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市场1995裸露程度:省市领导在合肥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0:45:33
省市领导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发布时间:2011-7-16 13:53:16 信息来源:合肥经济管理学 点击:383 文字大小

    7月9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在市政务中心隆重召开。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孙金龙,省教育工委书记、厅长程艺,市政府副市长杨增权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主持会议。市委、市政府召开新世纪首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会议的召开,必将掀开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新的一页,为合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市教育局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孙金龙同志、吴存荣同志、程艺同志和杨增权同志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习,增强学习实际效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广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各级各类学校要集中学习。要结合各自实际,将四位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孙金龙同志重要讲话

    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中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前,市委市政府多次就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仅就这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会最近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两次专题研究。刚才,增权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对“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了很好的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多年来,省教育厅对我市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今天,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又专门抽出时间前来参加会议,刚才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导性讲话。希望同志们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十一五”时期,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把教育作为推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支撑,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做到优先发展、优先保障、优先推进。对此,增权同志作了全面总结,这里我再简要点一下“十一五”时期合肥教育事业发展的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积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一五”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一番还多,同时全面落实好免费义务教育、中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设立每年2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等等,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积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结合合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实际,按照“141”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幅度增加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着力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以改革的决心、开放的理念、扎实的工作,迁建、改建、新建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还多20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中、八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整建制从老城区迁入滨湖新区和政务文化新区,以这些学校的迁建为标志,使得合肥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由32所增加到115所。三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开门搞“三定”,完成了新一轮教育主管机构的改革,将中等以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管理权限、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市属学校的管理下放至所在县区,改革教师招聘、学校招生等制度,全面激发教育的活力。四是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合肥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不断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优化师资配置,搭建教师专业化的平台,并且每年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合肥的学前教育被确定为国家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先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合肥磨店职教基地初具规模,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民办教育成集团化发展态势。同时,还在全国首创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百分之百录取到高中学校就读”,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被国家教育部誉为民族教育的“合肥现象”。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也有力带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使尊师重教日益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全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在推进合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支持、服务在肥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注重依托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教育的辐射功能,更好地服务全省;主动加强同兄弟城市的联系,携手共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合肥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心中强烈的省会意识,铭记着作为省会城市的责任。这也体现在合肥经济圈建设、与阜阳等地结对合作等具体工作当中。比如,合肥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形成了经常性联系体制,在院校规划建设、生活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并在学校建设工程的项目招标、代建、校区扩建用地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了合作(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研发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等有效做法。再如,合肥在与阜阳结对合作中,立足于皖北崛起大局,首先把教育支持作为优先考量,合肥开始决定拿7000万,后来增加到1个亿,支持阜阳市建设阜阳技师学院,培养人才。同时,我们对在肥军事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大力支持、做好服务。

    回顾过去的五年,合肥教育事业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共成长,与合肥跨越赶超同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市教育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等教育战线全体老师和职工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的更大意义,在于培养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成功的做法不动摇,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十二五”教育发展的各项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创合肥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下面,我结合过去五年的实践和启示,就进一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肥教育改革和发展,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贯彻落实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探索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路径。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十一五”以来,合肥建设与发展的步子较快、效益较好,但总体上财力并不宽裕,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尽管如此,我们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新建迁建改建扩建各类学校,优化教育布局,其中,将合肥的两所优质学校—合肥一中、八中整建制搬迁,将合肥四中与另一所优质学校—合肥六中合并,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近1.3万人,占当年招生计划的74.2%,比2005年增加近6500人。这都充分表明,只有增量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只有机会多了才有更大的教育公平。

    “十二五”时期,合肥的工业化、城市化还会进一步加快,仍然必须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建设、增量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因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然会有两个变化:一是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按照规划,“十二五”合肥城区人口将达到440万人以上,远期将达到800万到1000万人,所以各级教育职能部门一定要立足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来思考合肥的基础教育问题;二是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农民生产、生活和就业方式的转变,这一数量也是非常大的。这就预示着,我们的教育资源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还要进一步增多增优。我想,像一中这样的学校,适当时候也要布局办分校。作为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从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上优先满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来进一步加大投入,既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事业,又要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路,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比如,今年肥东一个县高考录取比长丰、肥西加起来还多,虽然肥东人口多一些,但也没多到一倍,这也是与肥东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多、规模比较大有关。优质教育资源多了,录取的学生就多、高考录取率自然就高。

    二、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开展教育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这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十一五”以来,合肥教育最大的受益就是改革。比如,拨款机制,原先是按编制人头拨,去年开始实行按生均标准拨,编制是浮动的,教育资源是统配的。这些年,我们一个很深的体会,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既要避免走弯路,但又要勇于走新路。我们改革招生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跨行政区域借读并严控择校生比例,对普通高中严禁同城借读、促进生源均衡,其中对一、六、八中实行联合招生,并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由2006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从制度上保障了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我们改革教师招聘和管理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鼓励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这是合肥的一个突破,也就是让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先进来,试用半年或一年,再组织考教师资格证。学校老师多元化,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元化知识。同时,对新增教师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探索建立无编制管理模式,同时取消事业单位级别,并扩大学校的绩效管理权,此举进一步促进了师资结构的优化。我们改革办学体制,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市教育局和相关部门以改革的思路、开放的办法,鼓励在大力推进公办教育的同时,以资金、政策等支持,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的学校。这不仅是对公办教育有力的补充和促进,同时也是我市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要表扬市教育局,“十一五”的发展不容易,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许多改革管理的思路,并不断加大投入,但要把工作做好,还是要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全市的广大师生员工。

    下一步,要总结运用好成功经验,继续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公平、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以改革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一方面,要抓住全国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市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全力做好试点工作;同时,对没有列入试点的方面,也要主动探索,大胆突破。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要通过改革创新,使合肥的教育发展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更好地体现公平、更好地增强活力、更好地提高质量。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一下学前教育问题。首先是规划先行,不再以开发商开发的小区范围来配置幼儿园。这种配置方式,有不少问题,有的小区比较小,配幼儿园成本高,大的小区,配一个又不够。以后,就按照一个大的社区进行规划,由政府建设。也就是规划先行,建设优先,运营社会化。滨湖新区已经探索出成功模式。钱从哪里来?在出让土地的合同中规定提取一定费用。这样,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可以实现布局均等化。建好之后,不是政府搞编制招聘教师,而是社会化运营,招社会上的教育集团。同时,要严格监管。教育主管部门是规则的制定者、标准的制定者,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离。要实现投入常态化。按照中央要求,今后财政支出就有一项给幼儿园的孩子进行生均补贴,这就是普惠性幼儿园。在普惠性的前提下,让公办民办竞相发展。我想,幼儿园配置要分两类。一类是基本型;另一类是豪华型或增强型。就像欧洲的医院一样,人人都有养老保险,但是也有豪华的医院,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三、要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合肥未来经济社会加速崛起的需要。一定意义上,合肥的未来要靠教育,合肥人的未来也要靠教育。这几年,我们在强化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中教育水平,2010年合肥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比2005年增加12.4个百分点,其中2009、2010年连续两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大家想想,如果没有这几年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吗?这是学生受益、家长受益、社会受益的事情。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推动模式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既涌现出大量多层次人才,又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2006—2010年,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32万多名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126万余人次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随着合肥各类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像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我去年调研时了解到,本地就业率2007年为57.79%,随着京东方等一大批企业进来之后,2008年为66.96%,2009、2010年迅速增至近90%。这进一步证明,还是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面对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多样化的人生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使合肥的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对于自然资源禀赋而言,科技资源是合肥最大的资源;相对于各种优势而言,科教人才优势是合肥最大的优势。无论从经济学的理论,还是现实的实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都要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也就是要有点“本钱”。合肥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没有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更没有铁煤等矿产资源。合肥要发展,只有靠我们自己,靠开明开放的理念和智慧,把全世界的优质资源都吸引到合肥来发展,再加上我们的科教人才优势,把合肥发展起来。从这个角度,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今后,要更加重视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健全教师队伍科学管理制度,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形成充满活力,充满斗志,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队伍;要更加重视支持和服务在肥高校建设与发展,更加重视同兄弟城市加强联系和合作,携手谱写教育事业新篇章。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希望你们在“十一五”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之上,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把工作重心放到改革创新上来,放到管理监督上来;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关心教育,凝聚起支持、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合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合肥教育事业大有作为的时期。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合肥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合肥跨越赶超而不懈奋斗!

吴存荣同志重要讲话(摘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强市必先强教。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部署未来五年全市教育改革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合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强调三点意见:一是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区域间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各县区要按照年度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区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力度,构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的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要加大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力度,现在是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的关键时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前圆满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各项任务。

    二是突出抓好教育重点任务。我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市,要按照规划先行、运营社会化、监管标准化的思路,大力推进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全面启动改革试点的各项任务,确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期完成。同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我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家电、汽车、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争取“订单培养”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快形成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关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市职教基地建设,在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效果上力求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推进教育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工作全局中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县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贯彻意见。市直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尽快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各新闻单位要加大对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程艺同志重要讲话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合肥市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省会合肥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部署未来5年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合肥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合肥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全省的科教文化中心。近年来,合肥践行“让尊师重教成为合肥最重要城市精神”的理念,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前教育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试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入全国推进先进地区行列,实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与小区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合肥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高中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率先在全省实行优质示范高中联合招生,同时取消普通高中同城借读,规范办学行为常抓不懈,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职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全国首创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百分之百录取到高中阶段学校就读”;民族教育成绩卓然,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良好的办学业绩受到教育部和西藏自治区的高度赞誉。合肥教育在体系日臻完善,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也为合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的结果,是合肥市教育战线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的结果,是合肥市各界始终坚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不动摇的结果。

    2010年12月,我省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全省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提升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实现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安徽教育强省建设,合肥理应当好排头兵。未来5年,合肥应率先在全省普及15年高水准的基础教育,率先在全省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衷心希望合肥全面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教育的资源优势和中心带动作用,为全省教育的改革发展继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省教育厅也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合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共同为合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借此机会,我想对合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三点希望和建议。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教育优先发展要牢牢把握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优先”的要求,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使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温家宝总理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求以更大的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或超过中央核定的比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眼光和坚定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合肥率先垂范,进一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集中物力、财力,以国内先进城市为标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使合肥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大试点力度,切实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合肥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关键在于合肥教育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旧有的体制机制束缚。希望合肥继续发扬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不足的矛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有效解决教育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抓住全国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市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全力做好试点工作。同时,对没有列入试点的方面,同样要主动探索、大胆突破,使合肥各类教育的发展更好地贴近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更好地体现公平、提高质量。

   三是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质量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就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合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希望合肥继续抓住教师队伍建设不放松,以提高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素质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志们,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未来。合肥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我们相信,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合肥教育一定能够为合肥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安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增权同志重要讲话

     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推进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对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汇报,对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及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扎实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做了专题研究。等一会,孙书记、吴市长、程艺厅长还将做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近年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一报告。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合肥,历来有重教兴学之传统,素有科教城市之美誉,教育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在强力推进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提升城市软实力、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民幸福指数的高度,发挥教育促进与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推动教育发展。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4个县区进入全省教育强县(区)行列,4个城区全部进入“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行列,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布局更趋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合肥的教育资源曾经高度集中于老城区,“上学难”、“择校热”成为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现象,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综合考虑旧城改造、新区发展、流动人口分布等因素,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适应,编制并实施《合肥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06-2010年)》。2007年以来,合肥一中、八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五十中、寿春中学等先后整建制迁往新区或在新区建分校,高起点配套新城区教育设施,极大地凝聚了人气;通过集中清理应建未建的小区配套学校,高标准建设了33所小区配套中小学,基本还清了历史欠账;肥东、肥西、长丰三县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撤并整合薄弱学校,高标准建设了一批中心校,农村教育基础得到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学校87所,累计投入160多亿元,超过“九五”、“十五”总和的两倍,在加快发展中优化了教育布局。

    (二)优质资源快速扩张。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我市结合布局调整,采取名校办分校、扩大名校规模、强校并弱校等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迅速做大做强。2005年,合肥一中、六中、八中三校的招生总数只有1600多人,一中和八中整体外迁、六中整合四中之后,三校的招生规模达到5400多人。“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了5所省级示范高中。2005年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数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2.8%,2011年这一比例提高到76.7%。与此同时,各县、区所属的初中、小学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也迅速扩大。

    (三)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各级各类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大致相当,义务教育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采取刚性措施,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班额,严厉禁止跨行政区借读,严格控制择校生比例,择校生比例从2007年的15%降低到2010年的5%,促进了生源均衡;普通高中禁止“同城借读”,指标到校生达到70%以上,逐步实现校际之间生源均衡;实施城乡学校结对“捆绑”管理和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全市共交流教师1049人次,增强了乡镇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将“农村中小学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结合校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加固校舍面积177万平方米,重建校舍5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1.64亿元。如今的学校,校舍美观漂亮,校园环境优美,家长和社会放心。

    (四)教育公平得到较好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让特殊群体公平接受教育,就是保障他们机会和起点公平。我市现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134所,有4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在我市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各定点学校坚持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实现“统一编班、统一管理、统一学籍、统一教学”,并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他们自立自强。2007年以来,全市免除学杂费、发放助学金共计2.3亿元,27.4万人次受益。留守儿童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 25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市区“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2%以上,农村地区达87%以上,全市形成了以市特教中心为龙头、三县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体系。合肥三十五中承担了教育援藏任务,我市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对该校进行全面改造,为藏族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该校毕业生平均成绩连续4年在内地藏班居第一,被誉为“合肥西藏班现象”。

    (五)教育改革成果丰硕。加大创新力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了教育活力。一是改革招生制度。合肥一中、六中、八中3所省级示范高中实行联合招生,三校同一志愿、同一分数线录取,电脑摇号均衡分配。联合招生激发了三校之间的竞争活力,弱化了初中学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减轻了学生压力。2009年,三校联招后的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达线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二是理顺管理体制。移交14所市属学校到所在区管理,重心下移,调动区级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业务指导能力。三是改革经费拨付方式。改变原来按教师编制拨付经费的做法,实行按学生规模拨付经费,进一步调动了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依法治教深入推进。

    (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改革教师招聘和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合同管理;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应聘,探索建立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扩大学校的绩效管理权,促进师资结构优化、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连续三年开展了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依法解聘违规教师87人,净化了教师队伍。

    (七)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学前教育机构460个,在园幼儿9.9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32所,在校学生54.8万人;普通高中77所,在校学生10.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 所,在校学生13.9万人。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6%,学前教育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试点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91%。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磨店职教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有9所学校建成开学,5万师生入驻,一座现代化的职教城初具规模。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成功,合肥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合肥电大构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体系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教育投入总量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教育体制改革任务仍较艰巨,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推进发展。

     二、深刻认识当前我市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奋力崛起的机遇期,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抢抓全国和全省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促进政策向教育倾斜,资源向教育集中;我们要切实抓住发展机遇,结合“141”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谋划,规划先行,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优先支持教育发展;我们要充分依托合肥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奠定的良好基础,充分发挥近年来教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信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切实依靠教育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新形势需要新思路,跨越发展需要跨越举措。会后即将印发的《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策略,是指导未来5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根据规划纲要,到2015年,我市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市民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科学素养明显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动教育改革。改革催生活力,改革拓展空间,改革永无止境。我们要以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教育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教育活力,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盼。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人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我们要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和全省教育改革发展趟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第二,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新形势下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定比例,并保持稳步提高,将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落实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

    第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统筹谋划,按照规划先行、运营社会化、监管标准化的原则,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要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制定全市学前教育设施专项规划;要加大资源整合与统筹力度,变过去的单个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为一定区域内统筹配套建设幼儿园;幼儿园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匹配、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设置准入门槛,确保办学质量与安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有序参与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优质幼教资源集团化发展;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零租金、生均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各类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结合城市和农村发展实际,分类制定城乡幼儿园建设和装备标准,实现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清理已建小区应建未建或挪作他用的幼儿园,限期整改,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闲置资源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同时发展“一村一园”;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加强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收费情况的监管,提高学前教育保教水平;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的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普惠性、有质量”的目标,切实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为全国闯出一条创新之路,让人民得到实惠。

    第四,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面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师生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到2015年基本实现“班班通”,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和大班额现象,建立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机制。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到2015年三县所有乡镇建有1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全面免费向学生开放;大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磨练意志、强身健体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五,加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完备的教育体系成为合肥的亮点和特色,使合肥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凝聚人气的品牌。要打造特色优质高中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发展渠道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办学特色多样化;统筹规划,加快发展,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自主权,鼓励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加强高中新课程实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围绕我市“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的支柱产业,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整合部门资源,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快磨店职教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强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大学。

    第六,推进教育开放合作发展。以海纳百川的理念和胸怀办教育,全面扩大教育开放,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民办教育发展,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机制,鼓励民办学校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建立民办学校危机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促进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教学过程与教育质量管理,完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年检、广告备案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民办教育重组、整合和退出机制。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与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试点创办国际学校、国际班,引进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加强教师培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行周期性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建设一支以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引导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关爱农村教师,探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农村边远地区师生校车工程。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