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童年经典游戏:经典精萃短文(48)——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孙道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0:15
    经典精萃短文(48)







微不足道的人生目标
孙道荣
52岁那年,她被查出得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生命霎时进入了倒计时。
躺在病床上,面临随时可能骤然而至的死神,她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做。可是,已经没有时间了。曾经的理想、梦想、幻想,都变得异常缥缈。看着守候在病榻前的儿子,她在心中许下了一个心愿:坚持活到儿子结婚那一天。儿子和女朋友的感情很好,原本商量好国庆节时结婚。离国庆还有五个多月,她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到那一天。
化疗,呕吐,大把大把的头发掉落下来。她咬着牙坚持。医生说,只要能坚持两个疗程下来,就有希望。一个疗程两个月,两个疗程就是四个月,那时,离儿子的婚期就很近了。
国庆节前,在医院整整治疗了五个月后,她出院了。虽然身体非常虚弱,她还是坚持参加了儿子的婚礼。儿子的婚礼朴素而热闹,当司仪让幸福的小夫妻向父母鞠躬致谢时,她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她的心中又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熬到孙子出世那一天,就死而无憾了。
三个月后,她再次住院,接受巩固化疗。更严重的反应让她翻江倒海地呕吐,化学药水将她整个口腔都烧烂了,但她坚持让老公给她熬稀饭,喝下去,吐出来,再喝。她知道,要想战胜病魔,就必须吃进去食物。儿媳妇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不让她到医院来,怕对胎儿不好,她一遍遍想象着挺着大肚子的儿媳妇的样子。
她又成功了,熬到了孙子出生的那一天。儿子从妇产科医院赶到她住的肿瘤医院给她报喜,是个孙子,她的眼泪流了下来。这一天,来之不易啊!
她再次走出了医院。医生告诉她,病情暂时稳定了,只要每半年来复查化疗一次,就可以了。
回家的路上,她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她对家人说出了自己新的心愿,争取活到孙子能亲口喊她奶奶那一天。她笑着说,我是不是太贪心了?家人都鼓励她,一定能实现这个心愿。
是的,她再一次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大人们的调教下,孙子学会的第一个词,竟然是“奶奶”,虽然喊得含含糊糊,而她的答应声响亮、有力、幸福,一点也不像个病人。
接下来,她的心愿是,活到孙子上幼儿园那一天。
紧跟着的心愿是能看到孙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哪怕自己不能像别的奶奶那样接送。
这几年,她的心愿是,儿子和女儿都能买一套不错的房子。
她的每一个心愿都很渺小,却是她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她说,自从得病之后,自己就是一个走在死神身边的人,她怕稍稍远大一点的目标,死神都不让她去实现。目标就在眼前,她一步步艰难地熬了过来。
她是我的岳母。13年前,她在死亡线上挣扎。至今,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却让她幸福无比的心愿,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我的一个邻居,孩子从小被查出患有自闭症,八岁了,还没有喊过她一声妈妈。她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帮他找最好的老师,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走出封闭孤独的世界,像正常孩子一样,喊她一声妈妈。听自己的孩子喊自己一声妈妈,这是多么微小的一个心愿啊,却是她最大的人生目标,令人感怀。
人生只要有目标,就不会失去方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
但我仍然相信
孙道荣
熟人开了一家网店,盛情邀我去看看,并许诺,如果有什么中意的,一定以成本价卖给我。我去浏览了一下,并挑选了一件商品。熟人果然以低于标价的三分之一卖给了我。感动不已,熟人就是熟人啊,一下子让利近百元。几天之后,办公室同事也在网上购买了一件,与我的一模一样,而价格只有我的一半,最让我郁闷的是,同事购买的网店,正是我的熟人开的那家。我明白,我被熟人宰了。刀宰熟客,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熟人宰了。我再也不相信熟人了,但我仍然相信友谊,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一定还有真友谊在。
我乡下亲戚家的小孩,患有大头症,孩子瘦弱的身体,顶着一颗大大的脑袋,一点也不相称。一查,是小孩子喝的牛奶里,有三聚氢氨。在我的家乡,因为贫穷,很多小孩喝不起贵的牛奶,就喝那种便宜的,谁知道,便宜的牛奶里,搀了很多化学品。我的亲戚家并不富裕,但担心小孩子喝到不好的牛奶,伤了身体,所以,他们宁愿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贵一点好一点的牛奶,没想到,这样的牛奶里,还是有三聚氢氨。其实,我们吃的喝的食物,有几样是安全的放心的?我再也不相信牛奶了,但我仍然相信奶牛,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奶牛吃的是干净的草,挤出来的是纯净的奶。
出差到某个城市,刚出火车站,遇到一个背着孩子的青年妇女,穿着很干净,讲话也很得体,她略带羞涩和忧伤地对我说,她的钱包被人偷了,她和孩子已经两顿没有吃饭了,希望我能帮她一把,给她和孩子买几个馒头吃。孩子趴在她的背上,已经睡着了,或者是饿昏了?我毫不犹豫地掏出口袋,拿出一张百元钞给她。她意外而感激地接受了,连声道谢。我问她,钱够买回家的车票吗?她连连点头,表示马上就去买票回家。等我第二天办完了事,回到火车站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个背着孩子的青年妇女正在广场上,向一名刚下火车的旅客诉说着什么,我凑近一听,和对我讲的完全一样。我煞时明白了,这是她的行乞手段啊。我被骗过很多次,一次次上当,我再也不相信骗子的花言巧语了,但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真的遇到了困难,需要得到帮助。
身体有点不舒服,去一家医院看病,医生在简单询问了我的情况后,给我开了一大堆检查单,包括血检,尿检,B超,心电图,CT,内窥镜,核磁共振等等。检查结果,一切都正常。医生又让我第二天去挂个专家门诊。专家看了我的各种检查单后,摇摇头,这些都是昨天检查的,需要再检查一次。于是,专家又开了一大堆检查单,包括血检,尿检,B超,心电图,CT,内窥镜,核磁共振等等。检查结果,仍然是一切正常。专家摇头晃脑地说,什么都正常,你却感到不舒服,说明问题很严重。于是,专家又请来了其他各路专家,包括肝胆专家、肠胃专家、妇科专家、心理专家、养生专家等等等等,对我进行会诊。会诊的结果是我可能患了前列腺转基因情绪转移性缺失症,需要住院治疗,预交住院费2万元。我没理会这些专家的话,回家好好睡了一觉,就完全康复了。我曾经被太多的砖家砸伤过,我再也不相信所谓的专家了,但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真的科学。
是的,这个世界,让我不相信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我最欣赏的一对恩爱夫妻,被我看见男的在老婆住院期间,挽着一个年轻女子走进宾馆的大门,我再也不相信忠贞了;因为一些法官贪脏枉法,我再也不相信法官了;因为一些慈善机构,肆意挥霍善款,我再也不相信机构了……但我仍然相信爱情,仍然相信法律,仍然相信良知和善心。
不相信,是因为一次次被欺骗,被伤害,被羞辱,而之所以仍然相信,则是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真善美仍然是存在的,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不相信天堂,但我相信有天使;我不相信有奇迹,但我相信我们能够创造奇迹。
而天使创造的最大的奇迹就是,即使今天,我们仍然相信。
《今晚报》2011年8月13日
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孙道荣
颈椎不适,朋友介绍了一位老郎中。闹市深巷寻得。望闻问切一番后,老先生忽然一声长叹,今颈椎病多矣,而致病原因知之者少。
愿闻其详。
老先生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说,人多从医学角度寻找颈椎致病原因,而鲜有关注非医学因素,此恰是很多颈椎毛病的病根所在啊——
今天的人,低头多了,抬头少了。多少人,只顾着脚下的路,却很少抬头仰望高空。一年之中,大部分人抬头看天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甚至很久压根就没有抬过头了。星空、白云、飞翔的鸟,那些高空中的景象,早已和梦想一样,成为久远的记忆。低头多了,于是,颈椎弯了。
今天的人,看近的多了,望远的少了。信息化时代,咫尺天涯,一切仿佛都近在眼前,人们也更加乐意关注当下的事情,眼前的利益。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多久没有眺望过地平线了?地平线的后面,那是我们曾经多么神往的地方啊。现在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城际线,太阳早已升到半空了,我们还被挡在高楼的影子里。我们的目光,被掖在了裤腰带里。近处看多了,于是,颈椎变形了。
今天的人,哈腰的时候多了,挺胸的时候少了。权贵面前,势力面前,诱惑面前,美色面前,利益面前,人们习惯了弯下他们的腰杆,而忘却了,他们的胸脯,和他们的灵魂一样,本应该是高高地挺立的。哈腰多了,于是,颈椎曲了。
今天的人,点头的多了,摇头的少了。开会的时候,对领导的讲话,皆点头如小鸡啄米,很少能看到有人摇头,更难得听到反对的声音;讨论的时候,对专家的发言,无不俯首称是,鲜有不同的意见;表决的时候,你点头,我也点头,众皆点头,蔚为壮观。当点头成为一个全民的习惯性动作,于是,颈椎也不可避免地习惯性下垂。
今天的人,东倒西歪的时候多了,挺拔威仪的时候少了。很多人,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睡没睡相,走没走相,吃没吃相。懒散,颓废,萎靡,不振,是常态。没有纪律,不被约束,放任自流,于是,颈椎也跟着扭曲,变形。
老先生摇摇头,无奈地感叹,还有很多非医学因素,导致人们的颈椎,越来越硬,越来越僵化,也越来越脆弱。今天的人,静的时候多了,动的时候少了;动心思的多了,动身子的少了;身上的赘肉多了,骨头见不着了;枕头越来越高了,梦想越来越矮了;床越来越软了,心思越来越硬了;脾气越来越大了,骨气越来越少了;忍气吞声的时候多了,扬眉吐气的时候少了……这些,都是导致颈椎畸形的症候啊。
听老郎中所言,如醍醐灌顶。惊问良策。
老先生将目光幽幽地投向窗外,人流、车流,滚滚向前。叹曰:颈椎乃人的顶梁柱,岂可小觑,岂能玩睨?岂敢不正?治颈椎顽疾,必先正情怀,壮元气,扩胸襟,一言以蔽之,无他,六字耳:挺胸,抬头,望远。
挺胸,抬头,望远。这不也应该是人生的境界吗?
体察世相人心的症候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赏析
雷从俊
“有病早治、没病早防”。《萧山日报》孙道荣的杂文、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从题目上明确了内容与医学无关。一篇文章,探究一种病,又无关医学,使为人熟知的“颈椎病”多了一丝神秘,文章添了一丝撩人魅力,有病没病都不妨一读。
“讳病”,是人的普遍心理。明乎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适的心理空间。“颈椎不适,朋友介绍了一位老郎中。闹市深巷寻得,望闻问切一番后,老先生忽然一声长叹,今颈椎病多矣,而致病原因知之者甚少。”“颈椎不适”,不适者为何人?这个似乎缺少主语的句子,既可以理解为作者即“我”在自说自话。同时,这个句子的主语,对于“你”“他”来说都是虚位以待的。一字之妙,其潜台词大抵在于,这里所说的“颈椎病”不仅是一例个案,事实上也颇具普遍性,大可不必“讳”之。在去“讳”存真中,作者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读者阅读的兴致和“二度创作”的自觉性。
“老先生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说,人多从医学角度寻找颈椎致病原因,而鲜有关注非医学因素,这恰是很多颈椎毛病的病根所在啊。”在推心置腹的“诊断”中,作者替“老郎中”卖了个关子。不过,这“关子”听起来倒也合情合理。既然祖国传统医学有“外病内治”“身病心治”之说,那么从“非医学因素”来探究一下“颈椎病”也似无不可。
在“老郎中”看来,“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林林总总,归纳起来,“其详”大概如是:今天的人,低头多了,抬头少了;今天的人,看近的多了,望远的少了;今天的人,哈腰的时候多了,挺胸的时候少了;今天的人,点头的多了,摇头的少了;今天的人,东倒西歪的时候多了,挺拔威仪的时候少了……
一病多因,这些病因看似不甚确切、不甚实际,但是,在作者理性的归纳、形象的描述、幽默的叙说中,我们又会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深思,及至不得不心悦诚服,甚至拍案叫绝。可以说,就“非医学”角度而言,每一句都说中了要害,点中了病根。由于这些症候每一条都直指世相人心,“颈椎病”从一个综合性的医学问题,转而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社会问题,而且事关重大。这里的“颈椎”,既指肉体的一个部位,更指精神的一种向度,小而言之直接影响肌体健康、精神养正,大而言之连着社会风尚、民族未来。阅读至此,作者醉翁之意、言此意彼的妙处自不待言,杂文的智慧和品相也得到进一步彰显。
关于杂文,评论家谭健先生在其文艺评论专著《观剑识器》中有这么一段高论:“幽默讽刺在某种程序上是对它所审视客体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首先当然应当是思维的超越,即从更高层次上审视客体,而不作胶着性的亵玩近观。”通观《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不难感到,作者首先是俯瞰社会众生,然后才带着独特的审视和思考,作为众生中普通一员坐在“老郎中”面前的。作者善于“借口说话”,于不着痕迹中讽惰性之弊,幽奴相之默,感叹身不自主、颈不自由之无奈。在对导致颈椎“变形”“扭曲”“习惯性下垂”“越来越硬,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脆弱”等“非医学因素”追根溯源时,其思维高蹈于物质(身体)之上,而直达精神;超越了个体的痛痒,而直抵世相之骨髓、人心之堂奥。一幅“颈椎病百态图”,很自然地调动了人们对病痛的通感,引人痛定思痛,治病求人;健魄强体,防病未然。文章不仅在病理之外为颈椎病望闻问切,而且开出了异常宝贵的“大处方”,这便是:“正情怀、壮元气、扩胸襟”“挺胸、抬头、望远”。果遵“医嘱”,则“人的顶梁柱”康健如常、灵动自如必在情理之中了。
《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之所以被多家媒体转载,深受读者钟爱,并摘取了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诚然在于其娓娓而道、笑谈如优孟般的文风,率性随意而又顾盼生情、呼应得体的行文结构。而在文字的汪洋中,其“核心竞争力”更在于,作者在愈渐凸显的真实的病痛与不断升级的社会流弊之间,找到了内在的、不一定必然却合乎逻辑的联系,以及二者之间精妙的透视关系。有人说“杂文是社会的触角”,正是由于作者以忧患之心和人文之情深刻体察了世相人心的症侯,并尽到了文化的担当,才使这篇作品于精神高地体现了价值、找到了知音。
(作者系解放军军乐团政治部干事,本文发表在《军事记者》2011年第10期)
林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