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路由器破解:家族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10:43

盛[,读音作shèng(ㄕㄥˋ)]←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之子姬樊崔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

周文王第二十八个儿子叫姬樊崔,其后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封土于盛(今山东泰安华丰),是为盛国。

姬樊崔下传九世,到了姬大材这一代时,犬戎作乱,荒淫的周幽王姬宫涅被杀于骊山之下,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读都城从镐京(宗周)迁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姬大材也随之而到王城。

到了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最终在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姜诸儿十二年,公元前686年)为齐襄公所灭。

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称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白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白盛,是西周晚期开始设置的官位。

传说从周夷王姬燮开始,周王室开始将内宫墙壁粉饰为白色,因设白盛之官,其职责就是负责粉刷墙壁。其实,与其说是官称,不如说是职业,如同今天建筑行业的内装修之粉刷工匠。

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

在白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白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盛氏、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相当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奭氏族人,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该支盛氏,得姓于西汉晚期,是由奭氏所改。

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姬奭),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周武王病逝后由周成王姬诵继位后,与周公旦一起,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成王,平定了武庚叛乱、平定了东夷、淮夷、徐夷等,为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召公奭的后裔子孙中,就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世代相传。

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前48年)之后,由于其名为“奭”,天下百姓必须避其名讳,包括字讳与音讳,因此奭氏族人遂改为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

这在史籍《姓谱》上就有记载:“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也记载:“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盛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柱国贺兰祥,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周时期,有一位柱国贺兰祥,为上将军。

贺兰祥,公元515~562年,亦称贺兰·盛乐,源出匈奴贺兰部,以部落称谓为氏,字盛乐,在史籍《周书·宇文护传》中记载其为贺兰·盛洛。

贺兰祥为北周武川人(今内蒙古武川),少年丧父,便依附于舅舅宇文泰。他随宇文泰作战有功,累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出为荆州史、都督十二州军事。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晋升为大将军。

之后贺兰祥在驻地见百姓因旱而生活困苦,便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富平堰,将因为战乱而毁坏的郑国渠修复并延长至泾渭河,开渠引泾渭水入洛,以利灌溉。但工程浩大,富平堰修到一半时筹集的资金就用光了。为尽快修好堰,老百姓已倾其所有,尽到了最大的努力,贺兰祥不忍心再给大家增加负担。但时值农历5月,工程又不能拖延,一旦发了洪水,工程就会前功尽弃。贺兰祥心急如火,一时束手无策。救苗如救火,不能等啊。贺兰祥左思右想,只有先用军费垫支,先把堰修起来再说。不久大堰告成,哗哗的河水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庄稼得救了。

进入北周之后,贺兰祥晋升为柱国、大司马。他曾参与诛杀赵贵,废北周闵帝宇文觉的事件,后领军击破鲜卑吐谷浑部,拔其二城,建为北周的洮州,因功晋封为凉国公。

但不久,动用军费的消息很快传到把持朝政的北周宰相宇文护(鲜卑名宇文·萨保)耳朵里。这位宰相当年曾想挪用军费私修官邸,被贺兰祥顶了回去,一直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在得知贺兰祥挪用军费修堰后,他便立即借题发挥,报告北周武帝宇文邕说:“贺兰祥擅用军费,搜刮民财,名为修堰,实为中饱私囊,沽名钓誉。”

北周武帝见奏,立即派人查询此事。宇文护竟暗中贿赂派员,索取伪证制造假情。之后的北周武帝轻信了派员的谎言,竟将贺兰祥打入天牢,最后在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冤死于狱中。

百姓们听说贺兰祥为救苗修堰被皇上问罪,冤死狱中,思念贺兰将军的恩德,无不痛哭失声。为了让子孙万代牢记贺兰祥的恩德,附近村民纷纷捐款,在赵村为贺兰祥修起一座庙宇,并在赵村前边加上“贺兰”二字,让贺兰祥的美名流芳百世,千古流传。

在贺兰祥被抓捕之后,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改称盛氏、兰氏、乐氏等,迁逃四方以避灾祸,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盛佳氏,满语为S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色钦(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盛氏。

⑵.满族瓦尔吉氏,满语为Wargi Hala,汉义“西方”,世居长白山色钦(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盛氏。

 

得姓始祖:姬樊崔、召公奭、贺兰祥(贺兰·盛乐)。

  

三.各支始祖:

盛 英:初居南京卢州陸安县,明永乐初年官籍衡阳家焉生,没葬配未详。生子一:盛勇。是为湖南衡阳盛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五位,人口约八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盛氏族人历西周、春秋,基本繁衍于今山东泰安一带。公元前686年,齐国灭盛,盛氏族人开始逐渐散布于山东、河南和四川一带,在云南也已经有了他们的踪迹。

西汉武帝时,盛氏族人大批南迁,当时跟名臣司马相如有过一段渊源的盛览,根据史载是叶榆人,也就是现在云南省大理县的人士。盛览是以问作赋之法于司马相如而在历史上留名,据说他本来很自负,有一次向司马相如请教之后,竟然终身不复敢言作赋。西汉末汉元帝时期,盛国另一支以奭为姓的遗民,也因避讳而改为盛氏,于是盛氏队伍急剧壮大,东汉以后,见诸史册之盛氏有北地太守盛苞,犍为人(今四川彭山、云南会泽、贵州金沙间地)盛道、盛翔父子,廷尉、会稽人(今浙江绍兴)盛吉,司徒、梁国人(今河南商丘)盛允,此外,还有杀害董子张父亲的汝南人(今河南平舆)盛氏等等,表明在秦、汉之际,盛氏族人已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定居,而且在其发展史上的两大郡望——汝南和梁国,在此际已现端倪,此外盛氏已南迁至今浙江、四川、云南等南方省份。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氏族人一度在汝南、梁国繁衍得很是兴盛,可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但和平极其短暂,战乱持续不断,这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主旋律,盛氏族人南迁也势在必行,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均有盛氏族人避难迁入。

唐末至五代时期,又是个纷扰的乱世,盛氏族人有南迁福建泉州者。

北宋时期,盛度、盛申甫父子由应天府徙杭州余杭落籍。宋元之交,战火在江浙大地燃起,于是有盛氏族人为避难入迁两广。

明朝初期,山西盛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浙、闽、粤地之盛氏迁居台湾者。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盛氏族人分布之地更广,东北、西北均有盛氏族人定居。

如今,盛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尤以湖南、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盛氏约占全国盛氏人口的35%以上。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蔡 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梁 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2.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梁国堂:以望立堂。

蔡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有斐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序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渔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春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十贤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民国)盛家勳等序,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南汇县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勾吴盛氏宗谱,(清)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明)盛时泰撰,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清)盛庆孚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清)盛景曾重修,蒋茂柚纂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敬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清)盛清学四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民国)盛虎德主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铅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盛文颐总修,盛勃颐主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清)盛奕熊主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萃渔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盛钟歧、盛兆麟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声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南汇县图书馆。

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湖盛氏上世谱传,(民国)盛俊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广陵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柏社乡下桥头村。

浙江兰溪盛氏宗谱十卷,(民国)馀云行重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

浙江兰溪石塘盛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下陈乡。

浙江富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六卷,(清)盛世恩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序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宫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八卷,(民国)赂载续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序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谱三十六卷,(清)盛廷祯盛铭勋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存一~二卷、第三十五~三十六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山东临沂盛氏族谱,(民国)盛玉功等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纠田盛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盛小峰、盛凤笙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肃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云湖盛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第卷首之二、卷末之四。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汉寿盛氏族谱,首一卷,(清)盛元音纂,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广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盛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笃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四本一册。卷首品相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维扬盛氏续修族谱六卷,(民国)刘嵩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江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清)盛钟岐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吴中十贤祠刊印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碑塘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汇县一圃盛氏支谱四卷,(民国)盛世蕃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盛虎德主修,盛巽乾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清)盛雪棠等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八卷,(清)盛甫淮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清)盛国琛等纂,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清)吴广心等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忠孝两房家乘,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有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盛氏孝悌慈三房家乘二卷,(民国)盛纯荣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崇明盛氏世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勾吴盛宗谱九卷,(清)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华溪中心盛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清)盛奇福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慈溪、镇海慈镇盛氏七修宗谱十六卷,(民国)盛钟襄等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嘉兴闻湖盛氏家乘,(清)盛沅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杭闲林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兰溪东湖盛氏宗谱六卷,(民国)夏增荣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兰溪石塘盛氏宗谱,(清)盛端耕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七.字辈排行:

山东嘉祥盛氏字辈:“孝在(吉)允玉(太)宝(传)春振兆洪(红)光”。

山东微山盛氏字辈:“计预云太保作振兆洪光”。

山东临沂盛氏字辈:“清秀开维中”。

山东乐陵盛氏字辈:“茂自福学……”

山东聊城盛氏字辈:“金世泽延长同承基业”。

山东泰安盛氏字辈:“登继富兆宪庆繁祥令德维纯佑”。

山东汶上盛氏字辈:“保邦存正新志安”。

山东平度盛氏字辈:“云树吉永……”

山东青岛盛氏字辈:“起方显瑞祥维复”。

山东临清盛氏字辈:“宗子臣希善玉亭传昭瑞广澄振吉延”。

山东掖县盛氏字辈:“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

山东盛氏一支字辈:“春振兆红光”。

安徽阜阳盛氏字辈:“文广金朝玉克”。

安徽阜南盛氏字辈:“永之春文道义传家本”。

安徽舒城盛氏字辈:“德正行方世书为泽”。

安徽涡阳、利辛、蒙城盛氏字辈:“振立成家化克绍庆永常(金广修大道德裕体平康)”。

安徽合肥盛氏一支字辈:“克己复礼志正型方诗书维泽邦家来光(来吉家祥)”。

安徽合肥盛氏一支字辈:“文章华国太恩滋化业长家道和为贵万代有贤良”。

安徽太湖盛氏一支字辈:“富如松柏茂长青照月明”。

安徽太湖盛氏一支字辈:“青小爱正时再士咏世宜家声振梁国文治立纲维”。

辽宁宽甸盛氏字辈:“国作吉祥万世永昌”。

辽宁辽阳盛氏字辈:“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

辽宁大连盛氏字辈:“宗子臣希善玉亭传昭瑞广澄振吉延”。

湖北应山盛氏字辈:“世作宏文培景运心储原善兆家祥”。

湖北荆州盛氏字辈:“正大光明日月伟先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

湖北沔阳盛氏字辈:“正大光明日月兴神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

江苏泗阳盛氏字辈:“良才思章其传乃庆”。

江苏洪泽盛氏字辈:“德后仁文启”。

江苏盐城盛氏字辈:“洪如成杰庆”。

江苏宝应盛氏字辈:“成大学□桂秀端芳”。

云南盐津盛氏字辈:“世文登金榜富贵德久长朝廷锡洪武名成庆远扬”。

云南水富盛氏字辈:“显柄甲埕朝有龄文元光金启兴发万明照时伯远登维洪腾科思希效天玉国廷”。

河南濮阳盛氏字辈:“儒士从泽运”。

河南睢阳盛氏字辈:“太平公敬明良传家宝”。

河南永城盛氏字辈:“怀世德恒记振立成家化客邵庆永长”。

湖南衡阳盛氏字辈:“英勇华恩旺祐翰应则相世玉名时璧国永启祚长镇湘材焕均锡业烈培钜汉植动垂铭洋”。

湖南石门盛氏字辈:“文武连芳忠孝克绍先”。

四川仪陇盛氏字辈:“太平登伦纯祖武”。

黑龙江尚志盛氏字辈:“福德春(存)绵”。

福建沙县盛氏字辈:“朝占文昌增显荣宗”。

青海乐都盛氏字辈:“年永增国兆加祥其”。

贵州赫章盛氏字辈:“天朝国文德永维刚铭作典”。

北京回龙观盛氏字辈:“文廷西海明”。

河北盛氏一支字辈:“世国广仲来”。

盛氏一支字辈:“逢锡在道泰永宏开忠正世守万代福

资料有待补充。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兄弟名士;父子画家: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吴国会稽人盛宪,字孝章,为人有器量。举孝廉,历官尚书郎、吴郡太守,与弟弟盛宏、盛仲都是一时名士。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画家盛洪、盛懋父子,嘉兴武塘人。盛洪,字文裕,善画人物、禽鸟、山水。盛懋,字子昭,继承父业,工画山水,也画人物、花鸟,布置邃密,运笔精劲。元至正末年,尤其亨有盛名。

阁藏万卷;恩溥廿年: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兴国人盛子充,官至朝奉郎。家中藏书极多,有阁名叫“万卷阁”。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会稽人盛吉,字君达,任廷尉。每到冬至日该执行死囚犯时,妻子掌着蜡烛,他携着册、提着笔,夫妻相对哭一阵子再勾决。任职二十年,被天下人称有恩无怨。

一时名士;六帖广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盛宪,器量雅伟,与弟盛宏、盛仲俱为一时名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盛均,字之才,宋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进士,官昭州刺史。博闻强记,曾因《白氏六贴》疏略,广为增补,成《盛氏十二帖》,颇为时人所称赞。

睢阳勋烈;束鹿抚循: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盛彦师,隋末为澄城长,归唐授行军总管,击斩李密,以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镇熊州,讨王世充,世充平,为宋州总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盛颙,字时望,江苏省无锡人。景泰进,授御史,以劾曹吉祥违法事出知束鹿,有“水镜”之称。

 

2.五言通用联:

时泰得三味;子潮善六法: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画家盛时泰,字仲交,上元人。才思敏捷,为诗古文辞,下笔数千言。工书,善山水,兼精竹石。文征明为题其小轩曰:“苍润”。盖棌其诗有“墨踪要是存苍润、画法还应入有无”之句,可谓得画家三味矣。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画家盛汇黄,字子潮,嘉定人。号鹤汀。善画,说者谓其父兄皆善六法。汇黄屡试不售。乃亦究心绘事云。

 

3.七言通用联:

秋林高士流芳久;空山冒雨题赞多: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画家盛懋,字子昭,嘉兴武塘人,工山水,也画人物花鸟。至正末享有盛名。有《秋林高士》等佳作传世。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盛琳,号五林,江宁人。善山水,与兄昌胤齐名。为杨龙友诸人所重,其《空山冒雨图》一时名流题者甚多。

各有勋名垂两浙;岂徒文章并三苏: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盛公祠联语节录,联为钟元棣撰书。

上德独高耆旧传;奇文争读述行辞:此联为无名氏撰书挽盛旭人联语节录。原联语全文是:“勋寿本当代伟人,羡九十龄再宴鹿鸣,上德独高耆旧传;哲嗣负全球重望,合五大洲齐临鹤吊,奇文争读述行辞”。

明府有名偕弟盛;太傅无忧闾属安: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盛氏名人盛宪、盛豫事典。

 

4.八言以上通用联:

绍祖宗一点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此联为李绿园撰书盛宅客厅联语。原载《岐路灯》第十九回。

上书荐大猷,只怨才人多薄命;赐牡成佳话,由来恩宠锡功臣:此联为安徽省南陵县盛村盛氏宗祠联。

九.历史名人:

盛 吉:(生卒年待考),字君达;广陵人(今江苏扬州)。著名西汉朝大臣。

在历史上,人们只知有包拯能做到“慎明决狱,不放纵一个坏人,更不让无辜者蒙受不白之冤”,但很少有人知道汉朝的盛吉。

盛吉,在西汉文帝执政时期任廷尉,专职负责断案执行。“慎明决狱,无枉无纵”——这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廷尉盛吉所说的话。

据史书记载,每到秋末开始处决罪犯之前,盛吉都要在夜里由妻子捧烛照明,细审狱牒,证实人犯罪行确实无误之后,才于平明处决。即是如此,夫妻俩还是经常为此相对落泪,一如《论语》上所说的:“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所以,盛吉在执掌廷尉的二十年之中,做到了“无枉无纵”,当时天下称他为“有恩无怨”。

这个盛吉,就是建德凤凰大库盛氏的远祖先人。盛吉是大材的第十四世裔孙。因盛吉居于广陵,且是望族,因此该支盛氏称自己为广陵郡望。

 

盛彦师:(生卒年待考),宋州虞城人(今河南虞城)。著名唐朝大臣。

盛彦师曾担任隋朝澄城的长官。当李世民的军队到了汾水南边的时候,他率领宾客一千多人渡过汾水拜会义师,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军总管,跟随大军平定京城。

不久盛彦师和史万宝一起镇守宜阳,抗拒从东方来的贼寇。到了李密叛乱的时候,盛彦师受命为招讨使,和史万宝荡平李密。将要从山南出发时,史万宝畏惧李密的威名,不敢抗拒李密,他告诉盛彦师说:“李密,是骁悍的贼寇,又有王伯当辅佐他,定下了详尽的计策才叛乱,他手下的兵勇想要回到东方的老家,如果不是决定下万全的计谋,就不会叛乱了。将兵们在这种必死的境地,一定是不可阻挡的。”

盛彦师笑着说:“我请求用数千人的兵力阻截他,一定可以将他的脑袋砍下。”

史万宝说:“你有什么计谋呢?”

盛彦师回答说:“兵法注重狡诈,我不可以对你说这个计谋。”就率领众将士越过熊耳山,临近道路时停止行军,命令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的高地上,刀斧手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溪谷中。

盛彦师下令道:“等到贼人度过这里一半的时候,同一时间一起袭击,弓弩手依靠着高度优势向下直射,刀斧手乘乱出现砍杀他们。”

有人问盛彦师说:“我听说李密想要向洛州进军,但是大人您却进入山中,是为什么呢?”

盛彦师说:“李密声称往洛州进军,实际上要去襄城投靠张善相,想不被人知道真实目的,一定要做得出人不意。如果李密先进入山谷,我从后方追他,山路险峻狭隘,无法施展我们的力量,他们一支队伍断后,我一定不能制服他们。现在我先行入谷,一定可以擒获他们。”

这时李密已经度过了陕州,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就带着一众人马慢慢前进,果然越过熊耳山向南方进军。

盛彦师就突然攻击他们,李密的军队头尾被从中间断绝,双方不能相互救助。就这样,盛彦师就斩杀了李密,追踪擒获了王伯当。

盛彦师因为这个功劳受封葛国公,官拜武卫将军,仍然镇守熊州。

唐太宗讨伐王世充,派遣盛彦师和万宝行军到伊阙,隔绝王世充在山的南边可以逃走的道路。等到王世充被平定的时候,盛彦师被封为宋州总管。当初,也就是盛彦师入关的时候,王世充用他的将领陈宝遇做宋州刺史,陈宝遇对他的家庭不以礼相待,到了现在,盛彦师借故杀了他,同时,盛彦师将平生所厌恶的数十家也都被杀了。宋州里震惊害怕,人们怕到要把脚重叠在一起站立的地步。

到徐圆朗叛乱的时候,盛彦师担任安抚大使,和徐圆朗战斗,结果败给了徐圆朗。徐圆朗厚待他,并命令盛彦师写书信告诉他的弟弟,让他带领全城的人投降自己。

盛彦师写信道:“我奉皇上的命令出使,却没有本领,被叛贼所擒获,作为臣子不能尽忠,发誓用死来明志。你应该好好对待我们的老母亲,不要为我担心。”

徐圆朗开始的时候发怒,但是盛彦师的神情却很镇静自如,徐圆朗就笑着说到:“盛将军你有豪壮的节操,我不会杀你。”因此,徐圆朗对待他象过去一样。

等到徐圆朗被平定之后,盛彦师竟然因为“被俘而不自尽”的罪名,被赐死了。

 

盛 度:(公元963~1041年),字公量;祖籍河南,徙居余杭(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学者。

盛度的曾祖盛珰曾为吴越国余杭县令。父盛豫随钱俶归宋,官至尚书度支郎中。

盛度于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中进士后,历任济阴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等职。

当时宋辽两国交战,曾随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屡次上书对边防事务提出建议。

后受命出使陕西,勘察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宋真宗询问西域地理形势,盛度就详细介绍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今甘肃兰州)等五郡之东南形势,绘出《河西陇右图》,标明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以供备览。宋真宗称其博学,累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兵部郎中。

寇准罢相后,盛度以宦官罪,出知光州(今河南光州)。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再贬和州(今安徽和州)团练副使。

宋天圣初重又起用,复为兵部郎中,迁知筠州、知审刑院、知扬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为翰林学士,迁给事中。受诏议定流通解池盐法,允许商旅“入钱算盐”,寻进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宋仁宗召问边备之计,盛度陈述十条建议。

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任参知政事,宋景祐四年知枢密院事。后坐事,罢为尚书左丞,先后知扬州、泰州、应天府。最后以太子少傅致仕。逝世后赠太子太傅,谥号为“文肃”。

盛度以清廉闻名,勤奋好学,家有不少藏书。每当公事闲暇,即埋头读书,手不释卷。他曾与李宗谔等共同编纂《续通典》、《文苑英华》等书。又收集皇帝日常文书和群臣奏章,编成了《愚谷集》、《银台集》、《中书制集》、《翰林制集》。

 

盛 懋:(生卒年待考),字子昭;嘉兴武塘人(今浙江嘉兴)。著名元朝后期画家。

此地人杰地灵,振妙一时,当时吴镇的墨竹、岳彦高的草书、章文茂的文笔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们誉为“武塘四绝”。传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松阴高士图》、《松石图》等。

其父盛洪(字文裕)于宋元初期为职业画家,其侄盛著在明朝初期被召入内廷。

 

盛 庸:(公元?~1403年),陕西人。著名明朝初期将领。

盛庸在明洪武时官至都指挥。明建文初期,朱棣起兵造反,盛庸以参将征讨燕王。

当时李景隆一败再败,明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盛庸与铁铉合力败朱棣大军于济南。盛庸论功封历城侯,授平燕将军,充总兵官。

明建文二年农历9月,盛庸率兵北伐,农历10月至沧州,却为朱棣大军所败。农历12月,朱棣大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朱棣大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的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后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盛庸在灵璧、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燕王朱棣攻入京师后,盛庸率众归降,奉命驻守淮安。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致仕。后来都御史陈瑛劾其怨望有异图,遂自杀。

 

盛宣怀:(公元1844~1916年),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次沂,又号补楼,别号愚斋,晚号止叟,还有思惠斋、东海、孤山居士、须磨布衲、紫杏等号;江苏武进龙溪人。著名清朝末期实业家。

盛宣怀的祖父盛隆是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以布政使衔任湖北盐法武昌道,属于经世派,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兄弟六人,盛宣怀居长。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农历2月,太平军将至常州,盛宣怀随父母逃往江阴长泾镇,再逃至盐城。时盛康正权湖北粮道,派人接到湖北。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盛宣怀与董氏结婚。盛康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盛宣怀建议川、淮并行,难题得以解决。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学。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都是经世派著名人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行于各行省,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盛宣怀与二弟一起回武进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怀乡试落第,意颇怏怏。盛康家居守制,一意为惇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盛宣怀也都参与规划。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农历4月,湖广总督李鸿章帷幄需才,无锡杨宗濂京卿写信给盛宣怀,招他入李鸿章幕府。李鸿章本来和盛康即为好友,一见盛宣怀更是深为器赏,派委行营内文案,兼任营务处会办,象机要秘书一样随侍李鸿章左右,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敛手推服。不久,天津教案发生,外国以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调李鸿章率部开往河北备战。盛宣怀随行,每日与淮军大将郭松林、周盛传等讨论军事,历练日深,声誉日起。接着即被奏调会办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处。盛宣怀以议叙主事改候选直隶州,其从军才一年多,即保升知府,升道员,赏花翎二品顶戴。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畿辅大水成灾,盛康倡捐棉衣、赈米,命盛宣怀至淮河南北劝募集资,购买米粮,由上海运往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办理赈务之始。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农历5月,盛宣怀见李鸿章、沈葆桢在议复闽厂造船未可停罢折内,皆以兼造商船为可行,即建议他们速办,李鸿章深以为然,命盛宣怀会同浙江海运委员朱其昂等拟订章程,呈交江、浙督抚,他们也交相赞成。李鸿章于是札委盛宣怀会办轮船招商局事宜,兼管运漕、揽载,这是盛宣怀办理轮船航运之始。八月,盛宣怀应北闱乡试,又名落孙山。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以直隶水灾赈抚案叙劳,赏加布政使衔。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秋,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湖广总督李翰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札委盛宣怀督办开采湖北煤、铁矿务,仍兼理招商局事,这是盛宣怀办理矿业之始。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农历6月,盛宣怀随李鸿章至烟台,与威妥玛谈判马嘉里案,多所赞画。英商在上海擅筑吴淞铁路,李鸿章派盛宣怀至上海与梅辉立谈判。农历8月,匆匆应秋试,出闱,即与梅辉立定议于南京,以二十八万余两银买断,将铁路拆毁。榜发,又未考中,盛宣怀从此绝意科举,不再应试。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农历2月,盛宣怀以直隶尽先补用道禀请赴部引见。李鸿章奏称盛宣怀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其所经办各事,皆国家富强要政,心精力果,措置裕如,加以历练,必能干济时艰,为国大用。当时,河北、山西、河南等省连年大旱,赤地千里,河间府灾情严重,李鸿章奏派盛宣怀与李金镛办赈。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农历10月,盛宣怀署天津河间兵备道,首先综理赈务,集捐数十万发放。还裁革天津县书差供应各项积弊,建广仁堂,留养孤儿,设戒烟局,戒除万人。李鸿章欲效法外国以自强,常与盛宣怀商讨,盛宣怀认为必须兴办铁路、电报,铁路较难,宜稍缓,电报应急起图功,李鸿章说这也是他的愿望,请盛宣怀协助办理。这是盛宣怀办理电报之始。盛宣怀请李鸿章照招商局办法招集商股,奏设津沪陆线,设电报学堂。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冬,津沪陆线竣工,李鸿章奏派盛宣怀为总办。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盛宣怀请假回南方。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政府命在籍守制的李鸿章驰赴天津,部署军事,署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函招盛宣怀销假回津。英、法、德、美各国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于上海,拟添由上海至广东各口及宁波、福州、厦门、汕头海线,盛宣怀要求劝谕华商自设以争先,李鸿章遂派盛宣怀至上海,次第开办。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春,李鸿章回合肥葬亲。法国侵略越南,中法关系骤然紧张。清政府命李鸿章驻上海,统筹全局。盛宣怀参与机宜。农历7月,李鸿章回直隶总督署本任,盛宣怀随同抵天津。李鸿章计划兴办海军,盛宣怀缮具条陈,得到赞许。两广总督张树声奏调盛宣怀赴广东办理沙面案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奏调盛宣怀赴福建重用,李鸿章上《奏留盛宣怀片》,称盛宣怀精明稳练,智虑周详,于交涉重大事件,洞悉症结,是以经办数事,刚柔得中,不为挠屈,历著成效。今之熟悉洋务者,往往于吏治、民生易生隔阂,究之洋务与吏治,不应分为两途,盛宣怀施措咸宜,经权悉协。李鸿章曾保荐他堪胜关道,兼备使才,如试以通商繁剧之地,历练数年,当能宏济艰难,缓急可恃。盛宣怀认为李鸿章是他毕生第一知己,更加感激自励。五月,李鸿章奏准盛宣怀署理津海关道。海关道任内,盛宣怀挪金州矿款以济闽、粤电线之急,部议为办理含混,铺张失实,科以降级调用处分。左宗棠初入军机,正奏保盛宣怀才堪大用,乃再请查明妥议。李鸿章、曾国荃奉命复查,为盛宣怀辩解,改为降二级留任。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农历7月,盛宣怀总理电线成绩卓著,李鸿章奏请奖励,以海关道记名简放。盛宣怀请将招商局运漕水脚照沙宁船一律,并准回空货船免税,经李鸿章、曾国荃奏准分别依行。翌年农历6月,授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农历7月,驻天津法国领事林椿奉其政府命令,至烟台与盛宣怀谈判云南、广东边界与越南北圻接线事件,农历10月,订立条约,经李鸿章奏准。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农历5月,因倡捐劝赈,赏头品顶戴。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调任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前后到烟台同法国驻天津领事林椿谈判滇、粤边界与越南北圻接线事件,订立条约;赴上海为招商局与怡和、太古订立齐价合同;在被焚的上海织布局原址设立华盛总厂,又劝告华商分设大纯、裕源、裕晋等纺织厂,李鸿章奏请以盛宣怀为督办。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盛宣怀曾建议仿欧洲瑞士之例,由数大国公同保护朝鲜,格于清议,未被采纳。他曾屡次要求起用宿将刘铭传,清廷初不以为然,事急召之,刘不出。还曾要求募德国军官,训练新军;购买快船,协助海军;李鸿藻独喜用汉纳根,议遂中錣。盛宣怀奉委办理东征转运,有人参劾他采办兵米,侵蚀浮冒。李鸿章查复奏称:前敌军米奏明饬由直隶按察使周馥、道员袁世凯就近在辽宁采办,无从浮冒,至天津招商局北栈被火所毁,商米、杂货,均系客商存件,并无官米在内,盛宣怀无从侵蚀。在平壤战役中,盛宣怀五弟盛星怀阵亡,盛宣怀忧劳愤激,一病几殆。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4月,《马关条约》签订,盛宣怀以宿疾频作,未老先衰,阴有退志,屡请开缺,不准。后在天津创办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即北洋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农历2月,刘坤一招盛宣怀至南京,商议新政条陈。随后张之洞约往湖北,商议铁路、铁厂等事。遂奏准由盛宣怀接办湖北汉阳铁厂,任铁路总公司。农历9月13日,清光绪帝召见盛宣怀,谈修筑铁路、练兵、理财、育儿等事。清光绪帝倾听动容,说诸臣皆不知之,患在因循耳。次日,即命直隶津海关道盛宣怀开缺,以四品京堂候补,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补授太常卿。农历12月4日,铁路总公司成立于上海,奏明先造卢汉干路,其余苏沪、粤汉次第开造,不再另设公司。次年农历12月,调大理寺少卿。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4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附设译书院。开办中国通商银行。农历7月入觐,光绪帝连续召对两次,命递《练兵说帖》。盛宣怀认为康有为等将尽举吾国之政教、法制而变易之,然不揣其本,不清其源,变法太锐,求治太急,朝局水火,萧墙干戈,忧未艾也。仓卒南归,不久变法就告失败,盛宣怀认为政局难测。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春,大学士徐桐奏称轮船、电报创立三四十年,获利不赀,而上不在国,下不在商,所称挽回利权者安在?大学士刚毅南下筹饷,先查轮船、电报两局。盛宣怀按照所参各节,逐条答复,刚毅据以上奏,并陈明常年报效数目。农历9月至京,受到慈禧召见,问是否可以多设制造枪炮局,盛宣怀认为不如就湖北局推广。不久,又奏递练兵、筹饷、商务等三十条。农历11月,慈禧再次召见,命暂时留京,备随时商询要政。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2月,又有人奏称电报局权利太重,请遴员接管。盛宣怀也上奏折,陈述历办情形,恳求将所管各局、厂一律交卸,以让贤能,俾释负荷,保全末路。清廷未准。盛宣怀仍留京会议洋货税则,并酌拟税厘并征事宜。农历4月,陈明前往上海考察货物时价。时值义和团运动风起,清廷下令沿江、沿海各省招拳民、御外侮。盛宣怀认为这是“矫诏”,命令各电报局只密呈督抚,勿声张。又电告各督抚勿转行,不然就会酿成巨变,两广、两江、湖广、闽浙总督都表示赞成。两广总督李鸿章在电文中,也有“乱命不可从”之语。当时,各国纷纷调动军舰,江海各口,人心惶惶,盛宣怀首倡互保之议,密电各督抚,又找上海各领事,约定在长江流域及苏州、杭州等地,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保护,上海租界中外商民生命财产,由各国共同保护。这就是《东南互保条约》。盛宣怀又电请下密诏平乱,并联合各督抚电请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速定大计,共筹补救。李鸿章奉命入京议和,经过上海时与盛宣怀密谈两天,说出了“和约定,我必死”的心里话,认为议和时机尚未成熟,决定由陆路北上以拖延时间。李鸿章约盛宣怀随行,庆王奕劻又专电奏调盛宣怀襄办和约。刘坤一、张之洞则函电坚留盛宣怀,不让北上。盛宣怀犹豫不决,问计于其父盛康,盛康认为时局如斯,宜退不宜进,盛宣怀乃决定留在上海。清政府任命盛宣怀为会办商务大臣(商务大臣为李鸿章),驻沪办事,承认上海一隅为集中地,盛宣怀又为之枢纽。农历11月,补授宗人府府丞。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欲令盛宣怀管理财政,袁世凯赞成甚力。慈禧对荣禄说,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荣禄说现在理财、交涉等事,仗着他处很多,目前交涉要紧,令其在上海办事,诸多方便,内用不妨且缓,遂作罢。农历8月,盛宣怀被任为办理商务事务大臣,议办通商各条约,改定进口税则一切事宜。李鸿章在京谈判和约,诸被束缚,殚心降志,愤郁致疾,写信给盛宣怀说,时危事棘,岂余衰暮所能堪,此中补救,惟执事是赖。一个月后,李鸿章病死,盛宣怀悲感劳瘁,骤发痰症,电请乞假调治。农历11月,慈禧懿旨:宗人府府丞盛宣怀赞襄和议,保护东南地方,著赏加太子太保衔。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农历正月,盛宣怀任工部左侍郎,奏设勘矿总公司。农历9月,盛康病逝,盛宣怀电请开缺守制。清廷仍命盛宣怀一手经营卢汉、粤汉铁路总公司及淞沪铁路诸事宜。农历11月,继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到上海吊唁盛康之丧,以与盛宣怀商议电报局、招商局问题,盛宣怀表示:电报局宜归官有,轮局纯属商业,可易督办,不可归官。我本不愿利权久操,为世指目。袁世凯回京与荣禄商定,另简电政大臣,改官办而不还商本,轮局亦由北洋派员接管。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盛宣怀应袁世凯之约北上,襄办慈禧与光绪帝谒陵大差。农历3月10日,慈禧与光绪帝召见,说非汝等力保东南,恐无今日。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盛宣怀与上海绅董创设红十字会,加入瑞士总会,中国遂永有红十字会主权。农历11月,电奏将上海铁路总公司裁撤,并归铁路总局唐绍仪督办,以专事权。铁路大权遂转入袁世凯的亲信、以唐绍仪为首的交通系。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3月,盛宣怀奉命与吕海寰赶紧商定加税免厘一事,吕海寰旋任外务部尚书,清廷即命盛宣怀会商袁世凯、张之洞妥速筹议。农历11月,奉旨入京,慈禧召见,对盛宣怀说,苏杭甬路事发生风潮,或言英国要下旗撤使,或言百姓要抗粮拒官,特召汝来,解此一结。命盛宣怀随同外务部妥筹办理。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农历2月,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右侍郎。该部主管铁路、电报、航运、邮政,前三项皆为盛宣怀创办。乃命下三日,仍以商约原差又令前往上海,他向慈禧陛辞,慈禧问他何故又要离京,盛宣怀知道支他往上海不是慈禧的意思,不敢多言,唯唯而已。慈禧还说:我有物赏汝。但退朝之后,并无赏物。他认为这也是因为有阻尼者。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奏折上后,慈禧对他说:藏富于商,乃是正办。盛宣怀于四月赴日本就医,考察厂、矿、银行,并与日本元老伊藤博文、松方正义等研求宪政、币制,参观公、私图书馆。农历10月,在神户知道慈禧与光绪帝先后病死,随即起程回上海。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6月,轮船招商局董事会成立,选举盛宣怀为会长。盛宣怀认为备员邮传部而归商选,似于体制非宜,电邮传部婉却。邮传部尚书徐世昌等劝他担任。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农历正月,清廷派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摄政王载沣罢黜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后,逐渐起用盛宣怀。农历7月10日,盛宣怀到达北京,赴邮传部本任,并帮办度支部币制事宜。7月19日,浙路总理开缺,江西提学使汤寿潜电称盛宣怀为苏浙路罪魁祸首,不应令其回任,请收回成命,或调离路事以谢天下。清政府将汤寿潜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农历12月6日,盛宣怀替代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为邮传部尚书。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左侍郎,吴郁生为右侍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4月,内阁改制,各部行政长官同负国务责,盛宣怀由本官简授邮传大臣。受事数月,收回邮政,接管驿站,规划官建各路,展拓川藏电线,厘定全国轨制。清政府接受盛宣怀的建议,宣称所有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盛宣怀主张将先收归国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所招各股,改换官办股票,有不愿换票者,给还股本,或发还六成,其余四成发无息股票;川省铁路股实用之款,给国家保利股票,余款或附股,或兴办实业,另行规定,不得由股东收回。又议订与英、德、法、美各银行六百万镑借款合同。从而引发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的保路运动。盛宣怀电四川总督,请出告示,严禁罢市、罢课,销患未萌。电湖广总督,称保路风潮只须略有兵威,不烦镇压。清朝官员群起指责盛宣怀肇祸,成为众矢之的。农历8月19日,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各省相继独立响应。盛宣怀电请袁世凯出山,同时向清廷推荐袁世凯。资政院弹劾盛宣怀违宪、乱法、激兵变、侵君权。农历9月5日,清政府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盛宣怀离开北京前往日本,唐绍仪重任邮传大臣。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通过其代表告诉盛宣怀,民国对他并无恶感,若肯筹款,自是有功,外间舆论过激,可代为解释。农历9月,盛宣怀从日本回到上海。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农历2月22日,汉冶萍公司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推选盛宣怀为总理。会后,又被举为董事长。农历5月18日,招商局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盛宣怀为副会长。盛宣怀认为孙中山在兴办实业方面“有理想而无经验,不足与谋也”。袁世凯则“措置大局,举重若轻,实超秩乎汉、宋祖而上之。方之华盛顿、拿破仑亦有过无不及”。当革命党人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盛宣怀避居青岛,迫切希望袁军获胜,革命军速败。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日本曾威胁利诱盛宣怀同意“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遭到盛宣怀的坚决拒绝。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3月25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三岁。

 

盛延棋:(公元1887~1916年),字白沙;江苏仪征人。著名近代海军将领。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烟台参与海军讨袁起义密谋,事泄未遂。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冬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之夺取肇和军舰,炮击江南制造局之反袁起义。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5月孙中山自日本回国,在沪谒孙中山。后来被以索晌为名闹事的山东藉水兵伐击,蹈海殉义,终年二十九岁。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5年)12月,大元师孙中山下令追赠他为海军中将。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盛世才:(公元1897~1970年),原名振甲,字晋庸,又字德三;辽宁开原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

盛世才毕业于韶关讲武堂。曾任东北军排长、连长、参谋等职。1924年,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参谋、新疆督办公署参谋、新疆省边防督办等职。其统治新疆达十二年之久,被称为“新疆王”。

盛世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在辽宁出生、辽宁长大,后来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张作霖的奉系军阀里当了一名下级军官。盛世才怎么到大西北,摄取了新疆最高统治权,称霸新疆十二年之久呢?这还得从盛世才的成长讲起。

1897年1月,盛世才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靠山乡盛屯村一个地主家庭,盛家属汉军旗人。盛世才在西丰县初小、沈阳第五高小读书,毕业后进入辽宁省立农林中学学习。进入中学后,因家庭无力供给伙食费,他经常从家中带些干粮到学校去吃,日子过得很苦。父亲准备让盛世才停学回家,遭到了盛世才的坚决反对。他对父亲说:“我一定要读书,如果家里没钱,你能不能帮我借一点,将来我会还的。”盛世才强烈的求学愿望,感动了盛家的亲戚朋友,在他们的资助下,盛世才得以继续上学,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

1917年,盛世才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个时候,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

东京是当时中国革命青年聚集的地方,青年学生高举爱国旗帜,主张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收回被日本夺取的山东省权利,他们多次开会,决定派人回国参加学生运动。当时,盛世才因参加革命活动积极,被留日东北学生同乡会推选为代表,随回国请愿团回上海请愿。

盛世才一腔热血回到国内,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运动结束后,盛世才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学生运动的无力。他向同学们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弃学从戎,军事救国。同学们听说盛世才放弃学业,都感到吃惊,纷纷劝他不要感情用事,还是先把学业完成再说。盛世才说:“国家已成这个样子,读书有什么用?书读得再多,只能任人欺侮。只有学好军事,有了枪杆子,才能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你们不信就等着瞧吧。”

于是,盛世才和其他几个同学相邀,赴粤考入滇军在韶关主办的讲武堂分校学习。由经济而改学军事,盛世才进入了一个新学习领域,一切从零开始。他在讲武堂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毕业后,回东北在奉军第八旅郭松龄部,当了一名排长,不久升任连长、上尉参谋、中校参谋等职。

盛世才头脑灵活,办事认真,深得郭松龄的信任。

1923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对其奉系军队进行整顿,选派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军官到日本留学。经郭松龄的极力推荐,盛世才被选送到日本陆军大学学习。于是,盛世才再次东渡日本。事后证明,他当年弃学从武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去日本的轮船上,盛世才意气风发,好不得意。同行的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出国,远渡东瀛,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他们都感到十分兴奋。盛世才便向他们介绍日本的风俗民情,风光名胜。讲到高兴处,他还唱起了日本民谣。

很快两年时间过去了。一天,盛世才接到郭松龄的一封信,信中郭要盛世才赶快回国,说是有要事告诉他。于是,盛世才又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原来,郭松龄因与奉系军阀的杨宇霆等人产生矛盾,张作霖支持杨,而打击郭,使得郭松龄强烈不满。郭松龄决定联合冯玉祥,起事反叛张作霖。这个时候,他写信希望盛世才赶快回来,帮助他共同反张。

盛世才匆匆回国后,加入到反奉行列中,在郭松龄的军中当了一名营长。哪知,郭松龄反奉失败,兵败身亡,盛世才仓皇逃到日本。张作霖一气之下,取消了盛世才公费学习的资格。断了经济来源,盛世才在日本待不下去了。为此,他成天愁眉苦脸,为自己的生计着急。这天,盛世才在报上看到一则关于冯玉祥的消息,他忽然想,我何不给冯将军写封信,把自己随郭反奉的遭遇告诉他,也许能够得到帮助。信很快写好了,就在准备投进邮筒的时候,盛世才忽然犹豫起来。他想,我与冯玉祥素昧平生,他会帮助我吗?但转而又想,这是最后一条路了,死马当做活马医吧,也许冯将军能够看在郭松龄将军的面子上,帮我一把。盛世才不再犹豫,把信扔进了邮筒。

没过多久,冯玉祥真的回信了,他表示愿意帮助盛世才完成学业,并提出了资助的办法。接到这封信,盛世才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冯玉祥的资助下,盛世才顺利完成了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习。

后来,因不愿屈就国民党军参谋部作战科长,转而进入新疆图谋升迁,经几年施展权谋,取得了新疆最高统治权,独裁专断,称霸新疆达十二年之久。

盛世才在西域十恶中位列三甲恶名远扬可谓罪恶滔滔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所犯罪行令人发指。在新疆的独裁者尽现百变手段,耍尽花招。

1925年,郭松龄反对张作霖,盛世才曾回国帮助,郭失败后,盛世才又逃往日本,继续读陆军大学,但因学费无着落,又结识投靠了蒋中正,由蒋中正供给学费。

1928年毕业回国,正赶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于是他摇身一变,披上“左派”伪装投入北伐洪流,北伐失败后,被调任为一厅三科科长。

1930年金树仁到内地招兵买马,盛世才为实现个人野心,应聘来到新疆,初任上校参谋主任,继而晋升为少将参谋长。

1932年2月,马仲英派马世明围攻省城,盛世才在解围战中初显身手,被金树仁升为东路剿匪总指挥大败马仲英部队,从而名声大振,晋升为陆军中将。

盛世才来新疆之前,曾对他的朋友说:“我到边疆去,要打开一个局面,将来或者做一个东亚的红军司令;不然就找一个老朽长官,假意殷勤,待其死后,继承其权利;或者认蒙古王公为干爸爸,待其死后,袭其王公爵位。”在这番话中,盛世才的野心家、阴谋家和投机家的嘴脸暴露无遗。

盛世才独掌大权后,为了哗众取宠,于1934年4月提出了以“保障新疆永久为中国领土”为主要内容的“八项宣言”;同年9月提出了以“实行民族平等”、“发展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九项任务,同时还提出“反帝、和平、建设”三大政策。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盛世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虑,为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于1936年7月14日发表了《七项救国纲领》,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同年11月,张学良秘密派遣南向忱、董佩卿二人来乌鲁木齐,表示欣赏盛世才的抗日主张。所以在“西安事变”的第二天,盛世才就发表了“披肝沥胆陈中央”的抗日声明。所有这些,虽然都是盛世才“应变”的权术,但是,在他当时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中,关于 实施“亲苏、联共”的政策,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1936年12月16日晋升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任新疆边防督办。历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新疆保安司令等职。主政新疆期间,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曾经与蒋中正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驰,实行反帝、亲苏、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驱走了英、日帝国主义在新疆的势力,依靠苏联和中共的力量,把新疆建成抗日大后方。待其羽翼渐丰后,他又标榜新疆是中国除国共两党外的第三政治集团,以保持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1937年,盛世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把他施政纲领充实为“反帝、亲苏,、清廉、和平、建设、民族平等”六大政策。这年5月,与中共达成协议,将退居在星星峡的四百名中国工农红军接到乌鲁木齐,并要求中共中央派遣优秀干部陆续来到乌鲁木齐,并于1938年正式成立八路军驻疆办事处。

盛世才虽然伪装成“左派”,但是他的反动本质仍不时有所暴露,正如陈潭秋在1939年所指出的:“盛世才就其出身来说是个野心军阀,就其思想来说是个土皇帝,就其行为来说是个狼种猪。”盛世才以他的个人行为证明了这一论断。他一面大肆渲染“六大政策”的“革命性”,一面却说“六大政策是超然于国内两大政党的第三政治集团”;一面大讲“马克思主义在新疆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一面却说“新疆不是国民党的天下,也不是共产党的天下”。

1938年盛世才假借“养病”名义去莫斯科,在苏共最高领导人面前,挑拨中苏两党关系,大肆诬蔑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返回新疆后,他一面迫害新疆共产党人,一面又致函斯大林,恬不知耻地说:“我是最忠实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者。”盛世才表面上声嘶力竭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暗地里却对日本间谍大西忠说:“我十分仰慕日本的政治制度。”他在宣布“欢迎进步人士帮助我们建设新疆”的同时,却又指示其特务机关为每一个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设立专案,跟踪监视,罗织罪名。

1942年5月,盛世才召集全市一千多名青年知识分子,亲口宣布:“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反帝会员都将是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群众的掌声未息,他就开始了大逮捕。这次大逮捕,是在苏联反法西斯战局紧张和国民党掀起新的反共高潮的形势下进行的,盛世才撕下了假面具,公开了他的反革命面目。他把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党员和各族进步人士全部逮捕入狱,并于1942年7月3日上书蒋中正,表示归诚。但是,善搞政治投机的野心家盛世才,这次却弄巧成拙。

他把国民党引进后,国民党很快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控制了他。盛世才为了维持他统治了近十二年的独立王国,又开始玩弄花招。他给斯大林写信,表示要痛改前非,把请求苏军援助的密件交给苏联驻迪化总领事。同时,他又炮制新的“阴谋暴动案”,1944年8月11日他大批逮捕国民党员,对蒋中正说这些人是“共产党奸细”,对斯大林又说这些人是“托派”。

后来,他曾卑鄙地致信斯大林,要求新疆加入苏联,谁知斯大林把该信转给了蒋中正,盛世才卖国嘴脸暴露无遗,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蒋中正逼盛世才离开新疆。

盛世才的故伎谁也骗不了,不得不下台。1944年8月29日,民国南京政府任命盛世才为中央农林部长,宣布撤销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任命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为新疆省主席。盛世才别无出路,只得低头认输,他拿出五万两黄金贿赂蒋中正,然后带着历年实行“清廉”政策所搜括的大量财富,用三十辆大卡车装载着灰溜溜地离开了新疆。

1949年,盛世才逃往台湾,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1970年7月13日,盛世才在台北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盛世才在新疆独裁统治期间如同变色龙,不断变换面目,杀害忠良不计其数。然而百面恶魔在乱世中却能全身而退,独善其身,实令国人叹息不已。

 

盛治华:(公元1916~今),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苏维埃政府给盛治华家分了十亩好田。当时盛治华只有十三岁,谎报十六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军团第三军第七师一个团的通讯排当通讯员。第二次攻打长沙时左腿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把命令送到前线,受到师部表彰。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通信排班长,1933年任第一团通信排排长,到红一军团保卫局学习后,任团警卫排排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期间,他担任左权将军的警卫员。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连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率领本连在孟县发展队伍,成立了孟县大队,任大队长。1937年底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教导大队队长。1938年在五台山军政学校任教官兼教导大队队长。1939年任第三游击司令部参谋长,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地十二团团长、抗大第二分校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第三十五团团长,曾率领部队一战歼灭日寇一个中队二百余人。1944年任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旅长,第二十兵团第六十七军第二○○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清包、郑太、清风店、石家庄、张家口、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市公安总队总队长,公安部队第一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部队第一师政治委员,担负剿匪、警卫、武装押运、设防空哨等任务。1954年回国,任华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高级公安学校校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盛中国:(公元1941~今),江西临川人,出生于湖北武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杰出的音乐表演大师”、“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这是世界音乐界权威人士对他的赞誉。而对于众多的中国人来说,他的名字和他的琴声都曾经是那样地熟悉和亲切……在新中国的音乐史中,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乐坛上为中国赢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

盛中国1941年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盛中国出生时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父母亲给他取了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盛中国。希望中国能够尽快地强大昌盛起来,希望孩子长大了为祖国的强盛而奋发有为。

盛中国共有弟妹十一人,其中九人是以小提琴为专业的,这在世界乐坛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盛中国五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七岁登台表演。新中国成立那年,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用钢丝录音机,录了他一小时的节目,那天正好是他九岁的生日。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生日,它预示着这位音乐少年的命运从此和新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新中国诞生后,盛中国得到了各方面精心的关怀和培养。1954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盛中国被送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昂尼德·柯岗(LEONID KOGAN)。1962年,盛中国参加了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得了荣誉奖,从而成为新中国最早在世界性音乐大赛中获奖的小提琴家。1963年,盛中国与著名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中国舞台上第一场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

正当盛中国的演奏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66年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十年动乱之后,盛中国立志追回失去的岁月,为缩短中国小提琴演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而不懈努力。在谈到这一段经历时,他激动地对记者说:“我的名字叫盛中国,我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我与中国有着不能分割的关系。共和国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也跟她一样受苦受难,当共和国迎来了的第二个春天,也迎来了我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1979年,盛中国与访华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合作演奏了巴赫的《小提琴二重协奏曲》,梅纽因为盛中国写下了这样的赠言:“你是我在中国最好的合作者。”1980年,作为中澳两国首次文化交流项目,盛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城市举行了十五场音乐会,仅在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就连续演奏了五场。当时,他的访问演出在整个澳洲引起了轰动,《人民日报》称:“盛中国的此次出访标志着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正式进入国际文化交流领域。”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盛先生这次访问演出是中澳文化交流史上新的里程碑,每一个中国人会为有盛中国而感到自豪!”在谈到这次澳洲演出成功的感受时,盛中国说:“我谢幕的时候掌声长达五分钟之久,当我站在台上的那一瞬间,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小的时候,知道中国国际地位很低,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坎坷。今天我站在这个地方,用我的小提琴、用音乐,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感到非常的激动。”

自1987年以后,每年的秋季,盛中国都要去日本演出,还建立了自己的乐迷会,乐迷会的名称叫“中国日本友好的一个桥”,为此,日本政府授予盛中国“文化大使”的称号。

近年来,盛中国成为中国灌制唱片最多的小提琴家,除了繁忙的演出和录音活动之外,他还经常出任国际、国内的小提琴比赛的评委。此外,他还经常到大学演讲,积极推动音乐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最令他自豪的,就是赞助每年在北京举行的青少年业余小提琴比赛。对青少年学习小提琴,盛中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琴的目的是为培养人,小提琴手应该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一个有格调的人,又是拒绝暴力的人。这样的青年人进入社会,是容易被人接受和欢迎的。出于这样的认识,今天的盛中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音乐教育上。

他的演奏风格既热情奔放,又甜美细腻,富于诗情画意、浪漫幻想。他的演奏很有个性,不仅技巧出类拔萃,而且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演奏曲目的范围非常之广泛,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经典奏呜曲、协奏曲和各个时期的精致小品,也有中国的小提琴名曲。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积累融汇在一起,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盛中国是国内外听众很熟悉也很喜爱的小提琴独奏家,他的音乐生涯曾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其中既有纪实性的电视片《东方之子》、《艺术人生》、《时代人物》、《盛中国独奏音乐会》,也有舞台艺术影片《春天》和以他为生活原型的故事影片《生活的颤音》等。现在,他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盛中国的少年成名之地湖北省,一个公园里有座高2.5米的盛中国雕像,碑身上刻有他的一句话:“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

 

盛永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九十三军军长。

盛 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军六十三师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