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刺西蒙斯去哪里了:郭沫若烧书辞职的前因后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1:42:32
郭沫若烧书辞职的前因后果
作者:栾中新 一九六六年的上半年,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郭沫若,忽然一改往日的凝重沉着,做 出了两个令世人瞩目的异乎寻常的举动。 其一是:一月二十七日,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张劲夫,提出辞去有关中国科 学院的一切职务。 其二是:四月十四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扩大会议的讨论中,作出 检讨发言,说自己“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 值”。 当时“文革”还未真正发动,社会状态和人们的心理都远未达到后来的紧张程度。 郭沫若何必惶惶然,举止失措,失去常态,又要“辞职”,又要“烧书”? 原来一九六五年的下半年,在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了一场很有影响的争鸣,这就是由 郭沫若引起的兰亭论辩。他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兰亭序》文和《兰亭序》帖都 是后人伪托的。 郭沫若的观点,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当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对郭沫若的观 点持反对态度,又有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 对郭沫若的观点提出反驳。但高二适的文章投到报刊后未被采用。高二适就把文章 寄给了章士钊,要求向毛泽东推荐。毛泽东收到章士钊的信以后,在七月十八日给 郭沫若写了一封信,推荐高二适的文章。郭沫若遵嘱把高文推荐给《光明日报》, 于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刊出,并在《文物》一九六五年第七期同时发表。 另外,毛泽东还把复章士钊的信也一起寄给了郭沫若。信中有这么一段话:“各信 及指要(柳文指要)下部,都已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 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 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 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 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 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 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毛泽东在信中对章士钊要进行世界观的批评,且属于阶级斗争问题,出语惊人,掷 地有声,是信中最有分量的部分。毛泽东向一位党外人士打招呼,要对他进行批评, 已属鲜见。又费周折把这封信送给郭沫若看,在让郭沫若知道自己对高文看法的同 时,却又有意无意地向他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这实在是有些微妙。 当时“文革”正在酝酿阶段。一九六五年二月,江青就秘密窜到上海,与张春桥、 姚文元密谋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了。毛泽东也在不同场合说过“如果中央出了 修正主义,你们就造反”之类的话。郭沫若从毛泽东复章士钊的信里得到了信息, 这给郭沫若带来的心理负担是极为沉重的。 郭沫若是有过多次政治运动的经验的,他同别人一样清楚,每次运动都要揪出几个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一场未实现的“笔墨官司”,已经 使郭沫若的神经紧绷欲断。嗣后,出现了震撼全国的对史学家吴晗及其历史剧《海 瑞罢官》的批判,紧接着《红旗》杂志又点名批判了历史学家翦伯赞。这一切,使 郭沫若那紧绷欲断的神经再也不堪重负了。 再嗣后,郭沫若就在别人尚较平静的时候,就举止失措,做出了“辞职”、“烧书” 的惶惶然异乎寻常的举动。郭辞去中国科学院的一切职务,也包括了历史研究所所 长;在作“烧书”发言时,还说了“对我来说,是有切身的感受,说沉重一点,是 有切肤之痛。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 历史家。”在批判“文艺黑线”时,把“什么历史家”也拉在内,是文不对题,还 是心有余悸?“历史学者”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变得非常可怕,成了不祥之兆! 摘自《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