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媒介策划是什么:胥门外到底有过几座万年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9:23:56
明张家港 人居新天堂——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关注人口 服务家庭——苏州市人口计生委>>>>争当跨越发展排头兵,谱写活力狮山新篇章——高新区狮山街道#winpop { width:250px; height:0px; position:absolute; right:140px; bottom:0; border:1px solid #999999; margin:0; padding:1px; overflow:hidden;display:none; background:#FFFFFF}#winpop .title {width:100%;height:20px;line-height:20px;font-weight:bold;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background-color: #990000;}#winpop .con { width:250; height:240px; line-height:80px; font-weight:bold; font-size:12px; color:#FF0000;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align:center}.close { position:absolute; right:4px; top:-1px; color:#FFFFFF; cursor:pointer}


万年桥。网友小河有雨摄

  明清时期,大运河苏州段改道胥江,过往船只多经胥江入胥门,造就了胥门一片繁华胜景。彼时,此地不仅商贾云集,更是官吏来往的接引之所。至今胥门百花洲仍有“接官厅”一地(现已拆迁,但地名仍存),是为佐证。

  其实接官厅只是民间的称法,正式名称叫“姑苏馆”,是旧时官府的高级招待所。其始建时间,是南宋初期。《苏州市志》记载,绍兴十四年(1144)二月,王(日奂)(秦桧妻弟)任平江知府,主持重建或修葺齐云楼、西楼、西斋、四照亭、姑苏馆、百花洲、颁春亭、宣诏亭等。胥门内百花洲一带是宋元时期的接官厅,胥门外大街南端则是明清时代建的接官厅,南北过往官员乘船经盘门水关入城,泊岸后,官员们或步行或坐轿,经来远桥到达接官厅。

  明朝成化年间,姑苏馆再次得到扩建,“建屋六十楹”,气势恢宏。清乾隆九年,知府觉罗雅尔哈善又捐俸增建了三间佐杂官厅,这里一时成了苏州的政治中心,连清康、乾二帝南巡,也是在这里设御码头启驾登岸的。一直到了清光绪年末,随着沪宁铁路无锡至上海段通车,接官厅再也无官可接,从此沦为了城市的边缘地带。

  从接官厅和百花洲往西,横跨西环城河,也就是明清时大运河,是一座三孔大石拱桥,名万年桥。不过现在大家看到的万年桥,是新建的。《苏州市志》记载,乾隆五年(1740)建万年桥。桥为三孔梁桥,两端各建牌坊一座、方亭两座,徐扬《盛世滋生图》绘有该桥之雄姿。

  在民间,有一段乾隆命名万年桥的传说。说是万年桥刚造好时,还没有起名字,恰好乾隆下江南来到苏州,自接官厅的御码头至万年桥下。当地官员趁机拍拍皇帝马屁,希望乾隆皇帝能为这座桥赐名。乾隆先是一口答应,但接下来想了半天,也没定下个称心如意的名字——其实乾隆起名字水平确实一般,从他命名“真趣亭”的故事里就可以想见了。结果,有一天清晨,乾隆微服来到桥头,正好看到一个新娘子要上桥。他一时好奇,便上前看个热闹。那时的苏州有规矩,新娘子过桥要念上几句吉利话,祈求将来发财得福。于是,新娘子就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万年桥,好啊,这个名字好。”皇帝金口一开,譬如九鼎,谁敢反对?就像把浒关念成了“许关”,也只能一锤定音。于是,万年桥就此流传下来。

  这一民间传说,与地方志中的记载倒是相吻合。但也有一些资料记载说,古万年桥始建于唐代,古桥身宽约10米,长约100米,全由紫石砌就,桥身光滑平整,桥面两侧的石栏杆上雕凿着100余只石狮子,虽有百只之多,却形神各异、栩栩如生,见过的人无不疑为天工神斧之作。临河有五个大环洞,倒映水中如一串珠链般的圆环。清代学者顾震涛所作《吴门表隐》一书中就有类似表述:“胥门外有吊桥,紫石甚古,明嘉靖时,严嵩爱而拆去,今在苏州城外,亦名万年桥。” 

  研究古文化的牛示力老先生更从古代文献中发现,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在他编撰的《洪武苏州府志》一书中提及,苏州胥江上有座“万年桥”;明代宰相王鏊在《姑苏志》中也多次提到“万年桥”。此外,《姑苏繁华图》(即《盛世滋生图》)上的万年桥有一联古诗,上写“水面忽添新锁钥,波心仍照旧舆梁”。这一新一旧,特别是“旧舆梁”一词,更是点出此处原就有桥梁。

  按照牛示力的说法,嘉靖时,大权在握的严嵩视察政务来到苏州,站在万年桥上久久抚摩着栏杆和石狮,不由啧啧称赞。这一幕,被陪同严嵩的苏州知府看在眼里。送走严嵩没多久,想借机拍马屁的知府就招来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工,对每一块石材进行编号后,按号拆卸,把这座万年桥拆得片石不剩,全部运往严嵩的家乡——江西省抚州新余市分宜县,并按原样重建在分宜县城口的袁水之上。 

  万年桥被苏州知府“偷”到江西分宜后,苏州西南城区百姓只能依靠渡船往来,在此期间,虽有些正派的士绅多次捐献集资议建大桥,但霸占渡船收益的豪绅和官府却扬言:城西多山,山多煞气,若造桥沟通必引煞气入城,全城将因此而引来祸害。直至乾隆五年,苏州知府汪德馨力排风水邪说,独自担当责任,才拨出专款重建万年桥。这座万年桥也就是《姑苏繁华图》上的那座万年桥了。牛示力说,从1556年搬走直至乾隆五年(1740)重建,相差约为两百年时间。 


夜色下的万年桥。

  那座古万年桥是否真如《吴门表隐》中所述,被“严嵩爱而拆去”呢?2004年,现苏州《城市商报》记者黄翊华曾专门奔赴分宜县,寻访那座万年桥。几经辗转,终于在一片名叫“钤阳湖”的湖边,找到分宜万年桥。驾船驶近,5个桥拱清晰可见,拱圈也用青石制成,竖立一排,横摆一排,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连锁式砌法,桥拱跨度最大的近14米,桥侧也分别雕凿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踏上万年桥,一块倒卧在地的石板上,依稀还能看到龙、虎、狮、象等珍禽异兽。从这些石料、雕塑、工艺上看,分宜版万年桥与吴中造桥风格十分相似。 

  之后,他又在严嵩老家——分宜镇介桥村的严家祠堂里,找到了一块由严嵩亲自撰写的《分宜县万年桥记》碑。严嵩在碑文中写道:“先是予往来吴中,阅桥而美,于是征匠买石于吴州,运山伐石,载以巨舰,溯江而入湖。”严嵩的文中,证实了“往来吴中,阅桥而美”,但他只是从苏州“征匠买石”而已,并非拆了苏州的万年桥搬回分宜重建。

  黄翊华推测,苏州虽说工匠倍出,但要聚集起这么多建桥的石料,却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加上严嵩当时一眼看上的,就是苏州建造好的万年桥,根据他的权贵声名,以及苏州地方上害怕节外生枝的心理,干脆拆了苏州万年桥,向严嵩交差,是十分可能的事情。而且,在新余和分宜当地的资料记载中,都说这座万年桥是一座11孔拱桥,这显然就与苏州古万年桥5孔拱桥的说法有了进出。

  据《姑苏繁华图》说,苏州万年桥的桥身宽达10米,长约100米。如从桥的宽度来看,苏州万年桥与分宜万年桥的差距在两米之内,从桥的跨度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竟达100多米,如此悬殊的差距,却也不可能是苏州的万年桥拆迁重建,只可能是拆料而建。

  毕竟这段历史早已逝去久远,其中真相再难探得究竟。不过,也正是因为万年桥的身世扑朔迷离,给它增加了分外的神秘色彩,加上它桥体本身精美宏丽,为它赢得了“三吴第一桥”的美誉。

  名城新闻网记者 俞栋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