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gpuimage录制视频:放眼江天数波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41:44
——2011年中国美术印象与思考
本报记者 徐红梅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5日   08 版)

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雕塑)
潘 鹤

前仆后继(油画)
罗工柳
辞旧迎新时,回顾2011年中国美术,如同面对融千流汇百川的辽阔江天,波涛奔涌,有潮汐涨落的壮观,有浪花竞逐的欢腾,也有随波逐流的茫然,有潜流暗涌的警醒……
急流生波——
回望中重开拓
纪念性展览,是历史古国的年年春汛,总推来滚滚波涛。
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长河的回眸,激发着炎黄儿女振兴中华、盼望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丹青翰墨里深蕴历史巨澜。6月开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等一系列重大展事作为献礼之作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出,众多展览虽然主题相同,但都以各自的独特视角切入,或以馆藏经典为主,或组织新的写生创作,均强调学术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因此,诸多几乎同期举办的展览非但没有撞车之感,反而凸显出其各自的开拓性与特色。
区域性主题也是2011年美术展览的亮色所在:《艺术湖南》、《长安精神》、《白山松水》、《贵州视觉艺术》、《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美术作品展》、《大美西藏》、《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天山南北》……地域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表现早已构成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内容。
老一辈美术家的回顾展或捐赠展同样引人注目。2011年初中国美术馆举办了50年捐赠作品大展,此后,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相继推出了徐匡、崔子范、廖冰兄、华君武、任率英、谢云、方成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捐赠展,以及何香凝、潘天寿、李可染、黄胄、韩乐然、萧淑芳等艺术家的回顾展,可谓时代的回首。
版画、雕塑、设计亦在2011年激起阵阵涟漪。恰逢鲁迅诞辰130周年、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一年间,《显像之境》、《鲁迅的面容》、《第19届全国版画展》等与版画相关的活动相继举办;9月,在长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进一步夯实了自199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1届国际雕塑展的长春所开创的城市雕塑的“长春模式”;同月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汇集了4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设计师的2000余件作品,代表了当代国际设计的最高水准和最新潮流,为中国设计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之后,“包豪斯”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藏品落户杭州后首次展出,包豪斯与东方的对话再次启动……
2011年对于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3月,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相继免费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后,也于3月27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陆续推出的《古代中国》、《复兴之路》、《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以及《启蒙的艺术》、《印加人的祖先》等一系列展览,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全面的“免费时代”,让大众能够更为自由地享用优质文化免费大餐。
美术教育在2011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决议,原属“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艺术学,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独立的“艺术学门类”。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书法课将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学科”与“学术”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美术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书画为媒架起了海峡两岸沟通的彩虹桥。6月1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画卷背后浓缩的中华民族的风雨沧桑、两岸同胞的离合悲欢,牵动人心。此外,《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3月、6月分别在两岸举办,9月底至今年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展《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精选133组件国宝文物分3期展出,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交相辉映,文化与血脉让两岸紧紧相连。
静水深流——
繁华中须坚守
就创作而言,2011年的中国美术,平和有余,锐气不足。
细品各类美术展览,其厚重多源于过往岁月中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和殚精竭虑的积累,相比之下,现如今自由舒适的环境中创作的美术作品,却总是缺少那么一些精气神,给人以量大于质、缺乏精品力作之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前几十年的开拓与积淀,今天的中国美术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更难想象,如果当下的美术创作依然是小步舞曲,中国美术将迎来怎样的明天。
当下,中国美术最为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和金钱相关的润格、办展等成为了美术界运转的一大驱动力所在,美术被过度产业化、娱乐化、消费化,其真正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往往被忽视,依然有些贫乏。现如今,一些美术家被金钱和利益“绑架”着创作,什么好卖就创作什么,本应严肃的创作成为了流水线作业,本应高雅的笔会、展览等成为了商品集散地;一些评论家被金钱和利益“绑架”着评论,谁给钱就推介谁,对于艺术成就的定位常常不是取决于作品的真实水平,而是受酬劳高低的影响作相应的提升;一些收藏家被金钱和利益“绑架”着倒卖艺术品,谁的润格最高、涨得最快就买谁的,收藏标准与审美取向、艺术水平基本无关……
固然,如西方经济学家玻特所说,全球经济发展进入“财富驱动阶段”,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复杂格局,任何一个领域都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着,难以超越;固然,艺术作品生来就具有商品属性,艺术价值与作品价格的相辅相成,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现象,确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如果一味以价格作为创作、评论、收藏的前提和衡量的标准,必然会对艺术本体造成冲击和淡化。艺术一旦在金钱面前低下了头颅,在铜臭中丧失了敏感和思考力,萎靡的又何止是创作的激情?
鉴于今日的辉煌依托于昨日的厚重,对于古代的艺术传统、过往的艺术思潮、当下的理论创作,中国美术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昨日的厚重,首先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在2011年对于中国美术的回望中,可以看到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语境里,新兴木刻、油画、现代雕塑等外来艺术在艺术救国动力推助下的勃兴,中国画与时代同步的现代转型,当代艺术的大胆探索……文化的包容以及奋进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美术百花齐放的多元繁荣,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美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反思的是,今日中国呈现出更为强大的包容性,美术领域也不例外,只是,在2011年所呈现的新作中,为何反而少了锐气和沉雄?除了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等外在因素,中国美术还需反省自身、剖析内因。
以民族艺术中国画为例。一个世纪以来,在“革王画的命”的“美术革命”中,在褒西贬中的“中西融合”中,在以写生为标志兴起的“新国画运动”中,在“穷途末路”的质疑声中,在“笔墨当随时代”的呐喊声中,“没落的中国画”不断寻求变革以获新生。山水画因写生而焕发活力,人物画因写实造型的融入而成熟,花鸟画因对时代气象的抒发而开新境……成就不容小觑,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画与传统的关系也似乎日渐微弱,甚至在变异中渐渐模糊了作为画种的边界。这种趋势让人担忧,也提醒今人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再思考:当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否依旧存在激进和偏颇?为什么传统的中国画创作常常被认为是因因相袭、陈旧保守的代名词,而古典的写实油画、写实雕塑之类的创作,即便没有多少创新,但依旧风头正劲,并为国人喜爱和肯定?对于中国画传统而言,既然潘天寿、李可染的艺术已经作为艺术传统进行研究和展示,那么他们之前的传统又该如何对待?是否更需要展示与研究?由此想到台北故宫《精彩100国宝总动员》中那些贯穿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的古画,神韵、意境与笔墨的精妙表达中,匠心文脉一起搏动,致广大而尽精微,凝视之,神飞扬,思浩荡,谁人敢说那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谁人敢说那与当下无关?这千年文脉又该如何承续?
江海如涌心如磐。浮世繁华中,中国美术需要多一些宁静的心灵,多一些艺术的执着,多一些深刻的思考,多一些高远的体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挺起艺术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