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打印纸的规格:毛泽东爱穿"千层底" 揭领导人的穿鞋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8:07
人民网时间:2012-01-05 08:49:56
字体:【 】
打印复制链接我来说两句(355)
“爷不爷,先看鞋。”鞋底有了劲,脸面便增光。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说的是如果谁戴的是马聚源帽店的帽子,穿的是瑞蚨祥绸布做的衣服,脚着内联升的鞋子,这一身行头不但很潮很有范,而且是富贵的象征。
如今,走在商铺林立的北京前门大街,不经意间转入大栅栏34号,便来到了内联升总店。一层、二层金字招牌上的“内联升”三字分别出自张爱萍将军和郭沫若的手笔。描金彩绘的店面,琳琅满目的布鞋、绣花鞋,熙熙攘攘的顾客……无不让人回味起内联升近160年来的繁华与沧桑。
为溥仪定做登基龙靴
1853年,正值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当年,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内联升于北京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开张了。创办人赵廷为天津武清人,他14岁便到京城东四牌楼一家靴鞋店做学徒。顺利出师后,赵廷从一位宫廷官员那里获得了一笔八千两白银的“风险投资”,加上自己此前的两千积蓄,他开始了掌柜生涯。
与诸多老字号一样,内联升沿袭了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几经分析,赵廷把目光锁定在了那些“坐轿的人”身上,他决定先给达官贵人定制朝靴。这一市场定位打开了一片蓝海:朝靴顾客群稳定、消费能力强,一双售价50两白银,除去原料及制作成本,利润依然可观。相比普通鞋铺薄利多销的低端定位,力主高端市场更容易发家。
单从“内联升”这块招牌名就不难看出赵廷的良苦用心。“内”泛指大内、宫廷,与“联升”合起来,意即穿了内联升的靴子定可连升三级、青云直上。这些吉祥的寓义颇合官员们升官的心理。
除了字号中听,要想让消费者掏腰包,更主要的当然是靠货真价实、物有所值。赵廷花大价钱从南京买进质量最好的黑贡缎,这种缎子色泽乌亮,经久不起毛。内联升朝靴靴底有30多层,但厚而不重,如果沾上浮土,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鞋面重新乌黑闪亮。穿上内联升牌朝靴,脚感舒适、轻巧,走路无声,既显庄重又有气派,一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颇为追捧。洋务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刘长佑、恭亲王奕等先后都成了内联升的主顾。宣统皇帝溥仪在太和殿登基时穿的龙靴,也是内联升做好后送到内务府的。
中国最早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
三品以上的大员如果要定制朝靴,很少有人亲自光顾店铺,他们往往派人来,叫内联升的人到府上为其量尺试样。顾客一多,赵廷多了个心眼。他把王公贵族、大吏要员的靴鞋尺寸、式样、个人爱好等逐一登记在册,几年下来,汇编成了一本《履中备载》。这样一来,以后哪位大员需要定制朝靴,不用重复量尺寸,只须招呼一声,内联升按图索骥,做好靴子后即可送货上门,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作为有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履中备载》已被编入不少高校MBA课程案例库。凭借手中掌握的VIP客户资源,内联升很快站稳了脚跟。《履中备载》所体现的“会员”制度,内联升一直沿用至今。顾客只要在内联升定制鞋子,相关信息会输入电脑数据库,下次需要时直接调用脚码等数据即可。
《履中备载》甚至成了官员们的“敲门砖”。不少小官吏、举子士人为谋得一官半职,在逢迎达官显贵、“恩师”等关键人物时,常常到内联升打听上司的“足下之需”。他们不惜花重金定制几双朝靴送礼,以示孝敬心意。连自己穿多大尺寸的鞋码都知道,受礼者自然对来者另眼相看。一旦如愿,那些得到升迁或重用的人,回过头来又成了内联升新的顾客,一些官员还把能在《履中备载》留名视为荣耀,如此一来,内联升的口碑自是越叫越响。
一次突发的“事故”再次令内联升名声鹊起。1891年,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朝廷内务府总管李莲英偶然听到有人说内联升“造假”,以绸缎布头儿制作靴鞋。敢在“天子脚下”以身试法,那是不想混了。李莲英立即派人前往稽查。赵廷倒镇定,当众搬出切刀,任内务府的人随意切开朝靴勘验。一连随机抽取查看了十余双朝靴之后,并没有发生传说中的造假事件,内务府人只得回宫如实禀报。
这次成功的“危机公关”轰动京城,东北、天津、上海等地大商号闻讯纷纷前来定购朝靴。赵廷乘势在天津、大同、青岛等地开设分号,并同时开始尝试多种经营,除了“伺候好坐轿子的,也得想到抬轿子的”。内联升设计出“轿夫靸鞋”。这种鞋柔软吸汗,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很受轿夫、车夫喜爱。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爱穿这种鞋,这也是习武中人的装备之一。为了区分市场,内联升特地在北京开了万盛斋,给“抬轿子的人”做鞋,内联升继续给“坐轿子的人”做靴,天津分号则以做绣花鞋为主。
 1 2 
分享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