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double o是什么牌子:1-3岁幼儿智能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7:19:03

训练宝宝的视觉空间
  "方向感"是视觉-空间智能的一个方面。方向感不好的人经常会迷路,对于其他的一些视觉元素掌握度也较低。你不想让孩子将来成为"迷途羔羊"吧?那就一起来玩玩视觉-空间智能的小游戏吧! 
  常常听到别人说,某人方向感不好,一天到晚迷路,或是去过的地方很快就不认得了,这样的情形,其实就是由于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弱势所造成的。因此,这些人对于空间方位:上、下,左、右,里、外,前、后;方向:东、南、西、北;还有其它视觉元素,例如:距离、高低、景深等因素上掌握度也较低。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绘画时的构图,布置家具时的位置等,也都会受影响喔!
  爸爸、妈妈、宝宝,预备,游戏开始喽!
  6个月以下宝宝
  游戏1 认识左右的双手律动
  儿歌:
  这是我的右手举高高,
  这是我的左手碰天空,
  左手、右手,拍拍拍,
  右手、左手,好兄弟!
  动作:
  根据歌词做动作,分别举起宝宝的左右手。
  让孩子可以通过双手的摆动来练习双手的灵活度,另一方面也进行方位的认知。这样的游戏非常适合6个月以下的宝宝来玩。 
  游戏2 找玩具
  Tips 1
  您可以试着将玩具先放在宝宝的面前,然后用小毛巾或小纸盒盖起来,让孩子自己将玩具找出来,练习孩子物体恒存的概念,了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纸盒的里面。
  Tips 2
  您也可以将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里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
  游戏3 堆积木
  给宝宝2-3块积木,先堆一次给孩子看看。可以往上堆高或是并排排成长长的一条,然后让孩子模仿。
  Tips
  当孩子越长越大时,积木的数量就可以慢慢增加。
  6个月以上宝宝
  游戏1 捉迷藏
  对于已经有移动能力,例如会爬行的孩子,我们就可以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顺便练习听音变位的能力,家长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叫小朋友的名字,让小朋友找找看你在哪里。
  Tips 1
  对于较小的小朋友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当中练习;较大的孩子,就可以整个家中安全的地方来玩!
  Tips 2
  在这过程中,孩子必须去判断声音的位置、距离、远近。
  游戏2 七巧板
  对于1岁以内的小朋友,要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图形是有些困难的。父母可以随意地让孩子去拼凑,让他熟悉这些不同的形状,不同长度的边,当然您可以先示范一些排列给宝宝看。
  游戏3 散步
  对于常走的路或距离较近的地方,沿路走时,就可以和孩子说,我们该左转或右转,或是走到某一个特别的标志性地段(如便利商店)时应该要……
  Tips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偶而还可以让他来带路。
 
 
怎样让孩子爱上识字?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不管是走迷宫还是智力测试,只有我们家长或老师在读出它的详细要求之后,孩子才会开始思考完成。我们的孩子是聪明的,在一定时期,孩子之间的差异不再体现在智力上,而仅仅是识字多少的问题。
  但一般认为识字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怎样让孩子爱上识字呢? 
  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让他乐意学。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字称为"字娃娃"、"字宝宝"或"小客人",让孩子有一种亲切感。亲切自然的称呼,能唤起孩子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孩子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巧设各种有趣的场景,使孩子饶有兴趣地识字。比如,与孩子一起布置 "字宝宝的家",或一起玩"字娃娃来我家"的游戏等。
  善于变换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让孩子保持学习汉字的兴趣,就要以多种形式进行。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我们要找准游戏与所学内容的结合点,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比如,家长或老师可以和孩子用字卡来打扑克牌,每人抽取五张,然后将认识的字放下,游戏结束后,如果一个孩子手中留下的扑克牌比对方的少,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本场游戏的冠军。

手指的运动让宝宝更聪明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孩子多锻炼:
  撕纸
  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的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
  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纽扣
  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弹子、糖球
  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颗颗夹到其他的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圆形豆子。
  比划动作
  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划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拿筷子吃饭;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玩插塑类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专家指出,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的动作精细化程度。眼、手、脑的配合协调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多动手的机会。
 
幼儿注意力训练经典游戏
   注意总是和感觉、知觉、记亿、想象、思维同时发生。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注意品质,将直接影响他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他做事的效率,许多孩子上学后学习困难,就是因为注意力没有发展好。因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大门。所以,训练幼儿的注意力是老师和家长的重要责任。现在我们分两个年龄段(1-2岁,2-3岁)来主要介绍一下亲子游戏。
  幼儿早期(1-2岁)
  发育概述:
  此时的宝宝从爬楼梯或家具到独立行走,可以踢球,能小跑,乃至双足跳;
  能敲、推、翻转物体,而后嵌套物体;
  从尝试自己吃饭,到以后用杯子倒水不洒出,喜欢自己洗澡;
  会翻页看书,能看书中的图画达几秒,而后可分辨出2个或以上的物体;
  先是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以发现新的功能,以后能画物体和动物,有颜色区别,并能注意到物体之间的区别,还喜欢自己编故事。
  推荐游戏:
  1.戴帽子  
  这是一个配对游戏,家长把家里的各种空塑料瓶的瓶身和瓶盖放成两堆,让宝宝来配对,给瓶子"戴上合适的帽子"。瓶盖的大小要区分明显,让宝宝在动手操作中加强观察的注意度,同时还能锻炼小手的肌肉。当然如果孩子拧盖子太困难时,我们可以先要求孩子把盖子扣上。 
  2合作画  
  家长可以和宝宝合作进行"美术创作"。家长用深色粗笔画单线条图画,其中留些简单直线用浅色粗笔画,让宝宝用深色粗笔在浅色线条上描摹,合作完成一幅图画。等宝宝掌握后,可以将描摹改为临摹,由横线条、竖线条等简单的线条图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幼儿早期(2-3岁)
  发育概述:
  会骑婴儿车
  会自如的拧开或拧上盖子
  能记住物体在屋子里的位置
  词汇量达200个以上,能说包含几个字的句子
  情绪易变,会有一个"朋友"(安全感来源)
  有"不久"和"饭后"的概念,会解决问题,有数字的概念,会分类
  能基本按照大人的要求做
  看图自我解答问题
  推荐游戏:
  1.传悄悄话
  2岁大的孩子对悄悄话特别着迷,当他们自己能说悄悄话时,他们会很自豪。说悄悄话能有效的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宝宝学着调节声调。
  具体方法灵活多样,比如我们先小声地告诉孩子一句话:冰箱里有西瓜和苹果,没有饮料。然后让孩子用悄悄话的形式告诉另外的家人,事后再检查正确率,根据结果来改变悄悄话的内容和长短,从易到难逐渐提高游戏的难度。 
  2 接数游戏
  准备:数字卡片。 游戏时,家长出示1-10的数字卡片,孩子看后逐一读出数字。首先了解数字的排列,并加深其印象。接着提出要求,家长说出几个数,孩子接着往下数与家长一样多的数,例如:家长数1、2、3,孩子数4、5、6;家长数6、7,孩子接下去数8、9。孩子会玩后可让孩子先数,家长接数。
  需要说明的是,读者朋友不要被推荐的游戏所囿,很多游戏如拼图、找不同、比长短等都很不错,希望大家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出更好玩更有益的游戏。
 
教育孩子,贵在时时处处
   当我们带孩子去动物园时,买门票,要排队,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看到门旁盛开的鲜花,可以告诉孩子花的名称,并让孩子过去闻闻香不香。这是教育孩子学会观察,培养他对事物的注意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如果孩子想摘一朵,我们应摆摆手说:"花儿是给大家看的,摘花不对。"看到有人投打小动物,问孩子他们对吗?咱们怎么办?喝过饮料的瓶子、剥下的果皮,叫孩子扔进垃圾箱……孩子在玩中就能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品德教育。
  智能开发,随时随地  在孩子学习数数时,如果父母只是机械地让孩子数1、2、3,问孩子3多还是2多?孩子可能会答不上来。当父母的不要认为"孩子太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其实,这是我们自己没掌握好教孩子的方法。如果你拿出5块糖,一边放3块,一边放2块,让孩子说3多还是2多,孩子就会正确地回答。重复几次,孩子对数目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每天上下楼也是教孩子数数的好时机。 
  有的父母认为,教3岁以内的孩子识别方向很难。其实,当孩子刚会配合穿衣服之时,"宝宝伸左手,宝宝蹬右脚。"就可将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时输入了孩子脑中。那么,当过了1岁后,你问他:"宝宝,你的左手在哪儿?"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如何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幼年时喜欢:
●和别人一起玩
●和别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欢一个人待着)
●注意别人、照顾别人和教育别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游戏中竞争
●和指导者联合并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长大些会喜欢:
●组建团队,或者在同伴中推动关系的发展
●解决冲突或设计出解决方案,使得每个人开心
●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动机
●成为别人的顾问和建议者
●遇到新朋友
●在小组中扮演领导角色

    其实和学习打鼓或抄写一样,没什么区别,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关键是孩子关注的焦点和他们的练习。再次申明,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有更强的潜能;无论如何,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他们的关注点中获益。
    关注点是指有意地去发展理解他人的能力。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如果通过和孩子交流来培养他们的意识的话,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开始发展人际智能的一种良好的途径。问孩子问题,为什么他们会对他人的动作和情感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么使他成为领导者的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开始理解人们那些反复无常的行为。(有时,在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问这些问题,考察他们的个性,比谈论现实中的人物会更简单些。)
    练习,顾名思义是指:给孩子一些情境,练习他们的"人的技能",即人际智能。孩子们需要学习怎样和他人相处,他们需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领导或员工。把他们放到这些问题发生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参与俱乐部或其他社会组织,那么这些技能就能发展了。
    接下来介绍的是父母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发展人际智能的一些方法和活动。此外,这些建议是发展的,有些方法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特别适合的,而有些方法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会更有效。
    1、和他人呆在一起是发展人际智能所必需的条件。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简单: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父母需要花些力气为孩子们找些玩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有时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日托中心或一个操场的角落就能给孩子提供一笔财富。
    2、让孩子同时担任领导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比较特别,有在角色间串来串去的倾向。孩子需要同时熟悉领导者的角色和习惯被人领导,这是很重要的。6、7岁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这些概念,也有对这两种角色进行体验的需要。父母经常希望他们的孩子扮演领导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时孩子也是这么希望的);事实上,成为一个领导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先成为一个好的被管理者。
    3、运用电影作为一种手段是孩子们思考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当我们去思考电影或电视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谨慎的行为时,这些角色显示的,经常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夸张、更富有讽刺意味、他们的动机也比较明显。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后想想这些,不管是杰克·查,西尔富斯特·史泰龙,哈里·波特,还是梅格·瑞恩,他们都能给孩子提供一条简单而又安全的途径去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
    4、运用文学作为一种手段,以一种相似的方法,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办法开始观察和推测。给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觉得他会这么想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怎么想呢?""你曾经这么想过吗?什么时候?"当孩子更大些时,可以要求孩子谈谈书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们最相近的角色,然后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下处世的方法。
    5、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个人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们看到成人或他们的父母表现有些狂妄的情况太多了。也就是说,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的感受会那么特别,他们的行为那么特别。(大人们也经常不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行为。)不管这种表现是表达对别人行为的失望、对自己行为产生的挫败感,还是由于学成了一些东西而感到高兴,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们谈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么做。(不要用一本正经的口气和孩子说这些,我们必须记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自信的分界线经常是很不明显的。不管怎么样,注意这几点,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做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种敞开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进父母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的发展。
 
给宝宝洗澡有助提高IQ
     事实证明,给宝宝洗澡真的有助提高IQ。
  (一)浴中闲聊
  在为宝宝洗澡时,指出他身上的各种构造,形容你在做的动作:"我现在在洗你的手,你的手指卷得好紧哦!松开你的手,让我洗洗你的手指!"
  专家提醒,跟宝宝闲聊时注意不要用儿语,"松开你的手!"不要说"松开你的'手手'"。因为做智能提升时,给宝宝的资讯就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手手"是一个错误的资讯,所以就不要用。因为起初你跟宝宝在洗澡闲聊时,他不了解你在说什么,但不久他就会渐渐晓得"松开你的手"是什么意思。
  (二)水中追捕
  预备好一些水中玩具,也可以用一些用品代替如,乒乓球、小毛巾、塑胶吸管、空的瓶子等会浮的东西。先在浴缸放水(宝宝坐下时水高至腰际),用一手托住宝宝,使他在浴缸中坐稳。另一手拍拍玩具,引他注意:"你看空瓶子要浮到你那里去了!"捡起玩具,让它从空中掉入水里:"扑通!瓶子的声音好大!" 在水中用手搅动,使玩具浮动:"赶快抓它!瓶子要跑掉了!"宝宝第一次做这智能提升活动时也许不会抓到水中浮动的小玩具,但多做了几次后,他就会用手去触摸浮到水中的玩具了。
  (三)温凉浸水
  在浴缸中放两个小脸盆,一个装了温暖的水,一个装了凉爽的水,让宝宝把双手先浸入暖水,告诉他"这是温暖!"五秒之后,让他双手浸入凉爽的水,感觉差别,这个活动会提升宝宝的触觉智能。
  (四)浮游自在
  在浴缸中放满十五厘米深的水。让宝宝在你两手支撑中仰卧着,你可用一手托住他的脖子和肩膀,一手托住他的小屁股,慢慢把他放入浴缸,托着他前后浮游,告诉他:"你看,你浮在水中,就像一个游泳健将!"培养孩子的平衡智能,激发他对水上运动的喜爱。
  (五)空中骑士
  洗好了澡,用一条毛巾铺在桌上,另外一条毛巾把宝宝擦干,然后让宝宝在你面前仰卧,宝宝的脚靠近你,你用两手轻轻抓住他的双脚,为他做如倒骑童车的圆弧动作,做了六次之后,放开他的双手,轻轻放在两侧,往上举起高过他的头部,然后伸向两侧再放回身旁。此法不要超过一分钟,以防累坏宝宝。这活动的主要功用在提升宝宝的运动智能。
  (六)浴后摩背
  洗澡后让宝宝趴在铺于软垫上的毛巾上面,你可以跪在宝宝身旁,两手并排放于宝宝的后颈部,慢慢左右移动,往下一直按摩到臀部,然后用同法再按摩上来到后颈部。有的宝宝受按摩时会怡然入睡,有的会精力充沛兴奋得手舞足蹈。此法对宝宝的触觉智能最有益处。
 
左脑和右脑有何差别
     人脑左右两部分分工已被现代脑科学、心理学所揭示和证实。对于现代社会许多成年人来说,由于长期过分使用左脑,其宝贵的右脑资源被"闲置"浪费,并慢慢地"折旧"为零,造成自己用脑不平衡,并失去右脑功能中创造、创新、创意等一系列强大的智慧能量,失掉在人生竞技场中出奇制胜的利器,这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
  在美国,荣获1981年度医学、生物学奖的斯佩里博士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
  斯佩里博士切断患者的位于左右脑连接部的脑梁,然后挡住其左视野,在其右视野放上画或图形给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语言说明图形或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如果在左视野显示数字、文字、实物,哪怕是读法很简单,他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的名称。
  通过实验,人的两脑分工情景越来越清楚了。如前所述,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而右脑有与之对应的接受音乐的音乐中枢。这一点,从左、右脑的外形差别便一目了然。其次,语言中枢的左脑与人的意识相连。如果打击左脑,人的意识会立即变得模糊。
  右脑支配左手、左脚、左耳等人体的左半身神经和感觉,而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感觉,右视野同左脑,左视野同右脑相连。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一次现场表演:一位青年书画家,他用左手作画,右手写书法,龙飞凤舞、左右开弓。画图是非线性的直观行为,所以是右脑发挥作用,指挥左手完成;而右手写书法(诗词),需要完成记忆性的语言和思维,所以是左脑指挥右手完成。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左、右脑的分工情况。所以日本著名右脑专家春山茂雄形象科学地把左脑称为包含感情的"自身脑",把右脑称为继承祖先遗传因子的"祖先脑"。 

7种方法开启宝宝感官
     夏天青草的芳香,五彩缤纷的花草,知了的鸣叫……为了让宝宝发现夏天的点点滴滴,带他一起去探索大自然吧!

  摸摸树皮

  宝宝很喜欢摸各种材料的东西。让他摸一摸树皮,体验一下粗糙的感觉。可以让他摸不同的树皮,有的粗糙些,有的光滑些。

  挠挠小脸

  用一片柔软的树叶或者一棵草轻轻划过他的前额、脸颊、嘴唇、耳朵、脖子,让他体会这种痒酥酥的感觉,他会觉得很好玩!

  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宝宝对他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很关注,尤其喜欢听那些温柔的声音。让他听听干树叶撕碎的声音,或者两块石头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闻闻花草的气味

  给他闻各种花香和小草,帮助他发现这些花草的气味。

  吃美味

  如果宝宝没有过敏症,从他6个月起,就可以让他品尝各种水果的味道了。

  抓抓沙土

  抓抓土是多么凉爽和惬意呀!要注意,这个年龄的宝宝什么都爱往嘴里塞!告诉他摸到的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树叶是从树上掉下来的,草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体验清凉

  洒几滴水在他的脸上,让他的小手浸在水里待一会儿,体验水带来的清凉感觉。

  炎热的天气,安全最重要

  如果天气很热,最好在早上或者傍晚的时候带宝宝出去。

  如果去野炊,要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

  必带的东西:高指数的防晒霜(防晒指数至少为30)、带檐的帽子、太阳镜、水。
 
锻炼大脑平衡发育
     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过人,所以从宝宝小时就应重视孩子的脑部发育。但是怎样能"同时"开发宝宝的左右脑呢?可以通过"锻炼"来实现,这听来很新奇,事实上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的左脑主要掌管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右脑则主要帮助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育儿专家针对不同阶段的宝宝就曾设计"左右脑启智操",将运动、音乐、数数字和发挥想像等激发左右脑的活动,巧妙结合到柔软体操中去,在锻炼宝宝身体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宝宝左右脑全面均衡发展。例如手脚运动、眼部活动等可以改善大脑的供血技能及新陈代谢,对左右脑的运动中枢会起到刺激和协调效果;而听音乐,学唱歌,数数字和与宝宝一起想象等活动,就可以使左右脑得到平衡互通的发展。针对0-1岁大脑还处于启蒙期的婴幼儿,这个阶段可以做做"左右脑协调操",它以刺激视觉的发展为重点,妈妈和宝宝做操时就像玩游戏一样,在距离宝宝眼睛20厘米的远处,和宝宝说话,然后慢慢移近,再向左,向右移动,让宝宝的眼球跟住妈妈的移动而转动,这样的"旋转眼球"运动,可以刺激宝宝的视觉,激发右脑的开发。

  1-3岁的宝宝脑部处于活跃期,可以通过"左右脑激发操",如和宝宝玩滚圆球、藏图画、触感接触、上下左右动全身等等游戏和运动来达到激发左右脑发展的作用。

  3-6岁的宝宝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张,这个阶段仍是左右脑开发的黄金阶段。"左右脑强化操"就是通过对宝宝的左右手和左右脚的平衡运动来刺激左右脑的开发。
 
当代儿童教育的十大误区
    朱京伟在《为了孩子》杂志上撰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朱丽斯.塞根对当代儿童教育的看法。朱丽斯.塞根认为当代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归纳起来有10个方面。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 

    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无疑问,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误区三: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作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那些儿提时代曾经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很多人认为,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侯表现出来

  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误区七: 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

  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志力的源泉。

  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时解救、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

  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矩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

  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3岁前开始教育和开发智力
  第一点--把握时机。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美国医学专家近期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在12岁以前变化最快,思维反应也最为敏捷。在试验中,加里福尼亚大学亨利?图格雷教授,将放射性医用糖注入受试儿童血液中,用医用扫描器观察放射性糖分,以证实各年龄段儿童脑细胞的活跃程度。

  结果发现,2岁儿童的大脑细胞活跃程度与成人完全一样;3-12岁儿童大脑活动程度是成人的两倍;13-14岁儿童的大脑活动程度,又与成人相同了。

  芝加哥大学医学教授霍金拉克和纽约州大学教授芬伯格,在近期研究中对上述结果作出科学解释:幼儿脑细胞之所以比婴儿和成人活跃,是由于其脑细胞中染色体结合量较高的缘故。3-12岁期间,人的大脑无法对染色体的结合进行取舍,脑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在健康发育。所以,这一期间是人生最敏捷的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而这一期间所受到的教育,有许多是终身难忘的。还有人们对童年生活记忆太深的事,也多半集中在这一阶段,亦能证明这一研究结果。所以,家长在孩子3岁时开始教育和智力开发是明智的。

  第二点--发现天赋。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孩子的潜在天赋可分5类,正常儿童至少具有一种以上的天赋,关键在于去发现它们。他认为孩子的潜在天赋可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并作为早期教育的定向参考。

  第一,语言天赋。孩子在背颂诗歌和有韵律的词句时很出色;能纠正家长常用词语中的偶然错误;能在观看戏剧、影视后,讲出相当精彩的片断或完整的故事。

  第二,音乐天赋。孩子在唱歌时音阶很难,单色甜美无假声;平常喜欢听各种乐器演奏,并能通过音乐辨别出有几种乐器;日常生活中能对不同声响和音乐发表议论,尽管议论并非全对。

  第三,逻辑数学天赋。孩子能经常提出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之类的玄奥问题,使家长难以回答;平常关于划分人、事、物的种类,对家长的经济分配能参与意见。

  第四,自我认识天赋。孩子善于把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情感联系在一起;对别人将去做的事能作预测评议;对自己干的事能做出准确评判。

  第五,他人认识天赋。孩子能注意家长的情感变化,对某些事能表示支持或劝慰。喜欢摹仿影视和生活中的人物言行。
 
悄悄话能帮助幼儿智力发展
   研究表明:每当宝宝大脑受到刺激进行思考时,要么形成新的神经桥,要么使早已存在的神经元连接得到加强。形成或加强的神经桥越多,孩子智力的发展就越快。而经常和孩子说用悄悄话(适合年龄:24-27个月)交流正是种刺激宝宝大脑的好方法。

  1、2岁大的孩子对悄悄话特别着迷,当他们自己能说悄悄话时,他们会很自豪。

  2、说悄悄话有助于宝宝学着调节声调,这是声音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悄悄话还能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

  3、和宝宝说些悄悄话,如:"咱们看书吧!"

  4、让宝宝用悄悄话和你交流。

  5、不断地相互说悄悄话,直到宝宝知道怎样将自己的声音调节得很轻柔。
 
贝贝搭积木
   贝贝对积木情有独钟,1岁半时还只能搭三块积木的塔,两岁半已能搭四至八块的高塔。 
  总以为积木搭搭容易,可是贝贝从两块积木练到三块,足足用了2-3个月。因为必须先锻炼手的灵活,让控制手的抓握和放开的两种对立的肌群能在一起协调工作。除这个前提外,搭积木还有个重心问题。积木和积木之间没有粘连,靠中心不偏离,才能垒上两块三块;重心只有保持一致,才能垒成高塔。贝贝搭积木的实际操作,依靠空间感知,保持重心相对一致。 
  因此,贝贝积木搭的高度,反映贝贝在精细运动和空间感知方面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贝贝大脑功能的发展。

七种培养好读者的方法(特别关注年龄:0~3岁)
     --美国阅读专家的建议

    1、创建阅读仪式:留出一段特别的时间作为每日读书时间,把和孩子一起选择"每日一书"变成惯例,然后坐在一个专门的位置读书。
    2、依偎: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读书,让孩子紧紧依偎着你,也可以让孩子拿着一个喜爱的玩具,或者是揽着他喜爱的被子。
    3、富有表情地读:注意韵律和节奏,每个角色采用不同的声音,但不要采用"娃娃腔"。
    4、谈论图画:一边指着颜色、形状、小动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东西,一边谈论。
    5、分享不同类型的书:色彩明快、文字简单的图画书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韵律美妙的歌谣能让孩子感到满足开心,辨识物品、动物、颜色、数字、文字的书能让孩子获得基本的概念。还有诸如翻翻书、立体书那样的玩具书,可以让孩子与故事互动起来。
    6、重复读书:婴幼儿喜欢一遍又一遍重复地听。多次读一本书,可以帮助孩子对一些常用词汇熟悉起来。
    7、为你自己录音。读一本孩子特别喜欢的书,用磁带或录音笔录下来,然后播放给孩子听。蹒跚学步的孩子也能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书"。

全脑开发---亲子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脑开发指数的高低,研究表明,人类仅仅开发了自己脑能力的8%-12%。儿童时期是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为了平衡地开发孩子的左右脑,必须系统准确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左右脑的协调并用,正是开发脑潜力的关键所在。  
    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共法,制定了开发右脑为目的的"零点工程";1991年,欧盟制定"脑研究计划",并出台"欧洲脑十年"方案;1996年日本启动为期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并在2003年启动"脑科学与教育"项目…… 
    2005年5月,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布赖森博士通过对中国的中小学、幼儿教育调研后,语出惊人:中国孩子只用半个脑袋学习!很多发达国家也评价我国教育现状是"客观存在教育越高,右脑越闲置!"在一些发达国家,右脑开发、右脑教育呈现出"全民普及"的态势。二十一世纪将是全脑开发的世纪,哪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哪个国家就有活力。开发全脑,让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

    0--3岁又是全脑开发的重中之重:一岁时脑重比例达到成人的66%,两岁时达到75%,三岁时已经达到80%,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没有在幼儿园接受正规的训练,因此很多地区的幼儿园开办了形式多样的园中园/亲子园,不定期举办亲子活动。现在在很多网站上各式的早期测评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孩子的家长区别对待。总之,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的全脑开发,这对于每一位家庭来说都是一大进步,让更多0--3岁的孩子受益,让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道路更加美好。
 
父母要如何看待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早期语言教育形式。让孩子在语言发育时期就接触英语,同时运用英语和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很大的好处。实践证明: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家长,老师在此段时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
家长1:
    "从一岁半就有英语,孩子就真学,真记得住,我们孩子学了5、60个单词,我原来是学俄语的,他说得我都不太懂,但是孩子说的,我照着磁带上比,都记得住,我们要是发音不正确,他听到了会给我们纠正。"
家长2:
    "中国要走向世界,英语是一种基本交流的语言,0-3岁又是语言学习的宝贵时期,让他在这个时期接触英语,对他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
    这个时期孩子学习外语与成人不同,不需要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外语的过程,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拿双语表达意思,这在成人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
家长3:
    "就像有时候我们拿蓝色的气球,孩子就说'blue',有时候早上和老师说'good morning teacher',拿着香蕉他就说是'banana',说得很流利,我们问老师教的是什么,一看单词篇有4、50个,孩子认得很多,我觉得很惊讶,原来没注意到孩子在英语上学了这么多内容。"
    育儿专家:"实际上孩子最初学的时候,学一点发音,学几个单词,对于家长来讲这是很刺激很兴奋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思想里这个没有那么神奇,无非就是这么一个名字,对于一个事物,没给它起名字前,它都是一样的。那么他会觉得这一个事物他学两种语言,就是有两个名字,当时他也没有过多的思维,就是一个代号。那么到了2岁半到3岁半以后,我觉得孩子就开始有意识的理解语言了,对语言的本身有一种客观的认识了,这时候您可以让把两种语言区分出来,说这是英文,那是英文,说出中英文的区别。真正从语言能力和只是掌握上开始教的时候要等到后期时候。"
"双语教育"应该说是育儿的好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所以,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不确切的语法或不标准的语音语调,孩子也会"全盘接受",并可能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所以,如果要教,就一定要准确。
    育儿专家:"我们说最好的办法,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很自然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对孩子来说,一个危险性呢,就是当他刚刚开始进入这种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进行思维的时候,把两种语言的差别矛盾如果协调不好,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混乱或者是思维的一种矛盾,那么这个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方法家长可以参考,为孩子选一套适宜的教材,最初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它生活化。比如学习"apple"(苹果)这个单词,家长可以拿一个苹果递给孩子,对孩子说给你一个"apple"然后家长可就此词多方面提问,如:"apple"好吃么?"apple"是什么颜色的等等,这样有意的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习,效果往往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家长就不必再在母语中教外语单词,而是直接用外语短句与孩子交流了。现在不少家长及幼儿教育机构都已注意利用这一时期教孩子英语,但一定要本着循序渐进、兴趣为主的原则,否则孩子一旦对灌输似的英语产生了厌烦、抵触的情绪,那么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接受起来也就更困难了。 
 
2-3岁儿童如何教育
    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早点教会孩子"数数"。不过,我们首先应该区分"数数"和"计数":儿童会"1、2、3……"地数数,有时只是一种单纯的口头唱数行为,并不是一种计数活动。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煞有介事地对着一堆物品数数:"1、2、3、4、5、6、7、8……"然而他尽管口中念念有词,小手的动作却不见得能同步跟上。由此可见计数并不如数数那样简单。

  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人们要知道一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就要进行计数。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计数过程中,无论按什么顺序去数,只要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所得的结果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

  美国学者格尔曼等认为,儿童数数时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即儿童在数数时,一个数只能对应一个物体。

  (2)固定顺序原则,即数与数之间有一个不变的顺序(1、2、3……)。

  (3)基数原则,即数到最后的一个数的值就代表这个集合所含元素的个数。

  (4)顺序无关原则,即一个集合的数目,和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数无关。

  (5)抽象原则,即关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我们知道,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水平:"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那么,2-3岁儿童的计数能力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呢?

  这时的孩子正处于从对事物的笼统感知到计数的过渡阶段。他们可以笼统地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对于明显的"多"和"少"是可以区分的,但还不能对物体的精确数量进行计数。一般说来,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认识的数量不超过3。

  但是,这一阶段儿童口头数数的能力往往会远远超过3。有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掌握的口头数数的范围一般是顺数1--10。从实质上看,这种口头数数只凭机械记忆就能完成,并不是真正的计数操作。但这种口头数数的学习却是计数的必要基础。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教孩子学习口头数数,至少是教1--10的口头数数。

  至于第二种水平--按物点数,则可以在1--3的范围内进行。因为掌握按物点数的技能要比口头数数困难地多,孩子能掌握按物点数的范围也就比口头数数的范围小得多。在孩子能一下一下按物点数到3的时候,就可以教他们用数到的最后一个数来表示总数。没有必要把"说出总数"与"按物点数"的学习割裂开来,事实上,这样做对孩子获取"总数"的经验是有帮助的。不过此时孩子即使能说出总数3,甚至更大一点的总数,也完全有可能不明白"最后一个数"标志总数的道理。所以,家长并没有理由暗自窃喜哦!
 
2-3岁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分清性别--在日常说话中,经常向宝宝灌输"你是男的,爸爸也是男的";讲画册时,指着梳小辫子的说"小红是女的,妈妈也是女的",然后让小儿说出自己的性别、爸爸妈妈的性别,再延伸至其他人。 

  ● 在游戏中按如下顺序使小儿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含义,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数学逻辑能力。 

  ●数1-10--2岁前小儿已会数1-5,2岁以后能从1数到10,教小儿按顺序熟记,背熟后再背11-20。此时小儿虽然不理解数的含义,但能帮助他初步了解并熟记数的顺序,为按数拿取做准备。 

  ·手、口一致--小儿开始指着实物点数时会出现许多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如口快手慢、漏数、重复数、倒数等。初教孩子点数时要先做示范,让小儿学着用食指指着一块积木说1,指着2块积木说2,做到手、口一致,逐步理解1、2的含义。手、口一致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一步,需反复练习。生活中随时都有机会练习数数,穿衣服时数纽扣,上街时数汽车,饭桌上数碗筷,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建立数的概念。 

  ·按数拿取--在手口一致的基础上,训练小儿按数拿取。对小儿说"给我一个苹果","给我两个苹果",反复练习,一直练到4。 

  ·比较数的大小--在孩子成功的按数取物之后,让他看着实物提问他:"1和2相比哪个大?"提示孩子说出2大,继而启发他2比1大。 

  ● 长短--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已经初步接触了长短的概念,如大象的鼻子长,兔子尾巴短。2岁以后用实物作比较,让他理解长短。例如2把尺子,一长一短,让孩子指出哪把长、哪把短,不断强化长短概念。 

  ● 上下--和小儿讲话经常应用上下方位语言。如"把娃娃放在下面,手绢放在上面;把报纸放在桌上,把拖鞋放在桌下"等。通过生活用语理解上下。 

  ● 前后--告诉小儿把娃娃放在前面,把手背到后面,边说边作动作。外出活动时对宝宝说"爸爸在前面走,妈妈和宝宝走在后面。" 

  ● 左右--当小儿学会用筷子以后,让他知道拿筷子的手是右手,对他说举起右手,他会毫不迟疑的举起右手。当右手的概念巩固之后,再辨认右腿、右脚。左侧肢体就是与之相对应的一侧也就好分辨记忆了。 

  ● 认字的形象化--教小儿学认1、2、3数字,认简单的汉字。孩子主要是形象记忆,适当的将字形象化可以帮助记忆,如"2"像小鸭子。尽可能把学习认字趣味化,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 认识职业--2岁半以后小儿能准确的叙述爸爸妈妈在哪里上班,做什么工作,也知道家中其他人的职业。看画册时,也会指着书中的人物说"这是警察叔叔,那是护士阿姨"。 

  ● 认识住址--3岁左右的小儿能记住并会说出家庭住址,开始时学记楼号和门牌号,然后再具体到区、街道,使小儿能完整叙述家庭住址。 

  ● 识别不同颜色和几何图形--通过动作继续巩固对颜色的学习,例如外出时让小儿自己去拿黄外套,拿对了应表扬。"穿上兰色的鞋",自己跑到鞋柜前拿出鞋穿上。3岁的孩子能识别5-6种常见的颜色。能辨认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反抗期】

  2岁以后,原来乖巧的孩子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凡事都说"不",让他睡觉,他会说"不睡觉";叫他吃饭,他说"不吃饭"。好象有意与父母对抗。这些表现说明孩子进入了成长过程中"反抗期"。反抗期是2岁以后孩子心理逐渐成熟,独立意识开始萌芽阶段。随着体格发育,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迈开双脚到处走动了,从心理上开始产生要摆脱束缚,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所以经常对大人的要求脱口而出就是"不",其实他并在意大人说什么,而只是想要说"不"。对处在反抗期的孩子,千万不要采取简单生硬的"不能、不行"这种抑制大脑发育的教育方法。越是强迫孩子做你认为应做的事,他就越是逆反。要认识到孩子的不顺从并非是为了对抗自己,而只是成长中的一段小插曲,正确引导将使他顺利渡过反抗期。 不要向孩子提可以用"不"来回答的问题,例如"你现在喝水吗?"当孩子表示"我不"时不要表示惊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转移注意力。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应说:"宝宝来,该喝水了。" 

  【让孩子自己动手想办法】 

  在玩耍中,滑动的小汽车跑到了床底下,大人不要马上替他拿出来,而应对孩子说:"想办法把小汽车拿出来。"宝宝可能会调动全身各个部位,弯腰、伸手、伸腿去够取,最后干脆爬到床底下拿到了小汽车。虽然手上、衣服上粘满了灰尘,但是孩子在动作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值得赞许。所以,动手想办法,实际就是动作思维的过程,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动力。父母千万不要用"不要动,太脏","妈妈替你拿"之类的话限制孩子动作思维能力的发展。
 
给2岁小宝思维游戏
  1、 骑马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动作的协调性;训练宝宝的想象力。
  游戏内容:
  游戏前,家长让宝宝看有关骑马的图片或电视,以便在孩子的头脑里留下骑马动作的表象。
  游戏时,家长问孩子:"大人是怎样骑马的呀?"然后启发孩子想象,并模仿出大人骑马时的样子。家长可为孩子准备竹竿或别的东西代表马。然后家长再针对孩子的反应和动作表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逐渐学会骑马奔跑的动作。即,两只脚始终是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在后做轮流向前跑动的动作;同时,一只手拿着竹竿,另一只手臂屈肘置于身体的一侧,手微握拳,像是手握住马的缰绳一样,配合着两脚做协同一致的上下颠簸的动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骑马的动作。
  游戏指导:
  游戏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骑马的动作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可以从中模仿家长的动作,更快地掌握骑马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参与,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分蔬菜和水果
  游戏目的:
  促进宝宝分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内容:
  家长准备一些蔬菜和水果,并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对孩子说:"妈妈不小心将蔬菜和水果混在一起了,宝宝能帮妈妈把蔬菜和水果分开吗?"当孩子在分开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家长可及时指出"萝卜是蔬菜,还是水果呢?"让孩子动脑子考虑后,再重新分。如果孩子还不能分正确,家长可教孩子"萝卜是蔬菜,应该放在蔬菜这边。"
  游戏指导:
  (1) 家长所准备的蔬菜和水果都必须是宝宝已经认识的。
  (2) 游戏结束后,家长可洗净水果,奖励给宝宝吃,以啬宝宝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 找玩具
  游戏目的:
  (1) 展宝宝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培养宝宝的方位知觉以及做事专心的习惯。
  游戏内容:
  家长把孩子带到户外的,把孩子的玩具藏起来。在藏之前,称让孩子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有哪些玩具。并让孩子边找边数,家长在一旁启发孩子:"两个了,还有什么呢?小汽车呢?看看树后面。"当孩子全部找出来后,家长给予表扬鼓励。
  另外,家长还可以准备一张图。指着图问孩子:"宝宝,妈妈想考考你,好好看看,这棵树这儿有什么动物呀?"如果孩子不能全部找出来,家长可启发引导孩子找,在启发引导时注意用方位词,如:"看看大树上面是什么?""再看看树的后面是什么?"等等。直到孩子找到全部动物。
  4、 战斗游戏
  游戏目的:发展宝宝的想象力,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游戏内容:
  家长和孩子各拿一根短棒子,但坦克,嘴里说着"冲啊!"冲向对方,两根棒子相撞。假想打仗内容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坦克被敌人撞坏了、坦克没油了、发射炮弹等,让孩子自己做出反应。如坦克被撞坏后修理坦克、坦克没油了给坦克加油等动作。
  游戏指导:
  (1) 这个游戏比较适合男孩玩,因为一般情况下,男孩喜欢玩刀、枪、打仗游戏。
  (2) 随着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孩子对玩具与实物之间相似程度的要求越来越低,模仿的动作也越来越简练,他会用想象力弥补玩具的不足。
  5、 摆盒子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大小概念,促进宝宝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内容:
  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盒子。问孩子:"宝宝,这是什么?"孩子回答以后,家长接着说:"对,这是盒子。哪个盒子最大?哪个盒子最小?"等孩子指出来以后,再让孩子"把这些盒子从小到大排起来"。
  6、 拼火柴
  游戏目的:
  发展宝宝的想象力、形象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游戏内容:
  准备一些火柴棍或牙签。游戏时,家长给孩子摆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孩子先模仿,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创造图案了。
  游戏指导:
  如果家长给孩子的是火柴,玩完后一定要收回火柴,以免发生火灾。
 
促进两岁儿童的认知发展
  家里两岁的孩子长大了!他现在可以说出自己的名字,可以分清"你"与"我";他能够对两个步骤的指示做出反应比如说"去把袜子和鞋子拿来";他可以告诉你他正在做什么,每天他都在学习新单词;他开始认识书里的词并且还自己选书看。他可以根据大小,形状,颜色或者用途把物体分类。他理解很多物体的功能。他可能还已经开始做象征性表演(就是说他用一些东西代替别的东西);他可能用两个木块代替不同的动物;他还很努力的想掌握刀叉的用法。他通过观察和模仿大人来学习;他喜欢你告诉他他睡觉之前发生的事情;你还经常听到他在床上自言自语。 
  两岁儿童的活动:
  给物体进行分类;
  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概念词, 近远,上下,里外,空满,前后等; 
  每天重复读一首简单的童谣,让他自己练习说; 
  每天早晨说一说当天星期几和你当天打算做什么; 
  每天读书给他听,可以选择一些很容易猜出下文的书,在你还没知道下文之前,他可能在"读"给你听了; 
  有时候问一问孩子的意见;
  让他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蜡笔尽情涂抹,然后让他告诉你画的意思; 
  可以教他数数; 
  让他做布置桌子之类简单的家务,他肯定很高兴帮忙,布置东西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数餐具和餐巾的数量;
   让他把一些圆环套在柱子上,可以在柱子上弄一些突起稍微增加一点困难。

激发智力父母当好催化剂
   每个孩子都会在大约2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而父母们却往往容易被孩子幼稚的外在表现所"迷惑",而忽略了对宝宝的智力引导??这可是极大的失误啊! 
  此时,父母们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步骤,尽快激发孩子此时大脑的潜能,让我们的好奇宝宝变得越来越聪明!
  小脑瓜"转"起来
  提高幼儿智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刺激大脑,让它"转"起来。
  一般,孩子都会在大约2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性情大变。他变得对周围的一切大有兴趣,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或者是尝到的,他都愿意亲自尝试。此时父母们应该特别注意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新鲜事物"。总之一句话??千万别让小家伙闲着。
  有些父母此时会开始考虑带孩子上一些正规的课程培训,比如:音乐、绘画等等。但专家表示:在这个阶段,进行上述正规教育并不是必须的。假日里全家出趟门,看看城市里看不到的景色,呼吸些新鲜空气,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小家伙的求知欲望,足以令他们的大脑飞快地转起来。
  专家建议:
  孩子们表现得越活泼,兴趣越广泛,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也就会越强。父母们可以带着孩子读诗词,唱歌谣,听音乐,并且给他们准备各种各样的有趣玩具和拼图,提供充分的空间去展示孩子们的活力。
  做个小小探险家
  幼儿探索周围世界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所以,当他们发现些新东西时,一定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告诉他你有多高兴和吃惊。他会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热情的拥抱。这种正面的引导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
  当然,安全因素是父母首先要考虑。因此,作为父母,需要"探索"得比孩子更多一点儿。通常需要考虑的有:
  使用带塑料套的安全插座;
  全面检查周围的锐利物,包括替换威胁宝宝安全的门窗/碗橱锁件;
  在楼梯出入口、开放式阳台、窗台等处设置安全门。
  专家建议:
  父母们应该先教给孩子如何做,然后才放手让他独自做一遍,如果成功就要予他充分表扬和鼓励。
  最合适的玩具才最有效
  是时候给宝宝多准备些玩具了。父母选择的玩具最好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而这则需要父母们平时多做些观察。
  一款合适的玩具会让孩子为之疯狂,长时间乐此不疲。如果发现有些玩具孩子一时不太会玩儿,或者是玩儿不好而发脾气时,父母应当立即安抚并且试着鼓励小家伙,不要让他轻易放弃。一旦他掌握了要领,就应当毫不吝惜地表扬。专家认为,想象力(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把一件东西想象成其他什么。比如洋娃娃会让宝宝们联想到自己)的培养在孩子2岁时最为显著和有效,千万不要错过了呀!
  专家建议:
  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玩具主要是拼图类玩具,而提高想象力的玩具种类则更多,比较常见的是玩具电话、洋娃娃等。另外,每次只允许他玩一样玩具,玩具太多有时反而会让他兴趣缺缺。
  与宝宝聊天
  大量研究显示:语言与智力有极强的关联性,其中一方提高了,那么相应的另一方也会有长足的发展。通常,幼儿2岁开始学习说话,等他们快要3岁时,就能分清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了。比如:他们会指给你看哪里是鼻子,哪里是耳朵、眼睛,并且能准确地说出来。
  另外,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慢慢开始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能力了,抓紧时间多和他说说话吧!这对他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莫大的好处。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实际上向他们展示了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和用法,这种交流经验,会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专家建议:
  每天都要拿出些时间与小家伙说说话。可以选择任何时候,买东西时、休息时、洗澡时、或者是在喂他吃饭时。
  和宝宝一起玩游戏
  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天性使然,所不同的仅仅是在遇到陌生环境或者事物时,是否积极投身其中罢了。一些孩子碰到此类情况时,更愿意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是主动获取切身感受,另一些则不然,他们非常愿意投入其中。
  你的孩子融入感和参与感越强,他们所获得经验就越快,也就越能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发现孩子不愿意玩玩具,或者玩得非常勉强,缺少兴趣,那么你就需要做点什么了。
  试一试那些交互性的游戏吧!它可以从流行歌曲或者诗词入手,选一首他所熟悉的歌曲,在你唱的时候故意把最后两个字漏掉,他就会把它补齐。然后是漏掉一行让他接……总之,应当尽你所能地去做些能够引起他兴趣,并且让宝宝乐于参与其中的事情。
  专家建议: 
  孩子的参与感需要慢慢培养,一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勉强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反感这项活动。 
 
二岁宝宝能力训练游戏
  游戏一:双语游戏 
  老师:两岁的宝宝可以进行双语练习
  老师让孩子分别用中文和英文说出同一件东西。唱英文歌老师:家长在做双语练习的时候,要选择宝宝最熟悉的物品,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练习。
  游戏二:木偶戏
  老师:通过与成人之间的语言游戏来发展宝宝的表达能力。学说反义词,认识颜色。老师和孩子用木偶对话,并认识颜色。
  游戏三:这样好不好
  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帮宝宝分辨是非,正确地评估人的行为。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让宝宝指出一些行为的错误。
  老师:家长要注意,宝宝在判断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要马上否定,而要鼓励。
  游戏四:猜猜看
  老师:通过感知活动来发展宝宝的思维能力。增强宝宝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让宝宝自己品尝酸甜咸等味道,并让他联想有关的事物。 

肢体运动智能早期开发
  肢体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不要以为拥有运动智能的人只是四肢发达,也不要以为这种智能只属于运动员,因为运动智能是通过身、心来使身体表现完美的能力。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演员、舞蹈家、发明家、外科医生等都表现出相当的运动智慧。
对于可塑性最强的0~6岁的孩子,应该如何发展其运动智能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在0~6岁的身心发展是不一样的:
1、 0~2岁,这段时间主要发展基础功能,比如说颈部、肘部等关节的功能。
2、 2~4岁,动作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宝宝会拿叉子了,以前可能也拿起过,但那只不过是随便抓起来玩耍,属于无意识的动作。
下面推荐一个游戏:
学习动物来走路
适合年龄:1岁半~2岁
准备材料:动物的图片或照片;活泼的背景音乐
玩法步骤:
a.挑出不同走路方式的动物图片,如蜗牛(爬行)、螃蟹(横着走)、青蛙(跳着走)等;
b.站在房间中间,和宝宝一起看动物图片;
c.你开始模仿一种动物走路,并让孩子学着你一起走;
d.然后模仿另一种动物。
注意事项:地面保持干净,并没有障碍物。
专家点评:以上这些游戏对提高宝宝的运动智能都很有帮助,但其中"学习动物来走路"这个游戏对发展宝宝的智能是多方位的。因为它不仅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而活动了肢体,而且还掌握了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同时也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低龄儿童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注意力极易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两岁以前的孩子一般是不能单脚落地的,因此,在练习青蛙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宝宝要动,父母更要动,因为不到两岁的孩子看图片模仿动作是有困难的,父母的动作示范可以帮助宝宝理解动作,并且使宝宝和你更亲近。从小发展肢体动作智能。
  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基础期
  0~2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基础期,主要在于建立各领域及各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发展基础情绪与生活作息功能。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前外侧触觉系统以及动作方面的抗重力大肌肉群。
使前外侧触觉系统成熟(敏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⒈每天提供孩子多元触觉按摩刺激,藉由游戏的方式进行,以至少两种粗细对比的质感对象(例如海绵以及软刺猬玩具)接触孩子的皮肤,尤其是两手手肘以下、背部、两膝以下至踝关节以及脸部脸颊这些区域。
建议在洗澡时以及亲子游戏互动等自然情境下进行,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皮肤伤害,并避免在餐后立即施行触觉刺激活动。
⒉提供孩子口腔触觉刺激,可伴随口腔清洁活动同时进行。妈妈可以用手指指尖肉垫或幼儿专用牙齿清洁软指套,以略带压力但稳定缓慢的速度轻轻搓揉幼儿牙龈牙肉部份,以及口腔内部两颊颊肉部份。
建议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先由门牙开始,并配合游戏逐渐增加刺激的时间及广度。但妈妈要注意手指的安全,刺激时以食指动作,并以拇指与中指固定下颚,以避免可能的咬合反射而咬伤妈妈的手指。同时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避免搓伤牙龈,若持续有出血现象请停止刺激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或牙医。
训练抗重力大肌肉群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⒈多鼓励孩子爬行并增加爬行时间,尤其是7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对于1岁以上已会走路的孩子,则可在两脚上用重量环(一脚不要超过1Kg)加重以提高训练量及爬行意愿;对于还不会爬的婴儿,则可藉由辅助摆位使其在四肢支撑姿势下尽量维持姿势。
⒉可利用充气弹性大球来进行游戏,可将孩子置于大球上,或躺或趴,伴以轻微的上下弹动,藉以刺激孩子运动,以及刺激大肌肉收缩。
妈妈要注意两手应固定在孩子的髋部,对于颈部功能尚未完善的婴儿,应特别注意固定以保护其颈部安全。

早期数学逻辑智能开发
   数学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形状、空间概念,并通过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和形状、空间概念改造自然。一个不具备优秀数学能力的人是无法进入未来的高科技社会的。
  人类优秀的数学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适时的科学系统训练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数学能力的发展关键期得到理想的训练。 我们可以大致将孩子数学智能发展分为以下5个关键阶段。
9~12个月
  这几个月是婴儿对语言理解开始发展的阶段,在理解了人类的一些字词句之后,就能够理解最初级的数概念了。在他们的行为中已能表现出对数量的理解。如,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明确区分大小、轻重,这一时期是人类辨别物品大小的关键期,到1岁左右已能正确区分"多"、"少"。
22个月
此时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可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按自然数口头数数"1、2、3……"
2岁半左右
2岁半左右是孩子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能掌握初级的数概念,如知道一个皮球或一个苹果等。
 
 
帮助孩子学习空间智能的10大妙招
 在孩子2-3岁左右,您会欣喜地发现他的理解力及表达信息和自我意见的能力在飞速的发展。他已经能够意识到与人交流意见带来的奇妙结果。他的词汇量几乎是每天都在增加,因此他说出来的语句开始变长而且更复杂。您的孩子可能会问许多的问题,他渴望了解所有的事情,因此他很需要您-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给予他帮助,将事情解释给他听。

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并不需要您每天设定某个时间段,其实此类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的任何场合都能够进行。当您的孩子理解了空间的概念,例如里面、上下、前后、顶部和底部,他就可以听从指导、提出疑问和清晰的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有近20年小学教师经验的Nancy表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很好的掌握空间概念,当他进入学校后通常对于听从老师的指挥、阅读和学习数学等表现出困难。

应该在早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方位概念的教导。对于孩子理解空间概念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跳、跑、爬等活动以开发孩子的肢体意识。其中还包括孩子开始注意到他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如"我的鼻子在脸的中间,我的脚指头在脚掌的末端"等等,而且他还会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站立、坐下和爬行改变身体高度和形态。然后,许多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环境的联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指示移动身体,如站立、蹲下、前进、后退和转圈等。通常,孩子是先通过与其他人的联系从而学习自己的身体位置,然后是通过其他物体来学习身体的位置。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区分他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很容易就拿得到,哪些却是离得很远的。专家相信2岁半到3岁的孩子的词汇中已经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描述空间位置的单词。3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知道家里东西放置的位置,他知道哪里可以找到毛巾,或是找到他自己的鞋子;他也许能够正确的回答出猴子是住在哪里的,或是屋顶在哪里。当被问及"你住在哪里?",有些3岁的孩子甚至可以回答出所住小镇和街道的名字。

帮助孩子学习关于空间位置的词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也可以成为您日常生活中例行的公事。在孩子学会说一个单词之前,反复让孩子听到这个单词并理解它的含义是很关键的。当您教导孩子学习空间概念时,您给他的指示要非常的明确和详细,例如当您要求孩子去拿他的鞋子,如果您明确告诉他去桌子的下面找而不是简单的说:"去那边看看",对他而言会比较容易听懂。当孩子问您:"我的小汽车在哪里?"时,您可以说:"在桌子上的那个盒子里面"而不要仅仅是用手一指了事。

10大妙招条 教育孩子学习空间概念:

1、和孩子玩滚皮球游戏,当您和孩子的距离不断调整,孩子可以学着了解自己和您之间的空间距离感。

2、让孩子在家里找出3件放在下面的东西,3件藏在里面的东西和3件放在上面的东西。

3、在家里设置一个翻越障碍的训练课程,将椅子、桌子和一些纸箱摆放好,然后让孩子进行钻、绕、爬等肢体活动。

4、在您和孩子的日常交谈中多使用一些方位名词,或是多给孩子一些带方位名词的指示。

5、带孩子去超级市场时,让孩子多留心观察您的举动,例如把苹果放进纸袋里;把狗粮放在购物车的下面;把麦片粥放在面包的旁边等。

6、在游戏场玩的时候,您可以不时提醒孩子:"看你头顶上有一架飞机开过。"或是告诉他:"从滑梯上走下来,到左边的台阶那里去。"

7、当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也可以一边穿一边说:"看,我把鞋子穿到你的小脚上,然后把你的小胳膊套进衣服里。"

8、给孩子洗澡时,您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如:"把头往后仰;把双手放进水里面;"

9、当您在厨房准备晚饭时,可以让孩子帮助您;例如让他把调羹从抽屉里拿出来,然后放到桌子上。这些小活动可以让孩子学着听从指示并且表明方位的单词。

10、孩子看图画书时,您可以指出书中人物和物体的位置:"看,树后面躲着一只老鼠。"
 
多元智能发展之人际智能
 认识个人智能

在讨论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这两种个人智能之前,我想要和大家一块看看一种在认识个人智能重要性上的偏见。持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教授说,所有的智能都有同等价值,也就是任何一种智能都不可能比其他来得更有价值。智能的价值由它本身的来龙去脉、当时的时代和文化决定。有这样一个例子,正如我早先注意到的,自然智能在几百年前要远比现在重要的多。当然,在出现口语和书写语之前,逻辑智能也无关紧要,远不像它在今天这个文学泛滥的世界那样。特殊的时代、背景、来源,决定了某项智能的相应价值。

然而在今天,在21世纪初,每一项智能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一种智能都能被用来解决问题,但毫无疑问,某些智能比其他更有价值。我认为,个人智能就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看着那些成功人士,当我们思考是什么决定成功(不管如何界定成功),我们都会发现,那些公认的成功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的个人智能的运用,才获得成功。无疑他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都很棒。他们可能在艺术、音乐或者建筑方面有出色的天赋。他们可能很喜欢野生环境或者和动物一起工作。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他们个人智能的天赋,领导他们走向成功。

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智能的定义是"理解他人和关系的能力"。美国人际智能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权解放战争的领导者马丁·路得·金博士,前总统罗纳多·里根和比尔·克林顿,以及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卫夫瑞。

顾问型人才需要很强的人际智能,就像老师一样。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人们的职业,有很强的人际智能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一位律师如果有很强的人际智能,他就能感觉到法官是怎么考虑的,然后就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在这个案子中获胜。一个领班或一位管理者如果能理解他的手下并能知道如何激励他们的话,他们会把生产计划安排得更好。一位会计或软件设计人员如果能读懂客户的需要并能明白他们的目标,那么他们会做得很好。一位销售人员如果知道他的消费者的需要,他会很成功。实际上,在每个工作领域,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都是很有价值的。

较高的人际智能包括善于观察,从人们的行为中进行推断,读懂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善于倾听。这些都聚集在一条唯一的通道上,使得人们善于理解他人。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幼年时喜欢:
●和别人一起玩
●和别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欢一个人待着)
●注意别人、照顾别人和教育别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游戏中竞争
●和指导者联合并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

具有较高的人际智能的孩子长大些会喜欢:
●组建团队,或者在同伴中推动关系的发展
●解决冲突或设计出解决方案,使得每个人开心
●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动机
●成为别人的顾问和建议者
●遇到新朋友
●在小组中扮演领导角色
如何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

其实和学习打鼓或抄写一样,没什么区别,发展孩子的人际智能关键是孩子关注的焦点和他们的练习。再次申明,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有更强的潜能;无论如何,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他们的关注点中获益。

关注点是指有意地去发展理解他人的能力。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如果通过和孩子交流来培养他们的意识的话,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开始发展人际智能的一种良好的途径。问孩子问题,为什么他们会对他人的动作和情感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么使他成为领导者的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开始理解人们那些反复无常的行为。(有时,在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问这些问题,考察他们的个性,比谈论现实中的人物会更简单些。)

练习,顾名思义是指:给孩子一些情境,练习他们的"人的技能",即人际智能。孩子们需要学习怎样和他人相处,他们需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领导或员工。把他们放到这些问题发生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参与俱乐部或其他社会组织,那么这些技能就能发展了。

接下来介绍的是父母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发展人际智能的一些方法和活动。此外,这些建议是发展的,有些方法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特别适合的,而有些方法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会更有效。

1、和他人呆在一起是发展人际智能所必需的条件。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简单: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父母需要花些力气为孩子们找些玩伴。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有时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日托中心或一个操场的角落就能给孩子提供一笔财富。

2、让孩子同时担任领导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比较特别,有在角色间串来串去的倾向。孩子需要同时熟悉领导者的角色和习惯被人领导,这是很重要的。6、7岁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这些概念,也有对这两种角色进行体验的需要。父母经常希望他们的孩子扮演领导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时孩子也是这么希望的);事实上,成为一个领导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先成为一个好的被管理者。

3、运用电影作为一种手段是孩子们思考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当我们去思考电影或电视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谨慎的行为时,这些角色显示的,经常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夸张、更富有讽刺意味、他们的动机也比较明显。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后想想这些,不管是杰克·查,西尔富斯特·史泰龙,哈里·波特,还是梅格·瑞恩,他们都能给孩子提供一条简单而又安全的途径去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

4、运用文学作为一种手段,以一种相似的方法,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办法开始观察和推测。给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觉得他会这么想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怎么想呢?""你曾经这么想过吗?什么时候?"当孩子更大些时,可以要求孩子谈谈书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们最相近的角色,然后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下处世的方法。

5、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个人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们看到成人或他们的父母表现有些狂妄的情况太多了。也就是说,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的感受会那么特别,他们的行为那么特别。(大人们也经常不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行为。)不管这种表现是表达对别人行为的失望、对自己行为产生的挫败感,还是由于学成了一些东西而感到高兴,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们谈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这么做。(不要用一本正经的口气和孩子说这些,我们必须记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自信的分界线经常是很不明显的。不管怎么样,注意这几点,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做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这种敞开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进父母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的发展。

角色游戏提升孩子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一项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于提高与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与他们的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角色游戏是培养孩子人际智能的重要方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性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同时,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

  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比如在玩后面说到的"家里人玩纸偶"的游戏时,家长可以教孩子,他看到的图片就代表了该图片所展示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棒冰的棒子上贴着男人的图片,那它就代表了爸爸,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就要把它看成是爸爸,而不是棒冰。

此外,在选择角色游戏时,也要考虑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让孩子充分投入到里面的。选择孩子看到过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能够投入到其中的,才能激发他的情绪,对人际智能的培养才有实际性的效果。

下面推荐一个小游戏:

医生阿姨、护士姐姐

适合年龄:2岁~4岁
准备材料:白色的衣服,玩具娃娃,如有听诊器等玩具就更好了。

玩法步骤:
a.和宝宝一起换上白色的衣服,一个做医生,一个做护士;
b.假装玩具娃娃生病了,医生给它看病、护士照顾它;c.让孩子了解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和工作,并让他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机对宝宝讲述这方面的知识,并教育他。

专家点评:这个游戏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游戏,他们对这个游戏以及其它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都是百做不厌。小班的小朋友开始时通常会单独做这个游戏,他们喜欢戴上听诊器给玩具娃娃看病,还喜欢喂他吃药或给他打针。等到小朋友之间相互熟悉的时候,他们就会一起来做这个游戏,并且喜欢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班幼儿在游戏的初期表现的一大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社会交往十分陌生。角色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彼此熟悉,排除同伴间的陌生感。通过这类游戏,大部分孩子爱上幼儿园了,有的还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通过游戏,小朋友们还学会了解决诸如角色分配、工作安排、工具修养使用与分配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也充分证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

0岁人际智能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小宝宝:你对他笑,他也笑;你对他做鬼脸,他还是笑,他不会因为害怕陌生人而羞涩地躲进妈妈的怀抱。专家认为:这其实就是具有人际智能先天优势宝宝的一种外在表现。人是社会性的人,从小学习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宝宝的智能发展是有很大助益的。因此,要培养一个聪明宝宝,绝不能忽视人际智能的培养。早教专家刘钰心建议你从以下三步来着手,将0-1岁的宝宝打造成未来的"人际高手"。

了解婴儿人际智能发展特点0-1岁时期,宝宝的人际智能发展,相较于其他智能发展而言,是比较晚的,而且不像其他智能(如:身体运动智能)能通过单纯的刺激(某些动作的训练)就可以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人际智能的发展与其他智能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肢体运动、音乐、语言智能都对人际智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语言的刺激对于人际智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0-1岁宝宝人际智能的培养要与其他智能的提升相结合。

宝宝具有人际先天优势吗?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有些宝宝很小就显露出先天的人际优势智能,你不妨细心观察以下方面,看看你的宝宝是否具有人际优势智能:

先天特质1:宝宝不认生。看到陌生人不会惊慌、害怕,也不哭闹,反而充满好奇。

先天特质2:喜欢观察成人的一举一动。

先天特质3:爱笑,喜欢看到成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喜欢与人互动,讨人喜欢。

先天特质4:看到其他的宝宝时,他会主动靠近,想要接触、并和他一起玩。

游戏提升人际智能

具有先天人际特质的宝宝,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智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先天人际优势的宝宝就无法建立。刘钰心老师认为,只要通过适当的人际游戏训练,宝宝的人际智能就能得到良好的提升。以下就是有助于0-1岁宝宝人际智能提升的游戏:

游戏1:照镜子

游戏作用:通过镜子认识和观察人的表情。

建议你经常抱着宝宝照镜子,让他从镜子中认识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等自己的五官,并让他用手摸自己的脸和五官,让他做出不同的表情。

游戏2:打招呼

游戏作用:学习和他人打招呼。

如果方便的话,你最好常带宝宝去外面逛逛,小区的绿地、公园、动物园等都是不错的场所。当见到其他小朋友或成人时,你不妨拉着宝宝的小手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我叫乐乐,你叫什么名字?"让宝宝感觉通过语言和动作与人互动的快乐。

TIPS: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宝宝用眼睛看着对方,让他体会与人在视觉上的交流。同时,在这个游戏中,父母的榜样和身教十分重要,这样宝宝就可以从模仿行为中感受到人际互动的自然和乐趣。

游戏3:传球
游戏作用:引发对人的注意、与人互动,可增强反应力。

0-1岁宝宝通常喜欢自己玩,这时候你可以拿一个球传给他,请他接住,然后再让他把球拨给你,通过这些动作的互动,可以引起他对人的动作的注意,建立社会化的模式。

TIPS:这一年龄段宝宝最好、最安全的人际互动方式就是让他和年龄相仿的宝宝一起玩耍。因此,如果宝宝已经坐得很稳,腰杆、颈背的发展都很好,就可以带宝宝参加一些亲子课程。这样宝宝就有更多机会看到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并在和他们的活动和互动中提升人际能力。

游戏4:玩手偶、玩偶

游戏作用: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人际互动。
爸爸妈妈可以利用一些具像的手偶、玩偶来和宝宝玩耍。比如:你可以用小熊布偶来和宝宝对话:"你好,我是乖乖,我很喜欢你,我们拉拉手,做个好朋友吧。"通过布偶将一些日常对话和小故事讲给宝宝听,不仅可以让他学习如何与人交流,而且能刺激视觉力和想像力。

宝宝的人际智能是在与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多为宝宝提供与人互动的机会十分重要。如今随着现代生活状态的改变,邻里关系冷淡,多带宝宝外出走走、常参加一些团体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熏陶,宝宝一定会成为一个人际高手。

聪明宝教室

1、人际智能的特征

人际智能是指一个人理解他人及其关系的能力。具有人际智能优势的人通常在人群中显得十分自在,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喜欢团体活动,有一些亲密的好朋友;乐于帮助他人,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并能发现其个别的特质。

2、父母在宝宝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父母除了常带宝宝参加团队活动、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互动以外,最重要的是对宝宝在与人互动中的表现和言行进行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尤其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父母的引导方式和态度将会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发展。当问题发生时,建议你用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比如:用玩具或有趣的食物来吸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协调观察多重角度看问题

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联系是人际智能的四个要素。

人际智能的四大要素

(1) 组织能力
这是领导者的必备技巧,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剧院的导演与制作人、军队指挥官及任何组织的领导者多具备这种能力,表现在孩子身上则常是游戏场上的带头者。

(2)协商能力
这种人长于仲裁与排解纷争,适于发展外交等事业。表现在小孩子身上则常为同伴排解纠纷。
(3)分析能力
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心理治疗师与咨询人员正是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例子,若再加上文学才华则可能成为优秀的小说家或戏剧家。
(4)人际联系
对他们表现出关心,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更是忠实的伴侣、朋友与事业伙伴,也会是称职的职员或教师。
培养孩子人际智能三步走

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首先要帮助幼儿认识五官,懂得它们的功能。如用眼睛判断物体的大小,用耳朵辨别物体的声音,用舌品尝食物的味道,用手感觉物体的冷暖、厚薄等;

其次,应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如使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特征,帮助他快速识别出电影或电视里的人物是否反面角色。鼓励他演短剧和小品。看过一场电视剧,同他谈谈戏中的角色,尽量要求他将戏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征述说一遍。

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的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

提高人际智能的诀窍

每个孩子都会面对一些重要的关卡,这时他们的人际智能(即社交技巧)就面临最痛苦而无从逃避的考验:面对一群玩耍的孩子而觉得不得其门而入。在这关键的一刻别人会喜欢你或讨厌你,接纳你或排挤你,这一切都是毫无掩饰的公然表现。儿童心理专家发现,人缘好与不好的孩子,采取的策略也有很大差异。

幼儿在拒绝他人时,常间接表达出负面的情感判断,有时甚至坦白得有些残忍。"我们讨厌你",是所有孩子都害怕听到的一句话。因此,他们在加入一个新的团体时都会格外谨慎。这种焦虑和成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通常新加入的人会先旁观一会儿,然后尝试性加入,谨慎地慢慢采取主动。

有两大禁忌几乎一定导致被排拒;太急于取得领导地位及与其他人显得不搭调。人缘差的孩子常常会犯大忌,比如以蛮横姿态加入,突然改变话题,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直截了当地反对别人的意见等等,目的显然都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只可惜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被忽略就是遭排斥。相反的,人缘佳的孩子会观察一段时间再加入,并表现出接受该团体的意见,而且会等到自己的地位获得认可后再主动提出意见。
 
婴幼儿益智有三大要素
   1、提供适当的信息刺激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上亿个脑细胞,脑细胞连接的建立有赖于早年的感知、运动的锻炼,如对其微笑,轻声细语,抚摸拥抱,翻身滚爬,为孩子布置一个色彩鲜明的小天地等。所以,科学家提倡从0岁开始就给孩子各种良性刺激,帮助大脑尽快尽好地建立智力系统。
  孩子1岁时,就应让他多看各种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并让其辨别;2岁时要孩子用嗅觉去闻各种气味,以刺激嗅觉细胞的发育;3岁时教孩子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刺激味觉细胞发育等等。这样通过视觉、触觉、嗅觉与味觉来促进孩子感觉中枢神经细胞的发育,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2、用形象的语言启迪
  随着年龄的增长,培养孩子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尽量让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以便较早地开发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如"笔是用来写字的","我们每天都喝牛奶"、"吃饭要用筷子"等,通过生动、新颖、形象的话语,促进他的理解和记忆,萌发出孩子们形象联想,并调动出自由天真的幻想。
   3、左右脑同时开发
  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脑负责处理节奏、旋转、文学、图像和幻想(形象思维)。孩子在学习时很少使用右脑,培养绘画能力、手工劳动及体育训练是开发婴幼儿右脑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多做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的运动;要有意识地激发婴幼儿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种运动,尤其是要训练其手脚的精细动作,促进小脑发育和平衡。
 
宝宝自己玩,其乐无穷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玩得不亦乐乎,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这是宝宝独自游戏的开始。千万别打破这个小小的私人空间,让他充分享受独自游戏的机会和乐趣。

  6~12个月

  小手小脚好神奇

  悦悦对音乐特别敏感:2个月,她一哭妈妈就放《天使的歌声》,哭声被乐曲声抵消;4个月,听到《迪斯尼最爱的儿歌》就手舞足蹈;如今,8个月的悦悦喜欢研究自己的小手小脚,妈妈索性让她在音乐声中发展这种兴趣,任其反反复复观察手心手背,小拳头攥起来又松开,摆弄手指脚趾,或者双手抱着小脚丫努力往自己的嘴里送,绝不打扰。直到悦悦暂时对这个游戏失去了耐心,妈妈才会转移她的视线。  

  游戏时间:很多小宝宝都对自己的"手脚"情有独钟,但如果指望他们能因此独处较长时间、让妈妈专心做自己的事,绝对是对宝贝的过高要求。他们通常只能独立玩耍2~3分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特别提醒:这么大的宝宝喜欢把所有的东西往嘴里放,自己的小手小脚也不例外。所以,在宝宝拿手脚当"玩具"之前,彻底给它们做一下清洁。

  1~2岁

  这些声音为什么不同

  毛毛的耳朵特灵,一有动静立刻把头转过去寻找。于是,妈妈就发明了个"敲敲打打"的游戏,让儿子分辨不同的声音。她用金属勺、木制筷子或塑料筷子在木头盒子、塑料碗、不锈钢碗、瓷杯子或玻璃杯、饼干筒等不同的物品上敲来敲去,也给毛毛一把勺、一双筷子,自己敲一下毛毛敲一下。不一会儿,毛毛就玩得得心应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妈妈摆出这些家伙,毛毛就高高兴兴地奏起"锅碗瓢盆交响曲",再不需要妈妈帮忙。 

  游戏时间:兴致好的时候,毛毛能玩上10分钟。如果房间里有什么事情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停留在这上面的时间只有2~3分钟。

  特别提醒: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场地,比如客厅的地板上。四周的杂物要清理干净,保持地板的清洁;如果天气比较凉,应在地板上垫一个垫子,防止宝宝着凉。 

  2~3岁

  穿一串"项链"

  自从妈妈买了一大盒形状各异、花花绿绿的串珠玩具,亲自示范、穿好了一串戴在袅袅的脖子上,她就迫不及待地模仿妈妈的样子、并迷上了它。不同的串珠组合在一起总能让她有兴奋的感觉,所以她喜欢把串珠全部倒出来随意挑选,穿了拆、拆了再穿。

  游戏时间:袅袅属于那种比较坐得住的孩子,她的最高纪录保持在11分钟。但多数3岁以内的宝宝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特别提醒:玩具不能太小,否则宝宝容易放到嘴里,引起危险;玩具的表面一定要光滑、无毒。

孩子可以玩出空间智能
   所谓空间智能,就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婴幼儿时期,需要让孩子形成对物体形状的认知,进而使他形成对于形状有关的"空间关系"的认知,这些关系包括大小、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远近等空间概念。

  空间智能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时期。父母若有这种意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引导,就是能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和提升。比如,去公园时,一进大门,你就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 :"宝宝,你看这两棵大树,哪棵树高一些?哪棵树离我们近一些呢?";"是爸爸牵着你的右手,还是妈妈牵着你的右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空间概念"在耳濡目染中就形成了。

  下面,我向大家推荐几个提升空间智能的游戏,你和孩子不妨试试看。

  1、绕过障碍(适合1~2岁)

  你站在孩子能走到的最远处(先估计一下孩子能走多远),然后在你和孩子中间放一把椅子或别的障碍物。你拍手对孩子说:"宝宝,上妈妈这里来!"当孩子走到椅子前面时,往往会停留并犹豫,这时,你不妨耐心地等待一下。当然,你也可以示意孩子绕着走。如果孩子仍然裹足不前,你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帮助他绕过椅子。此游戏可重复玩几次。

  2、踩方块(适合1~2岁)

  这个游戏利用到家里地上的方块瓷砖或地板,你也可以根据情况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方块,让孩子学着你的动作去踩方块,例如:"我踩一个大方块,你踩一个小方块"。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对基本形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高低不同的瓶子(适合2~3岁)

  在家里找出各种各样的瓶子,让孩子将其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地进行排列。游戏中,你可帮助孩子一起来完成,并提醒孩子先观察瓶子的高矮,再决定如何排列。这个游戏同时也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搭积木(2~3岁)

  利用积木搭建筑物,是最能训练孩子的空间智能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孩子所堆的积木建筑物的质量,是与他在这方面形成的空间概念是否深刻有关。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让孩子了解各种所搭建筑物的形状,并能区分几种基本的几何形体,例如:尖顶房子的几何结构是由一个三角形(上方)和一个正方形(下方)构成的。

  5、走迷宫(2~3岁)

  一些简单的迷宫,你应该经常引导孩子玩。当孩子走到盲道时,你可以反复说:"看,这条路走不通,对不对?注意!不要走走不通的路!"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孩子都对走迷宫十分感兴趣,而走迷宫又是提升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

  6、七巧板(3岁)

  七巧板是中国的传统玩具,是由七块几何图形组成,它包括2个大的三角形片,一个中三角形片,2个小三角形片,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片,而这七块图形又能拼出一个大正方形。

  让3岁前的孩子玩七巧板,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熟悉七巧板的图形片,了解各片的形状名称,并在此基础上,拼出简单的图形。

  TIPS:七巧板自古以来,深受孩子和大人的喜爱。人们能用这七块小板拼出上百种图案,这对于发展孩子的空间想象力,真是功不可没!
 
四种简单方法强化孩子记忆力
   丰富的记忆力为孩子提供很多谈论的话题。反过来,生动的语言又能强化记忆力。这里有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记忆库。 
 
  1.建立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强化孩子的记忆力。例如,孩子睡觉时,把布娃娃放在枕头旁边陪宝宝睡觉。习惯之后,睡觉前孩子会把布娃娃拿到枕头旁边。等孩子会说话了,你可以问他:"让谁陪你睡觉呀?"通过这种方法强化他的语言记忆力。 
 
  2.玩你问我答的游戏。 
 
  通过问问题,强化孩子的记忆力。例如,经过邻居家的时候,你可以问孩子:"谁住在这里呀?"孩子通过思考后回答:"朱阿姨住在这里。"这样能让孩子从记忆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回答问题,锻炼记忆思考能力。 
 
  3.亲子动手,记得更牢。 
 
  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但是,如果孩子单纯通过观察大人的行为而不动手的话,留给他的记忆会很浅。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堆积木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动手,只是大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下次很难记住应该怎么做。如果他自己动手搭积木,下次他还能搭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强化记忆力有一个问题应该注意:孩子记忆的时间很短,因此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强化。 
 
  4.讲自己过去的故事。 
 
  选择一个让孩子印象深刻的经历,和他一起回忆这段经历。开始的时候,主要由妈妈叙述,适当地让孩子做补充,慢慢地让孩子做主讲人。长期下来,孩子的记忆丰富了,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的经历,而且能有调理地整理、重现过去的经历。
 
你知道孩子这些"最佳期"吗
   小天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第一次睁开眼睛,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这种出生后的"认母"现象,是动物智力发展中的"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弥补。小儿心理和智能发育,也存在类似状况,在不同时期抓紧进行相应的教养,则事半功倍。 

  两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

  人在出生以后,虽然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人体,但许多器官特别是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像某些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自行觅食。而人类在出生1年左右,才能做到上述动物生下来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在人生开始的1年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刺激就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一个教育良好的小儿,在1岁时已经情感丰富,表情多变,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所以,应将孩子的周围环境,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环境单调,必然影响小儿心理发育,而恶性刺激会使小儿变得胆小。 

  2岁左右足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小儿学习口头语言的能力提高最快。要想使孩子既懂中文又懂外语,只要用不同国籍的语言与其搭话,小儿可在"无意"中同时掌握两国甚至三国语言。我们一些英语教师夫妻平时多用英语对话,结果孩子的英语竟"不学自通"。 

  3岁左右是识字的最佳时期 

  我的孙子,去年才上幼儿园。许多孩子的家长都知道他认识很多字,问是怎样教的。其实很简单,关键在教学法不能用灌输式,而是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例如,大人打扑克孩子也要摸牌,我们就利用扑克游戏教他认识1~10的数字和AKOJ。后来把纸壳剪成扑克大小,上面写中文字,由易到难,一说打牌了,他就来认字,一面出牌,一面叼出牌上的字,做了数百张牌,很快学了许多字。家里人喜欢唱"卡拉OK"孩子也凑热闹,一边唱一边学上面的字。现在他能唱数十首歌曲,认识千余字了。当然,相似的字常读错,不认识的字还很多;读错我们就告诉他,不认识就说给他听。不讲究系统,不求甚解词意,使小儿在大脑里有一个信息根植就够了。我们从不强迫,只是用卡片、图片、实物引导他,使他在玩中开发智力,据说有1个小孩17个月开始玩识字游戏,6岁时已识字3千。 

  4岁左右是数字概念形成的最佳时 

  此时期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加减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方法当然也是启发诱导,以实物、回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 

  音乐灵感发展的最佳时期为3~5岁

  可以给予音乐启蒙。 

  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3~6岁 

  此时期可以多带孩子游览参观,开拓视野,多讲一些童话故事,并增置智能玩具等。当然,不一定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很严格地遵照以上规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婴幼儿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教育上错过这个时期,就意味着过了一生。无论怎样弥补,结果是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所谓"天才"儿童的培养,就是按发展的规律,"因时"施教的。奉劝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切莫错过教养孩子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从惯用手看宝宝的大脑优势
  您为宝宝是左撇子而烦恼吗?其实宝宝惯用左手或右手都是一样好,都能帮助宝宝脑部均衡发展。 

  柏义已经1岁又10个月大,常常用左手拿着他的奶瓶满足的喝着奶,然后坐上餐桌享用妈妈为他准备的蒸蛋早餐时,总是先用左手拿汤匙,当妈妈说换手时,才会改用右手拿汤匙。妈妈好担心柏义会是一个左撇子,为了避免将来上学后"与众不同",总希望柏义多用右手、并成为习惯的惯用手。 

  当宝宝喜欢用左手抓东西或拿东西时,通常妈妈们就会开始担心宝宝是否是左撇子,而长辈们也多半希望宝宝习惯用右手而非左手,尤其是大家庭围着圆桌用餐,如果习惯用左手吃饭,常常会和邻座的人相碰,造成麻烦,而中国字也比较不适合用左手书写。因为这些种种外在环境的因素,家中一但有惯用左手的小孩,经常从小就会被要求改用右手,这也是中国人比较少左撇子的主要原因。 

  其实宝宝习惯用左手,妈妈实在不用太担心,因为不论宝宝是用左手或右手,当双手在操作事物时,也同时刺激大脑发育,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 

  从左右手的惯用来看大脑的发展 

  从我们人类的大脑功能来看,当我们的左手、左脚碰触到东西后,会将感觉传回右脑,而右手、右脚碰到东西的感觉会传回左脑。左右脑会把所有的讯息统整后,再发出命令,执行动作,因此,左手和脚的动作命令是来自右脑,而右手和脚的动作命令则是来自左脑,所以不论是左手或右手,都会刺激大脑发育,同时帮助左右脑的发展。 

  而一岁之前的宝宝,左右脑的功能尚未分化,而左右手也尚未分工,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经常是用双手来拿奶瓶,用双手、双脚来爬行。 

  到了二岁时,左右脑逐渐分化,可以隐约看出宝宝习惯用哪一只手拿东西,用哪一只脚做动作。三岁时,宝宝的动作更协调,身体的各种动作反应变成反射性行为,不再需要大脑皮质来控制,因此,大脑皮质转而负责较高层次的学习认知工作了。到了四岁,宝宝惯用哪一手的习惯就会很明显了,而且宝宝用手做事情的机会也变多了,这时候宝宝都会主动以惯用手来操作,而对应到的也就是大脑功能比较优势的一边。 

  宝宝的惯用手习惯是遗传而来 

  我们可以从宝宝使用左右手的习惯,观察宝宝是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外,其实绝大多数宝宝惯用手的习惯是家族遗传。例如:爸爸妈妈其中有人是左撇子,宝宝会习惯使用左手的机会也就相对提高。从研究数据来看,大部分惯用左手的宝宝,都可以从亲属中找出相同属性的长辈。而宝宝习惯用左手,这表示宝宝的右脑比较优势,妈妈应该顺应宝宝的优势让宝宝尽情发展,而不是强迫宝宝一定要改用右手,造成宝宝的适应不良,得不偿失。 

  宝宝是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 

  我们都知道大脑分有左脑和右脑,而左脑负责逻辑、文字、数字、分析、次序、数列等活动,比较偏向理性思考,被称为「知性脑」。而右脑则掌管颜色、图像、感觉、想象、创造力、鉴赏绘画、音乐、舞蹈等功能,负担较多情绪处理,又称为"艺术脑"。 

  聪明的妈妈应该从宝宝用手习惯去了解宝宝是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然后给予宝宝适当的训练和刺激,才能促使宝宝的学习能力及思考创意愈来越敏捷,越来越杰出! 

  不要强迫宝宝使用他不惯用的那只手 

  从大脑的结构来看,宝宝惯用左手或右手的习惯,和宝宝的大脑特质有直接的关系,反而和宝宝的聪明才智、叛逆与否没有绝对的关系。有时候妈妈会听见长辈或外人说:左撇子的宝宝比较聪明,但是个性比较叛逆!这其实是无稽之谈,不论宝宝是用左手或右手,只要妈妈用心引导,每个宝宝都是聪明又乖巧的小天使。 

  但是有时候妈妈会碍于社会规范,总希望宝宝能使用右手,一但发现宝宝使用左手,就很希望改变这个事实。当宝宝1、2岁的时候,妈妈可以试着把东西放在宝宝的右边或右侧,尽量制造宝宝多使用身体右半侧的机会,但是千万不可以强迫宝宝一定要用右手,或以言语不断的纠正,那样做容易造成宝宝害怕、有挫折感,变得不喜欢动手操作。 

  到了宝宝3岁以后,使用左手或右手的习惯已经很明显了,妈妈就应该让宝宝顺其自然,这个时候妈妈若担心宝宝将来学写字,有左右颠倒的顾忌,强力介入宝宝惯用手的使用,等于是在强迫宝宝使用他自己比较弱势的手去学习,这样做就好比一个马拉松选手被强迫参加短跑竞赛;一个短跑健将被迫参加马拉松比赛,然后两个人跑出来的成绩都不理想,再被说成选手不够努力,这是不公平也不对的。 

  跑步的比赛如此,左右手的习惯也是如此。短跑和长跑都是在跑步,左手和右手也都是手。聪明的妈妈让宝宝顺其自然的发挥所长,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说强迫宝宝改变用手习惯,还不至于会阻碍宝宝的发展,但长久下来让宝宝处于挫折与无助感中,容易造成宝宝说话结巴、神经紧张、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相信这都不是妈妈们乐见的事。至于左撇子学写字的问题,妈妈们就不用太担心,宝宝在刚开始学写字时,的确比较会有写出来的字是左右颠倒的情形,但是只要请宝宝多观察几遍自己写的字和书上的字有哪里不同,宝宝很快就会自我纠正,以后写错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可以多刺激不常使用的那只手,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妈妈思想开通,当妈妈了解宝宝惯用左手的原因后,较能接纳宝宝这个行为,不再像从前用打骂的方式强迫宝宝一定要改用右手。不过的确可以多刺激宝宝不常用的那只手,左撇子的宝宝可以让他学着用右手捡球;同理,惯用右手的宝宝可以学着用左手捡球,因为在双手操作中,宝宝同时也刺激了左脑和右脑的活动,多刺激脑部活动对宝宝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但是遇到宝宝要操作精细动作时,例如,吃饭、画图等就别强迫宝宝一定要左右开弓"右手写字、左手做事"。 

  只要妈妈顺应宝宝的自然发展,接纳宝宝与生俱来的特质与能力,从旁协助与引导,宝宝惯用左手或右手都可以发展得一样好,大脑的发展也会全方位喔!
 
 
四岁内,开发哪些智能
   根据实验研究表现: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4-5岁儿童通过朗诵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4岁以内是儿童形成观感知觉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情绪和感性为主,以后才是以知识为主。

  因此父母对孩子应以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为主,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更忌急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讲究科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

  然而,对孩子的启发,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带领孩子上公园。进大自然,游玩时,可运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中丰富有趣的知识,如昆虫、植物、名胜古迹等,采用边游玩边观察,边讲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孩子提问的好习惯。为入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那些不顾儿童成长规律,拔苗助长,一味地让孩子读英语、背古诗、做算术,0岁识字,三岁扫盲的父母,并不可取。

  但担心孩子太小,怕用脑过度也是错误的。三岁孩子的大脑已达成人的80%,是智力发开的关键时期,孩子大脑在丰富的环境和合理的引导等外来刺激下,脑细胞反获得急恰在此时生长,开始工作,并逐渐发育成长,成熟。因此对三岁以前的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启迪。 
 
儿童注意力训练
  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一) 吉米诺骨版
  (二) 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三) 让儿童在8-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四) 让儿童在竖排的数字中顺序找出数字1-10,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五) 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有几个衣服架。(形象辨别训练法) 
  (六) 让儿童在有多种动物的画片中找出与动物数量相应的数字。
  (七) 成人依次念下列的动物名称和水果名称,让儿童听到动物名称拍一下手,听到水果名称拍两下手。(快速反映训练法)公鸡,大老虎,苹果,梨,兔子,香蕉,长颈鹿,桔子,西瓜,菠萝。
  (八) 成人无规则地说出人体器官的名称,让儿童快速指出来。然后调换方式,让儿童说出人体器官名称,成人指出相应的器官。
  (九) 让儿童把一个乒乓球向上抛出,然后接住,反复20次。
  (十) 成人把一些米柴棒胡乱地堆放在一起,要求每根米柴棒至少与另外一根相接触,然后让儿童把米柴棒一根根地拿起来。要求在拿起米柴棒时越轻越好,尽可能不要使其他的米柴棒被触动。(延时训练法)
  (十一) 成人给儿童许多块各种形状的积木,让儿童把这些积木一块块叠加起来,叠加得越高越好。在儿童进行叠加时,成人要指导儿童尽可能地慢慢叠,这样会叠得高些,并提醒儿童注意平衡。
  (十二) 让孩子看一张画有数种动物的图片(或东西,实物也可以),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看完,开始时间可长些,逐渐减少看的时间,将图片拿走后,让孩子说出图片上有哪些动物。如果他记住的不多,可能将动物分类记,如兽类有几种,鸟类有几种,鱼类各有几种,这样就能记得快些。   
  (十三)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鞋子是什么颜色。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孩子的衣服鞋子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个游戏的更大兴趣。
  (十四) 妈妈和孩子两个人以打电话的方式来玩这个游戏。妈妈可以问孩子家庭住址,家里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生日,特别是名人生平等。
  (十五) 妈妈可以将家里的小动物玩具集合起来,事先给每个小动物编上号码,开始时让每个小动物都站在自己的号码上,请孩子记住,然后妈妈再将号码拿起来,并把号码弄乱,再让孩子给每个小动物把它们原来的号码贴上,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够准确地把号码和小动物一一对号入座。
  (十六) 你和孩子有空时可以玩记忆游戏,写一些词语,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前往后、从后往前)记住。当然,其中有一个秘密,就是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来记住这些词语。比如:1、太阳、2、鞋子、3、膝盖、4、门、5、蜂厢、6、手杖。你可以设想一些荒谬的画面,一本书在燃烧,因为太阳藏在里面;你把鞋子扔到邮箱里所以得整天单脚跳;一匹大马踩在你的膝盖上--哎哟,好疼;你的卧室门打不开了,因为一张巨大的邮票把它帖得牢牢的;你打开收音机,被里面蜂厢里涌出的大群蜜蜂给蛰了一顿;你用手杖来搅一杯茶等。
  (十七) 宝宝画册:家长带孩子外出或旅游时,要提示孩子他看到些什么?回到家后,让孩子用画笔把他在游玩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全部画下来,并把这些画集结成册装订好。这个游戏孩子一定喜欢,而且还能练习他的绘画能力,等孩子长大一些,这本画册也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纪念品。
  (十八) 连锁记忆法就是运用了这个记忆规律。它告诉人们,当需要记忆大量独立的信息时,可 以人为地创造一种联系,使许多独立的信息成为一个组块,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幼儿 要记忆许多动物的名称,"大象、老鼠、猫、狗、猪、鸡……"家长可以这样指导幼儿运用 连锁记忆法。先教幼儿把"大象"与"老鼠"联系起来,如可以这样想象"老鼠钻到大象的长鼻子里了。"再把"老鼠"与"猫"联系起来,如可以这样想象"猫抓住了老鼠",再想 象"狗与猫在打架",再想象"狗与猪是好朋友",再想象"鸡站在猪的身上"……这样就 把这些内容连锁起来了:只要一提到"大象"就会想到钻到它长鼻子里的老鼠,然后就会想 到猫抓住了老鼠……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一) 找不同训练法: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二) 找相同的训练法: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作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三) 合成训练法
  1. 父母与儿童一起数数,每人依顺序数3个数。
  2. 如父亲:1,2,3, 母亲:4,5,6 
  3. 儿童:7,8,9
  4. 父母拿出一些书,然后与儿童一起整齐地摆到书架上。
  5. 要求父亲一次摆一本,儿童一次摆2本,母亲一次摆3本。
  6. 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幼儿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幼儿照原样摆上。   

    第三阶段:记忆增强训练
  (一) 信息减少训练法
  1. 成人在桌子上摆出下列玩具,让儿童看一分钟,然后家长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小刀,手表,水杯,小狗,让儿童说出减少了什么。
  2. 书,小汽车,铅笔,水杯,布娃娃,小狗,手表,剪刀,小瓶子,帽子,小刀,扣子
  (二) 成人先说了下面第一句话,然后再说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少了什么字。
  第一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还剩下1只,后来有1只非常大的鸟飞到树上来了。
  第二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后来有1只飞到树上来了。
  (三) 信息增加训练法:成人先念第一句话,然后再念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出了什么字。
  第一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第二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2个苹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四) 信息增失训练法
  1. 成人把下列物品摆在桌子上,让儿童看1分钟,然后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钥匙、汽车;加上苹果、饼干、圆珠笔、夹子、火柴盒。
  2. 物品: 橡皮 书 水杯 眼镜 钥匙 积木 汽车 小刀 磁带 尺子 硬币

  (五) 动作训练法
  1. 成人依次做下面4个手势,让儿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双手握拳。
  第二个动作:双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个动作:双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个动作:双手伸出小拇指。
  2. 成人依次做下面3个动作,让儿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把一块糖放到茶杯里,然后倒进一些凉水,再把杯盖盖上。
  第二个动作:用4块积木任意组成一个图形。
  第三个动作:用铅笔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积木上敲两下。
  (六) 连续命令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成人连续发出几个命令让儿童按顺序去完成。
  1. 成人依次把下列3个命令告诉儿童,待说完后,让儿童按顺序完成。
  第一个命令:把门打开。
  第二个命令: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盖上盖子。
  第三个命令:把3个玩具(成人任说3个儿童常玩的玩具)拿到桌子上来。
  2. 成人依次把下列3个计算题念给儿童听,念完后,让儿童按顺序说出3题的答案。
  第一题:1加上2等于多少?

  第二题:2加上3等于多少?
  第三题:1加上4等于多少?
  (八) 广度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念给儿童听一些记忆材料,听完后立即让儿童复述出来。具体训练题举例:
  1. 家长把下列四组汉字依次念给儿童听,每隔一秒钟念一个字。念完后,立即让儿童复述出来。
  第一组:书 球 第二组:电 水 车 第三组:好 吃 天 风 第四组:走 饭 花 灯 狗
  2. 家长把下列四组数字(每组两批数字)依次念给儿童听,每隔一秒钟念一个,念完后,让儿童倒复述出来,如家长念:"2-4",儿童念"4-2"。
  第一组:2-4 0-8
  第二组:3-7-4 6-2-8

  第三组:5-2-7-9 4-3-8-5
  第四组:6-5-2-7-3 9-4-8-6-1
  3. 家长依次念下列三组材料,每组必有汉字和数字。家长每隔一秒钟念一下,念完后先让儿童按顺序复述数字,然后再让儿童按顺序复述汉字。如:家长念:"8-天-6-纸-2-车"儿童:"8-6-2";"天-纸-车"。
  第一组:"8-天-6-纸-2-车"
  第二组:"3-好-4-水-2-画-7-灯"
  第三组:"9-跑-6-球-4-床-5-电"
  4. 数字记忆:从两位数开始,任意说一些数字,如12,15,19,28,每个数字之间保持一秒钟的间隔,让孩子跟着说,如能跟上,则将数字增至三位,依此类推,增至四位。五位……,看孩子能记住哪些数字,记住几位数字,还可以让孩子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数字材料。
  5. 实物记忆:观察商店的橱窗,然后背诵陈列的商品,观察文具盒里的物品,然后背诵盒中共有多少件东西;观察公园里的花坛,然后背诵有几种颜色的花等。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训练阶段
  (一) 对偶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同时让儿童识记两种相互关联的材料,然后让儿童根据一种材料回忆相关联的另一种材料。
  (二) 顺序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让儿童按顺序识记一些材料,然后遮住材料并逐个把材料内容显露出来,每显露出一个材料,让儿童回忆出下面紧接着的内容。 
  具体训练题举例:
  1. 成人找出一些图片,先把图形用纸片遮住,然后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个个显露出来让儿童识记。给儿童看3遍后,把图遮上,然后每露出一个,让儿童说出下面的一个是什么。
  2. 成人让儿童看下列方框中的数字1分钟,然后遮上数字,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数字显露出来,每显露1个数字,让儿童说出它右边的数字(如果儿童第一遍完成不好可重做)。
  1 3 8 2 5 9 0 12 4 7 10 15 17 20

  (三) 插入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先让儿童识记一些材料,识记完后不马上让儿童回忆,而是接着让儿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再让儿童回忆前面识记过的内容。
  (四) 数字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目的是,通过让儿童记忆大量的数字,达到发展记忆能力的目的。前面谈到过数字是最难记忆的材料,因而也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记忆能力的材料。
  (五) 频度训练法: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反复向儿童出示一些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出现多次,让儿童记住这些材料出现的次数。
具体训练题举例:家长准备7种动物的图片,如:兔子、狗、马、猴子、大象、长颈鹿、羊。然后按下列顺序呈现给儿童看,每个图片一秒钟。然后让儿童说出,兔子和大象的图片出现过几次。如儿童完成不好,可重复一次。兔子、猴子、长颈鹿、兔子、大象、羊、狗、马、猴子、大象、兔子、猴子、大象、长颈鹿。 家长依次把下列数字念给儿童听,每秒钟念一个。念完后,让儿童说出5,6,这两个数字各念了几遍。如果儿童完成不好,可重复一次。5-4-3-6-8-5-8-5-2-9-6-1-5-2-7  
  第五阶段:多种能力协同训练阶段
  (一) 找规律训练法:找规律训练法是一种训练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这种规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儿童观察一些材料,使儿童通过这些材料的前后顺序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 找关系训练法:找关系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找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儿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的方法。

    具体训练题举例:

  1. 成人把下列句子念给儿童听,让儿童回答问题: 太阳与白天的关系,就如同月亮与什么的关系?

  2. 爷爷与爸爸的关系,就如同爸爸与谁的关系? 农民与农田的关系,就如同工人与什么的关系?

  (三) 找同类训练法:找同类训练是一种通过让儿童寻找一些词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达到训练儿童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方法。

  具体训练题举例:成人把下列5个词念给儿童听,让儿童找出哪个词与其他4个词不属于同类。
 
  椅子 桌子 凳子 沙发 躺椅

  (四) 创造能力训练法:创造能力训练法是通过让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创造技法,从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训练方法。
    具体训练题举例:成人把下面的例题念给儿童听,让儿童想出一些类似的,把几个物品组合起来,以达到创造出一个新的物品的目的。
  1. 人们把汽车和船的特性组合起来,制造出了水陆两用汽车,这种汽车既能在水里航行,又能在公路上行驶。
  2. 直升飞机能街垂直起飞,但是速度没有喷气式飞机快,人们把直升飞机和喷气式飞机组合起来,制造出了既能垂直起飞,起飞后又能变成喷气式飞机的两用机。
  注:家长要指导儿童怎样去把物品组合起来,使儿童明白组合的原理是要把原来物品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盲目地乱组合。
  3. 成人把下面的例句念给儿童听,然后让儿童说出"小刀"除了用来削东西外,还有什么用?
  4. 以上是最常用的一些训练创造能力的方法,家长要引导儿童开动脑筋,从各方面想问题,说出"小刀"的用途越多越好。
  A. 例句:杯子除了能用来喝水外,还有以下的用途--
  ①用来养小鱼。② 用于去商店买盐、油等。③ 用来煮食物。④ 用来插花。⑤ 倒过来用于插蜡烛。
  (五) 逻辑推理训练法:逻辑推理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掌握各种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从而训练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方法。
  具体训练题举例:
  1. 成人先把第一组逻辑推理念给儿童听,让儿童判断推理等是否正确,然后再让儿童推理出第二组逻辑推理题的结论。
  A. 第一组:① 所有的生物都会死去。② 狗是生物。③ 所以狗会死去。
  B. 第二组:① 所有的桂花都在八月开花。② 现在公园的桂花都开了。③ 所以……
  2. 家长先把第一组逻辑推理题念给儿童听,让儿童判断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再让儿童推理出第二组逻辑推理题的结论。
  A. 第一组:① 苹果、梨、香蕉、西瓜都是水果。② 苹果是水果。③ 梨也是水果。④ 香蕉、西瓜也都是水果。

  B. 第二组:① 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都是交通工具。② 汽车是交通工具。③ 火车也是交通工具。④ ……
  (六) 字词练习法:利用简单的字词,训练自己的文字流畅,例如列出与"流"字同部首、同音、同韵的字。列得越多越好,当你想不出来时,翻翻字典,你会发觉还有好多的字是你会的,但却没想出来;这时问自己"为什么?"经过练习几次后,必会文思泉涌,思考比较流畅。
  1. "文字接龙"也是很有趣的字词练习法,比如由"下班"的"班"接"班长",然后由"长"接"长高",如此接下去越长越流畅。长高→高兴→兴奋→奋斗→斗士→士林→林口→口粮→粮食→……
  2. "叠字词"是利用字词重叠,如"妈妈""家家"或只叠上面一个字,如"绿油油"、"冷清清"……也可以想出一些上下都重叠的字,如"明明白白"、"劈劈啪啪"……让你想到一些"叠字词",把握时间尽量多列。
  3. "字头、字尾"也是训练文字流畅的方法,例如"冒险"→"冒充"→"冒泡"……这是字头词;而"冒险"→"危险"→"好险"→……则是"字尾词"。
  4. 字词练习还有很多方式,如"同义、反义字词","成语接龙","字词比拟",提出一个字词来自由比拟,如"童年"像一张张白纸,像一棵小树,像……字尾词的训练同样有相同作用。例如"鲜红"→"紫红"→"粉红"→"淡红"……
  (七) 变通力训练
  1. 题目:轮船快沉没了,哪些东西可以救你一命 要求:举出四件物品分,十件100分。
  注:当然是可以浮的物品,或是有运输工具载你离开。首先不妨从能浮的物品做思考,在船上有哪些是木板制的物品,且越宽大越好;能浮在水面的任何物品,还有哪些材料可提供你浮在海面上的需求?想出该物品后,再引伸出以该物品制成的成品,然后试着使用蜘蛛网式思考看看。
  2. 题目:从顶楼到一楼有几种方法下楼?
  要求:举出五种方法60分,十一种100分。
  注:如果你想到楼梯、电梯、电扶梯、跳楼……答案,这些都很正确,但未免也太"落伍"了,在创意的领域内,这几个答案并不能给分,因为这是不靠"努力"得到的。
  善用大楼建材或房间设备,应该会给你一点启示,或是利用现有的交通工具;甚至也可以从玩具、卡通里找寻灵感,只要能下楼,不要担心想的答案太荒谬,而怕别人笑。
  3. 题目:太阳是什么?
  要求:说出八个句子60分,十六个100分。
  如果太阳是燃烧的球,它像什么?如果天空是一块白板,太阳在白板上是什么?如果把太阳的缓慢移动加以想象,它是什么?如果天空是一片薄而发亮的纸板,在天空这块大板上,它是什么?
不同的思考方向,促使新颖多样的创意产生,这不是直线式思考所能做到的。
  拿十个塑胶袋,组合成一件独特的视觉造形。
  单单一个塑胶袋就可以摆出很多形状,这种"可塑性"相当大的物品提供我们广大的想象空间;把塑胶袋吹满气,就鼓得像个气球;稍微放出一些气,所产生的"皱纹"别具风味;放光了气,压平后像纸一般;拿刀割成一条条的,可粘连也可分列;甚至用火烧它,扭曲得不成"物"样。十个更有得瞧了,除了上述几个方法外,还有什么妙招吗? 
 
你有情商培养的误区
   情商培养似乎是个老话题,但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做好,很多自以为对的做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还往往适得其反。

  3岁前务必亲子同住

  亲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亲子关系。宝宝出生后,要坚持母乳喂养,多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宝宝哭的时候要马上照料,使宝宝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不能孩子一哭就给予安慰,否则会惯坏孩子。殊不知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能用哭来表达需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那么将来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现急躁攻击或者冷淡孤僻两种极端。

  专家说:"小孩三岁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了美国,把她丢给了爷爷奶奶。年老的爷爷奶奶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她,所以倪倪小时候过得很孤独。她六岁的时候父母回来了,但倪倪已经变成一个有自闭症的小女孩。

  抑制锻炼必不可少

  八个月时,宝宝的情绪抑制中枢开始发育,这个阶段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抑制锻炼。一些坏习惯如果这个时候不纠正,将来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佳佳在幼儿园时老喜欢打小朋友的脸,老师怎么说她都不听。原来佳佳以前打过奶奶一巴掌,奶奶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笑了,于是佳佳就把打别人嘴巴当成打招呼的方式。

  一些父母觉得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很困难,专家给出了几个好建议:

  彤彤老喜欢把东西塞到嘴里,怎么办呢?爸爸妈妈可以在彤彤喜欢的东西上涂一层大蒜汁,告诉她那是臭的、辣的,不要放到嘴里。彤彤真的尝到苦头后,就再也不会把东西放到嘴里了。

  有些小朋友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一离开就哭闹不止,这时妈妈可以和小朋友玩"byebye"游戏。和小朋友说"byebye",暂时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要让小朋友觉得妈妈不是一直离开,她还会回来,这样,小朋友上幼儿园就不会一直哭闹不止了。

  有意识培养承受力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承受能力差,经不起一点挫折。专家指出,承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游戏就有输赢,不要老是让着、迁就孩子。平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称赞其他小朋友,让孩子知道优秀的人不止他一个,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

  承受力的培养可以从平常的游戏开始训练。专家提供了三种游戏方案: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和角色游戏。父母可以循序渐进,带领小朋友开展这些游戏,并从中教会小朋友如何与人相处,接纳他人,学会承担失败,克服困难。
 
要聪明玩拼图
  常做游戏或摆弄某些玩具,宝宝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敏。"拼图"游戏就有这样的功效。

  玩拼图的好处

  玩拼图是一项综合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训练:孩子先要观察范例上的图形,再用脑想,最后动手挑选出适合的图形块、把它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其眼、脑、手要一齐"动",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偷懒儿"。

  孩子用三四块色块拼出小熊维尼的头,他会有一种成就感,自信由此产生。在宝贝高兴的时候,趁机告诉他每一个色块是维尼头的一部分,而这几块就是几个"部分",合在一起就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头。如此,孩子就不难理解"局部"与"整体"的概念和关系了。

  玩拼图的窍门是先找"边",这样才能拼得又快又准。而由"边缘"往"中间"延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学习顺序、秩序的过程。

  拼的时候孩子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反复的尝试对他们来说也是抗挫折训练,对提升其耐心、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挑选拼图的N项注意

  材质安全无毒,每一色块边缘要光滑,以防划伤孩子的手。

  适合孩子的年龄,宝宝越小,图形块应越少、越大,拼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随着宝宝长大,图形块应越多、越少,图案也越复杂。总之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 
 
宝宝的认知世界
   三岁以内的宝宝处在心智发展的感觉运动阶段,他们是通过各种动作以及视、听、触、味、嗅等感觉能力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而对于各种概念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慢慢知觉和理解。比如家长给几个月大的宝宝喂糖水,以后他可能就不喝白水了,白水和糖水看起来没有差别,但宝宝只需用嘴一尝就知道是哪个,假如我们给他的是黄色的橙汁糖水,宝宝则看到无色的饮料就要拒绝了。

    宝宝对于事物的理解也需要亲身感受,比如告诉宝宝小白兔的特征是白白的身子红眼睛、长长的耳朵三瓣嘴,他若是没有亲眼见过,还是无法理解这小白兔指的是谁。家长应该拿着画片一边讲一边指给宝宝看,等他再见了小白兔就自然能叫出名字了。

    宝宝懂得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同样需要不断亲身经历,比如宝宝闻到刚出锅的鸡蛋羹的香味馋的立刻想吃,妈妈说"烫,不能动"是无效的,宝宝伸手摸到了挨了烫才能真正明白妈妈的意思。再比如宝宝要够高处的玩具,会自然地爬到旁边的椅子上,但椅子如果不在旁边他就不懂得可以搬一个过来,只有经过家长的不断示范才能逐渐学会。

    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需要不断地积累动作和感知的经验,从切身感受的成功或失败中获得知识,逐渐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世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发展生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重视幼儿期的大脑发育
   最近有关大脑发育及其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证明了婴幼儿早期抚养与教育的重要性质。这些研究成果重视婴儿所遭受的各种经历,并且肯定了父母和抚养者在安排这些经历中的关键作用。除了抚养和教育婴幼儿,从事婴幼儿研究的专业人员还能通过可靠的研究,为家长们提供信息、引导和帮助父母成为他们孩子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教师。
  在过去的10年到15年间,神经科学家在大脑怎么发育和何时发育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化的认识。现实生活中所有生物的大脑比任何一种机器都要复杂得多。神经科学家现在可以运用最新的技术来检查大脑并观察大脑的运行。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与磁共振成像技术(MRIs)能够使科学家观察到,当一个人进行一种特殊的行为时,他大脑中哪一部分被激活了。此类相关的不需手术的技术能使医生和研究人员以过去根本不能实现的方式研究大脑运行。相关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有关大脑成长与发育的新信息,从而能够指导从事婴幼儿研究的专业人员抚养孩子以及帮助家长。
  婴儿令人惊奇的大脑生命最初的三年是大脑迅速生长变化的时期。神经科学家发现,树突和神经键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能量。婴幼儿的大脑将使用相当于成年人两倍的能量。婴儿在这个阶段学到的东西比生命中其它任何阶段都要多。婴幼儿的大脑通过组织和定制来满足他们的具体需要。不论是由基因代码决定的自然发育过程,还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创造一个独特的大脑来说都是必须的。设计有助于孩子大脑发育的物质环境并提供这种抚养关系,是成年抚养者的作用和责任。并且这种先天和后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等到婴儿出生才始。
  婴儿的大脑:未完成的工作在出生时,婴儿的大脑处于一种未发育完全的状态。在婴儿的成长、成熟和经历世界的过程中,大脑是身体中变化最大的器官。像心脏和肝脏这样的器官会不断长大,但发挥作用的方式同婴儿出生时相同。但人的大脑却是可适应的,所以一个婴儿不论在哪里出生都会成长和学习。例如,每一个健康的婴儿都有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但其学习的语言种类却依赖于他出生时听到的。类似的,每一个婴儿都学习文化规则和传统,但婴儿们只学习他们出生时所处的那些文化。大脑通过这种方式变得可适应是因为两个因素决定了它的发育,一是基因代码,另一是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大脑发育的专家把它们称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天和后天先天因素指那些决定大脑发育的基因因素。人类DNA中的编码是一张决定所有发育时间和序列的蓝图,当然也包括大脑的发育。后天因素是指环境因素对发育的贡献。多年以来,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最终决定了一个婴儿的性格。  
  环境对大脑的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最佳的大脑发育依赖于良好的健康条件,抚养者正确的经验和适当机会的刺激。充足的睡眠对大脑的发育是重要的,提供充足睡眠和安静时间的稳定生活规律是关键。婴儿所处的环境因素包括母亲怀孕时消化的食物和物质,爱,人们,地方,营养物质,书籍,玩具,社会交往以及婴儿出生后所听到的语言。
  婴儿早期的经历会引起其大脑的生理变化,最终极大地影响其将来的生活。 大脑中的神经纤维链上述生理变化将会导致脑细胞为婴儿有效思考和反应而组织。一个神经细胞或脑细胞,不可能独立地处理信息,它必须与其它神经细胞联系起来才能使神经化学物质得以传递。就像我们前面讨论的那样,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相连,从而使化学信号得以依次传递。当感官被外界环境刺激时,信号需要沿着这些相连神经细胞中的神经纤维链从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最终返回感官或肌肉,从而产生一个声音,一种动作或其它反应。这些神经传输必须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良好的神经传输纤维链对这种几乎瞬时的传输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与外界环境反应而产生的经验会使信号沿着特定的神经纤维链传输。一条神经纤维链使用的时间越长,它在大脑中永远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些与其它神经细胞不相连的神经细胞将会消失,那些不被反复应用所强化的神经纤维链也会消失。因此,丰富多样的经历实际上会构造婴儿大脑的结构。
  脑细胞与其它细胞相互神经接点发生在婴儿出生前,但大量的神经接点出现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大脑神经接点决定了一个孩子怎样在世界上活动。通过建立神经接点并消灭不用的脑细胞,在3岁时孩子的大脑将比出生时掌握更多先进的能力。
  家长和抚养者作为他们孩子的世界的设计者,在帮助婴儿大脑建立这些神经接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和主要抚养者提供各种经验,为孩子在阅读、语言、人际关系、运动和情感方面的能力形成打下基础。 机会的窗口大脑具有显著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大脑中神经神经纤维链的发育结构变化可以产生。但科学家发现,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存在某些"敏感时期",此时大脑特别地想接收和学习某种信息。在这些敏感时期,支持特殊活动的神经联系可以非常容易和有效的创造出来。换句话说,当大脑为诸如语言,运动和阅读等活动发育时,存在 "机会的窗口"。机会的窗口是会关闭的。对于一小部分活动,一旦敏感时期过去,就没有更多的神经接点出现,机会的窗口将会完全关闭。然而对于大多数活动,学习仍然能够发生。虽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和较大困难,但这种能力仍可以发展。比如,考虑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情况。对于那些学习语言的机会窗口仍然开放的孩子,他们可能比父母或十几岁的兄弟姐妹学得更快。他们可能掌握更好的语法并带有很少的口音。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大脑主要准备学习语言。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可能变得更加困难,讲第二种语言的人可能不熟练。大脑的每一种系统(视觉、听觉、语言、情感和运动)都有自己的机会窗口。
  大脑以波浪式发育,对一个孩子发育的每一项技能,窗口的出现的时间都不同。大脑的适应性同时意味着,那些负面的经历或者合适刺激的缺乏可能产生严重且持续的影响。大脑的神经接点会被这些经历所改变。研究表明,在充满玩具和其它老鼠的笼子环境里度过早期生活的老鼠,比那些生活在布置稀少的笼子里的老鼠具有更多的神经键。那些生活在严重缺乏和忽视条件下的孩子,和那些在积极的支持性家庭中经历丰富日常生活的孩子相比,有较小和欠活跃的大脑。这种缺乏定然会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那些研究罗马尼亚孤儿发育过程的研究人员也证实了这一点。诸如缺乏与成人的交流、限制在婴儿床、恶劣的饮食和缺乏刺激等极端的条件,都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开始于产前并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增长。虽然这种依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会持续发展,但早期时间对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它会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孩子对主要抚养者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感,这种机会窗口将一致开放到孩子两岁的时候。过了这段时间,依恋感的发育以及支持它的大脑回路发展,将会变得十分困难。当一个婴儿出生时,它对抚养者安全的依恋感是从"协调",或者说是父母理解婴儿暗示,恰当反应并满足婴儿需要的能力发展而来的。信任从这种亲密互惠的关系发展而来,从而使父母对自己满足孩子需要的能力更加自信。
  日常正面的相互作用,对婴儿大脑在情感规范和与其他人联系方面的发育打下了基础。除了对父母外,依恋感主要和抚养者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抚养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婴儿的暗示并满足其要求。一个婴儿信任感发育的同时,上万亿个神经接点在大脑的语言、智力、感官和运动区域形成。大脑中化学和物理的条件将因为输入而成熟。婴儿在其生命中的第一年所经历的爱、信任和鼓励将成为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部分。
 
培养孩子音乐方面的兴趣
   音乐是表达心灵感受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音乐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孩子对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等。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让音乐伴随着孩子的活动。如起床时,播放一些活泼、有力的乐曲;吃饭时,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临睡前,播放一些轻松、安静的乐曲。在游戏时,可以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做动作(律动),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这可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和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能力。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可选择和谐的乐曲作伴奏,增强情感的渲染。给孩子播放乐曲时,首先可选用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如儿童声乐、动画片中的音乐等,此外,可选用古典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施特劳斯的《兰色的多瑙河》、舒曼的《童年情景》等。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件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或进行一些舞蹈、唱歌方面的指导,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她去学,就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
  每位家长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而孩子是否聪明,是有客观标准的。
  聪明的家长会通过引导孩子的活动来判断他们的智力材况,比如:让孩子同你对话,就能知道孩子的口齿是否伶俐,语句是否流利,逻辑思维是否有条理。让孩子复述发生过的事情或听过的故事,就可以知道孩子记忆力的强弱、兴趣的浓淡和注意力的持久程度。让孩子看图说话、讲故事,就能测知他想像力的丰富和敏捷程度。让孩子判断某些玩具和实物的大小、多少、粗细、长短。厚薄、轻重、高矮,就可以测查出孩子对数的认识,了解他思维的快慢和判断力的强弱。
  其智力发展的水平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测试,智力测验就像一把尺子,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它来测量,看看自己与同龄孩子相比,智力处在哪个等级上。目前国内常用的智力测验有斯丹福一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用于学龄前儿童的还有格赛尔发展量表、CDCC智能发育量表等。有心的家长可以领孩子到智力测量机构去测量一下。
  按照我国目前一般采用的分类标准,智商在70以下的为低能儿,90~110的为智力中等儿,110~120为智力中上儿,120~130为优秀儿,130以上为非常优秀儿,140以上可视为智力超常儿。比如,一位6岁儿童能顺利地通过测验量表中6岁年龄组的试题,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6岁,他的智商IQ=6/6X100,即100;而如果6岁的孩子成功地通过9岁年龄组的题,则他的智力年龄为9岁,所得智商为150。因此,可以说,智商(IQ)就是智力年龄与实验年龄相比所得的商数。
  智商测验的内容,着重测查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比如,有测量动手画图、识别图形、数数、辨色、解决问题等题目;也有测量孩子操作反应速度的译码等。这些专门的智力测量工具与平常书籍、报刊中所提的"智力测验",相比更加科学。它们不是偏题、怪题,也不是想当然地确定为测验题目的,其每一道测验题都经过在相当大范围内对儿童进行抽样试验,把不能区分出智力好坏的题目去掉,把能区分出儿童智力水平的题目保留下来,组成的这样一些可以称之为"尺子"的智力测验。因此,平时我们在书、报中看到的题,只可做练习之用,不可凭一道、两道题的成绩就断言这个小孩是否聪明,即使是心理测验标准的量表,也只能帮助我们大体了解孩子的智力状况,以帮助家长从多方面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检验孩子是否聪,明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为看到孩子一次测验的智商不高,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认为他没有希望成材。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教育可以大大地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
  
  没有条件给孩子作正规智力测验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孩子的智力状况。这需要家长有一走的儿童发展知识,还要将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较。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一些最基本的指标,如孩子生下来一个月内要能认得出成年人的脸,并能对成年人的逗引作出反应,一个月后,小儿听到铃声应能转头跟随;看到移动的物体能用眼睛盯着它。再长大一些时,动作的发展遵从抬头、翻身、坐起、站立、走路等顺序出现,进度与其他孩子相比应相差不超过4个月。3岁左右,孩子开始发展小肌肉运动,像折纸、剪东西、拣小颗粒一类的精细动作应该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在语言方面,=岁前对大人的语言能有 "嗯、呀"的反应声;2岁前对大人说出的他熟悉的词能响应,比如妈妈说"爸爸回来了",他能转头去找;3岁时能说简单的句子。4~6岁能由简单叙述几句话的事发展到能连续地、较系统他讲一段小故事。如果在这些项目上孩子能够成功,就说明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良好。如果这些能力大部分落后于同龄人,刺需要找专家咨询,进一步为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开发视觉,宝宝的游戏要玩"对"
   先问妈妈们一个问题:宝宝1岁了,你都给他看什么?
  大多数回答恐怕都是:"家里有什么,就看什么呗!"
  然而在日前举办的"美赞臣A视觉启智"活动上,我国著名早教专家、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对这样的回答却连连摇头,他背诵了《联合国儿童公约》中的一句话--"人类必须把最美好的东西呈现给儿童",并叹息道:"大多数中国妈妈并不懂得,给孩子'看'的过程,就是视力开发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
  "能在视力表上比同龄的孩子往下多看一行符号,可不是小事!说明孩子的视敏度高人一等。 
    人的感觉系统进入大脑的信息,83%都通过视觉,而视敏度高的孩子每天摄入大脑的信息,量多、质高,更清晰、更准确,在大脑皮层形成更多的视觉记忆,从而促进大脑的开发,这孩子能不聪明吗?"杨教授强调,"开发智力,应当从开发视觉做起。"
  "开发视觉说来不难:一、不要给孩子看不好的图像,比如父母吵架扭曲的面孔、脏乱的房间等等。二、要在适当的年龄玩适当的游戏。"杨教授把0到6岁的宝宝进行视觉开发的游戏,分别列了出来:
  0~6个月:黑白期。新生宝宝的最佳焦距是20至38厘米之间,也就是吃奶时刚好可以看到妈妈的脸。"所以,妈妈一定要多对宝宝微笑。"由于视觉皮层神经细胞还没有发育成熟,宝宝在这个阶段看到的世界只是黑白的,最好在他眼前放一些具有黑白对比色的玩具,刺激宝宝的眼睛移动,同时也可以放一些红色和其他鲜艳颜色的物品,为宝宝进入色彩期做准备。
  6~12个月:色彩期。这是宝宝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11个月的婴儿能准确分辨红、绿、黄、蓝四色,"经常把这四种颜色的图片分别拿给他识别,通过丰富多样、颜色鲜艳的图案刺激,可以加速脑部视觉区成长。"
  1~3岁:立体期。孩子开始对远近、前后、左右等立体空间有了更多认识。"这时应该让孩子多玩积木和插塑玩具,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立方体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不能忽略继续进行色彩训练,可以带孩子看霓虹灯、琳琅满目的商品橱窗等。"
  3~6岁:空间期。孩子已能准确判断出物体的大小、上下、前后、左右、远近。"这时通过走迷宫、拼图、橡皮泥等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他对物体空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更细微的观察力。"
  "妈妈们千万不要轻视宝宝的视觉开发,一定要让他看好、玩对。"杨教授强调说,"看得更清楚,宝宝更聪明。"
 
右脑开发之简单任务
   找一找图片上隐藏在花朵后面的蝴蝶;坐滑梯时试试趴着滑下来;饭菜端上桌后,闻一闻香喷喷的味道……这些看似简单,其实都是开发右脑的直接方式。只要用心,右脑开发就在孩子的生活当中。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我们习惯于称它们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
  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6岁之前,对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脑为中心,也是右脑最活跃的阶段,适当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让右脑功能发挥更优秀。及早对宝宝进行感官训练,促进他的右脑发育,对宝宝的整体发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学习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
  右脑的开发时时刻刻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只要得到科学的指导,父母也会成为好的老师。
  2岁以前:宝宝开发右脑的活动主要以感官训练为主。
  人类的早期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接受感知经验,包括大脑的视觉经验、听觉经验、触觉经验、嗅觉经验、味觉经验以及本体感经验等。这一阶段,孩子往大脑里存储的感知经验越多,以后可提取的信息与经验也就越多。第二阶段则是使用这些经验。
  针对右脑主要在感觉领域发挥能力的这一特点,此时,父母主要是在孩子的5大感觉领域锻炼宝宝的右脑。
  一、触觉
  婴儿期的孩子通过对手或玩具的吸吮、咬、舔等动作来探索世界,同时,通过手、脚、皮肤的触觉感知,体会冷暖、轻重、大小、粗细、软硬、质地及形状,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使更多信息储存入大脑。
  爸爸妈妈做:很多父母都知道锻炼孩子手的能力,是在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但容易忽略的一点是,触觉是皮肤的所有感触,包括对冷暖变化的感知,对不同质地的感受等。比如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动热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对热一点的水就不喝,他会说"烫",其实这不是烫的感觉,如果孩子有机会用手摸摸盛着不同温度水的杯子,他就会知道什么是冷、温、热、烫等,当然,体会烫的感觉要以不烫伤皮肤为前提。如果爸爸妈妈允许孩子光脚走路,当他走在床上、地毯上、或者不小心踩到一块小积木,触觉经验是很不同的,让孩子接受不同触觉,也就是接受了更多的刺激,对大脑信息存储和提取很有帮助。
  二、听觉
  右脑是音乐脑,音乐的联想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婴幼儿听到自然界的流水声、鸟叫声、不同物体的敲击声等,能够对节奏和声音产生感知反应。
  爸爸妈妈做:父母可以用小石子、豆、米装到塑料瓶中制作成简单的打击乐器,用来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和听觉,促进右脑发育。
  每个家庭都有播放音乐的条件,父母可以选择智力音乐按照节奏类型稍做编辑,根据孩子不同的生活环节选择不同的智力音乐做背景,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右脑得到很好的训练。
  右脑智力音乐目录推荐:*巴洛克音乐集锦、*彼德和狼 、*图画展览会 、*动物狂欢节 、*小狗圆舞曲 、*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花之歌(门德尔松)、 *皮尔金组曲-清晨(葛里格) 、*月光曲(德彪西)、 *海(德彪西)、 *梦幻曲(舒曼)、 *吃草的小羊(巴赫)、 *G弦之歌(巴赫)、 *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小步舞曲(比才)等。
  三、视觉
  宝宝一出生就有视觉功能。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孩子逐步学会认识周围事物的名称、颜色、形状、大小,以及不同的用途。
  爸爸妈妈做:将混在一起的彩色珠子放到宝宝面前,让他挑出同样颜色的珠子,或者准备两副相同的卡片,让宝宝给卡片配对,这些简单的游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认知,还能逐步提高观察力、辩识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等。
  四、嗅觉和味觉
  在5大感官的训练中,嗅觉和味觉训练是最适合家庭环境的。
  爸爸妈妈做:快乐的气味和味道更多的来自于家庭,不妨在好菜上桌后先让孩子闻个够。
  五、本体感
  本体感是让孩子通过不同的位置、姿势,体会空间变化、体位变化等,增强右脑细胞的活性,使右脑范畴中的大运动协调能力、空间认识能力、平衡能力、注意力得到改善。
  爸爸妈妈做:孩子们都喜欢玩滑梯,很多父母带孩子玩滑梯时,不让他趴着滑,认为这样不安全,可这种下滑的方式对促进平衡感很有帮助,对空间、立体、感知能力都有改善。父母如果做好保护措施,并且不影响其他孩子游戏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尝试趴着往下滑,或者不用两手扶,看是什么感觉。上下台阶、走独木桥等游戏,也可以起相同的作用。
  2岁以后:右脑的训练重点是侧重于丰富孩子的思维和创新的源泉,着重于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此阶段开发右脑的重点,在于不断丰富思维和创新的源泉,训练宝宝联想、想象、记忆、直觉、分析、再现、对比、综合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动手、动脚、体验、创造等综合能力,使宝宝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细胞活化
  活化法是指给右脑细胞更多的刺激,只要孩子不厌烦,就可以反复不断地将信息传递给他,一遍遍地做,让他反复感受,达到培养孩子集中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目的。
  爸爸妈妈做:父母可以和宝宝玩一个想象的游戏。让宝宝面对一面没有过多视觉刺激的墙,妈妈手里拿着图画卡片或积木等,从宝宝的左耳后方进入他的左眼视野,问孩子:"你看这个像什么呀?"让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回答妈妈的问题。注意在问时,一定不要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得到单一答案,禁锢了宝宝的想象。
  二、图式思考
  在认识功能中,先着眼局部后顾及整体是左脑功能,而先把握整体再类推局部是右脑功能。 图式思考游戏可使左右脑功能更加协调地沟通。
  爸爸妈妈做:先给孩子看虚线的图案,让她判断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她猜的对不对。也可以把隐藏的图形让孩子看,如蝴蝶隐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呀?或者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孩子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等,先让他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三、记忆
  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
  爸爸妈妈做:在孩子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这个游戏了。如给他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孩子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一张有增有减,让孩子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四、直觉判断
  直觉能力实际上是右脑类型识别能力瞬间完成判断的能力。
  爸爸妈妈做:与记忆练习不同,直觉是短时间看图,如给他一张图片,上面有几样用品,让他看几秒钟,之后拿来另一张,让他说出与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同,也许是数量不一样,也许是图案大小不一样,注意,开始时不能太难,重点在于让孩子立刻判断,练习要从简单逐渐增加难度。
  五、语言
  两岁多的孩子词汇还不丰富,对语言的理解也不到位,有时不愿意表达。语言练习的重点在于帮助孩子锻炼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爸爸妈妈做:妈妈拿一张画,上面有几只小兔子在做不同的事情,让孩子说说每只兔子在做什么,他可能开始时表述特别简单,只告诉你"拿着花"、"睡觉"等。妈妈可以向他描述画面上他说"睡觉"的兔子:"你看,春天太阳多温暖呀,草地上的小草绿绒绒的,一只小兔子可高兴了,他躺在草地上边高兴地打着滚,边告诉其他的小兔子,'你们快来呀,草地可软啦!'"妈妈绘声汇色地描述后,让孩子去找妈妈说的是哪只兔子,找到了,让他试着复述妈妈的话,这样经常练习,孩子的词汇量自然而然就丰富了,表达能力也就随着增强。
  六、绘画
  绘画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绘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它包括了许多项内容,如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绘画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好方法。孩子在学习将周围事物表现在纸上的过程中,帮助右脑细胞激活,促进右脑思维,对于提高创造力有直接帮助。
  爸爸妈妈做:在绘画过程中,右脑对曲线的感受更明显,妈妈可以和孩子多做这方面的游戏。曲线拓描和联想是比较有趣和易实行的方式。如妈妈在纸上画一顶圆圆的帽子,让孩子用笔描画部分曲线,看看这一条线是帽子的哪一部分。也可以妈妈画一段曲线,告诉孩子这是帽顶,让他继续画出帽沿。

聚焦在手指的智力开发
   兰兰看到摆在身边的拨浪鼓,一脸灿烂地将小手伸出去,想要捉住那只小猫形状的彩色拨浪鼓。兰兰瞄准的本领还差些火候,她一再失手,但是,一点都不气馁,依旧一再地努力尝试。她的小手不停地在身边抓着,终于碰到了拨浪鼓。她抓起拨浪鼓在眼前晃了晃,一阵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兰兰好奇地竖着耳朵听着响声,又好奇地看了看手中的拨浪鼓。那模样可爱极了。 
  每当空闲的时候,妈咪总是喜欢拿着玩具逗弄兰兰。兰兰手眼协调的本领一天天见长,终于有一天,当妈咪将玩具送到她眼前的时候,她第一次准确无误地抓住了那只漂亮的毛毛熊……
  手眼协调的意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是通过眼睛,宝贝才能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手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手是智慧的源泉,多看,多动手,宝贝的大脑才能更聪明。
  通过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宝贝可以发现手中物品更多的特性,比如,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等,而手则可以触摸物品,感受它的软硬、粗糙度、冷热等特性,通过这些,宝贝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周围环境。此外,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摆弄,宝贝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特性等。
  单纯的眼的活动与单纯的手的活动对宝贝的成长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手眼协调的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宝贝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对促进宝贝的运动能力、智力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宝贝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每个宝贝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早晚不同,与宝贝所处的环境、父母施予的教育以及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越早越好,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宝贝不同的发展阶段,充分地训练宝贝去抓、握、拍、打、敲、捏、挖、画,使其成为"心灵手巧"的聪慧宝贝。
  手眼协调发展进程
  3至4个月:婴儿开始学习看自己的手和辨认眼前目标。
  5至7个月:可用手捕捉想要的东西。半岁前的宝贝不会坐,当躺着玩玩具或其他物品时,多数情况下,宝贝的眼睛看不见手上的物品,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不交叉。半岁后,宝贝已经具备坐的能力,于是双眼可以监控双手玩弄物品,此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交叉,但手眼协调能力依然比较差。
  9个月:宝贝能用眼睛去找寻从手中掉落的东西,喜欢用手拿着小棒去敲打物品,尤其喜欢敲打能发出声音的各类玩具与物品。
  10至12个月:宝贝已经能够理解手中抓着的玩具与掉落在地上的玩具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喜欢故意把抓在手中的玩具扔掉,并且用眼睛看着、用手指着扔掉的玩具。
  1至1岁半:宝贝开始尝试拿笔在纸上涂画,翻看带画的图书。
  1岁半至2岁:宝贝发展出更高级的手眼协调动作,比如能够独自把积木垒高,拿着笔在纸上画长线条,把水从一只杯子倒入另一只杯子等等。
  3岁以上:宝贝的小手已经非常灵活,手眼协调能力获得大幅度的发展。
  手眼协调促进方案
  ◎从宝贝一出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色彩鲜艳的玩具或其他适合宝贝抓握的物品塞进宝贝的小手,然后将小手举起来,逗引宝贝看他手中的物品。3至4个月的宝贝喜欢用小手击打眼前的物体,手眼协调能力略有提高,此时可以将小球吊放在宝贝胸前,引诱宝贝拍打、抓握。还可以在小床周围稍高处挂上五颜六色带响的玩具,如小铃铛、风铃等,用绳子一头拴玩具,一头拴在小床边宝贝挥臂能碰到的地方,宝贝看到玩具就会自动挥臂,一挥臂就会碰响玩具。玩具移动或发出响声,都会引起宝贝的兴趣,于是他会很有兴趣地听、看和不断挥臂去碰绳子。虽然这个阶段宝贝的手眼还不能有意识地协调起来,但是这是宝贝探索手眼协调奥秘的必然途径。
  ◎让宝贝趴在床上,或者抱着宝贝坐在桌子前,将玩具放在宝贝面前逗引他伸手去抓,当宝贝成功地拿到玩具,一定要很欣喜地鼓励他,并一再地跟他玩同样的游戏,同时不断改变玩具的位置点,训练宝贝学习目测距离,并根据距离和角度调整手臂的伸缩长度和躯干的倾斜度来抓取玩具。
  ◎当宝贝学会坐,就可以给宝贝买一些布书、撕不烂等图书,让宝贝随便翻翻,翻书是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极好的活动之一。1岁之后,宝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此时,可以给宝贝买一些用来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比如洞洞板、穿珠玩具、套杯、套桶等等,此外,玩积木、拼图、玩沙玩水,捏橡皮泥、捏面团等等活动都是锻炼宝贝手眼协调能力的极好活动。天热的时候,可为宝贝准备一盆水,让他用塑料瓶、杯子玩灌水游戏等,还可设置一些飘动的玩具,供他捕捉、追拿。
  ◎从1岁多开始,宝贝开始喜欢涂鸦,这种热情一般可持续到3岁左右。宝贝涂鸦的目的也许并不是想画出些什么,只是喜欢拿笔在纸张上涂出道道与色彩这种特别的活动。涂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宝贝的精神生活,也是极好的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活动。因此,到宝贝1岁左右,就可为他准备铅笔、彩笔、硬纸片、白纸之类的材料以及可供他随意坐、站、跪的场所,为他提供舒舒服服涂鸦的环境。
  宝贝最初的手眼协调能力是无意识的,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强化有意识的手眼协调。比如,可以给宝贝提供一些缺少部件的宝贝熟悉的动物、家居用品等图片,让他寻找缺失的部件,然后再用笔补画上去。
  ◎宝贝的习性爱好各有不同,父母应细心观察自己的宝贝,根据宝贝的特点适时捕捉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契机。比如宝贝在玩玩具小汽车,妈咪悄悄地拿走一辆汽车,宝贝很快就发现汽车少了一辆,并因此哭闹起来,妈咪将汽车拿回来,宝贝立刻开心起来。这说明宝贝已经注意到他的玩具小汽车被妈咪拿走。根据宝贝的情况,可以有意拓展与宝贝之间的这种游戏,比如拿走他正在玩的某个玩具,让他寻找,突然用某个鲜艳的玩具在他眼前晃动一下,吸引他去追视并抓取等等。这些有趣的游戏都能有效地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球类游戏不但可以训练宝贝手腕的力量,还可以训练宝贝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他的快速反应能力。成人可以轻轻地将球抛给宝贝,鼓励他接住。这个动作较难,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协助宝贝,拉着他的两只手帮助他接住球。等宝贝熟练掌握接球的技巧之后,可以一步步逐渐训练他玩球的技巧,让他练习接反弹回来的球,原地拍球,抱起正在弹跳的球,连续拍球,相对滚球,用手指转球,投球等等动作,全面锻炼宝贝的手眼协调能力。
  ◎带宝贝到大自然揪小花小草,捡小石子,扑蝴蝶,逮蜻蜓,抓蚂蚱,捉小蚂蚁……大自然多彩多姿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场景都能带给宝贝很多惊喜,让他在那些动静相宜的环境里真正手眼互动起来。
  实验室传真:婴儿认知能力的分水岭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琼?皮亚杰设计了一个有关智力发展状况的权威测试,其目的是检验婴儿对物体永存的认知能力,即物体在被隐藏的状态下仍旧是客观存在的。
  实验者拿起一个球给婴儿看,然后将球放进一个杯子里,用东西盖住,将球隐藏起来。在婴儿面前反复演示,直到婴儿知道寻找这个杯子为止。之后,将球放到第二个杯子里,同样用东西盖住,再把两个杯子紧挨着放在一起。注意一定要确保婴儿已经观察到球最后被藏在哪一只杯子里。 
  婴儿会到哪一个杯里去找球呢?不满8个月的婴儿会到第一个杯子里去找球。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证明婴儿对事物还不具备完全认知能力的证据。而满8个月或更大的婴儿遇到这个问题却能迎刃而解,他们会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找球。
  为什么8个月会成为婴儿认知能力的一个分水岭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学科学家阿黛尔?戴蒙德及其同事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解释,他们认为,婴儿对物体永存的认知,需要以掌握两个技能为前提:抑制自己把手伸进第一个杯子的能力和记住球被放在第二个杯子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和婴儿的神经活动日益频繁、脑部能量消耗的增多及额叶前部大脑皮质的髓鞘使用频率增加有关。只有当婴儿已经拥有自我抑制力、抓取能力及良好的记忆能力时,他的脑部才会出现以上所说的各种变化。
 
孩子成长从模仿开始
   实际上,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你了。孩子的模仿能力与他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而你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并且做他模仿的"好榜样"。
  聪聪是一个只有15个月大的男孩,有一天他拿起妈妈的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他的妈妈看到这个举动吓了一跳:"我从来没有给我儿子梳过头。他的头发又细又直,即便不梳理也很整齐。当我看到他拿着我的梳子熟练地梳理头发的时候,我感到很吃惊,看起来他好像天生就会梳头。我也很纳闷,他是怎么学会的呢?"
  当然,聪聪不是生下来就会梳头的,他很有可能是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而学会的。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孩子们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
  实际上,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你了:首先是模仿你们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是身体运动和话语的模仿。到2岁以后,大部分孩子开始对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有很大的兴趣,比如,他想学习爸爸妈妈是如何使用电话、钥匙、瓶瓶罐罐和电视遥控器的。这些动作的模仿表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跳跃,也就是说,孩子能够意识到他所模仿的动作是带有一定意义的。
  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围人的一种关联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因而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之下,他会喜欢拿着你的皮包或者戴着爸爸的运动帽在家里走来走去,无论什么时候他戴着父母的饰物,他都会感觉到与父母之间有种直接的关联。
  其实,你1岁的宝宝正在测试他与周围的人们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他是怎么样与其他人相象,其他人又是怎么与他相象的。当他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对比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变成他可以进行模仿的机会了。
  当你的孩子模仿大孩子行为的时候,如果你每次都以微笑和赞扬的话对待他,那么他就会因为得到了你的鼓励而继续努力做得更好。另外,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和做游戏,那么你和你的宝宝之间就可以相互模仿了。事实上,模仿是表扬和认可你的孩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你模仿你的孩子的时候,他将感到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孩子长到1岁半以后,他不仅模仿与他亲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而且还模仿其他的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动作而去迎合周围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了,所以,这时候,孩子一对一的游戏方式就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模仿机会,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喜欢和另一个站在他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一群孩子们相互之间一起玩。没过不久,你又会发现你的孩子甚至开始模仿陌生人、电视里的人物,或者他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了。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长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通常比较好动,手和眼睛能够协调动作,逐渐开始学会用词了,而且,记忆力也更强了。一般14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够回忆起几周前或者几个月前他们看到的一些行为,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也许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猛然听见孩子也轻轻地这样说。因为无论是词汇、基础语法,还是脏话,语言都是通过模仿而学会的。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肯定模仿你的发音,你的用词和你常说的口头禅。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总是把"谢谢"和"请"挂在嘴边,那么你必须自己先这样做,自己经常说这些礼貌用语才行。另外,孩子们对待周围人们的方式也是通过效仿父母而学到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这些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
  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模仿,因为这是他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最终,你的孩子不仅仅是模仿了,他也会出于自己的愿望而这样或那样去做。他通过每天看见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让我再试一次!",那么他就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确切地说,模仿成为了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孩子的这种"自己做"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孩子专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一个小凳子使孩子能够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给孩子准备了玩具电话,模拟厨房和用具,那么就能够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不过,孩子的一些模仿会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存在危险的因素,那么就等孩子要求帮助的时候再帮他一把。失败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自己再去尝试。那么,孩子才会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去效仿别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自己成功。
  模仿能力存在问题的3个征兆
  模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体现。毕竟,孩子模仿时需要很多的观察和实践。因此,15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尝试,也常常被看作是否发育正常的一个标志。研究发现,自闭的孩子和神经系统紊乱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碍。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个月至24个月的时候,他还没有以下行为,那么就必须找儿科医生来诊治了。
  * 模仿你的动作,或者模仿你使用一些物品,比如电话。
  * 跟随你的眼神和目光,比如,当你往一个纸筒里看的时候,你的宝宝是否也想看?
  * 玩过家家的游戏,比如把小碗给娃娃让她吃饭等等。
 
宝宝巧手训练全攻略方案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佐娃在对婴儿的双手边进行训练,边测定记录大脑生物电流的强度时发现:大脑皮层的成熟程度随手指运动的刺激强度和时间而加快。由此,她总结出:促进手指的灵活运动,是提高大脑两半球皮质机能的有效手段。她进而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应当重视宝宝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拥有一双巧手。

    新生儿

    发育特点:

    手一直呈握拳状,如果把东西放在他的手掌中,他会抓住。

    训练要点:

    为了从出生起就开始训练手的能力,妈妈要时常抚摸宝宝的手掌,让宝宝能够抓住妈妈的手指头。

    12周

    发育特点:

    手仍然呈握拳状,但有时会张开;如果无意识地碰到一些东西后,若能推动,宝宝会再推一次。

    训练要点:

    这个时期主要发展手的"抓""捏"能力,使乱抓乱捏到准确无误地抓捏。妈妈可以把鲜艳的小彩带、小塑料动物,挂在宝宝小手能抓捏到的地方。要训练宝宝从不同侧面去抓捏玩具,所以挂在宝宝面前的玩具位置要不断移动。每周鼓励宝宝把手伸远一些,以提高手的技能。注意小玩具务必清洁,因为孩子常常会将抓到的东西顺手放进嘴里。

    16周

    发育特点:

    手常常张开,两手可以相对捧东西,能抓住所接触的东西;会察看自己的手,如果手进入视线,目光会被手吸引。

    训练要点:

    此时是锻炼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五指分化的时期。两手对捧是脑手协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训练五指分化更是婴儿发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训练内容,它可以使婴儿发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妈妈可以在手心上放一件玩具,让孩子去抓;或者在桌前多摆放一些固定好的东西,让宝宝抓取。注意让孩子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充分运动相协调。

    20周

    发育特点:

    宝宝能张开手掌,伸出去摸索了。他抓到东西后会先看一眼,所以不会对手上的东西感到奇怪;还会有意识地将两只手合拢;但是这时除非把东西放在手掌里,否则他还不会抓,也不会用大拇指把东西往手掌里推。

    训练要点:

    把一个球慢慢地滚给宝宝,鼓励他同时使用两只手去接球;准备一些玩具,把玩具挨个递给宝宝的一只手,然后让他用空着的一只手把刚接到的东西拿过来。

    30周

    发育特点:

    宝宝会边看边取东西,并且在目光注视下调整手的位置;会用整个手掌把东西罩住,拿起来用嘴去探索;7个月时开始用大拇指把东西往手掌推;抓住一个正在动的东西仍然较难,但已经能直接去抓了。

    训练要点:

    这时的技能会提高很快,如果训练得法,不久就能直接伸手去抓东西了。

    36周

    发育特点:

    宝宝已能单独使用每只手指,可能会用来挑东西,或者用整只手去抚摸物件;大拇指可与其他手指以相反方向转动;可直接、准确地接住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会一直注视着扔出去的东西;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捡起豌豆之类的小东西;会考虑怎样去抓东西,如在碰到东西之前把手水平或垂直地伸出去,这时他们不仅能从旁边,还能从上方去拿东西。

    训练要点:

    可以让宝宝用手拿着吃些小片的面包、豌豆、葡萄干或火腿等食物。

    12月

    发育特点:

    正在学习把东西扔出去;会适当地利用一些工具达到目的。

    训练要点:

    这个时期给了宝宝东西,他很容易随手扔出去。如果妈妈已经厌倦了这种妈妈捡、宝宝扔的活动,妈妈不妨把玩具用橡皮筋固定在某个地方。如果扔出去了,玩具自己会弹回来。这一招很聪明吧!

    15个月

    发育特点:

    手腕可以扭转了,手可以不依赖手臂而自由转动了;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一起完成,例如伸手、拿起、转动、打开、关上;最初只能挑出圆形积木,放在合适的空位上,随着手腕技能的提高,能挑出复杂的积木。

    训练要点: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非常需要玩具朋友,所以妈妈要小心地给他选择玩具。注意,如果妈妈买的玩具太难玩,会让宝宝感到伤脑筋,会减低玩的积极性。所以妈妈可以选一些简单的积木给宝宝玩。

    18个月

    发育特点:

    能将各种形状的积木对号入座;能拎起一个比较重的物体,如大瓶饮料等;能从一组相似的东西中挑出自己想要的,并能把它抓在手里。

    训练要点:

    宝宝用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妈妈要注意不要让他拿过重的东西,以免损伤小手。

    24个月

    发育特点:

    开始能控制不直接放在手上的东西,例如系在线一端的玩具;可以自己去取想要的东西;能独立玩拼图游戏;会自己拿汤匙吃饭。

    训练要点:

    这个时候可以试着引导宝宝制作一些小东西,以加强他的动手能力,增加其生活乐趣。

    小制作:彩泥生日蛋糕

    材料:没有盖的干净果盒子、塑料晾衣夹子若干、彩泥若干

    步骤:

    1、拿一小块彩泥放在手心上,用小手对着小手上下移动搓成条状或顺一个方向搓成团圆,分别四散放入干净糖果盒子中作为蛋糕上的花。

    2、用晾衣夹子一个一个沿着干净糖果盒子分别夹住,作为蛋糕上的蜡烛。建议: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拍手唱"祝你生日快乐"。

    结果:能促进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手指益智法
  手是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触觉的主要器官。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这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十分重要。

  人们常说"心灵则手巧"。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大脑。"心灵手巧"与"手巧心灵"是辨证的关系,手脚灵了,头脑才会聪明,笨手笨脚必然笨头笨脑。训练孩子的手脚,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手的动作,代表着孩子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锻炼手的皮肤感觉。经常给予孩子手部皮肤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进冷、热水中(温度要适宜);或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性质的物品,如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

  2、增强手指的柔韧性。如让孩子经常伸、屈手指,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这些锻炼有利于提高孩子大脑的活动效率。

  3、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让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动,如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要手脑并用,边做边思考,以增强大脑和手指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健脑效果。

  4、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为孩子选择玩具时,要从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习惯出发,比如高级自动化玩具就不如积木、橡皮泥或能拆能拼的玩具更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

  5、交替使用左、右手。左手受右侧大脑支配,右手受左侧大脑支配;交替使用和锻炼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增强宝宝记忆的八部曲
   没有记忆,人的大脑将永远是"一片空白",用谢切诺夫的话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不过,增强记忆得从儿童时期做起。这里,给您介绍8种训练儿童记忆的方法。
  一部曲:利用游戏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幼儿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命令"孩子记住这、记住那,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记。您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觉早早起……"这样的拍手歌,就不难想像,利用游戏可以让孩子无意间记住多少东西了。可以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很多,如说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等等。
  二部曲:明确任务
  不用说孩子,就是您自己可能也不记得走过无数遍的楼梯是多少台阶。但是,您如果跟孩子说:"数数楼梯有多少台阶,星期天好去告诉姥姥。"孩子准会记牢。又如,您给孩子讲故事,先跟他说:"妈妈讲个故事,回头你再讲给爸爸听。"这也能促使孩子记好您讲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明确了任务。记忆的任务、目的明确,可以提高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而记得牢。
  三部曲:充分理解
  什么算理解?就是新知识与脑子里原有的知识经验"挂上钩"。一旦挂上钩也就容易记住。因此,您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学的新知识与脑子里的旧知识建立联系。比如,孩子记"乘法口诀表",你可以启发孩子理解"乘数不变,被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一个乘数"的道理。这样,他就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识很快记住了乘法口诀。
  四部曲:附加意义
  要记的内容有意义,您可以让孩子在理解后再去记。如果是一些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呢?您可以引导孩子给要记的材料附加上"意义"。具体方法有:
  假想法。如,要让孩子记住富士山海拔12365英尺,就可以把富士山假想为"两岁"的山,即前两位数想成12个月(为一岁),后三位数想成365天(为一岁),这样一假想很容易记住。
  谐音法。比如,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要记住这个日期,可以谐音为:马克思--要发一一要发(1818)打得资本家呜(5)呜(5)直哭。
  形象法。看图识字要算最典型的形象法了。再如,让孩子记阿拉伯数字的字形,可以形象地想成: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鱼钩来钓鱼,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0像鸡蛋做蛋糕。
  歌诀法。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整不差"的歌诀,可以帮助孩子很快记住哪个月份是31天。
  推导法。比如,孩子是4月份的生日,妈妈是5月份的生日,爸爸是6月份的生日。孩子只要记住一个人生日的所在月份,加以推导就全记住了。
  五部曲:巧用时机
  不同时间学的东西,记的效果不一样。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前学的东西记得好。因为学后就入睡,不再有别的东西来干扰,使大脑有一个很好的自行巩固记忆的过程。因此,您的故事、谜语、歌谣等,不妨在孩子临睡前讲给他听。
  六部曲:多用感官
  有个实验,以10张画片为材料,单凭听觉记的效果为60%,单凭视觉记的效果为70%,而视、听觉和语言活动协同进行,记忆效果为86.3%。这是因为多种感官参与识记活动,可以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的神经联系。
  七部曲:反复强化
  明朝有位很有学识、记忆力很强的人名叫张溥,他锻炼自己记忆的方法是: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再抄一遍,如此反复7次,然后烧掉,从而使他博闻强记。张溥所用的就是反复强化法。至于幼儿因其记忆保持的时间短,就更需要经常强化,以巩固记忆了。
  八部曲:系统归类
  记忆应该是能记善忆。有的孩子知道得不少,就是到时侯想不起来,他不是没有记住,而是不善于回忆。所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不光是让孩子善记,还要让他善忆。让他把记在脑子的东西系统地归类,整理得井然有序。比如,孩子学了一定数量的字,你可以帮助他按字形或读音归类,以后再学,继续归入相应的类别。这样,系统地存在脑子里就容易回忆起来。总之,"存"在脑子里的东西系统性越强,到时侯就越容易"取"出来。

钻爬蹦跳益智力
  幼儿经常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一方面能提高心肺系统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氧状况,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率,有利于幼儿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从而为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能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运动时的各种动作,通过运动器官的末梢感受器传入大脑,可以提高大脑皮层 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从而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高。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运动方式:
  亲子健身操(2-6个月)
  每天定下一个固定时间,最好是孩子醒后或饭前饭后一小时,让他跟着轻柔的音乐节拍,在妈妈的帮助下做简单的屈臂、伸臂、抬腿、曲腿、俯卧、坐起等体操动作。每次坚持10-15分钟。
  游 泳(4-18个月)
  在特定的水域中,如大洗澡盆或浴缸,准备一些能在水上漂浮的、色彩鲜明的玩具。家长帮助孩子佩戴好浮具。下水后,使孩子头部向上,面部出水,身体保持直立姿势,让其自主地进行全身运动。
  钻拱桥(8-12个月)
  大人双腿跪下,两手撑在地上,形成一个"拱桥",让孩子迅速地从"拱桥"下面钻爬过去。如果孩子爬得不够快,就将身体往下轻轻一压,让孩子意识到慢了就会过不去。熟练后,孩子的快速钻爬能力会大大提高。
  爬高上低(1-2岁)
  父母和孩子一起搬出家中的各种高矮不一的椅子(不能用折叠椅),让孩子自由摆放(不要叠放),引导孩子想办法爬上不同高度的椅子。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孩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如"我爬上来了。""我爬到最高的椅子上了"等等。
  扑蝴蝶或蜻蜓等(1-3岁)
  把孩子带到野外或平坦的草地上,用自制的网让孩子去扑捉飞舞中的蝴蝶或蜻蜓。能否捉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让孩子跑来跑去,跳上跳下,培养他的灵敏性和反应力。
  跳房子(2-4岁)
  在地上画出一幢有多个房间的楼房,也可将有数字或动物、水果造型的PV板铺在地上,先由父母发令,孩子跳入相应的房子内,再交换角色进行。等孩子跳得熟练后,增加游戏难度,如作连续跳跃;或先投沙包入房子内,再跳进房子;也可先跳进房子,再接沙包。
 
左右脑均衡开发聪明加倍
  你知道在孩子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左右脑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吗?你的孩子是左脑优势,还是右脑优势?该如何均衡刺激左右脑发展?看完这篇文章,这些神秘、有趣,同时对婴幼儿发展影响巨大的答案,相信您已经心领神会。
    医学发现,新生儿的脑神经细胞约为140亿,和成人的数量差不多,也就是说小婴儿已具备成人的智能潜能,只要"输入指令"(学习事物),它就能够被"激活",因此,想要孩子完全发挥大脑的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宝宝小脑袋里的秘密通道,根据需求来设计学习内容。
  左右脑机能有何不同?
  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这已是目前医学可以证实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史贝利博士在分割大脑的实验中发现,左脑与右脑这两个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思考,左脑偏向用语言、逻辑性进行思考,右脑则是以图像和心像进行思考,并以每秒10亿位的速度彼此交流,尽管如此,这两个半脑彼此的运作并非分工式进行,而是互相支持、协调。下面就让我们更清楚地看看左脑与右脑的机能差别。
  左脑
  1.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其运动、知觉,因此,右耳、右视野的主宰是左脑。
  2.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语言中枢,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字、作文、逻辑、判断、分析、直线,因此被称为"知性脑"。
  3.能够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为单纯的要素。
  4.比较偏向理性思考。
  右脑
  1.右脑与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其运动、知觉,因此,左耳、左视野的主宰是右脑。
  2.右脑掌管图像、感觉,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被称为"艺术脑"。
  3.具有韵律、想像、颜色、大小、形态、空间、创造力……
  4.负担较多情绪处理。
  5.比较偏向直觉思考。
  左右脑如何合作?
  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情形,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最后教给左脑,进行语言处理。
  左右脑均衡开发游戏精选
  对于婴幼儿而言,只要掌握住大脑的主要能力,日后便可以分枝发展出更多、更复杂的能力,而左右脑主要的功能则可综合为语言、记忆、阅读、数理思考、创造与解决问题等6大类,家长应该在宝宝的大脑定型之前,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将左右脑的各种能力诱导出来,也就是透过游戏来开发左右脑的机能。
  接下来给您介绍的这些游戏,便可刺激0~3岁宝宝6大能力。爸妈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只要略加变化,就会有玩不尽的招数!
  0~6个月的游戏点子
  ★将绳子的一端绑在宝宝的手上或脚上,另一端则系着玩具,悬挂在宝宝正上方,让他观察身体的动作与玩具的关系。
  ★突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拿出宝宝最喜欢的玩具给宝宝看。
  6~12个月的游戏点子
  ★当宝宝有模仿的行为出现时,对宝宝做一些夸张的动作,诱导他模仿。
  ★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容器中,鼓励他自己取出来。
  ★在宝宝爬行的路径中放置障碍物,鼓励他爬过或移走障碍物。
  1岁的游戏点子
  ★把糖果藏在手里,让宝宝猜猜在哪一手?
  ★给宝宝有盖子的容器,示范拿掉、套上盖子给他看,鼓励他模仿。
  ★把玩具放在高一点或远一点的位置,鼓励宝宝去拿。
  2岁的游戏点子
  ★让宝宝学习扭转门把开门或关门。
  ★让宝宝学习开关水龙头。
  ★训练宝宝解钮扣与拉链。
  ★让宝宝学习走楼梯。
  3岁的游戏点子
  ★玩拍手的游戏,让孩子模仿节奏规律。
  ★玩"老师说"的游戏,持续说"老师说",或持续不说"老师说",最后混合两种做法。
  ★将绳子打个简单的结,鼓励宝宝自己去解开。
  ★给宝宝一杯水,让他试着将一半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放宝宝喜欢的录音带或卡通影片,中途关掉,鼓励他自己去打开。

3岁前,智力开发最重要
  曾有一位妈妈找专家咨询关于她的女儿是否患有孤独症的问题。据了解,孩子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孩子出生时完全正常,母奶喂养到4个月,宝宝长得活泼可爱。这时,宝宝的父母下海经商,将孩子交给农村来的奶奶看护。奶奶不爱说话,住在单元房内,很少外出。孩子3岁送幼儿园时,不会和小朋友说话和交往,因而被诊断为"孤独症"。从此,妈妈带着女儿到全国各地看病。后来,妈妈辞退了工作全力教育孩子,使孩子有了很大进步。在咨询时孩子已经6岁,虽能说话和唱歌,但未能达到正常的水平。

  分析以上情况,专家认为这孩子不是患了"孤独症",而是由于在3岁前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缺乏语言和交往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轻度智力低下,这种影响很可能持续终身。从家庭角度讲,造成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父母对幼儿教育的忽视;父母缺乏育儿的基本知识;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父母对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或残疾孩子)有偏见而遗弃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成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等。

  孩子3岁前,脑生长、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最快。早期发展的质量将影响儿童的未来。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儿童精神──社会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充分发挥其潜能。1989年,协和医院儿科和保健科的大夫进行了0~2岁小儿早期教育的研究。首先,选择正常新生儿178名,其中62名为接受早期教育组,另外116名为按常规方式教育组。专家们根据我国有关资料,并参考部分国外材料,编制早期教育大纲,训练要求比正常小儿智能发育水平提前一个月。

  早期教育大纲内容包括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有以下几种:

  通过刺激和玩耍,使小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样形状和不同声音。
  在床上和卧室墙上挂些色彩鲜艳或可发出响声的玩具,时常更换,以引起小儿看和听的兴趣。给他们一些常用物品,发展小儿嘴、眼、手的探索能力。
  在喂养和护理时,不断和小儿亲切交谈,逗引小儿高兴地发声。通过和小儿说话、唱歌促进他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各种玩耍发展小儿知觉辨别、交流、精细动作和大运动控制能力。
  训练小儿语言和协调动作,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说做并行、模仿口型等,训练小儿用简单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通过双手配合活动,通过动手的游戏,如涂画、翻书以及操作等发展小儿的动手能力。通过讲故事、游戏、舞蹈、体育活动,延长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激发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其独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优良性格。
  通过试验表明,在2岁时早期教育组的小儿智力发育测查评分比常规育儿组小儿平均高8.7分,差别非常显著。更为重要的是,常规教育组中有6.2%的小儿到2岁时智力低于正常(轻度智力落后),而早期教育组中没有一人发生。早期教育不但使该组平均智力发育水平高于常规育儿组,而且在2岁时全部小儿的智力达到标准。

  周女士的女儿是从新生儿开始就接受早期教育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出生刚七天的女儿不仅能听、能看、能闻(气味),还能学会伸舌头,能两只小手抓住成人两个手指头悬空牵拉起来。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女儿所具有的这些听觉、视觉、嗅觉等功能是每一个新生儿的本能,只不过还未被人普遍认识而已。周女士的女儿出生一星期的时候,得到了协和医院儿科大夫的指点,并采用了医院研制出的一套0~3岁孩子教育大纲。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周女士开始了对女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女儿不到1岁开始说话,2岁时便能说"妈妈洗手,我也洗手"这样完整的并列句,3岁开始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类的寓言故事游戏,开始造句、讲故事。到了3岁半,经有关权威部门测定,其语言能力已达到6岁孩子的水平。周女士现已6岁的女儿不仅记性好、反应快、理解力强,而且语言系统发育极好,一张小嘴特别能说会道。

聊天有利于发展宝宝智能
   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个误解,觉得先要教给宝宝大量的词汇,然后再教给他句子,这样他的语言能力才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事实完全与此相反。跟既听不懂话又对所听到的话没有任何回应的宝宝来说,跟他们聊天虽然在父母看来是对牛弹琴,但是父母的这些唠叨有助于宝宝将词汇与动作行为联系起来。时间长了,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甚至在某一天发生一个令人惊诧的飞跃。

  在日常生活中与宝宝"聊天"比单纯教给他掌握大量的词汇更有利于宝贝智商的开发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奉劝各位多跟宝宝聊天,不管他懂不懂。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和宝宝聊天,某一天你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宝宝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年龄愈小,发展愈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是有关键期的。  

  关键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最易形成,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和达不到最好的水平。  

  "关键期"这个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实验中得来的。  

  20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斯发现,小鹅在生后l~2天有追随一个活动着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就很难再形成这种追随行为了。劳伦斯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即生后1~2天是小鹅形成追随活动东西的关键期。  

  人也有学习的关键期。  

  人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  

  天生因白内障失明的人,经过手术可以获得视力,如果超过5岁做手术,即使复明,也很难辨认东西,因为眼睛看到的东西,视觉信息进入大脑,大脑已经失去了把信息变成图像的能力。  

  1920年,在印度发现年约7~8岁的狼孩卡玛拉,她出生不久被狼叼走并哺育。她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只能怪声嗥叫,已经不存在任何人类的智慧。专家们收养了狼孩并为她提供了极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结果却很失望。直到6年后,她才会直立行走,这和训练其他动物不相上下。她死去时已17岁,但只学会了几十个单词,仅仅具备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所以,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  

  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音乐、舞蹈,还是体育、外语,都是早期为好。因为人的早期是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早期虽然重要,不等于过了早期,环境和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我们这里只是强调,如果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教育。

搭积木,宝宝益智好游戏
   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除了经由手眼协调的平面涂鸦之外,透过搭积木的过程,也能让儿童从小学习如何操作大小不同形式的积木,同时培养其对艺术、科学和数学的初步了解,以及空间设计、建筑形构的基础。

    仔细观察许多儿童所创作出的积木模型,其实正是反映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真实生活的实际结构;透过这些儿童亲手制作的模型,更可藉此来了解他们所认知的周遭建筑环境。儿童对环境的认知来自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积木的形状及空间的掌握,而另一方面,也由于空间是儿童最初感官的体认,因此达成空间概念的形塑,便成为是视觉空间智能开发的指针。

    尝试透过对空间的体验与理解'儿童们能够从中发现、认识、接受自我的本质,加上老师的巧妙引领,更能深刻的去感受积木这种不同材料的内部结构,以及积木对外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连贯性。而父母亲陪同孩子一同游戏积木,更可让儿童从玩积木中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人生就像搭积木,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机率比成功的机率还要高些,但是人却不能放弃努力,才有机会成功。"

    幼教专家Frederich Froebel提出"从做中学"这样一套幼儿园的思想体制,创造出所谓的"礼物"(gift)模式'其中的主要设计,便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积木所构成,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积木,却成为是他推动所谓"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哲学基础的推手。他发现,当成人仔细观察儿童在玩这些几何形状、立方体、圆柱和球状的积木时,从中可以学习到的是整体性的原则、内部结构的衔接、对立物的连结,而这一类的知识皆有助于开发智力和身体的发育与成长。

    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其特性并不像儿童在玩其它的玩具时,需要有成人的协助与陪伴,此外无须规则、也不用电池,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因而即便是随性的搭,都能轻松的给予孩子一个完全不受干扰的"即兴创作"空间,遂能逐渐发展出儿童主动计划、创造、组织和游戏的能力。

搭积木与艺术、数学和科学

    美国学者Suzanne Kolodziej 尝试以积木为题,设计了一系列连结艺术、数学和科学相关的课程。在此课程设计之初,首先她思索到此时的家长应该要先设定自身会优先考虑的究竟是什么呢?目的何在?于是提出2项疑问:

    1、要依循父母的角度去决定积木的功能呢?
    2、还是依照孩子的个别差异,来提供孩子不同的玩法呢?

    在第一次的错误实验中,尽管她费了许多心思在计划和介绍这个课程,以及如何使用积木来达到大小形状等概念的形成,却在示范之后让学生选择他们的积木,并且给他们积木板和胶水,因而造成儿童们利用不到7分钟的时间,快速的完成了他们的成品;马上明了到其所犯错误的她'立即决定收回胶水,仅提供积木让儿童们自己去尝试建构与发现。其作法如下:让每个儿童都拥有自己一袋积木,为了增加他们对于积木的乐趣'安排让他们在每周一都能重新选择新的积木,并且让他们透过这袋积木,去发掘与体认出存在于积木之中,那固有的建筑、艺术、数学、和科学本质;每一个儿童根据他的能力来搭栈积木'并且透过观察、练习和模仿其它儿童的技巧,来学习与认知新的技能。

    而家长在此过程所担任的角色即是在分享他们的发现及观察,并提供描述性的意见,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自己作品的意见,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绝不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和必须要做什么。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儿童由此获得了对于积木的莫大乐趣,主动观察、学习与建构。

搭积木可增进视觉空间智能的成长

    学者Leeb-Lundberg认为儿童在搭积木中所运用的艺术知能和对艺术的感受,其实正如一个数学家视数学为一门创造的艺术,是非常相近的,他发现孩童刚开始在搭积木时,首先会学习到的是线条的排列组合,接下来的则是如何运用空间的垂直性来建构塔楼,而当他们学习到了成功的组合直条木和塔楼时,便可连结到有关数学的长度、重量,以及科学的平衡、稳定和引力等概念,同时被运用在其中;此外,圆柱和横梁亦是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十分常见也是最被普遍使用的,圆柱垂直的特性可以支撑住横梁'而横梁则可支撑住一些较重的结构,如墙、屋顶或道路。

    另一方面,搭积木时,将运用到诸多艺术概念如:平衡、形状、对称、重复、比例等,这些美的原理原则,皆可经由创作的过程来激发出艺术的灵感;在搭积木中,美学的鉴赏力亦可运用在大小形状的安排,来连结与建构出如同数学一般的特质。因为科学亦是一连串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必须运用到观察、对照、分类、假设和解释等概念,而搭积木则可成为是实际操作与利用这些观念的媒介物。

用积木形构建筑概念

    透过积木的搭栈,儿童参与尝试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空间组合的运用,因此是一种极适合2~4岁小孩学习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技巧,藉此可以用来导入建筑结构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儿童透过推积木的过程,会十分自然地创造出和他们身处环境相符的建筑物,长时间的培养便可形构出为来的小小建筑师。建筑,是一门创造的艺术,也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和难得的空间体验,而在操作积木的过程中,儿童将能学习如何让自己的想法和梦想,具体成形在他们的作品之上。
 
2岁宝宝的智力测试题
   宝宝2岁啦!你很想知道他(她)的智力发育情况吧!我们为你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智力测试游戏,可供妈妈们大致了解宝宝的智力情况。
  积木游戏
  准备16块小积木,放在宝宝面前。家长当着他的面先用4块积木搭一座塔,然后启发他学着搭。如果宝宝能用4块以上的积木搭成塔并能竖立,就算合格。
  看画册
  让宝宝看着画册,提问:"哪是小狗?""哪是小鸟?"家长提8个问题,宝宝能答对5个,就算合格。
  模仿动作
  在宝宝情绪兴奋时,让宝宝跟着模仿大人的简单动作。例如家长两臂伸直上兴趣,拍手,把手放在头上, 用手画圈等等。宝宝在4个动作中能模仿3个,就算合格。
  问答游戏
  大人准备一个大娃娃,问宝宝哪是头发、嘴、耳朵和手,全答对为合格。 
  走"小桥"
  大人在地上用粉笔画出约30厘米宽的小桥,让宝宝从中间走,如果能不踩边线走2.5--3米,就算合格。
  说物品的名字
  把玩具汽车、娃娃、苹果、糖果等幼儿熟悉的物体放在幼儿面前,让宝宝看边说出名称,答对90%, 就算合格。
  爸爸妈妈请注意:给宝宝测验智力,严格来说,要由专门机构的专家来进行,否则难以做出科学的评定。上面的方法只是大人和宝宝的亲子游戏,以密切亲子关系娱乐为主。
 
我们一起"吃"积木
    儿子不到2岁就已经拥有了好几套积木。看着那些装在漂亮盒子里形态各异的玩意儿,说心里话,我还真有些嫉妒。我小时候所有的玩具加在一起也没有他的一套积木值钱。哎,谁让咱早生了二十几年呢。  

    可儿子对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要么举起盒子兜底"哗啦"倒一地,然后转身跑掉,要么就把积木一块块地塞进床缝、柜底等难以拿到的地方。起初,我和老公耐着性子一遍遍地跟在他屁股后边收拾残局,后来,就批评加训斥,最后,索性把这些添麻烦的东西锁了起来。  
    有一天,我看到书上说"积木是十大启智玩具之一",想想自己家那么多漂亮的积木躺在柜子里睡大觉,觉得实在太可惜了,就重新把积木拿了出来。老公先是兴致勃勃地邀请儿子一起来盖大楼,他刚垒出个基座,儿子一巴掌上去就给拆散了。反反复复好几次,老公也只好索然无味地退下阵来。  

    专家说引导儿童游戏要从兴趣出发。兴趣?我们家这个小"捣乱分子"兴趣在那里呢?我突然想起儿子最爱看我做饭。只要我一进厨房,他马上就像小尾巴似的粘上了我,而且他好像在这方面也颇有天分,与做饭有关的事情,只看一遍就记住了。他常常站在我身后一边看一边"指导":"妈妈,放盐。""妈妈,拿筷子搅搅。"……我心想:能拿积木"做饭"吗?  

    一天,我又拿出积木。我先是试探着说:"宝娃,妈妈肚子饿啦,想吃炒鸡蛋。"说着,挑出一块黄积木在盒沿上轻轻一磕,然后,又从积木堆中挑出两个细长条来在盒子里搅。边搅边做解释说明。儿子先是不太明白,等我在"虚拟"的锅中又炒又翻时,他就全明白了。他也学着我的模样从积木堆中挑出"鸡蛋"、"筷子"、"铲子"虚拟了一把"炒鸡蛋"。炒完之后,儿子把那块黄积木捧给我说:"妈妈,吃。"我也就装作很香的样子"啊呜、啊呜"把它"吃"掉了。  

    后来我发现,一旦让孩子进入一个虚拟世界,他们还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把生活中的许多事加以想象地描绘出来。难怪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扮家家"总是千变万化魅力无限呢。  

    儿子很快就爱上了积木。他一会儿拿一个绿长条积木小心翼翼的当黄瓜来切,一会儿又拿几块积木拼出个油壶给锅里倒油。你要仔细看看会发现,虽然一切都是虚拟的,可他在模仿物的选取上还是动了脑子的。比如说,他绝不会选一个绿色积木当西红柿,也绝不会拿一块四方块的积木去当筷子。他总是努力在一堆积木中选取和现实中的物品颜色、形状最相近的积木来替代。实在找不出相似的,他还会去发明创造拼接积木。我想这对于发展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看着儿子自得其乐地在一堆积木中当大厨,我这个领他进入"想象"之门的师父完全有理由下岗去看报喽!没想到这喜欢与不喜欢竟只有一念之差。  

    我们成年人的思维被"固化"以后,常常会不自觉地限制一些玩具的玩法,有时,孩子们有一些新奇玩法还会被我们视为"不会玩"。在引导孩子如何玩时常常也是墨守成规。我想,通过我和儿子"吃积木"的例子来启发更多的家长,展开想象的翅膀,和孩子一同走进玩具构筑的"虚拟世界"吧! 
 
独自玩乐中产生的创造力
   说到"玩",大人们总容易以为是次要的或毫不重要的活动。还有许多人认为学习和工作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在玩,就感到好像在干什么坏事似的。其实,对于人来说玩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幼儿,玩本身就是学习。通过玩,促使大脑的各个部分发达,由此,学到各种事物,掌握各种能力。不用多说,它和年长儿童们的学习是一码事。

  孩子的玩耍,有和母亲、朋友了起玩的几个人的玩耍,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独自玩耍。当然,无论哪种玩耍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特别是一个人玩耍的时候,母亲不要因为有空闲而去抱他或者加入到玩耍中去,请站在旁边一直观看着。把这项玩耍看成是,在想象和动脑筋的乐趣当中,促进着婴儿大脑的发育。

  孩子在玩给娃娃穿衣的游戏中,会独自一人自言自语地说着母亲经常对自己说的各种各样的话语。这是他自己在一边这呀那呀地空想,一边从中取乐。决不能去取笑或者去中断他。在这种玩耍当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

  孩子从O岁的时代就开始这种独自一人的玩耍。然而,如果对孩子管的太严,就会失去许多难得的独自玩耍的机会。 

  即使是因为孩子可爱而把他抱起来,但对被中断独自玩耍的婴儿来说,简直是干扰。

  孩子好不容易在那儿学习,对此,不让他学习的父母是没有的。孩子确实是可爱,但在此能否稍微忍耐一下,婴儿不久会玩厌了,或者做游戏不顺利的时候,会哭着来找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和他一起玩耍,一起滚皮球,给孩子做伴。

  经常中断或者参与孩子独自的玩耍,以后婴儿不但不能很会独自玩耍,而且,集中能力也得不到培养,精力也容易分散,很可能变成依赖心很强的孩子。所以,从小时候开始,孩子开始独自玩耍后,不要去叫唤或干涉他,在旁默默地观察,让他独自一人玩耍是很重要的。

  此外,好像有些母亲还担心,如果孩子独自玩耍,可能会使他难融洽到集体之中去难以树立起社会观念。在0岁婴儿的时期,没有必要担心交朋友的事。

  即使是两个0岁的婴儿在一起,也如同看到电视屏幕中的婴儿一样,各自玩各自的,并不会在一起玩耍。譬如,即使两个人在一起玩耍玩具汽车,它也只不过是各自的、独自玩耍的延长。

  这当中,想要东西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的0岁婴儿在争夺玩具过程中去推拉对方,或者跌倒在地。但是,这和朋友一起玩的情形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于0岁的婴儿,朋友的存在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不和朋友一起玩耍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到了2岁半,特别是3岁的时候,会自然产生谋求朋友的欲望。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孩子是能够和朋友们一起进行玩耍的。
 
蹦蹦跳跳育儿经
   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而且智力也会得到提升--
  运动最健脑!这是时下美国颇为流行的一句口号。
  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 
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收益更大,奥妙在于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状态,运动发挥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凡是有氧运动皆有健身、健脑作用,尤以弹跳运动为佳。
  以孩子们最乐于尝试的跳绳来说,跳绳以下肢弹跳及后蹬动作为主,并带动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运动,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再说舞蹈,可锻炼并提升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敏锐度与记忆力。调查表明,坚持学习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好。
  同时,弹跳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此外,这种运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统也很有益。这对增强孩子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因为人体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动系统构成的,如胃有规律的收缩、肠的不停蠕动、心脏的不息搏动、肺的呼吸吐纳等。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效益会更加突出。
  那么,如何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呢?这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来定--
  10个月左右的
  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家长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住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1岁半后
  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2岁后
  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家长在前面双脚跳动作示范,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家长两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让他借力向上跳,谓之拉手跳。
  3岁后
  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花样也可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家长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有些家长担心,弹跳多了会不会造成孩子脑损伤?放心吧,不会。因为人在弹跳时,虽然受到很大的外力冲击,并且这种冲击力确有从下肢传向脑部的趋向,但人体骨骼关节的构造十分巧妙,拥有一系列缓冲装置,完全能将这种冲击力予以缓冲、化解,保证大脑安全无恙。
  因此,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跳,只会健身、健脑而不会损脑。当然,做一些安全防卫方面的准备也是必要的,大人不妨站在旁边放手不放眼,以避免发生意外。

宝宝抬头训练好处多
   婴儿出生后几天就能俯卧,但能够俯卧后抬头一般要在宝宝2个月后。其实,俯卧抬头练习不仅能锻炼宝宝的颈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对宝宝较早正面面对世界,接受较多的外部刺激也是非常有利的。
  宝宝的抬头训练
  ·练习宜在宝宝清醒、空腹(喂奶前1小时)进行。
  ·床面平坦舒适。将宝宝两臂曲于胸前方,俯卧在床上。
  ·妈妈将宝宝的头转至正中,手拿色彩鲜艳有响声的玩具逗引宝宝,使其努力抬头,抬头的动作从与床面成45度开始,逐步稳定。到3个月时能稳定地抬起90度。
  ·宝宝抬头时,妈妈可将玩具从宝宝的眼前慢慢移动到头部的左边;再慢慢地转移到宝宝头部的右边。让宝宝的头随着玩具的方向转头,每天练习3~4次,每次俯卧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

幼儿期智力发育水平对照表
 15月

大运动:独走自如
精细动作:自发乱画、从瓶中拿到小丸(不能提示"倒出")
适应能力:翻书两次、盖上圆盒
语言:会听指示指出眼耳鼻口手(5个指出3个即可)、说3-5个字(知道意思,"爸妈"除外)
社交行为:会脱袜子(脱下而非拉下)

18月

大运动:扔球无方向
精细动作:模仿画道道
适应能力:积木搭高四块、将圆形积木放入圆形空格(型板正面对他)
语言:懂得三个投向(站三个不同方向,向他要东西)、说出10个字(知道意思,"爸妈"除外) 社交行为:白天会控制大小便

21月

大运动:会脚尖走、扶墙上楼
精细动作:玻璃丝穿过扣眼
适应能力:积木搭高7-8块、将圆形积木放入圆形空格(型板平面转180)
语言:回答简单问题、说3-5个字的句子
社交行为:开口表示个人需要

24月

大运动:双足跳离地面
精细动作:玻璃丝穿过扣眼并拉住线
适应能力:一页页翻书;将圆、方、三角放入准确放入相同形状的空格
语言:说两句以上儿歌、会问:"这是什么?"
社交行为:会说常见物的用途

27月

大运动:独自上楼、独自下楼
精细动作:模仿画竖道
适应能力:认识大小;型板随意放置,仍能将圆、方、三角放入准确放入相同形状的空格
语言:会说8-10个字的句子
社交行为:会脱单衣或裤子、开始有是非观念

30月

大运动:独脚站2秒
精细动作:模仿用积木搭桥、穿扣子3-5个
适应能力:知道1与许多的区别、知道红色
语言:看图说出物体的名称10个
社交行为: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不洒


33月

大运动:会立定跳远
精细动作:模仿画圆
适应能力:懂得"里"、"外";积木搭高10块
语言:说出人物性别;连续执行三个命令(擦桌、摇铃、搬凳)
社交行为:会穿鞋、会解扣子

36月

大运动:两脚交替跳
精细动作:折纸边角整齐(长方形)、模仿画十字
适应能力:认识两种颜色、懂得"2"
语言:懂得"冷了"、"累了"、"饿了";看图说出物体名称14样
社交行为:会扣扣子 

幼儿大脑的奥秘
   为何我们的大脑需要受到格外的关注呢?为何人出生时,大脑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呢?虽然不完整的大脑结构已使新生儿独立生存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在我们看来,它如同是一个无效率的组织机构。正是因为这种"不完整"才使人一出生就得去适应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既然我们需要借助于周围环境的刺激来完善大脑的神经回路,那么我们就可创造出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来面对周围环境的神经回路,可以创造出能促进学习和持续学习的神经回路,这样的系统被证明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组织结构。
    关于人类的大脑,令人极为吃惊的是,当小孩3岁时,他的大脑估计有1000万亿个突触连接--几乎相当于成人的两倍。但在整个童年时期,这个数字会减少。大约是到 14岁左右,儿童的突触连接数与成人相近。儿童大脑突触连接的修整过程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
    突触连接的修整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过多的突触连接会延缓大脑内的信息传递,其中的原因是神经递质面对众多的传递路径反而一时无法确定方向。实际上,经验的作用是在大脑神经网络系统中构筑超级高速公路,以便于提高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些未被使用的突触就会萎缩死亡,科学家把这一过程称做是"突触演变"。这就是为何婴儿获得的经验越多、越丰富,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运作效率就越高的原因所在。

超越语言心智 培养创造思维
    美学家Max Dissoir说:幼儿是用脑来绘画的。幼儿的绘画与幼儿的语言一样,是很真切地表明了幼儿对事物的看法,及其内心蕴藏的丰富感情。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科学实践创造的表达手段主要是通过绘画和语言这两种形式来实现,然而在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学习发展的初始阶段,此时的绘画即科普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成为孩子们交流情感、表现自我和表达科学实践创造的最直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一种反映方式,并充分发挥着其超越语言心智的优势作用。
    作为科普美术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幻画是世界各国青少年喜欢参加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它为少年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插上了科学想象的翅膀,对于活跃孩子们的身心,激发创作的灵感,培养创新思维,尝试手脑并用,以及倡导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与交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科学幻想绘画?科学幻想绘画是少年儿童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出的绘画作品。
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如何利用好这一阵地,通过科学幻想画的教与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在进行科学幻想画创新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点燃创新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手好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并产生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科学幻想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先让学生从感性上喜好这种绘画表现形式,并逐渐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接着再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理性上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理解少儿科幻画的属性:少儿科幻画它又不是一般的科幻画或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绘画作品,它是描绘"虚拟的真实",它是富有时代理念,带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内容含量的少儿绘画幻想作品等;引导孩子们寻找发现画面的创新点,感受科学幻想艺术作品的审美趋向,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知识技能、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除了要求学生注意平时多看书多留心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成长,仔细讲解科技发明的过程,带他们参观科学博物馆,和他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小制作、小饲养、植物栽培、小实验等动手实践的科技活动,带领他们走进生活,引导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了解一些有关科学事物的知识与技能。通过采用以上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知识、形象和情感储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认知进行教学设计,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在《万能飞行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日常交通工具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交通工具,再说说它们有哪些不足,接着让学生说说理想的交通工具应该是怎样的,有哪些功能,能到达哪些地方,外形会是怎样的……这样,通过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有入地游览地下科学城的,有在地、水、天自由往来的,有穿梭古今未来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我的奇思妙想"、"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交通工具"、"我让……更方便"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鼓励孩子们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寻找,激发孩子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开启学生科学幻想的思维大门。
    四、确立创意发掘潜能
    适用于科幻创作的题材来源十分广阔。作为孩子们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如何调动发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引导树立一个正确的创作意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题材和主题。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校园、家庭甚至自己的周围,讨论思考:有什么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即运用审美观察法、整体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去发现问题。孩子们在观察过程中真的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校园垃圾的有效处理?人口的增长与能源、交通、住房之间的矛盾,沙尘暴的危害与消除,废旧电池的合理回收?森林的大肆砍伐与植树造林的困难,污染的有效处理与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很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对于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我们总是一起讨论与交流,耐心启发他们进行科学的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另外,指导学生选择有新颖性的题材和主题。少儿科幻画活动和其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一样,属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创意不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生活真实的约束,要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幻想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种种描述;幻想对未来人类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幻想对未知的宇宙万物、自然世界,人与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描述;幻想对未来创新产品设想的描述。
    当然在创作的同时,作为指导教师的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第一,作品创作的构思一定要恰当。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创意及技法对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都要切合他们的知识水平,符合他们的已掌握的科技程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更好地发掘他们的创造才能;第二,要相信青少年的创造力,布置创作要求时,一方面要方向明确,另一方面鼓励对画面效果,进行多方面、大胆地去设想,去创造,对于初稿设计的作品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中肯的分析,对于那些构思大胆,独辟蹊径的佳作更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第三,要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纯真的童心去审视作品的创意,因为它往往都凝结着青少年对科学领域的初步畅想和理解,对于那些极小的成功和点滴的创意都应予肯定和进一步的启发。
    五、展开思维大胆表现
    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可思议的。未来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奇又陌生。在他们眼中,在他们的思维中都是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幻想画。科幻绘画最能体现孩子们创造性想象力,它是跨越语言的快速列车,甚至是超越时空的时间隧道。如何让孩子们画出了一幅幅自己心中所想生动有趣的科幻画?俗话说:只有想不出的,没有画不出的画。当然如何把想到的画出来,这就需要选择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我对孩子们进行组合想象思考法和预示想象思考法的训练。
    1.组合想象思考法是指在头脑里从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形象中,分别抽取出它们的一些组成部分或因素,根据需要作一定改变后,再将这些抽取的部分或因素构成一个有自己的结构、性质、功能与特征的独立存在的事物形象。方法有:加一加、改一改、变一变等等。如:有一个孩子画的《医院智能电脑》用了改一改的方法,改变了医院目前看病治疗的现状,医生不接触传染性病人而坐在电脑旁,心里想什么电脑都知道,而且电脑有很多手可以同时完成医生的想法,这幅画是把电脑和机器人的多用手组合在一起,减少医生和病人的直接接触,提高工作效率。还有一个孩子画的《汽车房子》就是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把汽车与房子组合在一起,房子安上了特制的会滚动的汽车轮子,它既有遮风避雨的功能又能自由移动,哪儿的环境好人们就往哪儿住。
    2.预示想象思考法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有的丰富的想象积累,在头脑中构成一定的体现着某种思想或愿望的、当前还不存在而以后能够产生的事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等。同时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表现这些观念,用科学的,艺术的方式。如:一位孩子画的《校园垃圾处理器》就是针对学校里的各类垃圾而设计的,各类垃圾由收集器收入大型处理机里,经过处理变成了可用的铅笔,书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具。《太空上的联欢会》的作者张智晗想象未来人类可以在地球和太空自由往来,可以和外星人成为好朋友,并在太空上和外星人一起举行联欢会。另一个孩子画的还有《水果屋》,《校园清洁车》,《太空城市》,《植树造林车》,《汽车带我们飞上了天》……孩子们经过训练,使已有的一些事物经过思维,构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的事物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实践表明:科幻画是超越语言的心智,是开启创造力的金钥匙,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绘画能力。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探索和研究科技教育的规律性问题,同时激励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的创作活动,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幻想着眼于新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绘出未来科学的美丽画卷,让少年儿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插上翅膀,使之在科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