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普生打印机wifi 电脑:陈玉先创作的红色经典作品[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5:01

陈玉先创作的红色经典作品[推荐]  

 
风格_2012 发表在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124-1.html
 

红色经典作品 陈玉先人物画
红色题材美术创作:民族记忆的恒久旋律
  
    1942年,延安,毛泽东同志就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论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在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一代又一代党的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创作出大量紧扣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其代表,其结晶,就是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红色题材的美术创作,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元素。红色,是国旗的颜色;红色,是党旗的颜色;红色尽染,是中国革命奋勇向前可歌可泣的精神写照;万山红遍,江山如此多娇是新中国的真实描绘。

  陈逸飞、邱瑞敏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的油画《秋收起义》,纪晓秋、陈玉先的《延安整风》,靳尚谊的油画《瞿秋白》,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唐勇力的国画《新中国的诞生》,孙滋溪的油画《天安门前》,何孔德的油画《出击之前》,方增先的国画《粒粒皆辛苦》,黄胄的国画《洪荒风雪》,潘世勋的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可染《钟山风雨(国画)》等,都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典范作品,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历经千难万险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召力。

1971年 陈玉先与何孔德、高泉、纪晓秋 创作的红色经典《秋收起义》,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73年 陈玉先红色经典《延安整风》,与纪晓秋先生合作,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99年 《长征 万水千山》



2003年 《开国元勋》



2006年 创作《秋收暴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面对何孔德、高泉、纪晓秋、陈玉先合作的《秋收起义》,陈丹青说,这幅画好在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画面充分突出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他手拿斗笠,阔步向前的姿态豪情满天,他微昂的头颅、深邃的目光、坚定的表情,显得高瞻远瞩。右侧一组行军的战士,他们充满信心的表情,表达出他们对领袖的信赖;中景肩扛梭镖的儿童和身着起义军服的士兵,回望领袖的欣喜神情,充满景仰之情;左侧齐步向前的两名赤卫队员,肩扛土炮,身背大刀,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

  作品的造型和色彩运用充满时代的审美特色,场面恢弘有气势,主体人物高大突出,充满象征意味。造型具有戏剧效果,色彩浓烈,画面明亮,具有当年备受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典型特征。

  在陈丹青心中,老画家何孔德占有特殊的位置,永生难忘:“1972年有了首届全国美展,其中就有我儿时非常崇拜的何孔德先生。当时我才19岁,一想起他就发抖,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他。”
   
  “我到处打听,问能够在北京看到绘这幅画的人吗?”可是陈丹青根本没有资格去北京看美展,“那时候没有私人旅行,去北京要有单位开证明。但我是知青,连户口也没有。”陈丹青真的能去北京看美展,却是两年后的事了:“那时候我已经在江西省美术馆,那年我21岁。”
   
  从自己儿童时代看到印刷品讲到逃票去首都看美术展,从自己青年时代的偶像何孔德聊到了历史画的演变史……他语调温和,却字字沉重,他用自己的回忆再一次提醒年轻人,“记忆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如此重要,而革命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陈丹青说,“我当年的最高理想就是画这些革命题材的画。我从内心里非常尊重前辈画家,因为我跟随着他们的作品长大,在成长中引领我走上绘画道路。”

  1979年何孔德(中) 陈玉先(右)出席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005年 《宋庆龄先生》


1979年 《华主席关怀青少年》


1969年 《红灯记》


陈玉先水墨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