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宠物自动捡取:翰墨丹青清淳一生的沈子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4:16:37

朱钧柱

沈子丞先生是近现代国画界享有盛名的人物。他虽非苏州籍画家,年逾半百后才来到苏州,上世纪70年代还曾寓居苏北东台县数年,但他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苏州,他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二春”,饮誉海内外,并培养了许多苏州弟子,为苏州的美术、工艺事业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

综观沈子丞在艺术上的成就,正如《中国美术年鉴》所述,他特别擅长人物画,用笔清润古朴,在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笔墨奔放之中有凝练,飘逸之中有沉着。他所画的仕女,体貌端庄清秀,神态温婉含蓄,毫无那种搔首弄姿,浮艳轻薄的情调,使人感悟到深沉蕴秀人格的美妙化身。他的山水画,师法石溪、石涛,但食古能化,谿径另辟,隽逸清新。他不常画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却喜画几簇芦苇、数株寒梢,或庭园小景、乡村篱落,其中点缀渔翁樵叟、老妪童稚,富有超世脱俗的诗意,又颇有栩栩如生的情趣。他的书法,初学恽南田的飘逸俊清一脉,继而取法钟繇,用笔外婉内遒,灵秀浑厚,墨色浓淡相参,有似画似字的意境,加上他广博的知识,题词堪为画幅增色,常以自作诗题画,可谓熔诗、书、画于一炉,才气横溢,画坛鲜见。他涉笔精妙的花果,潦潦数笔,仿佛鲜活地跃出纸上。而观沈子丞之为人,则清高自娱、刚直不阿。他常言:“画岂能幅幅皆精妙乎?精选者不过十取二三”,这种“十取二三”的艺术主张,正反映了他认真严肃和谦逊的态度。

沈子丞之所以能取得杰出的艺术成就,是与其家庭背景、刻苦勤学和丰富的阅历分不开的。1904年,他出身于嘉兴北门大街的一家前店后宅的书画商家,幼时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小学读书时他被图画老师视为奇才,16岁私淑县内老画师潘雅声学画仕女,17岁即以绘画考入上海中华书局的国画编辑所,初为练习生,后升任图画编辑、图画部主任。在中华书局编辑所里,他广泛阅览书局所藏各类图书资料,欣赏、临摹名书画,并结识了多位上海书画家、收藏家,如庞莱臣、郑午昌、张献之等,他从郑午昌学习山水画,又从学者张献之学习诗词。22岁时以画会友,经郑午昌介绍参加上海“蜜蜂画社”,曾以《踏青图》、《桃源送别图》、《醉僧图》参与画社展览,作品均被书画爱好者购去,因此赢得“新出土”(以喻一棵破土而出的新芽)之名。1929年,他的《簪花仕女图》、《围棋图》参加全国美展,何香凝对其作品极为赞赏,并撰文介绍。同年,他的《无量佛寿》又入选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绘画展。1933年,他的《雾》、《梅花》两件作品在德国画展中展出,其中《雾》被柏林博物馆以100马克收购,作为馆藏珍品。1937年抗战爆发,中华书局南迁香港。沈子丞留守上海,尽观书局内藏书,研究历代画家与名人笔记,学识大进。次年后进一步研究画论,潜心写作。历经5年,编著成《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世界书局出版)、《围棋与棋话》(世界书局出版)、《古代画家的故事》(儿童出版社出版)、《活动卡通画法》(中华书局出版)。抗战胜利后,他加入由梁俊青、胡曼青发起组织的“东南书画社”,时常与社友马公愚、何白蕉、唐云、钱瘦铁、来楚生等研究书画艺术。1947年,上海出版《美术年鉴》一书载有沈子丞小传,称其“画人物以老练笔意,取法新罗,古朴可爱,异于时流,偶作儿童小景,则别饶风趣”。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吸收为全国美协上海分会首批会员。1951年上海筹建“中共一大纪念馆”,被委任副馆长之职。工作之余,不忘国画创作,描绘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生活。上世纪50年代前期,作品《分得了农具》、《西郊即景》分别在全国美展和华东美展展出。1958年调至上海中国画院图书馆工作,在因政治运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岁月里,仍利用业余时间作画不辍,曾摹写南宋马和之《唐风图》幅册页,临摹李公麟《维摩演教图》长卷。

1958年8月,抱冤负屈的沈子丞到苏州文化工艺美术厂从事设计及创作。来苏后,他先后创作了《拙政园全景图》、《百美图》及山水作品等长卷。后又转入吴门画苑设计室,他是吴门画苑“十老”之一,曾参加了《十老画展》。1960年上海派员来苏宣布恢复沈子丞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身份,恢复其名誉,但他仍然安居在苏。60年代,他先后创作《宋人词意册》十余幅卷等大型作品。他的《群英大战黄天荡》五丈长卷,成为当时反映农民战天斗地火热生活的代表作,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柳林欣然为之亲题了引首。上世纪70年代初,下放苏北的苏州工艺鉴赏家高伯瑜先生聘请沈子丞等数位书画家和刺绣工艺艺人到东台跃进工艺厂,抢救了濒临失传的青丝绣(俗称发绣)工艺。沈子丞担纲画稿设计工作,他将青丝绣工艺结合中国画特点的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对单面青丝绣这一民间工艺品进行了艺术创新,改变了传统刺绣艺人重技艺不重绘画艺术的老套路。由沈子丞构图、多位刺绣艺人合作制作的《古寒山寺图》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作品在日本举行的展览会上,以5万美金被定购,创造了当时出口工艺品的外汇奇迹。在此期间,沈子丞还培养了一批富有艺术发展潜力的新秀,他的多位弟子现已成为苏州美术界的名家。如,现任苏州国画院院长的周矩敏就是他的高足之一。80年代初,沈子丞、高伯瑜、陈负苍、王能父等书画家和朱世英等刺绣艺人又联合创作出青丝绣《清明上河图》,上海名画家谢稚柳为作品落款,该长卷的制作成功标志着中国工艺品的新水平,沈子丞、高伯瑜也由此被工艺业誉为“现代青丝绣之父”。1974年年已七旬的沈子丞游黄山、泰山、华山、洛阳、西安等地,创作百余幅山水写生稿。1977年重返苏州,被聘为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1980年他应中央文化部之邀,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进行创作,历时三月。1983年,他积数十年绘画之经验,以《壶庐庵谈画琐记》为题,自选取18篇短文,刊登于在《朵云》杂志。是年往返苏沪两地,作画较多。1985年先由上海中国画院举办“沈子丞书画观摩会”,展出作品30余件,后又由上海文史馆主办“沈子丞书画展览会”,展出作品90余件,同年又有“八老从艺六十五周年寿庆活动”,苏州市政协、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沈子丞画展”。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沈子丞书画集》。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沈子丞仍精神矍铄,两度在弟子陪同下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画展,名声大振。

沈子丞先生生前曾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从苏北东台重返苏州后,尽管其户籍在上海,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但他深深热爱苏州,认定了苏州为第二故乡,仍定居苏州。他的晚年起居得到了其门生李湘江的精心照料。

1996年,92岁高龄的沈子丞寿终正寝,长眠于苏州白马涧建林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