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营销技巧有哪些:台湾大选后的“变”与“不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26:28

台湾大选后的“变”与“不变”

 

2012台湾大选结果出炉以后,一项最新民调显示,七成七台湾民众欣然接受马英九连任总统,五成六对马未来四年执政有信心,近四成绿营支持者仍然希望蔡英文四年后再迎战大选。至于国民党在立委选举中取得64席过半席次,民进党拿下40席,七成三民众能接受这样的选举结果。另据分析显示,过半数蔡苏配支持者能坦然面对这两项选举的结果。

  如今台湾大选尘埃落定。对大选中各方互动过程及大选结果作一番分析,想深一层,放眼远眺,则应该能发现台湾社情和民心正在出现变动。今后台湾政坛各方或将大幅调整政策,以适应岛内情势的新变化。估计今后由台湾发轫的情势变化,可能将进而影响两岸关系甚至将推及美、中关系。 

大选后的三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台湾地方政治生态。大选结果显示,两岸和解政策已经在中南部获得草根民众之认同。今后北京在为台湾经济输血时,可能调整政策,让台湾普通民众也直接受益,加上绿营明智人士的推波助澜,台湾中南部不少民众将会逐渐改变对大陆抱持抵制的立场。这迟早将推动民进党改变其两岸政策,因为毕竟民进党也要同国民党争夺全岛选民的支持。

  变化之二是台湾全岛的政治生态。败选以后,蔡英文宣告“民进党必须要再对两岸政策整体好好反省”。显然,民进党反对“九二共识”,既牵动了台湾民众追求“安定”及“和平”的神经,又触犯了美国的忌讳,因而陷于内外受困。假如民进党还想从国民党手中夺回执政党的地位,则势必在同国民党互打“安定牌”时不能输。民进党要不输牌,则势必要改变对两岸政策乃至台湾定位问题的立场。

  变化之三是国民党对两岸关系的政策,可能会增强进取心。台湾民众普遍接受“九二共识”,甚至南部许多民众也认可“九二共识”。况且,民进党也在反省其两岸政策,今后来自民进党的阻力会锐减。马英九或许会在适当时刻迈开步子,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多做一些事,以此名载青史,福泽后代。

  在台湾政治生活中,也有不变之处。彰明较着的一点,就是台湾蓝、绿两营基本盘的力量对比,仍然处于相持不下的状态。台湾大选结果显示,民进党基本盘大体上未被撼动,加上急独的台联民众的选票,仍然足以同国民党相颉颃。绿营强调政治论述,着重精神层面的引导,因而对其基本盘具有感召甚至招魂的影响力。选前苏嘉全夫妇接连爆出丑闻,尤其是宇昌案的引爆按理应该对蔡英文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结果却对绿营基本盘没有产生影响,蔡苏配依然“岿然不动”。据此,绿营党魁对于各种丑闻似乎确实具有免疫力,屡试不爽,足证绿营精神引导对其基本盘招魂的作用之巨大。

  蓝营情况则截然不同。一旦政坛引爆丑闻,蓝营从政人士中招,涟漪波及,往往名誉受损,甚至前程尽毁。2000年,宋楚瑜参加大选,意气风发,选前民调遥遥领先,大有目无余子,总统大位舍我其谁的气概。不料李登辉授意他人抛出兴票案,宋氏选战情势顿时急转直下。此即一例。

绿营选民为何宽容领袖丑闻 

  同样是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涉及对象又同样以从政为个人生涯,为何蓝、绿两营对其领袖的道德的衡量标准不同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蓝营久已忽略政治论述的重要性,对于巩固基本盘也始终掉以轻心。蓝营衮衮诸公以教授、学者的理念和方式经营台湾政坛,治国犹如办企业,一切以政绩、民意为依归,设若丑闻爆出,就禁不住风吹浪打。绿营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追逐政治理念时,视台独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多数是“目的性台独”,当然,若干精英将台独视为追逐本人政治生涯的阶梯,属于“功能性台独”,手段也是相当灵活的,如陈水扁之流,则又当别论。

  二是蓝、绿两营的基本盘的成分差异甚大。一般说来,蓝营民众知识层次较高,经济、社会地位也普遍高于绿营民众,对西方政治理念和规则也有较多的接触,因而对从政人士的要求相当严格。反顾绿营民众,则在素质上有相当大的不同。他们多数人在政治上“认死理”,在观念上往往又是“一根筋”,对于绿营从政人士的道德要求相当低。只要该人在政治上“正确”,则对其公、私德的重大缺陷可以忽略不计。从绿营民众对陈水扁、陈致中父子两人丑闻的宽容,即可略见一斑。

  由此可见,这次马英九胜选,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获益于中间及浅绿选民对其两岸政策的认同,同时又在境外获益于美国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的不认同。

  可想而知,今后即使国民党治理台湾的政绩更上一层楼,即使民进党党魁接连不断地爆出丑闻,一旦大选临近,蓝营参选人获得的选票也不会高许多,绿营参选人获得的选票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主要原因就是绿营基本盘“我自岿然不动”之故。

  马英九在胜选致词中说,“这是我们一条追求和平与繁荣的台湾路线的胜利”;蔡英文在败选致词中说,“我们要完成最后的理想,这条路比我们想象的更漫长”。在此,两人都语重心长地提到了“路”,可见蓝、绿两营都开始意识到决定大选胜负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不是参选人素质的优劣而是参选人代表的“路线”是否符合台湾选民的期望,尽管这一期望不是永恒不变的。在现阶段,说到底,是台湾多数选民对两党大陆政策的评价,往后则可能是对两党在台湾定位问题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