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可以考哪些证:中国古代的卫生事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13:41
             在夏朝以前,我国尚处于“野蛮时代”,生产水平极低,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谈不上有个人卫生可言。 

      据史书与医学典籍以及由甲骨文和出土文物表明,自商朝开始,人们已知道注重个人卫生。关于我国古代个人卫生方面的记载,大致有以下八类。 



      (一) 盟洗嗽口   

       193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商王墓中,发掘出壶、盂、勺、盘、陶槎、头梳等全套盥洗用具,证实了当时已有洗脸、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人们对卫生更加重视,不仅要洗脸、洗手、洗脚,还要用水嗽口。在《礼记•内侧》中写道:“鸡初鸣,咸盥嗽”,说明早晨起来,人人都要进行盥洗,搞个人卫生,同时还要用凉水或温水漱口。唐代,人们开始用杨柳枝末端咬碎弄扁后,用以擦齿以除食物残屑,或用右手中指拭齿以清洁牙齿。宋辽时已发明牙刷,用牙刷擦牙在明清两朝已较普遍,还开始用药物刷牙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口腔卫生已相当重视。宋代的《童蒙须知》中指出:“凡如厕必去上衣,下必浣手”,强调上厕所前,把上衣脱去,免受污染,便后必洗手的卫生习惯。元代著名营养学家忽思慧在其专著《饮膳正要》中提出:食后要漱口,临睡前刷牙更为重要。  

      (二)沐浴洁身  
            据记载,周代已重视沐浴洁身。在《诗经》中写道:“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当时朝廷还规定沐浴的日期,如《礼记》中记述:“五日则鐔焊汤浴,三日具沐”。汉代的《汉律》还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说明汉时的官吏五日洗澡一次,同时也是休息的日子。在汉时还进一步认识到沐浴有治疗的作用,如“头有创(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还提出用猪胆汁、桃叶等,可加强沐浴的疗效。 



         (三)换洗衣服 

        在《礼记》中提出:“疾病,内外皆扫,彻亵衣,加新衣”,说明患病者要注意卫生,勤换衣服。唐代的《千金月令》中指出:“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卫生习惯。宋代的《童蒙须知》中强调,“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浣洗”,又称“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虱”,都说明衣服要勤洗勤换,保持清洁。 



         (四)饮食卫生 

            先秦时期,古人已十分重视饮食卫生。汉王充指出:“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病从口入”,早成为民间的警语。古代医家主张饮食定时、饮食定量,饮食要适应四时的变化。《内经》中指出:“饮食有节”,《吕氏春秋》中强调“定量定时,不饥不饱,乃五脏之葆”,过食肥美乃“疾首”,是指易引发疾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诫人们不要吃瘟兽肉、臭鱼、馊面等食物。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食当熟嚼”,“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以及“食啖鲜肴,务令简少”等饮食卫生习惯。自秦汉以来,古人对烹调技术颇为讲究,重视对肠胃疾病与传染病的预防,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五)勿随地吐痰 

             公元初,汉代已有“唾壶”出现,用作收集唾液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痰盂,对减少疾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据考古发掘,1981年在广西钦州的隋唐墓中,1982年在广东揭阳南朝墓中,1983年在浙江金华西晋墓中,1984年在河南偃师唐墓以及江苏镇江东吴、西晋墓中,都出土过唾壶。这表明汉代以后,我国已普遍使用唾壶,古人对随地吐痰的害处早有认识。 



        (六)孕妇卫生
      我国很早已注意到如何保护孕妇和胎儿,以提高他们的良好素质。古人提出“胎教”,主张孕妇起居饮食、心身修养,都应注意。如孕妇要避免跌倒,不吃不适合自己身体的食物,不看淫秽的书画,不听淫声。
 
       隋唐时期,对胎教更为重视,提出“妊娠三月,要居住简静,……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可见,古人对怀孕期间的卫生,非常重视。 



      (七)坚持锻炼 

      在我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已有久远历史。生活于神州大地的原始人在获得猎物后,也许会使他们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环,手舞足蹈地跳跃起来,以恢复劳动后的疲劳。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反映因风寒潮湿而使人们患有关节疾痛,古人创造了健身舞蹈以增强体质,加强抗病能力。 

     《汉书•武帝本纪》说:“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看”,所谓角抵戏乃一种类似摔交的体育活动。张仲景提倡练气功、按摩、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思想指导下,采用导引、吐纳、按摩、八段锦及太极拳等锻炼方法,活动筋骨,疏通血气,增强体质。 

      华陀是医疗体育的倡导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当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犹户枢终不朽也”。 



      (八)房事有节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知早婚于身体不利,如《礼记》中指出:“三十而壮,有室”;又如《左传》中写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是指优生。古时医家重视养阴葆精,主张房事有节,反对纵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