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过滤是什么意思:时尚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50:48
第一章 时尚城市--永具魅力的城市明星

第一章 时尚城市

--永具魅力的城市明星

 

认识一个城市,就是要认识这一城市的文化与文明,认识城市人的共同的或差异的生活风格、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与价值向度。

--任平

 

第一节 时尚城市的文化解读

 

一、城市--城市文化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完全不同于乡村的聚居方式。城市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情境的开始,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代表着人类文化。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这样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著名的城市哲学家任平教授认为:"城市,是一个活的人类文化的载体和存在方式","就她实在的含义来说,就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以物质的和精神的空间显现的人的文化。城市是人文的空间化。"德国的哲学家斯宾格勒同样也认为:"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

所以,我们要"认识一个城市,就是要认识这一城市的文化与文明,认识城市人的共同的或差异的生活风格、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与价值向度。"显然,城市作为社会文化的写照,反映着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因此,城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的城市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根本的差别则在于各个城市所体现的文化的不同。

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罗提出的观点是广为人知的。他认为:"从广义的人种学涵义上讲,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习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人应有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文化乃是协调行动方式、思维方式、感觉方式的整体,它们能构成确定人的集体行为的角色"。显然,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居民在角色互动过程中创造的。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土壤。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而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斯宾格勒认为,城市有它们自身的文化。'他说:"农民同其家舍的关系,就是现今文明人类同城市的关系。农舍有农舍的各种神,城市也有城市的守护神,有自己本地的先圣。城市正像农民的农舍一样,也植根于土壤之中。但是,城市不仅是自然的堆砌物,还是人类文明的高层次展现。一个城市所在的区域不只是独立的地理单元、社会单元,同时还是独立的文化单元。区域作为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事实,而作为独立的文化单元则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因此,这里所谓的区域也可以称为人文区域(humanregion),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体。

每一个城市都毫无例外地遭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因此而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自然的和人文的影响愈是多样化,城市的集聚特性就愈复杂、愈有个性,城市也就因此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形象。这也正是避免人们在工业社会长期形成过分简单化趋向的一种永久保证。城市的文化特性是城市间的民族差异、历史差异、传统差异、宗教差异的体现,是城市应保存的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居民对本民族与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和行为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能否延续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座城市文化是否得到了延续。刘易斯·芒福德就曾说过:"如果说,在过去许多世纪中,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罗马、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国家的历史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民族的文化,并把其绝大部分留传给后代。一座城市,其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都是它的价值所在。如果抛开长期积淀下来的城市文化,则该城市的知名度、凝聚力和辐射力就会大大减弱。

城市文化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多层复杂性。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综合复杂的统一体。法国历史学家莫里斯·埃马尔指出: "城市是一些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文但人人均需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城市文化的这种复杂性,内含了四个层次,分别是"物质秩序或物质文化层,即城市的建筑文化,构成人的居住结构;管理--制度文化层,是人--都市的社会结构;生活与行为方式层,即都市的活力;心理--观念文化层,即意识形态"。正是由于城市文化的这种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使得城市文化具备内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会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要认识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必须从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张力中去认识。

二是集中凝聚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汇集了起来。大城市从来就是各种族、各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炉。城市就是这种生动的、潜移默化的相互作用的中心,新的种族、新的社会形态又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以美国的大城市为例,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从欧洲和美洲偏僻的乡村吸引到了美洲大城市。在各种新影响的冲击下,他们身上潜藏的创造力被解放出来,而这种交互作用的潜移默化过程则不仅产生了各种职业类型,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精神气质类型当代世界城市化的赶速发展,使集中凝聚性特征日益突出。这种集中性除了包括人亡和生产的集中过程外,还包括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与心理的琵成过程和影响,即城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管理体制等箱征的形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对城市市民形成了一科强大的凝聚力。当一个城市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市民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时,便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形象。

三是多元异质性。城市生活所特有的精细的劳动分工和聩划分,造就了全新的思想方法和全新的习俗姿态。人是文化的核心,城市生活高度的差异性和异质性,使人的生存含义发生了变化,在以商品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生活中,城市人彼此作为高度分化的角色相遇了。城市里的人们懂得,一个人要得到什么样的声望,就需要什么样的象征。因此,服饰、电脑、汽车和其他的可见象征物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多元异质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同时,个性差别也同等地得到了加强。大城市作为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炉,新的种族、文化、风俗与新的社会形态就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出来。城市文化的这种多元异质性带来了城市亚文化的专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增强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吸引力。

四是传播辐射性。城市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大量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场所,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城市里也得以沟通和发展。人类的知识、思想、经验、技能在城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着,并被整理加工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秩序。城市文化在沟通、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向城市的四周传播和辐射,形成了以城市为核心的文化圈,周边地区则成为城市文化的边缘文化带,这是城市天然的属性和功能。在城市文化不断向四周传播辐射的过程中,人类文明得以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

五是地域条件性。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的过程,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方式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又有着不同的特色。有学者认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是指文化上可以认同的居民及自然史形成的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环境条件和一种历史文化空间。这是城市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虽然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这并未能完全取消各个地区的个性文化,相反地却刺激了各地区的城市文化向着更具有地域性的方向发展,可以称之为"越是地区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城市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人文价值,整个城市文化不过是这一核心外化构成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定城市文化的形成显然是以人文价值因素为核心,并与其他的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结合而形成为一股合力促成的。城市文化不仅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而存在,而且还作为一种文化力而存在。在当代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国、一地和一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考察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1世纪的城市,将以文化论输赢。

二、时尚城市--作为一种文化时尚形态的城市

时尚城市是我们研究的新形态城市的一种,是以文化时尚呈现的城市,是世署城市的典范,是万城瞩目的焦点,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和追逐的目标。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罗马、奥地利的维也纳、中国的香港、日本的东京等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时尚城市,是国际时尚文化的发源地。时尚城市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先生就曾经撰文指出,中国有必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时尚城市。

认识时尚城市,还是让我们从"时尚"的含义开始吧。时尚",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应该和时间有关,又是为人们所崇尚的。英文中,时尚是"fashion",即时髦,流行的意思。《辞海》对时尚定义为: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转现象。如在服饰语言、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很快吸引多数人采用及模仿,流传很广。看起来,时尚应该是时刻变化的,在某一个时期为一部分人所拥有,又为大部分人所羡慕并能群起而效之的一种生活习惯或方式。社会学者周晓红教授认为,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这一普通概念在法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11ard)的后现代理论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鲍德里亚认为,时尚不是事物的一种具体形态,而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普遍方式,它已成为我们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在鲍德里亚看来,时尚显然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国文学家罗兰·巴特在其著名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时尚是一个多元符号的体系。建筑、街景、服饰、饮食、汽车、体育运动、流行歌曲、影视、知识时尚等等,无数的载体符号将时尚印在语言系统上,显现为一个流动的整体意识,又是一个差异的、漂浮的空间结构,多元的文化群落。

时尚表现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既可以麂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上,如服饰和发式;也可以发生在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上,如语言和娱乐形式;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价值观和人生的追求上,如婚恋对象和职业的选择。建筑风格、工程设计、汽车、桥梁、传播媒介和科学一样能反映时尚。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民族,都无一例外地追逐时尚。"楚王爱细腰,宫中尽饿死",记述的是战国时期人们追逐时尚的事;纤细的赵飞燕便是汉代时尚的典范;而到了上升时期的唐朝,"以肥为美"又成就了杨玉环,使她的形象成为盛唐的时尚。但时尚只有在商品社会才异常风光,消费时代依赖的就是时尚逻辑。

追问时尚的本性,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追求时尚,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新异、超越传统;一方面是追随模仿、群起效之。时尚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普及、蔓延开来,首先在于其流行的内容或方式对大众是新颖的。有学者认为:时尚的流行植根于人类的好奇心。早在一百多年前,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就将"时新原则"视为驱动现代时装变化的基本动力。凡勃伦在嘲笑资产者要靠服装上的"炫耀消费"和"炫耀闲暇"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不必从事体力劳动后,接着指出:"在这两个原则以外还有一个第三原则,也具有几乎同样严格的约束力量......服装不但在高价上和不方便上必须有明显的表现,而且必须考究时新。"从凡勃伦的论述能够发现,时尚的新颖性实际上既有时间的内涵也有空间的内涵。从历时态的时间角度说,时尚的新颖性表示和以往不同,即所谓"标新";而从共时态的角度说,时尚的新颖性表示和周围的他人不同,即所谓"立异"。标新遵循的是凡勃伦所迷的"新奇原则",越新越好,所以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才会热衷于"改朝换代",追逐新的款式和新的事物;立异遵循的则是"自我个别化原则",即显示自己的个性、不与他人雷同,所以那些同一款式在全球只卖几十件或几件的服装虽然价格惊人但却绝无滞销之虑。

此外,时尚尤其是现代时尚的变动不居,还受到了诸多社会支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在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葫得尤为明显。促使时尚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动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闲暇的相刘增多,因交通和通信手段的极大改善而变得Et益频繁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等。可以说,上述因素是现代时尚变斟不居的社会之源。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和信息之都硅谷,它所开创能科技创新文化与信息文化,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时尚不管作为有形的具体物质,还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意识,它都是城市固有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时尚城市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时尚文化。而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时尚的符号,是族性与历史的叙述,是城市人格的价值诉求。所以时尚城市即是独特的文化城市,是在城市文化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且也是独具个生和特色的城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时尚城市都将是光彩夺目、永具魅力的城市明星。

 

第二节 时尚城市的基本特征

 

时尚城市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形态的城市类型,时尚城市显然有自己的城市特征。考察世界上许多的时尚城市,特别是国际著名的时尚城市,我们发现,创新是时尚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是时尚城市的永动力和总体的特征。著名的时尚都市在创新方面,远远地超出了其他类型的城市。无论是那些古老的时尚城市(如巴黎、伦敦等),还是新兴的刚刚崛起的时尚城市(如香港、硅谷等),都无一例外地追逐着创新。创新是这些城市永葆青春和活力啦源,是使它们成为国际时尚中心的巨大的力量。具体来说,时尚城市在文化、经济、政治和交通方面具有典型的特征。

一、时尚城市的文化特征

(一)时尚城市的文化表征时尚的流行元素作为商品时代的消费逻辑,流行是时尚的命

脉。时尚的流行元素与大众文化的经典元素几乎可以画等号,如时装、大众传媒、明星、音乐、建筑、科技等等。因此,时尚城市也就必然与时装、大众传媒、明星、音乐、建筑、科技等紧密相连,它们构成时尚城市的独特的文化表征。

时尚城市与服饰

服饰文化是时尚城市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时尚城市流动的文化。服饰穿着是一门艺术,不光适应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作为商业社会的符号之一,服装是最能创造并引领时尚的。时尚和服饰既是社会风尚的反映,也是个性风格和个人情趣的表现,所以商品时代也就有了"时装"一说。英国Harpers&Queen杂志曾将20世纪最时尚女人称号授予好莱坞著名女影星格温妮思·帕尔特罗。奥黛丽·赫本和格雷丝·凯利等影星也与其一道,登上了20世纪100位最时尚女人的荣誉榜。获得此称号的当然也不仅仅是影星,还包括英国已故王妃黛安娜、英国威尔士公主等英国王室成员,当然也包括世界名模。他们之所以能够当选,都是靠自己影响当时及后来女性穿衣时尚的方式及范围决定的。Harpers&Queen杂志的编辑鲁西·约曼斯的解释是:"时尚不需要非贴上一个什么标签,它不是你可以在自己衣柜里找到的东西。你可以赶得上它,也可能赶不上。这些被评选上的女人的确追求到了当时的时尚。"

时尚城市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造裁着时尚城市。大众传媒是时尚得以流行的基本条件。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曾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规范论"来解释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按照德弗勒的观点,大众媒介通过有选择地提供信息或突出某些问题,使受众体会到或知道什么是社会上所赞同或认可的价值、信仰与行为规范,从而迫使受众根据公认的规范行事,采取社会规范认可的行为。在大众传媒中与时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影视了。时尚的大众文化性质使它与影视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影视是商业时代的产物。克拉考尔指出:"电影观众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被催眠的人。他们眼前那个亮闪闪的方块--它很像催眠者手里的发光体--产生的一股魔力,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屈服于侵入到他们的空白一片的头脑里来的各种暗示。电影是个无可比拟的宣传工具。"影视在传播时尚方面建树卓越,它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就重新安排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魔术大师。影视传播时尚的巨大能量被商家看好,影视明星成为商家的宝贝,影视情节也常常让你分不清哪是故事,哪是软性广告。

时尚城市与明星

如果时尚城市没有各种各样的明星,显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贯穿各种时尚的元素,与其最为亲密的人群就是明星。明星很多时候成了时尚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长相、穿着、用品甚至个人隐私等爱好,都能够成为时尚。明星在已经公众形象化了的力量、容貌、气质和风度等所指下面,蕴涵着丰富的能指空间,使观众得以栖息于偶像的光环下,寄托梦想。明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言行做派、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甚至他们的情感喜好都成为时尚。包装明星,崇拜偶像,是商品社会个体被商品化的标志。明星与时尚是互动的,明星并不仅仅引领时尚,时尚也制造明星。时尚早已是当今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手、演员、模特等既是流行文化的忠实追随者也是创造者,从他们身上可以嗅到一切正在或将要流行的风尚。而当代明星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延伸,电视主持人和体坛名流皆是明星。随着体育活动从健身成为娱乐,体育明星也风头正健,同时带来巨大的商业效益。199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斯蒂芬·格雷瑟曾做过一项统计工作,最后粗略地推算出飞人乔丹从商业广告(不包括运动鞋和服装)中,每年就要进账3500万美元以上。

时尚城市与音乐

音乐是时尚城市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时尚城市。音乐是时尚城市最具动感和魅力的文化符号。音乐是最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它不需要你懂得歌曲中的语言,只要你能够感受乐曲的旋律,你就能够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不管是古典贵族式的、理性的高雅音乐,还是那凭借最狂热奔放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流行音乐和歌曲,都无一例外深深地影响着城市人的精神和灵魂。所以,有人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音乐以它无比神奇的魅力征服并改造着人们的心灵世界,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这样也就改变了一座城市,乃至于整个世界。"世界音乐之都"--时尚城市维也纳可谓典范。自古以来,维也纳仿佛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是维也纳的魂。维也纳产生和造就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当你踏进这座孕育了众多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城市,也就会自然地坠人到浓重的音乐氛围中。在维也纳的街头、巷角、广场、公园、大门、房顶,一座座大理石的、青铜的雕像,无不闪烁着乐坛巨匠的光辉。在维也纳漫步街头巷尾,即使你不懂当地语言,你仍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凭着音乐的沟通,欣赏艺术家的表演。你会从那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音乐人物的雕像中体会到维也纳特有的艺术内涵。

时尚城市与建筑

建筑是时尚城市重要的文化表征,是时尚城市静止的文化符号和语言。对美的城市来说,建筑群落是凝聚着诗性气质的交往空间。巴斯德就说过:"文化是人们交流情感的方式"。交往的本性尤其体现在建筑群落中。无论你是在街头购物,还是居家看电视、网上漫游,或是步入诸如舞厅、咖啡馆、交易所,甚至在议会大厅听演讲,都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都要与他者相遇,因而都需要一种适合于你的交往空间。然而,交往方式是一种文化方式,交往空间具有文化特征。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时尚,它记录着历史,表现着文化的追求。在你面对这些建筑时会不由得思考历史瞬间所可能容纳的生活交往的历史事件,借以寻找其意义。当你的目光停留在深幽的北京故宫内的青石阶上,当你置身于古罗马的角斗场,当你看到法国巴黎的爱丽舍宫、德国科隆大教堂的瞬间......是否想象许多历史的情景?在我们面对建筑的时候,建筑风格或建筑语言,正向我们展示着它和它们的历史、族性、文化与国际化。与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汽车文化一样,建筑语言受哲学与知识时尚的影响颇深。有人说,哲学文本是观念的建筑;建筑是实体的文本。的确,建筑的结构、材料、色彩等要素都在时代观念的变化中相应地变幻,成为一种流动时尚的凝聚。建筑、服饰、饮食、知识等文化,都是一种交往性很强的时尚话语,随时随地因"新潮"而变化。建筑在格调、形式、风格、装饰色彩等方面时刻都在提示人们:她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社会结构与文化品格,也是城市人交往空间特点的象征。

时尚城市与科技

科技创造并不断地变革着时尚,时尚城市因科技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变得越来越生动0.科技文化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创业、人本、创新、竞争、开放、学习、诚信和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硅谷作为资讯革命的核心,不但引发了全球资讯科技--的革命,创造了新科技、新财富、新生活方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兴衰起伏;而且更深深影响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而当尼葛洛庞帝,这位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将计算机"互联网"这一新世纪怪物从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来之后,互联网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城市里蔓延。它无孔不入,在深刻地变革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同时,造就着新的城市时尚。在日本、英国和美国,用网上交友、短信谈情等代替传统的书信说爱的方式成为了浪漫年轻一族的新宠,"网络生存"、"网络文化"更成为了当今城市的一大新时尚话语。

(二)时尚城市是区域文明的中心和辐射源

时尚城市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根据世界城市化与文明关系原理,当城市化水平为10%时,也就是说,当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10%时,城市文明只能满足本区域城市人口享受。当城市化水平为20%时,城市文明覆盖率将达到25%,也就是说,除城市人口尽享城市文明外,还将有5%的农村人口享受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为50%时,城市文明覆盖率将达到60%。当城市化水平为70%时,城市文明覆盖率将达到80%。当城市化水平为80%时,城市文明覆盖率将达到100%,也就是说,城市所在区域都享受到了城市文明。时尚城市是城市群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其城市文明辐射到城市群,再通过城市群传递到整个区域,对城市文明的共享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时尚城市又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辐射源。

时尚城市拥有先进的社会发展水平,是区域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疗保健和旅游中心。世界著名时尚城市中,伦敦有图书馆421个,博物馆48个,剧场43个,电影馆231个;纽约有图书馆204个·博物馆150个,剧场390个,电影院263个;东京有图书馆164个,博物馆131个,剧场79个,电影院214个;巴黎有图书馆84个,博物馆82个,剧场61个,电影院231个。科学、教育、法律、卫生、文学、艺术等社会发展水平是时尚城市形象所在、希望所在和后劲所在。

二、时尚城市的经济特征

如果我们要考察时尚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那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毫无疑问是最为基本的条件。物质生活条件窘迫者无心他顾,对他们来说解决温饱胜于追求时尚,这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相对丰裕,为人类追求时尚提供了物质手段。所以,古往今来,那些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条件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向来是时尚的始作俑者,是流行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集散地"。国际时尚城市地位的最终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全世界的时尚中心都分布在发达国家,巴黎、米兰、纽约、东京、伦敦、硅谷等之所以成为世界时尚的潮流中心,除了历史的原因、社会习俗的原因之外,经济的因素实际上在引导时尚方面起了决定的作用。

大多数时尚城市都是区域内非政府组织集聚地和地区或国际会议中心,是区域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或分部集聚地,是区域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地,是区域内新闻媒介和文学艺术活动的聚集地。因此,时尚城市又是区域经济、金融、商务、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发布与控制中心。由于时尚城市是区域资金、技术、产业链、贸易和信息控制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区域经济中心。

(一)时尚城市的经济中心特征

城市是相对农村而言,经济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市①根据美国著名吣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生理需要即吃饱穿暖的需要乃是人的第一需要,然后才是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我实现的需喜群而言。时尚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所在经济区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所在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和控制中心,是所在城市群乃至于国家、世界的发展龙头。

首先,时尚城市是区域的资金控制中心。时尚城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先进的通讯设施以及庞大的资金吞吐量,吸引着大量的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由于时尚城市在经济区资金和资本营运、交易、吞吐的特殊地位,使时尚城市成为区域的资金控制中心。其次,时尚城市是区域贸易控制中心。时尚城市往往是区域交通运输中心,是大港口、大航空和大铁路的集聚点,是经济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转站和桥头堡。因此,经济中心城市又是区域人流、物流中心、经济区终极产品制造中心,大多数零配件在经济区其他城市生产,整机装配和关键部件生产在经济中心城市进行,由于经济中心城市控制了区域终极产品,也就控制了区域贸易。第三,时尚城市是区域技术控制中心。时尚城市是区域内人才、技术、科研、设备和科研交流集约化最高的城市,是区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生产工具的开发研制中心,新管理、新销售和新制度的发源地,是区域创新和吸纳创新的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时尚城市,首先必须成为技术创新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城市是区域技术控制中心。国际性时尚城市大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世界著名的时尚都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洛杉矶、大阪、多伦多、悉尼、罗马、新加坡等都位于国内生产总值1万亿美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另外,90年代初伦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出全国平均数的50%。伦敦、巴黎、纽约、东京这些城市的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1000亿美元。

时尚城市对全球经济的吸引与辐射功能集中体现在指挥、控制和协调管理的现代化功能的发挥。荷兰一位城市地理学家认为,全球经济的新的复杂性是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工业生产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的出现以及随之建立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直接结果。新的国际分工是由从发达国家扩展到欠发达国家的最远端的跨国公司的活动所引起的。工业活动的空间扩散通过巨大的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全球性功能,由发达的北美和西欧各国输送到太平洋周边国家、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并在金融交易中形成了真正的全球市场。这些跨国公司与金融市场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国际性时尚城市的主体功能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国际性时尚城市是多种全球控制活动的空间集聚一跨国公司与连锁商店的总部、分部,证券交易和金融机构的中心,信息处理和通讯中心以及各类高级生产服务机构,如法律、会计、房地产、广告和市场(多媒体)等等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聚区。

(二)时尚产业是时尚化都市的重要标志,是一座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重要象征时尚产业一般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具有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等特点的工业门类。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国际性时尚城市中,拥有着先进的产业结构。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著名时尚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金融、保险、房地产业(FIRE)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城市主导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达82·6%、88.7%、81%、76%,时尚城市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研制开发中心,科学技术对经济贡献率一般在50%以上。

时尚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中心职能,尤其是城市中心商务区(CBD)高度国际化、社会化、现代化。例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的银座与新宿、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塞纳河南岸的中心区一带,中心商务区非常繁忙,人流集中、信息集中、金融贸易与旅游第三产业相当活跃,其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紧紧围绕着经济贸易国际化这一目标。国际性时尚城市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很高,服务产业相当现代化、集中化和社会化。而那些尚未达到国际性城市标准的一些大城市,则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相反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当前,人类又处在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时期,就业结构"软化"发生在高新技术大规模产业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人与信息的活动逐步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促动下,不断拓展壮大而形成一个新独立产业。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就业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在35%。49%,在纽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香港等国际性大城市里,光导纤维、电子信箱、可视电话与卫星遥感电视已相当普及,并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发挥着巨大的辐射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和服务产业经济日趋发达的全球背景,使得世界上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的几个超级明星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等等),日益发展成为国际性时尚城市。

三、政治特征

时尚城市是区域内政府组织聚集地,是区域内政治信息发布与控制中心。因此,时尚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时尚城市的政治特征最主要表现为民主性和参与性。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所获得的政治实践的总和。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就是借鉴人类一切政治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成果,根据本国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健全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政治文明。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程度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提高,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整个社会文明提供了重要保证,不同的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与渗透,促进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地发展。

换言之,城市的政治制度不仅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特征。毋庸置疑,一个参与型的城市政治文化乃是城市民主政治制度孕育和生长的最理想的土壤。不仅不同的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政治文化)会使不同的城市呈现不同的政治制度风格,而且城市文化的变迁也必然伴随着作为城市文化组成部分的城市政治制度的变迁。毋庸置疑,现代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的世俗化。现代世俗化的城市文化不仅要求人们用明确的而不是笼统的方式观察事物,用中立的而不是感情的方式来观察事物,而且要求人们以普遍性的标准作为行为的依据,而不是用单一独特或特殊主义的标准保持一致。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是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公共管理模式,政府鼓励和促进公众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传统的国家直接行政转化为政府与社会之间协调合作的"互动"行政,主要体现在: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和广泛参与。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是政府的行政合法性,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是国际性时尚城市的重要的政治特征,至今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城市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法定环节。自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以来,经过70、80年代"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以及90年代"重塑政府--企业家政府"的再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强调:市场化导向、顾客意识导向、授权与分散管理导向、竞争性公共服务导向等等,政府行政改革作为转变公共行政规范的追求目标,成为国际性时尚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亮点。

时尚潮流的起起落落,的确可以表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平等。因为如果某种行为仅仅被大多数人仰慕而得不到普及,例如人们仰慕宫廷贵妇的装饰却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模仿,表明了社会等级的差距。而人人都可以引领时尚,人人都可以追赶时尚只能在民主社会出现。

四、时尚城市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时尚城市拥有非常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拥有现代化的国际空港和高速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网络,而且也有发达的、立体化的对内交通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时尚城市的活力,使城市与区域发展、国际之间有着通达便捷的联络。例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和香港,不仅有发达的地上与地下交通系统,而且有市区与近远郊区的快速运输干线,使整个城市与区域发展密切结合,保持着强大经济贸易辐射力。世界上著名的纽约、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国际性城市,其国际贸易港的吞吐能力也在1.5~2.0亿吨以上,也是国际性航运中心和海运事业发达的枢纽。

巴黎的地铁系统也相当发达,每个区间站仅停35秒钟,共有12条地铁营运线路,每年输送旅客人数高达12.32亿人次;同时市区与远近郊区还有区域性的快速连接,从市中心至台方斯、凡尔赛、国际空港以及对外区域的联系均由快速干线、铁路相通,使得巴黎这个国际性大都会处于发达的网络干线之中,巴黎被称之为"城市的皇后"更富有青春魅力。

 

第三节 时尚城市的类型

 

集古典与时尚于一身的城市是人类梦想的目的地。我们研究时尚城市和它们的时尚文化,考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闻名的时尚城市,并选择了一些国际性时尚城市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选取这些城市,按照了以下的标准:首先以文化时尚为最主要的选择标准,即所选取的时尚城市必须在文化时尚方面是独树一帜、有代表性的,每一个被选取的时尚城市就是我们所研究的时尚城市的一种类型;其次必须是国际上著名的时尚城市,是国际时尚的中心和领导者;再次就是避免重复,在相同的一类中只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如同为国际时装时尚中心的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米兰,只选取巴黎;最后,就是把新兴的信息科技文化时尚纳入研究之列,比如美国的硅谷。

根据我们对时尚城市的研究,将时尚城市的类型概括为七大类,并在下述的文字中作简要的说明和介绍(在后面的各章中将会对每一类型的时尚城市作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这七类时尚城市为:时装文化时尚城市,以法国巴黎为代表;古典文化时尚城市,以英国伦敦为代表;建筑文化时尚城市,以意大利罗马为代表;影视娱乐文化时尚城市,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音乐文化时尚城市,以奥地利维也纳为代表;消费文化时尚城市,以中国香港为代表;信息科技文化时尚城市,以美国硅谷为代表。

一、时装文化时尚城市--巴黎

很难说清"时尚"是不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没有人会质疑法国时尚的魅力。现代意义上的时装虽然由英国人查理.沃斯开创,但他选择或只能选择的地点却是法国的巴黎;可可.香奈尔、克里斯汀·迪奥这样的时尚风格开创者也都来自法国;"高级时装",这个头衔必须由巴黎高级订做时装工会颁授......出于一种通俗的默认,法国也就成了时尚的权威。

时装不是时尚的全部,但时尚确实是一种由表及里的东西。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在这位"太阳王"的统治下强盛一时,著名的凡尔赛宫充分炫耀了王权的显赫,也让这种建筑样式成为时尚。如果高跟鞋是由路易十四发明我们只能当传说听的话,那他热心推动的芭蕾以及芭蕾服装引导的对细腰篷裙的进一步追求则记录在史。现在我们可以从众多描述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片里看到那时候的法国人对着装的讲究和。

"爱好雅致的色彩和优美的装饰,在愉快的无聊举动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在冈布里奇对当时法国贵族欣赏的洛可可风格的描述中,找到同样可以用来揭示时尚真谛的句子。浪漫而富有创造力的法国人在这一点上的想象力远比他们的近邻、拘谨斯文的英国人来得活跃。据说欧洲的上流社会曾经一度流行说俄语,但当法国样式流行后,法语被认为是最高雅的语言而取而代之,并且这种说法在现代得到了很多语言学家的支持,沿袭至今。

法国的文化是带动法国时尚的另一驱动器,这个从来都不缺少思想、文学、绘画大师的国度,不但带动了与人们的生活、穿着潮流密切相关的艺术时尚,而且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巴黎。在20世纪初,巴黎是世界之都:露天咖啡馆、气氛高雅的沙龙、像火焰一样跳动的艺术思潮、巴黎人有些懒散但追求美丽的生活习惯,所有有风情的女子似乎都在巴黎的大街上走动,在具有革命性的艺术精神的鼓舞下,她们需要更适合时代的服装。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时尚里程碑式的早期法国时装设计大师最早的志愿是当一名艺术家,香奈尔如此,后来遭香奈尔调侃但仍然轰动整个西方世界的"新风貌"的设计者克里斯汀'迪奥也是如此,被誉为时装天才的伊夫·圣·洛朗在素描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天分。这和意大利时尚的手工业传统不太一样,也许正是这样,''法国时尚"这块大牌子才更能激动人心。难怪有人说:拿破仑如果活在今天,他会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时尚。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鼍'之美称。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还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像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经济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业中心区,如兴建了210米高,58层的蒙马纳斯摩天大厦;新建和扩建了巴黎四周的卫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较宽敞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巴黎不仅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表演在这里举行;各行各业的专业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常设的国际组织也很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瞩目。

二、古典文化时尚城市--伦敦

伦敦从古代罗马帝国以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悠久传统,是被称为"日不落"大帝国的首都。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遗痕在诉说过去,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历经多年霜雪的风采。如果到伦敦塔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寻游览,一刹那间,您会觉得似乎是回到了数百年前。而与此同时,这里又是超短裙的发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时装由此走向世界各国。

作为世界著名的时尚都市,伦敦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是英国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其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筑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白金汉宫始建于16世纪,收藏大量珍贵家具、绘画和工艺品。威斯敏斯特宫庄严典雅,为伦敦最壮丽的哥特式建筑。圣保罗大教堂高110多米,以悠久的历史和壮观的圆形屋顶著名。此外,伦敦塔、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图索德夫人馆、皇家植物园等亦为著名游览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来此求学深造。

 

伦敦一向有雾都之称,除了夏天以外,天气总是比较阴冷,也时常下雨,不过持续时间并不长,变化相当大。大伦敦大体呈四个圈层的同心圆式,包括伦敦城、内伦敦(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外伦敦(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依据城市特点,大伦敦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港口区和郊区等几部分。伦敦城面积仅为1.6平方公里,是英国历史中心和古王宫所在地,现为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区,是王宫白金汉宫、首相宫邸唐宁街10号、议会大厦、政府机关白厅所在地。东伦敦和南区为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郊区多公寓和别墅,是英国航空工业和汽车制造中心。伦敦交通发达、地铁、火车、地面公共汽车连接成网,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共汽车24小时服务。在伦敦还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风味食品,地处市中心的中国城(唐人街)聚集着众多的中国餐馆和中国商场,它是中国人活动的中心。

此外,初次访问伦敦的人大概会对这里有如此之多的黑人、东方人而感到惊讶。许多人仍然相信,英国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国家,白人占绝大多数。事实并非如此。作为过去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不仅收纳了旧殖民地的遗产,也收纳了大量的移民,由此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和时尚城市的条件之一。

三、建筑文化时尚城市--罗马

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曾经主演过一部故事影片,影片把一个城市介绍给了世人,使这个城市至今都在享用这部影片带来的宣传效应,这部影片就是《罗马假日》,它介绍的城市是膏女剩的男马。

 

意大利是地中海附近一个美丽的半岛国家,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精神财富,众多的艺术大师将这个国家装点得犹如一个硕大的博物馆。意大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文物保护先进的国家之一:素有永恒之城、世界之都以及世界古城美称的意大利首都--罗马;由于考古发掘而重新获得生命的古罗马城市--庞贝;意大利最早进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佛罗伦萨;"朱丽叶"故里--维罗纳;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高峰时期的独特建筑--比萨斜塔以及雄伟的教堂建筑等等,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特殊地位,颇受世人向往。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千百年来,人们对罗马倍感熟悉和亲切,不少人总是对它怀有神秘之感和景仰之情--因为它曾是"世界帝国首都",是一座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古城。

罗马具有无与伦比的理由被称为世界名城和时尚之都。它出现于公元前700多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样,已有2700余年历史。如此古老而又繁荣至今的都邑,在世界上屈指可数。早在1900多年前的帝国时代,罗马城就住有100多万人!这里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昌盛,人们生活相当富足,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罗马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这座城内,聚集了整个古代世界的艺术和文化。遍布着的古城废墟、雄伟的建筑、迷人的雕刻与绘画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广场等众多反映古罗马风貌的历史古迹,置身其间,依稀看到古罗马的强大和气魄。罗马还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基督教、天主教建筑展览。教堂是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化场所,尤其是在中世纪,宗教成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富人的精神支柱和一般大众的精神寄托。僧侣垄断了文化和教育,科学成了神学的附庸,因此古物、标本的搜集是由教会来进行的,尽管他们搜集的目的出于满足宗教宣传的需要和对财富的攫取,但客观上对文物又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中世纪许多有名的教堂、修道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座博物馆,庞贝古城的发现以及后来一些古物名画被教堂收藏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罗马城雄伟的建筑、雕刻、绘画和谐的统一,是罗马建筑艺术的魅力和辉煌成就,是罗马帝国冷静、实际和充满扩张性的体现。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它还是环境的艺术,每一座建筑经典都不能脱离它生存的环境,它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永生。以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大斗兽场为代表的罗马建筑则更类似于工程师的构想,是对古罗马君权大帝国真实历史的展现,是罗马建筑史上的辉煌成就。

四、影视娱乐文化时尚城市--好莱坞

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世界电影业的"首都"美国好莱坞目前处于世界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是美国文化霸权的最好体现。

统计数字表明,好莱坞电影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著名影片《情人》的导演法国人让·雅克·阿诺曾悲观地说,今天的世界上已没有人能制作所谓的"民族影片",除了美国,因为美国文化已成为全世界的文化。

除电影之外,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美国制造":福克斯新闻网FOX、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电视新闻、的流行音乐、《时代》杂志封面人物、ESPN的体育直播等等。

这些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有统计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公司;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额,是美国创造利润最多的行业之一。

美国还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对其进行"美国化"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部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他文化、据为己用,并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

电影业的"首都"好莱坞位于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的西北区。洛杉矶在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原为印第安人牧区村落。178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此建镇,1822年起由墨西哥管辖,1846年美、墨战争后归属美国,1850年设市,城市在美国向西部移民开发过程中逐步发展。洛杉矶为一城镇群组合体,大而分散。它由8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松散市区组成。城中心区位于市区东端,以市政厅及其附近的市、县、州、联邦行政办公大楼为主体,有日本人聚居区"小东京"和华人聚居区"中国城"等;其东北为城市的诞生地,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广场、街道、商店,带有浓郁的墨西哥色彩。中心区以西的中区是好莱坞所在地,好莱坞大街和横贯全市的森塞特大街、威尔夏大街穿过本区,高层建筑林立,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西区大部分为圣莫尼卡山,20世纪60年代初始建的"世纪城"已初具规模,占地73公顷,为一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群,被称为"城中之城"。北部圣费尔南多谷地占市区面积1/2,集中1/3人口,是主要住宅区。中南区和东区分别是黑人和墨西哥人聚居地,住房条件较差。南湾区以旅游胜地海滩著称,南部洛杉矶港区则是对外贸易的口岸。

好莱坞集中了600多家电影和电视制片厂,是美国电影的出生地,在全盛时期为多家电影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际电影明星。好莱坞Ho11ywood曾被誉之为"电影城",最近因为电视盛行,在该处摄制的电影也就相对减少。不过,哥伦比亚、派拉蒙等著名电影公司仍在继续拍片。好莱坞的主要街道是Sunset Blvd与Ho11ywood Blvd。街道两旁是电影院与高级的商店,极尽繁华之能事。从好莱坞大道开始走起,沿路上的HoUywood WMk of Fame排列着近两干个刻着大明星名字的星形石碑。这里的中国戏院(Mann'8 Chinese Theater)前也留下了许多艺人的手印、足印、甚至有鼻印和动物的脚印!HonywoodBowl则因在星光下露天演奏交响曲而闻名。Ho11ywood Bemetery是著名影星的墓地。好莱坞蜡像馆(Honywood Wax Museum)里陈列了与真人一样太的名人蜡像。全球闻名的金氏世界记录博物馆(Guinness World Records Museum)也在这里。好莱坞运动员俱乐部(Ho11ywood Athletic Club)里时有电影明星在此流连,到大厅或餐厅里瞧一瞧,或许你会撞见几个呢!环球影业制片厂(Universal City Studios)是好莱坞近来颇具号召力的一个热门观光据点。游客进入此处后便搭上片场的游览车,沿途上会经过如乱世佳人等电影的拍摄场景,遇见大金刚之类的旧时电影主角。片场中的一条街上是世界各大城市的街景,有美国西部片里的小镇、纽约、英国伦敦、德国柏林、罗马古城等,布景几可乱真。最新的游乐区是斥资一亿美金的侏罗纪公园,游客在这里坐上游艇,然后驶入一个充满热带景象的环境,恐龙在一旁平静地漫步着,突然间恐龙大发兽性,制造出一场混乱,犹如天崩地裂般令人心惊胆战。比华利山(Beverly Hi11s)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好莱坞西侧的高级住宅区。著名影星、名导演及富豪在那里都拥有自己的住宅或别墅。

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8·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于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学院奖的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锡铜合金的镀金裸体人像。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奥斯卡奖分为两大类:成就奖和特别奖。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电影大奖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设奖范围最广的电影奖,它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五、音乐文化时尚城市--维也纳

在西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把心灵划分为知、意、情三个部分。"知"是指理性的认识能力,"意"是指人的意志和道德品质,而"情"则是抬人的情感、感性。如果说音乐是人的心灵的一种体现的话,那么它主要是针对人的情感和感性方面的。也就是说,音乐能够从情感的感性的侧面折射出一个民族心灵的发展轨迹。拿西方音乐来讲,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那时候人们大多强调用音乐来美化心灵,使人的心灵获得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协调与平衡。到了中世纪时期,音乐和宗教信仰紧密结合,成为一种传播宗教观念的工具,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是比较单调的,缺乏丰富的感性色彩,因为中世纪强调神性,对人的感性欲求是持否定态度的。到了文艺复兴之后,人性的解放成为社会的主流,随着这种解放潮流,音乐艺术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到了19世纪、20世纪直至现在,人性的解放更强调一种个性的、自然的趋向,音乐艺术也更呈现出个性的丰富多彩。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世界名城,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维也纳,至今仍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她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维也纳是奥地利最主要的旅游城市,每年的游客近700万。来自东南亚,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游客也有13万之多,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多瑙河贯穿全城,维也纳森林和绿地、沼泽(包括谱拉特公园)、遍布山坡的葡萄园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财富。维也纳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阴蔽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的古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高138米。第2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他宫殿建筑。从美泉宫到国立歌剧院,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到西班牙骑术学校,到处都是一片往日奥匈帝国的京城景象。众多宫殿宅第和博物馆,把辉煌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新年到来的时候,奥地利人就会向全世界献上他们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金色大厅中聆听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很多乐迷终生的梦想。

六、消费文化时尚城市--香港

香港位于我国广东省南端,珠江出口之东,西邻澳门,北接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距广州市135千米,与北京的距离约为2000千米。

"东方之珠"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和国际自由贸易港,已日益成为举世闻名的"动感之都"。它是一个生活的天堂,集各式各样的欢乐于一地。在香港旅游,游客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获得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享受;既可以沉浸在摩登社会的物质享乐中,同样也可以重温旧时代简朴的生活方式。香港人工作紧张繁忙,整个城市都呈现着一种忙碌和快节奏,走在街上,到处都是匆匆赶路的行人。香港地少人多,公共交通网络完善,车辆24小时川流不息,香港的地下铁路、海底隧道几乎都是世界最繁忙的交通网络之一。香港这个不夜城似乎没有一刻静下来,其夜生活之繁华璀璨,可与其他著名国际大都会媲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设有2085个座位,装置了全东南亚最大的机动管风琴;"百宝迷宫"是亚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迷宫;位于尖沙咀东部的富豪夜总会是全球最大的日式夜总会;结伴往酒廊高歌一曲,也是夜间消闲的好主意,在香港此类酒廊有数百家;香港旅馆内多设有迪斯科舞厅,播放最流行迪斯科音乐及MTV录影带,采用全球最先进的音响及灯光效果,营业时间多于晚上10时后至凌晨。

 

一直以来,有据可查的香港历史,多由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说起。其实,香港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最具说服力的考古发现是最近在香港最大的外岛--大屿山上,发现了一座有5000年历史的古窑。史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刻散见在香港各地,虽然前人刻凿的意义和创作者身份已不可考,但可以确信的是,这避风港和淡水湾曾经吸引不少在太平洋沿岸航行的古人在此停留。约2000年前,在汉朝时,中国把香港纳入版图。

香港被誉为购物的天堂。这里的小店非常多,尖沙咀、铜锣湾、旺角、油麻地都是小店的集聚地。这些小店出售的服装不仅来自本地,还有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不但价格实惠,而且很有特色。

七、信息科技文化时尚城市--硅谷

有位美国学者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硅谷,就像一月间北加利福尼亚地区下的一场雨,雨水浸湿了大地;不久,一滴从树叶上落下的水珠与其他水珠汇合起来,形成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些细流不久又汇成小溪,最后,终于汇成-条奔流不息的大江......

 

硅谷作为资讯革命的核心,不但引发了全球资讯科技的革命,创造了新科技、新财富、新生活方式,成为美国最大的信息产业产品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兴衰起伏,而且更深深影响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硅谷因此而被誉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顶峰和工商业界的典范。它不仅是全球计算机产业的心脏,更是世界信息产业的圣地"麦加",是世界高科技产业的最高殿堂。硅谷长盛不衰,其奥秘何在?创造是人类精神之本、力量之源。硅谷的增长是由创新驱动的。专家们普遍认为,硅谷的成功绝不是芯片,不是软件,不是电脑,而是创新,创新的制度和环境。硅谷是"成功的家园,创新的沃'土"。1999年7月22。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访问了美国的硅谷,他在硅谷的午餐会以及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谈及了此行的收获及启示。他说,他和特区政府官员都深深感受到硅谷无穷的创造动力。这股力量使硅谷成为科技发展的心脏、美国人创新意念的摇篮。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是这样评价硅谷的:"硅谷能够重复不断再生的能力一这也是硅谷生存繁荣的重要特质。硅谷这样的霸主地位,能够维持多久呢?永远!因为硅谷既是发动这场经济革命的前进引擎,又具备一应俱全的产业模型,称得上是美国所有创业家的梦想之土"。

人类正进入以知识和创造力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和市场构成的智能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硅谷的诞生和崛起,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使人们看到,科学技术和人的创造力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起决定作用的、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生产力。它要求建立能解放知识、解放人的创造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硅谷的发展方式,客观上符合这种新生产力的要求,因而带动了硅谷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章 浪漫之都--巴黎:舞动的时尚,灵动的艺术

第二章 浪漫之都

 

--巴黎:舞动的时尚,灵动的艺术

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利尔克

 

第一节 巴黎概况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位于北部巴黎盆地中央。巴黎有大小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15.2万。大巴黎包括市区及周围的七个省,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00万。塞纳河自东南方缓缓进入巴黎,环抱西岱岛(ILE DECITE),从西南方出巴黎城。然后,蜿蜒曲折向西北方向流去,在勒·阿弗尔港(LE HAVRE)注人英吉利海峡。塞纳河流经巴黎市区13公里。

巴黎市共划分为20个区,以卢浮宫及西岱岛的一部分为中心,呈螺旋状、按顺时针方向,向外扩展。各区居民人数不一,最多的是15区,22万多人,最少的2区,仅2万多人。

巴黎的历史有2000多年,最早是从西岱岛发祥的。据说,当时居民仅几百人,居住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旧城岛上。公元4世纪,罗马人的一个部落强占岛上高卢人村庄,并建立了"巴黎吉"人的首府,巴黎从此得名。公元6世纪起,巴黎成为法兰西王国的首都,以后历代法兰西的封建王朝均以巴黎为国都。13世纪时,巴黎的人口已达7万。菲利普·奥古斯特国王下令修建城墙和防御工事,西岱岛的人口不断增加,成为王国的权力中心。全城的贸易和手工业作坊逐渐集中在塞纳河右岸,市场开始形成。教育、学术和宗教界人士大多住在塞纳河的左岸。1337年开始的英法百年战争使巴黎遭到严重毁坏。战后,弗朗索瓦一世再次定都巴黎并进行重修。1546年,卢浮宫开始兴建。以后的历代帝王,尤其是路易十四,不惜花费巨资修宫殿、造花园、建广场。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的统治者曾迁都凡尔赛,但巴黎仍是法国宗教、文化、艺术中心。

巴黎--法国的政治中心

1789年7月14 日,巴黎人民愤起捣毁了封建王朝囚禁革命者的监狱一巴士底狱,由此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废除封建制度。1792年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18日政变,1804年称帝为拿破仑一世,并颁布了"拿破仑法典"。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帝国垮台,路易十八建立复辟王朝。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路易·菲力普建立了七月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第二共和国。1851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次年称帝,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9月革命后,成立第三共和国。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第三共和国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第四共和国成立。1958年,戴高乐将军受权组阁并制定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

巴黎--法国的经济和商业中心

法国是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巴黎集中了法国多数大型集团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世界前100家大企业中,有法国企业TOTAⅡIINAEⅡ'石油公司、CARREFOUR超市集团、VIVENDI UNIVERSAL公司、PSA PEUGEOT CITROEN汽车公司、RENAULT汽车公司、SUEZ公司、EDF公司、FRANCE T口E-COM公司和ALCAT口公司,它们的总部均设在巴黎。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在30多年前开始兴建拉·苔芳斯(LA DEFENSE)新区,如今该区已建成30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宇,成了1500家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世界上100家最大企业中已有1/5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法国最大企业的办事机构多数也设在这里,是巴黎地区最重要的商务中心。该区拥有15万职工,2万居民,每年接待200万游客,每天有40万人在那里换乘地铁。巴黎大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0,人口占全国人口近1/5,拥有的财富占全国的一半。巴黎的工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汽车工业居全国首位。在轻工业中,巴黎有传统的服装、化妆品、装饰品和时髦家具等,这些产品都享有世界声誉。巴黎香水驰誉全球,有"梦幻工业"之称,被法国人视为国宝。巴黎的金融、证券、保险业十分繁荣。这里还有法国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金融市场之一的巴黎金融市场。商业也很兴隆,欧洲最大的商场--四季商场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区。著名的巴黎国际博览会、现代化的特罗卡德罗展览馆,使巴黎成为一个可供常年展出的"博览会城"。

巴黎--法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巴黎是座文化古都,到处是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随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著名的建筑物有: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巴黎歌剧院、旺多姆广场、圣心大教堂、荣军院、先贤祠、巴士底广场、枫丹白露宫,等等。

法国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如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卢浮宫中的金字塔,奥赛博物馆及巴士底歌剧院,均得到几任总统呕心沥血的关怀。

巴黎市区塞纳河上的桥共有36座,建造年代不同,建筑式样各异。其中26座桥的历史在百年以上。这些用石砖、钢铁建造的桥记录了战争的演变,王朝的兴衰,历史的变革。多少电影艺术家、歌词作曲家,多少诗人、画家、文人墨客,曾在桥上沉思遐想,汲取灵感。巴黎的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哀乐。最著名的桥是"新桥",1578年动工建造,1603年竣工。最壮观的桥是"亚历山大三世桥",建于1900年,桥上一组组青铜雕像栩栩如生,装饰讲究。从1993年8月起,在塞纳河上开始建造第36座桥一"夏尔·戴高乐桥",位于奥斯特利茨桥的上游,1996年7月15日建成,同年8月8日通行。这大概是塞纳河上最后的一座桥。

巴黎的画廊有300多个,文化交流很多,经常展出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据统计,每年组织的这类展览会达1400次以上。巴黎市属图书馆有83个,还有各类国立图书馆及国家资料中心。国家图书馆藏书1000多万册,期刊40多万份,30多万卷古代、近代及现代手稿保存完好。巴黎文化生活丰富,市区有70家剧场,400家电影院,200问艺术大厅,30所临时展览馆。巴黎有70多所高等专科学院(占全国一半以上),13所综合性大学,许多学院和大学分布在拉丁区。著名的巴黎索邦(SORBONNE)大学、综合科技大学(ECOLE POLYTECH-NIQUE)、国家行政管理学院(ENA)、高等师范大学(ECOLENORMALE DE PARIS)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技术、行政和管理人才。法国的总统、总理、部长和科学家等大多毕业于这些学校。巴黎还有一种专门培养"精英"的学院,叫"大学校"(Grandes l£coles),学生不多,但质量很高。很多有名的"大学校"设在巴黎,其中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声誉最隆。每年7月14日国庆节,在凯旋门前举行的阅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阵的青年军官,就是该校的学员。理工学院创办于1794年。200多年来,这里为法国培养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联军统帅福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贝古勒耳、汽车工业家雪铁龙、法国总统德斯坦等。现在该校已迁往西南郊的帕莱索(Palaiseau),占地150公顷,学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很有名,新生录取名单最后要由教育部长决定。化学与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文学家萨特、蓬皮杜总统等都是这里的毕业生。

巴黎--法国的交通枢纽

巴黎共有三个机场:戴高乐机场(CHARLES DE GAULE),奥利(ORLY)机场和布尔热(BOURGET)机场。北部戴高乐机场又分一号机场和二号机场。一号机场供外国航空公司的远程和中程飞机使用,每天起落飞机300架次,每年可接待1000万旅客,装卸40万吨货物。二号机场供法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飞机使用,每年客运量可达4500万人次,货运量140万吨。南部奥利机场用于法国国内航线和北非航线,每年过往旅客2500万人次。北部布尔热机场用于国际航空展。

 

第二节 巴黎城市时尚元素

 

巴黎的时尚元素很多,而且很经典,享誉世界,令人向往。例如服饰、香水、美酒、美食、建筑等等,--形成了巴黎的各种文化。正是由于这些浪漫的文化特质的聚合,使得巴黎具有了别样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所以巴黎也就被称之为"浪漫之都"。

一、巴黎的服饰文化

浴年的欧洲有一大批富翁,而这些生活在民主平等思想下的欧洲富豪们更愿意安静的享受,但一丝也不肯放低对生活豪华的要求。而在这些所有的豪华的生活要素中,穿衣是最能体现品位的一项指标了。而如果你想买到心爱的衣服,还是得到巴黎这个世界服装中心来。因为在这里云集着世界最顶尖的设计师,有着最好的缝纫师;当然,也有这个世界上最有眼光的顾客。试想,好衣服穿在身上却没有桌欣常评议,那又何来乐趣呢?

一年四季,全球爱好时装的人士和货真价实的时装行家都会集结到巴黎,参与最新的高级定作服和高级成衣发表会。这是真正的世界服装潮流的引导者,是世界时尚的晴雨表。

巴黎共有十二个高级定作服的品牌,同时还有几个"客串"品牌(所谓的客串品牌就是一些渴望进入高级定作服世界的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必须经由资深设计师认可,才能发表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品牌,是一些讲求独立精神的创作者的作品。高级成衣发表会显得热闹非凡,光是2004年,就有来自45个国家、81)0多位记者和四面八方的买家参与盛会,他们得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看完140场服装秀。

时尚狂热的中心点通常就在巴黎市内,有1/3的高级定作服和高级成衣展在罗浮宫、装饰艺术博物馆、丽池酒店、华国洲际饭店、或是艺术博物馆的玻璃门廊下举行。但有时我们也会看到出乎意料的场合,比如设计师Emmanu口 Ungar0就把Vi11ette科技城变成了一座花园;Donat日1a Versace则堂而皇之地占领夏佑宫;Prada进驻了法国共产党的总部;LV的模特儿昂首阔步于雪铁龙公园的温室里;波斯裔设计师Morteza Pashai则把服装秀搬到了阿拉伯研究中心内。

守着这个全球知名的时尚服装市场,聪明的法国人成立了一个叫做高贝尔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集中了全世界最知名的豪华品牌消费品,集中优势,统一进退,以求创造更大的财富来源。委员会遵循宁缺毋述的原则,所以至今有资格成为成员的只有68个顶尖集团的品牌,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只能望其项背而难以和它分庭抗礼。

委员会提供质地优良但价格不菲的产品,成为法国品味消费界的执牛耳者,被追求时尚生活的人们奉为时尚指向坐标而亦步亦趋,而这些品牌的老买主也都感到了自己的情趣高人一等120世纪80年代,该委员会的统计数字表明,当时这68个品牌每年的营业额高达400多亿法郎,其中70%用于出口。

再随便看看服装的价格,一条香奈尔的绣花裙标价110万法郎(折合人民币150万元)。这算是比较正式的晚装,非常讲究。而普通的便服随便卖个八九十万也是很正常的事。一件圣罗兰的丝质衬衫,售价折合人民币也要数千元。即使是遇到大减价,7折到5折以后价格仍然是普通商品的数倍。

在今天的法国,世界名牌时装云集,而且名剪倍出,新人新活力源源不断。髓便说来就是一堆名牌,如迪奥,香奈尔,尼奇,圣罗兰......以及在中国人人皆知的皮尔卡丹。

皮尔·卡丹这个世界著名服装品牌,有人形容时用了下面的句子:

"想象一下: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忘了季节的阳光冲破爱丽舍宫的警卫和树叶的重重阻隔,放肆地洒落在一位可爱老头那简洁的脸上。老头与毗邻的法兰西总统相视一笑,把那颗天才的脑袋埋进了剪刀与几何的王国,再经过无数个从不缺乏想象力的裁缝手中的传递,一个创意便成全了暗香浮动的衡山路上无数红男绿女骄傲的借口。"

以上就是在描述皮尔·卡丹王国的总设计师皮尔·卡丹。他比希拉克更加贴近我们对于一个国王的想象。无论从设计还是经营角度,无论是高级女装还是高级成衣,皮尔·卡丹都是杰出风范的代表。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皮尔·卡丹品牌注重剪裁的主体质感以及整体的结构,风格基调一以贯之。皮尔·卡丹常用鲜艳的大红、中黄、蓝绿、钻蓝和紫色,这些颜色纯度、明度和彩度都很高,给人以健康的感觉,再加上其独特的造型更突出了现代的雕塑感。服装造型常常很抽象,包括服饰的构件和装饰的纹样,所以皮尔·卡丹被誉为是法国时装的"先锋派"。皮尔。卡丹的严谨、皮尔·卡丹的纯净,皮尔·卡丹的精炼让每个人都诚心地跟着他的感觉--饱和的色度、明度、纯度都赋予了衣着的健康和现代。有着太阳神"阿波罗"标志般的皮尔·卡丹男装,美神"阿芙洛狄忒"般的现代女装设计,引领了整个世界服装潮流同时也奠定了皮尔·卡丹服装的世界地位。皮尔·卡丹早已不仅仅代表几十年前那位只会操持剪刀的裁缝了。迄今为止,皮尔·卡丹帝国拥有850多种不同的专业产品,全球直接为皮尔·卡丹工作的劳动者达到了20万,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皮尔·卡丹的品牌遍及世界五大洲,每天约有600家工厂企、生产"Pi口Te Cardin"和"MAXIM川S'品牌的各种服装、香水、家具、食品以及器皿,就连卷筒纸和沙丁鱼罐头也有"Pierre Cardin"的标记。特别是"Pierre Cardin"牌的领带,更是风靡世界。据说如果将"Pierre Cardin"的领带一条接一条的连接起来,可以轻松地绕地球一周还有余。

巴黎时装,永远充满着衔接不完的艺术创意,似乎让人一睁开眼便没有停止吸收的时刻。

二、巴黎的香水文化

巴黎在19世纪就是世界最香的城市,或者说是香水选择最丰富的首都,就连Paris这5个字母的组成,念起来仿佛在声音中也嗅到香水的感觉。

然而在服装设计师跨足香水市场之后,香水的语言已经变成Calvin Klein的Obsession、Kenz0的竹子、Armani的Gi0、Gucci的Envy。香水被纳人流行市场操作的阴谋之一,愈来愈相似的调味配方,让我们丧失嗅觉识别的原始本能。然而当你来到巴黎,你却可以找到真正地道、品质突出、香味独特的正宗的巴黎香水。首先是位于St Germain大道上的Diptyque,红色的遮阳棚布已经因岁月的洗礼而褪成紫红色,暗暗小小的店面,从外观看起来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如果不了解它的身世背景,大概不会有什么人会为它停下脚步。推开大门进去后,一种经过时间沉淀、极为复杂深沉的香味,从店内各个角落飘散着。

事实上,这间香水店的商品在国际顶尖家居设计杂志中常常出现,是香水迷放在口袋里的私人气味收藏,无论是喷洒在肌肤还是居家空间,那股自然不做作的香味,闻到的人的反应必然是:哪个牌子的香水啊?1963年,Diptyque就在这条河左岸最重要的交通动脉上开张,而Diptyque是属于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衣香鬓影的气眯,即使时空环境变迁,Diptyque那种古典优雅的巴黎味道,仍然是某段巴黎生活美学的切面:蜡烛、古龙水、香氛、沐浴用品,用嗅觉去回忆19世纪的巴黎。

Diptyque的香水分成室内香氛(Parfum d'Ambiance)、淡香水(Eau de Toilette)、香水(Vinaigre de Toilette)3种,依据19世纪古老配方调制的香水,原料包括树木、花朵、植物和香料,纯粹单一的味道是Diptyque的特色,适度的酒精含量,即使是气味浓重的香水也不会有令人反感的化学味。

香氛蜡烛是Diptyque的创业之作,多达40多种的味道,足以让蜡烛迷欣喜若狂。透明杯装的设计,典雅现代,丰富的香味选择以及取材天然原料,烛蕊点上火,自然飘送一室迷人的芳香。

三、巴黎的建筑文化

巴黎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吸引世界各国的艺术青年走向这里。几乎所有到巴黎的人无不为之感叹--文化的殿堂,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巴黎有3115座古典建筑遗留至今受到很好的保护,相比之下中国有很多千年古都多有逊色。大家熟知的卢浮宫、爱丽舍宫、凡尔赛宫不仅是文化艺术保存地,更重要的是人类文化艺术精华的创新。荣军院、凯旋门、巴黎公社墙,以及巴黎圣母院、玛德兰大教堂等建筑,使巴黎的文化更具神圣。也因为如此,巴黎更成了世界旅游胜地。

 

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宫,驰名世界,是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它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成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官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眷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潢更富有艺术魅力。500多问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致瓷器。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而塑的铜雕风姿多态,美不胜收。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官,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卫~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南北宫和正宫底层处路易·菲利浦时期已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他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到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演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和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篇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埃菲尔铁塔于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埃菲尔铁塔占地一公顷,耸立在巴黎市区塞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上。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身总重量7000吨。塔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115米,第三层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已安装电梯,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小憩,领略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全景:每逢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公里之内的景色。埃菲尔铁塔脚下是战神校场(Champs-de-Mars)的绿荫区。过去这里是练兵场,现在是公园。古时候以及大革命时代,这里是举办许多节庆活动的地方,比如由罗伯斯庇尔发起的1794年6月8日庆祝的"至上节"。到了近代,六片地方曾数次被用作举行世界博览会的场' 所。今天,这座1908-1928年由佛尔米热负责设计的公园被几条宽阔的林荫大道所分割,成为好几座花圃和小巧的水面。

 

凯旋门地处宽阔的戴高乐广场。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

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一幅位于面向乡塞丽寨大街一面右下侧,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型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画着线,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四、巴黎的美酒文化

说起法国的美酒,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更是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过优质的酒,价格都很昂贵,所以还有人把享用它视为一种品位与身份的象征。但究竟有几个人能品出个中滋味,就很难说了。但不管怎么说,凡有机会到巴黎游玩,不抽空尝一尝这个世界名酿的滋味,就不能算是一次完满的旅程。而且在巴黎,旅游局还组织"酒乡之旅"的专题活动,参加活动能学到很多东西。

而徜徉在巴黎街头你常常会发现,甚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甘醇的酒香。要追溯现今法国的名酒,那还要说到1715年:当时年轻的让·马爹利只身来到距巴黎西边四百公里的小镇,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由于那个地方盛产一种小粒、多汁的葡萄,非常适合酿酒。所以他就干上了这一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他的酒得到了世人的推崇。而今,属于马爹利麾下的几乎都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金王、X0、拿破仑、蓝带、名士、金牌、三星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王"堪称极品中的极品,是世界罕有的佳酿;"x0"是"非常久远",它至少要在酒窖里贮藏二十年以上。

当然,仅仅只有好酒还不能算是时尚,更重要的是一种悠远深长的酒文化。巴黎人饮酒很讲究格调,吃什么菜配什么酒都很有学问。餐前餐后还有开胃酒和助兴酒,有的甚至早起便要喝上一杯。睡前来两杯。真是时时都把它"挂在嘴边"。难怪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酒生产和消费国了。据统计,法国每年大约生产七百多万吨的酒,除一小部分外销,多数都被"自己人"干掉了。上千种品牌,让叭看得眼花缭乱。法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少1.4%。酒的消费量却占世界的30%。不过,尽管如此,在巴黎街头你很难看见东摇西晃的醉汉。因为在法国,在巴黎,饮酒是一种文化。

对于讲究的人来说,品酒要分成四个步骤:首先是观,即欣赏它在杯中美观、透亮、圆润的色泽;其次是闻,轻轻地摇动酒杯,贴近鼻尖,让它特有的醇香通过嗅觉传遍全身;再次是听,举起高脚杯,与对方轻碰,欣赏那清脆的丁当声;最后才是品,慢慢地吸入,慢慢地玩味,缓缓地咽下,会觉得一股暖流从腹中升起。据说好酒只需一口,就能使饮者浑身散发出馥郁芳香的味道。

五、巴黎的美食文化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厨师的地位等同于富豪名流,备受尊崇;五星级餐厅傲视群龙,是社会的谈论焦点、观光客的话题;顶级餐厅打出"一生一次奢华"的口号,没有去过让人一生似乎缺憾无限;所谓的法国美食还有一个不便:着装不一定华衣金缕,但西装领带、裙装高跟鞋总是不能马虎,礼节更得按部就班,才能保持翩翩风度、不出糗......巴黎之所以为美食之都就因为大街小巷都有不辱美食之都名号的餐厅、酒馆、饭馆;服装呢?不必拘束,你看,筒衣便鞋的小说家走进来了;口叼烟斗、浅色卡其裤的退休银行家就喜欢他熟悉的街角餐馆的老位子;从法国南部来巴黎找表演机会的一对姐妹就爱小巷中老伯的家乡味......

法国酒店有很多浪漫的故事,它的评星依据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的历史和品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最爱--巴黎游艇公司的"唐璜号",是塞纳河上的一艘豪华艇,该家公司兼营陆上及水上的餐饮。它的客人不乏影艺明星、政治人物及社会名流。唐璜号每天仅一个航次,每晚准时8:30登船,每航次约3小时。每个航次,包括一份有鹅肝酱在内的套餐及酒水,仅/90法郎。

它另外还有二艘10人小船,包船连餐饮在内,每小时仅2500法郎,不过这些餐点均为冷盘,热盘另外加收费用。

老手艺餐馆位于交通繁忙的意大利广场旁,与十三区的中国城近在咫尺,两地步行仅10分钟。里面全是用粗犷木头来装潢的,这些木头流露着法国古老乡村的拙味、自然味,营造的是法国古老家庭的气氛。

而在巴黎普通食品的价格与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仿或略高。有些食品在超市中,如牛奶、饮料、大米等的价格比中国还便宜。平时如果自己开伙,每个月的伙食费用在1500-2000元人民币之间。实际消费要根据个人标准而定。巴黎到处可见中国餐馆,且价格较其他欧洲城市便宜。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一样,直接饮用矿泉水或自来水,酒店没有开水供应。

咖啡馆是巴黎乃至欧洲很多国家的一大城市景观,而属巴黎的最有特点,最为著名。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大师、名人巨匠都和巴黎的咖啡馆有缘。但要真想领悟巴黎人自己的带有某种神秘和感份隋调的咖啡馆,就应该离开闹市区,走向那些在窄小的街道中虽不喧哗却真正味道十足的咖啡馆。

喝咖啡,或露天喝咖啡,在巴黎是全民运动,更是一种悠闲的表征。法文里的Cafe源自阿拉伯文,而巴黎咖啡馆历史已有300多年。巴黎第一家咖啡馆就是圣日耳曼区著名的普寇餐厅(Le Procope)的前身,而一路发展下来咖啡馆已经成为巴黎文化以及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了。而巴黎咖啡馆并不像美式日式或意式的咖啡在玩弄各种加味的香料,他们纯粹以香醇的黑咖啡为主,也就是Express0,最主要还是在品尝气氛与环境,嫌黑咖啡太浓的人,倒是可以尝试蛮有特色的欧雷咖啡(咖啡加牛奶)。

塞纳河北岸从沃利大道、香榭丽舍大道,再向北到蒙马特尔大道、奥斯曼大道等都是巴黎十分繁华的商业大街。入夜时分,灯火辉煌,人流如潮。晚上10点钟以后,很多商店先后关班。正式的西餐厅也相继黑了灯,只留下街边一个个咖啡馆和酒吧仍然高朋满座。

六、巴黎的左岸文化

左岸文化,因其位于塞纳河左岸而得名,以文学艺术和生担情调的特色著称。这里甚至可以说是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文人墨客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出现了或者曾经生活过不胜枚举的统帅时代风骚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诗人。17世纪以后,涛渐地随着巴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塞纳河右岸逐步被开发,确钱人迁徙到了右岸。而塞纳河左岸的圣日耳曼大街,蒙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一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咖啡馆、书店、遁廊、唱片行以及电影院为主的集中的文化圣地,也成了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诗人画家的乐园。他们都在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要一杯加奶的热气腾腾的咖啡,寻找着自己的艺术梦想。正如有人在他的文章中所写的"在咖啡馆中,色彩、香气、味道和醉意可以从一个瓶子或者许多瓶子中倒出来;无论方形的、圆形的、圆锥形的、高的、矮的、棕色的、绿色的或者红色的瓶子;可是你自己选的饮料却是清咖啡,因为你相信巴黎本身就含有足够的酒精。"

 

今天,在塞纳河的左岸,你依然可以坐在咖啡馆中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在萨特写作的灯下、从毕加索发呆的窗Vl向外眺望梦幻般的塞纳河。或许你不敢相信你现在就坐在世界上最富有情调和文化气息的中心。然而的确,塞纳河右岸是巴黎金钱和政治的中心,而左岸成了世界经典文化与格调文化的模板与象征。来到了巴黎,你不能不来塞纳河左岸看看,在这里的咖啡馆中坐坐,这是文化与历史积淀成了的结晶,是真正的巴黎。

七、巴黎的剧场文化

在巴黎,所谓"进剧场",实际上是指去娱乐场所观赏演出。最有名的是香榭丽舍大街上的"LID0"(丽都)夜总会,奥斯曼大街上的"MOUIINROUGE"(红磨坊)夜总会,以及不少中小型的表演夜总会。

红磨坊是巴黎最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位于巴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因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的舞会》使其声名全球;《法国康康舞》和《红磨坊》电影,把红磨坊的名字更彻底地推向了全世界。红磨坊始于19世纪下半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使巴黎北蒙马特高地这一带充满了艺术气息,成为巴黎最为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地区。艺术活动总是会伴随着美女和香车,伴随着浪漫,小咖啡馆,小酒吧也多了起来,舞女们在艺术家们的感染下,跳出释放青春的"康康舞"。穿着欧洲很流行的镶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随着狂'热的音乐节奏,大胆地扭动着臀部,高高地抬起大腿把陈腐的规定与束缚踢向半空中。

如果你有机会去法国,那你一定不能不去巴黎;如果你去巴黎而且要去剧院,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红磨坊。

八、巴黎女郎的时尚

一提到巴黎女郎的时尚,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都是一些浓妆艳抹、奇装异服、香气四溢、举止优雅的女人。然而这是事实吗?其实不是。我们印象里的巴黎女郎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被尘封在历史当中。今天的巴黎,在街头巷尾,闯进你眼睛里的大多是外来的游客。如果我们放下对巴黎女郎的这种傲慢与偏见,你就能发现真正的巴黎女郎的时尚。

今天的巴黎女郎,平时几乎不穿名牌,款式也很少标新立异。她们所理解的"时尚"大概只有四个字--回归自然。所以,她们最喜欢宽松自如而决不碍手碍脚的休闲装,鞋子基本上是平底的,很少高跟;手包大多平平常常,头发全是自然地一披或一挽。她们的头发本来就是金黄的,更用不着为了流行而去染成黄色。至于化妆,她们决不在自己的脸上胡涂乱抹,动手术,搞得面目全非。她们就是这样的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然而就是这样的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仍然引导着世界的潮流,向每个人透出时尚的质感。

法国的女郎十分自信,不会让化妆品遮掩自己的天生丽质。她们甚至很少戴首饰,最多是一条别致的项链,而且差不多都是某种情感的纪念。她们使用很淡的香水,只有从她们身边走过时才会闻到。法国女郎偏爱的香水味是一种清雅的幽香,一种大自然中花的气味。所以常常你会觉得闻到一种花香,扭头一看,却是一位法国女郎美丽的身影。

这些可爱的法目姑娘,她们自小在一个美术的国度--也就是在无处不在的画廊中受着艺术的熏陶而长大。她们最希望成为画中人。她们深知最高品位的视觉美是色彩。因此,她们首先要做的是选配服装和随身用品的颜色了。选配色彩需要很高的修养。色彩最高的要求是格调、意蕴以及和谐。别看她们服装的样式简单,颜色并不复杂,往往只有两三种颜色,但她们对色彩的选配却像画家那样苛刻,那样精心地对待颜色的色差与色度。颜色表示一种品格、情感、个性,或者说就是她们自己。故而,这些巴黎女子站在那里,那风采有如一片早春,或一片熟透的秋,或一片茫茫的暮雨。在她们身上不大会出现一块不伦不类的色彩的不和谐。尽管每个巴黎女子的服装都有其独自钟情的色谱,但她们站在一起时却极其和谐。

她们很少大声说话,吃东西也不大嚼大咽,举手投足的动作都很小很轻;即使在地铁车上,她们也是文静地站在那里。她们不喜欢美国人的牛仔装,她们固执地痴迷于自己深邃的传统,她们都有很浓郁的历史情怀。所以,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的巴黎女郎,就到书店里去。她们静静地停立在书架前,捧着一本书读着,旁若无人。她们读书的神态颇似在教堂里读圣经那样专注,带着一点虔诚。

巴黎女人创造着这个城市的美的时尚,也创造了世界的时尚史。

 

第三节 巴黎城市生活素描

 

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巴黎市人口近十年趋于稳定,并有年轻化趋势。

人口普查表明,巴黎人口总量基本保持在200多万人。1999年3月8日巴黎差计有212.58万居民,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减少2.65万。在1990年以后迁入首都的居民中,近半数年龄在25。39岁,从而使得巴黎人口呈现年轻化趋势。

普查还证实,巴黎大区确有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因为巴黎大区近2/3人口不在所居住的市镇工作。巴黎市政府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5年之内将汽车流量减少3%,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及其他替代的交通方式,如:自行车、旱冰鞋等。

巴黎是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城市,甚至可以说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在巴黎各种各样的文物遗存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很多古建筑保存至今完好无损,风韵犹存。当你走进巴黎的时候,就如同走进了建筑的历史,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到现在为止,巴黎受到保护的古建筑共有3115座,每一座历史建筑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丰富着巴黎的文化,为本已浪漫的巴黎更增添了一份情调。雨果的寝室、莫奈的睡莲池、巴尔扎克的小花园使城市宁静;卢浮宫、爱丽舍宫、凡尔赛宫使城市尊贵;协和广场、孚日广场、巴士底广场使其博大;昂莱城堡、宛赛纳城堡、卢瓦尔城堡使其深邃;荣军院、凯旋门、巴黎公社墙使其庄严;圣心教堂、巴黎圣母院、玛德兰大教堂使其神圣;埃菲尔铁塔使其崇高;而巴黎歌剧院则使其高雅。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的历史文物塑造了巴黎高尚的城市文化。而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成了巴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为生活在巴黎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和熏陶。

一个城市文化场所的多少,设施水准的高低,标志着它不同的文化品位。巴黎的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娱乐中心、阅览中心、资料中心和信息中心,多达364个。此外巴黎还拥有众多的博物馆、歌舞厅、电影厅、剧院和市属公共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真可以说是质优量大,成了巴黎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巴黎的体育设施在世界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在仅仅105平方公里的面积里,有体育设施437座。在23座体育初学中心,每天都有2000多名儿童在学习各种体育项目。巴黎的群众性体育组织也相当多,光社区体育组织就有618个,各种俱乐部3500多个。

巴黎市民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人们将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看做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巴黎的各个社区,到处可以看到中小学生在小公园里踢足球,打篮球,练习乐器,在河边、湖边和植物园中画画。在巴黎,你还经常能看到小孩子排练合唱,庆祝生日,做游戏,文化艺术气氛很浓。当然,在这种浓郁的文化熏陶之下,巴黎市的成人也热衷于业余艺术实践,很多人会一种以上的乐器,常与朋友们在一起演奏。有的人则酷爱写诗、绘画、雕刻、雕塑、制作手工艺品,也有人积极参加舞台表演。经常跳舞的人就更数不胜数了。

巴黎是鲜花之都。无论是在房间里、阳台上、院落中,还是在商店里、橱窗前和道路旁,到处都有盛开的鲜花,到处有迷人的芳香。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巴黎人更是喜爱环境之美。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经常在社区开展活动,或举行讲座,宣讲环境保护法规;或举办美术及摄影展览,组织居民参观;或为居民提供环保帮助;比如帮助养护绿地,种植鲜花等。现在,巴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24平方米,古城中到处是绿色,到处有鲜花和古香古色的建筑相映成辉,分外妖娆。

巴黎人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这无疑能使他们得到高雅充实的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以及身心的锻炼,也使社区增强了精神凝聚力和环境净化美化的能力。

 

第四节 巴黎的城市管理

 

巴黎的城市管理突出表现为它对于文化的管理和城市的规划两个方面。

一、巴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欧洲国家普遍重视文化保护与发展,一般大量游人的参观对象是古建筑,包括古堡、教堂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种类繁多的博物馆。在欧洲,对文化积累的尊重与珍爱随处流露,比如巴黎的旧城建筑外观明文规定不允许改变,你可以改造房屋的内装修,但不能改变外墙,这些外墙所用的石块也被称为巴黎石。塞纳河两岸每到周末是生意兴隆的长长的旧书摊。巴黎街头的广告柱是几百年前的公告栏,英国温莎堡还留着古老的火车站......

法国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负责管理全国文化事务的政府机构--文化部。首任文化部长选聘了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文化部从一开始确立的宗旨就是:"使最大多数的法国人接触全人类的,尤其是法国的文化精华;使法国的文化遗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园地。"法国文化部以完备的建制、庞大的机构和强大的财政支持长年坚持贯彻这一宗旨。文化部除直属部长办公厅的行政总检察署、国际事务司、新闻通讯司外,还有行政总司、发展与地方文化司、档案司、博物馆司、建筑与文化遗产司、图书和阅览司、造型艺术司、音乐舞蹈戏剧与演出司、法语总局(负责促进法语在国内外的运用与推广)、国家电影中心。此外,文化部还直接管辖一些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文化机构或团体,如卢浮宫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10个文化场馆,以及巴黎国家歌剧院、国家文化遗产学院等18个文艺团体或院校等。

 

为贯彻国家总体文化政策,法国文化部在法国本土22个行政大区均设有文化局,大区文化局长为文化部官员(在文化部领薪),是中央派到地方的文化代表,受文化部和大区政府的双重领导。法国非常重视文化的民主化,如各大区文化局长就主要负责落实政府的"文化分散政策",即将文化活动、资金和设施分散到全国各地。文化部的各专业司局(博物馆司、音乐舞蹈戏剧司等)也往基层派"文化顾问",协助地方文化局长按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文化的投入,文化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的比例近年来都稳定在1%左右。如1999年文化部获得财政拨款156.69亿法郎,占国家财政预算的0.97%。政府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兴建或维护文化设施、资助文化活动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行政支出。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的兴建和改造由国家财政独立承担,如大卢浮宫改造计划。地方兴建文化设施和举办文化活动,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分担,并以地方为主,地方出资额一般是中央的3倍。法国政府还大力扶持图书出版行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其增值税率仅为5.5%,而一般行业的增值税率为19.6%。法国还通过向电视用户征收电视税(规定每台电视机每年须缴纳700法郎的税款)等办法筹集国家电视台需要的资金。

同时,法国在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和电影产业与电视产业之间的平衡上也别有一番作为。在巴黎,所有的经济企业都要交18.6%的增值税,而文化企业只用上缴7%的增值税,法国设有"国家电影中一,",担任政府管理电影业的职能,代表政府征收一定比例的电影放映、电视播放收入,然后用于电影制片的补贴。1997年和1998年,政府给电影的资助超过10亿法郎之多。为了解决电影和电视之间的矛盾,法国政府增设立了一项专门税收,既征缴电视台营业总额5%和电影录像出版版权转让费2%的税收,用以专项补贴电影生产。同时还制定了电视台投资拍摄电影的政策,规定凡电视台投资拍摄的影片,可以不受电影放映2年之后才能上电视的法规约束,把播出时间提前到半年或者一年;另外为了防止电视吃掉电影,这项政策还严格规定了电视台投资影片的资金不得超过拍片费用的50%,且电视台不能以制片人的名义出现。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文化的外交功能,从1945年起至今,法国的对外文化宣传与交流工作归外交部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管理,总司下设5个司,并有外交部艺术行动委员会等负责具体的文化外交工作。法国还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文化网络,以推广法国文化,普及法语运用。总之,法国拥有庞大的文化外交系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员和经费一直占外交部费用总数的1/3以上,文化已成为法国外交的基石。

除政府重视外,法国还鼓励私人协会开展文化活动,参与文化管理。早在1901年,法国就专门立法,允许两个人以上就可申请成立协会。这种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协会的收入不允许个人私分,只能用于文化活动的再投入。协会可申请举办文化活动,协助政府举办文化节庆。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设施,有许多在建成后交给私人协会管理。文化协会成为法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活跃力量。

由于政府、民间、官员、老百姓都十分重视文化,法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法国是一个面积55.1万平方公里,人1516000多万的中等国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国。法国为世界贡献了众多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难怪有人这样说:"法兰西使人发现她是这样一个民族,人们可以凭借精神号青感--犹如凭借种族--归属于她。"

二、巴黎的城市规划

一河两岸是巴黎的基本格局。从巴黎建城以来,都是沿着塞纳河发展起来的。塞纳河宽约200米,河上建有36座桥连接两岸,街道呈奥斯曼规划特色的放射形布局。主要有南北和东西两根主轴线,交汇于西岱岛中心。

城市规模是巴黎市的基本规划。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汽车和地铁,城市半径相应扩大。现在在周围建立了一条环城高架车道,而在市区内没有见到其他的高架立交桥,只有少数几条地下立交车道。环城高架车道控制了市区的规模,避免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在这个范围外建了五个卫星城,卫星城的建设沿市郊的列车线路呈星形分布。今天的巴黎卫星城建设相当完善,有许多大学都已迁到卫星城。那么巴黎城市规划的原则是什么呢?

首先是环境至上的原则。保护环境是巴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在市区和周围的卫星城之间有大量的绿地和森林。在市区东西轴线的两端各有一片保留绿地,每片绿地的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老城区。这两戌森林可以为巴黎市提供净化过的新鲜空气。在城市中有10多个面积相当于两三个中国八一广场大小的花园,全部免费供人们休息。而所有的市政管线全部都埋在地下,因此在巴黎你看不到一根乱拉的电线。下水道口有喷水的装置,每天都要冲洗几次街道。

第二是公交优先的原则。政府高度重视小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采取了很多鼓励公交系统发展的政策。在巴黎,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汽车,但是平时并不开,都选择乘坐公交车。所以在高架桥上的车辆相当多,但是没有见到堵车的现象,并且车速都比较快。在巴黎,人们选择乘坐公交车而不是自己开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巴黎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地铁、公共汽车、火车、飞机的交通线路全部联网,铁路直接进入航站楼。车次间隔时间短的如地铁几分钟就一趟,间隔长的城市之间高速列车从早晨6点到晚上10点期间每小时一趟,不管车上有多少乘客,都24小时准点运行。

第三是均衡发展的原则。巴黎市区的发展是围绕着既定的西岱岛中心,沿着东西、南北均衡发展。拉德方斯区的建设是为了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位于市区西端。但在这个区建成以后,人们感觉城市的重心偏向了西边,带来了人口就业等方面的社会问题。为此1Q年前开始在对应的东端建设新的左岸工程,以便取得均衡的发展。在巴黎,很多展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的规划位置都考虑了城市均衡发展。而这样均衡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规划,同时还包括人口、就业、交通、绿化、住宅、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所有的市政规划都是经过周密的策划之后才分步执行的。

第四是注重特色的原则。特色的街道是巴黎建筑文化的标志。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巴黎产业结构的变化,许多以前的工业区搬迁,许多居民也搬迁。政府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复兴这些街道和工业区,著名的巴士底旁边的手工业区经过修建以后,仍然保留原来的古老的街道风格。窄窄的街道,古朴的建筑,前店后场的手工业商店,这些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昔日的文化氛围。在巴黎,每个较大的新区都是以一个新建的公园为中心的综合街道。以公园为中心,办公楼、住宅、艺术家工作室等综合规划,完全不同于单一住宅小区,避免了办公区下班后变成了无人区和住宅区上班时成了小偷区的矛盾。

结语:

时尚都市巴黎,这个独特的城市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游客。超过了法国的人口。而巴黎的城市建设无疑是成功的,既发掘了旅游价值,也使居住在这里的人感到更加方便、舒适。突出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巧妙地融合了人文文化和工业文化,时尚城市巴黎已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典范之一。

 

第三章 经典之都--伦敦:传统就是经典,经典就是时尚

第三章经典之都

 

--伦敦:传统就是经典,经典就是时尚

当你对伦敦厌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烦了。--18世纪英国文坛大师萨廖埃尔·约翰逊当我在伦敦的冬夜里,在荧荧闪烁的万盏路灯之下,沿着滨河街散步的时候,我简直如醉如痴,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关的地方......

--19世纪英国散文家兰姆

 

第一节伦敦概况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达法国。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轮敦盆地和威尔德丘陵。

伦敦,英国的首都,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坐落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88公里,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大的进出口港,市区有1万多条街道。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他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面积16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自成一区,是英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伦敦西区,是英国政府所在地,被人们视为英国的神经中枢,是英国政治的象征,同时也是繁华的商业区、文化区和商贾巨富的聚居区。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

 

伦敦的气候

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平均气温1月为4.{℃;7月为18。C,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伦敦一向有雾都之称,除了夏天以外,天气总是阴阴冷冷,也时常下雨,不过持续时间并不长,变化相当大。一般来说,6月份气候就逐渐好转,天空晴朗,阳光温和;7、8月进入真正的夏天,艳阳高照,但温度在20。C左右,白昼特别长;9、10月份秋高气爽;11月下旬慢慢进入冬天;12月到来年的2、3月就是真正的天寒地冻,气温在10。C以下,但下雪的机会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还是保持在15。C以下的低温。

伦敦的历史文化与教育

伦敦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伦敦地区就是当时英国人居住的地方,不过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入侵大不列颠岛。公元前43年,这里曾是罗马人的主要兵站,并修建了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木桥。当时伦敦被称为"伦底纽姆",意为"山丘之要塞"。此后英国历代王朝在此建都,伦敦是座古迹名胜很多的城市,这里有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首相府)、议会大厦、大本钟、"伦敦城"、大英博物馆、蜡人馆、圣保罗教堂、威斯敏特教堂、格林威治、海德公园和马克思城等。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苏格兰诗人邓巴称它为"万城之花"。伦敦是世界文化名城。大英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博物馆内的埃及文物馆,陈列着7万多件古埃及的各种文物;希腊和罗马文物馆,陈列着各种精美的铜器、陶器、瓷器、金币、绘画以及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型石雕;东方文物馆,陈列有大量来自中亚、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远东的文物。馆内还有西亚文物馆、英国文物馆、金币徽章馆、图书绘画馆等。除大英博物馆外,伦敦还有著名的科学博物馆、国家画廊等文化设施。伦敦大掾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等都是英国的著名院校。

伦敦的人口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121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19世纪,伦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1900年,伦敦的人口增加到200万。20世纪60年代伦敦人口曾达到800多万,2001年伦敦人口为718.8万。30%的伦敦居民是外来移民,由于在这里传承了好几代,也算是伦敦人了。伦敦人是典型的西方人性格,加上英国独有的高傲气质,他们大都是很有教养、彬彬有礼的绅士和淑女,表面上看来不像美国人那么随和,也不如法国人的热情,喜欢保有私人空间,其实内心里依旧保持友善热情的本性。

伦敦的交通

伦敦是英国的铁路中心,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一伦敦地下铁道开始通车。至1991年,伦敦全市地铁干线有9条,全长414公里。十几条铁路干线从这里伸向大不列颠岛上各主要城镇。1897年,伦敦开始有公共汽车服务,是世界上最早有公共汽车的城市之一。至1991年,大伦敦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350多条,总长度为2800公里,公共汽车6600多辆,且都是双层公共汽车。此外,伦敦还有约1.3万辆出租汽车。伦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121和航运市场,世界上主要的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年吞吐量约在5000~6000万吨之间,是英国海运的"大哥大"。伦敦的西郊还有一座欧洲客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希恩罗机场。伦敦的经济

伦敦是一个老牌大工业城市,它的机械制造、汽车、飞机、电子、石油化工和印刷等工业都达到很高水平,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英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公司,如壳牌、英油、尤尼莱弗、帝国化工,英美烟草、通用电气、英国宇航,都把总部设在伦敦,运筹帷幄,遥控远及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活动。作为英国的经济中心和多功能的国际性大都市,其经济中第三产业极为突出,占就业人口的4/5,第二产业只占1/5。例如金融保险业的就业人数就比所有工业部门职工的总和还要多。

 

第二节 伦敦城市时尚元寨

 

从飞机上俯视这座城市,铁路、公路和建筑物密密麻麻,碧绿的泰晤士河水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地穿越市区,河上27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桥梁,将两岸的城区连在一起。河两岸花草树木交相辉映,议会大厦、政府机关、宾馆、旅店、影剧院和众多的古老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

这就是经典之都--伦敦,从古代罗马帝国以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悠久传统,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遗痕在诉说过去,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经典的时尚与时尚的经典。

一、经典:作为城市时尚符号的意蕴

也许有人会说,伦敦的老旧正好证明了英国人的保守。我们并不完全反对这种看法,但同时我们认为崇尚传统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英国人的这个特点也让他们受益匪浅。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个民族个性的重要体现,通过保存和保护历史的遗迹,他们向世界展示了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对后代也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伦敦人保护传统,但并没有把这些传统的遗迹简单地供起来当画看,而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它们。伦敦的街道的确狭窄、不规则。但是由于规划合理,这些100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街道并没有成为现代交通的瓶颈。只要在伦敦开过车的人都知道,伦敦'的街道虽然单行线多、环岛多,但真是"条条'小'路通罗马"。伦敦人特别注重对古老建筑及其各种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整旧如旧"。伦敦虽然古老,但并不古板,也不缺乏活力。在保护和尊重传统的同时,伦敦并不拒绝现代。伦敦的出租车依然是黑色的大甲壳虫,但装上了导航系统;伦敦的电话厅依然是古朴的大红色,但是装上了可以发送E-mail的键盘;为了让伦敦更具魅力,当地政府还聘请专业人士为这座古城设计宣传广告,为其打造一个既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同时又非常"酷"的新形象。

二、阅读经典:伦敦的时尚名片

(一)穿越时空的经典:古老的建筑

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古老、典雅的建筑物映入你的眼帘,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时尚文化特性:经典。的确,古香古色的大厦、教堂、钟楼与尖塔比比相连,木结构旧式房宅举目便是,竖立着的古代名人雕像随处可见。很多街区由有各自特点的建筑群组成,同样的都是那样的古朴与典雅。在一条街道上,各建筑物的高度不相上下,外墙色调基本一致,建筑风格十分近似,好像是同一位设计师设计、在同一个时期建筑的。许多建筑物外表斑驳陈旧,但那典雅古老的风格,饱经沧桑的色彩,却给路过的人留下了岁月的永恒记忆。

伦敦的确是这样一个以"老"为美、以"旧"为荣的地方,不仅街道保持了原来的名字,就连建筑也是老式的居多。许多老房子上挂着一块蓝色的圆形标牌,说明有某位历史人物曾在这里居住过。有些老房子虽经修建,但其临街的外墙仍保持着原样。因为政府有规定,凡是100年以上的老房子在进行整修时都不能随意改变外观,就连窗户重新油漆都得经过批准。伦敦人非常珍惜这些经典的建筑,毫英国政府早年就通过一条法律,对古建筑只能装修加固,不得推倒另建新楼。为了保持伦敦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建筑物不能向高空发展,而是重点改进内部布局和使设备现代化。

白金汉官

白金汉宫是英国的王宫,建于1703年,白金汉公爵、诺曼底公爵和约翰·谢菲尔德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公馆,并以白金汉公爵的名字命名。白金汉宫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展,现已成为一座规模雄伟的三层长方形建筑。外国的国家元首和政界首脑访问英国时,女王就在宫院中陪同贵宾检阅仪仗队。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2年,王室将其买下,又不断加以改装、增建,最终形成了这座色调不尽一致、式样五花的"补丁宫殿"。但是,正面的大门富丽堂皇,外栅栏的金色装饰威严庄重。厚重铁门的浮雕亦营造出与宫殿建筑风格十分和谐的氛围。围墙里面,可以看到那些著名的近卫军士兵纹丝不动地站立着,当女王住在宫中时,王室旗帜会在宫殿中央高高飘扬。

 

伦敦塔

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实际上是由十几座城堡叠砌交错而成。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1078年,威廉玉在罗马人的城堡旧址上建起了伦敦塔,其真正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给伦敦城制造一些压力,而且,并非真的是要将其作为堡垒用于实战。这里曾经演变为关押、拷问、处刑的监狱,伦敦塔上刻满了充满血腥的历史遗痕。但也不要因此而对它敬而远之。首先是尔塔,伊丽莎白一世和托马斯·莫尔曾被幽禁于此。还有反叛者之门,囚犯们被船送到此地后便要向自由世界告别了。格林塔中仍保留着琼女士和安·伯琳的受刑现场。幼主爱德华五世及其胞弟惨遭暗杀的血塔自然也不能错过。还有刻在博奇安普塔内壁上的字迹,从中您可以倾听到临死的囚犯们的心声。此外,在伦敦塔中有一珍宝馆(Jew口 House),里面陈列着各种有关王室的宝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英帝国的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和"权杖"(Royal Sceptre),权杖上有一颗名为"非洲之星"的南非巨钻。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赠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科希内尔钻石等等。

伦敦塔的上锁仪式非常有意思。仪式由禁卫长主持,每晚9点53分,禁卫长和几名随从提着点燃的蜡烛灯笼,把外层的三处大门上锁之后,回到白塔的拱门外,这时,一名值勤禁卫喝道:"站住!谁在走动?""钥匙。"禁卫长答。"谁的钥匙?""伊丽莎世女王的钥匙。经过这几问几答后,禁卫长和随从才被允许走过拱门,然后走到早已列好队形的禁卫大队前,禁卫长高声说:

"上帝保佑伊丽莎白!"然后在号角声中,仪式结束。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本来的名字为WIest Minister Palace,即威斯敏斯特宫。整个议会大厦占地3万平方米,全长300米。共有1100个房间,走廊长度共计3公里。有100多处楼梯11个内院。到里面后,游客仅能走向前往上下两院的通路看一看,但这已足够让人们明白,这座建筑非同一般。在1834年的一场大火中,这座宫殿几乎被毁,只留下了唯一的瓦顶的威斯敏斯特大厅。此后,又花费了几年时间重建成如今的规模。建筑整体为哥特式,盖有如同针塔般的尖顶。

负责钟塔工程的人叫做本杰明·霍尔,人们便以他名字的爱称尊称这座时钟塔楼为"大本钟"。但最初这个名字只是赋予塔中那座13吨重的大钟,如今却已成为整个塔楼的名字了。每隔15分钟,钟声便会响彻四方。一到夜晚,大钟在灯光的照耀下,静静地浮在夜空中,从对岸观望更觉壮观。还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塔,虽谈不上与大本钟齐名,但实际比它的个头还要高,这就是高达98米的维多利亚塔。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早在8世纪,这里便有教堂了。教堂建筑为哥特式,由数个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美丽绝伦。关于这座教堂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才使这一带成为身份不凡的地区。爱德华忏悔王建立起这座教堂,在这座教堂建成之后不过几日,忏悔王便死去了,也没有王位继承人。正当皇亲为此争吵不休之际,诺尔曼人威廉从法国而来,并一举压制、征服了英格兰。可是,怎样才能向公众展示自己是爱德华王的正当继承者呢?最终,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爱德华王建造的这座教堂内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于是,1066年,威廉在此登上了英国王位。从那以后,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

 

教堂的内厅铺满红色天鹅绒的地方是极为富丽堂皇的祭坛,登基及大婚仪式均在此举行。教堂中间还有一处拥挤的墓场,埋葬有诸多伟大人物。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棺柩竖起来埋放在地下。最终还是无处插针,才开始将伟人们向圣保罗教堂转移。祭坛后是忏悔王高达3层的豪华墓地。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的古董。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这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

大荚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位于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她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753年,1759年对外开放。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蔚为壮观。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67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埃及文物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银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

在东方艺术文物馆内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文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博物馆后门的两只大石狮也是从中国运去的。

塔桥

从1894年开始,一座具有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横跨在美丽的泰晤士河上,这就是塔桥。桥上层的步行桥廊均是玻璃窗,可凭眺伦敦美景。她的特别之处是,其桥面可以一分为二地被同时吊起以便高高的轮船等交通工具通过。在早期她还有保护伦敦不受外敌侵犯的作用。当轮船还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时候,一天之中桥身不得不起落过50次之多。现在一般一周也就一两次,运气好才能有幸一睹其风采。桥上塔内展示有此桥的结构及伦敦市内各桥梁的历史。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

这座世界闻名的英国天文台,现位于英国南海岸苏塞克郡的赫斯特蒙苏堡。格林威治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当时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格林威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新址,但保留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名称。1884年,经过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被确定为全球的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也称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格林威治天文台初建之时,目的在于精确地观测月球和恒星,帮助航海家确定经度。现在它已经发展为英国的一个综合性光学天文台。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威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将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时间标准。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GMT)仍将保留,作为21世纪的世界标准时间。

温莎古堡

自12世纪南利一世在位起,温莎古堡便成为英国皇室御所,现任女王仍常到这里。1992年大火烧毁了许多房间,但现在大多已整修完毕。在乔治礼拜堂每年6月初举行嘉德勋章爵士的仪式,可以亲眼目睹女王的丰采。乔治礼拜堂也是亨利八世、乔治五世、六世等英国君王的墓地。亚伯特纪念礼拜堂国宾楼是玛丽皇后的娃娃屋。

 

(二)经典的公共讲坛

海德公园位于白金汉宫的西侧,仅一墙相隔,占地250多公顷。历史上曾经是英国国王的鹿场,后来又成为赛车和赛马的场所。公园里有著名的皇家驿道,道路两旁巨木参天,整条大道就像是一条绿色的隧道,许多骑马爱好者经常在这里遛马。公园中有森林、河流、草原,绿野千顷,静雅悠闲。园内还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为其夫阿尔伯特王子所建的纪念碑。

每年夏天是海德公园最热闹的季节,经常有一种叫"无座音乐会"的活动在这里举行。场地里没有座位,听众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聆听乐队的演奏,还可以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舞。每当音乐会举行时,海德公园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海德公园19世纪末始成为英国人的集会场所,它的东北角拱门边有一块"讲演者之角",既无讲坛,也没有灯光,讲演者需自带设备。每个星期天讲演者可在这里发表各种政见,内容多种多样,有的讲述对某些国际问题的看法,有的宣扬某种宗教和艺术等。

(三)经典的空间:伦敦的广场

伦敦的城市广场充分体现了伦敦城的时尚文化气息。伦敦的广场数量多,分布广,位置适当。无论是在市中心区、商贸区等重点区域,还是在居住区等一般性地段,人们一般只需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附近的某个广场。白福德街(Bedford St.)仅有200米长,其两端便紧接着罗素广场(该广场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命名,广场上的罗素雕像正对白福德街,成为一个很好的对景)和布罗姆斯伯瑞广场(B10omsbury Square),该处虽紧邻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位于城市中心区,但由于广场的巧妙设置,使整体环境景色非常优美,毫无嘈杂混乱之感。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伦敦的市中心区,并没有因为土地的珍贵而放弃必要的广场,去充塞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建筑物。老牌资本家们不会没有算过这笔账,只是城市的建设者们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对待这个问题,能真正从寻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但给人们一种和谐的美感和文化感,同时也带来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效益的良性循环。

伦敦的城市广场既继承了欧洲古典的城市广场的传统精神,又有所发展。它不尽同于意大利广场基本上由建筑切割而出和受连续墙体界定的模式,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广场一般与城市道路关系密切,由于街道网密度较大,交叉口间距较小,一个广场往往与多条街道相连,四条街道围合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广场形式甚为普遍。作为街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广场在组织良好的城市空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并不宽敞的封闭式的街道和较开阔的广场为主,结合城市中心几个特大型的公园统一构成层次丰富、形式多变的城市空间序列,人们行进其间,可以不断感受到收与放、暗与明、动与静、主与次、刚与柔的空间对比和变化效果,无疑使城市空间独具魅力!

(四)教育环境的经典:大伦敦范围内的剑桥与牛津再别康桥的回忆--剑桥

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在20世纪20年代初游学于剑桥,缔结下他与剑桥永无终了的情结。的确,剑桥精雕细绘、线条秀美的建筑群,不失脱俗的韵味,大片的草坪、满目的绿荫,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眷爱。1209年,一群学者因与牛津市当局意见不合,逃往剑桥避难,加上伊里主教休·包沿创立第一所学院彼得屋(Peterhouse),剑桥大学便有了启始的基业。剑桥国王学院的礼拜堂是剑桥的荣耀,也是公认的全欧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筑。站在举世闻名的Backs(剑大许多古老学院的后园)上,看一树树的金黄在阳光下闪烁,在微风中跃动,把原来已经碧绿的草地衬得更绿,把原有王者气象的王家学院礼拜堂烘托得更加庄严堂皇,而三一学院古雅淳朴的"雷恩图书馆",圣约翰学院"太息桥"桥头的紫红牵藤,也越发显得凝重与活泼。至于徐志摩所说"最有灵性"的剑河,不论是夏绿或秋黄,总是那么徐徐自得、柔情万种。·三一学院毫无疑问是剑桥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学院。这里远出过牛顿、培根,近出过怀特海、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大学者。在三一的大门左边草坪上,有一棵矮小的苹果树,据说它就是牛顿悟"道"的"菩提树"。

中世纪的回忆--牛津

牛津也属于大伦敦的范围内。牛津大学位于伦敦西北的牛津城泰晤士河畔,圆拱屋顶,巍峨尖塔和别致角楼的宫殿式校舍隐没于绿荫深处。牛津城比牛津大学更老,始建于10世纪,是英格兰南部的文化古城,有"英国雅典"之称。牛津城,已经没有趟水过河的牛了,她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制造汽车为经济主体的现代工业区;另一部分则是牛津大学所在地,后者几乎占了城区的一半。在牛津城的大道上,竖立着一座座庞大的牛津的学院,每个学院都有峥嵘宏伟的高门危墙。牛津有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在目前藏书430多万册的包德利图书馆(Bodlieian Library)中,大部分的书籍珍藏在宽街(Broad Street)的地下,排列在洞穴般的书架上,其中包括5万册世上最珍贵的手稿。书香、学术气息散发缕缕幽香。耸立在爱西斯(Lsis)河畔的麦特兰学院的15世纪的巨方钟楼,更是孤傲不群,让人想到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到牛津的人不能不为圣玛利亚教堂及相邻的万灵学院的大小峻拔的塔尖所吸引。牛津19世纪的大诗人马修·安诺德(Matthew Arnold)在赞美他的母校时就画龙点睛地唱出:"那座甜蜜的都城,她的无数的梦样的塔尖。"塔尖一排排,一行行,像石笋般挺秀地布满了天际,远远向上望去,每支石笋都似挺立云端的神像,使牛津似一座万神聚合的天城。牛津也有清雅的一面,湖塞斯德学院的小湖水飘云流,麦特兰学院的鹿园宁静祥和,而沿着爱西斯河麦特兰小径,更是幽雅绝尘。对景思古,史学家吉朋描写的当时母校和中古生活,依稀还能体会。

(五)伦敦的交通:流动的经典红色巴士红色的双层巴士是伦敦特有的象征之一。过去,当公共马车还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的时候,伦敦人连马车顶上都安置了座位。爱好传统的英国人忠实地遵循了这一惯例,也就有了这种有趣的好像游乐园中游乐车似的大巴士。没有这种巴士,伦敦会失去很多乐趣。

伦敦巴士的形状是奇特的。一种为老式车,乘客由车的尾部上下,车本身没有门,在行驶之中也仍然大敞。因此,即使没有到站,比如在等绿灯或堵车时,乘客也可以上上下下。旧式巴士的一层可站5人,新式车也不过20人。二层摆动较为剧烈,不许站立,这也是传统的规定。此车多行驶于伦敦中心地区。第二种便是新式的巴士,司售人员只有一人。车上有数个红色按钮,可以用来通知司机自己的目的地。对何时到目的地不详的乘客,可以求助于司机。车站有两种,一种是巴士到站必停(除了满员车以外),一种是必须举手示意(要掌握好时机)才停。站台上对其均有不同的标示。伦敦人等车时自然也要排队。但排在前面的人不一定乘坐同一路车。如果不在队中举手示意,有的车会直接开过去的。此外,在伦敦人们习惯于把手伸直向前示意。

黑色的士

伦敦的出租车与巴士不同,其颜色都是黑色的。在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气氛的伦敦街头,黑色的出租车倒也显得十分合适。它们不紧不慢地驶来驶去,自有一种古雅的风韵。盛装打扮的绅士与淑女们乘坐黑色出租车来到剧院或音乐厅,一位身着晚礼服的侍应生便会马上走上前打开车门,笑盈盈地迎接客人。这种电影场景在如今的伦敦依然可以看到。这种黑色的士可在街上随时召唤,车资以计程表计费,小费约车费的10%。15%。

"试管"地铁

伦敦的地铁(Underground)于1870年诞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与其他圭鸣方不同,伦敦的地铁像一个流动的试管,俗称"特乌布"(Tube),意即试管、管道。确实,这里的隧道都是圆形的,而且在圆形隧道里穿行的火车也同样是脑壳圆圆、脸庞圆圆的,真是名副其实。一百多年来,伦敦地铁运送过的乘客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伦敦地铁的站台上只有各站站名,没有国内地铁那种"开往一方向"及下一站站名之类的标示。不过在通道及电动扶梯(有些站还有电梯间)附近都有路线图,可以按颜色找到自己要乘坐的路线,并顺此线的指示乘车。路线图分为"Eastbound" (向东方面)、 "Westbound" (向西方面)、"Southbound"(向南方面)、"Northbound"(向北方面)等,在此弄清自己要去的站在哪一方面,然后再走。

(六)依旧的经典:金融业

伦敦城是英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这里的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外国银行有470多家,在伦敦拥有的资本总额达1000多亿英镑。伦敦城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0000亿英镑,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伦敦城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以及13家清算银行和60多家商业银行也均设在这里。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她可以说是伦敦金融业发展的经典代表之笔。240多年前,在伦敦的乔纳森咖啡馆(Jonathan's Coffee)150名经纪人建立了"皇家交易所" (theRoyal Exchange),其目的在于买卖公司的股票。240多年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世界第三、欧洲第一大股票交易所,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其中英国本土企业1809家,国外企业499家,中国企业有6家。外国股票交易量超过其他任何交易所。2003年1月,伦敦证券交易所英国和外国证券交易总额高达3259亿英镑。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交易所,也是股票雏形的诞生地。今天,反映该所股票行情的金融时报指数(F T SE)和纽约道·琼斯指数一样是国际上最权威的股价指数之一。伦敦证券交易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国际化"。其非本土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交易量在全球独占鳌头。目前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平均每天有价值195亿美元的国际股在市场上交易。日本一些大公司在伦敦上市的股票交易量往往比在东京市场的交易量还大。

(七)庄重的经典:伦敦人的服饰

走在伦敦的大街上你会明显地感觉到伦敦人的服饰文化是这个城市独有的时尚所在。伦敦人的服饰要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裤线笔挺。既要突出健美的线条,还要掩盖身体的缺陷。

 

在伦敦,一些传统服装在某些特殊场合被保留下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法院乒式开庭时,法官仍然头戴假发,身穿黑袍;教堂做礼拜时,牧师要穿上长袍;每届国会开幕,女王前往致词时,更是头戴珠光闪烁的王冠,随行的王宫女侍都身着白色的长裙礼服;王宫卫士身穿鲜红的短外衣、腰扣黄束腰,头戴高筒黑皮帽。伦敦塔楼卫士的黑帽、黑衣上绣红色王冠及红色边线;近卫骑兵是黑衣、白马裤、黑长靴、白手套,头戴银盔,上面飘着高高的红穗。

(八)保守的经典:行为方式

伦敦人是以保守出名的。在英语中,保守除了有因循守旧、愚顽不化的贬损之意外,还有谨慎、稳重和不冒失的褒奖内涵。当我们观察和了解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及其社会发展的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伦敦人的保守表现在他们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而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态度。他们说,"英国人一般比较保守,或者比其他大多数国家的人们略微保守一些"。这个自我评价也是比较保守的,因为在外国人看来,英国人简直保守得不可理喻。伦敦人虽保守但不乏幽默感,而且以其幽默感闻名于世。矜持、谨慎和幽默是英国人天性的一部分。

 

第三节 伦敦城市发展的结构变迁

 

从16世纪开始,伦敦不仅作为一个资本城市和一个重要贸易国家的重要经济中心起作用,而且成为了英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伦敦的协调功能和协调作用日益加强,到18世纪末期,伦敦在城市规模上超过了巴黎,已拥有将近100万人口,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伦敦的制造业在1760年以后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大发展中还比较落后。周边的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发展比伦敦要快些。但是,由于伦敦作为政治、经济中心所具有的独特的协调功能,面一直保持着其英国"核心城市"的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期间,由于受消费品工业腾飞的影响,伦纪 年代比 年代年平均减少3400人,到洲,平代'刺旭业划,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于1580年发表的公告,旨在控制大城市的急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大伦敦的规划。这个规划以疏散为中心,原因在于:伦敦人口外迁从60年代末起开始减少,而人口外迁加上从国内其他地区流入的人,使伦敦周围地区人口增加。这种中心城市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趋势,被西方学者称为"城市的离心作用"。大伦敦规划的一个经典先行之作是建立伦敦的卫星城。从1946年到1949年,伦敦在其郊区建立了8座新城,它为从市区迁出的人口和工业,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生产条件。这种建立卫星城的做法和经验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大城市的轰动,各国大城市纷起效仿。

伦敦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对其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一,按照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市中心的功能主要是作为英国的政治、行政、金融中心。因此,这里主要发展第三产业,把保持伦敦的古老文化当作重要工作,因此许多古老的建筑得到修缮和保护。曾经一度被污染的泰晤士河也恢复了往日的洁净和浪漫,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缓缓流过伦敦。市中心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当高,据统计,市中心职工有80%以上在第三产业工作,其中约60%在办事机构上班。其二,市中心成为了旅游中心。由于市中心的名胜古迹众多,是游人的必到之处。据统计,到英国的外国游客有90%到过伦敦,其中住在市中心区的占75%。其三,由于产业的变化,伦敦成为了文化、教育、艺术中心。全伦敦有50个主要博物馆和美术馆,11个图书馆。

"经典",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和古老、永恒、高雅联系在一起的。的确, "经典"是和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是,"经典"在这个新的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伦敦就是最好的例证。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传统的一切东西曾经被斥之为原始、野蛮而被任意地损毁和污蔑。在世界城市文化的发展史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尖锐的二元对立,直至最后的结果是,各国的古典建筑被焚毁,古老的城市规划特征和一切象征过去的符号都几乎荡然无存。于是,普遍的现代理性主宰了现代城市,城市到处开始整齐划一,一样的建筑,一样的服饰,甚至一样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在同一时间吃饭、睡觉和做爱。大一统的现代理性控制了现代的城市,到处是无文化个性的城市。但毕竟,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东西是无法被彻底地割断的。城市的文脉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延续着。伦敦所在的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资本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伦敦也曾一样沦为大机器轰鸣和大烟囱冒黑烟的城市。可是,伦敦在其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到了传统的传承,政府多次对伦敦的未来做出了规划。现在看来,这些有效的做法有力地保护了伦敦器物文化传统的延续,一些古典建筑被保存下来,过去的一些生活方式也被保留了下来。经典在这里重新变成了时尚。的确,在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正如美国学者所言,当跨过激烈的反传统的现代主义阶段之后,后现代主义开始向传统主义靠拢。当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经典的东西重新被人们记起和复制乃至推崇。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在这个新的时代,越是古典的,越变得具有文化魅力。经典的时尚和时尚的经典在伦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第四章 影视娱乐之都--好莱坞:梦幻的艺术

第四章 影视娱乐之都

 

--好莱坞:梦幻的艺术,造梦的工厂

表演是所有艺术当中最没有神秘感的一种,每当我想要隐藏或是假装什么时,我就未表演,大多数人平时也生活在演戏中。

--美国好莱坞著名演员马龙·白兰度(2004年去世)

所谓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总体社会事实。

--电影理论大师克里斯蒂安·麦茨第一节好莱坞概况

娱乐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席勒就曾说过,"艺术起源于游戏"。一位美国学者提出,把娱乐作为21世纪一个新兴学科来建立和研究。我们今天看待好莱坞时,应该注意到它娱乐的时尚本性,这个电影之都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娱乐文化,而不仅仅从r种传统的现实、历史、道德的视角来看待好'莱坞。

一、好莱坞的地理位置

好莱坞原来是洛杉矶郊外一个荒凉的小镇。该镇创于1887年,1903年成为市镇,名为"Ho11ywood",意即长青的橡树林。该镇位于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市的西北区。洛杉矶在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原为印第安人牧区村落。178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此建镇,1822年起由墨西哥管辖,1846年美、墨战争后归属美国,1850年设市,城市在美国向西部移民开发过程中逐步发展。洛杉矶为一城镇群组合体,大而分散。市区由8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松散组成。城中。6,IX位于市区东端,以市政厅及其附近的市、县、州、联邦行政办公大楼为主体,有日本人聚居区"小东京"和华人聚居区"中国城"等;其东北为城市的诞生地,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广场、街道、商店,带有浓郁的墨西哥色彩。

 

中心区以西的.中区是好莱坞所在地,好莱坞大街和横贯全市的森塞特大街、威尔夏大街穿过本区,高层建筑林立,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西区大部分为圣莫尼卡山,60年代初始建的"世纪城"已初具规模,占地73公顷,为一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群,被称为"城中之城"。北部圣费尔南多谷地占市区面积1/2,集中市区1/3人口,是主要住宅区。中南区和东区分别是黑人和墨西哥人聚居地,住房条件较差。南湾区以旅游胜地海滩著称,南部洛杉矶港区则是对外贸易的口岸。好莱坞区内名胜有"好莱坞碗"(天然圆形剧场)、"朝圣者"圆形剧场、希腊剧院、中国剧院、加利福尼亚艺术俱乐部等。附近还有著名的比佛利山,那里是众星云集的胜地。

二、好莱坞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初,电影制片商在此发现,在方圆200多英里之内,平原、沙漠、峻岭、峡谷,各种地形和景色齐备,真正是拍摄电影的绝妙天地。他们陆续集中到此,使好莱坞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影城。1908年好莱坞拍出最早的故事片之一《基度山恩仇记》。1912年起相继建立制片公司,到1928年已形成派拉蒙等"八大影片公司"。30年代初,美国已经度过经济危机,好莱坞也开始了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从30年代初开始,洛克菲勒财团与摩根财团就开始了对好莱坞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到1935年,两大财团基本上控制了好莱坞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经济后盾的好莱坞制片公司,也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30~40年代,好莱坞创造并发展的类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观众欢迎。好莱坞在它的黄金时代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其中,《乱世佳人》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具魅力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也总是名列历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个明星的诞生》、《红衫泪痕》、《绿野仙踪》、《呼啸山庄》、《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等,在取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同时,也都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也以电影为武器展开了与纳粹的斗争。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华纳公司拍摄的《卡萨布兰卡》最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丽·褒曼也因此蜚声世界。此外,亨利·方达主演的《血雨腥风》、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以及《纳粹间谍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孙》、《纳粹党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纳粹的丑恶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正当好莱坞电影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时候,美国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调查"混入到美国电影界的共产主义分子"。非美活动委员会于1949年10月20日开始审讯,"好莱坞十君子"被判入狱。一大批导演、制片人、演员和编剧被列入了黑名单,使他们沦为无业人员或流亡国外。这场风波整整持续了十年,使好莱坞元气大伤。

40年代是好莱坞的鼎盛时期,摄制了大量成为电影史上代表作的优秀影片,并使美国电影遍及世界。同时好莱坞亦发展为美国一个文化中心,众多的作家、音乐家、影星及其他人士汇聚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片厂陆续迁出,许多拍片设施闲置或转手电视片制作商。

50年代电影的普及也对好莱坞造成了冲击,而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誉为"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影片"。

60年代初,好莱坞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主要生产基地。

70年代末,好莱坞再度出现新的曙光。从这时开始到整个80年代,《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坠人情网》、《金色池塘》、《雨人》和《为黛茜小姐开车》等影片,表现了普通大众对家庭伦理的关注,将严肃的社会主题纳入到了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来,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是这类影片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好莱坞时尚元素

 

一、梦工厂的神话

好莱坞有"造梦工厂"之称。"造梦工厂"车间内的机器就是一台具有惊人吞噬能力的搅拌混合机,它吸纳、咀嚼一切,消化、排泄,生产整齐划一的娱乐消费品--电影。电影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它同时是文化产品、经济结构、艺术形式和技术系统四个范畴的总和。电影理论大师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所谓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总体社会事实。"而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它是如何在20世纪的历史中,迅速将自己建设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的呢?这一问题不仅仅关涉到电影的事实,也必然涉及到文化、历史、精神、经济、意识形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观察美国电影和好莱坞之时,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警告尤其切中要害--"永远不要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庞大工业,它反映、折射、塑造、强化着美国梦的神话。这一点仅从美国主流电影的特征上就可见一斑,这些电影以情节、叙事见长,以赢利为根本目的。

百年以来,好莱坞逐步发展并完善了自己的"性格":实用主义、利益至上、循规守矩和有限度的投机性革新,自我陶醉以及无限膨胀和扩张。它致力于提供所谓的人类共同价值梦,即"成者王侯败者贼"的美国精神。

以娱乐功能为电影制作本位,好莱坞终于寻找到了实现其目的的最佳手段-丁类型片。好莱坞的类型片主要包括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侦探悬念片,等等。大部分主要类型自30年代就完全定型,经久不衰。基本类型还可能合并、互相渗透,发展出新的类型以适应部分观众的特殊需求。在不断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好莱坞的制片人发现,观众偏爱重复的模式以一遍遍地强化自身的心理定位,意外必须是不被预见的、封闭在故事内部的。更抽象一点说,类型片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心理意识中的一种基本元素--强迫重复原则。正由于此,一种高度尊重"常识"的传统被确立下来了:好莱坞电影"撒一个弥天大谎,但每一处细节都是真实的"。所以很难确切区分真实和虚构,电影和现实的互动使真伪不辨,日后电视的加入将使这种趋势更加强化。

好莱坞梦工厂的运作一直被垄断组织所控制。经过20年的调整以及横向合并,几家大公司--哥伦比亚、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环球和迪斯尼均成为集电影制片发行、电视节目制作、书籍出版、音乐唱片、录像、有线电视、休闲娱乐等等于一身的大型集团企业。大多数好莱坞公司都在海外设有子公司,影片的摄制、发行多以国外市场定位。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惊人的娱乐需求继续维持着好莱坞的寿命。近年来,好莱坞的经济力量格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大公司受挫,独立制片公司获得了机会。所谓独立制片,除了资金的弱势之外,其运作程序和商业逻辑与大公司毫无二致。

二、明星:好莱坞时尚的象征符号

好莱坞在影像和音响中制造无穷的梦幻,也制造出耀眼的明星。在好莱坞电影业发展的过程中,制造明星的机器就没停止过。好莱坞的明星制造者们就曾对《谁与争锋》的市场宣传活动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议题是如何让男主角皮尔斯·布罗斯南更酷,女主角哈勒·贝里更为性感,但是又不作为性目标。会议之前,米高梅公司的摄影师为布罗斯南和贝里拍摄了身着各种服装的各类照片,以适应国际上的不同口味。公司的广告部副主任达·古尔丁后来向媒体透露说:"我们先后让贝里穿上了礼舯褐色的皮衣、各种套服,并且配上了剑与匕首。我认为,贝里果穿上比基尼会更加吸引邦德影片的老观众。"对于布罗斯南扮相,米高梅公司也费尽了心机。米高梅公司国际部主任伊恩萨瑟兰对于布罗斯南衣领、裤腰、身体裸露程度都进行了多次:察,最后才拍板。

下面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三位明星:

 

这个名字,会让你联想到一头在黑暗中喘息的狮子。他那大头酷酷地充斥着银幕,眼神里流露出古龙小说的那种弥漫于无形却分明压迫你心魄的杀气。2004年,他永远地走了。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发表的声明中表达了惋惜之情: "马龙·白兰度的去世,让美国失去了一位曾活跃在舞台和银幕上的伟

大演员。"白兰度被称为美国电影界划时代的一个人物,在他之前有黄金时代的加里·格兰特、加里·库珀、格利高里·派克和亨利·方达,在他之后则有新好莱坞时代的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等。而他则代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从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到2001年的《大买卖》,马龙·白兰度用自己超凡的魅力,影响了好莱坞整整五十年。从黄金时代结束后(20世纪30-40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末的整整半个世纪内,马龙·白兰度用不同的经典形象,不断地颠覆着好莱坞的表演方式。说他是革命者实不为过,他是那一代演员中所演角色最为复杂的人。从码头上的小混混到黑手党老大,从半身麻痹的退伍军人到欲望无限的中年男子。更为难得的是,几乎他的每一个银幕形象都能深入人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希望用最后一个经典的形象--扮演他自己来结束自己的银幕生涯。从这部未完成的遗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发觉,这并不是一部为自己树碑立传的电影,而是一部意图颠覆自己的电影。一直以来,他最想颠覆的就是自己。可惜,他走得早了一步,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美国电影工业的进程中,正由于马龙·白兰度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整个好莱坞因为他的出现而被划分成白兰度之前的历史时代和他之后的历史时代。无论是罗伯特·德尼罗还是阿尔帕西诺,甚至是一向骄横跋扈的老尼科尔森也都把白兰度当成是自己演艺生涯的楷模。"他是好莱坞电影的先驱,他是一个永远 的斗士。"杰克·尼科尔森说。 '玛莉莲·梦露

 

曾一度以摄影模特为业,她的裸体照片曾使一日历销售愈百万份,并因此得以进入影坛。她的首部影片为《斯库达--呼!斯库达--嘿!》 (1948),随后又在《柏油丛林》(1950)、《彗星美人》 (1950)中扮演配角。50年代成功地主演过多部商业赢利片,主要在喜剧片中扮演富有性感而头脑简单的金发美女,如《男绅们偏爱金发女》(1953)、《如何嫁给百万富翁》(1953)、《七年之痒》(1955)等。后又改拍题材比较严肃的影片,其中包括《公共汽车站》(1956)、《王子和舞女》(1957)和《热情似火》(1959)等。最后一部影片是《不合时宜的人》(1961)。作为好莱坞50年代最卖座的性感女明星,她的私生活亦颇为世人注目,她服用过量安眠药而自杀,曾引起世界舆论界大哗。她以一个受压抑而毁灭的悲剧影星形象永远留在影迷们的心中。

 

奥黛丽·赫本

因喜剧片《罗马假日》一举成名,除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女主角外,纽约电影评论会和英国电影学院都授予她最佳女演员奖。以后大部分时间她在美国拍片,曾以《萨布里娜》(1954)、《修女故事》(1959)、《蒂凡尼的早餐》 (1961)和《等到天黑》(1967)四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因在古特虫、由的侨番妻浩知约电影评议会和英国电影艺术学院再次授予她最佳女演员奖。1963年又以《谜中谜》第三次获英国电影艺术学院最佳女演员奖。1964年主演的音乐喜剧片《窈窕淑女》又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三、好莱坞导演

与法国和眩的导演不同,在好莱坞导演是没有地位的。他夹在制片人和明星中间,不过是制片厂的一个雇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结果成为高效率的、但却是缺乏想象力的技师。他们严格地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节和台词去拍摄影片,之后把胶片交给剪辑去完成最后的制作。据说也只有几个导演有幸证实了自己的独特才能,才可以在开拍前修改剧本和在后期参与剪辑工作。

四、奥斯卡奖:好莱坞的"经典化"

好莱坞在牟取了超额暴利之后,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其成功,必然要为自己命名。1927年,大制片公司的老板们集合了发行者、影院经理、演员经纪人等各色人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学院奖的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锡铜合金的镀金裸体人像。1931年,当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每年3月颁发奥斯卡奖。奥斯卡奖分为两大类:成就奖和特别奖。成就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和最佳外语片等。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种电影大奖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设奖范围最广的电影奖。它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奥斯卡奖为好莱坞的"经典化"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围绕着奖励可以操作传播媒介,宣扬制片公司的形象和业绩;另一方面,适合于构筑一种"怀旧氛围",将影片产品历史化。在好莱坞经历数次危机之际,奥斯卡奖都被抬举出来作为号召观众回忆·美好的昨日--我们共同拥有的艺术"的力量,好莱坞的历史策略是:坏的影片之后是更坏的影片,那么,坏影片就显得好多了。

五、好莱坞式的时尚爱情

好莱坞影片偏爱青春和活力,善于在动感和力度中表现对青春的追求、幻想和骚动。好莱坞青春片中的主人公坚毅、健康、乐观、进取,很少向感伤、挫折、偏见和绝望让步。更有意思的是,作为世界色情影片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的好莱坞,却也经常能超凡脱俗,制作出经典的爱情电影,无论是《灰姑娘与王子》式的爱情,《罗马假日》式公主与平民的爱情,《泰坦尼克号》式的生死恋,《北非谍影》式的正义自由之恋,《麦迪逊之恋》式的黄昏恋,还是《魂断蓝桥》式的磨难挚诚之恋,皆是对人类崇高情感的讴歌。好莱坞以其执著的追求表明:青春和爱情,作为人类最古老同时又最年轻的文化和生活主题,其无比的光辉将永远不会被各类鄙俗与下作所遮掩。没有了青春和爱情,人类便没有了信心和希望。更有意思的是,好莱坞的明星们的爱情婚姻故事颇为世人所注目,构成一道好莱坞独特的爱情风景线。格蕾斯·凯利和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明星与王室的姻缘:他是真正的王子,而她是好莱坞的头号美人,他们的结合谱写了现代版的灰姑娘童话故事。他为她抛弃了同居的法国女演员,而她则忘却了与克拉克·盖博、宾·克罗斯比、威廉·霍尔顿等人擦出的火花。格蕾丝与雷尼尔大约在第二次见面后就订婚了,随后这段浪漫故事令全世界为之倾倒。

六、星光步道(Walk of Fame)

好莱坞大道La Brea Ave及Gower St区段和介于Yucca St及Sunset Blvd之间的Vine St,乃是全球闻名的步道区,也是好莱坞最有名的"星光发道"(walk of Fame)所在地。星光步道于1960年动工,历时16个月完工,此后平均每月都有一至两位好莱坞著名的大明星来此烙下他们神圣的一印,现今留名在星光步道上的明星们已突破两千大关!而其中最令影迷们徘徊不去、流连忘返的地点,应属位于6774 Ho11ywood Blvd的"性感女神"梦露之星及6777 Ho11ywood Blvd的"猫王"之星烙印了。想在星光步道上万古留芳的好莱坞影视红星们,必先缴纳$5000的申请费,并保证届时有50人以上参加观礼。这个"星光步道烙印大典"(Walk of Fame Star Ceremony)每月必举行一次,欢迎大众参观。至于每月确切的日期,则必须先电洽好莱坞商会。颇让人值得回味的是,有人人选了却坚决放弃(如简·方达),说是不愿与白雪公主、米老鼠等辈为伍;有人一人占了五颗星(如集演员、歌手、制片人于一身的吉恩·奥特里),说是这样才算有"谱";有人争到了一星之地,而大名却被不知是疏忽还是别有用心的人刻错了(如将嘉宝引进好莱坞的瑞典导演大名是Mauritz而非Maurice Di11er),使得他抱怨名没出成,反被错名连累。

七、高科技的娱乐场所

在占地420英亩的世界最大电影制片厂制作车间,可以从容地目睹神奇的太空之战、大地震等惊险镜头的拍摄以及特殊效果车间演绎的大金刚、山洪爆发、摩西过红海的传奇情景。此外,还可以亲身体验和领略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外星人ET、魔鬼城历险等精彩节目,乘坐《回到未来》(Back To TheFuture)片中那部穿越时空的"特殊车辆",去做愉快的星际旅行......然而,这些统统是高科技杰作下"以假乱真"的产物,这正如美国的一位名流所言:"你去了好莱坞才相信它不是真的。"魔积山Magic Mountain是一个令人紧张刺激的游乐场所,园地内有40多种乘坐的工具,可以自由搭乘。全球闻名的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设在距洛杉矶40公里处的Anaheim。迪斯尼乐园建于1955年,乐园占地150平方英尺,如欲窥其全貌,得花两天时间。园内主要设施有"童话世界"、"明日世界"、"拓荒世界"、"冒险世界"、"纽奥良广场"等。各种娱乐活动或令人赏心悦目,或使人紧张刺激,每一个游玩过迪斯尼乐园的人都觉得流连忘返。著名的卡通,如《白雪公主》等片,都是迪斯尼的产品。令人喜爱的米老鼠是迪斯尼的象征,也是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宠物。

 

第三节 好莱坞

 

--全球娱乐文化的发展典型"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老头目威廉·海斯曾经说过:"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差国货物"。因此,好莱坞就是华尔街全球金融战略的文化代言人。好莱坞不只是将文化变成商品的典范,而且是将人类一切无形的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梦想的成分,变成商品的典范。

好莱坞制造了一个个细节真实的、动人的、富有想象力的、极具消费性的欲望故事,像出售空气一样向全世界批发。梦幻掩盖了谎言,艺术外表下面躲藏着巨额的利润,拍片就像印钞票一样。1993年,他们创造了350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其中2/3来自国外市场。20世纪最后5年,他们生产了近90部获利亿元以上的片子(主要类型为:动作片、喜剧片、情感片、恐怖片、幻想片)。全世界的娱乐消费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向洛杉矶的西北部。比佛利山明星消费区,仿佛成了地上的"伊甸园"。

将欲望变成故事出售,这正是好莱坞成功的秘诀,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和推销商不敢想象的。比如:软弱和怯懦者的成功欲望、文明禁忌压迫下的放纵欲望、受虐心理支配下的寻求刺激的欲望,等等。人的最基本欲望(性欲、温情、成功、暴力、施虐等等),构成了好莱坞"欲望制造工厂"取之不尽的廉价原料。好莱坞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它将这些廉价原料变成欲望产品的加工过程,也就是将文化变成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它那无懈可击的生产工艺,还有不着痕迹的销售战略,无疑成了全世界文化商人的典范。

好莱坞还以一种公允的面孔,将自己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它的许多大牌明星和导演都是外国人,比如:英国的伊丽莎白.泰勒、卓别林、希区柯克,瑞典的格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意大利的索非亚·罗兰,比利时的奥黛丽·赫本,奥地利的施瓦辛格,等等。好莱坞会及时地告诉世人:"贫民窟的孩子是如何变成明星的!"于是,它又成了成功的典范。对于好莱坞来说,欲望原料是没有国家和民族界线的。只要你能将欲望原料加工成能够进入全球球望消费市场的产品,你就能够入主好莱坞大街和比佛利山。

明星制度,是好莱坞商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在好莱坞的地位并不高。其实,资本家所重视的并不是最懂得电影艺术的导演,而是电影明星。明星成了制片公司获利的工具和广告商标。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由金融资本家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摄影师、美术师等人,只不过是领取一定报酬的打工者而已。选择一部电影的主角(明星)、电影的主题、剧本和蒙太奇的推敲等,必须在符合商业操作的前提下运作。

明星制度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老板卡尔·莱默尔发明的。明星制度是好莱坞征服世界的杀手锏。它利用观众对美丽、性感、成功、经历坎坷的明星的崇拜,来达到广告和宣传效果,在明星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婚姻、甚至她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她们的宠物、内衣等,都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话题。好莱坞成功地制造了商业社会的崇拜偶像--"明星拜物教","成功拜物教"。也就是说,在通过明星这个中介制造欲望故事的过程中,明星的私生活本身也被制成了一个可供消费的欲望故事。明星是制造出来的。"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题材、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以至于好莱坞不得不向太空或者史前幻想题材进军,但这受到了日本卡通片的冲击。好莱坞的新战略,就是到陌生的文化中寻找新的欲望原料。

制片人制度--从题材的选择、摄制人员的确定,以至于拍摄的角度和剪辑的取舍等,整个生产程序都全部控制起来。好莱坞的制片人是制片厂政策的执行人员,是组织和监督影片生产的管理人员,他对上向公司负责,对下控制着一切,他决定着影片的摄制人员的命运,吹捧明星其实是制片人工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使公司赚得票房、获得盈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制片人制度。他们最关心的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会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

尽管好莱坞电影依赖其强势力量,正在继续将全世界变成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正如一位学者在谈到全球的文化同步化时所说的那样,"以前从来没有过一个特定文化类型的同步化,充斥全球到了这样的程度和广度"。但近年来,欧洲艺术电影的坚守,日本新电影的崛起,东欧国家优秀电影的不断出现,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也都对好莱坞电影帝国提出了挑战。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东方文化历史和承受着浩大的现实磨难的民族来说,好莱坞电影更不可能替代我们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

 

第四节 好莱坞时尚娱乐文化的背后

 

一、好莱坞的成功管理之路

好莱坞的管理者们尊重经济规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电影营销体系。由于电影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它更让投资商把它当作摇钱树--商品来对待,从而促进电影业逐渐走向成熟。在好莱坞,多数制片公司的内部分工已非常精细。除了原有的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录音、道具、服装等,更有对票房收入起关键作用的策划、创作、计划、管理、发行部门。比如,像其他商品要预测市场前景一样,电影作为商品,好莱坞的投资商也进行市场调查,以评估观众对影片创意的兴趣。影片一旦获得制片公司的首肯,便被列冬发行日程,促销工作的大幕就被拉开。对于一些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的大片,投资商怕把价钱卖低了或嫌一个合作者的力量不足,往往采用公开竞标或拍卖的方式,向多家公司敞开大门。而那些推销和代理商,它们一方面在作为国际电影集散地的家门口摆下固定的摊位,另一方面积极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兜售,并建立各种各样、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

宣传和包装电影也是好莱坞管理者的重要手段。投资的收回主要靠首轮放映的票房收人,而把尽可能多的观众请到电影院的办法,莫过于对影片的铺天盖地的宣传:包括发布投资,导演阵容和获奖情况在内的影片信息,包装主要演员、导演,提供类型片或系列片暗示,渲染放映的氛围。若是大片更要费尽心机,精妙筹划,甚至不惜工本。并且,这种宣传往往是全方位、多媒介的,有专门的海报、广告,更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传播的影片和明星介绍,拍摄花絮等。比如,在《蝙蝠侠》上映之前,推销商的一个奇招就是,到处张贴一脸鼠相而又能飞翔的象征物,使之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看就有影片的认同感,它就像一张绝好的请柬,向人们传递一种特殊的信息。

 

好莱坞管理者们还重视电影人才的培养。在美国除了有美国戏剧艺术学院、挈约戏剧表演艺术学院和许多大学的戏剧、电影院系,为好莱坞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外,善于兼收并蓄的美国人,更是不惜代价从世界范围内挖掘各种电影人才。好莱坞第一位耀眼的女明星玛丽·碧克馥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默片时代的著名喜剧大师查利·卓别林和好莱坞的头号美女伊丽莎白.泰勒来自英国,葛丽泰和英格丽·褒曼被好莱坞的老板从瑞典挖来。希区柯克应大名鼎鼎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的邀请,到好莱坞陆续执导了《蝴蝶梦》、《深闺疑云》、《精神病患者》、《后窗》等影片,成为好莱坞的悬念大师。正是这些一流的电影人才为不同时期的好莱坞选择了新奇和深刻的题材。好莱坞的传统选题是经典和畅销小说故事、战争和惨烈事件、世界名人。比如,小说《飘》的畅销、超级豪华游轮泰坦尼克沉没的历史悲剧、世界艺术大师莎士比亚,似乎为好莱坞的《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作了很好的。"广告",人们已对这些电影有了良好的心理期待。好莱坞的老板非常清楚,传统选题不会具有永久魅力,观众将有看厌的时候,于是便开始追求新意,选择能够给人们以刺激又容易让人感兴趣的题目。如1975年环球公司出品的《大白鲨》,用1200万美元的投资带来了13300万美元的利润。而两年后,由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科幻片《星球大战》,除了打破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纪录,还捧走奥斯卡7项大奖。而这几年,这类选题似乎越来越多,《侏罗纪公园》、《阿波罗13号》、《世界末日》一个个接踵而来,就连动画片《狮子王》也把很多成年观众拉进影院。

以奥斯卡奖项为契机,为影片注入强心剂。该奖的评选过程包括调查、提名、预选、观摩、投票、统计等一系列严格复杂程序,具有比较客观、公正和科学的特点,一直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肯定。70年代以来,每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都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全球有数亿人在奥斯卡之夜坐在电视机旁观看这一节目。奥斯卡奚及其颁发仪式成了美国更确切说是好莱坞电影的活广告。同时,奥斯卡奖是反映美国电影观众兴趣和审美心理的晴雨表,它反过来权威性地为好莱坞老板的劳作、演员的表演作了评判,并为其电影市场作了调查。更让好莱坞老板兴奋的是,奥斯卡奖能为好莱坞红星做最好的宣传和包装,或者为其发现新星,以便把自己的产品卖个好价钱。这些奖项大大刺激了业内人士,使电影制作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最后,好莱坞管理者还敢于投入、严密管理,积极利用新工艺。新科技只要是好莱坞老板看准了的、决定了的项目,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做下去。比如,以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为主要故事情节和背景的电影,在1996年以前已有六次被搬上银幕,但哥伦比亚的老板还是觉得它仍有潜力可挖,便投重金重拍,使新的《泰坦尼克号》成为近年少有的精品,并取得奥斯卡奖和票房的双丰收。如今电影生产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谢尔兹尼克国际公司拍一部《乱世佳人》,历时三年,四易导演,并且雇佣了60多名主要演员与九千多名配角,设计建造九十余堂布景和53座建筑物。看来有人说管理对于电影制作比航天飞机制造难度更大并不过分。好莱坞老板永久不变的话题是投机和利润,他们更明白新技术和工艺不仅能降低成本也能带来新的声音和画面。在好莱坞,不仅人们使用电脑进行市场调查、制片管理、选材和规范剧本格式等,而且出现了电脑化的场景示意图和模拟电影空间,以及电脑化的电子剪辑系统和声音处理系统,原来为纯艺术音乐的作曲和演奏也受到电脑化的影响。对观众而言,新技术最明显的应用或许在特技效果的领域。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专家现在能在胶片上创造新的世界和异于人类的生物以及预知其危险或不可能的动作。最令人们感到惊奇的莫过于由精密电脑特技创造的技术类型片如科幻片、太空史诗片和古生物片,不仅把观众带进一个充满梦幻和刺激的世界,而且为好莱坞创造了票房新高,使之成为好莱坞新的投资热点。回顾好莱坞的电影文化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科技对电影的变化具有优先意义。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的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好莱坞电影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70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上述那些当代好莱坞"巨片"的出现。据说,现在已经有远远优越于电脑的"光脑"出世了;还有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的新技术,将来也会出现。这些已经看到的和还未看到的新技术,又会给电影的摄制带来什么,这是难以预计的。但是,可以看到,电影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好莱坞的一个重要成功管理经验也就是其对高科技技术的运用,给予电影的高科技基础,利用高科技进行娱乐文化的扩张。有些国家在世界电影竞争里得到了失败的教训,但可以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得到成功的启示。

二、好莱坞时尚娱乐文化的启示

时尚名城好莱坞的发展历史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其一,电影的发展是要靠财力的,准确些说,需要高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敢于冒投资的风险,很难参与世界电影的市场竞争。西方的那些个性化电影,不管是20年代的先锋派,5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60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冈斯、德吕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法斯宾德等人的作品,多么具有独创性和个人思考的特色,都对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无论如何这些流派和作品在创作投入的资金上,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好莱坞重头片相比拟。正是由于优越的制片投入,好莱坞能够吸引欧洲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从而人才济济。他们憎恶它,骂它,但又离不开它。欧洲的艺术片和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两种不同的银幕现象,如果说欧洲艺术片倾向于对电影可能性的探索,那么,好莱坞商业片则倾向于市场,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如果说欧洲艺术片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电影天才,那么好莱坞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结于雄厚的财力。在好莱坞那里,人才也成为经济实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态。由此可见财力对于电影之重要!

其二,好莱坞抓住了娱乐文化的主体--观众。没有观众的娱乐文化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低劣的娱乐形式,也希望寻找到自己的观众,何况是作为好莱坞娱乐文化的主体的电影产业。电影必须拥有自己的传播途径和受众,满足他们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的百老汇街就有过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的商业性映出,票价二十五美分。但由于"视镜"只能一人一机地朝着视镜往里面看,很难包罗更为广大的观众,所以后人还是选定1895年12月28 日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的幕布放映作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这里就体现了好莱坞经营者们的主体意识,总是想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多的观众。不过"视镜"有点像今天的看电视,观者和视像是有距离的;而黑暗环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观众幻梦般地萌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有着美学上的意义了。总之,对电影诞生日子的认定,还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无论如何,必须考虑到娱乐的主体并为之服务,这是没有疑问的。

其三,善于经营和管理。拿钱拍片,供观众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运作环节,那就是经营。在百年历史上,从初期到现在,好莱坞电影的经营方式,促销方法,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尤其是在当代,其经营手段更为灵活多样,难以胜数。但归根到底,可以说曾经有过这样两种电影经营: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它们是分别被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说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观众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多,这已经为无数电影历史事实所证明了。但是,由于电影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一,所以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时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为教化"和"为娱乐"这种电影史上的长久争论姑且不议,仅在中国50年代后期,就曾提出过"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的严肃命题。这种在看到以往市场经济下的电影投机牟利的弊端之后,又只看重社会政治作用而不计经济后果的见解,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人类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难以预料电影会不会脱离经营渠道而成为由一定机构负责的社会福利事业,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观看?假如社会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还有一个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电影由拍片到看片这个运作过程的经营环节,不管会发生怎样形式和程度的变化,都还会继续下去。纵观世界电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录,回顾一下我们看过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各个片种、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不难感到,世界上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要闻,人文的和自然的演进,无不在电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直或曲的随机性反映;虽然它们不可能像文字记载历史那样去概括出历史的脉络和全貌,而只能是历史的一点一滴,然而从它们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说,一部世界电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们把一些主要电影国家的影片,编年史式地排列起来,也几乎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这百年中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其四,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达深刻地反映了时代。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以及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在影片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国家的那个时期的人群生活的状态。不管纪录报道片还是叙事故事片,电影始终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艺术家个人对于这一方式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影片里不仅渗透着生活,也渗透着意识,渗透着利益和反利益的冲突,权利和反权利的对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击。它体现着各个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社团和群体的不同愿望和利益,是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因此,电影从它诞生起,就受到社会公众和权力政治的注意。有时它被打扮成一个圣洁的传教士,有时又被说成诱人犯罪的教唆犯。现在电视的这种地位好像比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电影的这种大善大恶的表象,无非是因为人群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因而导致社会地位不同。总之,好莱坞所体现的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形式,它的生命过程是创作制片、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然而在这同时,也应正视,在电影这一娱乐品中,又包藏着娱乐品之外的许多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内涵,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效应。

结语: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娱乐文化就会继续存在。随着信息时代的大踏步发展,和由此引起的人类在这个时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传播媒体的更加革新化,电影的世界性特征将随之更为鲜明地凸显出来,将会发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认同;当然,电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还会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好莱坞作为娱乐文化的大本营是个值得关注的时尚之城。 第五章 建笛乡者--罗马!死的文本 活的灵魂

第五章 建筑之都

 

--罗马:死的文本,活的灵魂

建筑是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简陋单一的土屋茅棚,到现代文明雄伟壮观的摩天大厦,建筑体现出人类工程技术的巨大飞跃;从古朴雄浑的埃及金字塔,到新颖秀雅的悉尼歌剧院,建筑记录了人类对艺术与关的孜孜以求;从稀松错落的农郊庄社,到比肩林立的都市楼群,建筑折射出人类对精神与文化的思索演变。建筑是人类永不磨灭的艺术作品。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展团"致辞

有人曾经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通过流动的音符,向听者传递音乐元素、生活感悟和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在音乐的流淌中,达成不同主体的共识与共鸣;建筑是一种符号、一种文本,符号和文本是无声的实体存在物,其依存的方式是固定于特定场所(主要指城市空间)。凝固的东西不代表没有流动的思想,无声的存在不代表没有语音的髦誊誓置于特定的城市空间,一座建筑的存在,不只是建筑材料的简单堆积,更重要的是在其建构的同时也将一座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精神、民风、民情、民俗和不同地域的文明与文化以及建筑设计者的思想追求、价值理念等等,一同建于其上,凝固在这一实体之中。时尚,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生活的最前方。时尚,代表着一种文化取向、一种精神诉求、一种生活旨趣。尤其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表达时尚的方式愈加多元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新新人类"所标榜的差异而又独特的思想、对"PoP"的痴迷以及都市人群中"UP-T0-DATE"的发型和怪诞的行为方式等等。在城市中,流行无处不在、时尚触手可及。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历史文化价值,永远成为时尚的前沿元素之一,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第一节、罗马城市的历史

 

在"他者"的视域中,一座城市建筑就是一部城市历史。建筑折射出来的恰恰就是历史文明之光。"走进"城市建筑就是在"走进"这个城市的历史长廊。城市建筑文本和"他者"都是"此在",通过"走进"的方式,在与文本和历史对话交流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在"。城市的历史嬗变为建筑文本(时尚符号)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这一背景为"他者"的眼光、思想与建筑文本进行话语交流、思想撞击,创设了一个场所、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特定背景作为铺垫,极可能出现文本解读的空白。因为一座城市建筑不能简单地被认定为纯粹意义上的建筑实体,更主要的是它也凝聚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步变迁。所以,一座城市建筑,就是一部城市的演变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解读一座城市建筑的时候,就是在解读这个城市的文明历史。因此,解读罗马的历史轨迹对于不同的"他者"更好地解读城市建筑的全貌--建筑的文本结构、所反映的经济水平、政治文明程度、工程技术和科学水平、城市主体的文化追求、城市的历史流变以及城市主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就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解读罗马的建筑文本,首先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到古罗马的历史演变历程中去。我们将从纵向和横向双重维度上对罗马的历史演变加以介绍。

古罗马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战争等等于一体。罗马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它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而该河流在低山地区缓缓流淌,在沼泽地带折向海岸线,是来自亚平宁地区的人们想抵达大海的理想渠道。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多民族、多元文化和文明、多种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交织、融合的时期。"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元,主要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来到意大利这块土地上,并以暴力的方式对土著居民进行驱赶和迫害。在此地,他们改变了起初的游牧文明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建构了以农耕实践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形成了两股新的力量:埃特鲁斯坎民族和希腊民族。从历史起源上讲,他们并不属于古意大利人,其语言也非隶属印欧语系,他们的文明只是东西方诸多因素整仓的产物。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就代表了这片土地上埃特鲁斯坎苠族所取得的卓著的文化力量。埃特鲁斯坎民族居住在独立而又强大的城邦中,通过城邦间的政治联姻,确立一个君主统治的寡头政治格局。依托于稳定的政治秩序、军事暴力、农耕文明和简单的工业生产方式对周边进行防御、辐射、征服和拓展疆域。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民族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由于贸易竞争,被迫建立新的贸易基地,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全面发展。随着与希腊民族交往进程的加快,埃特鲁斯坎民族依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以及绘画风格,这为后来古罗马建筑的独特风格、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及发展了以希腊民族"人神崇拜"为价值轴心的宗教信仰,这种对神、自然、大天和"大写的人"的绝对崇拜和景仰,实际上就体现在后来的罗马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古罗马建筑物的建构对"大"、"高"和规模的追求恰恰就是罗马人的一种心理折射和价值取向的指认。而这一切后来都被罗马人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罗马城市的建立,并无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传统的界定是公元前753年,这一认定已经为考古研究所证实,尽管此前有可能部分人在此地有居住史实。不同的民族都会拥有自己的英雄(心目中的神灵)。在他们的视域中,英雄成了民众苦难的救世主并为之创造福祉的神。这种力量感召和精神诉求对于一个民族的建立和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在传统思维中,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与其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有美誉"维纳斯"之称)之子,他们在希腊民族占领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了意大利。有关这一神话故事,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曾有过描述。

在罗马发展为城市、建构属于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体系的过程中,罗马人仿敲了埃特鲁斯坎文明。文明的力量使罗马变得愈加强大起来。同时,随着罗马政治的权力欲望的膨胀和权力指数的增长,财富也开始在少数人手中聚敛,形成不平衡的利益主体--社会发展、结构改变、政治导向和民众心理取向的影响因素和力量极。在英雄罗穆卢斯(统治时间为37年)之后,历史记载还有另外六位国王随后统治。在王政时代,罗马强化了对周边领土的控制力量。建立王政的目的在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而对外的征服更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统治者的"目的理性":防范周边民族对自己的攻击,以构建安全网络。在统治范围延展过程中,罗马民族牵引了周边强大民族的注意力。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攫取了罗马政权。后来,罗马人不屈于其,在公元前509年揭竿而起,推翻其政权。历史告诉我们:塔尔文政权遭到推翻,标志着埃特鲁斯坎政权和文明的衰落。

其后,罗马人摈弃了君主政治,建构了共和政治。这预示着罗马势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也彰显了罗马政治文明的进步。在改革政治的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领土霸权网络的建构。在共和国统治期间,战争大多具有防御性;但随后,罗马人就逐渐将周边的领土纳入到自己的统治版图。这样,罗马人占领了整个意大利半岛,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就是地中海世界。在拓展和征服的历程中,完善其霸权网络、填补其征服欲望。在被征服的领土上,罗马人精于统治,开明和独裁("大棒与胡萝卜")政策并举,通过这种"理性"方式的建构,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创建了一个持久而又和平的帝国。这为罗马帝国的力量增长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有关历史资料研究表明:古罗马建筑风格(西方主流的六大建筑风格和流派之一)之所以能对世界建筑事业的价值和建筑风格的走向产生这般影响力,同古罗马先前的鼎盛和对世界的辐射与影响是有内在关联的。

在公元前3世纪,因领土争端和霸权利益的冲突等问题,罗马与其他民族发生了战争。战争,作为暴力的最极端形式,具有极强的破坏功能;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左右政治格局和历史形态的积极力量。"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导致了政权更迭、社会失范和秩序重建。不同的力量和政权在不断地得到利用和整合。战争只是统治权力和验证综合力量的一种方式或者一种路径而已。历史,就是在这样急剧变化的形式中,改变着、重复着、演绎着......

在后来的战争和政治统治进程中,由于罗马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的权力纷争和利益冲突,罗马历史上出现了"前三头政治"和"后三头政治"现象。克拉苏、庞培和恺撒,三人达成协议,在权力"平衡"中维持现有的统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前三头政治",这一政治秩序的建构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开始走向灭亡。后来,恺撒的权力急剧膨胀,成了最高统治者。而反叛者们企图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共和制的梦想,结果却演变成现实中的长达13年之久的残酷内战。期间,恺撒的追随者们以恺撒收养的甥孙马可·屋大维以及其部下马可·安东尼和马可·艾米利乌斯·李必达为主,形成了所谓的"后三头政治"。战争的结束预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

罗马共和国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罗马的语言和文化却在向欧洲和地中海地区传播。文明的渗透和文化的交流在不同的地域间进行着。随后,马可·屋大维夺取政权,自称"元首"--罗马的首席公民,后来改称"奥古斯都"(威严或最高之意)。在罗马文明向外围辐射和传播中,自称是"艺术的保护人"的奥古斯都政权实施了一个宏伟的建筑计划,使罗马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比如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和其他各种神庙以及罗马广场等许多大型的建筑项目都是在这一期间被规划和实施的。

公元96年,涅尔瓦做了皇帝。这一政治行为就是被后来的罗马史学家称道的五个好皇帝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建筑等等都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壮大。期间,罗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包括: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指罗马圆形大剧场--罗马角斗士的竞技场。几乎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于此期间。事过境迁,有些建筑虽已古老,但仍不失为今天的经典之作。时尚不能以时间的一维性为唯一的衡量标尺。古老的东西同样可以成为时尚的元素。在时光的流淌中,有些古老的建筑历经风风雨雨、岁月洗礼,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内聚于建筑的文化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新颖的设计理念等等,正是罗马建筑能成为时尚的真正魅力所在。时尚借助于特定的符号(能指)表示,能指是固定的、静态的,但是符号的意义(所指)在本质上是流动的、动态的、开放的。凝固的建筑,折射的是流动的价值与意义,包括流变的历史、流变的文化(文明)和流变的思想。死的建筑文本,却有着活的思想和灵魂。

历史尚未结束,历史的脚步依旧前行。有关历史的故事也同样在诉说、在流淌。没有结束的历史就没有结束的历史故事。上面所陈述的只是罗马发展的部分轨迹。

 

第二节 罗马城市时尚元素

 

罗马建筑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古典特色。关于"古典"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古典"意味着经典、精致、优秀,有赞誉和崇拜之意;其二,"古典"的意思依据时间的一维性来加以判定,指认古老、具有悠久历史的意思。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付尚的符号指向是多元的、差异的。除了新颖的物可能成为时尚的代表之外,因为时尚首先指向前沿,往往指认:新、独特且富有个性特征、有内涵、生命力强。愈加古老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物,也极易成为新的时尚元素和都市人的心理追求与企盼。罗马建筑能成为时尚的城市元素,因为罗马建筑是古罗马几千年的历史缩影和投射--古老而又有深厚的历史文脉;罗马建筑经历了岁月洗礼、时间考证,在洗礼中,展露新颜,凝聚文化,积淀历史;在考证中,经久不衰,彰显个性,闪烁光芒。

一、西方建筑的几大风格和流派

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20世纪,西方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流派。在时间轴上,西方建筑的风格大致可划分以下几种:古罗马风格、罗曼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古典复兴风格(又称新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功能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以及有机风格等等。限于篇幅,撮其一二,作一说明。

古罗马风格

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在继承古希腊建筑艺术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这种"继承"不仅指认时间维度,而且是从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上加以理解。有关古罗马建筑的盛行时间、建筑类型以及事例引证,上文中都已涉及。古罗马建筑的根本风格是指向人的尺度。正是关注了人的意识追求,古罗马建筑艺术才在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本质飞跃。如果说古希腊文化指向对"神"的崇拜,那么古罗马文化则倾向于世俗化、人性化,关注现实的人,这一意识牵引了人的价值取向--群体价值转向到个体价值,"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由于这一意识左右,古罗马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古希腊建筑文化中的"和谐、完美、崇高"素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实现了由"神"到"人"、"世俗化"到"人本化"转变,从而赋予了这种风格新的哲学意蕴和艺术价值。享誉"建筑学之父"的古罗马建筑理论家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里奥,在其所著的《建筑十书》中指出,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 "实用、坚固、美观",被后人奉为圭臬。建筑中"规例、匀称、经济"等特点,本质上与古希腊建筑文化是通约的。罗马建筑文化中的"合宜且经济"杠杆调节,实现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从"神"意到"人"的价值关怀转变。这种建筑文化体现在罗马建筑的建筑类型与外观设计上。

在古希腊的建筑艺术中,神的底蕴强烈,神庙的辉煌就是集中反映。而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具艺术价值的则旨归经济和人本化。从广场、道路到剧场、浴场再到住宅、别墅等,都直接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服务。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建筑也追求和谐、完美和崇尚,但这已不是"神"意义上的和谐、完美和崇尚;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以及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赋予了悲剧性的情结。因为一项宏伟工程的竣工、一部伟大."建筑文本的书写"常常沐浴了奴隶的血泪,是勤劳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炼就的结果。这种崇高、完美是神圣的、伟大的,更具世俗性,为人赞叹,使人振奋。当然,还有一些世俗性的建筑,如卡拉浴场,其雄伟、完美与和谐之风格,也是世俗化情结塑造的结果,而非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再来了解具体的古罗马建筑风格,她是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如古罗马竞技场的外部立面,尤其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竞技场的外部立面共分四层:第一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柱式、第三层是科林斯柱式,以及顶层是环行式壁柱。在此,就有关"柱式"作简单说明。"柱式",作为一种建筑构件,是定型的,就像中国的石拱。"柱式"一词含义的界定最早由罗马人提出。从狭义上说,"柱式"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即古典柱式。而这种古典柱式通常包括: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罗马的塔司干柱式以及组合柱式。古希腊人认为,人是世界上的唯一奇迹。人意味着一切。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因此古希腊人把人赋予给了神,也将人的形象赋予给了建筑。在建筑文化中,人之形体美、内在美与建筑实体得到了有机糅合。在古罗马的建筑实体中,先前古希腊柱式所起的结构功能现在业已蜕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装饰功能,而真正起结构功效的建筑部件则是隐居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结构设计上,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加以革新再造,创新出"穹拱式"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式"建筑结构遵循了建筑中"实用、坚固、美观"的设计理念,所以这种拱券结构才会更加经济、实用并达到好的审美效果。故而,鉴于这一特殊的建筑理念,已经从神庙、宫殿等建筑实体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建筑领域,比如道路、桥梁、港口、剧场、住宅等。罗马建筑在表现出和谐、完美与崇高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圆"式建筑。古罗马在建筑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性特征,尤其是柱廊的使用,体现了明显的古罗马建筑艺术和古希腊建筑艺术上的继承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万神庙(又叫潘泰翁神庙)就是典范。其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混凝土圆桶,这是典型的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古罗马典型之特色;而在其大门人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组成,在柱廊上方有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实体活脱脱地凸显一点:古罗马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对古希腊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在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1~13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这一建筑风格初期主要集中于天主教等宗教性建筑,后来也影响了世俗建筑的走向。在今天的西方国家,宗教意识还是异常强烈的,而宗教性的建筑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只是其中的一种建筑风格或者建筑形态。昨天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因为个性,因为经典,在今天依旧流行,成为时尚元素的一员。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者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角与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构在券上,形成拱顶。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量相同的券,顶部力量分散周边,拱顶重量轻,角线分明,券脚的推力弱化,施工程序变得简单化。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进而平衡和转移中厅拱券的侧推力。为了增加这种结构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就更显宽广、单纯、自然与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也以尖券作为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技巧一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视觉上而言,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无论在整体布局、结构协调还是在空间效果等方面都非常好。

欧洲各国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兴起于11世纪的下半叶。有关经典性的哥特式建筑,下文主要列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四个国家加以阐释和说明。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并流行起来。当时的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了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形。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法国的哥特式教堂虽然呈现拉丁十字之形,但是横翼却较少伸出。西面为正门入口,东面环殿内设环廊,诸多小型礼拜室排列呈现放射状。教堂内部尤其中厅高高耸起,并装有大型的彩色玻璃窗。大气又古典。其外观上一个显著特点是许多大小不一的尖塔与尖顶,西边高大气派的教堂钟楼上也砌有尖顶。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时期的代表作,长127米,宽46米,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建筑内部的诸多元素之间气势相连,整体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静止的建筑元素,动态的视觉效果。教堂外部雕饰精美,设计新颖,富丽堂皇。可以这么说,这一建筑实体称得上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性建筑。法国盛行的著名的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教堂,与亚眠主教堂以及博韦主教堂一起被堪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较法国而言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这些哥特式教堂已经不像法国哥特式建筑那样注重结构技术,而是在装饰上更加偏向自由化、差异化。英国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主要有:索尔兹伯里教堂与格洛斯特教堂。英国的索尔兹伯里教堂与法国的亚眠主教堂建造年代接近,索尔兹伯里教堂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厅,横翼突出较多,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一结构布局是英国的常见的一种建筑规划。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的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在教堂的高度上位居英国教堂之首。这一座教堂的外观具有英国风格,而内部却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明朗。后来,教堂的内部设计总体上偏向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上的图案由众多曲线构成,生动美丽;格洛斯特教堂的东面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宽大,由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大多为较圆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称为扇拱,因为其外形像扇。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的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极其精致,巧夺天工。而此时的肋架已失去了昔日的结构化功能,只是充当表现工匠们精湛技巧的角色。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朴素亲切,常常是"一堂一塔"式结构布局,并使用了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富有特色。考虑到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辅以美丽图案,外观活泼生动。

由此可见,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德国早期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就是科隆主教堂,兴建于公元1248年。当时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设计中具有了法国盛行时期的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其中歌坛与圣殿同亚眠教堂风格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这一高度仅次于法国的博韦主教堂。西面高152米的双塔,有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极为壮观。在很久之前,德国就形成了自己的形制与建筑特色,其中厅与侧厅的高度基本相似,既无高侧窗,又无飞扶壁,室内采光完全依赖于侧厅外墙的瘦高窗户。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面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可谓这种教堂建筑风格的代表。德国还有一种哥特式教堂的设计风格就是在教堂正面建筑一座很高的钟塔。这种设计风格的代表有著名的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度为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以称得上是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一项伟大创举。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术登峰造极。石雕窗棂刀法,炉火纯青,精致华美。双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玲珑剔透。即使建筑内部小小部件的装饰,也是精美之作。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于12世纪从国外开始传人,主要影响集中在北部区域。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因为意大利并没有真正地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与造型原则,仅仅将之视为一种装饰意义上的建筑风格。其他国家注重教堂建筑的高度,相反这个国家的教堂在设计上并不关注建筑物的高度和垂直感鲁正面也无高度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为平缓,窗户小型,往往由尖券与半圆券组成,飞扶壁也极为少见。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意大利教堂的建筑具有明显的罗马的古典风格。意大利最为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当数米兰大教堂。她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建筑于14世纪80年代,竣工于19世纪初期。教堂内部空间由四排巨大柱子分割,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设计上人为地将高度拔升至65米之上,上面是一个八角形的采光亭。当然,米兰大教堂在其他设计和布局上也独具自己的特色,并带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晚期建筑风格的气息。同样,在这一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性建筑成就颇高,尤其当时较为发达的城市共和国建造了许多市政建筑与政府官邸。作为政治性的建筑物,一般位于这个城市的中心,既是城市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的权力集中地。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与装饰风格。这一建筑风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设计追求自由化,讲究动态感;装饰和雕刻方面力求富丽大方,并配以强烈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从建筑设计到实体包装、从视觉效果到心理体认,巴洛克建筑风格都会让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有人称之为"巴洛克建筑"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精心设计而成,这一建筑文本可以称得上是手法主义向巴洛克建筑风格过渡的代表之作。

一种建筑风格的造就,常常与它所产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功劳就是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人的解放与思想观念的革新。自这场思想运动以后,人的主体性、理性越来越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话语,神、大天的权威在人们的枣识中逐渐退之边缘,而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便占据中心。消解神的权威,追求自由化的思想也渗透到了建筑文化领域。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否定、消解建筑思想上的权威和盲目崇拜,冲破教条囹圄,转向自由化,回归世俗化。巴洛克建筑风格恰恰体现和蕴藏了这种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一建筑风格力图打破著名的建筑大师、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建筑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绝对权威和后人在思想观念上的盲目崇拜,也力图冲破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在建筑方面形成的诸多机械性规则,充分体现了人们憧憬自由的世俗化思想。

同时,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富丽堂皇,蕴涵了一种强烈的神秘色彩,也同天主教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心理取向相吻合。鉴于此,自发端以来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便很快遍布欧洲,远达美洲。从17世纪30年代以来,意大利教堂由于聚敛了大量财富,各个教区先后都建筑了自己的巴洛克式教堂。教堂因为规模偏小,所以多以圆形、椭圆形、梅花形与圆瓣十字形等单一式空间结构代替拉丁十字形平面,并在造型上大多采用曲面式。其建筑风格的代表如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它的殿堂平面近似于橄榄形,以殿堂为中心,在其周围是零星式的不规则的小型祈祷室,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的是曲线,造就一种视觉上的动态感觉。17世纪中叶后,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新颖创举和娇柔堆砌成了这一风格的一大发展趋向。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筑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聚合点,中央坐落一方尖碑,周围雕像陈设,并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筑了两座对称式的风格相同的教堂。教堂建筑呈现出对称美,而且这个广场开阔奔放,后来这种设计风格成了许多欧洲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17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建筑师留学于意大利,实现了建筑思想的交流与对话,将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和德国本土化的建筑风格有机糅合,进而使得德国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成为欧洲建筑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古典复兴风格

古典复兴建筑风格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取古希腊、古罗马的一种严谨的、规范化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当时,由于人们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在思想上,崇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和文明。这一思想转向也左右着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向。在建筑上,古罗马的建筑文本就成为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效仿素材,比如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

 

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有一个较为深度的获悉和研究,其方法或者路径一般有两种:其一,历史的建筑文本(实体建筑),通过建筑的部分构件,来研究当时的建筑文化和解读积淀其中的历史内涵;其二,建筑方面相关的文献、资料、信息等,通过文字记载来间接地获取建筑知识,为现实的建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来源。大量出土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对于当时发展较为迅速的考古学研究历史的建筑文本,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古典复兴的建筑风格主要集中在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设施与一些纪念性建筑,相比之

下,这一风格对于一般性的住宅、教堂和学校等建筑实体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q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同时也成了建筑活动中古典建筑风格复兴的区域和集中地。法国在大革命之前就已经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于巴黎构建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建筑文本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和形制的翻版或是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复制;法国坚持古罗马建筑风格,而英国则以复兴古希腊建筑形式为主流方向,代表之作为爱丁堡中学和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等;德国在建筑风格的流向上同英国近似一条道路:复兴古希腊建筑样式。譬如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场以及阿尔塔斯博物馆等等,其中勃兰登堡门的蓝本来自于雅典卫城的山门。美国的建筑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差异的。具体而言,美国获得独立之前,建筑式样大多采用了被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的欧洲建筑风格,这同美国的政治背景密切相连。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获取政治独立的同时,也力图挣脱"殖民时期风格"对美国本土化建筑风格的影响。美国人借助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文本来表达本土的一种政治状态与心理状态:政治独立、民主,思想进步、自由。因此,古典复兴的建筑风格在美国盛极一时。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范,它仿制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宏伟壮观,彰显政治风范,纪念历史价啦曼当然,古希腊建筑风格也盛行于美国的纪念性建筑与公共性建筑之中,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就是这一风格的例证。

二、罗马建筑的概况简介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罗马人在创造了辉煌战功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的文明和文化,其中就包括建筑文化。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吸取了古希腊建筑的伟大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艺术等方面进行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下面,就古罗马建筑的时间、类型、结构、功能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作一说明。

1.古罗马建筑的时间:长久性。罗马民族以古希腊建筑文化为基点,通过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文化,为整个世界的建筑事业贡献了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大约于公元1-3世纪,罗马建筑发展极盛,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的高峰。世界著名的罗马圆形大剧场等诸多大型建筑都建筑于这一时期。罗马历史的其他阶段,建筑事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多元性、差异性。依据罗马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而言,罗马建筑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迅速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统治社会的力量。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在导向民众心理的同时,也导向了建筑文化。宗教建筑的代表有:罗马万神殿、维纳斯城堡、罗马庙、米涅瓦神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等;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城市主体(主要指当时的权力政府和职能机构)通过规划方塞实施来建立一些大型的建筑物,让市民在公共空间进行一些公共性的活动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在公共建筑里进展一些政治事务和政治行为。还有就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话语(如战功行为)和思想(如征服计划、秩序建构)交流。公共建筑的代表有: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凯旋门、皇宫、角斗场、浴场以及圣彼得广场等等;城市空间再小,只要有市民存在就必然涉及到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没有所,就无法居,也无处居。居住建筑的代表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等等。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成熟的形制凸显了其功能的完善性。比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现半圆形,逐排升起,走"梯"升趋势。内部设计以纵道为主,横道为辅。观众凭票从不同入口进场并到达指定位置。人流多方向、不交叉,聚散方便自如。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有化妆楼。而化妆楼的对面便是舞台背景,两端向前突出,形成了台口的雏形。N年后的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形制,从侧面凸显了古罗马建筑文本与设计理念的现代性和时尚性的结合。

古罗马的多层公寓采用了标准的单元设置。部分公寓下设磕店等商业性场所,上为居住单元并设有阳台和安置采光与通风设施。事实上,今天的现代公寓很多都类似于此。以剧场、浴场昶公寓等建筑结构和设计思想的现代性和合理性为尺度,古罗马建筑所反映出来的是当时建筑工程技术的先进和建筑科学的发达。古罗马建筑功能的完善性彰显了罗马建筑结构设计的属人。日(人性化)和设计理念的现代性。这种先进的设计理念一直渗遢至今天的建筑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许多现代性建筑就是当时创设计思想的再版。无论当时具体的建筑文本还是抽象的设计鹅念,都超乎新颖、独特并富有个性。这足以说明她的现代、前与时尚。本质而言,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和流行的时尚是相通的。

3.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合理性。衡量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其标准是多向度雕人性化、经济性、耐久性以及审美价值等当时古罗马的木结构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能够区别木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高度竟达到25米,宏伟壮观,气派大方。罗马大剧场,又称角斗士的竞技场是建构于一片凹地之上的宏伟建筑。尼禄时代,这一凹地是尼禄金殿里的一个人工湖。竞技场外设三层拱门,第四层为实心城墙,最高处为用200根撑起的大篷,用来为观众遮阳避雨;在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剧场的最大容量为5万名观众。大容量的座位席意味着。竞技场上的精彩表演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城民观赏与分享。这些充分体现了该建筑设计的属人性与为他性。因为建筑文本凸显了人性化理念,所以她变的更加经典、更加流行和更加时尚。最近的研究确认,建造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角斗场(斗兽场)是建在一个环行底座上,该底座厚12米,宽50米,大直径188米,用混凝土石块制造而成。然而,整个巨大又沉重的建筑构件又坐落在尼禄人工湖的一层泥土之上,这一土层可以缓解地震时的震动。借今天世人的眼睛去体察和思索昨天的建筑文本--竞技场,何以能屹立两千年之久而不倒呢?作者认为,在历经两千年的岁月洗礼之后的今天,她所以不倒并且风姿依旧,可见其建筑结构具有极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正是建筑结构的理性设计与合理布局,才使得她成为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的经典之作、艺术的瑰宝。因为经典,所以时尚;因为合理,所以能成为时尚。

巴尔贝克太阳神庙成功建筑于公元2世纪中叶。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巨石,可见当时的起重能力之大;宏伟建筑的周围仅仅用了45根(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整块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子进行支撑嫁接。在原始的技术条件下,建筑材料的合理配置体现了成本节约与经济持久的特征。在城市中,公民需要一种公共交往。通过交往来构建城市公共文化,而城市公共文化的内涵之一就是使交往中的主体感到舒适、轻松和自由。这种身心体会,除了取决于主体的话语和思想交流的方式和内容,还受交往的公共空间的硬件设施影响。人性化的设施和完善的服务能够让交往的主体自由对话与思想撞击,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舒适性。比如罗马公共浴场内部的供暖设施就是例证。来自火房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驱寒蓄暖。依据古罗马著名的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古代幸存下来的唯一一本保存完好的全面的建筑学论著)记载,罗马大剧场的座位下安装了铜质的共鸣翁,以改善音质提高听觉效果。此举再次彰显了古罗马建筑的属人性、设计理念的前瞻性和经久不衰的时尚性。

在对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剖析和例证过程中,我们发现所列举的建筑文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建筑结构富有极强的审美价值,这是判定古罗马建筑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没有审美价值的建筑文本,在时间的考验面前很难成为经典和时尚的元素。审美意义或审美价值的缺位,就意味着建筑文本为历史遗忘、与时尚无缘。

4.古罗马建筑的功能:先进性。功能的先进性是同结构的合理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结构布局会拓展和延伸建筑功能。建筑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建筑功能的优化和发挥程度。而这种建筑功能的先进性是以建筑文化中的计算精确性和理性思维为基点,通过理性计算来建构数学模型,再将这种建筑理念付诸实践。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正是由于追求"整一"、"秩序"与"协调"的理性主义的"和谐美"思维方式,古罗马建筑的结构才更加匀称、功能更加先进和外观更加美丽。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较高的拱券结构,以拱来延展内部空间。为了获得较好的建筑功能,他们非常注重数据的采集和精确性,因为在西方的建筑理念中,精确性意味着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比如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到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1世纪中叶,十字拱的出现不仅提升了结构功能,而且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的跃进。十字拱覆盖了方形的建筑空间,将拱顶重量分散到四角的墩子上,实现力量迁移,这样就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结果就是:建筑结构更趋合理化、空间更加开阔化和功能更加完善化。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进行组合,可以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设计理念的成功实验品。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了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用以抵抗水平推力。还有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设计,也是架基于这种复杂的拱券体系之上。

5.古罗马建筑的艺术价值:成就高。一座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文本,对于世界的建筑事业和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有深远影响的。古罗马的建筑所以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艺术价值,这同新颖的设计理念、科学韵结构规划、时尚的建筑风格、完善的建筑功能以及先进的工程技术等因素内在关联。古罗马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形式各异,追求构图的和谐统一。罗马人在继承前人建筑成果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进行创新,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提升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单一式原子空间,如庄严的万神庙;序列式组合空间,如宏伟的皇家浴场;以及单向度纵深空间,如气派的长方形会堂。风格迥异,铸造艺术,引领时尚。

古罗马建筑还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具适应性。最具艺术价值的就是创造出柱式与拱券的组合式结构,如券柱式和连续券,实现鲒构与装饰双管齐下。罗马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1多是券柱式构图。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筑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官就是诸多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的成熟之作。公元4世纪下半叶以后的古罗马建筑潮流走向低谷,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的法国"帝国风格"的倡导,古罗马建筑价值再次为世人所认识并在欧洲复兴,延续至20世纪20~30年代。

三、罗马建筑:静止的符号。流动的时尚

罗马建筑,作为一种实体文本,是一种静止的符号和流动的时尚的结合体。建筑,本身是一个无声的文本存在物,她固定于特定的城市空间;但是建筑又不纯粹是一种实体存在。能指的符号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所指的意义却是流变的、开放的。建筑在建构自身的同时,也将这个城市的文化、文明、历史、城市主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建筑理念等一起建构、凝固、融合其中。思想、价值是流动的,意义、文化、文明是开放的。在流变和开放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文化在交流、对话、撞击。不同时代的"他者"在用历史的和现实的眼光和尺度去观视、考量和激活建筑符号背后的意义和凝固其中的思想价值与文化历史。通过解读和考量历史的建筑文本,建筑文本的思想和意义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流溢、开放。在流动中,促进不同的文化思想进行交流、对话、融合,引领时尚,追赶潮流,彰显内涵,表征自我。

时尚总要借助于一定的物、符号、行为方式、思想等来表现和凸显自我。古罗马的建筑文本在新的时代情境下就是最好的解读和引领时尚的元素之一。下面,简要地列举几个实体的建筑文本--时尚的符号来加以说明。

1.时尚的符号之一:长方形会堂

长方形会堂是古罗马著名的建筑物,在今天,这一设计结构和建筑式样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甚至许多的建筑构思以此为范本,形成一股强烈的复归思潮。

 

长方形会堂的设计体现了一种不同宗教之间交流的连续性与持久性。而这种设计上的连续性是由于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的皈依而建成。在基督教存在的前3个世纪里,他们建筑自己的建筑物的几率几乎是零,唯一的就是对现存的国内建筑加以适应。而他们拥有自身建筑的命运是开始于公元4世纪,主要原因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影响力所致。君士坦丁大帝对于建筑构建给予大力支持,在罗马完成了307年由马克森提乌斯开始建造的长方形会堂的宏伟计划,同时建造了君士坦丁浴场和凯旋门两个。长方形会堂是一个多功能集聚的会厅,其主要功能用于政治上的司法事务。其中,一个非常壮观气派的会堂就是朱利亚长方形会堂,坐落于君士坦丁时代帝国广场的中心。

长方形会堂在设计布局上有许多特征:长方形布局上带有过道、柱廊建于侧面、纵向天窗与木材支撑的房顶,时而还有一个半圆形拱顶附带建筑,在其前有一个法官坐椅,它的前面还有一个祭坛。这种设计的灵感并非偶然成为阿波罗多罗斯和君士坦丁的新长方形会堂的原始构思,而是受到帝国浴场雄伟的交叉穹顶或冷水浴场间的奇特构思的启发。传统纵向的长方形会堂,譬如勒普基斯·马格那(216年)和特里尔(4世纪早期)的长方形会堂,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性建筑。其基督教目的表征:法官座位或皇帝宝座变成牧师座位,朴素的奠酒祭坛变成基督教祭坛。君士坦丁在罗马的第一个教堂是拉特兰长方形会堂,又称拉特兰的圣·乔万尼教堂。这个教堂是罗马主教的大教堂,建筑于公元313~320年,它的建筑设计方法来源于传统的古罗马建筑构思--"砖表面混凝土结构"建造:教堂包括两大过道,位于中殿两边的彩色大理石石柱,水平的古典柱式的顶部和浓重装饰过的天棚。曾经的大规模的君士坦丁长方形会堂被历史破坏,而为今天的长方形会堂替代。

宗教性建筑作为古罗马建筑的一种建筑形态,它的兴盛恰恰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变迁和更替。于11、12世纪的长方形会堂在古罗马式建筑中复兴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再次出现,在那特殊的地域因作为正宗的建筑形态牵引了布鲁内莱斯基的注意力,例如他的圣·洛伦佐教堂(1421年始建)和玛利亚教堂(1436年始建)。"长方形会堂在巴洛克末期始于法国和英国的重要建筑原理探求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代表人物是克洛德·帕拉尔特。99①在英国,对于纯正古迹的强烈呼吁和热切期盼导致了长方形会堂建筑风格的复兴,但其功能则少用于宗教性目的。这些建筑实体的内在布局和设计规划,虽然彰显古典特色和建筑理念,但是经典的建筑风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在时尚元素日趋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今天,因为自己的古典之美和其独特的新颖设计理念而成为引领现代时尚的光彩熠熠的瑰宝。

2.时尚的符号之二:浴场

古罗马浴场在整个欧洲的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罗马浴场同凯旋门一起被并称为"罗马文化的里程碑"。在建筑史的进程中,尤其在近几个世纪以后至今,她们一直是伟大建筑师们的聚焦目标。建筑师们借助慧眼和睿智去观视这现存于世的建筑文本以及去探索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

罗马浴场之所以能以庞大的气魄占据欧洲建筑历史的重要一席,仅从她的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上,就可窥见一斑。

巴斯位于伦敦西部约两百公里处。顾名思义,"巴斯"就是"沐浴"的意思。远自两千年前,古罗马帝国就在此建立了温泉澡堂。18世纪时,英国政府特别将巴斯设计成具乔治王朝风格的城镇,温泉地也逐渐成为高级游乐区,社会名流均常来此度假;如维多利亚女王、著名作家狄更斯等都常来此。现今的罗马浴场仍保有罗马时期的原始风貌,不断有温泉涌出,而且每天涌出量超过200万公升。其中Creat Bath是古罗马时代最大的浴池。现今由于温泉的铁含量过高,不宜人浴,但其优美的建筑及回廊仍非常值得欣赏。浴场的建筑采用英国乡下别墅式造型,原一楼砖造部分,拥有一大型古罗马式浴池。圆拱列柱围起的浴池与两侧墙上镶嵌的彩绘玻璃,充满明亮华丽的沐浴气氛;长方形的浴池和拱形围廊,充分流露出欧式华丽的罗马浴场的空间架构形态。

公元3世纪的卡拉皇家浴场是至今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古罗马浴场,在建筑风格上,这一浴场体现了由公元l世纪中期的尼禄浴场与提图斯浴场发展而走向最高点。这个浴场大体上由三大要件构成:一块巨大的、用模子制作的砖表面混凝土墙体、凹陷的壁龛以及顶着高且宽的混凝土交叉穹的华丽柱子。自16世纪以来,执著的建筑师们尽力通过历史留存下来的建筑文本的零碎化部件去研究、观察建筑文本,去思索、追溯其中的历史价值。甚至到了17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博罗米尼依然对古罗马浴场的建筑技术的研究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和执著的心态。罗马浴场作为一种建筑符号,是罗马帝国世间成就和历史功勋的一种缩影和映射。从那以后,再无任何公共建筑文本能与帝国浴场的宏伟气势和那种壮观之美相提并论。

3.时尚的符号之三:凯旋门

凯旋门作为一种建筑文本,在性质上被界定为一种临时性的建筑。初时由方木制造而成,在节日庆典上由罗马法官竖立起来以表对军队英雄们的功勋和胜利的庆贺和表彰。"直到公元前1世纪,作为罗马国力和秩序公认的象征,这种拱门才变成那种纪念性的、饰以大量雕刻的石门,矗立在整个帝国里。在欧洲最有名的是罗马的掘图斯凯旋门、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凯旋门、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以及里米尼、波拉、安科纳和奥兰治的凯旋"。

在此,本文聚焦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旨在以此为范例作简述。此处提及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属于最晚时期的一座建筑,建于公元4世纪初。凯旋门上两个圆形浮雕,是这个时期的新浮雕样式,也是早期基督教美术的一种表征。浮雕左图描绘的是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骑马行军之形象,他是一个自我反省的统治者,拥护新斯多噶主义,具有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右图内描绘的是与基督教有关的异教故事。下面为一横带装饰,刻画着皇帝登基仪式。罗马帝国晚期的这座凯旋门,标志着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艺术新倾向。尽管凯旋门上增加了华丽的浮雕装饰,但华丽装饰的背后暴露了罗马国势衰落的印迹。

罗马式建筑风格于11、12世纪在欧洲流行并达至顶峰。这一建筑风格对于当时的整个欧洲建筑的风格走势,起到了颇有影响的牵引和导向作用。其基本的建筑风格呈现弧形样态--典型的罗马建筑形式。当然,在汲取古罗马建筑文化的精华以外,再糅合自己的、本土化的建筑特色,所建构的建筑会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新意。譬如,本土化的建筑元素--"塔"与"交叉的半圆形",使建筑更富有特色,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更加清新高雅的古典主义,是托斯坎纳的原始文艺复兴。兴起于11和12世纪的佛罗伦萨附近,显得生气勃勃。"

凯旋门是罗马的一种纪念性建筑,以炫耀对外战役的胜利,常位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建于奥古斯都王朝初年的奥朗日凯旋门就位于亚格里帕大道上,门上以浮雕形式刻画着军团的战功及战利品。在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还建造了许多凯旋门。而在众多的凯旋门中,建于公元10-25年间的半圆形拱门因其精美、精致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建筑物之一。这座罗马时代的凯旋门,装饰着浅浮雕,记载着罗马帝国统治时代的和平与繁荣。环行的凯旋门是对奥朗日殖民地建立成就的一种实物性表征,同时,它也象征着曾经在此的战火纷飞。凯旋门的装饰及其军事战利纪念品都被完好无损地得以保存,从而对其中的几次战役具有了详细记载。

不管历史给予如何评价,拿破仑确实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正如我们所知,他的远征促成了对古埃及文明的重新发现。在艺术风格上,古罗马宏大气魄的建筑风格正中下怀,他将宫廷建筑罗马风格化,从服装、家具到绘画都追求一种静穆宏大的古典风格,这个曾经开创了哥特式风格和崇拜文艺复兴精神的民族,终于臣服于古罗马的幽灵。

拿破仑是一个英雄代表和神的化身,解读英雄就是在解读历史,而这个伟人统治时代的建筑文本恰是一个最好的观察视角。在他的建筑历史中,建筑文化占据重要的一页,提及拿破仑不能不说与其关联的欧洲的三座凯旋门:

其一,1814年,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俄军将士从西欧远征归来,莫斯科人在特维尔卡建立了一座木制凯旋门。后因木制腐烂,于是1968年在库图佐夫大街建造了一座和原来一样的金属凯旋门。这座凯旋门高28米,门的基座上共竖立着6组12根圆柱。圆柱用生铁铸成,高12米、重16吨。圆柱之间站立着手持盾牌和长矛的勇士,勇士头顶的墙壁上是反映俄军同法军作战的浮雕。凯旋门顶部平台上安放着6匹马拉着的凯旋车,车里垒鳍胜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着月桂花环,面向陟城市入口处。整个凯旋门用白石贴面,在黑色圆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其二,德国首都柏林市的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始建于1788年,高20米,位于菩提树下大街西端。1795年德国人又在门梁上安装了胜利女神驾驭的四马车。这座门融古罗马凯旋门和古希腊雅典卫城山门特色于一体,享"德意志第"之美誉,诸多外宾亦称其为"德国凯旋门"。

其三,巴黎凯旋门也是依照古罗马凯旋门的样式而建。其规模扩增一倍,高50米、宽45米,呈淡黄色,显得气势磅礴。1806年,拿破仑决定建一座凯旋门为庆祝法军胜利,但直到1836年7月29 日才最后竣工,此时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早已在寂寞中死去。凯旋门的外壁上镶嵌着10块反映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浮雕,内壁上则镌刻着同拿破仑出生入死的588位将军的英名。1840年,法国人为安葬拿破仑遗骸,在凯旋门下举行了追悼会。

由巴黎凯旋门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透视一点:在建筑形式上,先前追求"复杂化"的古罗马建筑形式在后来被复制、效仿和创新过程中,口益趋向"简单化"。一个新颖的设计效果如何依托"他者"的眼光、思想触角和心灵体验来加以评定。简单化了的凯旋门只有一个巨大门洞,浮雕形式典雅而规则,古典柱式取消,条条装饰带流淌着横向韵律。无须像哥特式教堂那样用无数纵向的尖塔来强化高耸、垂直形的视觉感受。随着观光者步步为近,凯旋门始终呈现一个端庄清晰的轮廓,从上到下层层超大装饰带的丰富内容吸引游客视线;直至走进,看清那巨大的浮雕--吕德的《马赛曲》令人振奋地耸立于此;每个人像有五六米高,而现实生活的人的高度此时仅等于巨大浮雕台座底层的线角。在人类渺小身躯的反衬之下,巴黎凯旋门宏伟而又神秘的英雄主义彰显得淋漓尽致。

 

第三节 罗马城市建筑:意义诠释

 

在"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展团"致辞中曾这样写道:"建筑是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简陋单一的土屋茅棚,到现代文明雄伟壮观的摩天大厦,建筑体现出人类工程技术的巨大飞跃;从古朴雄浑的埃及金字塔,到新颖秀雅的悉尼歌剧院,建筑记录了人类对艺术与美的孜孜以求;从稀松错落的农郊庄社,到比肩林立的都市楼群,建筑折射出人类对精神与文化的思索演变。建筑是人类永不磨灭的艺术作品。"这么简短的几行字,其中所蕴涵的内容却是广大深远而丰富。在纵向上,建筑在不同时期存在的样态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的、多元化的建筑样态在时间维度上恰恰映射了建筑文化发展的不断跃升。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跃升中所凸显出来的建筑价值和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无论是建筑的实用价值还是审美价值等。在横向上,建筑以其特定的方式依存于城市空间(在城市形成之前叫城邦,建筑依然固定于一定的场所),表面上她以一种建筑实体存在着,也是作为一种符号定在;但是建筑在"他者"的视野之下并非简单地视为无生命的物理存在或者无声的自然存在。建筑同样具有"生命",也同样会"呼吸",发出"声音"--这就是凝固在建筑中的活的思想、文化、历史价值等等。能指的建筑符号在"他者"的观视之下和在"他者"灵魂与思维触角的思索之下,所指的意义和价值在被解读、在流溢、在开放、在对话以及在丰富自身、提升自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古罗马建筑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定在,在自然状态下经历的风风雨恼,以至在今天仅留存的罗马建筑遗产(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罗马建筑也经历了修补和更新);还是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建筑理念、积淀其中的历史文化等,对于当下或是未来的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兴旺,其意义都是极为深远、价值不可估量的。罗马建筑作为一种实体文本(时尚符号),其意义诠释主要表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罗马建筑为今天的建筑发展提供一个范本,起到示范、启迪和导向作用。

一个优秀的建筑文本,对于当下的与未来的建筑发展和走向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积极的影响和建筑文本自身的价值应该为建筑师们所关注。建筑构思的灵感来源、建筑理念的形成、建筑设计的开展等都与一个高质量的建筑文本息息相关。优秀的建筑考本能给予启迪和示范效应,这本身就意味着文本内在的价值。其示范与辐射的过程就是在彰显、流溢自身价值、思想以及文化的过程。一个建筑文本没有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具有启发功效、不范与导向作用。从某种层面上说,建筑文本的辐射力度与示范效应的强弱恰恰可以被认定为是努判该建筑文本的价值与意义大小的标尺之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文本的意义与价值愈大,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就愈强烈、正面的积极导向价值也愈大;反之刃然。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建筑领域同样如此。一个优秀的建筑文本的诞生,必须在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创新。没有创新的文本,早晚为历史所"湮没",退之"边缘化"视域。而创新的思想和灵感的闪光点往往来源于对现存的建筑文本的反思和感悟。反思的路径通常有两种:一是现存的建筑文本(实体建筑),二是与建筑相关的信息、资料等。上文已有论及。而在本文中,反思的对象专指现存的建筑文本,即实体建筑。通过对建筑文本进行翟视、考量,在文本解读中获求意义与价值、创造灵感。作者相信:一个优秀的建筑文本对于当下与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向所产生的启迪、示范与牵导效应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观视罗马建筑文本,就是在"走近"和"走进"罗马历史长廊。

一座城市建筑就是一部文化历史。观视现存的罗马建筑只是解读古罗马历史发展的两种路径之一,而观视的方式对于解读、剖析罗马的历史文化很有影响。本文认为,通过对现存的建筑文本进行观视、考量、研究,学会"走近"、"走进"罗马建筑和罗马的文化历史。在"走近"中真正地"走进"古罗马的历史长廊。古罗马的历史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历史,其涵涉的面很广:经济、政治、文化、建筑、历史、宗教以及艺术等等。"走近"罗马建筑,"走进"罗马历史,与罗马历史对话、交流,在思想撞击和话语对接中迸发出新的火光、新的灵感、新的思想。将"他者"的目光盯视在现存的建筑实体文本上,让思维的触角伸向凝固、积淀于建筑文本中的思想、文化,"他者"携带双重的审视和评判标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取向和立场观点去对历史留存的或者历经修复完善的建筑文本进行考量,挖掘蕴藏其中的价值资源。

第二,重新解读罗马历史文本,对于今天和明天的建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意味着一种价值。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将历史价值解读、挖掘出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情境下,将观视的结果、剖析的文化资源与现实的话语、建筑文化一同放置后现代主义的平台上进行自由的对话,对之重新解构与建构。在历史、文化、价值等资源整合中,一方面,解读了古罗马的建筑历史与价值文化;另一方面汲取传统历史精华为现实与未来的建筑发展所用。整合不等于简单地拼凑、堆积,而是生发出新的思想与合理性价值。

第三,建筑晤征着一种文化,"他者"的眼光和思维能够促爹进多元的、差异的建筑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进一步繁荣全球的建筑文化事业。

能指的建筑符号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所指的建筑意义是流动的、开放的。建筑,不能简单地被界定为一种物的存在。这种实体存在同样也有思想和灵魂--流动的、"会说话"的建筑文本与时尚符号,凝固于这一符号文本中的思想、价值以及文化等合理性资源(意义)在历史的时间维轴上流淌、开放。在性质上讲,符号的意义是处于一种"0PEN"状态。流动的、开放的所指为差异的、多元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价值进行交流对话创设了可能性。如何促使异质的建筑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就是如何将这种对话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问题,要依托人--主体的作用。

差异的建筑文本作为一种客观的"定在",本身是不能与其他的文本进行话语交流的。在这种情况下,人这一主体参与建筑文化对话中去,实现人与多元的建筑文化沟通、融通和整合。建筑既是一种实物存在,同时也指征着一种文化,是思想构建体,实体的建筑符号和流动的文本思想一同共存于建筑中。实体建筑处于"此在"样态,积淀其中的文本意义和价值也是一种流放式的"此在"。客体的建筑文本和建筑价值是处于"此在"状态,同样,主体的人也是处于"此在"状态。通过人的"此在"样态的介入、参与,带着"他者"的眼光与思维触角,在观视、参与和思索、体认中,真正地由不同的"此在"转向为"共在"。在"共在"状态下,差异的建筑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撞击与整合、对接与融通以及解构与建构,从而生发出新的建筑思想、新的文化资源,真正地而且进一步繁荣全球的建筑文化事业。积极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价值并不是局限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这种意义的流放是面向更广阔的建筑领域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领域。一种正向的建筑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只属于险隘的区域,而应该拓展和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她的终极的价值判断应该旨归未来和全球。

第四,现存的历史建筑文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凝固、积淀其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后现代主义多元时尚元素的表征之一,引领时尚潮流。建筑指征着一种文化,代表着一种思想,折射着流行的时尚。建筑文本的解读,要依托"他者"敏锐的触角、深邃的思想去了解、诠释、思索、感悟。古罗马的建筑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也占据着一定的历史时间。不同的建筑样态在周围世界产生示范效应、辐射建筑文本的内在价值和文化等。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同一时代,共存着差异的建筑样态,在不同区域,主流的建筑风格可能是不同的;同样,在不同的时代,也会存在着同一种建筑样态,在同一区域,也可能存在着多元的建筑风格--历史与现实"共在"。

纵使随着历史的变迁,优秀的建筑文本也不会退之成为新时代条件下建筑领域边缘的一元。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文本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为世人书写。没有思想的建筑实体形同"一堆废铜烂铁"--真正的价值缺位,不为世人思索。不是所有的建筑文本都为后人重新书写,不是所有的建筑实体都为世人"目光盯视",只有凝固、积淀一定的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价值诉求等建筑文本才会在历史嬗变、岁月流逝中变得愈加永恒、经典、时尚。不同层次的建筑文本在时间的水平线上,经典之韵味、时尚之魅力愈加强烈和坦然。建筑文本因为自身的独具魅力、差异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而成为经典之作。文本作品是历史的,但是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却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尽管后现代主义的时尚元素指征日趋多元化、差异化,但就在今天,文本建筑因其经典一样成为时尚的元素之一,引领时尚潮流。 第六章 音乐之都--维也纳:音乐的艺术,心灵曲时出

第六章 音乐之都

 

--维也纳:音乐的艺术,心灵的时尚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第一节维也纳概况

 

维也纳的历史始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罗马人曾经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278年,哈布斯堡(Hap。burg)家族于奥地利开始其长达7个世纪的帝国,定都维也纳,使之迅速发展。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维也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利亚·特蕾西亚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艺术的繁荣。维也纳的19世纪为其最辉煌的时期,版图日益扩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来临,却为王朝历史画上了句号,奥地利帝国及维也纳亦随之失去昔日光彩。二次大战期间,维也纳遭受战火严重破坏,战后更被美国、英国、法国和前苏联共同占领了10年之久。1955年,奥地利签订条约成为中立国后,维也纳再度发展起来,并成为奥地利最重要的商业及交通中心。

维也纳是个很复杂的城市,纠结了数百年的起落,复古与创新、守旧与革命重复交替地塑造着维也纳的容颜。如果要给维也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将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席卷维也纳(1683年至1786年)。奥地利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对垒局面直到1683年,才让欧根亲王彻底击退土耳其,而庆祝结束战争的奥地利展开第一段繁荣的岁月。这是维也纳许多重要建筑问世的新时代,这些以雕像、法式花园装饰的华丽宫殿中,最著名的是英雄欧根亲王的夏宫--贝维德宫、皇室的夏宫--美泉宫,以及答谢鼠疫结束的酬神教堂--圣卡尔教堂。环绕着皇宫的霍夫堡也陆续盖起华宅,卡拉本大街上王宫贵族川流不息。玛丽亚·特瑞莎时代犹为巅峰,她立志将维也纳建立成"欧洲的音乐之都",而来自萨尔斯堡的音乐神童莫扎特让哈布斯堡家族赞叹不已,古典音乐在维也纳的上流社会茁壮发扬,并奠定维也纳在音乐世界的永恒地位。

第二阶段,夜夜笙歌的华尔兹时代(1806年至1848年)。拿破仑挥军进入维也纳,粉碎了贵族的绝对权力概念,引发了普罗大众的新观念,但是维也纳会议后,贵族建立的新秩序排除平民于政治权力之外,这群有钱、悠闲又无法干预国事的百姓接收了皇族对音乐的热爱,贝多芬、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陆续为这个城市的人民谱曲。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创造无数经典的华尔兹舞曲;咖啡馆四处林立,名流、平民终日流连其间、议论时事。而音乐厅、咖啡馆、歌剧院里挤满了观众、舞者。这是一个泡咖啡馆、听音乐、跳舞等庶民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被称'为"毕德迈雅时期"。"毕德迈雅"系当时一本畅销书的男主角名字,取其正直、勤恳、爱好音乐的庶民生活观之意。

第三阶段,珏城大道创造复古主义的高潮(1857年至1890年)。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皇帝弗兰兹约瑟夫拆除维也纳的旧城池,重新规划了一条环绕市中心的绿荫大道,而沿着绿荫大道的两旁,罗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新建筑,例如,国立美术馆、自然史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厦等。环城大道完成于1880年,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样子就是一百年前的景象,唯一的差别就是把马车换成汽车罢了。环城大道的落成,象征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一个盛世。期间,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圆舞曲等佳作频现。世界音乐圣殿的国家歌剧院重新在环城大道上盛大落成,以小约翰的《蝙蝠》为首场演出,布拉姆斯等文人雅士也纷纷进驻维也纳。

第四阶段: "分离派"新锐艺术家开启现代艺术之门(1897年至1918年)。以壁画家克林姆、建筑师奥图'华格纳、鲁道夫洛斯为首的19位画家、艺术家,于1897年宣布成立"分离派",以示脱离以环城大道为象征的复古主义。这些企图建立属于新时代艺术的艺术家,完成了一系列革命性作品,其中包括克林姆的《吻》、《贝多芬壁画》、华格纳设计的邮政储金局、卡尔车站,洛斯无装饰的洛斯馆。虽然这些作品当时遭受相当大的批评,但这些艺术家终究用实力为新维也纳开创了自己的风格。

直到今天,曾为中世纪欧洲三座最大的城市之一的维也纳依然保持着昔日显赫的地位。作为奥地利首都,如今的维也纳已经成为世界时尚名城,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它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面积有415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这意味着约有1/5的奥地利人来自这个城市,而这其中外来人口占很大的比例。在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占3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0%。维也纳人主要讲德语,有6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一般而言,维也纳人都很和气、友善。

维也纳的环境优美世界闻名。城市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也是奥地利最主要的旅游城市,每年的游客近300万。来自东南亚,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游客也有13万之多,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多瑙河贯穿全城,维也纳森林和绿地、沼泽(包括谱拉特公园)、遍布山坡的葡萄园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财富。

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家喻户晓,每一个到奥地利来观光的游客总是希望能够早日看到多瑙河。多瑙河总长2850公里,是全欧继伏尔加河之后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唯一一条从西向东流向的河流。多瑙河发源于德国、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莱茵一美因一多瑙运河开通后,成为一条连接鹿特丹和黑海的重要交通水域。多瑙河在奥地利境内的总长360公里,占多瑙河总长的1/8。维也纳是多瑙河流经的第一个大都市,多瑙河从维也纳市的正北流人,从正东流出,全长24公里。

维也纳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的古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高138米。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他宫殿建筑。从美泉宫到国立歌剧院,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到西班牙骑术学校,到处都是一片往日奥匈帝国的京城景象。众多宫殿宅第和博物馆,把辉煌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维也纳还是购物天堂和美食天地。从葡萄园酿制的纯正葡萄酒到风靡世界的奥地利咖啡,从世界顶级设计师设计的名牌产品,到珍贵的古玩和有趣的纪念品这里可说是应有尽有。

 

第二节 维也纳--艺术与时尚

 

维也纳是浓郁历史氛围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兼容的一座城市。作为一座时尚名城,维也纳用它自身特有的文化艺术气息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维也纳的自然风光、维也纳的音乐、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咖啡、维也纳的生活......无一不深藏着浓厚的文化和艺术底蕴。正是这一切,造就了维也纳人超凡的生活品位。天生懂得享受的维也纳民族,闲来喜欢往歌剧院、露天剧场、或者咖啡馆坐坐,这也是他们的生活重心。在维也纳,时尚的中心就是艺术,音乐的艺术、咖啡的艺术......艺术就是时尚。

一、维也纳的音乐文化

只要提起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那久久不散回旋在耳旁脑际的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自古以来,维也纳仿佛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音乐是维也纳的魂。也正因为如此,维也纳被世人称为"音乐之都"、"华尔兹舞曲的故乡"。在这里产生和造就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每当人们踏进这座孕育了众多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城市,都会十分自然地坠入浓重的音乐氛围中。在维也纳的街头、巷角、广场、公园、大门、房顶,一座座大理石的、青铜的雕像,无不闪烁着乐坛巨匠的光辉。在维也纳漫步街头巷尾,即使你不懂当地语言,你仍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凭着音乐的沟通,欣赏艺术家的表演。你会从那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一尊尊栩栩如生钧音乐人物雕像中体会到维也纳特有的艺术内涵。

市立公园里的约翰·施特劳斯青铜像竖立在白色大理石的台阶上。他正在拉动着琴弦。他背后白色大理石拱门上雕刻着几个音乐女神和天使,他们似乎在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家琴下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每天,《蓝色多瑙河》的欢快乐曲声总是不断地袅袅传来。循声望去,你会发现不远处一个古色古香的木亭里,几位乐手正在演奏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旁边舞池中五彩缤纷的裙子在飞旋,在飘动。据说,约翰.施特劳斯纪念碑在1922年建成后,每年夏天这座公园里都要举行一次施特劳斯圆舞曲露天音乐会。乐圣贝多芬则静坐在广场,好像歌剧《菲岱里奥》正在脑海中孕育。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在皇家园林美泉宫举行了首场音乐会。这也许就是将莫扎特雕像设置在这座园林的原因吧。他站立着,张开双臂向远方望去,是不是在畅想交响乐那丰厚的表现力吧?!以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舒伯特,他的雕像矗立在市立公园里,似乎还在构思那未完成的交响曲。

在维也纳,不仅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等杰出的演出团体,还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爱乐厅等著名演出场所,它们是维也纳作为音乐时尚文化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歌剧院,是以"音乐之都"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歌剧院建于1869年,其风格可以归属为仿文艺复兴风格,它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企业,称国家歌剧院,所以称国家歌剧院,一半是因为她是奥地利珍贵的文物古迹,另一半因为她是政府的音乐部。--粤从落成这一天起,它就是音乐圣殿的象征。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够在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曾经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砌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及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年从秋季的9月1日到次年7月1日轮番演出60部歌剧和20部芭蕾舞剧,演出达300多场,这在世界大型剧院中是少见的。被世界公认的精彩剧目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和《唐璜》,有贝多芬的《费岱利奥》,瓦格纳的《纽伦堡名歌手》,舒伯特的《家庭战争》,韦伯的《魔弹射手》,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正是这种频繁的演出使歌剧团练就了高超的表演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保证了剧团在歌剧领域的生存和发展。目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与意大利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已形成世界歌剧舞台两大中心。音乐之友协会和金色大厅

音乐之友协会是1876年特奥费尔·翰森设计的。两年之后,一座仿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诞生了。在线条清晰的暗红色立面的背后,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厅,大厅内有30座镀金的女神立像,因此音乐大厅也常常被人称作金色大厅。音乐厅落成之后,就成了世界最著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地点了。这座音乐大厅专门上演大型音乐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了。

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精湛技艺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乐团。这支乐团创建于1842年。众多的一流音乐家和指挥家都曾担任过这支乐团的指挥,如理查、施特劳斯、玛勒、伏特温格勒、勃姆、卡拉扬等。如今,维也纳爱乐乐团定期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音乐家协会举行演出,深受全世界各国乐迷的青睐。

每当夜幕降临,歌剧院音乐厅内灯火辉煌,音乐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些高雅的艺术殿堂内,欣赏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施特劳斯、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不朽作品早已超越了时空、国界,成为维也纳的保留节目,吸引着异国他乡的游客慕名而来。每年元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在这个金色的爱乐厅演出,并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的。

在维也纳,音乐无处不在,维也纳拥有50家剧院,100家博物馆和久负盛名的戏剧、电影、音乐及舞蹈节。维也纳居民对艺术的高度鉴赏力,更是吸引了各国艺术家的到来。除了音乐厅的音乐有如流水,日夜不息之外,大街小巷乐声也是不断地袅袅传来。每天晚上你都能听到从每家每户飘出来的音乐声,而那些演奏者都是白天干活的鞋匠,手工业者。但他们的演奏(唱)水准之高和专业音乐家没什么两样。

二、维也纳的建筑文化

维也纳绝对是时尚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春天去维也纳,鲜花盛开在维也纳森林;夏季去维也纳,美泉宫与睡莲同眠;秋天去维也纳吧,多瑙河秋波荡漾;冬天去维也纳,那里的教堂特别美......维也纳似乎是一切生活情调的源泉,保存完好的老城区中遍布优美的巴洛克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洛可可式建筑,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过去都有不同意境,动人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空中萦绕飘荡,飘过美泉宫、飘过金色大厅、飘过多瑙河......

维也纳具有极富魅力的建筑文化,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与高雅的音乐文化紧密地结合,构成了维也纳神奇的文化魅力。如我们前面所介绍的金色大厅和享誉世界的新年音乐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了。

霍夫堡官

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宫苑,又称美景富或百乐宫。坐落在首都维也纳的市中心,1696年动工,1713年落成,历时10余年。它是奥卡尔皇帝为欧根亲王建造的。欧根亲王原是法国贵族,后来成了率领奥地利军队击退土耳其入侵的民族英雄。在皇宫前的英雄广场上竖有他的跃马英雄铜像。他是一位深懂建筑艺术的武将,建筑师按照他的设想建造了一座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古典宫殿。这也是一座富丽堂皇巴罗克式的建筑,是欧洲最为壮观的宫殿之一。皇宫依地势而建,分上、下两部分。上下各有一个花园。上它是帝王办公、迎宾和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下它作为起居接借宿用。全宫有1400间装饰奇异的房间,镶嵌在一个四字形庞大的建筑群里。其中44间厅室装饰尤为绚丽。如金碧辉煌的美景富大厅,1955年5月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立条约,是在这里签订的,奥地利从此宣布了"永久中立"。还有玛丽雅公主花费百万金银装饰的大居室"百万室"。玛丽雅是奥国公主,后嫁给当年驰骋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拿破仑曾两度住进这座皇宫,这里现在还保存着他的真容画像和他的遗物。宫殿内的"奥地利画廊"珍藏着中世纪到现代的绘画和雕塑名作,这里实际上是奥地利宫廷美术博物馆。富苑内的珍宝馆存放着历代帝王的华丽服饰,传神的画像,光彩的珠宝。还有一顶镶嵌着各色宝石、珍珠的王冠,熠熠发光,它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象征。1806年在法国大革命震撼下,"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法兰西斯二世摘下这顶王冠,宣告这囊括大半个欧洲800余年之久的统治结束。霍夫堡宫的"餐具室"也是维也纳的一处名胜,台室里保存着哈布斯堡正朝使用过的餐巾、桌布及成套的餐具、玻璃水晶器皿和瓷器,近几万件之多。餐巾和桌布是100多年前用上好的捷克亚麻制成的。最大的一块桌布长达20米。餐巾分为1米见方的"帝王型"和70厘米见方的"宫廷型"。各种餐且厅亍集胃千围宜一美泉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正室的避暑离宫,位于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美泉宫得名于一眼泉水,这里原是一片开阔的绿地。有一次,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饮一泉水,心神清爽,称此泉为"美丽泉"。70多年后,即1743年,玛丽姬·特蕾西亚女王下令在此建宫,这里便出现了气势磅礴的宫殿和巴罗克式(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的建筑风格)花园。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宫内有1400个房间,从中央大厅进去。有44间是洛可可式(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纤巧华美的建筑风格),优雅别致,但大多数是巴罗克式。宫中有东方古典式建筑,如嵌镶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国式房间和用泥金和涂漆装饰的日本式房间。房间内部的装饰品也以东方风格统一协调,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着陶瓷器。在琳琅满目的陶瓷器摆设中,有中国青瓷、明朝万历彩瓷大盘和错花花瓶等。

宫内有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帝王大摆筵席的餐厅和华丽的舞厅。还陈列着几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加冕大典时用过的绣金马车。特蕾西亚女皇是奥地利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女皇,她的著名格言是 "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和"。宫殿长廊挂满哈布斯堡正朝历代皇帝的肖像和记录画以及玛丽亚·特蕾酉亚女皇所生16个儿女的肖像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后来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皇后的玛丽·安东涅特少女时代的画像。优雅细致的笔调,把王朝当日的豪华盛景和奢丽气氛表露无遗。玛丽皇后是在这个宫里长大的,在法国大革命时与路易十六同上断头台被处死。各房间和回廊拐角处装有各种式样的火炉,俄式的大火炉造型尤为奇特。宫殿后面是一座巴罗克式大花园。拿破仑两次占领维也纳时都曾在宫里居住。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时代也在典雅的宫廷舞台上为女皇演奏过钢琴。关于这座美泉宫,最有名的事件是在拿破仑战败后,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举行的瓜分欧洲的维也纳会议。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会上以其纵横排阁的手腕,在欧洲列强间大肆玩弄均势平衡外交而显赫一时。

米歇尔广场

穿过霍夫堡皇宫的后门,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广场。广场上陈列着2000年以前罗马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痕迹。这是人们在修缮霍夫堡皇宫时挖掘出来的。1991年,这块罗马建筑废墟的陈列地正式与观众见面了。在霍夫堡皇宫的斜对面,是米歇尔教堂。米歇尔教堂早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教堂。教堂的地下墓穴中是250多名奥地利名人的棺木。

斯特凡大教堂

斯特凡大教堂是维也纳市的标志,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1997年,斯特凡大教堂庆贺了它800年诞辰的纪念。它那137米高的尖塔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斯特凡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租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12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模仿

罗马风格)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14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斯特凡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如今,各州人民精诚团结,共同修建斯特凡大教堂已被传为佳话。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圣坛背后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的面积有65000.平方米,分别坐落在维也纳河的左右两侧。中间由桥梁连接在一起。城市公园是全世界游客最喜欢驻足的公园。每年从4月份复活节到10月底,每天都有免费的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会。并且专业舞蹈演员还会为您示范标准的华尔兹舞蹈。

城市公园内的花卉植物四季常青,花红柳绿的灌木和郁郁青葱的草坪亲切地欢迎游客前来观赏,点点池塘更是为公园带来不少生气。如今,城市公园内的一些植物已经受到自然保护,例如一棵银杏树、一棵基督灌木、一棵罕见的金字塔杨树和一棵高加索的核桃树。城市公园如同一座雕像的展览场地。音乐家中,最广为人晓的就是约翰·施特劳斯镀金雕像,1999年昆明举办的世界园林博览会上奥地利的园林艺术家们把这座塑像的复制品永远树立在奥地利园林展区内供中国游客观赏。另外,您还可以在城市公园内找到古典音乐大师弗兰茨·舒伯特、交响乐和宗教音乐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轻歌剧作家弗兰茨·雷哈、罗伯特.施多尔茨的雕像。此外,公园还有其他著名人士的雕像,例如城市公园落成时在任的维也纳市市长的塑像。

市政厅公园

市政厅公园建于1873年。这里原来是奥匈帝国的仪仗队操练和表演的地方。市政厅公园的设计者是维也纳市第一任城市公园管理局长鲁道夫·西贝克。公园一方面要给百姓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同时又要在诸如市政厅、议会、大学和话剧院等豪华建筑林立的空场上显示出独到的色彩。1873年6月14日,市政厅建筑奠基的那一天,市政厅公园落成了。市政厅公园面积达4万平方米,北部比邻维也纳大学,南部与议会相连。公园的中间是市政厅广场。市政厅广场一年四季都要举办各种盛会。冬天来临之际,这里是圣诞节市场;元旦一过,这里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溜冰场;春夏之交,这里要举办每年一度的文化节;仲夏之夜,这里每晚要放映一场歌剧的电影。1996年,中国的著名杂技团还在市政厅广场上进行了长达数个月的演出。

在市政厅公园和市政厅广场的交界处,是八尊比人体还大的大理石塑像,雕刻的是八位维也纳市的重要人物。公园里还有一些著名人物,例如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塑像。在环城大街的旁边,则是奥地利一些著名政治家的塑像。公园的两端,各有一座喷泉,是游客和大学生们休闲和用功的地方。维也纳市政厅公园里的植物,从初春到晚秋,每个季节都在更换着色彩。这里栽有一些异国他乡的植物,例如日本的线树、中国的银杏和高加索的核桃等;另外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例如为纪念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执政50周年栽种的一棵菩提树等。

多瑙公园和多瑙塔

多瑙公园位于多瑙河以北。面积达80万平方米,是维也纳 第二大花园。早年,多瑙公园是一大片垃圾掩埋场。这里距离维也纳市中心的斯特凡大教堂的直线距离仅仅有四公里。从1960年开始,人们对这一片垃圾掩埋场进行了系统化的治理,并且把它修建成一座公园。园林总体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维也纳市园林管理局局长阿尔弗立德·奥尔。1964年举办的世界园林博览会向人们展示了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园艺家们的才华和辛劳。博览会以五座展览厅为主线,同时还邀请了10个国家的园艺师在户外设计了风格迥然的花园。游客们可以乘坐专门为博览会建造的缆车和环形小火车欣赏园林的景色。博览会之后,这里成了维也纳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乘坐当年的小火车观赏多瑙公园。

多瑙公园的中心是一座多瑙塔。它是和多瑙公园同一年落成的。多瑙塔总高252米,是维也纳最高的建筑。在160米和170米处,有两座旋转餐厅,在天气晴朗的季节,登上多瑙塔的快速电梯,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享受维也纳及其周边的风景。与高耸人云的多瑙塔相对应的是一片20公顷的草坪。1983年教皇光顾维也纳时,曾经在此做过一次弥撒。为了纪念这次宗教盛会,草坪上竖起了一尊钢制十字架,草坪如今也被称为"教皇草坪"。当年十国展出的园林,如今已经称为老少皆宜的娱乐和休闲场所。无论是当年的银杏、杨树还是欧洲草坪,都还令人回忆起世界园林博览会的盛况。

几十年过去了,多瑙公园旧貌换新颜。多瑙公园的东侧,新添了一座典型中国风格的"四川饭店",周围是一片中国风格的园林。70年代兴建的联合国城和奥地利会议中心,尽管占用了多瑙公园近1/3的土地,但是为其周边的风景增添了不少色彩。

卡尔·马克思六院

维也纳市政府积极为市民创福利,努力缩小贫富差别,把维也纳建成一个社会福利化的都市,这在全欧洲是有口皆碑的。维也纳市的这种努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体现出来了。从1919年到1934年社会民主党执政期间,为了改善维也纳中下阶层人民的居住条件,在维也纳市建造了6万套住房。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卡尔·马克思大院。这座大院长达一公里,共有1400套住房。这座红黄相间的建筑物是维也纳人向贫困挑战的宣言。1934年,这里成了红色工人团体反抗日益猖獗的奥地利法西斯分子的阵营。如今,市政府对这座建筑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居住在大院里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卡尔·马克思大院如今是文物保护的对象。

百水楼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维也纳市从未放弃过对现有民房的修缮和新式民房的建筑。除了考虑到住房的实用性之外,人们终于有经济能力去追求建筑艺术的美。百水楼房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例。1977年,奥地利著名画家百水(音译为洪德特瓦瑟)为维也纳市设计了一座"自然与人共存的建筑"。百水先生任凭自己的艺术想象纵横驰骋,以"对不规则的容忍"为原则设计了这座建筑。楼房里,几乎没有一块平地,没有一问房屋呈规则的四方形。色彩斑斓的立面,窗户中探出到室外的树,波浪形的围墙,所有这一切都是和传统概念上的建筑的决裂。如今,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有的人为这种大胆的艺术赞叹,而有的人对这种夸张的艺术不屑一顾。

 

三、维也纳的咖啡文化

咖啡是维也纳人津津乐道、颇为自豪的一种东西。维也纳人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维也纳三宝",可见维也纳人与咖啡的情缘。有人说,维也纳是"五步一咖啡",这也许是诗人的夸大之辞,但维也纳咖啡馆数量不菲却是事实。从街角供人们站着喝的咖啡亭、大学附近学子聚集的咖啡店,到剧院旁、皇城边富丽豪华的咖啡厅,少说也有几十家,有的咖啡屋早晨6点半即开张,直到凌晨2点才打烊。因此,说"音乐之都"的空气里不仅流动着音乐的韵律,而且弥漫着咖啡的清香,一点也不为过。

维也纳人喝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在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大小城市中,咖啡馆林立,咖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欧洲,人们还不知其为何物。1683年,土耳其第二次进攻维也纳,当时奥地利皇帝奥波德一世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签订有军事同盟,奥波联军粉碎了土耳其人的进攻。仓皇溃逃的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城墙周围的战场上丢弃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还有好几百个装着神秘的棕色小豆的大口袋,胜利的维也纳人不知这些小豆该怎么处理。恰好,有一个潜伏进士军的波兰密探科尔席兹基曾在君士坦丁堡尝过用这种烘烤过的小豆煮出来的浓浓的黑饮料,土耳其人把它称为"Kahve",也就是现在的咖啡。作为酬金,这个波兰人获得了在战场上缴获的全部咖啡,开设了维也纳历史上第一家咖啡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咖啡馆宣称自己是波兰人开的第一家咖啡馆,以招徕顾客。但在开始的时问里,咖啡馆生意并不好,维也纳人还是更喜欢喝茶。后来,这位商人改变了配方,并在咖啡里加入牛奶,效果出奇得好,在17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称之为"M61ange"。一直到今天,咖啡虽然种类五花八门,但仍然是维也纳最受欢迎奥地利咖啡馆文化之所以有名气,并不仅仅是在于奥地利的咖啡非常有名。阿尔腾贝格的诗歌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诗歌中写到:

你忧心忡,这也不顺心,那也不如意--就去咖啡馆如果她不能履约前来,无论理由多么充分--去咖啡馆你的靴子穿坏了--咖啡馆你的收入只有4.O0克朗,却花出去500克朗--咖啡馆你一身俭朴,从不犒劳自己--咖啡馆

你是一个公务员,却奢想成为一个医生--咖啡馆你找不到理想中的女朋友--咖啡馆

你嫉恨和蔑视所有的人,却又离不开他们--咖啡馆谁也不想给你赊账了--咖啡馆

因此去咖啡馆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一种手段。清贫的学生去咖啡馆,是贪图一个温暖而安逸的温习环境;悠闲的老人去咖啡馆,是为了浏览世界各地的重要报刊;兴致勃勃的年轻人走访咖啡馆,是幽会自己的恋人;郁郁寡欢的失恋人,是想寻找知音;久而久之,咖啡馆成了维也纳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满腔抱负的政治家相聚在咖啡馆,商讨改良世界的百年大计;志同道合的艺术家相会在咖啡馆,切磋新创风格的意义;踌躇满志的科学家在咖啡馆济济一堂,争论新发现会对世界产生什么致命的影响;温文高雅的文学家云集在咖啡馆,是为了向同行一展文采。久而久之,一些咖啡馆因为某些团体的聚会而名声大振。某某咖啡馆是文学家们聚会的场所,某某咖啡馆是政治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地点,某某咖啡馆是某某教授召开硕士论文讨论会的地方,不一而论。当然,仅仅想喝点咖啡,和朋友一起玩玩扑克,打打台球,下下象棋酌也大有人在。

如今,喝咖啡在维也纳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一种悠闲的气氛中,人们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在咖啡馆会友、下棋、看书、写书、读报(通常会提供许多国家的报纸),或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看电视。某些咖啡店有自己的一类顾客一政治家或作家,大多数咖啡馆里则是各类顾客云集。维也纳最出名的咖啡馆是位于市中心的中央咖啡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一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们聚会的地方。有人说这里是奥地利许多诗歌、剧本、小说的摇篮,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当年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王朝"施特劳斯父子等都是这里的常客。今天的中央咖啡馆生意十分兴隆,但不管里面多么拥挤,客人还是想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这是维也纳咖啡馆百年不变的传统。

注重生活品位的维也纳人还有一个传统的说法,那就是在多瑙河边叫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换一种宗教还难!对于一个地道的咖啡馆来说,常客不仅绝不轻易改变,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坐在哪张咖啡桌上的习惯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忠诚的关系当然也体现在好客不倦的主人身上,不用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气和嗜好的老侍应生就会端来他最喜欢的那种咖啡,配上一盘特色点心,甚至还会随手带来他最爱看的报刊,不必说谢谢,这些在一个正宗的咖啡馆里都是理所当然的。这里的常客和招待的关系犹如忠诚默契的知己好友,偶尔身无分文,也不会受到冷遇,从招待到周围的其他常客都会慷慨解囊,有什么不平的心事也可在此一吐为快!只要一小杯咖啡就可以坐上一天,看书读报,跟人交谈讨论,有时接连见两三批朋友。或整晚对弈玩牌,侍应生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和不快,而总是微笑着送上一杯杯免费的水,这种传统在维也纳咖啡馆里至今犹存。

维也纳人喜甜食,他们都喜欢在点上一杯咖啡的同时,再添一块精致的甜点。维也纳甜点很多,苹果卷(Apf口strud口)、奶酪卷(Topfenstrud口)、皇家薄酥糕(Kaiserschmarren)等都是上好的佳品,但喝咖啡时人们最喜欢Gug口hupf,这是一种维也纳特有的空心圆蛋卷。

四、维也纳丰富的文化活动

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在维也纳永远不会感到厌倦。一年到头,这儿都有引人瞩目的重要活动。

新年伊始,维也纳就已经沉浸在狂欢节的气氛之中了。第一个节目是除夕之夜在霍夫堡宫华丽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没有皇帝的"皇帝舞会"。元旦这天是维也纳交响乐团举行新年音乐会的日子。通过电视和电台广播将这次音乐会从音乐之友协会向全世界很多国家转播。在这次转播中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华尔兹和波尔卡舞蹈也是狂欢节期间演出的舞蹈。维也纳的狂欢节不像里约热内卢狂欢节那样狂热,也不像莱茵河畔的狂欢节那样混乱,但它有维也纳的惬意和魅力,并带有一点过去的浪漫色彩。组织舞会的有无数个团体和协会,如维也纳交响乐团、医生、律师、工程师、大学教授,还有糖果商人和咖啡馆老板。"上层名流"在时髦的舞会上相聚,高潮是一年一度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举行的歌剧院舞会。当然,化装舞会也很流行,而不同的化装舞会给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种年龄的人提供了充分的机会。3月份,维也纳文化协会组织一系列的文学活动,称为"文学3月"。每年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春天,还有"爵士和流行歌曲之春"以及"维也纳国际芭蕾舞节"。

"维也纳节"是从5月份下半月开始的,这是维也纳主要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的节目单包括各种文化节目,不仅介绍奥地利的艺术家,还有来自国外的艺术家。整个城市都为一直持续到6月下旬的文化节出力。

尽管很多剧院在夏天关门,很多艺术家到奥地利各地去参加不同的文化节,但维也纳仍能提供一个精美的音乐项目"维也纳音乐之夏"以及维也纳音乐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内容:它不仅包括一些重大的音乐活动,还有市政厅前院举行的音乐会,在美泉宫、维也纳其他各个宫殿和教堂内举行的音乐会,合唱队音乐会和铜管乐晚会等等。

秋季贸易会使维也纳在9月的最初几周变得热闹非凡。这个国际贸易会推销各种商品。从东欧的重型机器到几乎是全世界各地的罐头食品、葡萄酒和办公用品。

圣马丁日(11月11日)对维也纳人来说也是一个节日。全城的饭店都供应传统的烧鹅和红卷心菜以纪念这一位酒店和客栈老板的保护神。这个节日被称为"马丁鹅节"或"食鹅节",但远远不只是吃鹅宴,人们还以晚会、宗教仪式和村民游行等活动来庆祝它。最最热闹的庆祝活动在布尔根兰举行,因为马丁是保护该地的圣人。

维也纳在基督降临节要举行一系列音乐活动,它给人们带来了圣诞节的气氛。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还提供了一个潜心祈祷的机会。

在维也纳以及大多数其他地方,除夕的庆祝活动都是比较大张旗鼓的。两家歌剧院都上演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午夜时分,人们聚集在圣斯特凡大教堂的广场上等候维也纳最有名的大钟敲响新年钟声。

 

第三节 维也纳的社会经济状况

 

奥地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奥地利很早就建立了市场经济模式,重褪国际分工、抑制通货膨胀,而且鼓励发展一些灵活的经营活动形式,如对于市场发展最有利的股份公司、中小企业等。国际经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小型公司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是极端重要的,因为这类公司能够最有效和最灵活的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反应,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时期可以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奥地利的外汇管理十分宽松。不论是对外贸易、投资,还是其他交易的支付均无限制。包括资金收益及其他收入的出口也无限制。外国公司可不受限制地进入奥地利的资本市场,货币兑换和旅游兑换均无问题。欧元支票、信用卡很普遍。奥地利或外国货币的输入输出也不受限制。

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充分享受到国家政策所带来的益处。市场经济政策和广泛的无进口限制保证了消费者享有丰富的商品供应。由于供应充足,价格上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化妆品等商品。在维也纳,主要以食品饮料及烟草工业,车辆制造业、电气和电子工业为主要的产业部门,尤其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低水发电站、抽水蓄能、内燃机设计与研究和农业灌溉技术闻名于世。旅游业则是维也纳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维也纳政府致力于经济改革,其主流是结构改革,将主要的基础部门转向用于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很自然,工业的结构改革应当面向社会,目的在于稳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支持企业家的经营活动、刺激积累和投资。应当通过经济刺激的办法建立营销组织体系,以便对转产和实行多样化经营的企业在研究地区和部门的市场、制订广告及使商品和服务打进国内外市场方面提供帮助。鼓励开办中小型企业。

在社会政策方面,政府主张以逐步缩短人民的生活费用和劳动收入间的差距、实施居民就业计划,采取鼓励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措施和制定再培训计划为指导原则。社会计划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住房建设的预算外集资来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做法表明,住房和公用事业的大部分建设都是由政府承担的。

维也纳以它的音乐时尚闻名于世。同时,维也纳也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它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到维也纳旅游的外国旅游者都达本国总人口的两倍,外汇收入的1/3来自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占全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6%。它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千万游客,不仅是因风景优美,更重要的是因它的音乐及其相应的物质、精神建设。维也纳是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享有"世界音乐之都"的盛誉。置身维也纳到处可以看到与音乐有关的遗迹、与音乐大师有关的纪念地,到处可以听到优美的歌声和悦耳的乐曲,它们共同构成了旅游吸引的整体效应。其中不乏经后人刻意创造而形成的"环境的音乐化",起码可以概括为挖掘展现、浓化渲染、组织活动、保持个性、提高文化意识等几个方面。

同时,维也纳人也极其重视旅游气氛的渲染与浓化。维也纳长期以来注重歌剧院等音乐场所的建设。市内有近百家剧院,其中1/3以上是歌剧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环城路上的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最为显赫,这座古罗马式的宏伟建筑已有百年之久,二次大战时惨遭破坏,但战后又按原貌重新修复。它每年除夕都举行隆重的歌舞晚会,向35个国家转播,全世界收看的观众多达5亿,由此知名度迅速扩大。

 

第四节 维也纳的城市管理

 

时尚名城维也纳在城市的管理方面具有自己独特之处,令世路紫等.从维氇纳音乐旅游环境创造看邯郸"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软对策.旅游经济。1997(1)

 

人瞩目。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文化的挖掘和发展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极其重视。

第一,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展现。维也纳人十分珍惜热爱音乐遗产,尽力保存音乐家故地,造就音乐家纪念地。当地在早年音乐家的诞生地、故居和逝世的地方,广辟纪念馆,大量收集并陈列他们的手稿、乐器和生前用过的物品。维也纳人重视挖掘展现维也纳文化、不断为它增加新的"音乐色彩"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大量雕建音乐家塑像,修建"音乐家公园"。城市主要街道之一的内环城路是塑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皇宫花园内莫扎特在"暝思创作",在道路的一个广场上贝多芬"怀着希望凝视远方",勃拉姆斯也在"为人类的命运沉思",在城市公园里舒伯特"思索着他那未完成的交响曲",施特劳斯"拉琴演奏蓝色多瑙河",此外还有海顿等人的雕像。这些公园、绿地以音乐家雕像为主体,形成了音乐家公园。维也纳为了渲染它的音乐文化,将市内的许多重要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甚至连城西部、南部丘陵地带上的密林也以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命名,这使得自然的、人文的环境更加知名于世,为丰富旅游资源锦上添花。

音乐演奏遍布各公园。城市公园音乐厅里,昼夜弹奏古典音乐、竞演世界名曲。每当夏日夜晚,这种音乐演奏便在公园露天举行,这时音乐厅周围桌椅树枝间挂满了闪耀的彩灯,确实使得维也纳的夜晚有声有色。维也纳大多数餐厅都有乐队,三五成员,多具鲜明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曲调欢快、歌词简明,游客过耳成诵,击节而唱,叉组成无法比拟的餐室气氛。

第二,提高全民音乐意识水平。维也纳全民音乐普及水平和音乐素质很高,学校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全市平均5人就有一架钢琴,与人均电视机数、汽车数、电话数大同小异,每两名小学生中就有一名在接受音乐训练。政府也重视音乐宣传。市内公共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的会前、会后都要演奏一首古典音乐。全社会都关心音乐知识的普及。在市内只要拨通1509号电话,便会立时传来赫兹A调高音标准音,以校正自己的发音或为乐器定音。这一切构成了"音乐之都"独有的旅游景观。市民们在音乐家雕像前,环绕拍照留念时,个个举止轻盈,好似聆听优美的演奏,他们的步态又给外地游人以深深的感染,使游人无不领会到这特殊气氛中的超然境界;在维也纳113城区,即使是人声喧哗通行的闹市区,哪怕是入夜之后,只要奏起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马上便会吸引一批批行人,这种全民性的音乐修养使游人大有步人音乐学府之感;在市中心步行街上,每逢节假日民间艺人便走上街头,欢奏风土民乐,游人闻声附和,逸兴融融,即便是不懂音乐的游人也备受熏陶,无形中大大延续了游客的滞留日期。

第三,倡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维也纳除了是一座旅游城市,同时还是继纽约和日内瓦之后的第三个联合国中心。1986年维也纳联合国中心建成,维也纳市政府以象征性的每年一先令租给联合国,联合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FO)和国际工业开发组织(UNIDO)就设在维也纳。

要经营好这么一座融旅游性、商业性和政治性为一体的大城市,维也纳政府和维也纳市民都做出了很大努力。这一点最主要表现在维也纳的城市管理方面。一直以来,维也纳优美的城市风貌都与闻名遐迩的维也纳音乐相辅而行,相得益彰,任四季交替,人来人往,它的美丽清洁始终如一,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也不因人数的多寡而受影响。

奥地利是研究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比较早的欧洲国家之一,很早就着手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而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作为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城市管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为了保护维也纳的优美环境,维也纳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

1.在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方面

由于维也纳是汽车王国,汽车很多,大约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辆,大街小巷,汽车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因此如何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是维也纳环保的首要任务之一。对此,针对小轿车多的特点,维也纳市政府早在1987年就规定新购小汽车一律安装净化器,到20世纪末安装净化器小汽车的数量达100%。据悉,净化器可以过滤汽油中70%~90%的有害物质。此外,对摩托车、轻骑等小型机动车辆以及载重卡车的有害物排放也作了十分严格的规定。该市还规定从1990年起,汽油中苯的含量不得超过万分之五。从1993年11月起一律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

在对汽车严格规定有害气体排放的同时,维也纳市政府还鼓励居民上下班或外出办事时乘坐公共汽车,提倡几个人共用一辆车上下班。此外,还提醒驾驶员经常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堵车时,立即关掉发动机,既可以节省燃料,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每月检查一次车胎,气不足既费燃料,又污染环境;定期检查发电机,以避免汽油燃烧不充分,造成浪费和污染;给汽车加油时不宜太满,因为汽油挥发会危害臭氧层,流出来会污染地下水;洗车时不能在花园里或林边,因为清洗液或车上的废油会伤害花草树木。为了保证汽车始终具备良好的性能,维也纳市规定汽车要定期检修,每年至少要检修一次,各汽车公司及其维修点全面负责这项工作,对于不合质量要求的汽车该更换零件的更换零件,该报废的报废。由于采取了这样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大大减少了汽车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此虽然身在汽车王国,但不觉空气污浊。

2.在处理生活垃圾方面

维也纳市规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律装在专用的垃圾袋中,然后送到统一的垃圾桶里。垃圾桶依照垃圾种类的不同分为废纸、金属桶罐、有色玻璃瓶、无色玻璃瓶、塑料制品以及普通生活垃圾,每个种类的垃圾桶都是一种颜色,这样使得市民更容易辨认。维也纳的各色垃圾桶箱体上没有令人生畏的罚款字眼,也没有"要爱护环境"的呼吁,图示一目了然,给人以亲切感,成为维也纳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在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定方面

维也纳政府在环保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法律章程,除了针对水污染、气体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几大主要的污染源有详细的法律法规相对应之外,还制定了废料法、废物清理法、洗涤剂法、化学制品法、化肥法、臭氧层保护法等等,不一而足。同时,政府还着手加强了可持续发展在科研和体制上的研究。

优美的环境不能仅仅靠政府的管理,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维也纳城之所以能保持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散发出如此强烈的古典美的魅力,与维也纳人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分不开的。维也纳一年游客多达700万,维也纳人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一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曾经有一家旅游饭店的经理,当被问及旅游业成功的关键靠什么时,他沉思片刻回答道:"环保。没有好的环保是不会有很多客人来的。"这种强烈的环保意识深深刻在每一个维也纳市民心中,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维也纳居民上超市买菜,大多数都会自带篮子或布口袋购物、买菜,商店也准备了比较结实的纸袋和塑料袋,但需要付钱去购买。所以人们不随意丢弃塑料袋,也减少了白色污染。对于政府实施的垃圾分类措施,市民们也都积极配合,自觉地把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桶内,当被问及使用这么多的垃圾箱是否麻烦,人们的回答是:像穿新鞋走路,刚开始有点不舒适,慢慢也就习惯了。听着这些平平常常的话语,目睹维也纳市民平凡的举动,不得不让人感动。是啊,当一种意识形成一种心境时,约束也就变为乐此不疲的自觉行为了。维也纳人爱护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全球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今天,维也纳人的这种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全世界的人们都具有更深刻的启迪。

结语:

作为时尚名城、"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是独一无二的。研究维也纳,对中国许多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更好地融合,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城市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这些问题,维也纳无疑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答案。 第七章 动感之都--香港:东方之都,购物天堂

第七章 动感之都

 

--香港:东方之都,购物天堂

香港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神话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城市。

 

第一节香港概况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会令人情不自禁地神往起美丽的"动感之都"--香港。

"东方之珠"香港在中国东南端,属亚热带气候,但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带有温带气候性质。冬季的温度可能跌至I0。C以下,夏季则回升至31。C以上。雨量集中在3月至9月间。它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235个离岛)组成。总面积达1098平方公里,人口 680万左右,华人为主,官方语言为汉语和英语,宗教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货币为港币和人民币,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便利的商业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自曲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P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使得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两地经济合作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1月1日生效的香港与内地签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简称CEPA),为香港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许多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为香港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本来是中国广东省的一部分,但在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下,却被大英帝国从大陆的怀抱中抢了过去,变成了英国人的殖民地。从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在一个多世纪的人类历史中,祖国大陆和香港不过只是隔了一条深圳河,却又似乎有天涯之别。

自从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香港迅速地被西化。英国人带来了鸦片,带来了基督。他们在这里设立教堂、学校、商务机构,从此香港的华人走上了和大陆不同的道路,他们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明。

然而香港人终究是中国人,他们也在努力挽救自己的祖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在香港成立。此后,从香港到广州,革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自由与民主从此深入人心。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香港功不可没。香港位于珠江口东,水路通畅,可以进人中国大陆的腹地,成为对华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然而,香港地区狭小,缺乏自然资源,居民的粮食和大部分生活用品都依赖进口。而在当时,没有铁路和公路,交通并不是非常方便:所以其转运港Vl的优势发挥受到了限制。同样在今天被认为是香港最大优势的深水港,在那个风帆时代毫无意义。于是英国政府宣布: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允许商品进出口自由,不收关税。而这一政策延续百年,为香港的繁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1848年,香港才真正地被开发。那时候香港不断地吸引世界各地的货物、资金、技术和人才。转口贸易也终于逐步地建立了起来。而围绕着转口贸易,航运、船务、港口、码头、货舱、保险、银行、邮电局等行业也应运而生。在这期间,香港一夜之间从十几万人一下就增长到了几十万人。

进人20世纪40年代,香港初具繁荣。但此时也正是二战时期。特别是日本入侵中国大陆,对大陆经济进行全面破坏。而当时商人转移资金的理想地点就是上海和香港。然而这种状况终于因为二战的全面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而告终。

1946-1952年香港战后复原和转口贸易恢复。1952~1970年是香港工业化阶段。1971~1981年是香港经济多元化阶段。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大陆的怀抱。

每个香港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祖国大陆支撑他们的产业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产品的成本,他们的对外贸易就不可能继续上挺;在国外资本对香港信心不足的时候,正是大陆资本进入香港资本市场,使香港的金融业保持繁荣。

 

第二节 香港的消费时尚元素

 

香港的时尚文化元素表现为购物、服装、建筑、旅游、音乐、电影等等。而且在这些方面,香港都是相当有特色并且引人瞩目。但是,归根到底,香港的时尚文化其实是一种消费文化,是世界公认的玩乐天堂、动感之都。

一、香港--购物天堂

香港拥有"购物天堂"的美誉,绝对名副其实。莅临香港,你将会深深感受购物新体验。香港各大小型购物商场的产品种类繁多,不论你是崇尚名牌或精打细算一族,香港都可以满足你,让你享受最丰富最精彩的购物旅游。加上香港是免税港,除了烟酒外,其他商品无须关税;你可以最理想的价钱购买心爱的商品,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同样,由于征税不同,在香港销售的澳大利亚生产的猫眼石比在澳大利亚本地还要便宜。同样,日本的游客发现,日产的照相机在香港在售价比在国内还要便宜。而既然香港有"购物天堂"的美称,那么百货零售业自然就成了香港的支柱产业,百货公司在香港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现在香港经营大型百货店的财团从资本来源上说可以分为华资、日资、英资及美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资财团尚未涉足香港百货行业的时候,香港的百货业以华资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外资介入。其中外资以英资的连卡佛名品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加上内地市场带来的吸引力,香港的百货零售行业的变化非常大,差不多每10年便有一个新面貌,回顾历史,60年代至70年代,国营经济一枝独秀;80年代是日资的世界;到90年代以后,各财团都想方设法在市场上多分一杯羹。目前香港零售百货主要分三大类:经营年期较长的老牌百货公司,如永安、先施等;第二类则以品牌招徕顾客,如连卡佛、迪生及JOYCE;第三类当以连锁店经营的ESPIRIT、THEME以及佐丹奴为典范。同时,我们在香港可以看到的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有华润百货、预华、中侨、中艺、华丰、永安、家乐福、东急、西田、西武、免税店等。

这两年,香港韵中资百货公司积极求变以迎合潮流,其中表现积极的是华润百货。华润百货下属5间商场均输入较多优质国货,定期举办特色货品宣传活动。中艺百货公司也是一家有特色的中资百货公司。该公司顾客对象相当部分是游客,香港旅游业兴旺也使得中艺业绩较为理想。

英资马莎百货公司是香港百货业中的一家名牌店。他们坚持合理的价钱,优质的货品,良好的服务,深受消费者欢迎。马莎在港经营8年,分店已增至8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在香港,商店的营业时间相当长,有不少更是通宵达旦。从清晨到深夜,露天集市和知名商家轮流登场,逛得游人欲罢不能。特别在每年的冬、夏季节,在换季之时,各家商店还会推出清仓"大热卖",在此期间,各商家给出的折扣之大让人心动。夏季折扣期为7月至9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减价期间,就连许多高档的名牌精品,都实实在在地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低至二折、三折,让人确实感到实惠。

整体上来说香港的商业街大体分为三大类,即:闹市商业街、露天商业街、名店商业街。这三种商业街各具特色,构成了兴旺发达的香港零售行业的主体。而对于这三类商业街,有人曾经用三句话来描述其特色:闹市商业街--富有中国传统,露天商业街--独具香港风情,名店商业街--充满异国情调。三种风格的商业街相辅相成,互相补充,铸造了香港中西交汇的商业文化。

闹市商业街主要包括九龙的弥敦道和港岛铜锣湾的怡和街以及轩尼诗道。这些商业街集中了港产品、国货和中低档"舶来品",生意非常兴旺。弥敦道是九龙市区最长的南北向街道和交通干道,由南向北跨尖沙咀、油麻地、旺角鱼和深水等地。1860年,英国将九龙半岛尖端土地划归香港后,就修筑了第一条主干道,但当时十分狭窄简陋。1904年弥敦任港督时,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展,两年后"旧貌换新颜"。为纪念弥敦扩建这条大道和在任内开发九龙半岛的功绩,故改名为弥敦道。今天的弥敦道已经成为了香港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是一条宽阔的现代化道路,路旁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商店、酒楼林立,著名的香港博物馆、香港天文台、圣安德烈教堂均坐落于此街。到了夜晚,灯火通明,霓虹灯五光十色,顾客、游客甚至比白天还多,所以素有"不夜街"之称,如果你去过上海,就很容易发现这里很像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尖沙咀位于九龙半岛最南端,从港岛乘船驶过维多利亚海湾到尖沙咀,一下船便可直接进人大商场;油麻地一段商场商厦密集,小商店星罗棋布,传统商业的特色比较浓厚;旺角一段主要是商厦、公司、银行。沿途有旺角中心、先施大厦、永安商业大厦以及瑞兴、华润、裕华等中资百货连锁店,谢瑞麟、周生生、周大福金店以及港产名牌服饰专卖店随处可见。没有一条商业街的繁华是孤立的,弥敦道商业街当然也不能例外,它的繁荣,带动了两侧与之平行的几十条小街道商业的繁荣,形成了一片繁荣昌盛的商业街区。其中很突出的是位于弥敦道东侧旺角区内、与之平行的三条露天购物街一西洋菜街、通菜街、花园街和位于弥敦道西侧、与之平行、贯穿油麻地和旺角两区的上海街,当然还有位于弥敦道两侧油麻地区内、与之平行的庙街和与之垂直的甘肃街等。这些在弥敦道周围的小街道都是非常有名的特色商业街,其繁荣程度和名声不亚于弥敦道,已成为香港购物和旅游的主要去处,成为了香港的一大景观。

露天商业街,又称之为"露天购物街",是香港极具地方特色的"跳蚤市场",在这里销售的主要都是中低档商品,如果你想买到什么品牌的高档商品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些街道依附在闹市商业街周围,商品各有各的特色,规模也有大有小,不一而足,且大多禁止车辆通行,是当地人和外来游客购买廉价商品和纪念品的理想场压。在露天商业街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通菜街,在香港又叫做"女人街"。此街南起登士大道,北至界限街,全长约400米。通菜街原来是旺角地区的菜田,村民们利用低洼水田种植通菜;后填平改修街道,这就是通菜街名字的由来了。20世纪70年代,此街被政府辟为小贩专用的露天购物区。除了沿街两侧的店铺外,特许小贩在街道中央两旁再设露天摊档。由于街中央人行道仅有2米宽,所以当小贩摆开售货的时候,这条街显得非常拥挤。在这里所售商品以女性用品为主,如套装、裙子、内衣、袜子、化妆品、发饰、耳环、项链等,应有尽有,基本上是低档港产品、冒牌品和仿制品,但你在这里能看到最新的款式,并且价格非常低廉,所以往往为赶时髦但荷包不鼓的女性所钟爱,而且由于光顾这里的顾客主要是女性所以被叫做"女人街"。外地游客在香港如果打听通菜街,可能有许多人不知道;但只要一提起"女人街",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条步行街全天开放,尤以晚上和节假日最为热闹,许多国内外游客都慕名而来,人多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香港有"女人街",当然也有"男人街"。在香港,庙街又被称为"男人街"。这条露天商业街位于九龙油麻地,全长约有1000米,清朝光绪年间在这条街的北段兴建了"天后庙",这条街因此而得名。庙街的夜市非常红火,一般在晚上6时左右,小贩们开始陆续在街中央两侧摆摊,到八九点钟的时候人流如潮,本来就不宽的街道经常被挤得水泄不通。庙街北段是以饮食为主的摊档,南段就是香港著名的"男人街"了,在街道中几百个露天摊位以卖男性用品为主,大多是香港本地生产的次品、冒牌品和仿制品,但价格极其低廉,所以也深受香港平民和外来游客的欢迎。

还有利源东街和利源西街。利源街位于港岛中环德辅道中与皇后大道中之间,这是香港第一条以华人人名命名的街道。该街建于1894年,是以开设金山庄发迹的金利源投资建设的,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仅完成东街一段。到1906年另一位富商李乃晋投资建成西街,全长100米。这里也是全天候的步行露天购物街,同"男人街""女人街"一样,也是冒牌品、仿制品居多。出售的商品种类之多令人惊奇,同样价格也非常的低廉,很适合那些想买一些纪念品或者荷包有限的旅客在这里购物。另外其他一些专业商业街同样也很著名,如以出售玉器为主的甘肃街;以出售电器零件、二手电器、中小型电器为主的鸭寮街;以售卖各式成衣为主的福华街和北河街等。由于特色突出,同样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这里购物。

香港的名店商业街简称"名店街",是指外国或香港老字号名牌、名店较集中的街区。现在香港的"名店街"按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传统名店街和新兴名店街,传统名店大都集中在港岛的中环和九龙的尖沙咀;新兴的名店街有港岛金钟廊、铜锣湾的百德新街、九龙的尖东(尖沙咀以东地区)。名店街的商品质量过硬但价格高昂,款式新颖,讲究时尚,基本都是世界知名品牌。其店铺门面气势恢弘,店面设计可以说是富丽堂皇,富有现代气息。比较出名的有中环名店街。它位于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德辅道中和干诺道中,在这三条主干道和周围不少狭窄的小街上,集中了许多名店,尤以服饰专卖店、百货店居多,如连卡佛大厦、置地广场等。特别是那些比较狭窄但十分繁华的小街道,颇有欧洲购物街的风格,让人有置身国外的感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桂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条小巷逐渐兴起的外国情调和品味的餐厅、发廊,其中有美式、法式、意式、日式、泰式餐厅以及时装精品店、发廊、画廊等,已成为外籍人士消遣娱乐的集中地,置身其间,仿佛到了香港以外的国度,且极具诗情画意。

尖沙咀名店街位于九龙尖沙咀,以半岛酒店、喜来登酒店为中心,北至海港执新港中心,西至海运大厦、星光行,东至新世界中心,形成一大片以大商厦为主的名店商业街区,其中印度人开设的时装、皮鞋、手表、化妆品等店铺较多。二战后兴建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海运大厦、海洋中心、海港城、香港酒店、星光行等五座大型建筑物连为一体,内部互相贯通,设有各式商店、餐厅、酒楼,外地人进入后,如同进了迷宫,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非常豪华。

金钟名店街位于港岛金钟地区,主要由金钟廊、和记大厦、海富中心、太古广场组成,金钟名店街是新兴名店街的突出代表。金钟廊是一条长200多米的室内商店街,与统一中心、海富中心等高级商业大厦以及远东金融中心连通,形成既独立又相连的统一体,购物十分方便。港人常去的太古广场竣工于1989年,占地面积46.5万平方米,内有四层大型购物商场,经营的商品以世界名品为主,并有银行、个人护理、美容服务等。每层都有咖啡馆、餐馆及食府,还拥有三家五星级酒店、一个会议厅、两层写字楼和两座豪华住宅楼。这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浓郁,同时具备购物、娱乐、餐饮、休闲、旅游功能的综合性大型商业城,是一座享体购物娱乐步行街,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最现代化的气息。同时新兴的名店街还有百德新街。百德新街位于港岛的铜锣湾。这一街区有时代广场、皇室行等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著名品牌专卖店。这里又是大型日资百货店的集中地,在这里有大丸、崇光、三越、松扳全鑫等。

多样的商业形式,来源丰富的货物以及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香港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购物天堂",在香港购物,你既可购买到最新款式的世界名牌,也能享受淘便宜货和"砍价"的乐趣,同样能够买到实惠而精致的日用品。如果你是冲着名牌去的,那么建议你去大型的购物中心。中环、尖沙咀和铜锣湾,是世界名牌的集中地,经营高级百货的大型外资百货公司大多坐落于此;马莎、s0印、三越、连卡佛等国际知名商家,都拥有着全球一流的购物环境。

香港的大型购物中心为数众多,但如果时间有限,并希望以最少的时间逛最好的商场,而且还想找一个既能欣赏到香港美丽的风景,又能买到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商品的商场,那么海港城无疑是首选场所。在海港城内约有700家商店,这其中包括50家餐厅与酒吧,3家酒店,还有两家电影院。这里可分为ABCD四大购物区,相互连接,而且各有各的特色。购物区A汇集了最有名气的名牌时装店和多家餐厅。购物区B也就是海洋中心,集中了时尚服饰、影音器材及家具店。购物c即海运大厦,除了充满欢乐的儿童天地外,还有各国的名牌服装及时尚室内用品。购物区D有多家珠宝店,三楼则是传统工艺品和古董的集中地。海港城坐落在海边,购物之余还可以欣赏香港优美的海景。

同样不能不提的是香港的超市,在香港超市的货物也非常的丰富,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从化妆品到儿童玩具、从家庭用品到电子产品等。总之在你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到超市去,肯定是不会让你失望的。总之,在香港购物,以下的一些热销的商品是不容错过的。钟表珠宝香港钟表珠宝的款式及价钱相当吸引人,款式设计时尚,定让女士们看个目不暇接。而香港的珠宝金行遍布港九,足金有可靠的成色标准保证,手工精致,款式多样化,货真价实。

化妆美容化妆品除了于各百货公司的专柜发售外,亦在各连锁式的化妆品超级市场售卖,如莎莎化妆品有限公司,价格相宜。

时尚名牌世界各地品牌多于香港设专卖店,售卖最新的服饰及品牌,紧贴潮流。此外,本地也有不少时装设计师,踏足国际时装界,备受注目及认可,凭着独特的设计极富竞争力的价格,作品也深受各地旅客欢迎。

出口成衣香港出口成衣店众多,位于花园街及加连威老道等地,适合一些精明消费者的需要。

影音电器香港是购买影音电器的天堂,如MP3播录机、影音组合等,各新款产品皆在香港第一时间发售,加上影音电器无须关税,旅客不要错过大好良机。

二、香港--东方巴黎

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大都会,它有伦敦的古典、纽约的豪华、东京的繁荣、巴黎的放荡、马德里的情调、罗马的庄重、多伦多盼风采。世界有的,他都有;世界没有的他也有。正是香港天堂式的都市,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物欲。因此,从这一点来说,香港人是很懂得享受的。

可以说香港人首先最注重的就是仪表,宁可自己吃的省一点,也要穿的好一点。讲名牌,讲不了名牌至少也要讲款式。所以才有了"女人街"和庙街这样的繁荣景象。

在香港,男人着装注重浪漫气派,男人不惜血本,也要注重自身包装;而女人着装突出婀娜多姿,散发个人魅力。在香港,有钱要刻意打扮,没钱的拼死也要打扮。

正因为如此,促发了香港的服装业。香港是东方出口服装的最大基地,是领导东方潮流的"巴黎",香港人时刻注意世界服装的潮流,一有风吹草动,香港马上就有反映。每年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在内地举办的香港时尚汇展可以作为香港时尚潮流的指标。比如,在2004年春天,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上演了第二届"香港时尚汇展:北京"品牌巡礼及时装表演,一连四天以"HONGKONG STYLE"为主题的展会共吸引超过110个香港及国际时装品牌如邓达智、ASHWORTH、CAT、K-SWISS等参与。从整个巡礼和秀场士,也可以侧面捕捉到一些香港独特的人文风采和时尚理念。

 

香港时装品牌巡礼是一个大而泛的布置,三个大的展厅,除了重头的服装之外,还有鞋、家居、皮具等时尚各面。林林总总的搜罗让我们很难从中就把香港的时尚就此归结为哪一类型、哪一风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品牌专场表演--香港皮草之夜,这个活动是2004年4月1日香港毛皮业协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的专场秀。共有十几个品牌的八个系列。高贵、运动、时尚兼而有之。皮草本身成熟的质感很容易将优雅展现无遗,以2004年的为例,该年度的皮草高贵主要是加入一些异国情怀的图案,颜色只要一如既往的稳重、中庸就好。时尚的皮草将无论是高雅还是运动都融人其中。皮草也可以Mix&Match金属色调、苏格兰格子图案等元素,也不止是雍容华贵。值得留意的是SPORTSCHIC风格的皮草,是高贵皮草的变格版,感觉更加轻巧和舒适,青春之余带街头味道。

走在香港繁华的街道上,大商场,小商店一间接着一间,各式霓虹灯大招牌几乎遮天蔽日。商店里出售的服装不仅来自临近的日本、朝鲜、中国台湾和东南亚,还有远渡重洋,来自欧美的最新款式。所有的商家都乐意在香港销售自己的时装,所有的商家也都乐意在香港上市自己最新款式的产品。在香港,你不仅能感受到世界的服装潮流,你更能买到最新款式的服装。如果你讲究名牌,请来香港吧,在这里你能买到任何你叫得出名字的品牌服装。如果你讲究款式,请来香港吧,在这里你能买到世界最流行的服装。这就是东方的"巴黎",东方的服装之都。

三、香港--音乐潮流

作为时尚元素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香港的音乐,香港的音乐排行榜可谓百花齐放,几乎每家电视台和电台每周各有一二个不同类型的排行榜,上榜歌曲将有机会进入总结全年成绩的音乐榜。不过,这些电视台和电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排行榜,因此往往也给人凌乱之感。

据非正式统计,香港共有5家媒体有音乐排行榜的节目,分别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香港电台、商业电台、新城电台。

以无线电视台为例,音乐节目《劲歌金曲》早于1981年播出,并于1984年开始举行回顾上年度乐坛成绩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选出全年最佳的10首本地歌曲。候选歌曲来自由观众、歌迷、大会评判及无线电视台有关部门选出的《劲歌金曲》,每一季入选歌曲共约40多首。

电台方面,以香港电台为例,每周设有《中文歌曲龙虎榜》音乐节目,选出10首歌曲,由香港电台中文台歌曲播放率(占40%)、其他电台播放率(占30%)、专业评审团(占20%)及IFPl唱片销量榜(占10%)的统计而来。

该电台也每年举办一次综合全年成绩的音乐颁奖礼,至今已有24年历史。每年入选的10首歌曲分别根据:公众投票(占25%)、专业评审团评分(占25%),以及委托香港岭南大学作的市场调查(占50%)而选出的。至于其他电台的音乐排行榜的计算方法也类同。

香港虽然不是西方巡回乐队首选之地,但是近年来乐坛面貌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香港,红椹香港大剧场、政府大球场、女王伊丽莎白体育馆是演艺明星经常演出的地方。土生土长的流行乐坛的歌手演绎的粤语流行歌曲在香港很受欢迎。

四、香港--东方好莱坞

由于香港是亚洲电影生产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中心,香港国际电影节成了提高亚洲电影地位的重要载体。自1977年开始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每年春天在香港举行,为期两周。电影节每年上映200多部电影,有将近12万人观看。

香港的电影多是本地、英国;美国和内地拍摄的。许多电影院有普通座和豪华座,也有比较便宜的前排座和后排座。看电影可以提前一两天订票。许多优秀的中国电影用粤语道白并配英文字幕,西方电影则是英语道白配中文字幕。国产影片一般在南洋和雅园影院上映。

香港电影中有许多生活、娱乐型影片。其中,武侠片、枪战片、功夫片独具特色,尤其是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影响很大。早期的武打明星李小龙、如今如日中天的成龙以及从内地赴港发展的李连杰,都在电影界有很大名气和人气。香港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可谓相互学习、借鉴。近年来,不少好莱坞影片借鉴了香港枪战动作片的动作与场面设计,导演吴宇森,演员成龙、李连杰、杨紫琼、周润发等到好莱坞拍片,都取得不错的票房。这些都扩大了中国香港电影在西方的影响。

五、香港--旅游乐土

现在,到香港旅游已成为内地人出游的一种时尚。在这里,所看、所乐、所食、所买,都散发着"东方明珠"非凡诱人的魅力。

香港的名山众多,而最为著名的首推太平山。太平山是港岛第一高峰,自开埠以来,一直被视为香港的标志。太平山海拔554米,雄踞港岛西南部,古称香炉烽。一百多年前海盗张保仔盘踞港岛时,曾利用此山峰作烽台,常用旗语与外界联系,故又得名扯旗山。现今称作太平山则充分反映了香港同胞渴望太平安定的由衷心愿。夜幕降临的香港,景色最为壮观动人,因此被列为世界"四大夜景"之一;而要欣赏这一美景,太平山顶是最佳地点。登上太平山顶,俯瞰灯火辉煌、光华璀璨的夜香港,真是令人激情荡漾赞叹不已。

大屿山岛面积141.6平方公里,比香港岛几乎大一倍。它是香港境内最大的岛屿,屹立于香港岛西南海上;地域广阔的大屿山风光妙景比比皆是,最负盛名的则要算宝莲禅寺和天坛大佛。宝莲禅寺也称宝莲寺,有南天佛国之称,是香港三大佛教圣地之一。它位于大屿山的昂平谷间,海拔700多米,是香港地势最高的寺院。原来由三位禅师于19世纪末创建,初为一所茅篷。自1913年镇江金山江天寺的纪修和尚受邀任主持后,香火日盛。陆续增建庙宇,至1924年已初具规模。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其规模之大为香港寺庙道观之首。进入20世纪90年代,宝莲寺前木鱼山上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像,因佛座形似北京天坛,故取名为"天坛大佛"。大佛造型集云岗、龙门佛像和唐代雕塑技术之精华,庄重慈祥;坐南朝北。右手齐胸屈举,五根手指鼍伸,示"无畏印",代表拔除痛苦。左手下托脚上,反掌向外,指端微微向下,称"分愿印"。寓意施予快乐,表现了大雄大力与大慈大恕,被誉为尖端科技与东方艺术的结晶。

香港最著名的三大古刹为青山禅院、灵渡寺和凌云寺。青山禅院和灵渡寺均建于东晋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青山禅院坐落于苍松茂盛、青翠高拔的青山东麓。南朝刘宋时,杯渡禅师曾主持此处。院内有青云观、海月亭、方丈室、展示林、宝殿、牌坊等,构成一处雄伟的建筑群,并保存了不少文物古迹。护法殿大部分建筑保留完好,屋檐两旁的彩凤和顶上的陶塑人物虽饱经风霜,形态依然生动。尤其顶上双龙奔珠,百多年来色泽依旧明艳。青云观后有座古铜钟和一块龙骨化石,铜钟为清道光年间制,龙骨石据说为史前恐龙化石。

灵渡寺深藏于屯门灵渡山东边幽谷中。杯渡禅师也曾主持此寺,寺内有杯渡禅师开凿的泉井,人称"杯渡井"。该寺曾数易其名,唐朝称"大三寺",宋时名"碧霞宫"。元朝改名"白云观",最后易回原名并沿用至今。灵渡寺经历十数次重修,最后一次根据清代寺院图式修整。它是现今香港仅存的清代形式古寺,寺内还保存着一批清代文物。

各具特色的公园是香港的一大景色。香港动植物公园是香港历史最悠久且游人众多的公园。该园占地5.35公顷,于1861至1871年建成,以雅宾利道为分界,东为"大花园",饲养大批不同品种的雀鸟;而在1871年开放的"新花园",则饲养少量哺乳类动物。植物主要集中在"大花园"内,公园内饲养了19种濒临绝种的哺乳动物、雀鸟和爬虫。园中的雀鸟,总数超过1000只,代表300类不同品种。园内的哺乳动物总量虽少,但品种多样而富有特色,其中包括针鼹以及属于世界上第三大猫科动物的美洲虎。此外,公园内的树木、灌木、观赏性灌木和鲜花共750类。1993每建成的新温室内种有约500种药草和其他室内植物,使游人大感兴趣。

位于港岛南部的香港海洋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洋水族场馆。园内有多处广受欢迎的名胜,如海洋馆、海涛馆和海洋剧场等。海洋馆内有一个高达三层楼的透明圆柱形"大鱼缸",里面放着几百种奇异多彩的海洋动物,有大鲨鱼、大石斑、海龙、海马、海龟等。人们可以绕着"大鱼缸"从"海面"逐步走向"海底",观赏海洋世界。走进海洋馆,长达100米的"海岸",涛声不绝,游客在这里可欣赏海洋哺乳类动物如海狮、海狗、海象、海豚的生活动态。在海洋剧场,经过专门训练的海豚、海狮、食人鲸等动物每天都作好几场演出。在训练员的指挥下,它们在水里翻腾跳跃、钻圈越杆,各种谐趣动作令观众捧腹大笑。香港有21个郊野公园,约占全港地面面积的40%。各个公园风格迥异,或美滩奇洞,古道幽径;或山风飒飒,飞瀑流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

位于荔枝角(Laichikok)的宋城(Sung Dynasty Vi11age),重现公元960至1279年间宋朝城市的面貌。进入遍嵌圆钉的大门,所见到的是一条人工小河,两旁是雕梁画栋的木构建筑。你还可以在小商店内品尝中国美酒及甜点。城内还有一所蜡像馆及茶亭,城内的人全穿上宋朝服装。整座宋城把古代面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六、香港--美食之都

香港还是"美食之都",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全世界的美味。你不但能吃到正宗的西餐,也能吃到地道的中餐。当然也有很多餐馆提供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的"混合餐",虽然怪异,但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香港,法国佳肴美酿最有人气(曾有笑话说只要香港2/3人不喝酒,法国2/3的酒商就要关门),当然日菜、韩菜和意尢利菜也非常普遍。另外,在香港你也有机会吃到并不多见的地中海菜、尼泊尔菜、北越菜、西班牙菜、阿根廷菜、印度菜、古巴菜和美国菜等。在香港你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总之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世界上的菜肴,在这里你都能品尝到。而中餐在这里是以粤菜(包括潮州菜、客家菜)为主,当然也少不了菜、湘菜、京菜和上海菜(包括淮扬菜、安徽菜、无锡菜、宁波菜、苏州菜和杭州菜)等国内各大菜系的代表。在香港海鲜非常流行,很多菜中都会有海鲜的出现,吃海鲜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据说在香港有的时候就连皮蛋瘦肉粥都要加鲍鱼来点缀一下。

香港最著名的餐厅主要集中在市中区、尖沙咀一带,比较有名气的有天山阁、新洪长兴京菜馆等,当然这里自然是价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而一些位于新市镇的餐厅则比较便宜,如果你想尝试香港的美味但是经济承受能力又不是很高的话,可以考虑到那里一饱口福。同时香港也是广东"汤文化"的发扬光大者,到处可见当地居民在煲汤。这里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开拓创新者,如今在香港的茶餐厅的食物选择已经非常多元化。在香港,小吃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香港小吃有云吞面、欲蛋牛丸、牛杂等。这些小吃大多价格不高,但是却非常美味。

在香港,对于温饱型的人来说,米饭面食三餐都不能缺。然而对于更多的香港人来说,已经脱离了温饱,除了要吃饱更要吃好。于是我们看到今天的港人不嗜米饭而喜副食。有调查显示,香港人大米的人均年消耗量从过去的12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54.1公斤。而副食的消耗量却在急剧增加。这反映了香港人饮食结构的改变。香港人要的是那份享受,吃得美,爽口舒适,极力体现生活情趣。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在香港能有多元的饮食文化了。而在香港人吃遍了世界所有的大餐,品尝了所有有尾没尾的动物和黄咏红的、紫的各种蔬菜水果以后,他们更要讲究吃的健康了。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作品里的香香公主吃花,使自己浑身散发出一种香气,这固然是一种虚构与假设。但是,有美容界人士和医学界人士说有些花确有美容、养颜以及药用功能。于是近年来在香港流行起吃各种各样的鲜花来。并且一下形成了一种热潮,一种时尚。听说这还有保健的功效呢。

在香港作为食物的花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菊花、玫瑰、茉莉、桂花、蒲公英等等,还有一些瓜果植物的花都被做成了香港人的盘中餐。为香港人的餐桌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泡花茶。什么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等。当然用花作为原料来制作的菜肴数量也不在少数,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制作沙拉的时候以花瓣为其中的一种配料。也有人将花瓣磨碎,制成花酱,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掺入其他的酱中去吃。当然,花瓣的做法也少不了传统的炒、炸等。但这往往需要特殊的花朵,经过一些特别的工序来处理才行,所以这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技术了。除了吃花瓣以外,也有人吃花蕾。在香港有一道特色菜,就是将盛开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与肉一起炖成肉汤,放在餐桌上,汤中浮现一片片花朵,色、香、味、形俱全,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成了一件艺术品。

虽然食用花朵并不能像小说中的香香公主那样浑身散发香气,但据了解确有一定的美容功效。且根据中医理论,不少花瓣有药用价值。比如菊花可以明目、蒲公英可以消毒等等。看来这些花朵不但好吃,而且有保健功能,实在是食品中的上品。

七、香港--流行语言

一个地区的语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活。香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时尚。从青年人口中的"爽"和"晕"等一系列流行词汇到马路边一个个"周星驰式"的大笑,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香港的语言时尚。在这里很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堆例子:80年代的中国内地受众第一次从港片里学会了感叹"哇塞",学会了戴上墨镜"装酷";一言不合就要"摆平"你,或者是要跟你''单挑"。至于酒吧起名叫"兰桂坊"、"铜锣湾"更是正常的事情。

而今天,香港文化评论家们常常用大陆的流行语来评价香港的事情。从政治流行语上来看,"与时俱进","新三民主义"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香港报章的常用语。在评价香港新政策时,常常用是否"与时俱进",是否能够顺应时代要求作为评价标准。甚至连普通的香港人,也经常说自己要摆脱旧观念"与时俱进"。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治情怀,是香港媒体对内地政治文明的重新认同。"杨利伟"、"解放军"则成为了孩子们的流行语。去年,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访问香港的时候,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轰动,许多孩子都在香港媒体的采访中表示,要成为香港第一个"杨利伟"。

当然也不仅仅是用语上的体现,还有很多香港人的生活习惯:看望病人送水果时,忌送西瓜,西瓜同"西天"的"西"同字;送花忌送剑兰和扶桑,因剑兰同"见难"(今后难见面)、扶桑和"服丧"谐音;茉莉花与梅花不宜送人,尤其不能送给商人老板,因茉莉与"没利"谐音,梅花的"梅"同"倒霉"的"霉"同音;在称呼方面,对香港的中老年妇女忌称"伯母",因"伯母"与"百无"谐音。香港的饭店伙计最忌首名顾客点选"炒饭",因为"炒"字的香港话是"解雇"的意思,开灶就"炒"被认为不吉利。香港饮食业还忌"书"字,因为"书"与"输"谐音。业内人员不准在店内看书。元旦、春节期间,香港人不用"新年快乐",因"陕乐"容易念成"快落",嫌不吉利。送人礼物时,忌送钟,"钟"与"终"谐音。

香港人对数字很迷信,3和8是他们最乐于追求的数字。

"3"的广东话谐音是"生",代表生气、生财,生龙活虎;"8"的广东话谐音是"发",代表发财、发达。一些商店用幸运号码做招牌,汽车车牌号码,也是香港人追求幸运的一个途径。8字以外,兼及2、3、4、6、7、9几个数字,按广东话读音"2"谐音"而","3"谐"生","4"谐"世","6"谐"禄""7"谐"实","9"谐"久"。由于"幸运车牌"有限,供不应求,有关当局常组织车牌号码大拍卖。

 

第三节 香港的社会经济状况

 

在人口结构方面,1999年年底,香港人口估计为694800人,较前一年同期增加2.5%。这是由于出生人数比死亡人数多18600人,以及到港人数较离港人数多150600人。过去十年,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人口持续老化,年龄中位数由1989年的30岁上升至1999年的36岁。同期间,15岁以下人口比例由22%降至17%,65岁或以上人口比例则由8%升至11%。香港女性以独身为时尚。调查显示,香港妇女的社会地位居亚洲国家之冠。香港女性愈来愈迟婚,独身主义流行,令未婚女性人数亦飙升。港府人口统计显示,香港女性初婚年龄为27.5岁,比20年前大了4岁。2003年全港逾85万适婚女性依然独身,比15年前激增四成。根据统计处发表的2001年男女性别统计数字显示,香港女性的第一次结婚年龄,由1981年的23.9岁推迟至现时的27.5岁,男性则由27岁推迟至30岁。女性的生育年龄亦比20年前大了4岁。1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则由1986年的62万人,增至现时85万人,但男性数字则只轻微上升8%。20年间离婚数字则激增5倍。

据一家婚姻介绍所负责人表示,经济不景气,职业女性纷纷进修保饭碗,间接令女性未嫁,最终导致未婚、迟婚一族人数大增。10年前光顾婚姻介绍所的男女顾客比率是7:3,现时则是3比7。他甚至表示,属于高薪一族的职业女性,是"老姑婆"的重灾区。在过去15年中,女性教育程度与人数出现大跃进,目前近7成女性拥有中学以上学历,而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士中,女生比例更由15年前的3成升至现时逾5成,比男生的4-5成更多,其中医科、商科、人文学科、教育科更以女生占多数。

教育程度与学历提高,令男女两性在社会上的差异逐渐拉近。虽然统计数字显示,现在女性的收入依然比男性低,月薪中位数8500元仍比男性少3500元,但在运输、批发零售以至建造行业,男女收入差异甚少。另外,北上发展成为趋势,2003年全港有17万人北上就业,其中女性虽只占2成,但北上女性人数比1995年时已激增7成半,不少出任专业职位或是经理级。除了女性收入大为提高外,据港府统计处资料显示,过去20年,女性晋升公务员首长级职位人数增加近8倍。20年前,只有35位女性晋升首长级公务员,2003年已增至297人。

香港女性的社会地位已属亚洲国家之冠,除了韩国等国女性较活跃于政治舞台外,香港女性另一特点是掌握家中财政大权,直接影响社会的消费模式及经济发展。香港女性较西方女性更有自主权,例如不少女性生育后仍继续发展事业。

在产业结构方面,从1950年开始,香港经过两次明显的经济转型。第一次是50年代末期,造就了香港的制造业起飞。第二次转型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内地推行改革开放,香港把人力及土地密集的工序转往内地,并以香港本地作为业务的指挥中心。

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更多的香港企业大多将自己的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以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随着制造业的转移,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素以灵活应变见称。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他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

但是由于香港制造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香港制造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主往往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与发展欲望,科技基础薄弱;且长期以来,港英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缺乏对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的支持,使香港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升级迟迟未能实现,香港制造业升级乏力造成其进一步萎缩,港制品的出口竞争优势下降,必然影响香港服务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受牵连--香港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极大压力。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于1999年11月启动。创业板市场的出现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有助于解决粤港两地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也顺应了粤港两地产业界"有技术无资金"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在创业板融资的需求。创业板与高科技的结合将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粤港两地产业结构升级。

2004年1月1日,香港与内地签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简称CEPA)正式生效,为香港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许多企业带来无盹谪机。这项安排消除了贸易障碍及放宽市场准人规定,包括多种产品享有零关税优惠,在制造、服务及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将对香港企业给予很大的优惠。据特区政府估计,降低关税每年可为香港厂商节省数亿港元。

CEPA使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得以突破,将有利于创新合作模式。目前"前店后厂"、"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开放型经济循环系统,随着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发展,可以逐步提升为跨国的加工贸易体系。香港全球营运能力的增强与内地技术和加工配套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促进香港和珠三角共同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贸易加工基地,形成以香港为营运中心的泛珠三角开放型经济循环体系。

香港是世界上消费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消费愈多、经济愈好、愈国泰民安,似乎已经成为一道公认的方程式。

据统计,香港人的工作时间居世界首位,但香港人对娱乐的追求也同样执著。香港餐馆的相对人口比例全球第一,赛马平均投注额全球第一,电影作品的出产量全球第三。赛马是香港人热爱的消费方式之一。香港赛马会是世界上最大的赛马组织。赛马会也成了香港颇具吸引力的景点。香港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那是香港人放松自己的最佳方式,他们或去酒店,或去酒吧、夜总会,最受欢迎的佳酿要算生力啤酒、嘉士伯啤酒、喜力啤酒和"旗袍"(本地鸡尾酒)。在工作之余,约上亲友,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欣赏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在香港人生活里是司空见惯的。

许多香港人特别是女士,将购物当作消遣,心烦意乱时就去逛商店。见到好货便宜货照买不误,或者给自己买点小玩意儿。买了一大堆东西,不知是否合用,但一时高兴,愁闷也就没了。"有钱要刻意打扮,没钱的拼死也要打扮"。不少香港人对来自欧美国家的名牌时装、鞋类、运动用品比较偏好,欧美厂商也非常乐意将最新款色拿到香港来销售。.如果觉得购物太无聊,香港人就换种方式,打网球、打壁球、玩水上飞艇,再看看海洋世界,好玩就行。据统计,香港人将20%以上的收入花在休闲活动上,平均每个香港人购买的休闲物品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将近干元。

总之,生活上很多范围都涉及消费。从食品、杂货、服装、家佩、车辆到娱乐项目,一应俱全。在香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宗旨在电视商品节中、报纸广告栏内、商界公共关系的范围内都非常突出。消费主义就是推动香港社会的发动机。

 

第四节香港的城市管理

 

时尚城市香港拥有一个架构精简而效率高超的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亦素以效率出众、透明度高且处事公正而知名。港府对城市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从严管理城市

人多、车多、国际性活动多和地域面积狭小是香港显著的特点之一。香港城市美观、整洁,交通舒畅,工作效率高,人流、物流井然有序,给到香港的外地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长期坚持依法、从严管理城市的结果。多年来,香港坚持依法治城,在城市。旨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建筑物条例》、《城市规划条例》、《空气污染管制条例》、《废物处置条例》等几百项,在城市各项管理中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城市管理中严格依法按章办事,通过强约束,严惩处,增强市民的自律意识。如按香港的有关规定,在马路、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严禁吸烟、吐痰、乱扔杂物,否则将罚款5000港元。车辆、行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人、车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进。行人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战,驾驶员不负任何责任。按《1991年城市规划(1彦订)条例》的规定,政府规划署对违法建筑有直接执行管制的权力,任何人士若进行或继续进行违例建设(改变规划用途或未取得规划署的规划许可)即属违法,首次定罪处罚款50万港元,而第二次及其后再度定罪,则处罚款100万港元。

二、广泛动员市民参与管理

在香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政府非常注重广大市民的参与,听取市民的意见,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如在城市规划方面,按香港(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分为全港性规划、次区域性规划及地区性规划三个层次,在每层次规划设计方案的不同阶段,都及时征询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经过法定程序由专门委员会或政府行政部门审批生效,并及时公布。这样就把规划设计方案确定的过程,变为广大市民、社会各界参与的过程,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之后,被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普遍遵守。广大市民对政府城市管理事务有充分的发言、监督权,从而也进一步保证了机关公务人员更加公正、严格地行使权力。

三、着力提高全民素质

随着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香港政府把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竞争取胜的关键。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1999年度施政报告的主题即"培育优秀人才,建设美好家园",提出了将香港建成世界级都市的目标,坚持"知识为本,人才为要"的原则,更加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对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培训,重视对内地优秀人才的引进。对公务员提出人人都要达到两文三语(熟练掌握中文、英文,能讲英语、华语普通话和粤语)的要求,还注重公务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香港房屋委员会和房屋署制订出台了人力淤源管理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出了"关怀为本、顾客为本、尽心为本"的工作理念;通过模拟景象培训,开展优质服务办事处和优秀员工的评选,培训员工的团队精神,在广大市民中倡导"终身学习",致力于全面提高香港公务员队伍和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的财政政策

香港的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1 日到次年3月31日。1999-2000年度,财政收入2329亿港元,支出2230亿港元,赤字99亿港元,财政储备A.A.n.3亿港元。2000-2001年度,财政预算收入2442亿港元,预算支出2504亿港元,预算赤字62亿港元。由于外汇基金及卖地收益减少、地铁上市集资额低于预期等因素,预计财政赤字将扩大到1 14亿港元。

为了刺激经济、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例如:拨专款支持多项培训和再培训计划,提升市民就业能力;调低股票交易印花税10%,维持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提高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延长柴油税减税期限,降低税负;将豁免电动汽车首次登记税期限再延长三年等。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出现少量财政赤字,但政府财政状况总体看是稳健的。

五、加强人才引进

为吸引内地专业人才到香港工作,提高香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香港特区政府正计划放宽原来对于内地专才来港的限制。赴香港工作的内地专才的行业将不再限于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两个领域。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有关人士介绍,香港的《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是从2001年6月1日起实施的,这个计划中对于"专才"所从事的行业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只限于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两个特定领域。因为当时预计香港在未来的几年内,对于这两个行业的人力需求将会大幅增加。据香港(<2005年人力推算报告》分析,香港在资讯科技的人力需求2005年将超过9.8万人,每年的增长率为11.8%。而金融服务业的人力需求估计2005年会达到22万人,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7%。其中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人力短缺,估计至2005年将高达1.68万人。

六、注重文化的积累和管理

香港在文化管理上实行的是"分权"管理理念,即文化行政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是分别设置的。香港文化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分权"管理,决策咨询机构发达,文化行政民主化程度较高。香港文化管理体制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分开,并设立不同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或委员会,从体制上保证了香港文化决策的民主化。香港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文化行政架构的调整,均十分重视咨询专家与公众的意见;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重视征求市民意见;每年政府拨款的使用情况都有详细的政务公开,体现了较强的民主决策理念。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服务、组织实施对公众有益的文化活动,并且接受公众的监督。

"分类管理","收支分离","间接资助"。香港政府严格区分公益与非公益性文化,凡公益性的政府部门或机构,香港政府都给予大力财政支持,并力求科学管理。如文化事业的管理者基本都纳人政府公务员系列;此外,除法定机构工作人员、不领薪的各种委员,其余人员皆为市场调节,界限十分清晰,政府可资助艺术团体和项目,但不养艺员。对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持额度则十分可观,如2001年至2002年度,香港的文化艺术获政府拨款52.873亿港元,约占政府总开支的1%强。据有关统计,香港人均艺术经费每年为125.4港元,这在国际开支统计中,排名第九。香港政府对财政投入经费的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对政府部门来讲(如公共图书馆、香港电台等),其收入与其可支配开支完全无关;对社会团体的资助,其拨款则通过艺术发展局作为政府与资助对象之间的中介进行,其中加入了专业委员会的评估论证;所获款项的使用亦有严格的审查监督。

建立文化行政法律制度,文化法制化程度较高。香港制定了一系列文化行政法,如《本地报刊注册条例》以及附属的《通讯社注册规例》、《报刊注册及发行规例》、《淫亵及不雅物品管理条例》、《广播条例》、《电影检查条例》、《电视条例》、《公共娱乐场所条例》、《古物及古迹条例》等,这些条例为香港文化行政的法制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得文化行政行为获得相当稳定、合法和明确的尺度与范围,也为有关文化行业各方权益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香港的文化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臻完善,为香港都市文化的健康成长和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区域性时尚都市提供了保障。

不过,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香港,仔细思考香港文化应当如何定位时,就会发现:香港的文化有不同层次的发展,高低都有,中西皆备,不仅是简单的"经济生活的感官反应"而已。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香港在中西文化接触碰撞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就算我们不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来看,只说近百年的具体史实,就不知有多少文化精英人物曾在香港落脚,或过境、或流亡、或定居。过去讨论香港文化,只把这些人当作"过境人物",这些人也自认为"过境",与香港文化无关皿事实上,"文化过境"与机场转机过境是不同的。假如我们把文化的发展粗略分成"固定"(本乡本土)与"流动"(穿梭来往)两种形态,则香港显然有着深厚的流动型文化。一方面影响了香港本地的文化发展,如鲁迅、胡适、许地山、陈寅恪等人来到香港,并不是来观光旅游的。不管是来批判还是来建设,都对香港的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另一方面,所有流动过境的文化人士,都带着他们对香港的印象,成为一种文化参照,影响了更广泛的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抗战爆发之后,一拨一拨的文化、艺术、影剧人士汇集香港,怎么可能只与香港这片土地有关,而与文化无关?

香港中西合璧,得天独厚,有最优秀的条件来发展流动型文化,香港人不仅希望全世界经过这里的文化人留下"雪泥鸿爪",更希望累积文化资源,为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力,推动"动感之都"香港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时尚都市。

结语:

香港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神话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城市。世界级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时尚摩登的娱乐享受,无不凸显出这座城市的惊艳魅力。香港是一个生活的天堂,集各式各样的欢乐于一地。在香港,既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获得商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享受;既可以沉浸在摩登社会的物质享乐中,同样也可以重温旧时代朴实的生活方式。香港也是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城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繁华的都市,从殖民地到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一国两制"的地方,香港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更成熟了,更包容了。时尚城市香港是人们瞩目的焦点,是人们感受生活的地方。 第八章 信息科技之都--硅谷:成功的家园,创新的沃土

第八章 信息科技之都

 

--硅谷:成功的家园,创新的沃土

"硅谷产生出来的令人兴奋不已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使硅谷闻名遐迩,但,这远不是硅谷最引人入胜的地方,硅谷最精彩的东西是其增长和创新的工作方式与精神"。

--[美]英特尔公司总裁戴夫·鲍特鲁克第一节、硅谷概况硅谷(Silicon Va11ey)既不是盛产石头的峡谷,也不是喧嚣而拥挤的一条街,而是蓝天下绿荫中一系列新兴小城市。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一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取得了引以为傲的非凡成就,成为世界高科技工业中心,信息科技时尚城市。

"硅谷"一词最早是1971年当地报纸《电子新闻》的记者唐·霍夫勒(Don Hoefler)使用的,用来指旧金山湾南端沿101高速公路,从门罗公园(Men10 Park)、帕拉托(Pa10 Alto),经山景市(Mountai鼻View)、桑尼维尔(Sunnyvale)到硅谷的中心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再经坎贝尔(Campb日1)拐到圣何塞(San Jose)这条狭长地带。他依据半导体中的主要成分硅命

 

名此地,硅谷由此得名。狭义的硅谷仅指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拉拉县的高科技企业集中区域。由于信息技术的辐射效应,广义的硅谷实际上已扩大到旧金山湾区9个县,主要城市有圣何塞(San Jose)、旧金山、奥克兰等,总人口达670万。这里集中了全美国96%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的基本材料硅片等等。

今日的硅谷共有大小企业近万家。其中电子工业制造厂商2700多家,直接间接为电子工业服务的公司3000多家,另外还有2000家从事其他尖端工业生产和研究的企业。硅谷有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4所大学、9所专科院校和33所技工学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6000多名,知识和技术的密集度居美国之首。硅谷是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些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有关的大部分新产品都出自硅谷。硅谷已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一种典型,并成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荣耀和光辉历史应该从斯坦福大学说起。1885年美国中西部著名的铁路大王斯坦福(and Stanford Senior)捐献了帕拉托附近的8800英亩土地和2000万美金,并于1891年创建了斯坦福大学。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教师协会根据目前院校业绩、学术成就以及学生素质,排出世界十所最佳大学的名次是: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当然,还有其他排行次序,但令人信服的是斯坦福总是雄踞榜首。在上述十所世界一流大学中,斯坦福是最年轻的一所,然而它像一台强劲的火车头,带动着硅谷这列长长的列车迅猛前进。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高科技园区的基本形象。

1906年利德弗瑞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他工作的联邦电报公司就在帕拉托。1912年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帮助下又研制成动电子放大器,揭开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序幕。1920斯坦福大学年毕业生弗雷德·特曼(FredericTerman)先后在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担任教授,他才华横溢,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1939年,在特曼的指导和支持下,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Bi11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e Packard),在一间汽车房里以538美元作资本建立了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这就是著名的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的来历。1995年惠普公司营收315亿美元,利润24亿美元,全球雇员102000人。当年惠普公司起家的汽车房由加州政府公布为硅谷发源地而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特曼教授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在1951年提出创建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的构想。这就是全球最早的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1955年7家公司迁入园内,1966年增至32家,1985年扩大到90多家。这些公司既依托大学的最新科技,又租用该校655英亩的土地,连年不断的地租收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来源。这也是斯坦福大学兴旺发达的原因之一。

1955年威廉·肖克利(Wi11iam Shockley)西迁是硅谷半导体开始起步的重要里程碑。肖克利1910年生于英国伦敦,后移居美国帕拉托,1937年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47年12月2313他和理论物理学家巴丁(John Bardeen)、实验物理学家布拉坦(Waiter Brattain)制成了世界第一个晶体管,这项发明有人称之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这些意义深远的发明,他们3人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金。1955年,肖克利返回帕拉托建立自己的公司--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ies)。在此之前,尚未成熟的半导体工业一直集中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和纽约长岛等地,肖克利的公司是硅谷第一家真正的半导体公司。他从东部召来了8位优秀晴年,人称"肖克利八杰",其中包括诺宜斯(Robert Noyce)、摩尔(Gordon Moore)、斯波克(Charhe Spork)、雷蒙德(Pierre Lamond)等人。1960年肖克利卖掉自己的公司,去斯坦福任教。他创建的半导体实验室夭折了,但他播下的种子却在硅谷茁壮成长起来。在诺宜斯带领下,"肖克利八杰"于1957年集体跳槽,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工业家费尔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资助下,另创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仙童公司总部位于纽约,除经营照相机与仪器外,还有许多关系企业,其中发展最快的还是位于硅谷山景市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创业后不久,由于诺宜斯发明了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一片晶片上,使仙童公司从一开始就有平步青云的发展。1965年摩尔总结了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每18个月翻一番的规律,人称摩尔定律。虽然它是根据1959~1965年的数据归纳的,但至今仍然有效。1967年,成立10年的仙童半导体的营业额已达1.96亿美元。

此时正是硅谷形成的早期,整个硅谷大环境生气蓬勃,欣欣向荣,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公司诞生。仙童公司也正经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变革。

1967年初,斯波克与雷蒙等人决定脱离仙童半导体公司,另创国民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位于圣塔克拉拉。1968年仙童公司行销经理桑德斯(Jerry Sanders)自创超微科技(Advanced Micro Device)即AMD公司。现超微科技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脑晶片生产商。1968年7月诺宜斯、摩尔、葛洛夫离开仙童,创建了英特尔公司(Int口),总部设在圣塔克拉拉。今天英特尔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厂商,占世界80%的份额。

1970年阿姆达尔(Gene Amdahl)离开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桑尼维尔建立了Amdahl公司,专门生产研制与国际商业机器大型机兼容的机器,在性能价格比方面超过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系统,成为小公司向大霸主挑战的典范。1974年费根(Federicoraggin)在石油巨子艾克森(Exxon)企业的支持下,于坎贝尔建立了Zi109公司(他曾领导英特尔公司早期4004晶片的设计工作)。1975年该公司推出很成功的280晶片。1975年梅隆(Roge,MeUon)在山景市建立了Comemc0公司。他是斯坦福的毕业生,用上学时所住宿舍的名字给公司命名。公司生产的微机最早打人中国市场。1976年两位在硅谷长大的同名好友乔布斯(SteveJobs)和渥滋尼克(Steve Wozniak)在Cupertin0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他们没读完大学(Jobs从里德大学退学进入惠普公司,woz则离开伯克利分校到Atari公司搞电脑)。由于Jobs经营有方,woz擅长技术,两人优势互补,使公司很快得到发展。1977年推出的苹果一直是8位微机的重要角色,1984年推出的麦金塔(Macintosh)更是界面友好的楷模,广泛应用于美术设计和出版领域。苹果公司始终站在微机技术的前沿,1995年公司的营业额达113亿美元。

1981年对仙童半导体公司而言是灾难性的一年。它设在圣何塞南部的晶片厂发生有毒溶液的大量泄漏。公司不得不花费1200万美元来更换土壤和监测水质。于是仙童公司逐渐一蹶不振,销声匿迹。人们不会忘记它在开创硅片技术上的丰功伟绩,由仙童雇员创办的公司在硅谷乃至全美已超过百家,影响深远。1982年,又一个光辉的名字--升阳(sun Microsystems)在硅谷出现。升阳原来是斯坦福大学网络的缩写。三位创始人Anay Bechtolsheim、Vinod Khosla、Scott McNealy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Scott McNealy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后来又在斯坦福取得管理硕士学位。他与世界软件巨子比尔·盖茨同龄,自信是能与之抗衡的对手。升阳公司在工作站领域取得龙头老大地位,它的Sparc/Solaris平台正活跃在客户/服务器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

近年来网际网络(Internet)的发展如日中天,升阳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编程语言Java开始成为目前公认的国际互联网上的世界语。在此基础上升阳公司与国际商业机器、苹果等公司一起提出了网络电脑(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力图掀起一场新的计算机领域的革命,打破微软和英特尔的垄断地位。

以上通过惠普、英特尔、苹果、升阳这些公司的成长简要描绘了硅谷发展的轮廓。当然,在硅谷世界著名的公司还有很多。如,在山景市的还有Netscape Communications(出品风靡全球的网络浏览软件"导航者Navigator"),Adobe Systems(世界最优秀的桌面出版系统供应商,如Photoshop,Adobe Pagemaker等),Instuit(优秀财务软件开发商),System Plus等等。

1998年,硅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相当于中国GDP的1/4左右。1999年,由硅谷牵动的美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次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此外,硅谷平均每周有17家新公司成立,每5家就会有l家公司股票上市,每年创造5000个就业机会以及5倍于美国薪资的平均成长率,24小时之内就会有62个百万富翁产生,全美1/3的风险资金倾注于此。硅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神话"故事。

硅谷作为资讯革命的核心,不但引发了全球资讯科技的革命,创造了新科技、新财富、新生活方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兴衰起伏,而且更深深地影响世界各地人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因此,硅谷被誉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顶峰和工商业界的典范。

硅谷不仅是全球计算机产业的心脏,更是世界信息产业的圣地"麦加",是世界高科技产业的最高殿堂,信息科技文化的代表。

 

第二节 硅谷的创新文化

 

硅谷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尽管世界上有众多的各类科学工业园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科学工业园区能真正可以与美国"硅谷"相提并论。且不要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工业园区要成功兴办,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如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运作、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密集的风险投资基金、密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等;而且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并不能完全"克隆"出硅谷来。关键是要看你是否能形成一种与硅谷相似的科技人文环境。因为缺少硅谷的人文环境和土壤,就会出现"高开低走"、"物种变异",甚至可能会夭折。美国英特尔公司总裁戴夫·鲍特鲁克说过:"硅谷产生出来的令人兴奋不已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使硅谷闻名遐迩,但,这远不是硅谷最引人人胜的地方,硅谷最精彩的东西是其增长和创新的工作方式与精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纳多萨克森尼安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硅谷的特性,他认为,仅仅拥有硅谷的基本因素并不意味着就能创造出该地区具有的那种活力。事实证明,那种认为只要把科学园区、风险投资和几所大学拼凑在一起就能再建一个硅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硅谷的"形"是比较容易仿效的,但要仿效硅谷的"神"却并不那么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有"形"的硅谷,却少见到能有几个真正仿效和传承了"硅谷精神"。1998年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那是特殊的东西》的文章,文章说:"硅谷是不可复制的,硅谷不是世界上一两个最为成功的公司的诞生地,--而是几十个这样的公司的诞生地,惠普、雅虎、英特尔公司等等,它制造出凭自己本领取得成功的成千上万个较小的公司。在这里,成功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学,特别是富有创新精神文化的大学,是硅谷的学术智库,也是硅谷文化的原动力。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除了有密集的创造资金,可以支持风险性极高的研发成本外,还需要密集的技术,可以不断地交互激荡,追求创新。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学府所孕育出来的鼎盛的学术研究风气,对硅谷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被喻为是硅谷创新的心脏。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发源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也成为硅谷工业重要的技术来源。美国西海岸这两所大学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数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倍,除培养了大量一流的工程师以外,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是半导体、计算机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中心。这两所世界级的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大学积极地投身于硅谷的工业之中,创造出令美国其他地区望其项背的技术环境。加利福尼亚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如圣何塞州立大学、福特希尔学院、米逊社区大学、De Anza大学,也是硅谷技术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因素。硅谷周围优秀大学林立,它们分别在科学、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人才的培育、技术的支持等方面,为硅谷注入了顶尖学术智能的活力,使得硅谷的创新引擎动力源源不绝。

关于这一点,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现香港首任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田长霖教授在深圳就说过,一个高科技园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知识中心。硅谷两所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每年毕业1600个博士、旧金山有1000个美国科学院院士、3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中国人喜欢一窝蜂,几乎每个地方都在谈论知识经济,都在谈科学园。但是,香港大学离国际水准差一段距离;清华、北大是世界著名学校,在培育尖端人才上还须努力。他认为:应该是科教兴园,因为先有教育,然后才有科技。

硅谷的创新文化正是在以大学为知识中心和源头的基础之上形成并发展起来‰作为信息科技文化时尚城市的硅谷,其创新的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

一是不断创新的精神。硅谷长盛不衰,其奥秘何在?创造是人类精神之本、力量之源。硅谷的增长是由创新驱动的。硅谷的成功绝不是芯片、软件、电脑,而是创新以及创新的制度和环境。硅谷是"成功的家园,创新的沃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访问美国硅谷后认为,他和特区政府官员都深深

 

感受到硅谷无穷的创造动力,正是这股力量使硅谷成为科技发展的心脏、美国人创新意念的摇篮。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梅耶在他的《创新的增长--硅谷的启示》一书中认为:"硅谷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6个月。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不断地研制新产品,你就只有待在一边,没有东西可卖。高科技领域成果的产品价格从产品研制出来之时到其生命结束时一路下滑。其下滑程度几乎是每一季度达25%,关于边际利润,美国硅谷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犹如正在下滑的电梯。撞对了窗口,就会把你从下滑的电梯中带回到顶端,而在电梯的顶端,你能赚到无以数计的金钱;如果你来晚了,那你就只能挣扎着挣一点点小钱。这种环境无条件地要求创新。在硅谷,没有创新,就难于生长,不生长,就得死。创新是要求,不是选择,对于一个企业而言。10年前卖一个产品走红,10年后还想凭这个产品走遍天下,这样的好事,只有可口可乐才能摊上,而可口可乐在世界上只有一家"。正如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所说:微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英特尔总裁格鲁夫也说过,你越成功,就越多人想分一杯羹,而且一杯杯地分下去,直到你一无所有。企业成功本身,就蕴涵了毁灭的种子。

二是勇于创业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硅谷文化的重要体现。企业家精神是指甘冒风险、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如果把硅谷的成功因素进行分解,科技基础、研究能力、人才、资金,样样具备。但硅谷的成功关键并不在于这些"硬件"的简单组合。实际上,美国舶许多地区也具备与硅谷相似的发展高科技的条件,波士顿附近的128公路周围甚至比硅谷的条件更好,但它们都没能成为硅谷。硅谷盛行企业家精神,是因为这里形成了鼓励高科技创业的理想环境;大学和产业界的密切合作、政府与民间积极互动、通畅的融资渠道、对失败的承受力、竞争文化和开放性的公司结构。硅谷人思想活跃,不墨守成规,新点子层出不穷,并使其迅速转变为新技术、新产品,占领新的市场。他们竭力找寻自家产品的弱点,不时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他们一有机会就自立门户,另辟蹊径,甘冒风险,独闯天下。人们说,若有3个硅谷人在一起,他们的话题必然是办公司。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是这样评价硅谷的:"硅谷能够重复不断再生的能力--这也是硅谷生存繁荣的重要特质","硅谷这样的霸主地位,能够维持多久呢?永远!因为硅谷既是发动这场经济革命的前进引擎,又是一应俱全的产业模型,它更称得上是美国所有创业家的梦想之土"。

三是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要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需要巨大的成本或时间。高科技产业的成功遵循拇指法则,即十个之中只有一个成功者。硅谷风险家每日都与风险为伍。当他们投资创建一个新的公司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投入上亿资金来启动公司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上亿美元的风险。尽管硅谷的经济是世界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但也有失败的时候。事实上,使硅谷独一无二的因素是这里的失败真正成为增长过程的一个方面。正如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所说:唯有执著者才能生存。台湾的"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先生是这么认为的: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创新和冒险。这两者就像是双胞胎。怕失败不行,没有创意也不行。但是亚洲文化不鼓励创新,主要是怕失败,失败不起。其实亚洲的年轻人并不比美国的年轻人怕失败,但社会因素和文化,总是让这些创新的人付出的代价太多,在亚洲失败要比在美国失败的代价高,美国人失败几次都没关系,而且还引以为荣。

四是崇尚竞争,平等开放。今口的全球竞争强度和步伐对硅谷来说,简直是老生常谈。高科技产业是世界性的,竞争也是世界性的。高科技产业并不一定等于高获利,它整体成长确实大于其他产业,但这绝不保证,只要进来就通通可以获利。现实往往是,成功的企业眩惑了众人耳目,却忽略了竞争激烈之下,其实也不乏失败者。在硅谷,竞争残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美国施瓦布公司总裁戴夫·鲍特鲁克曾说过:"雇员们总是问我什么时候会停止竞争?永远不会。我们永远不会有终点。想着有朝一日我们会到达某一顶峰,这种情况永远也不会出现。你已经享受了这次旅行了!"一旦你拥有了增长的态度,你就懂得了今天的增长不能保证明日的生存。在硅谷经济环境中,每个公司、每个人不仅要在现实生存,而且还要在未来生存,因此都不得不感受到一种危机感。在高科技这个大舞台中,每个公司、每个人都处于炽热的重大竞赛之中。在硅谷打拼的企业家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股创新活力相互激荡的气氛,促使他们不断地提升技术,"每天都有一些突破,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大家相互较劲,至少不能比别人差。"他们都是这样说。但是,激烈的竞争并不妨碍竞争者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硅谷有许多这样一些地方:马车轮、圆屋、俱乐部、协会等,下班后走到一起,喝上一杯,传传谣言、自吹一番。众所周知,这样随便的谈话,是获取有关竞争对手、顾客、市场和技术最新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甚至在一些流言蜚语中发现其极有商业价值的一面。在一个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比传统论坛更有价值。一位硅谷资深工程师认为,竞争者之间互相交流,这是我们的文化。如果一个领域中遇到困难,我会毫不迟疑地给另一个总裁打电话询问。尽管我甚至可能不认识他,但他肯定会回答我的问题。

硅谷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开放,用开放吸纳各地各人的思想。许多公司每天都有"多面手"会议,会议公开好主意和想法,并对这些主意和想法予以评价。高级管理者从这些研讨中找出对组织有价值的创新思想,然后再进行交流,分享这些创造性思想。在一个没有条条框框的环境中,公司领导非常负责地接纳和提供有利于提高结果的要求和建议。在园区,大多数工作难于体现他们所制定的规定和条例。甚至有的公司规定,不允许在新思想涌现之初说三道四。硅谷公司领导、员工不断巡视外部环境,几乎像雷达一样不断寻求思想、信息和机会。萨克森宁把硅谷的商业文化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后认为,硅谷的交流模式与别处迥然不同。这里更加开放,你不必担心是否有人在你周围走动。人们不仅倾向于离经叛道,而且还刻意地刺激各种不同想法。创新的思想火花在不经意的地方出现,勇敢者从意想不到的赞助者处获得支持。在硅谷,人们对组织结构几乎没有概念。此外,硅谷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人员的高流动性。硅谷以它超乎寻常的快速跳槽而著称。一位研究该地区计算机职业生涯的学者得出结论:硅谷的工作年限平均为两年。一位刚跳槽的工程师说:"在一个地方呆3年足够了。我完成了计划要在那里做的所有事情。我以前的公司盈利不菲。但如果我呆在那里,那就成了工作,有点维持性质。而这里有新的挑战"。在硅谷,换个工作不像在其他地方会破坏个人、社会或职业的联系。正如一位工程师所说:"没有换过公司的人很急切地要解释一下原因;而换过好几次公司的人,倒不需要为他的行为找什么理由。流动成了常态。"

五是团队精神,讲究合作。硅谷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团结合作。"硅谷悖论"在于竞争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反过来又需要公司间的合作。硅谷人才荟萃,人人抱负很高、个性极强,有时还有点傲熳白大,但他们尊重科学,崇尚公平竞争。长期以来,个人成就的观念在硅谷占有优势。现在这种观念产生了变化,认识到了社区的价值和竞争同等重要。他们常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整个团队"。硅谷联合企业的创始人汉斯说:"我们的目标是以协作的优势给硅谷带来相对优势--将硅谷从一个企业家聚集的山谷变成一个具有创业开拓精神的山谷。"一般对硅谷的看法,不了解的人总以为这里是个冷冰冰的科技之城,硅谷里面的厂商好像就只会工作、赚钱,事实上并非如此。硅谷厂商其实相当重视和支持文艺、体育和休闲等方面的活动;而硅谷工作人员尽管平日相当忙碌,但只要有机会,通常也会乐于参加相关的活动。硅谷的工作人员,通常工作压力都非常重,接触各种业余活动,其实也有缓解工作压力、平衡身心的作用。休闲品质与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工作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老板与员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拉近距离,增进了解与团结。硅谷的人才富有个性,但却很容易合作。这里极少官场习气、学界霸气,上下级、权威与职员通过电子函件平等地交流思想。美国圣何塞的一位记者曾经写道:"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的作用,那里的电子工业中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合作精神。"《财富》杂志的一位记者曾于70年代早期参观过硅谷,他以相同的笔调描述了那里的技术合作:"那里的公司之间有一种让人惊诧的合作,其紧密程度不亚于日本人,这种合作源于个人间的交流。"

六是尊重人的价值,让员工富起来。高科技主要依靠的资源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谁拥有更多高科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台湾新竹科学园友讯公司总裁高次轩认为,"人"是企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创投公司评断投资企业与否的条件有5项,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第四是市场,第五才是产品。因此,应该有"以诚待人,尊重个人"的经营理念。硅谷文化是T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人的价值受到普遍尊重。让员工富起来,是硅谷又一大成功法则。硅谷不要求人们无私奉献,而且鼓励人们都富起来,公司习惯于对做出贡献的给予重奖,慷慨地给予公司股份,激励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员工持股是驱动硅谷发展的魔棒。诚如一位风险资本家所认为的,股票是硅谷的乳汁。给职员股票,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员工没有一定的公司所有权,系统运转起来就不怎么有效了。硅谷高科技公司普遍实行员工持股分红制度,再加上美国股市投机性极高的特性,让高科技公司的员工较其他产业的人,有更大的机会得以快速积累财富。由于高科技的附加值看涨,有的公司股票成倍甚至几十倍地上涨,很容易使硅谷人有更大的机会得以快速致富。高科技产业的高获利令人炫目,而其中所孕育出的一批"科技新贵",更是众人羡慕的焦点。美国员工年平均工资一般在3万美兀左右,而硅谷人均年收入高达8万美元,为全美最高。雅虎创始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富翁。英特尔公司CE0年薪为1.42亿美元,比华尔街上市公司的行政官人均700多万美元的年收入高出20倍。硅谷所采取的给予慷慨的购股选择权(stock option)和授予股份的做法是让员工拼命工作和不断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原动力。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可以使劳动力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强化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很自然的,高科技产业就如同一块大磁铁,不但凝聚投资者的目光,吸引了最多的资金,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不断加入,激发了硅谷人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与协作精神。

 

第三节 硅谷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时尚城市的发展,除了应具备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方面,也一定有其独特和值得研究之处。美国硅谷的形成、发展和成功,正是有赖于它所营造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作为经济资源的独特的社会资本条件。

一、硅谷的社会环境

1.良好的自然环境。硅谷靠近太平洋,全年的平均气温在60-80下以内,湿度不高,不会感到潮湿。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下午,岛上的气温上升时,旧金山有名的雾气就会通过金门大桥滚涌而至,把气温冷却下来。这种每天发生的清凉现象,曾被形容为"大自然的空调"。由于硅谷东西两面均有大山挡住,没有美国东南部的飓风、南部的酷暑和洪水、北部的冰天雪地,因此四季如春。

2.独特的人文环境。硅谷地区房价高昂,但是,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居民,仍然比世界上其他绝大多数地方的居民享受着高得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里各类文化、娱乐、教育设施齐备,犯罪率低。因此,海湾地区继续吸引着寻找好生活的年轻人和受过很好教育的美国人,以及寻找职业的亚洲、拉丁美洲移民。这种情况造成了具备高度才能的科学技术人才的聚集地。它一方面为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人才供给,另一方面成为产品装配线工作的无技术劳动力的蓄水池。20世纪50、60年代,企业家纷纷在硅谷建立公司,别处的公司也纷纷迁入硅谷,而当地的大学培养出想留在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工程毕业生,就地为这些公司提供了现成的唾手可得的人才。由于优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是硅谷高技术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3.优美的居住环境。穿行于硅谷,触目所见,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烟囱,只有成荫的绿树、草坪和掩映其间的一幢幢两三层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态各异,有的只是单幢别墅,有的则连成一片,但都优雅面宁静。如果不是眼前不时闪过的Cisc0、Sun、Int口、Oracle等熟悉的品牌,几乎浑然不觉已置身硅谷。宽广的旧金山海湾地区似乎也是人见人爱的工作环境和理想居住区。

4.完善的交通环境。硅谷地区的通信设施发达,交通便利,拥有高等级公路4条,湾区主干道101国道纵贯硅谷,州际280、680和880公路横贯硅谷,区域17、85、87和237公路形成网状交通枢纽,有5座跨海大桥连接旧金山海湾。在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国际机场,平均每分钟就有两架飞机起降。

5.活跃的社会环境。硅谷的许多人来自美国东部和西欧,他们为摆脱墨守成规的文化和官僚主义的束缚,被加州特殊机会吸引而来。正如一位风险投资家所说: "东部乃是大公司的地盘,壁垒森严,个人很难立足其间。加州则是前线,从经济、社会和组织形式来看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真正重视个人的价值"。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不少青年人在硅谷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6.优势的人才环境。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聚集地。在硅谷,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到1989年,它集中了约33万名高技术人员,其中自然科学和工学博士6000多名。在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人占60%左右,其中又以华人居多。在硅谷领导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都是既懂得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全才。许多人既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权威或创新者,同时又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个性魅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人才组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可图的商业环境,个人对创业的追求和对盈利的珍视,又促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自立,形成了今日硅谷丰富多彩、万马奔腾的面貌。

7.创新的技术环境。美国高科技企业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科研上投入大量资源,它们往往由某种独创性的技术起步,然后不断改进产品,扩柿场占有率。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特尔微处理器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左右便增加一倍,相当符合摩尔定律的预期。在激烈的竞争下,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一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是大公司也不敢稍有怠慢。竞争的结果是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培育了市场,也使整个信息产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斯坦福等一批高校功不可没,它们不仅为企业界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而且以其雄厚的基础研究成为技术进步的后盾,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企业界和高校之间交流密切,实践中的经验能很快地反馈到基础研究中,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二、硅谷的经济资源

硅谷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离不开其所拥有的巨大的社会资本。构成硅谷社会资本的要素很多,主要包括了实用性研究型大学、风险资本、律师行、政府政策(在本章第四部分有详细的分析)、股票期权、产业的特性、劳动力市场。

社会资本是一种经济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个地区天然拥有的,而是经过历史的演进逐渐生成的。在社会资本形成之后,它便成为这个地区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这一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基本特征。社会资本有点类似于生态环境,在某一生态环境下,适合生长某一类动、植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硅谷"事实上就是营造适合高技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促成高新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社会资本的形成。但硅谷社会资本的形成是一个个历史事件演化的结果,而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则归因于很多因素,如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竞争性的技术淘汰机制、偶发的事件等等。另一方面,在历史事件的表象之后,有一个本质的东西不能忽视,这就是硅谷的重大发明完全是人们合作的结果,而不是某个技术天才的突发灵感。硅谷实质上就是技术创新和将前者商业化。鼓术创新的基础是思路,思路则来自于人们之间通过互相交流而产生的思想碰撞。技术交流不限于本企业之间,在硅谷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地区的技术交流网络,这正是硅谷的特色同时也是硅谷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东西。

1.硅谷的技术交流网络对硅谷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硅谷交流网络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教授特曼在得知其学生惠伊特和普卡德发明了振荡仪之后,便鼓励他们将其发明商业化,并从经济上支持他们。特曼教授还说服一家银行对他们进行融资。惠伊特和普卡德在特敏教授的支持下将振荡仪进行了商业化生产,他们所创办的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著名的高科技公司,这个公司就是现在名震寰宇的惠普公司。在几乎同一期间,斯坦福大学还支持了其他企业如里顿工业、外瑞公司等。斯坦福大学及其员工的努力模糊了大学和企业的界限,创造了硅谷社会经济结构网络的基础,并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创了先河。

"硅谷之父"特曼教授从在哈佛的工作经验中体会到,研究型大学在获得政府合同的竞争中更为有利,因此特曼教授尽力把斯坦福塑造成先进技术产业基地和研究中心的形象以便获得更多的政府项目。特曼教授的最终目的是想建立一个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以技术专家为主的社区和覆盖硅谷地区的技术交流网络,并使得整个硅谷地区的经济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三项制度创新,这三项制度创新是:①建立斯坦福研究所(SRI),研究所成立伊始开展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政府资助的项目研究特别是军事项目研究,以及帮助西岸高科技企业获得政府合同,SRl发展到后来逐渐变成政府、高科技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联系通道。②斯坦福大学通过荣誉合作项目向本地企业开放,企业员工可注册研究生课程。当时,这的确是一个创举。③创建全美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一斯坦福工业园。斯坦福大学岣这一举措大大地强化和巩固了已初见端倪的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合作模式。此外,这一模式还被其他高校模仿,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利用其在电子工程领域的专长大力培训企业工程师,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培训的工程师已超过了斯坦福大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对湾区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湾区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生物技术、医疗设备的研究和生产中心。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对硅谷的贡献主要是提供创新技术以及训练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话,那么社区大学则在培养专业技术工人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到1970年代中期,硅谷企业雇佣的工人已超过10万人。为了使工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硅谷企业和位于硅谷地区的6家社区学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硅谷企业协助社区学院设计课程体系提供教学设备,社区学院培训企业雇员。

特曼教授曾指出,"产业界应认识和利用研究型大学周围的区位优势......处于智力中一t3的区位远比邻近市场、交通、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区位重要。"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等著名学府不仅为硅谷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持,而且对师生创业也持支持态度,许多硅谷创业者来自于这些学校。"斯坦福工业园区"是迄今最成功的学界与产业界合作的范例。

2.高校和企业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结果是,硅谷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70年代初,半导体工业成为硅谷经济的支柱,由于半导体是以硅作为原材料的,人们便把半导体企业所在地区一圣塔克拉拉谷称为硅谷。硅谷日渐隆起的名声及其适合高技术发展的土壤不仅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前来创业,还吸引了一些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企业来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洛克希德在斯坦福工业园建立了导弹和空间研究室,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等著名机构也接踵而至。老牌公司在硅谷的发展进程各有不同,有的公司保持了一贯的辉煌有的公司却在高科技的竞争中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后者以施乐公司为代表。1970年施乐公司在硅谷建立了著名的PARC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便是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最早被苹果公司采用,后又被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采用,施乐公司的这项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到激光打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但遗憾的是,施乐公司这项创新技术的受惠者都是硅谷或邻近硅谷的公司,施乐公司本身获利不多,因为位于东部的施乐公司总部对这项技术没有兴趣,他们对传统核心业务还忙不过来。施乐公司的这个故事一方面印证了硅谷技术交流网络和技术扩散机制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东部公司对新技术缺乏应有的前瞻性。

3.政府支持对半导体工业的早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军队几乎是半导体产品的唯一买家,政府为安全起见所采取的从多个公司分头采购的策略客观上也促进了硅谷的技术扩散和硅谷商业文化的形成,硅谷企业为满足国防部和国家航天局的订购需求,往往需求合作和交流技术信息。

4.20世纪70年代初,风险资本取代政府成为初创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风险投资的兴起与硅谷半导体蓬勃发展的轨迹一致。硅谷风险投资家与东部出身于银行的风险投资家有显著的不同,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几乎都有创办企业的经历,他们的经验、他们与企业家的联系、他们拥有的雄厚财力决定了他们能够承担起比资金提供者更多的责任,硅谷风险投资家不仅为新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为投资企业搭建管理班子、提供战略咨询、寻找客户等。

硅容风险资本家的确是硅谷社会结构的核心部分,风险投资的存在为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苹果电脑公司1976年创办时,企业家马克库拉投资9万美元,借贷25万美元,占30%股份,从而推动了苹果电脑的发展,进而使革命性的个人电脑成为薪其产业。Adobe公司1982年创建时得到著名风险投资公司H&Q的支持,后者获得了百倍的利润回报;Adobe公司在成长壮大后,又与H&Q合资成立新的风险投资公司,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创业,也得到丰厚的回报。苹果和Adobe这两家公司的创业都起源于独创性的科研成果,而风险投资使成果及时转化、占领市场,并分别形成个人电脑和桌面出版这两个新兴产业。没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仅靠一人或数人的有限财力,就很难快速发展。在美国有许多专业的、高素质投资家,他们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一项独创性的技术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来投资,所以在美国经常可以听到高科技人员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的故事。

硅谷具有高效的融资机制。一方面,硅谷地区有超过200家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额占全美的35%左右,为创业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另一方面,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为硅谷创业公司创造了上市融资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

5.作为中介机构的律师行也是硅谷社会资本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适应于硅谷的产业结构特征,硅谷的律师行专擅知识产权、技术许可证、移民等方面的法律。一些硅谷的著名律师还担任企业的董事,他们为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

6.硅谷的社会资本结构中可能最具特色的便是硅谷的劳动力市场,硅谷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远非美国其他地区可以比拟。20世纪70年代,硅谷电子公司平均每年雇员的变动率为35%,小公司这一数字高达59%。70年代以后,硅谷地区仍然保持了劳动力高度流动的特点。至于硅谷劳动力为何流动如此频繁,经济学家大致有3种看法:其一,处于同一行业的各企业地理位置相当接近,劳动力容易流动,换个企业甚至连停车场都不用换;其二,对行业的忠诚超过对企业的忠诚,某个雇员在发

 

现另外一个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时可能即使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也愿弃职而去;其三,有些员工可能抵受不住将其推至极限的工作压力,他们一旦看到合适的机会便毅然跳槽。不管每个劳动力个体跳槽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他们频繁流动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建立和加强了覆盖整个硅谷地区技术交流网络,促进了技术扩散。

社会资本理论是西方最近创造的用来解释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其内涵并不清晰,理论体系也不完备,但在解释地区经济发展时却很有说服力。在高新技术火暴的今天,探究硅谷成因并进而在本国再造"硅谷"成为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梦想。如果社会资本理论或者说其核心概念--技术交流网络可以解释硅谷的高技术发展,那么我国就应从各方面努力建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交流网络。

 

第四节硅谷的城市管理

 

硅谷的成功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如早期国防支持和军事采购,硅谷的大环境的营造,大学、研究机构投资,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是,通过研究我们注意到,政府在硅谷发展中几乎总是以顾客(Customer)的身份而不是组织者的(Organizer)身份出现。也就是说,硅谷是市场主导,没有政府指令,没有行政干预,一切由市场来检验,人们遵守法律,维护市场规则。只是在最近几年,由于硅谷的过快膨胀所带来的诸多公共问题,政府才开始通过和私人机构合作的方法,来研究基础设施、区域环境等规划问题。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政府对硅谷的管理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在硅谷发展初期的军费支持。虽然硅谷的发展基本上是由民间推动的,但并不说明政府对于硅谷的发展无所作为。国防工业不仅为早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力量,而且通过订单方式,向一些高技术研究项目提供联邦补贴用于研究开发,使硅谷成为了高技术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军事拨款对硅谷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40年代,圣塔克拉拉谷还是农业区,主要以杏和核桃园闻名。那里除了少数小的电子公司以外,唯一的地方工业就是小型食品加工和配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重绘了美国经济的蓝图。战争吸引了众多的人们来到旧金山湾,加入到军事工业当中。联邦政府通过引导资源流向大学实验室,发展军工技术来刺激新的行业和地区的发展。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作为国防和航天合同的主要受益人,成为加利福尼亚北部经济转型的先锋。他们在雷达、固态电子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促使技术和供货在当地集中,这吸引了一些成熟公司,并促进了新企业的形成。创业和技术进步的过程最初由联邦政府资金支持,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才开始自我维持,而当时硅谷作为美国电子创新和生产中心的地位也已确立。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一个时期中,美国国防部购买了硅谷总产量40%的芯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防技术逐渐商业化,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开发、使用和经营,如快捷公司的集成电路就是应国防之需而做的,后来才找到消费市场,应用在手提收音机、助听器、电脑等方面。此外还有移动通讯、互联网、VCD、DVD等产品都是源于军事科研成果。1959年,仙童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合同,为"民兵式"导弹提供晶体管。1963年仙童公司又获得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导航计算机提供集成电路的合同。1958年到1974年间,五角大楼向硅谷的公司采购了10亿美元的半导体研究成果和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资本开始兴旺之前,联邦资金对硅谷创业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是不能怀疑的。当然,关于军事采购在美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的争论,持续不断。抱怀疑态度的人们指出,许多军事研究资金,事实上都在命运不佳的项目死胡同中浪费掉了。当然,军费的支持不是硅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受军费支持、甚至更多支持的波士顿128公路地区,最后却远远落在了硅谷后面。

其二,政府的政策支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政府出台鼓励投资和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投资逐步取代军费成为硅谷创业者的主要来源,而大学也与产业之间形成了更为开放和互惠的纽带。风险投资具有资金放大器功能,为硅谷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据对硅谷的一项调查表明,70年代以后成立的风险企业,有30%把风险资本作为主要的创业资金来源,15%的企业则表示,在头5年中,风险资本是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支持。苹果、英特尔、太阳、思科、恒心等一批批著名电子企业都是得益于私人风险投资。到90年代初期,硅谷已经吸引了60多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帮助创办了1700多家高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具有孵化器功能,为硅谷企业提供管理等增值服务。风险投资不仅给新创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要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值服务。在硅谷,高技术知识与金融手段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联手已成为推动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纽约,货币由专业金融公司来管理,而在硅谷,风险投资家们更倾向于创建新的公司,然后再把它卖出去。投资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定会参与其中,给予帮助。同时,硅谷的风险资本产业不是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原有的技术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反过来。

其三,政府的法律支持。美国硅谷成功的经验,吸引世界各国和地区竞相推出类似的计划,但成就却一直无法超越硅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般国家和地区所效仿者,乃是硅谷亮丽的表面,也就是租税优惠、人才与创业投资等因素,却忽略了硅谷成就背后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基础。因此,在探讨美国硅谷成功的因素时,实在不能忽略美国硅谷所凭借的法律基础和法制环境。为了打破这种研究与应用分离的樊篱,从1980年起,美国国会改变过去政府将研发成果一把抓的策略,转而准许接受联邦经费补助的计划执行单位,例如非营利的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甚至国家实验室,都能取得研究成果的智能财产权并加以利用;此外,还突破过去不得对私人企业专属授权的禁忌,同意负责研发成果的执行单位,能对企业界以专属授权的方式,进行产业化、商品化。与此相关,主要有三个法案:一是史蒂文生--魏德技术创新转移法案(The Stevenson--Wylder Techno10gy Innovation Act of 1980);二是贝杜尔法案(Berduer Act of 1980);三是联邦技术转移法案(Federal Tech-no10gy Transfer Act of 1986)。从美国有关技术转移与权利归属的相关法案法规来看,任何科技研究计划虽然获得联邦政府全部或一部分的经费支持,但是,为了达成将研究成果尽快商品化的目标,美国政府宁愿放弃其可主张的专利权益,让给计划执行单位。这种做法成为近年来硅谷,乃至美国其他地区高科技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石。这种立法的变革,促使企业界与研究机构合作的意愿大增。研究机构既然可以对其成果自行加以利用,使得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不但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更通过设立衍生公司的方式,直接与技术人员或是创业投资公司合作,投入高科技行列。

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如1953年颁布了《小企业法》,用法律手段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此后,美国政府又陆续制定了十几个有关法律,如《小企业政策法》、《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所有制法》、《制度缓和法》、《公正平等法》、《扩大中小企业输出法》、《中小企业投资奖励法》、《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法》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尽管硅谷地区与美国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但硅谷这方面的优势仍然是明显的,即加州的法律环境更为宽松,如硅谷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主要用于防止雇员辞职时泄露公司商业秘密)远不如其他州执行得那么严格,这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硅谷的活力。

有学者认为,隶国联邦政府和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从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工业园区,也没有计划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定专门的政策。硅谷完全是由市场这个"无形之手"孕育的产物。结合市场需求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硅谷企业成功的重要动力。硅谷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与当时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互为因果。硅谷从来没有真正想成为高技术领域的主导力量。1939年的时候,硅谷还是一片杏园。在随后的50年里,硅谷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不断发展,而当今的仿效者所采取的则是一种人为的、受政府推动的发展计划。仙童半导体公司派生出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派生出苹果计算机公司,如此不断发展,从而使硅谷最终积聚起巨大的财富和众多的人才,并引起连锁反应,一直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硅谷起源于大学,不是来自政府的规划。硅谷的企业家比较崇尚自由,尽量避免与政府打交道。而政府也很明智,不随便插手企业的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军方向企业订货,纯粹是契约行为,双方是平等的。战后,政府和军方对硅谷大量投资,特别是在基础研究等方面,如航空航天技术,为硅谷后来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新知识来源。同时,政府任由硅谷企业转为民用并不加以干涉。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电子企业的低价竞争,硅谷企业面临灭顶之灾,在一些企业的求援下,美国政府才出面帮助,制定反倾销政策。但就是如此,政府也没有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而只是从政策上提供帮助。同样,政府对待大学也是如此。这样企业完全拥有技术创新自主权,大学也有办学的自主权。据说,中国许多政府代表团访问硅谷,很想了解地方政府在硅谷形成中发挥了哪些作用,都喜欢问这个问题,中国领事馆也帮忙请过硅谷一些城市的市长给他们讲讲,结果大家听得都比较失望,因为这里的政府似乎没有怎么介入硅谷的发展,只是按法律履行应尽义务而已。 结语:

硅谷被人们称为高科技之都,最根本的原因是硅谷的环境有利于高科技人员的知识和创造力的解放,比较适合高科技产业禾智能经济的发展,比较适合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硅谷崛起的经验,现在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也开花结果了。这些城市的高科技水平和产值正在迅速接近硅谷,越来越威胁着硅谷高科技之都的地位。如果其他国家不深入探求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智能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寻求适合本国特点的、能更好地解放高科技人员的知识和创造力的发展之路,那么,美国凭已做到的这些,在21世纪的智能经济时代,将仍然保持其领先地位。硅谷也存在难以解决的社会和经济矛盾,如不断高涨的房价和房租,妨碍高科技人员进入和已在硅谷的高科技人员的知识和创造力解放的技术移民政策等等,将是21世纪危及硅谷高科技之都地位的主要因素。说硅谷是高科技之都,主要是从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密集度高、高科技总产值高等方面来说的,并不是说硅谷在所有高科技领域都是领先的。严格地说,硅谷只是信息科技之都。

硅谷的确是科技创业的典范,但其模式并不具备普遍性,也无法简单复制。众多模仿硅谷建立起来的科学园和技术中心中,虽然不乏较为成功的例子。(如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但硅谷模式的精髓仍难以把握。因为模仿者通常会过分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更重要的一点,硅谷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任何模仿硅谷建立起来的高技术园区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发展高科技的关键是要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硅谷正是因为它所具备的这种创新的体制和文化一才形成了它独特的科技园的形成机制、组织结构机制、个人动力机制、技术与产品开发机制、风险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等。这恰恰是许多科技园区所欠缺的。

硅谷是我们研究高科技园区的有价值的实例。作为信息社会的雏形,高科技人才的家园,硅谷既是乐土也是苦海。高科技公司之间竞争残酷,表面上高利润的事业,其实也暗藏高风险,成败往往在一瞬之间。硅谷成功的背后,也曾付出环境污染、家庭解体、文化贫瘠以及难以克服的阶级差别等沉重代价。因此,美国人说:硅谷只有一个,或许永远只有一个。硅谷人从事的信息产业和他们的行为方式,为未来城市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提供了有益的样板。

附一:硅谷历史1891年

利兰.斯坦福与其妻子一道在靠近帕洛·阿尔托(Pa10Aho)的地方开办了面积达8000英亩的斯坦福大学。

1906生

李.德.福来斯特发叽第一个三级真空管,使得第一台电脑的产生成为可能。

1924血

硅谷之父特曼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对创建HP、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起到决定性作用。

1938血

仅靠538美元贷款,wi11i锄Hewlett和David Packard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车库里创建了HP(惠普)公司。

1944血

Ampex公司创立并开发了现代磁带式录音机,宾克罗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磁带进行录音。

1946年 謦

SRI(斯坦福研究所)创立并为科技作出贡献,如喷墨打印和光学磁盘记录设备。1951生

斯坦福大学在帕洛·阿尔托建立斯坦福工业园,HP和Varian Associates都是最早入主工业园的公司。

1952血

IBM在圣何塞(San Jose)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并设计了第一个硬盘存储设备。1956年,IBM成立了通用产品部(后来命名为存储系统部)并继续进行磁盘存储设备和磁带技术的开发。

1955血

威廉·肖克利(Wi11i姗Shockley)建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生产他新近发明的晶体管。

1957血

被称为"八人叛逆帮"、年龄均低于30岁的八个科学家离开肖克利实验室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1959年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a Noyce)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rby)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

1962亟

罗斯·佩罗(Ross Perot)以1000美元创立了EDS。1996年,在通用汽车掌握其所有权12年以后,EDS又一次成为独立的公司www.eds.com。

1964血

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预测在芯片上所能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每隔18个月翻一番,这一法则适用至今。

1966年

Coherent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洗衣房里成立,原因是它需要这里的220V电力供应。后来公司发展成为科学、医疗和商业应用方面的领先激光制造商;

斯坦福线性加速公司(SLAC)成立,致力于研究亚原子微粒。

1967年

应用材料(Apphed Materials)公司此年成立,并成为生产半导体制造业所需制造设备最早期的公司之一。

1968生

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双双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建了Int口。生产存储器。

1969年

Jerry SaIlders离开仙童公司创立了超微设备(AMD)公司;梅伊费尔德基金成立,后来在其管理下的公司风险资本超过了10亿美元,这些风险资本主要来自于Advent晰hare,Broad-Vision.Cimx System,Genemeeh,3com,Mi11ennium Ph锄aeeuti-cds和Vivus等公司。

1970年

吉恩.安姆达尔(Gene AmdaI11)离开IBM创建Amda}11公

司,成功地挑战IBM的大型机业务;

(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成立,后来开

发成功了激光打印机,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GUI)。

1971卑

Int口发布了第一台"单芯片电脑",后来被命名为4004微处理器;

AtaIi公司成立,其创始人诺兰·布什纳尔(Nolan BushneH)开发了第一个成功的电脑游戏一Pon9;

IBM的艾佬·舒加特(maIl ShugaIt)发明了软盘;

这一年,来自《电子新闻》的记者唐·霍夫勒(DonF10ener)帐访干寸件丫明王黄风勿、性甲石此地,硅合田此仟石。1972互

惠普公司设计了第一台手持科学计算器HP一35C。1973血

鲍伯·梅特卡夫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施乐公司)发明了以太网这一局域网技术:

Int口进入大型主机市场。1979年,国家半导体公司收购了Int口。

1974血

Jimmy Treybi9和一群幻想家设计出世界一台容错(fault-tolerant)电脑并创建了Tandem电脑公司。

1975血

Nort口在芒廷维尤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数字专用分组交换机,并在帕洛阿尔托成立了研发机构。国际管理猎头公司(MRI)在硅谷设立办事处,通过其管理招聘、销售咨询和机算搜索部,为起步阶段的公司直至跨国公司提供高科技人才解决方案。

1976血

史蒂夫·伍兹尼克和史蒂夫·乔布斯以一辆大众公共汽车和两台HP计算器为财产,在一个车库里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

1978互

Credence系统公司创立,其目的是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经过改进创新的低成本、高产量的测试方法和设备。

1979血

3Com公司成立,其创立者Roberb Metcalfe也是以太网--这一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的网络技术的发明人之一。到1997年,3Corn已成为资产达56亿美元的大公司。

1980 jE.

自CD/DVD市场形成以来,Leybold技术公司已成为最大的目造商之一。Effective Training Solution成立,并最早致力于为硅孓的制造商提供基于熟练的员工培训;

IBM为其很快将要发布的个人电脑选择了MS-DOS操作鑫统。

1981生

Siemens Pmmia公司创立,并成为一个可升级开放式企业系充和公司战略服务的提供者;IBM发布了第一台IBM PC,在最叻的四个月内卖出了65000套。

1982卑

0ct口通信公司由Bob Cohn和Peter Olsen创立,并于1988午上市;

Sandra Kurtzi9创立Ask电脑公司,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带领公司上市的妇女。太阳微系统公司由四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创立,生产基于UNIX的工作站。

1983.年

Akashic Memories公司创立,其业务是为硬盘工业开发制造溅射薄膜磁盘;

Computer Literacy是电脑专业人士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公司通过其零售店和在线网站WWW.clbooks.com为其顾客提供电脑和电子书籍,以及一些相关的服务。

1984车

苹果公司在超级杯赛期间的电视商业广告向世人宣告了Macintosh电脑的诞生。这一广告赢得了九项大奖,包括广告时代杂志的十年最佳广告评选奖;

斯坦福大学毕业生Leonard Bosack和Sandy Lemer依靠他们在大学校园期间开发的技术,在他们的家乡创建了Cisc0系统公司。

1985生

SynOptics(Bay Networks)从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所分离出来,其倡导的技术导致了10--T标准的产生。

1986生

PLX科技公司由Int口、AMD和HP veterans为解决I/O瓶颈而共同组建。它于1993开发了第一代PCI产品,并于1996年发布了I/0软件开发工具包。

1987点

微软公司收购了PowerPoint软件的开发者Forethought ofMen10 Park公司。同一年,MacUser授予PowerPoint"最好的新型桌面演示产品";

作为初创的小公司,Quicktum发明了称为逻辑竞争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有希望改变设计师检验ASICS(特定用途集成电路)、定制的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方式。

1988血

Promis系统公司创立,为半导体和精细电子行业的制造过程提供软件和服务;

Objectivity公司创立,制造可升级的对象解决方案并于1990年交付其第一套对象数据库。

1989血

Tagent电脑公司第一次赢得了美国个人电脑杂志的"编辑选择奖",并于此年在伯灵格姆(Burlingame)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生产基地;

Cygnus是倡导利用Intemet来支持和开发GNU C与C++编译器进行商业应用的先行者。

1990年

Premisys通讯公司建立,为配置新通信技术和公众通信载体的接入设备提供灵活的方法:

Calic0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为美国网络产品公司开发了稳定的核心软件。

1991互

Specialix发布了其RIO(浮动输入输出)智能I/O控制器R10,保证了公司范围内或是跨大陆网络远程连接的高效运行,其单个服务器的最大使用人数可达512个。

1992血

Pretz口 10gic软件公司组建并提供软件变化管理咨询,1997年,该公司上了ABC电视网的"建设美国"专栏,并入选圣何塞商业周刊的最佳100公司之列;

牛顿光导纤维(Newton's Fiberworks)公司创立。1993血

ILC科技公司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新技术,能够将舞台用l~2.5kW高压充氙短弧汞灯用于半导体制造;

Coors Technical Ceramics公司位于Milpitas的西海岸工厂投产,为当地的半导体行业提供陶器制造设施和研磨服务。

1994正

Infoseek由Steve Kirsch所创立,提供免费的万维网服务,并成为访问量最大的Internet站点之一;

Invox科技公司建立的初衷是为交通、工业产品和消费者市场设计、制造和销售语音录入/回放集成电路,采用闪速模拟存储技术。

1995血

太阳微系统公司引入Java应用,它可以通过Internet来实现跨平台开发;

网络电视网兮司(web'ⅣNetworks)在Pa10 Alt0创立,给 电视带来了新的娱乐体验和信息;

zip2公司为全世界的报刊和媒体公司提供城市指南、地址名录和其他的在线指南。

1996篮

计算机博物馆历史中心在硅谷建立,并成为世界上计算设备收集最全的地方;

Netsc印e携其Internet浏览器在1996年上市,并成为十年中最火暴的IPOs(初次上市);

Hotmail公司创始人最初的商业计划被风险投资家拒绝后,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如今,它已成为因特网上最大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

1997

3Corn收购了美国U.S.Robotics公司

Apple公司收购了Next公司。Apple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其共建公司中的影响力;

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10gies)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0ct口公司;

现代电子美国公司(Hyundai,口ectronics America)将自己一揽子铸造厂的股票出售给母公司股东,成立了ChipPac公司一wN刑.chippac.eom:

乡村烤肉和咖啡屋公司(Va11ey Gri11 and Cafe)开业,它是一家致力于发展硅谷历史和科技、拥有一流饭店、酒吧和会议场所的公司;

Tandem电脑公司(Tandem Computer)被康柏购并。1998血

英特尔和网景宣布投资Linux操作系统公司--Red Hat;

苹果自1995年来首次迎来赢利,5月,苹果发布了iMac机器,立即在美国掀起了热销风潮;

AOL出价40袍美元收购Netscape。

1999正

美国半导体及计算机产业在经历3年的不景气之后,在1999年复苏,半导体工业的增长率回升到9%,硅谷形势有望放晴;

HP公司实施重组,44岁的商界女强人Carleton Fiofina出任公司总裁兼CE0,成为HP60年历史上首位女CE0;

AMD发布K7,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英特尔。附二:"硅谷:迈向2010年"规划

硅谷2010年规划的基本内容可分为4个方面17个目标:

1.以创新型经济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共同富裕。

(1)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硅谷应继续在技术与创新领域领先于世;

(2)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这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依靠;

(3)共同富裕。经济的增长要使那些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4)平等的机会。所有人,包括生活条件差、境况不佳者,都有获得培训的机会、得到相应的工作职位;

2.保护自然、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1)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空气和水的质量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2)保护空地。增加永久性空地及绿地的面积,多建立一些公园等公共设施;

(3)做好土地的重复利用。居民住宅和商业用地的增加通过已有建筑和循环用地来解决,不应再侵占未使用过的空地,并且已用地和空地皂间要设立明显的分界线;

(4)良好的交通环境。将社区建成一个小王国一般,住房、工作、学校、教堂、公园及服务机构等等都汇聚在一起,各种设施一概俱全,尤其是其内的交通一定要通达便利;

(5)多种多样的住宅以供选择。建造设计合理、功能各异的住房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收入者的需要,在就业与住房之间力求达到平衡;

3.安居乐业的小社会。

(1)使教育成为通向机遇的桥梁。所有学生均具备全球化经济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与生活技能;

(2)发达的交通设施。通过发展地区性公共交通网来方便居民和员工的出行,消除上下班的交通堵塞问题;

(3)健康的体魄。所有人都可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都能付得起医疗费;

(4)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无论是家里、单位、学校,还是其他场所,都使人感到安全放心;

(5)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与文化活动。使之成为该地区生活多样化的源泉;

4.全民参与、统筹规划。

(1)主人翁的责任感。所有居民、商人、政府官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服从集体利益,都能够为本地区的将来着想;

(2)统筹规划。社区和地方政府在交通发展及土地使用等问题上能够从民众的利益出发,统一进行协调之后,再做决策;市、县和地区的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通盘考虑;

(3)良好的公共服务。硅谷地区里的市、县和其他公共机构保证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以便为本地大众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 第九章 时尚城市的标准与经验

第九章

时尚城市的标准与经验

 

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法国著名城市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以其物质和文化的承载功能凝聚和形成了在一定空间和历史上普遍交往的共同体。而时尚城市这种城市新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城市共同体发展的结果,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表现。那么,如何界定时尚城市并给予全面的理解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节 时尚城市:器物层面的标准与经验

 

城市作为一种人类集合形式的社会存在,我们去理解其复

杂的演变过程和当丐状态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城市的物质层面的感知所形成的表象所得到的。同样,一个被称得上时尚的城市也是离不开这些基本的物质发展条件的,而且这些物质前提与一般城市不同,从一开始就造就了形成独特城市文化的良好运行环境,这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城市文脉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以及一定的辐射结构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是时尚城市存在的先天条件和基本基础

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具有自己独特性城市、文化称得上时尚性的城市,无不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条件。所谓独特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条件体系,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其优越性是指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而言的,是横向的而不是历史意义上的。伦敦,英国的首都,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坐落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交通便利,一年四季分明,气温适宜。法国首都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跨塞纳河两岸,这里土地肥沃,具有优美的自然凰光,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好莱坞所在洛杉矶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太平洋东侧的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除局部为丘陵外,地面平坦,平均海拔84米;东北和东南面是圣加布列尔山和圣安娜山,森林茂密。气候温和宜人,1月平均气温13·7℃,7月23.4。C;多晴朗天气,年降水量仅357毫米,以冬雨为主。这为好莱坞拍摄电影而成为世界性的娱乐文化中心提供了先天优越的地理条件。意大利罗马的地理环境也非常优越,它位于亚平宁半岛的中南部西侧,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西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城市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出海非常方便,交通便利。维也纳是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以"音乐之都"闻名遐迩。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面积有415平方公里,人口160万,这意味着约有1/5的奥地利人来自这个城市。多瑙河贯穿全城,维也纳森林和绿地、沼泽(包括谱拉特公园)、遍布山坡的葡萄园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财富。香港这个"东方明珠"的地理位置更是优越,作为天然良港,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位于我国广东省南端,珠江出口之东,西邻澳门,北接深圳经济特区。考古发现,在史前新石器时代这里优良的避风港和淡水湾就曾经吸引不少在太平洋沿岸航行的古人在此停留。

二、文物的保护与发展是时尚性城市延续文脉、形成城市自己独特性文化的重要保证

人类现代化的产生与发展使传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吉登斯指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今天正在出现两个基本的变迁。在西方国家,不仅公共制度而且日常生活都在远离传统。而世界上其他一些仍然维持传统的社会也正变得非传统化。正如我以前就提到的,我认为这是正在出现的全球社会的核心和关键。"的确,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传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现代化所带来的城市化好像是对传统的一次全面的革命。不难看到,现代都市里到处充斥了钢筋水泥森林,到处是一样风格的平面化的现代建筑和低劣的城市雕塑,到处是形式别无二致的用声光色打造起来的市民广场。于是,我们在都市感到现代化所带给世界变化的同时,有一种失落,一种对传统的失忆。城市文脉到处处于分割和断裂之中,这表现在城市空间的分割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上。事实上,传统与现代是内在的统一的,真正的传统是应该也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被传承下来的,历史具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城市文化也同样如此,问题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否自觉起来看到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究竟如何,对于一个时尚性城市的衡量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尺度意义。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内罗毕就通过了《内罗毕建议》,对城市文化遗产进行倡导保护。时至今日,一些城市如伦敦、巴黎、罗马等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时尚中心,与这些城市在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楷模作用是分不开的。

伦敦作为经典性的时尚城市在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伦敦的规划建设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发展卫星城镇,到中心区的衰退、振兴旧城等阶段。作为一个都市,伦敦一直在寻找既要保护古城文化又要发展的二者融合的道路。为了保护伦敦古城,伦敦于1991年被划分为23个保护区,每个保护区有明确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有543个登录建筑;有33项共54处古迹。城市道路的建设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从白金汉宫到查菲加广场,这一带有著名的王宫、议会和政一府机构,都保护得非常好。议会大厦是西敏寺,是英国重要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一组组尖塔,使建筑轮廓变得丰富活跃。

在巴黎,"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保护一直得到政府的重视。法国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负责管理全国文化事务的政府机构--文化部。文化部从一开始确立的宗旨就是:"使最大多数的法国人接触全人类的、尤其是法国的文化精华;使法国的文化遗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园地。"法国文化部以完备的建制、庞大的机构和强大的财政支持长年坚持贯彻这一宗旨。巴黎非常重视文化的民主化,如各大区文化局长就主要负责落实政府的"文化分散政策",即将文化活动、资金和设施分散到全国各地。文化部的各专业司局(博物馆司、音乐舞蹈戏剧司等)也往基层派"文化顾问",协助地方文化局长按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法国还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文化网络,以推广法国文化,普及法语运用。总之,巴黎拥有庞大的文化外交系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员和经费一直占外交部总数的1/3以上,文化已成为法国外交的基石。除政府重视外,巴黎还鼓励私人协会开展文化活动,参与文化管理。早在1901年,法国就专门立法,允许两个人以上就可申请成立协会。这种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协会的收入不允许个人私分,只能用于文化活动的再投入。协会可申请举办文化活动,协助政府举办文化节庆,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设施,有许多在建成后交给私人协会管理。文化协会成为法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活跃力量。

罗马对古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了罗马城市文化的发展。罗马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做法。古城部分全面保护古老风貌,如罗马城市规划为了保护罗马,二次大战前就走下了避开古罗马建设新罗马的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古罗马保护得非常完整,新罗马也非常现代。对于古城和古建筑采取区别主次、分级分群保护原则,古罗马城被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外观保护区两部分,在古建筑群的四周临近或相互之间不准随意插建别的建筑群。1947年,意大利通过了保护古迹的法律。长期以来,罗马对文化的保护取得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其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主权归个人,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房内装修除外)。古城的建设,不以破坏历史文物为代价,而是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遗迹原状,对城内遗迹的保护,修Ilt女H11t,不搞新的,即使有维修,现在的和古代的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让人能分辨哪是古的,哪是新的。今日的罗马城,我们看到众多古街道、古建筑、古遗迹,有的街道连铺路石也是古代的。现在新修的路,仍用古代规格的石头来铺。在罗马市中心,有一断墙残垣原样保留在那里,不加任何修饰,而其隔壁是教堂和其他建筑,这段古墙没有因基本建设而被拆掉。对名城内的古遗址,以遗址公园的形式保护下来。古罗马市场,是古代罗马城公共活动中心,位于罗马市中心,意大利政府以遗址公园的形式将它保护下来,保护区内无任何现代建筑,使其成为一个融参观、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公共场所,免费向游人开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采取国家、大区(相当于中国的省)、个人共同投资,发行文物彩票,并且文物股票即将上市。另外,对名城内重要文物保护意识多于商品意识。例如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为了更好、更永久地保护其珍藏的历史文物,博物馆限制开放时间,限制每批参观的人数,控制参观人群密度,这是长期观察、科学分析的结果。对大遗址保护的原则是不改变遗址文物原貌。实行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的文物行政体制,广开财路,以满足遗址繁重的保护、发掘和管理业务对资金投入的需要,效果良好。政府不仅对文物保护、修复非常重视,而且更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大利修复中心办有国际性的四年制培训班(原来为三年制),这是法律规定的。总之,在文物古迹的保护方面积累、探索出了一套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好莱坞作为美国年轻的城市也非常重视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美国,1960年制订了《文物保护法》,起源于欧洲的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保护思想在美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出现了高度评价文化传统的现象。娱乐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推崇,好莱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被当作美国的一个象征来对待。明星受到人们的理解并可以进人到更广阔的领域去发展,比如施瓦辛格高票当选加州州长,包括已故总统里根也有好莱坞的背景。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文物和文化的保护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形成的基础。作为一个时尚城市,必须拥有自己保护文化的经验和真正的文化发展实践。

 

第二节 时尚城市;制度、结构层面的标准

 

与经验

一、优化的产业结构和发达的第三产业

在时尚性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其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处于优化当中,早期工业文明阶段,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城市的污染严重,经济区域发展的辐射性不强,但成为了时尚性城市后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一,时尚性城市一般都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比如伦敦是英国的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国际货物转运的港口中P心。其二,时尚性城市的经济结构都表现的非常整合和有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如伦敦的发展中经历的几次规划,打造了卫星城,工业向外迁移实现产业升级,既保护了古城又实现了发展。其三,第三产业是时尚性城市的核心产业标志。服务性产业的增多和比重的上升使城市文化的含量越来越多,因为第三产业是城市文化的最好载体。研究表明,国际性的时尚大都市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投资基础,都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和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文化科技的联系,其国际贸易与资本往来占所在国的比重较高,其经济辐射力波及世界主要贸易区和港口。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总额由1974年的8920亿美元,增长到1986年的5.2万亿美元,其中80%集中在一些国际时尚都市。时尚大都市的城市主体功能非常突出,在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国际性时尚大都市在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舞台中占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时尚城市一般都具有完善的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和高度全球化。其一,对于已经存在的城市总体规划,政府部门必须遵守,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的规律管理城市,不能随意干预城市的规划。其二,按照城市管理的相关管理法规的规定,对于城市建设用地,公司的产业布局等都有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权限。如果没有符合城市的规划,不在规划的功能区内,那么就给予限制。其三,时尚城市的城市建设一般按照一定的国际标准,保证其在现代化的高水平上启动。其四,时尚性的城市一般都以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闻名于世。在这些时尚城市里,第三产业受到足够的重视,到处都打上了该城市文化的烙印。尤其是城市中心商务区(CBD)高度国际化、社会化、现代化。例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的银座与新宿、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塞纳河南岸的中心区一带,中心商务区非常繁忙、人流集中、信息集中、金融贸易与旅游第三产业相当活跃,其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凝聚体现出该城市的独特文化精神。

二、创新是衡量时尚城市存在的内在标准和时尚城市存在的依据

文化是城市存在的灵魂,城市文化的创新性是时尚城市得以存在的依据。纵观人类城市的兴衰史,文化在这里不断地变迁与演化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解读窗口。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的确,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容器,一种积淀性的文化容器。不同的是,积累性的城市文化在不断地创新中加以选择。一个时尚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聚合体,而是逐步从她建立那一天起突破自身的原始功能,不断发展出自己的自为性,构筑自己的文化高地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个性。

创新使时尚城市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从而造就了自己新的时尚。伦敦虽然古老,但并不古板,也不缺乏活力。在保护和尊重传统的同时,伦敦并不拒绝现代。伦敦的出租车依然是黑色的大甲壳虫,但装上了导航系统;伦敦的电话厅依然是古朴的大红色,但是装上了可以发送E-mail的键盘;为了让伦敦更具魅力,当地政府还聘请专业人士为这座古城设计宣传广告,为其打造一个既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同时又非常"酷"的新形象。巴黎建都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称。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经济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业中心区,如兴建了--210米高、58层的蒙马纳斯摩天大厦。新建和扩建了巴黎四周的卫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较宽敞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维也纳新建了据说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音乐博物馆,丰富的音乐资料和高科技的结合,使得参观变成了十分有趣的体验。

在创新中适应新全球化时代是衡量当代时尚城市的重要文化标准。应该看到,当今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与旧的全球化时代不同,在新全球化时代,一个时尚城市要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特时尚文化地位必须适应这个时代。其一,后工业文明的到来,使早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了新的挑战,谁首先利用现代的信息、空间技术、生命科技等新科技为轴心的后工业文明,谁就可能获得城市文化上的创新。在这个时代,形成城市的文化主体呈现出多元性,一个时尚城市已经不可能固守在过去的单一的文化模式中去,而是要变成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共同体,而每个时尚城市的时尚文化特质就转变为各自的城市文化共同体的差异性上来。其二,在新全球化时代,大一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格局的结束,使得时尚城市之间的交往性增强,也同时使得各时尚城市更加整合自己的文化特性,只有这样,创新作为时尚的内在标准才能体现出来。原因在于,一方面城市之间交往的扩大和增强造成了城市文化的泛化和趋同性增加,比如一个城市的某些时尚就可能在当代传媒极度发达的条WF-夜之间传遍其他城市从而消解了自己的时尚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在这种容易造成自己城市文化个性消失的交往中才能更加增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资源整合,去除那些不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特性,使自己文化主体性的地位更加彰显出来。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共同体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个体时尚化的双向进行使创新获得了新的支撑点,从而可能也必须完成自己的再造以适应新时代时逝城市的使命。其三,创新作为时尚城市的内在标准不是僵化的,而是历史性的,受到一定空间制约的不断变化的体系力量。每一个城市在成为和保持自己时尚地位的过程中都客观地受到一定空间的制约和被打上历史性的烙印。在空间范围内,建筑的布局、街景广场的布置、生态绿化的状况等都受到一定既有空间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尚的不断创新是有局限的。但是时尚的不断创新根本不在于物的意义上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创新,时尚在根本上是人的时尚。因此,在当今许多国际性的时尚城市中,对时尚的人的塑造逐渐成为一种本质的追求。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创新作为衡量时尚城市的标准也是变动不拘的,在旧全球化时代,城市的建筑、服饰等昭示城市时尚的符号象征都无不被打上了单一、中心性、大写的人性等烙印,技术理性的痕迹无处不在;而在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差异性,城市建筑不再僵化刻板、人们的服饰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城市的产业也表现为结构的复杂性与单一性的重新整合。

三、能发挥主体性的功能是时尚城市形成的重要尺度

在新全球化的背景下,几个超级明星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新加坡等能够成为时尚城市都是因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并在自身完善的过程中抓住了历史机遇,在现代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科技的交往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城市文化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尚核心。时尚城市的主体性功能在于: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中集中体现着指挥、控制和协调管理的现代化辐射的功能。全球经济复杂性交往根源于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工业生产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的出现以及随之建立的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交往共同阼。新的国际分工是由从一个时尚城市扩展到另一个最远端的跨国公司的活动嘟l起的。工业活动的空间扩散通过跨国公司听特有的全球性功能,由发达的北美和西欧各国输送到太平洋周边国家、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并在金融交易中形成了真正的全球市场。这些跨国公司与金融市场的高度集聚,形成了时尚国际城市的主体功能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说时尚城市是一个多种全球控制活动的空间集聚。是一个跨国公司与连锁商店的总部、分部,证券交易和股票金融机构的中心,信息处理和通讯中心以及各类高级生产服务机构,如法律、会计、房地产、广告和市场(多媒体)等等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聚区。

四、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是衡量一个时尚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空港的功能是现代时尚城市中最重要的外向交往手段,也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要素和标志之一。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时尚城市大部分位于世界信息网络和前沿技术、娱乐制造的主要结节点上。这些时尚城市的海运、空运和通讯以其快捷及其通达性遍及全世界。纽约的肯尼迪、芝加哥的俄亥尔、巴黎的戴高乐、东京的成田和伦敦的希思罗等国际机场,不仅具有非常现代化的导航设备和各种复杂精确的计算机指挥系统,而且提供全天候的安全保障系统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同时还有巨大的维修中心与检查系统,其客货流密度和交通的便捷比也是世界第一流的。世界上最繁忙的芝加哥国际空港,年客流量比我国上海虹桥空港(1150万人次)、北京首都机场(1280万人次)和广州白云机场(1250万人次)三大空港的总和还多25%,机场各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也是我国许多机场难于比较的。日本关西国际空港是目前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际机场之一,每年约有16万架飞机在这个海上机场起飞降落,每天大约有445架飞机进入空港,日吞吐量10.25万人次,全年总的吞吐量超过4100万人次,还有110万吨货物通过空港进进出出,整个机场十分繁忙。关西国际空港建成后,基本上解决了世界上这个经济强国一日本与全球各大中城市的经济贸易联系。关西国际空港与东京成田国际空港不仅是亚洲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机场,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10大国际机场之一。

时尚城市一般都具有非常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仅应具有现代化的国际空港和高速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网络;而且也要有发达的、立体化的对内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城市间文化交往的不断进行。例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和香港,不仅有发达的地上与地下交通系统、而且有市区到近远郊区的快速运输干线,使整个城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辐射自身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世界上著名的纽约、巴黎、东京、罗马、伦敦、香港、新加坡等时尚城市都有极其完善、高效运行的交通系统,城市的交通往往处于枢纽地位。在纽约,最艰巨的上、下班交通问题就是要把280万美国人和外国人每天送到曼哈顿(中央商务区)上班,主要依靠市区发达的地铁系统与10多条快速干线,市区部分容纳着350多万辆私人汽车与各机关、公司、财团的汽车。使中心城区与全市各个功能分区的交通往来非常便捷,巴黎的地铁系统也相当发达,每个区间站仅停35秒钟,共有12条地铁营运线路,每年输送旅客人数高达12.32亿人次;同时市区与远近郊区还有区域性的快速线联接,从市中心至台方斯、凡尔赛、国际空港以及对外区域的联系均与快速干线、铁路相通,使得巴黎这个国际性大都会处于发达的网络干线之中,巴黎被称之为"城市的皇后"。东京地铁系统超过250公里,共有11条主干线,每天运送旅客超过450万人次,有些重要的地铁车站如新宿、池袋、从重洲、涉谷、上野等枢纽站,地下空间十分广阔,深达三层,各条线路非常繁忙,上下班高峰,每隔5分钟就有一列地铁通过。

 

第三节 时尚城市:文化层面的标准与经验

 

一、成为文化的辐射核心是时尚性城市的独特标志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时尚性城市的标准,最终要归结到其是否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上。时尚性城市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没有文化的认同,就谈不上时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时尚性城市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文化的辐射核心其内涵在于对城市人文文化的认同。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产物,是一种社会产品,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生存,首先要解决的是认同问题,也是要知道自己的所属。通过对自己置身其间的城市生活的感知,在彼此相同的认知基础上逐步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一定的城市文化而沉淀下来,并反映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去。这种认同是深层次的,它构成了一定城市一定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心理。它往往是持久的,落后于城市的现实发展的一种核心的城市文化传统力量。它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上进心、责任心明显。是说广大市民及其管理者能够相互协调共同打造一个生活的共同体。这是形成该城市文化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二是市民的素质普遍比较高,能够自觉建构和服务城市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知识、有素养的市民文化体系。有素养的市民文化体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这个文化交往共同体中,人人都能意识到对他者的尊重,都能把自己看作是这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分子,能够在城市的规划和景观建设方面自觉地与该城市的文化特性相融合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创新,把高科技因素与传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新的时尚。其三是不断构造现代化、高雅型的多种文化体系,包括广场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街景文化等多种城市文化的层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整合体。建造现代化、高雅、为大多数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场所;建筑大体量的博物馆、展览馆、体育场馆、艺术剧场和图书馆(及文化走廊等),使之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的公共场所,以弥补学校文化教育的不足。其四是有意识地培育居民各种高品位的城市文化意识,保持时尚城市的创新标准。这种文化意识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的,包括大多数人关心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民族意识、参政意识、议政意识、经济意识和文化科技意识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点,只有把城市文化的培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长抓下去,才有可能把时尚性文化作为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积淀下来。

二、时尚性城市社区的发育程度也是构成时尚性城市的重要标准

城市社区对时尚性城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表明,时尚流行的种类和频度,在城市社区大大高于农村社区,在城市的商业社区、旅游社区和文化社区往往又高于工业社区,而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社区,则大大高于其他社区。差异的出现是由社区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社区必须具有共同生活的人群,有赖以进行生产、生活的地域位置和自然环境,有能够维持人们生存的生产和消费,有适应生产和生活的规范与管理,有某些共同的意识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既为时尚的产生与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背景条件、社会需求,同时,又对时尚的流行作出了某种限定。时尚的流行骂有创新意识,有敢于标新立异的"始作俑者",有优越、富裕的经济条件和闲暇,有大批追求仿效的人群,等等。而这些条件并非所有社区都能具备,于是,造成了现代化水平越高的开放性社区,其时尚流行条件越集中、越完备的情形。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类型不同,时尚流行的种类也大相径庭。时尚流行和社区特色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而商业社区,其广告热、"洋味"店名热,则令其他社区望尘莫及。此外,社区不仅影响着时尚的发展,反过来,时尚的流行也影响着社区的变化。例如,服装时尚变化多的社区,其服装加工业、销售业及日用品行业发展较快;以旅游观光为时尚的社区,其交通服务业甚为发达。社区不仅繁荣了时尚,同时也限定了时尚,使时尚深深地烙上了区域色彩,体现了社会结构的区域性因素,从而为时尚性城市奠定了社会结构基础。

三、社会文化要素也是影响时尚城市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和社会时尚相比较,二者的指向、范围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文化包含了时尚,时尚又隶属于文化,故二者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首先,社会文化和社会时尚具有同一性。例如,从二者的特征看,它们都具有创造性、价值性和社会性。从二者的传播过程看,它们又都具有承前启后的继承性,彼此渗透的相关性,以及共同拥有的民族性。从二者的功能看,它们都能给个人提供某种生活方式,都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变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都可以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等等。第二,社会文化和社会时尚具有相互依赖性。时尚是文化丛、文化模式的组成部分,是充实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我们的礼仪时尚,它不仅使人们交往中的礼仪程序和形式规范得以形成,而且还诞生了系统的礼仪文化。反过来,我们又可以看到,社会文化充当了社会时尚的存在方式、角色,时尚靠文化来建构、来完善、来传播,离开社会文化的社会时尚是不存在的。第三,文化和时尚都具有现卖性,即它们都能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某种需要。然而,社会文化毕竟不同于社会时尚。一定的时尚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背景、为基础,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时尚城市的标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分析一个国乐性时尚城市的成熟程度与现代化标准,不能单独考察某一种功能,应当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因素去考虑,每一个时尚城市的文化体系都是动态发展的,不可能是定型的、停止发展的。上述时尚性城市的标准就现阶段而言的,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有一点是相对稳定的,那就是城市的时尚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容器来发展的。时尚城市向我们昭示的是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人类社会普遍交往时代的到来,时尚城市卅1世纪新形态城市会更加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十章 时尚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章

时尚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所有的人都腰缠万贯,然而所有的人又都一无所有。没有谁能忘记自己整个精神的突然贬值,因为它的匮乏太令人触目惊心。

--查尔斯·纽曼

追求价值是现代人的时尚,"价值"问题在城市哲学中居于重要位置。在当代,"价值"一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因为人们在经常谈论着它,诸如"人生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人的价值"、"艺术价值"等等。然而,当我们深入地探究"价值"一词的意义及一般含义时,它却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了--"价值"究竟是什么?在传统哲学中,价值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尺度的一种关系,它只是客体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一种效用关系。那么时尚都市的价值又是什么?

时尚是一种流行,更是一种文化。时尚文化的力量来源于"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孝通语)时尚城市实质上代表了先进都市文化,即能够反映当代都市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都市居民崭新精神状态,同时又对周边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具有较大的吸引和导向作用的先进观念形态。都市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生成的文化土壤,文化的功能是都市的主体功能。文化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其内在价值上,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和经济成本。其内在价值,我们已经知道文化活动和城市的创造力密不可分,而创造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工艺的革新,还体现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这些内在价值上。同时文化还具有经济价值。文化的价值在历来的研究中,特别在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很少被定量化,主要是因为文化的社会价值范围广,并且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同时也与人力资本、技术和资金等等联系在一起。作为时尚都市的价值就在于都市先进文化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巨大的推动力;其现实意义在于凸显都市的功能、目标和形象,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依靠综合竞争力扩大影响力,依靠独特的风格与个性及发展潜力增强吸引力,依靠与市场接轨的现代制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强烈的归属感,依靠美好的发展前景,积极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魅力。

我们认为,时尚城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她对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她创造了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并丰富了世界文化,同时积极发挥了她所具有的经济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并带给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以重要的启示。

 

第一节 时尚城市:

 

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一座城市能否延续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座城市文化是否得到了延续。社会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曾说过:"如果说,在过去许螽世纪中,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罗马、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国家的历史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民族的文化,并把其绝大部分留传给后代099①也就是说,一座城市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都是它的价值所在。如果抛开长期积淀下来的城市文化,则该城市的知名度、凝聚力和辐射力就会大大减弱。作为当代时尚都市,如巴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上海等,它们在成为国际时尚中心的同时,其自身所独有的悠久历史传统与深厚文化底蕴大多比较好地保留了下来。在这些城市里,人们既能够感受并体会现代时尚元素,同时又可以"遭遇"久远年代的花样年华,萌生淡淡的抑或浓浓的怀旧情愫。

对一个城市来说,"怀口"更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境和特色。一个有"旧"可"怀"的城市,本身就说明了一种价值和财富的存在。当然,"怀日"的城市和城市的"怀旧"严格意义上是有所区别的。际旧"的城市可以是城市个性和城市品位的一种特别表述,是城市风格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称上海是一个"怀口"的城市,可以称成都是一个"怀旧"的城市,也可以称苏州、杭州是一个"怀旧"的城市,但我们不会称深圳是一个"怀口"的城市。而城市的"怀"则有所不同,它是以人们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为前提的。

在打造时尚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再创城市新型的核心资源,这是一个既成事实。城市形象创新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保护城市传统资源要素,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网易新闻频道"城市研究网站刊载的大庆市市长助理孙伯信的《西欧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一文,介绍了世界一些著名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文章说,欧洲一些城市"独特的城市风格,辉煌的建筑艺术,高品位的城市文化,令人叹为观止,仅3.4万人的荷兰特芬市就拥有1000多处古迹。"文章介绍说:"他们在'建设一个协力尽责的世界纲领'中第一句话就写道:'假如我们的世界继续以现有的方式发展,人类将自我毁灭。我们拒绝接受这一前景。''祖先给我们的土地并非我们独自所有,我们还要把它转交给后代,我们没有利用现有的优势进行大肆开采、毁坏大地的权力'。"这种感悟是价值的,而其深层次的价值是一个城市所形成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即城市为什么应该创造并保持人类的精华,并运用这一精华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生作用。文章认为,"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纪念性建筑、文字记载、有秩序的风俗和交往联系,城市扩大了所有的人类的活动范围,并使这种活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城市通过它的许多储存设施(建筑物、保管库、档案、纪念性建筑、石碑、书籍),能够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因为它不但集中了传递到扩大这一遗产所需的物质手段,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力量。这一点是城市给我们的最大的贡献。"一般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两种选择模式,一种是替代性选择,一种是积累性选择。从打造时尚城市,积极延续、发展城市文化的意义上来看,很明显的表现为积累性选择是基本发展模式。

打造时尚城市注重积累性选择,绝不是排斥再创新的核心文化资源。它只是要在培育城市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维护好历史传承。城市的内在支撑点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环境,离开城市的历史币Ⅱ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城市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推倒了很多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这也无形中毁掉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我们应当记住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彭守仁老先g和那句话:"城市发展应该从过去的历史中走来,城市是各代历史的展现,有过去现在而且相互包容的对比。"

建设时尚城市必须注意城市建筑的延续性。保护历史遗迹、保存珍贵场景、保留难得物件,记录开拓者的足迹,为城市积累"青史留名"的"城市文化资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现在的大规模拆迁、改造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建现代化高楼,要么就造仿古建筑,而忽略了具有时代个性的当代建筑和民居的保存和维护。要知道,到下一个新世纪,我们现在的民居就是后人寻找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古风古韵。希望那时的人们徜徉于各个时代的建筑,能够像串起岁月的珍珠一样欣慰。

目前存在的严峻形势却是,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大规模拆迁等已经使很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城市文化空间正迅速消失、淹没,大大减少了城市文化的"看点",降低了许多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表面上看,许多城市面对着一个个由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玻璃幕墙乃至大片大片徒有其表的当代文化"虚假的浮华",我们只能叹息。正如后现代理论家查尔斯·纽曼所感受到的:"所有的人都腰缠万贯,然而所有的人又都一无所有。没有谁能忘记自己整个精神的突然贬值,因为它的匮乏太令人触目惊心。"

正因为如此,时尚都市的重要价值之一就体现为:城市价值提高固然体现在通过环境改善引进资金、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积累了城市的文化,延续历史,创造城市的历史。可以说,这对继承并发扬城市传统文化可谓意义深远。

 

第二节 时尚城市:丰富了世界的城市文化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也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积极而重要的因素。美国哈佛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村落、地域、族群、民族性、宗教团体,在不同层次的文化特殊性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尽管文化的界域很少像国界般鲜明,但是文化的区别却是实实在在的。"打造时尚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落脚点就在于不同城市文化的特殊性。

城市不仅仅是自然的堆砌物,还是人类文明的高层次展现。一个城市所在的区域不只是独立的地理单元、社会单元,同时还是独立的文化单元。区域作为独立的地理单元是既定的事实,而作为独立的文化单元则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愿望和意图的体现。因此,这里所谓的区域也可以称为人文区域,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体。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城市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的和人文的影响愈是多样化,城市的集聚特性就愈复杂、愈有个性,城市因此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形象。这正是避免人们在工业社会长期形成过分简单化趋向的一种永久的保证。城市的文化特性是城市间的民族之异、历史之异、传统之异、宗教之异的体现,是城市应保存的有价值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市民对本民族与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

打造时尚城市,实质上也就是突出地域特色,吸收外来文化,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是指文化上可以认同的居民及自然史形成的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环境条件和一种历史文化空间。这种地域文化特质,是沉积在这一方土地中的文化化石和瑰宝,是千百年来这一方土地上人们追求和蓊想的凝结,是历史和世情的演绎,是生命和人格的记载。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再现,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找到了文化源头、提供了文化支撑,又丰富了世界都市文化的宝库。由此可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突出地域特色是十分必要的。强调城市文化的本土特色,绝不是排斥外来文化。我们强调都市时尚文化的多样性,肯定其积极意义,要求尊重这种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各个时尚城市类型要自我封闭。时尚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城市文化建设在多元碰撞和融会之中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既要找准自己的文化位置和角色,又要把含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纳入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之中,立足本土,广采博纳,吸收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熔为一炉,产生新的文化。这样的城市文化,才真正是属于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文化,才真正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大城市从来就是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炉,新的种族、新的文化、新的风俗与新的社会形态就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如巴黎人非常重视个体性,注意保持和突出个性;看看他们的衣着式样、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就会一目了然。在巴黎,各方面都无统一模式,甚至比邻的两家银行和商店,也各有各的章法和习惯。而纽约人重理性、轻情感,更注重现实功利,有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透出一种盛气凌人的优越感。城市文化的这种多元异质性带来了城市亚文化的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增加了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吸引力。如巴黎有华人区、意大利区和阿拉伯区。以美国纽约为例,一代又一代移民在纽约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使纽约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城内有唐人街、意大利区、波多黎各区。美国学者雷蒙德·D·加斯蒂尔在论述纽约文化时认为,由于纽约具有人口与种族优势,因而纽约市在许多方面比美国其他地区更接近欧洲方式,更多样化,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更多姿多彩。如果说美国是"熔炉",那么纽约就是炉底。在这儿,异国文化习俗在《碰撞、融合中形成一种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各族文明在承袭、吸纳、创新中不断升华。市民来自四面八方,生活方式五光十色,造就了纽约城市的多元文化特征。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的过程,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又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是城市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虽然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这并没能完全取消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相反还刺激了各地区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个性鲜明的城市,在主要或重要构件上往往有其独特性或显著性。而正是这种"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最"的东西,形成了城市无穷的魅力和赖以恒久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向往和憧憬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物质和文化的独特个性所吸引。在巴黎,我们时时为其高雅浪漫的具拉丁气息的个性风格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静流淌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我们为其载满历史苍茫感的个性风格而感动;在威尼斯,你处处可以呼吸到刚朵拉小舟挟着亚德里亚海腥风扑面而来的热情;在维也纳,一草一木都洋溢着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华章。就国内来说,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时尚、西安的古朴、苏州的精致、深圳的活力、丽江的纳西风情,可谓魅力无限。

所以,我们认为,正是因为时尚城市所独具的特殊性和个性,才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第三节 时尚城市:积极发挥经济集聚效应

 

创造有价值的世界,关键是创造有价值的城市。城市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城市在经济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国家,其经济的主体在城市,其创造的实现和创新的发明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无论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还是处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其经济、政治、文化、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等等都表明了城市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打造时尚城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将起着无可替代的集聚作用,特别是能够发挥巨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即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一个城市的文化,包括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迹,也包括现代所创造的新的文化因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它可以作为一个自变量纳入城市经济的生产函数分析中去。甚至文化作为经济的一种变量,它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

城市本身是一笔资产,同样也要追求增值,也要走差异化生存的道路。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21世纪,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巨大优势。如果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够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但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纽约每年有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在文化产业中流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仅次于华尔街。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了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而美国NBA职业篮球赛一年的利润可达650亿美元。

我国在经济活动中,已有不少借助某种文化或文化符号来催生经济发展的例证。内陆山区城市更应该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创造经济高峰。可以将现有的某些个别的行为,组织为本地区规模化、格局和谐的文化产业阵容,如挖掘本地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将其培育成疗区域文化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产业,如云南大理和丽江;还可以将现有的文化事业中可能的部分,转向产业化发展,如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展人文景观优势,大力发展人文旅游产业;也可以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经济的产物--网络文化,使之成为未来经济的增长极。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形象,而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就是最能够代表该城市文化特点的时尚文化。如巴黎的浪漫风情与其举世闻名的服饰文化,好莱坞的影视娱乐文化、罗马的建筑文化、维也纳的音乐文化、香港的消费文化、硅谷的高科技与创新文化等。打造城市的品牌--时尚文化,可以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认同感,增强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投资者,增加对人才的吸引魅力。

人们在谈论中国文化的地域特点时,常常习惯于作如下的描述:西北的孤烟大漠,东南的杏花春雨,北方的骏马秋风,南方的蛮烟瘴雨。同为中国城市,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积淀、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俗语等差异,保持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广州市为提升城市形象,就已经提出,广州要"出位",就要整合广州2000年的历史文化,要"挖掘四地"--突出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做好南越王宫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规划,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好前期准备;突出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大力扶持和发展广东音乐、岭南画派、广雕、广彩、广绣等特色文化;突出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策源地,开发以黄埔军校为龙头的近现代史迹旅游线;突出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打造时尚城市品牌有助于凸显本地的文化特色,强势吸引外地组织和个人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其亲临其境的强烈动机。旅游可能是某个叭或某个组织发掘和知道某个地方的第一步,接着可能对其进行投资。另外,旅游政策应该考虑到城市居民和游客。诸如禁止垃圾乱扔、改善的标志、更好的政策、街灯、夜晚公共交通、公共区域安全等等的干涉在任何地方都是需要的,它确保城市对居民和参观者都有吸引力。文化部门是世界发达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因此它是经济发展的范围、规模和重要性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文化部门按照其子部门看待的话--如博物馆、设计、音乐或者剧院,其作用是不容易明显看到的。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其经济效益力是非常显然的。在西欧国家,从事文化活动的就业者占全部就业的1.5%到3.5%。在时尚文化中心的伦敦和纽约,超过20万人在文化部门工作,占城市就业人口的5%。因此,在21世纪,城市发展的关键,主要在于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特征,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文化甚至是婚俗文化都在成为云南经济的推动力之一。试想,云南昆明如果没有了世博园(世界园林文化的代表)和大理的古建筑,没有了少数民族风情和传说,云南的经济和吸引力会如何?

在时尚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还常常使一些城市新生。在欧洲,巴塞罗那通过与城市设计相联系的文化计划、新文化旗帜的创造和文化节的举办使城市复苏。格拉斯哥,是一个老工业城市,通过投资文化创造了有自己风格的、惹人注目的城市,从而吸引了跨国公司的到来。悉尼利用2000年的奥运会,提出了主要的投资计划以扩展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创造新的画廊、博物馆和交互式的多媒体中心。这些城市的成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时尚的作用,它们可以吸引人力资源,可以使城市更安全,使衰退的经济新生并且创造了流行的环境。文化活动所创造的意境表珥了地方的独特性,这在日益趋向一致的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节 时尚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与

 

示范性效应

当今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注意力了。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限,他能吸引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时尚城市,因为与众不同,容易脱颖而出、凝聚外界的注意力。注意力就是需求,满足需求有利于形成产业,从而实现时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城市围绕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适时举办以时尚文化为主题的名牌节庆与各种有益的经济文化活动,往往能够较好的凝聚人气,扩大商机。都市时尚不是孤立地表现在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而是更内在地表现在城市的人文内涵中。通过它,不仅可以看一个城市的容貌和神韵,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底蕴和历程,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都市时尚,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创造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时尚城市是城市群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其城市文明辐射到城市群,再通过城市群传递到整个区域,对城市文明的共享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时尚城市又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辐射源。时尚城市是具有很强"场效应"的城市。这种"场效应"的力度和范围超越了国界,至少具有一定的国际区域空间。时尚城市的定位不仅是给自己人看的,更是给全国乃至世界看的。现代生活中的城市,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城市本身,它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更为现代人追求更高意义上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其实那个别处就是城市,就是城市现代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城市的发展已经处于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挖掘和发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己本身的特在的阶段,即城市文化。

从一般规律上讲,先进城市和先进文化,在与落后城市和毳后文化的相互影响中,总是占主导地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者十分注意拓展自身的辐射能力,在辐射作用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夏大空间。经济辐射能力虽然效益可观而且直接,但也往往易受羞种限制从而出现单调、停滞。相比之下,文化的辐射力就自由广阔得多。深圳、海南开发初期,其先进的现代文化观念,就吸弓了相当多的人才和项目。西安的"古文化"节、兰州的tc丝绢之路"节、长沙的"金鹰"艺术节等,对于塑造现代化城市琵象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城市创造了其经济行为无法比拟的声望。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可以确认城市或地区辐射力的本质,在于文化辐射;文化辐射能力的状况,决定着城市辐射能力的基本状况。大中城市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文化先导的角色。尤其是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文化信息丰富迅捷,文化设施相当发达,文化活动和成果影响力较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较为兴盛,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就更应成为这种先导力量中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心城市,有效地利用较为优越的经济力量和文化条件,创造发达繁荣的文化,迅速推进本地社会的高目标发展,并通过发达的文化影响推动较为落后的文化区域,形成推动更广大范围内社会进步的能力,以自身的文化建设及其优秀成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辐射型城市一旦形成,它就为人流、物流、财富流、信息流大量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场所,不同的文化在城市里得以交流发展。人类的知识、思想、经验、技能在城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着,并被整理加工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秩序。城市文化在交流和发展中呈现着远离传统,趋向共通性的势头,并向城市四周辐射,这已成为城市天然的属性和功能。这种文化形态的横向运动,一是由于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造成文化上的对立与不可分割,二是由于各地区间、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三是由于文化上的交流、传播和融合。在城市文化不断向四周辐射的过程中,人类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五节 对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启示

 

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设市城市由不足200个增加到660多个,建制镇由2000多个增加到17000多个。一方面,一批城市或作为工业中心,或作为商贸集散地,或作为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中心城市的雏形;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过度开发城市资源的现象。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wr0带来的全球化挑战,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资源的区域化乃至全球化流通以及"产业集聚"不可避免地将中国城市引入一场城市之争。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思考的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在哪里?城市独特的人文个性与独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何使之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许多城市的发展早已经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完善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城市的发展也就上升到另外一个阶段,即注重于城市的内在价值上,也即城市的文化发展方面。为适应这个新阶段的发展,建设先进都市文化的任务愈益迫切地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都市文化是相对于农村文化而言的。所谓先进都市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反映当代都市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都市居民崭新风貌,同时又对周边农村具有巨大的凝聚与导向作用的先进观念形态。现代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体现。都市即文化,文化即都市,这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反映了都市的内涵,也表达了都市现代化的本质内容。文化功能是都市的主体功能,都市文化在都市现代化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加快都市文化建设,增强都市的综合竞争力,是促进都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一个都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社会形态和民族素质。看一个都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都市以文化论输赢。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来塑造都市形象,展示都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都市发展,已成为我国都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启迪之一,杜绝破坏性开发,经济价值的获取要以文化价值为"魂"。

近年来中国时尚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建立自己的时尚之都也成为国人的心愿。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浓厚且前卫的时尚文化环境及良好的时尚产业基础与发展势头。

时尚,实质上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更美好、更精致生活的追求。成为时尚都市乃至国际时尚中心是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首先,我们承认成为时尚都市最终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回顾历史,巴黎、纽约、东京、伦敦、米兰、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时尚的潮流中心,除了历史和社会习俗的原因之外,经济的因素在领导时尚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国、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城市铂经济发展水平在历史上和现今于世界都名列前茅。同时,我们要重视文化因素在打造时尚城市过程中的"灵魂"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时尚城市潜在的能量,城市环境的文化形象并不直接参与交换,然而他却像一棵茂盛的大树吸纳鸟儿在这里做巢,繁衍生机。要把两个需要协调起来,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中,以经济建设为表,使之相互支持。要知道以现在的科技手段建造一座城容易,构筑一座城市文化却不是在搅拌机里完成的。

(一)时尚不等于"同质化"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时代,因而中国的城市个性基本上属于自然发育而成,许多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经济"的烙印。工业时代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巨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需依托城市条件,资源集聚和高效率生产又使工业城市"像闪电般迅速成长起来",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化"时期。因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个性,在这一阶段演化为城市的同质化发展,城市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用工业化的思维建设和发展城市,城市由"自然"的演进过程变成了"快速"生产的过程,由"个性化的成长"变为"共性化的制造"。所以,我们看到:工业时代的城市较少个性,即便有个性也多属急功近利"打造"而成(如同制造机器)。由于它缺乏本土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城市个性非常脆弱,常常一夜之间就消失掉。

多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城市为了比肩时尚化都市,纷纷拆除老房子,砍伐"碍事"的树木,甚至为了所谓的商业利益,把真正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翻新成富丽堂皇的琉璃殿以招徕游客。保护性开发演变为破坏性建设,假古董就这样取代了真古董。自然的景观、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肌理被肢解,有机的秩序被打乱。于是,来不及思索和沉淀,一片片"都市丛林"拔地而起,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日益感到陌生和困惑。这种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强烈的庸俗化、趋同化过程。许多城市就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个性,磨灭了历史的足印。这一切早已引起有识深深的担忧。一个城市吸引了我们,让我们眷恋,永远不是因为它消灭了自然,抄袭了别人,一座城市的魅力,是因为它是人类的家园,处处留存自己思想的记忆和性格的烙印。

中国城市"同质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国内外专家的普遍看法。德国建筑学会会长汉派尔在看过中国的城市建筑之后,感慨万千:"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外围向内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可能是在迈阿密、新加坡或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一个样,没有各自的特殊的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我才能看出是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好的未来。我到过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发展中一步一步地失去自我。"汉派尔的这番话,应当成为我们的警策。

我国有些城市一直存在盲目模仿的通病: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是在城市的个性特色上做文章,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追求最大的广场、机场、剧院和超高建筑。例如,据最新统计,上海有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4000多幢。有专家说,这在全世界城市里排第一位。但是,上海的高层建筑正在逐渐失去自我,在逐渐丧失地方特色。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弊端,已越来越显现出来,而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做出限高的指令。这种情形正如一位专家的比喻:一个中小城市建一个特大的广场或剧院,就像一个打着赤脚的农民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一样,怪难看的。一些大城市,过分追求建筑的华丽气派,结果就像俗气十足、打扮妖艳的贵妇。当城市失了"魂",城市特有的审美价值币瞅游价值急剧贬值,城市的个性特征一天天从人们的心目中淡化和消失,城市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就逐渐葬送在盲目效仿中。

作为一个成熟的城市,其个性特征大都表现为多重性和多元化发展。人们总有这样的经验:成熟的城市个性鲜明、强烈、丰富、稳定。这其中的"丰富"二字,即指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或多元性特征。就是说,一座城市,可以同时在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诸方面具有自己突出或独特的个性特征。对于城市的个性,还可以从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在一定区域的功能上,区分为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等;至于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更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而生态城市、信息城市、学习城市、法治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都不属城市个性的类别,而是每座城市都应力求实现的目标。

因此,现代城市一方面要在兼容并蓄中走向现代化,一方面又要发掘和展示自身的个性,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即是说,城市个性既不能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又不能仓促"打造",而只能积极地培育。在高科技时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也许能够被克隆,但含有鲜明深厚的地域精神文化的城市个性却永远无法被克隆。比如,许多人把北京中关村称为中国的"硅谷",将美国的华盛顿比做新"硅谷";无论怎样,它们都与真正的硅谷不一样。

(二)城市时尚化建设应有文化保存意识

文化保存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资产,当全世界都趋向于"千城一面"的时候,惟有文化保存能给一个城市以特色和个性。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三天的成都之行后,曾言辞犀利地指责:"老成都遗址保留得太少,我失去了理想中的成都!""老城拆了就再也回不来,很让人遗憾!欧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保存旧城,只在郊外开发新城,这也是梁思成的观点。拆,是短线操作;保存,是放长线钓大鱼。"

一个城市如果把老区全拆掉,就等于斩断了城市与自己过去的联系,使其更彻底地"面目模糊"。如何保存?一种做法是把原住民全部迁走,将建筑"优雅高级化",然后让有钱的商人进来经营观光商店和酒吧。这种抽掉文化积淀的商品化操作,完全是一种假品位、假时尚。另一种处理方式是使内部现代化,但是保持建筑的朴素趣味,留下原住民,保留原来的城市机理、生活网络。因为,老房子老区的可爱,绝不仅在建筑外壳,那是空洞的,使老区可爱可恋的是生活在里面的人,是周围生长了数十年数百年的树木花草,是他们在岁月的沉淀之后所自然散发的一种氛围。

在许多时候,老城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价值冲突就立刻浮到面前:使用的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司怕的是某些城市的发展又在重蹈以往许多城市发展的覆辙,以失去一座城市的文化特征换来使用价值的满足。如在某些历史文化名城掀起的投资房地产业的浪潮中,为了追求高额经济回报,不适当地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这种作法极大地破坏了古城风貌。文化价值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存在精髓,它不是一朝一夕由人们想当然制造出来的产品。城市建筑文化的底蕴依靠漫长的文明酿造,这个价值或许暂时妨碍了经济发展的利益,但如果她无声无息地等着我们用使用的价值去宰割他,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失去一个能够代表一座城市永恒的文化价值。毕竟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精神存在,一座城市在于她的文化存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那些老城区,老建筑还没有毁之殆尽的时候,考虑有关一座城市的价值问题,解决好价值认同上的问题才能够谈到城市的发展。

换言之,一个文化形象上保持完美的城市一定是有魅力的都市,一座城市有魑叻也会给她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价值上的认同直接左右着一座城市的命运,在关注经济发展时切不可丢掉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样才不会失去本应大放异彩的文化根基。

启迪之二,城市文化要准确定位,以人为本。

一座城市的形象定位,是城市的身份名片和特征标识。名片的分量,标识的价值,决定城市对外交往的成败。如今,想成为国际性时尚城市也许并不一定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经济强弱,更有可能在于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定位且对其不断推广,以人文形态创造它的价值。如瑞士的小镇达沃斯,就是凭借世界经济论坛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打造时尚都市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城市定位--"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这个定位虽然回答了城市形象问题,但尚未触及城市定位的深层次问题,即能否体现城市鲜明性格与独家竞争优势的产业定位。城市定位不是给城市贴上一个美丽的标签,不是给城市一个具体的说法,而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论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如何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里找到真正符合城市个性又有美好前景的坐标。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摈弃盲目模仿的陋习。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尴尬的出现。有些城市不是根据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本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人为地过度开发建设,大事铺张和奢靡浪费。不是以尊重和保障市民的生活发展权利为前提,而是满足于表面上轰轰烈烈,结果变成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短期行为。城市建设不是在特色和个性上做文章,而是在"大"与"高"上相互攀比。

目前在中国至少有43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都市",仅在长三角也不止上海有此雄心壮志。国际化时尚城市绝不等于"同质化"的盲目建高楼大厦和绿化。

培育城市个性,城市对自己的品牌定位必须符合自己的真实市情。"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的风格与个性,就是城市的形象和实力,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名不副实的定位,不管多么悦耳动听,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的品牌定位还必须凸显品牌气质,如巴黎的浪漫气质、纽约的商人气质、罗马的古典气质。这种气质具有惟一性,也就是不可替代性。但是,城市的个性可以在无损主打品牌的前提下实现多元化发展。如青岛原来作为一个中等城市,只是在滨海的自然资源有特色,而今青岛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新居住环境与住宅品牌、市民素质的提升等,青岛不仅成为中国重要的"适合人居城市",而且还是具有多种世界知名的品牌城市,也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投资型、创业型城市。人们到青岛不仅去看大海,还要看海尔、海信和青岛啤酒等名牌企业。苏州亦然,早已经脱离了仅仅是"东方威尼斯"水城的自然资源属性,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型城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等新的城市形象给苏州带来了新的巨大魅力、新的影响和新的城市核心性资源。

但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常常忽视个性的多元化发展,而取个性单一化之道,虽然有时也产生了风暴般的轰动效应,但总难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怪圈。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某些领导者决策草率之外,恐怕还有知识缺乏的原因。常常从媒体或会议上看到一些城市围绕一座城市的个性在争论:你说这是她的个性,他说那是她的个性;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出现这种争论,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城市文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时代的城市文化,就是展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展现社会主义建设者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我们提倡弘扬主旋律,并不是只强调文化的政治色彩和功利色彩,而是强调城市文化建设要通过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求知向善的心灵启迪。既要展示现代人的心灵渴望和精神风貌,又要指点未来岁月的脚步和前进的方向;既要使人受到教育、得到鼓舞,又要让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只有这样,城市文化才能溶解到市民的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心灵、提高素质,从而使市民感觉到城市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催生理想的摇篮和舒展心灵的港湾。

以人为本,既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要求,又引导社会文明。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对人施以重要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需求。一是考虑市民的审美愿望和心理需要;二是考虑市民参与的群体性和多样性;三是考虑市民接受文化时对实用性与理想性价值的选择;四是考虑市民对沉浸其中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五是考虑市民对城市整体文化基调和氛围的理解和感受。比如说,建筑风格或城市风貌应是人的生活态度与美学素养的自然流露。在规划城市时,应以人为主体,让建筑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建筑。因此,越有能力的国家,越有办法透过现代的科技,让城市的人还可以有小桥流水;越没有能力的国家,它在追求发展、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会让原来的小桥流水被破坏掉。先进的城市文化就会激发起公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对生命和心灵的感悟,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激情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可见,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公民发自内心呼唤而建造的精神家园。无论他们来自何方,都能在这个城市的建筑、街道、树木、花草中找到各自心灵的印记。能让无数心灵寄托、牵挂和向往的城市才是真正时尚的城市。

启迪之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建设时尚城市的过程中,对于已经成功的典范,可以模仿,但更需要创新。比如,硅谷的确是科技创业的典范,但其模式并不具备普遍性,也无法简单复制。众多模仿硅谷建立起来的科学园和技术中心中,虽然不乏较为成功的例子,如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但硅谷模式的精髓仍难以把握。因为模仿者通常会过分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荨譬因素。发展高科技的关键是要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这正是许多科技园区所欠缺的。丈化作为一种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劳动、资本等资源只有当你使用过多时才会产生边际产量为负的情况,而文化这种资源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与时俱进,则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当文化的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时,它才会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城市应深入探求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智能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寻求适合本国特点的、能更好地解放高科技人员的知识和创造力的发展之路。

时尚城市之所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各种技术和文明的发源地,城市的经济和技术作用是不能小看的,主要是因为城市具有内在价值的核心--创造力。同时,由于其科技开发人员长期处于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思想上比较先进,眼界比较开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其成功也来源于创新和创造。在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学家凯恩斯已经预测到在未来某一阶段我们将不再为基本的生活问题每天疲于奔命了,也可以享受闲暇了。这些导致对文化业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就业和传统产业的冲击。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一阶段,在下世纪许多新兴发展的国家将也会达,到这一阶段。例如,在英国文化业的就业人员将近100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5%。这就说明了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行业。因此,文化和创造力的载体--城市也就顺应这种趋势而进行了调整,即从原来的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到追求城市本身的文化特征和吸引力了,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另外,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目前,已经出现了艺术创造和技术创造的集中。在20世纪,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多媒体、互联网和世界环球网,使各种技术和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创造都有了新的结合点。

建设时尚城市,还要处理好承续与创新的关系。在城市个性这个系统中,承续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承续,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了城市的未来和希望。没有个性化的承续和创新,也就是没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说城市个性要保持历史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要把历史的东西照单全收而变成封闭僵化的老古董;而是要在承续中扬弃,在承续和扬弃中拓展与创新。优良的城市个性是承续与创新的统一。我们在强调承续城市个性的时候,并不排斥对现代先进文化的吸收。应当说,一座城市的个性,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和未来的。

启迪之四,打造时尚都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状况固然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的尺度。可持续发展注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当然,与世界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经济能力的发展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是作为我国城市的首要任务的。客观地看,经济发展本身具有推动文化进步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如果长期徘徊在"自然"的或随意性的状态,文化行为长期不能由被动转化为自觉,社会发展就不可能获得培续的、更强大的动力,经济的推进也会因得不到充足的文化回馈而发展缓慢。更何况,现代经济的开拓本身也需要"文化力"的配合,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城市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其具有广泛的外部性,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城市创造力和创新的保持和发展,城市旅游业的保持和前进,所有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创造力的基础。城市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大规模的制造业的所在地,而逐渐成为了高技术研究和发展以及实现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剧院、博物馆等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旅游业的带动、跨国公司的涉入以及政府和其他金融组织提供的特殊财政服务等,而在所有这些当中,创造力起了关键的作用。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一直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技术和资本为人的能动力的发挥提供支持,而这些的实现,就是我们一再提到过的城市的独特性--即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

城市资源的任何一项发展不充分,都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不好或城市生活的空间缺乏艺术创造,不仅城市自身会出现人才流失、资金转移、城市缺乏信用等等社会问题,而且会直接影响外来人才、技术、资金和旅游者向城市的流进,我们日常所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会流向其他城市。可以这样说,现代城市社会的核心性竞争力资源和"城市文化资本"具有可创造性。如城市投资环境、城市人的素质、城市的管理环境与水平、城市的文化魅力等,都构成了一个新型的城市核心性竞争资源体系,而且这些"资源体系"总体表现、集中体现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上。

城市的持绫发展与城市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增力溉市持续发展的各种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价值,同时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保持有利于降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保持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可以减少其社会成本而增加社会收益,诸如良好的城市文化,可以有助于城市居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减少犯罪,从而降低安全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城市居民吸毒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而把这些精力都转移到城市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上,引导城市更加安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地方已经逐步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注重对文化发展战略的研讨和规划,注重区域或城市的文化定位。如浙江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成都提出"西部之心,魅力成都"的核心理念,深圳提出建设"现代化文化名城"等等。这表明,温饱之后的追求、小康之后的理想会越来越表现出对文化的倾斜和依赖。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作支撑,文化建设的成果将最终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

启迪之五,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

积累性是城市文化的特殊性所有,正因为城市有着强烈的积累意义,城市文化因此具有两重性,人类最美好的、最先进的科学、文化、行为、观念等往往产生在城市里,而最落后与最腐朽的文化也同样产生在城市里,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城市病",即使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里,也有充分的表现。

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拼搏精神的发挥。先进文化不但能解决人的信仰之类的问题,更能解决城市居民的素质问题,这是"精神支柱"的全面含义。获得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的社会成员,其较好的理想性和预见能力、实现目标的行为能力、较高的技能等等构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撼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些社会成员一方面成为文化活动的直接力量和热情参与者,另一方面也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因此,在大力造就文化的同时,就意味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为中国城市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围绕时尚城市建设,适时、适量地开展一系列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营造乐观向上的都市文化氛围,引导市民提升文化素养,促进本地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像广州举办的"国际时尚周"的社会反响就相当热烈。

"2004中国(广州)国际时尚周"在2003年的运行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广州时尚产业优势,以产业时尚、大众时尚为主体特征,无论在时尚的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比上一届更加丰满和翔实。本次时尚周也继续与相关的时尚行业组织、时尚媒体、时尚企业、时尚消费机构实行横向联合,活动内容以时尚流行趋势(品牌)发布、时尚论坛、时尚品牌特许经营联展、时尚购物周、时尚传媒大展、时尚文化大奖评选等几大板块全面展示中国时尚产业的新动向、新趋势。从而真正构筑起产业纵向和大众消费横向的时尚联合,为广州时尚化都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搭建平台。

启迪之六,构筑信息高速公路,打造"城市"。

在我国,由于时间短,信息革命的出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尚无明显的结果。但信息革命揭示出的一些深刻变化,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的高度密集,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城市的运行加速,城市科技化、现代化成为必然;同时信息的快速交流,又促使城市发展走兼容并蓄之路;而信息化又让人们产生求新求异的心理。

当代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如何、魅力的大小与资源配置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E城市"("数字城市")的锻造。事实上,哪个城市"数字化"程度高,其魅力指数就高,人气就旺,发展就快。而推行"E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城市效率,降低成本,改进城市管理方式,方便广大市民。其实,有的发达国家在几年前就开始营造"E城市"的实验。目前,"E城市"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应用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卡斯特所言:"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城市每天都在吐纳着各种信息,城市越大,信息场域就越大,特别是在现代网络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网络城市。信息和使用技术成为城市人生活所必需。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推进"金关"、"金税"和''金卡"等工程,在打击:走私、防偷税漏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企业上网计划更使得许多中国企业走上信息化进程。正如有人说的,"21世纪.将没有网络企业,因为大家都是网络企业"。在这方面,江苏的昆山走到了前列,昆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E都市--"e昆山"从昆山的投资环境、城市风貌、乡镇风貌、文化旅游和企业风貌等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和适时地向世人展示了昆山的风采。

此外,广东深圳的信息化水平也处于全国的前列。信息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0%,软件行业连续五年出口全国第一,比第二位的北京高出2.7倍。信息化已渗透到深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2002年3月,在国家信息产业部进行的首次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试中,深圳的信息化指数名列全国前茅。事实上,信息与文化、网络与文化正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研究课题。深圳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使得深圳人可以方便快捷地接受全球即时的丰富信息。习之新求变,文化的平民化、文化的无障碍交流与互动都在冲击着深圳人的文化观念,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思想视野乃至生活方式。深圳文化明显的开放与包容,对新事物的欣然接受,实用理性的生活态度,无疑与科技发达有关,科技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E城市"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重复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开发应用领域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政府的不遗余力的推进和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上问题终将得到妥善的解决。"E城市"正向人们展示着时尚城市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