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怎么取消限速20%:漫说明清时期的“翰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56:22
漫说明清时期的“翰林”

2012-01-16 14:44:49

雪窦松

中国民间喜欢把古代最有学问者称为“翰林”。翰林即文翰之林,到明代初期,集唐宋以来翰林制度之精华,去往代的方术、伎艺等杂流,翰林院成为五品衙门,以至呈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状况。清代也如此,朝廷重臣大员有许多出自翰林院,《清史稿 选举志》就称“有清一代,宰辅皆由此选”。那么,明清时期的奉化籍进士们,他们通往翰林之路的情形又如何呢?

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既是文职职官机构,更是朝廷重要的储才之所,造就第一等经国之才的地方。拿现在话来说,就是学术权威在此确立,政治明星在此升起。那个时期,第一甲三位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可乘“直通车”入翰林院,往往是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奉化城内人戴德彝中了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朝廷直接授他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三年后他升为侍讲,服务于明太祖朱元璋近侧。明太祖对戴德彝寄予厚望:“翰林虽职文学,然既列禁近,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昔唐陆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论,补益当时,汝宜以古人自期。”戴不负明太祖期待,建文初出任左拾遗,当了建文帝的顾问。

而绝大多数的二、三甲进士呢,则需经考选合格,才能成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那是喜上加喜的事。因为一旦下放到基层做知县什么的,混上一辈子能升为知府已经很不错了,而作为“进士之精英,人才之极选”的庶吉士,情形大为不同了。虽然进入翰林院做学生,授官将晚三年,但受朝廷重用的机会就多了。庶吉士苦熬三年“毕业”后,成绩优异者翰林院“留校”,授检讨、编修,则有位极人臣之希望,能参与朝廷更大的机务,甚至入阁为阁臣。成绩稍差不能“留校”者,也多能留在京城当主事、御史什么的,即便外放州县,吏部也必须尽先录用。所以,庶吉士即使没有品秩和禄入,介于官与非官之间,中国民间习惯上也通常把他们看作“翰林”。

明朝在洪武初年始置庶吉士,中央六部都有,分散学习,自修长进,没有专职教官。当时在中央六部,与庶吉士类似的还有“观政进士”,两者都是“见习官”。明永乐二年(1404年),庶吉士开始隶属于翰林院,集中于文渊阁学习、深造。这一年,朝廷从录取的进士中,“择文学优者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杨流等,俱为翰林院庶吉士。”奉化溪口湖山人孙奉,便是五十人之一,可谓明代第一批正规化深造的庶吉士。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奉化城郊上宋村宋琰进士登第,他也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宋琰早年侍太子、入史官、进吏部、值内府,一直在中央核心机关工作。以后,宋琰在民族英雄于谦手下参预军机,为抗击瓦剌兵、保卫北京城作出了一定贡献。晚年他官至副部长——兵部侍郎。宋琰的仕途生涯就是庶吉士的一个成功范例——出身光荣,出仕较易,升迁有望。倘若他考中进士,急于“工作”,被吏部外放到县里,运气好的做知县,运气不佳当教谕,兴许一辈子就埋没在州县之间了。

明代奉化进士,也有庶吉士“留校”当翰林官者。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吏部在新科进士中选了一批庶吉士。徽州许国名列首位,奉化城内人戴洵高居第三。三年后,戴洵成绩优异留在了翰林院。《奉化市志》对他的记载的主要官职是“翰林院编修”。编修官秩比检讨高一级,仅正七品,但戴洵却是地地道道的“翰林”。庶吉士们在翰林院继续读书、历练职事后赴任,少说也是州县长官。满天下的官员,曾是戴洵他们的学生,说起来也够风光的事。到如今,古徽州州治所在地歙县城内,“许国石坊”依然横跨于古街之上,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冷落了奉化戴洵,惟有他的后裔宗人,还会偶尔提起这位才学超人的“翰林太公”。当代人很少知道,戴洵还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老师,他俩结有很深的师生之谊。

庶吉士制度到明中晚期得到进一步健全。万历以后的翰林院主教官,“专以吏、礼二部侍郎为之”。试想想,相当于如今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的副部长们登台授课,那是何等的情形。清代朝廷更加重视庶吉士的培养。前朝明代的庶吉士往往直接在年纪较轻且名次较高的进士中选取,而清代更加严格,须再经一次御前考试。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奉化西坞人邬泰登“登泰”中了进士,还通过了嘉庆皇帝御试,考进翰林院做庶吉士。邬的科举之路实际迈了四大步。因此,近些年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其实是四级结构,秀才—举人—进士三级基本结构之上,还有一个最高层次——入选庶吉士通向中国知识界顶端的翰林。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7月,甲辰恩科殿试金榜之上,刘春霖是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即所谓“状元”。因为在次年9月,起于隋代、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所以刘春霖被后世称之“中国最后一位状元”。与刘春霖同科,以后成为中国近现代名人的谭延闿、沈钧儒都在其中,而奉化董村人竺麟祥列第三甲第二名。是故,奉化人常称竺麟祥为“奉化最后一位进士”。第三甲第二名已是中偏上的成绩,他继而考进了翰林院的庶吉士,毕业后“留校”正式成了翰林官——翰林院检讨。以后,他成了维新派宁绍台道道台薛福成的幕僚。

与竺麟祥同科的谭延闿,后来成为“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竺麟祥的书艺同样超群。竺的翰墨遗存当代的仍较多,全国各大书画拍卖活动和奉化民间屡有他的真迹露面。他的墨宝常钤一方“甲辰翰林”朱印,每每以此为荣。诚然,他老人家是“奉化最后一位进士”、“宁波最后一榜进士”(这榜273名进士,宁波一地就占6名),而从他的终身学识成就来审视,我们更应尊崇他为“奉化最后一位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