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装完整的kali:有一种文化叫屯堡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44:33

有一种文化叫屯堡文化

 

 

    旅游不妨选择原始生态游,即能游山玩水,又可了解一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前一段时间,笔者到贵州旅游,偶遇离贵阳市72公里处的安顺市平坝县的天龙镇,这是一个被称之为“天龙屯堡”的古迹。当我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惊讶地发现,在夜郎的古城里,竟然还会有这样一种文化,它被称之为屯堡文化。

   “屯”是古时候军队所驻扎的地方,“堡”是移民或商人所修建的居所,也是军队传送书信,接待来往官员的地方。。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

    屯堡起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讨伐梁王,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名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六百年明代历史活化石”,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所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经过六百年的传承,演变和发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特别是身为“通政大夫”的陈典(注:通政大夫是主管邮政的官吏),在天龙设驿站,建塘房(塘房是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则建“屯堡”屯扎军队。天龙屯堡古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道如,易守难攻,横跨在古驿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粤的军事重地。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这里仍是驻军重地。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今日屯堡村落中妇女的服饰,尽管年青姑娘追求时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卜风采,但一旦结婚后,周围环境使然,仍然恢复了传统服装的样式。身着或青色或兰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长袍,系长围腰,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美丽花边。长发换簪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蹬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雄伟的大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生活在天龙古镇中的屯堡人,依然固守着祖宗过去的荣耀。他们身着长衣大袖,每逢节庆,男人们跳着地戏,妇女们穿上翘头花鞋,老年妇女念着佛歌,青年人山歌阵阵,寂静而热情的古镇,巷道如故,堡垒矗立……。

 

 

沈万三,世人称之为“万三”,取万户之中三秀之意。沈万三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初在今浙江湖州南浔,后迁至今苏州周庄,为江南首富。据传,明初,沈万三由于过于显富,被朱元璋发放到云南戍边去,之后便销声匿迹。至于沈万三怎么会到贵州屯堡的,尚无确切的史料佐证。有人认为天龙屯堡的“沈万三故居”很可能是无稽之谈,是现今人们为发展旅游打出的一张“名人牌”。

 

 

    改革开放以后,屯堡人对现代生活的希翼剥离了他们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保持了600多年的屯堡文化已经引不起屯堡人下一辈的兴趣,他们学着城里人的模样,盖洋房、看电视、骑摩托、唱卡拉OK,传承了数百年的屯堡文化正在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