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ime text 3 功能:叶鹏飞:公共讨论之鸡同鸭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30:03

叶鹏飞:公共讨论之鸡同鸭讲

(2012-01-15)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权威公布] 2011年内地富豪暴富奥秘
青钱柳神茶—降压神奇效果的见证
  本报特约王锦松● 叶鹏飞

得鱼忘筌

因此,要让公共议题的讨论有所交集,人们必须避免使用不同的语言逻辑。在利益交易中吃亏,也别用道德标准来表达自己的委屈。

一些孩子小六会考成绩比预期出色的家长,由于在考前“买保险”,参加了“直接收生计划”(简称DSA),先给孩子在个别中学保留了位子,等成绩公布后再转到更好的中学,不料却在今年碰了钉子。教育部突然表示“以身作则”很重要,要家长“遵守诺言”,不准因为考到高分而毁诺转校;但因为没有事先通知,让这些家长愤愤不平。

  在这起公共事件里,教育部及家长似乎在使用两套语言。教育部试图对他们晓以大义,但精明的家长深知其中利害,并不买账,双方遂自说自话,始终没有多少交集。抽象地说,两造之所以鸡同鸭讲,是因为各自使用不同的语言逻辑在论述,事件或许最终将不了了之,但其中的沟通断裂,却非常值得追究。

  社会是不同利益和欲望激烈博弈的大平台,如何满足各方的需求,保持公共秩序的和谐,古今中外都是个哲学上的重要命题,更是政治上的关键所在。儒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意识到这点,“义利之辩”因而为世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人生智慧。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劈头问他:“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对我国有好处的宝贝?”孟子的经典答复,奠定了“义利之辩”的基调:“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DSA事件里,教育部显然采用“义”的话语,希望家长别“见利忘义”,遵守原来签订的协议,为孩子立下信守承诺的好榜样。家长则认为,DSA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契约,顶多是一种“击掌为誓”的承诺,否则教育部也不会对往届学生的转校情形视若无睹,毫无罚则。在家长看来,教育部之前默许转校,就已经不重视承诺的严肃性,后又临时“改变现状”,事先毫无通知地禁止转校,出尔反尔的行为,也是对孩子的不良示范,与所使用的道德语言并不契合。

  回到“利”的逻辑,进入好学校意味着孩子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比同辈又多了一些优势;且不说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好学校建立的同学关系网,日后可以是自己往上爬的珍贵社会资源。与这些利害对比,教育部言行不一的“信守承诺”论说,简直就是要家长孩子吃亏的同义词。

  “利”的逻辑无疑是本地主流社会信奉的价值标准。早前舆论关于奖学金得主毁约的讨论,反映的正是这种赤裸裸的利害考量。从奖学金得主的立场出发,自己与颁发奖学金的机构是一纸契约的关系——机构提供金钱让自己深造,学成后用数年的青春为机构服务作为抵偿。如果得主没有履行义务,就必须赔偿机构的金钱损失。   对于奖学金发放机构指控得主毁约,他们理直气壮的反应是:在学成后决定不替机构服务并不是毁约,因为他们赔了钱,这也是契约的内容,所以是履行了契约的规定。在“利”的逻辑里,这是银货两讫,两不相欠的公平买卖。至于得主因获得奖学金而享受了社会荣誉,却不回报颁发奖学金的机构,是一种“忘义”的行为,对不起,这样的道德论述,并不在这套逻辑里有太大的说服力。
奖学金得主都是聪明勤奋的青年,凭自己的努力获得领取奖学金的资格。在当下的社会价值定义下,他们就是市场要争夺的人才。老实说,发放机构的动机也并非大公无私,它们是在为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在市场上与其他机构竞争人才,所以颁发奖学金,本质上也是机构自利的行为。因此,当得主通过赔钱的方式履行契约义务时,机构用“义”的道德语言对此责难,很难不让人产生虚伪感。

  这就是“利”的逻辑所造就的现实状况。孟子接着对梁惠王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利”的语境里,凡事都必然从保护、扩大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是一场交易,而交易里人们都不愿吃亏,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是:“对我有什么好处(何以利吾)?”

  一切都能够明码标价的“利”逻辑,人才同样也可以秤斤论两。以政府机构颁发的奖学金为例子,成绩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到海外的名牌大学进修,成绩次好的学生就只能在费用相对便宜的本地大学就读。如果在学成后发生“毁约”状况,再用“牺牲”、“奉献”、“荣誉”这些“义”的概念来评论,无疑显得荒谬。这就好比商家打折扣促销,都喜欢使用“回馈”、“感恩”之类的词汇,但消费者心里都明白,折扣不是基于道义或为顾客的利益着想,而是出于商家自利的考量——或为了占领市场、或为了清理库存、或因为商品有瑕疵卖不出去,总之就不是为了消费者。

  因此,要让公共议题的讨论有所交集,人们必须避免使用不同的语言逻辑。在利益交易中吃亏,也别用道德标准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和主张人性本善,所以应该重义轻利的孟子相比,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也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他们都明白,一个重利轻义的社会,最终将沦落为丛林法则,人与人之间将缺失互信,生命的意义无法彰显。

  还是孔子的话最直截了当,他告诫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