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就业的研究生:[原创]一个深刻的马屁竟赢得满堂喝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1:58:18
[原创]一个深刻的马屁竟赢得满堂喝彩、俗士 于 2012-1-15 17:23:2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原创评论

文/俗士

 韩寒的话题仍在继续,对韩寒的观点,在经过众多文章的修饰后,包括《南都周刊》对韩寒的访谈,以及未刊稿的曝光,又开始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转变让有些人坚信韩寒没变,并令曾经动摇的支持者如释重负;让“没读懂韩寒”的断言成了先见之明;让行动的韩寒有了傲视所有的批评者的资本;……总之,韩寒成熟了、长大了、行动了,继而也将伟大了。世事弄人竟是如此荒诞!

 我说韩寒“也将伟大”是从前天读到的陈行之的《韩寒的可能性》一文中领悟到的,即:韩寒有了超越毛泽东的可能性。

 我不知道,陈行之先生何以对韩寒如此推崇,以至于不惜把自己看着“羊和狼组成的世界里”的羊(我想,他显然不会认为自己是狼),而称“韩寒的出现意味着,在羊和狼组成的世界里,终于有了人。”(陈行之《韩寒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我当时就对这种自贬身份的马屁文章,以及人们追捧韩寒所表现出的奴性不以为然。后来我写了一篇《奴性,及骂不醒的愚氓》,对这句话进行了嘲讽和批评。但当时陈行之那篇文章是受到几乎一致的好评,而后来我的文章却遭到很多嘲讽,甚至辱骂。当时我就想,看来拍马屁也得深刻,也得有拍马屁的资本和水平,得拍得能让人真心地喝彩。像王兆山那种“羡鬼”作,太低劣了、太恶心人了,估计除了会招致人们无尽地嘲讽以外,反倒构不成多大的危害。

 在《韩寒的可能性》中,陈行之说:“世界上大概从来没有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肩负着如此多的人的寄望;世界上大概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今天的中国人这样,如此大面积地把自己的精神寄望托付给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我不知道除了几个把韩寒捧上天的知识精英和韩寒的粉丝以外,还有多少中国人“把自己的精神寄望托付给了一个不倒30岁的年轻人”?恐怕是你陈行之自己“把自己的精神寄望托付给了一个不倒30岁的年轻人”,并有点自作多情地想代表别人了吧!

 陈行之还说:“毛泽东为世人留下一篇关于革命的经典性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这篇文章中,你不仅会被一个革命者的革命激情所振奋,你更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中国农民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赞美——你现在读得到如此漂亮的文章吗?读不到了!”显然,他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看作至今无法逾越的高山。

 当然,一个人推崇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这本没有什么。不过他在后面通过韩寒的“墙头草论”又说:“这是韩寒很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不到30岁的韩寒所显现的心灵和精神的形态,已经远远高过34岁的毛泽东——34岁的毛泽东从本性上说还基本上是一个反社会的歹徒,不到30岁的韩寒却对历史发展有了一种警惕和戒备的直觉。”如此这般,韩寒就在“心灵和精神”上超越了毛泽东(对毛泽东,虽然现在是毁远远大于誉,但他的功业、影响和地位却是无法否定的)。从而为“韩寒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就奠定了此文的马屁文章地位。

 那么“韩寒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最后,陈行之在结尾处说:“我们已经承受了毛泽东的可能性,承受了中国革命的可能性,我们已经刻骨铭心。我们不能再跨进同一条河流了。绝对不能了。”这句话也是受到众人好评的一句。于是,人们在坚信我们不能再次承受毛泽东那种可能性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将会有一个“韩寒的可能性”。于是乎,经过陈行之铺陈,论述,韩寒似乎会带给我们一个不同于毛泽东的可能性的,想来也是美好的可能性。

 令人感到悲哀和失望的是,这样一篇马屁文章竟然获得了满堂喝彩。在博客中国,此文(到我发稿前)已收到了4900多“献花”,只有区区37个“扔蛋”,可见人们对此文的赏识。评论有,“韩寒仍是那个以孩童般的质直道出真相的小男孩。”“这些天一直在等待陈行之对韩寒文章的反响,今天终于看到了。极好。不亏为大家手笔。什么叫精神领袖?这就是活例。”“陈先生若能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就好了,只可惜这类思想家一直受到排斥。”……至于真知灼见、好文这类就不说了。

 我不明白,难道网友、读者对马屁文章的识别能力仅停留在能鉴别王兆山那种“羡鬼”作的水平?稍微深刻一点就看不出来了?在我看来,王兆山那种低劣的马屁,估计正常心智的人都会反感,因而除非必要,根本就可以无视其存在。反而是《韩寒的出现意味着什么》《韩寒的可能性》这类深刻的马屁危害才大,才应当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