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wifi管家取消共享:虚字: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1:27

虚字:而

本義鬍鬚(先秦),

假借:代字和語氣字(中古),連字

 

《說文》:“而,須也。”本義為鬍鬚。先秦時已經不常用,秦漢以後完全消失。虛字“而”是假借字。可作代字、連字、語氣字。作代字和語氣字的“而”中古以後逐漸少用乃至消失了;作連字的“而”從古到今一直沿用,變化不大。

代字

“而”既可作人稱代字,也可作指示代字。

一、人稱代字

“而”指代第二人稱,既可指單數,也可指複數。可以作主語或定語,一般不作賓語。

(一)“而”作主語。根據上下文義,可譯為“你”“你們”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勾踐滅吳》)

(二)“而”作定語,根據上下文義,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例:旦暮吏來而呼曰:“……蚤繰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

二、指示代字

“而”作指示代字,表近指。可譯為“這樣”“這”。

例: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連字

“而”可以連接字、片語、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間的各種關係。

一、連接字、片語或分句,表示並列關係。

(一)連接字與字。主要連接動字或形容字,較少連接名字。可譯為“且”“和”“與”。例:

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

②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二)連接片語與片語。可譯為“和”“與”“並且”。

例:①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三)連接分句與分句。可譯為“和”“而且”。

例: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種樹郭橐駝傳》)

二、連接單句中的字或片語,表示順承關係。

(一)“而”所連接的前後兩項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先後相承。可譯為“就”“便”“然後”。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勾踐滅吳》)

(二)“而”所連接的前後兩項動作行為在事理上前後相承,前一個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原因,後一個動作行為是前一個動作行為的結果。可譯為“就”“因而”。

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三、連接狀語和謂語,表示修飾關係。用作狀語的一般為動字、形容字、時間名字或介字短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或時間等。根據實際情況,可譯為“地”“著”“就”。

例: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觸龍說趙太后》)

四、連接片語,表示轉折關係。連接的兩部分意思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可是”“但是”“卻”。

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

五、連接分句,表示轉折關係。連接的兩部分意思相反。可譯為“可是”“但是”“然而”“卻”“可是卻”。

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六、連接分句,用於複句的前一分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襯托,後一分句常有表示層進的連字“況”“而況”“又何況”等與之呼應。可譯為“尚且”。

七、連接片語或分句,表示層進關係。可譯為“而且”“並且”。

例: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②今媼尊長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觸龍說趙太后》)

八、“而”用在主語、謂語之間,表示強調或轉折語氣,它所在的句子常用作表條件或假設的分句。根據文義可譯為“就”或“如果”“如果都”“卻”。

例:①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九、連接分句,表示假設。用於複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設的條件或情況,後一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如果”“假如”。用例較少見。

十、“而”與“上”“下”“來”“往”等字連用,表示時間、數量、範圍的起限。可譯為“以”,或不譯。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孟子?盡心下》)

語氣字

“而”用於陳述句或感歎句、祈使句之後,表示終結或感歎語氣。可根據文義譯為“吧”“呀”“啊”。

例:①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唐棣樹的花,隨風翻動搖擺。難道不思念你?只是居住得太遠。)(《論語?子罕》)

    ②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文:停下來吧,停下來吧!如今從政的人都很危險啊!)(《論語?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