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十八和韩顺平:《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50:55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解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将欲歙之,               要想使之敛聚一起,
必固张之;               必先使之扩散开来;
将欲弱之,               要想使之衰弱下去,
必固强之;               必先使之强壮起来;
将欲废之,               要想把它废弃掉,
必固兴之;               必先让它兴旺起来;
将欲夺之,               要想将它据为我有,
必故与之。               必先给予令其满足。
是谓微明。               这是极其精微细密之明。
柔弱胜刚强,            事物规律是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鱼不能离开水这个生存条件,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人不能离开道这个生命之根。



内容浅说
本章以古语格言形式来说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以先天胜后天之理。为道欲取后天而以先天代之,则必先使后天强之、兴之、张之、与之,而后方能弱之、废之、歙之而最后夺之。此章是以世比道、言道,故能用于道,亦能用于世。
本章文字可划分为二个段落,第一段,“是谓微明”以上,为古语格言,以哲理论证柔弱胜刚强;后三言为第二段,言柔弱的重要。


注释秘解
1、第一段,格言哲理。
歙,与翕通,敛合,团聚义;张,扩大,散开义。此歙张与弱强、废兴、夺与,都是两两相对、相反相成的词,它们各为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无一不有,缺一不成。
一事物不是非歙即张,就是非张即歙;决非非歙非张,或即张即歙。绝对的中间状态是不存在的。一事物又都是,若无歙也即无张,若无张也即无歙;若有歙则必有张,若有张则必有歙。因而,一事物如果欲其歙者必已张,欲其张者必已歙;已歙者后必张,已张者后必歙。所以,欲其歙之必先张之,欲其张之必先歙之。
同理,弱强、废兴、夺与等等,它们各自的关系也与歙张是完全相一致的。
何以故?因为事物即物质世界都是由对立统一的,无对立双方只有一方那只能是道,道是无形无象,不见不闻,因而谓无,什么都没有。而后天之物或事,是都必须由对立的双方才能够构成,否则就不会成为其物或事了。这是其一;其二,事或物总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的范围则必然是对立的双方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则不是生便是灭;变化的方向总是相反,即“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规律。
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三十章“物壮则老”,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是讲的与本章同一个道理。
唯物辨证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的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可变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相互转化之所以可能,就因为对立面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决定了矛盾双方经过斗争,一方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化。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矛盾斗争的结果。(《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76页)
毫无疑义,本章所表达的思想,是唯物辨证法的最古老的精彩阐述,并且还进一步发明运用之,使之在为世和为道中,都发挥其具体的指导作用。
对于为道,此格言之哲理充分表明,欲取后天之物而以先天大道为之代,必先令后天之物张之、强之、兴之、与之,而后方能歙之、弱之、废之以及最后夺之。不如此,欲使先天大道取后天而代之则不能。
道家功法,最初的功夫就是积精累气,而积精累气的基础则在于培补后天。因为后天是由先天转化来的,无先天便无后天;而先天也须有后天的滋养,若无后天,先天亦无所用。所以,先天与后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顺化先天化后天为自然之化,是大循环之化(大、小循环之化的概念,为笔者所创,不一定恰当,姑且用之),即须要一个生命周期才能完成;而为道者的逆化,后天返回先天则为人为之化,是小循环之化,即不必一个生命周期,凡有生机之动便可以进行顺逆的相互转化,此种功夫是人为促成,不属于自然之化。此就是凡圣的最初区分点,分水岭。
积精累气培补后天功夫,后世道家谓之为筑基,《老子》一书中,许多篇章都是讲的这个内容。如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等,都直言强壮后天之体质,体质强壮便是后天神气旺盛。“虚其心”、“弱其志”以及“不为目”等,也都是积精累气培补后天神气的必用之法。这些法无一不是符合前面的欲歙必张,欲弱必强,欲废必兴,欲夺必与等格言之哲理的。后天神气旺盛之后,才会有先天之气的发生,然后趁先天气发生之际,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其擒来,收归我有,积之数足,方能大功之成。如不培补后天无先天气之生,任你千百计较,总归没有任何用处。所以,这个筑基工夫,其实质就是使后天体质和后天神气张之、强之、兴之和与之的过程。为道者遵循此理,依法为之,则所为必进,所进必速,无往而不利。
微明者,指认识事物具有极强的洞察能力,极高的精密性与准确性,见解透辟、细腻,无不都在预略之中。与前之“明”和“袭明”不同的是:明,是认识自然顺化的运动变化规律;袭明,是对逆回转化规律的认识,因这种认识是由顺化规律的推导而来,故曰袭明;而微明,则是对上二种的综合,不论顺还是逆通统在此明之中。这三种“明”都非常重要,为世为道都不可缺。


2、第二段,柔弱的重要。
柔弱胜刚强,柔刚对,弱强对。柔胜刚,弱胜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是个普遍性规律,已于上注中言及,此则为其发挥与运用。
何为柔何为弱?柔弱者,先天之物,道物是也。道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汜兮,其可左右”,故可谓因物随形,因此而曰“柔”;道物无形无质,视不见,听不闻,抟不得,故可谓微末已极,因此而曰“弱”。何为刚何为强?后天之物,万物是也。万物有形有质,坚硬之体,难折难弯,可见可闻,故此曰刚曰强。所以,柔弱刚强者,有先后天之喻。
又有以柔弱刚强为弱小强大之比。弱小者,初生未壮,羽翼未丰之时;强大者,生之已久,肢体坚刚之际。
柔弱胜刚强者,为世则是弱可以变强,小可以变大;强者不会总强,迟早必将转化为弱,大者不会总大,迟早必将转化为小。所以曰“柔弱胜刚强”。为道者则是除了上面这一含义外,还有另外的意义,即先天之物胜后天之物,先天之物优于后天之物。有比较二者好坏、优劣的意思。因为先天比后天优越,所以,为道者取先天而不取后天,使先天长保而不没,不令先天向后天转化。如果,先天不能胜后天,反而为后天所战胜,那么,这就意味着柔弱向刚强转化,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柔弱全部覆没,并尽化为刚强,而就在此同时生命也便不存在了。柔弱之所以优于刚强者,是因为柔弱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着生命是否存在。
此一论点作者多次作过阐述,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所以,只有使刚强尽皆返归于柔弱,即令后天俱转化为先天,所谓柔弱胜刚强,才是真正的道家长生久视之法。
鱼不可脱于渊,渊,江河湖海深潭之水,鱼类生存的必须条件。不可脱者,不能离开水之谓,离开了水,便不能活。水者,柔弱之物,是鱼类生存的必须条件。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人身之喻。利器,人身神气、道物之代,与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义同。示人者,展示给人观看。道物本是先天之物,无法可以让人看见,如能让人看见者,那便不是先天之物了,而是已经变成了后天有形质之物了,所以曰“不可以示人”。其意也是,人身不可以离开道物,因为道物是生命有无的根本原因,尽管人自己看不见。
渊水和利器都是柔弱之物,而柔弱之物都对生命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必须要胜刚强,将刚强转化为柔弱;所以,还必须要长保柔弱不失,只有如此,生命方可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