,該土地可轉為私有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政府為重建臺灣的經濟,首先合理化分配土地的所有權,陸續施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諸政策,使佃農低價取得土地,提高生產意願及產量;地主則因得到債

 

6、( D )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臺灣政治上的反對運動是經過那一場事件後,形成跨縣市的結合,後來更成為打破黨禁的動力? (A)霧社事件 (B)二二八事件 (C)退出聯合國 (D)美麗島事件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在自由中國雜誌事件之後,臺灣的民主化過程並沒有停止,定期舉行的各式選舉活動,給民主自由人士繼續活動的空間,但都是以個人的身分表現,美麗島事件之後,臺灣的民主化進入一個新的局面。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反對國民黨專政的人士結合稱「黨外」,在選舉中獲得不少席次,於是以本省籍人士為主形成的政治組織日形茁壯。民國七十五年民主進步黨成立。

 

7、( C )  民國六十八年,推動十二項及十四項重要建設,促使我國經濟持續大幅成長,國民就業機會增加的行政院長是誰? (A)嚴家淦 (B)蔣經國 (C)孫運璿 (D)俞國華

                                                                 【82夜大(社)】

 

8、( D )  臺灣近四十年來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成就,享譽全球,開發中國家爭相學習,也可以給大陸寶貴的啟示。回顧四十年來,臺灣曾經歷一些階段,並採取若干措施,如:?獎勵投資,拓展輸出?利用美援,發展輕工業?改革幣制,實施土改?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村建設。請按實施次序,選出正確者 (A)???? (B)???? (C)???? (D)????

                                                                 【82日大(社)】

 

9、( E )   蔣經國先生在民國六十一年出任行政院院長後,興辦十大建設,最後是為了 (A)發展交通 (B)擴張經濟活動 (C)奠定重工業及精密工業基礎 (D)開闢新能源 (E)使我國由開發中的國家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71夜大(社)】

 

10、( CDE )    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中、英、美三國領袖會於開羅,發表宣言,內容重點有 (A)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B)宣布組織聯合國 (C)制止及懲罰日本的侵略 (D)使朝鮮自由獨立 (E)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等歸還中國                 【65日大(社)】

 

11、( B ) 對日抗戰期間,確定將臺灣、澎湖群島歸還中國的重要文獻是 (A)四國協定 (B)開羅會議宣言 (C)共同安全宣言 (D)大西洋憲章 (E)中美協防條約【63日大(社)】

 

 

第十九章  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歷屆試題

1、( D )  一群臺灣的觀光客在承德前清避暑山莊中,熱烈地討論著清帝留下的一幅書法:「戒急用忍」。請問近年我國政府仿此名言,在兩岸關係上採行何種政策性作為? (A)兩岸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必須先臺灣後大陸,不可躁進失序 (B)兩岸政府在武器採購與軍事演習上要自我克制,以建立和平對話與協商的機制 (C)兩岸運動選手在競技場上要彼此迴避,以免兄弟鬩牆之爭 (D)兩岸的經貿交流不可過熱,以免臺灣因產業外移喪失競爭力

                                                               【91學科能力測驗】

解析:為了減少貿易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政府對臺商的大陸投資案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參見歷史(下)(革新版),第十九章第三節之「與中國大陸間的經濟關係」。

 

2、( D )  老師指著一幅畫,對一群學生說:「畫家深受國外畫風的影響,可是後來卻從中國藝術傳統中汲取養分。他的畫作,企求超脫自然,掙離形象。」這幅畫繪於何時何地? (A)北朝至唐初的敦煌石窟 (B)清朝全盛時期的北京 (C)抗日戰爭爆發前的上海 (D)民國五十年前後的臺北                                       【84日大(社)】

 

3、( ABCE )  經過四十多年的經濟建設,臺灣地區在高速工業化過程中,社會有了顯著的變遷,下列各項那些是社會上出現的新情況? (A)城市交通已見壅塞 (B)婦女地位大為提高 (C)出國旅遊蔚成風氣 (D)失業人口遊行示威 (E)環保意識普遍抬頭

                                                                 【83推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