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华沙中国城摊位:太极拳真功何日还?--李秒丰 - 李秒丰 - 个人专辑 - 太极拳资料库 太极,视频,功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15:13

太极拳真功何日还?--李秒丰

太极前人,真功不虚不玄。杨露禅威震京都,郑伯英技压五省,王培生艺服奉天。当今之太极虽亦名之为拳,却早已成了老头老太太公园广场摸鱼的专利,年轻人已很少问津,岂不悲哉?然而,观今之太极,虽真功难觅,却依然「名家、大师」铺天盖地。但无论人们怎么玄,当今太极可还有王培生?可见郑伯英?可有「杨无敌」?呜呼哀哉!不知太极真功何日还?

近观各种杂志,论太极拳功夫的文章颇多,然而,文其高而理其玄,虚其多而实其少。大凡谈太极者无不谈松柔,其不知太极之松柔亦是分阶段有层次的,而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认为太极只能松柔不用力,而且要大松大柔,还要空松空柔;有些人张口闭口这也不是太极的东西,那不是太极的东西,简直非要纯洁太极不可;更有甚者大讲特讲太极拳不用力就可打人!?似乎除了松软绵柔和不用力之外,其它什么都不是太极。殊不知,太极乃阴阳相济之谓,太极拳乃是刚柔相济之拳。太极拳的「不用力」并非真的不用力,也不是不要力,只不过是拳者学会了用力之后的意力合一的一种感觉而已,是因为拳者力出自然而不觉的、熟能生巧的、不力而力的自然现象。

太极拳虽讲究「四两拨千斤」,不讲以力胜但仍是力赢,亦没有否认力的作用,乃是周身之力的协调运用的结果,是用活力不用拙力的技巧,并无玄奥和神奇,亦不过实实在在的用力的技艺。柔化虽是太极拳的特长,但不是全部,虽然讲「运劲如抽丝」,但还须要「发劲似放箭」,柔只是其表,而刚必在其中,不松柔不太极,一味松柔亦非太极,只有刚柔相济的,外柔内刚的,虚实瞬变的,化打合一的,才是真正的「太极」。

无论任何拳术,虽形异而质同,硬则易失,软则被欺,柔中无刚则软,刚中无柔则硬。交手时,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其攻不坚,软硬兼施才是真技。所以说,任何拳都不能离刚柔,只柔只刚都是错,惟有刚柔相济是真艺。

太极拳,若历史地看待,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吸纳、融合、分化而完善成熟的。太极拳不是真空地带,更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不受他拳的影响而不吸纳和借鉴。太极拳不过融内养生于手搏之术,取它拳之精华,集各家之长充实提高而完善。太极拳亦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无所谓纯与不纯,更无所谓正宗不正宗;太极拳只有真假、对错之分和层次高低之别。太极拳诸家各派,虽式有别,其法有异,风格不同,而其理则一贯,惟理阴阳、用刚柔、变虚实而已,若离拳意而为之,终不为拳。特别是技击之道,万拳皆通,殊途而同归。拳不离攻防,法不离奇正,变不离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过松紧,拳到高层始乃一。

太极拳之特点,总不过内外兼修、健武一体。虽然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势而已,用势即太极」,其说不错,但并不那么简单,不可妄臆其意。「气势」即神态、神气、神意,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内在的精神气质,亦可转换成为一种无形的能量而释放,所谓「咄咄逼人」是也,「神」敛于内而射于外可入敌之髓,令敌不寒而栗、不战而退。气者,神也;势者,态也。态势者不过动静、虚实、开合。所以,陈鑫说的「虚实、开合即为拳经」,着实有其道理。虚实、开合若再深入具体,亦不过「松紧」而已。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乃是一切运动之根本,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何况拳乎?人的屈张、伸缩、虚实、开合、刚柔等等,都是松紧之为。太极之理,大亦阴阳小亦阴阳。太极拳若将阴阳具化,则大亦松紧小亦松紧,无处不松紧,松紧即是阴阳,即是虚实,即是开合,即是太极。

当然,太极拳之松紧,有其特定的拳势要求,而不是机械的松紧运动,是心身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的,有机的松紧运动,是精、神、意、气、力、筋、骨、皮、膜、肌与手、眼、身、法、步高度融和的与协调的松紧运动。所以说,太极真功紧与松,松紧紧松不离中,松紧瞬变蕴玄机,一松一紧一太极,悟透松紧功始成,功成松紧亦全非,非紧非松非非松(拳论所述之「似松非松」)。松紧本是一根绳,刚柔虚实松紧中,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推山,能松能紧自运化,松松紧紧拳无敌。

拳之松紧有神形之分,太极拳者乃神形合一之谓。太极拳要以神意为先,松紧为要,要形神若一,内外合一,和中而济,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守中而用,处处不离中,处处不失中。中即是太极。太极拳,首重内功训练,内者中也,心也;内功者,形神合一,力由心发,劲由内换。太极之真功修炼,万万不可舍本求末,只在外形上做文章;更不可离武而拳,纸上谈兵。柔虽能克刚,但柔不能摧坚,摧坚还是要靠刚,刚不仅能摧坚亦能制柔,所以刚柔不可偏。太极拳虽然不能无柔,但只柔不刚,只慢不快亦不过游戏而已,娱乐健身尚可,战之却难,即便战之不败,毫无杀伤之力,亦不能有效制敌。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典型代表,与形意、八卦并称为内家拳的三大正宗流派。内家者,内功也,内外兼修,健武一体,强身御敌之谓也,有所谓「犯者立仆」。人们形象地把内家拳功夫概括为:「太极的腰、形意的胳膊、八卦的腿」;亦或称之为「太极的柔,形意的刚,八卦的巧」。三者缺一则内家功夫不全,或者说不是完整的内家拳功夫。

太极的特点虽是柔在其外,但刚在其内。太极以静制动,弧形走化,螺旋运转,腰胯争合,力发瞬间,惊弹抖颤;形意乃硬打硬进,五行变换,足蹬身纵,整体齐发,刚烈迅猛;八卦则为一式多步,让中定横,拧身发力,以动制静,以巧取胜。三家虽形异而法别,然内一果同,相辅相成。早年孙禄堂先生力主太极、形意、八卦统一说;姚馥春、姜容樵二先生在其合著的《太极拳讲义》中亦力倡三家合一。故前辈多三家兼练,由是,孙禄堂先生在继承武氏太极精髓的基础上,吸纳形意、八卦之精华,而创孙氏开合太极,亦称三合一太极拳,并使其太极拳更具内家拳风格而独具特色。

即便单练太极的前人,亦非只柔,多通过大杆抖把等来弥补劲力之不足,如杨、武、陈各家前辈皆如是,特别是杨、武两家前人练武用的大铁枪皆有七八十斤重。太极拳健身(包括修身养性、健体疗疾)的效果尽管明显,然而健身并不等于拳,也不是太极拳的全部,但太极拳的健身与练武和技击并不矛盾,作为一种拳术,太极拳并非单纯的健身之术,而是在练拳中健身,健身中长功,太极拳是练能养战能用的、健武一体的拳术,其本质核心仍是技击,健身只不过其功能之一而已。太极拳虽外显于柔,但其拳仍不过是「柔练刚用,慢练快用,低练高用,背练顺用」之术,只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才能达「棉里藏针、棉里裹铁」之真功。

我们不否认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也不反对太极拳松柔的作用,但我们只渴求太极之真功的到来,因为太极真功不仅仅只是松柔虚空,还要有「无坚不摧」的坚刚;我们不厚非人们把太极拳当成健身娱乐的工具,但我们不希望太极拳永久地被当成游戏或娱乐表演的工具,我们只希望恢复太极拳的拳学本质。因为,今之国门已开,太极拳已走向世界,太极拳的本质仍是武术而非舞术,我们不能总是拿文字或光靠嘴皮子去跟人家交流,必要时还是需要有拳脚的功夫的,武术的最终结果还是要靠真功夫说话。

因此,我们练太极拳不能只求飘飘若仙的虚无,更要求得太极拳的真功真技真艺,太极拳绝不能离拳意而为之,推手更不能只做游戏(当然,不求真功者除外)。太极拳虽以松柔入手,更要柔中练刚,柔中有刚,柔中寓刚,绝不能只一味地松柔,也不能只慢不快(切记,快不是努力较劲求快,而只是在慢的基础上的加速而已),更不能只化不打。真正的太极拳功夫,要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活而不散,慢而不僵,快而不乱;要柔中寓刚,慢中见快,虚实瞬变,不动如山,动若雷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高来高就,低来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化打不分;要练拳推手相兼,多练散推,再过渡到散手;要做到周身一家,劲由内换,虚实相生,遇力则应,软硬不吃,刚柔瞬变,化打无形;再从我顺人背,任他巨力打,四两拨千斤,进而达「极柔极刚极坚强」和「无坚不摧」的太极拳上乘真功之境。如是,太极真功指日可还。

最后再说一句:「太极真功」是汗水和苦水的结晶!而不是上天入地,抽坎填离、循经下海之为。「极刚」是炼出来的而不是「松柔虚空」出来的,那些想入非非,不想费力和吃苦就想能轻松步入太极真功之境的人,犹如画饼充饥,似竹篮打水,最终依然空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