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县 美食攻略:温州五任一把手升迁轨迹:自费改革的乐与怒--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26:04

温州五任一把手升迁轨迹:自费改革的乐与怒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3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温州向左还是向右    

    “草根层”的创业冲动,使无数个“中国第一”的温州神话,演绎成了“四千两板”的“温州精神”,善于钻营的游击商人一夜之间成了财富英雄,时至今日,有人曾把功利温州人“空手套白狼,四两拨千斤”的经世致用生存哲学与犹太民族“千年流浪,精神不散”的宗教文化底蕴相提并论,听上去觉得是溢美之词。是褒是贬?喜滋滋的温州人恐怕不会太在意,反正是说温州人聪明吧。

    就在舆论广泛关注来自民间的资本力量冲击市场“闸门”和走出去的温州人“生炒通吃”的背景下,一个以强化政府主导的“指引经济”政治信号,使温州再度卷入“二次争论”的风口浪尖。一个让温州普遍关注的信息就是温州市委的人事变动。

    2004年11月17日,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在温州正式宣布:原中共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上调浙江省委任秘书长,温州市委书记由原杭州市委副书记兼萧山区委书记王建满继任。

    延伸阅读:

    海外温州炒房团集资 “小炒”纽约商业楼盘
    温商商人"开进"东北 数百亿民间资金东北觅商机
    “温州炒煤团”遭遇阻击
    

    “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王建满赴任不久,即对他的下属强调。

    温州经济蛰伏已久,曾多次重复演义“敢为人先”并屡遭争议的“温州模式”,随着王建满的到来,再一次提出问号:向左?向右?李强说:“遵循规则!”

    王建满履新的第一天,温州市政府门口簇拥着许多人,等候着新书记到来——来自开发区的失地农民徘徊多时,面无表情,路过的市民偶尔驻足观望。

    就在十天前,原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代表温州接过“2004CCTV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奖杯时,温州老百姓为之倾城欢呼。

    主持人王小丫与李强对话时,“逼”他当着家乡父老和全国人民的面说一句话,李强说:“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它清晰的脚印,让人们感受到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

    李强将温州经济特色形容成“地瓜经济”:一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温州经济尽管像地瓜那样并不起眼,但都是“野生的”,生命力旺盛;二是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地瓜藤叶四处延伸,占领外部空间,充分吸收阳光和雨露,温州经济善于“走出去”,能够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是具有很强的“反哺能力”,地瓜藤叶四处生长,但养分最终传送给根部,受益的还是地下的茎果,温州经济始终根植于民,它的发展主要依靠无形的民间力量来推动,最后受益的也是人民群众。

    现场活动策划人、温州作协副主席李涛透露,在央视《对话》栏目中,李强和家乡父老最后的离别赠言说了一句“遵循规则!”让人感到分量很重,没有人更比李强清醒的意识到温州处在一个历史的岔口,需要冷静和反思。温州图强不仅需要良好的言商环境,更需要讲诚信、讲法制、讲规则路径。温州经济如同站在界河边的“小卒”,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攻破体制堡垒,不可能倒退,在没有“过河”之前更不能横冲直撞。

    “地瓜经济”需要包装

    王建满比李强年长许多,在新老交替会上,李强说:“今后,温州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我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温州发展当中碰到的任何问题,我都会更加细心地关注。”

    李强出任省委秘书长,按以往惯例,这个头衔前面一般都要加个“省委常委”,因为李强之前的温州市委书记一般也是省委常委,唯独从李强这一任开始,温州市委领导不再担任省委常委。

    一位前温州市委高层说,李强把温州经济形容成“地瓜经济”,看起来有点土,说起来也不好听,容易让人联想到“烂番薯”,但这个比喻确实合适,温州的确需要包装提升,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土八路”做法,温州经济会出现问题的。

    外界描述温州经济时,认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温州人身处无序的市场中,当预先还来不及制订市场“游戏规则”时,温州人敢为人先,赢得了市场先机,占尽所有便宜。王建满:“四个问题”的绩效考评标准“你可以从王书记几次到基层调研时的讲话,好好揣摩他的‘思想’。”作为“三朝元老”的黄德康秘书长,是温州市委常委,在谈到此前《温州日报》报道的温州市政府最近推出“有关温州十大问题的课题”时,他表示具体内容暂时不便透露。

    “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王建满赴任不久,即对他的下属强调。

    接近温州市领导的知情人士透露,王建满的语气意味着“金杯还需要口碑”。

    据知情人介绍,12月8~10日,温州市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参与专题调研汇报会,每天听取调研汇报,题目是:《如何优化提升温州产业层次问题》、《如何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问题》、《如何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问题》、《如何加快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建设和加强城市管理问题》、《如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何加快“生态市”建设问题》、《如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如何推进“平安温州”建设问题》、《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知情人说,十大问题正好对应了王建满的四个问题的“绩效考评”标准,但这些问题早在王建满前任在任时都已存在,甚至全国都普遍存在,温州如何破解? (王孔瑞) 

     调控之重:温州老板酝酿迁徙

 

    2004年末的温州,一场轻柔的雨加雪姗姗掠过温州,给这个十年来难得的暖冬添了些许寒意。恰如这偶尔轻寒的天气一般,此时的温州企业也深深地感觉到了来自于宏观调控的冷峻。


    与此同时的温州之外,旨在降温的宏观调控政策正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行。“原材料价格涨飞了”

    “我们行业今年像我这样能够保本继续盈利就算不错了。”

    余荣华,一位40多岁的温州瑞安商人说,“今年赚的那么点钱和没有赚没有区别。”

    余荣华是瑞安私营企业浙江联大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大化工”)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是国内生产硝酸钾的第二大企业。“今年我们生意不好做,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们冲击力很大。”余老板说。

    硝酸钾主要原材料是硝酸铵和氯化钾,“这两项价格都比去年翻了一番,三四月份的时候,硝酸铵进口价为1035元/吨,国内产品价为800~900元”,“而今年年底,进口价格已经上升到2000元/吨,国内产品价格1800元/吨左右。”

    作为中间产品生产商,之前,大多数此类化工企业都与上游企业签订了一年合约,对该年度供货价格都有约定。联大化工的最大客户是电视机玻壳生产商旭日玻璃有限公司。年初的时候,他们已经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签订了硝酸钾3000元/吨的供货协议。

    “我们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可产品的价格已经限定死了,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实在捱不下去了,余荣华后来和客户协商,好歹将出货价格调升了500元左右。

    据悉,目前国内硝酸铵和氯化钾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些硝酸钾生产企业只能通过中化(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农(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两条渠道获得进口原料。从去年年底的粮价攀升,到今年年初的宏观调控、国际运价的提高,“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垄断性资源的人为操作”,都从各个方面拉升了相关原材料的市场价格。

    “我们通过中化、中农买氯化钾,交了钱,拿了货,但是拿不到发票。他们说明年(2005年)再给我们。”余老板双手摊开,对记者说。

    “据说,今年发改委核定的氯化钾市场销售价为1570元每吨,而进口价格早就超出这个水平了,所以他们只有明年再给我们,这样就符合发改委核定的2005年价格。”

    更惨的是,国内其他原材料生产企业也跟着这一浪潮哄抬价格,“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囤积原材料,囤积几十万吨。”“一提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就怕”“原材料涨成这样,我们自己也要想办法压缩成本了。”

    为了缓解生产压力,联大化工年中的时候开始着手技术改造,自己动手,生产硝酸替代硝酸铵。据悉,尽管可以使成本下降三分之一,这项技术改造却要花掉余荣华1000多万元。“我们需要保证一定的流动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运转,1000多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需要外来资金的援助。”

    而在寻求外力帮助时,余荣华遇到了另一个困难。“我们去找银行,只要一提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就怕。”

    据他了解,此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下,相关部门被要求严把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

    联大化工的银行贷款计划落空后,只好另寻他路,“自己有一点老底,还有民间资金的帮助”。尽管如此,联大化工还是不得不放慢了技术改造步骤,本来是可以2~3个月完成的计划,现在预计2005年才能完工。

    谈到资金问题,另一位温州老板黄顺禹也有同样的感慨。

    “以前我们做项目,自己拥有30%~40%的资金就敢上了,一般银行会提供另外60%~70%的贷款,今年,没有90%的资金想都不要想。”而幸运的是,温州地区现在有丰富的地下钱庄可以帮助企业暂渡难关。另外一位作塑料生意的瑞安商人介绍,小数目(100万元以下)的投资他们一般都会先求助于“朋友”,只有大批量的贷款他们才会想到银行。

    其他地方的同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据余荣华介绍,山西文通集团下属两家子公司今年倒闭了,湖南一家业内颇有名气的公司也被迫关门,还有浙江富阳的两家。“贷款问题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我们要去外地办厂”

    今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他从瑞士引进的一个机械生产项目流产了。因为地价太贵,从最开始40万元每亩到现在的80多万元每亩,“我们根本承受不起那么高的成本。”黄顺禹说到此事的时候,语气低沉。

    据介绍,该项目引进需要非常多的土地投入。黄顺禹当初也准备购买4.5亩工业用地,而就在两个月之内,当地土地价格从160万元每亩涨到380万元每亩以上,“现在还在涨”。

    贷不到款,土地价格又在上涨,压力之下,一大批温州商人甚至选择到其他省市去办厂。据记者了解,江西鹰潭今年大约有100家温州企业搬过去;江西怡村,还有新余,也搬进了100多家温州企业。“今年搬过去的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由于土地限制问题。”余荣华说。

    “我们也打算明年在江西开子公司,规模比这边更大。”余荣华向记者透露,江西地价比较便宜,大概3万元/亩,他们也已经和当地谈了100多亩地的合同,已经差不多了。(周帆)  

    温州商人的政治观

    他们潜心研究政治,不是因为崇拜或害怕,而只是为了某一笔具体的生意

    在讲求实际的温州人看来,政治虽然让他们栽了不少跟头,但始终是一种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现在,温州商人潜心研究政治,不是因为崇拜或害怕,而只是为了某一笔具体的生意。

    温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蔡克骄认为,温州商人的集体智能汇流成一股“老百姓经济”的民间力量,树立了市场经济“活力先锋”的新形象,但政治地位上的受压制和“自惭形秽”使得温州人产生了强烈的政治诉求。

    政治诉求膨胀

    不少温州人都记得,1999年,温州的瓯海区寮东村出现了新中国首例“村民罢免村主任”事件。

    随后,每到人大政协换届,哪怕是村委会选举,温州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温州商人一下飞机就径直往自己村里赶,因为当时各个村都在进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据当地有关部门知情人士说,很多私企老板愿意出价30万元或者更高,就为了跻身“政界”,哪怕捞个“无品”村官也值得,这种政治诉求膨胀到连民间组织商会会长的位置,有时也会在商人之间争得你死我活。

    “与政府修好,是本公司最大的公关。”这是100多年前奔驰公司的开山鼻祖卡尔.本茨对属下说的话。

    私营企业主刘建国入党成了温州商人对上述话的一个写照。

    刘建国入党的消息发布两天后,党的十六大召开。刘建国的企业拥有300多位雇员。

    之前,新华社曾如此报道刘建国的企业——浙江长江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各地参观的人来到这里,能看到春的活力;慕名的客商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商业奇才的魅力;外地打工者来到这里能体会到无限的温暖;党政领导来到这里,能看到党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照样能发挥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刘建国的5次入党冲动

    但此前刘建国5次要求入党被拒也是事实。

    1999年3月,刘建国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半年后,他参加了温州市经委系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但之后有关通知他说,根据有关规定,民营企业主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0年12月,刘建国在公司建立了党支部,还聘用了一名外地复员军人出任支部书记。

    2001年,刘在温州代理的空调销售业绩达到1亿元,占浙江全省空调销售份额的六分之一。但他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还是被拒绝了。

    “我的入党动机,无非是搞好企业管理,努力服务社会,更好地带动职工拥护党和政府。我年轻、我有钱、我要求进步,这有什么不好?”刘建国曾对当地媒体表示。

    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之后专程到刘建国的公司,详细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及党建工作情况。她对刘建国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他说:“企业要做大做强,政治上要积极要求入党。”

    刘建国聘用的公司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徐志久说:“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民营企业主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分子入党,是中国经济生活发展和政治生活变化的必然,为什么要把一位先进代表人物‘放在外边’?”

    共求利益最大化

    温州“双扣”是温州地方牌类游戏,规则类似普通的“争上游”,所不同的是游戏需要两副牌,游戏的方法是配合的两方要尽快将手中的牌出完。游戏的关键是,只要合作的双方利益均衡,最终赢得的利益能最大化,双方就联合往对手的痛处出牌。

    这种牌理已经被温州商人玩到了现实生活中。

    企业从悄悄地赚钱到借助政策和政府的公关需求(即树立公众形象),巩固企业的根基,已经成了温州商人的“共识”。和商人的政治敏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州官员的现状,政府工作人员对“吃皇粮”的工作并没有过多优越感,官员们对干出一番事业的民营企业主的态度可以用佩服来形容。

    曾有机构对温州市260名政府部门的干部、职工进行调查,93%的人认为“致富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调查显示,54%的温州人“不要乌纱要铜板”。

    温州的普通官员们常常嘲弄自己的官位:“我们这里当官不能有架子,如果企业觉得官员没水平,对其没帮助,其是不会理我们的,顶多也不过是给点面子,表面客气。但若企业不给面子,我们也没办法,别说为难企业,就是稍微有点拖延,他们都有可能去告状。他们中好多人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他们可以直接把意见反映到高层领导那里去。”

    一位温州服装企业负责公关的经理说,对政府或是官员的公关,不一定就是花钱买路,更重要的是要适应中国“熟人社会”的国情。

    据他介绍,温州的企业里都有专人负责和政府的各个分管部门打交道。这些人的工作规律是:隔一段时间,就到对口的部门去坐一坐,和办事人员聊聊天,拉拉近乎,偶尔请他们吃顿饭。还有,就是捐助政府的公益事业,帮助官员树立政府形象。

    “我不会指望这样就能让政府违反原则替我办事,”一位温州企业的高层说,“但有时候,他们把我当作朋友的话,就能提供给我很多信息。”   

    温州五任一把手升迁轨迹:自费改革的乐与怒

    一些曾在温州为官的人认为,温州的“自费”改革史,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看温州改革必须了解温州的过去,如果没有这个痛苦的历程,温州是一张空白的明信片,假如温州没有被争论,温州也就不会被世人所关注。

    袁芳烈“开河”

    上世纪80年代,温州的争论焦点是“姓资姓社”。

    改革开放前,温州以“乱”著称。1981年初,邓小平和李先念曾批示,督促浙江省委彻底解决温州问题。

    1981年8月,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袁芳烈受命来到温州。虽然他对集体经济已有所反思,但还是带着对个体经济的偏见赴任温州。

    袁芳烈深入温州4年后,从接手“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任务转变为“探索一条主要依靠群众自身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路子”。

    为温州正名的他最后被平调回杭州,出任省政法委书记,却没有获得省委一句公开的评价。据知情人士透露,袁芳烈在离开温州很久之后才知道,省委对他的继任者特别嘱咐:去温州要搞活国有企业,要冻结原来的干部。

    董朝才“后继”

    新任市委书记董朝才上任3个月内,对温州市各部门的工作不作评价,并把袁芳烈的幕僚班子丢在一边,开始跑国企、跑供销社、搞调研。这是个话不多,衣着、作风都像农村干部的书记。几乎没有人知道新书记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15年后,董朝才向媒体承认,他是带着问题和“对资本主义的天然警觉”到温州的。

    董朝才说,他知道历史上跟农民唱对台戏的教训。“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多少人呢!凡是我们跟农民唱对台戏的时候,经济就要出大问题。”

    “我给自己一句话:老百姓想干的事,不去阻拦;老百姓不想干的事,不去强迫。”董朝才曾公开这样表示。

    正在远处观察董朝才一举一动的袁芳烈拊掌而笑:“温州除此之外,无路可走。老董绕了几个弯子,终于上道了。”

    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马津龙说:“董朝才任上的5年,风风雨雨没有停过,民间有句话说:‘打雷在深圳,下雨在温州。’温州的问题,哪怕是芝麻粒大,都可能跟意识形态挂钩。”

    有着与温州农民一样的“改制情绪”的董朝才最后被调到浙江省体改委。

    刘锡荣“追随”

    董朝才改革思路的继承者是刘锡荣。

    这个朴素、儒雅的书记,是抗战时牺牲的中共第一任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的遗腹子,于1981年12月任温州市委常委、秘书长,1983年4月后,任温州市委副书记。1988年12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在温州追随袁芳烈、董朝才10年的刘锡荣,认定的也是他们两人的路。在温州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候,他提出“不等、不靠、不伸手要”,并曾宣布,温州市委市政府三年内不买车、不建房,咬紧牙关建机场。集资成功建设温州机场之后,刘锡荣还为温州铁路建设绞尽了脑汁。

    据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魏敬先回忆,刘锡荣了解到祖籍温州乐清、客居香港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海内外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弟子,为了争取海外投资,刘锡荣用一种很有人情味的政治智慧作为“统战手段”。魏敬先说,南怀瑾是一个孝子,于是刘锡荣就与魏敬先商量,能不能用南怀瑾母亲的头发,绣一幅他母亲的肖像作为见面礼?

    为难的魏敬先接受了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但到哪里能找到过世已久的南怀瑾母亲的头发呢?经过一番努力,魏敬先发现南怀瑾的妻子(南怀瑾离开故乡前的妻子)平时为婆婆梳头时,有心留下了婆婆不少的头发,这件事因此得以玉成。

    魏敬先说,刘市长到香港会晤南怀瑾时,事先没有告诉他要送他这幅肖像。等到见面后,刘市长揭开镜框外的绸子,南怀瑾一看是母亲的肖像,扑通一声跌跪在地:“知我者,刘市长也!”

    当激动的南怀瑾得知那幅肖像竟然是用他母亲的头发绣的,就更加激动不已,当场表示,一定要为家乡做一些公德之事。此后,通过南怀瑾的关系,温金铁路顺利筹资约5亿元人民币,并于1994年建成通车。

    马津龙说:“在改革方面,刘锡荣不事张扬,在很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温州的经济。”1991年6月后,刘锡荣出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浙江省副省长。

    张友余“二次创业”

    此后,张友余接任了温州市委书记。

    张友余的得意之作,是在国务院七部委联合打击温州“假冒骗”,处理以温州柳市电器为代表的质量问题时,表现出的极其高明的“政治智慧”。

    张友余提出了以“质量立市”为口号的“二次创业”。“客观地评价张友余的政绩,他为‘温州模式’搭建了二次创业的平台,为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冲出困境开了绿灯。如果说到他的缺憾,那就是在他的手里成就了一个女贪官杨秀珠的权力追求。”一位温州厅级老干部说。

    以“建设现代化温州”为口号的蒋巨峰,最后荣升为四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