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手机管家锁定手机:感性-理性-悟性-事实-规律-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3:19

    感性、理性、悟性、事实、规律、真理

    人的精神世界有三个领域:科学、艺术、人文
  
  人的思维方式有三类:理性、感性、悟性。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人文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人文中的信仰,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悟性早已有之,起源最早。中国的《易经》,更多的是悟性的思维,悟性带有神话般的思维方式。从现代意义上看,悟性属于宗教的思维方式。
    感性的思维方式,几乎同悟性同步,早已有之。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如形容、比喻、对比、夸张,用于表达人的情感,属于艺术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方式发展较晚,虽然古希腊已有闪光的体现,但真正形成应该是近代科学诞生以后。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理性社会。
  
  理性主要表现为抽象或逻辑的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抽象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用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其实,理性并非绝对的。人的感性,情感,情绪,自觉,乃至悟性,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所以,理性不是一切,我们需要理性,但不能“理性主义”。
  
  相对于理性主义,或者说对理性主义(绝对化)的反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非理性主义。否定理性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反认为人的意志、欲望、情绪、直觉、潜意识在人类和实践中具有决定作用,强调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的非理性发展过程。如尼采的“唯意志论”,大有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味道。
  
  其实是各自在不同领域较劲,硬要把不可比的东西,拉在一起进行比较。
  
  理性更强调客观,规律,普遍性;更富于冷静;更有利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思维方式是抽象或逻辑思维,其精髓是真。理性属于科学的世界。显然,尼采不属于科学世界。
  
  感性更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情感,特殊性;更富于激情;更有利于对情感秘密的揭示;其思维方式是具象或形象思维,其精髓是美。感性属于艺术的世界。
  
  悟性则集中于内心世界,几乎与外部世界无关,强调心灵的感悟,自我的完善;更提倡虔诚;更有利于探讨心灵的健康;其思维方式是悟,心灵的感悟,悟之以道,抚之以心,其精髓是善。悟性属于宗教世界。
  
  理性、感性、悟性,科学、艺术、宗教,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评价标准。在研究认识论上,人们往往把三个领域的不同认识方法混为一谈,扯在一起比长短、论是非。结果不得其解。
  
  当然,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三个领域,三种思维方式,其发展的早晚和强弱,大有差别。但是,这三个领域,三种思维方式,是否有较为完善的发展,倒是关系甚大,甚至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兴衰。
  
  古老的阿拉伯民族,古老的东方世界,何以反而落到发展中世界的地步?他们有长古的悟性,也有丰富的感性,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可引以自豪。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理性,缺乏对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工具和武器。理性来自科学,来自对事实的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理性来自对普遍规律的揭示,来自对一般原理的追寻。他们往往错误地把更适合情感世界和宗教世界的认识方法——感性和悟性——直接用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总是不得其解。
  
  美国学者怀特有一句话很精彩:“科学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我们往往总是强调特殊性,而忽略了事物的普遍性。用艺术的思维方式代替科学的思维方式。用“抓典型”代替找规律。现实的中国还有一个缺陷,祖先的悟性也尊之不够。心灵世界总是缺了点什么。科学世界是无神的,而心灵世界则有神无害。该科学的地方不科学,该宗教的地方不宗教。或者说,该理性的地方不理性,该悟性的地方不悟性。
  
  我们看看发达国家,或平常所说的西方世界,他们则科学、艺术、宗教三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地位,各自的世界,都受到应有的尊重,理性、感性、悟性均各有其道,各有其所,各有其属。
  
  人的精神世界,理性、感性、悟性,缺一不可。人的认知,科学、艺术、宗教,缺一不可。人的心灵,真、善、美,缺一不可。
  
  理性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推不出佛主的诞生,也无法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既不能给人以情感的满足,也不能给人以心灵的寄托;同样,感性和悟性怎么也悟不出牛顿三大定律,悟不出基因学说来,悟不出青霉素,核磁共振,当然也无法造出汽车、飞机、电冰箱、彩电。只有理性、感性、悟性集于一身,又不混为一谈,那才是完善的人。如果说,科学晓之以理,艺术动之以情,那么宗教抚之以心。
  
  比如,“色即空,空即色”;“菩提本无树,平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上帝赐予我们一切,感谢上帝的恩赐。上帝创造了宇宙,上帝创造了人类。——这是宗教的语言。不科学,但宗教。很有悟性。又比如,白发三千丈,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是艺术的语言。不科学,但艺术。很有感性。再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力与加速度成正比。——这是科学的语言。不宗教,也不艺术,但很科学。十足的理性。

    我想谈一下认识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认识都体现了认识的客观性,不同的人们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真理标准。

    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的真理,我们把它叫做经验,是直接的、具体的、有限的客观事实。这是一棵树,那是一只狗,小王在吃饭,老张在跑步,海水是咸的,土地能种庄稼。如果连这些事实也不承认,他还不配称作一个人。人是具有感性意识的,而且具有语言沟通能力,你不相信海水是咸的,只要尝一口就行了。你不相信土地能种庄稼,只要播下种子过几个月就行了。树、狗、吃饭、跑步这是人们常接触到的,对它们都有切身的感受,有自己的经验知识。一般人就生活在这个经验世界中,随着人们对某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和长期的工作实践,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把这些经验知识叫做真理,这些经验知识也给他们带来效益和享受。

    事实是真理吗?不!事实只是现象,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信息。任何事实都是世界运行机制中产生的暂时现象。这棵树可以做成一只箱子,那只狗可能会遇到车祸,小王和老张百年后就不存在了,海水可以蒸发,土地可以沙漠化。事实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没有永恒的事实。事实只能说明这种现象存在,不能说明这种现象为什么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理性认识的真理,我们把它叫做规律,规律是间接的、抽象的客观存在的普遍性。在直接的世界中没有给我们留下规律,只给我们留下规律产生的现象。质量与惯性是成正比的,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化合而成的,人的世界观决定他的生活方式,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科学家从事的工作,他们用理性范畴对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找出事物固有的性质和关系。因为规律具有普遍性,掌握科学知识可以使人类获得主动权。“万有吸引力”不但使我们了解微观世界,而且也使我们了解了宏观世界。云层的规律可以使我们预测天气,生物学可以使我们培养良种,社会学可以使我们避免走弯路。知识就是力量,确实,知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真理观一般都停留在这个层次。

    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一切都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人只是这个大机器中一个能动的齿轮,他必须适应力的原理和生存竞争这个看不见的手。人的物化成了现代社会必然的趋势,人性失去了他的崇高和伟大。规律是真理吗?不!相对论的产生否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原理,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否定了物质的存在,我们正因为有这个世界,是与我们人这个主体有关。离开了这个主体,世界只是“无”。这个主体不是某个人,而是人类理性。是人类理性给了我们这个世界,是人类理性给了世界规律。而产生人类理性和高于人类理性的是形而上学的“神性”。

     第三个层次是悟性认识的真理,我们把它叫做神性,它既是主观的自我,又是客观的世界,它是唯一的、绝对的。悟性认识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它从一物到一物,从来不离开自身。它要从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现实,要把外在的机械性改造为自身的有机统一体。事实是它的存在,规律是它的本性,但是事实和规律必须服从善的自由意志。它的活动体现在宗教、文学艺术、哲学和政治的实践中。这些活动排除了科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纯粹从真善美出发。宗教使人摆脱了自然机械性束缚,从“小我”回归于“大我”达到了精神的境界。文学艺术是对现实和理想的脱节发出的感叹和呼吁,激起人们的觉醒和奋争。哲学是对自我的认识,从纯思走向意志的自我实现。政治家是最完善的人,他是用神性的意志去整合社会,用科学的成果把自然机械物改造为社会的有机之物,以伦理的秩序把人们的自发倾向改造为国家的有机实体。一个强盛的、统一的、无所不能的国家实体,就是神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