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无线网络密匙是什么:3-6岁儿童在园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6:41

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
     家长应该如何向老师提出意见而又不影响孩子呢?现在向家长和老师推荐以下策略。

  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才去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 

  二、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专家常提醒父母:"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一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
  三、即使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对老师好的一面加以肯定。
  四、即使家长希望老师听听自己的意见,也不要伤老师的面子。较好的做法是:首先要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家长的看法是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意见的。
  五、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不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影响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
  六、"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么会在幼儿园里调皮捣蛋呢?"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最了解。每当老师对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时,家长往往很不高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完全和在家时不一样,这样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孩子。
  七、尽管家长有进行合作的诚意,但是老师是否会显出不愿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家长们之间可以互通情况,必要时向园方或其他有关方面反映,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幼儿园是儿童人格形成的起点
     儿童人格的发展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任务。阶段任务完成得好,就能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就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4-6岁的阶段任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比较适合入全托幼儿园,因为多项调查显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进了全托幼儿园,接受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办的吃饭、穿衣等,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会并尝试去做,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和同龄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发生争执自己和解,这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较早地融入社会。

怎样让孩子开开心心去幼儿园?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例如: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3、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4、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5、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赖在床上不起,对父母撒谎"我今天肚子痛、头疼,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干脆拿哭闹作为杀手锏,不肯让父母离开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坚持送他去入园,可以先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状况,找出他不愿意入园的原因。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  
  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  
  第三,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孩子在幼儿园受小朋友欺负,怎么办
   案例:璐璐生性比较懦弱。在幼儿园里,她常受小朋友欺负,谁拉她辫子啦,谁捏她的脸啦,谁抢她玩具啦……每天回来她都有告不完的状;平时跟家里几个表兄弟姐妹在一起,她也是最容易受欺负的一个;出去玩时。一旦有不认识的小朋友对她粗声说话,或是对她做威胁劝作,她都会吓得大哭大叫。 
  1、有时打闹是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
 
  孩子年龄小,交往表达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样。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稚嫩,他们往往用动作来表达对同伴的喜欢,而对方孩子可能不理解或不喜欢这种特别的方式,误认是别人欺负自己了。
 
  2、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技巧
 
  不少孩子一旦脱离成人的怀抱,会显得手足无措、郁郁寡欢,对新问题和新情境缺乏应变能力,在同伴面前变得紧张、拘谨。
 
  3、父母的过分关注造成孩子心理的不适
 
  即使孩子天天回家告状,爸爸妈妈也不应过分焦虑。你的情绪是导致孩子越来越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从父母的话语、神态、动作中感觉到了不安,心理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会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变得更害怕与同伴交往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帮他建立自信。你不妨这样做--
 
  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与同伴交往
 
  多创造让孩子在家里表演的机会,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孩子表演的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给孩子自己欣赏。过些日子后,鼓励他在家庭聚会中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表演;如果他怯场,可以让大家观看孩子表演的录像。
 
  也可以让孩子邀请要好的同伴一起到家里举办"礼物分享"派对,请每个小伙伴准备一份小礼物,在欢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换礼物。孩子在送给别人礼物的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礼物,这种惊喜可以帮助他走出正常社交的第一步。让孩子轮流表演唱歌、舞蹈或朗诵,最好是他有兴趣或擅长的,鼓励他和同伴分享家里的食物和图书等等。孩子会从同伴的微笑、家人的赞许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如果孩子比较内向胆小,不愿意向亲人或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妨利用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大胆表达。例如:有的孩子很喜欢卡通人物,不妨给他与卡通人物独处的时间,鼓励他将想说的心里话通过录音机或MP3传递给卡通人物。等孩子不在家时,再仔细收听他与卡通人物的对白,并模仿卡通人物的声音录下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录音。几次以后,孩子会从中学到不少好方法,试着与同伴交往。
 
  让孩子在幼儿园充分表现,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的心理建设初步完成后,可以及时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给孩子在班级里表现的机会。当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家长要有耐心。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出现何种状况,都不要打击他的自尊心,鼓励和支持是这类孩子最需要的。孩子碰到交往中的小难题,你不妨换个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一起游戏,鼓励他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入园综合症"及其对策
     几乎所有家长最初送孩子进入幼儿园都要面对两大难题:哭闹和生病,被称之为"入园综合症"。 
  对孩子来讲,入园综合症会在孩子对幼儿园的不安全感逐渐消除,对幼儿园的作息规则逐渐适应后自然好转,而家长们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入园综合症的持续时间。 
  因此,家长在幼儿园前不仅要调整好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入园前的准备 
  1、熟悉环境 诱发宝宝入园的欲望 
  一旦决定入园,年轻的父母就应该提前一段时间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孩子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字,将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使孩子从内心向往幼儿园,同时,妈妈可以提前带宝宝去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里漂亮好玩的玩具,翻一翻家里所没有的图书,认识一下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使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2、物品准备 
  手里拿着自己熟悉的东西,孩子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可以给孩子带一两件他特别喜欢的玩具。  
初入园第一周: 
  1、哭闹 
  2-3岁幼儿年龄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所以幼儿园难免有哭闹现象。但孩子这时的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情况下,孩子的哭闹现象会有所好转。 
  孩子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直觉形象性,看到家长(不仅是自己的家长)又会想家,想爸爸妈妈,所以为避免增加刺激孩子的机会,家长送完孩子后即可离去。如果宝宝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很可能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反正妈妈舍不得我,我一哭,妈妈就会抱我",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 
  当然,对妈妈来说,听着宝宝的哭声走出幼儿园大门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想想小鸟总有一天要独自飞翔,如今的狠心只是为了让孩子的翅膀早一天坚强起来,所以,妈妈自己首先应克服这种与朝夕相处的宝贝分离的焦虑状态。 
    2、交流 
    一般来说,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妈妈特别担心,回家后总是问长部短,这时妈妈们要注意了,尽量多说一些正面的,如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啊,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 
    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伤心备至,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3、"我不去幼儿园" 
  初入园的一两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身体不适,不愿去幼儿园。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幼儿园的态度,一般来说,幼儿园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惊醒 
  初入园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这主要因为孩子进入新环境,由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而赞成身体,心理上的不适应,家长尽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使幼儿有安全感,引导幼儿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帮助他们亲近班里的教师和小朋友,对老师有信赖感。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对新环境的熟悉,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的。 
 
入园后第一个月: 
  1、饮食 
  目前各幼儿园的食谱都是经过营养计算而制定的,但新入园幼儿可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加上尚未适应幼儿园生活,可能会"上火",所以要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 
  2、生病 
  一般来说,初入幼儿园由于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会造成免疫力下降,部分宝宝入园一个月左右,体重会有所下降,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状,只要不是十分严重,均属正常现象,家园沟通,加强生活护理和幼儿心理的调试,会很快度过难关。 
  家园联系: 
  对宝宝来说,进入幼儿园是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的时期,宝宝心理,生理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时家园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妈妈们要尽量详细地与教师交流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等,以便教师尽早地了解孩子,运用适当的教育措施,同时,也尽量详细地了解宝宝在园的生活情况,以便回家后有的放矢地对宝宝进行照顾。 
  总之,幼儿入园不仅是对宝宝,也是对家长的一次考验,细心的家长们一定要早早准备哟! 
 
增强记忆力最强的食物 
   卷心菜:富含维生素B,能预防大脑疲劳。

  大豆:含有蛋黄素和丰富的蛋白质,每天食用适量的大豆或豆制品,可增强记忆力。

  牛奶:富含蛋白质和钙质,可提供大脑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每天饮用可增强大脑力。

  鲜鱼: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特别是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分解胆固醇。

  蛋黄:蛋黄中含有蛋黄素、蛋钙等脑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增强大脑活力。

  木耳: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为补脑佳品。

  杏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可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保证脑供血充足,有利于大脑增强记忆 
 
告诉孩子生殖器的正确称呼 
     小朋友对生殖器没有统一、正确的称呼,也会使得有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比如有一次,有个小女孩来"告状",说班上一个小男孩摸她的"小娃娃"。李小姐当时以为"小娃娃"是那个小女孩的玩具,所以没往心里去,就跟她说:"没关系的,他喜欢你的小娃娃,你就让他摸一下吧!"
  过了几天,小女孩的家长特意来幼儿园跟老师说起这件事,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娃娃"并不是小女孩的玩具。
  专家指路:
  告诉孩子生殖器的正确称呼
  南方医科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性朦胧期,形成一种强烈的性别意识,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性别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使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据范园长介绍,该园的性教育课题研究中,就专门有一节课叫做"男孩和女孩"。会首先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告诉孩子男女生殖器的不同,并告诉孩子男女生殖器正确的称呼。然后会重点告诉孩子这个部位,跟自己的眼睛、鼻子一样,都是身体上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好好保护。第一,要注意清洁和卫生;第二,除了医生检查身体和家人帮助洗澡时可以触摸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触摸这个部位。她说,父母一开始就应该用正确的术语告诉孩子称呼他们的生殖器,这样以后就不需要再去纠正错误的信息,而且也可以帮助孩子,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安逸感。                                         
  范园长认为,父母应该平等地对待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父母对生殖器使用"婉转之词",除了有可能影响孩子准确地表达生殖器受到伤害甚至性侵害的能力外,还有可能传递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这个部位是与别的部位不同的,是令人觉得不舒服的。甚至会把一种羞耻感或犯罪感引入身体的这个部位。这种感觉,有时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使得孩子在长大以后,仍然很难对自己的身体或者性有舒适自在的感觉。范园长说,还有父母一见孩子摸自己的生殖器,就特别紧张,打孩子的小手,并斥之为"脏""臭""羞"……这些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这个部位是羞于启齿的,是一摸就会受罚挨骂的。受到这样的压抑,有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会更频繁地去触摸那个部位,严重的甚至会变成"露阴癖"。
 
优秀儿童的标准
     如何鉴别优秀儿童?美国学者里恩提出了十七条标准,它们是:

    一、知识和技能: 具有基本技巧和知识,能够适当应用这些技巧解决具体问题。

    二、注意力集中: 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的办法。
 
    三、热爱学习: 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四、坚持性强: 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它。

    五、反应性好: 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能作出积极反应。

    六、理智的好奇心: 从自己解答问题中得到满足,并且能够自己提出新问题。

    七、对挑战的反应: 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八、敏感性: 具有超过年龄的机灵性和敏锐的观察力。

    九、口头表达的熟练程度: 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的词汇。

    十、思维灵活: 能够形成许多概念,善于适应新的比较深刻的概念。

    十一、思想灵活: 能够及时摆脱自己的偏见,用他人的正确观点看问题。

    十二、独创性: 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十三、想象力: 能够独立思考,富于想象力。

    十四、推动能力: 能够把既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 能够从集体的关系中理解既定材料。

    十五、兴趣广泛: 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戏剧、 书法、阅读、数学、科学、音乐、体育活动和社会常识等。

    十六、关心集体: 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 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十七、情绪稳定: 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祥,有幽默感,能够 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如何纠正孩子的"拿来主义"
  一次,我在帮4岁儿子清理玩具箱时,意外地发现多了24色蜡笔和超人奥克曼玩具,于是找来儿子问明原因,儿子天真、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我追问:"你经过老师允许了吗?"儿子摇摇脑袋,说:"没有,老师都不知道。"看来,儿子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我急了,呵斥道:"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儿子委屈地看着我:"妈妈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东西?"听到儿子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当时,我心想,儿子的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叫他归还就行了。可没多久,儿子又从幼儿园"拿"回了新"赃物"。看来,儿子的这种"拿来主义"问题并非如我想像的简单,其中蕴藏的深远后果将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针对纠正儿子的 "拿来主义"行为,我施出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全都给予满足了吗?儿子曾一度吵着要买蜡笔,我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给他,后来在儿子的"赃物"里就有蜡笔。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蜡笔画,儿子没有蜡笔,所以才拿别人的。从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非常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儿子闹着要买东西时,我都会耐心询问他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我一定会"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我在拒绝时,也会耐心地与他说理,让他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要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也有这个原因。于是,我对儿子实行"承包责任制",让他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物尽其用。经过这样的教育,孩子认识到,在要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能不能将它们处理好。
  -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孩子对于"拿"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渴望,然而当他在这种"拿"的习惯中慢慢成长后,懒惰的习气便已根深蒂固。生活中我有意识教儿子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劳动观念。无论他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儿子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经常向我"讨"事情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儿子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应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 
  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一次,我和儿子逛书店,儿子经过千挑万选,决定买《安徒生童话选》,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则紧紧抱住书,生怕丢了。我趁机问他:"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不对?"儿子拼命摇头。我摸摸儿子的脑袋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从小就要做好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儿子点点头。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引导与教育,儿子再没"拿"过任何"赃物"回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拿'的习惯。望着儿子依旧天真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想到: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爱关怀,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还孩子一片纯真的天空。 
 
英语教学的方式怎样
     幼儿学习英语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有了安全感、有了自信心,才会开口与外教讲英语。外教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游戏、让他们带着快乐的情绪自然地走进英语世界。当孩子急于想参加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活动时,他们会很快地学会用英语试着与外教讲,慢慢地,他们就学会了用英语交流,这才是他们真正的英语学习。"玩中学,学中玩"是幼儿英语教学的宗旨。

小孩为什么不愿去幼儿园
    小儿长到2岁左右,生活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了,这时也是求知欲最强和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要把他送到幼儿园去锻炼学习,多接触人,多接触各种事物。这样,他的语言会发育得更好,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幼儿园内,他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使他减少了娇惯,增加了自立,能关心他人,能平等合作。这对培养孩子合群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有好处的,对孩子个性发展也是有益的。 
    但1-2岁幼儿已适应了家庭中的环境,对母亲有很强的依恋,到幼儿园后感到周围都是生面孔,没有那么多人为他一个人服务,哄他玩,于是感到精神紧张、不安及有失落感,总是哭着喊着要妈妈。这是一种与母亲分离的"分离性焦虑"。这种依恋强度的高峰在10个月和1岁半之间,过了这个高峰,一般2岁送幼儿园,多数能很快适应。 
    此外,母亲要事先让孩子有思想准备,告诉他幼儿园怎么怎么好,带他去看看,熟悉一下环境。送去后,妈妈要坚持接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中外老师在学前时期的作用
     中国小孩虽然在言行举止上和外国小孩迥异,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其实是同样聪明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存在着一些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去纠正。 
    下面通过对一些中国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对教育的期望来分析什么样的老师或者教育方法是更加合适的,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建立我们更为适当的学前教育。

如何选择英语幼儿班
     一个合格的英语幼儿班,经验告诉我们婴班最多只有 12个孩子,毕业班不超过20个孩子。这是因为,超过这个人数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前第二母语教育。而在中国很多幼儿园里,决定班级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原因而非教育质量。 
    班级大小的重要性 
    在任何欧洲国家或者是在美国,幼儿园的班级人数都由法律严格规定限制在 20人以内。如果你觉得孩子的教育比金钱更加的重要的话,当您的孩子需要学习第二母语时,你就绝不能选择把你的孩子送到每个班超过30人的学校。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原因,你需要知道一个老师一次只能教一个班的学生,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孩的注意力集中时期有所不同。一个好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吸引2岁左右的孩子大概3-5分钟的时间,3岁的5-7分钟,4岁的7-9分钟,5岁的9-12分钟,6岁的12-16分钟(一个糟糕的老师只能做到1/3的时间)。 
    在一个都是4岁的孩子的班里开展活动,就算是老师的动作迅速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需要平均30秒的时间去参与,(如果是一个糟糕的老师的话每个孩子则需要2-3分钟)。这就意味着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如果每个小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9分钟的话,那么不管这个老师是多么的优秀,在其他小孩对活动失去兴趣之前只能有不超过18个小孩参与游戏。 
    如何选择幼儿园,从英国教育大臣说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当中既可获得答案:再没有比一个班级人数更能影响孩子成功的因素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通过一项法律来把学前教育的班级人数限制在30人以内而且小孩和看管者的比例不能超过10比1。

为什么入托的孩子容易感冒
   兵兵在家很少生病,可他入托才3个月,就感冒了2次。吃药、上医院、打吊针……每次兵兵感冒,家里就是一阵折腾,大人疲惫,孩子受罪。兵兵妈妈很犹豫要不要再把兵兵送去托儿所。

  刚入托的孩子确实容易感冒,不过,妈妈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入托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为什么入托的孩子容易感冒?

  * 情绪紧张,陌生环境里的不安全感,会使孩子的免疫力下降

  入托,对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离开熟悉的家,环境改变了,四周都是陌生人,和母亲隔离,生活上又有种种的不习惯等等……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紧张,那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情绪波动更大。

  医学研究证明,紧张和压力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更何况2岁左右的孩子。儿童的免疫力本来就低,仅有成人的三分之一左右,感冒病毒(菌)自然就容易入侵刚入托的孩子。

  * 集体托幼机构人群密度高,感染的几率大

  托儿所的人群密度相对家庭肯定要高,一旦有什么病毒或病菌,传染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常常是一个孩子感冒,周围的孩子跟着传染,此起彼伏。

  托幼机构是集体生活,一个保育员要照顾几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样周到,而且保育员也不十分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习惯,照料时稍有疏忽,孩子就容易着凉感冒。

  * 家长给孩子穿得太多,捂得太热,反而使孩子着凉

  父母很害怕孩子生病感冒,采取的预防手段多半是给孩子多穿衣。父母普遍有一个观念--只有保暖才能不感冒,给孩子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其实,结果正相反,很多孩子的感冒恰恰是穿得太多被"捂"出来的。

  托儿所游戏多、活动量大,而且孩子本身都好动,穿得一多,容易出汗,汗湿了衣服,凉凉地贴在身上,受寒着凉也就难免了。另外,穿衣太多、穿脱不方便也会给孩子在托儿所午睡增添感冒的几率。

  如何让刚入托的孩子少感冒?

  1. 上午去托儿所,午餐后回家

  体质弱的孩子,在入托适应期,可让孩子上午去托儿所玩半天,吃了午饭回家。专家发现,这样安排,孩子的情绪比较放松、愉快,同时,也可减少午睡时的交叉感染,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有利。

  2. 秋季入托改为春季入托

  体质弱、比较敏感的孩子,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可把9~11月的秋季初次入托儿所,改为5月入托。因为秋季天气忽冷忽热,容易感冒,再加上孩子入托的不适应,感冒就可能成为家常便饭;而5~6月,气候比较好,那些秋天入托的孩子已经基本适应托儿所的集体生活了,保育员不再手忙脚乱,可以腾出精力照顾新入托的孩子,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会容易一些。

  此外,尽量为孩子选择人数少的小班,保育员的照顾会周到细致一些。

  3. 准备几块毛巾垫背吸汗

  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出汗,你可以准备几块薄毛巾,拜托保育员在孩子户外活动和午睡时垫在后背上,汗湿后更换,这对避免汗湿衣凉引起的感冒很有效。对保育员来说,操作也比较方便。

6岁前孩童慎重全托 
       6岁前的孩子切忌全托,否则将影响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近日,著名儿童心理学教授曹子芳来到中福会少年宫,她在讲座中向众多父母呼吁,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多的家庭之爱,别让孩子全托。 

  上海师范大学年近七旬的曹子芳教授在讲座中说,目前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在孩子幼小时期就将其送入托儿所,她觉得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分有害。
 
  然而一些父母却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让孩子全托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可以锻炼他们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有部分父母提出,决定孩子是否全托还是应因人而异,对于胆小、怕生、有自闭倾向的孩子不妨让他们感受一下托儿所的环境。但曹教授认为,6岁前尤其3岁前是孩子情感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他们来说,享受一个完整的家庭之爱特别重要,因此,这段时间父母更应该给予他们全托所不能给予的浓浓亲情。

新生入园,如何不哭也不闹 
  每年开学的时候,家长都是忙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全家总动员送一个孩子入托。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情况比较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对幼儿独立在园的一种不放心。 
  在我教小班的这3年里,发现小班幼儿入学的前两周,哭闹方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哭闹三两天便停止
  这类型幼儿来到一个新环境,对周围事物不熟悉,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便用哭闹的形式保护自己。在家长不断的鼓励和教师亲切的关怀下,开始接受这个新环境,消除了心理的恐惧,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哭闹了三两天便情绪稳定了。
  面对这样的幼儿,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不要过于紧张,因为您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孩子。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建议您面对孩子时应是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孩子感到这里是安全的。
  第二种:开始不哭,几天后哭闹
  这类型幼儿性格外向,对任何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什么都想尝试尝试。由于教师为了使新入园的幼儿消除紧张情绪,总会用许多新奇的玩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种类型的幼儿的注意力全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所以开始的时候不会哭闹。当所有的新奇事物都尝试后,来幼儿园的新鲜感没有了,便开始哭闹,借此来吸引老师对自己的注意。
  这类型幼儿很好劝慰,只要老师给安排点事情做就可以了,主要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家长也不必担心,这类型的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幼儿回家后,家长多引导幼儿说一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如:今天你在幼儿园做了些什么?明天去幼儿园你想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带着任务来园。家长也要对幼儿开心来园给与表扬和鼓励。
  第三种:每天都要哭闹几分钟,拿哭闹当上学的内容
  这类型幼儿比较少见。我就遇到过这种类型的幼儿。每天来园,不管家里人谁送,家长离开后都会哭闹三两分钟,然后便停止了,尽管脸上还挂着泪水,却高兴地找好朋友游戏去了。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家长着急,我们老师也很着急。我们用了表扬、鼓励、奖励等方法都无济于事,没办法,经过与家长沟通,我们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发泄的空间,孩子在哭闹的时间里教师不去理睬。第一天,孩子没有变化。过了两天,孩子边哭边用小眼睛偷偷地观察我们,看老师不关注自己,哭的声音小了。我们又坚持了两天,这个幼儿突然不哭了,像每个幼儿一样地开心地来园了。
  向家长介绍这三种类型的幼儿,是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孩子,找到解决幼儿哭闹不爱来园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策略,当然更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幼儿园:培养宝宝的好地方
   和国内的孩子比起来,美国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往往要强一些。原因除了国内都是独生宝宝之外,我认为也和中美两国幼儿园的差异有关。
  
  今年我们有机会在上海生活了半年多,大毛被我们送到了当地的幼儿园。我从大毛去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那个幼儿园,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幼儿园对大毛照顾得太好了,周到得出乎我的意料。
  
  在这个幼儿园,大毛每天都是早上干干净净地进去,下午干干净净地回来。早上我去送他,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门口排队洗手,而且是用温水,还专门有老师帮忙,洗干净了才进去吃点心;在幼儿园门口还摆放着当日午饭的样品,告诉父母们今天孩子们会吃些什么,午饭时每一张桌子都有老师陪。幼儿园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两套床单被褥,老师定期会为孩子们换洗。
  
  下午回家前老师也会为孩子们洗干净因为玩耍而弄脏的手脸,帮他们穿好外衣,背好自己的书包等爸爸妈妈来接。有几次大毛白天弄脏了衣服,我下午接他的时候不仅看到他换了干净的备用衣服,我还竟然从老师的手里接过已经被洗净晾干的弄脏的那一套,而且还用塑料袋装得很好。国内幼儿园的经历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美国我早已习惯了脏衣服拿回家自己洗,而且每天要接一个泥猴似的大毛回家去。
  
  这次从上海回到美国,大毛换了新的幼儿园,我在幼儿园陪了大毛两天,我感觉美国的小朋友和国内的小朋友比起来要"辛苦" 很多。大毛现在在美国上pre-school,他班上的小朋友都在3、4岁之间,他们在学校里什么事都要自己做。
  
  在大毛的班上,小朋友如果要上厕所,不需要跟老师讲,他们通常是自己就去了。他们要自己脱裤子尿尿,然后自己把裤子穿好,还要自己冲马桶,然后自己到洗手池洗手,他们洗手的时候不会忘记使用洗手液,洗完了要自己拿纸巾擦干净,然后还会把用过的脏纸巾扔进垃圾桶。这套对于一个3岁孩子来讲实在有些复杂的程序,却被每一个小朋友准确无误地完成。
  
  吃饭时也是靠自己。大家排队自己洗手,然后自己吃饭。饭后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这个学校为3岁以上的班级提供午饭),盘子叉子碗和勺都要放在不同的地方以便于清洁工清洁,孩子们居然没有一个人放错地方,而且一个摞一个排放得很整齐。
  
  午睡时,小朋友们要到自己的小柜子里拿自己的被子。午饭后一直到3点都是午睡的 quite time,如果哪个小朋友醒得早,也要安静地躺在那里,等3点钟老师开了灯才可以起来。睡醒后还要自己叠好被子放回原处,叠得不好老师也不在乎,只要是小朋友自己叠的自己放好,再乱七八糟老师也会由它去。
  
  出门到院子里活动之前,老师会提醒小朋友穿上外衣,但只是说外面比较凉,"建议" 小朋友们自己穿上外衣再出门。在这里,老师对这些只有3岁的孩子们用的词是"suggest " ,仅仅是个建议提醒而已。不想穿的小朋友,老师就依了他,因为"冷了他自己会回来穿" 。
  
  像这样要自己做的事还有很多,另外讲话做事还要随时注意用词的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讲礼貌。我一开始还担心大毛不能自己完成一些事,但是大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适应了,而且现在在家里也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孩子的潜力有时真的是不可估量,我想国内的父母们如果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多做一些事,那么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很有能力的。

七招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生活
   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

  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当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疯狂地喊叫哭泣,无助地趴在地上,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其实,协助孩子愿意上幼儿园并非难事,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便可应付裕如。

  以下的策略与方法可提供为人父母者参考:首先是为孩子找友伴,同龄的或大一、两岁的小孩。

  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舍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将来上幼儿园时,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一起上学,如此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伴;其次是养成孩子的正常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上二餐定时定量,中午要睡午觉;第三是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四是完成孩子大小便的训练。

  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增加其自我自信心;第五是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提供幼儿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在未上幼儿园时,先养成其规律生活的习惯与自动自发的生活,将来才能适应团体生活,不致于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导致适应不良。

  减少挫折、增强自信心

  其次,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是点点滴滴累积而成。所以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心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多与其它小孩子认识,建立友伴与同侪关系。养成孩子正常作息和训练孩子大小便,最终目的在于使孩子适应团体生活,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些习惯,很容易在团体生活中受到挫折,降低其自尊心;其次增加幼儿园老师的困扰,容易遭到同学们的讪笑,造成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失去自信心而退缩畏怯,不敢轻易尝试与冒险,缺乏进取的精神。

  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例如,在儿子满四岁时,我让他开始上幼儿园小班。记得带儿子上学的第一天,一走进校门口,儿子就立刻松开我的手,开心的到处和小朋友打招呼,玩得好开心;第二天正式上课,儿子穿著幼儿园的制服,站在巷口等娃娃车,看他又期待又开心的模样,丝毫没有畏惧上学的样子。上幼儿园成为孩子每天最快乐的事。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条件的最好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让他们过一过集体生活,同龄儿相互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很快他们就会和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刚去托儿所幼儿园的不适应,会很快过去,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为宝贝选择幼儿园的三大标准
   不难想象,幼儿园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宝宝入园的质量,而选择一个宝宝喜欢的幼儿园尤为重要。宝宝如果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就容易把学习知识和积极快乐的感觉联系起来,这是宝宝顺利入园的前提。

  Tip1  仔细观察园舍设施

  幼儿园地址应设在环境幽静、空气清洁的地方。园内应有花草、树木等,让宝宝接近大自然。活动室要具备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色调柔和的三大条件,注意观察桌椅是否适合宝宝高矮,桌椅的角最好用圆的,质料要坚固耐用。活动室以生动、可爱、多变化为原则,并且注意游戏场的安全性,最好以草地或木板为佳,避免水泥地和打蜡的地。玩具设备器械等以启发性大、危险性小的为宜。园舍以平房为佳,如在室内无法做到,也应注意到安全设施,如窗户、楼梯的安全等。

  Tip2  衡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从幼儿园的软件方面来说,爸爸妈妈应该注意幼儿园教师素质的认知认识,这一点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幼儿园的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宝贝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关乎到宝贝的一生。

  那么如何辨别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呢?通常爸爸妈妈要选择的时候,问五个问题就可以衡量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即"婴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本质和培育方法,"学前儿童逆反期"的时间/本质和应对方法,"学前儿童责任心"的本质和培育方法;"婴幼儿吸吮手指,咬东西"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触和学习计算机,为什么(或可以换成"婴幼儿自控/自抑能力"的形成本质和培育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非常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会很熟练的解答这五个问题,并为爸爸妈妈清楚讲解培育或解决的方法。而基本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会至少解答出其中的三个问题,并教给爸爸妈妈解决的方法。而回答不出其中三个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幼儿园教师,或许就需要继续学习和努力了;

  Tip3   看幼儿园是否主动保持与家长的联系

  软件合格的幼儿园会规定教师在您的宝贝送幼儿园一个月后(优秀的两个星期)会系统详细的对您的宝贝进行有效评估,并会主动抽时间和您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会建议爸爸妈妈在不牵扯精力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自身的客观具体条件和情况进行有效的家庭培育工作,以便帮助教师增强和保持幼儿园的系统培育成果。或者,会在了解了爸爸妈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后,依据宝贝的特点,在系统的培育实施过程中对宝贝进行有效的培育;

  其三,合格的幼儿园会每星期安排一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的家长问题咨询时间(一般会安排在周末/节假日和下午接孩子的时间)。以便帮助爸爸妈妈解决疑难问题和听取爸爸妈妈的建议,或者就一些问题和爸爸妈妈达成共识;

  其四,会建立具有实际功能的家长学校,并定期根据爸爸妈妈的培育需要,讲授具有实践作用的学前儿童培育知识;

  其五,幼儿园及其教师,在宝贝即将毕业的半年时间里,会专门举办幼儿园和小学如何衔接的爸爸妈妈培训课程,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的区别,并根据爸爸妈妈的要求对宝贝进行衔接小学的培育。
 
 宝宝为什么在幼儿园哭
   宝宝上幼儿园了,但是有些宝宝经常在幼儿园哭,这让爸爸妈妈有点不放心,还很心疼,到底要怎么做,宝宝才会停止在幼儿园哭泣的行为呢?

  琳琳今年3岁,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平常都由妈妈亲自照顾。现在妈妈觉得琳琳长大了,妈咪想让她接触更多的同伴,体会一下团体生活,因此不管琳琳如何反抗,还是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果然,一到幼儿园,琳琳就开始哭闹,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宝,妈妈真的为难了。

  面对陌生环境的忧虑

  每次到了幼儿园开学时间,许多新的宝宝就会被家长送到这个集体中来,几乎每个幼儿园开学的前几天,很远的距离之外就能听到幼儿园内满天的哭闹声。宝宝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宝宝一哭,看在家长的眼里,就好像揪他们的心一样,手足无措。

  宝宝会什么一到了幼儿园就哭?这种行为的出现,追根究底当然是宝宝在心理上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心里产生担心、焦虑、害怕,转化为行为,就成了哭。小宝宝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时,本来就会因为害怕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等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内在情绪反应所表现的行为。许多宝宝上幼儿园都会经历一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泼好动,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

  宝宝哭了,要回家吗?

  有些家长看见宝宝出现抗拒或哭泣的行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先哄宝宝停止哭泣的行为,如果宝宝在这个时候有什么要求,家长更是不忍心不答应,想着先让宝宝不哭了再说,但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慢慢地,宝宝就会知道,只要"哭",家长就会满足他的某种要求,久而久之,宝宝就容易养成坏习惯。

  "哭泣"好像是宝宝出生后不用学习就会的一种能力,只要身体上不舒服,如腹痛、肚子饿;或者心理上有不适,如心情不好、想撒娇、要求没有被满足等,宝宝就会用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向周围的照顾者提出一些要求。

  在幼儿园期间,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宝宝不适应,甚至一直陪伴着宝宝。家长担心宝宝初入园会有不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宝宝使用这个新环境时,家长只是辅助角色,如何从心态及情绪上去克服,最主要的还是宝宝自身,他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因此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支持和安抚,但是千万不要过度介入,这样反而会让宝宝过分依赖家长。

  妈妈,我是这样才哭的

  在宝宝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时,家长会发现宝宝早晨去上学时要哭,放学接他时他的眼睛也红红的,让家长心疼万分。这个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主动了解宝宝为什么哭泣,是哪些问题导致了宝宝一直哭?

  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究其生理、心理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的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宝宝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宝宝会因为疼痛、难过而哭泣。

  2 生活习惯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 不适应陌生环境

  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宝宝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

  4 产生挫折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

  5 精神不好,想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原因之一,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基本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但是在幼儿园不一样,也许正在上课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意识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会开始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家长要保证宝宝晚上的休息时间和休息环境。

  6 个性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或是不喜欢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

  7 逃避处罚

  宝宝做错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老师的"处罚",只好先用哭来对付。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家长或老师提一些要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宝宝,不可以再哭了

  为了让宝宝尽快拜托初入园的抗拒行为,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家长除了要与宝宝多沟通,还可以多和老师交流,再利用一些方法,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哭闹情形的产生,让宝宝在愉快的心情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1 事先熟悉

  宝宝有时候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才哭的,所以在把宝宝送倒幼儿园之前,应该先带宝宝去参观幼儿园,或者经常带宝宝到公共场合和其他的小宝宝一起玩耍,让宝宝完成心理上的过渡,这样宝宝上幼儿园后,才不会因为不适应而哭闹。

  2 建立安全感

  刚开始带宝宝到幼儿园时,当你准备离开时,一定要先和宝宝告别,告诉宝宝等到他放学时再来接他,让宝宝有很好的期待。若宝宝不停地哭闹,请尽量安抚他。另外,将宝宝日常的生活情形和宝宝的一些固定习惯告诉老师,这样万一宝宝在幼儿园哭闹老师也能更好地安抚他。平时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状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3 亲密接触

  当宝宝因为不愿意进入幼儿园而出现哭闹或不安的情绪时,可以和宝宝进行亲密的接触,抱抱宝宝,亲亲宝宝,让宝宝觉得安心,自然可以减少他哭闹的情形。

  4 转移注意力

  一开始接触新的事物时,有些宝宝会出现急躁、害怕等种种负向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建议家长可以替宝宝准备他平时喜欢的玩具或物品让宝宝带到幼儿园,当宝宝出现哭闹的行为时,这些东西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

  5 满足要求

  有些宝宝哭闹是因为肚子饿,或是想要一些东西,而没有人满足他才哭闹的。不要宝宝一哭就马上责怪他,了解宝宝的需求,适当地满足他的愿望,可以减少宝宝哭闹的情形。

  结语

  其实只要照顾者多注意观察宝宝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给予正确的指导,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的情形会越来越少,渐渐恢复欢声笑语。
 
送孩子去幼儿园几个前提条件
       孩子何时进幼儿园,这要看孩子的成熟程度和气质类型。只要孩子不觉得与亲人分离有很大的痛苦和困扰,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不会有伤害。
  孩子适合进幼儿园的基本条件,一般包括:

  1、与亲人分离没有过于强烈的焦虑情绪;

  2、生理规律明显,生活有规律;

  3、基本上能控制大、小便;

  4、能用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需要和求助;

  5、能理解和服从一些基本的要求。

  总之,孩子对幼儿园的不适应主要跟他的成熟度有关。孩子能不能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提出要求,寻求帮助;孩子和亲人分离的时候是否能比较平静,没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一般的作息时间是否很有规律。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尝试送幼儿园。
 
 能不能别送孩子去全托?
   又快到幼儿园招生报名时,不少家长托关系、找门路,要为宝宝找一家好的幼儿园。常有人来问我:"全托幼儿园好,还是日托幼儿园好?"有些年轻的父母认为自己实在太忙,没办法天天接送孩子,"孩子全托,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发展自身事业。"而且,接回来还要给他烧饭,陪他玩儿、聊天,晚上没有自己的时间。对于有能力照顾孩子,却偷懒的父母,我个人认为他们太残忍了。

  尽管全托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早具备了独立生活能力,自己吃饭、穿衣,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加懂事和成熟。但这些完全是家长能够教孩子做到的,只要别过度保护,在家放手让孩子做,他们自然也会具备自理能力,并不是非全托幼儿园不可的。

  3岁左右,正是宝宝们感受关爱,与父母家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阶段。如果把宝宝送进寄宿制幼儿园,会使他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宝宝时刻期待爸爸妈妈来接,但都失望而归,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威海路幼儿园以前是寄宿制幼儿园,老师们常发现,开心玩了一天的孩子每到黄昏时分,就会情绪低落。因为,那是该回家的时候,可他们却见不到父母,所以常常落泪。

  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的宝宝性格内向,送到全托幼儿园,会让他变得开朗、大胆。其实不然,天性害羞、胆怯的宝宝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老师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所以,内向宝宝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如果长期无法倾诉或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他会更压抑,对身心健康不利。

  在国外,孩子是不能离开父母的。许多国家没有全托幼儿园,而且幼儿园也通常是半天。他们愿意给孩子创造一个与人交往的环境,同时又让他们能得到父母的关照。希望送孩子全托的父母们三思而后行,孩子的成长不会等你忙完了再说的。当他们在感受爱与被爱的关键时刻,留在孩子身边,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对他的一生都有好处。
 
家长如何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幼儿从自己温暖舒适、随心所欲的小家,来到有组织、有秩序的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刚开始是很难适应的,多数幼儿总以哭闹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为了减少孩子的这种抵触情绪,家长需要提前做好以下入园准备工作:

  1、加强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因为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养成了任性、固执的性格,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同伴之间不会互相谦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带孩子出来走走,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避免因语言障碍影响入园后的生活。经常跟邻居的小孩进行交往和玩耍,让孩子在交往中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通过日常接触,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和别人相处,为过集体生活做准备。

  2、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吃、喝、拉、撒、睡等。在家里要大胆放手,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来完成。如:让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自己喝水;大小便也要让幼儿自己解决,在需要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适当帮助;要从小养成孩子独立睡眠的好习惯。这样入园后,孩子可少碰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另外,要熟悉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要求,入园前就让孩子在家照这个作息制度生活一段时间,入园后会更快地适应新生活。  

  3、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

  入园前,家长可提前带幼儿去附近的幼儿园玩,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看看幼儿园有滑滑梯、骑木马;哥哥姐姐怎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让幼儿喜欢和向往集体生活。同时,家长可在家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幼儿园,多给孩子讲述一些有关幼儿园的趣事。这样可以减少幼儿入园后的焦虑感。

  进入幼儿园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始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这一步成功了,他的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他的适应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性格也会更加开朗和坚强。 
 
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吗? 
     和朋友一起吃饭,莹莹妈问我:"我女儿回家总说小朋友欺负她,怎么办?" 

    "经常说吗?"我问。 

    "是啊。她昨天告诉我,玩跷跷板的时候,小朋友非要叫她下来,她不下来,结果那个小朋友就捣乱,不让她玩好。"莹莹妈说。   

  "欺负她的孩子总是一个吗?"我又问。 

  "好像不是,不只一两个。上次抢她玩具的是朋朋,推她的是强强。" 

  我继续问:"她有好朋友吗?" 

  "没有吧,没听她说过。" 

  "幼儿园的老师反映过这些情况,或者你问过老师吗?" 

  莹莹妈说:"每次都是爷爷接她,但是,如果老师有反映,她爷爷一定会告诉我的。" 

  "孩子在家什么样?" 

  莹莹妈说:"很好,很听话。就是比较黏我。每次我出门都必须说好什么时候回去,到点不回去她就闹,给我打电话,谁哄都不行。" 

  我跟莹莹妈分析说,在幼儿园,孩子有时会受点委屈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家长也要适当注意。幼儿园是个小社会,是孩子将来走入社会的起点,也正是家长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时机。孩子回家总说小朋友欺负他,除了确实他受欺负外,其实还可能是这样的原因: 

  1.孩子的言谈、行为被小朋友排斥 

  如果孩子回家总说有很多人欺负他,家长就要警惕了。幼儿园的孩子都比较单纯,不会出现很多小霸王。即使家长教孩子说:"谁打你,你就打他,打坏了有爸爸呢!"多数孩子也没有胆量去打小朋友。这样看来,问题可能出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是不是不会与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清,被小朋友误解;是不是不懂谦让,还有点霸道,不被小朋友喜欢;是不是一点点小事情都告老师,弄得小朋友讨厌他…… 

  真是这些原因,家长马上要做的事情是教会孩子说话,告诉他说什么样的话,小朋友就会理解你的意思,和你玩。比如,"我不是不给你玩,我再多玩一会儿就给你。"教会孩子谦让,遇事懂得商量,避免矛盾。比如说,"我给你我的玩具,你也把你的给我好吗?"不过有时也要教他据理力争,寻求老师的帮助,找老师"撑腰"。比如说,"你这样做不对,我们去问老师去!"教他如果是小事情尽量与小朋友协商,学会宽容小朋友。 

  2.孩子夸大其词,真实的需求是妈妈的关注 

  如果妈妈很少关心孩子,或者孩子很想把妈妈留在身边,他就会想一些办法让妈妈注意。这时,他会制造一些让妈妈担心的事情,比如说:"有人欺负我。" 

  上幼儿园的孩子,即使有再多的朋友,也没有父母重要。孩子心里对父母的牵挂、惦念是无法消除的,只有孩子觉得妈妈准在哪里等他,他才会放心、安心。所以父母要对孩子明确自己的行踪,多在家里陪伴孩子,不要让他担心。 

  3.孩子在家备受关照,众星捧月,在幼儿园失去宠爱,觉得大家都欺负我 

  这是现如今家庭的通病,对孩子宠爱过分,保护过分,照顾过分。孩子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就很难适应。在幼儿园,都是宝贝,就等于没有宝贝了,任何孩子没有了特权,孩子们自然不容易接受这个现实,就会闷闷不乐,忧心忡忡,觉得大家都在欺负他。这种心理感觉如果持续到长大,孩子就有可能形成仇视社会,漠视权威,觉得世界都对不起他的性格倾向。 

  对于这种孩子,家长的当务之急是逐步减少保护、宠爱、照顾,让孩子做普通人。 

  莹莹妈按照我说的,一条一条比较,对症下药,终于解决了"莹莹受欺负"的问题。 

正确对待孩子入园的哭闹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当然就是哭闹了,这是令所有家长既心疼又无奈的问题,一般来说,新小朋友都会哭2个星期左右,当然也有适应能力特别好的孩子,只哭1到2天,甚至一天都不哭的也有,不过也有个别,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哭了整整2个月,人也瘦了好几斤! 

  孩子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下面我就向您提出"三个不要" 

  1. 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一定要理智的对待。 

  2. 千万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今天逃一天课,明天逃半天课,这样你在不自觉中就在延长那个本身应该只有2个星期的过程,得不偿失。 

  3. 千万不要"粘粘糊糊"。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的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使老师的安慰稳定工作失效。 

  最后,我还要告诉爸爸妈妈们一个小窍门,你不妨把自己孩子在家里的乳名悄悄的告诉老师,当老师以只有家人才称呼的方法叫出孩子的名字时,孩子一定会非常惊讶非常亲切非常熟悉的,说不定也会是止哭的好法宝哦。  

入园儿童"五要"和"五忌" 
  孩子刚刚入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要"和"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五要"

  要"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要"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 "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生病的宝宝还能去幼儿园吗?
  宝宝生病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让宝宝坚持去幼儿园,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去幼儿园呢?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错、不发烧或者发烧体温在38.5℃以下,只是有些流鼻涕、咳嗽等轻微的症状,那么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继续上幼儿园,但是一定要向老师说明宝宝的情况,请老师随时观察。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比较萎靡,发烧且体温在38.5℃以上,那么应该让宝宝待在家里。 
  在生病期间,宝宝自然就不去幼儿园了。而且,全家人都围着宝宝转,对他的照顾更是细致周到。宝宝身体康复后,妈妈让他继续上幼儿园的托班,可是宝宝却不答应了,他大声说:"我不去!我要在家!妈妈陪我玩!"妈妈好说歹说,宝宝就是不同意。
  毕竟,爸爸妈妈要上班,宝宝一个人怎么能待在家里呢?宝宝以后再生病的话,是不是也可以不去幼儿园、不去学校呢?这可愁煞了爸爸妈妈。
  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生病。宝宝生病时得到了全家人细致周到的照顾,这意味着宝宝成为全家人关注的焦点,更意味着宝宝能享受到平时享受不到的待遇,不管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与平时的反差如此之大,宝宝立刻就能察觉出来。所以,宝宝病好后很明确地要求:"我要在家!"
  切记,一定要把去幼儿园与不去幼儿园的原因告诉宝宝,让他明白什么情况下应坚持去幼儿园,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去幼儿园。如果宝宝待在家里养病,爸爸妈妈则有必要向宝宝说明自己是暂时放弃其他事情,特意留在家里照顾宝宝的。"因为,我们爱你!等你病好了,我们要工作,你也要去幼儿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宝宝明白:爸爸妈妈除了陪宝宝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同时让宝宝放弃依赖爸爸妈妈一直待在家里的念头。
  宝宝的病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父母就应该鼓励宝宝继续去幼儿园。千万不要给宝宝造成有一点原因就可以不去幼儿园的印象。否则的话,宝宝以后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的生活就有可能遇到麻烦。
  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已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很多大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始于宝宝阶段(0~4岁)。如果父母认为宝宝年龄尚小,对他们的心理偏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那么这些心理偏差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日趋严重,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心理偏差,从而失去治疗的大好时机。
  什么样的宝宝才是健康的宝宝?大多数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营养均衡、身体棒棒,但他们都忽略了宝宝的心理健康。如果说孩子的身体发育是"硬件"的话,那么,心理发育则是"软件",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正如孩子的身体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疾病一样,孩子的心理同样也会发生某些偏差,这完全是正常现象。
 
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吗 
   下面的问题能够帮助你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的情况,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逐一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请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进行评定: 
  1. 孩子是否喜欢上幼儿园?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2. 孩子在家里是否经常说起幼儿园里所发生的事? 
  经常 一般 很少 
  3. 孩子是否经常谈及某一位老师? 
  经常 一般 没有说过 
  4. 孩子是否喜欢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5. 孩子是否经常与别人争吵? 
  偶然或从不 一般 经常 
  6. 孩子在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后是否能够谦让? 
  能够 有时能够 不能 
  7. 孩子能否原谅别人的过错? 
  能够 有时能够 不能 
  8. 孩子是否经常爱打抱不平? 
  经常 有时 偶然或没有 
  9. 孩子是否经常有摔砸玩具或撕毁书籍的行为? 
  极少或没有 有时 经常 

  10. 孩子是否能耐心地等待轮到他做事情? 
  经常能够 有时能够 不能 
  11. 孩子能否正确地讲出从家里到幼儿的路线? 
  能够 有时能够 不能 
  12. 孩子在幼儿园中能否自己安静入睡? 
  能够 有时能够 不能 
  以上12道题中,每题的3个答案是你只能选择一个。凡选择题中第一个答案为+1分,选第二个答案得分为0分,选第三个答案得分为-1分。答案12个题以后,将分数累加起来,如果总分是正数,说明孩子具备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分值愈大,说明能力愈强。如果总分是负数,则说明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存在问题,分值愈小,问题就可能愈多。 
 
宝宝投诉老师,老师真错了吗 
   场景1、宝宝的委屈
  "妈妈,老师不好。"这是菁菁从幼儿园出来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简直大吃一惊。"老师怎么不好了?"妈妈满心惶惑地追问菁菁。"老师不给我玩玩具。"菁菁噘着小嘴,泪珠儿滚滚。"老师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吗?""给了,就没给我。""你找老师要玩具了吗?""要了……老师……不给我。"菁菁竟委屈得哭了。妈妈的心里开始酝酿一股怨气。这老师怎么回事儿?菁菁到底怎么惹她烦了,竟然这样对待她?照说菁菁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可人儿,应该不会有什么让老师烦心的事情。为什么老师偏偏要这样对待她?
  场景2、妈妈的投诉
  妈妈拉着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儿园跑。这事儿不能就这么了了,单单为了菁菁,也得去问个明白。
  折回幼儿园,没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师,却碰上了园长。妈妈正在气头上,来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师一状。事后,老师向妈妈郑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没再向妈妈投诉老师。
  场景3、真相大白
  又过去很多天,妈妈在接菁菁时碰上了多日不见的好朋友阿雯,与阿雯一聊天,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根本就错怪了老师。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儿子,因此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小朋友从家里带去的。小家伙护着自己的玩具坚持不给菁菁玩,于是,老师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当时还乖乖的,也没见她哭闹,不知怎么见了妈妈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实真相的菁菁妈再见了老师,难免脸上有一种尴尬的表情。如果她当初冷静点处理这件事……
  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太相信宝宝;二、对幼儿园老师过分依赖。为此,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分析:
  1、宝宝的话能信几分?
  孩子是诚实的,孩子不会说谎。这是我们的信条。但是孩子的话其实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真实。
  ·两三岁宝宝的时空概念还相当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时,很可能会出现时空错乱的现象,比如把很多天前发生的事情与今天发生的事情纠缠在一起等等。
  ·宝宝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把事实真相与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两三岁的宝宝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觉得那就该属于他。
  因此,即便宝宝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种错乱的时空概念表述出来,再加上他个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实性就得大打折扣。
  2、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壑
  由于忙于事业,许多父母根本无暇照顾宝宝。因此大多数父母很容易将教育宝宝的期望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一旦父母的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那种失落的感觉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此时,如果宝宝再参上老师一本,事情就更是糟糕不知多少倍。
  此外,老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存在偏差。幼儿园老师毕竟是搞教育出身,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他们比大多数的父母更专业,因此他们会更加强调宝宝的全面发展。而父母衡量幼儿园教育成效的标准则很容易流于一些表面的量化的东西。比如,宝宝在幼儿园是否开心,宝宝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宝宝,而老师则要顾及到班上所有的宝宝。老师与父母关注的重心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激化。
  那么,再遇到这类问题,父母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1、首先父母一定要冷静下来,多方了解情况,在明了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再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父母可以策略地跟老师谈谈宝宝的情况,找知情的小朋友或其父母了解情况,从不同的侧面多和宝宝交谈,以确认宝宝的投诉是否真实可靠等等。只有在确认老师有问题的情况下,父母才可以与老师或园长等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涉。此外,在和老师交涉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逞一时之气,弄得彼此都很难堪。倘若不幸碰上那种素质一般的老师,甚至可能给宝宝带来更多的麻烦。
  当然,如果你试图为宝宝转园,那就另当别论。父母平时可以找机会多和老师沟通,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老师交流增进与老师的友谊。这对更好地处理问题无疑是好处多多。
  2、宝宝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心绪自然很差。而事实上,宝宝的这种委屈可能仅仅是很一般的小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宝宝梳理情绪。"妈妈知道你很难受。你受了委屈是不是?"父母那些理解的话对宝宝来说是一剂良药。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在你面前哭一会儿,发泄发泄他的不满。
  等宝宝冷静下来,再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帮宝宝分析一下,告诉宝宝老师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对帮助宝宝重建对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对自己的信心都有好处。
  3、宝宝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将来也永远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幼儿园不比自己家,没有人会事事让着他,因此宝宝经历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父母大伤脑筋。事实上,让宝宝在幼儿园适当受点委屈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这可以让宝宝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凡事遂愿。
  如果凡事都为宝宝兜着,这对培养宝宝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好处。再说,父母为了宝宝的投诉折腾来折腾去,还没折腾出什么结果,宝宝可能早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4、想像一下宝宝在幼儿园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为宝宝创设一些类似的情景,发动家人一起扮演老师、小朋友等角色,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明了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父母出面为宝宝解决问题可能更行之有效。

宝宝在幼儿园里被抓伤了 
  妈妈从幼儿园接回丹丹,发现她的手上有一块青紫,还依稀可辨出是两排小牙印。妈妈问:"丹丹,这是怎么回事?"丹丹说:"壮壮咬的。""他为什么咬你?""他跟我抢玩具,我不给他,他就咬我了。"妈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宝贝,从来一个手指头都没动过,可到幼儿园,就被小朋友咬了,还这么厉害。妈妈继续问:"那你打他了吗?""没有。""那你怎么办了?""我就哭了!"
  小雨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当妈妈去幼儿园接他时,看到他的脸有一条划痕,老师抱歉地解释说:"小朋友上午自由活动时,他本来和豆豆玩得挺好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抓起来了,豆豆把他的脸抓破了。我们赶紧给他用凉毛巾敷了一下,但还是有印,真是对不起。我们以后注意。"听了这些,小雨妈妈也没再说别的,但心里还是疙疙瘩瘩的。
  小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了解小孩子为什么爱打人,要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入手。
  原因1
  2岁多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此阶段,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
  原因2
  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原因3
  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比如亲小朋友的时候像是在咬人,搂着小朋友的时候像在摔跤,弄疼了被亲被咬的小朋友,那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之后,心里肯定不舒服。但家长更要学会正确对待。
  对待孩子
  1.教孩子身手敏捷
  在家里,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一玩游戏,比如妈妈和宝宝追打着玩,打宝宝身体时,看看他是否能迅速躲避,假装要打他的脸时,看看他是否能扭过头。从和家长的游戏中,孩子就逐渐能学会躲避危险。同时,也允许孩子和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闹,这是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游戏,他们也能学会躲避危险。
  2.和其他孩子交朋友
  放学后,有些小朋友不愿回家,还喜欢在幼儿园里玩一会,这时家长要允许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几个要好的小朋友,虽然也会出现争执的场面,但此时家长正好可以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当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时,再帮他们解决,经过这样的交往,宝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处理问题的。
  3.大声求援
  有的孩子生性软弱,当别人欺负他时,他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墙角。宝宝越是退缩,攻击性的宝宝越是厉害。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当告诉他,不用害怕,而要大声喊老师,老师的到来,能阻止攻击性宝宝的行为,同时高声地喊叫,能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性宝宝住手。
  家长的不当做法
  不当之一 教宝宝以牙还牙
  有的家长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也成为具有攻击性的宝宝。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宝宝,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不当之二 家长介入孩子的纠纷
  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家长找到对方家长,理论一番,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家长亲自出面,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不当之三 教宝宝不和打人的宝宝玩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间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当之四 直接找园长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这将在带班老师和家长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当先找找带班老师,询问情况,看看带班老师的态度。如果孩子总是受欺负,经常身上带着伤回家,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需要找园长解决。
  给家长的建议
  当孩子受欺负后,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知道情况。老师一般会多注意攻击性宝宝的行为,避免伤害其他宝宝。有的幼儿园也有一些方法,让孩子们懂得分享。比如每星期有一天是分享日,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一起玩,比如在一起吃东西时,先说一遍儿歌:"我爱糖果、我爱饼干,我们从小相亲相爱。"让孩子们学会友爱、团结。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活动,让宝宝拿上他最喜欢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
 
不听妈妈的话,那就请老师跟你说" 
  这是一句放弃责任的父母爱说的话。  

  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会对不听话的孩子说:"警察叔叔要来抓你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时,会利用一些权威的东西来吓唬孩子,比如:"不听妈妈说的话,那就请老师跟你说!"  

  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孩子会认为老师很恐怖,使学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父母将教育责任推给老师承担,孩子会因此对父母感到失望与反感。  

  用威胁态度,不仅是不良的示范,而且容易养成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以为只有用"权威"才能解决问题。  

  老师的角色,一向是居于"引导者"地位的,若是将其当作威胁工具,那是错把竹笛当柴枝了。  

  当然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让老师来指导并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定位好老师的作用。  

  如果你跟孩子无法沟通,你可以向孩子说明:"妈妈不懂的地方,会跟老师商量,看看怎样回答你!"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没有责任感,反而可以建立起老师的咨询指导地位。  

  试试看这样说如何?"你说的话也有道理,而妈妈觉得好像有些不妥。等我问过老师后再跟你说,好吗?"

分享难道就这么难吗? 
   独生子女是1978年之后出生孩子的一个特有称号。正因为是独生,家中没有同龄伙伴交往,只有成年人的呵护,所以"独"是他们所特有的人格特征。自私、利己、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点在他们身上表露无疑。而当今社会,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这些独生子女特有的人格特征如何去克服,就是摆在当今幼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萱萱是我班一名年龄较小的幼儿,是一个十分可人的小女孩。她是原托班的插班生,六月份才来园,刚来时和一般孩子一样哭闹是免不了的。好不容易不哭不闹了,学期也就结束了。新学期以来,她虽然被看作是老生,但是有一个月入园经验的她又比新生好在哪里呢?哭闹的情形似乎比以前好多了,老师的安抚比以前管用多了,萱萱也好像真的长大了。正在老师和家长喜笑颜开的时候,另一个头痛的问题出现了。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萱萱在活动中能与同伴一起玩耍、一起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可是她又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方面,就是对于自己的任何一件东西均会"严加管理",不允许任何人碰一下,包括老师在内。一旦有人"侵犯",她便以哭闹不止来面对。记得有一天,为了老师拿走她身上危险的别针,她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哭闹,实在令老师拿她没办法。于是,我联系了她的家长,和家长了解她在家的一些情况,以便能和家长一起探讨出解决的方法。
    当我和她的奶奶说出我观察到的一切之时,奶奶频频点头,对我说:"老师,我这个孙女就是这样,家里她的东西没有人能碰一下的。有的时候,她的爷爷要盖她的被子也不行的,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知道这样的情况想了想,问了她的奶奶:"这样的话,她的什么东西都管得很牢,不要说把东西分给别人了是吗?"奶奶答道:"是啊,有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带玩具来玩,我都要她带来,她都不肯,说不给别人玩。""我知道了,这事急不来的。我们慢慢来,先让她能把自己的东西放下来再说。现在不急带玩具,她现在不肯带就不带,过些日子再说吧!"对自己的东西如此的"不放心",谈何分享,分享交往的快乐对于萱萱难道就真的这么难吗?
    往后的日子我就特别注意萱萱,每当她拿着自己的东西不肯放时,我都会轻轻的让她去放好,可是往往效果不太好。这一次是个绝好的机会,这天她刚来园,我带着所有的幼儿到操场上进行早锻炼。我让幼儿玩圈,萱萱身上穿了过多的衣服,过不多久便有点热了。于是我上前把她的一件衣服脱下,可是她坚持要拿在手上,当时我便随她去了。看着她一手拿圈,一手拿衣服,玩得并不顺利也不开心。于是我便上前轻轻的取走了她的衣服,这时的她知道拿着衣服不能好好玩,也就同意把衣服给我了。之后活动结束,我又把衣服还给了她,她笑了,我让她知道衣服会还给她的。这个举动让她产生了安全感,放在老师在没有人会拿的。太好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下一步就让她拿玩具来吧!于是再一次我联系了她的家长,鼓励她每天带一件自己的玩具来园。
    第二天她照我的话带来了玩具,空闲的时候她都会拿出自己的玩具来玩,可是我没有马上要求她与人交换,我知道这对她来说是过分的要求。这样的情况维持了几天,都没有明显的进展。正在此时,公开课给了我希望。与小动物的交流对不愿分享玩具的萱萱来说可能会比较容易,于是我把她安排她参与了我的公开活动。活动当天,我看出她非常情愿的把自己的玩具给了"小白兔",还能对小白兔说:"我给你玩玩具,我给你吃饼干。"初步感受到交流的乐趣。虽然活动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最后找到玩具还是让萱萱感到快乐。于是我回到教室后,趁热打铁延伸了活动,让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这时的陈思萱显得有些不愿意了。我特意安排了一名平时和萱萱较好的小女孩陈心妍和她一起玩,这才是她有些放心,把玩具小心地放在陈心妍的手里,两人高兴地玩着玩具,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以后,萱萱时不时会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玩,虽然这是在老师的刻意安排之下的杰作,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通过家园的配合,萱萱学会与人交往,逐步感受交往的乐趣。
 
共享"小红花"的快乐,共同承担忧虑 
 --与孩子谈论幼儿园生活

   今天,孩子是蹦蹦跳跳回家的?还是闷闷不乐回家的?是精力充沛的, 还是无精打采的?他急于告诉你点儿什么事情,还是一声不吭地直想钻到你怀里?

你在乎孩子的这些表现吗?

□孩子在幼儿园也有压力

   不要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半点压力。他每天都要接受一些挑战,面临一些挫折。如孩子今天没听懂老师上的课;实在不想吃今天的午饭;做游戏时与一位自己不太喜欢的伙伴合作;想玩的玩具没弄到手,受老师的批评……诸如此类。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以上的这些情况,一味要求孩子,只准孩子好, 不准孩子"坏",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竞争"的压力,过早地把自己定格在"差生"的行列里。

你应该这样做:

●允许孩子有消极情绪,允许孩子回家发泄

    如果孩子回家后很不高兴,你可以问问宝宝,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你就要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要爸爸(妈妈)陪着玩会呢?还是自己休息一会儿或玩一会儿?

    不要急着逗孩子高兴。你应该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愿意听孩子说心里话,爸妈也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老师批评了孩子后,你不要立即批评孩子

    这样不是说,你要告诉孩子老师不该批评他,或老师批评得不对,而是说,你相信孩子以后肯定会做好。

儿子:爸,今天老师没表扬我画的画。

爸爸(甲):你画画本来就不好嘛!唱歌的时候好好唱!

爸爸(乙):那你画给爸爸看好吗?……哦,如果这里再为花加点草儿,太阳再画圆一点,就会更好了,是吗?下次仔细想想再画肯定能画好!

   你更倾向谁?注意,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三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下次肯定能做好。

□不要忽视孩子的进步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父母的表扬,而且成人的表扬也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当孩子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后,他都会兴高采烈地与你分享,你可一定要表示高兴哟!

    不要期待孩子取得多么惊人的成绩,如获少儿绘画一等奖。他今天会系鞋带了,明天会穿裤子了,今天没跟小朋友吵架,明天上幼儿园没哭……你都要对他表示满意,条件当然是他以前没有做到这些。孩子在你面前有自信了,感觉到有进步了,他定会坚持使你感到他在进步,因为人是往高处走的。

不要漠然他在幼儿园的点滴进步。

即使他今天没什么进步,你也要挖空心思想一想,但不能表扬错误行为,这可是原则!

□不要经常拿孩子跟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比

    笔者认识的一位家长在谈论其家教经验时说:我的观念是不给孩子压力,不拿别人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我的孩子只知道自己是好的,是进步的,别的伙伴们也能做好,但伙伴们的好既不是"威胁"也不是(对自己而言的)坏事。这位家长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或许因为她觉得长本领是自己的事情,是自由自在地能体验到快乐的事情。

    当孩子回家说自己能做什么事情时,家长通常问:"别的小朋友呢?""你说得最好吗?王晨比你好吗?"当孩子不能做到某些事情时,很多家长这样数落孩子;"瞧,人家×××比你生日还小呢,可样样赶在你前头","人家都能学会,你怎么就学不会呢!"

结果会怎样呢?

嫉妒别人。

中大班的孩子开始有了嫉妒心了。从小就害怕别人进步,希望别人都"坏",唯独自己好,不仅会使孩子不善于向别人学习,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而且会永远痛苦、担心下去,因为胜"我"者恒多。

过早给自己定位。

    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不是未来表现的决定形式,孩子毕竟还小得很。在幼儿园,你就把他跟这个那个比来比去,而且拿孩子的缺点跟他人的优点比,那他会早早认"命",认为自己就是"尾巴上"的孩子,这恐怕不是你想要的吧!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你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本领,能不能给爸妈演示演示。

    有些孩子即使学会了某些本领,也不会表达,这时你就要看看班级小黑板上写了活动计划没有,一般情况下,每日的活动计划都是向家长公开的。

"检查"孩子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语言:要孩子讲故事;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阅读相关的小画册。

计算:出几道题考考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了"长和短"的概念后,找找家里什么是长的,什么是短的。

常识:做实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各种渠道扩充知识等……

音乐、美术、给家长展示、表演等。

    以上仅仅是些建议。可能有的幼儿园不把活动分得这么细,但幼儿园所学的东西都可以归到语言、常识、计算、音乐、体育、美术六个方面,你要结合不同科目的性质来实施你的计划。

    但是请家长注意:学习不是幼儿的主要责任,如果你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不能对孩子所学的东西起到巩固、补充作用的话,就让孩子玩好了!

□听孩子讲讲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

    如果你表现出非常愿意听孩子讲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的话,孩子会用心去观察幼儿园里的一切,用心去体验他所经历的每一件小事。

"宝宝,今天幼儿园里有什么新闻吗?你班上呢?"

"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

"什么样的新衣服?"

"漂亮的,嗯,颜色的,扣子很大的,老师穿好看!"

"哦,是件红颜色的,钮扣很大的漂亮外套,老师穿着很合身是吗?"

"嗯,合身。"

"你看得真仔细,说得真好。"

孩子回忆了,思考了,组织语言了,学到新词了,对吗?

"宝宝,今天在幼儿园院长里又看到有趣的东西了吗?"

"有树叶落下来"。

"树叶为什么落下来?现在是什么季节?"

……

他会学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且在想为什么。

 

与幼儿园及班级教师积极沟通

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 
一年一次或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

幼儿园的公开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家长……孩子运动会;

"六·"儿童节演出。

……

    你要对幼儿园组织的这些活动表现得非常热心积极,这样一来,幼儿园会觉得你是位热心支持幼儿园工作的家长,最重要的是你为孩子做出表率:积极、热情参加各种活动。家长在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得怎样?

他回答问题时小手会举得高高的;

她在排练节目时会特别尽心尽力,

他在运动会上会成为一名勇将。

了解幼儿园的主要特色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进行改革,你需要了解幼儿园在改革什么吗?

   如果幼儿园的改革与你的观念不相一致,你不妨真正地学习一下"改革"精神,实在想不通就向园长询问一下,家长应理解幼儿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给予积极的支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为数落幼儿园的不好。

    幼儿园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主要采取哪些活动模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孩子就不会在幼儿园、家庭之间左右摇摆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老师说"的和"妈妈说"的不一样,你叫孩子怎么办?

配合幼儿园、班级的活动 
幼儿园需要你做些什么,你可要积极配合哟!

需要一盆花;需要几本图画书;需要做个娃娃;需要填张问卷;需要参加一个座谈会等,你肯定会配合,但不一定积极,是吗!

"又要花干什么,你们幼儿园事儿就是多!"

"什么座谈不座谈的,幼儿园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你当着孩子的面表示不满,怨声载道,到了幼儿园又换另一副面孔,孩子会觉得你怎样,他会向你学习什么!

与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 
早晚虔诚、热情地向老师问个好,莫作匆匆过客。 
孩子在家有什么异常,如情绪不好,没休息好,提前告诉老师。 
经常问一下你的孩子最近有没有给老师添麻烦。 
老师需要你帮助的话,只要要求合理就热情帮助。 
教师节向老师道声:节日好! 
按时接送孩子。 
有些家长不按时接孩子,害得老师不能及时回家,你要为老师想一想。

虚心接受老师的建议。 
往"家长园地"里投几篇稿子。 
经常告诉老师,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什么进步。 
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点,这是很让老师欣慰的一件事。

 

"欢迎小朋友到我们家来做客!"

--促进积极的同伴交往

   教育者们日益认识到: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也是决定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包括一些研究生,和工作了的中年人,往往因与人相处不来而感到孤独,或因工作关系过于紧张而束缚自身才智的发挥,有些人甚至选择了死亡。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

受欢迎儿童:受到大多数小朋友的喜欢,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会玩,"点子"多,会解决纠纷; 
攻击型儿童: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 
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参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的、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家长如果不给予重视的话,孩子会按老样子继续发展下去,恐怕没有一位家长想使孩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吧!

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

    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再向老师询问一下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或与孩子交谈交谈,看看孩子大体属于哪一种交往类型,在交往中有什么特点。

"对症下药"

   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师也喜欢,可小朋友们却不太愿意跟他玩,那么,他与其他小朋友们交往起来可能有些傲气、霸道,不接受别人的建议。你该教育他:尊重他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自己并不总是对的。

   如果你的孩子爱打人,属于攻击型的,你该怎么办?攻击型的孩子有时是以攻击的形式引起老师、同伴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生性好动,但由于某种原因又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关注,因而只好动"武"了,长期延续下去,他就真的把自己看成"坏孩子"而一直坏下去。家长应给他多一些关注、温暖,表扬他的其它方面,告诉他怎样才被别人喜欢,教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指出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如果孩子往往被别人忽略怎么办?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生获自信。

孩子害怕表现,怎么办? 
   "我授权北京学前教育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如需转载必须经过作者本人或者北京学前教育网同意",
孩子害怕表现,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表现呢?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与天生气质有关。如趋避性强,容易退缩、怕生;适应性低,反应强度较弱,坚持性较差等。
2. 生理上有缺陷,因而自卑。
3. 情绪发展受环境影响。如常遭打骂的孩子,因畏惧心理而不敢表现。
4. 父母限制孩子和同辈相处。这不仅会使他丧失沟通和学习的机会,也影响他的表现能力。
5. 缺乏表现自我的机会,因而不懂得怎样表现自己。
6. 大人未考虑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过分勉强孩子表现,造成孩子恐惧、挫折的心理负担。
根据上诉分析,建议您以了解和鼓励取代要求。要接纳孩子不敢表现的事实,然后试着去了解他在想什么,帮助他说出内心的感受。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 先了解孩子的气质属于哪一种。因天生气质而表现能力较差的孩子,不妨采用集体游戏方式,不勉强他个人表现,让他从中学会如何表现自己的技巧。
2. 平日可多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并多加鼓励赞美,让他逐步建立起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意愿。在幼儿园里,老师应公平地给予孩子表现的机会,并公开夸奖他。慢慢地,孩子有了信心后,就不会只看别人表现就满足了。
无论如何,提供一个没有压力而富有安全感的环境,是让孩子锻炼表现自己的最好方式。

孩子有位严厉的老师 
    作为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有时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孩子跟你说:"我们班上的某某老师凶,我怕她。"甚至由此产生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想法。这个问题对于家长而言还真的有些为难,跟老师当面提出吧,怕老师有想法,造成更不良的后果;不说吧,孩子心里又有负担,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性格。怎样做才能最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问清孩子怕老师的原因,是这位老师对孩子们过于严格要求,没有幼儿老师应有的和蔼可亲的工作作风,还是因为孩子调皮,老师经常惩罚你的孩子。 
  如果是前者,这就和老师的性格、职业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孩子们当然喜欢和蔼可亲、温柔、活泼、开朗的老师,可偏偏遇到这样严厉的老师,使孩子们有些惧怕。家长该如何对待她呢?不妨从以下的方法中做出你的选择: 
  (1) 投诉给园长,请园长来帮助她纠正其工作作风。这其中园长的做法又影响着她的行为,如果园长是善意的引导、教育,促使她改变工作作风,并使她在工作上保持良好的心态,那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园长也是严厉批评、责备,则只能加重她的心理负担,变成两面性,即在家长面前温柔可亲,而面对孩子时却更加严厉。 
  (2) 在家园联系册上或给老师的一封信上,把由于老师的严厉,给孩子造成的心理负担告诉给她,并写上"老师你知道么?你的爱对孩子有多么重要!"来提醒老师改变其工作作风。 
  (3) 不妨让我们来主动些。其实不管人的性格如何、做法如何,当别人真心向他表示诚意时,每个人都会从心底里被感动,幼儿老师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女性。首先,跟孩子讲清楚,你先表示喜欢老师,老师就一定会喜欢你。早上让孩子拿着一支鲜花送给老师,并说:"老师你辛苦了,这是送给你的花。"当老师得到这么真诚的感谢后,没有理由再向孩子板着脸孔,她会向孩子展示出灿烂的笑容,这是老师和孩子良好关系开始的第一步,孩子会觉得老师变得和蔼了,老师也会对孩子有一份特别的心情,师生关系也就从此得到改善。有此类问题的家长不妨一试。这是我从同事身上看到的情景。 
  如果是后者,那么作为家长的你就该和这位老师好好谈谈了。把自己对惩罚的态度、孩子的想法以及孩子的淘气带给好事的麻烦统统告诉老师,老师知道这些后会对自己的做法加以调整。交谈中温和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通过交谈让老师愿意运用积极的教育法来对待孩子的错误,那么你就达到了真正的目的。同时,多向老师了解孩子具体有哪些不良行为,这便于你对症下药,帮助孩子积极改正。把他的改正目标告诉给老师,取得老师的配合,多向老师咨询,孩子的进步指日可待,老师的态度也会逐渐改观。 
 
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后 
   孩子在幼儿园里出了事故,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这里所指的事故是一般事故,例如:碰伤、摔伤等对孩子的身体造成的伤害不是很严重的事故)。 
  虽然有些事故是由于老师的责任心不强或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周全造成的,但更多的是防不胜防的意外事故。例如:上体育课时,尽管老师让孩子们把鞋带系好,衣服穿整齐,并注意安全,但偶尔仍会有个别小朋友在活动中出现摔伤、碰伤等事故。许多老师都有类似的体会:"最怕带孩子去效游了,走在稍滑的路面上或是小土坡上,无论老师怎样提醒,但有时还是会有小朋友摔倒,不小心就会被小树枝、小石头刮破脸皮或身体。"因此老师常说在效游、上体育课或参加剧烈活动时,真恨不得多长出十只眼睛、十只手来照看孩子们。 
  所以事故发生后,家长们首先要搞清事故的原因,是老师惩罚孩子或责任心不强造成孩子受到伤害,还是由于意外发生的事故。如果是前者,家长可以毫不留情地找幼儿园领导来解决问题,并且所有的医疗费用和责任都应向更高一层部门反映此事,并要求得到解决。但如果是后者的话,家长就应和老师相互协商,共同处理。绝大部分老师遇到此类事故时,都会主动向家长道歉,承担事故的责任,要求家长原谅。 
  同为父母,我非常理解家长们在孩子受到伤害时的那种心情,但这时如果家长不能理智、冷静,而是严厉地责备老师,或去找园长处理,只能令老师内疚的心情变成抵触的情绪。试想,当父母只带一个孩子活动的时候,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更何况老师要带几十个孩子呢?因此做家长应体谅老师,只要后果不是十分严重,就应接受老师的道歉,共同处理此事,并且对老师组织的正常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家长还应宽容些。孩子们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间少、活动量小与老师怕出事故的心理有关。家长的多一分宽容会减轻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压力。 
  目前,有些幼儿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用具、物品放置不当,部分玩具不符合安全规范,门卫管理疏漏,教舍应及时排除这些隐患,家长们发现了也要及时向老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反映,要求尽快解决。老师和家长都应尽早帮助孩子提高安全意识,消除使孩子受到伤害的隐患。 

孩子真的说谎吗 
   女儿今年5岁了,一些简单的画册内容她都看得懂,是个相当聪明伶俐的孩子。 
  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来后,告诉我:"这些五颜六色的小球球是我今天在幼儿园捡的。"说着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很漂亮的塑料球给我看。我便赞扬了她的小球很美。 
  第二天,我到幼儿园接她时,发现在幼儿园的玩具筐里有许多她"捡"的小球,便知道她昨天所谓"捡"的小球实际上是幼儿园的玩具。当我再一次问她是地上捡的,还是幼儿园的玩具时,她仍然坚持说是捡的。我很生气,但想到孩子还小,应循循善诱。于是我就给她讲了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告诉她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捡到东西要交给老师或妈妈;别人给你东西时,要妈妈在场同意后才能够收下。"当我再问她"捡的小球该怎么办时?"她说应该给老师。我看着女儿天真无邪的小脸,心里充满疼爱。 
  通常这个年纪的小孩,不太会分辨自己希望中的事情与现实中的事情到底有什么差别。比如女儿"捡球"这件事就可能代表她的一个愿望,或也可以视为她的一种想像力的表现,但并不能算是说谎。这也是孩子的一种年龄特点吧。 
  孩子的谎话,在很多时候都没有什么目的,只不过是脑海里所想像的与现实的情形产生差距而已。 
  因此,若父母不经了解,就一味地认定孩子在撒谎,而不追究其原因地严加斥责、惩罚不但没有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在这一方式处罚孩子,就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伤害。您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个故事的方法来告诉孩子"别人送东西给你时,要妈妈或爸爸在场才能收下",让孩子注意不要任意拿取、收受别人的东西就可以了。 
 
好习惯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作为满满的老师,满满的吃饭问题,当然要管;而满满的妈妈,则更要管。满满吃饭真的太慢了,因为"小朋友午睡了,她还没吃完",这用餐时间至少也要一个小时了吧。请满满的妈妈试想一下,如果在秋冬季,那饭菜还不冰凉冰凉了,再有营养再好吃的菜恐怕也难以下咽,经常如此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所以,老师首先应该做的是转变满满妈妈的教育观念:在生活(如卫生、吃饭等)、学习某些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约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句名言说的好"教育,即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如果放任满满"慢慢吃",容易形成随意、散漫、骄气、任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会使满满在其他方面也慢慢吞吞,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
    其次,巧妙运用一些方法,逐步调整满满的饮食习惯。
    1、限定时间法  满满吃饭时,老师和妈妈拿出满满最喜爱的卡通闹钟(如小兔),对她说:"满满最棒了,今天来和小兔妹妹比赛:是小兔妹妹(分针)先从12跑到6(半个小时)呢,还是满满先吃完饭?"老师和妈妈在一旁不断鼓励,满满赢了要及时表扬,奖励"小五星"等。
    2、事件惩罚法  通过具体事件让孩子体验因自己动作慢带来的"后果"。比如满满吃饭慢了,就不能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散步、捉蚱蜢,没有听到老师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在家吃饭了,没有时间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玩具、错过看精彩动画片的时间……让她感到动作慢会使自己失去很多机会,打动她的心灵,但决不允许体罚。
    还有,进餐时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啦,餐前和用餐时不要训斥孩子啦,如果身体不适不想吃要特别对待啦……通过老师和妈妈的协作,采取适当的办法,相信满满很快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岁儿童应该具备的能力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父母的共识,但是,哪些准备是最重要的呢? 
  有些人认为:所谓准备应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准备好书包、文具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父母认为:幼儿入学准备应是提前让幼儿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幼儿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约儿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但是"幼小衔接"(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
  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如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以上研究结果给我们的两点关键性启示是: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论知识准备,而要看到学习困难背后的能力原因。
  6岁儿童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思维方面:有些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归类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猫。"只有6岁的儿童会说:"猫浑身长着毛、有胡子,喜欢吃鱼,会抓老鼠。"而6岁以前的孩子一次只能说出某种特征。
  这个例子说明儿童到了学龄前期的晚期,儿童的思维已由初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仅考虑到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认识其内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这为入学后语言、文字的学习做了准备。 
  观察、注意、记忆:逐渐发展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能力,这些能力均有益于入学后的学习。 
  语言:6岁儿童约能掌握3500个词汇,量词的正确使用率显著高于5岁儿童,副词的应用不但更经常也更多样化、更准确,能恰当地使用"根本"、"简直"、"大概"、"永远"等副词,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鲜明。对代词、助词的运用比以前更为得当。由于词汇和句子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在讲述事情时内容更丰富、句法更正确、语言更连贯、层次也更清楚。此时能把1套3~5张的图片。按情节顺序做出正确排列并进行有头有尾的叙述,使听者能领会。出声的自言自语开始减少,逐渐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有些6岁儿童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言语。开始识字。 
  数的概念:大部分6岁儿童能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能按成人的要求从一群物体中取出20个。能将1~10的阿拉伯数字依正确顺序排列起来并开始能够不依靠实物运用数字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时间知觉:对一周的时序基本都能掌握,在辨别"今天"、"明天"、"昨天"的基础上,开始延伸到能辨别"后天"、"前天"、""大前天"。最难掌握的是认识钟点,只有很少数的6岁儿童认识钟表,会报出时间。 
  空间知觉:大多数6岁儿童能以自我为中心。正确地把自己的左右方位和词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最初的左右概念,但常常只限于自身的方位。而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 
  社会性发展:6岁儿童的游戏更有计划性,喜欢用简单的工具,如滑轮、横杆等来玩建筑性游戏,也开始玩用言语推理的游戏(猜谜语);能自己选择朋友,当小伙伴出现困难时,会加以安慰并给予帮助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愤怒、快乐及爱等,而在游戏中发生的争执,一般都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不需成人监督。
  6岁儿童开始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拟定一个目标去实行,如制定一个"每晚不需提醒就刷牙"的目标,然后自己画个图表。每天做到后就打个钩,定期检查。父母应对儿童按目标执行的行为给以鼓励。 
  生活自理:6岁儿童除了基本上能够生活自理外,还能在家中及幼儿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独自去邻居家及旁边的商店;懂得过马路时先看红绿灯及两边,要走斑马线;认识男女洗手间的标志,选择正确入口;坐车会主动系上安全带。 
  给6岁儿童的父母的建议:
  1.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鼓励和督促孩子,上课时用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拉,不敷衍。爱惜书本及学习用品,保持清洁整齐,每晚睡前整理自己的书包做好次日上学的准备。孩子能做到这些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和老师的赞扬,这些又能进一步激励孩子认真学习。取得更大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合理的的作息制度,培养良好的的学习习惯:保证孩子做到按时吃饭、按时睡眠和起床,准时到校。课后回家也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做功课和游戏的时间。建议父母不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如果课余时间完全被功课占满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会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效果与父母的期望适得其反。孩子做功课时,要给他创造安静的环境,父母来回走动、谈话、看电视均会造成孩子分心,影响他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孩子的作业既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孩子有困难时可给予提示。鼓励他自己思考解决。从上学开始就鼓励孩子养成做完作业后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的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情感:一般刚入学的儿童都是非常喜欢和尊敬老师的,对老师的情感常常是推动儿童喜欢上学、努力学习的动力。老师和父母都应重视这份情感。有时父母常说自己的孩子。"我讲话你一点都不听,老师的话跟圣旨似的!"这种消极的语言不讲为妙。当然,父母在孩子面前议论和批评老师更是不恰当的。
  4.父母与教师即时沟通、密切配合:孩子刚入学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上课时讲话、忘记老师留下了哪些作业等等。如教师与父母能及时沟通、步调一致地去帮助孩子。很多问题都能尽早解决。不至于拖延成不易解决的难题。还应强调的一点是不允许孩子在学校与家中有相反的行为表现。
 
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我授权北京学前教育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如需转载必须经过北京学前教育网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与人交往是孩子日后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事业成功源于30%的才能和70%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
    1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每天和孩子在家里做游戏,渐渐让孩子指导家长怎么玩,让孩子来分角色。这样,尽可能地激发孩子与人交往的愿望和主动性。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不断进步的标志。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孩子的想法有多么怪异,成人都要给予肯定,帮其树立自信,然后再同孩子共同分析找出结果,孩子只要有了自信,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
    3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孩子有了开朗的性格就会爱说爱笑爱交往不拘束。
    4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们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家庭的事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该从孩子的正当权益和今后发展考虑,多听孩子意见。
    5引导、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外出做客时让孩子多观察成人的交往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多与客人交往消除羞忮恐惧心理。
    6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成人不能以自己的好恶、道德来判断孩子的是非对错而应让孩子自己学着解决问题。
 
别冷落了孩子的"交往" 
   幼儿交往是实现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独生子女尤其需要培养交往能力,交往能力差也正是许多青少年出现问题的原因。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注意社会规范的引导。遵循一定的准则及社会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事实上稍大一点的幼儿在交往中以感觉到这个前提的存在。如主动用自己的玩具去交换别人的玩具,而很少去抢。但幼儿这个前提的认识是靠感觉得来的,还很模糊。一次,应注意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孩子模仿力强的特点,多教给他们一些"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礼貌用语和文明举止,久而久之化为习惯。这些优良的行为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它当然是我们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不发达,语言表达也不可能严谨生动,我们对此不可有过高的期望,应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说出想说的话,这对提高幼儿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重视游戏活动。幼儿的活动能力十分有限,交往的圈子也小,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去现实生活中接受磨练,而游戏活动则为孩子们提供了这种磨练的机会。在游戏中孩子们用童心构筑着他们的社会,这个社会充满了真善美的东西,当然也有假丑恶的一面,但它并不能伤害孩子们,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恶的憎,对美的爱,获得了对人的爱与憎的情感。在游戏中孩子们必须遵守共同的契约,分担着各自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是他们理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钥匙。在游戏中孩子们互相监督,相互评判,相互教育,彼此的社会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幼儿是从游戏中获得认识社会的能力的。
    四、突出幼儿交往中的自立意识。从幼儿自身的特点来看,一方面他们还很不成熟,很难自立;另一方面,他们有时确有自立能力。引导幼儿在交往中树立自立意识,这对提高幼儿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首先这种自立意识有助于形成独立人格。其次能调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积极的心态。这也使我们相信,孩子在未来将会以和谐美好的姿态处理人际关系。
     
爱心、耐心,淡化幼儿入园焦虑的法宝
  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35名新入园的孩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几乎都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今年孩子的哭声少了,这一切只有我们本班老师清楚,我们付出了多少。
  我读过关于幼儿入园焦虑的文章:行为科学认为,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而产生焦虑。
  针对这一些我们用爱心和耐心与幼儿建立依恋情感,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如有一个叫郭天义的小朋友,他的依恋行为特严重,我就常拍拍他的小脑袋,亲亲他的小脸蛋,拉拉他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上几句悄悄话,很快他和我建立了依恋行为,早晨妈妈送孩子时,只要我在,他就会很情愿的和妈妈再见。有一天妈妈来接他,他没发现妈妈已和老师打招呼了,出去好远,他又拖着妈妈回到了教室:"没和老师打招呼就走没礼貌。"他已经把老师当成了亲人,听他妈妈说:入园的第二天,他就问于老师呢?我用爱来淡化了郭天义的入园焦虑。
  还有一个叫张鹏竣的小朋友,他特能叨叨,入园的第一天的一整天,边哭嘴里边叨叨着:"姥姥抱、姥姥抱,找姥姥、找姥姥。"怎么哄都不行。我们知道孩子又是哭又是叫很烦人的,但我们是幼儿老师,我耐心地一遍一遍的告诉他姥姥买菜去了,一会就来接你了,我就是姥姥找我吧。郭天义说:你不像姥姥像妈妈,在郭天义的心里我是妈妈。第二天,张鹏竣嘴里叨叨:"找姥姥,你是姥姥,姥姥一会来接你了。"虽然还语无伦次的叨叨,但已不哭了,对我产生了信任,动我的头发,拉我衣服上的拉锁,动我脖子上的玉缀,妈妈来接他时,我问我是谁?他说我是姥姥,走时让我抱他并亲我,他现在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对特殊的孩子要特殊照顾,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孩子,随时给予其他的孩子以微笑和鼓励, 用心去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事物中实现环境的转换。
 
帮孩子顺利渡过"断奶期"
   对儿童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除了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都是非常突出的表现,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
    此外,对于个别孩子,由于处于一个新环境,可能会再现婴儿期的行为,如吮手指、易哭、摔打东西、说儿语等,家长对此要表示理解。3岁儿童,成长的速度可能减慢,食欲会下降,特别是又换了新环境。孩子还常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尤其是想赶上其他大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时,更是这样,所以睡眠时间会紊乱;喜欢抓住自己热爱的东西不放等等。家长对此还要适当地提供帮助,顺应孩子的天性与需要,如提供机会让孩子练习自理技能,实现帮助成人做事的愿望等。
    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也正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困扰着家长,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然而,家长的担忧、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所以,要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焦虑,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相信老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放心,孩子才可能安心,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准备工作,帮助孩子顺利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

减缓孩子入园时分离焦虑
   如果你的孩子将在今年9月入园,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帮宝宝做好适应新生活的准备吧。
用哭声拴住母亲一、材料与工具
    一年多了,婉儿一直像一块小年糕,粘在妈妈身上。在婉儿快2岁的时候,婉儿妈考虑到婉儿该上幼儿园了,决定先试试女儿能否离得开自己。在一个婉儿挺高兴的时刻,妈妈示意让保姆和婉儿玩,说声再见,就出门了。门刚关上,婉儿的哭声便从门缝里顽强地钻了出来,把妈妈牢牢地吸住,再难挪动半步。就这样,妈妈在门外坚持了近半个小时,婉儿足足哭了30分钟。本想从2岁开始送孩子入托的婉儿妈,宣告第一次实验失败。

孩子在寻求安全感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

什么样的孩子分离焦虑更强烈?
    新生入园,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哭得时间长,有的哭得时间短,有的孩子不怎么哭。究竟什么样的孩子分离焦虑更强烈呢?
1.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像入园这样环境的大变化,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太强的刺激了,他们往往会难以接受,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2.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从来都是有亲近的人伴随左右,而且,帮他的人又非常细心,能够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及时帮他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他就不会知道,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该怎么办。
3.身体状态不好的孩子。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表现得比他健康的时候更缠人。因为他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只有细心的妈妈才能体会得到。此时此刻,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找回那舒适的感觉。

孩子在说,我还没有准备好
    此时,孩子的哭声在诉说些什么?孩子在说:妈妈,我还没有准备好,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害怕。
    很少有孩子2-3岁就准备好要进入一个集体环境中去生活的。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温柔乡中的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亲情是他们的最大滋养,也给了他们最大的安全感。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婉儿妈预料到孩子可能会有问题,要试一试女儿是否离得开自己,比起那些不尊重孩子的状况,按成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孩子是否入园的做法,要明智了许多。但是,婉儿妈又做得有点太突然和生硬了,如果她多了解一些孩子发展的特点,掌握一些分离准备的原则,也许就可以把这个和孩子分离的过程做得更缓和平稳些。如果你的孩子将在今年9月入园,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帮宝宝做好适应新生活的准备吧。

能减缓分离焦虑的入园准备6原则
1.分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爸爸妈妈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但要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以后,这个时间可以加长,让孩子形成信任:现在爸爸妈妈不在,但不久会回来。2."少"一些理解,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2.改变关注方式,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有时候,也许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快速反应习惯,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应付困境。
3.要让多一些同伴,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与同伴相处。
4.多一些照顾他的人,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关系。
5.适当训练,让孩子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吃饭、自己穿衣服……
6.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减少入园后的陌生因素。

幼儿园的经验:
    安心入园,熟悉是关键孩子在入园初期出现分离焦虑的问题,重要是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陌生,对不认识的人感到恐惧。我园尝试了以下一些办法,帮助宝宝安心入园,适应新生活。
1.照片上带着老师的期待 我们为每位即将入园的宝宝准备了一张班级老师的合影,并在照片的背面写上一段给宝宝的话,说明老师对宝宝的期待。这样,宝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熟悉老师,知道老师说话的语气。
2.入园前家访 面对面的沟通,让老师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争取在入园后帮宝宝找到家的感觉;让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要求提前做一些准备并把心放宽。老师还会带来一些准备好的小动物贴画,让宝宝和家长一起挑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贴在家里明显的位置上,来帮助宝宝认识自己将在幼儿园里使用水杯、毛巾的标记,入园后,宝宝就不会为找不到自己的东西而着急了。同时,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这样和老师交流,会进一步减轻陌生感。
3.松散入园 在宝宝正式入园的前一周,请家长和宝宝一起来幼儿园过几天幼儿园生活。宝宝因为有妈妈的陪伴而安心,能以较开放的态度探索幼儿园的环境;妈妈因为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安排和老师的情况而放心,妈妈的这种情绪,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4.分享活动 松散入园的第三天,请宝宝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同伴们分享。幼儿园还准备了水果沙拉、牛奶等让宝宝和家长一起品尝,相互讲述沙拉中自己喜欢的水果是哪个,是什么颜色的,等等。小朋友之间在轻松的气氛中相互熟悉起来。

哭声依旧
    尽管入园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到真入园的时候,有些孩子还是哭得很厉害。入园前灵儿妈就带着灵儿到幼儿园看过好几次,见过带班的老师,还给灵儿讲了许多道理:幼儿园有小朋友,幼儿园有新玩具,幼儿园的老师像妈妈,等等。结果,入园的第一天还算好,灵儿很快被新玩具吸引,妈妈得以脱身。第二天,灵儿就不干了。从起床就开始哭,一直哭到了幼儿园。听着灵儿的哭声,妈妈觉得心都要碎了。

焦虑,不是讲道理能够解决的
    在情感问题上,孩子通常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的。一个新环境他能否适应,通常并不取决于成人告诉他这里有多好,而在于他在这个环境中获得的实际感受。比如,是否受到了他所需要的关注,各种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能否摆脱对母亲的思念,启动新的游戏,等等。焦虑,不是靠讲道理能够解决的。
    第一天入园不哭,并不代表孩子已经适应了新环境。特别是那些妈妈在游戏时悄悄离去的孩子,在发现妈妈不见之后会特别失落。另外,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孩子要应付的不仅仅是环境陌生的感觉,还有种种生活上的不便:喝水、吃饭、穿衣、小便,每件事都和在家不一样,都没有妈妈的帮忙。如果孩子应付这些事情的能力比较差,那么焦虑便会更强一些。

爸爸妈妈也离不开孩子
    每年的9月1日,幼儿园小班的哭声,都像一根根无形的绳索,紧紧拽住外面的爸爸妈妈们的心。平时,这哭声就是冲向孩子的命令,今天,却要让爸爸妈妈踏着这哭声离去,谈何容易!
    分离焦虑并不是都发生在孩子身上,有时,我们从孩子的抚养者身上也会看到这种焦虑。焦虑的双方,往往有一种很强的依恋关系。成人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而是在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不能确定孩子离开了自己,是否能快乐地生活。面对不确定,谁能放心呢?
    此外,依恋孩子的父母,其实也从孩子的依恋中寻找到一种自我的价值感:孩子需要我,只有我才能理解他的一切;孩子信任我,只有我才能照顾好他。
    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孩子如何才能开始学会信任别人?
    如果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读到了同样的焦虑,那么,他自己的焦虑也会被进一步放大。要帮孩子走出焦虑状态,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放松些。

如何让孩子早些走出焦虑状态?
1.承认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幼儿园多好呀"一点儿也没用,只能让孩子觉得,你一点儿不理解他的难处。还不如告诉他,你知道他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你相信,孩子是会找到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设计告别仪式 无论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从实际中学习的能力是很强的。第二次,他就会放弃他喜欢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设计一个和孩子独特的告别方式,比如,到窗口和妈妈再见,和妈妈拥抱一会儿再再见等等,都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3.依恋物 和幼儿园老师协商,让孩子带上一件平时在家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一件孩子所依恋的玩具,能减缓孩子的焦虑。
4.和伙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在户外玩。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之间容易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环境。
5.聊聊幼儿园的开心事 这不是讲道理式地说幼儿园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儿园的生活,强化其中快乐的体验。
6.及时发现生活难题 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哭过之后,孩子学到了什么?
    几乎每个新入园的孩子都要过哭这一关。我们有没有想过,通过这一哭,孩子也有不少收获?
    首先,哭,宣泄了孩子的焦虑。心理学认为,哭是在自我修复。孩子所经历的紧张,如果不表达出来,会以内在压力的形式堆积在体内。现在,流眼泪就是一种释放方式。
    其次,孩子会发现,哭,不再像以前那样,瞬间就能唤来妈妈,有些事必须自己去面对。
    再次,孩子发现,和妈妈的交流可以用哭、用动作,和老师、阿姨的交流却需要语言,清晰的语言。
    第四,幼儿园的老师、阿姨也会帮助他,只不过和爸爸妈妈的不一样。
上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之路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台阶。第一次和亲人长时间分离,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意味考验。路的确不平。但是,没有哪个人的路永远是被铺平的,是能够按理想的设计来走的,入园时的分离也一样。孩子迈上了这个台阶,便为自己面对未来的坎坷又积累了一些经验。

家长的经验:
二十分钟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石轩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只有1岁10个月,但他只哭了三天,这是我没想到的。入园的第二天早上,石轩就说什么也不肯去了。我的态度是,既坚持,又宽容。哭声中,我抱着他出了门。也许是感受到我的坚决,石轩也安静了下来。我当然也希望孩子能够进一步放松,就把他放下,我们边走边玩。路过面包房,我们就停下来吃饱了再走,反正这么晚到幼儿园也没有早餐了;看见一只小狗,他得停下来和它玩一会;看见老爷爷提个鸟笼子,上面蒙着布,他的过去问问里面放的是什么;甚至看到垃圾桶,他也要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我知道他是在磨蹭时间,但我没有阻止他。其实,我心中和他一样难以割舍。最终,我们还是走到了幼儿园门口……就这样,我坚持着,上幼儿园的路渐渐地变得不那么长了。

同伴好,适应快
    豪儿敏感、内向,有过一次入园失败的经历,我对他再上幼儿园,真是用心良苦。首先是选老师,这次的两位老师都是年轻的母亲,亲切面善,我把儿子的情况向她们说明,希望老师对他有所了解,并多关照他。其次我希望有个他熟悉的小伙伴和他结伴入园。正好,小堂哥比他大3个月,家人一商量,把他哥俩就放在了一个班。两个都较胆小的人在一起,也许是彼此有个照应,入园没多久,豪儿就爱上幼儿园了。但还是很胆怯,也不够活泼。于是,每天接他时,我尽可能在幼儿园多逗留,和老师交谈,和他们班的小朋友们玩耍,并结识几个投缘的小朋友的家长,相互交流孩子的情况。放假时,我会邀上他们班的小朋友,骑上小自行车结伴在户外游玩或互相窜门。有了这些相互熟悉的机会,渐渐地,豪儿开始合群了,如今,豪儿已经有4岁了,在班上和小朋友们玩成一片,人也活泼开朗,喜欢听老师上课了。

让孩子独立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需要他们表态或作出某种选择时,他们便会显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归根到底,这种懦弱性格与幼儿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些家庭中,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想让他怎么样,他就得怎么样。
      孩子在稍稍懂事的时候开始,就期待着各种各样独立的选择;自己选择玩具、选择图书、选择小伙伴等。孩子就在各式各样无数次的选择中渐渐长大的。如果长期剥夺孩子这种选择的权利,必然造成这样不良的后果:如我们班的徐则明,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予以解决,而是期望于父母、老师等。一旦他所依赖的人不能再替他包办一切时,他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孩子依赖性强,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弱了。
      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尽量把选择权给孩子。如: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进行游戏、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式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家长工作,帮助那些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改变育儿观念,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帮助,让家长明白把选择权给孩子,对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及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为家长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双休日可以让孩子选择出去游玩的地点,到书店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图书,买鞋子时让他们选择喜爱的颜色等。在原则范围内,以上的选择一经孩子作出决定,家长就应该予以尊重。

怎样与宝宝老师优质交流
   一转眼,宝宝已经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很熟悉、很亲近了。可身为上班族的你,在这段时间里又和宝宝的老师认真、有效地沟通、交流过几次呢?而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就会让宝宝在幼儿园陷入窘境。
  两件交流法宝沟通无极限
  时间限制带来无奈,但无奈不等于毫无办法。尽管时间限制了父母与宝宝老师经常面对面交流,但进入E时代,更多的交流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来化解时间障碍。
  常规法宝 -- 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或E-mail地址
  常规法宝,能起到不变应万变的作用。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老师,这一招都管用。一般,家长在宝宝的幼儿园档案上只留下家里电话。但很多双薪家庭平时都把宝宝放在长辈家里照顾。一个家里电话是显然不够的。家长应该把自己最常用的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和E-mail地址都告诉老师和幼儿园。这样,既能防止有突发性事件时老师找不到家长的情况发生,更能让老师体会到家长与她交流沟通的渴望与诚意。
  独家秘笈 -- 动手做一本家园联系手册
  其实,由长辈或者保姆接送宝宝的家长,如果不想错过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这段与老师交流的宝贵时间,不妨自己动手做一本家园联系手册。如果当天在家里发现宝宝有什么小问题,可以马上写下来,第二天通过长辈或保姆直接给老师。老师很乐意给家长参考建议的。 

  也许,有的家长在问,那我不好直接打电话吗?但是,有经验的家长知道,文字的感染力比一个电话更强。如果您的问题只是"宝宝今天碰伤胳膊,希望老师明天帮他换一下药",那么打电话再快捷不过了。但如果家长想向老师提意见,或者在教养方法上跟老师有不同看法时,那么这本私人的家园联系手册能给老师更多思考余地,不至于让老师觉得丢面子。这样,老师也才能与您更诚恳地交流。双方的真诚才会让交流更有效。
   优质交流不等于拍马屁

    与宝宝老师进行优质交流,可不是让你去讨好老师。送礼物、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给老师帮助的确会让老师与你相处更好,但这样对宝宝自身发展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宝宝需要的是一个能准确判断出宝宝发展状态、并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老师。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宝宝负责的老师真正需要的是,根据宝宝的成长对教学进行不断地自省和调整。如果家长一味讨好老师,老师做法出现问题时,家长也不向老师反映,那么等于间接剥夺了自己宝宝获得更合适的教育机会的权利,这与家长为了宝宝好的初衷简直是南辕北辙。 

  家长和老师都是宝宝发展的领路人。你和宝宝老师其实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假如我们把对宝宝的教育很形象地比作一场战争的话。真正的优质交流,正是在家长和老师完全平等的平台上才能进行的。平等的位置,平和的心态,相互交流才能更少保留,传递更多关于宝宝的信息--不论从老师口里到家长心里,还是反过来,都是成功有效的。 

   两种方式学会和老师闲谈

  有家长会问,一碰到宝宝老师,除了打招呼和简单询问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不知道还可以和老师说什么、问什么?这里有专家给您解答:
  一日活动,话题多多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一般都会告诉家长。细心的家长只要每天问老师,宝宝在一个活动中的表现状况,慢慢就会了解到很多宝宝在幼儿园生活的细节。此外,家长还可以顺道向老师请教幼儿园的整体动作情况和工作安排。
  安静宝宝,更需关注

  与老师交流时,苦于没有话题的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安静宝宝"的家长。首先很幸运的一点是,你的宝宝不是"问题宝宝"。但,这就让家长和老师由于没有"问题"可谈,而逐渐忽视交流。这样子,对安静宝宝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安静宝宝的家长可以更多地询问宝宝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商量,"我能为这个班级做点什么"、"我能为这个幼儿园做点什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这也是家长与老师的优质交流方式。
 
老师们能关注到我的孩子吗
   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在家里有许多人照顾,而在幼儿园里那么多孩子只有两三个老师,在一天的时间里,我的孩子的情感、需要等能得到老师多少关注呢?"这种担心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理,下面就这个问题和家长们谈谈。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在送孩子来园时,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当孩子走进教室后,家长仍然在门口不放心地观望着。家长所担心的是:孩子离开妈妈后如果不舒服怎么办?孩子自己穿衣服有困难怎么办?孩子受到同伴的欺负怎么办?孩子不高兴时老师能知道吗?……这种担心和牵挂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尚小,自我保护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幼儿园不了解、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长送孩子来园,对老师嘱咐、交代,惟恐老师忽略了孩子;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对孩子一个劲儿地盘问。还有个别家长给老师送礼物、请老师吃饭等。这些都表明了家长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
  其实,家长的这个心愿与幼儿园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从这里可以看出,理解幼儿的感受、关注幼儿的需要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虽然老师要面对许多孩子,但是爱心和职业的敏感性会使老师关注到孩子的需要以及一些异常情况。比如,有的老师看到平时活泼好动的幼儿脸发红、发蔫、不爱动,就会及时请保健医生给他量体温,看孩子是否在发烧;有的老师看到孩子在户外活动时总是踮着脚走路,一检查,发现他的鞋底上有一个摁钉;幼儿不小心尿湿了裤子,当老师要给他换裤子时发现了孩子那难为情的样子,便把他带到卧室,以避开其他的孩子……
  但这是不是说明老师就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呢?当然不是。要求老师在一天的时间里毫无遗漏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也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些配合。
  首先,从孩子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开始了集体生活,而集体生活与家庭生活是有很大差异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遇事自己做决定的能力。第二,家长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教师进行沟通,比如:写信谈谈孩子在家的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体会、困惑;约定一个时间和教师单独谈谈孩子的情况;主动参加班上的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以感受、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主动将一些好建议提供给幼儿园。这样,家长对孩子在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自然,悬着的心就放下了。
 
保证你的快乐--写给上幼儿园的儿子
     今年9月,你上幼儿园了,自此,开始了你漫漫十多年的学习征途。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幼儿园还不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机构,但大多数的幼儿园都在认真地向孩子们灌输文化知识,把所教出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有多少才能作为对外宣传和同行之间竞争的资本。而有的父母,竟也十分在意这点,不但要求幼儿园的老师多多地教,孩子回到家中自己还亲自"填鸭",以孩子能识多少汉字了、能做多少位数的加减法了为荣,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先跑了一步。其实,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教育学家们早已否定了这种做法。你爸爸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连幼儿园也未上过,就是快乐地玩耍,没有一点学习上的压力,整个童年都是快乐的。快乐,是幼儿成长的阳光,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不会给你任何的压力,不强迫你学任何东西,不要求你在幼儿园里学到多少知识,我要为你做的只有---保证你的快乐。

    可能是单家独户、较少和外人接触的原因,你在幼儿园里很安静,温顺得像只小猫。有调皮的小朋友经常打你,一位经常来家里玩的老爷爷几次看见你在幼儿园里被小朋友打哭。那天,你从幼儿园回来,脸上被抓了两道伤痕。你妈妈和奶奶十分心疼,你奶奶教你:你不能先打别人,但别人打你了,你也要打他!我理解你奶奶,她是怕你老不还手就会永远挨打。可我否定你奶奶的教育,虽然我也十分心疼你,但我还是告诉你:不能和小朋友打架,如果小朋友打你,你就跑到老师身边告诉老师。之所以不让你以牙还牙,是因为那些小朋友和你一样都还太小了,根本不懂事,等到上了小学、中学、大学,这些事情就越来越少最后没有了。还有一个原因:不让你有斤斤计较、有仇必报的狭隘心胸。希望你有宽广的胸怀,能宽容别人的错误,只要不是大是大非、原则性的问题,都应大度地给予原谅,这样你的人生才能通达,并且一定会有好的人缘。

    我和你妈妈准备让你上三年幼儿园,等六周岁了再上小学。那时,我对你就有要求了,要你玩的时候快快乐乐地玩,但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知识是人生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有获得丰富的知识,才会有充实的、高质量的人生。学习知识其实一点也不苦,只要你有了正确的认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不但不苦,还会带给你许多快乐。看全国有多少贫困孩子,因上不起学伤心地流泪。我这么强调学习,并不是一定要你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不是的,我只是强调知识的重要。对于你能学到什么程度,能上什么大学,我都不强求你,只要你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十分的满意,你自己也将无悔。

    将来你的职业,我也由你自己选择,按你自己的兴趣去决定。职业是跟随一生相伴一生的,所以,自己是否喜爱,十分重要。兴趣是事业成功的一半,只有自己喜爱的事业,才会下十二分的力去做,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才能获得成功。

家长如何同幼儿园老师交流?
    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就会使孩子陷入窘境。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向老师提出意见而又不影响孩子呢?现在向家长和老师推荐以下策略。
    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才去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
    二、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专家常提醒父母:"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一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
    三、即使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对老师好的一面加以肯定。
    四、即使家长希望老师听听自己的意见,也不要伤老师的面子。较好的做法是,首先要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家长的看法是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意见的。
    五、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不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影响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
    六、"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么会在幼儿园里调皮捣蛋呢?"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最了解。每当老师对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时,家长往往很不高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完全和在家时不一样,这样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孩子。
    七、尽管家长有进行合作的诚意,但是老师是否会显出不愿意配合的意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家长们之间可以互通情况,必要时向园方或其它有关方面反应,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爱上幼儿园
       0-1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最重要的时期。任何一个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甚至意外和打击。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孩子,可能会很快从悲伤或哀痛中解脱出来,继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很多陌生人的时候,特别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把一件件不良体验积累成他们一生中的种种不良心态。

  上幼儿园可以说是每个孩子面临的第一次最"沉重"的事情。每年的9月份,我们都能看到在幼儿园门外的那种难舍难分的场景:妈妈舍不得离开,在往回走的路上暗暗流泪,孩子在大门里哭嚎抽泣……这样的悲伤似乎永远定格在妈妈的脑海里。

  然而,事实上,孩子并非像你想象的那样跟自己过不去。大多数孩子很会调整自己。他们很快破涕而笑,融进小朋友玩耍的热闹之中。也会有一些孩子老也过不去这个坎。他们会哭得更久。

  有趣的是,不管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也不管当时他们哭得多么撕心裂肺,当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你再问问他是否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的事,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他没什么印象了。他今天是那样快乐和自信,一点没有小时候"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或者说,这些小时候的 "痛苦经历"在他的人生中几乎是水过无痕。

  这更加证实了专家们的研究结论:一个孩子基本上是乐观、开朗的,还是忧郁、内向的,起作用的并非孩子是否上过幼儿园,上幼儿园是否哭闹,而是他从出生起到现在是否在家里得到了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如果你一直用行动和语言告诉他,你们是如何爱他;如果你跟他说,上幼儿园并非爸爸妈妈不爱你,而是在爸爸妈妈去工作的时候,有一些同样爱你的人,带你在最安全的地方呆上一天,而且,那里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他就会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当你的孩子走进幼儿园的大门,消失在你的视线之外以后,你可能整天都在猜测,他会干点什么,想点什么?尽管每个孩子想的、做的会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是可以迁移和复制的。带着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儿时的爱,孩子会走得很远。
 
想方设法与老师保持好沟通
    琦琦妈 女儿四岁半 

  琦从小都是外婆带的,有人说老人带的孩子入园适应期会长一些,但是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一点,在对琦的养育过程中,尽量做到能够亲历亲为。我觉得她胆小,心思敏感,交往能力也会差一点。初入幼儿园时,老师说话声音大一点,就算不是说她,她也会害怕,有要求也不敢跟老师提,甚至有时会尿湿裤子。就为这,我还真操了不少心。

  每次接孩子的时候,就主动凑上去跟老师聊聊孩子,想方设法地把一个真实的琦琦画给老师:她的脾气,性格,行为特点,等等,博得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啊。而每天接孩子时,我都是带着同样的问题,不外乎孩子吃喝玩乐睡的情况啦,跟小朋友相处的情况啦,跟老师攀谈良久。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都有点象个罗嗦的"祥林嫂"啦。

  不过,我这"祥林嫂"也没白当,由于跟老师良好的沟通,往往能够有针对性、及时解决每天出现的问题,真正地做到家园配合。更重要的是,琦琦也因此跟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于她来说,在幼儿园里,她也有了可以信赖的人,敏感的琦在一个星期内就爱上幼儿园了。

  琦妈提示:

  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不象我们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自制力强的孩子可能可以做到不哭不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从心理上就适应了。因此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幼儿园,才是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基础。多跟老师沟通,促进孩子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孩子消除对新环境的尽快地陌生感,绝对是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的有力的助推器。

克服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做法
 新生入园的头几天,幼儿园早接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凄厉地哭喊,家长则眼神焦虑,难分难舍。克服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老师和家长做细致的准备工作是关键。 

老师方面 

入学前家访,老师应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自理能力、最爱的人和玩具以及家长的教养态度等,熟记孩子的名字和小名,让他(她)坐到自己身旁,亲切地交谈。老师可以准备一张标志图送给孩子,教孩子认识标志图,让孩子知道在幼儿园的书包架、毛巾架等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标志,是他放置物品专用的。 

入学前,老师可邀请家长和孩子来幼儿园的活动室和功能场室玩一玩,让孩子知道进餐、盥洗、如厕及午睡的地方。如果有条件,还可利用录像或照片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情况,尤其是进餐、喝水等细节,以消除家长的疑虑。 

开学了,早接时老师可以提供各类型体育器材,拖拉式玩具,让家长陪伴孩子玩一会。有的园还让家长陪伴孩子过渡头两天,这样的效果也很好。对整天哭啼的孩子,老师要有耐心,用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有趣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方面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不安的神情,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有关心你的老师,有许多一起玩耍小朋友和好玩的玩具。 

需要提醒的是,家长要为孩子准备易于穿脱的衣服鞋袜子,这些物品最好绣上名字。对于个别孩子还用奶瓶喝水、不会蹲厕所等情况,入园前,家长要做好与幼儿园的衔接,但不必操之过急。 

家长接送孩子时要留心家园联系栏,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或者用电话简短地与老师交流。接孩子放学时,不要流露出怜悯和补偿的心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责怪老师,最好多引导孩子讲在幼儿园的趣事。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家园合力,可以把孩子入园分离焦虑降到最低。
 
 
冬天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办
       有些父母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早上,孩子总以天冷为由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也不肯上幼儿园,真叫人头疼。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父母就应该想一下,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您: 
  一、如孩子的确是因为怕冷才这么做,可以多给孩子讲讲不怕冷的英雄故事(孩子都崇拜英雄),如"罗盛教冰窟中勇救落水儿童"等,鼓励孩子做个勇敢的小孩; 
  二、当您要孩子起床时,孩子的父亲是否还在蒙头大睡?如果是,请他为孩子作出好榜样; 
  三、如果以上两点者不是,那您问问孩子或幼儿园的老师,看看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是不是与小朋友闹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