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开共享文件夹: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简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09:02
 
2007年05月21日06:29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超级杂交水稻”横空出世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国“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99海南年会在三亚举行。会议安排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这里主要是湖南、江苏、新疆、四川等地的杂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这是来自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杂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亲临现场。
袁隆平谈笑风生,在一块块试验田前认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术参烽、指标,不时用英语询问并纠正一些国际技术术语和指标。年长的叫他“老板”,年轻的称他“老师”。他作为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主帅,率领着一支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在这里。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随和得就像个小孩,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一些沟沟坎坎,年轻人也过不去,他却身轻如燕,一跃而过。
他在湖南中心一个培矮64S/长粒爪标牌前停下,但见稻秆挺拔,稻叶如剑,稻穗甸甸,粗壮饱满,他指着一个中年矮个子说:“这是湖南中心唐传道的杰作!这一个组合理论产量亩产可达公斤,米质可达国家一级米标准。”他接着神秘地说:“但我告诉他们,我还有一个更好的,现在保密!”
记者几次向袁隆平打听,那个“更好的”在哪里?亩产可达多少?他都不说。
一次,在吃饭时他悄悄告诉我,那个“更好的”理论亩产可达975公斤!
走进水稻王国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责任编辑:张丛立(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